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29723B - 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 Google Patents
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29723B CN107529723B CN201580079198.XA CN201580079198A CN107529723B CN 107529723 B CN107529723 B CN 107529723B CN 201580079198 A CN201580079198 A CN 201580079198A CN 107529723 B CN107529723 B CN 1075297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el tank
- frame
- grain
- tank
- later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mbines (AREA)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作业机,在行进机体的后部具备燃料箱(40),在燃料箱(40)的后方具备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的供油辅助台(7),供油辅助台(7)构成为,能够将在行进机体上的安装姿势切换为载置面朝向上方的使用状态、和该载置面位于与燃料箱(40)的后壁对置的部位的存放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背景技术
(1)在作业机之中,有以下这样的结构:在行进机体的后部具备燃料箱,在该燃料箱的后方,具备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的供油辅助台。
作为如上述那样具备燃料箱和在向该燃料箱补给燃料时使用的支承供油用容器的重量的供油辅助台的作业机,有下述[A]及[B]中记载的结构。
[A]使位于供油口的附近的供油辅助台能够绕沿着行进机体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摆动地支承在机体框架上,构成为,能够切换为使载置面朝上而向机体后方侧突出的使用姿势、和使载置面竖起而为存放状态的姿势(参照专利文献1)。
[B]借助管状的部件的弯曲加工而构成位于供油口的附近的供油辅助台,使其能够绕沿着行进机体的左右方向的横轴心摆动及滑动地支承,构成为,能够切换为使载置面朝上而向机体后方侧突出的使用姿势、和使载置面竖起而为存放状态的姿势(参照专利文献2)。
(2)此外,在作业车之中,有具备以下部件的结构:散热器,其将发动机的冷却水冷却;冷却风扇,其相对于散热器配置在机体内侧,将散热器冷却;防尘箱,其具有将散热器的机体外侧以容许通气且阻止尘埃的穿过的状态覆盖的防尘网,并且能够敞开摆动。
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以往的作业车。在该作业车中,具备位于防尘网(在专利文献3中是“空气取入部”)与散热器之间的空冷式冷却设备(在专利文献3中是“油冷却器”)。空冷式冷却设备构成为,能够向与防尘箱的敞开移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敞开移动。具体而言,将防尘箱的敞开移动用的构造兼用在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用的构造中。
(3)此外,在作业机之中,有具备将作业机的驾驶部的上方覆盖的作业机用天篷的结构。
以往的作业机用天篷在被作业机的机体支承的支柱的上部具备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的顶盖部而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43753号公报(参照段落“0021”及附图的“图2”、“图4”)。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69160号公报(参照段落“0009”,“0018”及附图的“图1”、“图2”、“图3”、“图7”)。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2510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120512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1)与背景技术(1)对应的问题是以下这样的。
在专利文献1及2所示的构造中,能够进行供油辅助台的姿势切换,由此,在不使用供油辅助台的情况下,在能够有效地利用行进机体上的面积这一点上是有用的。
但是,这些供油辅助台设在从燃料箱的位置离开的供油口的附近,在存放状态下,单单在机体后方侧成为起立姿势,不能特别发挥某种作用。
本发明是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供油辅助台的发明。
(2)此外,与背景技术(2)对应的问题是以下这样的。
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同一个支承构造承接防尘箱和空冷式冷却设备,所以作用在支承构造上的负荷变大。此外,假如在防尘箱的敞开移动用的支承构造损坏的情况下,有可能发生以下不良状况:不再能够进行防尘箱的敞开移动,并且也不再能够进行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
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希望提供一种作业车,其能够与防尘箱的敞开移动用的支承构造无关而适当地进行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
(3)此外,与背景技术(3)对应的问题是以下这样的。
在上述以往结构中,天篷的顶盖部是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材料一体地形成的,所以例如在因与其他物体的接触等而天篷的顶盖部损伤那样的情况下,顶盖部破裂而被分割为多个断片,有难以将顶盖部修复的情况。结果,需要将顶盖部整体替换为新的部件等,在成本方面变得不利,并且难以进行用于修理更换等的替换作业。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成本方面变得有利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替换作业的作业机用天篷及具备它的作业机。
发明内容
(1)与问题(1)对应的解决手段是以下这样的。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行进机体的后部具备燃料箱;在前述燃料箱的后方,具备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的供油辅助台;前述供油辅助台构成为,能够将在前述行进机体上的安装姿势切换为载置面朝向上方的使用状态、和该载置面位于与前述燃料箱的后壁对置的部位的存放状态。
根据本发明,构成为,能够对供油辅助台的姿势向载置面朝向上方的使用状态、和载置面位于与燃料箱的后壁对置的部位的存放状态进行姿势切换,所以作为供油辅助台能够方便地使用,并且在不使用时能够以不成为障碍的状态存放。
并且,在存放状态下,载置面位于与燃料箱的后壁对置的部位,所以该载置面还能够起到作为燃料箱的后壁的保护部件的作用,有能够更有效地利用供油辅助台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燃料箱在前述行进机体的后部位置配设在谷物储存部与脱谷部之间。
通过具备本方案,能够将谷物储存部与脱谷部之间的空间有效利用,将燃料箱以自行机体上的空间利用效率良好的状态配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燃料箱被载置支承在前述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上,前述供油辅助台设置为,在使用状态下,前述载置面位于前述燃料箱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
通过具备本方案,在使供油辅助台被载置支承在容易进行向燃料箱的补给作业的位置的同时,容易以比较轻松的姿势进行燃料供给。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供油辅助台构成为,能够绕沿着前述行进机体的左右方向的横轴芯转动,从使用状态绕前述横轴芯向下方转动而成为存放状态,在该存放状态下,成为前述载置面与前述燃料箱的后表面的下部对置的状态。
通过具备本方案,当将供油辅助台切换为存放状态时,能够成为由该供油辅助台保护燃料箱的下部后方侧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行进机体的后部位置具备作为谷物储存部的谷物箱;在前述谷物箱的后方具备谷物排出用的卸载机;从前述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立设有支承前述卸载机的支柱框架;在前述支柱框架上支承着前述供油辅助台。
通过具备本方案,能够利用支承卸载机的支柱框架,以简单的构造将供油辅助台牢固地支承。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燃料箱以比前述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的后端部更向后方侧伸出的状态配设;设有保护部件,该保护部件位于该燃料箱的向后方侧的伸出部分的下方侧,保护前述燃料箱的后部;前述保护部件构成为,具备比前述机体框架的后端部更向后方侧伸出的左右一对后方伸出框架、和将该后方伸出框架的后端部彼此连结的横框架,并且前述横框架位于被切换为存放状态的前述供油辅助台的自由端部的下方。
通过具备本方案,即使是容量较大的燃料箱比机体框架的后端部更向后方侧伸出的状态,也能够将该燃料箱的下方侧用保护部件切实地保护,并且当将供油辅助台切换为存放状态时,由该供油辅助台和保护部件保护燃料箱的后部,并且供油辅助台也借助保护部件而容易避免与来自下方侧的其他物体的接触。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以与前述燃料箱相邻的状态具备谷粒储存用的谷物箱;在前述谷物箱中,在与前述燃料箱对置的一侧的壁面上形成有凹入部;前述燃料箱以进入到前述凹入部中的状态配设。
通过具备本方案,在谷物箱上在与燃料箱对置的一侧的壁面上形成凹入部,燃料箱以进入到该凹入部中的状态配设,所以能够将燃料箱的容量增大凹入部的容量的量。
因而,有能够在避免机体框架的大型化等的同时将燃料箱容量增大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谷物箱及前述燃料箱分别被机体框架载置支承;前述凹入部设在前述谷物箱的下部。
通过具备本方案,有以下优点:能够将谷物箱及燃料箱分别用机体框架稳定地支承,并且能够利用设在谷物箱的下部的凹入部,将谷物箱的下部与机体框架的间隔扩大,将燃料箱的配设用空间扩展。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谷物箱的下方形成有下方变窄的倾斜部,前述凹入部形成于该下方变窄的倾斜部。
通过具备本方案,凹入部形成于谷物箱的下方的下方变窄的倾斜部,所以能够将谷物箱的下方侧的空间有效利用,并且容易形成为在凹入部中也存在下方变窄的倾斜的状态。因而,在不会防止谷物箱的内部中的谷粒的流下而容易形成凹入部这一点上是有利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凹入部仅形成在前述谷物箱中的在俯视中前述燃料箱重叠的部位上。
通过具备本方案,在谷物箱上形成的凹入部仅形成于在俯视中燃料箱重叠的部位上,所以因凹入部的形成带来的谷物箱内的容量的削减为所需最小限度就足够。由此,有能够实现燃料箱容量的增大和谷物箱容量的削减程度的减小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燃料箱形成为沿着前述凹入部的形状的形状。
通过具备本方案,燃料箱的形状沿着凹入部的形状,所以在燃料箱侧及谷物箱侧都使产生浪费的空间的可能性变小,有能够提高机体框架上的空间的利用效率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凹入部形成在前述谷物箱的后部侧。
通过具备本方案,谷物箱的凹入部形成在谷物箱的后部侧,所以燃料箱能够将其一部分也伸出到谷物箱的后方侧。由此,有能够进一步增大燃料箱容量的优点。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燃料箱具备在俯视中比前述谷物箱更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分,在该突出部分上具备供油口。
通过具备本方案,供油口设在比谷物箱更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分上,所以有容易进行从外部的供油作业的优点。
(2)此外,与问题(2)对应的解决手段是以下这样的。
本发明的作业车具备:散热器,其将发动机的冷却水冷却;冷却风扇,其相对于前述散热器配置在机体内侧,将前述散热器冷却;防尘箱,其具有将前述散热器的机体外侧以容许通气且阻止尘埃的穿过的状态覆盖的防尘网,并且能够敞开摆动;空冷式冷却设备,其位于前述防尘网与前述散热器之间;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能够向与前述防尘箱的敞开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敞开移动而构成。
根据本发明,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方向与防尘箱的敞开移动方向不同,所以空冷式冷却设备不被防尘箱的开闭移动用的支承构造支承。由此,即使防尘箱的开闭移动用的支承构造损坏等,也与防尘箱的开闭移动用的支承构造无关,而能够适当地进行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前述防尘箱和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中的某一方能够上下移动而构成;前述防尘箱和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中的另一方能够水平移动而构成。
根据本方案,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方向与防尘箱的敞开移动方向为大致正交的关系,所以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操作、防尘箱的敞开移动操作的操作感觉分别不同,能够提高空冷式冷却设备的维护性。
