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9649B - 焦平面快门、具有焦平面快门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焦平面快门、具有焦平面快门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9649B
CN108139649B CN201680057071.2A CN201680057071A CN108139649B CN 108139649 B CN108139649 B CN 108139649B CN 201680057071 A CN201680057071 A CN 201680057071A CN 108139649 B CN108139649 B CN 1081396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leading blade
focal plane
leading
plane shut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707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9649A (zh
Inventor
镰田健太郎
宫崎浩
高桥繁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p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396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96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96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96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36Sliding rigid plate
    • G03B9/40Double plat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8Shutters
    • G03B9/36Sliding rigid plate
    • G03B9/40Double plate
    • G03B9/42Double plate with adjustable slot; with mechanism controlling relative movement of plates to form slo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hutters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焦平面快门(1)具有形成有开口(101)的底板(100)、使开口开闭的前叶片(200)和后叶片(300)、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蓄力部、制动构件(161)及制动驱动部(165)。前叶片驱动部具有: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借助第一施力构件的第一作用力驱动前叶片;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借助第二施力构件(124)的第二作用力驱动前叶片。后叶片驱动部具有借助第三施力构件的第三作用力驱动后叶片的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蓄力部对第二施力构件赋予第二作用力,对第三施力构件赋予第三作用力。制动构件借助与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对前叶片进行制动,制动驱动部与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蓄力部之间相独立,将制动构件移动至对前叶片进行制动的位置。

Description

焦平面快门、具有焦平面快门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焦平面快门、具有焦平面快门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搭载于拍摄装置的快门中包括焦平面快门,该焦平面快门具有前叶片、后叶片、用于驱动前叶片的前叶片驱动部和用于驱动后叶片的后叶片驱动部。前叶片驱动部和后叶片驱动部分别由第一驱动构件和第二驱动构件构成。该焦平面快门能够以常闭模式和常开模式进行动作。
在此,常开模式是指如下的动作,即,在拍摄待机时,开口开放;在拍摄时,在前叶片暂时使开口关闭后,前叶片使开口打开,接着由后叶片将开口封闭。常闭模式是指如下的动作,即,在拍摄待机时,开口被前叶片封闭;在拍摄时,前叶片使开口打开,接着由后叶片将开口封闭。在前叶片使开口打开,后叶片将开口封闭的曝光动作中,通过拍摄装置的拍摄元件,来拍摄被拍摄体的像。
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焦平面快门的曝光动作中,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借助前叶片用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与前叶片连结的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一起旋转,由此使前叶片运动。由此,前叶片使开口打开。另外,后叶片在从前叶片开始运动起经过规定时间后,与前叶片同样地进行运动,由此关闭开口。
专利文献1记载的焦平面快门具有前叶片用制动杆,该前叶片用制动杆对在曝光动作中运动的前叶片进行制动。前叶片用制动杆被弹簧被施以沿顺时针方向的力。
前叶片用制动杆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驱动销滑动连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前叶片用制动杆被施以沿顺时针方向的力,因此能够对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即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连结的前叶片进行制动。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焦平面快门以常闭模式进行动作时,通过曝光动作后的蓄力(charge)动作,使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和前叶片用第二驱动构件返回到曝光动作开始前的由前叶片封闭开口的位置,因此,前叶片用制动杆借助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前叶片用制动杆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会因前叶片用制动杆与挡销抵接而停止。由此,前叶片用制动杆返回至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驱动销滑动连接的位置。此外,蓄力动作是为了下一次拍摄而对前叶片用驱动弹簧和后叶片用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的动作。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焦平面快门以常开模式进行动作时,在拍摄开始后,解除对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驱动销的保持,从而使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返回至曝光动作开始前的位置,由此,与常闭模式同样地,前叶片用制动杆返回至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驱动销滑动连接的位置。
即,专利文献1记载的前叶片用制动杆,借助与用于使前叶片制动的作用力相同的作用力,与前叶片用第一驱动构件的动作连动,返回至对前叶片进行制动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252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近年来的拍摄装置,由于快门速度为高速,所以在曝光动作中,对快门叶片进行制动的制动器需要大制动力。另外,对于焦平面快门,除了常闭模式和常开模式之外,还需要以电子模式进行动作。在此,电子模式是指如下的动作,即,在拍摄待机时,开口开放;在拍摄时,在拍摄装置的拍摄元件开始进行拍摄后,后叶片将开口封闭。
在专利文献1中,在为了使前叶片用制动杆的制动力变大而使弹簧的作用力变大时,因前叶片用制动杆与挡销抵接而产生的冲击也变大。直到因该冲击而导致的焦平面快门的振动结束前,焦平面快门无法进行下一次的动作,因此在焦平面快门的动作中产生时滞。另外,前叶片用制动杆将前叶片推回的力也变大,因此前叶片被前叶片用制动杆推回而进行回跳(弹回,bound)。在前叶片回跳时,在拍摄装置中产生曝光光斑和漏光(smear)。
因此,很难通过使作用力变大而使前叶片用制动杆的制动力变大。
另外,在常开模式下,前叶片在拍摄时暂时封闭开口后,在曝光动作中使开口开放。因此,在将曝光动作中对前叶片进行制动的制动构件配置在开始拍摄前对前叶片进行制动的位置时,封闭开口的前叶片第一驱动构件和制动构件在曝光动作前发生冲突。
即,在开始拍摄前,无法使要在曝光动作中对前叶片进行制动的制动构件配置在通过作用力对前叶片进行制动的位置。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多个动作模式下能够以大的制动力对前叶片进行制动的焦平面快门、具有该焦平面快门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的焦平面快门,具有:
底板,形成有开口;
前叶片和后叶片,使所述开口开闭;
前叶片驱动部,具有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和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与所述前叶片连结,借助第一施力构件的第一作用力进行移动,向关闭所述开口的方向驱动所述前叶片,所述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借助与所述第一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的第二施力构件的第二作用力带着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一起移动,向打开所述开口的方向驱动所述前叶片;
后叶片驱动部,具有后叶片驱动构件,所述后叶片驱动构件借助第三施力构件的第三作用力进行移动,向关闭所述开口的方向驱动所述后叶片;
蓄力部,对所述第二施力构件赋予所述第二作用力,对所述第三施力构件赋予所述第三作用力;
制动构件,在所述前叶片打开所述开口时,借助与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对所述前叶片进行制动;
制动驱动部,与所述前叶片驱动部、所述后叶片驱动部和所述蓄力部之间相独立,将所述制动构件移动至对所述前叶片进行制动的位置。
在所述前叶片关闭所述开口时,所述制动构件可以从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所移动的轨迹上脱离。
所述制动驱动部可以具有第一促动器,所述第一促动器使所述制动构件移动至用于对所述前叶片进行制动的位置。
所述制动驱动部可以具有凸轮构件,通过所述第一促动器使所述凸轮构件进行旋转,来推动所述制动构件,在所述制动构件对所述前叶片进行制动时,所述凸轮构件从所述制动构件离开。
所述焦平面快门可以具有:第一限制构件,限制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移动;第二促动器,使所述第一限制构件移动至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移动的位置。
所述焦平面快门可以具有第二限制构件,所述第二限制构件通过所述第一促动器进行移动,来限制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移动。
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可以在侧面具有缺口部,所述第二限制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缺口部卡合的第一凸部。
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可以具有与所述前叶片连结的驱动销,所述第二限制构件具有用于将所述驱动销卡止的第二凸部。
所述蓄力部可以具有:设置部,推动所述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和所述后叶片驱动构件;第三促动器,驱动所述设置部。
可以在从所述前叶片封闭了所述开口的状态开始,所述前叶片使所述开口开放且所述后叶片封闭所述开口而进行的拍摄中,通过用于对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三施力构件分别赋予所述第二作用力和所述第三作用力的第一驱动电压,驱动所述第三促动器。
可以在从所述前叶片和所述后叶片开放了所述开口的状态开始,所述后叶片封闭所述开口而进行的拍摄中,通过用于对所述第三施力构件赋予所述第三作用力的比所述第一驱动电压小的第二驱动电压,驱动所述第三促动器。
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的焦平面快门,具有:
底板,形成有开口,
前叶片和后叶片,使所述开口开闭,
前叶片驱动部,借助第一施力构件的第一作用力,向打开所述开口的方向驱动所述前叶片,
后叶片驱动部,借助第二施力构件的第二作用力,向关闭所述开口的方向驱动所述后叶片,
第一促动器,对所述第一施力构件赋予所述第一作用力,对所述第二施力构件赋予所述第二作用力;
在从所述前叶片封闭了所述开口的状态开始,所述前叶片使所述开口开放且所述后叶片封闭所述开口而进行的拍摄中,通过用于对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分别赋予所述第一作用力和所述第二作用力的第一驱动电压,驱动所述第一促动器,
在从所述前叶片和所述后叶片开放了所述开口的状态开始,所述后叶片封闭所述开口而进行的拍摄中,通过用于对所述第二施力构件赋予所述第二作用力的比所述第一驱动电压小的第二驱动电压,驱动所述第一促动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三观点的拍摄装置具有上述的焦平面快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四观点的电子设备具有上述的焦平面快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多个动作模式中能够以大的制动力对前叶片进行制动。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的初始状态的主视图。
图1B是从+Y轴方向观察图1A所示的焦平面快门中的设置驱动部时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具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的拍摄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卡止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4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前叶片设置构件和后叶片设置构件进行退避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4B是从+Y轴方向观察图4A所示的焦平面快门中的设置驱动部时的示意图。
