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23248A - 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 - Google Patents

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23248A
CN112823248A CN201980067030.5A CN201980067030A CN112823248A CN 112823248 A CN112823248 A CN 112823248A CN 201980067030 A CN201980067030 A CN 201980067030A CN 112823248 A CN112823248 A CN 1128232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acket
cable
housing
slider
cond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703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823248B (zh
Inventor
谷幸央
北泽明彦
北原克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lockwor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Clockwor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Clockwork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Clockwor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8232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232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8232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232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F16C1/101Intermediate connectors for joining portions of split flexible shafts and/or sheath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00Flexible shafts; 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 F16C1/10Means for transmitting linear movement in a flexible sheathing, e.g. "Bowden-mechanisms"
    • F16C1/12Arrangements for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or from the flexible member
    • F16C1/14Construction of the end-piece of the flexible member; Attachment thereof to the flexible mem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00/00Application independent of particular apparatuses
    • F16C2300/02General use or purpose, i.e. no use, purpose, special adaptation or modification indicated or a wide variety of uses mention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26/00Articles relating to transporting
    • F16C2326/01Parts of vehicles in gener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exible Shaf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能够将用于连结内缆彼此的部件做成简单的形状,并能够减轻连结作业的负担。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10)具有:长条的壳体(第一套壳)(24),在长度方向一端部供第一导管(14)的端部卡止;壳体端头(第二套壳)(54),供第二导管(20)的端部卡止,并且以在第二导管(20)的径向上与壳体(24)重合的方式组装于壳体(24);电缆端头(84),安装在第二内缆(22)的端部;以及滑块(90),供第一内缆(16)的端部卡止,以在其长度方向上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撑于壳体(24),并且在上述组装的状态下,将电缆端头(84)从与第二导管(20)相反的一侧卡合而使第二内缆(22)与该滑块(90)连结。

Description

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例如汽车等中用于远程操作的控制电缆在中途分割并连结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第493375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将长控制电缆在中途分割并连结(中继连接)的控制电缆的中继连接装置。该中继连接装置具有:第一控制电缆,在第一导管中插通有第一内缆;第二控制电缆,在第二导管中插通有第二内缆;第一结合套壳,固定第一导管;第二结合套壳,固定第二导管,并且能够与第一结合套壳嵌合;第一结合片,供第一内缆的端部卡合;以及第二结合片,供第二内缆的端部卡合。第一控制电缆具有与第一结合套壳相邻的缸部,第一结合片以及第二结合片能够在该缸部内滑动。
在第一结合片上,在与卡合有第一内缆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开口的孔,在第二结合片的外周形成有爪。当第二结合片沿轴向嵌入上述孔中时,第一控制电缆和第二控制电缆以同轴状连接,并且上述爪卡合于形成在上述孔的周围的突起部而无法拔出。另外,如上所述,当第二结合片嵌入第一结合片的孔中时,通过设置于第一结合套壳的限制单元,限制第一结合片以及第二结合片相对于上述缸部的滑动动作。
