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50174B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50174B
CN107950174B CN201711463697.6A CN201711463697A CN107950174B CN 107950174 B CN107950174 B CN 107950174B CN 201711463697 A CN201711463697 A CN 201711463697A CN 107950174 B CN107950174 B CN 1079501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upport
combine harvester
supported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636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50174A (zh
Inventor
松本健太
日田定范
熊谷雅行
丸山纯一
中村裕弥
川田康毅
米田丰
岩本瞬
小田佑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bo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ubo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554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5085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302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3024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699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99576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ubota Corp filed Critical Kubo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501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501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501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501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41/00Combines, i.e. harvesters or mowers combined with threshing devices
    • A01D41/12Details of combines
    • A01D41/1208Tanks for grain or chaf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57/00Delivering mechanisms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 A01D57/01Devices for leading crops to the mowing apparatus
    • A01D57/02Devices for leading crops to the mowing apparatus using reels
    • A01D57/03Devices for leading crops to the mowing apparatus using reels with supplementary controlled movement of the crop-engaging members, e.g. of the t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 A01D67/02Protection against weath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FPROCESSING OF HARVESTED PRODUCE; HAY OR STRAW PRESSES; DEVICES FOR STORING AGRICULTURAL OR HORTICULTURAL PRODUCE
    • A01F12/00Parts or details of threshing apparatus
    • A01F12/50Sack-filling devices; Counting or weighing devic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简化制造工序并降低成本的联合收割机。就该联合收割机而言,在脱粒装置的横侧具有谷粒回收部,该谷粒回收部对经脱粒处理的谷粒装袋回收,谷粒回收部所具有的谷粒存储料斗通过料斗支承框架(140)支承在机体,料斗支承框架(140)由1根棒状部件弯曲成近似L形而形成的横向延设部(140A)和纵向延设部(140B)一体形成,横向延设部(140A)向水平方向延伸,纵向延设部(140B)从该横向延设部(140A)的一端部起以连续的状态向下方延伸,横向延设部(140A)的另一端部支承在脱粒装置的侧壁部,且纵向延设部(140B)的下端部支承在机体框架(4)。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本申请是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发明名称:联合收割机
国际申请日:2014年1月31日
国际申请号:PCT/JP2014/052296
国家申请号:201480011044.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1)就现有的联合收割机而言,具有存储通过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的谷粒存储料斗。分别用于支承该谷粒存储料斗的前后两侧的支承框架由在上下方向上较长的2根方管状纵框架体和在机体横向上较长的方管状横框架体固定连结而成。也就是说,所述支承框架以下述方式具有2根纵框架体和横框架体,即2根纵框架体在机体横向上空出间隔并固定立设在机体框架上,且横框架体固定连结在2根纵框架体各自的上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2)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现有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一个例子。就专利文献2所述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而言,在耙拢卷筒设有左右侧的卷筒框架、以横跨左右侧的卷筒框架的方式设置的支承棒以及安装在支承棒的叉齿。就上述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而言,在进行收割作业的情况下,当使耙拢卷筒回转时,安装在支承棒的叉齿扶起农田中种植的谷秆并向机体后方侧耙入。
(3)作为上述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例如已知的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就专利文献3所述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而言,在进料器具有左右朝向的输入轴(在文献中相当于“收割输入轴”),动力输入至该输入轴。就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而言,当动力通过正回转离合器传递至输入轴时,输入轴进行正回转,当动力通过逆回转离合器传递至输入轴时,输入轴进行逆回转。通过使进料器进行逆回转,能够解决在进料器中堵塞草梗等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08-263885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11-172535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特开2010-23998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与背景技术(1)相对应的问题如下所述。
就上述现有结构而言,当制作用于支承谷粒存储料斗的支承框架时,需要通过例如焊接加工使2根方管状纵框架体和方管状横框架体固定连结为一体。也就是说,在使方管状纵框架体的端侧边缘抵接在方管状横框架体的侧表面的状态下进行焊接加工。上述加工较麻烦,该加工使支承框架的制作加工变得麻烦,导致成本升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制造工序并降低成本的联合收割机。
(2)与背景技术(2)相对应的问题如下所述。
然而,就上述现有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而言,在进行收割作业过程中,特别是当叉齿中的支承于支承棒的支承部分挂住并拉扯植立谷秆时,以及当所述支承部分挂住并缠绕已收割谷秆,使已收割谷秆随之转动时,可能会妨碍对正常收割的已收割谷秆的搬运,使得搬运效率下降。
鉴于上述情况,希望提供一种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该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能够有效地防止叉齿中的支承于支承棒的支承部分挂住谷秆。
(3)与背景技术(3)相对应的问题如下所述。
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由于除正回转离合器以外还需要安装逆回转离合器,因此导致成本升高。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且低成本的结构使进料器逆回转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与问题(1)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在脱粒装置的横侧具有谷粒回收部,该谷粒回收部对经脱粒处理的谷粒装袋回收,
所述谷粒回收部所具有的谷粒存储料斗通过料斗支承框架支承在机体,
所述料斗支承框架由1根棒状部件弯曲成近似L形而形成的横向延设部和纵向延设部一体形成,所述横向延设部向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纵向延设部从所述横向延设部的一端部起以连续的状态向下方延伸,
所述横向延设部的另一端部支承在所述脱粒装置的侧壁部,且所述纵向延设部的下端部支承在机体框架。
根据本发明,支承谷粒存储料斗的料斗支承框架由1根棒状部件弯曲成近似L形而形成的横向延设部和纵向延设部一体形成,所述横向延设部向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纵向延设部向下方延伸。
在制作料斗支承框架时,通过将1根棒状部件弯曲成近似L形这样简单的弯曲加工就能够完成制作,从而能够简化料斗支承框架的制造工序,实现成本降低。
此外,横向延设部的另一端部支承在脱粒装置的侧壁部,并且纵向延设部的下端部支承在机体框架。也就是说,通过有效利用作为大型且坚固的结构体的脱粒装置和机体框架,能够牢固地支承料斗支承框架。
由此,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简化制造工序并降低成本的联合收割机。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中间延设部,该中间延设部连结在所述横向延设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该中间延设部的下端部支承在所述机体框架。
根据上述结构,本发明具有中间延设部,该中间延设部在横向延设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该中间延设部的下端部支承在机体框架。通过如上所述地具有中间延设部,即使在横向延设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支承谷粒存储料斗的重量,也能够通过中间延设部支承该重量,从而能够减轻横向延设部的重量负担。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横向延设部和所述纵向延设部的呈近似L字形相连的弯曲部,具有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横跨连结所述横向延设部和所述纵向延设部。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横向延设部和纵向延设部的呈近似L字形相连的弯曲部具有加强部件,因此,能够将因谷粒存储料斗的重量导致横向延设部向下方弯曲变形的量抑制得较小,并能够提高料斗支承框架的耐用性。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前后一对所述料斗支承框架,所述料斗支承框架支承所述谷粒存储料斗的前部侧和后部侧。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通过料斗支承框架分别支承谷粒存储料斗的前部侧和后部侧,因此,能够稳定地支承谷粒存储料斗,而且,通过简化前后两侧的料斗支承框架的制造工序,能够进一步实现成本降低。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位于前部侧和后部侧的所述料斗支承框架具有中间延设部,所述中间延设部连结在所述横向延设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所述中间延设部的下端部支承在所述机体框架,
所述料斗支承框架还具有袋支承件,所述袋支承件横跨位于前部侧和后部侧的所述中间延设部之间架设支承,所述袋支承件支承收纳袋,所述收纳袋对来自所述谷粒存储料斗的谷粒进行装袋。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分别在位于前部侧和后部侧的料斗支承框架具有中间延设部,所述中间延设部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所述中间延设部的下端部支承在机体框架,因此,分别在前部侧和后部侧,能够通过中间延设部支承谷粒存储料斗的重量,从而能够减轻横向延设部的重量负担。
此外,用于支承谷粒回收用收纳袋的袋支承件横跨位于前部侧和后部侧的中间延设部之间架设支承。如上所述地利用前后两侧的料斗支承框架所具有的中间延设部,能够在前后两侧稳定地支承袋支承件。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以能够变更调节上下位置的方式支承所述袋支承件。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变更调节袋支承件的上下位置,能够以易于进行回收作业的方式变更谷粒回收用收纳袋的上下高度,使用方便。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作业者载置用的辅助踏板,所述辅助踏板位于所述谷粒回收部的机体横外侧方,
还具有辅助遮阳部,所述辅助遮阳部支承在所述料斗支承框架,并覆盖在所述辅助踏板的上方。
根据上述结构,对于进行将来自谷粒存储料斗的谷粒在收纳袋中装袋、搬运收纳有谷粒的收纳袋等作业的辅助作业者而言,能够在由辅助踏板确保的较大作业空间进行作业,使得作业易于进行。
并且,由于辅助踏板的上方由辅助遮阳部覆盖,能够为载置在辅助踏板上的辅助作业者遮挡阳光,使得作业易于进行。
此外,通过利用料斗支承框架,能够在不会导致结构复杂化的状态下支承辅助遮阳部,在此,导致结构复杂化是指例如设置遮阳支承专用的支承部件等。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中间延设部,所述中间延设部连结在所述横向延设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且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所述中间延设部的下端部支承在所述机体框架,
所述辅助遮阳部支承在纵向支承体,所述纵向支承体固定立设在所述横向延设部中位于比所述中间延设部所连结的部位偏靠另一端部的部位。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中间延设部,所述中间延设部在横向延设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该中间延设部的下端部支承在机体框架。由此,由于具有中间延设部,因此,即使在横向延设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支承谷粒存储料斗的重量,也能够通过中间延设部支承该重量,从而能够减轻横向延设部的重量负担。
此外,辅助遮阳部由纵向支承体支承,所述纵向支承体固定立设在横向延设部中位于比中间延设部所连结的部位偏靠另一端侧的部位,即固定立设在偏靠脱粒装置侧的部位。纵向支承体所固定立设的部位位于中间延设部所连结的部位、和横向延设部与脱粒装置的连结部位之间,所述纵向支承体所固定立设的部位由中间延设部和脱粒装置稳定地支承,并且,能够避免所述纵向支承体所固定立设的部位与谷粒存储料斗之间的干涉。