图5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前叶片设置构件和后叶片设置构件进行退避的动作以及制动构件进行移动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5B是从+Y轴方向观察图5A所示的焦平面快门中的设置驱动部时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制动构件进行移动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前叶片的曝光动作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对前叶片进行制动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前叶片的曝光动作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后叶片的曝光动作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后叶片的曝光动作的主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将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卡止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13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蓄力动作的主视图。
图13B是从+Y轴方向观察图13A所示的焦平面快门中的设置驱动部时的示意图。
图14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闭模式下的待机状态的主视图。
图14B是从+Y轴方向观察图14A所示的焦平面快门的设置驱动部时的示意图。
图15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闭模式下的前叶片设置构件和后叶片设置构件进行退避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15B是从+Y轴方向观察图15A所示的焦平面快门中的设置驱动部时的示意图。
图16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闭模式下的蓄力动作的主视图。
图16B是从+Y轴方向观察图16A所示的焦平面快门中的设置驱动部时的示意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电子模式下的曝光动作的主视图。
图18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电子模式下的蓄力动作的主视图。
图18B是从+Y轴方向观察图18A所示的焦平面快门中的设置驱动部时的示意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的初始状态的主视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中的对前叶片进行制动的动作和将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卡止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中的将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卡止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中的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卡止的动作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卡止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制动构件进行移动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2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对前叶片进行制动的动作的主视图。
图2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处于常开模式下的将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卡止的动作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8B,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1。
本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1设置于拍摄装置10、电子设备等中。拍摄装置10例如是包括数码相机的相机、监视相机。另外,电子设备例如是包括具有拍摄功能的智能手机的便携式终端、膝上式或笔记本式的个人电脑。
首先,参照图1A~图2,说明焦平面快门1的结构。图1A是示出焦平面快门1的初始状态的主视图。此外,为了易于理解,将图1A中的焦平面快门1的长度方向右侧作为+X轴方向(纸面的右侧方向),将主视方向(纸面内侧)作为+Z轴方向,将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纸面的上侧方向)作为+Y轴方向进行说明。图1B是从+Y轴方向观察图1A所示的焦平面快门1中的设置驱动部149时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具有焦平面快门1的拍摄装置10的结构的框图。
焦平面快门1具有底板100、前叶片200、后叶片300、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切换部。另外,焦平面快门1具有蓄力部和制动部。
(底板)
底板100是由合成树脂形成的板状体。底板100的外形形成为大致矩形。另外,在底板100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开口101。
在底板100的-Z侧的面上,以规定的间隔,按顺序安装有中间板和辅助底板(未图示)。在底板100和中间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前叶片200的叶片室。另外,在中间板和辅助底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纳后叶片300的叶片室。
在中间板和辅助底板上形成有与开口101同样的开口(未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使来自被拍摄体的光通过的快门单元的开口的形状,不依赖于中间板和辅助底板的开口的形状,而是由开口101的形状决定。
如图1A所示,在底板100的+Z侧的面上竖立设有轴111、112、113、114、115、116、117。另外,在底板100的+Z侧的面上竖立设有多个柱(未图示)。
(前叶片和后叶片)
前叶片200和后叶片300是使开口101开放或封闭的快门叶片。前叶片200和后叶片300在重叠状态下使开口101开放,在展开状态下将开口101封闭。前叶片200和后叶片300分别由5片快门叶片构成。此外,快门叶片的片数不限于此。
前叶片200容纳在底板100与中间板之间的容纳室中。后叶片300容纳在中间板与辅助底板之间的容纳室中。
前叶片200和后叶片300使开口101开闭的动作,被对它们分别进行驱动的前叶片驱动部和后叶片驱动部进行控制。
(前叶片驱动部)
说明用于驱动前叶片200的前叶片驱动部。如图1A所示,前叶片驱动部由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和第一卡止构件125构成。前叶片驱动部设置在底板100的+Z侧的面上。
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借助前叶片设置弹簧(未图示)的作用力,驱动前叶片200从打开开口101的状态转向关闭开口的状态。
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112支撑。另外,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被前叶片设置弹簧施以沿逆时针方向的力。前叶片设置弹簧例如是螺旋弹簧。
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具有被卡止部122a、被推动部122b和驱动销122c。
在前叶片200使开口101开放的状态下,被卡止部122a与切换部的第一限制构件127卡止。通过使被卡止部122a与第一限制构件127卡止,限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因前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被推动部122b,在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因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被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推动部123a推动。由于被推动部122b被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推动部123a推动,所以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与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一起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驱动销122c设置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Z侧的面上。驱动销122c插入在形成于底板100的长孔(未图示)中。该底板100的长孔朝向图1A中的上侧方向,形成为圆弧状。底板100的长孔发挥使驱动销122c进行运动的引导功能。
另外,驱动销122c在用于容纳前叶片200的叶片室中与前叶片200连结。因此,前叶片200伴随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旋转而展开或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销122c从长孔的上端向下端运动时,前叶片200重叠,使开口101开放。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销122c从长孔的下端向上端运动时,前叶片200展开,封闭开口101。
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带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驱动前叶片200从关闭开口101的状态转向打开开口的状态。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112支撑。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被前叶片驱动弹簧124施以沿顺时针方向的力。前叶片驱动弹簧124例如是嵌装在轴112上的螺旋弹簧。
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借助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带着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一起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驱动销122c到达长孔的下端时,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停止旋转。由此,前叶片200使开口101开放。
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具有推动部123a和被推动部123b。
推动部123a推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被推动部122b。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在借助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通过推动部123a推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被推动部122b,来带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
此外,由于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大于前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所以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能够借助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克服前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使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被推动部123b在蓄力部的前叶片设置构件15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被前叶片设置构件152的推动部152a推动。由此,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克服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已经开始对前叶片用电磁铁8a通电时,第一卡止构件125将因前叶片设置构件152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卡止。由此,限制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因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停止对前叶片用电磁铁8a通电,第一卡止构件125解除对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卡止。由此,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借助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后叶片驱动部)
接着,说明用于驱动后叶片300的后叶片驱动部。如图1A所示,后叶片驱动部由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和第二卡止构件133构成。后叶片驱动部设置在底板100的+Z侧的面上。
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借助后叶片设置弹簧(未图示)的作用力,驱动后叶片300从关闭开口101的状态转向打开开口的状态。
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113支撑。另外,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被后叶片设置弹簧施以沿逆时针方向的力。后叶片设置弹簧例如是螺旋弹簧。
后叶片驱动构件131具有驱动销131a。
驱动销131a设置在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的-Z侧的面上,插入形成在底板100上的长孔(未图示)中。该底板100的长孔朝向图1的下侧方向,形成为圆弧状。底板100的长孔发挥使驱动销131a运动的引导功能。
