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6966A - 联合收割机 - Google Patents

联合收割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6966A
CN107426966A CN201580070975.4A CN201580070975A CN107426966A CN 107426966 A CN107426966 A CN 107426966A CN 201580070975 A CN201580070975 A CN 201580070975A CN 107426966 A CN107426966 A CN 1074269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work
leg
extended
crawler belt
end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09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6966B (zh
Inventor
水畑竜也
加藤英
加藤英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0707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3087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037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7628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4269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69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69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69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DHARVESTING; MOWING
    • A01D67/00Undercarriages or fram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rvesters or mowers; Mechanisms for adjusting the frame; Platform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Harvester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降低支脚体(71a、71b)的钣金加工等的制造成本、又能实现支脚体(71a、71b)的轻量化的联合收割机。本申请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从行驶机体(1)的前后方向观察时下端侧的左右宽度尺寸变大的扩口状的左右的支脚体(71a、71b);以及沿支脚体(71a、71b)的收割机外侧面延伸设置的左右的辅助支脚体(72a、72b)。借助左右的支脚体(71a、71b)和辅助支脚体(72a、72b)而将左右的履带架(50)连结于行驶机体(1)的左右两侧下方,将左右的行驶部(2)支承于左右的履带架(50)。支脚托架体(75)设置于履带架(50)的上表面侧,将支脚体(71a、71b)的下端侧一体地固接于履带架(50)的侧面和支脚托架体(75)的侧面。将辅助支脚体(72a、72b)的下端侧一体地以面压接的方式压接于支脚托架体(75)的平坦的上表面。

Description

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发明涉及一种联合收割机,该联合收割机搭载有:割取部,其割取田间的未收割穗秆;以及脱粒部,其对割取穗秆的谷粒进行脱粒。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如下技术,具备:行驶机体,该行驶机体具有行驶部以及驾驶座席;割取部,该割取部具有割刀;脱粒部,该脱粒部具有脱粒筒;供料室,该供料室将割取穗秆从割取部向脱粒部供给;发动机,该发动机对各部分进行驱动;以及谷粒筛选机构,该谷粒筛选机构对脱粒部的脱粒物进行筛选,并且,连续地割取田间的未割取穗秆并对其进行脱粒。另外,存在如下技术,具备:扩口状的左右的支脚体,从行驶机体前后方向观察,该扩口状的左右的支脚体的下端侧的左右宽度尺寸较大;以及左右的辅助支脚体,该左右的辅助支脚体沿着支脚体的收割机外侧面延伸设置,并且,借助左右的支脚体和辅助支脚体而将左右的履带架(track frame)连结于行驶机体的左右两侧下方,由此对作为行驶部的左右的行驶履带进行装配设置(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4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411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52048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现有技术中,形成为如下构造:支脚体的下端侧一体地固接于履带架的上表面和侧面的双方,因此,需要确保支脚体的强度而将行驶机体与履带架的连结刚性保持为规定程度以上,从而存在如下问题等:无法容易地实现支脚体的轻量化或成本的降低。此外,在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且将后侧加强板体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后部支脚体的后表面侧的构造中,存在如下问题等:若通过简化后部支脚体的加工形状而降低制造成本,则无法容易地确保前后延伸设置框架的支承载荷。另外,在发动机的排气管朝向后方延伸设置于脱粒部与谷粒箱之间的构造中,在谷粒箱被支承为能够向收割机外侧展开的情况下,需要将排气管支承于脱粒部的侧缘部,从而无法容易地简化脱粒部的上部构造,因此,存在如下问题等:无法以较低的成本构成排气管的支承构造。此外,在经由主空气滤清器和前置空气滤清器而将新空气(外部空气)向发动机导入的构造中,通过钣金加工而形成用于降低因新空气的导入而产生的进气声的共振箱体,因此,存在如下问题等:无法以较低成本而构成发动机的新空气导入构造,并且无法简单地对共振箱体进行组装。
另外,在具备作为行驶部的行驶履带、且借助驱动链轮、张紧辊以及活动滚轮而将行驶履带张紧架设于履带架的构造中,存在如下问题等:若将防止履带脱落体设置于与张紧辊分离的位置,则张紧部件因行驶履带的异常张紧而破损,从而张紧辊从规定的支承位置移动而导致行驶履带容易脱落。此外,存在如下问题等:所述活动滚轮的支承框架转动而使得固接于履带架的滚轮轴磨损,从而需要滚轮轴的更换等繁琐的维修作业。并且,还存在如下问题等:由于作业者难以意识到驱动链轮的更换时机、且驱动链轮的齿在局部磨损,因此,容易在田地内发生行驶故障,从而无法持续进行收获作业。
因此,本申请的发明欲提供一种研究上述这些现状而实施了改善的联合收割机。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第一方案的发明是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行驶机体,该行驶机体具有行驶部以及驾驶座席;割取部,该割取部具有割刀;脱粒部,该脱粒部具有脱粒筒;以及发动机,该发动机对所述割取部以及脱粒部等进行驱动,其中,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扩口状的左右的支脚体,从所述行驶机体前后方向观察,该扩口状的左右的支脚体的下端侧的左右宽度尺寸变大;以及左右的辅助支脚体,该左右的辅助支脚体沿着所述支脚体的收割机外侧面延伸设置,借助所述左右的支脚体和辅助支脚体而将左右的履带架连结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左右两侧下方,将左右的所述行驶部支承于左右的履带架,将支脚托架体设置于所述履带架的上表面侧,将所述支脚体的下端侧一体地固接于所述履带架的侧面和支脚托架体的侧面,并且,将所述辅助支脚体的下端侧一体地以面压接的方式压接于所述支脚托架体的平坦的上表面。
第二方案的发明在第一方案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使得所述辅助支脚体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所述支脚体的前后宽度尺寸,使得所述辅助支脚体的下端侧以面压接的方式压接于所述支脚托架体的平坦的上表面。
第三方案的发明在第一方案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借助受压框架体而将所述支脚体的上端侧端面的一部分和所述辅助支脚体的上端侧端面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的下表面侧。
第四方案的发明在第一方案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将所述支脚体的上端侧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将上部加强框架体的左右宽度中间部的上表面侧固接于左右延伸设置框架的下表面侧,将上部加强框架体的左右两端侧的上表面侧固接于左右的支脚体上端侧的收割机内侧面。
第五方案的发明在第一方案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将前侧加强板体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所述后部支脚体的前表面侧,并且,将后侧加强板体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所述后部支脚体的后表面侧,使得后侧加强板体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前侧加强板体的前后宽度尺寸。
第六方案的发明在第一方案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具备谷粒箱,借助扬谷筒而将谷物从所述脱粒部输入至该谷粒箱,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管在所述脱粒部与谷粒箱之间朝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且,借助扬谷筒支承框架体而使所述扬谷筒的上端侧支承于所述脱粒部,借助管支承框架而将所述排气管的后端侧支承于所述扬谷筒支承框架体。
第七方案的发明在第一方案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共振箱体,该合成树脂制的共振箱体经由主空气滤清器和前置空气滤清器而将新空气(外部空气)向所述发动机导入,并且,使得因新空气的导入而产生的进气声降低,并具备:发动机室支柱上端部的上部水平框架;以及紧固连结带状体,利用卡合轴体和卡合钩而使得该紧固连结带状体卡止于上部水平框架,将紧固连结带状体卷绕装配于所述共振箱体的左右侧以及后表面侧,将共振箱体固定支承于所述上部水平框架。
第八方案的发明在第五方案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将所述后部支脚体的上端侧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对于用于将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前表面侧覆盖的挡泥罩体,将其张紧架设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上的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与前侧加强板体之间。
第九方案的发明在第五方案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具备作为所述行驶部的行驶履带,借助驱动链轮以及张紧辊而将所述行驶履带张紧架设于履带架,将防止履带脱落体设置于所述张紧辊的支承部件。
第十方案的发明在第五方案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具备作为所述行驶部的行驶履带,借助驱动链轮、张紧辊以及活动滚轮而将所述行驶履带张紧架设于履带架,借助轴环而将所述活动滚轮的支承框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滚轮轴,所述滚轮固接于所述履带架。
第十一方案的发明在第五方案所记载的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具备作为所述行驶部的左右的行驶履带,借助驱动链轮而将所述行驶履带张紧架设于履带架,并且,在所述驱动链轮的外周面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齿,使得所述驱动链轮的一部分齿与所述行驶履带啮合,在啮合位置处的齿的收割机外侧面和非啮合位置处的齿的收割机外侧面形成有磨损检测槽。
根据第一方案的发明,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行驶机体,该行驶机体具有行驶部以及驾驶座席;割取部,该割取部具有割刀;脱粒部,该脱粒部具有脱粒筒;以及发动机,该发动机对所述割取部以及脱粒部等进行驱动,其中,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扩口状的左右的支脚体,从所述行驶机体前后方向观察,该扩口状的左右的支脚体的下端侧的左右宽度尺寸变大;以及左右的辅助支脚体,该左右的辅助支脚体沿着所述支脚体的收割机外侧面延伸设置,借助所述左右的支脚体和辅助支脚体而使得左右的履带架连结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左右两侧下方,将左右的所述行驶部支承于左右的履带架,将支脚托架体设置于所述履带架的上表面侧,将所述支脚体的下端侧一体地固接于所述履带架的侧面和支脚托架体的侧面,并且,将所述辅助支脚体的下端侧一体地以面压接的方式压接于所述支脚托架体的平坦的上表面,因此,通过所述履带架侧面以及支脚托架体侧面与所述支脚体下端侧的固接,主要能够应对左右方向上的变形力,另一方面,通过所述支脚托架体的平坦的上表面与所述辅助支脚体的下端侧的固接,主要能够应对上下方向上的变形力,能够容易地利用所述辅助支脚体而对所述履带架与支脚体下端侧的连结部进行加强。即,能够简单地确保所述履带架与支脚体下端侧的连结强度,从而能够容易地确保所述行驶机体与履带架的连结刚性,能够降低所述支脚体的钣金加工等的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实现所述支脚体的轻量化。
