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8831A - 连接构造 - Google Patents

连接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8831A
CN108138831A CN201680059443.5A CN201680059443A CN108138831A CN 108138831 A CN108138831 A CN 108138831A CN 201680059443 A CN201680059443 A CN 201680059443A CN 108138831 A CN108138831 A CN 1081388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guard block
connecting portion
holding section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944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8831B (zh
Inventor
时政秀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 Le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 Le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 Lex Corp filed Critical Hi Le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38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88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88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88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F16C1/12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or from the flexible member
    • F16C1/14Construction of the end-piece of the flexible member; Attachment thereof to the flexible member
    • F16C1/145Attachment of the end-piece to the flexible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1/00Means for fastening cables or ropes to one another or to other objects; Caps or sleeves for fixing on cables or ropes
    • F16G11/08Fastenings for securing ends of driving-cables to one another, the fastenings having approximately the same diameter as the cab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02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for conveying rotary movements
    • F16C1/08End connec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F16C1/101Intermediate connectors for joining portions of split flexible shafts and/or sheath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F16C1/12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or from the flexible member
    • F16C1/16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or from the flexible member in which the end-piece is guided rectilinear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226/00Joining parts; Fastening; Assembling or mounting parts
    • F16C2226/50Positive connections
    • F16C2226/70Positive connections with complementary interlocking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00/00Application independent of particular apparatuses
    • F16C2300/02General use or purpose, i.e. no use, purpose, special adaptation or modification indicated or a wide variety of uses mention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Flexible Shaft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将线缆的端部与连接对象物连接的作业的连接构造。本发明是一种对第一线缆的一端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的连接构造,具备:连接部,对第一线缆的一端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及保护部件,对连接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收纳。保护部件具有:第一开口部,设于保护部件的一个端部,以第一线缆与保护部件能够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供第一线缆插通;及第二开口部,设于保护部件的另一个端部,第一线缆能够从上述第二开口部延伸出。连接部具有倾斜面,上述倾斜面从其他部件侧向第一线缆侧倾斜,使得在使连接部相对于保护部件进行相对移动而对该连接部进行收纳之际,在连接部与第二开口部相比位于径向的外侧时,上述倾斜面与第二开口部抵接而将连接部向保护部件的内部引导。因此,本发明的连接作业性良好。

Description

连接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的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已知有对控制线缆之间进行连接的控制线缆的连接构造。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控制线缆的连接构造,该控制线缆的连接构造通过设置在一个控制线缆具备的内线缆的一端的卡止片和设置在另一个控制线缆具备的内线缆的另一端的卡合部构成连接单元。连接单元构成为收纳在由固定保护筒和可动保护筒形成的保护部件的内部,并在保护部件的内部进行滑动。