另外,驱动销131a在用于容纳后叶片300的叶片室中与后叶片300连结。因此,后叶片300伴随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的旋转而展开或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销131a从长孔的上端向下端运动时,后叶片300展开,封闭开口101。在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销131a从长孔的下端向上端运动时,后叶片300重叠,使开口101开放。
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带动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驱动后叶片300从打开开口101的状态转向关闭开口的状态。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113支撑。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被后叶片驱动弹簧(未图示)施以沿顺时针方向的力。后叶片驱动弹簧例如是嵌装在轴113上的螺旋弹簧。
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借助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带着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一起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的驱动销131a到达长孔的下端时,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停止旋转。由此,后叶片300封闭开口101。由于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大于后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所以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能够借助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克服后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使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具有被推动部132a。
被推动部132a被后叶片设置构件153的推动部153a推动。由此,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克服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已经开始对后叶片用电磁铁8b通电时,第二卡止构件133将因后叶片设置构件153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卡止。由此,限制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因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通过停止对后叶片用电磁铁8b通电,第二卡止构件133解除对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卡止。由此,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借助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切换部)
切换部在前叶片200使开口101开放的状态下,限制前叶片驱动部的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根据切换部是否限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来将焦平面快门1的动作切换为常闭模式、常开模式或电子模式。
如图1A所示,切换部由第一限制构件127和切换促动器128构成。切换部设置在底板100的+Z侧的面上。
第一限制构件127将前叶片驱动部的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卡止,限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限制构件12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111支撑。第一限制构件127具有连结部127a和限制部127b。
连结部127a与切换促动器128的回转部128a连结。由于连结部127a与切换促动器128的回转部128a连结,所以第一限制构件127与回转部128a连动进行旋转。具体地说,在回转部128a以轴128b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限制构件127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另外,在回转部128a以轴128b为中心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限制构件127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限制部127b将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被卡止部122a卡止。限制部127b位于被卡止部122a的旋转轨迹上,将被卡止部122a卡止,由此限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因前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切换促动器128是具有回转部128a的电磁促动器。回转部128a通过以轴128b为中心进行旋转,而使第一限制构件127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回转部128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第一限制构件127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限制构件127的限制部127b位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被卡止部122a的旋转轨迹上,将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卡止。由此,限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因前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前叶片200维持使开口101开放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回转部128a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第一限制构件127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限制构件127的限制部127b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被卡止部122a的旋转轨迹上脱离,能够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卡止。由此,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借助前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
(蓄力部)
接着,说明蓄力部。蓄力部对前叶片驱动弹簧124赋予用于使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驱动前叶片200的作用力,且向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用于使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驱动后叶片300的作用力。蓄力部由设置部和设置驱动部149构成。设置部推动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设置驱动部149驱动设置部。蓄力部设置在底板100的+Z侧的面上。
如图1A所示,设置部由设置杆151、前叶片设置构件152和后叶片设置构件153构成。
设置杆15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114支撑。另外,设置杆151被施力弹簧(未图示)的施以沿逆时针方向的作用力。该施力弹簧例如是螺旋弹簧。
设置杆151因被支撑部151a被设置驱动部149的蓄力构件145推压,而克服逆时针方向的作用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前叶片设置构件152通过与设置杆151连动进行旋转,而推动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
前叶片设置构件15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115支撑。前叶片设置构件152经由第一连结构件154和第二连结构件155,与设置杆151连结。由此,前叶片设置构件152与设置杆151连动,向与设置杆151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前叶片设置构件152具有推动部152a。
推动部152a在前叶片设置构件15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推动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被推动部123b。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因被推动部123b被推动,而克服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用于驱动前叶片200的作用力被赋予前叶片驱动弹簧124。此外,在焦平面快门1以电子模式进行动作时,由于维持对前叶片驱动弹簧124赋予作用力的状态,所以即使在前叶片设置构件15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推动部152a也不会推动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被推动部123b。
后叶片设置构件153通过与设置杆151连动进行旋转,而推动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
后叶片设置构件15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116支撑。后叶片设置构件153经由第一连结构件154而与设置杆151连结。由此,后叶片设置构件153与设置杆151连动,向与设置杆151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
后叶片设置构件153具有推动部153a。
推动部153a在后叶片设置构件15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推动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被推动部132a。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因被推动部132a被推动,克服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用于驱动后叶片300的作用力被赋予后叶片驱动弹簧。
如图1B所示,设置驱动部149由蓄力马达141、传感板142、传感器143、蓄力凸轮144和蓄力构件145构成。
蓄力马达141例如是DC(Direct Current:直流)马达。蓄力马达141根据来自拍摄装置10的控制部7的信号,经由齿轮等的传递构件(未图示),使传感板142和蓄力凸轮144旋转。
在焦平面快门1以常开模式或常闭模式进行动作时,蓄力马达141被用于对前叶片驱动弹簧124和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的第一驱动电压驱动。另外,在焦平面快门1以电子模式进行动作时,蓄力马达141被用于对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的比第一驱动电压小的第二驱动电压驱动。
通过蓄力马达141,经由传递构件使传感板142以轴146为中心旋转。传感板142形成为缺少扇形状的一部分的圆板状。
传感器143例如是光传感器。传感器143通过检测传感板142的缺少扇形状的部分的位置,来检测前叶片设置构件152和后叶片设置构件153的位置。由此,能够检测出前叶片设置构件152从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旋转轨迹上退避。另外,还能够检测出后叶片设置构件153从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旋转轨迹上退避。
通过蓄力马达141,经由传递构件而使蓄力凸轮144以轴146为中心旋转。蓄力凸轮144的旋转和传感板142的旋转同步。
蓄力构件145因蓄力凸轮144而以轴147为中心旋转,从而推动设置杆151。蓄力构件145具有抵接部145a和支撑部145b。
抵接部145a与蓄力凸轮144的外周面抵接。伴随蓄力凸轮144的旋转,抵接部145a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移动。由此,蓄力构件145伴随蓄力凸轮144的旋转而以轴147为中心进行旋转。
支撑部145b在设置杆151的被支撑部151a上支撑设置杆151。由于设置杆151被施以沿逆时针方向的力,所以在抵接部145a与蓄力凸轮144的下死点抵接时,支撑部145b被设置杆151的被支撑部151a推压而与挡块148抵接。
在蓄力凸轮14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抵接部145a所抵接的位置从蓄力凸轮144的下死点向上死点移动时,如图1B所示,蓄力构件145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支撑部145b推压设置杆151的被支撑部151a。由此,设置杆151克服逆时针方向的作用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因设置杆151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前叶片设置构件152和后叶片设置构件15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对前叶片驱动弹簧124和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
在蓄力凸轮144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抵接部145a所抵接的位置从蓄力凸轮144的上死点向下死点移动时,蓄力构件145被设置杆151的被支撑部151a推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蓄力构件145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因支撑部145b与挡块148抵接而停止。另一方面,设置杆151借助逆时针方向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设置杆15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前叶片设置构件15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旋转轨迹上退避。另外,后叶片设置构件153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从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旋转轨迹上退避。
