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16499A - 车辆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16499A
CN108116499A CN201711084605.3A CN201711084605A CN108116499A CN 108116499 A CN108116499 A CN 108116499A CN 201711084605 A CN201711084605 A CN 201711084605A CN 108116499 A CN108116499 A CN 1081164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cover
vehicle
cover
fastening bolt
lower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8460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16499B (zh
Inventor
中川幸生
福井巧
福井巧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16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6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16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6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62D21/155Sub-frames or under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2Streamlining the undersurfa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包括:第一底罩,其设置在车辆的下部中;以及第二底罩,其与所述第一底罩并排地设置在所述车辆的所述下部中。所述第二底罩经由插入到在所述第二底罩中配置的螺栓孔中的紧固螺栓而被紧固至所述车辆的骨架构件。所述第一底罩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底罩的下方,以从所述车辆的下方覆盖紧固所述第二底罩的所述紧固螺栓。

Description

车辆下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247120号(JP 2008-247120A)公开了一种车辆的下部结构,其具有设置有底罩的下部。该底罩包括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的前部底罩和后部底罩。螺栓孔形成在前部底罩和后部底罩中。每个底罩通过从车辆的下方插入螺栓孔中的紧固螺栓紧固到作为车辆的骨架构件的前副架。
发明内容
在某些情况下,在车辆行驶期间,路面凹凸不平度导致路面与设置在车辆的下部中的构件之间的意外接触。因此,在JP 2008-247120A中公开的车辆下部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导致路面与设置在车辆的下部中的螺栓之间的接触。
本发明的方案涉及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其包括:第一底罩,其设置在车辆的下部中;以及第二底罩,其与所述第一底罩并排地设置在所述车辆的所述下部中。所述第二底罩经由插入到在所述第二底罩中配置的螺栓孔中的紧固螺栓而被紧固至所述车辆的骨架构件。所述第一底罩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底罩的下方,以从所述车辆的下方覆盖紧固所述第二底罩的所述紧固螺栓。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紧固第二底罩的紧固螺栓被第一底罩从车辆的下方覆盖。于是,通过上述的构造,由第一底罩覆盖的紧固螺栓不从车辆向下暴露,并且能够在车辆的行驶期间抑制紧固螺栓和路面之间的接触。结果,能够确保紧固螺栓的紧固可靠性。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述第二底罩可包括中间部和侧部,所述中间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所述侧部从所述中间部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所述中间部可在所述侧部的下方设置,并且由所述第一底罩的所述一部分从所述车辆的下方覆盖的所述紧固螺栓可布置在所述中间部中。
在一些情况下,车辆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设置在比车辆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更靠近路面的位置,用于安装驱动部件等。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底罩的设置在车辆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的中间部被设置在从中间部分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的侧部的下方。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将中间部紧固到车辆的骨架构件的紧固螺栓由第一底罩覆盖。由此,能够抑制路面与设置在车辆的下部的更可能与路面接触的部分处的紧固螺栓之间的接触。由此,确保了紧固螺栓的紧固可靠性并且第一底罩的构造方案变得合适。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述第一底罩和所述第二底罩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底罩定位在所述第二底罩的前面。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第一底罩的一部分设置在车辆的前侧而被设置在于车辆的后侧设置的第二底罩的下方,并且因此从车辆的下方覆盖紧固第二底罩的紧固螺栓。于是,底罩在车辆的向前运动期间不太可能被路面绊住。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中,所述第一底罩可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底罩越靠近所述车辆的前侧,则所述第一底罩定位得越高。所述第一底罩的后端部可从车辆的下方通过第一底罩的后端部的延伸而覆盖第二底罩的中间部的前端部和第二底罩的侧部的前端部,所述第一底罩从车辆的下方覆盖第二底罩的每个前端部下方的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第一底罩和路面之间的间隙在车辆的前侧较宽。于是,第一底罩不太可能接触路面。即便第一底罩在车辆的向前运动期间接触路面,由第一底罩和第二底罩所共有的边界部也不太可能被路面绊住。这是因为第一底罩的后端部设置在第二底罩的每个前端部的下方。另外,能够抑制从车辆的前部流动至车辆的后部的空气的扰动。由此,上述的构造能够有助于提升底罩的耐久性并且抑制空气阻力增加。