在专利文献1中,能够容易地使卡止片从可动保护筒露出,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连接单元的连接。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884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连接构造中,在连接了卡止片和卡合部之后,可动保护筒的保持凸缘通过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移动直至与安装在固定保护筒上的护环紧贴,从而形成保护部件。
此时,有时由于内线缆的张力等,连接单元沿着保护部件的径向凸出,或者由于卡止片与卡合部之间的连接不充分而使连接单元的径向上的长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保持凸缘和护环之间夹装有连接单元,因此需要用人手拆下夹装的连接单元和再次进行卡止片与卡合部之间的连接等作业。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进行将线缆的端部与连接对象物连接的作业的连接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构造用于对第一线缆的一端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连接构造具备:连接部,对第一线缆的一端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及保护部件,对连接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收纳,保护部件具有:第一开口部,设于保护部件的一个端部,以第一线缆与保护部件能够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供第一线缆插通;及第二开口部,设于保护部件的另一个端部,第一线缆能够从第二开口部延伸出,连接部具有倾斜面,上述倾斜面从其他部件侧向第一线缆侧倾斜,使得在使连接部相对于保护部件进行相对移动而对该连接部进行收纳之际,在连接部与第二开口部相比位于径向的外侧时,倾斜面与第二开口部抵接而将连接部向保护部件的内部引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连接构造,对线缆的端部与连接对象物进行连接时的作业性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实施方式1的连接构造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a)是将实施方式1的连接构造沿着轴向从上方向下方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图2(b)是沿着图2(a)的轴向从前面侧向背侧切断而得到的剖视图,图2(c)是图2(b)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连接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表示基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构造的连接的途中的说明图。图4(b)是基于图4(a)的连接构造的连接后的说明图。
图5(a)~(e)是按时序表示基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构造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
图6(a)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构造的剖视图,图6(b)是实施方式2的连接构造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7是基于实施方式3的连接构造的连接部的剖视图。
图8(a)是实施方式4的连接构造的连接部的剖视图,图8(b)是表示基于图8(a)的连接部的连接状态的剖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5的连接构造具有的辅助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实施方式5的连接构造具有的辅助部件与第二开口部相比位于径向的外侧的情况下,在连接部的一部分与移动限制部抵接的情况下,连接部被向保护部件的内部引导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在实施方式5的连接构造具有的辅助部件与第二开口部相比位于径向的外侧的情况下,连接部被向保护部件的内部引导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进行说明。在说明时,参考图中所示的上下左右等空间配置,但无论实际空间中的安装姿势如何,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都可以使用。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1的概略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连接构造1对例如与操作部91连接的控制线缆9a和与被操作部92连接的控制线缆9b进行连接。控制线缆9a由作为第一线缆的第一内线缆2和外壳21构成。同样,控制线缆9b由作为第二线缆的第二内线缆3和外壳31构成。连接构造1具备连接部4和以可滑动的方式收纳连接部4的保护部件5,连接部4对第一内线缆2的一端和不同于第一内线缆2的部件即第二内线缆3的一端进行连接。
连接部4由卡合部41和被卡合部42构成,它们分别与控制线缆9a、9b的任意一端连接,因此通过卡合部41和被卡合部42卡合,而成为连接了第一内线缆2与第二内线缆3的连接状态。第一内线缆2的一端与卡合部41连接,另一端与操作部91直接或间接地连接。第二内线缆3的一端与被卡合部42连接,另一端与被操作部92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连接构造1将通过操作部91中的操作而沿着图中的前后方向移动的第一内线缆2的运动作为第二内线缆3的图中的前后方向的运动进行传递。通过该传递,能够将施加于操作部91的操作力传递至被操作部92。因此,例如以对第一内线缆2和第二内线缆3施加了张力的状态进行配设来形成连接构造1。在该情况下,能够在对第一内线缆2和第二内线缆3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将卡合部41和被卡合部42卡合,由此形成连接部4。
接着,参照图2,对连接构造1的结构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连接构造1除了具备上述连接部4和保护部件5以外,还具备:辅助部件6,处于保护部件5的内部并引导连接部4;固定部件7,将连接构造1固定在安装支架B(参照图1)上;密封用的密封件11、12,将连接部4封入保护部件5中;及卡合弹簧部件13,将保护部件5固定在固定部件7上。
