CN108207334A - 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07334A
CN108207334A CN201711390334.4A CN201711390334A CN108207334A CN 108207334 A CN108207334 A CN 108207334A CN 201711390334 A CN201711390334 A CN 201711390334A CN 108207334 A CN108207334 A CN 1082073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ke
utensil
arm
posture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903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07334B (zh
Inventor
田中智德
宫崎诚
北野达也
栗林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476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6102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9058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4701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207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73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073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0733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A01D67/02Protection against weath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9/00Driving mechanisms or parts thereof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69/10Bra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45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with locking and release means, e.g. providing parking brake appl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2Harves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在驾驶部在通常姿态以及维护姿态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的收割机中,获得与驾驶部的姿态变更对应的停车制动器的操作构造。在将制动器操作器具(12)与停车制动器联动的连杆机构(21)配备有制动器操作器具(12)侧的操作器具侧部分(17)与停车制动器侧的制动器侧部分(19),当将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侧时,操作器具侧部分(17)的第一部件(18)与制动器侧部分(19)的第二部件(19b)分离。在驾驶部的通常姿态下,当制动器操作器具(12)向制动侧被操作时,操作器具侧部分(17)与制动器侧部分(19)通过第一部件(18)与第二部件(19b)的接触按压而联接,停车制动器向制动侧被操作。

Description

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收割机中变更支承于机体的作业装置(割取部、脱粒装置等)的作业状态的构造。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收割机,其在机体主体中配备有驾驶部,该驾驶部自如地在行驶时的通常姿态与离开通常姿态的维护姿态之间变更姿态。
背景技术
在作为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联合收割机中,割取部(相当于作业装置)以及脱粒装置(相当于作业装置)支承于机体,配备有自如地向割取部传递以及切断动力的割取离合器,以及自如地向脱粒装置传递以及切断动力的脱粒离合器。
作为割取离合器以及脱粒离合器的操作系统的构造,存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构造。
在专利文献1中,绕驾驶部的操作面板的横向的摆动轴心摆动自如地支承有操作杆,并配备有检测操作杆的旋转角度的限位开关。配备有对割取离合器以及脱粒离合器进行操作的电动马达,当对操作杆进行操作时,电动马达基于限位开关的检测信号而工作,割取离合器以及脱粒离合器被操作为接通状态以及切断状态。
在联合收割机等收割机中,如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那样,在机体主体中配备有对行驶装置进行制动的停车制动器,驾驶部所具备的制动踏板和停车制动器利用连杆机构机械式地连接。由此,通过对制动踏板进行踏下操作,能够将停车制动器向制动侧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920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619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在操作杆的基部朝下地连结有扇形的操作板,在操作板的下方配置有多个限位开关,操作板通过操作杆的操作而摆动,从而使限位开关被操作。
由此,在专利文献1中,在操作杆的基部的下方需要用于配置操作板、限位开关的空间,因此在操作杆的附近的节省空间化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目的在于,在基于操作杆的操作利用执行机构来变更作业装置的作业状态的收割机中,实现操作杆的附近的节省空间化。
在具备在通常姿态以及维护姿态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的驾驶部的收割机中,如专利文献2那样,在机体主体具备停车制动器、驾驶部具备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情况下,需要在将制动器操作器具与停车制动器连接的连杆机构中配备与驾驶部的姿态变更对应的适当的构造。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的目的在于,在具备在通常姿态以及维护姿态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的驾驶部的收割机中,在将驾驶部的制动器操作器具与机体主体的停车制动器连接的连杆机构中获得与驾驶部的姿态变更对应的适当的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收割机中如以下那样构成。
具备:操作杆,其配置于驾驶部的操作面板,通过绕横向的摆动轴心的摆动操作而指令作业装置的作业状态的变更;
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其配置于所述操作面板的内部,检测所述操作杆的旋转角度;
执行机构,其基于所述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变更所述作业装置的作业状态,
所述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配置在所述摆动轴心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利用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检测操作杆的旋转角度,从而检测操作杆的操作位置,在操作杆的摆动轴心上的位置配置有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
由此,从摆动轴心的方向观察,摆动轴心与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成为重叠的状态,因此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不会从摆动轴心向下方大幅度突出,能够实现操作杆的附近的节省空间化。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能够广泛地使用操作杆的下方的区域,能够不受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的影响地在操作杆的下方配置其他装置。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优选的是,
具备将所述操作杆保持于多个操作位置的止动机构,
在所述操作杆配备有把持部、从所述摆动轴心朝上延伸的第一臂部、以及从所述第一臂部的上侧端部横向地延伸而连结于所述把持部的第二臂部,
所述止动机构配置于所述第一臂部的侧方中的、所述第二臂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臂部所延伸的一侧的侧方、并且是所述第二臂部的下方的区域,卡合于所述第一臂部或者所述第二臂部,对所述操作杆进行位置保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操作杆具备第一臂部以及第二臂部,操作杆具备弯折的部分。
在这样的操作杆中,在具备将操作杆保持于多个操作位置的止动机构的情况下,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第二臂部相对于第一臂部而延伸的一侧的侧方并且是第二臂部的下方的区域配置有止动机构,止动机构卡合于第一臂部或者第二臂部而进行操作杆的位置保持。
如以上那样,在操作杆具备第一臂部以及第二臂部所形成的弯折的部分的情况下,通过有效地利用操作杆的第一臂部以及第二臂部所包围的区域,能够无障碍且紧凑地配置止动机构。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特征在于,一种收割机,其驾驶部以在行驶时的通常姿态与离开通常姿态的维护姿态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的状态支承于机体主体,在该收割机中构成为如下。
该收割机具备:
停车制动器,其支承于所述机体主体,对行驶装置进行制动;
制动器操作器具,其设于所述驾驶部,对所述停车制动器进行操作;
连杆机构,其将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与所述停车制动器联接;
在所述连杆机构以能够分离的方式配备有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侧的操作器具侧部分与所述停车制动器侧的制动器侧部分,
当所述驾驶部从所述通常姿态变更为所述维护姿态侧时,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与所述制动器侧部分分离,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与所述停车制动器的联接被解除,
在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以及所述制动器侧部分的一方配备有面部件,并且在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以及所述制动器侧部分的另一方配备有移动部件,
当在所述驾驶部为所述通常姿态时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向制动侧被操作时,所述移动部件在所述面部件上移动,所述停车制动器向制动侧被操作,
所述驾驶部开始从所述通常姿态向所述维护姿态侧变更时的所述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与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被设定为交叉。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当以驾驶部位于通常姿态的状态向制动侧操作制动器操作器具时,移动部件在面部件上移动,从而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操作轨迹与停车制动器的操作部的操作轨迹之差被无障碍地吸收,并且制动器操作器具的向制动侧的操作经由操作器具侧部分、移动部件以及面部件、制动器侧部分传递到停车制动器,从而使停车制动器被向制动侧操作。
接着,当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时,移动部件与面部件相互分离,制动器操作器具与停车制动器的联接被解除。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驾驶部开始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侧变更时的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与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被设定为交叉,当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时,移动部件与面部件在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上相互分离。
由此,在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时,移动部件与面部件能够不互相影响且无障碍地分离,在移动部件与面部件分离时,连杆机构不会受到损伤。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驾驶部位于通常姿态的状态下,能够利用制动器操作器具无障碍地向制动侧操作停车制动器,能够不会给将制动器操作器具与停车制动器连接的连杆机构带来损伤地将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实现收割机的维护性的提高。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优选的是,
所述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与所述移动方向正交。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驾驶部开始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侧变更时的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与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正交,从而在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时,移动部件与面部件能够更加不会互相影响且无障碍地分离,在移动部件与面部件分离时,连杆机构更难受到损伤。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优选的是,
所述移动部件是绕与所述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心旋转的辊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驾驶部位于通常姿态的状态下,制动器操作器具被操作到制动侧时,辊部件成为在面部件上滚动的状态,因此可更无障碍而顺利地吸收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操作轨迹与停车制动器的操作部的操作轨迹之差。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优选的是,
具备设于所述机体主体、并将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保持机构,
在所述保持机构配备有卡合于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或者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而将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保持为所述制动操作状态的保持部件、以及将所述保持部件向卡合侧施力的施力部件,
在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或者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支承有将所述保持部件向卡合解除侧操作的解除操作器具。
在收割机中,在具备停车制动器以及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情况下,存在具备将制动器操作器具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保持机构的情况。
在机体主体配备有停车制动器、驾驶部配备有制动器操作器具的状态下,将驾驶部构成为在通常姿态以及维护姿态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的情况下,将前述的保持机构配备于驾驶部的话,可能会产生以下所示的那种不良情况。
例如,在制动器操作器具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下,当将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时,由于制动器操作器具与保持机构配备于驾驶部,从而制动器操作器具被保持机构维持为制动操作状态。与此相对,机体主体所具备的停车制动器被解除了与制动器操作器具之间的联接,从而被向解除侧操作。
在前述的状态下,接着将驾驶部变更为通常姿态时,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制动器操作器具和被操作到解除侧的停车制动器变为返回到联接状态。