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中,通孔配置在所述第一底罩的所述后端部中的位置处,所述位置对应于布置在所述侧部的所述前端部中的所述紧固螺栓。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在第二底罩的设置在靠近路面的位置的中间部中,布置在第二底罩的前端部中的紧固螺栓由第一底罩覆盖。在第二底罩的比中间部更远离路面且较少可能接触路面的侧部中,由于形成在第一底罩中与紧固螺栓对应的位置的通孔,布置在第二底罩的前端部中的紧固螺栓处于布置在第二底罩的前端部中的紧固螺栓未由第一底罩覆盖的状态。于是,能够通过该通孔进入至紧固螺栓,并且即便在第一底罩装配在车辆中的情况下,得以容易地移除紧固第二底罩的侧部的紧固螺栓。因此,通过上述的构造,能够抑制紧固螺栓和路面之间的接触,并且同时能够容易地移除紧固螺栓。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的车辆下部结构,所述第一底罩具有凹槽,所述凹槽从所述第一底罩的周缘延伸至所述第一底罩的所述一部分,并且所述凹槽向下凹陷,其中,所述第一底罩的所述一部分覆盖布置在所述中间部的所述前端部中的所述紧固螺栓。所述凹槽具有允许用于所述紧固螺栓的工具设置在所述第一底罩和所述第二底罩之间的深度。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即便在第一底罩和第二底罩装配在车辆中的状态下,即,紧固第二底罩的中间部的紧固螺栓被第一底罩覆盖的状态下,通过将用于紧固螺栓的工具从第一底罩的周缘插入到凹槽中,能够移除紧固第二底罩的中间部的紧固螺栓。于是,当第一底罩装配在车辆中时,能够移除第二底罩。结果,能够有助于提高车辆的可维护性。
附图说明
将在下文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在附图中,相同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示意性地图示出车辆的前端部中的车辆下部结构在从其移除了底罩的状态下的构造的仰视图;
图2是图示出副架和前侧构件之间的连接方案的剖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图示出车辆的前端部中的下部结构在附接有底罩的状态下的构造的仰视图;
图4是图示出紧固前底罩和前保险杠的方案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线V-V剖切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3的线IV-IV剖切的剖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图示出路面和前底罩彼此接触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8是图示出装配了千斤顶的车辆下部结构的剖视图;以及
图9是图示出设置在前底罩中的凹槽的布置方案的修改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8描述车辆下部结构的实施例。在每个附图中,车辆的前方将被称作“前”(Fr),车辆的后方将被称作“后”(Rr),当从下面观看车辆时作为车辆的前方的右方的那侧将被称作“右”(RH),当从下面观看车辆时作为车辆的前方的左方的那侧将被称作“左”(LH),并且车辆的顶部将被称作“上”(Upr)。“前”、“后”、“右”、“左”和“上”中的每个将由箭头的方向表示。
如图1中图示出的,前保险杠10设置在车辆的前端部中。前保险杠10具有平板部11、右弯曲部12和左弯曲部13。平板部1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右弯曲部12从平板部11的右端向车辆的后部以弯曲形状延伸。左弯曲部13从平板部11的左端向车辆的后部以弯曲形状延伸。第一安装凸缘14连接到平板部11、右弯曲部12和左弯曲部13的下端部。多个螺栓孔14A形成在第一安装凸缘14中。螺母15设置并焊接在第一安装凸缘14的上表面上。螺母15与相应的螺栓孔14A配合。形成在螺母15和螺栓孔14A中的螺纹孔设置在相同的轴线上并且彼此连通。
车辆具有作为设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的骨架构件的一对车轮罩20。前轮胎30容纳在相应的车轮罩20中。每个车轮罩20具有内衬板部21和第二安装凸缘22。内衬板部21沿着前轮胎30的外周表面延伸以弯曲形状延伸。第二安装凸缘22连接到内衬板部21的前端部。多个螺栓孔22A形成在第二安装凸缘22中。螺栓孔22A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螺母23设置并焊接在第二安装凸缘22的上表面上。螺母23与相应的螺栓孔22A配合。形成在螺母23和螺栓孔22A中的螺纹孔设置在相同的轴线上并且彼此连通。
作为骨架构件的副架40也设置在车辆内。副架40设置在车轮罩20之间。当从车辆的下部观看副架40时,副架40形成为四边形框架的形状。换句话说,副架40具有设置在车辆的前侧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横梁41。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框架构件42连接到前横梁41的左端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右框架构件43连接到前横梁41的右端部。左框架构件42的后端部和右框架构件43的后端部通过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横梁44彼此连接。
如图2中图示出的,副架40具有下壁45、一对侧壁46和上壁47。侧壁46从下壁45的两端部直立。上壁47将侧壁46的上端部彼此连接。副架40形成为使得副架40具有四边形框架的截面形状。换句话说,副架40是闭合截面结构。多个螺栓孔45A形成在副架40的下壁45中。螺母48设置并焊接在副框架40的下壁45的上表面上。螺母48与相应的螺栓孔45A配合。螺母48容纳在副架40的内部中。形成在螺母48和螺栓孔45A中的螺纹孔设置在相同的轴线上并且彼此连通。安装构件50布置在副架40的上方。安装构件50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安装构件50具有截锥体的形状,并且其直径在车辆的底侧较大。安装构件50的下端部被螺栓固定在副架40的上壁47上。安装构件50的上端面抵接前侧构件55的下表面。安装构件的上端面50和前侧构件55的下表面彼此螺栓连接。以这种方式,副架40经由安装构件50连接到前侧构件55的下表面。如图1中图示出的,副架40的前横梁41在副架40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具有用于附接千斤顶的安装部41A。安装部41A比前横梁41的其余部分更厚且更具刚性。形成在前横梁41中的螺栓孔45A设置在形成于车轮罩20的第二安装凸缘22中的螺栓孔22A的前方。
如图1中图示出的,一对臂60装配在副架40中。臂60连接到相应的前轮胎30。当从车辆的下部观看臂60时,臂60具有弧形形状。臂60是构成悬架的构件。臂60为右前轮胎和左前轮胎30提供了独立的悬架。