因此,不仅能够避免与谷粒存储料斗之间的干涉,还能够通过在被稳定支承的状态下立设的纵向支承体支承辅助遮阳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前后一对所述料斗支承框架,所述料斗支承框架支承所述谷粒存储料斗的前部侧和后部侧,
所述纵向支承体固定立设在分别位于前部侧和后部侧的所述料斗支承框架。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纵向支承体支承辅助遮阳部,所述纵向支承体固定立设在分别位于前部侧和后部侧的料斗支承框架。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前后两侧的纵向支承体稳定地支承辅助遮阳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辅助遮阳部具有:前后连结支承杆,横跨前后两侧的所述纵向支承体的上端部之间架设支承;
多个横向支承杆,从所述前后连结支承杆向机体横外侧方呈悬臂状地固定延设,并在前后方向上空出间隔设置;以及
篷部件,覆盖所述前后连结支承杆和多个所述横向支承杆。
根据上述结构,就辅助遮阳部而言,横跨前后两侧的纵向支承体的上端部之间架设支承有前后连结支承杆,且从所述前后连结支承杆向机体横外侧方呈悬臂状且在前后方向上空出间隔地固定延设有多个横向支承杆。此外,辅助遮阳部具有篷部件,所述篷部件覆盖在前后连结支承杆和多个横向支承杆各自的上方。
由于是通过如上所述地使多个横向支承杆延设在前后连结支承杆这样非常简单的支承框结构来支承轻量的篷部件,从而构成辅助遮阳部,因此能够使整个辅助遮阳部尽量变轻,且结构简单。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辅助遮阳部具有中间前后连结杆和加强用连结杆,所述中间前后连结杆在所述辅助遮阳部的横向中途部连结多个所述横向支承杆中的每一个,所述加强用连结杆呈倾斜姿势,连结所述中间前后连结杆的端部和所述纵向支承体的上下中间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辅助遮阳部的横向中途部通过中间前后连结杆连结多个横向支承杆中的每一个,因此,能够使多个横向支承杆一体化,减少多个横向支承杆在上下方向上的倾斜度不均。此外,由于通过倾斜姿势的加强用连结杆连结中间前后连结杆的端部和纵向支承体的上下中间位置,因此,加强用连结杆通过中间前后连结杆支承呈悬臂状的多个横向支承杆以及篷部件。
因此,不仅能够尽量使整个辅助遮阳部变轻且结构简单,而且能够确保支承强度,维持良好的遮阳状态。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作业者载置用的辅助踏板,所述辅助踏板位于所述谷粒回收部的机体横外侧方,
在所述横向延设部和所述纵向延设部的呈近似L字形相连的弯曲部具有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横跨连结所述横向延设部和所述纵向延设部,
所述联合收割机还具有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由所述加强部件支承,并承接支承所述辅助踏板上的作业者的背部。
根据上述结构,对于进行将来自谷粒存储料斗的谷粒在收纳袋中装袋、搬运收纳有谷粒的收纳袋等作业的辅助作业者而言,能够在由辅助踏板确保的较大作业空间进行作业,使得作业易于进行。
此外,由于在横向延设部和纵向延设部的呈近似L字形相连的弯曲部具有加强部件,因此,能够将因谷粒存储料斗的重量导致的横向延设部向下方的弯曲变形抑制得较小,从而能够提高料斗支承框架的耐用性。
另外,本发明还具有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如上所述地利用用于加强料斗支承框架的加强部件,被该加强部件所支承,并承接支承辅助踏板上的作业者的背部。
通过具有如上所述的防护部件,即使因机体的振动等导致辅助踏板晃动,在辅助踏板上进行作业的辅助作业者也因为通过防护部件承接支承背部而能够安全地进行作业。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作业者载置用的辅助踏板,所述辅助踏板位于所述谷粒回收部的机体横外侧方,
还具有扶手部件,所述扶手部件支承在所述横向延设部,并被所述辅助踏板上的作业者自由握持操作。
根据上述结构,对于进行将来自谷粒存储料斗的谷粒在收纳袋中装袋、搬运收纳有谷粒的收纳袋等作业的辅助作业者而言,能够在由辅助踏板确保的较大作业空间进行作业,使得作业易于进行。
并且,具有扶手部件,所述扶手部件支承在横向延设部。就该扶手部件而言,辅助踏板上的作业者能够自由握持操作,即使因机体的振动等导致辅助踏板晃动,在辅助踏板上进行作业的辅助作业者也能够通过用手握住扶手部件,从而安全地进行作业。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横向延设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料斗安装部,所述谷粒存储料斗安装固定在所述料斗安装部,
被所述辅助踏板上的作业者自由握持操作的所述扶手部件支承在所述料斗安装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横向延设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料斗安装部,谷粒存储料斗安装固定在该料斗安装部。此外,在该料斗安装部支承有扶手部件。
也就是说,由于有效利用为了安装谷粒存储料斗而在横向延设部所形成的料斗安装部来支承扶手部件,与单独设置安装用部件相比,能够通过兼用部件来简化结构。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横向延设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料斗安装部,所述谷粒存储料斗安装固定在所述料斗安装部,
所述谷粒存储料斗由合成树脂材料的一体成形品构成,并且,与所述谷粒存储料斗一体成形的凸缘部作为被安装部安装固定在所述料斗安装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横向延设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料斗安装部。此外,谷粒存储料斗由合成树脂材料的一体成形品构成,并且,在料斗安装部安装固定有与谷粒存储料斗一体成形的凸缘部。
就谷粒存储料斗而言,由于安装用的凸缘部由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成形,因此,与另行准备连结用的托架并安装在料斗安装部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从而简化结构。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机体框架立设有纵框架,所述纵框架支承所述横向延设部,
在所述纵框架支承有在驾驶座椅的横侧所具有的侧面板。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由横向延设部和机体框架所支承的纵框架,能够稳定地支承侧面板。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机体框架立设有纵框架,所述纵框架支承所述横向延设部,
在所述纵框架支承有发动机用的空气滤清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由横向延设部和机体框架所支承的纵框架,能够稳定地支承空气滤清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机体框架立设有纵框架,所述纵框架支承所述横向延设部,
在所述纵框架支承有发动机用的粗滤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由横向延设部和机体框架所支承的纵框架,能够稳定地支承粗滤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机体框架载置有燃料箱,
所述料斗支承框架由1根管状材料弯曲成近似L形而构成,
在所述横向延设部连通连接有用于释放所述燃料箱内的空气的空气释放管。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有效利用料斗支承框架的内部空间从而使由空气释放管释放的燃料箱内的空气跑出。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谷粒存储料斗的上表面部形成有圆形的查验用开口,
所述谷粒存储料斗还具有螺纹式盖体,所述盖体与在所述查验用开口的周边部所形成的螺纹部之间以自由开闭的方式拧接,且所述盖体封闭所述查验用开口。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存储谷粒的谷粒存储料斗的上表面部形成有圆形的查验用开口,因此,若该查验用开口处于开放状态,则作业者能够通过该查验用开口观察确认谷粒存储料斗内部的谷粒存储状态。
此外,螺纹式盖体与在查验用开口的周边部所形成的螺纹部之间,以自由开闭的方式拧接,该盖体封闭查验用开口。而且,作业者通过使该螺纹式盖体回旋来解除与螺纹部之间的拧接,从而能够将查验用开口切换为开放状态,通过开放的查验用开口能够观察确认谷粒的存储状态。
如上所述,盖体与谷粒存储料斗的螺纹部拧接,即使随着机体的行驶产生振动等,拧接在短时间内也不容易解除。由此,能够长时间维持良好的封闭状态,并能够提高耐用性。
因此,能够提供不仅能够观察确认谷粒的存储状态而且能够提高耐用性的联合收割机的谷粒回收装置。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盖体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所述谷粒存储料斗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盖体与由金属形成的情况相比不仅质量轻,而且作业者能够以较轻的劳动负担轻松地进行开闭操作。此外,合成树脂材料与金属相比质软,因此,当进行拧接时,易于适应另一侧的螺纹部,且密封性良好,即使产生机体振动,也能够长时间维持拧接状态。另外,由于谷粒存储料斗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与由金属形成的情况相比,谷粒存储料斗质量轻。由此,能够简化用于支承为了存储谷粒而采用大型部件的谷粒存储料斗的支承结构,并能够轻松地进行安装谷粒存储料斗的作业。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查验用开口形成于所述谷粒存储料斗的位于机体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大致中间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查验用开口形成于谷粒存储料斗的位于机体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大致中间位置,因此,当通过该查验用开口从上方侧观察谷粒存储料斗的内部时,能够从前后两侧的较大范围观察谷粒存储料斗的内部,易于确认谷粒存储状况。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谷粒排出部,所述谷粒排出部使存储在所述谷粒存储料斗的谷粒向下方自由排出,
所述谷粒排出部具有前后排列的一对谷粒排出口,
所述查验用开口形成于俯视时与前后一对所述谷粒排出口的前后中间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谷粒排出部使存储在谷粒存储料斗的谷粒向下方排出。并且,由于查验用开口形成于与前后一对谷粒排出口的前后中间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因此,例如,在使谷粒排出后,易于观察确认一对谷粒排出口各自是否没有堵塞且适当地使谷粒排出。而且,即使在伴随收割作业而对谷粒进行存储的过程中,也能够确认一对谷粒排出口各自上方侧的存储堆积状态,易于确认是否在整体上均匀地存储谷粒。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具有谷粒排出部,所述谷粒排出部使存储在所述谷粒存储料斗的谷粒向下方自由排出,
所述谷粒排出部具有前后排列的一对谷粒排出口以及一对前端变细的倾斜状的漏斗部,一对所述漏斗部分别与一对所述谷粒排出口相对应,引导存储的谷粒向各谷粒排出口流下,
所述查验用开口形成为俯视时横跨前后一对所述漏斗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谷粒排出部使存储在谷粒存储料斗的谷粒向下方排出。此外,通过分别与一对谷粒排出口相对应的前端变细的倾斜状的漏斗部,能够顺畅地引导谷粒流下并使谷粒从谷粒排出口排出。
此外,由于查验用开口形成为大口径,即形成为俯视时横跨前后一对漏斗部的大小,因此,当通过查验用开口从上方侧观察谷粒存储料斗的内部时,不仅从正上方观察时,而且从斜上方观察时,也能够确认一对谷粒排出口各自的上方侧的存储堆积状态,并且不需将身体探至谷粒存储料斗的上方侧,就能够以轻松的姿势进行确认作业。
(2)与问题(2)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通过耙拢卷筒耙入植立谷秆进行收割作业,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耙拢卷筒具有:
左右侧的卷筒框架;
支承棒,以横跨所述左右侧的卷筒框架的方式设置;
叉齿,安装在所述支承棒;以及
罩体,覆盖所述叉齿的支承于所述支承棒的支承部分,
所述叉齿穿通所述罩体。
根据本发明,由于叉齿的支承于支承棒的支承部分被罩体覆盖,因此,通过罩体能够防止谷秆接触叉齿的支承部分。而且,由于叉齿穿通罩体,因此,罩体在一定程度上被良好地定位。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罩体能够以稳定的状态良好地覆盖叉齿的支承部分。因此,通过本发明,能够有效地防止谷秆挂在或缠绕在叉齿的支承部分。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罩体形成有穿通孔或切口,
所述叉齿穿通所述穿通孔或所述切口。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在罩体形成穿通孔或切口这样简单的结构容易地对罩体相对于叉齿的位置进行定位。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穿通孔或所述切口形成有多个,
各个所述叉齿分别穿通各个所述穿通孔或各个所述切口。
根据上述结构,在1个罩体形成有多个穿通孔或切口,且叉齿穿通这些穿通孔或切口。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多个叉齿以稳定的状态良好地支承罩体。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通过所述罩体覆盖所述支承部分的后方侧。
在进行收割作业时,由于植立谷秆尤其会向叉齿的后方侧的部位施力,因此谷秆尤其容易挂在叉齿的后方侧的部位。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叉齿的支承部分的后方侧被罩体覆盖,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谷秆挂在叉齿的支承部分。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就所述叉齿而言,在从所述叉齿的前端部分向所述支承部分延伸的中途部位具有卷弦状的弹簧部,
通过所述罩体覆盖所述弹簧部。
根据上述结构,当在从叉齿的前端部分向支承部分延伸的中途部位具有卷弦状的弹簧部时,由于对叉齿的冲击被卷弦状的弹簧部吸收,因而能够防止叉齿破损。然而,另一方面,谷秆也有可能易于夹入卷弦状的弹簧部。根据上述结构,由于通过罩体覆盖弹簧部,因此能够预先防止谷秆挂在弹簧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叉齿在比所述弹簧部偏靠下方的位置穿通所述罩体。
一般来说,由于叉齿是在向下后方移动时将植立谷秆向后方耙入,因此谷秆不仅会从后方接触叉齿,还会从下方接触叉齿。也就是说,谷秆也会从后方及下方接触弹簧部。当采用上述结构时,由于罩体从下方覆盖弹簧部,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谷秆挂在弹簧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以在所述支承棒的长边方向上空出间隔的方式使多个所述叉齿排列安装在所述支承棒,
通过所述罩体覆盖2个以上所述叉齿的所述支承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与1个罩体覆盖1个叉齿的支承部分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用于支承棒的罩体的数量,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以在所述支承棒的长边方向上空出间隔的方式使多个所述叉齿排列安装在所述支承棒,
通过单个所述罩体覆盖全部所述叉齿的所述支承部分。
根据上述结构,1个支承棒所对应的罩体数量为1个。由此,与将多个罩体用于1个支承棒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用于耙拢卷筒的罩体数量,从而降低制造成本。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支承棒的长边方向上的与所述叉齿不同的位置使所述罩体安装在所述支承棒。