此外,设置杆151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也因支撑部145b与挡块148抵接而停止。
在此,说明用于驱动蓄力马达141的电压以及后叶片设置构件15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旋转。
在焦平面快门1以常开模式或常闭模式进行进行动作时,从前叶片200封闭了开口101的状态开始,前叶片200使开口101开放,后叶片300封闭开口101,因此,蓄力部对前叶片驱动弹簧124和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在焦平面快门1以电子模式进行动作时,从前叶片200和后叶片300开放了开口101的状态开始,前叶片200不动作,后叶片300封闭开口101,因此蓄力部仅对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
因此,与常开模式和常闭模式相比,在电子模式下,蓄力马达141的负荷小。
由于在电子模式下,蓄力马达141的负荷小,所以在蓄力马达141被用于对前叶片驱动弹簧124和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的第一驱动电压驱动时,蓄力马达141的驱动力变得过度,后叶片设置构件15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过度旋转。由于后叶片设置构件15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过度旋转,导致在构成设置部和后叶片驱动部的构件上产生错位,因此焦平面快门1的动作变得不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焦平面快门1以电子模式进行动作时,蓄力马达141被用于对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的第二驱动电压驱动,该第二驱动电压比第一驱动电压小。由此,能够抑制电子模式下的后叶片设置构件15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过度旋转,实现焦平面快门1的稳定的动作。
(制动部)
制动部在前叶片200使开口101打开时,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制动部由制动构件161以及具有马达162和第一凸轮构件163的制动驱动部165构成。制动部设置在底板100的+Z侧的面上。
制动构件161在前叶片200使开口101打开时,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具体地说,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伴随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制动构件161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驱动销122c滑动连接,对驱动销122c的运动进行制动。由于驱动销122c与前叶片200连结,所以制动构件161能够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
制动构件16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117支撑。另外,制动构件161在以轴117为中心旋转时,因与设置在轴117上的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而受到旋转阻力。摩擦构件例如是垫片。
制动构件161具有滑动连接部161a和被推动部161b。
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驱动销122c即将到达底板100的长孔的下端前,滑动连接部161a与驱动销122c滑动连接。此时,制动构件161被驱动销122c推动,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制动构件161因与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而受到旋转阻力,因此对驱动销122c进行制动。即,制动构件161借助与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
由于制动构件161借助与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所以通过使制动构件161和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变大,能够容易地使制动构件161的制动力变大。
另外,制动构件161因被驱动销122c推动,而从驱动销122c的旋转轨迹上脱离。因此,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时,制动构件161不与驱动销122c冲突。
被推动部161b被制动驱动部165的第一凸轮构件163推动。由此,制动构件16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
制动驱动部165,与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蓄力部之间相独立,使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驱动销122c的旋转轨迹上脱离的制动构件161,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
在此,“与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蓄力部之间相独立”是指:不与构成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蓄力部的构件连动,能够任意进行动作。另外,制动构件161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是制动构件161的滑动连接部161a与驱动销122c滑动连接的、制动构件161的位置。
制动驱动部165的马达162例如是DC马达。马达162经由齿轮(未图示)使第一凸轮构件163旋转。
第一凸轮构件163以轴164为中心旋转,推动制动构件161的被推动部161b。被第一凸轮构件163推动的制动构件16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另外,第一凸轮构件163在使制动构件161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后,从制动构件161离开。由此,制动构件161在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驱动销122c滑动连接时能够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上所述,制动驱动部165,与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蓄力部之间相独立,能够借助马达162的旋转,将制动构件161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制动驱动部165由于与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蓄力部之间相独立,所以能够与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蓄力部的动作无关地,将制动构件161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例如,在焦平面快门1以常开模式进行进行动作时,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后,制动驱动部165能够将制动构件161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
(拍摄装置)
参照图2,说明具有焦平面快门1的拍摄装置10。拍摄装置10例如是数字静态相机。
拍摄装置10具有焦平面快门1、快门释放按钮5、选择按钮(未图示)、拍摄元件6和控制部7。另外,拍摄装置10具有拍摄镜头、电源等公知的构成构件(未图示)。
快门释放按钮5是用户为了拍摄静止图像而按的按钮。在按下快门释放按钮5时,拍摄装置10开始拍摄。
选择按钮是用于使用户选择拍摄装置10的动作即焦平面快门1的动作的按钮。用户选择常开模式、常闭模式和电子模式中的一种模式。
拍摄元件6,对穿过底板100的开口101而通过拍摄镜头成像的被拍摄体的像进行拍摄。另外,拍摄元件6将表示被拍摄体的像的拍摄数据输出至控制部7。拍摄元件6是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等图像传感器。
控制部7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存储器和计时器等。控制部7对蓄力部的蓄力马达141、切换部的切换促动器128、制动部的马达162、拍摄元件6、前叶片用电磁铁8a以及后叶片用电磁铁8b等的动作进行控制。
(焦平面快门的动作)
接着,说明拍摄装置10所具有的焦平面快门1的动作。焦平面快门1以常开模式、常闭模式和电子模式进行动作。焦平面快门1以用户所选择的模式进行动作。
首先,按照图1A~图13B,说明焦平面快门1以常开模式进行的动作。此外,在图3~图13B中,为了易于理解,仅标注与各动作相关的构件的附图标记。
(初始状态)
在启动了拍摄装置10时,焦平面快门1变为以下那样的初始状态。此外,在3个模式中,初始状态共通。
如图1A所示,在初始状态下,前叶片200以重叠的状态位于开口101的-Y侧。后叶片300以重叠的状态位于开口101的+Y侧。因此,开口101被开放。
另外,如图1A所示,前叶片驱动部的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被切换部的第一限制构件127卡止。前叶片驱动部的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被蓄力部的前叶片设置构件152推动。即,作用力被赋予在前叶片驱动弹簧124上。如图1B所示,蓄力部中的蓄力构件145的抵接部145a与蓄力部中的蓄力凸轮144的上死点抵接,由此维持对前叶片驱动弹簧124赋予作用力的状态。
另外,如图1A所示,后叶片驱动部的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处于借助后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后叶片驱动部的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被蓄力部的后叶片设置构件153推动,作用力被赋予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到后叶片驱动弹簧上的作用力与赋予到前叶片驱动弹簧124上的作用力同样地,被蓄力部维持。
如图1A所示,制动部的制动构件161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驱动销122c的旋转轨迹上脱离。
(待机状态)
在选择了常开模式的情况下,焦平面快门1在拍摄装置10开始拍摄前,一直以初始状态待机。
(开始拍摄)
通过按下拍摄装置10的快门释放按钮5,拍摄装置10开始拍摄。
(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的卡止)
若按下拍摄装置10的快门释放按钮5,则开始向前叶片用电磁铁8a和后叶片用电磁铁8b通电,如图3所示,前叶片驱动部的第一卡止构件125和后叶片驱动部的第二卡止构件133分别将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卡止。由此,限制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卡止解除)
另外,因向切换促动器128通电,而使切换部中的切换促动器128的回转部128a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如图3所示,切换部的第一限制构件127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解除第一限制构件127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卡止。由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被施以沿逆时针方向的力,所以如图4A、图5A所示,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驱动销122c从底板100的长孔的下端向上端运动。伴随驱动销122c的运动,前叶片200展开来封闭开口101。
(前叶片设置构件和后叶片设置构件的退避)
接着,如图4B所示,通过蓄力部的蓄力马达141使蓄力部的蓄力凸轮14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如图4A所示,蓄力部的设置杆15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随着设置杆15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前叶片设置构件15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从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旋转轨迹上退避。后叶片设置构件153也与前叶片设置构件152同样地,从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旋转轨迹上退避。
如图5A、图5B所示,若蓄力凸轮144旋转至下死点,设置杆151的旋转因蓄力部的挡块148而停止,则从前叶片设置构件152和后叶片设置构件153中的旋转轨迹上退避的动作也结束。
(制动构件的移动)
另外,制动驱动部165的第一凸轮构件163借助制动驱动部165的马达162进行旋转,来推动制动构件161。如图5A所示,被第一凸轮构件163推动的制动构件16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此时,因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卡止,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驱动销122c已经越过(通过)与制动构件161的滑动连接部161a滑动连接的位置。因此,制动构件161不与为了封闭开口101而运动的驱动销122c发生冲突。
第一凸轮构件163在使制动构件161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后,如图6所示,从制动构件161离开。
(曝光动作)
接着开始进行曝光动作。
(前叶片的曝光动作)
通过停止向前叶片用电磁铁8a通电,解除第一卡止构件125对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卡止。若解除对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卡止,则如图7所示,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因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在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追随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运动,因此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也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驱动销122c从底板100的长孔的上端向下端运动。伴随驱动销122c的运动,前叶片200使开口101开放。
