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5290A - 马达、马达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单元 - Google Patents
马达、马达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925290A CN107925290A CN201680046933.1A CN201680046933A CN107925290A CN 107925290 A CN107925290 A CN 107925290A CN 201680046933 A CN201680046933 A CN 201680046933A CN 107925290 A CN107925290 A CN 1079252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bus bar
- motor
- teeth
- st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4—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for insulating the magnetic circuit or parts thereof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8—Windings for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8—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 H02K15/095—Forming windings by laying conductors into or around core parts by laying conductors around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05—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for large machine windings, e.g. bar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而配置的轴;以及定子,其与转子隔着间隙而在径向上对置。定子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其沿着周向延伸;多个齿,它们从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由卷绕于齿的导电线构成的多个线圈,它们构成多个连接系统;以及绝缘件,其至少一部分位于齿与线圈之间。线圈包含:第一线圈,其隔着绝缘件而卷绕于齿;以及第二线圈,其隔着第一线圈和绝缘件而卷绕于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马达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单元。
背景技术
以往,关于马达,公知有从一个定子铁芯引出两条引出线的卷线方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847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存在具有多个不同的连接系统作为对定子进行电力供给的连接系统的马达。在这样的马达中,关于上述那样的卷线方式的定子绕组,有可能错误取出作为定子绕组的卷绕终端而引出的两根导体并与错误的汇流条连接。因此,存在难以正常构成多个连接系统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鉴于上述问题,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抑制错误取出与汇流条连接的线圈端的构造的马达和定子单元。并且,目的之一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错误取出与汇流条连接的线圈端的马达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而配置的轴;以及定子,其与所述转子隔着间隙而在径向上对置,所述定子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其沿着周向延伸;多个齿,它们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多个线圈,它们由卷绕于所述齿的导电线构成,构成多个连接系统;以及绝缘件,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齿与所述线圈之间,所述线圈包含:第一线圈,其隔着所述绝缘件而卷绕于所述齿;以及第二线圈,其隔着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绝缘件而卷绕于所述齿。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马达的制造方法中,所述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而配置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隔着间隙而在径向上对置;以及多个汇流条,它们与所述定子电连接,所述定子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其沿着周向延伸;多个齿,它们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多个线圈,它们由卷绕于所述齿的导电线构成,构成多个连接系统;以及绝缘件,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齿与所述线圈之间,在该马达中构成有包含多个所述线圈在内的第一线圈组和包含多个所述线圈在内并且连接系统与所述第一线圈组不同的第二线圈组,所述汇流条包含与所述第一线圈组电连接的第一汇流条和与所述第二线圈组电连接的第二汇流条,其中,