根据上述结构,罩体不仅被叉齿支承,还被支承棒支承,因而罩体能够被牢固地支承。并且,根据上述结构,在位于支承棒的长边方向上的与叉齿不同的位置将罩体安装在支承棒。因此,在将罩体安装到支承棒时,叉齿不易成为障碍。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作为所述支承棒,具有第一棒和第二棒,所述第一棒以不等间隔的第一排列方式排列安装有多个所述叉齿,所述第二棒以与所述第一排列方式相反排列的第二排列方式排列安装有多个所述叉齿。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一棒中叉齿的第一排列方式与第二棒中叉齿的第二排列方式为相反排列,因此,只要将覆盖在第一棒所装附的叉齿的支承部分的罩体用于左右相反朝向,就能够装附在第二棒。也就是说,在第一棒和第二棒能够兼用相同结构的罩体。因此,当采用上述结构时,与给全部支承棒分别装附专用罩体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罩体的种类,降低成本。
(3)与问题(3)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驾驶部,供操作员搭乘;收割部,收割植立谷秆;以及进料器,将已收割谷秆搬运至脱粒装置,所述进料器具有被输入动力的左右朝向的输入轴,在所述输入轴设置有操作部,在所述操作部不仅能够配设手动操作的工具,还能够通过所述工具对所述输入轴人为地进行逆回转操作,所述操作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的位于所述驾驶部侧的端部,且从所述进料器向外部露出。
根据上述结构,替代逆回转离合器的结构,在输入轴的端部设置有能够配设手动操作的工具的操作部,通过工具对输入轴人为地进行逆回转操作,由此能够以简单且低成本的结构使进料器逆回转。并且,通过将操作部设置在输入轴的位于驾驶部侧的端部,当在操作部配设工具时,不需要特意从驾驶部下来,在搭乘驾驶部的状态下就能够在操作部配设工具。此时,通过将操作部设置成从进料器向外部露出的状态,能够易于确认操作部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于进料器的输入轴所设置的操作部,能够容易地配设用于对输入轴进行逆回转操作的工具。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操作部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在所述输入轴。
根据上述结构,当操作部磨损、损坏时,能够更换操作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输入轴的位于所述驾驶部侧的端部形成有至少两个阶梯部,其中,越靠近所述输入轴的轴心方向的端部侧的所述阶梯部的直径越小,在两个所述阶梯部中位于所述输入轴的轴心方向的中央部侧的阶梯部,以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心方向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有所述操作部,在两个所述阶梯部中位于所述输入轴的轴心方向的端部侧的阶梯部,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心方向紧固所述操作部。
根据上述结构,以在输入轴的轴心方向能够滑动的方式设置操作部,通过以紧固件紧固操作部,能够防止操作部脱落,并且,通过松缓紧固件,能够将操作部从输入轴上取下。也就是说,能够简单地在输入轴装卸操作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输入轴的位于所述驾驶部侧的端部,形成有三个阶梯部,其中,越靠近所述输入轴的轴心方向的端部侧的所述阶梯部的直径越小,在三个所述阶梯部中位于所述输入轴的轴心方向上最靠近中央部侧的阶梯部,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以能够回旋的方式支承所述输入轴,所述轴承被所述操作部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心方向上定位。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用操作部对轴承进行定位,不需要设置用于给轴承定位的专用部件,因而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进料器具有进料箱,所述进料箱使所述收割部和所述脱粒装置连通,在所述进料箱的位于所述驾驶部侧的侧部,具有能够收纳所述工具的收纳部。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操作部和收纳部位于同一驾驶部侧,使得工具的使用部位和工具的收纳部位接近,因此无论在从收纳部取出工具使用的情况下,还是在工具使用后收纳进收纳部的情况下,均很方便。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收纳部具有所述进料箱的位于所述驾驶部侧的侧部以及板簧,所述板簧安装在所述进料箱的位于所述驾驶部侧的侧部,与所述进料箱的位于所述驾驶部侧的侧部协作夹持所述工具。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进料箱的侧部用作收纳部的一部分,只需新设板簧,就能够简单地构成收纳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进料箱的位于所述驾驶部侧的侧部,除所述收纳部以外,还设置有支承所述工具的支承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工具被收纳在收纳部的状态下,由于工具被收纳部与支承部这两个部位所支承,因此工具的收纳姿势稳定。由此,在工具被收纳在收纳部的状态下,即使进料器被驱动,工具也不会意外脱落。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所述支承部为销部,所述销部能够插入在所述工具形成的孔。
根据上述结构,只需设置能够插入在工具形成的孔的销部,就能够简单地构成支承部。
在本发明中,作为优选,在所述进料箱的位于所述驾驶部侧的侧部,以向横外方侧开口的状态连结有加强用的槽部件,所述槽部件在从侧面观察时在与所述进料器的搬运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所述板簧设置在所述槽部件的开口内。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板簧设置在槽部件的开口内,能够在进料箱的位于驾驶部侧的侧部紧凑地安装板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为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为机体框架的俯视图。
图4为机体框架的立体图。
图5为高板框架部的俯视图。
图6为高板框架部的主视图。
图7为高板框架部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从燃料箱起的供给路径的俯视图。
图9为表示从燃料箱起的供给路径的侧视图。
图10为燃料箱配设部的后视图。
图11为机体右侧前部的部分切割侧视图。
图12为机体右侧前部的部分切割主视图。
图13为表示发动机罩的支承结构的后视图。
图14为表示机体前部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图15为表示遮阳部件的顶板部的仰视图。
图16为表示遮阳部件的框架结构的侧视图。
图17为前面板的俯视图。
图18为前面板的主视图。
图19为表示机体前部的框架结构的侧视图。
图20为装袋回收部的侧视图。
图21为装袋回收部的主视图。
图22为装袋回收部的侧视图。
图23为谷粒存储料斗的部分剖视图。
图24为谷粒存储料斗的立体图。
图25为谷粒存储料斗配设部的俯视图。
图26为表示装袋回收部的框架结构的立体图。
图27为表示防护部件的支承结构的剖视图。
图28为表示防护部件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29为表示防护部件的支承结构的立体图。
图30为表示开闭机构的纵截面侧视图。
图31为表示开闭机构的纵截面主视图。
图32为表示开闭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3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辅助遮阳部的立体图。
图34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35为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6为耙拢卷筒的主视图。
图37为耙拢卷筒的左侧视图。
图38为表示叉齿和罩体的安装状态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39为表示与图38不同的截面中的叉齿和罩体的安装状态的左侧面剖视图。
图40为表示叉齿和罩体的安装状态的主视图。
图41为表示罩体的整体的说明图。
图42为表示侧分禾器附近的左侧视图。
图43为表示侧分禾器附近的俯视图。
图44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罩体的说明图。
图4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前部的侧视图。
图46为表示进料器的平面剖视图。
图47为表示进料器的侧视图。
图48为表示收纳部的正面剖视图。
图49为表示进料器的后端部的平面剖视图。
图50为表示工具配设在操作螺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1为表示脱粒装置的前部的正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就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第一实施方式,对适用于作为联合收割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情况进行说明。(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就本实施方式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而言,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具有自由摆动升降的收割搬运装置2,行驶机体1在具有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3的机体框架4,具有驾驶部5、动力部6、对由收割搬运装置2收割并搬运到后方的已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7以及作为谷粒回收部的装袋回收部8等,所述装袋回收部8以装袋状态回收由脱粒装置7进行了脱粒处理的谷粒。
驾驶部5位于行驶机体1的前部右侧,谷粒回收部8位于该驾驶部5的后方,在行驶机体1的左侧具有脱粒装置7。在驾驶部5的驾驶座椅9的下方侧具有动力部6。另外,在驾驶部5具有用于避免阳光照射到搭乘的驾驶员的遮阳部件10。
在该实施方式中,提到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左侧或者右侧时,是以朝机体前进方向的状态定义左右的。因此,在从正面观察机体而作出的图中,左右朝向与定义的内容朝向相反。
动力部6所具有的发动机11的动力经由未图示的行驶用传动机构传递到履带行驶装置3,从而使行驶机体1自由驱动行驶。另外,发动机11的动力经由未图示的作业用传动机构传递到收割搬运装置2及脱粒装置7。
(收割搬运装置)
下面,对收割搬运装置2进行说明。
收割搬运装置2具有将植立谷秆收割后向收割宽度方向中间部汇集的收割部12、将收割的谷秆向脱粒装置7搬运的进料器13、在收割部12上部将植立谷秆的穗前侧向后方耙拢集中的回转卷筒14。
收割部12具有收割植立谷秆的推子型的收割刀15、用于将收割的谷秆向进料器13的入口部侧即收割宽度方向的靠左部位汇集的横向送给螺旋器16。虽然未图示,进料器13在筒状的进料箱13A的内部具有未图示的上耙传送器,其将由横向送给螺旋器16汇集的已收割谷秆向后方的脱粒装置7搬运。
收割搬运装置2绕横轴心P1上下自由摆动地支承于固定在机体框架4的轴支部(未图示),通过伸缩操作枢轴支承连结在机体框架4和收割部12之间的收割升降缸17,自由地变更调节上下升降位置。其结果是能够变更收割部12对谷秆的收割高度,并且能够在收割部12接近地面的收割作业姿势和收割部12上升到离地面规定高度的非收割作业姿势之间变更。
如图2所示,从收割部12的后端侧的上部向前方延伸出左右一对支承臂18,将植立谷秆向后方耙入的回转卷筒14以自由驱动回转的方式跨连支承于该左右一对支承臂18的前端部彼此之间。
该回转卷筒14的驱动轴19回转自由地支承于一对支承臂18的前端部,在该驱动轴19的左右端部具有一体自由回转且从侧面观察时呈四边形的左右一对卷筒框架20。另外,设置有四根支承部件21,所述支承部件21跨连架设在该左右一对卷筒框架20之间,且每根支承部件21分别位于四个顶部中的每个顶部,在各支承部件21上安装有沿其长边方向排列的多个耙拢指22。
另外,配置有结构公知的用于保持姿势的姿势保持机构23,其结构不作详细叙述。所述姿势保持机构23不论回转卷筒14是否回转,都保持耙拢指22从支承部件21向下方延伸的姿势。
就具有这样结构的回转卷筒14而言,当驱动轴19回转时,能够在维持多个耙拢指22总是向下的姿势的状态下,使左右一对卷筒框架20及四个支承部件21一体回转,利用多个耙拢指22将收割对象谷秆向后方耙入。
支承回转卷筒14的左右一对支承臂18通过卷筒升降缸24的伸缩动作而绕基端部的横轴心P2上下自由摆动,从而能够变更调节回转卷筒14的上下位置。(驾驶部)
下面,对驾驶部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及图2所示,在驾驶部5的驾驶座椅9的机体前侧立设有操纵台25,在该操纵台25的上部具有作为前部侧的操作面板的前面板26,在驾驶座椅9的左横侧具有作为横侧的操作面板的侧面板27。
如上所述,由于在驾驶座椅9的下侧具有动力部6,从而使驾驶座椅9的位置变高,因此驾驶部5的地板部5A也随之设置在较高的位置。由此,如图4、图6和图7所示,就机体框架4而言,在与驾驶部5的下方对应的部位,以比其他部位高出规定量的状态构成地板部5A。
如图3及图4所示,机体框架4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方筒状主框架部4A、支承于该主框架部4A的上部的格子状框架部4B、在与驾驶部5的下方对应的部位以比其他部位高出规定量的状态构成地板部5A的高板框架部4C。格子状框架部4B由多个前后朝向框架体28和多个横向框架体29格子状地连结而成。
如图6及图7所示,在与驾驶部5的下方对应的部位,高板框架部4C具有从格子状框架部4B向上方以纵向姿势立设的左右一对纵板部件30R、30L以及将左右纵板部件30R、30L的上端部彼此连结的前后一对横向支承体31。左右一对纵板部件30R、30L中的左侧纵板部件30L支承于右侧的主框架部4A,右侧纵板部件30R以支承于驾驶部用的前后朝向框架体28a的状态立设。另外,通过跨连左右两侧的纵板部件30R、30L的上部载置金属制的踏板32并利用螺栓进行连结固定,构成驾驶部5的地板部5A。
在机体框架4的机体前部侧的右侧部位,形成有俯视时向机体宽度方向内侧嵌入的凹入部33,在嵌入该凹入部33的状态下,具有用于乘降驾驶部5的乘降用台阶部34。
也就是说,如图5及图7所示,在机体框架4的机体前部右侧部位,分别利用位于机体最右侧的右侧前后朝向框架体28b、右侧的纵板部件30R、位于右侧的纵板部件30R下侧的驾驶部用的前后朝向框架体28a、位于右侧前后朝向框架体28b和右侧的纵板部件30R之间的方筒状框架体28c形成有凹入部33,所述凹入部33在俯视时呈切去机体前端部的右侧角部的状态。并且,以嵌入该凹入部33的状态具有乘降用台阶部34。
如图4至图7所示,乘降用台阶部34具有前后两侧的一对支承板35、连结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的下端部的下部侧连结板36、连结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的上端部的上部侧连结板37。
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形成为从机体前后方向观察上侧宽度窄且下侧宽度宽,机体内侧(左侧)的端缘和下侧的端缘大致垂直,机体外侧(右侧)的端缘以越朝向下方越远离机体内侧(左侧)的端缘的方式倾斜而形成为倾斜姿势。
下部侧连结板36是将带板状的部件的两端部向同方向弯折成环状而成的,架设连结于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的下端部之间,中间的沿机体前后方向的直线路径部分36a形成第一级落脚部。该下部侧连结板36的直线路径部分36a比支承板35的下端部偏靠机体外侧,并且与格子状框架部4B的高度大致相同,从而使驾驶员在从地面乘坐到驾驶部5时易于落脚。在下部侧连结板36的直线路径部分36a形成有防滑用的凹凸部38。
上部侧连结板37以沿着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的上端缘以及机体外侧(右侧)的端缘的上端侧的一部分区域的方式,以从前后方向观察呈近似L字形弯折的状态架设连结于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之间。上部侧连结板37的与支承板35的上端缘相对应的上部侧的水平面37a与驾驶部5的地板部5A的高度大致相同,并排列在驾驶部5的地板部5A的机体右侧外方。由该上部侧的水平面37a形成第二级落脚部。通过这样的结构,上部侧的水平面37a成为与驾驶部5的地板部5A相连的状态,能够使驾驶部5的地板部5A的地板实质面积增大。