连接部4具有固定在第一内线缆2的一端即端部2a上的卡合部41和固定在第二内线缆3的一端即端部3a上的被卡合部42。如后所述,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而构成连接部4。通过连接部4连接第一内线缆2和第二内线缆3。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41具有上表面具备倾斜面4a的长方体状的形状。卡合部41具有收纳被卡合部的相对于轴状部向垂直方向突出的突状部的凹部41a。卡合部41通过例如金属的浇铸成型而固定在第一内线缆2的端部2a上。卡合部41向第一内线缆2的一端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由铆接加工或粘接剂等固定预先成型的卡合部41来进行。凹部41a具有在下表面侧形成开口的后侧凹部41ab及前侧凹部41af。前侧凹部41af具有在下表面侧形成开口的下表面侧开口和在第一内线缆2的前端侧形成开口的前端侧开口,前侧凹部41af位于比后侧凹部41ab更靠前端侧处,与后侧凹部41ab在前后方向上连通。从后侧凹部41ab的下表面侧至上表面侧的长度(下面称为深度。在前侧凹部中也相同)形成为比前侧凹部的深度更深。因此,在后侧凹部41ab的前方侧形成有卡合部侧抵接面41ac。
被卡合部42分别具有圆柱形状的头部42a、颈部42b及主体部42c互相连接的形状。在此,各部42a~42c配置在同轴上。头部42a是插入到卡合部41的凹部41a中的部分,收纳在后侧凹部41ab中。头部42a具备沿着与颈部42b的轴垂直的方向突出并具有与后侧凹部41ab抵接的抵接面的突状部。颈部42b是具有比作为卡合片的头部42a的外径小的外径的部分,连接头部42a与主体部42c。颈部42b的后侧(从第二内线缆3延伸的延伸侧)的部分收纳在前侧凹部41af中。头部42a的直径大于颈部42b的直径,由此在头部42a的第二内线缆3侧形成有被卡合部侧抵接面42ac。主体部42c是直径与头部42a的外径大致相同的部分,是固定有第二内线缆3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42c具有与中心轴同轴的插入孔,对插入到插入孔中的第二内线缆3的端部3a通过铆接加工而进行固定。通过将头部42a和颈部42b的一部分收纳在凹部41a,从而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形成连接部4(详细情况如后所述)。被卡合部42向第二内线缆3的一端的固定也可以通过粘接剂等固定预先成型的被卡合部42,或者与卡合部41相同地通过基于浇铸成型的形成和固定来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件5是收纳连接部4的筒状的部件,设有第一开口部5a和第二开口部5b。第一开口部5a设置在保护部件5的一个端部(后端侧),以第一内线缆2与保护部件5能够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被第一内线缆2插通。第二开口部5b设置在保护部件5的另一个端部(前端侧),第一内线缆2能够在第二开口部5b延伸出。第一开口部5a是连接部4无法通过的尺寸,与此相对第二开口部5b的尺寸是连接部4能够通过的尺寸,能够将连接部4从外部收纳于保护部件5内。
在通过连接部4连接了控制线缆9a、9b后,保护部件5收纳而保护连接部4。连接部4通过操作部的操作而在保护部件5的内部空间中沿着轴的方向(前后方向)移动。收纳连接部4的内部空间设有插通孔7b,该插通孔7b具有第二内线缆3可插通且被卡合部4无法贯通的直径,通过以无法从被卡合部侧脱离的方式与第二内线缆3松动嵌合的嵌合部与第二开口部5b嵌合,而进行封闭。通过该封闭,连接部4被封入保护部件5内,从外部得到保护。嵌合部具有与第二开口部5b嵌合的嵌装部和与第二开口部5b卡合的嵌合部件侧卡合部,在本实施例中由内侧筒状部件71、主体部件72及卡合弹簧部件13构成,并与保护部件5的第二开口部5b嵌合。保护部件5通过卡合弹簧部件13而固定于固定部件7。保护部件5在不与密封的内部空间连通的位置具有卡合用开口5c。卡合弹簧部件13的弹簧片进入并卡合在卡合用开口5c,从而限制保护部件5从固定部件7相对地沿着前后方向移动,保护部件5被固定在固定部件7上。
辅助部件6具有以预定间隔并列设置的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通过连接部而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由筒状部件61和外径比筒状部件61的外径大的圆板状部件62构成,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是两块较长的板状部件。在连接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的连接部上具有被第一内线缆2插通的插通孔62a,该插通孔62a被第一内线缆2插通并且卡合部41能够在第一滑设部63与第二滑设部64之间移动。筒状部件61构成辅助部件6的后侧的部分,例如通过铆接加工而固定在从其开口61a插入的外壳21的一端侧。筒状部件61的前侧收纳在保护部件5的内部,后侧向外界露出。在筒状部件61的外周面与第一开口部5a的边缘之间配置有密封件11。通过密封件11来封闭保护部件5的第一开口部5a侧。圆板状部件62构成为其后侧与筒状部件61的前侧相连,在圆板中央62a具有供第一内线缆2插通的插通孔。插通孔62a的大小小于外壳21的外径,圆板状部件62的后侧作为将外壳21插入筒状部件61而进行固定时的阻挡发挥作用。圆板状部件62收纳在保护部件5的内部。
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上以一定的间隔分离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收纳在保护部件5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c)所示,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具有相同的形状,与其长边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是由形成圆板状部件62的外周圆的一部分的圆弧和分别与该圆弧在两点相交的平行的两条线围成的大致梯形。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隔着圆板状部件62的中心轴彼此平行地分离,以关于中心轴轴对称的配置,在沿着中心轴的方向上立起设置于圆板状部件62。辅助部件6中的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的截面外形的圆弧部分当从轴向观察时,与圆板状部件62的外周圆重叠。
在辅助部件6中,第一滑设部63具有第一平面部6a,第二滑设部64具有第二平面部6b,上述第二平面部6b与第一平面部6a相向,且在第二平面部6b与第一平面部6a之间设置有可夹装连接部4的间隔。即,连接构造1通过具备辅助部件6,而能够使连接部4的相互平行的左右两个侧面分别与第一平面部6a和第二平面部6b各面相向。由此,即使在操作操作部91时施加了使连接部4以前后方向为轴进行旋转的力,连接部4的侧面也会与两平面部6a、6b抵接。可以说,两平面部6a、6b作为防止连接部4旋转的阻挡发挥作用。由此,连接部4能够不旋转而沿着前后方向移动。在此,轴向是保护部件5的中心轴方向,是与保护部件5的内部的第一、二内线缆2、3的中心轴大致一致的方向。
固定部件7是用于将连接构造1固定在连接构造1所安装的安装对象上而设置的。固定部件7使用固定板部件74而固定在安装支架B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7具备:被收纳于保护部件5的内侧筒状部件71、与内侧筒状部件71的前侧连接的主体部件72、与主体部件72的前侧连接的外侧筒状部件73及从主体部件72向与其轴正交且彼此相反的两个方向延伸出的固定板部件74。
内侧筒状部件71具有凹部7a,上述凹部7a形成为被卡合部42的主体部42c能够进入。主体部42c向凹部7a内进入直至与凹部7a的底面7d抵接。在内侧筒状部件71的外周面环设有收纳有密封件12的O形环槽和收纳有卡合弹簧部件13的凹部。主体部件72具有穿过中心轴的插通孔7b,在该插通孔7b中插通有第二内线缆3。外侧筒状部件73在前侧具有开口7c,在开口7c中插入外壳31的一端侧,例如通过铆接加工而进行固定。