在至少一个所述齿中,所述马达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的工序:工序S1,将所述导电线卷绕于所述齿而形成第一线圈;工序S2,将所述第一线圈的卷绕终端的所述导电线钩挂于所述绝缘件而形成折回线;以及工序S3,将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折回线相同的所述导电线从所述第一线圈上卷绕而形成第二线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定子单元是马达的定子单元,该马达具有转子,该转子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而配置的轴,其中,所述定子单元具有:定子,其与所述转子隔着间隙而在径向上对置;以及多个汇流条,它们与所述定子电连接,所述定子具有:环状的铁芯背部,其沿着周向延伸;多个齿,它们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多个线圈,它们由卷绕于所述齿的导电线构成,构成多个连接系统;以及绝缘件,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齿与所述线圈之间,所述线圈包含:第一线圈,其具有与所述汇流条连接的线圈端,隔着所述绝缘件而卷绕于所述齿;以及第二线圈,其具有与所述汇流条连接的线圈端,隔着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绝缘件而卷绕于所述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马达和定子单元中,能够抑制错误取出与汇流条连接的线圈端。并且,在马达的制造方法中,能够抑制错误取出与汇流条连接的线圈端。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单元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下侧汇流条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下侧汇流条组件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A、图9B以及图9C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制造方法的过程的一部分的图。
图10A、图10B、图10C以及图10D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制造方法的过程的一部分的图。
图11是示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绝缘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的轴向上的图1的上侧简称作“上侧”,将下侧简称作“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不表示组装于实际的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称作“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作“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作“周向”。
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轴向延伸的情况之外,也包含沿着在相对于轴向不到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沿径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径向、即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情况之外,也包含沿着在相对于径向不到45°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情况。
如图1所示,马达10例如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10具有能够收容各部件的壳体20、转子30、筒状的定子40、轴承保持架50、被壳体20保持的下轴承60、被轴承保持架50保持的上轴承61、下侧汇流条组件70、上侧汇流条组件80以及端子92A、92B。
转子30具有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第三转子铁芯33C、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第三磁铁34C以及沿着中心轴线J配置的轴31。轴31被下轴承60和上轴承61支承为能够绕着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30在定子40的内侧能够相对于定子40旋转。
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是筒状。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从轴向的下侧朝向上侧按顺序排列。第一转子铁芯33A的内侧面、第二转子铁芯33B的内侧面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的内侧面例如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例如通过压入等而与轴31嵌合并固定。另外,第一转子铁芯33A、第二转子铁芯33B以及第三转子铁芯33C也可以经由其他部件而间接地固定于轴31。
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以及第三磁铁34C例如是沿周向延伸的板状。第一磁铁34A固定于第一转子铁芯33A的外侧面。第二磁铁34B固定于第二转子铁芯33B的外侧面。第三磁铁34C固定于第三转子铁芯33C的外侧面。