如图8所示,驱动销122c在即将到达下端前与制动构件161的滑动连接部161a滑动连接,推动制动构件161。制动构件161因与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而受到旋转阻力,因此对驱动销122c即前叶片200进行制动。
制动构件161被驱动销122c推动,而从驱动销122c的旋转轨迹上脱离。
如图9所示,驱动销122c与底板100的长孔的下端抵接,从而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和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停止旋转。前叶片200的移动速度因制动构件161的制动而降低,从而抑制因驱动销122c与底板100的长孔的下端抵接而引起的前叶片200回跳。
(后叶片的曝光动作)
在对前叶片用电磁铁8a停止通电规定时间后,停止向后叶片用电磁铁8b通电,解除第二卡止构件133对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卡止。若解除对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卡止,则如图10所示,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借助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追随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运动,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的驱动销131a从底板100的长孔的上端向下端运动。伴随驱动销131a的运动,后叶片300对开口101进行封闭。
如图11所示,驱动销131a与底板100的长孔的下端抵接,从而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停止旋转。由此,后叶片300封闭开口101。
如上所述,曝光动作结束。在焦平面快门1进行曝光动作的期间,通过拍摄装置10的拍摄元件6拍摄被拍摄体的像。
(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卡止)
在曝光动作结束后,如图12所示,通过对切换促动器128通电,使切换促动器128的回转部128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第一限制构件127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将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卡止。
(蓄力动作)
接着,为了拍摄装置10的下一次拍摄,焦平面快门1进行蓄力动作。
如图13B所示,通过蓄力马达141使蓄力凸轮14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常开模式下,蓄力马达141被用于对前叶片驱动弹簧124和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的第一驱动电压驱动。
如图13A所示,借助蓄力凸轮144的旋转,设置杆15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伴随设置杆151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前叶片设置构件15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被前叶片设置构件152推动的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克服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将用于驱动前叶片200的作用力赋予前叶片驱动弹簧124。
另外,后叶片设置构件153也伴随设置杆151而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克服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将用于驱动后叶片300的作用力赋予后叶片驱动弹簧。伴随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借助后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后叶片300使开口101开放。此外,由于第一限制构件127将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卡止,所以前叶片200使开口101开放。
若蓄力动作结束,则焦平面快门1返回图1A、图1B所示的始状态(待机状态)。焦平面快门1以初始状态(待机状态)待机到下一次拍摄为止。
如上所述,制动驱动部165借助马达162的旋转来使制动构件161移动,且与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以及蓄力部之间相独立。由于制动驱动部165与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蓄力部之间相独立,所以焦平面快门1能够使在前叶片200打开开口101时对前叶片进行制动的制动构件161,在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后,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制动构件161能够通过使与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变大,来以大的制动力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
接着,参照图2、图14A~图16B,说明焦平面快门1在常闭模式下的动作。在图14A~图16B中,为了易于理解,仅标注与各动作相关的构件的附图标记。
(待机状态)
在选择常闭模式时,焦平面快门1从初始状态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卡止,成为图14A、图14B所示的待机状态。
与常开模式同样地,通过使切换促动器128的回转部128a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来解除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卡止。由此,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驱动销122c从底板100的长孔的下端向上端运动,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
焦平面快门1以待机状态待机到拍摄装置10开始为止。
(开始拍摄)
通过按下拍摄装置10的快门释放按钮5,拍摄装置10开始拍摄。
(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的卡止)
若按下拍摄装置10的快门释放按钮5,则与常开模式同样地,开始对前叶片用电磁铁8a和后叶片用电磁铁8b通电。由此,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被卡止,限制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前叶片设置构件和后叶片设置构件的退避)
接着,与常开模式同样地,前叶片设置构件152和后叶片设置构件153退避。
即,如图15B所示,通过蓄力部的蓄力马达141使蓄力部的蓄力凸轮14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如图15A所示,蓄力部的设置杆15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伴随设置杆151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前叶片设置构件15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而从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旋转轨迹上退避。后叶片设置构件153也从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旋转轨迹上退避。
(制动构件的移动)
另外,与常开模式同样地,通过制动驱动部165,使制动构件161移动至用于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由此,焦平面快门1成为与图6所示的常开模式下的曝光动作前相同的状态。
(曝光动作)
接着,与常开模式同样地,焦平面快门1进行曝光动作。在曝光动作中,与常开模式同样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驱动销122c与制动构件161的滑动连接部161a滑动连接,推动制动构件161。因此,与常开模式同样地,制动构件161能够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
在焦平面快门1进行曝光动作的期间,通过拍摄装置10的拍摄元件6拍摄被拍摄体的像。
(蓄力动作)
在曝光动作结束后,焦平面快门1进行蓄力动作。此外,在常闭模式中,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不被卡止。
如图16B所示,与常开模式同样地,蓄力凸轮14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常闭模式下,蓄力马达141也被用于对前叶片驱动弹簧124和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的第一驱动电压驱动。
如图16A所示,借助蓄力凸轮144的旋转,设置杆15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伴随设置杆15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前叶片设置构件15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推动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被前叶片设置构件152推动的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克服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将用于驱动前叶片200的作用力赋予前叶片驱动弹簧124。在此,在常闭模式下,由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没有被卡止,所以伴随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借助前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
另外,后叶片设置构件153伴随设置杆151的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克服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用于驱动后叶片300的作用力被赋予至后叶片驱动弹簧。伴随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借助后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后叶片300重叠。
若蓄力动作结束,则焦平面快门1成为图14A、图14B所示的待机状态。焦平面快门1以待机状态待机到下一次拍摄为止。
如上所述,即使在常闭模式下,由于制动驱动部165与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蓄力部之间相独立,所以焦平面快门1能够将在前叶片200打开开口101时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制动构件161,在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后,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制动构件161能够通过使与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变大,来以大的制动力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
接着,参照图1A~图2、图17~图18B,说明焦平面快门1在电子模式下的动作。在图17~图18B中,为了易于理解,仅标注与各动作相关的构件的附图标记。
(待机状态)
在选择了电子模式时,与常开模式同样地,焦平面快门1以初始状态待机到拍摄装置10开始拍摄为止。
(开始拍摄)
通过按下拍摄装置10的快门释放按钮5,拍摄装置10开始拍摄。
(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的卡止)
若按下拍摄装置10的快门释放按钮5,则与常开模式同样地,开始对前叶片用电磁铁8a和后叶片用电磁铁8b通电。由此,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被卡止,从而限制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前叶片设置构件和后叶片设置构件的退避)
接着,与常开模式同样地,伴随蓄力部的蓄力凸轮144的旋转,前叶片设置构件152从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旋转轨迹上退避。另外,后叶片设置构件153也从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旋转轨迹上退避。
在电子模式下,在前叶片设置构件152和后叶片设置构件153完成退避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仍然与第一限制构件127卡止。另外,制动构件161不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
(曝光动作)
接着开始进行曝光动作。
控制部7控制拍摄装置10的拍摄元件6开始进行拍摄。在从拍摄元件6开始拍摄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停止对后叶片用电磁铁8b通电,解除对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卡止。若解除对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卡止,则如图17所示,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借助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与常开模式同样地,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的驱动销131a运动,后叶片300封闭开口101。
如上所述,曝光动作结束。在拍摄元件6开始拍摄且后到叶片300封闭开口101的期间,拍摄被拍摄体的像。此外,由于不停止对前叶片用电磁铁8a通电,所以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被第一卡止构件125卡止。即,保持赋予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