前后两侧的支承板35的机体内侧(左侧)的端缘一体地连结固定于右侧的纵板部件30R的外侧面和驾驶部用的前后朝向框架体28a的外侧面。另外,右侧前后朝向框架体28b的前端部和方筒状框架体28c的前端部分别一体地连结固定于后侧的支承板35的后侧面。因此,乘降用台阶部34以无间隙相连状态连结于凹入部33的内侧缘部,所述凹入部33形成于机体框架4的机体前部侧的右侧部位。
下面,对操纵台25及侧面板27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4及图19所示,在高板框架部4C的上侧具有支承操纵台25的操纵台框架39,并且具有以与该操纵台框架39相连的状态支承侧面板27的侧面板框架40。
操纵台框架39具有板状支承体41和设置于操纵台25的右侧端部的纵向支承体42,所述板状支承体41形成为相当于操纵台25的机体宽度方向的整个宽度的较大宽度,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板状支承体41与纵向支承体42一体地连结。操纵台25的前部侧被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前罩43覆盖。该前罩43利用左右两侧的紧固螺丝44固定于板状支承体41。虽未图示,板状支承体41在机体宽度方向两侧部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弯曲为俯视时呈L字形,从而提高支承强度,并且板状支承体41的下端部连结于左右两侧的纵板部件30R、30L。
纵向支承体42由沿操纵台25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圆管材料构成,下端部与右侧的纵板部件30R连结。而且,上部侧延伸设置成比前面板26靠近上方,向上方延伸设置的部分弯曲为从正面观察时呈L字形并一体地形成扶手45。由此,如图18所示,扶手45具有纵延设部45a和与该纵延设部45a相连的呈横向姿势的置手作用部45b,所述纵延设部45a以与纵向支承体42连续地相连的状态以比前面板26靠近上方的方式立起。
如图14所示,侧面板框架40是通过使方筒材料弯曲成俯视时大致呈L字形而形成的,具有沿操纵台25的后面延伸的横向姿势的横延设部40a和机体前后朝向姿势的前后延设部40b,所述前后延设部40b以与所述横延设部40a相连的状态,沿侧面板27的下侧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横延设部40a连结支承于操纵台框架39的板状支承体41,前后延设部40b的机体前部侧部位利用纵向连结体46连结支承于变速箱47的上部。另外,前后延设部40b的机体后端侧部位在侧面板27的后端部连结支承于在机体框架4立设的方筒状的纵框架48。
在纵框架48的左侧面连结有由角材构成的连结托架49,该连结托架49呈悬臂状地向机体内侧(左侧)延伸。另外,在前后延设部40b的机体后端侧部位一体地连结有纵向姿势的连结板40c,连结托架49的前部侧的纵面部49a和连结板40c在抵接的状态下利用螺栓进行连结。由此,侧面板框架40与纵框架48连结并利用纵框架48支承侧面板27的后端部。
如图17所示,在前面板26上配置有钥匙开关50、用于通知各种异常的警告灯51、进行机体的回旋操作的操纵操作杆52、进行回转卷筒14的升降操作的卷筒升降用操作杆53、上述的扶手45等。
操纵操作杆52使未图示的回旋用操作机构工作,从而通过左右方向的摆动操作使机体向操作的方向回旋。另外,操纵操作杆52在前后方向上也自由摆动操作,通过前后方向的摆动操作使收割升降缸17工作,从而使收割搬运装置2下降或者上升。
扶手45从操纵台25的上端部的右侧端部向左侧延伸到前面板26的左右中间部的上方。而且,扶手45构成为仅由基端侧支承的悬臂支承状态,从而在操作钥匙开关50或者观察警告灯51时,不会成为障碍。另外,扶手45的置手作用部45b位于操纵操作杆52的后侧附近,能够用作对操作操纵操作杆52的手进行承载支承的支承台。
如图17所示,卷筒升降用操作杆53设置成插通形成于前面板26的右侧端部的引导孔54并向上方延伸。并且,如图18所示,卷筒升降用操作杆53以上端侧的手握操作部53A与操纵台25的右侧端部相比向右侧外方凸出的方式,构成为越往上侧越位于右侧的倾斜状。
扶手45的纵延设部45a位于卷筒升降用操作杆53的面板插通部位的后侧附近。如上所述,卷筒升降用操作杆53越往上侧越向右侧倾斜,从正面观察时手握操作部53A位于比扶手45靠近右侧外方的位置。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以操作不被扶手45阻碍的状态良好地操作卷筒升降用操作杆53。
如图2所示,在侧面板27配置有主变速杆55、副变速杆56、收割离合器杆57、脱粒离合器杆58等,所述主变速杆55用于进行行驶驱动系统所具有的主变速装置(未图示)的变速操作,所述副变速杆56用于进行行驶驱动系统所具有的副变速装置(未图示)的变速操作,所述收割离合器杆57用于进行对收割搬运装置2的传动的连通和断开操作,所述脱粒离合器杆58用于进行对脱粒装置7的传动的连通和断开操作。
如图11至图13所示,驾驶座椅9载置支承于覆盖在动力部6的上方的发动机罩59的上部面。发动机罩59的上部面60以和侧面板27大致相同的高度在横向上与侧面板27相连。另外,发动机罩59的上部面60、前部面61及后部面62成为由板状体封闭的结构,发动机罩59的右侧部为了导入发动机冷却用的外部空气而敞开,左侧部为了排出冷却后的排风而敞开。
在发动机罩59的右侧具有吸气用防尘罩64,所述吸气用防尘罩64具有用于将外部空气作为发动机冷却风吸入的防尘用网体63。在动力部6的与吸气用防尘罩64相对的部位具有用于利用外部空气冷却发动机11的散热器65。吸气用防尘罩64一体地与发动机罩59连结。
如图2所示,吸气用防尘罩64的外侧端部在整个机体中位于最右侧,乘降用台阶部34比吸气用防尘罩64的右侧端部靠近机体宽度方向的内侧。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表示了后述的辅助踏板163向外伸出的状态,但在非作业时,辅助踏板163收回机体内侧,从而比吸气用防尘罩64的右侧端部位置靠近机体宽度方向内侧。
发动机罩59与吸气用防尘罩64及驾驶座椅9一起绕机体前后方向的轴心P3摆动自由地支承于机体框架4。即如图4、图11至图13所示,在发动机罩59的机体外侧下端部且前后方向上分开的两个部位,固定在机体框架4的支点托架66和从发动机罩59的下端部延设的支承臂18利用位于同一轴心P3上的前后朝向的支点销67摆动自由地枢轴支承连结。并且,发动机罩59通过利用前后两侧的支点销67绕机体前后朝向的轴心摆动,从而在覆盖发动机11的上方的关闭状态(图13中由实线表示的状态)和使发动机11的上方敞开的敞开状态(图13中由虚线表示的状态)之间自由切换。
通过利用具有公知结构的锁止机构68,能够将发动机罩59保持在关闭状态的位置,并且在正常的作业状态下,将发动机罩59维持在关闭状态,所述锁止机构68通过杆的摆动而在锁止状态和锁止解除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并且,在对发动机11及与其相关的部件进行检查等维护作业时,通过解除锁止机构68的保持状态而切换到敞开状态,从而使维护作业容易进行。
为了在敞开状态下保持发动机罩59的位置,配置有绳索69。即如图13所示,绳索69的一端与发动机罩59后侧面的机体外侧的上部侧部位连结,绳索69的另一端与固定在纵框架48上的后述的下部侧支承台70(空气滤清器支承台)连结。该绳索69在发动机罩59为关闭状态时为松弛状态,在发动机罩59切换到敞开状态而向外侧伸出时,绳索69成为张紧状态,从而阻止发动机罩59进一步的摆动,由此能够保持发动机罩59的位置。
如上所述,支承侧面板27的后部的纵框架48与侧面板相比向靠近上方的位置延伸。并且,在该纵框架48的与侧面板27相比向上方延伸的部位,分别支承有发动机供气用的空气滤清器71和吸入外部空气并向空气滤清器71供给的粗滤器72。
空气滤清器71和粗滤器72以俯视时重叠且空气滤清器71位于下侧而粗滤器72位于上侧的状态沿上下方向排列。
如图14所示,纵框架48形成为方筒状,沿上下方向延伸。通过螺栓一体地连结于该纵框架48的下端部的水平姿势的连结板73,从而使该纵框架48支承于机体框架4。
下面,对空气滤清器71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至图14所示,在纵框架48的比侧面板27稍高的位置处具有从纵框架48延设的下部侧支承台70,所述下部侧支承台70作为载置支承空气滤清器71的空气滤清器支承台。
下部侧支承台70以一体相连的状态具有承接并载置支承空气滤清器71的水平姿势的载置部70A和对载置部70A进行加固的纵向姿势的纵面部70B。纵面部70B由大致呈三角形的板状体构成,其一端侧以沿纵框架48的后侧面的纵向姿势被连结固定,纵面部70B设置成以向机体右侧凸出的状态延伸。
载置部70A的形状为:使矩形的板状体的两端部弯曲成L字形,在中央具有载置用的较宽部分70A1,在其两侧端部具有加强用的弯折部分70A2。该载置部70A的较宽部分70A1位于上侧且一对弯折部分70A2朝向下方地位于机体宽度方向的两侧,该载置部70A以机体后部侧端缘抵接纵面部70B的机体前部侧的侧面且一个弯折部分70A2抵接纵框架48的右侧面的状态被一体地连结固定。
如图11至图13所示,空气滤清器71载置于下部侧支承台70的载置部70A,并通过螺栓连结而被固定。并且,空气滤清器71与纵框架48相比位于靠近机体前侧的位置,与纵框架48的左侧面(机体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相比位于靠近右侧(机体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
如图13所示,空气滤清器71以比发动机罩59的外端移动轨迹J靠近上方的状态支承于纵框架48,所述外端移动轨迹J为发动机罩59在关闭状态和敞开状态之间摆动操作时的外端移动轨迹。因此,能够以在发动机罩59的摆动操作时不成为障碍的状态,利用纵框架48以简单的结构对空气滤清器71进行支承。
另外,发动机罩59的位置保持用的绳索69的另一端利用固定销74连结固定在下部侧支承台70的纵面部70B。
下面,对粗滤器72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1、图12及图14所示,在比纵框架48的上端部稍低的位置具有作为载置支承粗滤器72的粗滤器支承台的上部侧支承台75,所述上部侧支承台75从纵框架48向机体前部侧呈悬臂状地延设。
上部侧支承台75由具有载置支承用的水平面部75A和加强用的纵面部75B的截面呈L字形的角材构成。在水平面部75A上形成有用于使粗滤器72嵌入的凹入部76。
粗滤器72在上部侧具有大口径的滤清器主体72A,以从滤清器主体72A的中央部向下方凸出的状态具有将除去了尘埃的外部空气向下排出的小口径的吸气筒部72B,在滤清器主体72A的下部以包围吸气筒部72B的状态具有凸缘部72C。
在吸气筒部72B嵌入凹入部76的状态且凸缘部72C载置于水平面部75A的状态下,通过将凸缘部72C螺栓连结于水平面部75A,从而固定安装粗滤器72。如图12所示,粗滤器72的上端部的高度比纵框架48的上端部高。
在空气滤清器71形成有上端向上开口且用于导入外部空气(气体)的导入用筒部71A,该导入用筒部71A和粗滤器72的吸气筒部72B利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接用软管77而连通连接。连接用软管77由橡胶等软质材料构成,连接部位利用夹具78紧固,从而防止外部空气混入。
空气滤清器71的左侧端部具有用于向发动机11供给通过过滤器(未图示)后的清洁空气的供气用筒部71B。该供气用筒部71B的供气路径弯曲形成为L字形,使从空气滤清器71横向排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改变成向下方,从向下开口的部位向外排出。
作为从空气滤清器71向发动机11进行供气的供气管的供气用软管79连接于供气用筒部71B的下侧。该供气用软管79相对于纵框架48位于左侧(机体宽度方向内侧),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该供气用软管79在插通形成在侧面板27的插通孔80之后,延设到对动力部6内的发动机11供给的供气部位(未图示)。供气用软管79由橡胶等软质材料构成,连接部位利用夹具81紧固,从而防止外部空气混入。
下面,对覆盖驾驶部5的上方的遮阳部件10进行说明。
遮阳部件10支承于纵框架48。即如图1、图11及图14所示,在形成为方筒状的纵框架48的上端形成有方形的开口,遮阳部件10以其支柱83插入该纵框架48的上端开口部82的状态被支承。该遮阳部件10的顶板部84设置在较高的位置,以使驾驶员在驾驶部5呈站立姿势时也不会受到阻碍。
如图1及图16所示,遮阳部件10的顶板部84利用支柱83呈悬臂状地支承,顶板部84在俯视时呈长方形,其沿机体前后方向的长度长,沿机体宽度方向的长度短,与支柱83的上端连结。另外,顶板部84以稍倾斜的状态被支承,以从其与支柱83的连结部位起越靠近机体前部侧越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
支柱83形成为与纵框架48的上端开口部82大致相同的方形形状,该支柱83插入纵框架48的上端开口部82。在将支柱83插入纵框架48的上端开口部82时,以方形嵌合状态相嵌合,因此遮阳部件10绕纵轴心的位置被方形嵌合状态所限制,从而使顶板部84在左右方向上不发生位置偏移,能够良好地覆盖驾驶部5的上方。
与支柱83的上端连结并支承顶板部84的顶板部框架85具有沿顶板部84的周缘部设置成环状的周部支承体86、在顶板部84的整个面上呈格子状延伸的格子状支承体87。
如图15所示,周部支承体86是通过将圆管材料以俯视时沿顶板部84的外周部的方式弯折成近似矩形而构成的,周部支承体86的长边方向的两侧端部都与支柱83的上端部一体连结,呈悬臂状地支承于支柱83。
前后朝向支承单位体87B和横向支承单位体87A以隔开适当间隔的状态排列成格子状,并且前后朝向支承单位体87B和横向支承单位体87A在重叠的部位相互连结,从而构成格子状支承体87,所述前后朝向支承单位体87B为相当于顶板部84的前后长度的带板材料的两侧部向相同方向弯折成近似L字形的形状,所述横向支承单位体87A为相当于顶板部84的左右长度的带板材料的两侧部向相同方向弯折成近似L字形的形状。另外,该格子状支承体87与周部支承体86连结,构成支承顶板部84的顶板部框架85。盖板88由螺栓分别固定在多个前后朝向支承单位体87B和多个横向支承单位体87A。
具有倾斜姿势的加强部件89,所述加强部件89连结从周部支承体86的与支柱83连结的连结部位分开的部位和支柱83的上下中间部。
具体来说,如图15及图16所示,加强部件89以与由圆管材料构成的周部支承体86的前部侧端部和后部侧端部分别连结的状态配置成前后一对。利用该结构,提高了由支柱83呈悬臂状地支承顶板部84的部位的支承强度。
如图14所示,在支柱83的上下中途部位的前后两侧面形成有卡止凸起90,所述卡止凸起90用于将支柱83卡止于纵框架48的上部端缘,从而限制支柱83进一步插入。由此,由该卡止凸起90构成了限制支柱83插入上端开口部82的插入深度的定位机构K1。
以如上所述的支柱83的插入深度被卡止凸起限制的状态,在支柱83和纵框架48上,分别在上下分开的两个部位形成有横向插通的插通孔91。通过向这些插通孔91插入带头销92,防止支柱83脱离。另外,利用防脱件93防止带头销92脱离。因此,利用形成于支柱83及纵框架48的各插通孔91、带头销92、防脱件93,构成了防止支柱83脱离的防脱机构K2。
(谷粒回收部8)
下面,对谷粒回收部8进行说明。
谷粒回收部8具有存储由脱粒装置7进行了脱粒处理的谷粒的谷粒存储料斗94、将从谷粒存储料斗94排出的谷粒装入收纳袋的装袋部95等。
下面,对谷粒存储料斗94进行说明。
谷粒存储料斗94具有使用合成树脂材料通过吹塑成型而一体形成的料斗主体94A、使用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形成的盖体94B。即如图24所示,在料斗主体94A的上表面部形成有圆形的查验用开口96,在该查验用开口96的外周部形成有螺纹部97。如图23所示,在盖体94B上也形成有螺纹部98,通过使该螺纹部98与形成于查验用开口96的外周部的螺纹部97拧接,能够开闭自由地封闭查验用开口96。
如图20所示,在盖体94B的外周面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纵向肋99,由此,能够在使盖体94B回旋时利用纵向肋99止滑从而防止空转,能够容易地进行开闭操作。
另外,如图23所示,在盖体94B内侧的里侧端部的一周形成有供料斗主体94A的螺纹部97的端缘嵌入的凹入槽100。虽然能够在该凹入槽100中收纳垫圈等密封材料,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为了检测谷粒存储料斗94内部的谷粒存储量而使用了感压式的存储量传感器S1(参照图20),因为谷粒存储料斗94内部的高气密性是存储量传感器S1产生误动作的主要原因,所以不安装密封材料。
在谷粒存储料斗94的左侧(机体宽度方向内侧)的侧面开口,从而形成搬入口101,通过该搬入口101,对从脱粒装置7送出到外部的谷粒进行上扬搬运的谷粒搬运装置102的搬运终端部嵌入内部,谷粒搬运装置102从设置在上端部的排出口103向谷粒存储料斗94的内部供给谷粒。
如图24所示,在谷粒存储料斗94的机体前侧部位及机体横外侧(右侧)部位形成有能够目视谷粒存储空间的内部的查验窗104。该查验窗104在谷粒存储料斗94的壁部形成有插通孔105,且在插通孔105的内侧设置透明板106,通过螺栓从谷粒存储料斗94的外侧安装固定透明板106。
通过设置这样的查验窗104,搭乘于驾驶部5的驾驶员、位于机体横侧的辅助作业者能够通过查验窗104观察确认谷粒存储料斗94的内部的谷粒存储状态。
如图20至图22所示,谷粒存储料斗94的下部具有将谷粒向下方自由排出的谷粒排出部107。谷粒排出部107具有前后排列的一对谷粒排出口108,并且具有分别对应于一对谷粒排出口108的前端变细的倾斜状的漏斗部109,所述漏斗部109引导存储的谷粒向各谷粒排出口108流下。
一对谷粒排出口108形成为在机体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并在俯视时分别开口成矩形。另外,如图30及图31所示,漏斗部109分别相对于一对谷粒排出口108形成为漏斗状,所述漏斗状是指,在前后两侧及左右两侧分别具有用于引导存储的谷粒向谷粒排出口108流下的倾斜面110。