上述限制单元具有突起,该突起构成为,在上述限制单元限制第一结合片的滑动动作时,向上述缸部的内表面突出,上述缸部具有嵌合凹部,在解除第一结合片的滑动动作的限制时,该嵌合凹部供上述突起嵌入。在使第一结合套壳嵌合于第二结合套壳时,第二结合套壳的底面与第二结合片抵接,由此第二结合片的滑动动作被限制。另外,限制单元的突起在第一结合套壳与第二结合套壳嵌合时以及第一结合片与第二结合片卡合时,与第一结合片的控制电缆侧端部抵接,由此暂时地限制第一结合片以及第二结合片的滑动动作。而且,在第一结合套壳与第二结合套壳嵌合完成后以及第一结合片与第二结合片卡合完成后,所述突起嵌入所述嵌合凹部,由此解除上述限制,第一结合片以及第二结合片能够在缸部内滑动。由此,经由第一结合片以及第二结合片连结的第一内缆以及第二内缆能够在第一导管以及第二导管内滑动。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为了将第二结合片沿着轴向嵌入第一结合片上形成的孔中而使其无法拔出,需要在第一结合片或第二结合片上形成能够弹性变形的爪。因此,形成有爪的结合套壳成为复杂的形状,难以由1个部件构成,因此部件数量变多,制造成本增加。另外,形成有供上述爪卡合的突起部等的结合片也成为复杂的形状,加工变得困难,这也会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加。进而,在将第一控制电缆和第二控制电缆连结时,除了使第二结合套壳嵌合于第一结合套壳的力之外,还需要将第二结合片嵌入第一结合片的力,因此还存在增加连结作业的负担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将用于连结内缆彼此的部件做成简单的形状,并能够减轻连结作业的负担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具有:第一控制电缆,在第一导管中插通有第一内缆而形成;第二控制电缆,在第二导管中插通有第二内缆而形成;长条的第一套壳,在长度方向一端部供所述第一导管的端部卡止;第二套壳,供所述第二导管的端部卡止,并且以在所述第二导管的径向上与所述第一套壳重合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一套壳,在该组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管以及第二导管以同轴状配置;电缆端头,安装在所述第二内缆的端部;以及滑块,供所述第一内缆的端部卡止,以能够在所述第一套壳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支撑于所述第一套壳,在所述组装的状态下,该滑块将所述电缆端头从与所述第二导管相反的一侧卡合而使所述第二内缆与该滑块连结。
在第一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中,对于在第一导管中插通有第一内缆而形成的第一控制电缆,第一导管的端部卡止于第一套壳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并且第一内缆的端部卡止于滑块。另外,对于在第二导管中插通有第二内缆而形成的第二控制电缆,第二导管的端部卡止于第二套壳,并且在第二内缆的端部安装有电缆端头。第二套壳以在第二导管的径向上与第一套壳重合的方式组装于第一套壳。由此,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经由第一套壳以及第二套壳连结而以同轴状配置。另外,上述滑块以能够在第一套壳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支撑于第一套壳,在将第二套壳组装于第一套壳的状态下,电缆端头相对于滑块从与第二导管相反的一侧卡合,从而第二内缆与滑块连结。由此,第一内缆和第二内缆经由滑块以及电缆端头连结。
在此,上述电缆端头例如仅是螺纹端头即可,上述滑块只要能够卡止第一内缆且能够将上述电缆端头从与第二导管相反的一侧卡合即可。因此,能够将这些滑块以及电缆端头(即,用于将内缆彼此连结的部件)做成简单的形状。而且,由于使电缆端头相对于滑块从与第二导管相反的一侧卡合来将第二内缆连结于滑块,在使第二内缆与滑块连结时不需要施加力。其结果,在上述各导管以及上述各内缆的连结时,只要施加用于将第二套壳组装于第一套壳的力就足够了,能够减轻连结作业的负担。
本发明的第二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为,在第一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中,在所述组装时,通过使所述第一套壳嵌入所述第二套壳所具有的两侧壁的内侧,使形成于所述第一套壳的两侧面的嵌合部与形成于所述两侧壁的被嵌合部嵌合。
根据第二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在第二套壳被组装于第一套壳时,通过使第一套壳嵌入第二套壳所具有的两侧壁的内侧,形成于第一套壳的两侧面的嵌合部(例如凸部)与形成于上述两侧壁的被嵌合部(例如孔)嵌合。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维持第二套壳相对于第一套壳的组装状态。
本发明的第三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为,在第一形态或第二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中,在所述滑块上形成有以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孔,在所述组装时,所述电缆端头被插入所述长孔内,并且所述长孔被设定为所述滑动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电缆端头更大。
根据第三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在第二套壳被组装于第一套壳时,安装于第二内缆的端部的电缆端头被插入(收纳)到滑块上形成的长孔内。该长孔以滑块的滑动方向为长度方向,被设定为上述滑动方向上的尺寸比电缆端头更大。由此,在将电缆端头插入滑块的长孔内时,即使电缆端头和滑块存在上述滑动方向的位置的偏差,也容易将电缆端头插入滑块的长孔内。
本发明的第四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为,在第三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中,在所述第二套壳上形成有供所述第二内缆的端部插通的插入引导部,在所述组装时,通过所述插入引导部引导所述电缆端头插入所述长孔内。
根据第四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在第二套壳上形成有供第二内缆的端部插通的插入引导部。在将该第二套壳组装于第一套壳时,安装于第二内缆的端部的电缆端头通过上述插入引导部的引导而插入滑块的长孔内。由此,更容易将电缆端头插入滑块的长孔内。
本发明的第五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为,在第一形态至第四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中,在所述第二套壳上形成有在与所述第二导管相反的一侧开口的组装引导部,在所述组装时,在所述组装引导部内插入所述第一套壳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在该插入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套壳相对于所述第一套壳沿所述径向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在将第二套壳组装于第一套壳时,首先,在形成于第二套壳的组装引导部内插入第一套壳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由此,限制了第二套壳相对于第一套壳的相对位置偏移。而且,通过在该位置偏移限制状态(上述插入的状态)下使第二套壳相对于第一套壳沿第二导管的径向旋转,第二套壳以在第二导管的径向上与第一套壳重合的方式组装于第一套壳。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与将第二套壳以在第二导管的径向上与第一套壳直线地重合的方式组装于第一套壳的情况相比,组装变得容易。