内燃机70安装在车辆中。内燃机70经由发动机支座(未示出)装配在副架40的上端部中。内燃机70设置在车辆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分部处。变速器71连接到内燃机70的后端。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传动轴72连接到变速器71。内燃机70的驱动力经由变速器71传递到传动轴72。于是,驱动力被传递到车辆的后轮胎。换句话说,内燃机70、变速器71和传动轴72相当于驱动车辆的驱动部件。
如图3中图示出的,车辆下部结构具有通过从车辆的下方覆盖来保护车辆的每个部件的底罩80。树脂板材等构成该底罩80。底罩80设置在车辆的下部。底罩80具有前底罩90和中间底罩100。前底罩90设置在车辆的前端部中。中间底罩100设置在前底罩90的后面并与之并排。前底罩90具有保护板部91,该保护板部91从车辆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一端延伸到车辆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端。保护板部91形成为使得保护板部91在车辆前侧的周缘部弯曲成与前保险杠10的形状配合的形状。多个凹部92设置在保护板部91的在车辆前侧的周缘部中。凹部92布置成与形成在第一安装凸缘14中的相应的螺栓孔14A的位置匹配。
如图4中图示出的,每个凹部92具有立壁93和抵接壁94。立壁93从保护板部91向上延伸。抵接壁94从立壁93的上端向前延伸。凹部92成形为使其从保护板部91向上凹陷。凹部92的抵接壁94的上表面抵靠第一安装凸缘14的下表面。与形成在第一安装凸缘14中的螺栓孔14A连通的紧固孔94A形成在抵接壁94中。螺栓150从车辆的下方插入到紧固孔94A和螺栓孔14A中。螺栓150被紧固到焊接在第一安装凸缘14上的螺母15。保护板部91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使得保护板部91越靠近车辆的前侧,则保护板部91定位得越高。
如图3中图示出的,前底罩90还具有一对紧固凸缘95,该对紧固凸缘95连接到保护板部91的在车辆后侧的周缘。紧固凸缘95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紧固凸缘95分别设置在前底罩90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中。每个紧固凸缘95从保护板部91的周缘向上延伸。每个紧固凸缘95的上端部向后弯曲。换句话说,每个紧固凸缘95具有L形横截面。紧固凸缘95的上表面抵靠第一安装凸缘14的下表面和车轮罩20的第二安装凸缘22的下表面。多个紧固孔形成在紧固凸缘95中。紧固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并排形成,以匹配形成在第一安装凸缘14中的螺栓孔14A和形成在第二安装凸缘22中的螺栓孔22A的位置。螺栓150从车辆的下方插入到紧固孔14A和螺栓孔22A中。每个螺栓150被紧固到焊接在第一安装凸缘14上的螺母15或焊接在第二安装凸缘22上的螺母23。以这种方式,前底罩90被螺栓连接到前保险杠10和车轮罩20。
第一开槽孔91A形成在保护板部91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第一开槽孔91A成形为使得其从车辆的后侧的周缘开槽。第一开槽孔91A具有半圆形形状。第一开槽孔91A设置在前横梁41的安装部41A的下方。在保护板部91的后端部中,构成第一开槽孔91A的周缘部91B向斜上方延伸。在下面的描述中,包括第一开槽孔91A的后侧部将被称为前底罩的后端部98。
中间底罩100设置在车轮罩20之间并从车辆的下方覆盖副架40。中间底罩100具有中间部101、右侧部102和左侧部103。中间部101设置在车辆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右侧部102从中间部101延伸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右侧。左侧部103从中间部101延伸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左侧。中间部101设置在内燃机70、变速器71和传动轴72的下方。因此,中间部101设置在未设置驱动部件的右侧部102和左侧部103的下方。中间部101具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体部104。
如图5中图示出的,向上延伸部105和向前延伸部106设置在主体部104的前端处。向上延伸部105从主体部104向上延伸。向前延伸部106从向上延伸部105的上端向前延伸。向上凹陷的凹陷部107形成在向前延伸部106中。换句话说,凹陷部107具有从向前延伸部106向上延伸的圆柱周壁108和将周壁108的上端彼此连接的盖壁109。盖壁109的上表面抵接副架40的前横梁41的下表面。如图3中图示出的,两个凹陷部107形成在向前延伸部106中以匹配形成在前横梁41中的螺栓孔45A的位置。如图5中图示出的,与形成在前横梁41中的螺栓孔45A连通的紧固孔109A形成在每个凹陷部107的盖壁109中。紧固螺栓200从车辆的下方插入到紧固孔109A和螺栓孔45A中。每个紧固螺栓200被紧固到焊接在前横梁41上的螺母48。如图3中图示出的,在主体部104的后端部中,两个凹陷部11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两个凹陷部110具有与形成在向前延伸部106中的凹陷部107相同的构造。凹陷部110的上表面抵接副架40的后横梁44的下表面。与形成在后横梁44中的螺栓孔45A连通的紧固孔形成在凹陷部110中。紧固螺栓200被从车辆的下方插入到紧固孔和螺栓孔45A中。每个紧固螺栓200被紧固到焊接在后横梁44上的螺母48。
如图3中图示出的,第二开槽孔101A形成在中间部101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第二开槽孔101A成形为使得其从车辆的前侧的周缘开槽。第二开槽孔101A具有半圆形状。第二开槽孔101A由向上延伸部105和向前延伸部106组成。换句话说,向上延伸部105和向前延伸部106构成第二开槽孔101A,并且相当于从主体部104向上方凹入的周缘部。第二开槽孔101A设置在前横梁41的安装部41A的下方。构成前底罩90的第一开槽孔91A的周缘部91B设置在构成中间底罩100的第一开槽孔91A的向前延伸部106的下方。第一开槽孔91A和第二开槽孔101A彼此连通,并且构成具有圆形形状的千斤顶孔120。千斤顶孔120使得前横梁41的安装部41A向下方暴露。
右侧部102在车辆的后侧从中间部101较少地延伸。当从车辆的下方观看右侧部102时,右侧部102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向上弯曲。此外,右侧部102具有向前弯曲的端部。换句话说,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具有L形横截面。在右侧部102中,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并排地形成有多个凹陷部112。凹陷部112具有与凹陷部107、110相同的构造,并且形成为与形成在前横梁41和右框架构件43中的螺栓孔45A的位置匹配。与形成在前横梁41和右框架构件43中的螺栓孔45A连通的紧固孔形成在每个凹陷部112中。紧固螺栓200被从车辆的下方插入到紧固孔和螺栓孔45A中。每个紧固螺栓200被紧固到焊接在前横梁41或右框架构件43上的螺母48。