如图24及图25所示,形成在谷粒存储料斗94的上表面部的查验用开口96形成在谷粒存储料斗94的机体前后方向上的宽度的大致中间位置,而且形成为俯视时横跨前后一对漏斗部109。具体来说,查验用开口96的前端部位于与前部侧的谷粒排出口108相对应的漏斗部109中靠近谷粒排出口108的后端位置的部位,查验用开口96的后端部位于与后部侧的谷粒排出口108相对应的漏斗部109中靠近谷粒排出口108的前端位置的部位。由此,查验用开口96以横跨靠近前后两侧的谷粒排出口108的位置的方式大范围开口,驾驶员通过打开盖体94B,能够确认谷粒存储料斗94的内部的谷粒存储状态。
在谷粒排出部107具有与一对谷粒排出口108分别对应的前后一对开闭机构111,所述开闭机构111在允许谷粒从谷粒排出口108排出的打开状态和阻止谷粒排出的关闭状态之间自由切换。下面,参照图30至图32,对开闭机构11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所示,前后一对开闭机构111分别具有板状的作为移动操作体的遮板112、以谷粒通过用的开口与谷粒排出口108连通的状态连结支承于谷粒存储料斗94的上侧支承部113、以谷粒通过用的开口与谷粒排出口108连通的状态连结支承于上侧支承部113的下侧支承部114,所述遮板112在敞开谷粒排出口108的打开位置和遮蔽谷粒排出口108的关闭位置之间在水平方向上自由移动操作,遮板112由上侧支承部113和下侧支承部114夹持支承。
在遮板112上形成有谷粒通过用的插通孔115,并且遮板112设置为在使插通孔115与谷粒排出口108连通的打开位置和使插通孔115从谷粒排出口108偏移的关闭位置之间在水平方向上自由移动操作。
进一步说明,如图32所示,遮板112由大致长方形的板体构成,在其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形成有谷粒通过用的插通孔115,在其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形成手握操作部116的插通孔117。在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使谷粒排出口108成为关闭状态的遮蔽部118。
在与遮蔽部118相比靠近另一端侧的部位形成有用于在关闭位置限制遮板112的位置的关闭位置用卡止部119,在长边方向的一端侧端部形成有用于在打开位置限制遮板112的位置的打开位置用卡止部120。另外,在遮板112的长度短的方向(前后方向)的两侧端部形成有限制遮板112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偏移的横向偏移限制部121。
上侧支承部113以作为谷粒通过用的开口的插通孔122与谷粒排出口108连通的状态连结支承于谷粒存储料斗94,并且位于遮板112的上侧。
也就是说,上侧支承部113由板材弯曲而形成,一体形成沿着谷粒存储料斗94的漏斗部109的倾斜面的倾斜面部123、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面部124以及上侧滑动引导部125,上侧滑动引导部125支承遮板112的上表面侧,使该遮板112自由滑动。
进一步说明,如图32所示,倾斜面部123和纵面部124以连续的状态分别位于前后两侧,形成有插通孔122的上侧滑动引导部125以与前后两侧的纵面部124相连的状态位于该前后两侧的纵面部124的前后中间部,并且一体形成。
上侧支承部113以谷粒存储料斗94的谷粒排出口108与插通孔122连通且位于前后两侧的倾斜面部123与谷粒存储料斗94的漏斗部109的前后两侧的倾斜面110分别抵接的状态,通过螺栓安装于谷粒存储料斗94。
下侧支承部114以作为谷粒通过用的开口的插通孔126与谷粒排出口108连通的状态连结支承于上侧支承部113,并且支承遮板112的下侧。
即如图32所示,通过一体连结滑动自由地支承遮板112的下表面侧的下侧滑动引导部127、将排出的谷粒向下方引导的筒状引导部128、用于与上侧支承部113连结的连结用支承部129,构成下侧支承部114。
在下侧滑动引导部127上形成有插通孔126,该插通孔126位于与上侧滑动引导部125的插通孔122对应的部位。筒状引导部128形成为方筒状,位于下侧滑动引导部127的下侧,与插通孔126对应地连通。就下侧滑动引导部127而言,在插通孔126的内周缘上一体地形成有弯折成L字形的弯折片130,该弯折片130连结于筒状引导部128的内表面,由此将下侧滑动引导部127和筒状引导部128一体地连结固定。
在筒状引导部128的下侧连设有由软质材料构成的延长筒131,该延长筒131能够将谷粒向收纳袋F引导,并在收纳袋F移动时能够易于变形而避让。该延长筒131利用带状的连结件132固定于筒状引导部128。
在前后两侧具有一对连结用支承部129,前后两侧的连结用支承部129分别具有如下结构。
即具有以沿着筒状引导部128的外周面的状态设置的第一纵面部分129A、以与该第一纵面部分129A相连且绕过比筒状引导部128宽度宽的遮板112的方式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水平面部分129B、与该水平面部分129B相连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纵面部分129C。第一纵面部分129A连结固定于筒状引导部128的外周面,并且第二纵面部分129C通过螺栓连结安装固定于上侧支承部113的纵面部124。
谷粒存储料斗94的漏斗部109从与上侧支承部113的纵面部124连结的部位向下方延长形成,在该部位,在上侧支承部113的纵面部124与谷粒存储料斗94的倾斜面110之间,沿机体前后方向形成有空间Q。通过形成这样的空间Q,在对连结用支承部129的第二纵面部分129C和上侧支承部113的纵面部124进行螺栓连结作业或拆卸作业时,能够利用该空间Q进行作业。
遮板112以其长边方向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的状态被上侧滑动引导部125和下侧滑动引导部127夹住,沿机体宽度方向移动操作自由地被支承。在使该遮板112向机体宽度方向内侧(左侧)移动,关闭位置用卡止部119与下侧滑动引导部127的端缘抵接而限制该遮板112进一步移动时,遮蔽部118成为遮蔽谷粒排出口108的关闭状态。另外,在遮板112向机体宽度方向外侧(右侧)移动,打开位置用卡止部120与下侧滑动引导部127的端缘抵接而限制该遮板112进一步移动时,插通孔115位于谷粒排出口108的下方,从而切换成打开状态。
下面,对用于支承谷粒存储料斗94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5及图26所示,具有支承谷粒存储料斗94的前部侧及后部侧的前后一对料斗支承框架140。通过将作为棒状部件的一根圆管材料弯曲成近似L字形,一体形成横向延设部140A和纵向延设部140B,从而构成该料斗支承框架140,其中,横向延设部140A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纵向延设部140B从该横向延设部140A的一端部以连续的状态向下方延伸。作为横向延设部140A的另一端部的机体宽度方向内侧端部支承于脱粒装置7的侧壁部7A,并且纵向延设部140B的下端部支承于机体框架4。
在谷粒存储料斗94的前后两侧端部上形成有由树脂成形而一体形成的凸缘部141,在前后一对料斗支承框架140的横向延设部140A的机体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具有作为料斗安装部的安装托架142,通过螺栓将形成于谷粒存储料斗94的前后两侧的凸缘部141连结固定在前后一对料斗支承框架140分别具有的安装托架142。
在前后一对料斗支承框架140中,在位于机体后部侧的料斗支承框架140具有作为中间延设部的中间部支柱143,所述中间部支柱143与横向延设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连结,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下端部支承于机体框架4。该中间部支柱143由与料斗支承框架140相同的圆管构成,以从横向延设部140A向下方一体相连的状态延伸设置。
对于位于机体前部侧的料斗支承框架140而言,横向延设部140A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连结固定于纵框架48,从而被支承。即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纵框架48的后侧面上连结固定有截面呈L字形的托架144,以从横向延设部140A向前侧凸出的状态固定延设的凸缘部145通过螺栓连结固定支承于托架144。
因此,相对于位于机体前部侧的料斗支承框架140,纵框架48起到作为中间延设部的作用,该中间延设部与横向延设部140A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连结,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下端部支承于机体框架4。
另外,就位于机体前部侧的料斗支承框架140而言,在横向延设部140A和纵向延设部140B呈近似L字形相连的弯曲部具有加强部件146。
如图28及图29所示,加强部件146具有前侧板状体147和后侧板状体148,所述前侧板状体147在倾斜方向上将位于机体前部侧的料斗支承框架140的横向延设部140A与纵向延设部140B的前端部彼此连结,所述后侧板状体148在倾斜方向上将横向延设部140A与纵向延设部140B的后端部彼此连结。一对板状体147、148中的后侧板状体148经过料斗支承框架140的下侧向前侧板状体147延长而形成,这些板状体147、148以截面大致呈U字形的方式连结。
利用该加强部件146支承有防护部件149,该防护部件149在向机体横侧外方凸出的作用姿势(图21中由虚线表示的状态)和向机体内侧退避的收纳姿势(图21中由实线所表示的状态)之间自由地变更姿势,所述防护部件149承接支承进行装袋作业的辅助作业者的背部。
也就是说,如图27所示,具有贯通并支承于加强部件146的前后两侧的板状体147、148之间的枢轴支承套管部150,利用回旋自由地支承于该枢轴支承套管部150的支轴151,支承防护部件149自由地绕机体前后轴心P5转动,从而使防护部件149在作用姿势和收纳姿势之间自由地变更姿势。
防护部件149通过将棒状部件弯曲成近似L字形而构成,基端侧部位利用支轴151回旋自由地支承于料斗支承框架140,在自由端侧具有沿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作用部149A。在支承作用部149A上附设由软质材料构成的保护部件152。
如图26至图29所示,具有在处于作用姿势时承接支承防护部件149的承接支承部153,所述承接支承部153连结固定于料斗支承框架140和加强部件146。承接支承部153具有承接体153a和下部支承体153b,所述承接体153a位于处于作用姿势的防护部件149的下侧且在机体前后方向看时形成为近似L字形;所述下部支承体153b由俯视时弯曲成近似L字形的板体构成且从下方支承承接体153a。在承接体153a的上部面具有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缓冲部件153c。
另外,形成有承接部154,所述承接部154是由加强部件146的后侧板状体148向与前侧板状体147连结的连结部位的前侧延长而形成,在切换成收纳姿势时承接防护部件149。
如图27及图28所示,在加强部件146的与防护部件149的收纳姿势对应的位置具有自由嵌入卡合于形成在防护部件149的插通孔155的锁销156,所述锁销156能够被弹簧157施力而向嵌入方向移动。因此,在防护部件149移动到收纳姿势时,锁销156在外周面上被引导,从而自动嵌入插通孔155并卡合,由此能够在收纳姿势下对防护部件149进行位置保持。需要说明的是,在解除位置保持时,通过使锁销156克服弹簧157的施力向外方移动即可实现解除。
与谷粒存储料斗94的凸缘部141连结的前后一对安装托架142具有呈纵向且前后朝向姿势的料斗安装部142a,谷粒存储料斗94的凸缘部141通过螺栓连结固定在该料斗安装部142a。另外,在前后一对安装托架142上一体形成有呈水平姿势的弯曲部142b,所述弯曲部142b从料斗安装部142a的下端部沿横向延设部140A的延设方向(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并且,在前后一对安装托架142一体形成有呈纵向姿势的扶手安装部142c,所述扶手安装部142c从料斗安装部142a的横侧端部沿横向延设部140A的延设方向延伸。
在前后一对安装托架142各自的扶手安装部142c之间,架设连结有扶手部件158,所述扶手部件158供辅助作业者自由地进行手握操作,在俯视时呈拱形。即,扶手部件158是将圆管材料弯曲而形成的,其两侧端部压成扁平状,该扁平部分别由螺栓连结固定在前后侧的安装托架142的扶手安装部142c,在俯视时呈拱形地架设连结。由此,扶手部件158支承于横向延设部140A。
下面,对装袋部95进行说明。
如图22、图25及图26所示,装袋部95具有支承用于对来自谷粒存储料斗94的谷粒进行装袋的收纳袋F的袋支承件160,所述袋支承件160跨连中间部支柱143和纵框架48而被架设支承。该袋支承件160具有与中间部支柱143和纵框架48分别连结从而被架设支承的支承杆160a、从该支承杆160a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隔开适当间隔地向机体宽度方向外侧(右侧)呈悬臂状地固定延设的4根袋支承棒160b。
在比中间部支柱143的上下中央部稍高的位置上固定延设有纵向板状的安装托架161,安装于支承杆160a的前后两端部的安装板160a1分别由螺栓在上下两个部位连结在该安装托架161和固定于纵框架48的下部侧支承台70的纵面部70B,从而使支承杆160a跨连中间部支柱143和纵框架48而被架设支承。
在安装托架161和纵面部70B,在上下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三个螺栓插通孔162,安装板160a1能够在利用上侧两个螺栓插通孔162进行安装的状态和利用下侧两个螺栓插通孔162进行安装的状态这两个状态之间进行切换,从而在上下两个阶段自由变更调节袋支承棒160b的上下高度。
在该装袋部95,利用两根袋支承棒160b支承一个收纳袋F使其呈纵姿势,使筒状引导部128及延长筒131位于收纳袋F的开口内,通过将遮板112切换成打开状态,从而能够将存储在谷粒存储料斗94中的谷粒收纳到收纳袋F内。另外,当收纳袋F内收纳了规定量的谷粒时,将遮板112切换到关闭状态,将收纳有谷粒的收纳袋F从袋支承棒160b上取下并搬送到机体外部。
这样的装袋作业需要由辅助作业者来进行,而不是由搭乘于驾驶部5的驾驶员来进行。因此,为了确保辅助作业者进行装袋作业所需的作业空间,具有载置辅助作业者的辅助踏板163。
如图3及图4所示,辅助踏板163利用固定在机体框架4的右侧前后朝向框架体28b的支点托架164绕前后轴心P4摆动自由地被支承,在以水平姿势向横外侧凸出的作用姿势和以纵向姿势在机体内侧退避的收纳姿势之间自由切换。在农田的收割作业中,通过将辅助踏板163切换成作用姿势,能够进行装袋作业,在以非作业状态进行移动的移动行驶时,通过将辅助踏板163切换成收纳姿势,能够使机体宽度变得紧凑,从而避免与外物的接触。另外,如果辅助踏板163切换成收纳姿势,则辅助踏板163与吸气用防尘罩64的右侧端部相比位于靠近机体宽度方向的内侧。
另外,如上所述,辅助作业者利用装袋部95进行作业,而发动机罩59的左侧为了排出冷却后的排风而敞开。如图2所示,发动机罩59的冷却风排出侧开口的外侧空间和谷粒存储料斗94的下侧的装袋作业空间相连。在此,具有由纵框架48支承的分隔板165,所述分隔板165隔开冷却风排出侧开口的外侧空间和装袋作业空间。
(燃料箱)
下面,对燃料箱170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谷粒回收部8的机体后侧,在机体后部的右侧部位(机体宽度方向一端侧部位的一例),具有用于存储向发动机11供给的燃料的燃料箱170。也就是说,该燃料箱170位于脱粒装置7的机体后端侧部位的横侧。
燃料箱170为金属制,形成为矩形箱状,其上表面170a具有能够载人程度的较强的刚性。该燃料箱170载置在从机体框架4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设置的箱支承部171而被支承。
如图3及图4所示,箱支承部171具有左右一对箱载置用框架体172和包围燃料箱170的周围的箱保护用框架体173。需要说明的是,左右一对箱载置用框架体172从位于机体框架4的最后部的后部横向框架体29a向机体后方固定延设。该箱载置用框架体172由截面形状为近似U字形的部件形成,设置为向下开口的姿势,在上侧的平坦面部分载置并支承燃料箱170。并且,利用左右一对带状保持部件174保持载置的燃料箱170。一对保持部件174分别以从上方压紧燃料箱170的方式卷绕在燃料箱170,该一对保持部件174的前后两侧部连结固定于箱载置用框架体172。
另外,将圆管材料弯曲形成为沿着燃料箱170的外周的环状,从而构成箱保护用框架体173,所述箱保护用框架体173的两端部连结于后部横向框架体29a,在俯视时为包围燃料箱170的周围的状态。
连结体175将左右一对箱载置用框架体172的后端部彼此连结,并且该连结体175与箱保护用框架体173连结,从而增强了箱支承部171整体的刚性,提高了支承强度。
如图8至图10所示,燃料箱170内的燃料从形成于燃料箱170的底部的出口被燃料泵176吸引,经由供给管177通过分离水分的水分离器178及除去包含在燃料中的异物的油过滤器179之后,被供给到设置在发动机11附近的燃料喷射泵180,利用喷嘴181供给到发动机11的燃烧室(未图示)。所供给的燃料大多被发动机11消耗,未被使用而剩下的燃料从喷嘴181经由燃料回流管182回到燃料箱170。
另外,具有用于释放燃料箱170内的空气的空气释放管183,以使燃料箱170内部不随着燃料被燃料泵176吸引而成为减压状态。该空气释放管183例如由橡胶或者软质的合成树脂等挠性材料构成,设置为其一端侧与燃料箱170的内部空间连通,另一端侧与外部空间相连。