这里,所谓“上下移动”,是包括沿着上下方向的摆动移动及沿着上下方向的滑动移动的概念。
此外,所谓“水平移动”,是包括沿着横向的摆动移动及沿着横向的滑动移动的概念。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前述防尘箱及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能够转动。
根据本方案,不需要如防尘箱或空冷式冷却设备能够滑动移动地构成那样、在滑动范围中确保不干渉空间,所以容易进行防尘箱及空冷式冷却设备的布局。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与作为冷却对象的装置被挠性软管连接;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能够借助前述挠性软管的变形而转动。
根据本方案,能够将与作为冷却对象的装置连接的挠性软管兼用于空冷式冷却设备的转动构造。因此,不需要在空冷式冷却设备上设置专用的转动构造,能够使构造简洁化。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容纳前述散热器的框架体上设有贯通支承部;前述挠性软管被前述贯通支承部贯通支承;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能够以前述贯通支承部的附近为基点转动。
根据本方案,与挠性软管以距框架体的贯通支承部较远的部位为基点转动的结构相比,挠性软管的变形量变小,能够抑制挠性软管的耐久性的下降。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前述贯通支承部能够相对于前述框架体拆装。
根据本方案,通过从框架体将贯通支承部拆下,容易使挠性软管变形,容易进行连接挠性软管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转动操作。
此外,通过在框架体上安装贯通支承部,将挠性软管稳定地支承于贯通支承部。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前述框架体上,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在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时限制前述挠性软管的移动。
根据本方案,由限制部件限制挠性软管以使其不过度变形,所以能够抑制挠性软管的耐久性的下降。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在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机体内侧,具备与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不同的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前述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构成为,能够向与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方向及前述防尘箱的敞开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敞开移动。
根据本方案,防尘箱的支承构造、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支承构造、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支承构造相互不同,所以即使某个设备的支承构造损坏等,也不给其他的支承构造带来影响。此外,防尘箱、空冷式冷却设备及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方向相互不同,所以防尘箱的敞开移动操作、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操作、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操作的操作感觉分别不同,能够提高空冷式冷却设备、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维护性。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前述防尘箱能够绕纵朝向轴心转动;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和前述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中的某一方能够朝向上方侧转动;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和前述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中的另一方能够朝向下方侧转动。
根据本方案,防尘箱能够绕纵朝向轴心转动,所以能够不将防尘箱抬起而轻松地进行防尘箱的敞开移动操作。并且,能够将空冷式冷却设备和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在上下方向上向不同侧转动,所以空冷设备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操作、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敞开移动操作的操作感觉分别不同,能够提高空冷式冷却设备、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维护性。
在上述方案中,优选的是,构成为,通过将敞开摆动的状态的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与敞开摆动的状态的前述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相互卡止,将前述空冷式冷却设备和前述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两者保持为敞开摆动的状态。
根据本方案,不需要设置用来将空冷式冷却设备及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卡止为敞开摆动的状态的专用的卡止部件,能够使构造简洁化。
(3)此外,与问题(3)对应的解决手段是以下这样的。
涉及本发明的作业机用天篷的特征方案在于,具备支承框架和柔性片,所述支承框架被作业机的机体支承,所述柔性片张紧设置在前述支承框架上而形成顶盖部,并且具有挠性;前述支承框架在俯视中形成为框形状;在前述柔性片的内表面侧具备相对于前述支承框架的安装部;前述安装部以位于俯视框形状的前述支承框架的框内侧的状态装备。
根据本方案,顶盖部由张紧设置在支承框架上的具有挠性的柔性片构成,所以例如在因与其他物体的接触等而顶盖部损伤那样的情况下,顶盖部不会破裂而被分割为多个碎片,而只是受到仅一部分破裂形成裂缝等的损伤。所以,通过实施将该损坏的部位贴合或缝合等的修复处理,就能够原样继续使用。结果,即使在顶盖部损伤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将顶盖部整体替换为新的,在成本方面变得有利。
柔性片是用位于支承框架的框内侧的安装部向支承框架安装的结构,所以例如在进行修复时等的替换作业的情况下等,能够在将柔性片铺到支承框架的上方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安装作业。并且,在将柔性片张紧设置在支承框架上之后,相当于安装部的位置被朝向支承框架侧即框外侧拉伸,所以能够将柔性片以松弛较少的状态张紧设置。
因而,涉及本发明的作业机用天篷在成本方面变得有利,并且能够容易地进行替换作业。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沿着前述支承框架的框形状具备多个前述安装部。
根据本方案,将柔性片借助以沿着支承框架的框形状排列的状态具备多个的安装部向支承框架安装,所以能够将柔性片遍及框形状的整体以松弛较少的状态张紧设置。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柔性片的内表面侧,安装着长尺寸的片状的安装用部件,所述安装用部件具备前述多个安装部并沿着前述支承框架的框形状延伸。
根据本方案,在柔性片的内表面侧安装片状的安装用部件,在该安装用部件上具备安装部。结果,柔性片不需要例如形成安装用的插通孔等安装部等的特别的加工,能够做成容易防止雨水的侵入等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前述安装部上具备插通孔;构成为,将前述插通孔和前述支承框架用绳状部件连结。
根据本方案,使绳状部件穿过插通孔,并以包围支承框架的方式穿过,将该绳状部件的端部彼此连结。通过这样装配绳状部件,能够切实地将柔性片安装到支承框架上。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支承框架具备:周框形成体,其形成矩形的框形状;横朝向连结体,其跨越前述周框形成体的左右两侧的横侧部而架设;横朝向加强体,其以沿着前述横朝向连结体的状态一体地连结在前述横朝向连结体上;斜加强体,其跨越该横朝向加强体的横方向中间部和前述周框形成体的左右两侧的前述横侧部,在斜方向上延伸设置。
根据本方案,由周框形成体形成顶盖部的俯视中的外周部。架设在周框形成体上的横朝向连结体能够作为用来支承到作业机的机体上的部件使用。由这些周框形成体和横朝向连结体构成支承框架的主要部分。并且,通过具备横朝向加强体和斜加强体,能够将构成主要部分的周框形成体和横朝向连结体加强,能够形成强度较大的支承框架。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支承框架相对于被作业机的机体支承的支柱绕横轴心上下摆动自如地被支承;具备卡合式的定位机构,其能够将前述支承框架的上下摆动位置位置保持在设定位置;跨越前述支承框架和前述支柱,装备有对前述支承框架绕前述横轴心向上方或下方移动施力的施力机构。
根据本方案,定位机构通过支承框架侧的部件与支柱侧的部件卡合,将支承框架的上下摆动位置保持为设定位置。在这样被保持在设定位置时,由施力机构对支承框架向上方或下方移动施力。
在支承框架侧的部件与支柱侧的部件卡合的部位中,借助施力机构的施力,维持两部件彼此被推压的状态,能够将支承框架以没有晃动的良好的状态支承。
涉及本发明的作业机的特征方案在于,具备上述方案的作业机用天篷。
根据本方案,能够将该作业机的驾驶部的上方用作业机用天篷覆盖,能够防止对搭乘在驾驶部中的驾驶者日晒或雨淋。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作业机用天篷以位于驾驶部的上方的状态设置;在前述驾驶部的下方侧具备原动部;在前述原动部中,具备发动机、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产生相对于前述散热器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和将前述冷却风从机体外部吸气的防尘罩;前述防尘罩的机体外方侧端部位置与前述作业机用天篷的机体外方侧端部位置一致或大致一致。
根据本方案,装备在原动部中的发动机、散热器及冷却风扇被装备在驾驶部中的发动机罩等将上方侧覆盖,而防尘罩是为了将外界气体吸气而装备在面向机体外方的部位上的部件,在不被发动机罩等覆盖的状态下向外方露出。
防尘罩的机体外方侧端部位置与作业机用天篷的机体外方侧端部位置一致或大致一致,所以能够将露出到外方的防尘罩的上方用作业机用天篷覆盖。能够抑制雨水等落在防尘罩上,能够实现防尘罩的耐久性的提高。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前述作业机用天篷以位于驾驶部的上方的状态设置;在前述驾驶部中,具备驾驶座席和位于前述驾驶座席的机体内方侧的侧面板;前述侧面板的机体内方侧端部位置与前述作业机用天篷的机体内方侧端部位置一致或大致一致。
根据本方案,在侧面板上具备用来进行驾驶操作的各种操作工具,但各种操作工具为了供驾驶者操作而以从侧面板向外方露出的状态装备。
侧面板的机体内方侧端部位置与作业机用天篷的机体内方侧端部位置一致或大致一致,所以能够将各种操作工具露出到外方的侧面板的上方用作业机用天篷覆盖。能够抑制雨水等落在各种操作工具上,能够实现各种操作工具的耐久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图(以下,到图13为止相同),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整体的右侧视图。
图2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整体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设置在机体框架上的谷物箱及燃料箱与供油辅助台的位置关系的右侧视图。
图4是表示设置在机体框架上的谷物箱、脱谷装置及燃料箱与供油辅助台的位置关系的后视图。
图5是图4的V-V线截面处的向视图。
图6是表示谷物箱及卸载机的支承构造和供油辅助台的后视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表示谷物箱及卸载机的支承构造与供油辅助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供油辅助台的安装构造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供油辅助台的安装构造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谷物箱的敞开姿势固定构造的说明图。
图11是图4中的XI-XI线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卸载机的上部的后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图(以下,到图20为止相同),是表示作为作业车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同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16是表示防尘箱的内部的侧视图。
图17是表示防尘箱及发动机罩的内部的后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防尘箱及发动机罩的内部的局部切掉俯视图。
图19是表示贯通支承部的周边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作为空冷式冷却设备的一例的中间冷却器、以及作为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一例的作业机用油冷却器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被敞开摆动的状态的后视剖视图。