左侧部103在车辆的后侧从中间部101较少地延伸。当从车辆的下方观看左侧部103时,左侧部103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并且与右侧部102左右对称。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向上弯曲。此外,左侧部103具有向前弯曲的端部。换句话说,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具有L形横截面。在左侧部103中,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并排地形成有多个凹陷部113。凹陷部113具有与凹陷部107、110、112相同的构造,并且形成为与形成在前横梁41和左框架构件42中的螺栓孔45A的位置匹配。与形成在前横梁41和左框架构件42中的螺栓孔45A连通的紧固孔形成在每个凹陷部113中。紧固螺栓200被从车辆的下方插入到紧固孔和螺栓孔45A中。每个紧固螺栓200被紧固到焊接在前横梁41或左框架构件42上的螺母48。以这种方式,中间底罩100被螺栓连接到作为骨架构件的副架40。
底罩80还具有设置在中间底罩100后面的一对后底罩130。后底罩130被分成设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左侧的左后底罩131和设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右侧的右后底罩132。左后底罩131和右后底罩13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左后底罩131和右后底罩132在构造上彼此左右对称。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描述左后底罩131的构造,并且使用用于提及相同的部件的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右后底罩132的描述将被省略。
如图3中图示出的,左后底罩131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左后底罩131的前端部131A设置在车轮罩20和中间底罩100之间。左后底罩131的前端部131A形成为使得前端部131A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内周缘成形为沿着中间底罩100的左侧部103的侧周缘并且与中间底罩100相邻设置。左后底罩131的后端部131B具有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的形状。凹陷部133形成在左后底罩131的前端部131A中,以匹配形成在左框架构件42的后端部中的螺栓孔45A的位置。凹陷部133具有与凹陷部107相同的构造并且具有与形成在左框架构件42的后端部中的螺栓孔45A连通的紧固孔。螺栓150被从车辆的下方插入紧固孔和螺栓孔45A。螺栓150被紧固到焊接在左框架构件42上的螺母48。凹陷部134形成在左后底罩131的后端部131B中,以匹配形成在后横梁44中的螺栓孔45A的位置。凹陷部134具有与凹陷部107相同的构造,并且具有与形成在后横梁44的后端部中的螺栓孔45A连通的紧固孔。螺栓150被从车辆的下方插入到紧固孔和螺栓孔45A中。螺栓150被紧固到焊接在后横梁44上的螺母48。以这种方式,左后底罩131的前端部131A和后端部131B被螺栓连接到副架40。
如图3中图示出的,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的延伸覆盖了中间底罩100的中间部101的前端部101B、中间底罩100的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和中间底罩100的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并且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从车辆的下方覆盖每个前端部。向上延伸部105的一部分和向前延伸部106的一部分构成中间部101的前端部101B,并且中间部101的前端部101B被分成布置在千斤顶孔120和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之间的一部分和布置在千斤顶孔120和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之间的一部分。中间部101的前端部101B、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和左端部103的前端部103A构成中间底罩100的前端部100A。
如图5中图示出的,构成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中的第一开槽孔91A的周缘部91B设置在向前延伸部106的下方,作为构成中间底罩100的中间部101中的第二开槽孔101A的周缘部。前底罩100的后端部98延伸到靠近中间底罩100的主体部104的位置,并从车辆的下方覆盖凹陷部107,其中,向前延伸部106的紧固螺栓200被布置在该凹陷部107中。换句话说,形成在向前延伸部106中的凹陷部107设置在副架40和前底罩90之间。因此,布置在向前延伸部106中的作为将中间底罩100固定到副架40的紧固螺栓200之一的紧固螺栓200从车辆的下方由前底罩90覆盖。换句话说,前底罩90是第一底罩的示例,而中间底罩100是第二底罩的示例。如图5中图示出的,向下凹陷的凹槽96形成在前底盖90的构成第一开槽孔91A的周缘部91B中。
如图6中图示的,凹槽96从构成第一开槽孔91A的周缘部91B的内周缘,即,第一开槽孔91A侧的周缘,延伸到覆盖布置在构成前底罩90中的中间部101的前端部101B的向前延伸部106中的紧固螺栓200的一部分。凹槽96允许千斤顶孔120与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和中间底罩100的向前延伸部106之间的间隙连通。在构成第一开槽孔91A的周缘部91B中,由于凹槽96,周缘部91B和向前延伸部106之间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部分地较长。如图5和图6中图示出的,在形成有凹槽96的部分处允许将用于紧固螺栓200的工具设置在前底罩90和中间底罩100之间的深度被设定为凹槽96的深度。用于紧固螺栓200的工具的实例包括扳手和测量器。
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如上所述地延伸到靠近中间底罩100的主体部104的位置。因此,如图5中图示出的,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和中间底罩100的向前延伸部106之间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d1比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和中间底罩100的主体部104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d2长(d1>d2)。