本发明的第六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为,在第五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中,在所述插入的状态下,形成于所述第一套壳以及所述第二套壳中的一方的突起与形成于所述第一套壳以及所述第二套壳中的另一方的凹部卡合,该卡合的部分成为所述旋转的中心。
根据第六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在形成于第二套壳的组装引导部内插入有第一套壳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的状态下,形成于第一套壳以及第二套壳中的一方的突起与形成于第一套壳以及第二套壳中的另一方的凹部卡合。该卡合的部分成为第二套壳相对于第一套壳沿第二导管的径向旋转时的旋转中心。由此,在第二套壳相对于第一套壳旋转时,能够使旋转中心不产生偏移。
本发明的第七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为,在第一形态至第六形态中的任一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中,具有限位件,该限位件以能够在限制所述滑块的滑动的限制位置和解除所述限制的解除位置之间位移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套壳。
根据第七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在将第二套壳组装于第一套壳时,通过使限位件位于限制位置,能够限制滑块相对于第一套壳的滑动。由此,容易将第二内缆的端部插入滑块的插入槽中。另外,在将第二套壳组装到第一套壳的组装完成后,只要使上述限位件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位移,就可以解除上述滑动限制。由此,经由滑块连结的第一内缆以及第二内缆能够滑动。
本发明的第八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为,在第七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中,在所述限位件从所述限制位置向所述解除位置位移时,在所述第二套壳相对于所述第一套壳位于紧邻组装完成之前的位置的情况下,设置于所述限位件的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套壳卡合从而使所述第二套壳向组装到所述第一套壳的组装完成位置位移。
根据第八形态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即使在将第二套壳组装到第一套壳的组装作业时存在组装不良,且在第二套壳相对于第一套壳位于紧邻组装完成之前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在上述组装作业之后使限位件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位移,使设置于限位件的卡合部与第二套壳卡合,从而使第二套壳向组装到第一套壳的组装完成位置位移。由此,能够解决上述组装不良的问题。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能够将用于连结内缆彼此的部件做成简单的形状,并减轻连结作业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中,作为第二套壳的壳体端头被组装到作为第一套壳的壳体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以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且透视壳体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从壳体端头的内侧观察包含壳体端头的周边结构时的立体图,是以将壳体端头的一部分折断的状态示出的图。
图5是示出将壳体端头组装到壳体的组装中途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示出将壳体端头组装到壳体的组装完成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7是示出在将壳体端头组装到壳体的组装完成后,限位件从解除位置向限制位置位移的状态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示出将壳体端头组装到壳体时,限位件位于限制位置时的情况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用于说明在将壳体端头组装到壳体时能够吸收两者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偏移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在将壳体端头组装到壳体时能够吸收两者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偏移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10,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10(以下,有时简称为“连结结构10”)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出于容易观察附图的关系,有时省略一部分附图标记。另外,为了方便,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RH、UP分别设为连结结构10的前方、右方、上方。连结结构10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分别与连结结构10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厚度方向一致。以下,在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表示相对于连结结构10的方向。但是,上述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与连结结构10的使用状态下的方向无关。
(结构)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10具有第一控制电缆12、第二控制电缆18、作为第一套壳的壳体24、作为第二套壳的壳体端头54、外壳86、滑块90、电缆端头84以及限位件106。该连结结构10是用于将例如汽车等中远程操作所使用的长的控制电缆在中途分割并连结(中继连接)的结构。作为上述远程操作,例如可以列举用于从驾驶席打开后备箱盖或油箱盖、从后舱口侧放倒后排座椅的靠背的操作。此外,该实施方式也能够理解为具有上述各结构要素的控制电缆的实施方式。