(蓄力动作)
在曝光动作结束后,焦平面快门1进行蓄力动作。
如图18B所示,通过蓄力马达141使蓄力凸轮14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在电子模式下,蓄力马达141被用于对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的第二驱动电压驱动。第二驱动电压比在常开模式和常闭模式下驱动蓄力马达141的第一驱动电压小。
如图18A所示,借助蓄力凸轮144的旋转,设置杆15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伴随设置杆151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前叶片设置构件152和后叶片设置构件15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后叶片设置构件153推动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被后叶片设置构件153推动的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克服后叶片驱动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将用于驱动后叶片200的作用力赋予后叶片驱动弹簧。伴随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借助后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后叶片300使开口101开放。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在被前叶片驱动弹簧124赋予作用力的状态下,与第一卡止构件125卡止,所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前叶片设置构件152不推动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
在前叶片设置构件152和后叶片设置构件153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结束后,停止对前叶片用电磁铁8a通电,解除对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32的卡止。由此,焦平面快门1返回图1A、图1B所示的初始状态(待机状态)。焦平面快门1以初始状态(待机状态)待机到下一次拍摄为止。此外,焦平面快门1可以以继续对前叶片用电磁铁8a通电的状态,待机到下一次拍摄为止。此时,若在下一次拍摄中按下快门释放按钮5,则开始对后叶片用电磁铁8b通电。
如上所述,焦平面快门1除了在常闭模式和常开模式之外,还在电子模式下动作。另外,焦平面快门1能够以大的制动力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
另外,在电子模式下,蓄力马达141被用于对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的比第一驱动电压小的第二驱动电压驱动。由于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被保持,所以焦平面快门1能够通过使蓄力马达141被用于对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的比第一驱动电压小的第二驱动电压驱动,来执行电子模式下的蓄力动作。由此,能够抑制电子模式下的后叶片设置构件15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过度旋转,焦平面快门1能够实现稳定的动作。另外,由于蓄力马达141被比第一驱动电压小的第二驱动电压驱动,所以能够抑制蓄力动作中的动作音。
(动作模式的切换)
焦平面快门1,在为了使拍摄装置10进行拍摄而待机的状态下,由用户来选择切换动作模式。
在从常开模式或电子模式向常闭模式切换时,从为了进行拍摄而待机的初始状态开始,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卡止,从而焦平面快门1成为在常闭模式下的待机状态。由此,焦平面快门1能够以常闭模式进行动作。
另外,在从常闭模式向常开模式或电子模式切换时,焦平面快门1从常闭模式下的待机状态开始进行到曝光动作为止的动作,接着进行常开模式下的蓄力动作。由此,焦平面快门1成为初始状态,能够以常开模式或电子模式进行动作。
如上所述,焦平面快门1以常开模式、常闭模式和电子模式进行动作,能够以大的制动力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图2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焦平面快门2。此外,在图23~图26中,为了易于理解,仅标注与各动作相关的构件的附图标记。
焦平面快门2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设置在拍摄装置10和电子设备等中。如图19所示,焦平面快门2具有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第二限制构件227和制动驱动部265,来代替焦平面快门1的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第一限制构件127和制动驱动部165。焦平面快门2不具有焦平面快门1的切换促动器128。
在焦平面快门1中,用于将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卡止的第一限制构件127,借助切换促动器128进行移动;但是在焦平面快门2中,用于将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卡止第二限制构件227,被制动驱动部265移动至用于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进行卡止的位置。制动驱动部265使制动构件161和第二限制构件227移动。
其它结构与焦平面快门1相同。
(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
与焦平面快门1的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同样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借助前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驱动前叶片200从前叶片200打开开口101的状态转向关闭开口的状态。
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一方的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112支撑。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被前叶片设置弹簧施以沿逆时针方向的力。
如图19、图20所示,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具有被推动部222a、驱动销222b和缺口部222c。
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被推动部222a,在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借助前叶片驱动弹簧124的作用力进行旋转时,被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推动部123a推动。被推动部222a被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推动部123a推动,从而使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与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一起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驱动销222b设置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另一方的端部的-Z侧的面上。驱动销222b插入形成在底板100上的长孔211中。驱动销222b在用于容纳前叶片200的叶片室中与前叶片200连结。因此,伴随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旋转,前叶片200展开或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驱动销222b从长孔211的上端向下端运动时,前叶片200重叠,使开口101开放。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销222b从长孔211的下端向上端运动时,前叶片200展开,封闭开口101。
以切掉设置有驱动销222b的端部的侧面的方式,形成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缺口部222c。如图21所示,缺口部222c在前叶片200使开口101开放的状态下,与第二限制构件227的凸部227a卡合。通过使缺口部222c与第二限制构件227的凸部227a卡合,限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借助前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第二限制构件)
第二限制构件227将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卡止,限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通过是否限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焦平面快门2的动作在常闭模式、常开模式或电子模式下切换。
如图19~图21所示,第二限制构件227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轴117支撑。第二限制构件227因施力弹簧(未图示)的作用力而被施以沿逆时针方向的力。第二限制构件227,在其一方的端部具有凸部227a,在其另一方的端部具有被推动部227b。
凸部227a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缺口部222c卡合。由此,第二限制构件227将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卡止,限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驱动销222b向长孔211的下端运动而前叶片200使开口101开放的情况下,凸部227a位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具有驱动销222b的端部的旋转轨迹上。因此,在驱动销222b向长孔211的下端运动时,如图20所示,凸部227a被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具有驱动销222b的端部推开。凸部227a被推开的第二限制构件227,克服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在驱动销222b到达长孔211的下端时,如图21所示,第二限制构件227借助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凸部227a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缺口部222c卡合。
由此,限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前叶片200维持使开口101开放的状态。另外,凸部227a,在被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推开后,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缺口部222c卡合,因此焦平面快门2能够抑制因驱动销222b与长孔211的下端抵接而引起的前叶片200回跳。
如图22所示,被推动部227b被制动驱动部265的第二凸轮构件263推动。推动部227b被推动的第二限制构件227克服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解除凸部227a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缺口部222c之间的卡合,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
(制动驱动部)
制动驱动部265与焦平面快门1的制动驱动部165同样地,与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蓄力部之间相独立,使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驱动销222b的旋转轨迹上脱离的制动构件161移动至用于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另外,制动驱动部265将第二限制构件227移动至用于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进行卡止的位置。
制动驱动部265与焦平面快门1的制动驱动部165同样地,具有马达162和第一凸轮构件163。制动驱动部265还具有第二凸轮构件263。
制动驱动部265的马达162与制动驱动部165的马达162同样地,使第一凸轮构件163旋转。另外,制动驱动部265的马达162还经由齿轮(未图示)使第二凸轮构件263旋转。
制动驱动部265的第一凸轮构件163与制动驱动部165的第一凸轮构件163同样地,以轴164中心旋转,来推动制动构件161的被推动部161b。被第一凸轮构件163推动的制动构件161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移动至用于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因此,制动驱动部265与焦平面快门1的制动驱动部165同样地,能够与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蓄力部的动作无关地,将制动构件161移动至用于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
制动驱动部265的第二凸轮构件263与第一凸轮构件163同样,以轴164为中心旋转。第二凸轮构件263旋转,推动第二限制构件227的被推动部227b。
如图22所示,推动部227b被推动的第二限制构件227沿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第二限制构件227沿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解除第二限制构件227的凸部227a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缺口部222c之间的卡合。由此,解除第二限制构件227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卡止,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
另外,在解除第二限制构件227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卡止后,第二凸轮构件263进一步旋转,从第二限制构件227离开。由此,第二限制构件227借助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限制构件227的凸部227a,返回至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具有驱动销222b的端部的旋转轨迹上。