在该情况下,由于制动侧以及解除侧的不同,移动部件与面部件的状态互不相同,移动部件与面部件可能不会顺利地返回联接状态、换句话说是移动部件能够在面部件上移动的状态。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将保持机构配备于机体主体。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与前述相同,在制动器操作器具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下,将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时,驾驶部所具备的制动器操作器具与机体主体所具备的保持机构分离,使得制动器操作器具被向解除侧操作,机体主体所具备的停车制动器也被解除了与制动器操作器具之间的联接,被向解除侧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前述的状态下,接着将驾驶部变更为通常姿态时,操作到解除侧的制动器操作器具和操作到解除侧的停车制动器变为返回到联接状态。
在该情况下,由于制动器操作器具与停车制动器在相同的解除侧被操作,因此移动部件与面部件成为相同的解除侧的状态,移动部件与面部件能够无障碍地返回联接状态、换句话说是移动部件能够在面部件上移动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制动器操作器具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下,能够利用解除操作器具向卡合解除侧操作保持机构的保持部件,从而将保持机构操作为解除状态,能够将制动器操作器具向解除侧操作。
在该情况下,由于解除操作器具支承于制动器操作器具或者连杆机构的操作器具侧部分,因此成为解除操作器具接近制动器操作器具而配置的状态,能够容易地操作解除操作器具。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特征在于,一种收割机,其驾驶部以在行驶时的通常姿态与离开通常姿态的维护姿态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的状态支承于机体主体,在该收割机中构成为如下。
该收割机具备:
停车制动器,其支承于所述机体主体,对行驶装置进行制动;
制动器操作器具,其设于所述驾驶部,对所述停车制动器进行操作;
连杆机构,其将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与所述停车制动器联接;
在所述连杆机构以能够分离的方式配备有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侧的操作器具侧部分与所述停车制动器侧的制动器侧部分,
当所述驾驶部从所述通常姿态变更为所述维护姿态侧时,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与所述制动器侧部分分离,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与所述停车制动器的联接被解除,
在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以及所述制动器侧部分的一方配备有第一部件,并且在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以及所述制动器侧部分的另一方配备有第二部件,
当在所述驾驶部为所述通常姿态时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向制动侧被操作时,所述停车制动器通过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的接触按压作用向制动侧被操作,
所述第一部件配备于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以及所述制动器侧部分的一方中的所述第二部件侧的端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当以驾驶部位于通常姿态的状态向制动侧操作制动器操作器具时,操作器具侧部分与制动器侧部分通过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接触按压而联接,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操作力经由操作器具侧部分以及制动器侧部分向停车制动器传递,停车制动器被向制动侧操作。
当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时,操作器具侧部分与制动器侧部分相互分离,制动器操作器具与停车制动器的联接被解除。
例如,可以考虑构成为在操作器具侧部分与制动器侧部分分配地配备有连结销与销孔,通过连结销与销孔的卡合使操作器具侧部分与制动器侧部分联接,通过连结销与销孔的卡合解除使操作器具侧部分与制动器侧部分的联接解除。在该情况下,若减少接通操作停车制动器时的制动器操作器具的余隙,则需要减小连结销与销孔的卡合通道,因此在驾驶部向通常姿态变更时,连结销与销孔变得难以卡合。若欲将连结销与销孔设为易于卡合,则需要增大连结销与销孔的卡合通道,因此制动器操作器具的余隙变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由于操作器具侧部分与制动器侧部分通过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接触按压而联接,因此即使操作器具侧部分与制动器侧部分以联接通道较少的状态联接,在将驾驶部变更为通常姿态时,也会比连结销与销孔的对位更易于显现出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对位。即,无需解除或恢复操作器具侧部分与制动器侧部分的联接的工序,并且能够以停车制动器对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操作响应性较好地进行反应的状态来操作停车制动器。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具备在通常姿态以及维护姿态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的驾驶部的收割机中,能够在将驾驶部的制动器操作器具与机体主体的停车制动器连接的连杆机构中获得与驾驶部的姿态变更对应的适当的构造。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一方由面部件构成,并且,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方由能够在所述面部件上移动的移动部件构成,
当在所述驾驶部为所述通常姿态时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被向制动侧操作时,所述移动部件在所述面部件上移动,所述停车制动器被向制动侧操作,
所述驾驶部开始从所述通常姿态向所述维护姿态侧变更时的所述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与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被设定为交叉。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当制动器操作器具被向制动侧操作时,移动部件在面部件上移动,从而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操作轨迹与停车制动器的操作部的操作轨迹之差被无障碍地吸收,并且制动器操作器具的向制动侧的操作经由操作器具侧部分、移动部件以及面部件、制动器侧部分向停车制动器传递,从而使停车制动器被向制动侧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驾驶部开始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侧变更时的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与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被设定为交叉,当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时,移动部件与面部件在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上相互分离。
由此,在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时,移动部件与面部件能够不相互影响且无障碍地分离,在移动部件与面部件分离时,连杆机构不会受到损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能够以不给将制动器操作器具与停车制动器连接的连杆机构带来损伤为前提将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能够实现收割机的维护性的提高。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优选的是,
所述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与所述移动方向正交。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驾驶部开始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侧变更时的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与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正交,从而在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时,移动部件与面部件能够更加不会互相影响且无障碍地分离,在移动部件与面部件分离时,连杆机构更难受到损伤。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优选的是,
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能够绕位于比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操作部靠后侧的机体左右方向朝向的第一轴心摆动,
在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配备有臂部件,该臂部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轴心靠前侧,并且形成为朝向机体前方侧鼓出的弧状,通过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操作绕所述第一轴心上下摆动,
在所述驾驶部的底板部形成有供所述臂部件贯通的贯通孔,所述臂部件贯穿插入到所述贯通孔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由于弧状的臂部件穿过贯通孔,因此相比于采用直线状的臂部件,能够减小贯通孔在前后方向上的大小。另外,由于能够将从制动器操作器具向臂部件传递的操作力高效地传递到制动器侧部分,因此能够轻柔地向制动侧操作停车制动器。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优选的是,
在所述制动器侧部分配备有能够绕机体左右方向朝向的第二轴心摆动的摆动部件,
在所述摆动部件中的比所述第二轴心靠上侧的部分配备有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一方,并且在所述摆动部件中的比所述第二轴心靠下侧的部分配备有与所述停车制动器联接的作用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相比于采用在比第二轴心靠前侧的部分配备第一部件以及第二部件的一方、在比第二轴心靠后侧的部分配备作用部的摆动部件,将摆动部件的设置所需的前后方向空间设为小空间即可,并且能够适当地设定摆动部件的力点侧与作用点侧的连杆,作用部能够以停车制动器的操作所需的行程工作,进而可靠地将停车制动器操作为制动状态。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优选的是,
所述移动部件是绕与所述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心旋转的辊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驾驶部位于通常姿态的状态下,制动器操作器具被操作到制动侧时,辊部件成为在面部件上滚动的状态,因此可更无障碍而顺利地吸收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操作轨迹与停车制动器的操作部的操作轨迹之差。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优选的是,
具备设于所述机体主体、并将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保持机构,
在所述保持机构配备有卡合于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或者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而将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保持为所述制动操作状态的保持部件、以及将所述保持部件向卡合侧施力的施力部件,
在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或者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支承有将所述保持部件向卡合解除侧操作的解除操作器具。
在收割机中,在具备停车制动器以及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情况下,存在具备将制动器操作器具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保持机构的情况。
在机体主体配备有停车制动器、驾驶部配备有制动器操作器具的状态下,将驾驶部构成为在通常姿态以及维护姿态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的情况下,将前述的保持机构配备于驾驶部的话,可能会产生以下所示的那种不良情况。
例如,在制动器操作器具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下,当将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时,由于制动器操作器具与保持机构配备于驾驶部,从而制动器操作器具被保持机构维持为制动操作状态。与此相对,机体主体所具备的停车制动器被解除了与制动器操作器具之间的联接,从而被向解除侧操作。
在前述的状态下,接着将驾驶部变更为通常姿态时,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制动器操作器具和被操作到解除侧的停车制动器变为返回到联接状态。
在该情况下,由于制动侧以及解除侧的不同,移动部件与面部件的状态互不相同,移动部件与面部件可能不会顺利地返回联接状态、换句话说是移动部件能够在面部件上移动的状态。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将保持机构配备于机体主体。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与前述相同,在制动器操作器具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下,将驾驶部变更为维护姿态时,驾驶部所具备的制动器操作器具与机体主体所具备的保持机构分离,使得制动器操作器具被向解除侧操作,机体主体所具备的停车制动器也被解除了与制动器操作器具之间的联接,被向解除侧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前述的状态下,接着将驾驶部变更为通常姿态时,操作到解除侧的制动器操作器具和操作到解除侧的停车制动器变为返回到联接状态。
在该情况下,由于制动器操作器具与停车制动器在相同的解除侧被操作,因此移动部件与面部件成为相同的解除侧的状态,移动部件与面部件能够无障碍地返回联接状态、换句话说是移动部件能够在面部件上移动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制动器操作器具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下,能够利用解除操作器具向卡合解除侧操作保持机构的保持部件,从而将保持机构操作为解除状态,能够将制动器操作器具向解除侧操作。
在该情况下,由于解除操作器具支承于制动器操作器具或者连杆机构的操作器具侧部分,因此成为解除操作器具接近制动器操作器具而配置的状态,能够容易地操作解除操作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左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3是操作面板的附近的右侧视图。
图4是操作杆的附近的俯视图。
图5是从图4中的V-V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6是从图4中的VI-VI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控制装置、操作杆、电动马达、割取离合器以及脱粒离合器的关系的图。
图8是表示操作杆的另一构造的俯视图。
图9是从图8中的IX-IX方向观察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操作杆的另一构造的立体图。
图1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12是驾驶部以及集谷箱被变更为维护姿态的状态下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制动踏板、摆动部件、保持机构以及中立操作机构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制动踏板被操作至解除位置的状态下的制动踏板以及摆动部件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制动踏板被操作至制动位置的状态下的制动踏板以及摆动部件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作用位置的输入销部件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后退位置的输入销部件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制动踏板被操作至制动位置的状态下的保持机构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制动踏板被操作至解除位置的状态下的保持机构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中立操作机构的侧视图。