第一控制电缆12在此设为与远离侧(例如后舱口附近)连接的电缆,由第一导管(外电缆)14和插通在第一导管14内的第一内缆(内电缆)16构成。圆筒状的金属帽14A通过夹紧等手段安装在第一导管14的一端部(与上述远离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第二控制电缆18在此设为与操作对象侧(例如后排座椅)连接的电缆,由第二导管(外电缆)20和在第二导管20内插通的第二内缆(内电缆)22构成。
壳体24例如由树脂形成,成为以连结结构10的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该壳体24具有前壁26、后壁28、左壁30、右壁32以及底壁34,成为朝向上方侧开口的箱状。另外,该壳体24具有配置在后壁28的稍微前方侧的分隔壁36。分隔壁36一体地与左壁30、右壁32以及底壁34连接,相对于后壁28隔开间隔地从前方侧对置。
前壁26形成为越朝向上方侧则前后方向的厚度越朝向前方侧增加。另外,前壁26形成为越朝向前方侧则左右方向的尺寸越缩小,在前壁26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以越朝向前方侧越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的左右一对锥面26A。在前壁2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上方侧开放的插通槽38。该插通槽38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前壁26。另外,在前壁26的上端部,在插通槽38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向前方侧突出的左右一对突起40。
在后壁28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上方侧开放的嵌合槽42,在分隔壁36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上方侧开放的插通槽44。嵌合槽42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后壁28,插通槽44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分隔壁36。在后壁28与分隔壁36之间,嵌合有第一导管14的金属帽14A,第一导管14中的金属帽14A的相邻部(直径比金属帽14A小的部分)嵌合于嵌合槽42。由此,第一导管14的一端部卡止于壳体24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后端部)。另外,第一内缆16插入到上述的插通槽44中,成为第一内缆16的一端侧插入(收纳)于壳体24内的状态。
在左壁30以及右壁32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分别形成有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突条46。这些突条46从底壁34延伸至下侧。另外,在左壁30以及右壁32上,在前后一对突条46之间,分别形成有贯通左壁30以及右壁32的贯通孔48。这些贯通孔48在左右方向观察时呈矩形状。另外,在左壁30以及右壁32上,在前后一对突条46的前方侧,分别形成有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嵌合凸部50。这些嵌合凸部50相当于本发明的“嵌合部”,形成在壳体24的左右两侧面。这些嵌合凸部50与壳体端头54对应。进而,在左壁30以及右壁32上,在前后一对突条46的后方侧,分别形成有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嵌合凸部52。这些嵌合凸部52与外壳86对应。
壳体端头54例如由树脂形成,成为以连结结构10的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但是,与壳体24的长度方向尺寸相比,壳体端头54的长度方向尺寸设定得足够小。该壳体端头54具有顶壁56、前壁58、左壁60以及右壁62,成为朝向后方侧以及下方侧开口的箱状。在顶壁56的后端部,设置有向左壁60以及右壁62的后方侧突出的突片部56A。
在前壁58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向前方侧突出的导管卡止部64。该导管卡止部64成为以壳体端头54的长度方向为轴向的圆筒状,朝向前方侧开口(参照图5~图9)。在该导管卡止部64内,嵌合有第二导管20(图5~图9中省略图示)的一端部(与上述的操作对象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第二导管20的一端部例如被未图示的环状的夹紧件夹紧于导管卡止部64而被卡止。
另外,在前壁58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向后方侧突出的插入引导部68。该插入引导部68成为以壳体端头54的长度方向为轴向的大致圆筒状,能够从上方侧插入上述的插通槽38内。在插入引导部68上,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通插入引导部68的内缆插通孔70。该内缆插通孔70以与导管卡止部64同轴状的方式形成,与导管卡止部64内连通。第二内缆22的一端侧插通在该内缆插通孔70中。由此,第二内缆22的一端侧被插入引导部68保持。圆柱状的电缆端头84同轴地固定(安装)在第二内缆22的一端部。该电缆端头84是螺纹端头(Nipple end),形成为直径比第二内缆22的直径大,配置在壳体端头54内(左壁60与右壁62之间)。此外,电缆端头84不需要固定于第二内缆22,也可以以能够相对于第二内缆22向第二内缆22的另一端侧滑动的方式安装于第二内缆22。另外,在前壁58的上端部的后表面,形成有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72(参照图5~图8)。该凹部72与上述的左右一对突起40对应。
左壁60以及右壁62构成壳体端头54的左右的侧壁。在左壁60以及右壁62的前后方向中间部,分别形成有贯通左壁60以及右壁62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嵌合孔74。这些嵌合孔74相当于本发明的“被嵌合部”,与上述的嵌合凸部50对应。
进而,在壳体端头54的前部,形成有在后方侧(与第二导管20相反的一侧)开口的组装引导部76。组装引导部76由从左壁60及右壁62的前部向下侧延伸的左壁78及右壁80和将左壁78及右壁80的下端部在左右方向上连接的下壁82构成。左壁78及右壁80在左右方向观察时呈大致三角形状,形成为越朝向后方侧则上下方向尺寸越朝向下方侧扩大。下壁82越朝向前方侧则越朝向上方侧倾斜,后端部与前壁58的下端部一体连接。
上述结构的壳体端头54以相对于壳体24的前部(比前后一对突条46靠前方侧的部位)从上方侧重合的方式组装在壳体24的前部(参照图1所示的空心箭头)。在壳体端头54组装于壳体24的状态(以下,有时简称为“组装状态”)下,第一导管14与第二导管20以同轴状配置,并且隔着壳体24而相互配置在相反的一侧。另外,在上述的组装状态下,嵌合凸部50嵌合在嵌合孔74内,由此维持上述的组装状态。