根据第二方案的发明,使得所述辅助支脚体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所述支脚体的前后宽度尺寸,将所述辅助支脚体的下端侧以面压接的方式压接于所述支脚托架体的平坦的上表面,因此,与以往的辅助支脚体的下部端面与履带架接合的构造相比,能够容易地确保所述履带架与辅助支脚体下端侧的连结强度。例如,通过使得所述支脚体的截面端面形成为U形的钣金加工而制造所述支脚体,并且,利用辅助支脚体将所述支脚体的上表面侧(U形开口部)封闭而构成为筒状,在该构造中,采用板厚比以往的板厚更厚的钢板材料而形成所述辅助支脚体,由此,能够容易地利用所述辅助支脚体而提高所述履带架与支脚体下端侧的连结部刚性。由于无需采用板厚较厚的钢板材料形成所述支脚体,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所述支脚体的轻量化或成本的降低。
根据第三方案的发明,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借助受压框架体而将所述支脚体的上端侧端面的一部分和所述辅助支脚体的上端侧端面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的下表面侧,因此,在通过焊接加工而将所述受压框架体的下表面侧固接于所述支脚体的上端侧端面的一部分和所述辅助支脚体的上端侧端面之后,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受压框架体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由此能够将所述支脚体的上端侧的一部分和所述辅助支脚体的上端侧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的下表面侧,能够提高焊接加工作业性。例如,能够在将所述支脚体的下端侧和辅助支脚体的下端侧焊接于所述履带架的上表面侧之后将所述受压框架体焊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的下表面侧,从而能够简化用于将所述支脚体的上端侧和辅助支脚体的上端侧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的下表面侧的焊接加工作业。
根据第四方案的发明,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将所述支脚体的上端侧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将上部加强框架体的左右宽度中间部的上表面侧固接于左右延伸设置框架的下表面侧,将上部加强框架体的左右两端侧的上表面侧固接于左右的支脚体上端侧的收割机内侧面,因此,能够以使得左右的所述支脚体的上端侧分离的状态而将左右的所述支脚体的上端侧固接于左右延伸设置框架的下表面侧,能够简化用于将左右的所述支脚体连结于左右延伸设置框架的焊接加工作业,并且,能够利用上部加强框架体而简单地确保左右延伸设置框架的下表面侧与左右的所述支脚体的上端侧的连结刚性,从而能够容易地确保左右延伸设置框架与左右的所述支脚体的连结刚性。
根据第五方案的发明,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将前侧加强板体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所述后部支脚体的前表面侧,并且,将后侧加强板体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所述后部支脚体的后表面侧,使得后侧加强板体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前侧加强板体的前后宽度尺寸,因此,能够简化所述后部支脚体的加工形状而降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前后延伸设置框架的支承载荷。能够简单地确保前后延伸设置框架与支脚体的连结强度,从而能够容易地确保所述行驶机体(前后延伸设置框架)与履带架的连结刚性,能够降低所述后部支脚体的钣金加工等的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实现所述后部支脚体的轻量化。
根据第六方案的发明,具备谷粒箱,借助扬谷筒而将谷物从所述脱粒部输入至该谷粒箱,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管在所述脱粒部与谷粒箱之间朝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且,借助扬谷筒支承框架体而将所述扬谷筒的上端侧支承于所述脱粒部,借助管支承框架而将所述排气管的后端侧支承于所述扬谷筒支承框架体,因此,即便是所述谷粒箱被支承为能够向收割机外侧展开的构造,也无需将所述排气管支承于所述脱粒部的侧缘部,能够简化所述脱粒部的上部结构而以低成本构成所述排气管的支承结构,并且,能够简单地提高所述排气管的组装作业性等。
根据第七方案的发明,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共振箱体,该合成树脂制的共振箱体经由主空气滤清器和前置空气滤清器而将新空气(外部空气)向所述发动机导入,并且,使得因新空气的导入而产生的进气声降低,且具备:发动机室支柱上端部的上部水平框架;以及紧固连结带状体,利用卡合轴体和卡合钩而使得该紧固连结带状体卡止于上部水平框架,将紧固连结带状体卷绕装配于所述共振箱体的左右侧以及后表面侧,将共振箱体固定支承于所述上部水平框架,因此,能够廉价地对所述共振箱体进行成型加工,能够以低成本而构成所述发动机的新空气导入构造,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用于构成供所述发动机设置的发动机室的高刚性结构的发动机室支柱而简单地组装所述共振箱体。
根据第八方案的发明,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将所述后部支脚体的上端侧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对于用于将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前表面侧覆盖的挡泥罩体,将其张紧架设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上的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与前侧加强板体之间,因此,能够消除田间的泥土堆积于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前表面侧的不良情况,能够容易地降低因田间的泥土堆积而引起的行驶阻力。
根据第九方案的发明,具备作为所述行驶部的行驶履带,借助驱动链轮以及张紧辊而将所述行驶履带张紧架设于履带架,将防止履带脱落体设置于所述张紧辊的支承部件,因此,即便石头等进入所述张紧辊与行驶履带之间而导致行驶履带异常张紧、导致张紧部件发生破损,当张紧辊从规定的支承位置移动时,防止履带脱落体也会移动,从而也能够预先阻止行驶履带脱落。能够容易地防止所述行驶履带断裂,并且,能够顺畅地对张紧部件的破损部进行修复。
根据第十方案的发明,具备作为所述行驶部的行驶履带,借助驱动链轮、张紧辊以及活动滚轮而将所述行驶履带张紧架设于履带架,借助轴环而将所述活动滚轮的支承框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滚轮轴,该滚轮轴固接于所述履带架,因此,能够减弱所述滚轮轴的磨损,从而能够容易地延缓所述滚轮轴的更换等繁琐的维修作业的时间。
根据第十一方案的发明,具备作为所述行驶部的左右的行驶履带,借助驱动链轮而将所述行驶履带装进架设于履带架,并且,在所述驱动链轮的外周面以等间隔而形成有多个齿,使得所述驱动链轮的一部分齿与所述行驶履带啮合,在啮合位置处的齿的收割机外侧面与非啮合位置处的齿的收割机外侧面形成有磨损检测槽,因此,作业者能够适当地意识到驱动链轮的更换时间,从而能够预先防止因驱动链轮的齿在局部磨损而在田地内产生行驶故障。另外,形成有对正向旋转侧的磨损进行检测的磨损检测槽、以及对反向旋转侧的磨损进行检测的磨损检测槽,由此,通过调换左右的驱动链轮的旋转作业,无需更换为新的驱动链轮,能够降低维修零部件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
图3是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
图4是行驶机体的左视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支脚体部的剖视说明图。
图7是左右延伸设置框架部的剖视说明图。
图8是行驶机体的后视图。
图9是省略了行驶履带的行驶机体的后视图。
图10是行驶机体的后视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行驶机体的后视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行驶机体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
图14是图12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5是省略了脱粒部的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
图16是从左侧上方观察驾驶部和谷粒箱的立体图。
图17是从左侧后方观察驾驶部和发动机的立体图。
图18是从右侧后方观察驾驶部和脱粒部的立体图。
图19是联合收割机的仰视立体图。
图20是省略了行驶履带的图19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在省略了行驶履带的状态下从前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履带架的变形例的行驶机体的后视时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示出履带架的变形例的行驶机体的后视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24是示出发动机的气体供给排出构造的立体图。
图25是共振箱体的后视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26是共振箱体的主视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27是共振箱体的主视时的主视剖视说明图。
图28是共振箱体的主视时的入口侧的侧面截面说明图。
图29是共振箱体的主视时的中央部的侧面截面说明图。
图30是共振箱体的主视时的出口侧的侧面截面说明图。
图31是共振箱体设置部的俯视说明图。
图32是共振箱体设置部的后视说明图。
图33是共振箱体设置部的后视时的立体图。
图34是行驶机体的挡泥罩体的从前面观察时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35是挡泥罩体的主视放大图。
图36是挡泥罩体的侧视图。
图37是挡泥罩体的侧视放大剖视图。
图38是挡泥罩体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9是张紧辊部的侧视图。
图40是张紧辊部的后视图。
图41是示出滚轮的变形构造的后视图。
图42是防止履带脱落构造的侧视图。
图43是防止履带脱落构造的后视图。
图44是设置有活动滚轮的履带架部的侧视图。
图45是活动滚轮安装部的放大说明图。
图46是驱动链轮部的从前面观察时的局部立体图。
图47是驱动链轮部的局部侧视图。
图48是驱动链轮部的放大说明图。
图49是驱动链轮的左右旋转说明图。
图50是防止履带脱落体安装部的侧视图。
图51是图50的放大说明图。
图52是防止履带脱落体安装部的俯视图。
图53是图52的放大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使得本发明实现了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左视图,图2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右视图,图3是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俯视图。首先,参照图1~图3,对普通型联合收割机的概要构造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将朝向行驶机体1的前进方向时的左侧简称为左侧,同样地,将朝向前进方向时的右侧简称为右侧。
如图1~图3所示,实施方式的普通型联合收割机具备作为行驶部的、由橡胶履带制的左右一对行驶履带2支承的行驶机体1。利用单动式的升降用液压缸4以能够进行升降调节的方式,将一边割取、一边取入稻谷(或麦子或大豆或玉米)等未割取穗秆的割取部3装配于行驶机体1的前部。
在行驶机体1的左侧,搭载有用于对从割取部3供给的割取穗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部9。在脱粒部9的下部,配置有用于进行摆动筛选以及基于风的筛选的谷粒筛选机构10。在行驶机体1的前部右侧,搭载有作为供操作者搭乘的驾驶部的驾驶台5。将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7配置于驾驶台5(驾驶座席42的下方)。在驾驶台5的后方(行驶机体1的右侧)配置有:谷粒箱6,其从脱粒部9取出谷粒;以及谷粒排出输送机8,其将谷粒箱6内的谷粒朝向卡车货箱(或集装箱等)排出。构成为:使谷粒排出输送机8向收割机外侧倾倒,从而利用谷粒排出输送机8将谷粒箱6内的谷粒输出。