密封件12与卡合弹簧部件13在通过连接部4与控制线缆9a、9b连接之前,随时都能安装在固定部件7上。密封件12是一般周知的O型环,嵌于内侧筒状部件71的外周面的后侧。卡合弹簧部件13具有:圆环形状的环片13c、三个定位片13a及三个弹簧片13b。定位片13a与弹簧片13b从环片13c的前侧立起设置,定位片13a和弹簧片13b在环片13c的径向上交替配置。定位片13a与轴向大致平行地立起设置,弹簧片13b以前侧比后侧在径向上突出的方式倾斜地立起设置。定位片13a嵌于设于主体部件72的后侧的外周面的槽部,由此限制以卡合弹簧部件13的轴向为中心的旋转。弹簧片13b进入并卡合于保护部件5的卡合用开口5c,由此限制保护部件5向后方向的移动,防止保护部件5脱离固定部件7。
接着,对连接部4的卡合部41及其倾斜面4a进行说明。如图3的立体图所示,卡合部41具有长方体的上表面相对于下表面倾斜的形状。左右的侧面4b与辅助部件6的第一平面部6a和第二平面部6b各面平行。倾斜面4a以如下的方式倾斜:从卡合部41的前端侧朝着与第一内线缆2的结合侧而向第一内线缆2的延伸方向的轴靠近,以与卡合部41和第一内线缆2结合的部分处的第一内线缆2的延伸方向的轴相交。倾斜面4a是卡合部41的上表面,具有如下的形状:在卡合部41的与轴向(前后方向)垂直的截面S的外形中,上部呈现的曲线R为圆弧。该圆弧的曲率半径例如是保护部件5的内周圆的半径(参照图2(c))。倾斜面4a绕第一内线缆2的轴向呈圆形而能够与保护部件5的内表面滑接。
倾斜面4a是使曲线R沿着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的直线平行移动而形成的曲面。因此,轴向上的任意位置的截面S的上部侧的外形线形成为曲线R。倾斜面4a从第二内线缆3侧朝着第一内线缆2侧倾斜,当从第一内线缆2侧观察倾斜面4a时,成为上坡度的倾斜面。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1的形成方法的概要进行说明。如图4(a)所示,使卡合部41从上方与被卡合部42卡合而形成连接部4,然后使保护部件5向前方移动而将连接部4收纳在保护部件5的内部中,由此进行基于连接部4的连接。通常,至少在形成了连接部4时对第一及第二内线缆2、3分别施加有张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连接部4之前,也对第一、二内线缆2、3分别施加有张力。因此,第二内线缆3侧的被卡合部42通过张力被引入并固定在凹部7a的内部。并且,在形成连接部4时,操作者需要克服张力使第一内线缆2侧的卡合部41向被卡合部42侧移动,而使其与被卡合部42卡合。在这种作业中,也有时无法目视确认而必须仅靠手动操作进行。
因此,有时会产生被卡合部42向卡合部41的卡合作业不完全(图4(a)所示的状态)的情况,成为卡合部41比原本的位置更向上方突出的状态。这样,在使连接部4相对于保护部件5相对移动而被收纳之际,在连接部4的卡合部41与第二开口部5b的开口相比位于径向的外侧时,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1中,倾斜面4a与第二开口部5b抵接而将卡合部41向保护部件5的内部引导。
即,操作者使保护部件5向前方移动时的前方向的力F1,通过第二开口部5b与倾斜面4a抵接而作用方向发生改变,成为向下方按压卡合部41的下方向的力F2。在此,如图4(b)所示,通过保护部件5的水平方向的运动及倾斜面4a的存在,卡合部41被向下方的正常的位置引导。这种引导,由于倾斜面4a的基于曲线R所形成的形状具有顺沿着保护部件5的内腔的径向的截面形状的形状,从而滑动性良好,卡合部41容易被向保护部件5的内腔引导。
以下,对于由于倾斜面4a的存在而卡合部41被向下方引导的内容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5(a)所示,首先,克服张力F3而使卡合部41移动至被卡合部42的位置,并使其向下方移动而使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由此进行基于实施方式1的连接构造的一系列的连接作业。此时,能够同时手持卡合部41和辅助部件6进行作业。如图5(b)所示,在头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后,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通过张力维持卡合。即,卡合部侧抵接面41ac与被卡合部侧抵接面42ac成为相互按压的状态。但是,如图5(c)所示,颈部42a未充分接近后侧凹部41ab的底面,因此成为卡合部41与第二开口部5b的开口相比位于径向的外侧(上侧)、并且倾斜面4a与保护部件5的端面相向的状态。可以说,是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的卡合不完全,卡合部41向上方突出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当使保护部件5向前方移动时,倾斜面4a与保护部件5的端面抵接,从而如图5(d)所示,倾斜面4a与保护部件5的端面抵接。并且,当保护部件5向附图中右方向移动时,如上所述,前方向的力F1通过倾斜面4a而作用方向发生改变,成为向下方按压卡合部41的力F2。此时,即使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的卡合不完全,也会对第一和第二内线缆2、3分别施加有张力。另外,被卡合部42收纳于凹部7a中。因此,被卡合部42向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由此,力F2成为相对于被卡合部42向下方按压卡合部41的力,因此,卡合部41被向下方的正常位置引导。最后,如图5(e)所示,使保护部件5前进至最终位置,由此使保护部件5与卡合弹簧部件13卡合,形成保护部件5在轴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卡合部41和被卡合部42形成的连接部4收纳在保护部件5的内部,成为连接状态的连接构造1。另外,“连接部4与第二开口部5b相比位于径向的外侧时”是指,在连接部4被收纳于保护部件5之际,连接部4位于第二开口部5b与倾斜面4a相向的位置。由此,在使连接部4相对于保护部件5进行相对移动而被收纳时,连接部4与第二开口部5b抵接,能够将连接部4向保护部件的内部引导。因此,除了如上所述地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的卡合不完全的情况之外,还包括如下的情况等:无论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的卡合完全还是不完全,由于线缆的张力及配设方向,线缆弯曲而向上方凸出。在该情况下,通过力F2克服由两条内线缆2、3施加的张力,而按下连接部4。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构造1,在使连接部4相对于保护部件5进行相对移动而被收纳时,即使卡合部41位于保护部件5的径向的外侧,在使保护部件5移动时,第二开口部5b也会与卡合部41抵接而向正常的位置引导。因此,无需确认或调整卡合状态,因此连接操作性良好。另外,通过使倾斜面4a的曲面形状与保护部件5的内周形状一致,而高稳定性地将连接部4向保护部件5的内腔引导。
<实施方式2>
如图6(a)所示,实施方式2的连接构造1是代替实施方式1中的控制线缆9b,而在杆部件8上连接第一内线缆2的端部2a的结构。杆部件8通过固定部件7而以前后移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撑,并被密封部件14密封。被导入至保护部件5内的杆部件8的端部设为与实施方式1中的被卡合部42相同的结构。杆部件8与上述第二内线缆3相同地被施加有张力。