图1~图3所示的外壳86例如由树脂形成,成为以连结结构10的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该外壳86具有顶壁以及左右的侧壁,成为朝向下方侧以及前后方向两侧开口的箱状(落水管状)。在外壳86的顶壁,设置有向外壳86的左右的侧壁的前方侧突出的突片部86A。另外,在外壳86的左右的侧壁上,分别形成有在左右方向上贯通这些侧壁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一对嵌合孔88。这些嵌合孔88与上述的嵌合凸部52对应。上述结构的外壳86以相对于壳体24的后部(比前后一对突条46靠后方侧的部位)从上方侧重合的方式组装在壳体24的后部。另外,在外壳86被组装于壳体24的状态下,嵌合凸部52嵌合于嵌合孔88内,由此维持外壳86相对于壳体24的组装状态。
图1~图3所示的滑块90例如由金属形成,成为以连结结构10的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矩形的框状。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该滑块90包括: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且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前壁部92及后壁部94;将前壁部92及后壁部94的左端部在前后方向上连接的左壁部96;以及将前壁部92及后壁部94的右端部沿前后方向连接的右壁部98。
与壳体24的长度方向尺寸相比,该滑块90的长度方向尺寸设定得足够小。具体来说,该滑块90的长度方向尺寸设定为,与从形成于壳体24的左壁30及右壁32的贯通孔48的前缘部到前壁26的后表面为止的距离相等。该滑块90被收纳于壳体24的前壁26与分隔壁36之间(即壳体24内),以能够沿壳体24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于壳体24。在该滑块90的中央部,形成有以滑块90的滑动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矩形的长孔100。该长孔100在上下方向上贯通滑块90。与电缆端头84相比,该长孔100的前后方向(滑块90的滑动方向)的尺寸设定得足够大。
在滑块90的后壁部94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向后方侧以圆柱状突出的内缆卡止部102。第一内缆16的一端部卡止(固定)在该内缆卡止部102。第一内缆16的一端部例如在滑块90压铸成型时,通过一体成型而固定于滑块90。另外,在滑块90的前壁部92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形成有上方侧开放的插入槽104。该插入槽104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前壁部92,在滑块90位于壳体24内的前部的状态(滑块90的前表面与壳体24的前壁26抵接或接近而对置的状态,以下相同)下,与壳体24的插通槽38连续地配置。在这些插通槽38内以及插入槽104内,能够从上方侧插入上述的插入引导部68。另外,插通槽38以及插入槽104的槽宽(左右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插入引导部68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稍大,插入引导部68向插通槽38内以及插入槽104内的插入力被设定为零或足够小。
图1~图3、图5~图8所示的限位件106例如由树脂形成,在前后方向观察时成为下侧开放的大致倒U字状。具体来说,该限位件106包括在左右方向上相互对置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脚部108以及将左右一对脚部108的上端部在左右方向上连接的连结部110。该连结部110相当于本发明的“卡合部”。左右一对脚部108插入形成于壳体24的左壁30及右壁32的前后一对突条46之间,限位件106能够相对于壳体24沿上下方向滑动(位移)。
在左右一对脚部108的下端部,分别形成有向相互接近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108A。这些突出部108A在限位件106位于如图1、图3、图5、图6所示的限制位置的状态下,嵌合于壳体24中形成的贯通孔48内。在该状态下,限位件106被保持在限制位置,并且各突出部108A的前端侧向壳体24的内侧突出。各突出部108A在滑块90位于壳体24内的前部的状态下,从后方侧抵接或接近于滑块90的后表面而对置。因此,在滑块90位于壳体24内的前部的状态下,若限位件106被配置在限制位置,则滑块90相对于壳体24的滑动被限制。另外,在限位件106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下,限位件106的连结部110相对于壳体24向上方侧离开而配置。此外,上述的滑动限制除了滑块90相对于壳体24的滑动被限制在一定范围的情况之外,还包括滑块90相对于壳体24不能滑动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限位件106位于图7、图8所示的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各突出部108A的上表面挂在壳体24的下表面的左右两端部。在该状态下,各突出部108A不向壳体24内突出,限位件106对滑块90的上述滑动限制被解除。另外,在限位件106位于解除位置的状态下,与限位件106位于限制位置的状态相比,连结部110更接近壳体24。在该状态下,左壁30及右壁32的上表面与连结部110的下表面的距离构成为与上述的突片部56A、86A的厚度尺寸相同。
(连结方法)
接下来,对上述结构的连结结构10的第一控制电缆12与第二控制电缆18的连结方法进行说明。在该连结结构10中,在第一控制电缆12与第二控制电缆18被连结之前,在滑块90位于壳体24内的前部的状态下,限位件106被配置在限制位置,外壳86(在图5及图6中省略图示)组装在壳体24上。在该状态下,壳体端头54以在第二导管20的径向上与壳体24重合的方式组装于壳体24。在该组装时,首先向壳体端头54的组装引导部76内插入壳体2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前壁26侧的端部),形成于壳体24的突起40与形成于壳体端头54的凹部72卡合(参照图9)。
此外,在上述插入时,如图9所示,通过壳体端头54的顶壁56以及组装引导部76的下壁82,能够吸收壳体24与壳体端头54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偏移(参照图9的箭头H1以及箭头H2)。另外,在上述插入时,如图10所示,通过形成于壳体24的左右一对锥面26A,能够吸收壳体24与壳体端头54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偏移(参照图10的箭头W1以及箭头W2)。
然后,在上述插入状态下,壳体端头54相对于壳体24沿第二导管20的径向旋转,由此壳体端头54以在第二导管20的径向上与壳体24重合的方式组装于壳体24(参照图6)。在该组装时,第二内缆22的一端部插入滑块90的插入槽104内,并且安装于第二内缆22的一端部的电缆端头84插入滑块90的长孔100内。该电缆端头84从与第二导管20相反的一侧与滑块90中的插入槽104的缘部(前壁部92)卡合(钩挂),由此第二内缆22与滑块90连结。另外,在上述的组装状态下,嵌合凸部50嵌合在嵌合孔74内,由此维持上述的组装状态。