割取部3具备:供料室11,该供料室11与脱粒部9前部的脱粒口9a连通;以及横长斗状的谷物收割台12,该谷物收割台12设置为与供料室11的前端连接。在谷物收割台12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耙拢绞龙13(平台式绞龙)进行轴支承。在耙拢绞龙13的前部上方配置有带搂齿梁的耙拢卷筒14。在谷物收割台12的前部配置有推子状的割刀15。左右的分禾体16突出设置于谷物收割台12前部的左右两侧。另外,在供料室11内设有供给输送机17。在供给输送机17的输送末端侧(脱粒口9a)设置有割取穗秆喂入用脱粒滚筒(beater)18(frontrotor:前旋转件)。另外,供料室11的下表面部和行驶机体1的前端部借助升降用液压缸4而连结在一起,利用升降用液压缸4使得割取部3以后述的割取输入轴89(供料室输送机轴)为升降支点而进行升降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耙拢卷筒14对左右的分禾体16之间的未割取穗秆的穗稍侧进行耙拢,利用割刀15对未割取穗秆的茎根侧进行割取,通过对耙拢绞龙13的旋转驱动而使得割取穗秆汇集于谷物收割台12的左右宽度的中央部附近的供料室11入口附近。构成为:利用供给输送机17对谷物收割台12的所有割取穗秆进行输送,并利用脱粒滚筒18将这些割取穗秆向脱粒部9的脱粒口9a喂入。此外,还可以具备使得谷物收割台12绕水平控制支点轴进行转动的水平控制用液压缸(省略图示),利用所述水平控制用液压缸对谷物收割台12在左右方向上的斜度进行调节,从而将谷物收割台12、割刀15以及耙拢卷筒14水平地支承于田间地面。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在脱粒部9的脱粒室内将脱粒筒21设置为能够旋转。将脱粒筒21轴支承于在行驶机体1的前后方向上延长的脱粒筒轴20。在脱粒筒21的下侧张紧架设有使得谷粒向下漏出的承接网24。另外,在脱粒筒21前部的外周面以朝向半径方向外侧的方式突出设置有螺旋状的螺旋叶片状的取入叶片25。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脱粒筒21的旋转而将由脱粒滚筒18从脱粒口9a喂入的割取穗秆朝向行驶机体1的后方输送,并且,在脱粒筒21与承接网24之间等处进行混炼、脱粒。比承接网24的网眼小的谷粒等脱粒物从承接网24向下漏出。通过脱粒筒21的输送作用而将未从承接网24向下漏出的秸秆屑等从脱粒部9后部的排尘口23向田间排出。
另外,在脱粒筒21的上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枢轴装配有对脱粒部9的脱粒室内的脱粒物的输送速度进行调节的多个送尘阀(省略图示)。可以根据割取穗秆的品种、性状并通过对所述送尘阀的角度调整而调节脱粒部9的脱粒室内的脱粒物的输送速度(滞留时间)。另一方面,作为在脱粒部9的下方配置的谷粒筛选机构10,具备比重筛选用的摆动筛选盘26,该摆动筛选盘26具有谷粒盘、粗筛、谷粒筛以及逐稿器等。
另外,作为谷粒筛选机构10,具备向摆动筛选盘26供给筛选风的扬谷风扇29等。构成为:对于利用脱粒筒21进行脱粒并从承接网24向下漏出的脱粒物,通过摆动筛选盘26的比重筛选作用和扬谷风扇29的风筛选作用而将其筛选为谷粒(精粒等一等品)、谷粒与秸秆的混合物(带有枝梗的谷粒等二等品)以及秸秆屑等并将其取出。
在摆动筛选盘26的下侧具备一等品输送机构30以及二等品输送机构31作为谷粒筛选机构10。对于通过摆动筛选盘26以及扬谷风扇29的筛选而从摆动筛选盘26掉落的谷粒(一等品),利用一等品输送机构30以及扬谷输送机32而将其收集至谷粒箱6。对于谷粒与秸秆的混合物(二等品),利用二等品输送机构31以及二等品还原输送机33等而使其返回至摆动筛选盘26的筛选起始端侧,并利用摆动筛选盘26进行再筛选。构成为:从行驶机体1后部的排尘口23将秸秆屑等向田间排出。
并且,如图1~图3所示,在驾驶台5配置有侧柱(side column)39、操纵柱41、以及供操作者乘坐的驾驶座席42。在操纵柱41安装有对行驶机体1的行进路线进行变更的操纵杆43。在侧柱39配置有对发动机5的转速进行调节的加速杆40、对行驶机体1的移动速度进行切换的主变速杆44和副变速杆45、对割取部3进行驱动或停止操作的割取离合器杆46、以及对脱粒部9进行驱动或停止操作的脱粒离合器杆47。另外,在驾驶台5的上侧借助遮阳蓬(sun visor)支柱48而安装有遮阳用的车顶体49。
如图1、图2、图4所示,在行驶机体1的下表面侧配置有左右的履带架50。在履带架50设置有:驱动链轮51,其将发动机7的动力向行驶履带2传递;张紧辊52,其维持行驶履带2的张紧状态;多个履带辊53,它们将行驶履带2的接地侧保持为接地状态;以及中间辊54,其对行驶履带2的非接地侧进行保持。构成为:利用驱动链轮51对行驶履带2的前侧进行支承,利用张紧辊23对行驶履带2的后侧进行支承,利用履带辊53对行驶履带2的接地侧进行支承,利用中间辊54对行驶履带2的非接地侧进行支承。
参照图1~图4、图9、图12、图19~图21,对联合收割机的机体构造进行说明。在行驶机体1前部的右侧上表面搭载有发动机7,在发动机7左侧的行驶机体1的前部配置有变速箱体63。行驶机体1具备: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相同的方管形状的左右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以及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设置的相同的方管形状的前后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在前后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的左右两端对左右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进行焊接固定。在左右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的上表面对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进行焊接固定。在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的上表面侧配置有联合收割机的作业部的各部分(割取部3、驾驶台5、谷粒箱6、发动机7、脱粒部9)。借助变速箱支承框架67而将变速箱体63的背面侧连结于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的前部。
如图4、图8、图9、图19~图21所示,具备左右一对前部支脚框架68a、68b和左右一对后部支脚框架69a、69b。构成为:借助前部支脚框架68a、68b和后部支脚框架69a、69b而将左右一对履带架50连结于行驶机体1(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并将左右一对的作为行驶部的行驶履带2支承于左右一对履带架。如图4、图9所示,前部支脚框架68a、68b具备:扩口状的左右的前部支脚体71a、71b,从行驶机体1前后方向观察,该扩口状的左右的前部支脚体71a、71b的下端侧的左右宽度尺寸较大;左右的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该左右的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沿着前部支脚体71a、71b的收割机外侧面延伸设置;以及左右的前部加强板体73a、73b,该左右的前部加强板体73a、73b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以及前部支脚体71a、71b的后表面侧连结。借助前部支脚体71a、71b、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以及前部加强板体73a、73b而将左右的履带架2的前端侧一体地连结于行驶机体1的左右两侧下方。
如图4、图9所示,使左右的车轴壳体74从变速箱体63朝向左右的收割机外侧延伸设置,并且,使左右的壳体托架体75分别从左右的履带架2的前端侧朝向前方突出,将左右的车轴壳体74的收割机外侧端部支承于左右的壳体托架体75的前端侧。借助从变速箱体63伸出的左右的车轴63a而将左右的驱动链轮51配置于左右的车轴壳体74的收割机外侧端。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前部支脚体71a、71b的下端侧一体地固接于履带架50的侧面以及壳体托架体75的侧面,并且,通过焊接加工而使得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的下端侧一体地以面压接的方式压接于壳体托架体75的平坦的上表面。
另一方面,如图4、图9、图19~图21所示,借助前部受压框架体77并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前部支脚体71a、71b的上端侧端面的一部分和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的上端侧端面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下表面侧,并且,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前部支脚体71a、71b的上端侧固接于前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前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76的左右宽度中间部的上表面侧固接于前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的下表面侧,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前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76的左右两端侧的上表面侧固接于左右的前部支脚体71a、71b上端侧的收割机内侧面。
如图4~图8、图10~图14、图19~图21所示,后部支脚框架69a、69b具备:扩口状的左右的后部支脚体81a、81b,从行驶机体1前后方向观察,该扩口状的左右的后部支脚体81a、81b的下端侧的左右宽度尺寸较大;左右的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该左右的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沿着后部支脚体81a、81b的收割机外侧面延伸设置;左右的前侧加强板体83a、83b,该左右的前侧加强板体83a、83b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以及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前表面侧连结;以及左右的后侧加强板体84a、84b,该左右的后侧加强板体84a、84b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以及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后表面侧连结。借助后部支脚体81a、81b、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前侧加强板体83a、83b以及后侧加强板体84a、84b而将左右的履带架2的后端侧一体地连结于行驶机体1的左右两侧下方。
如图4、图13所示,使得左右的张紧托架体86立起设置于左右的履带架2的后端部,借助张紧引导体87而将一对张紧轴体88以能够前后移动的方式配置于张紧托架体86的收割机外侧面,将张紧辊5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张紧轴体88的后端侧,另一方面,借助张紧调节螺栓89而将张紧轴体88的前端侧连结于张紧引导体86,以规定的张力对行驶履带2进行张紧架设。如图8、图11、图13所示,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后部支脚体81a、81b的下端侧一体地固接于履带架50的侧面以及张紧托架体86的侧面,并且,通过焊接加工而使得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的下端侧一体地以面压接的方式压接于张紧托架体86的平坦的上表面。
另一方面,如图10、图11、图13、图14、图19~图21所示,借助后部受压框架体90并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后部支脚体81a、81b的上端侧端面的一部分以及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的上端侧端面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下表面侧,并且,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后部支脚体81a、81b的上端侧固接于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后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91的左右宽度中间部的上表面侧固接于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的下表面侧,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后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91的左右两端侧的上表面侧固接于左右的后部支脚体81a、81b上端侧的收割机内侧面。此外,使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的左右侧端面中的上半部分的侧端面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收割机内侧面抵接,并使得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的左右侧端面中的下半部分的侧端面突出设置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下表面下方。