图21是具有另一实施构造的联合收割机中,驾驶部以及集谷箱变更为维护姿态的状态下的整体俯视图。
图22是具有另一实施构造的联合收割机中,制动踏板被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的状态下,制动踏板、联接臂、保持机构、变速杆以及中立操作机构的附近的立体图。
图23是具有另一实施构造的联合收割机中,制动踏板被操作至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制动踏板、联接臂、保持机构、停车制动器、变速杆以及中立操作机构的附近的侧视图。
图24是具有另一实施构造的联合收割机中,制动踏板被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的状态下,制动踏板、联接臂、保持机构、停车制动器、变速杆以及中立操作机构的附近的侧视图。
图25是具有另一实施构造的联合收割机中,制动踏板被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的状态下,解除操作器具被踏下操作的情况下的制动踏板、联接臂、保持机构、停车制动器、变速杆以及中立操作机构的附近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3'、5'、6' 作业装置
4' 驾驶部
12' 执行机构
14' 操作杆
14a' 第一臂部
14b' 第二臂部
14d' 把持部
15' 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
17' 操作面板
27' 止动机构
AA'、A1'、A2' 操作位置
P1' 摆动轴心
1 机体主体
2 行驶装置
4 驾驶部
12 制动器操作器具(制动踏板)
14 底板部
17 操作器具侧部分
18 第二部件(移动部件,辊部件)
19 制动器侧部分
19b 第一部件(上表面部,面部件)
21 连杆机构
21A 连杆机构
22 停车制动器
25 保持部件
26 施力部件(弹簧)
27 保持机构
28 解除操作器具
56 臂部件
56a 第一部件(面部件,下端面)
57 贯通孔
59 摆动部件
65 第二部件(输入销部件,移动部件)
66 作用部(输出销部件)
A1 通常姿态
A2 维护姿态
C1 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
C2 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
P3 横轴心
X 第一轴心
Y 第二轴心
具体实施方式
若无特别的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如以下所记载。作业行驶时的前进侧的行进方向为“前”,后退侧的行进方向为“后”。以前后方向上的朝前姿态为基准,相当于右侧的方向为“右”,相当于左侧的方向为“左”。
(第一方面)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1以及图2中示出作为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稻子用的半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利用右侧以及左侧的履带型式的行驶装置2'支承机体主体1'。在机体主体1'的前部支承有割取部3'(相当于作业装置),在机体主体1'的前部的右部支承有驾驶舱所覆盖的驾驶部4'。在机体主体1'的后部的左部支承有脱粒装置5'(相当于作业装置)以及排秆切割装置6'(相当于作业装置),在机体主体1'的后部的右部支承有集谷箱7'以及谷粒排出装置8'。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1以及图2所示,田地的谷秆被割取部3'割取,割取到的谷秆的茎根被移交至脱粒装置5'所具备的输送链9'并向后侧被输送,谷秆的穗梢被脱粒装置5'进行脱粒处理。被脱粒装置5'脱粒以及回收后的谷粒被供给到集谷箱7',结束了脱粒处理的排秆被供给到排秆切割装置6'而被进行切割处理,并被向田地释放。
(割取部、脱粒装置以及排秆切割装置的操作系统的概要)
如图7所示,配备有向割取部3'传递以及切断动力而使割取部3'工作以及停止的割取离合器10',并配备有向脱粒装置5'以及排秆切割装置6'传递以及切断动力而使脱粒装置5'以及排秆切割装置6'工作以及停止的脱粒离合器11'。配备有将割取离合器10'以及脱粒离合器11'操作为接通状态以及切断状态的电动马达12'(相当于执行机构)。
如图7所示,操作杆14'被支承为绕摆动轴心P1'摆动操作自如,且配备有检测操作杆14'的旋转角度的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15',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15'的检测信号被输入到控制装置13'。
由此,如图7所示,基于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15'的检测信号,从控制装置13'向电动马达12'输出操作指令,电动马达12'将割取离合器10'以及脱粒离合器11'如以下那样操作为接通状态以及切断状态(相当于利用执行机构来变更作业装置的作业状态的状态)。
如图7所示,当将操作杆14'操作至切断位置AA'(相当于操作位置)时,割取离合器10'以及脱粒离合器11'这两方被操作为切断状态。
当将操作杆14'操作至第一位置A1'(相当于操作位置)时,割取离合器10'被操作为切断状态,脱粒离合器11'被操作为接通状态。
当将操作杆14'操作至第二位置A2'(相当于操作位置)时,割取离合器10'以及脱粒离合器11'这两方被操作为接通状态。
(操作杆的详细构造)
如图1、图2、图3所示,在驾驶部4'中,在驾驶席16'的横侧配备有操作面板17'。操作杆14'配置于操作面板17',并通过操作面板17'的引导孔17a'向上侧延伸。
如图1、图2、图3所示,在操作杆14'的前侧配备有操作行驶用的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的变速杆18',且变速杆18'通过操作面板17'的引导孔17b'向上方延伸。
如图4、图5、图6所示,在操作面板17'的内部,在连结于固定的框架(未图示)的纵向的支承部件19'沿左右方向横向地连结有圆筒状的支承部件20',利用滚针轴承22'将操作轴21'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支承部件20'。
如图4、图5、图6所示,在操作轴21'的驾驶席16'侧的端部连结有操作杆14',操作杆14'被支承为绕操作轴21'的轴心即横向的摆动轴心P1'摆动操作自如。
如图4、图5、图6所示,操作杆14'具备连结于操作轴21'的驾驶席16'侧的端部并从操作轴21'朝上延伸的第一臂部14a'、从第一臂部14a'的上侧端部横向地向驾驶席16'侧延伸的第二臂部14b'、从第二臂部14b'的端部朝上延伸的第三臂部14c'、以及连结于第三臂部14c'的上部的把持部14d'。
如图4以及图6所示,在操作轴21'中的与驾驶席1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安装有止动环23',利用操作杆14'的第一臂部14a'以及止动环23',决定支承部件20'中的摆动轴心P1'的方向上的操作轴21'的位置。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支承部件20'的驾驶席16'侧的端部,支承部件20'与操作轴21'之间的环状的间隙被操作杆14'的第一臂部14a'封闭。在支承部件20'的与驾驶席1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支承部件20'与操作轴21'之间的环状的间隙被止动环23'封闭。
由此,利用操作杆14'的第一臂部14a'以及止动环23'防止了灰尘等向支承部件20'与操作轴21'之间的间隙的进入,保护了滚针轴承22'。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操作杆14'的第一臂部14a'以及第二臂部14b'配置于操作面板17'的内部。操作杆14'的第三臂部14c'通过操作面板17'的引导孔17a'向上侧延伸,操作杆14'的把持部14d'配置于操作面板17'的上方。
如图4、图5、图6所示,通过握持操作杆14'的把持部14d'而向前后方向操作,能够将操作杆14'绕摆动轴心P1'进行摆动操作,因此能够将操作杆14'操作至切断位置AA'、第一位置A1'以及第二位置A2'。
(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的详细构造)
如图4以及图6所示,在支承部件19'连结有俯视时呈通道状的支承部件24',利用螺栓25'在支承部件24'横向连结有电位计型式的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15'。
如图6所示,在操作轴21'的与驾驶席16'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与摆动轴心P1'同心状的凹部21a'。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15'的检测轴15a'被插入操作轴21'的凹部21a',经由连接部件26'而与操作轴21'连接。
由此,如图4、图5、图6所示,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15'的检测轴15a'被配置为与操作轴21'同心状,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15'成为配置在摆动轴心P1'上的状态。当将操作杆14'操作至切断位置AA'、第一位置A1'以及第二位置A2'时,经由操作轴21',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15'的检测轴15a'与操作杆14'一体地被旋转操作。
如图7所示,操作杆14'以及操作轴21'的旋转角度被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15'检测出,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15'的检测信号被向控制装置13'输入。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15'的检测信号包含与切断位置AA'、第一位置A1'以及第二位置A2'对应的检测信号,因此控制装置13'判别操作杆14'已被操作至切断位置AA'、第一位置A1'以及第二位置A2'。
由此,如前所述,从控制装置13'向电动马达12'输出操作指令,电动马达12'将割取离合器10'以及脱粒离合器11'操作为接通状态以及切断状态。
(止动机构的详细构造)
在前述的那种操作杆14'中,具备将操作杆14'保持于切断位置AA'、第一位置A1'以及第二位置A2'的止动机构27'。
如图4、图5、图6所示,从支承部件19'的下部向操作杆14'侧横向地延伸出支承部19a'。锁定板28'通过螺栓29'连结于支承部件19'的支承部19a',锁定板28'弯折并且横穿摆动轴心P1',延伸至操作杆14'的第二臂部14b'的下表面附近。
如图4、图5、图6所示,锁定板28'的上边部在侧视时形成为以摆动轴心P1'为中心的圆弧状,在锁定板28'的上边部形成有三个凹部状的切口部28a'、28b'、28c'。锁定板28'的切口部28a'与切断位置AA'对应,锁定板28'的切口部28b'与第一位置A1'对应,锁定板28'的切口部28c'与第二位置A2'对应。
如图4、图5、图6所示,在操作杆14'的第二臂部14b',在与锁定板28'的上边部相对置的部分,沿上下方向连结有圆筒状的支承部件30'。在支承部件30'的下部沿支承部件30'移动自如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承有滚珠部件31',支承部件30'配备有将滚珠部件31'向突出侧施力的弹簧32'。
如图4、图5、图6所示,当将操作杆14'绕摆动轴心P1'地摆动操作时,滚珠部件31'成为跃上锁定板28'的上边部而移动的状态,因此滚珠部件31'进入锁定板28'的切口部28a'、28b'、28c',或从锁定板28'的切口部28a'、28b'、28c'出来。
如图4、图5、图6所示,当将操作杆14'操作至切断位置AA'时,滚珠部件31'进入锁定板28'的切口部28a'而卡合,使得操作杆14'被保持于切断位置AA'。
当将操作杆14'操作至第一位置A1'时,滚珠部件31'进入锁定板28'的切口部28b'而卡合,使得操作杆14'被保持于第一位置A1'。
当将操作杆14'操作至第二位置A2'时,滚珠部件31'进入锁定板28'的切口部28c'而卡合,使得操作杆14'被保持于第二位置A2'。
如上所述,止动机构27'具备锁定板28'、支承部件30'、滚珠部件31'以及弹簧32'。
如图4、图5、图6所示,止动机构27'成为配置于操作杆14'的第一臂部14a'的侧方中的、第二臂部14b'相对于第一臂部14a'所延伸的一侧的侧方、并且是操作杆14'的第二臂部14b'的下方的区域的状态。
(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
在图4、图5、图6中,也可以将支承部件30'、滚珠部件31'以及弹簧32'横向地连结于操作杆14'的第一臂部14a'。
根据该构造,废除锁定板28'的切口部28a'、28b'、28c',在与锁定板28'横向面部的切断位置AA'、第一位置A1'以及第二位置A2'对应的位置形成开口部(未图示)即可。由此,滚珠部件31'进入锁定板28'的开口部而卡合,使得操作杆14'被保持于切断位置AA'、第一位置A1'以及第二位置A2'。
也可以废除操作杆14'的第一臂部14a'以及第二臂部14b'所形成的弯折构造,将连结于操作轴21'的操作杆14'笔直地向上方延伸来构成。
根据该构造,也可以在操作轴21'的驾驶席16'侧(操作杆14'侧)的端部连接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15'的检测轴15a'。
在止动机构27'中,也可以将锁定板28'配备于操作杆14',将支承部件30'、滚珠部件31'以及弹簧32'配备于支承部件19'。
根据该构造,成为锁定板28'相对于位置固定的支承部件30'、滚珠部件31'以及弹簧32'而与操作杆14'一同被摆动操作的状态。
也可以构成为,不仅将割取部3'、脱粒装置5'以及排秆切割装置6'作为作业装置,也将谷粒排出装置8'作为作业装置,并利用执行机构,将向谷粒排出装置8'传递以及切断动力的排出离合器(未图示)操作为接通状态以及切断状态。
根据该构造,对于操作杆14',除了切断位置AA'、第一位置A1'以及第二位置A2'以外,还追加了与排出离合器对应的操作位置。如果将作业装置设为谷粒排出装置8'这一个,则对操作杆14'设定与排出离合器的切断位置以及接通位置对应的两个操作位置。
也可以不将摆动轴心P1'以及操作轴21'配置为左右方向的横向,而是配置为前后方向的横向。
根据该构造,由于将操作杆14'向左右方向操作,因此也可以将操作杆14'配备于驾驶席16'的前侧的操作面板而并非驾驶席16'的横侧的操作面板17'。
也可以不利用一个电动马达12'将割取离合器10'以及脱粒离合器11'这两方操作为接通状态以及切断状态,而是在各个作业装置中配备变更作业状态的执行机构。
也可以取代电动马达12'而将电动缸(未图示)用作执行机构。
(操作杆的另一构造)
也可以考虑取代图4、图5、图6所示的操作杆14'的构造,而采用图8、图9、图10所示的操作杆51'的构造。
如图8、图9、图10所示,在操作面板17'的内部,在固定的框架(未图示)连结有平板状的支承板40',支承板40'的端部朝上弯折,沿前后方向形成有纵壁部40a'。沿支承板40'的纵壁部40a'连结有引导部件41'。
以沿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在支承板40'连结有两个限位开关52'、53',限位开关52'、53'的检测信号被输入到图7所示的控制装置13'。
在支承板40'的纵壁部40a'连结有角钢状的支承板42',在支承板42'沿左右方向连结有圆筒状的支承部件43'。在支承部件43'的端部沿支承部件43'移动自如并且旋转自如地支承有滚珠部件44',在支承部件43'配备有将滚珠部件44'向突出侧施力的弹簧45'。
配备有将板材弯折而形成的操作板46'。操作板46'具备底板部47'、从底板部47'向上侧延伸的纵壁部48'、从纵壁部48'向横侧延伸的上侧部49'、从上侧部49'向下侧延伸的纵壁部50'。在操作板46'的底板部47'配备有操作杆51',在操作板46'的纵壁部50'隔开规定间隔地开口有三个开口部50a'、50b'、50c'。
以使操作板46'的上侧部49'以及纵壁部48'、50'从上侧覆盖支承板40'的纵壁部40a'以及引导部件41'的方式,将操作板46'安装于支承板40',操作板46'被支承为沿支承板40'的纵壁部40a'以及引导部件41'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自如。
当利用操作杆51'将操作板46'沿前后方向滑动操作时,操作板46'的纵壁部50'的端部50d'接触或离开限位开关52'、53',使得限位开关52'、53'被操作为接通状态以及切断状态。
由此,基于限位开关52'、53'的检测信号,利用图7所示的电动马达12',如以下的说明那样将割取离合器10'以及脱粒离合器11'操作为接通状态以及切断状态。
图8以及图10所示的状态是将操作杆51'操作至切断位置AA'的状态,并且是滚珠部件44'进入操作板46'的纵壁部50'的开口部50a'而卡合、从而使操作杆51'保持于切断位置AA'的状态。
在图8以及图10所示的状态下,操作板46'的纵壁部50'的端部50d'离开限位开关52'、53'这两方,限位开关52'、53'这两方成为切断状态,且割取离合器10'以及脱粒离合器11'这两方被操作为切断状态。
当将操作杆51'操作至第一位置A1'时,滚珠部件44'进入操作板46'的纵壁部50'的开口部50b'而卡合,从而使操作杆51'保持于第一位置A1'。
在该状态下,操作板46'的纵壁部50'的端部50d'接触限位开关52',限位开关52'被操作为接通状态。由此,限位开关52'成为接通状态,限位开关53'成为切断状态,脱粒离合器11'被操作为接通状态。
当将操作杆51'操作至第二位置A2'时,滚珠部件44'进入操作板46'的纵壁部50'的开口部50c'而卡合,从而使操作杆51'保持于第二位置A2'。
在该状态下,操作板46'的纵壁部50'的端部50d'接触限位开关53',限位开关53'被操作为接通状态,利用操作板46'的纵壁部50'将限位开关52'维持为接通状态。由此,限位开关52'、53'这两方成为接通状态,割取离合器10'以及脱粒离合器11'这两方被操作为接通状态。