如图8所示,用于向燃料箱170供给燃料的供油口184形成在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靠左侧(机体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一例)的位置上,以连通状态与供油口184连接的供油管185的注油用前端开口部186设置在俯视时与供油口184相比靠近机体后侧的位置。另外,燃料回流管182及空气释放管183分别连接于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左侧且靠近机体前侧的位置。
这样连接于燃料箱170的多个管形成在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靠左侧的位置,因此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右侧(机体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一例)形成为没有凸起物的平坦面。并且,由形成该平坦面的部位构成用于进行各种作业的作业台187。
也就是说,在进行向燃料箱170补给燃料的燃料补给作业时,能够将存储补给用燃料的燃料存储容器(未图示)载置支承于作业台187,所述作业台187形成在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平坦面上。这样通过将作业台187用作燃料容器载置台,能够轻松高效地进行供油作业。
另外,在将谷粒存储料斗94的盖体94B卸下,使脱粒装置7的上部敞开而进行清扫等维护作业时,作业者能够通过登上形成于燃料箱170的上表面170a的作业台187而进行作业。这样通过将作业台用作脚踏台,能够高效地进行维护作业。
燃料箱170位于俯视时位于机体后部侧的料斗支承框架140(以下称为后部侧料斗支承框架)的附近。如图10所示,空气释放管183从其与燃料箱170连接的连接部位向上方延伸,空气释放管183的上端部以内部空间连通的状态与形成在后部侧料斗支承框架140的被连接部188连接。
被连接部188以向下开口的状态形成于横向延设部140A的长边方向的中途部。如上所述,通过将圆管材料弯曲成近似L字形从而形成后部侧料斗支承框架140,因此横向延设部140A的内部空间和纵向延设部140B的内部空间连续连通,空气释放管183以与该连续连通的后部侧料斗支承框架140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状态与被连接部188连接。
在横向延设部140A的脱粒装置7侧的端部形成有用于使内部空间向外敞开的开口。即如图10所示,在将横向延设部140A的脱粒装置7侧的端部连结到脱粒装置7的侧壁部7A的连结部190上,形成有使开口与外方连通的连通路189。
在横向延设部140A的脱粒装置7侧的端部连结固定有板状的安装体191,利用螺栓将该安装体191与脱粒装置7的侧壁部7A所具有的被安装部件192连结。在安装体191以与内部空间相连的状态形成有穿通孔193,在被安装部件192形成有与穿通孔193相连的部位横向向外敞开的连通路189。
另外,在纵向延设部140B的下端部形成有用于使内部空间向外敞开的开口。也就是说,在与纵向延设部140B的下端部连结的机体框架4上形成有使内部空间与外方连通的连通路194。
即与横向延设部140A的脱粒装置7侧的端部同样地,在纵向延设部140B的下端部也连结固定有板状的安装体195,该安装体195利用螺栓与机体框架4连结。在安装体195以与内部空间相连的状态形成有穿通孔196,在机体框架4,在与穿通孔196相连的部位形成有在上下方向穿通并向下开口的穿通孔197,由该穿通孔197构成与外方连通的连通路194。
通过这样的结构,在利用燃料泵176的工作而进行燃料供给时,从横向延设部140A的脱粒装置7侧的端部及纵向延设部140B的下端部吸引外部空气并供给到燃料箱170内,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燃料供给。上述连通路189、194向横向或者向下敞开,因此尘埃或雨水等水分侵入的可能性较小。
如图10所示,被连接部188设置在横向延设部140A的靠近中间部支柱143的位置,连接有空气释放管183的燃料箱170侧的被连接部198形成在燃料箱170的上表面中靠近中间部支柱143的部位。空气释放管183沿中间部支柱143向上方延伸,并且配置有将空气释放管183以向上方延伸的姿势保持在中间部支柱143上的保持部件199。
通过这样的结构,空气释放管183沿上下方向呈大致直线状地延伸,未形成有弯折部分,因此即使因燃料泵176的工作而急剧供给燃料,使燃料箱170内减压,也不会出现在空气释放管183的弯折部发生路径堵塞而不能吸引外部空气(气体)等的不利情况,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燃料供给。
如图8所示,水分离器178和油过滤器179位于燃料箱170的左侧下部。另外,如图9所示,在燃料箱170的左侧(机体宽度方向另一端侧的一例)的纵面部170b具有作为显示燃料箱170的燃料存储量的余量显示部件的燃料计200。燃料计200由上下两侧与箱内连通的透明管构成,利用与燃料箱170内的油面高度相同的油面表示燃料存储量。
水分离器178、油过滤器179及燃料计200分别位于燃料箱170和脱粒装置7的侧壁部7A之间。这样,通过将水分离器178、油过滤器179及燃料计200设置在由燃料箱170和脱粒装置7夹着的狭小空间内,使得例如与进行了装袋回收的重量大的收纳袋F接触的可能性以及受外物干涉而产生损伤的可能性减小。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装袋部95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结构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仅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其他结构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辅助遮阳部201,辅助遮阳部201支承在料斗支承框架140,并覆盖辅助踏板163的上方。如图33所述,辅助遮阳部201支承在纵向支承体202,纵向支承体202从料斗支承框架140的横向延设部140A中位于比中间部支柱143所连结的部位偏靠脱粒装置侧(偏靠另一端部侧)的部位固定立设。具有前后一对纵向支承体202,前后一对纵向支承体202分别从前部侧和后部侧的料斗支承框架140固定立设。
前后两侧的纵向支承体202由圆管材料形成,插入并支承在固定连结于前后两侧的横向延设部140A的圆管型支承部件203。并且,使带头销204插通从而防止脱落的结构与遮阳部件10的支柱83相同,在此不作详细描述。支承部件203具有近似三角形的板状的一对加强板205。
辅助遮阳部201具有前后连结支承杆206、多个(具体为四个)横向支承杆207以及篷部件208,前后连结支承杆206由圆管材料构成,架设支承在前后两侧的纵向支承体202的上端部之间,多个横向支承杆207从所述前后连结支承杆206向机体横外侧方呈悬臂状地固定延设,并在前后方向上空出间隔,篷部件208覆盖前后连结支承杆206和多个横向支承杆207各自的上方。
并且,在辅助遮阳部201的横向中途部具有中间前后连结杆209和加强用连结杆210,中间前后连结杆209由圆管材料构成,连结多个横向支承杆207中的每一个,加强用连结杆210呈倾斜姿势,连结所述中间前后连结杆209的端部和纵向支承体202的上下中间位置。
该加强用连结杆210由带状板材构成,分别与中间前后连结杆209的端部和纵向支承体202的上下中间位置一体连结固定。并且,与中间前后连结杆209的前后两侧端部相对应,设有前后一对该加强用连结杆210,用于提高辅助遮阳部201的支承强度。
如图1中虚线所示,辅助遮阳部201位于与驾驶部5所具有的遮阳部件10的顶板部84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
(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也可以仅在谷粒存储料斗94的前部侧和后部侧中的任一侧具有料斗支承框架140。此时,另一侧可以支承在机体所具有的装置,例如,动力部、驾驶部、脱粒装置等。
(2)也可以不具有加强部件146。此时,可以具有用于支承防护部件149的专用的支承部件。此外,也可以不具有防护部件149。
(3)也可以不具有扶手部件158。
(4)也可以不具有辅助遮阳部201。
(5)谷粒存储料斗94也可以不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而由金属材料构成。
(6)本发明不限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还可以适用于半喂入型联合收割机。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的基本结构)
如图34和图35所示,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具有左右一对履带式行驶装置311、通过履带式行驶装置311能够自动行驶的行驶机体312、配置在行驶机体312的前部侧的收割部313、设置在行驶机体312的机体框架314的后部侧的脱粒部315、配置在脱粒部315的横侧的脱粒存储部316以及配置在脱粒存储部316的前方的驾驶操作部317。
收割部313以绕横向第一支点X1上下自由摆动的方式连结在进料器318,进料器318连结在脱粒部315的前部。收割部313具有耙拢卷筒320、左右一对收割框架319、收割刀装置321以及螺旋器322。
收割刀装置321以跨连左右侧的收割框架319的方式具有推子型的收割刀,该收割刀具有与行驶机体312的宽度大致相等的收割宽度。螺旋器322配置在收割刀装置321的后方,将通过收割刀装置321收割的已收割谷秆向收割宽度的左右中央侧集中并送入进料器318。螺旋器322具有送入用螺旋翼片323以及指部324,指部324将通过螺旋翼片323横向输送来的已收割谷秆送入进料器318的起始端。
进料器318具有搬运带328,搬运带328将已收割谷秆向后方侧上耙搬运并投入提供给脱粒部315的前端部。搬运带328具有纵向卷绕的左右侧的链条329和搬运棒330,搬运棒330立设在链条329且横挂在左右侧的链条329之间。用螺旋器322的指部324将已收割谷秆送入搬运带328,通过搬运带328将已收割谷秆搬运投入至脱粒部315。
机体框架314的前部与进料器318的下部之间架设有液压缸331。收割部313通过液压缸331的伸缩动作与进料器318一体地绕第一支点X1摆动升降。在收割部313的前部上方,配置有耙拢卷筒320,耙拢卷筒320将农田里植立的谷秆向后方抓起耙入。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一边通过该耙拢卷筒320耙入农田里的植立谷秆,一边进行收割作业。
该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以往返收割等时未收割侧位于左侧的方式设定各结构。
(耙拢卷筒)
如图34~图37所示,耙拢卷筒320在侧视时呈四边形,通过托架安装在左右一对臂部332的前部,左右一对臂部332固定在机体框架314,并绕横向第二支点X2上下自由摆动。在臂部332与收割框架319之间安装有液压缸334,通过液压缸334的伸缩动作,耙拢卷筒320上下摆动。在耙拢卷筒320的横外侧,具有使耙拢卷筒320回转的驱动机构335。在驱动机构335的横外侧,具有覆盖驱动机构335的驱动罩体336。
耙拢卷筒320具有左右侧的卷筒框架337、跨连左右侧的卷筒框架337设置的4个支承棒339、安装在支承棒339的多个叉齿340。4个支承棒339为中空的管状,架设在左右侧的卷筒框架337之间。以在卷筒框架337的圆周方向空出均等间隔的方式具有该4个支承棒339。
(叉齿)
叉齿340由线状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构成,如图36所示,叉齿340以在支承棒339的长边方向空出间隔的方式排列安装在避开螺旋器322的指部324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每1个支承棒339形成有9个安装孔342。于是,在支承棒339形成有多个安装孔342。如图36~图40所示,各叉齿340通过支承部分343安装支承在支承棒339。支承部分343为叉齿340在支承棒339紧密连接的部分。在叉齿340,形成有作为支承部分343的一部分的被安装部340B。被安装部340B形成为“U”字形。在使螺栓344等紧固部件插通该“U”形槽内的状态下,将螺栓344紧固在安装孔342,螺栓344的头部与支承棒339夹持被安装部340B,从而将叉齿340支承固定在支承棒339。
如图38所示,就叉齿340而言,在从叉齿340的前端部分340A起向支承部分343延伸的中途部分,具有卷弦状的弹簧部345。弹簧部345的卷绕数例如被设定为2次。在叉齿340的位于比弹簧部345偏靠下方的位置具有弯曲部346。叉齿340的比弯曲部346偏下的部分呈肘状地向后方弯曲。
(弓形罩体)
如图36~图41所示,具有弓形罩体341(相当于“罩体”),弓形罩体341覆盖叉齿340的支承于支承棒339的支承部分343。弓形罩体341具有可挠性,形成为长方形的薄片,该长方形以沿支承棒339的长边方向的边为长边。每1个支承棒339具有1个弓形罩体341。弓形罩体341形成为覆盖支承棒339的长边方向的大致全长的长度。在弓形罩体341形成有多个穿通孔347,穿通孔347为与叉齿340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圆形。各个叉齿340分别穿通弓形罩体341的各个穿通孔347。也就是说,1个叉齿340穿通1个穿通孔34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弓形罩体341形成有9个穿通孔347。穿通孔347形成为截面面积比叉齿340的截面面积大,从而使叉齿340易于穿通穿通孔347。
此外,如图36、图39~图41所示,在弓形罩体341形成有多个固定孔34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弓形罩体341形成有5个固定孔348。左右两端的2个固定孔348在弓形罩体341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于与左右两端的2个穿通孔347相应的位置。并且,其余的3个固定孔348在弓形罩体341的长边方向上形成于不与穿通孔347相应的位置(不与叉齿340相应的位置)。具体来说,其余的3个固定孔348形成于夹着2个穿通孔347的中间位置的中央部位。
为了能够通过束绑带349等固定件将弓形罩体341安装在支承棒339侧,在弓形罩体341形成有固定孔348。在利用固定孔348通过束绑带349将弓形罩体341安装在支承棒339侧时,首先,使束绑带349插通固定孔348。接着,在束绑带349插通固定孔348的状态下,将束绑带349缠绕支承棒339一周并紧固。由此,弓形罩体341在固定孔348的部位紧密固定在支承棒339。如上所述,对于全部固定孔348而言,通过束绑带349等固定件将弓形罩体341固定在支承棒339。
由此,通过单个弓形罩体341能够覆盖全部叉齿340的支承部分343。并且,叉齿340在比弹簧部345偏靠下方的位置穿通弓形罩体341。在将弓形罩体安装在叉齿340的安装状态下,弓形罩体341的比穿通孔347偏靠下方的部位位于叉齿340的前侧。也就是说,通过弓形罩体341能够覆盖叉齿340的支承部位343的后方侧、弹簧部345的后方侧以及下方侧。
由于对于1个支承棒339使用1个弓形罩体341,因此,通过单个弓形罩体341能够覆盖2个以上叉齿340的支承部分343。进而,通过单个弓形罩体341能够覆盖全部叉齿340的支承部分343。
(支承棒)
此外,就支承棒339而言,具有第一棒350和第二棒351。第一棒350以不等间隔的第一排列方式排列安装有多个叉齿340,第二棒351以与第一排列方式相反排列的第二排列方式排列安装有多个叉齿340。第一棒350和第二棒351在卷筒框架337的圆周方向相邻交替配置。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耙拢卷筒320具有由2个第一棒350和2个第二棒351共2种构成的4个支承棒339。弓形罩体341的穿通孔347的排列方式与第一排列方式相对应。换言之,如果将弓形罩体341左右相反使用,穿通孔347的排列方式就能够对应与第一排列方式相反排列的第二排列方式。也就是说,就第一棒350和第二棒351而言,能够兼用具有相同结构的弓形罩体341。
(侧分禾器)
如上所述,如图34、图42和图43所示,在耙拢卷筒320的驱动机构335的左横外侧,具有覆盖驱动机构335的驱动罩336。并且,在收割框架319的左横外侧,具有覆盖螺旋器322的驱动机构322A的侧罩325。在从侧面观察机体左侧时,驱动罩336和侧罩325之间的空间S越靠近第二支点X2越窄。因此,在进行收割作业时,未收割侧的植立谷秆的穗前侧倒入该空间S,进而夹在驱动罩336和侧罩325之间并被撕扯,有可能妨碍顺利收割的已收割谷秆的搬运。
在此,具有侧分禾器326,侧分禾器326用于防止未收割侧的植立谷秆倒入空间S。侧分禾器326在位于比侧罩325和驱动罩336偏靠机体外侧的位置的状态下固定在收割框架319,并适当地封堵空间S。
在侧分禾器326具有向后上方延伸的棒状的引导部件352和呈“L”字形弯曲的棒状的L字部件353。引导部件352的下端部侧连结在左侧的收割框架319的前端部。在引导部件352中从下端部侧向上端部侧延伸的中途部位,连结有L字部件353的一端部。
至少在耙拢卷筒320处于通常的收割位置时,引导部件352从左侧的收割框架319起横断空间S,并延伸至驱动罩336的左横外侧的位置。并且,引导部件352以随着从下端部向上端部延伸而逐渐偏离机体左侧的横外侧的方式倾斜。
在L字部件353具有纵部位和横部位,所述纵部位连结在引导部件352的中途部位并以向后下方倾斜的状态向后方延伸,所述横部位从所述纵部位起向机体内侧弯曲,且所述横部位的端部连结在机体框架314的左侧面。