如图3和图6中图示出的,通孔97形成在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中。通孔97形成在与布置在中间底罩100的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和中间底罩100的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中的紧固螺栓200相对应的位置处。因此,布置在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和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中的紧固螺栓200由于通孔97而未被前底罩90覆盖。
将参照图7和图8描述本实施例的作用和效果。(1)在本实施例中,作为紧固中间底罩100的紧固螺栓200中的一个而布置在向前延伸部106中的紧固螺栓200由前底罩90从车辆的下方覆盖。因此,由前底罩90覆盖的紧固螺栓200未被向下暴露。
在一些情况下,一旦在车辆的行驶期间前轮胎爬上路缘石300,则前底罩90如图7中图示出地与路面上的路缘石300干涉。在这种情况下,前底罩90由于接触路缘石300而变形。尽管如此,紧固螺栓200也不接触路面,并且从而抑制了紧固螺栓200被路缘石300绊住。结果,能够确保紧固螺栓200的紧固可靠性。
(2)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从车辆的下方覆盖布置在中间底罩100的中间部101中的紧固螺栓200。在本实施例中,诸如内燃机70的驱动部件安装在车辆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在这种情况下,车辆的中间部分布置在比车辆的两端部更靠近路面的位置,用于确保用于驱动部件的安装空间。换句话说,设置在中间底罩100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的中间部101设置在右侧部102和左侧部103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将中间部101的前端部101B紧固到副架40的紧固螺栓200由前底罩90覆盖。因此,能够抑制路面与设置在车辆的下部的更可能与路面发生接触的一部分处的紧固螺栓200之间的接触。因此,在确保了紧固螺栓200的紧固可靠性的情况下,前底罩90的构造方案能够变得恰当。
(3)前底罩90和中间底罩10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使得前底罩90位于车辆的前侧。紧固中间底罩100的前端部100A的设置在车辆的后侧的紧固螺栓200被构造成由设置在车辆的前侧的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从车辆的下方覆盖。因此,底罩80在车辆的前向移动期间不太可能被路面绊住。
(4)在本实施例中,前底罩90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使得前底罩90越靠近车辆的前侧,则前底罩90定位得越高。因此,前底罩90与路面之间的间隙在车辆的前侧较宽。因此,前底罩90不太可能与路面接触。即使前底罩90在车辆的向前移动期间与路面接触,前底罩90和中间底罩100所共有的边界部也不太可能被路面绊住。这是因为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从车辆的下方覆盖中间底罩100的前端部100A。此外,可以抑制从车辆前方流向车辆后方的空气的扰动。因此,能够提高底罩80的耐久性,并且能够有助于抑制空气阻力的增加。
(5)通孔97形成在从车辆的下方覆盖中间底罩100的前端部100A的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中。通孔97形成在与设置在中间底罩100的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和中间底罩100的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中的各紧固螺栓200对应的位置处。换句话说,布置在中间底罩100的中间部101的前端部101B中的紧固螺栓200由前底罩90从车辆的下方覆盖。布置在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和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中的相应的紧固螺栓200由于形成在前底罩90中的与各紧固螺栓200对应的位置处的通孔97而未由前底罩90覆盖。如上所述比中间底罩100的中间部101更加远离路面且较少可能性接触路面的中间底罩100的右侧部102和左侧部103构造成使得布置在右侧部102和左侧部103的各前端部102A、103A中的紧固螺栓200不被前底罩90覆盖。因此,能够通过通孔97而进入到布置在右侧部102和左侧部103的各前端部102A、103A中的紧固螺栓200,并且即使在前底罩90装配在车辆中的状态下,能够通过通孔97使用诸如T形扳手的工具装配紧固螺栓200。结果,能够容易地移除紧固中间底罩100的右侧部102和左侧部103的每个紧固螺栓200。
(6)凹槽96形成在前底罩90中,并且凹槽96从构成千斤顶孔120的周缘部91B延伸到中间底罩100的中间部101的前端部101B,即,覆盖布置在向前延伸部106中的紧固螺栓200的那部分。凹槽96允许千斤顶孔120与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和中间底罩100的向前延伸部106之间的间隙连通。凹槽96向下凹陷,并且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和中间底罩100的向前延伸部106之间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d1比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和中间底罩100的主体部104之间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d2长。
在车辆的维护期间,千斤顶350如图8中图示出地穿过千斤顶孔120附接到安装部41A。前横梁41被千斤顶350向上推动并且车辆被提升。允许用于紧固螺栓200的工具(例如扳手和测量器)在形成有凹槽96的部位处设置在前底罩90和中间盖100之间的深度被设定为凹槽96的深度。因此,在车辆被提升的状态下,布置在向前延伸部106中的紧固螺栓200可以通过扳手400从千斤顶孔120插入来借助扳手400进行装配。于是,即使在前底罩90和中间底罩100装配在车辆中的状态下,即,即使在紧固向前延伸部106的紧固螺栓200被前底罩90覆盖的状态下,也能够移除紧固螺栓200。由于后端部98和主体部104之间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d2短,所以也能够抑制空气的扰动,并且能够允许空气从车辆的前方顺畅地流动到车辆的后方。因此,在前底罩90装配在车辆中的情况下,中间底罩100被移除。结果,能够有助于提升车辆的可维护性,并且能够有助于抑制空气阻力的增加。