(第二方面)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11以及图12中示出作为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稻子用的半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利用右侧以及左侧的履带型式的行驶装置2支承机体主体1。在机体主体1的前部支承有割取部3,在机体主体1的前部的右部支承有驾驶舱所覆盖的驾驶部4。在机体主体1的后部的左部支承有脱粒装置5以及排秆切割装置6,在机体主体1的后部的右部支承有集谷箱7以及谷粒排出装置8。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田地的谷秆被割取部3割取,割取到的谷秆的茎根被移交至脱粒装置5所具备的输送链9并向后侧被输送,谷秆的穗梢被脱粒装置5进行脱粒处理。被脱粒装置5脱粒以及回收后的谷粒被供给到集谷箱7,结束了脱粒处理的排秆被供给到排秆切割装置6而被进行切割处理,并被向田地释放。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谷粒排出装置8将集谷箱7的谷粒向外部的运输车辆等排出,被支承为绕机体主体1的后部的上下方向的纵轴心P1回转自如。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集谷箱7以在行驶时的通常姿态B1和离开通常姿态B1的维护姿态B2之间绕纵轴心P1自如地变更姿态的方式支承于机体主体1。通过将集谷箱7变更为维护姿态B2,能够进行脱粒装置5的内侧及集谷箱7的维护作业。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驾驶部4所具备的驾驶席10的下侧支承有发动机11以及柴油机微粒过滤器39、辅助机类。驾驶部4以绕驾驶部4的后部的左部的上下方向的纵轴心P2在行驶时的通常姿态A1和离开通常姿态A1的维护姿态A2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的方式支承于机体主体1。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12所示,能够在将集谷箱7变更为维护姿态B2之后将驾驶部4变更为维护姿态A2。通过将驾驶部4变更为维护姿态A2,能够进行发动机11以及柴油机微粒过滤器39等的维护作业。
(停车制动器、制动踏板以及变速杆的关系的概略)
在机体主体1支承有变速箱(未图示),在变速箱连结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发动机11的动力被传递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经由变速箱的内部的传动装置(未图示)而传递到行驶装置2以及脱粒装置5等。
如图11、图12、图23所示,在变速箱中配备有对行驶装置2进行制动的停车制动器22,在驾驶部4中配备有对将停车制动器22向制动侧操作的制动踏板12,在驾驶部4中配备有对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进行操作的变速杆23。
由此,当将制动踏板12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停车制动器22向制动侧被操作,与此同时,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强制地被操作至中立位置N。
以下,对制动踏板12、停车制动器22等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
(制动踏板的构造)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绕驾驶部4的下部的左部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3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有制动踏板12(相当于制动器操作器具)。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制动踏板12具备侧视时呈L字状的臂部12a和踏下部12b。制动踏板12的臂部12a配置于驾驶部4的底板部14(参照图12)的下侧,制动踏板12的踏下部12b从驾驶部4的底板部14向上侧突出。在制动踏板12的臂部12a连接有弹簧13,制动踏板12在图23所示的解除位置被弹簧13施力。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制动踏板12的臂部12a连结有接触部12c,在接触部12c的上侧支承有接触型式的制动器传感器15。
如图23所示,当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时,制动踏板12的接触部12c接触制动器传感器15,在该状态下即使进行发动机11的启动操作,发动机11也不会启动。
如图24所示,当制动踏板12被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制动踏板12的接触部12c与制动器传感器15分离,因此在该状态下进行发动机11的启动操作的话,则发动机11启动。
(制动踏板与停车制动器的联接构造)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制动踏板12的臂部12a朝下地连结有移动臂17。以能够绕移动臂17的下部的横轴心P4(相当于与后述移动方向C1交叉的方向的轴心)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有辊部件18,横轴心P4被设定为与横轴心P3平行。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连结于机体主体1的框架16连结有支承轴38,绕支承轴38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5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有联接臂19。联接臂19通过将板材弯折而成,具备右侧以及左侧的纵壁部19a、和跨越右侧以及左侧的纵壁部19a的上部地连接的横向的上表面部19b,上表面部19b配置于移动臂17以及辊部件18的下侧。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联接臂19中,跨越联接臂19的与上表面部19b相反的一侧的纵壁部19a的部分和停车制动器22地连接有联接杆20。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跨越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地连接有将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联接的连杆机构21,连杆机构21具备移动臂17、辊部件18、联接臂19以及联接杆20。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移动臂17成为连杆机构21的操作器具侧部分,联接臂19以及联接杆20成为连杆机构21的制动器侧部分。由于辊部件18为移动部件,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为面部件,因此辊部件18与联接臂19之间为连杆机构21的分离部分。
由此,成为制动器操作器具侧的操作器具侧部分与停车制动器侧的制动器侧部分以能够分离的方式配备于连杆机构21的状态,成为在连杆机构21的制动器侧部分配备有面部件、在连杆机构21的操作器具侧部分配备有移动部件的状态。
(将制动踏板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保持机构的构造)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机体主体1的框架16,向上侧延伸地连结有棒状的支承部件24,绕支承部件24的上部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6摆动自如地支承有保持部件25。
如图23所示,在支承部件24连结有保持部件25所抵靠的承接部24a,在支承部件24的上部安装有将保持部件25向支承部件24的承接部24a侧施力的弹簧26(相当于施力部件)。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机体主体1的框架16配备有保持机构27,保持机构27具备保持部件25以及弹簧26。
图23所示的状态是保持部件25被弹簧26向支承部件24的承接部24a侧施力、保持部件25抵靠于支承部件24的承接部24a而在图23所示的位置静止的状态。
如图23所示,在移动臂17中的保持部件25侧的部分配备有切口部17a。如后述那样,保持部件25进入移动臂17的切口部17a而卡合,使得制动踏板12被保持于制动操作状态。
(将保持机构的保持部件向卡合解除侧操作的解除操作器具的构造)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绕移动臂17的上部的横轴心P7摆动自如地支承有解除操作器具28。解除操作器具28向下侧延伸,作为解除操作器具28的下部的操作部28a与移动臂17的切口部17a邻接。解除操作器具28向上侧延伸,作为解除操作器具28的上部的踏下部28b位于比制动踏板12的踏下部12b靠上侧的位置。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解除操作器具28开口有以横轴心P7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28c,在解除操作器具28的长孔28c中插入有连结于移动臂17的销17b。由此,在解除操作器具28的长孔28c的范围内,解除操作器具28成为能够摆动的状态。
(强制地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操作至中立位置的中立操作机构的构造)
如图22所示,配备有对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进行操作的变速杆23,在固定于驾驶部4的支承板41的左右方向的支承轴30摆动自如地支承有连结于变速杆23的下部的支承部件40,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变速杆23从驾驶部4的左侧的侧板29向上侧延伸。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变速杆23被支承为绕支承轴30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8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操作自如,并且向中立位置N、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自如。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支承部件40的下部横向地连结有销状的操作部40a,在支承板41开口有以横轴心P8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41a,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通过支承板41的长孔41a而向与变速杆23相反的一侧突出。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相对于支承板41在与变速杆23相反的一侧,以绕横轴心P8摆动自如的方式在支承轴30支承有一对连杆部件31的上部,连杆部件31以将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夹在之间的方式向下侧延伸。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连杆部件31的下部配备有向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侧以及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的相反侧突出的凸部31a。像这样在连杆部件31中配备向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侧以及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的相反侧突出的凸部31a,是为了使一对连杆部件31成为共用的部件。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连杆部件31的下部经由销部件42绕与横轴心P8平行的横轴心摆动自如地连接有连杆部件32的上部。在连杆部件32的下部经由销状的连接部件34摆动自如地连接(枢轴支承)有联接部件33的上部。跨越制动踏板12的臂部12a与联接部件33的下部地连接有联接杆35。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支承板41的下部配备有上下朝向的长孔状的引导部36。连接部件34被插入到引导部36,连接部件34成为沿引导部36移动自如的状态,连接部件34成为以不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引导部36引导的状态。如图23所示,从横轴心P8的方向观察时,将支承轴30与引导部36连结的直线与变速杆23的中立位置N一致。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变速杆23配备有中立操作机构37,中立操作机构37具备连杆部件31、32、连接部件34以及引导部36。
如后述那样,当在向前进侧或者后退侧操作了变速杆23的状态下将制动踏板12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由中立操作机构37将变速杆23强制地操作至中立位置N,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强制地操作至中立位置N。
(将制动踏板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的停车制动器以及保持机构的工作)
图23所示的状态是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停车制动器22被操作至解除状态的状态,在中立操作机构37中,连杆部件31与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分离,成为变速杆23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自如的状态。
在图23所示的状态下,当将制动踏板12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如从图23到图22以及图24所示,移动臂17向作为下侧的联接臂19侧移动,同时向作为后侧的保持机构27侧移动。
由此,如从图23到图22以及图24所示,辊部件18从上侧抵靠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辊部件18一边向下侧按压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一边沿移动方向C1在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上向横轴心P5侧滚动。在该情况下,辊部件18进行旋转的横轴心P4成为俯视时与移动方向C1以90°交叉的状态。
如前述那样,辊部件18向下侧按压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从而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联接臂19绕横轴心P5摆动,联接杆20被向联接臂19侧拉动操作,停车制动器22被操作为制动状态。
如前述那样,当将制动踏板12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移动臂17向联接臂19侧移动,同时向保持机构27侧移动,从而移动臂17抵靠保持部件25而稍微上推保持部件25,接着,保持部件25进入移动臂17的切口部17a而卡合,使得制动踏板12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
这样,制动踏板12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使得停车制动器22被保持为制动状态。
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在制动踏板12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下,如图25所示,当对解除操作器具28的踏下部28b进行踏下操作时,解除操作器具28绕横轴心P7摆动,通过解除操作器具28的操作部28a,保持部件25被从移动臂17的切口部17a推出而向卡合解除侧被操作。
由此,如从图25到图23所示,利用弹簧13将制动踏板12操作至解除位置。与此同时,利用停车制动器22所具备的弹簧(未图示),使停车制动器22被操作为解除状态,联接臂19摆动而返回图23所示的状态。
(将制动踏板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的中立操作机构的工作)
如图23所示,在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在中立操作机构37中,连接部件34位于引导部36的上部,连杆部件31与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分离,变速杆23成为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自如的状态。
从图23所示的状态起,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当将制动踏板12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联接杆35被向制动踏板12侧拉动操作,连接部件34沿引导部36向下侧移动,伴随于此,连杆部件32被下拉,连杆部件31被进行闭合操作而从两侧接近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
如图23所示,当在将变速杆23操作至前进侧的状态下,连杆部件31被进行闭合操作而从两侧接近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时,一方的连杆部件31的凸部31a抵靠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将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向中立位置N侧按压操作。
当在将变速杆23操作到后退侧的状态下,连杆部件31被进行闭合操作而从两侧接近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时,另一方的连杆部件31的凸部31a抵靠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将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向中立位置N侧按压操作。
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当制动踏板12到达制动位置时,连接部件34到达引导部36的下部,连杆部件31的凸部31a在中立位置N夹住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成为在中立位置N保持变速杆23的状态。