根据图4~图14、图19~图21明确可知:前部支脚体71a、71b和后部支脚体81a、81b由形状大致相同的通用零部件形成。如图4~图7所示,前部支脚体71a、71b和后部支脚体81a、81b通过冲压加工而使得截面端面在侧视观察时形成为U形。将前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的左右侧部的下端侧(左右侧端部中的下半部分的侧端部)嵌插于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的上端侧。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的U形上端侧固接于前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的前后侧面。
如图8、图9、图19~图21所示,前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76和后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91由形状大致相同的通用零部件形成。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前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76(后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91)的水平的中间部上表面固接于前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的下表面。使得前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76(后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91)的两端部向收割机外侧的斜下方折弯,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前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76(后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91)两端部的折弯上表面固接于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的U形下表面。
另外,根据图4~图14明确可知: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和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由形状大致相同的通用零部件形成。另外,如图5、图13、图14所示,使得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以及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后表面侧连结的后侧加强板体84a、84b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比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以及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前表面侧连结的前侧加强板体83a、83b的前后宽度尺寸大,由此使得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前后部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耐支承载荷增大,从而能够使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实现轻量化,并且,能够确保行驶机体1的刚性。而且,根据图19~图21明确可知,使得前后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的下侧大幅地敞开,并且,利用前部加强板体73a、73b、前侧加强板体83a、83b以及后侧加强板体84a、84b而将行驶履带2的非接地侧的收割机内侧面封闭,由此使得由行驶机体1下表面和左右行驶履带2包围的空间形成为隧道形状。即,从左右行驶履带2底部朝向机体内侧排出的土(田间的表面耕土、湿田的泥土)从所述隧道形状的空间向机体后方顺畅地移动,由此防止行驶阻力因所述排出的土而增大,使得湿田中的行驶性得到提高。
根据上述结构,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的U形的上表面开口被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下表面的前部受压框架体77(后部受压框架体90)、前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以及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封闭。另外,如图6所示,构成为:后部支脚体81a、81b(前部支脚体71a、71b)内部的结露水等从后部支脚体81a、81b(前部支脚体71a、71b)的最下端部的排水孔92向下滴落。另外,如图4所示,前部加强板体73a、73b和前侧加强板体83a、83b形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
并且,如图4、图9、图10、图11所示,使得用于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的钢板的板厚尺寸形成为:比用于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的钢板的板厚尺寸大,由此能够容易地确保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和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的行驶机体1的前部支承强度(后部支承强度),并且,能够简化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冲压加工作业,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使得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比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前后宽度尺寸大。即,使得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的前端缘比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前表面更向前方突出,并且,使得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的后端缘比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后表面更向后方突出。
此外,对于纵向切断端面为L形的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的水平的下端面,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其一体地以面压接的方式压接于纵向切断端面为门形的壳体托架体75(张紧托架体86)的平坦的上表面。例如,与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下端侧的端面焊接于壳体托架体75(张紧托架体86)的构造相比,能够容易地提高壳体托架体75(张紧托架体86)与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的连结强度。
另外,在将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的下端侧仅焊接固定于履带架50侧面和壳体托架体75(张紧托架体86)的侧面的构造(图9、图10、图11)中,与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的下端侧的一部分延伸设置、并被焊接固定于壳体托架体75(张紧托架体86)的上表面侧的构造相比,能够简化前部支脚体71a、71b(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形状,从而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接下来,参照图4、图8、图9、图12、图15~图18,对柴油发动机7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在架设于左右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的上表面中,在前部支脚体71a、71b与后部支脚体81a、81b之间、且在右侧前部的上表面设置有左右的前部发动机支承托架体97a、97b和左右的后部发动机支承托架体98a、98b。构成为:将发动机7以能够防振的方式支承于前部发动机支承托架体97a、97b和后部发动机支承托架体98a、98b,并且,经由脱粒驱动带34而将发动机7的输出向脱粒部9的扬谷风扇轴29a传递,并经由行驶驱动带35而将发动机7的输出向变速箱体63传递。
如图15~图18、图24所示,具备使发动机7的排气声降低的消声器111,在发动机7的上部前侧借助消声器支承托架112而设置有消声器111。借助增压器116的涡轮(省略图示)而将消声器111的供气口与发动机7的排气歧管连接,并且,将尾管115的一端侧与消声器111的排气口管113连接。尾管115以内侧排气管114b内插于外侧排气管114a的方式而形成为双重管结构。此外,构成为:内侧排气管114b形成为直径大于排气口管113的直径,使得外部空气在排气口管113与内侧排气管114b的连接部处与从排气口管113朝向尾管115排出的废气混合。
如图1、图3、图15~图18所示,构成为:在配置有扬谷输送机32的脱粒部9与谷粒箱6之间,尾管115在行驶机体1的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使得尾管115(内侧排气管114b)的前端侧与发动机7上部的消声器111连通,并且,使得尾管115的后端在谷粒箱6的上部后方朝向斜上方且朝向后方开口,在脱粒部9与谷粒箱6之间,朝向谷粒箱6的上部后方从尾管115(内侧排气管114b)后端将发动机7的废气排出。
如图17、图18所示,以紧固连结的方式将前部支承框架体221固定于脱粒部9的右侧机架9b,借助前部支承托架体122而将尾管115(外侧排气管114a)的前端侧连结支承于前部支承框架体121。另外,具备:谷粒箱支承框架体123,其使得能够向收割机外侧展开的谷粒箱6卡止于谷粒收集位置(机体收纳位置);以及扬谷支承框架体124,扬谷输送机32立起设置支承于该扬谷支承框架体124。将谷粒箱支承框架体123和扬谷支承框架体124分别以紧固连结的方式固定于脱粒部9的右侧机架9b上部的机架框体9c。借助中间支承托架体125而将尾管115(外侧排气管114a)的前后中间部连结支承于谷粒箱支承框架体123,并且,借助后部支承托架体126而将尾管115(外侧排气管114a)的后端侧连结支承于扬谷支承框架体124。尾管115的中间部至后端部沿着脱粒部9的右外侧面(右侧机架9b、机架框体9c)而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
如图15~图18、图31~图33所示,构成为:尾管115的前端部朝向配置有割取离合器杆46或脱粒离合器杆47的侧柱39后部下方的消声器111以前方降低的姿势延伸设置,并且,具备将尾管115的前方降低前端部的前表面侧覆盖的隔热罩体127,将隔热罩体127的倾斜下端侧以紧固连结的方式固定于侧柱39的后部,隔热罩体127的倾斜上端侧朝向侧柱39后部斜上方突出设置,相对于侧柱39右侧的驾驶座席42,利用隔热罩体127将尾管115的前方降低前端侧遮蔽,利用隔热罩体127防止尾管115侧的热风向驾驶座席42的操作者方向移动。另外,隔热罩体127具有内侧罩127a和外侧罩127b,并构成为:使得内侧罩127a与尾管115对置,并使得内侧罩127a介于尾管115与外侧罩127b之间,由此将外侧罩127b保持为较低温度。
如图15~图18、图31~图33所示,形成为如下构造:具备谷粒箱6,借助作为扬谷筒的扬谷输送机32而将谷物从脱粒部9输入至该谷粒箱6,作为所述发动机7的排气管的尾管115在脱粒部9与谷粒箱6之间朝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且,借助扬谷筒支承框架体124而将扬谷输送机32的上端侧支承于脱粒部9,其中,借助作为管支承框架的后部支承托架126而将尾管115的后端侧支承于扬谷筒支承框架体124,因此,即便是谷粒箱6以能够向收割机外侧展开的方式被支承的构造,也无需将尾管115支承于脱粒部9的侧缘部,能够简化脱粒部9的上部结构而以低成本构成尾管115的支承结构,并且,能够简单地提高尾管115的组装作业性等。
此外,如图1、图3、图15~图18、图24所示,具备:借助增压器116的压缩机(省略图示)而将新空气(外部空气)向发动机7的进气岐管导入的主空气滤清器131和前置空气滤清器132。借助滤清器支承台134而将主空气滤清器131载置于内设有发动机7的发动机室外壳133的上表面中的、驾驶座席42后方的上表面,并且,使得主空气滤清器131的主进气配管131a与发动机7的增压器116连接。另外,前置支承框架135立起设置于脱粒部9的右侧上表面,借助前置支承托架136而将前置空气滤清器132的主体固接于前置支承框架135,并且,借助配管托架体137而将前置空气滤清器132的前置进气配管132a固接于扬谷输送机32上端部的谷粒排出壳体32a的外侧面,在脱粒部9右侧上部与谷粒箱6的左侧上部之间,借助前置支承框架135和配管托架体137而将前置空气滤清器13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支承于比谷粒箱6上表面高的位置。