图2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图(以下,到图33为止相同),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23是履带行进装置的侧视图。
图24是履带行进装置的纵剖后视图。
图25是表示驾驶部的周边的主视图。
图26是天篷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天篷的仰视图。
图28是天篷的纵剖侧视图。
图29是定位机构的侧视图。
图30是定位机构的俯视图。
图31是定位机构的主视图。
图32是天篷的一部分的纵剖主视图。
图33是绳状部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另外,第1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中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只要没有特别的说明,就如以下这样记载。即,机体的作业行进时的前进侧的行进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F)是“前”,向后退侧的行进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B)是“后”,相当于以该前后方向上的朝前姿势为基准的右侧的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R)是“右”,同样相当于左侧的方向(参照图2中的箭头L)是“左”。
〔整体结构〕
在图1及图2中表示作为收获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另外,收获机是作业机的一例。
该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具备以左右一对履带行进装置1行进的自行机体A(相当于行进机体)。相对于该自行机体A,在其前部位置具备驾驶部2和割取前处理装置3(相当于割取部)。并且,在自行机体A的后部位置,具备被送入由割取前处理装置3割取的秸秆的全秆投入型的脱谷装置4、储存从脱谷装置4供给的谷粒的谷物箱5(相当于谷粒储存部)、和用来将储存在谷物箱5中的谷粒向机外排出的卸载机6。此外,在自行机体A的后端部,在相当于谷物箱5与脱谷装置4之间的部位的机体框架10上具备燃料箱40。
〔驾驶部〕
在驾驶部2的驾驶座席11的下方位置,配置有搭载在机体框架10上的发动机20,在自行机体A的前部的中央位置,跨越机体框架10的上下而具备将来自发动机20的驱动力向左右的履带行进装置1传递的变速箱(未图示)。在该变速箱中具备将来自发动机20的驱动力无级地变速的无级变速装置(未图示),并且内置有进行向左右的履带行进装置1传递的驱动力的接通/断开的操舵离合器(未图示)。
在前述驾驶部2中,具备将前述发动机20的上方侧覆盖的箱状的发动机罩21,在发动机罩21的上表面上具备驾驶座席11。在该发动机罩21的外侧部形成有吸起箱22,在吸起箱22的外表面侧,为了进行冷却风的吸气而形成有吸气部22A,该吸气部22A张紧设置有防尘网。
在驾驶座席11的前方侧立设有操纵塔12,在操纵塔12的上表面侧,前后及左右摆动自如地设有操作杠杆13,该操作杠杆13兼作为进行自行机体A的操舵控制的操作工具和进行割取前处理装置3的升降控制的操作工具。
如图1及图2所示,在驾驶座席11的左侧部,设有从操纵塔12的左横端部位置朝向后方侧延伸设置的侧面板14。在该侧面板14的前端部的上表面上,作为控制自行机体A的行进速度的变速操作工具15,设有主变速杠杆15A和副变速杠杆15B。
并且,在侧面板14的上表面侧,在比变速操作工具15靠后方侧的位置,作为作业离合器杠杆16,以左右排列的状态设有脱谷离合器杠杆16A和割取离合器杠杆16B。该脱谷离合器杠杆16A和割取离合器杠杆16B构成为,用脱谷离合器杠杆16A的前后摆动操作对脱谷装置4的脱谷离合器(未图示)进行接通/断开操作,用割取离合器杠杆16B的前后摆动操作进行割取前处理装置3的割取离合器(未图示)的接通/断开操作。
进而,在该脱谷离合器杠杆16A和割取离合器杠杆16B的后方侧的侧面板14上,设有排出离合器杠杆(未图示)。排出离合器杠杆是进行将来自发动机20的驱动力相对于谷物箱5的底螺杆51接通/断开的排出离合器17(参照图1)的接通/断开操作、用来向能够进行由卸载机6进行的谷粒排出的状态和将谷粒排出停止的状态切换操作的操作工具。
〔割取处理装置〕
割取前处理装置3构成为,将植立秸秆的穂尖侧借助扒拢拨禾轮30的旋转动作而扒起,将该秸秆的株根用切割器31切断。将割取的秸秆(割取秸秆)借助横向进给螺旋推运器32横向进给,向给料器33的入口附近聚拢。构成为,将其全秆借助给料器33向后方进给而向脱谷装置4送入。
此外,割取前处理装置3绕给料器33的后端部侧的横轴心(图外)上下摆动自如地构成。给料器33的上下摆动由跨越机体框架10和给料器33的下部设置的油压缸等致动器(未图示)进行。构成为,借助由该致动器的动作进行的摆动量的设定,能够进行秸秆的割取高度的调节。
配备在给料器33的前端侧的上方位置的扒拢拨禾轮30通过绕后端部侧的摆动支点(未图示)在前侧上下摆动,能够变更相对于给料器33的扒拢高度位置而构成。通过这样将扒拢拨禾轮30相对于给料器33的相对高度变更,能够在不改变割取高度的情况下变更相对于植立秸秆等割取对象作物的扒拢高度。该扒拢拨禾轮30的高度位置的变更借助拨禾轮升降装置(未图示)的伸缩动作来进行,该拨禾轮升降装置由夹装在扒拢拨禾轮30与给料器33的上部之间的油压缸构成。由拨禾轮升降装置做出的升降动作借助来自设在操作杠杆13的手握部处的未图示的按钮开关等操作输入部的指令来进行。
〔脱谷装置〕
脱谷装置4具备:轴流型的处置体(未图示),其绕沿着自行机体A的前后方向的姿势的轴心驱动旋转,以便进行供给到处置室中的割取秸秆的处置处理;以及甄别处理装置(未图示),其从借助处置处理得到的处理物甄别谷粒。
在该甄别处理装置中,甄别出的谷粒中的一号物被扬谷装置4A向谷物箱5供给,二号物被二号还原装置(未图示)向处置体旋绕的处置室(未图示)送回,谷粒以外的草秆屑等被从甄别处理装置的后部向自行机体A的后方落下排出。
〔谷物箱〕
谷物箱5具备用来将从扬谷装置4A供给的谷粒储存的箱主体50。
该箱主体50在向自行机体A的存放位置处,具备朝向机体前方侧的前壁50a、朝向机体后方侧的后壁50b、朝向作为机体内方侧的左侧方的左横壁50c和朝向作为机体外方侧的右侧方的右横壁50d,形成为大致矩形箱状。此外,箱主体50借助绕自行机体A的后部位置的纵朝向姿势的上下轴心Y的旋绕,向被容纳在自行机体A中的作业姿势(在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姿势;相当于存放位置)、和从自行机体A横向伸出的检修姿势(在图2中用虚线表示的姿势;相当于检修位置)姿势切换自如地被支承。
构成为,作为该谷物箱5的旋绕中心的前述上下轴心Y与设在箱主体50的后表面侧的卸载机6具备的纵输送筒61的筒轴心一致。
如图1至图4所示,前述谷物箱5在箱主体50的底部具备将储存在箱主体50中的谷粒朝向后方送出的底螺杆51。
箱主体50的底壁50A的大部分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越靠中央侧位置越低的尖细形状的倾斜面,以使得在箱主体50被容纳在自行机体A中的作业姿势下,从扬谷装置4A供给的谷粒被向箱主体50的左右方向上的底部中央侧集中。由于是这样的构造,所以底螺杆51被配设在箱主体50的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
底壁50A的倾斜面被设定为谷粒能够在自重下朝向底螺杆51滑落的程度的倾斜角度。具备形成为这样的倾斜面的底壁50A的部位相当于在谷物箱5的下部变窄的倾斜部。在该倾斜部上形成有后述的凹入部52。
底螺杆51其螺杆轴51A的前端比箱主体50的前壁50a更向前方侧突出。构成为,相对于该螺杆轴51A的前端传递来自发动机20的驱动力,并且能够经由设在传动上游侧的排出离合器17(参照图1)将来自发动机20的驱动力接通/断开。
在箱主体50的后壁50b上,在后壁50b上一体地安装着用来支承底螺杆51的后端侧的后部支承板54。该后部支承板54用来进行跨越前壁50a和后壁50b安装较重的底螺杆51时的加强,虽然没有图示,但同样的构造的前部支承板也被固定在前壁50a的前表面侧。这些前部支承板及后部支承板54用壁厚比较大的铁板制造,并且由左右两侧的端边被向外侧折回而以肋板状起立的形状的强度构件构成。
在后部支承板54的后表面侧,以朝后突出的状态熔接固定着用来将从底螺杆51送来的谷粒向卸载机6送出的排出用筒部53。
如图3所示,排出用筒部53其后端侧朝上弯曲形成,在其朝上的端面上连接着卸载机6的纵输送筒61的下端侧。构成为,使装备在底螺杆51的螺杆轴51A的后端部上的斜齿轮51Aa相对于设在纵输送筒61的内部中的纵螺杆轴61A的下端部的斜齿轮61Aa啮合而传递动力。由此,成为从底螺杆51向卸载机6的纵输送筒61侧运出谷粒的状态。
如图4至图6所示,在装备于谷物箱5的下部的下方变窄的倾斜部中的、相当于在向自行机体A的容纳姿势中朝向作为机体内方侧的左侧方的左横壁50c的下方的部位,形成有凹入部52。
该凹入部52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箱主体50的前后方向长度中的后半侧的1/3左右的前后方向长度,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以下状态:遍及从倾斜的底壁50A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位置到比底壁50A的上端缘稍靠上方侧的范围,向箱内方侧凹入。
即,凹入部52为以下这样的凹入部分:被位于其前端部的凹入前壁52a和位于其后方侧的凹入斜壁52b及凹入横壁52c这三个壁面将前侧和上侧及右横侧包围,后侧和左横侧及下侧敞开。
这样构成的凹入部52如图4至图6所示,凹入部52的上端部处于比燃料箱40的朝上面44A高的位置。因而,在该凹入部52的内部空间中,能够以进入的状态配设后视中的燃料箱40的右侧的上方角部。由此,能够将容量比较大的燃料箱40没有障碍地配设到谷物箱5与脱谷装置4的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内。
谷物箱5的顶棚壁50B部分如图1及图2所示,将距作为卸载机6的旋绕中心的上下轴心Y较近的一侧(后方侧)的顶棚壁50B部分形成为比较远的一侧(前方侧)的顶棚壁50B部分低的带台阶形状。
这样,将距作为卸载机6的旋绕中心的上下轴心Y较近的一侧的顶棚壁50B部分与较远的一侧的顶棚壁50B部分用倾斜面55a连接,在倾斜面55a的后方侧形成凹入台阶部55。由此,构成为,能够使卸载机6的横输送筒62成为比谷物箱5的顶棚壁50B部分的最上位置低的大致水平姿势,成为被自行机体A上的既定位置的承接金属件18支承的存放姿势。
此外,构成为,存在该凹入台阶部55,由此,即使在将卸载机6的横输送筒62向谷物箱5的横外方侧伸出的状态下,也能够成为比谷物箱5的顶棚壁50B部分的最上位置低的大致水平姿势,也能够将内部的谷物向比较低的位置排出。
在前述凹入台阶部55的倾斜面55a的左右两端侧的角部,设有由管状部件构成的保护用的加强体56R、56L,以使得即使在与卸载机6的横输送筒62接触的情况下,也避免其角部损坏或变形。
如图3及图4所示,左右两侧的加强体56R、56L中的右侧的加强体56R由比左侧的加强体56L粗的管材构成。加强体56R被熔接固定在板状的安装板56Ra上,在将该安装板56Ra抵接在倾斜面55a上的状态下,将安装板56Ra螺栓连结在倾斜面55a的右侧的角部附近。
谷物箱5如图2至图4所示,在比前述倾斜面55a的左侧端部靠左侧的部位,具备左横侧方被敞开的缺口部57。
该缺口部57是用来将被既定位置的承接金属件18支承的存放姿势的横输送筒62与谷物箱5的重叠带确保得较大的配置。即,如果将作为谷物箱5的旋绕中心的上下轴心Y设定在谷物箱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或设定在比其靠外侧的位置,则处于存放位置的谷物箱5与存放姿势的横输送筒62的重叠带必然变大,但可以容许该情况。
左右两侧的加强体56R、56L中的左侧的加强体56L如图2至图4所示,在比谷物箱5的左横壁50c稍靠谷物箱5的中央侧的前述缺口部57的前方侧,以沿着前述倾斜面55a的左侧端缘的状态配设。
该左侧的加强体56L由比右侧的加强体56R细的管材构成,其后端侧在谷物箱5的顶棚壁50B部分中的比倾斜面55a存在的部位靠后方侧的位置处被螺栓连结于顶棚壁50B部分的较低的位置,其前端侧在谷物箱5的顶棚壁50B部分中的比前述缺口部57存在的部位靠前方侧的位置处被螺栓连结于顶棚壁50B部分的较高的位置。
谷物箱5构成为,存在于其存放位置的状态下的右端如图2所示那样位于比相当于自行机体A的右端部的驾驶部2的吸起箱22的右端更靠机体内方侧的位置。
因而,构成为,存在于该存放位置的状态的谷物箱5在行进中与其他物体接触的可能性变低。
〔卸载机〕
卸载机6具备朝上立设的直管状的纵输送筒61和连接在该纵输送筒61的上端部上的横输送筒62。横输送筒62能够与纵输送筒61一起绕前述上下轴心Y左右摆动、并且能够绕水平横轴心X起伏摆动而构成。
纵输送筒61在内部内装有前述纵螺杆轴61A,构成将从底螺杆51的后端部送出的谷粒上升输送的朝上的纵输送路径。连接在纵输送筒61的上端部上的横输送筒62在内部内装有横螺杆轴62A,构成将从纵输送筒61的上端部接过来的谷粒朝向水平方向等的机体外方侧输送的横朝向的输送路径。
卸载机6其纵输送筒61相对于谷物箱5的排出用筒部53能够绕沿着纵输送筒61的筒轴心的上下轴心Y旋绕地连接。并且,纵输送筒61的绕上下轴心Y的旋绕动作借助旋绕驱动机构60进行。
旋绕驱动机构60如图3至图6所示,具备装备在纵输送筒61的下端部外周上的旋绕用齿轮部61a、与该旋绕用齿轮部61a啮合的小齿轮63a、及驱动小齿轮63a的电动马达63等而构成。
前述电动马达63被从作为机体固定部的机体框架10立设的支承框架23支承,以装备在该电动马达63的输出轴上的小齿轮63a与前述旋绕用齿轮部61a啮合的方式被组装。由此构成为,随着电动马达63的正转或反转,卸载机6的横输送筒62能够绕上下轴心Y顺时针或逆时针旋绕动作。
此外构成为,横输送筒62的绕水平横轴心X的起伏摆动借助跨越纵输送筒61的上部之间设置的油压缸64的伸缩动作来进行。
在该卸载机6上,在横输送筒62的输送起始端侧的部位和纵输送筒61的输送末端部两者上设有维修作业用的检修窗65、66。
横输送筒62的检修窗66如图4及图12所示,形成在横输送筒62的基端部箱62B的、与连接在前述纵输送筒61的末端部箱61B上的一侧相反侧的横外侧面上。该检修窗66构成为,能够将平板状的盖板66B螺栓固定到形成于基端部箱62B的平坦部的开口66A上而闭塞、以及敞开。
纵输送筒61的检修窗65如图3及图12、13所示,形成在纵输送筒61的末端部箱61B的、与连接在前述横输送筒62的基端部箱62B上的一侧相反侧的横外侧面上。该检修窗65构成为,能够将部分圆弧状的盖板65B螺栓固定到形成于末端部箱61B的圆弧状的筒部分的开口65A上而闭塞、以及敞开。
在该检修窗65中,开口65A形成在圆弧状的筒部分上,将该开口65A闭塞的盖板65B形成为弯曲板状,其具有沿着末端部箱61B的内周侧的圆弧面61Ba的曲率的圆弧状内周面65Ba。