通过这样将变速杆23操作至中立位置N,使得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被操作至中立位置N。
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在制动踏板12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下,当解除操作器具28的踏下部28b被进行踏下操作,如图23所示,利用弹簧13将制动踏板12操作至解除位置时,联接杆35被向连杆部件31、32侧操作。
由此,如图23所示,连接部件34从引导部36的下部向上侧移动,连杆部件31、32被进行打开操作,返回图23所示的状态。
如以上那样,无论变速杆23被操作到前进侧还是被操作到后退侧,连杆部件31都直接抵靠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而将变速杆23操作至中立位置N,因此变速杆23与变速杆23的操作位置无关而可靠地被操作至中立位置N,进而使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被操作至中立位置N。
在变速杆2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N的状态下,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被连杆部件31夹住而保持于中立位置N,因此在变速杆2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N之后,不会产生变速杆23从中立位置N稍微向前进侧或者后退侧移动、进而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稍微向前进侧或者后退侧被操作的状态。
在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被连杆部件31夹住而被保持于中立位置N的情况下,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被连杆部件31的凸部31a夹住。
由此,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在变速杆23被保持于中立位置N的状态下,不会成为连杆部件31相互平行地靠近的状态,而是成为连杆部件31相互稍微分离的状态,因此如图23所示,在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时,连杆部件31相互容易地分离,进而返回图23所示的状态。
如图22、图23、图24所示,连接部件34具备将制动踏板12的向制动位置的踏下操作以及向解除位置的操作传递到连杆部件31、32的功能,并具备通过与引导部36的共同配合来设定连杆部件31、32的移动方向的引导功能。
(在将制动踏板操作至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将驾驶部变更为通常姿态以及维护姿态时的各部分的状态)
制动踏板12、移动臂17、辊部件18、变速杆23以及中立操作机构37配备于驾驶部4,停车制动器22、联接臂19以及保持机构27配备于机体主体1。
由此,如图12所示,当将驾驶部4从通常姿态A1变更为维护姿态A2时,停车制动器22、联接臂19以及保持机构27保留于机体主体1,制动踏板12、移动臂17、辊部件18、变速杆23以及中立操作机构37与驾驶部4一同向维护姿态A2移动。
如图12以及图22所示,联接臂19在俯视时配置于机体主体1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C1也在俯视时成为机体主体1的前后方向。在俯视时从联接臂19向机体主体1的后方延伸出的虚拟线的附近配置有纵轴心P2,驾驶部4的通常姿态A1成为沿着机体主体1的前后方向的姿态。
由此,如图12以及图22所示,驾驶部4开始从通常姿态A1向维护姿态A2侧变更时的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在俯视时成为机体主体1的左右方向。作为机体主体1的左右方向的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和作为机体主体1的前后方向的移动方向C1成为在俯视时正交的状态。
如图23所示,在驾驶部4位于通常姿态A1、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的状态下,辊部件18位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的正上方。
在前述的状态下,当驾驶部4从通常姿态A1变更为维护姿态A2时,辊部件18沿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参照图22)移动,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分离。
由此,辊部件18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以彼此在相同的解除侧的状态分离,成为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的联接被解除的状态。
接着,当驾驶部4从维护姿态A2变更为通常姿态A1时,辊部件18接近联接臂19,当辊部件18到达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的正前方时,辊部件18沿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移动而接近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如图23所示,到达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的正上方。
由此,辊部件18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以彼此在相同的解除侧的状态接近,返回到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联接的状态。
(在制动踏板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下,将驾驶部变更为通常姿态以及维护姿态时的各部分的状态)
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在制动踏板12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停车制动器22被保持为制动状态的状态)下,当驾驶部4从通常姿态A1变更为维护姿态A2时,辊部件18沿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移动,同时移动臂17与保持机构27分离。
由此,移动臂17的切口部17a与保持部件25分离,制动踏板12被弹簧13操作至图23所示的解除位置。与此同时,辊部件18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分离,在停车制动器22所具备的弹簧作用下,停车制动器22被操作为解除状态,因此联接臂19摆动而返回图23所示的状态。
如以上那样,辊部件18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以彼此在相同的解除侧的状态分离,成为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的联接被解除的状态。
接着,当驾驶部4从维护姿态A2变更为通常姿态A1时,辊部件18接近联接臂19,与前述相同,当辊部件18到达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的正前方时,辊部件18沿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移动而接近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如图23所示,到达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的正上方。
由此,辊部件18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以彼此在相同的解除侧的状态接近,返回到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联接的状态。
(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
也可以取代制动踏板12,配备用手操作的制动杆(未图示)作为制动器操作器具。也可以使解除操作器具28支承于制动器操作器具。
也可以取代辊部件18,而是将不旋转的接触部作为移动部件配备于移动臂17。根据该构造,移动臂17的接触部抵靠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成为沿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上滑动的状态。
也可以在移动臂17配备面部件,在联接臂19配备移动部件。根据该构造,面部件抵靠移动部件并移动,使得移动部件在面部件上相对地移动,成为移动部件被面部件按压操作的状态。
也可以不将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与移动方向C1设为正交的状态,而是将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与移动方向C1设定为以比90°稍大角度、或者比90°稍小的角度交叉。
在保持机构27中,也可以是,保持部件25不与移动臂17卡合,而是保持部件25与制动踏板12的臂部12a或制动踏板12的踏下部12b卡合,将制动踏板12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
也可以构成为,使中立操作机构37直接作用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操作部(耳轴)而并非变速杆23,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操作部(耳轴)操作至中立位置N。也可以取代连杆部件32而使用杆或线。
在将驾驶部4变更为通常姿态A1以及维护姿态A2的情况下,也可以使驾驶部4从通常姿态A1向机体主体1的横侧平行地移动而变更维护姿态A2。也可以绕驾驶部4的前部或者后部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以从通常姿态A1向上侧提起驾驶部4的方式使其摆动来变更为维护姿态A2。
(第三方面)
(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11以及图12中示出作为收割机的一个例子的稻子用的半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利用右侧以及左侧的履带型式的行驶装置2支承机体主体1。在机体主体1的前部支承有割取部3,在机体主体1的前部的右部支承有驾驶舱所覆盖的驾驶部4。在机体主体1的后部的左部支承有脱粒装置5以及排秆切割装置6,在机体主体1的后部的右部支承有集谷箱7以及谷粒排出装置8。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田地的谷秆被割取部3割取,割取到的谷秆的茎根被移交至脱粒装置5所具备的输送链9并向后侧被输送,谷秆的穗梢被脱粒装置5进行脱粒处理。被脱粒装置5脱粒以及回收后的谷粒被供给到集谷箱7,结束了脱粒处理的排秆被供给到排秆切割装置6而被进行切割处理,并被向田地释放。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谷粒排出装置8将集谷箱7的谷粒向外部的运输车辆等排出,被支承为绕机体主体1的后部的上下方向的纵轴心P1回转自如。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集谷箱7以在行驶时的通常姿态B1和离开通常姿态B1的维护姿态B2之间绕纵轴心P1自如地变更姿态的方式支承于机体主体1。通过将集谷箱7变更为维护姿态B2,能够进行脱粒装置5的内侧及集谷箱7的维护作业。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驾驶部4所具备的驾驶席10的下侧支承有发动机11以及柴油机微粒过滤器39、辅助机类。驾驶部4以绕驾驶部4的后部的左部的上下方向的纵轴心P2在行驶时的通常姿态A1和离开通常姿态A1的维护姿态A2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的方式支承于机体主体1。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12所示,能够在将集谷箱7变更为维护姿态B2之后将驾驶部4变更为维护姿态A2。通过将驾驶部4变更为维护姿态A2,能够进行发动机11以及柴油机微粒过滤器39等的维护作业。
(停车制动器、制动踏板以及变速杆的关系的概略)
在机体主体1支承有变速箱(未图示),在变速箱连结有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发动机11的动力被传递到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经由变速箱的内部的传动装置(未图示)而传递到行驶装置2以及脱粒装置5等。
在变速箱中配备有对行驶装置2进行制动的停车制动器22,在驾驶部4中配备有对将停车制动器22向制动侧操作的制动踏板12,在驾驶部4中配备有对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进行操作的变速杆23。如图13所示,跨越制动踏板12与变速杆23地设有中立操作机构37A。
由此,当将制动踏板12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停车制动器22向制动侧被操作,与此同时,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强制地被操作至中立位置N。
以下,对制动踏板12、停车制动器22等的构造以及各部分的工作状态进行说明。
(制动踏板的构造)
如图12所示,在驾驶部4的左下部设有制动踏板12(相当于制动器操作器具)。如图13、图14所示,制动踏板12设于比驾驶部4的底板部14靠上侧。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制动踏板12具备侧视时呈L字状的臂部12a和踏下部12b(相当于操作部)。臂部12a的后端部经由支轴50支承于侧板支柱51。侧板支柱51立设于驾驶部框架52,支承侧板29(参照图11、图12)。驾驶部框架52构成了能够在通常姿态A1与维护姿态A2之间变更姿态的驾驶部4,并以能够绕纵轴心P2摆动的状态支承于机体主体1。制动踏板12被支承为能够绕位于比踏下部12b靠后侧的支轴50的机体左右方向朝向的第一轴心X摆动。在从臂部12a延伸的弹簧钩住部件53与侧板支柱51的弹簧钩住部51a连结有弹簧54。制动踏板12在图14所示的解除位置被弹簧54施力。如图19所示,当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时,臂部12a所具备的接触部12c的端部12d抵接于传感器支承部件55,制动踏板12被接触部12c定位于解除位置。传感器支承部件55支承于侧板支柱51。
如图19所示,在传感器支承部件55支承有接触型式的制动器传感器15。当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时,接触部12c接触制动器传感器15。利用制动器传感器15检测出制动踏板12正被操作至解除位置。
(制动踏板与停车制动器的联接构造)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从臂部12a朝下地延伸有臂部件56。臂部件56配置于比第一轴心X靠前侧,并且形成为朝向机体前方侧鼓出的弧状。在底板部14形成有供臂部件56贯通的贯通孔57。臂部件56通过制动踏板12被操作,从而以贯穿插入贯通孔57的状态绕第一轴心X上下摆动。在贯通孔57安装有密封材料58。底板部14与臂部件56的间隙被密封材料58封闭,防止砂尘等从底板部14的下方通过贯通孔57进入驾驶部4。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臂部件56与制动踏板12通过直接连结而联动连结,但根据臂部件56与制动踏板12在机体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等,也可以采用经由接合部件将臂部件56与制动踏板12联动连结的联动结构。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底板部14的下方,经由支轴60在支承部件61支承有摆动部件59。支承部件61经由支承框架62支承于机体主体1。摆动部件59以能够绕支轴60的机体左右方向朝向的第二轴心Y摆动的状态支承于机体主体1。在摆动部件59的比支轴60靠前侧的部分配备有定位部59a。摆动部件59在定位部59a抵接于支承部件61的上部的待机位置被弹簧64摆动施力。
在摆动部件59中的比第二轴心Y靠上侧的部分配备有输入销部件65。在摆动部件59中的比第二轴心Y靠下侧的部分配备有输出销部件66。在输出销部件66与停车制动器22的操作部22a连结有操作线缆67,输出销部件66经由操作线缆67与停车制动器22联接。
如图16所示,输入销部件65朝向机体左右方向能够滑动地支承于摆动部件59和摆动部件59所具备的引导部59b,并能够在作用位置与后退位置之间进行切换。如图16所示,当输入销部件65位于作用位置时,输入销部件65的一端侧的被动部65a从引导部59b向臂部件56所在的一侧较长地突出,当制动踏板12被向制动侧操作时,臂部件56的下端面56a与被动部65a接触。如图17所示,当输入销部件65位于后退位置时,与输入销部件65位于作用位置的情况相比,输入销部件65的一端侧的被动部65a向引导部59b侧后退。在摆动部件59与引导部59b之间,在输入销部件65安装有定位销68以及弹簧69。输入销部件65通过定位销68抵接于引导部59b而被定位于作用位置。输入销部件65被弹簧69在作用位置滑动施力。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跨越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地连接有将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联接的连杆机构21A。连杆机构21A具备臂部件56、摆动部件59以及操作线缆67。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臂部件56成为连杆机构21A的操作器具侧部分,摆动部件59以及操作线缆67成为连杆机构21A的制动器侧部分。臂部件56的下端面56a成为作为操作器具侧部分所具备的第一部件的面部件。面部件(下端面56a)配备于操作器具侧部分的输入销部件侧的端部。输入销部件65成为作为制动器侧部分所具备的第二部件的移动部件。输出销部件66配备于摆动部件59,成为与停车制动器22联接的作用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臂部件56配备有面部件,在摆动部件59配备有移动部件,但也可以采用臂部件56配备有移动部件、摆动部件59配备有面部件的结构。