此外,具备共振箱体141,该共振箱体141使得经由主空气滤清器131和前置空气滤清器132而导入新空气(外部空气)时所产生的进气声降低。共振箱体141通过对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成型加工而形成。借助共振箱座144而将共振箱体141载置于内设有发动机7的发动机室左侧的左发动机室支柱143。利用上部水平框架146而将左发动机室支柱143和右发动机室支柱145的上端部连结在一起,并且,具备紧固连结带状(band)体149,利用卡合轴体147和卡合钩148而使得该紧固连结带状体149卡止于上部水平框架146,并将紧固连结带状体149卷绕装配于共振箱体141的左右侧以及后表面侧,从而将共振箱体141的上下中间部固定支承于上部水平框架146。
另外,借助进气管142而将共振箱体141的共振入口管141a与前置进气配管132a连接,并且,将共振箱体141的共振出口管141b与主空气滤清器131的新空气入口侧连接。即,构成为:使得取入至前置空气滤清器132的新空气(外部空气)经由进气管142而向共振箱体141移动,并且,一边利用共振箱体141使进气声衰减、一边使新空气(外部空气)从共振箱体141向主空气滤清器131移动,由此从主空气滤清器131向发动机7供给新空气(外部空气)。
接下来,参照图22、图23,对履带架50和后部支脚框架69a、69b(前部支脚框架68a、68b)的变形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2、图23所示,履带架50具有上部履带架50a和下部履带架50b,通过焊接加工而将下部履带架50b的上表面一体地固接于上部履带架50a的下表面,由此构成履带架50。另外,在省略了后部受压框架体90(前部受压框架体77)的构造中,使后部支脚体81a、81b(前部支脚体71a、71b)的上端侧的一部分直接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下表面侧抵接,由此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它们固接为一体。
此外,如图22、图23所示,使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的上端侧直接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收割机外侧面抵接,由此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它们固接为一体。即,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的左右端面的上半部分和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上端侧的收割机内侧面均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左右侧面的下半部分抵接,并构成为:利用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左右端部和后部辅助支脚体82a、82b(前部辅助支脚体72a、72b)上端部,对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进行夹持固定。
如图1~图14所示,联合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1,该行驶机体1具有作为行驶部的行驶履带2以及驾驶座席42;割取部3,该割取部3具有割刀15;脱粒部9,该脱粒部9具有脱粒筒21;以及发动机7,该发动机7对割取部3以及脱粒部9等进行驱动,其中,具备:扩口状的左右的支脚体71a、71b或81a、81b,从行驶机体1前后方向观察,该扩口状的左右的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下端侧的左右宽度尺寸较大;以及左右的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该左右的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沿着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收割机外侧面延伸设置,借助左右的支脚体71a、71b或81a、81b和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而将左右的履带架50连结于行驶机体1的左右两侧下方,将左右的行驶履带2支承于左右的履带架50,在该构造中,在履带架50的上表面侧设置有作为支脚托架体的壳体托架体75或张紧托架体86,将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下端侧一体地固接于履带架50的侧面和壳体托架体75或张紧托架体86的侧面,并且,将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的下端侧一体地以面压接的方式压接于支脚托架体75或86的平坦的上表面。因此,通过履带架50侧面以及壳体托架体75或张紧托架体86侧面与支脚体71a、71b或81a、81b下端侧的固接,主要能够应对左右方向上的变形力,另一方面,通过壳体托架体75或张紧托架体86的平坦的上表面与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的下端侧的固接,主要能够应对上下方向上的变形力,从而能够容易地利用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而对履带架50与支脚体71a、71b或81a、81b下端侧的连结部进行加强。即,能够简单地确保履带架50与支脚体71a、71b或81a、81b下端侧的连结强度,从而能够容易地确保行驶机体1与履带架50的连结刚性,能够降低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钣金加工等的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实现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轻量化。
如图4~图14所示,使得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前后宽度尺寸,在该构造中,对于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的下端侧,将其以面压接的方式压接于壳体托架体75或张紧托架体86的平坦的上表面。因此,与以往的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的下部端面与履带架50接合的构造相比,能够容易地确保履带架50与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下端侧的连结强度。例如,通过使得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截面端面形成为U形的钣金加工而制造支脚体71a、71b或81a、81b,并且,利用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将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上表面侧(U形开口部)封闭而构成为筒状,在该构造中,采用板厚比以往的板厚更厚的钢板材料而形成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由此,能够容易地利用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而提高履带架50与支脚体71a、71b或81a、81b下端侧的连结部刚性。由于无需采用板厚较厚的钢板材料形成支脚体71a、71b或81a、81b,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轻量化或成本的降低。
如图4~图14所示,具备形成行驶机体1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在该构造中,借助受压框架体77或90而将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上端侧端面的一部分和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的上端侧端面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下表面侧。因此,在通过焊接加工将受压框架体77或90的下表面侧固接于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上端侧端面的一部分和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的上端侧端面之后,通过焊接加工而将受压框架体77或90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由此能够将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上端侧的一部分和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的上端侧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下表面侧,能够提高焊接加工作业性。例如,可以在将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下端侧和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的下端侧焊接于履带架50的上表面侧之后,将受压框架体77或90焊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下表面侧,由此能够简化用于使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上端侧和辅助支脚体72a、72b或82a、82b的上端侧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下表面侧的焊接加工作业。
如图4~图14所示,具备:形成行驶机体1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上端侧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在该构造中,上部加强框架体76或91的左右宽度中间部的上表面侧固接于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的下表面侧,上部加强框架体76或91的左右两端侧的上表面侧固接于左右的支脚体71a、71b或81a、81b上端侧的收割机内侧面。因此,能够以使得左右的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上端侧分离的状态而将左右的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上端侧固接于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的下表面侧,从而能够简化用于使左右的支脚体71a、71b或81a、81b与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连结的焊接加工作业,并且,能够利用上部加强框架体76或91而简单地确保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的下表面侧与左右的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上端侧的连结刚性,从而,能够容易地确保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与左右的支脚体71a、71b或81a、81b的连结刚性。
如图4~图14所示,具备:形成行驶机体1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前侧加强板体83a、83b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和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前表面侧连结,并且,后侧加强板体84a、84b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和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后表面侧连结,在该构造中,使得后侧加强板体84a、84b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前侧加强板体83a、83b的前后宽度尺寸,因此,能够简化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加工形状而降低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的支承载荷。
接下来,参照图24~图33,对发动机的气体供给排出构造进行说明。如图24、图31~图33所示,将弹性橡胶制的带状罩151覆盖装配于铁板制的紧固连结带状体149。将卡合钩148设置于紧固连结带状体149的一端侧,使卡合钩148卡止于上部水平框架146右侧上表面的卡合轴体147,并且,将紧固连结螺栓150设置于紧固连结带状体149的另一端侧,借助紧固连结螺栓150而将紧固连结带状体149的另一端侧以紧固连结的方式固定于上部水平框架146左侧上表面的卡合托架体146a。借助防滑用的带状罩151而将紧固连结带状体149压接于共振箱体141的左右角部以及后表面侧。此外,构成为:使得上部水平框架146上表面的卡合轴体147与卡合托架体146a(紧固连结螺栓150螺合部)的间隔形成为大于共振箱体141的左右宽度尺寸,从而能够吸收共振箱体141在本收割机左右方向上的组装尺寸的误差。