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以及第三磁铁34C分别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另外,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以及第三磁铁34C也可以分别是单一部件。在该情况下,第一磁铁34A、第二磁铁34B以及第三磁铁34C例如是圆环状。
定子40与转子30隔着间隙在径向上对置。定子40例如配置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0a、多个线圈43以及多个绝缘件44。定子铁芯40a例如是多个电磁钢板层叠而构成的。定子铁芯40a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环状的铁芯背部41和从铁芯背部41沿径向延伸的多个齿42。即,定子40具有铁芯背部41和齿42。
铁芯背部41例如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环状。铁芯背部41的外周面例如通过压入等而固定于壳体20的内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齿42从铁芯背部41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多个齿42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线圈43由导电线43a构成,该导电线43a隔着绝缘件44卷绕于齿42。线圈43配置于各齿42。线圈43具有作为导电线43a的端部的线圈端43b。线圈端43b从线圈43的卷绕于齿42的部分向上侧延伸。绝缘件44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齿42与线圈43之间。绝缘件44覆盖齿42的至少一部分。
下侧汇流条组件70是大致圆筒状。下侧汇流条组件70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下侧汇流条组件70具有中性点汇流条90和对中性点汇流条90进行保持的大致圆筒状的下侧汇流条保持架71。即,马达10具有中性点汇流条90和下侧汇流条保持架71。
下侧汇流条保持架71例如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制的。下侧汇流条保持架71固定于绝缘件44。中性点汇流条90与线圈43电连接。更详细而言,中性点汇流条90与线圈端43b连接。由此,中性点汇流条90与定子40电连接。中性点汇流条90将多个线圈端43b作为中性点而连接。
上侧汇流条组件80是大致圆筒状。上侧汇流条组件80配置于下侧汇流条组件70的上侧。上侧汇流条组件80具有相用汇流条91和对相用汇流条91进行保持的上侧汇流条保持架81。即,马达10具有相用汇流条91和上侧汇流条保持架81。
上侧汇流条保持架81是大致圆筒状。例如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制的。上侧汇流条保持架81固定于壳体20。相用汇流条91与线圈43电连接。更详细而言,相用汇流条91与线圈端43b连接。相用汇流条91与端子92A、92B连接。由此,相用汇流条91与定子40电连接。
端子92A、92B是向上侧延伸的板状的部件。端子92A、92B的上侧的端部配置于比壳体20的上侧的端部靠上侧的位置。端子92A、92B与未图示的外部电源连接。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有具有定子40、上侧汇流条组件80以及下侧汇流条组件70的定子单元11。定子单元11具备上侧汇流条组件80所具有的相用汇流条91和下侧汇流条组件70所具有的中性点汇流条90。以下,更详细地对定子单元11的各部分进行说明。
上侧汇流条保持架81具有第一周壁部84、第二周壁部85、第三周壁部86、端子保持部87A、87B、大致圆环板状的第二线圈架82以及圆筒状的外筒部83。马达10具备具有绝缘性的第二线圈架82。
外筒部83从第二线圈架82的外缘向上侧延伸。第一周壁部84、第二周壁部85以及第三周壁部86位于比外筒部8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从第二线圈架82向上侧延伸。端子保持部87A、87B从外筒部83向径向外侧突出。
例如中心轴线J通过第二线圈架82的中心。第二线圈架82具有对线圈端43b进行支承的第二支承部82a。第二线圈架82位于中性点汇流条90与相用汇流条91的轴向之间。因此,能够将中性点汇流条90和相用汇流条91夹着第二线圈架82而分成上下进行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线圈端43b配置于规定的位置。
第二支承部82a是从第二线圈架82的内缘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线圈端43b通过第二支承部82a的内侧。线圈端43b被第二支承部82a的内侧面从周向两侧支承。
外筒部83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第一周壁部84、第二周壁部85以及第三周壁部86沿周向延伸。第一周壁部84在俯视中为圆弧状。第二周壁部85和第三周壁部86是与外筒部83同心的圆筒状。第二周壁部85位于比第一周壁部84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第三周壁部86位于比第二周壁部85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第一周壁部84的上侧的端部在轴向上位于与外筒部83的上侧的端部几乎相同的位置。第二周壁部85的上侧的端部在轴向上位于比第一周壁部84的上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第三周壁部86的上侧的端部在轴向上位于比第二周壁部85的上侧的端部靠下侧的位置。
上侧汇流条保持架81具有向下侧凹陷并沿周向延伸的第一槽部81a、第二槽部81b以及第三槽部81c。第一槽部81a位于外筒部83与第一周壁部84的径向之间。第二槽部81b位于第一周壁部84与第二周壁部85的径向之间。第三槽部81c位于第二周壁部85与第三周壁部86的径向之间。
第一槽部81a的底部在轴向上位于比第二槽部81b的底部靠上侧的位置。第二槽部81b的底部在轴向上位于比第三槽部81c的底部靠上侧的位置。