由此,成为,制动器操作器具侧的操作器具侧部分与停车制动器侧的制动器侧部分以能够分离的方式配备于连杆机构21A的状态,成为在连杆机构21A的操作器具侧部分配备有作为第一部件的面部件(下端面56a)的状态。并成为在连杆机构21A的制动器侧部分配备有作为第二部件的移动部件(输入销部件65)的状态。
(将制动踏板保持于制动位置的保持机构的构造)
如图13以及图18所示,在弹簧钩住部件53和弹簧钩住部件53所具备的臂部53a支承有卡合部件71。保持部件72经由支轴73支承于托架74。托架74经由撑杆75支承于驾驶部框架52。保持部件72以能够在如图19所示那样卡合于卡合部件71的臂部侧部分71a的卡合状态、以及如图18所示那样脱离臂部侧部分71a的卡合解除状态之间绕支轴73的轴心摆动的状态支承于托架74。保持部件72被弹簧76向卡合侧摆动施力。在保持部件72配备有操作臂部72a,从操作臂部72a朝向机体上方地延伸有解除操作器具77。保持部件72以及解除操作器具77经由托架74以及撑杆75支承于驾驶部框架52,在驾驶部4在维护姿态与通常姿态之间变更姿态时,与制动踏板12一起移动。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13以及图18所示,在驾驶部4配备有保持机构27A,保持机构27A具备保持部件72以及弹簧76。
如图18以及图19所示,在保持机构27A中,当制动踏板12从解除位置起下降摆动时,卡合部件71的臂部侧部分71a抵接于保持部件72中的钩部的外侧倾斜部72b,使保持部件72一边克服弹簧76而向卡合解除侧摆动一边下降。当制动踏板12达到制动位置时,臂部侧部分71a脱离保持部件72的外侧倾斜部72b,保持部件72通过弹簧76的操作而卡合于臂部侧部分71b。通过该卡合,制动踏板12被保持部件72保持于制动位置。通过解除操作器具77被进行上拉操作,使得保持部件72克服弹簧76而向卡合解除状态被摆动操作,制动踏板12在制动位置处的保持被解除。
(强制地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操作至中立位置的中立操作机构的构造)
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侧板29设有对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进行操作的变速杆23。如图13以及图20所示,变速杆23经由支轴80支承于撑杆81。撑杆81支承于侧板框架(未图示)。变速杆23通过绕支轴80的机体左右方向朝向的轴心被摆动操作,从而在中立位置N、比中立位置N靠前侧的前进侧、以及比中立位置N靠后侧的后退侧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13以及图20所示,中立操作机构37A具备变速杆23的基部所具备的操作部82、将操作部82的前部与弹簧钩住部件53的臂部53a联动连结的第一连杆部件83、以及将操作部82的后部与臂部53a联动连结的第二连杆部件84。第一连杆部件83与臂部53a的连结、以及第二连杆部件84与臂部53a的连结分别通过形成于连杆部件83、84的长孔85和以能够滑动地卡入长孔85的状态设于臂部53a的连结销86来进行。在制动踏板12位于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当欲将变速杆23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时,第一连杆部件83与臂部53a通过长孔85而相对移动,第二连杆部件84与臂部53a通过长孔85而相对移动,因此能够将变速杆23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
(将制动踏板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的停车制动器以及保持机构的工作)
图14所示的状态是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的状态。在图14所示的状态下,当将制动踏板12向制动侧操作时,如图15所示,由于臂部件56的下降,臂部件56的下端面56a(第一部件,面部件)和输入销部件65(第二部件,移动部件)的被动部65a接触,下端面56a对输入销部件65起到按压作用。通过该接触按压作用,作为操作器具侧部分的臂部件56和作为制动器侧部分的摆动部件59被联接,并且制动踏板12的操作力从臂部件56向摆动部件59传递。由于臂部件56与摆动部件59绕不同的轴心摆动,因此输入销部件65(移动部件)在下端面56a(面部件)上向后侧移动,同时从臂部件56向摆动部件59传递操作力。传递到摆动部件59的操作力从输出销部件66(作用部)经由操作线缆67传递到停车制动器22的操作部22a,停车制动器22被操作为制动状态。如图19所示,当制动踏板12达到制动位置时,保持机构27A工作,保持部件72卡定于卡合部件71,制动踏板12被保持于制动位置,停车制动器22被维持为制动状态。
如图12所示,在驾驶部4位于通常姿态的状态下,臂部件56的下端面56a以及输入销部件65构成为位于穿过纵轴心P2而沿着机体前后方向的方向的直线L上或者大致直线L上。图12所示的点T表示在驾驶部4位于通常姿态的状态下,臂部件56的下端面56a所在的位置。图12所示的线K表示驾驶部4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变更姿态时的点T的移动限制、即下端面56a的移动轨迹。图12所示的线S是移动轨迹T中的点T处的切线。图12所示的带箭头的线T-Z是驾驶部4开始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侧变更姿态时的下端面56a的初期移动的轨迹。如图12所示,在驾驶部4开始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侧变更姿态时的初期,下端面56a向沿着切线S的方向移动。
图12所示的箭头方向C2表示驾驶部4开始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侧变更姿态时的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图12所示的箭头方向C1表示制动踏板12被向制动侧操作、输入销部件65通过臂部件56的下端面56a所带来的接触按压作用被移动操作时的输入销部件65的移动方向。驾驶部4绕机体上下方向朝向的纵轴心P1被变更姿态,具备输入销部件65的摆动部件59绕机体左右方向朝向的第二轴心Y摆动。由此,驾驶部4开始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侧变更姿态时的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和制动踏板12被操作到制动侧时的输入销部件65的移动方向C1正交。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和输入销部件65操作停车制动器22时的输入销部件65的移动方向C1被设定为正交,但也可以采用以比90度还要大角度的交叉角、或比90度还要小角度的交叉角来交叉的结构。
在将制动踏板12操作至制动侧时,即使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保持为前进区域、后退区域的变速状态,也通过制动踏板12向制动侧的操作使得中立操作机构37A工作,利用第一连杆部件83以及第二连杆部件84将变速杆23强制地切换操作到中立位置N,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被变速为中立状态。
(关于驾驶部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的姿态变更)
当将驾驶部4从通常姿态A1向维护姿态A2变更时,停车制动器22以及摆动部件59保留于机体主体1,制动踏板12、臂部件56以及保持机构27A与驾驶部4一同朝向维护姿态A2移动。由此,在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的状态下、以及制动踏板12被保持机构27A保持于制动位置的状态下,当将驾驶部4从通常姿态A1向维护姿态A2变更时,臂部件56与摆动部件59均在臂部件56的下端面56a和摆动部件59的输入销部件65之间分离。无需对连杆机构21A进行与制动踏板侧部分和制动器侧部分分离的特别的工序,就能够将驾驶部4的姿态变更为维护姿态A2。在驾驶部4开始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侧变更姿态时的初期,下端面56a在沿着切线S的方向上移动,并且,在驾驶部4开始从通常姿态向维护姿态侧变更姿态时的初期,驾驶部4沿与输入销部件65的移动方向C1交叉的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臂部件56与摆动部件59迅速地分离,同时将驾驶部4的姿态变更为维护姿态A2。
在以制动踏板12被保持机构27A保持于制动位置的状态将驾驶部4的姿态变更为维护姿态A2的情况下,摆动部件59通过下端面56a对输入销部件65的按压而维持为制动侧的摆动姿态,直到臂部件56脱离输入销部件65为止。当臂部件56脱离输入销部件65时,摆动部件59通过停车制动器22向切断状态的回复力返回到待机位置。
(关于驾驶部从维护姿态向通常姿态的姿态变更)
在以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的状态将驾驶部4从维护姿态A2将姿态变更到通常姿态A1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臂部件56返回到输入销部件65的被动部65a的上方,臂部件56的下端面56a和输入销部件65的被动部65a相对置,能够利用制动踏板12的踏入操作进行停车制动器22向制动侧的操作。
在以制动踏板12被保持机构27A保持于制动位置的状态将驾驶部4从维护姿态A2将姿态变更到通常姿态A1的情况下,当驾驶部4位于通常姿态A1的跟前时,如图17所示,臂部件56的侧面抵接于输入销部件65的臂部件侧的端面,之后,臂部件56克服弹簧69地将输入销部件65向后退位置按压操作,同时向摆动部件59侧移动。无论臂部件56与输入销部件65是否抵接,输入销部件65都不会对驾驶部4成为移动障碍,能够将驾驶部4的姿态变更为通常姿态A1。在驾驶部4变为通常姿态A1之后,解除保持机构27a对制动踏板12的向制动位置的保持。于是,制动踏板12被弹簧54恢复操作到解除位置,臂部件56上升。当臂部件56上升时,臂部件56脱离输入销部件65,输入销部件65被弹簧69滑动操作到作用位置。由此,臂部件56的下端面56a和输入销部件65的被动部65a相对置,能够利用制动踏板12的踏入操作对停车制动器22进行向制动侧的操作。
(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具备另一实施构造的停车制动器的操作构造进行说明。具备另一实施构造的停车制动器的操作构造构成为如图21至图25所示。
(制动踏板的构造)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绕驾驶部4的下部的左部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3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有制动踏板12(相当于制动器操作器具)。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制动踏板12具备侧视时呈L字状的臂部12a和踏下部12b。制动踏板12的臂部12a配置于驾驶部4的底板部14(参照图21)的下侧,制动踏板12的踏下部12b从驾驶部4的底板部14向上侧突出。在制动踏板12的臂部12a连接有弹簧13,制动踏板12在图23所示的解除位置被弹簧13施力。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制动踏板12的臂部12a连结有接触部12c,在接触部12c的上侧支承有接触型式的制动器传感器15。
如图23所示,当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时,制动踏板12的接触部12c接触制动器传感器15,在该状态下即使进行发动机11的启动操作,发动机11也不会启动。
如图24所示,当制动踏板12被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制动踏板12的接触部12c与制动器传感器15分离,因此在该状态下进行发动机11的启动操作的话,发动机11启动。
(制动踏板与停车制动器的联接构造)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制动踏板12的臂部12a朝下地连结有移动臂17。以能够绕移动臂17的下部的横轴心P4(相当于与后述移动方向C1交叉的方向的轴心)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有辊部件18,横轴心P4被设定为与横轴心P3平行。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连结于机体主体1的框架16连结有支承轴38,绕支承轴38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5上下摆动自如地支承有联接臂19。联接臂19通过将板材弯折而成,具备右侧以及左侧的纵壁部19a、和跨越右侧以及左侧的纵壁部19a的上部地连接的横向的上表面部19b,上表面部19b配置于移动臂17以及辊部件18的下侧。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联接臂19中,跨越联接臂19的与上表面部19b相反的一侧的纵壁部19a的部分和停车制动器22地连接有联接杆20。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跨越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地连接有将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联接的连杆机构21,连杆机构21具备移动臂17、辊部件18、联接臂19以及联接杆20。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移动臂17成为连杆机构21的操作器具侧部分,联接臂19以及联接杆20成为连杆机构21的制动器侧部分。由于辊部件18为移动部件,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为面部件,因此辊部件18与联接臂19之间为连杆机构21的分离部分。
由此,成为制动器操作器具侧的操作器具侧部分与停车制动器侧的制动器侧部分以能够分离的方式配备于连杆机构21的状态,成为在连杆机构21的制动器侧部分配备有面部件、在连杆机构21的操作器具侧部分配备有移动部件的状态。
(将制动踏板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保持机构的构造)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机体主体1的框架16,向上侧延伸地连结有棒状的支承部件24,绕支承部件24的上部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6摆动自如地支承有保持部件25。
如图23所示,在支承部件24连结有保持部件25所抵靠的承接部24a,在支承部件24的上部安装有将保持部件25向支承部件24的承接部24a侧施力的弹簧26(相当于施力部件)。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机体主体1的框架16配备有保持机构27,保持机构27具备保持部件25以及弹簧26。
图23所示的状态是保持部件25被弹簧26向支承部件24的承接部24a侧施力、保持部件25抵靠于支承部件24的承接部24a而在图23所示的位置静止的状态。
如图23所示,在移动臂17中的保持部件25侧的部分配备有切口部17a。如后述那样,保持部件25进入移动臂17的切口部17a而卡合,使得制动踏板12被保持于制动操作状态。
(将保持机构的保持部件向卡合解除侧操作的解除操作器具的构造)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绕移动臂17的上部的横轴心P7摆动自如地支承有解除操作器具28。解除操作器具28向下侧延伸,作为解除操作器具28的下部的操作部28a与移动臂17的切口部17a邻接。解除操作器具28向上侧延伸,作为解除操作器具28的上部的踏下部28b位于比制动踏板12的踏下部12b靠上侧的位置。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解除操作器具28开口有以横轴心P7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28c,在解除操作器具28的长孔28c中插入有连结于移动臂17的销17b。由此,在解除操作器具28的长孔28c的范围内,解除操作器具28成为能够摆动的状态。
(强制地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操作到中立位置的中立操作机构的构造)
如图22所示,配备有对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进行操作的变速杆23,在固定于驾驶部4的支承板41的左右方向的支承轴30摆动自如地支承有连结于变速杆23的下部的支承部件40,如图11以及图21所示,变速杆23从驾驶部4的左侧的侧板29向上侧延伸。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变速杆23被支承为绕支承轴30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P8在前后方向上摆动操作自如,并且向中立位置N、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自如。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支承部件40的下部横向地连结有销状的操作部40a,在支承板41开口有以横轴心P8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41a,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通过支承板41的长孔41a而向与变速杆23相反的一侧突出。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相对于支承板41在与变速杆23相反的一侧,以绕横轴心P8摆动自如的方式在支承轴30支承有一对连杆部件31的上部,连杆部件31以将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夹在之间的方式向下侧延伸。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连杆部件31的下部配备有向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侧以及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的相反侧突出的凸部31a。像这样在连杆部件31中配备向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侧以及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的相反侧突出的凸部31a,是为了使一对连杆部件31成为共用的部件。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连杆部件31的下部经由销部件42绕与横轴心P8平行的横轴心摆动自如地连接有连杆部件32的上部。在连杆部件32的下部经由销状的连接部件34摆动自如地连接(枢轴支承)有联接部件33的上部。跨越制动踏板12的臂部12a与联接部件33的下部地连接有联接杆35。