通过上述侧分禾器326,在进行收割作业时,位于机体左侧的未已收割谷秆由引导部件352以偏离机体外侧的方式引导。由此,未已收割谷秆的穗前端不易进入空间S。因此,能够减少在收割部313中产生已收割谷秆的搬运混乱等问题。并且,由于侧分禾器326是通过组合棒状的引导部件352和L字部件353这样简单的结构而实现的,因此不仅能够将成本的增加抑制得最少,还不会妨碍驾驶员从驾驶操作部317向机体左侧观察时的视线。
(分草杆)
如图34、图42和图43所示,侧罩325的最下部附近向机体左横外侧膨出。在收割框架319安装有分草杆327,在进行收割作业时,分草杆327防止植立谷秆冲撞该膨出部325A。分草杆327具有连结部件354和引导部件355。连结部件354为水平状的板,该连结部354的内端部接合在左侧的收割框架319的左侧面中位于后部下侧的位置。引导部件355形成为前后较长的棒状的部件,引导部件355的中途部位连结在连结部件354的外端部。引导部件355从前部向后部延伸且位于机体外侧,引导部件355的后端部延伸至膨出部325A的前端部附近。
通过上述分草杆327,在进行收割作业时,通过引导部件355将未已收割谷秆向比膨出部325A更靠近机体外侧的方向引导。由此,能够防止未已收割谷秆与膨出部325A冲撞。
(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弓形罩体341形成多个穿通孔347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图44所示,代替穿通孔347,也可以在弓形罩体341形成9个横一字形的切口356。此时,相应的叉齿340分别穿通各个切口356。
通过如上所述地使叉齿340穿通弓形罩体341的切口356,能够借助弓形罩体341的可挠性使叉齿340保持在切口356。因此,能够使弓形罩体341相对于叉齿340保持稳定的位置关系。此时,切口356的形状并不限于图44所示的横一字形,也可以为纵一字形、十字形等各种形状。此外,作为优选,切口356未到达弓形罩体341的端部而是被封闭在弓形罩体341内。
另外,虽未图示,也可以在弓形罩体341既形成穿通孔347又形成切口356。相应的叉齿340可以分别穿过各个穿通孔347以及各个切口356。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穿通孔347形成为截面面积比叉齿340的截面面积大,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穿通孔347也可以形成为截面面积比叉齿340的截面面积小,此时,借助弓形罩体341的可挠性,易于使叉齿340良好地保持在穿通孔347。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弓形罩体341形成例如9个穿通孔347或切口356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穿通孔347、切口356的数量可以为1个~8个、10个以上。此时,穿通孔347、切口356的数量可以与叉齿340的数量或安装孔342的数量相同,也可以比这些数量多。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1个穿通孔347中穿通1个叉齿340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在1个穿通孔347中也可以穿通2个以上叉齿340。另外,穿通孔347的形状也不限于圆形,可以为长孔形状、茧形状、在1个孔的半径方向有超过孔径的切口的形状、在2个孔的半径方向有相连的切口的形状等。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弓形罩体341形成5个固定孔348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固定孔348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4个,或6个以上。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弓形罩体341形成固定孔348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不特意形成固定孔348。例如,通过使弓形罩体341缠绕支承棒339一周并使弓形罩体341的上端部与弓形罩体341的一部分连接,从而使弓形罩体341支承在支承棒339。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单个弓形罩体341覆盖全部叉齿340的支承部分343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对于每1个支承棒339,也可以在支承棒339的长边方向排列多个(2个以上)分割罩,由多个分割罩覆盖全部叉齿340的支承部分343。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束绑带349用作固定件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仅为缠系绳状部件形式的固定件。此时,通过使绳状部件插通固定孔348,并缠绕支承棒339一周,将绳状部件的端部彼此系结,从而将弓形罩体341固定在支承棒339侧。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弹簧部345的卷绕数为2次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弹簧部345的卷绕数可以为1次或3次以上。并且,叉齿340也可以不具有弹簧部345。
(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就支承棒339而言,示出了具有第一棒350和第二棒351的例子,第一棒350以第一排列方式安装有多个叉齿340,第二棒351以与第一排列方式相反排列的第二排列方式安装有多个叉齿340,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例如,在从侧面观察时耙拢卷筒320为除四边形以外(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的形状且支承棒339为5根以上的情况下,例如,就支承棒339而言,除了第一棒350和第二棒351,还可以具有其他棒,所述其他棒与第一棒350和第二棒351的叉齿340的排列方式完全不同。并且,就支承棒339而言,也可以仅具有多个第一棒350,第一棒350以不等间隔的第一排列方式排列安装有多个叉齿340。此外,就支承棒339而言,也可以具有其他棒,所述其他棒以等间隔的排列方式排列安装有多个叉齿340。在这些情况下,只要根据支承棒339的种类配备弓形罩体341即可。
(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往返收割等情况下以未收割侧位于左侧的方式设定各种结构的例子,也可以以未收割侧位于右侧的方式设定。此时,作为优选,侧分禾器326、分草杆327设置在机体右侧。
(1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左、右的表述,但本发明也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的左右位置关系。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根据图45来说明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45中示出了以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全喂入型联合收割机)为例的收割稻谷、麦子等农作物的联合收割机。在联合收割机的前部设有收割植立谷秆的收割部401。在收割部401的后方设有能够在农田间行驶的履带式行驶装置402。在行驶装置402的上部设有机体框架403。
在机体框架403上的左侧设有对已收割谷秆进行脱粒的脱粒装置404。在收割部401的后方,设有进料器405,进料器405将来自收割部401的已收割谷秆搬运至脱粒装置404。在机体框架403上的右侧前部,设有供操作员搭乘的驾驶部406。在机体框架403上的右侧后部,设有存储脱粒后的谷粒的谷粒存储部(省略图示)。所述谷粒存储部可以为箱式,也可以为料斗式。
根据上述结构,联合收割机一边通过行驶装置402在田地间行驶,一边通过收割部401收割植立谷秆,并通过进料器405将已收割谷秆搬运至脱粒装置404,在脱粒装置404对已收割谷秆进行脱粒处理。
下面,根据图46至图49,对进料器405进行说明。
如图46所示,进料器405具有进料箱407,进料箱407使收割部401和脱粒装置404连通。在进料箱407的前端部(入口侧端部),设有能够回旋的从动回旋体408。在进料箱407的后端部(出口侧端部),设有能够回旋的驱动回旋体409。驱动回旋体409设置在左右朝向的被输入动力的输入轴410。在从动回旋体408与驱动回旋体409卷绕有搬运链条412。在输入轴410设有操作螺母411(相当于本发明的“操作部”)。通过驱动回旋体409和从动回旋体408的回旋,已收割谷秆由搬运链条搬运至脱粒装置404。
如图46和图47所示,在进料箱407的右侧部(进料箱407的位于驾驶部406侧的侧部),连结有加强用槽部件417。槽部件417在从侧面观察时向与进料器405的搬运方向(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延伸。槽部件417以向右横外方侧开口的状态焊接连结在进料箱407的右侧部。在进料箱407的右侧部,具有收纳部419,收纳部419能够收纳工具418,收纳部419的详细内容将在后文中说明。
工具418为扳手状的工具。具体而言,工具418具有口部430和把手部431。
口部430为能够配设在操作螺母411的部分。也就是说,如后面详细描述的,当操作螺母411由例如六角螺母构成时,口部430形成为能够配设在六角螺母的形状。口部430的开口部内焊接连结有用于加强口部430的板430a。
把手部431由棒状的平板构成。在把手部431的前端部焊接连结有口部430。在把手部431的基端部形成有圆孔431a(相当于本发明的“孔”)(参照图49)。
如图49所示,在进料箱407的后端部设有左右一对套管部413。左右一对套管部413在进料箱407的后端部从左右两侧部向左右横外方凸出。左右一对套管部413通过左右一对轴承414以能够回旋的方式支承输入轴410。左右一对套管部413中向左右横外方凸出的部分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在左右一对托架415。左右一对托架415由螺栓416连结在脱粒装置404的前部。
输入轴410的左端部(输入轴410的位于与驾驶部406相反侧的端部)从左右一对套管部413中左侧的套管部413向左横外方凸出。在输入轴410的左端部中向左横外方凸出的部分以从左至右的顺序分别设有输入带轮420、输出链轮421。在输入带轮420,卷绕有带422,带422用于将脱粒装置404所具有的风扇424(参照图45)的动力传递至输入轴410。在输出链轮421卷绕有链条423,链条423用于将输入轴410的动力传递至收割驱动轴425(参照图45)。
输入轴410的右端部(输入轴410的位于驾驶部406侧的端部)从左右一对套管部413中右侧的套管部413向右横外方凸出。在输入轴410的右端部,形成有三个阶梯部426、427、428,三个阶梯部426、427、428中越靠近右端部侧(输入轴410的轴心方向上的端部侧)的阶梯部直径越小。三个阶梯部426、427、428从右至左依次构成为小口径部426、中口径部427、大口径部428。
大口径部428为三个阶梯部426、427、428中在左右方向(输入轴410的轴心X方向)上最靠近中央部侧(输入轴410的中央部侧)的阶梯部,即最左端部侧的阶梯部。大口径部428在三个阶梯部426、427、428中直径最大。在大口径部428设有左右一对轴承414中右侧的轴承414,左右一对轴承414以能够回旋的方式支承输入轴410。轴承414在左右方向上由止动圈414a进行定位。
中口径部427为三个阶梯部426、427、428中的小口径部426和大口径部428之间的阶梯部。中口径部427形成在输入轴410的右端部中向右横外方凸出的部分。中口径部427在三个阶梯部426、427、428中比大口径部428的直径小,且比小口径部426的直径大。在中口径部427以能够向左右方向滑动的方式设有操作螺母411。具体而言,操作螺母411异形嵌合(例如花键嵌合等)在中口径部427。也就是说,操作螺母411被以相对于输入轴410不能回旋的方式设置。在中口径部427形成有花键槽427a。
小口径部426为三个阶梯部426、427、428中位于左右方向最靠近端部侧的阶梯部,即最右端部侧的阶梯部。小口径部426形成在输入轴410的右端部中向右横外方凸出的部分。在小口径部426设有紧固螺母429(相当于本发明的“紧固件”)。具体为,紧固螺母429螺嵌在小口径部426。对小口径部426实施螺嵌加工。紧固螺母429对操作螺母411在左右方向上紧固。也就是说,操作螺母411在左右方向上被紧固螺母429和大口径部428夹持固定。
下面,根据图49和图50对操作螺母411进行说明。
如图49和图50所示,操作螺母411能够配设手动操作的工具418。通过在操作螺母411配设工具418,通过工具418能够人为地逆回转操作输入轴410。操作螺母411例如由六角螺母构成。操作螺母411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在输入轴410。也就是说,通过用紧固螺母429对以能够向左右方向滑动的方式设置的操作螺母411进行紧固,能够防止操作螺母411脱落,而且,通过松缓紧固螺母429,能够将操作螺母411从输入轴410上取下。操作螺母411设置在输入轴410的右端部,且从进料器405向外部露出。也就是说,操作螺母411从左右一对套管部413中右侧的套管部413向右横外方凸出。
通过以上结构,在对输入轴410进行逆回转操作时,在将工具418的口部430配设在操作螺母411后(参照图50),通过提起工具418(如图47所示的箭头B方向),使得输入轴410逆回转,进而使得进料器405逆回转。此时,即使提起了工具418,通过在覆盖脱粒装置404的前部的外罩436形成缺口部436a(参照图51),使得工具418不干涉脱粒装置404。
下面,根据图46至图48对收纳部419进行说明。
如图46至图48所示,收纳部419具有槽部件417和板簧432。板簧432安装在进料箱407的右侧部,具体而言,板簧432安装在进料箱407的右侧部的上部。板簧432设置在槽部件417的开口内。板簧432由螺栓433连结在槽部件417和进料箱407的右侧部。板簧432与槽部件417协作夹持工具418(把手部431)。也就是说,通过板簧432和槽部件417的开口两端部417a,夹持工具418。在从侧面观察时工具418以呈与进料器405的搬运方向(长边方向)大致平行的姿势被收纳。
此外,在进料箱407的右侧部,除收纳部419外,还设有支承工具418的圆销434(相当于本发明的“支承部”、“销部”)。圆销434能够插入在工具418的把手部431形成的圆孔431a。圆销434焊接连结在进料箱407的右侧部。在进料箱407的右侧部焊接连结有呈近似L字形的支架435,支架435用于支承圆销434。圆销434与支架435均被焊接连结。
根据上述结构,当对输入轴410进行逆回转操作时,从收纳部419取出工具418。具体为,通过以圆销434为支点提起工具418(如图47所示的箭头A方向),从而从收纳部419中取出工具418。
(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螺母411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置在输入轴410,但操作螺母411也可以与输入轴410一体成形。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为操作螺母411,但“操作部”也可以为具有能够配设工具的配设孔。此外,操作螺母411也可以为除六角螺母以外的角形螺母(例如,四角螺母等)。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输入轴410形成有三个阶梯部426、427、428,但在输入轴410也可以形成两个或四个以上阶梯部。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收纳部419设置在进料箱407的右侧部,但收纳部419也可以设置在进料箱407的左侧部或上表面部或下表面部。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为圆销434,但“支承部”也可以仅仅为承接部或角形销。当“支承部”为角形销时,在工具418形成角形孔来取代圆孔431a。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轴承414由止动圈414a进行定位,但轴承414也可以由操作螺母411进行定位。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等联合收割机。
附图标记说明
4:机体框架;
7:脱粒装置;
7A:侧壁部;
8:谷粒回收部;
94:谷粒存储料斗;
140:料斗支承框架;
140A:横向延设部;
140B:纵向延设部;
141:凸缘部;
142:料斗安装部;
143:中间延设部;
146:加强部件;
149:防护部件;
158:扶手部件;
160:袋支承件;
163:辅助踏板;
201:辅助遮阳部;
202:纵向支承体;
206:前后连结支承杆;
207:横向支承杆;
208:篷部件;
209:中间前后连结杆;
210:加强用连结杆;
F:收纳袋;
320:耙拢卷筒;
337:卷筒框架;
339:支承棒;
340:叉齿;
340A:前端部分;
340B:被安装部;
341:弓形罩体(“罩体”);343:支承部分;
345:弹簧部;
347:穿通孔;
350:第一棒;
351:第二棒;
356:切口;
401:收割部;
404:脱粒装置;
405:进料器;
406:驾驶部;
407:进料箱;
410:输入轴;
411:操作螺母(操作部);
414:轴承;