另外,图6(b)所示的变形例不具备实施方式2的连接构造1中的辅助部件6。在该变形例中,保护部件5固定于外壳21的一端侧(第一内线缆2的端部2a侧)。
在实施方式2的连接构造1与其变形例中的任何一个结构中,卡合部41都具备与实施方式1中的倾斜面4a相同的倾斜面4a,即使卡合部41沿着保护部件5的径向凸出,连接操作性也良好。
<实施方式3>
如图7所示,连接部4的结构能够设为如下的结构:卡合部41具有头部41b和颈部41c,被卡合部42具有向上方形成开口的凹部42d,作为卡合片的头部41b与凹部42d卡合。
<实施方式4>
如图8(a)所示,能够将卡合部41设为未固定于第一内线缆2的单体的联合件,并设为在第一内线缆2的端部具备与实施方式1中的第二内线缆3侧的被卡合部42相同的结构的被卡合部40。被卡合部40具有头部40a和颈部40b,卡合部41具备凹部41a,上述凹部41a与被卡合部42的头部42a及成为被卡合部40的卡合片的头部40a卡合。在凹部41a上设有与凹部41a连通的来自侧方的缺口41d。
被卡合部40的头部40a使用缺口41d从侧方卡合于卡合部41。由于被卡合部40从侧方卡合于卡合部41,因此成为对上下方向的移动暂时停止于卡合部41的状态。因此,如图8(b)所示,能够在被卡合部40暂时停止于卡合部41的状态下,进行使卡合部41卡合于被卡合部42的连接作业。
<实施方式5>
如图9至图11所示,辅助部件6也可以具有移动限制部65,上述移动限制部65抑制配置于第一滑设部63与第二滑设部64之间的卡合部41从第一滑设部63与第二滑设部64之间脱离。在第一滑设部63与第二滑设部64中的至少一方上,在与第一线缆2从连接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的连接部延伸出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一端部设置移动限制部65,并且,移动限制部65在第一线缆2的延伸方向上具有一定长度。辅助部件6通过设有第一滑设部63、第二滑设部64及移动限制部65,具有向与上述第一线缆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部分形成开口的下侧开口部66,构成卡合部41能够沿着上述第一线缆2延伸的方向移动的内侧空间。移动限制部65设有抵接部6c,上述抵接部6c面向由第一滑设部63、第二滑设部64和移动限制部65构成的内侧空间并与卡合部41抵接。移动限制部65与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相同地收纳在保护部件5的内部。因此,移动限制部65具有与保护部件5的内壁相向的外表面。移动限制部65只要设为在使卡合部41向被卡合部42卡合时与卡合部41抵接,而能够抑制卡合部41从第一滑设部63与第二滑设部64之间脱离即可,其延伸的长度和设置的位置不作限定。通过在使卡合部41向被卡合部42卡合时移动限制部65与卡合部41抵接,而抑制了卡合部41从第一滑设部63与第二滑设部64之间的位置脱离,因此使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另外,移动限制部65也能够通过移动限制部65的刚性提高辅助部件6的刚性,还能够抑制由于外力等而第一滑设部63与第二滑设部64从预定位置移动。另外,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的延伸方向为与保护部件5的轴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也是与连接部4在保护部件5的内部的移动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限制部65在与第一线缆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将第一滑设部63的一端与第二滑设部64的一端连接,作为辅助部件6的上侧壁部来设置。移动限制部65也可以设为如下的长板状部件,从圆板状部件62在沿着辅助部件6的中心轴的方向上立起设置,并以与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相同的长度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至辅助部件6的前端,从而连接第一滑设部63与第二滑设部64的上侧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部件6的前端包含:第一滑设部63的前端、第二滑设部64的前端及移动限制部66的前端。移动限制部65的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的大致外形为顺沿着保护部件5的内表面的形状,能够将连接部4侧设为顺沿着连接部4的相向面的形状。关于移动限制部65,当移动限制部65在与沿着移动限制部65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时,第一滑设部63、第二滑设部64及移动限制部65与保护部件5的内表面抵接,抑制移动限制部65的松动。移动限制部65的外侧面和保护部件5的内表面设为能够进行滑动,具有抑制松动的间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作为上侧的保护部件5侧顺沿着形成保护部件5的内周圆的一部分的圆弧,作为下侧的连接部4(卡合部41)侧顺沿着倾斜面4a的形状的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件5的上述内周圆的一部分的形状、移动限制部65的保护部件5的内表面侧的形状、移动限制部65的卡合部41侧的形状及与连接部4的轴向垂直的截面上的倾斜面4a的形状相似。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在保护部件5中的辅助部件6的移动限制部65的保护部件5的内表面侧与保护部件5的内周面接触。另外,在连接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时,在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没有完全卡合,而成为卡合部41卡入被卡合部42的状态的情况下,卡合部41的上侧面相对于上述第一线缆2的延伸方向成为倾斜面。移动限制部65的抵接部6c可以与作为向卡合部41倾斜的面而设置的倾斜面抵接,也可以与因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之间的卡合不良而倾斜的卡合部41的倾斜面抵接。
抵接部6c相向于与沿着辅助部件6的中心轴的方向垂直的方向,在与沿着辅助部件6的中心轴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端侧连接第一平面部6a和第二平面部6b。在本实施方式中,移动限制部65中的下侧即与卡合部41相向的一侧为抵接部6c。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辅助部件6具有:下侧开口部66,设于与移动限制部65隔着辅助部件6的轴向而相向的一侧,并沿着辅助部件6的中心轴延伸;前端侧开口部67,设在辅助部件6的前端;及内部空间,由圆板状部件62、第一滑设部63、第二滑设部64、移动限制部65、下侧开口部66和前端侧开口部67围绕而成。如后所述,下侧开口部66成为用于将卡合部41收纳在辅助部件6的内部空间内的入口。辅助部件6的内部空间收纳从下侧开口部66导入的连接部4的至少一部分。在辅助部件6收纳于保护部件5后,辅助部件6的内部空间成为保护部件5的内部空间的一部分。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说是连接部4通过操作部的操作而在辅助部件6的内部空间在沿着轴的方向(前后方向)上移动。另外,连接部4可以与抵接部6c接触移动,也可以接触不移动。前端侧开口部67为设于辅助部件6的前端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一滑设部63的前端、第二滑设部64的前端、移动限制部65的前端和下侧开口部66的前端构成。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连接构造具备具有移动限制部65的辅助部件6的情况下,能够仅把持辅助部件6使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而形成连接部4。作为一例,首先,从下侧开口部66向辅助部件6的内部空间导入卡合部41。此时,通过具有移动限制部65,而能够限制卡合部41移动至完全超过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侧。另外,能够限制卡合部41从辅助部件6的内部空间向下侧开口部66的开口方向和前端侧开口部67的开口方向以外的方向移动时,而从辅助部件6的内部空间脱离。此外,卡合部41所具有的后侧凹部41ab向与下侧开口部侧66相同的方向形成开口。