此外,盖板65B由外侧的连结板65Bb与内侧的导引板65Bc的组合构成,以使得在盖板65B的闭塞时,其圆弧状内周面65Ba在与末端部箱61B的内周侧的圆弧面61Ba同面的状态下被固定,所述内侧的导引板65Bc嵌入到开口65A中,具有与末端部箱61B的壁厚相同程度的壁厚。
这样构成的盖板65B,通过在使内侧的导引板65Bc嵌入到开口65A中的状态下、将外侧的连结板65Bb相对于末端部箱61B用连结螺栓65C连结,能够使纵输送筒61的检修窗65成为闭塞状态。
在该状态下,如图13所示,相对于末端部箱61B的内周侧的圆弧面61Ba,具有与其同程度的曲率的盖板65B的圆弧状内周面65Ba成为在大致同面的状态下安装的状态。
纵输送筒61的上端部附近如图3、图4及图11所示,经由安装金属件67被连结固定在谷物箱5的后壁50b上。
安装金属件67如图11所示,由箱侧连结部件67A和U字状连结部件67B的组合构成,所述箱侧连结部件67A具有沿着纵输送筒61的外周圆弧的曲率的承接面67Aa,所述U字状连结部件67B被弯曲为U字状以便相对于该箱侧连结部件67A连结,具有沿着纵输送筒61的外周圆弧的曲率的抵接面67Ba。
箱侧连结部件67A和U字状连结部件67B能够经由连结螺栓67C连结及解除连结而构成。
〔燃料箱〕
如图2至图6所示,燃料箱40在自行机体A的后端部的机体框架10上配设在相当于谷物箱5与脱谷装置4之间的部位处。
在燃料箱40的主体部分41上,具备作为主体部分41的上壁的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的朝上面44A、和作为主体部分41的横壁的沿着上下方向的横朝向面44B,作为主体部分41的底壁的底面44C被搭载在机体框架10上。作为主体部分41的前壁的朝前面44D及作为后壁的朝后面44E都形成为大致矩形状,主体部分41的整体形成为矩形箱状。通过这样主体部分41的整体不是左右非对称的形状、而形成为左右对称的形状的矩形箱状,使朝前面44D及朝后面44E成为相同形状,能够实现零件的兼用化。
朝上面44A的高度被设定为比谷物箱5的凹入部52的上端低的高度,构成为,燃料箱40的上部部分地进入到谷物箱5的凹入部52中。
燃料箱40的主体部分41在前后方向上以朝前面44D与装备在谷物箱5的下部的凹入部52的凹入前壁52a极接近的状态取位。并且,朝后面44E比谷物箱5的后壁50b向后方侧伸出,越过机体框架10的后端,配设到直到与卸载机6的后端部大致同位置的范围。在该主体部分41中的、比谷物箱5的后壁50b更向后方侧伸出的部分的上部,具备朝向斜后方上部开口的供油口42。该主体部分41被安装带43固定在机体框架10上。
构成为,比谷物箱5的后壁50b更向后方侧伸出的主体部分41的后端侧如图1至图5所示,借助连结在机体框架10的后端部上的保护部件80,被抑制与其他物体从下方侧或从后方侧的接触。
保护部件80具备从机体框架10的后端部朝向机体后方侧伸出的左右一对后方伸出框架81、81、和将该后方伸出框架81、81的后端部彼此连结的横框架82,形成为俯视门形。
左右的后方伸出框架81、81彼此由以开口侧相互对置的方式面对的槽状部件构成,前述横框架82由钢管制的管部件构成,该管部件以嵌入在该槽状的后方伸出框架81、81的开口部分中的状态,用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连结螺栓83连结。
保护部件80的后端部伸出到比燃料箱40的后端部更靠后方侧的位置,在左右方向上,遍及从燃料箱40的左侧端部位置、或从比左侧端部位置更靠左侧的位置到比卸载机6的纵输送筒61的右侧端部更靠右侧的位置的范围而设置。
这样,将燃料箱40以进入到装备于谷物箱5的下部的凹入部52中的状态配置,并且前端侧与凹入部52的凹入前壁52a极接近,后端侧越过机体框架10的后端部而伸出到距保护部件80的后端部较近的位置,由此,将燃料箱40的容量尽可能确保得较大。
如图4至图6所示,在燃料箱40的对置于谷物箱5的一侧的横朝向面44B与对置于燃料箱40的谷物箱5的倾斜的底壁50A之间形成的大致三角形状的空间中,以在后视中进入到该空间中的状态,以前后排列的状态配设有夹在从燃料箱40向发动机20的供油路径中的分离器45及燃料用过滤装置46。一边将燃料箱40内的燃料以前述分离器45及燃料用过滤装置46的顺序进给,一边将燃料中的杂质除去,向发动机20供给。
〔支承构造〕
对用来支承谷物箱5及卸载机6的支承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至图7所示,支承构造具备立设在机体框架10上的支承框架23。
该支承框架23具备由角筒材形成为矩形柱状的纵柱状部24、装备在下端侧的向机体框架10的安装座板25、设在纵柱状部24的上端部的卸载机连结部26及脱谷连结部27、设在纵柱状部24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途位置的驱动机构安装部28、和后述的供油辅助台7的安装托架29。这样构成的支承框架23通过将下端的安装座板25螺栓连结到机体框架10上,以纵柱状部24为起立姿势被固定到机体框架10上。
在纵柱状部24的上端部,如图4及图8所示,在纵柱状部24的上端部附近的左侧,螺栓连结着相对于脱谷装置4的连结用的横朝向框架27A,纵柱状部24的上端部经由横朝向框架27A被与脱谷装置4一体地固定。
此外,在纵柱状部24的上端部附近的右侧,经由卸载机连结部26支承着卸载机6。卸载机连结部26如图3、图4及图7所示,具备第1安装片26A和圆弧状的第2安装片26B,所述第1安装片26A以从纵柱状部24的右侧朝向后方侧伸出的状态被熔接固定,所述第2安装片26B相对于该第1安装片26A在右侧对置,以在与第1安装片26A之间将纵输送筒61环抱的方式安装。在该卸载机连结部26的第2安装片26B与第1安装片26A之间,以夹入的状态将纵输送筒61相对转动自如地支承。
在纵柱状部24的中途位置,设有用来安装旋绕驱动机构60的驱动机构安装部28。
即,如图6及图8所示,在纵柱状部24的中途位置,以水平方向横朝向伸出有安装托架28A,在该安装托架28A上螺栓连结着旋绕驱动机构60的搭载台28B。
因而,以电动马达63的小齿轮63a与纵输送筒61的旋绕用齿轮部61a啮合的方式,相对于搭载台28B组装旋绕驱动机构60,由此能够以能够借助电动马达63的驱动将卸载机6绕上下轴心Y旋绕驱动的状态配备。
在纵柱状部24的驱动机构安装部28的下方,设有后述供油辅助台7的安装托架29。
安装托架29将在俯视中形成为槽状的部件以其敞开侧与纵柱状部24对置的状态配设而熔接固定。
在该安装托架29上,在上下两端部形成有带有固定螺母的螺栓孔29a、29a,构成为,能够将供油辅助台7的安装支承部件70用上下一对连结螺栓29b连结固定、及解除固定。
〔供油辅助台〕
在纵柱状部24的中途位置,如图3至图7所示,在比旋绕驱动机构60靠下方的位置安装着供油辅助台7。
该供油辅助台7用来在向燃料箱40补给燃料时,使得能够将较重的补给用容器暂时载置而轻松地进行燃料补给,如以下这样构成。
即,供油辅助台7具备安装支承部件70和承接台部件73,所述安装支承部件70相对于装备在纵柱状部24上的安装托架29被螺栓连结,所述承接台部件73相对于该安装支承部件70装配。
安装支承部件70具备相对于纵柱状部24的安装托架29被连结的基端侧连结部70A、将一端侧连结在该基端侧连结部70A上并朝向后方伸出的中间筒部70B、和用中间筒部70B的另一端侧将承接台部件73以悬臂状支承的轴支承部70C。
承接台部件73具备由弯曲为U字状的管材构成的杆状部件74、和设在该杆状部件74的被弯曲为U字状的部位上的平板状的台板75而构成。杆状部件74其U字状的一端侧形成得比另一端侧长,其较长的端部侧的杆状部分74A被前述轴支承部70C支承。
安装支承部件70的基端侧连结部70A具备座板部分71,该座板部分71为与安装在纵柱状部24上的槽状的安装托架29同样的槽状,并且左右方向宽度稍大。构成为,将该座板部分71的槽状的开口部分以从后方嵌入的状态盖在安装托架29上,将连结螺栓29b、29b插通到形成在安装托架29上的连结用的螺栓孔29a、29a和形成在座板部分71上的连结用的螺栓孔71a、71a中并紧固固定。
承接台部件73的杆状部分74A和安装支承部件70的轴支承部70C的支承构造如图7至图9所示那样构成。
即,轴支承部70C具备支承框部分72,该支承框部分72具备朝向与基端侧连结部70A相反的后方侧突出的左右一对突片72A、72B,形成为俯视槽状。在该支承框部分72的左右一对突片72A、72B中的一方上,形成有能够插通杆状部分74A的贯通孔76,在另一方上形成有能够插通杆状部分74A的筒凸台部分77。
相对于形成在该安装支承部件70的支承框部分72上的贯通孔76及筒凸台部分77,插通承接台部件73的杆状部分74A,相对于安装支承部件70,承接台部件73能够绕横轴心p1上下摆动地被枢轴支承。
在前述贯通孔76和筒凸台部分77中插通着杆状部分74A的状态下,在杆状部分74A上安装着由开口销构成的卡止体78。在支承框部分72中的形成有贯通孔76的一侧的突片72A与设有杆状部分74A的前述卡止体78的部位之间,以压缩状态装配着外嵌于杆状部分74A的线圈弹簧79。
在筒凸台部分77的突出端侧上,形成有如图8所示那样能够将卡止体78以水平方向姿势卡入的第1卡合槽77a、和如图9所示那样能够将卡止体78以上下方向姿势卡入的第2卡合槽77b。第1卡合槽77a和第2卡合槽77b在筒凸台部分77的周向上形成在相互大致为90度相位的位置处。
在上述第1卡合槽77a和第2卡合槽77b中,与第1卡合槽77a相比,将第2卡合槽77b形成为较深的槽。由此,如图8所示,在承接台部件73的台板75的面沿着上下方向的存放姿势下,卡止体78卡入到第1卡合槽77a中,维持该台板75的存放姿势状态。
如图9所示,在作为承接台部件73的台板75的载置面的上表面沿着水平方向的使用姿势下,卡止体78卡入到第2卡合槽77b中,维持该台板75的使用姿势状态。
此时,在台板75的面沿着水平方向的使用姿势下,由于卡止体78卡入在较深的第2卡合槽77b中,所以容易切实地维持承接台部件73的使用姿势状态。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承接台部件73希望设定为,在如图3至图6所示那样是台板75的上表面沿着水平方向的使用姿势时,该台板75的上表面(相当于载置面)位于燃料箱40的朝上面44A(相当于上表面)与底面44C(相当于下表面)之间,希望位于燃料箱40的朝上面44A与底面44C之间的1/2左右的高度或比其稍高的程度的位置处。
此外,在前后方向上,如图5所示,优选的是配设在与燃料箱40的后端面接近的位置。
并且,承接台部件73如在图3、图4及图6中用虚线表示的那样,当为存放姿势时,为以下状态:其台板75及杆状部件74位于与燃料箱40的后表面的下部对置的后方侧,同时位于也与前述分离器45及燃料用过滤装置46对置的后方侧。
这样,通过使承接台部件73为存放姿势,能够利用供油辅助台7作为燃料箱40及分离器45、或燃料用过滤装置46的保护机构。
此外,承接台部件73在为存放姿势时,其台板75及杆状部件74如图3所示那样,以与从机体框架10的后端部朝向机体后方侧伸出的保护部件80的横框架82的上方侧对置的方式取位。并且,杆状部件74和横框架82在前后方向上也处于比较近的位置,成为由这些保护部件80和前述承接台部件73两者的部件保护燃料箱40的后部的状态。
图4至图6中表示的附图标记35是将旋绕驱动机构60的周边覆盖的罩体,构成为,具备上罩部36和以从该上罩部36的周边向下方垂下的方式设置的垂罩37,以便将纵输送筒61的后方侧周部覆盖。
图10表示用来在谷物箱5存在于检修位置的状态下抑制该谷物箱5的偏移运动的锁定装置90。
该锁定装置90如图6及图10所示,被安装在谷物箱5的后部支承板54上,能够相对于安装在机体框架10上的固定托架94卡合/脱离而构成。
锁定装置90具备被熔接固定在后部支承板54的前表面上的曲柄状的安装托架91、相对于形成在该安装托架91上的上下方向的贯通孔(未图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操作而装备的锁止销92、以及对该锁止销92朝下弹性施力的线圈弹簧93。
在图6所示的状态及在图10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下,通过使弯曲为L字状的锁止销92的上部卡止到安装托架91的上端上,由此抵抗线圈弹簧93的施力而维持为将锁止销92向上方侧拉起的状态、即非作用状态。在该状态下,锁止销92不与固定托架94接触,容许谷物箱5的自由的摆动。
在谷物箱5存在于检修位置的状态下,如在图10中用实线表示的那样,通过使锁止销92的被弯曲为L字状的部分稍稍在水平方向上旋转,将与安装托架91的上端的卡止解除,由此锁止销92被线圈弹簧93的施力朝下推出。
此时,如果谷物箱5存在于检修位置,则锁止销92的下端部如图10所示那样处于与形成在固定托架94的一部分上的卡止用孔94a对置的位置。因而构成为,在谷物箱5存在于检修位置的状态下,相对于卡止用孔94a在上下方向上插拔锁止销92,能够进行锁定及锁定解除操作。
〔第1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谷粒储存部而采用谷物箱5的构造,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使用谷物箱5,而使用周知的填袋装置,是从填袋用料斗向稻谷袋回收谷粒的构造。其他的结构只要采用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就可以。
(2)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将谷粒从谷物箱5运出的装置,例示了使用具备纵输送筒61和横输送筒62的卸载机6、将纵输送筒61能够绕上下轴心Y左右摆动地构成的构造,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卸载机6,虽然没有图示,但也可以采用构成为绕沿着前后方向的水平方向轴芯起伏摆动的构造等适当的构造。其他的结构只要采用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就可以。
(3)在第1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以使供油辅助台7支承在将卸载机6的上部支承的支承框架23上的状态设置的构造,但并不限于此。例如,并不限于卸载机6的支承框架23,也可以使供油辅助台7支承在另外设置的专用的支承支柱或另外设置的支承台等上。其他的结构只要采用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就可以。
(4)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供油辅助台7的台板75的适当的高度,例示了处于燃料箱40的朝上面44A与底面44C之间的1/2左右的高度的构造,但并不限于此。
即,供油辅助台7的台板75的高度只要设定为位于燃料箱40的朝上面44A与底面44C之间就可以,但作为其高度,希望的是平均的成人男性的身高的1/2左右的高度。
其他的结构只要采用与前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就可以。
(5)燃料箱40的形状等并不限于第1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本发明也可以通过使燃料箱40的高度变高、或使燃料箱40的左右宽度变宽,来增加燃料箱40的容量。并且,此时也可以设置跨越燃料箱40的朝上面44A和与谷物箱5对置的一侧的横朝向面44B的倾斜部,以使燃料箱40的形状沿着凹入部52的形状。由此,能够使燃料箱40尽可能变大。