另外,载台托架152固接于左发动机室支柱143,隔着能够吸收本收割机上下方向上的组装尺寸的误差的缓冲橡胶体153而将共振箱体141的底部载置于载台托架152的上表面。缓冲橡胶体154固接于上部水平框架146的背面,并且,抵接板体155立起设置于上部水平框架146的上表面,缓冲橡胶体156固接于抵接板体155。经由能够吸收本收割机前后方向上的组装尺寸的误差的缓冲橡胶体153、156而使上部水平框架146背面以及抵接板体155背面与载台托架152上的共振箱体141的前表面抵接。此外,将空气滤清器安装台157设置于内设有发动机7的发动机室上表面板158,并将主空气滤清器131支承于空气滤清器安装台157。
如图24、图31~图33所示,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共振箱体141,该合成树脂制的共振箱体141经由主空气滤清器131和前置空气滤清器132而将新空气(外部空气)向发动机7导入,并且,使得因新空气的导入而产生的进气声减弱,在该构造中,具备发动机室支柱143、145上端部的上部水平框架146以及紧固连结带状体149,利用卡合轴体147和卡合钩148而使得紧固连结带状体149卡止于上部水平框架146,将紧固连结带状体149卷绕装配于共振箱体141的左右侧以及后表面侧,由此将共振箱体141固定支承于上部水平框架146,因此,能够廉价地对共振箱体141进行成型加工,从而能够以低成本而构成发动机7的新空气导入构造,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用于构成供发动机7设置的发动机室的、高刚性构造的发动机室支柱143、145,从而能够简单地组装共振箱体141。
如图31~图33所示,具备谷粒排出杆161,该谷粒排出杆161对谷粒排出输送机8的驱动进行接通、断开(输送机离合器的开关操作)。在谷粒箱6前表面中的、驾驶座席42后方的前表面配置有:支点托架体163,其供杆支点轴体162设置;以及杆引导板体165,其供杆引导槽164设置。将谷粒排出杆161的下端侧轴支承于杆支点轴体162,通过前后方向上较长的杆引导槽164的引导而在前后方向上对谷粒排出杆161进行倾转操作。另外,构成为:将谷粒排出杆161支承于共振箱体141的右侧,从而操作者能够从驾驶座席42侧对谷粒排出杆161进行操作。
此外,发动机7的驱动输出经由张紧带轮状的输送机离合器以及输送机驱动带等而向谷粒排出输送机8传递,借助离合器操作杆166而将所述输送机离合器与谷粒排出杆161连结。构成为:通过谷粒排出杆161的前后倾转操作而对所述输送机离合器进行开关操作,从而利用发动机7的输出对谷粒排出输送机8进行驱动。
此外,如图24~图30所示,在外形为方箱形的合成树脂制的共振箱体141形成有:左侧室171,其具有共振箱体141的左侧的一半的容积;右侧室172,其具有共振箱体141的右侧的一半的容积;以及连通路173,其将右侧室172与左侧室171连通。构成为:在左侧室171和右侧室172各自的背面的上下宽度中间部形成紧固连结槽171a、172a,将紧固连结带状体149的中间部嵌合装配于紧固连结槽171a、172a,并将紧固连结带状体149的中间部卷绕装配于共振箱体141的外侧面。
共振入口管141a朝向上方突出设置于左侧室171的上表面,将外部空气(新空气)从上侧向左侧室171内部导入,并且,水平台阶部171b设置于左侧室171的背面的上下宽度中间部(紧固连结槽171a的下侧),使得左侧室171的下侧的一半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小于左侧室171的上侧的一半的前后宽度尺寸。即,使得左侧室171的下侧的一半的容积形成为小于左侧室171的上侧的一半的容积(参照图25、图28)。
另外,如图29所示,将连通路173的左右两端部与左侧室171的上下宽度中间部的右侧面以及右侧室172的上下宽度中间部的左侧面连结。连通路173由端面为梯形的管体174形成。使得管体174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小于左侧室171以及右侧室172的上下宽度中间部的前后宽度尺寸,并且,使得左侧室171以及右侧室172的上下宽度中间部的前表面和管体174的垂直前表面壁174a的前表面形成为大致共面。使得管体174的垂直后表面壁174b的上下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管体174的垂直前表面壁174a的上下宽度尺寸。即,构成为:使得从左侧室171的上侧一半的部分经由垂直后表面壁174b(连通路173的后部)侧而向右侧室172的上下宽度中间部移动的外部空气(新空气)的流动阻力小于其他部分(垂直前表面壁174a侧)的流动阻力。构成为:使得外部空气(新空气)顺畅地经由形成为偏向左侧室171以及右侧室172的前表面侧的连通路173而从左侧室171朝向右侧室172流动。
并且,如图25、图30所示,构成为:共振出口管141b朝向前方突出设置于右侧室172的下部前表面,并且,将倾斜台阶部172b设置于与共振出口管141b对置的右侧室172的下部后表面,使得从连通路173的右侧端部朝向右侧室172的内部移动的外部空气(新空气)顺畅地膨胀。即,构成为:在外部空气(新空气)从左侧室171的共振入口管141a向右侧室172的共振出口管141b移动时,使得进气声在左侧室171或右侧室172的内部衰减,并使得右侧室172内部的外部空气(新空气)朝向主空气滤清器131移动。此外,将倾斜拐角部172c设置于右侧室172的上部右侧的角部,从而使得共振箱体141的右侧上部的角部形成为切断后的形状,确保设置于共振箱体141的右侧的谷粒排出杆161的较大的操作空间,使谷粒排出杆161的操作性得到提高。
接下来,参照图34~图38,对挡泥罩体85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34~图38所示,具备:形成行驶机体1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以及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支脚体81a、81b(71a、71b)的上端侧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将前侧加强板体83a、83b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和支脚体81a、81b(71a、71b)的前表面侧,并将后侧加强板体84a、84b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和后部支脚体81a、81b(71a、71b)的后表面侧。构成为:使得用于将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前表面侧覆盖的挡泥罩体85张紧架设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上的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与前侧加强板体83a、83b之间,在行驶履带2大幅下沉至泥土中的湿田(深田)中的收获作业等中,能够消除田间的泥土堆积于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前表面侧的不良情况,从而能够容易地降低因田间泥土的堆积所引起的行驶阻力。
所述挡泥罩体85具有:中央罩181,该中央罩181的上下端部以紧固连结的方式固定于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和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以及左右的侧罩182,该左右的侧罩182的一端侧以紧固连结的方式固定于中央罩181。利用中央罩181而将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与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之间的空间封闭。将左右的侧罩182的另一端侧以紧固连结的方式固定于前侧加强板体83a、83b,利用左右的侧罩182将前侧加强板体83a、83b与中央罩181左右端部之间的空间封闭。即,构成为:中央罩181和左右的侧罩182在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65b(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以及前侧加强板体83a、83b之间延伸设置,由中央罩181和左右的侧罩182形成从前面观察时为隧道形状的空间,在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下侧进入至左右的后部支脚体81a、81b之间的田间的泥土因挡泥罩体85的引导而顺畅地向后侧移动。
另外,将上部托架183的上表面的前后宽度中间的部分焊接固定于: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中的、与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的上方平行地延伸设置的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的左右延伸设置管66a的下表面。使得上部托架183的前后端部在左右延伸设置管66a的前后方向上朝下突出,利用螺栓184将中央罩181的上端侧紧固连结于上部托架183的前端部。即,借助上部托架183而将中央罩181的上端侧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接于左右延伸设置管66a。另一方面,利用螺栓186将背面罩185紧固连结于上部托架183的后端部。即,构成为:借助上部托架183而将背面罩185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接于左右延伸设置管66a,利用背面罩185将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与左右延伸设置管66a之间的间隙封闭,防止泥土从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的上表面侧朝中央罩181的背面方向进入。
此外,与图34、图35、图37、图38所示的在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设置的挡泥罩体85的构造相同,如图36所示,构成为:在前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与相对于前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a的上方平行地延伸设置的左右延伸设置管66a之间设置有挡泥罩体85,由挡泥罩体85形成从前面观察时为隧道形状的空间,在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下侧进入至左右的前部支脚体71a、71b之间的田间的泥土通过挡泥罩体85的引导而顺畅地向后侧移动。
此外,利用螺栓187将左右的侧罩182紧固连结于中央罩181的左右两端部。利用螺栓188将左右的侧罩182和左右的前侧加强板体83a、83b紧固连结。将下部托架189焊接固定于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的前表面。利用螺栓187将安装托架190紧固连结于中央罩181和侧罩182。利用螺栓192、193将中间托架191紧固连结于下部托架189和安装托架190。即,借助下部托架189而将中央罩181的下端侧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固接于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
接下来,参照图39~图43,对行驶履带2的防止脱落构造进行说明。如图39、图40所示,构成为:具备将行驶履带2维持为规定张力的张紧调节螺栓89和张紧调节螺母89a,借助张紧调节螺栓89和张紧调节螺母89a而将张紧轴体88的前端侧连结于张紧引导体87,能够通过张紧轴体88的机体前后移动操作而使张紧轴体88后端侧的张紧辊52的支承位置在机体前后方向上变更。另外,在作为张紧部件的张紧调节螺栓89设置有破碎夹石用的切槽89b,在张紧调节螺栓89的连结部中间(张紧引导体87与张紧轴体88之间)形成有切槽89b。构成为:在石头等进入行驶履带2与张紧辊52之间而导致行驶履带2异常张紧时,在行驶履带2断裂之前,张紧调节螺栓89的切槽89b部断裂,从而张紧辊52朝向行驶履带2的张力降低的方向(机体前方)移动,预先阻止了行驶履带2的损伤断裂。
如图39、图40所示,在张紧轴体88的后端侧设置有轴承板体211,辊轴212固接于轴承板体211,将张紧辊5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辊轴212。构成为:将金属芯体213埋设于行驶履带2,使得金属芯体213的左右一对金属芯引导部213a朝行驶履带2的内周侧突出设置,并使金属芯体213的左右一对金属芯引导部213a与驱动链轮51侧面或张紧辊52侧面抵接,相对于驱动链轮51或张紧辊52而适当地保持行驶履带2的卷绕姿势。
另外,在作为张紧辊52的支承部件的轴承板体211设置有防止履带脱落体214。利用螺栓215将防止履带脱落体214的后端侧紧固连结于轴承板体211。构成为:使得防止履带脱落体214的前端侧在设置于履带架50的多个履带辊53中的、最后部的履带辊53a的左右滚轮体216之间延伸设置,将左右一对金属芯引导部213a支承于防止履带脱落体214的前端侧与左右的滚轮体216之间(参照图40)。例如,在石头等进入张紧辊52与行驶履带2之间而导致行驶履带2异常张紧、导致张紧调节螺栓89(张紧部件)断裂的情况下,当张紧辊52从规定的支承位置向机体前侧移动时,防止履带脱落体214也移动,从而能够预先阻止行驶履带2脱落。能够容易地防止所述行驶履带2的断裂,并且,能够通过更换张紧调节螺栓89等而顺畅地对张紧部件的破损部进行修复。