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在支承板41的下部配备有上下朝向的长孔状的引导部36。连接部件34被插入到引导部36,连接部件34成为沿引导部36移动自如的状态,连接部件34成为以不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引导部36引导的状态。如图23所示,从横轴心P8的方向观察时,将支承轴30与引导部36连结的直线与变速杆23的中立位置N一致。
通过以上的构造,如图22以及图23所示,变速杆23配备有中立操作机构37,中立操作机构37具备连杆部件31、32、连接部件34以及引导部36。
如后述那样,当在向前进侧或者后退侧操作了变速杆23的状态下将制动踏板12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由中立操作机构37将变速杆23强制地操作至中立位置N,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强制地操作至中立位置N。
(将制动踏板踏下操作到制动位置时的停车制动器以及保持机构的工作)
图23所示的状态是制动踏板12被操作到解除位置、停车制动器22被操作至解除状态的状态,在中立操作机构37中,连杆部件31与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分离,成为变速杆23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自如的状态。
在图23所示的状态下,当将制动踏板12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如从图23到图22以及图24所示,移动臂17向作为下侧的联接臂19侧移动,同时向作为后侧的保持机构27侧移动。
由此,如从图23起到图22以及图24所示,辊部件18从上侧抵靠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辊部件18一边向下侧按压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一边沿移动方向C1在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上向横轴心P5侧滚动。在该情况下,辊部件18进行旋转的横轴心P4成为俯视时与移动方向C1以90°交叉的状态。
如前述那样,辊部件18向下侧按压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从而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联接臂19绕横轴心P5摆动,联接杆20被向联接臂19侧拉动操作,停车制动器22被操作为制动状态。
如前述那样,当将制动踏板12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移动臂17向联接臂19侧移动,同时向保持机构27侧移动,从而移动臂17抵靠保持部件25而稍微上推保持部件25,接着,保持部件25进入移动臂17的切口部17a而卡合,使得制动踏板12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
这样,制动踏板12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使得停车制动器22被保持为制动状态。
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在制动踏板12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下,如图25所示,当对解除操作器具28的踏下部28b进行踏下操作时,解除操作器具28绕横轴心P7摆动,通过解除操作器具28的操作部28a,保持部件25被从移动臂17的切口部17a推出而向卡合解除侧被操作。
由此,从图25起如图23所示,利用弹簧13将制动踏板12操作至解除位置。与此同时,利用停车制动器22所具备的弹簧(未图示),使停车制动器22被操作为解除状态,联接臂19摆动而返回图23所示的状态。
(将制动踏板踏下操作到制动位置时的中立操作机构的工作)
如图23所示,在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在中立操作机构37中,连接部件34位于引导部36的上部,连杆部件31与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分离,变速杆23成为向前进侧以及后退侧操作自如的状态。
从图23所示的状态起,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当将制动踏板12踏下操作至制动位置时,联接杆35被向制动踏板12侧拉动操作,连接部件34沿引导部36向下侧移动,伴随于此,连杆部件32被下拉,连杆部件31被进行闭合操作而从两侧接近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
如图23所示,当在将变速杆23操作至前进侧的状态下,连杆部件31被进行闭合操作而从两侧接近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时,一方的连杆部件31的凸部31a抵靠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将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向中立位置N侧按压操作。
当在将变速杆23操作到后退侧的状态下,连杆部件31被进行闭合操作而从两侧接近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时,另一方的连杆部件31的凸部31a抵靠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将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向中立位置N侧按压操作。
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当制动踏板12到达制动位置时,连接部件34到达引导部36的下部,连杆部件31的凸部31a在中立位置N夹住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成为在中立位置N保持变速杆23的状态。
通过这样将变速杆23操作至中立位置N,使得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被操作至中立位置N。
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在制动踏板12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下,当解除操作器具28的踏下部28b被进行踏下操作,如图23所示,利用弹簧13将制动踏板12操作至解除位置时,联接杆35被向连杆部件31、32侧操作。
由此,如图23所示,连接部件34从引导部36的下部向上侧移动,连杆部件31、32被进行打开操作,返回图23所示的状态。
如以上那样,无论变速杆23被操作到前进侧还是被操作到后退侧,连杆部件31都直接抵靠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而将变速杆23操作至中立位置N,因此变速杆23与变速杆23的操作位置无关而可靠地被操作至中立位置N,进而使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被操作至中立位置N。
在变速杆2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N的状态下,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被连杆部件31夹住而保持于中立位置N,因此在变速杆23被操作至中立位置N之后,不会产生变速杆23从中立位置N稍微向前进侧或者后退侧移动、进而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稍微向前进侧或者后退侧被操作的状态。
在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被连杆部件31夹住而被保持于中立位置N的情况下,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支承部件40的操作部40a被连杆部件31的凸部31a夹住。
由此,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在变速杆23被保持于中立位置N的状态下,不会成为连杆部件31相互平行地靠近的状态,而是成为连杆部件31相互稍微分离的状态,因此如图23所示,在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时,连杆部件31相互容易地分离,进而返回图23所示的状态。
如图22、图23、图24所示,连接部件34具备将制动踏板12的向制动位置的踏下操作以及向解除位置的操作传递到连杆部件31、32的功能,并具备通过与引导部36的共同配合来设定连杆部件31、32的移动方向的引导功能。
(在将制动踏板操作到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将驾驶部变更为通常姿态以及维护姿态时的各部分的状态)
制动踏板12、移动臂17、辊部件18、变速杆23以及中立操作机构37配备于驾驶部4,停车制动器22、联接臂19以及保持机构27配备于机体主体1。
由此,如图21所示,当将驾驶部4从通常姿态A1变更为维护姿态A2时,停车制动器22、联接臂19以及保持机构27保留于机体主体1,制动踏板12、移动臂17、辊部件18、变速杆23以及中立操作机构37与驾驶部4一同向维护姿态A2移动。
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联接臂19在俯视时配置于机体主体1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C1也在俯视时成为机体主体1的前后方向。在俯视时从联接臂19向机体主体1的后方延伸出的虚拟线的附近配置有纵轴心P2,驾驶部4的通常姿态A1成为沿着机体主体1的前后方向的姿态。
由此,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驾驶部4开始从通常姿态A1向维护姿态A2侧变更时的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在俯视时成为机体主体1的左右方向。作为机体主体1的左右方向的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和作为机体主体1的前后方向的移动方向C1成为在俯视时正交的状态。
如图23所示,在驾驶部4位于通常姿态A1、制动踏板12被操作至解除位置的状态下,辊部件18位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的正上方。
在前述的状态下,当驾驶部4从通常姿态A1变更为维护姿态A2时,辊部件18沿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参照图22)移动,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分离。
由此,辊部件18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以彼此在相同的解除侧的状态分离,成为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的联接被解除的状态。
接着,当驾驶部4从维护姿态A2变更为通常姿态A1时,辊部件18接近联接臂19,当辊部件18到达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的正前方时,辊部件18沿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移动而接近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如图23所示,到达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的正上方。
由此,辊部件18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以彼此在相同的解除侧的状态接近,返回到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联接的状态。
(在制动踏板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下,将驾驶部变更为通常姿态以及维护姿态时的各部分的状态)
如图22以及图24所示,在制动踏板12被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状态(停车制动器22被保持为制动状态的状态)下,当驾驶部4从通常姿态A1变更为维护姿态A2时,辊部件18沿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移动,同时移动臂17与保持机构27分离。
由此,移动臂17的切口部17a与保持部件25分离,制动踏板12被弹簧13操作至图23所示的解除位置。与此同时,辊部件18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分离,在停车制动器22所具备的弹簧作用下,停车制动器22被操作为解除状态,因此联接臂19摆动而返回图23所示的状态。
如以上那样,辊部件18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以彼此在相同的解除侧的状态分离,成为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的联接被解除的状态。
接着,当驾驶部4从维护姿态A2变更为通常姿态A1时,辊部件18接近联接臂19,与前述相同,当辊部件18到达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的正前方时,辊部件18沿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移动而接近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如图23所示,到达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的正上方。
由此,辊部件18与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以彼此在相同的解除侧的状态接近,返回到制动踏板12与停车制动器22联接的状态。
(其他的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
也可以取代制动踏板12,配备用手操作的制动杆(未图示)作为制动器操作器具。也可以使解除操作器具28支承于制动器操作器具。
也可以取代辊部件18,而是将不旋转的接触部作为移动部件配备于移动臂17。根据该构造,移动臂17的接触部抵靠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成为沿联接臂19的上表面部19b上滑动的状态。
也可以在移动臂17配备面部件,在联接臂19配备移动部件。根据该构造,面部件抵靠移动部件并移动,使得移动部件在面部件上相对地移动,成为移动部件被面部件按压操作的状态。
也可以不将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与移动方向C1设为正交的状态,而是将驾驶部4的初期移动的方向C2与移动方向C1设定为以比90°稍大角度、或者比90°稍小的角度交叉。
在保持机构27中,也可以是,保持部件25不与移动臂17卡合,而是保持部件25与制动踏板12的臂部12a或制动踏板12的踏下部12b卡合,将制动踏板12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
也可以构成为,使中立操作机构37直接作用于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操作部(耳轴)而并非变速杆23,将静液压式无级变速装置的操作部(耳轴)操作至中立位置N。也可以取代连杆部件32而使用杆或线。
在将驾驶部4变更为通常姿态A1以及维护姿态A2的情况下,也可以使驾驶部4从通常姿态A1向机体主体1的横侧平行地移动而变更维护姿态A2。也可以绕驾驶部4的前部或者后部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以从通常姿态A1向上侧提起驾驶部4的方式使其摆动来变更为维护姿态A2。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不仅能够应用于半喂入型的联合收割机,也能够应用于普通型的联合收割机、甘蔗收割机、玉米收割机、将粗饲料或混合饲料用的农作物收割并切割然后捆成辊状的饲料收割机等收割机。

Claims (9)

1.一种收割机,其驾驶部以在行驶时的通常姿态与离开所述通常姿态的维护姿态之间自如地变更姿态的状态支承于机体主体,所述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停车制动器,其支承于所述机体主体,对行驶装置进行制动;
制动器操作器具,其设于所述驾驶部,对所述停车制动器进行操作;
连杆机构,其将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与所述停车制动器联接;
在所述连杆机构以能够分离的方式配备有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侧的操作器具侧部分和所述停车制动器侧的制动器侧部分,