接下来,为了使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使卡合部41与辅助部件6一起从被卡合部42的上方接近,而使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此时,例如,若以下侧开口部66不朝向下方的方式使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则能够维持卡合部41配置于辅助部件6的内部空间的状态。即,在使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时,只要把持辅助部件6就能够使卡合部41与辅助部件6卡合,由于无需分别把持卡合部41和辅助部件6进行卡合作业,因此,使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时的作业性良好。
另外,在如实施方式1那样辅助部件6不具备移动限制部65的情况下,在进行连接作业时,卡合部41的倾斜面4a的相反侧(下侧)有时会超过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的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一端侧(图5(c)中的上侧)。在该情况下,在使保护部件5前进至最终位置的中途倾斜面4a不会与保护部件5的第二开口部5b抵接,因此不能将连接部4收纳在保护部件的内部。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辅助部件6中,如上述所述,能够通过移动限制部65限制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完全越过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侧的移动。即,在进行卡合作业时,如果使辅助部件6向使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的方向移动,则移动限制部65作为设置在使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的方向的反方向的阻挡发挥作用,辅助部件6的轴不会较大地偏离保护部件5的轴。
例如,如图10所示,在使保护部件5前进至能够与卡合弹簧部件13卡合的最终位置时,有时卡合部41的一部分越过抵接部66而从前端侧开口部67突出。更详细而言,有时倾斜面4a成为在轴向上从前端侧开口部67突出的状态。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卡合部41的上侧的至少一部分与抵接部6c抵接,卡合部41的倾斜面4a的相反侧就不会完全越过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侧。即,能够使倾斜面4a与保护部件5的第二开口部5b相向,因此在使保护部件5前进至最终位置的途中,倾斜面4a与第二开口部5b抵接,卡合部41能够相对于保护部件5进行相对移动而收纳在保护部件5的内部。另外,由于辅助部件6不会较大地偏离保护部件5的轴,因此,在使保护部件5前进时不容易产生与辅助部件6的牵连,辅助部件6不容易妨碍保护部件5的前进。
另外,如图11所示,即使在卡合部41全部位于辅助部件6的内部空间的情况下,有时也会因相对于保护部件5的内径的、辅助部件6的径向上的尺寸和形状,导致辅助部件6的前端侧从第二开口部5b突出,且辅助部件6相对于保护部件5的轴向倾斜,辅助部件6的前端侧与第二开口部5b在轴向上相向。即,有时卡合部41向被卡合部42侧的移动不充分,卡合部41和被卡合部42的卡合也变得不充分,因此辅助部件6相对于保护部件5的轴向倾斜。在这种情况下,当使保护部件5前进移动时,与第二开口部5b相比位于径向的外侧的移动限制部65也会与第二开口部5b抵接。当继续使保护部件5前进移动时,通过第二开口部5b将移动限制部65向被卡合部42侧(图中下方向)按压。移动限制部65的抵接部6c与卡合部41的倾斜面4a侧抵接,因此通过保护部件5的前进移动,而卡合部41向图中下方向移动,消除了与被卡合部42的卡合不充分的状态。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辅助部件6具有的移动限制部65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对应于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时的卡合部41的位置设置移动限制部65即可,也可以以连接第一滑设部63和第二滑设部64的一部分的方式设置。尤其是,当将卡合部41与被卡合部42卡合时的卡合部41的位置设定在辅助部件6的前端侧、并从辅助部件6的前端至少超过卡合部41的轴向的长度地设置时,在卡合作业时容易使移动限制部65与卡合部41抵接。
移动限制部65的与第一抵接部6c的卡合部41抵接一侧的形状只要是能够与卡合部41抵接的形状即可,不作特别限定,但能够设置成包含顺沿着卡合部41的抵接一侧的外形的形状的形状。其原因是容易使移动限制部65与卡合部41抵接。同样,当将移动限制部65的与保护部件5相向一侧的形状设置成顺沿着保护部件5的内周面的形状时,容易使移动限制部65与保护部件5的第二开口部5b抵接。另外,卡合部41的与第二开口部5b抵接一侧的形状也可以不设为倾斜面,而设置成与连接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截面形状的任何一个部位都是相同的均匀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卡合部的倾斜面在卡合部与被卡合部完全卡合形成连接部之前的不充分的卡合状态下成为相对于连接部的轴向倾斜的面即可。即,在如图11所示的情况下,在辅助部件6的轴相对于保护部件5的轴倾斜的情况下,倾斜面是与卡合部41抵接的移动限制部65的外周面。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结构而能够进行各种变形。例如,能够设置成将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结构互相组合而成的结构。连接部4的卡合部41的形状不限于在长方体的上表面具有倾斜面4a的形状,只要是具有倾斜面4a即可,也可以是其它形状。另外,倾斜面4a的形状不限于截面形状是圆弧状的形状,只要是与保护部件5的第二开口部5b抵接而将连接部4(卡合部41)向保护部件5的内部引导的倾斜面即可。保护部件5不限定于圆形筒状部件,也可以是除圆形之外的筒状的部件。