图41示出了行驶履带2的防止脱落构造的变形例,如图41所示,构成为:在起始自最后部的第二个履带辊53b的左右滚轮体216之间设置有防止履带脱落轮217,将左右一对金属芯引导部213a支承于左右的滚轮体216与防止履带脱落轮217之间,例如,即便石头等进入张紧辊52与行驶履带2之间而导致行驶履带2异常张紧、导致张紧调节螺栓89(张紧部件)断裂,金属芯引导部213a也与左右的滚轮体216和防止履带脱落轮217抵接而阻止行驶履带2相对于起始自最后部的第二个履带辊53b的横向偏移,从而能够预先防止行驶履带2脱落,并且,能够容易地确保防止履带脱落体214的前方移动空间,能够使防止履带脱落体214也顺畅地向前侧移动。此外,在起始自最后部的第二个履带辊53b的前方配置有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将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以紧固连结的方式固定于履带架50,并将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支承于左右的金属芯引导部213a之间,金属芯引导部213a与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抵接而阻止行驶履带2的横向偏移。
图42示出了行驶履带2的防止脱落构造的变形例,如图42所示,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的后端侧分支为两股形状而形成防止履带脱落臂218a,两股形状的防止履带脱落臂218a在张紧辊52侧方延伸设置。即,两股形状的防止履带脱落臂218a,在设置于行驶履带2的内周侧的多组金属芯引导部213a中的、张紧辊52与最后部的履带辊53a之间的金属芯引导部213a的收割机外侧延伸设置。例如,即便石头等进入张紧辊52与行驶履带2之间而导致行驶履带2异常紧张、导致张紧调节螺栓89(张紧部件)断裂,金属芯引导部213a也能够与防止履带脱落臂218a抵接而阻止行驶履带2的横向偏移,从而能够预先防止行驶履带2脱落。
接下来,参照图44、图45,对作为活动滚轮的活动引导辊221的安装构造进行说明。如图44、图45所示,在履带架50立起设置有基座框架222,借助作为滚轮轴的臂支点轴223而将作为支承框架的辊臂224的一端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基座框架222,将活动引导辊22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辊臂224的另一端侧。使夹紧弹簧225对辊臂224施力,利用夹紧弹簧225的力将活动引导辊221弹压支承于行驶履带2的接地侧的内周面。具备:固接于履带架50的向下移动止挡件226,使向下移动止挡件226与辊臂224的下表面侧抵接,利用向下移动止挡件226对活动引导辊221因夹紧弹簧225的力而向下移动的范围加以限制。
另外,如图45所示,将轴环(collar)227嵌合装配于臂支点轴223,借助衬套228和防尘密封件229而将凸台230嵌合装配于轴环227外周侧。此外,将凸台230固接于辊臂224,借助座板231而将螺栓232螺合装配于臂支点轴223,借助轴环227和凸台230而将辊臂224支承于臂支点轴223,构成为:借助轴环227而将辊臂224(支承框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臂支点轴223(滚轮轴),从而能够减弱臂支点轴223的磨损,延缓对臂支点轴223的更换等繁琐的维修作业的时间。
接下来,参照图46~图49,对驱动链轮51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46~图49所示,驱动链轮51形成为包括圆盘状的驱动旋转体236以及分成两部分的形状的分割链轮体238,其中,圆盘状的驱动旋转体236花键嵌合于从变速箱体63沿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车轴235,利用螺栓237将分割链轮体238以能够拆下的方式紧固连结于轮毂形状的驱动旋转体236。在驱动旋转体236的外周侧将2个分割链轮体238固接成圆形,由此构成驱动链轮51。另外,构成为:使得多个链轮卡合孔239以等间距而形成于行驶履带2的环状履带的左右宽度中央部中的、相邻的各金属芯体213之间的左右宽度中央部,使得分割链轮体238的齿部241与行驶履带2的链轮卡合孔239啮合,并将行驶履带2卷绕装配于驱动链轮51的外周侧的大约半周的部分。
并且,如图48所示,将正转侧检测槽242和反转侧检测槽243分别设置于在驱动链轮51的外周面以等间隔形成的分割链轮体238的多个齿部241中的、以180度的间隔对置配置的2个分割链轮体238的各检测用齿部241a。即,使驱动链轮51的一部分齿部241与行驶履带2啮合,并使得作为磨损检测槽的正转侧检测槽242和反转侧检测槽243形成于啮合位置处的检测用齿部241a的收割机外侧面以及非啮合位置处的检测用齿部241a的收割机外侧面。
其结果,构成为:2个分割链轮体238的各检测用齿部241a中的任一方与链轮卡合孔239啮合,从收割机外侧能够对各检测用齿部241a中的另一方进行目视确认。在行驶履带2的前进驱动状态下,当检测用齿部241a与链轮卡合孔239啮合时,形成有正转侧检测槽242的检测用齿部241a的侧部与链轮卡合孔239缘的金属芯体213侧部抵接,与金属芯体213侧部抵接的检测用齿部241a的侧部随着长时间的使用而发生不均匀磨损。作业者能够适当地意识到驱动链轮51的更换时间,从而能够预先防止因驱动链轮51的齿部241在局部磨损而在田间产生行驶故障。
在通过前进行驶而执行收获作业的联合收割机中,与形成有反转侧检测槽243的检测用齿部241a的侧部相比,形成有正转侧检测槽242的检测用齿部241a的侧部以更大的程度产生不均匀磨损,在检测用齿部241a的侧部的不均匀磨损发展至正转侧检测槽242时,操作者能够通过目视而确认检测用齿部241a(齿部241)的不均匀磨损。另外,在确认到检测用齿部241a(齿部241)的不均匀磨损时,如图49所示,当通过调换左右的驱动链轮51(2个分割链轮体238)的左右旋转调换作业而互换左右的驱动链轮51时,在执行收获作业的前进行驶中,形成有反转侧检测槽243的检测用齿部241a侧部会与链轮卡合孔239缘的金属芯体213侧部抵接。通过形成对正向旋转侧的磨损进行检测的磨损检测槽(正转侧检测槽242)和对反向旋转侧的磨损进行检测的磨损检测槽(反转侧检测槽243),无需通过调换左右的驱动链轮51的旋转作业而更换为新的驱动链轮,从而能够降低维修零部件的成本。
根据上述结构,操作者能够通过目视而容易地对驱动链轮51进行确认,由于在适当的时机执行将左右的驱动链轮51互换的左右旋转调换作业,因此,能够延缓更换为新的驱动链轮的时间,从而使得行驶成本降低,并且,能够预先防止收获作业中在田间所产生的故障。另外,当形成有正转侧检测槽242的检测用齿部241a的侧部和形成有反转侧检测槽243的检测用齿部241a的侧部均磨损时,将驱动链轮51更换为新的驱动链轮。
接下来,参照图50~图53,对作为使行驶履带2以适当姿势支承于履带辊53的履带引导体的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的安装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0~图53所示,构成为:在履带架50的后端部配置有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在起始自最后部的第三个履带辊53与最后部的履带辊53之间延伸设置,通过行驶履带2内周面的金属芯引导部与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的抵接而阻止行驶履带2的横向偏移,接地侧的行驶履带2内周面以适当姿势与履带辊53抵接。
如图50~图53所示,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的前端侧在起始自最后部的第三个履带辊53的方向上延伸设置,并设置有转动支点螺栓251,该转动支点螺栓251螺合装配于履带架50的后端部的螺栓承接轴体250,借助转动支点螺栓251而将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的前端侧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履带辊53,将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的后端侧支承为能够以转动支点螺栓251为中心而进行升降转动。另外,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的后端侧在最后部的履带辊53的方向上延伸设置,使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的后端比最后部的履带辊53更向后方突出设置,并将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的后端支承为与张紧辊52接近。
此外,将固定轴体252固接于履带架50的后端部,并且,在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的后端侧一体形成朝上突起部253,将固定轴体252以能够没入、露出的方式嵌插于朝上突起部253的U形槽254,借助能够因规定载荷而断裂的安全销体255,将朝上突起部253固定支承于固定轴体252。例如,构成为:在石头等进入张紧辊52与行驶履带2之间而使得导致履带2异常紧张、导致张紧调节螺栓89(张紧部件)断裂的情况下,当张紧辊52从规定的支承位置向机体前侧移动而使得张紧辊52与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的后端抵接时,安全销体255在张紧辊52或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破损之前发生断裂。
即,在张紧调节螺栓89(张紧部件)因行驶履带2的异常张紧而断裂、且使得张紧辊52与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的后端抵接时,安全销体255发生断裂,从而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被向下侧按压,能够容易地防止行驶履带2断裂或者张紧辊52或防止履带脱落框架218破损等,并且,能够通过张紧调节螺栓89的更换等而顺畅地对张紧部件的破损部进行修复。
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行驶机体1,该行驶机体1具有作为行驶部的行驶履带2以及驾驶座席42;割取部3,该割取部3具有割刀15;脱粒部9,该脱粒部9具有脱粒筒21;以及发动机7,该发动机7对割取部3以及脱粒部9等进行驱动,其中,具备:形成行驶机体1b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前侧加强板体83a、83b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和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前表面侧,并且,后侧加强板体84a、84b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和后部支脚体81a、81b的后表面侧,在该构造中,使得后侧加强板体84a、84b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前侧加强板体83a、83b的前后宽度尺寸。因此,能够简单地确保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与后部支脚体81a、81b的连结强度,从而,能够容易地确保行驶机体1(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与履带架50的连结刚性,能够降低后部支脚体81a、81b的钣金加工等的制造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后部支脚体81a、81b的轻量化。
如图34~图38所示,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1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所述后部支脚体81a、81b的上端侧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在该构造中,挡泥罩体85用于将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前表面侧覆盖,该挡泥罩体85张紧架设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64a、64b上的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66与前侧加强板体83a、83b之间。因此,在湿田作业等中,即便大量的田间泥土向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前表面侧移动,也能够通过挡泥罩体85的引导而顺畅地将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前表面侧的大量的泥土朝向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的后方排出,从而能够消除田间的泥土堆积于左右延伸设置框架65b前表面侧的不良情况,能够容易地降低由田间的泥土堆积而引起的行驶阻力。
如图39、图40所示,具备作为所述行驶部的行驶履带2,借助驱动链轮51以及张紧辊52而将行驶履带2张紧架设于履带架50,在该构造中,在作为张紧辊52的支承部件的轴承板体211设置有防止履带脱落体214。因此,即便石头等进入张紧辊52与行驶履带2之间而导致行驶履带2异常张紧、导致张紧部件(张紧调节螺栓89)破损,当张紧辊52从规定的支承位置移动时,防止履带脱落体214也会移动,从而能够预先阻止行驶履带2脱落。能够容易地防止行驶履带2的断裂,并且,能够顺畅地对张紧部件(张紧调节螺栓89)的破损部进行修复。