(7)形成在前横梁41中的螺栓孔45A设置在形成在车轮罩20的第二安装凸缘22中的螺栓孔22A的前方。因此,即使在采用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的布置在紧固凸缘95之间并且覆盖中间底罩100的前端部100A的一部分不通过螺栓连接到车辆的构造的情况下,该部分的两个端部也可以螺栓连接在更靠近车辆后方的那侧的位置处。因此,能够确保前底罩90的紧固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可以如下进行修改。在车辆中,形成在前横梁41中的螺栓孔45A可以设置在形成在车轮罩20的第二安装凸缘22中的螺栓孔22A的后方,或者可以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与形成在第二安装凸缘22的螺栓孔22A相同的位置处设置。
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和中间底罩100的向前延伸部106之间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d1可以不比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和中间底罩100的主体部104之间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d2长。换句话说,距离d1可以比距离d2短(d1<d2)或者可以等于d2(d1=d2)。期望的是,允许用于紧固螺栓200的工具插入穿过千斤顶孔120进入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和中间底罩100的向前延伸部106之间的间隙的距离,被设定为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和中间底罩100的向前延伸部106之间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d1。
千斤顶孔120是可选的并且可以省略。换句话说,可以采用未设置有前底罩90的第一开槽孔91A和中间底罩00的第二开槽孔101A的替代构造。
凹槽的设定方案并不局限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方案。例如,如图9中图示出的,前底罩90可以设置有从车辆的前侧的周缘延伸到覆盖布置在中间底罩100的向前延伸部106中的紧固螺栓200的那部分的凹槽900。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凹槽900向下凹陷并且允许用于紧固螺栓200的工具设置在前底罩90和中间底罩100之间的深度被设定为凹槽900的深度。当从车辆的下方观看凹槽900时,凹槽900具有在周缘侧较宽的扇形的形状。这允许装配紧固螺栓200所借助的工具的枢转操作。上述的构造还允许布置在向前延伸部106中的紧固螺栓200通过将工具插入凹槽900中来移除。凹槽96、900也可以省略。
在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中,通孔97形成在与布置在中间底罩100的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和中间底罩100的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中的各紧固螺栓200对应的位置处。通孔97的布置方案不局限于此。例如,通孔97可以仅仅形成在与布置在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和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中之一的紧固螺栓200对应的位置处。在一些情况下,另外,车辆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比车辆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更可能接触路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如下的构造:通孔97形成在与布置在中间底罩100的中间部101的前端部101B中的紧固螺栓200对应的位置处,但通孔97不形成在与布置在中间底罩100的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和中间底罩100的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中的各紧固螺栓200对应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设置如下的凹槽:其从前底罩90的周缘延伸到覆盖布置在中间底罩100的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和中间底罩100的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中的紧固螺栓200的那部分。也可以采用通孔97未形成在前底罩90中的构造。
前底罩90可以不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使得前底罩90越靠近车辆的前侧,则前底罩90定位得越高。换句话说,前底罩90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平行地延伸或者可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使得前底罩90定位的越低,则前底罩90越靠近车辆的前侧。
在上述的构造中,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的延伸覆盖中间底罩100的中间部101的前端部101B、中间底罩100的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和中间底罩100的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并且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从车辆的下方覆盖每个前端部。在替代构造中,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可从车辆的下方覆盖中间底罩100的中间部101的前端部101B、中间底罩100的右侧部102的前端部102A和中间底罩100的左侧部103的前端部103A中的至少一个。重点在于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可以是能够从车辆的下方覆盖紧固中间底罩100的紧固螺栓200的。
已经在上面描述了中间部101设置在中间底罩100中的右侧部102和左侧部103下方的实例。然而,能够适当地改变上述的构造。例如,中间部101可设置在右侧部102和左侧部103中的至少一个上方,或者可以设置在与右侧部102和左侧部103中的至少一个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处。