当所述驾驶部从所述通常姿态变更为所述维护姿态侧时,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与所述制动器侧部分分离,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与所述停车制动器的联接被解除,
在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以及所述制动器侧部分的一方配备有第一部件,并且在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以及所述制动器侧部分的另一方配备有第二部件,
当在所述驾驶部为所述通常姿态时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向制动侧被操作时,所述停车制动器通过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的接触按压作用向制动侧被操作,
所述第一部件配备于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以及所述制动器侧部分的一方中的所述第二部件侧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一方由面部件构成,并且,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另一方由能够在所述面部件上移动的移动部件构成,
当在所述驾驶部为所述通常姿态时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被向制动侧操作时,所述移动部件在所述面部件上移动,所述停车制动器被向制动侧操作,
所述驾驶部开始从所述通常姿态向所述维护姿态侧变更时的所述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与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方向被设定为交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驾驶部的初期移动的方向与所述移动方向正交。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能够绕位于比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操作部靠后侧的机体左右方向朝向的第一轴心摆动,
在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配备有臂部件,该臂部件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轴心靠前侧,并且形成为朝向机体前方侧鼓出的弧状,通过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的操作绕所述第一轴心上下摆动,
在所述驾驶部的底板部形成有供所述臂部件贯通的贯通孔,所述臂部件贯穿插入到所述贯通孔中,
在所述臂部件的下侧的端部配备有所述第一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制动器侧部分配备有能够绕机体左右方向朝向的第二轴心摆动的摆动部件,
在所述摆动部件中的比所述第二轴心靠上侧的部分配备有所述第一部件以及所述第二部件的一方,并且在所述摆动部件中的比所述第二轴心靠下侧的部分配备有与所述停车制动器联接的作用部。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部件是绕与所述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心旋转的辊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设于所述机体主体并将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保持为制动操作状态的保持机构,
在所述保持机构配备有卡合于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或者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而将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保持为所述制动操作状态的保持部件、以及将所述保持部件向卡合侧施力的施力部件,
在所述制动器操作器具或者所述操作器具侧部分支承有将所述保持部件向卡合解除侧操作的解除操作器具。
8.一种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操作杆,其配置于驾驶部的操作面板,通过绕横向的摆动轴心的摆动操作而指令作业装置的作业状态的变更;
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其配置于所述操作面板的内部,检测所述操作杆的旋转角度;
执行机构,其基于所述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变更所述作业装置的作业状态,
所述旋转角度检测传感器配置在所述摆动轴心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将所述操作杆保持于多个操作位置的止动机构,
在所述操作杆配备有把持部、从所述摆动轴心朝上延伸的第一臂部、以及从所述第一臂部的上侧端部横向地延伸而连结于所述把持部的第二臂部,
所述止动机构配置于所述第一臂部的侧方中的、所述第二臂部相对于所述第一臂部所延伸的一侧的侧方、并且是所述第二臂部的下方的区域,卡合于所述第一臂部或者所述第二臂部,对所述操作杆进行位置保持。
CN201711390334.4A 2016-12-21 2017-12-21 收割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2073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7613 2016-12-21
JP2016247612A JP6861024B2 (ja) 2016-12-21 2016-12-21 収穫機
JP2016247613 2016-12-21
JP2016-247612 2016-12-21
JP2017190588A JP6847014B2 (ja) 2016-12-21 2017-09-29 収穫機
JP2017-190588 2017-09-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07334A true CN108207334A (zh) 2018-06-29
CN108207334B CN108207334B (zh) 2022-04-26

Family

ID=62780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9033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207334B (zh) 2016-12-21 2017-12-21 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2606159B1 (zh)
CN (1) CN10820733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41795B2 (en) 2018-09-27 2023-05-09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Lawn mower
USD987691S1 (en) 2018-09-27 2023-05-30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Mower blade assembly
USD995569S1 (en) 2019-04-18 2023-08-15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Mower blade assembly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2209A (zh) * 1999-09-27 2001-04-25 株式会社久保田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JP2003127847A (ja) * 2001-10-22 2003-05-08 Tokico Ltd 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CN1796199A (zh) * 2004-12-27 2006-07-05 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辆的通用踏板装置
CN101138970A (zh) * 2006-09-06 2008-03-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08105537A (ja) * 2006-10-25 2008-05-08 Yanmar Co Ltd キャビン付作業車両
CN202222173U (zh) * 2010-09-17 2012-05-23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
CN203020078U (zh) * 2012-12-20 2013-06-26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离合及制动踏板装置和工程车辆
CN203211282U (zh) * 2013-02-21 2013-09-2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新型制动踏板结构
CN103563554A (zh) * 2012-08-06 2014-02-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CN104272212A (zh) * 2012-05-03 2015-01-07 Ksr智财控股公司 用于电子制动系统的踏板装配件
CN105339614A (zh) * 2013-06-26 2016-02-17 洋马株式会社 农作业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37310B2 (ja) 1998-11-20 2009-03-11 セイレイ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の駐車ブレーキ機構
JP3708389B2 (ja) * 2000-01-07 2005-10-19 株式会社クボタ 農作業機の操向装置
JP3935868B2 (ja) 2003-07-18 2007-06-27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の操作構造
US7798939B2 (en) * 2005-10-03 2010-09-21 Mtd Products Inc Latching member for parking brake and cruise control
JP4690981B2 (ja) * 2006-09-19 2011-06-0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5244071B2 (ja) * 2009-10-29 2013-07-24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2011178241A (ja) 2010-02-26 2011-09-15 Kubota Corp 作業車のブレーキ構造
JP5594461B2 (ja) 2010-03-12 2014-09-24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5486444B2 (ja) 2010-09-16 2014-05-07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2209A (zh) * 1999-09-27 2001-04-25 株式会社久保田 乘坐型水田作业机
JP2003127847A (ja) * 2001-10-22 2003-05-08 Tokico Ltd 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CN1796199A (zh) * 2004-12-27 2006-07-05 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 用于机动车辆的通用踏板装置
CN101138970A (zh) * 2006-09-06 2008-03-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联合收割机
JP2008105537A (ja) * 2006-10-25 2008-05-08 Yanmar Co Ltd キャビン付作業車両
CN202222173U (zh) * 2010-09-17 2012-05-23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车
CN104272212A (zh) * 2012-05-03 2015-01-07 Ksr智财控股公司 用于电子制动系统的踏板装配件
CN103563554A (zh) * 2012-08-06 2014-02-12 株式会社久保田 玉米收获机及联合收获机
CN203020078U (zh) * 2012-12-20 2013-06-26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离合及制动踏板装置和工程车辆
CN203211282U (zh) * 2013-02-21 2013-09-2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一种新型制动踏板结构
CN105339614A (zh) * 2013-06-26 2016-02-17 洋马株式会社 农作业车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41795B2 (en) 2018-09-27 2023-05-09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Lawn mower
USD987691S1 (en) 2018-09-27 2023-05-30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Mower blade assembly
USD995567S1 (en) 2018-09-27 2023-08-15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Mower blade assembly
USD995568S1 (en) 2018-09-27 2023-08-15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Mower blade assembly
USD996471S1 (en) 2018-09-27 2023-08-22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Mower blade assembly
USD996470S1 (en) 2018-09-27 2023-08-22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Mower blade assembly
USD997998S1 (en) 2018-09-27 2023-09-05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Mower blade
US11917939B2 (en) 2018-09-27 2024-03-05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Blade assembly for a lawn mower
US11937545B2 (en) 2018-09-27 2024-03-26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Blade assembly for a lawn mower
US11997944B2 (en) 2018-09-27 2024-06-04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Blade assembly for a lawn mower
USD995569S1 (en) 2019-04-18 2023-08-15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Mower blade assembl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07334B (zh) 2022-04-26
KR20180072557A (ko) 2018-06-29
KR102606159B1 (ko) 2023-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07334A (zh) 收割机
CN108928389A (zh) 作业机的控制装置、作业机的控制方法以及作业机
CN104908817B (zh) 割草机
CN103371012A (zh) 苗移植机
DE59704268D1 (de) Vorrichtung zum Schwenken der Tragarme von Vielkreisel-heumaschinen
JP6847014B2 (ja) 収穫機
JPS6040095Y2 (ja) コンバインの操作レバ−装置
JP2006238800A (ja) 走行型芝刈機
CN101321912B (zh) 纸浆干燥机、从纸浆干燥机移除断裂的浆幅的设备和方法
CN103688079B (zh) 车轮制动器
JPS5845545Y2 (ja) 移動農機
CN107247476A (zh) 一种多功能集中型操控机构
JPS629771Y2 (zh)
JP2529323Y2 (ja) 作業車の操作装置
JPH0755877Y2 (ja) 収穫機
JP2886069B2 (ja) コンバインでの収穫方法とこれに用いるコンバイン集合体
CN208462418U (zh) 收割机
JP3502753B2 (ja) 走行装置における操舵制御装置
JPS6016253Y2 (ja) 刈取機における進行方向自動制御装置
SU1014527A1 (ru) Машина дл срезани и направленного повала деревьев
TWM286135U (en) Guiding type automatic line plotting vehicle
JP4301969B2 (ja) 自走式運搬車の追従運転装置
JPH068656Y2 (ja) 水田作業機
JPH0649145Y2 (ja) 走行式脱葉機
JPH0449704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