(焦平面快门的动作)
接着,说明拍摄装置10所具有的焦平面快门2的动作。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焦平面快门2以常开模式、常闭模式和电子模式进行动作。焦平面快门2以被用户选择的模式进行动作。
说明焦平面快门2以常开模式进行的动作。
(初始状态)
在启动拍摄装置10时,焦平面快门2处于初始状态。此外,在3个模式中,初始状态是共通的。
如图19所示,在焦平面快门2的初始状态下,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被第二限制构件227卡止。其它构件与在焦平面快门1的初始状态相同。
(待机状态)
在选择常开模式时,焦平面快门2以初始状态待机到拍摄装置10开始拍摄为止。
(开始拍摄)
通过按下拍摄装置10的快门释放按钮5,拍摄装置10开始进行拍摄。
(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的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的卡止)
若按下拍摄装置10的快门释放按钮5,则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开始对前叶片用电磁铁8a和后叶片用电磁铁8b通电,前叶片驱动部的第一卡止构件125和后叶片驱动部的第二卡止构件133,分别将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卡止。
(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卡止解除)
另外,通过制动驱动部265的马达162使制动驱动部265的第二凸轮构件263进行旋转,来推动第二限制构件227。如图22、图23所示,被第二凸轮构件263推动的第二限制构件227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卡止。由此,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
另一方面,第二凸轮构件263进一步进行旋转,从第二限制构件227离开。由此,第二限制构件227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第二限制构件227的凸部227a返回至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具有驱动销222b的端部的旋转轨迹上。
(前叶片设置构件和后叶片设置构件的退避)
接着,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通过蓄力部的蓄力马达141使蓄力部的蓄力凸轮14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前叶片设置构件152从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旋转轨迹上退避。后叶片设置构件153也从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旋转轨迹上退避。
(制动构件的移动)
另外,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通过制动驱动部265的马达162使制动驱动部265的第一凸轮构件163旋转,如图24所示,制动构件161移动至用于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第一凸轮构件163在使制动构件161移动至用于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后,从制动构件161离开。
(曝光动作)
接着开始进行曝光动作。
(前叶片的曝光动作)
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通过停止对前叶片用电磁铁8a通电,解除第一卡止构件125对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的卡止。由此,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驱动销222b从长孔211的上端向下端运动,前叶片200使开口101开放。
如图20、图25所示,向长孔211的下端运动的驱动销222b在运动即将结束前,与制动构件161的滑动连接部161a滑动连接。由此,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制动构件161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制动构件161在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后,从驱动销222b的旋转轨迹上脱离。
另一方面,由于第二限制构件227的凸部227a返回至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具有驱动销222b的端部的旋转轨迹上,所以如图20所示,凸部227a被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具有驱动销222b的端部推开。在驱动销222b到达长孔211的下端时,如图26所示,第二限制构件227借助施力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1所示,凸部227a与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缺口部222c卡合。由此,限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前叶片200的移动速度因制动构件161的制动而降低,因此能够抑制前叶片200回跳。另外,由于凸部227a与缺口部222c卡合,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前叶片200回跳。
(后叶片的曝光动作)
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在从停止对前叶片用电磁铁8a通电起经过规定时间后,停止对后叶片用电磁铁8b通电,解除第二卡止构件133对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卡止。由此,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后叶片300封闭开口101。
如上所述,曝光动作结束。在焦平面快门2进行曝光动作的期间,通过拍摄装置10的拍摄元件6,拍摄被拍摄体的像。
(蓄力动作)
在进行曝光动作后,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焦平面快门2进行蓄力动作。焦平面快门2中的蓄力动作与焦平面快门1中的蓄力动作相同。
若蓄力动作结束,则焦平面快门2返回图19所示的初始状态(待机状态)。焦平面快门1以初始状态(待机状态)待机到下一次拍摄为止,。
如上所述,在焦平面快门2中,制动驱动部265与焦平面快门1的制动驱动部165同样地,与前叶片驱动部、后叶片驱动部和蓄力部之间相独立。因此,焦平面快门2能够使在前叶片200打开开口101时对前叶片进行制动的制动构件161,在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后,移动至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另外,制动构件161能够通过使与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变大,来以大的制动力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另外,第二限制构件227的凸部227a在驱动销222b到达长孔211的下端时,与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缺口部222c卡合,因此焦平面快门2能够进一步抑制前叶片200回跳。
接着,说明焦平面快门2在常闭模式下的动作。
(待机状态)
在选择常闭模式时,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焦平面快门2从初始状态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卡止,成为待机状态。在待机状态下,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
焦平面快门2以待机状态待机到拍摄装置10开始进行拍摄为止。
(开始拍摄)
通过按下拍摄装置10的快门释放按钮5,拍摄装置10开始进行拍摄。
焦平面快门2在常闭模式下也与常开模式同样地,按照顺序进行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123和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132的卡止、前叶片设置构件152和后叶片设置构件153的退避、制动构件161的移动以及曝光动作这样的动作。另外,常闭模式下的这些动作与常开模式下的动作相同。
(蓄力动作)
在曝光动作结束后,焦平面快门2进行蓄力动作。在常闭模式下,在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卡止的状态下,进行蓄力动作。
即,通过制动驱动部265的马达162使制动驱动部265的第二凸轮构件263旋转,来推动第二限制构件227。如图22所示,被第二凸轮构件263推动的第二限制构件227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卡止。
在解除了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卡止的状态下,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通过蓄力马达141使蓄力凸轮14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设置杆151借助蓄力凸轮144的旋转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对前叶片驱动弹簧124和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在此,由于解除对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卡止,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借助前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另外,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131借助后叶片设置弹簧的作用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后叶片300重叠。
在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旋转后,第二凸轮构件263进一步旋转,从第二限制构件227离开。由此,第二限制构件227的凸部227a返回至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具有驱动销222b的端部的旋转轨迹上。
若蓄力动作结束,则焦平面快门2变为待机状态。焦平面快门2以待机状态待机到在下一次拍摄为止。
如上所述,在常闭模式下,在前叶片200封闭开口101后,也能够使制动构件161移动至用于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的位置。制动构件161能够通过使与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力变大,来以大的制动力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由于第二限制构件227的凸部227a和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缺口部222c卡合,所以焦平面快门2能够进一步抑制前叶片200回跳。
焦平面快门2中的电子模式下的动作与焦平面快门1中的电子模式下的动作相同。另外,与焦平面快门1同样地,焦平面快门2在为了使拍摄装置10进行拍摄而待机的状态下,能够切换动作模式。
如上所述,焦平面快门2能够以常开模式、常闭模式和电子模式动作,以大的制动力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另外,焦平面快门2还能够进一步抑制前叶片200回跳。另外,由于不具有切换促动器128,而由制动驱动部265使第二限制构件227移动,所以能够消减部件数,且能够消减成本。
此外,在常开模式和常闭模式下,蓄力马达141被用于对前叶片驱动弹簧124和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的第一驱动电压驱动。另外,在电子模式下,蓄力马达141被用于对后叶片驱动弹簧赋予作用力的比第一驱动电压小的第二驱动电压驱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焦平面快门1、2中的后叶片驱动部,也可以由与后叶片300连结被后叶片驱动弹簧施以沿顺时针方向的力的1个后叶片驱动构件构成。
在焦平面快门1、2中,与制动构件161摩擦的摩擦构件,也可以设置在底板100上。例如,制动构件161也可以通过与设置在底板100的-Z侧的面上的树脂制的弹性体摩擦,来对前叶片200进行制动。
在焦平面快门1中,也可以设置DC马达、伺服马达等马达,来代替切换促动器128。另外,在焦平面快门1、2中,可以设置电磁促动器,来分别代替蓄力马达141和马达162。蓄力马达141和马达162不限于DC马达,也可以是伺服马达等。此外,在本说明书中,DC马达、伺服马达等的马达包含在促动器中。
在焦平面快门2的制动驱动部265中,第一凸轮构件163和第二凸轮构件263也可以形成一体。
在焦平面快门2中,第二限制构件227的凸部227a也可以卡止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的驱动销222b。此时,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222不具有缺口部222c。另外,凸部227a暂时被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122的驱动销222b推开,在驱动销222b到达长孔211的下端后将驱动销222b卡止。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本申请以2015年9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5-192730号和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5-193948号为基础。在本说明书中,参照并引入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5-192730号和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15-193948号的所有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图面。
附图标记说明
1 焦平面快门
2 焦平面快门
5 快门释放按钮
6 拍摄元件
7 控制部
8a 前叶片用电磁铁
8b 后叶片用电磁铁
10 拍摄装置
100 底板
101 开口
111、112、113、114、115、116、117 轴
122 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
122a 被卡止部
122b 被推动部
122c 驱动销
123 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