(6)在第1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应用到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中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普通型联合收割机,能够应用到自脱粒型的联合收割机等其他的收获机、或者运输车或建筑机械等收获机以外的各种作业机中。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一例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4、图15所示,在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作业车”的一例)的行进机体上,具备沿着机体前后方向延伸的框状的机体框架111、和将机体框架111从下方支承的左右一对履带行进装置112。此外,在行进机体上,具备相对于机体框架111能够升降的割取输送部113、脱谷装置114、谷粒储存部115、卸载机116、驾驶部117和原动部118。
割取输送部113装备在行进机体的前部侧。脱谷装置114装备在行进机体的割取输送部113的后侧。谷粒储存部115装备在行进机体的脱谷装置114的横侧。卸载机116从谷粒储存部115的后侧竖起,穿过谷粒储存部115的上侧而伸出,直到达到割取输送部113的上侧。驾驶部117装备在行进机体的割取输送部113的后侧且谷粒储存部115的前侧。原动部118装备在驾驶部117的下侧。
在割取输送部113中,具备借助旋转驱动将田地的植立秸秆扒拢的扒拢拨禾轮119、将植立秸秆的株根割断的割刀120、将割取秸秆朝向机体后方输送的横向进给螺旋推运器121、和将被横向进给螺旋推运器121送来的割取秸秆朝向脱谷装置114的入口向斜后上方侧输送的给料器122。
如图15所示,谷粒储存部115能够绕行进机体的后端部附近的第1纵朝向轴心Y1摆动,能够切换为存放在机体内侧的通常状态和朝向机体外侧展开的开状态。仅通过使谷粒储存部115成为开状态,就能够简单地进行被通常状态的谷粒储存部115遮挡的机体内部的维护。
如图14、图15所示,在驾驶部117中,具备操纵者就座的驾驶座席123、进行各种操作输入的多个操作杠杆124等。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构成为,一边借助履带行进装置112使行进机体行进,一边用割取输送部113将田地的植立秸秆割取,将割取秸秆的全秆用脱谷装置114脱谷处理,将谷粒向谷粒储存部115储存。构成为,能够将储存在谷粒储存部115中的谷粒用卸载机116向机外排出。
如图16~图18、图20所示,在原动部118中,具备发动机125(“作为冷却对象的装置”的一例)、散热器126、冷却风扇127、防尘箱128、中间冷却器129(“空冷式冷却设备”的一例)、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一例)和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一例)。
如图17等所示,发动机125被机体框架111的上部支承。发动机125被容纳在将驾驶座席123从下方支承的发动机罩132(相当于“框架体”)内。发动机罩132具有位于发动机125的上方的横朝向的上表面部133、和与上表面部133的机体横外侧连接设置的纵朝向的侧面部134。在侧面部134上形成有通风用的开口135。此外,发动机罩132以侧面部134位于比机体框架111中的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最靠横外侧的前后框架111A更靠机体横外侧的位置的方式向横外侧伸出而形成。
图16~图18、图20所示的散热器126构成为,将发动机125的冷却水冷却。散热器126位于发动机125的机体横外侧。散热器126被容纳在发动机罩132中。散热器126借助上软管126A及下软管126B连接在发动机125上。上软管126A将由发动机125加热后的冷却水向散热器126导入。下软管126B将由散热器126冷却后的冷却水向发动机125导出而送回。
冷却风扇127构成为,将发动机125、散热器126、中间冷却器129、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冷却。冷却风扇127被与发动机125的输出轴136相连的带传动机构137驱动。如图17所示,借助冷却风扇127的驱动,在从散热器126朝向发动机125的方向上产生风。冷却风扇127相对于发动机125配置在机体外侧,并且相对于散热器126配置在机体内侧。
图16~图18、图20所示的中间冷却器129构成为,进行向发动机125供给的压缩空气的冷却。中间冷却器129被往路管138(“挠性软管”的一例)及归路管139(“挠性软管”的一例)相对于发动机125连接。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连接在中间冷却器129的上端部上。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由成型软管构成,具有挠性和形状保持性。往路管138将由增压器压缩的空气向中间冷却器129导入。
归路管139将由中间冷却器129冷却后的压缩空气向发动机125导入。
图16~图18、图20中表示的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构成为,进行用来驱动割取输送部113等的作业系统的油压回路装置的动作油的冷却。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被装备在中间冷却器129的机体内侧且散热器126的机体外侧。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以在侧视中与中间冷却器129重叠的方式配置(图16)。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借助作为挠性软管的第1导入管140及第1导出管141相对于作为冷却对象的装置的作业系统的油压回路装置连接。第1导入管140及第1导出管141连接在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的下端部上。第1导入管140及第1导出管141由成型软管构成,具有挠性和形状保持性。第1导入管140将动作油从作业机系统的油压回路装置向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导入。第1导出管141将在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中被冷却的动作油向作业机系统的油压回路装置导出送回。
图16~图18、图20所示的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构成为,进行执行动力的变速的变速箱的动作油的冷却。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被装备在中间冷却器129的机体内侧且散热器126的机体外侧。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位于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的下侧。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借助作为挠性软管的第2导入管142及第2导出管143相对于作为冷却对象的装置的变速箱连接。第2导入管142及第2导出管143连接在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的下端部上。第2导入管142及第2导出管143由成型软管构成,具有挠性和形状保持性。第2导入管142将动作油从变速箱内向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导入。第2导出管143将在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中被冷却后的动作油向变速箱导出送回。
如图16所示,连接在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上的第1导入管140及第1导出管141、连接在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上的第2导入管142及第2导出管143以将形成在发动机罩132的横外侧下部的横面部上的贯通孔部144贯通的状态配置。
如图14~图18所示,防尘箱128被配置在发动机罩132的横外侧。防尘箱128具有第1防尘网145(相当于“防尘网”),其将散热器126的机体外侧以容许通气且阻止尘埃的穿过的状态覆盖。此外,如图17所示,防尘箱128具有第2防尘网146,其容许从驾驶部117的后部侧的通气且阻止尘埃的穿过。如图16、图18所示,防尘箱128被形成在发动机罩132的前端部侧的上下一对纵朝向的支轴147支承。在防尘箱128的后端部上具备上下一对锁定工具148。
如图17等所示,防尘箱128在将发动机罩132的横外侧覆盖的闭状态时,由第1防尘网145将中间冷却器129、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散热器126的横外侧覆盖。即,中间冷却器129在后述的防尘箱128为闭状态时,位于第1防尘网145与散热器126之间。防尘箱128能够由锁定工具148保持为闭状态。另一方面,防尘箱128构成为,通过将锁定工具148解除,防尘箱128能够敞开摆动。若加以说明,则防尘箱128如图15所示,通过将锁定工具148解除,能够绕作为支轴147的中心的第2纵朝向轴心Y2(相当于“纵朝向轴心”)转动。如果使防尘箱128成为敞开摆动的状态,则中间冷却器129的横外表面、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的横外表面、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的横外表面、散热器126的横外表面被露出。
[关于中间冷却器的支承构造]
如图16等所示,在中间冷却器129的机体内表面侧,固定着被组装为框状的纵长的梯子状部件149。在梯子状部件149上,具备横朝向的上横框部150、位于上横框部150的下方的横朝向的下横框部152、和纵朝向的一对纵框部153。在纵框部153上,由一对第1安装部153A安装固定着中间冷却器129的上端部。此外,在纵框部153上,由一对第2安装部153B安装固定着中间冷却器129的下端部。上横框部150、下横框部152分别将它们的两端架设固定在一对纵框部153上。上横框部150被一对第1蝶形螺栓154能够拆装地安装在发动机罩132的侧面部134上。在下横框部152上具备抵接部155和被夹持部156。在中间冷却器129的下方,一对纵框部153之间形成能够向机体内外方向进行空气的流通的敞开部157。
如图16~图18所示,与中间冷却器129连接的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被设在发动机罩132上的贯通支承部158贯通支承。中间冷却器129被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支承在发动机125侧。
[关于贯通支承部]
如图16~图19所示,贯通支承部158具有纵面部159和与纵面部159连接设置的横面部160,整体形成为大致L字状的形状。贯通支承部158在相对于发动机罩132安装时,支承着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的上侧。贯通支承部158相对于发动机罩132能够拆装。在贯通支承部158的纵面部159上,形成有弯折状的一对第1插入部161。此外,在贯通支承部158的横面部160上,形成有将两端保留而将中央部侧向下方侧弯折为L字状的第2插入部162。
如图19等所示,使贯通支承部158沿着机体横向移动,将一对第1插入部161分别插入到形成在发动机罩132的侧面部134上的一对插入孔163中,并将第2插入部162插入到形成在发动机罩132的上表面部133上的开口缘部164中,由此能够将贯通支承部158保持在发动机罩132上。即,贯通支承部158仅通过使其相对于发动机罩132沿着机体横向移动就能够拆装。
如图16、图17等所示,当将贯通支承部158安装在发动机罩132上时,与中间冷却器129连接的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分别经由圆环状的橡胶部件165被贯通支承部158的上侧支承部166及发动机罩132的下侧支承部167支承。
[关于限制部件]
如图17~图20所示,在发动机罩132上,具备限制部件168,其在中间冷却器129的敞开移动时限制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的移动。限制部件168形成为棒状。限制部件168被固定在比形成在发动机罩132的上表面部133上的开口缘部164更靠近中间冷却器129的部位。
[关于作业机用油冷却器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的支承构造]
如图16等所示,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被固定在被组装为框状的栈状部件169上。在栈状部件169上,具备:横朝向的上横部170;位于上横部170的下方的横朝向的下横部171;一对第1固定部172,其将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的上端部固定在上横部170上;一对第2固定部173,其将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的下端部固定在下横部171上;一对第3固定部174,其将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固定在下横部171上。上横部170被一对第2蝶形螺栓175能够拆装地安装在发动机罩132的侧面部134上。在发动机罩132的侧面部134上,固定着一对撑条176,其在横外侧具有朝向上方竖起的立设部。下横部171落入在一对撑条176的保持空间内,被撑条176从下方支承。通过使下横部171落入到撑条176的保持空间内,抑制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侧的下横部171的机体横向的移动。
[关于中间冷却器等的维护]
如图17等所示,在防尘箱128为闭状态时,借助形成在防尘箱128的下端部的机体内表面上的下侧推压部177和发动机罩132的侧面部134的下端部,夹持着固定在中间冷却器129上的梯子状部件149的被夹持部156。
此外,借助形成在防尘箱128上的上侧推压部178和发动机罩132的上侧支承部166,夹持着贯通支承部158的纵面部159。由此,使得在防尘箱128为闭状态时,贯通支承部158不会从发动机罩132脱落。