如图44、图45所示,具备作为所述行驶部的行驶履带2,借助驱动链轮51、张紧辊52以及作为活动滚轮的活动引导辊221而将所述行驶履带2张紧架设于履带架50,在该构造中,借助轴环227而将作为活动引导辊221的支承框架的辊臂224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在所述履带架50所固接的、作为滚轮轴的臂支点轴223。因此,能够减弱臂支点轴223的磨损,能够容易地延缓臂支点轴223的更换等麻烦的维修作业的时间。
如图46~图49所示,具备作为所述行驶部的左右的行驶履带2,经由驱动链轮51而将行驶履带2张紧架设于履带架50,并且,在驱动链轮51的外周面以等间隔而形成有多个齿部241,使得驱动链轮51的一部分齿部241与行驶履带2啮合,在该构造中,在啮合位置处的检测用齿部241a的收割机外侧面和非啮合位置处的检测用齿部241a的收割机外侧面形成有作为磨损检测槽的正转侧检测槽242或反转侧检测槽243。因此,作业者能够适当地意识到驱动链轮51的更换时间,能够预先防止因驱动链轮51的齿部241在局部磨损而在田间产生行驶故障。另外,通过分别形成作为对正向旋转侧的磨损进行检测的磨损检测槽的正转侧检测槽242、以及作为对反向旋转侧的磨损进行检测的磨损检测槽的反转侧检测槽243,无需通过调换左右的驱动链轮51的旋转作业而更换为新的驱动链轮,能够降低维修零部件成本。
附图标记的说明
1 行驶机体
2 行驶履带(行驶部)
3 割取部
7 发动机
9 脱粒部
15 割刀
21 脱粒筒
42 驾驶座席
50 履带架
64a 左侧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
64b 右侧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
65a 前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
65b 后方的左右延伸设置框架
71a 左侧的前部支脚体
71b 右侧的前部支脚体
72a 左侧的前部辅助支脚体
72b 右侧的前部辅助支脚体
75 壳体托架体(支脚托架体)
76 前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
77 前部受压框架体
81a 左侧的后部支脚体
81b 右侧的后部支脚体
82a 左侧的后部辅助支脚体
82b 右侧的后部辅助支脚体
83a 左侧的前侧加强板体
83b 右侧的前侧加强板体
84a 左侧的后侧加强板体
84b 右侧的后侧加强板体
85 挡泥罩体
86 张紧托架体(支脚托架体)
90 后部受压框架体
91 后方的上部加强框架体
115 尾管(排气管)
124 扬谷支承框架体
126 后部支承托架体(管支承框架)
131 主空气滤清器
132 前置空气滤清器
141 共振箱体
143 左发动机室支柱
145 右发动机室支柱
146 上部水平框架
147 卡合轴体
148 卡合钩
149 紧固连结带状体
211 轴承板体(支承部件)
214 防止履带脱落体
221 活动引导辊(活动滚轮)
223 臂支点轴(滚轮轴)
224 辊臂(支承框架)
227 轴环
242 正转侧检测槽(磨损检测槽)
243 反转侧检测槽(磨损检测槽)

Claims (11)

1.一种联合收割机,其具备:
行驶机体,该行驶机体具有行驶部以及驾驶座席;
割取部,该割取部具有割刀;
脱粒部,该脱粒部具有脱粒筒;以及
发动机,该发动机对所述割取部以及脱粒部等进行驱动,
所述联合收割机的特征在于,具备:
扩口状的左右的支脚体,从所述行驶机体前后方向观察,该扩口状的左右的支脚体的下端侧的左右宽度尺寸变大;以及
左右的辅助支脚体,该左右的辅助支脚体沿着所述支脚体的收割机外侧面延伸设置,
借助所述左右的支脚体和辅助支脚体而将左右的履带架连结于所述行驶机体的左右两侧下方,将左右的所述行驶部支承于左右的履带架,
将支脚托架体设置于所述履带架的上表面侧,将所述支脚体的下端侧一体地固接于所述履带架的侧面和支脚托架体的侧面,并且,将所述辅助支脚体的下端侧一体地以面压接的方式压接于所述支脚托架体的平坦的上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使得所述辅助支脚体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所述支脚体的前后宽度尺寸,将所述辅助支脚体的下端侧以面压接的方式压接于所述支脚托架体的平坦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借助受压框架体而将所述支脚体的上端侧端面的一部分和所述辅助支脚体的上端侧端面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的下表面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将所述支脚体的上端侧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将上部加强框架体的左右宽度中间部的上表面侧固接于左右延伸设置框架的下表面侧,将上部加强框架体的左右两端侧的上表面侧固接于左右的支脚体上端侧的收割机内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将前侧加强板体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所述后部支脚体的前表面侧,并且,将后侧加强板体连结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所述后部支脚体的后表面侧,使得后侧加强板体的前后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前侧加强板体的前后宽度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谷粒箱,借助扬谷筒将谷物从所述脱粒部输入至该谷粒箱,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管在所述脱粒部与谷粒箱之间朝向后方延伸设置,并且,借助扬谷筒支承框架体而将所述扬谷筒的上端侧支承于所述脱粒部,借助管支承框架而将所述排气管的后端侧支承于所述扬谷筒支承框架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合成树脂制的共振箱体,该合成树脂制的共振箱体经由主空气滤清器和前置空气滤清器而将新空气、即外部空气向所述发动机导入,并且,该共振箱体使得因新空气的导入而产生的进气声降低,所述联合收割机具备:发动机室支柱上端部的上部水平框架;以及紧固连结带状体,利用卡合轴体和卡合钩而使得该紧固连结带状体卡止于上部水平框架,将紧固连结带状体卷绕装配于所述共振箱体的左右侧以及后表面侧,将共振箱体固定支承于所述上部水平框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所述行驶机体的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将所述后部支脚体的上端侧固接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和左右延伸设置框架,挡泥罩体用于将左右延伸设置框架前表面侧覆盖,将该挡泥罩体张紧架设于前后延伸设置框架上的作业部搭载框架框体与前侧加强板体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作为所述行驶部的行驶履带,借助驱动链轮以及张紧辊而将所述行驶履带张紧架设于履带架,将防止履带脱落体设置于所述张紧辊的支承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作为所述行驶部的行驶履带,借助驱动链轮、张紧辊以及活动滚轮而将所述行驶履带张紧架设于履带架,借助轴环而将所述活动滚轮的支承框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滚轮轴,该滚轮轴固接于所述履带架。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具备作为所述行驶部的左右的行驶履带,借助驱动链轮而将所述行驶履带张紧架设于履带架,并且,在所述驱动链轮的外周面以等间隔形成有多个齿,使得所述驱动链轮的一部分齿与所述行驶履带啮合,在啮合位置处的齿的收割机外侧面与非啮合位置处的齿的收割机外侧面形成有磨损检测槽。
CN201580070975.4A 2015-03-31 2015-12-18 联合收割机 Active CN1074269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70712 2015-03-31
JP2015070712A JP6430879B2 (ja) 2015-03-31 2015-03-31 コンバイン
JP2015103710A JP6676288B2 (ja) 2015-05-21 2015-05-21 コンバイン
JP2015-103710 2015-05-21
PCT/JP2015/085571 WO2016157647A1 (ja) 2015-03-31 2015-12-18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6966A true CN107426966A (zh) 2017-12-01
CN107426966B CN107426966B (zh) 2020-02-14

Family

ID=57005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0975.4A Active CN107426966B (zh) 2015-03-31 2015-12-18 联合收割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107426966B (zh)
PH (1) PH12017501557A1 (zh)
WO (1) WO20161576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972646B2 (en) 2021-12-16 2024-04-30 Caterpillar Inc. Detecting sprocket segment wear based on machine drivetrain data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79978U (zh) * 1980-02-29 1980-12-24
JPS6117904Y2 (zh) * 1980-05-28 1986-05-31
JPS6252089U (zh) * 1985-09-20 1987-03-31
CN1212824A (zh) * 1997-09-26 1999-04-07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06001461A (ja) * 2004-06-18 2006-01-05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179978U (zh) * 1980-02-29 1980-12-24
JPS6117904Y2 (zh) * 1980-05-28 1986-05-31
JPS6252089U (zh) * 1985-09-20 1987-03-31
CN1212824A (zh) * 1997-09-26 1999-04-07 洋马农机株式会社 联合收割机
JP2006001461A (ja) * 2004-06-18 2006-01-05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のクローラ走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57647A1 (ja) 2016-10-06
CN107426966B (zh) 2020-02-14
PH12017501557A1 (en) 2018-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780322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5025699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7258217B (zh) 收割机用的收割预处理装置
CN106465604A (zh) 联合收割机
CN110226415B (zh) 联合收割机以及装载在该联合收割机的脱粒装置
CN105766223B (zh) 普通型联合收割机
CN103781344B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8056076A (ja) 走行車両
JP643087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3188143A (ja) 収穫機
CN103688658B (zh) 玉米收割机
CN107426966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08054571A (ja) コンバイン
CN1859839B (zh) 联合收割机
CN203136581U (zh) 联合收割机
CN111918546B (zh) 收割机及作业机
CN111480458B (zh) 收割机
CN109413993A (zh) 联合收割机
CN104394682B (zh) 联合收割机
CN104135847B (zh) 联合收割机
JP682735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676288B2 (ja) コンバイン
JP4576700B2 (ja) コンバイン
CN108347882A (zh) 联合收割机
JP2013126388A (ja) 収穫機用の収穫前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Osak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Yangma Power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YANMAR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