此外,在上述旋转时,突起40与凹部72之间的卡合部分成为旋转中心。另外,在上述旋转时,壳体端头54的突片部56A构成为不与限位件106相抵靠(参照图5的虚拟线VL)。另外,如上所述,当壳体端头54与壳体24重合时,安装于第二内缆22的端部的电缆端头84通过设置在壳体端头54上的插入引导部68,来引导滑块90插入长孔100内,即,插入引导部68保持在能够将电缆端头84插入长孔100内的前后方向的位置。
接下来,限位件106被推向解除位置(参照图7)。在该状态下,限位件106对滑块90的滑动限制被解除,经由滑块90而被连结的第一内缆以及第二内缆22能够滑动。另外,在该状态下,通过嵌合凸部52嵌合在嵌合孔88内,维持外壳86相对于壳体24的组装状态,并且壳体端头54的突片部56A与外壳86的突片部86A被夹在限位件106的连结部110与壳体24之间而被保持。
此外,在将壳体端头54组装到壳体24时,在限位件106位于限制位置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壳体端头54的突片部56A与限位件106的连结部110相抵靠,由此壳体端头54与壳体24成为组装不良的状态,因此作业人员能够识别到异常。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将壳体端头54组装到壳体24的组装作业时存在组装不良,且壳体端头54相对于壳体24位于紧邻组装完成之前的位置(嵌合凸部50嵌合至嵌合孔74内之前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在上述组装作业后使限位件106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位移,消除上述的组装不良。具体来说,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位移的限位件106的连结部110卡合于上述组装不良状态的壳体端头54的突片部56A,从而使该壳体端头54向与壳体24组装完成的位置(图6以及图7所示的位置)位移。
(作用以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10中,对于在第一导管14中插通有第一内缆16的第一控制电缆12,第一导管14的端部卡止于第一结合套壳的长度方向一端部,并且第一内缆16的端部卡止于滑块90。另外,对于在第二导管20中插通有第二内缆22的第二控制电缆18,第二导管20的端部卡止于壳体端头54,并且在第二内缆22的端部安装有电缆端头84。壳体端头54以在第二导管20的径向上与壳体24重合的方式组装于壳体24。由此,第一导管14和第二导管20经由壳体24以及壳体端头54而被连结,并以同轴状配置。另外,上述的滑块90以能够沿壳体24的长度方向滑动的方式支撑于壳体24,并且具有插入槽104。在上述组装时,第二内缆22的端部沿径向插入该插入槽104中。而且,在壳体端头54被组装于壳体24的状态下,电缆端头84从与第二导管20相反的一侧卡合于上述插入槽104的缘部,由此第二内缆22与滑块90连结。由此,第一内缆16和第二内缆22经由滑块90以及电缆端头84连结。
在此,上述电缆端头84仅是螺纹端头,上述滑块90只要能够将第一内缆16卡止且能够将电缆端头84从与第二导管20相反的一侧卡合即可。因此,能够将这些滑块90以及电缆端头84(即,用于将内缆16、22彼此连结的部件)做成简单的形状。而且,由于使电缆端头84相对于滑块90从与第二导管20相反的一侧卡合而将第二内缆22与滑块90连结,因此在使第二内缆22与滑块90连结时不需要施加力。其结果,在上述各导管14、20以及上述各内缆16、22的连结时,只要施加用于将壳体端头54组装于壳体24的力就足够了,所以能够减轻连结作业的负担。另外,在背景技术一栏中说明的控制电缆的中继连接装置中,如果不将第一结合套壳和第二结合套壳的轴完全对合则不能使两者嵌合,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端头54以在第二导管20的径向上与壳体24重合的方式组装于壳体24,因此与上述的使轴完全对合的情况相比,容易组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端头54被组装于壳体24时,通过在壳体端头54所具有的两侧壁的内侧嵌入壳体24,从而形成于壳体24的两侧面的嵌合部(例如凸部)与形成于上述两侧壁的被嵌合部(例如孔)嵌合。由此,能够以简单的结构维持壳体端头54相对于壳体24的组装状态。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端头54被组装于壳体24时,安装于第二内缆22的端部的电缆端头84被插入(收纳)到滑块90上形成的长孔100内。该长孔100以滑块90的滑动方向为长度方向,上述滑动方向的尺寸设定得比电缆端头84大。由此,在将电缆端头84插入滑块90的长孔100内时,即使电缆端头84和滑块90在上述滑动方向的位置存在偏差,也容易将电缆端头84插入滑块90的长孔100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端头54上形成有供第二内缆22的端部插通的插入引导部68。在该壳体端头54被组装于壳体24时,安装于第二内缆22的端部的电缆端头84通过上述的插入引导部68引导插入滑块90的长孔100内。由此,更容易将电缆端头84插入滑块90的长孔100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端头54上形成有在与第二导管20相反的一侧开口的组装引导部76。而且,在壳体端头54被组装于壳体24时,首先,在上述的组装引导部76内插入壳体2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由此,限制了壳体端头54相对于壳体24的相对位置偏移。而且,通过在该位置偏移限制状态(上述的插入状态)下使壳体端头54相对于壳体24沿第二导管20的径向旋转,壳体端头54以在第二导管20的径向上与壳体24重合的方式组装于壳体24。由于以这种方式构成,所以与壳体端头54以在第二导管20的径向上与壳体24直线地重合的方式组装于壳体24的情况(从上侧朝向下侧直线地组装的情况)相比,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壳体24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插入到形成于壳体端头54的组装引导部76内的状态下,形成于壳体24的突起40与形成于壳体端头54的凹部72卡合。该卡合部分成为壳体端头54沿第二导管20的径向相对于壳体24旋转时的旋转中心。由此,在壳体端头54相对于壳体24旋转时,能够使旋转中心不偏移,所以组装变得更加容易。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端头54被组装于壳体24时,通过使限位件106位于限制位置,能够限制滑块90相对于壳体24的滑动。由此,例如在上述组装时,即使在第一控制电缆12比设想的更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滑块90向壳体24的后部侧(分隔壁36侧)被拉拽,所以容易将第二内缆22的端部插入滑块90的插入槽104中。另外,在将壳体端头54组装到壳体24的组装完成后,只要使上述的限位件106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位移,上述的滑动限制就会被解除。