另外,连接构造1也可以不是对线缆之间进行连接的结构,例如,只要是连接线缆的一端与上述杆部件那样的另一个部件的结构即可。另外,线缆不限定于控制线缆,也可以是绳索等用于传递操作力的线缆。此外,在线缆是控制线缆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不具备外壳的线缆。另外,卡合部与被卡合部的术语是彼此相对的,可以相互交换。
附图标记说明
1 连接构造
2 内线缆(第一线缆)
2a 端部(第一线缆的一端)
21 第一线缆的外壳
3 内线缆(第二线缆)
3a 端部(第二线缆的一端,其他部件)
31 第二线缆的外壳
4 连接部
4a 倾斜面
41 卡合部(连接部)
41a 凹部
41af 前侧凹部
41ab 后侧凹部
41ac 卡合部侧抵接面
42 被卡合部(连接部)
42a 头部
42b 颈部
42c 主体部
42ac 被卡合部侧抵接面
5 保护部件
5a 第一开口部
5b 第二开口部
6 辅助部件
6a 第一平面部
6b 第二平面部
6c 抵接部
63 第一滑设部
64 第二滑设部
65 移动限制部
66 下侧开口部
67 前端侧开口部
8 杆部件(其他部件)
9a 控制线缆(具备第一线缆)
9b 控制线缆(具备第二线缆)
B 安装支架

Claims (5)

1.一种连接构造,对第一线缆的一端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
所述连接构造具备:
连接部,对所述第一线缆的一端与所述其他部件进行连接;及
保护部件,对所述连接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收纳,
所述保护部件具有:
第一开口部,设于所述保护部件的一个端部,以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保护部件能够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供所述第一线缆插通;及
第二开口部,设于所述保护部件的另一个端部,所述第一线缆能够从所述第二开口部延伸出,
所述连接部具有倾斜面,所述倾斜面从所述其他部件侧向所述第一线缆侧倾斜,使得在使所述连接部相对于保护部件进行相对移动而对该连接部进行收纳之际,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二开口部相比位于径向的外侧时,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开口部抵接而将所述连接部向所述保护部件的内部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连接部具有:
卡合部,固定于所述其他部件或固定于所述第一线缆的端部;
被卡合部,设于所述第一线缆的端部或所述其他部件,与所述卡合部进行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连接部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中的所述倾斜面的形状具有顺沿着所述保护部件的内腔的径向的截面形状的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所述其他部件是第二线缆的一端,
所述第一线缆与所述第二线缆中的至少一个线缆是具备内线缆和外壳的控制线缆的所述内线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构造,其中,
收纳在所述保护部件的内部的辅助部件固定在所述外壳的一端侧,
所述辅助部件具备:第一滑设部,具有第一平面部;及第二滑设部,具有第二平面部,所述第二平面部与所述第一平面部相向、且在所述第二平面部与所述第一平面部之间设有能够夹设所述连接部的间隔,
在使所述连接部相对于所述保护部件进行相对移动而对该连接部进行收纳之际,所述连接部在所述第一滑设部和第二滑设部上滑动,随着所述辅助部件被收纳于所述保护部件的内部,所述连接部被收纳于所述保护部件的内部。
CN201680059443.5A 2015-10-12 2016-10-12 连接构造 Active CN1081388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1651 2015-10-12
JP2015201651 2015-10-12
PCT/JP2016/080280 WO2017065185A1 (ja) 2015-10-12 2016-10-12 連結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8831A true CN108138831A (zh) 2018-06-08
CN108138831B CN108138831B (zh) 2020-11-24

Family

ID=58518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9443.5A Active CN108138831B (zh) 2015-10-12 2016-10-12 连接构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73186B2 (zh)
EP (1) EP3364058B1 (zh)
JP (1) JP6714490B2 (zh)
CN (1) CN108138831B (zh)
WO (1) WO201706518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84836A (zh) * 2019-05-31 2019-08-30 燕山大学 一种钢丝绳钢丝自动弯钩装置
CN112823248A (zh) * 2018-10-11 2021-05-18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75091A (ja) * 2017-04-06 2018-11-15 株式会社高尾 弾球遊技機
JP6883822B2 (ja) * 2017-04-06 2021-06-09 株式会社高尾 弾球遊技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76799A (en) * 1964-01-29 1966-10-04 E & R Lab Service Corp Cable quick disconnect
EP0369411A1 (en) * 1988-11-14 1990-05-23 Pujol Y Tarrago, S.A. Link device for two control cable portions
EP1903225A2 (en) * 2006-07-19 2008-03-26 Finan.Co S.A.S. di Bruno Barbieri & C. Rapid connection system for remote-control wires
US20080178703A1 (en) * 2007-01-30 2008-07-31 Hi-Lex Corporation Two piece bowden cable assembly with one motion connection and adjustment
KR101325495B1 (ko) * 2011-12-05 2013-11-07 주식회사 대동시스템 자동차 케이블용 소켓 유니트
US9340097B2 (en) * 2013-01-22 2016-05-17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Assembly for connecting two objec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719512C (de) * 1939-12-13 1942-04-10 Gerhard Fieseler Loesbare Kupplung fuer Zug- und Druckmittel mit Fuehrungshuelle, Seilzuege o. dgl.