如果使防尘箱128绕第2纵朝向轴心Y2向前侧转动而成为敞开摆动的状态,则被夹持部156的夹持被解除,并且中间冷却器129、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散热器126的各自的横外侧面露出。
接着,如图17、图20所示,将把中间冷却器129侧的上横框部150安装在发动机罩132的侧面部134上的2个第1蝶形螺栓154拆卸,梯子状部件149成为相对于发动机罩132移动自如的状态。接着,将贯通支承部158向机体横外侧拔出而从发动机罩132拆卸,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不被发动机罩132约束,使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成为某种程度能够自由变形的状态。如果成为该状态,则中间冷却器129成为仅被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支承的状态。即,中间冷却器129构成为,能够通过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的变形而转动。中间冷却器129通过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的变形,能够以贯通支承部158的附近为基点转动。这样,中间冷却器129构成为,能够向与防尘箱128的敞开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敞开移动。
接着,如图17、图20所示,将把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侧的栈状部件169安装在发动机罩132上的2个第2蝶形螺栓175拆卸。并且,将栈状部件169稍稍抬起,使下横部171从撑条176浮起。如果成为该状态,则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成为仅被第1导入管140、第1导出管141、第2导入管142、第2导出管143支承的状态。
如果成为该状态,则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能够向与中间冷却器129的敞开移动方向及防尘箱128的敞开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敞开移动。若加以说明,则使中间冷却器129以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抵接的限制部件168为基点向上侧摆动,并且使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以第1导入管140、第1导出管141、第2导入管142、第2导出管143抵接的贯通孔部144为基点向下侧摆动。由于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的变形被限制部件168限制,所以在往路管138的相对于增压器的连接部及归路管139的相对于发动机125的连接部上不会作用过大的弯曲负荷。此外,由于第1导入管140、第1导出管141、第2导入管142、第2导出管143具有某种程度的形状保持性,所以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不会垂下到所需以上。
在中间冷却器129敞开摆动的状态且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敞开摆动的状态下,使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侧的栈状部件169的上横部170的上端部与中间冷却器129侧的梯子状部件149的下横框部152的抵接部155对接而卡止。即,如图17、图20所示,构成为,将敞开摆动的状态的中间冷却器129与敞开摆动的状态的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相互卡止,由此中间冷却器129和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两者被保持为敞开摆动的状态。
通过成为该状态,如图20所示,能够使中间冷却器129的横外表面及横内表面、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的横外表面及横内表面、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的横外表面及横内表面、散热器126的横外表面露出。由此,能够对中间冷却器129、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散热器126简单地进行借助空气的喷吹的清扫等维护。
〔第2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下,例示对上述第2实施方式加以变更的其他实施方式。下述的各其他实施方式除了说明的事项以外,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是同样的。此外,上述第2实施方式和下述的各其他实施方式只要不发生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另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第2实施方式及下述的各其他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中能够适当改变。
(1)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防尘箱128能够水平移动地构成、中间冷却器129能够上下移动地构成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防尘箱128能够上下移动地构成,中间冷却器129能够水平移动地构成。即优选的是,防尘箱128和中间冷却器129中的某一方能够上下移动地构成,防尘箱128和中间冷却器129中的另一方能够水平移动地构成。此外,也可以在能够转动地支承防尘箱128的纵朝向的支轴147的后方设置其他的纵朝向的支轴,在该其他的纵朝向的支轴上能够转动地支承中间冷却器129。在此情况下,防尘箱128被向前侧敞开移动,中间冷却器129被向后侧敞开移动,中间冷却器129构成为,能够向与防尘箱128的敞开移动方向不同的方向敞开移动。
(2)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防尘箱128及中间冷却器129能够转动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防尘箱128及中间冷却器129的某一方或两者能够滑动。
(3)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中间冷却器129借助作为“挠性软管”的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的变形而能够转动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中间冷却器129能够绕支轴转动。
(4)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仅与作为“挠性软管”的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的上半部抵接的贯通支承部158,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作为“挠性软管”的往路管138及归路管139的周部的整周覆盖的其他的贯通支承部158。
(5)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作为“空冷式冷却设备”的中间冷却器129能够朝向上方侧转动、作为“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能够朝向下方侧转动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中间冷却器129能够朝向下方侧转动,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能够朝向上方侧转动。即优选的是,中间冷却器129和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中的某一方能够朝向上方侧转动,中间冷却器129和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中的另一方能够朝向下方侧转动。
(6)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将敞开摆动的状态的作为“空冷式冷却设备”的中间冷却器129与敞开摆动的状态的作为“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相互卡止,而将中间冷却器129和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两者保持为敞开摆动的状态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具备用来将中间冷却器129、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保持为敞开摆动的状态的专用的保持部件。
(7)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空冷式冷却设备”而例示了中间冷却器129,作为“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而例示了作业机用油冷却器130及变速箱用油冷却器131,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空冷式冷却设备”与“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的对应关系替换,或作为“空冷式冷却设备”和“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而配置其他的设备。
(8)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应用到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中的例子,但本发明除了上述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以外,也能够在仅对秸秆的穂尖进行脱谷处理的自脱粒型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割草机等各种各样的作业车中利用。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应用到作为作业机的一例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中的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21及图22所示,联合收割机在具备左右一对履带行进装置201的行进机体202上,左右并列地配备有脱谷装置203和谷粒回収用的谷粒箱204,并且在谷粒箱204的前方配备有驾驶部205。在脱谷装置203的前部,绕横轴心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着割取秸秆输送用的给料器206,在该给料器206的前端上连结着具有相当于大致机体横宽的割宽的割取部207。具备将储存在谷粒箱204中的谷粒向机体外部运出的谷粒排出装置208。
割取部207具备将植立秸秆朝向后方扒拢的旋转拨禾轮209、理发推子型的割取装置210、将割取秸秆向机体横宽方向中间侧移送的横向进给螺旋推运器211等,构成为,能够将由割取装置210割取的秸秆借助横向进给螺旋推运器211横向进给而向给料器206供给。
如图21、25所示,在驾驶部205的下方侧具备原动部212。在原动部212中,具备发动机213、发动机冷却用的散热器214、产生相对于散热器214的冷却风的冷却风扇215等。原动部212的上方侧被发动机罩216覆盖,在该发动机罩216的上侧支承着驾驶座席217。
在原动部212的机体横宽方向外方侧部位,以面向机体外方侧的状态装备有防尘罩218,该防尘罩218用来借助由冷却风扇215带来的通风作用将外界气体吸引而向散热器214供气,。防尘罩218在机体外方侧部位具备吸气用的多孔部219。
如图21、22所示,在驾驶部205中,在驾驶座席217的机体前部侧具备前面板220,在驾驶座席217的机体横宽方向内方侧部位具备侧面板221。在前面板220上具备操舵杠杆222等,在侧面板221上具备主变速杠杆223、副变速杠杆224、作业用离合器杠杆225等。
接着,对履带行进装置201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履带行进装置201具备位于机体前部侧的驱动轮226、位于机体后部侧的张紧轮227、位于它们之间的多个接地滚轮228、位于上部侧的上部滚轮229、和跨越这些各轮体226~229被卷绕的履带230。
驱动轮226和上部滚轮229被机体框架231旋转自如地支承,多个接地滚轮228和张紧轮227被履带框架232旋转自如地支承。履带框架232在维持着平行或大致平行姿势的原状下能够上下运动地被机体框架231支承。
在机体框架231的下部侧的前后2个部位,设有在机体横向上贯通并被转动自如地支承的转动支点轴233、234。在前后两侧的转动支点轴233、234的机体内侧部位,具备与转动支点轴233、234一体转动的操作臂235、236,前后的操作臂235、236被连结杆237枢轴支承连结。
在前后两侧的转动支点轴233、234的机体外侧部位,具备与转动支点轴233、234一体转动的摆动连杆238、239,摆动连杆238、239的摆动端被枢轴支承连结在履带框架232上。后部侧的摆动连杆239和履带框架232经由防扭转用的辅助连杆240被枢轴支承连结。
跨越后部侧的操作臂236的摆动端和机体框架231的固定部,枢轴支承连结着油压缸241。构成为,通过将油压缸241伸缩操作,位于前后两侧的操作臂235、236及摆动连杆238、239分别绕转动支点轴233、234的轴心一体地转动,在履带框架232维持着水平姿势的原状下相对于机体框架231相对上下运动。
如图24所示,后部侧的转动支点轴234比摆动连杆239更向机体外侧方突出,在其突出部234a上转动自如地外嵌装配着上部滚轮229。上部滚轮229构成为外滚轮式,具备左右一对转动导引部229a、229b,其对履带230的金属芯突起242的左右两横外侧部位进行转动导引。
上部滚轮229的左右的转动导引部229a、229b中的位于机体外侧的外侧的转动导引部229a的横宽形成得比位于机体内侧的内侧的转动导引部229b的横宽宽度宽。具体而言,外侧的转动导引部229a的横宽L1被设定为比左右两侧的金属芯突起242彼此的间隔L2大。