由此,经由滑块90而被连结的第一内缆以及第二内缆22变得能够滑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壳体端头54相对于壳体24的组装作业时存在组装不良,且壳体端头54相对于壳体24位于紧邻组装完成之前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在上述组装作业后使限位件106从限制位置向解除位置位移,使设置于限位件106的卡合部与壳体端头54卡合,从而使壳体端头54向相对于壳体24的组装完成位置位移。由此,能够消除上述的组装不良。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采用了具有限位件106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不具有限位件106的结构。即使在该情况下,只要在上述组装作业时使滑块90位于壳体24内的前部,就能够将第二内缆22的一端部插入滑块90的插入槽104中。另外,即使在滑块90没有位于壳体24内的前部的情况下,由于作业人员能够用手指等使滑块90滑动至壳体24内的前部,所以能够以使滑块90位于壳体24内的前部的状态进行上述的组装。在该情况下,在将壳体端头54组装于壳体24后,只要将外壳86组装于壳体24,则作业人员就容易用手指等使滑块90滑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壳体端头54相对于壳体24旋转地组装时,形成于壳体24的突起40与形成于壳体端头54的凹部72卡合,该卡合部分成为上述旋转的中心,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省略上述突起40以及凹部72,构成为将壳体端头54以在第二导管20的径向上与壳体24直线地重合的方式组装于壳体24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滑块90上形成有插入槽104,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省略插入槽104。在该情况下,在滑块90上设置有在壳体端头54和壳体24的组装状态下从与第二导管20相反的一侧将电缆端头84卡合的卡合部。
另外,本发明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此外,当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此外,2018年10月11日提出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192727号的公开内容以参照的形式整体纳入本说明书中。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均,以与具体且个别地记载单个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以参照的形式纳入的情况相同程度地,通过参照的形式纳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8)

1.一种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其中,具有:
第一控制电缆,在第一导管中插通有第一内缆而形成;
第二控制电缆,在第二导管中插通有第二内缆而形成;
长条的第一套壳,在长度方向一端部供所述第一导管的端部卡止;
第二套壳,供所述第二导管的端部卡止,并且以在所述第二导管的径向上与所述第一套壳重合的方式组装于所述第一套壳,在该组装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导管以及第二导管以同轴状配置;
电缆端头,安装在所述第二内缆的端部;以及
滑块,供所述第一内缆的端部卡止,以能够在所述第一套壳的长度方向上滑动的方式支撑于所述第一套壳,在所述组装的状态下,该滑块将所述电缆端头从与所述第二导管相反的一侧卡合而使所述第二内缆与该滑块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其中,
在所述组装时,通过使所述第一套壳嵌入所述第二套壳所具有的两侧壁的内侧,使形成于所述第一套壳的两侧面的嵌合部与形成于所述两侧壁的被嵌合部嵌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其中,
在所述滑块上形成有以所述滑块的滑动方向为长度方向的长孔,在所述组装时,所述电缆端头被插入所述长孔内,并且所述长孔被设定为所述滑动方向上的尺寸比所述电缆端头更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其中,
在所述第二套壳上形成有供所述第二内缆的端部插通的插入引导部,在所述组装时,通过所述插入引导部引导所述电缆端头插入所述长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其中,
在所述第二套壳上形成有在与所述第二导管相反的一侧开口的组装引导部,在所述组装时,在所述组装引导部内插入所述第一套壳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在该插入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套壳相对于所述第一套壳沿所述径向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其中,
在所述插入的状态下,形成于所述第一套壳以及第二套壳中的一方的突起与形成于所述第一套壳以及所述第二套壳中的另一方的凹部卡合,该卡合的部分成为所述旋转的中心。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其中,
具有限位件,该限位件以能够在限制所述滑块的滑动的限制位置和解除所述限制的解除位置之间位移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第一套壳。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其中,
在所述限位件从所述限制位置向所述解除位置位移时,在所述第二套壳相对于所述第一套壳位于紧邻组装完成之前的位置的情况下,设置于所述限位件的卡合部与所述第二套壳卡合从而使所述第二套壳向组装到所述第一套壳的组装完成位置位移。
CN201980067030.5A 2018-10-11 2019-10-11 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 Active CN1128232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2727A JP7236602B2 (ja) 2018-10-11 2018-10-11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連結構造
JP2018-192727 2018-10-11
PCT/JP2019/040309 WO2020075853A1 (ja) 2018-10-11 2019-10-11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連結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23248A true CN112823248A (zh) 2021-05-18
CN112823248B CN112823248B (zh) 2023-10-13