根据已经在上面描述的实施例的构造,后端部98是前底罩90中邻近中间底罩100的部位,并且中间底罩100由后端部98覆盖。根据前底罩90的形状,然而,中间底罩100还能够由除了后端部98外的部分从车辆的下方覆盖。例如,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构造:设置有从前底罩90的侧周缘向下延伸的外套构件并且前端部100A由设置在中间底罩100的前端部100A下方的外套构件从车辆的下方覆盖。
在替代构造中,在中间底罩100的后端部设置在后底罩130的前端部131A的情况下,将后底罩130紧固到副架40的螺栓150可以被从车辆的下方覆盖。在这种情况下,中间底罩100在其与前底罩90的关系中相当于第二底罩,并且在其与后底罩130的关系中相当于第一底罩。另外,后底罩130相当于第二底罩。
在上述的构造中,通过将设置在车辆的前侧的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设置在于车辆的后侧设置的中间底罩100的前端部100A下方来从车辆下方覆盖紧固中间底罩100的紧固螺栓200。在替代构造中,通过将设置在车辆的后侧的中间底罩100的前端部100A设置在于车辆的前侧设置的前底罩90的后端部98下方而由前端部100A从车辆下方覆盖将前底罩90紧固到车轮罩20的螺栓150。在这种情况下,中间底罩100相当于第一底罩,并且前底罩90相当于第二底罩。
底罩80的构造并不局限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构造。例如,底罩80可以设置有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的第一底罩和第二底罩。例如,在第一底罩设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并且第二底罩设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右侧的情况下,第一底罩的右端部设置在第二底罩的左端部下方。于是可以采用如下的构造:将第二底罩紧固到车辆的骨架构件的紧固螺栓200可以被从车辆的下方覆盖。
在替代构造中,在第一底罩和第二底罩彼此并排设置的情况下,第一底罩可以覆盖第二底罩的所有紧固螺栓。在紧固螺栓布置在第二底罩的周缘部分处的构造中,例如,具有与第二底罩的外形相同形状的延伸部设置在第一底罩上并且延伸部的中央部是挖空的。在上述构造中,延伸部设置成使得延伸部从第二底罩下方与第二底罩重叠。结果,第二底罩的中间部分向下暴露并且第二底罩的周缘部由第一底罩的延伸部从车辆的下方覆盖。
副架40已经被描述为第二底罩紧固至的骨架构件的实例。然而,骨架构件并不局限于副架40。例如,前侧构件55、车轮罩20等也能够作为骨架构件来采用。
车辆的前端部中的车辆下部结构已经被描述为车辆下部结构的实例。然而,也能够采用类似于本实施例的构造的构造用于车辆的后端部中的车辆下部结构和车辆的中间部中的车辆下部结构。

Claims (6)

1.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底罩,其设置在车辆的下部中;以及
第二底罩,其与所述第一底罩并排地设置在所述车辆的所述下部中;
其中,所述第二底罩经由插入到在所述第二底罩中配置的螺栓孔中的紧固螺栓而被紧固至所述车辆的骨架构件,并且
所述第一底罩的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底罩的下方,以从所述车辆的下方覆盖紧固所述第二底罩的所述紧固螺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底罩包括中间部和侧部,所述中间部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在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部分处,所述侧部从所述中间部在所述车辆的所述宽度方向上向外延伸;并且
所述中间部在所述侧部的下方设置,并且由所述第一底罩的所述一部分从所述车辆的下方覆盖的所述紧固螺栓布置在所述中间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罩和所述第二底罩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并排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底罩定位在所述第二底罩的前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罩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底罩越靠近所述车辆的前侧,则所述第一底罩定位得越高;并且
所述第一底罩的后端部延伸以布置在所述第二底罩的所述中间部的前端部的下方和所述第二底罩的所述侧部的前端部的下方,以便从所述车辆的下方覆盖所述第二底罩的各个所述前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通孔配置在所述第一底罩的所述后端部中的位置处,所述位置对应于布置在所述侧部的所述前端部中的所述紧固螺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底罩具有凹槽,所述凹槽从所述第一底罩的周缘延伸至所述第一底罩的所述一部分,并且所述凹槽向下凹陷,其中,所述第一底罩的所述一部分覆盖布置在所述中间部的所述前端部中的所述紧固螺栓;并且
所述凹槽具有允许用于所述紧固螺栓的工具设置在所述第一底罩和所述第二底罩之间的深度。
CN201711084605.3A 2016-11-29 2017-11-07 车辆下部结构 Active CN108116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1500 2016-11-29
JP2016231500A JP6460085B2 (ja) 2016-11-29 2016-11-29 車両下部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16499A true CN108116499A (zh) 2018-06-05
CN108116499B CN108116499B (zh) 2020-06-23

Family

ID=62193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84605.3A Active CN108116499B (zh) 2016-11-29 2017-11-07 车辆下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293858B2 (zh)
JP (1) JP6460085B2 (zh)
CN (1) CN1081164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99430A1 (en) * 2016-01-27 2017-08-02 Autoneum Management AG Underbody panel having mounting points
JP6493356B2 (ja) * 2016-10-19 2019-04-0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サスペンションメンバ