通过这样构成,当在湿田中行进时,容易避免上部滚轮229损伤。若加以说明,则当在湿田中行进时,有以下情况:泥土进入到机体框架231与履带230之间,履带230被向横外侧方推出,金属芯突起242从上部滚轮229的左右一对转动导引部229a、229b之间脱离,骑到外侧的转动导引部229a的外周部上。如果这样,则有外侧的转动导引部229a进入到左右的金属芯突起242之间的情况,在该状态下,即使泥土消失,如图24所示,左右的金属芯突起242也不能回到位于左右一对转动导引部229a、229b之间的原来的状态,有外侧的转动导引部229a在短期间中较大地损伤的情况。
但是,如上述那样,外侧的转动导引部229a的横宽L1被设定为比左右两侧的金属芯突起242彼此的间隔L2大,所以外侧的转动导引部229a不会进入到左右的金属芯突起242之间,如果泥土消失,则履带230回到被上部滚轮229适当地转动导引的原来的状态(图24所示的状态)。
如图21、22所示,具备将驾驶部205的上方覆盖的天篷243。该天篷243构成为,具备被机体支承的支承框架244、和张紧设置在该支承框架244上而形成顶盖部245并且具有挠性的柔性片246。
如图21所示,支承框架244从被联合收割机的行进机体202支承的支柱247的上端部以悬臂状朝向机体前方延伸设置。柔性片246以张紧设置在支承框架244上的状态装备。支柱247形成为角筒状,从上方侧插入到角筒状的支承部件248中而被支承,所述支承部件248以固定状态安装在谷粒箱204的前壁部204A上。
如图21、25所示,支承部件248其下端部经由截面大致L字形的承接部件249连结在谷粒箱204的前壁部204A上,上下方向的中途部经由截面大致U字形的托架250连结在固定于谷粒箱204的前壁部204A的支承台251上。
支柱247构成为,被从上方侧相对于支承部件248插入,上下位置被防脱销252固定而被防止脱离。虽然没有图示,但支柱247侧的供防脱销252插通的插通孔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形成有多个,通过将防脱销252抜出而变更插通部位,能够将支柱247即天篷243整体的上下位置多级地变更。
如图26所示,支承框架244具备将圆管材弯折为在俯视中呈矩形框状而形成的作为周框形成体的顶盖框架253、和跨越顶盖框架253的左右两侧的横侧部架设的作为横朝向连结体的横朝向框架254。
横朝向框架254由圆管材构成,跨越顶盖框架253的在左右两侧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作为横侧部的前后延伸设置部253a而被连结。
在横朝向框架254的机体前部侧,遍及横宽方向全长而一体地连续设置有水平板状的横朝向加强体255。进而,跨越横朝向加强体255的横向中间部的前部侧和顶盖框架253的左右两侧的前后延伸设置部253a的中途部,连结着在斜向上延伸的斜加强体256。
在顶盖框架253的前后中间部,架设连结着前后一对片承接部件257,所述前后一对片承接部件257在下述状态下支承柔性片246:以跨越左右两侧的前后延伸设置部253a彼此而中央部侧位于上方的方式弯折。前后一对片承接部件257以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适当间隔排列的状态设置,将比构成顶盖框架253的圆管材小径的圆管材以中途部朝上方弯曲的方式形成。
支承框架244相对于支柱247能够绕横轴心P1摆动且能够姿势变更调节为多个(4级)上下摆动位置的某个而被支承。并且,具备卡合式的定位机构K,其能够将支承框架244的上下摆动位置位置保持在设定位置。
如图21所示,支柱247其上部侧朝向机体前方侧而弯曲形成。如图28~31所示,在支柱247的前端部,连结着在横朝向方向上延伸的角管状的横延伸设置部258。在该横延伸设置部258的左右两侧部,连接着以纵朝向姿势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板259。跨越左右的支承板259而架设着支承轴260。
在支承轴260上,能够相对转动地外嵌着跨越大致全长的筒部件261,筒部件261与支承框架244经由左右一对托架262被连结。左右的托架262由纵朝向姿势的板体构成,被连结在横朝向框架254、横朝向加强体255、斜加强体256各自的下表面侧,被与支承框架244一体地连结。
支承轴260经由左右两侧的支承板259及横延伸设置部258被支柱247支承,筒部件261转动自如地外嵌在支承轴260上。并且,由于筒部件261和支承框架244被连结,所以支承框架244在支柱247的上部能够绕支承轴260的横轴心P1转动地被支承。
如图29所示,构成为,在形成于左右的支承板259的插通孔263中,针对绕横轴心P1的既定的角度,形成有4个卡合槽264,由此,能够将顶盖部245的倾斜角度4级地变更调节。在插通孔263中的卡合槽264的相反侧部位上,形成有导引槽265,其位于以横轴心P1为中心的圆周上。
跨越左右一对托架262中的前部上部侧部位彼此,转动自如地架设支承着支轴266,在该支轴266中的比左右的托架262靠横宽方向内方侧的位置,支承着左右一对臂部件267R、267L。跨越一对臂部件267R、267L的自由端侧部位彼此,架设着由圆棒材构成的卡止杆268,该卡止杆268以将形成在左右的支承板259上的插通孔263分别插通的状态设置。
一方(左侧)的臂部件267L比另一方(右侧)的臂部件267R向下方更长地在侧视中以大致L字状伸出,在该一方的臂部件267L的伸出端部上,形成有被树脂制的覆盖体覆盖的手握部269。
如图29、图30所示,跨越装备在另一方(右侧)的臂部件267R上的弹簧承接件270和装备在筒部件261上的弹簧承接件271而张紧设置有弹簧272,借助该弹簧272的施力,一对臂部件267R、267L被绕支轴266的轴心P2转动施力。借助弹簧272的施力,卡止杆268被向进入多个卡合槽264的某个中的一侧施力。即,借助弹簧272的施力,将卡止杆268保持位置,将顶盖部245保持位置。
当变更顶盖部245的姿势时,对手握部269抵抗弹簧272的施力进行操作,将卡止杆268向卡合槽264的卡止解除而使顶盖部245的姿势变更,然后,如果将手握部269的操作停止而将卡止杆268卡止到其他的卡合槽264中,则在该位置处被保持。作业者能够一边用右手操作手握部269,一边用左手操作装备在左侧的前后延伸设置部253a上的辅助操作工具277来变更姿势。因而,通过有选择地使卡止杆268卡止到4个卡合槽264的某个中,顶盖部245能够变更设定为4级的摆动姿势中的某个。
并且,跨越支承框架244和支柱247,具备作为对支承框架244绕横轴心P1向上方移动施力的施力机构的线圈弹簧273。如图30所示,在横延伸设置部258的后侧面上的与左右的托架262对应的部位上,一体地连结着俯视大致U字形的弹簧承接件274。在左右两侧的弹簧承接件274的后上部侧部位具备调节螺钉275,跨越该调节螺钉275的一端部和比左右的托架262的转动轴芯靠上方侧的部位而张紧设置有线圈弹簧273。
线圈弹簧273以拉伸力作用的状态张紧设置,借助该线圈弹簧273的拉伸力,对支承框架244绕横轴心P1向上方转动施力。通过这样构成,能够防止在卡止杆268与卡合槽264之间的卡合部位处发生起因于机体振动等的晃动的情况。
调节螺钉275能够将弹簧承接件274的后上部部位插通,并从前后两侧用螺母276紧固而位置固定到弹簧承接件274上,并且通过将螺母276放松而在前后方向上进行位置变更调节,能够将线圈弹簧273的张力变更调节。由这样的结构构成卡合式的定位机构K。
接着,对形成顶盖部245的柔性片246进行说明。
如图26所示,柔性片246具备形成顶盖部245的顶棚面的上表面部246A、和与该上表面部246A的外周部相连的纵朝向的侧面部246B而构成。上表面部246A被顶盖框架253支承,以在俯视中呈矩形状设置。遍及上表面部246A的整周,以从上表面部246A一连串相连而向下方垂下的状态形成有侧面部246B。
柔性片246借助由被称为防水帆布的原材料形成的片状部件构成,所述防水帆布通过将聚酯纤维的织物从两侧用软质的合成树脂薄膜夹入而制作。该防水帆布具有防水性且强度也较高,所以是作为帐篷或将运输车的货台覆盖的车篷等使用的周知的原材料。
在柔性片246的内表面侧,具备相对于支承框架244的安装部278。
安装部278以在俯视中位于框形状的支承框架244的框内侧的状态,并且沿着支承框架244的框形状装备有多个。
即,如图27所示,具备沿着支承框架244的框形状延伸的长尺寸的片状的安装用部件279。该安装用部件279被安装在柔性片246的上表面部246A上的比周缘部稍靠内侧的部位。该安装用部件279与柔性片246同样借助由被称为防水帆布的原材料形成的片状部件构成,通过在与柔性片246之间熔接而以固定状态被安装。
如图32所示,安装用部件279以在将沿着长尺寸方向延伸的合成树脂制的绳状体280夹入的状态下叠合的方式将片状体弯折,在叠合的状态下将绳状体280的附近位置在长尺寸方向上缝合,形成为沿着框形状的内外方向宽度较窄、并且沿着框形状形成为长尺寸状。这样,通过内装绳状体280而将强度加强。
安装用部件279通过借助高频焊机(未图示)将框形状的内侧部位上的既定宽度的区域遍及较长方向的全域进行熔接,而被安装到柔性片246上。高频焊机利用感应加热,将安装用部件279的叠合的2个片部分和柔性片246以合计3片叠合的状态熔融粘接。
在安装用部件279上,沿着长尺寸方向隔开适当间隔地具备多个安装部278,在安装部278上具备插通孔281。如图32所示,插通孔281由扣眼部件282构成,所述扣眼部件282将片状体的两面侧的环状的金属件敛缝固定,在中央形成开口。
并且,构成为,通过将插通孔281和支承框架244用绳状部件283连结,将柔性片246安装于支承框架244。如图33所示,绳状部件283由在将电线等集束时利用的周知构造的束线带构成。束线带在一端部上形成有锯齿状的卡止部284,在另一端部上具备防松脱部285,该防松脱部285使得如果卡止部284插通,则仅在插入方向上能够穿过,阻止向反方向移动而防止松脱。
如图32所示,使绳状部件283穿过装备在安装用部件279上的插通孔281,并以包围顶盖框架253的外周的方式卷绕,将卡止部284插入到防松脱部285中而防止松脱,由此能够将安装用部件279安装到顶盖框架253上。
在多个安装部278的各自中,用绳状部件283将安装用部件279安装到顶盖框架253上,由此,能够将柔性片246以遍及大致整周朝向框形状的外方拉伸的状态安装,将柔性片246相对于顶盖框架253即支承框架244以松弛较少的状态张紧设置。
如图25所示,天篷243的机体外方侧端部位置Q1与防尘罩218的机体外方侧端部位置大致一致。天篷243的机体内方侧端部位置Q2与侧面板221的机体内方侧端部位置大致一致。这样,天篷243成为将防尘罩218及侧面板221的上方覆盖的状态,所以能够防止雨水等落在它们之上。
〔第3实施方式的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在安装部278上具备插通孔281、将插通孔281和支承框架244用绳状部件283连结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这样的结构,作为安装部而使用贴合扣件、或使用纽扣和带孔的布等,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
(2)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将长尺寸的片状的安装用部件279安装到柔性片246的内表面侧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不使用这样的片状的安装用部件279,而将柔性片246直接安装到支承框架244上。
(3)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沿着支承框架244的框形状具备多个安装部278的结构,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而是具备1个安装部的结构,作为安装部,可以是沿着框形状形成得较长的结构,或较短的形状的结构。
(4)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承框架244中的周框形成体,使用将圆管材在俯视中弯折为矩形框状(四边形状)的顶盖框架253,但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例如使用圆管材在俯视中形成为大致U字状、在俯视中形成为大致H字状等,能够以各种各样的形状实施,并且,也可以使用角筒材或实心状的棒体,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
(5)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施力机构的线圈弹簧273对支承框架244绕横轴心P1向上方移动施力,但也可以为对支承框架244绕横轴心P1向下方移动施力的结构。此外,并不限于线圈弹簧,也可以是使用由螺旋弹簧及重物带来的牵拉施力的结构等,施力机构的结构能够各种各样地变更。
(6)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防尘罩218的机体外方侧端部位置与作业机用天篷243的机体外方侧端部位置大致一致的结构,但也可以为它们完全一致的结构,或者也可以为它们不一致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作业机用天篷243的机体外方侧端部位置以比防尘罩218的机体外方侧端部位置更多地靠近外方的状态取位,或以更多地靠近内方侧的状态取位。
(7)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设为侧面板221的机体内方侧端部位置与作业机用天篷243的机体内方侧端部位置大致一致的结构,但也可以为它们完全一致的结构,或者也可以为它们不一致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作业机用天篷243的机体内方侧端部位置以比侧面板221的机体内方侧端部位置更多地靠近内方的状态取位,或以更多地靠近外方侧的状态取位。
(8)在上述第3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机而表示了联合收割机,但并不限于联合收割机,也可以是拖拉机或其他的作业机。
(9)本发明能够应用到作业机的将驾驶部的上方覆盖的作业机用天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第1实施方式〕
4 脱谷部
5 谷物箱(谷物储存部)
6 卸载机
7 供油辅助台
10 机体框架
23 支柱框架
40 燃料箱
42 供油口
52 凹入部
80 保护部件
81 后方伸出框架
82 横框架
A 自行机体(行进机体)
Y 上下轴心
p1 横轴芯
〔第2实施方式〕
125 发动机(作为冷却对象的装置)
126 散热器
127 冷却风扇
128 防尘箱
129 中间冷却器(空冷式冷却设备)
130 作业机用油冷却器(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
131 变速箱用油冷却器(其他的空冷式冷却设备)
132 发动机罩(框架体)
138 往路管(挠性软管)
139 归路管(挠性软管)
145 第1防尘网(防尘网)
158 贯通支承部
168 限制部件
Y2 第2纵朝向轴心(纵朝向轴心)
〔第3实施方式〕