123a 推动部
123b 被推动部
124 前叶片驱动弹簧
125 第一卡止构件
127 第一限制构件
127a 连结部
127b 限制部
128 切换促动器
128a 回转部
128b 轴
131 第一后叶片驱动构件
131a 驱动销
132 第二后叶片驱动构件
132a 被推动部
133 第二卡止构件
141 蓄力马达
142 传感板
143 传感器
144 蓄力凸轮
145 蓄力构件
145a 抵接部
145b 支撑部
146、147 轴
148 挡块
149 设置驱动部
151 设置杆
151a 被支撑部
152 前叶片设置构件
152a 推动部
153 后叶片设置构件
153a 推动部
154 第一连结构件
155 第二连结构件
161 制动构件
161a 滑动连接部
161b 被推动部
162 马达
163 第一凸轮构件
164 轴
165 制动驱动部
200 前叶片
211 长孔
222 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
222a 被推动部
222b 驱动销
222c 缺口部
227 第二限制构件
227a 凸部
227b 被推动部
263 第二凸轮构件
265 制动驱动部
300 后叶片

Claims (11)

1.一种焦平面快门,其特征在于,具有:
底板,形成有开口;
前叶片和后叶片,使所述开口开闭;
前叶片驱动部,具有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和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与所述前叶片连结,借助第一施力构件的第一作用力移动,向关闭所述开口的方向驱动所述前叶片,所述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借助与所述第一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的第二施力构件的第二作用力而带着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一起移动,向打开所述开口的方向驱动所述前叶片;
后叶片驱动部,具有后叶片驱动构件,所述后叶片驱动构件借助第三施力构件的第三作用力移动,向关闭所述开口的方向驱动所述后叶片;
蓄力部,对所述第二施力构件赋予所述第二作用力,对所述第三施力构件赋予所述第三作用力;
制动构件,在所述前叶片打开所述开口时,借助与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摩擦构件之间的摩擦,对所述前叶片进行制动;
制动驱动部,与所述前叶片驱动部、所述后叶片驱动部和所述蓄力部之间相独立,将所述制动构件移动至对所述前叶片进行制动的位置;
所述制动驱动部具有第一促动器,所述第一促动器使所述制动构件移动至用于对所述前叶片进行制动的位置,
所述制动驱动部具有凸轮构件,通过所述第一促动器使所述凸轮构件进行旋转,来推动所述制动构件,
在所述制动构件对所述前叶片进行制动时,所述凸轮构件从所述制动构件离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焦平面快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前叶片关闭所述开口时,所述制动构件从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所移动的轨迹上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焦平面快门,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限制构件,限制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移动;
第二促动器,使所述第一限制构件移动至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移动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焦平面快门,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限制构件,限制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移动;
第二促动器,使所述第一限制构件移动至用于限制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移动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焦平面快门,其特征在于,
具有第二限制构件,通过所述第一促动器使所述第二限制构件进行移动,来限制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焦平面快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在侧面具有缺口部,
所述第二限制构件具有与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的缺口部卡合的第一凸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焦平面快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前叶片驱动构件具有与所述前叶片连结的驱动销,
所述第二限制构件具有用于将所述驱动销卡止的第二凸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焦平面快门,其特征在于,
所述蓄力部具有:
设置部,推动所述第二前叶片驱动构件和所述后叶片驱动构件;
第三促动器,驱动所述设置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焦平面快门,其特征在于,
在从所述前叶片封闭了所述开口的状态开始,所述前叶片使所述开口开放且所述后叶片封闭所述开口而进行的拍摄中,通过用于对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三施力构件分别赋予所述第二作用力和所述第三作用力的第一驱动电压,来驱动所述第三促动器,
在从所述前叶片和所述后叶片开放了所述开口的状态开始,所述后叶片封闭所述开口而进行的拍摄中,通过用于对所述第三施力构件赋予所述第三作用力的比所述第一驱动电压小的第二驱动电压,来驱动所述第三促动器。
10.一种拍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焦平面快门。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焦平面快门。
CN201680057071.2A 2015-09-30 2016-09-21 焦平面快门、具有焦平面快门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081396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3948 2015-09-30
JP2015-192730 2015-09-30
JP2015192730 2015-09-30
JP2015-193948 2015-09-30
PCT/JP2016/077830 WO2017057125A1 (ja) 2015-09-30 2016-09-21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9649A CN108139649A (zh) 2018-06-08
CN108139649B true CN108139649B (zh) 2020-12-01

Family

ID=58423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7071.2A Active CN108139649B (zh) 2015-09-30 2016-09-21 焦平面快门、具有焦平面快门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88735B2 (zh)
JP (1) JP6748091B2 (zh)
CN (1) CN108139649B (zh)
WO (1) WO201705712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13399A (ja) * 2021-07-16 2023-0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12504A (ja) * 2006-02-07 2007-08-23 Nikon Corp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CN102006418A (zh) * 2009-08-31 2011-04-0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2081277A (zh) * 2009-11-30 2011-06-0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
JP2015068905A (ja) * 2013-09-27 2015-04-1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5079113A (ja) * 2013-10-17 2015-04-2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2015125298A (ja) * 2013-12-26 2015-07-06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68523U (ja) * 1983-10-18 1985-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ヤツターのブレーキ装置
US5749014A (en) * 1995-01-10 1998-05-05 Canon Denshi Kabushiki Kaisha Shutter device
JP4434504B2 (ja) * 2001-01-31 2010-03-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JP4810458B2 (ja) * 2007-02-16 2011-1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2014146A (ja) * 2010-01-15 2012-01-19 Panasonic Corp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120509B2 (ja) * 2012-09-14 2017-04-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および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12504A (ja) * 2006-02-07 2007-08-23 Nikon Corp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カメラ
CN102006418A (zh) * 2009-08-31 2011-04-06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2081277A (zh) * 2009-11-30 2011-06-01 日本电产科宝株式会社 数码相机用焦面快门
JP2015068905A (ja) * 2013-09-27 2015-04-1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ジタルカメラ
JP2015079113A (ja) * 2013-10-17 2015-04-23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2015125298A (ja) * 2013-12-26 2015-07-06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9649A (zh) 2018-06-08
US10488735B2 (en) 2019-11-26
JP6748091B2 (ja) 2020-08-26
JPWO2017057125A1 (ja) 2018-07-19
US20180314135A1 (en) 2018-11-01
WO2017057125A1 (ja) 2017-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39074B2 (ja) 撮像装置
JP6147652B2 (ja)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ジタルカメラ
WO2013094278A1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ーンシャッ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光学機器
CN108139649B (zh) 焦平面快门、具有焦平面快门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10451957B2 (en) Imag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the imaging apparatus, and storage medium
CN103998982B (zh) 焦平面快门和设置有该焦平面快门的光学设备
JP6433857B2 (ja) 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7544193B (zh) 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设备
CN107544192B (zh) 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设备
US6311020B1 (en) Camera having autofocusing function and self timer function
TW201418868A (zh) 相機用焦點平面快門、及具備前述快門的數位相機
JP4891757B2 (ja)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CN114830028B (zh) 照相机装置
US7360709B2 (en) Device for locking a card in a card reader
JP6147692B2 (ja)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CN107544191B (zh) 叶片驱动装置和光学设备
US20230024529A1 (en) Shutter unit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4386995B2 (ja)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US20230016129A1 (en) Shutter unit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4317283B2 (ja) カメラ用フォーカルプレンシャッタ
JPH0624816Y2 (ja) カメラ用シャッターにおける衝撃によるシャッター羽根の開閉防止装置
JP2019204038A (ja) シャッタ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5134766A (ja) 可動ミラー駆動機構及びカメラ
JP2017049304A (ja) シャッタ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JP2000180917A (ja) 自動焦点機能およびセルフタイマ機能付きカメ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