Family

ID=70164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7030.5A Active CN112823248B (zh) 2018-10-11 2019-10-11 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1474B2 (zh)
JP (1) JP7236602B2 (zh)
CN (1) CN112823248B (zh)
WO (1) WO2020075853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0217U (zh) * 1985-07-22 1987-02-06
US20160290385A1 (en) * 2013-11-19 2016-10-06 Kongsberg Driveline Systems I, Inc. Motion Transmitting Remote Control Assembly Having a Guide Mechanism
CN106233006A (zh) * 2014-04-28 2016-12-14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嵌合构件及长条构件的更换单元
CN106460910A (zh) * 2014-06-27 2017-02-22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线缆连结装置
CN108138831A (zh) * 2015-10-12 2018-06-08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连接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33750B1 (zh) 1968-10-31 1974-09-09
AUPN795796A0 (en) * 1996-02-08 1996-02-29 Henderson's Industries Pty Ltd Cable connector
JP4933750B2 (ja) * 2004-06-23 2012-05-16 株式会社ハイレックス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の中継接続装置
JP4967142B2 (ja) * 2006-10-19 2012-07-04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
GB2458640B (en) * 2008-03-25 2012-07-25 Land Rover Uk Ltd Cable connector
JP2010031943A (ja) * 2008-07-28 2010-02-12 Hi-Lex Corporation 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連結装置
JP6479522B2 (ja) * 2015-03-23 2019-03-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連結機構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0217U (zh) * 1985-07-22 1987-02-06
US20160290385A1 (en) * 2013-11-19 2016-10-06 Kongsberg Driveline Systems I, Inc. Motion Transmitting Remote Control Assembly Having a Guide Mechanism
CN106233006A (zh) * 2014-04-28 2016-12-14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嵌合构件及长条构件的更换单元
CN106460910A (zh) * 2014-06-27 2017-02-22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线缆连结装置
CN108138831A (zh) * 2015-10-12 2018-06-08 株式会社海莱客思 连接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349440A1 (en) 2022-11-03
JP7236602B2 (ja) 2023-03-10
WO2020075853A1 (ja) 2020-04-16
US11761474B2 (en) 2023-09-19
JP2020060270A (ja) 2020-04-16
CN112823248B (zh) 2023-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408567B (zh) 车辆门锁装置
JPH07151278A (ja) 波形管用継手
JP2008276063A (ja) 光コネクタ及び光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WO2014126171A1 (ja) 光コネクタ
JP7083751B2 (ja) 液状又はガス状の媒体用の導管を接続するためのプラグコネクタ
US10637190B2 (en) Cable end fitting and cable abutment and method of securement
WO2015019842A1 (ja) コネクタ
JP5621580B2 (ja) 光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および光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と光ケーブルの組立方法
US20210270063A1 (en) Lid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for vehicle
CN112823248A (zh) 控制电缆的连结结构
JP5990129B2 (ja) コネクタ
JP6635588B2 (ja) コネクタ
JP5387359B2 (ja) 光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および光ケーブルコネクタと光ケーブルの組立方法
JP2009064719A (ja) 防水コネクタ
JP5606089B2 (ja) コネクタ
JP6329021B2 (ja) 中継用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5613483B2 (ja) 燃料タンクのニップル装置
JP5857951B2 (ja) コネクタ保持装置
JP3923363B2 (ja) コネクタ
JP6967499B2 (ja) ケーブルアッセンブリ
WO2014168093A1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2089301A (ja) レバー式コネクタ
KR102475089B1 (ko) 이중 이차 잠금부를 가지는 연결부 조립체
JP2005026048A (ja) 電線カバー
KR101799287B1 (ko) 차량용 케이블의 연결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