205 驾驶部
212 原动部
213 发动机
214 散热器
215 冷却风扇
217 驾驶座席
218 防尘罩
221 侧面板
243 天篷
244 支承框架
246 柔性片
247 支柱
253 周框形成体
253a 横侧部
254 横朝向连结体
255 横朝向加强体
256 斜加强体
273 施力机构
278 安装部
281 插通孔
283 绳状部件
K 定位机构
Q1 机体外方侧端部位置
Q2 机体内方侧端部位置
Claims (13)
1.一种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行进机体的后部具备燃料箱;
在前述燃料箱的后方,具备能够载置供油用容器的供油辅助台;
前述供油辅助台构成为,能够将在前述行进机体上的安装姿势切换为载置面朝向上方的使用状态、和该载置面位于与前述燃料箱的后壁对置的部位的存放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燃料箱在前述行进机体的后部位置配设在谷物储存部与脱谷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燃料箱被载置支承在前述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上,前述供油辅助台设置为,在使用状态下,前述载置面位于前述燃料箱的上表面与下表面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供油辅助台构成为,能够绕沿着前述行进机体的左右方向的横轴芯转动,从使用状态绕前述横轴芯向下方转动而成为存放状态,在该存放状态下,成为前述载置面与前述燃料箱的后表面的下部对置的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行进机体的后部位置具备作为谷物储存部的谷物箱;
在前述谷物箱的后方具备谷物排出用的卸载机;
从前述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立设有支承前述卸载机的支柱框架;
在前述支柱框架上支承着前述供油辅助台。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燃料箱以比前述行进机体的机体框架的后端部更向后方侧伸出的状态配设;
设有保护部件,该保护部件位于该燃料箱的向后方侧的伸出部分的下方侧,保护前述燃料箱的后部;
前述保护部件构成为,具备比前述机体框架的后端部更向后方侧伸出的左右一对后方伸出框架、和将该后方伸出框架的后端部彼此连结的横框架,并且前述横框架位于被切换为存放状态的前述供油辅助台的自由端部的下方。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以与前述燃料箱相邻的状态具备谷粒储存用的谷物箱;
在前述谷物箱中,在与前述燃料箱对置的一侧的壁面上形成有凹入部;
前述燃料箱以进入到前述凹入部中的状态配设。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谷物箱及前述燃料箱分别被机体框架载置支承;
前述凹入部设在前述谷物箱的下部。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谷物箱的下方形成有下方变窄的倾斜部,前述凹入部形成于该下方变窄的倾斜部。
10.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凹入部仅形成在前述谷物箱中的在俯视中前述燃料箱重叠的部位上。
11.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燃料箱形成为沿着前述凹入部的形状的形状。
12.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凹入部形成在前述谷物箱的后部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作业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燃料箱具备在俯视中比前述谷物箱更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部分,在该突出部分上具备供油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75015.0A CN113796210A (zh) | 2015-05-01 | 2015-08-17 | 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94215 | 2015-05-01 | ||
JP2015094213A JP6611463B2 (ja) | 2015-05-01 | 2015-05-01 | 作業機 |
JP2015094215A JP6494406B2 (ja) | 2015-05-01 | 2015-05-01 | 作業車 |
JP2015-094213 | 2015-05-01 | ||
JP2015094216A JP6611464B2 (ja) | 2015-05-01 | 2015-05-01 | 作業機用キャノピー及び作業機 |
JP2015-094216 | 2015-05-01 | ||
PCT/JP2015/073032 WO2016178292A1 (ja) | 2015-05-01 | 2015-08-17 | 作業機、作業車、および、作業機用キャノピー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75015.0A Division CN113796210A (zh) | 2015-05-01 | 2015-08-17 | 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29723A CN107529723A (zh) | 2018-01-02 |
CN107529723B true CN107529723B (zh) | 2021-09-21 |
Family
ID=5721823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75015.0A Pending CN113796210A (zh) | 2015-05-01 | 2015-08-17 | 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
CN201580079198.XA Active CN107529723B (zh) | 2015-05-01 | 2015-08-17 | 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75015.0A Pending CN113796210A (zh) | 2015-05-01 | 2015-08-17 | 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13796210A (zh) |
PH (2) | PH12017501968B1 (zh) |
WO (1) | WO201617829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812191B1 (en) * | 2018-06-19 | 2024-05-01 | Kubota Corporation | Work machin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43753A (ja) * | 1998-03-06 | 1999-09-14 |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 コンバインの燃料供給構造 |
JP2001253347A (ja) * | 2000-03-08 | 2001-09-18 | Hajime Chusa | 移動調理ワゴン |
JP2008024020A (ja) * | 2006-07-18 | 2008-02-07 | Yanmar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CN202364593U (zh) * | 2010-10-26 | 2012-08-08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联合收割机 |
CN203181565U (zh) * | 2013-02-26 | 2013-09-11 | 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燃油存储装置 |
CN103797964A (zh) * | 2014-03-06 | 2014-05-21 |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水箱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192647A (ja) * | 1995-01-18 | 1996-07-30 | Kubota Corp | 作業車 |
JP2003079218A (ja) * | 2001-09-11 | 2003-03-18 | Yanmar Agricult Equip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JP2008149767A (ja) * | 2006-12-14 | 2008-07-03 | Kubota Corp | トラクタ |
JP4961250B2 (ja) * | 2007-04-13 | 2012-06-2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トラクタ |
JP6016341B2 (ja) * | 2011-08-30 | 2016-10-26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コンバイン |
-
2015
- 2015-08-17 CN CN202111075015.0A patent/CN113796210A/zh active Pending
- 2015-08-17 CN CN201580079198.XA patent/CN107529723B/zh active Active
- 2015-08-17 WO PCT/JP2015/073032 patent/WO201617829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7
- 2017-10-27 PH PH12017501968A patent/PH12017501968B1/en unknown
-
2020
- 2020-08-18 PH PH12020551284A patent/PH12020551284A1/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43753A (ja) * | 1998-03-06 | 1999-09-14 | Mitsubishi Agricult Mach Co Ltd | コンバインの燃料供給構造 |
JP2001253347A (ja) * | 2000-03-08 | 2001-09-18 | Hajime Chusa | 移動調理ワゴン |
JP2008024020A (ja) * | 2006-07-18 | 2008-02-07 | Yanmar Co Ltd | コンバイン |
CN202364593U (zh) * | 2010-10-26 | 2012-08-08 | 株式会社久保田 | 联合收割机 |
CN203181565U (zh) * | 2013-02-26 | 2013-09-11 | 奇瑞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燃油存储装置 |
CN103797964A (zh) * | 2014-03-06 | 2014-05-21 | 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联合收割机的水箱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29723A (zh) | 2018-01-02 |
PH12017501968A1 (en) | 2018-03-26 |
PH12020551284A1 (en) | 2021-11-29 |
PH12017501968B1 (en) | 2018-03-26 |
WO2016178292A1 (ja) | 2016-11-10 |
CN113796210A (zh) | 2021-12-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11463B2 (ja) | 作業機 | |
JP6104009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WO2014136862A1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05766223A (zh) | 联合收割机 | |
JP6765348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08093831B (zh) | 联合收割机 | |
CN107529723B (zh) | 作业机、作业车及作业机用天篷 | |
CN111480458B (zh) | 收割机 | |
JP2016189707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5984724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11918546B (zh) | 收割机及作业机 | |
JP6230245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WO2015020057A1 (ja) | コンバイン、及び、収穫機 | |
WO2009144990A1 (ja) | 脱穀装置 | |
KR102545558B1 (ko) | 전간 투입형 콤바인의 탈곡 장치 및 콤바인 | |
CN110278764B (zh) | 收获机及全喂入式联合收获机 | |
JP2014183817A5 (zh) | ||
JP2014183820A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6041725B2 (ja) | コンバインの穀粒回収装置 | |
JP5850701B2 (ja) | コンバイン | |
JP6704039B1 (ja) | コンバイン | |
CN114206095B (zh) | 作业车辆以及联合收割机 | |
CN112004406B (zh) | 联合收割机 | |
WO2020261863A1 (ja) | コンバイン、収穫機 | |
CN107426966A (zh) | 联合收割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