DE929652C (de) * 1952-10-17 1955-06-30 Walter Kueffe Schrittschaltvorrichtung fuer das Schaltgetriebe eines Kraftfahrzeuges
US3211485A (en) * 1963-03-26 1965-10-12 Gen Motors Corp Quick connecting means for shafts
JPH03258637A (ja) * 1990-03-08 1991-11-18 Takata Kk ショルダーベルト位置調整装置の螺子軸と駆動ケーブルとの連結装置及び方法
JPH0532820U (ja) 1991-10-07 1993-04-30 中央発條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連結構造
FR2712536B1 (fr) * 1993-11-15 1995-12-15 Valeo Thermique Habitacle Dispositif pour accoupler par câble une unité d'actionnement et une unité commandée, notamment dans un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pour automobile.
JP3066352B2 (ja) * 1997-11-07 2000-07-17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連結装置
US6056020A (en) 1999-01-25 2000-05-02 Teleflex Incorporated Snap together core and conduit
US6324938B1 (en) * 2000-02-28 2001-12-04 Shimano, Inc. Locking bicycle cable connecting apparatus
JP2009228841A (ja) 2008-03-24 2009-10-08 Toyota Motor Corp 連結構造
JP2014009708A (ja) * 2012-06-27 2014-01-20 Nhk Spring Co Ltd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連結構造
JP6479522B2 (ja) * 2015-03-23 2019-03-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連結機構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76799A (en) * 1964-01-29 1966-10-04 E & R Lab Service Corp Cable quick disconnect
EP0369411A1 (en) * 1988-11-14 1990-05-23 Pujol Y Tarrago, S.A. Link device for two control cable portions
EP1903225A2 (en) * 2006-07-19 2008-03-26 Finan.Co S.A.S. di Bruno Barbieri & C. Rapid connection system for remote-control wires
US20080178703A1 (en) * 2007-01-30 2008-07-31 Hi-Lex Corporation Two piece bowden cable assembly with one motion connection and adjustment
KR101325495B1 (ko) * 2011-12-05 2013-11-07 주식회사 대동시스템 자동차 케이블용 소켓 유니트
US9340097B2 (en) * 2013-01-22 2016-05-17 Inalfa Roof Systems Group B.V. Assembly for connecting two objects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23248A (zh) * 2018-10-11 2021-05-18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
CN112823248B (zh) * 2018-10-11 2023-10-13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
CN110184836A (zh) * 2019-05-31 2019-08-30 燕山大学 一种钢丝绳钢丝自动弯钩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64058A4 (en) 2019-06-12
WO2017065185A1 (ja) 2017-04-20
JP2017075700A (ja) 2017-04-20
JP6714490B2 (ja) 2020-06-24
US20180298984A1 (en) 2018-10-18
EP3364058B1 (en) 2021-08-04
CN108138831B (zh) 2020-11-24
EP3364058A1 (en) 2018-08-22
US10473186B2 (en) 2019-1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8831A (zh) 连接构造
KR20160003238A (ko) 차량용 핸들 장치
JP2006068530A (ja) 引出側板
US9126111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5178824B2 (ja) スポット溶接用チップのマガジン
US8938874B2 (en) Lever jig and connector apparatus
JP2009110733A (ja) コネクタ
JP2009082970A (ja) カム装置
JP2005315382A (ja) ケーブル類保護案内装置
US20140024240A1 (en) Lever jig and connector apparatus
US9979129B2 (en) Connector member and connector
US10283906B2 (en) Connector member and connector
JP2015115255A (ja) ワイヤカバー、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EP3809548A1 (en) Cable management assembly
JP6920789B2 (ja) 複数の部品からなるスライドを有するボビンケースを備えた本縫いミシン用フック
JP2018502721A (ja) 交換式ダイ、接合工具及び接合方法
JP2006286577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08221451A (ja) バレル研磨装置
JP2020120540A (ja) グロメット
KR101488957B1 (ko) 차량 시트 지그용 태그 홀더
US20170063422A1 (en) Housing mounting mechanism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2006313695A (ja) バッテリーターミナル
JP2009283153A (ja) 端子カバー
JP4483667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EP3731351A1 (en) Terminal removal ji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