US10559795B1 (en) * 2018-12-19 2020-02-1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hassis brace for protecting traction battery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05910A (ja) * 2005-01-28 2006-08-10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のアンダカバー
JP2008247121A (ja) * 2007-03-29 2008-10-16 Mazda Motor Corp 車体下部構造
JP4594220B2 (ja) * 2005-11-24 2010-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アンダカバー
CN102822041A (zh) * 2010-04-08 2012-12-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地板下构造
CN104443077A (zh) * 2013-09-18 2015-03-25 铃木株式会社 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
US20160221615A1 (en) * 2013-09-11 2016-08-0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56846B2 (ja) * 2002-12-25 2007-08-08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05138690A (ja) * 2003-11-05 2005-06-02 Kanto Auto Works Ltd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JP2008247120A (ja) * 2007-03-29 2008-10-16 Mazda Motor Corp 車体下部構造
JP4888311B2 (ja) * 2007-09-28 2012-02-2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
WO2011114509A1 (ja) * 2010-03-19 2011-09-22 トヨタ車体 株式会社 車体下部構造
JP6287622B2 (ja) * 2014-06-24 2018-03-0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JP6401969B2 (ja) * 2014-08-20 2018-10-10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車両用アンダーカバー
CN106687362B (zh) * 2014-09-04 2019-04-0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下部构造
JP2016137824A (ja) * 2015-01-28 2016-08-04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アンダーカバー
JP6164249B2 (ja) * 2015-05-19 2017-07-19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床下整流構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05910A (ja) * 2005-01-28 2006-08-10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のアンダカバー
JP4594220B2 (ja) * 2005-11-24 2010-12-0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アンダカバー
JP2008247121A (ja) * 2007-03-29 2008-10-16 Mazda Motor Corp 車体下部構造
CN102822041A (zh) * 2010-04-08 2012-12-12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地板下构造
US20160221615A1 (en) * 2013-09-11 2016-08-04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CN104443077A (zh) * 2013-09-18 2015-03-25 铃木株式会社 车身底罩的安装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86954A (ja) 2018-06-07
US20180148100A1 (en) 2018-05-31
CN108116499B (zh) 2020-06-23
US10293858B2 (en) 2019-05-21
JP6460085B2 (ja) 2019-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68462B (zh) 翼子板内衬板结构
CN107074306B (zh) 汽车的导风板结构
CN108116499A (zh) 车辆下部结构
EP2918800B1 (en) Oil pan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927710B (zh) 用于机动车座位的安装脚盖
CN102336223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2933450A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3221261A (zh) 车体前部的结构
JP2013091423A (ja) 自動車用カウル構造
US6386650B2 (en) Arrangement construction of ABS system
JP6060864B2 (ja) 蓄電装置の配設構造
CN112441125A (zh) 车身前部结构
TW201908189A (zh) 跨坐型車輛之前部構造
CN109414987A (zh) 树脂制燃料箱安装结构和建筑机械
EP1908678A2 (en) Motorcycle
JP2015030355A (ja) フロントフェンダ
EP2098442B1 (en)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632595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4140272B2 (ja) 車両のエンジンルーム内の配設構造
JP6686758B2 (ja) 電池ケース
JP2012066687A (ja) カウルカバー構造
CN106794877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前舱壁
JP583098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9083559A (ja)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JP6819390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