417:槽部件;
418:工具;
419:收纳部;
426:小口径部(阶梯部);
427:中口径部(阶梯部);
428:大口径部(阶梯部);
429:紧固螺母(紧固件);
431a:圆孔(孔);
432:板簧;
434:圆销(支承部、销部)。

Claims (20)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以位于驾驶部的驾驶座椅的横侧的状态,具备上表面具有操作件的侧面板,
所述侧面板相对于所述驾驶座椅配置在机体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横侧,
支承所述侧面板的机体后部侧部位的纵框架以位于所述侧面板的后方且与所述侧面板相比向上方延伸的状态具备,
在所述纵框架支承有吸入外部空气并向发动机供气用的空气滤清器供给的粗滤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和所述粗滤器以俯视时重叠且所述空气滤清器位于下侧而所述粗滤器位于上侧的状态沿上下方向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载置在从所述纵框架固定延设在机体前部侧的空气滤清器用支承台而被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滤清器以与所述纵框架的机体宽度方向内侧的端部相比位于靠近机体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的状态具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空气滤清器向发动机进行供气的供气管以相对于所述纵框架位于机体宽度方向内侧,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状态具备。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纵框架分别支承有所述空气滤清器和所述粗滤器,
所述粗滤器以载置在从所述纵框架固定延设在机体前部侧的粗滤器用支承台而被支承的状态被安装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粗滤器用支承台由具有载置支承用的水平面部和加强用的纵面部的截面呈L字形的角材构成,在所述水平面部上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粗滤器嵌入的凹入部。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粗滤器的上端部的高度比所述纵框架的上端部高。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框架形成为方筒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框架与谷粒回收部连结。
1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以位于驾驶部的驾驶座椅的横侧的状态,具备侧面板,
支承所述侧面板的机体后部侧部位的纵框架以与所述侧面板相比向上方延伸的状态具备,
在所述驾驶座椅的下方以被发动机罩覆盖的状态具备发动机,
所述发动机罩在覆盖所述发动机的上方的关闭状态和使所述发动机的上方敞开的敞开状态之间,绕机体前后轴心自由摆动地支承于机体框架,
以比所述发动机罩的外端移动轨迹靠近上方的状态具备发动机供气用的空气滤清器,所述外端移动轨迹为所述发动机罩在所述关闭状态和所述敞开状态之间摆动操作时的外端移动轨迹。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为了在所述敞开状态下保持所述发动机罩的位置的绳索的一端与所述发动机罩连结,另一端与空气滤清器用支承台连结。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支承谷粒回收部的支承框架以由筒状的部件形成且内部空间向外敞开的状态设置,
燃料箱以位于俯视时位于所述支承框架的附近的状态具备,
由挠性材料构成的与所述燃料箱的内部空间连通的空气释放管以从与所述燃料箱连接的被连接部位向上方延伸的状态具备,
所述空气释放管的上端部以连通于所述支承框架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与形成在所述支承框架的被连接部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框架具备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横向框架部而构成,
所述被连接部形成在所述横向框架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料箱以位于所述横向框架部的下方的状态具备。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连接部以向下开口的状态形成于所述横向框架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连接部以向下凸出的状态形成于所述横向框架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连接有所述空气释放管的所述燃料箱侧的被连接部形成在所述燃料箱的上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向框架部连结在脱粒装置的侧壁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框架具备向水平方向延伸的横向框架部而构成,
所述横向框架部连结在脱粒装置的侧壁部。
CN201711463697.6A 2013-03-18 2014-01-31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79501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5446 2013-03-18
JP2013055446A JP5950854B2 (ja) 2013-03-18 2013-03-18 全稈投入型コンバイン
JP2013063029A JP6230245B2 (ja) 2013-03-25 2013-03-25 コンバイン
JP2013-063029 2013-03-25
JP2013-069996 2013-03-28
JP2013069996A JP5995768B2 (ja) 2013-03-28 2013-03-28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201480011044.2A CN105007715B (zh) 2013-03-18 2014-01-31 联合收割机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11044.2A Division CN105007715B (zh) 2013-03-18 2014-01-31 联合收割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50174A CN107950174A (zh) 2018-04-24
CN107950174B true CN107950174B (zh) 2021-06-15

Family

ID=5157981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61115.0A Active CN108093831B (zh) 2013-03-18 2014-01-31 联合收割机
CN201480011044.2A Active CN105007715B (zh) 2013-03-18 2014-01-31 联合收割机
CN201711463697.6A Active CN107950174B (zh) 2013-03-18 2014-01-31 联合收割机
CN201711460986.0A Active CN107950173B (zh) 2013-03-18 2014-01-31 联合收割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61115.0A Active CN108093831B (zh) 2013-03-18 2014-01-31 联合收割机
CN201480011044.2A Active CN105007715B (zh) 2013-03-18 2014-01-31 联合收割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60986.0A Active CN107950173B (zh) 2013-03-18 2014-01-31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4) CN108093831B (zh)
PH (3) PH12015501909A1 (zh)
WO (1) WO20141481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235941A1 (ja) * 2017-06-23 2018-12-2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および収穫機
CN108811715B (zh) * 2018-05-20 2021-03-30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 双带夹持脱麻机的夹持输送装置
CN116034718A (zh) * 2018-12-25 2023-05-02 株式会社久保田 收割机
CN113287424B (zh) * 2021-05-08 2022-05-06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一种芦苇收割捆扎机的底盘
CN113412723A (zh) * 2021-06-28 2021-09-21 盐城工学院 一种小型多功能联合收割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3886Y2 (zh) * 1980-04-08 1986-10-03
JPS56157954U (zh) * 1980-04-22 1981-11-25
JPS59107844U (ja) * 1983-01-08 1984-07-20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穀粒の袋詰装置
JPH0735543Y2 (ja) * 1991-02-22 1995-08-16 ヤンマー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における掻込リールのタイン構造
JPH08118972A (ja) * 1994-10-20 1996-05-14 Kubota Corp 農用車両における燃料タンクのブレザー装置
JP3650524B2 (ja) * 1998-03-20 2005-05-18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収穫機
JP2002095341A (ja) * 2000-09-20 2002-04-02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コンバイン
US6736722B1 (en) * 2002-12-04 2004-05-18 Deere & Company Unloader tube cleaning system for harvesting apparatus
JP3714334B2 (ja) * 2003-02-28 2005-11-09 井関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4746416B2 (ja) * 2005-12-01 2011-08-10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クローラ走行装置のクローラ緊張装置
JP4948075B2 (ja) * 2006-08-03 2012-06-06 三菱農機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JP2008056076A (ja) * 2006-08-31 2008-03-13 Iseki & Co Ltd 走行車両
JP2008263885A (ja) * 2007-04-23 2008-11-06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袋詰め作業部
DE07405187T1 (de) * 2007-07-02 2008-12-04 Rolex Sa Wasserdichtes Armbanduhrgehäuse
JP2010035425A (ja) * 2008-07-31 2010-02-18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US7650737B1 (en) * 2008-09-18 2010-01-26 Deere & Company Reel finger for use on a harvesting header for an agricultural machine
JP2010094088A (ja) * 2008-10-17 2010-04-30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5421814B2 (ja) * 2010-02-22 2014-02-19 株式会社クボタ 掻込みリールのタイン取付け構造
JP2011172535A (ja) * 2010-02-25 2011-09-08 Kubota Corp 掻込みリールのタイン取付け構造
JP5002042B2 (ja) * 2010-08-06 2012-08-15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JP5635875B2 (ja) * 2010-11-11 2014-12-03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CN202190542U (zh) * 2011-07-19 2012-04-18 湖南中天龙舟农机有限公司 一种低噪声的联合收割机
JP2013128448A (ja) * 2011-12-21 2013-07-04 Kubota Corp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PH12015501909B1 (en) 2016-01-04
CN108093831A (zh) 2018-06-01
PH12015501909A1 (en) 2016-01-04
CN108093831B (zh) 2021-06-01
WO2014148123A1 (ja) 2014-09-25
CN107950173A (zh) 2018-04-24
CN107950174A (zh) 2018-04-24
PH12017501476B1 (en) 2018-04-23
CN105007715A (zh) 2015-10-28
PH12017501477A1 (en) 2018-04-23
PH12017501477B1 (en) 2018-04-23
CN105007715B (zh) 2018-01-23
CN107950173B (zh) 2019-08-23
PH12017501476A1 (en) 2018-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50174B (zh) 联合收割机
JP6104009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13615406B (zh) 联合收割机
WO2013035557A1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207285B (zh) 联合收割机及脱粒装置
JP2014183815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08206439A (ja) コンバイン及びコンバインの操縦装置
JP598472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230245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4183820A (ja) コンバイン
CN111480458B (zh) 收割机
JP2014183817A5 (zh)
CN111918546B (zh) 收割机及作业机
JP6041725B2 (ja)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回収装置
JP711003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585070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4576700B2 (ja) コンバイン
WO2009144990A1 (ja) 脱穀装置
JP6265880B2 (ja) 普通型コンバイン
CN113677193B (zh) 作业车、收割机以及作业机
JP648735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707620B1 (ja) 収穫機
CN111988984A (zh) 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CN115279171A (zh) 联合收割机及收割机
CN107529723B (zh) 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