端子保持部87A、87B在俯视中是大致矩形状。端子保持部87A对端子92A进行保持。端子保持部87B对端子92B进行保持。
如图2所示,相用汇流条91包含第一相用汇流条93A、93B、第二相用汇流条94A、94B以及第三相用汇流条95A、95B。即,马达10具有多个相用汇流条91。
第一相用汇流条93A、93B被第一槽部81a保持。第二相用汇流条94A、94B被第二槽部81b保持。第三相用汇流条95A、95B被第三槽部81c保持。
多个相用汇流条91构成连接系统不同的多个汇流条组。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有包含第一相用汇流条93A、第二相用汇流条94A以及第三相用汇流条95A在内的第一汇流条组、包含第一相用汇流条93B、第二相用汇流条94B以及第三相用汇流条95B在内的第二汇流条组这两个汇流条组。
以下,有时将包含第一汇流条组在内的连接系统称作连接系统A,有时将包含第二汇流条组在内的连接系统称作连接系统B。
在本说明书中,“某些对象彼此的连接系统不同”是指与某些对象电连接的外部电源不同,包含向每个连接系统独立地提供电源的情况。例如,在构成有两个连接系统A、B的情况下,向马达10提供电源的外部电源设置有与连接系统A电连接的外部电源和与连接系统B电连接的外部电源这两个。
两个外部电源能够分别独立地向马达10提供电源。即使在向一方的连接系统提供电源的一方的外部电源由于某种原因而无法向马达10提供电源的情况下,也能够由另一方的外部电源向另一方的连接系统提供电源。由此,例如,即使由于外部电源和外部电源的控制装置等的故障而无法向一方的连接系统提供电源,通过使电流流过另一方的连接系统也能够驱动马达10。
如图3所示,下侧汇流条保持架71具有第一线圈架72、下侧保持架筒部73、内侧周壁部74以及外侧周壁部75。
第一线圈架72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如图4所示,第一线圈架72位于线圈43的上侧。第一线圈架72具有支承线圈端43b的第一支承部72a。因此,能够确保线圈43的导电线43a的绝缘性并且容易地将其折回。
第一支承部72a是从第一线圈架72的内缘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线圈端43b通过第一支承部72a的内侧。通过第一支承部72a的内侧的线圈端43b被第一支承部72a的内侧面从周向两侧支承。
如图3和图4所示,下侧保持架筒部73是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圆筒状。下侧保持架筒部73从第一线圈架72向上侧延伸。内侧周壁部74和外侧周壁部75是沿周向延伸的大致环状。内侧周壁部74位于比下侧保持架筒部73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从第一线圈架72向上侧延伸。外侧周壁部75位于比下侧保持架筒部73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从第一线圈架72向上侧延伸。
下侧汇流条保持架71具有向下侧凹陷并且沿周向延伸的第一下侧槽部71a和第二下侧槽部71b。第一下侧槽部71a位于下侧保持架筒部73与内侧周壁部74的径向之间。第二下侧槽部71b位于下侧保持架筒部73与外侧周壁部75的径向之间。
中性点汇流条90包含第一汇流条90A和第二汇流条90B。如图4所示,第一汇流条90A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一汇流条主体部90Aa和从第一汇流条主体部90Aa沿径向延伸的第一连接端子部98A。
在俯视中,第一汇流条主体部90Aa是大致环状。第一汇流条主体部90Aa配置于第一下侧槽部71a内。第一汇流条主体部90Aa嵌入于第一下侧槽部71a内。
第一连接端子部98A从第一汇流条主体部90Aa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汇流条90A具有九个第一连接端子部98A。第一连接端子部98A沿周向几乎等间隔地排列。
第一连接端子部98A具有第一延伸部96A和第一连接部97A。即,第一汇流条90A具有第一延伸部96A和第一连接部97A。
第一延伸部96A从第一汇流条主体部90Aa沿径向延伸。第一连接部97A配置于第一延伸部96A的径向的端部,与线圈端43b连接。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97A的形状是U字状。因此,在将下侧汇流条组件70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时,能够利用第一连接部97A对线圈端43b进行保持。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连接部97A和线圈端43b连接起来。
第一连接部97A是向下侧开口的U字状。因此,在将下侧汇流条组件70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时,能够利用第一连接部97A容易地将线圈端43b抓住。更详细而言,能够利用第一连接部97A容易地抓住后述的折回线45g。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连接部97A配置于线圈端43b。
如图4所示,第二汇流条90B具有沿周向延伸的第二汇流条主体部90Ba和从第二汇流条主体部90Ba沿径向延伸的第二连接端子部98B。
在俯视中,第二汇流条主体部90Ba是大致环状。第二汇流条主体部90Ba配置于第二下侧槽部71b内。第二汇流条主体部90Ba嵌入于第二下侧槽部71b内。
第一汇流条主体部90Aa和第二汇流条主体部90Ba在轴向上位于相同的位置。第一汇流条主体部90Aa和第二汇流条主体部90Ba在径向上重叠。
第二连接端子部98B从第二汇流条主体部90Ba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汇流条90B具有九个第二连接端子部98B。第二连接端子部98B沿周向几乎等间隔地排列。
第二连接端子部98B具有第二延伸部96B和第二连接部97B。即,第二汇流条90B具有第二延伸部96B和第二连接部97B。
第二延伸部96B从第二汇流条主体部90Ba沿径向延伸。第二连接部97B配置于第二延伸部96B的径向的端部,与线圈端43b连接。第二连接部97B的形状与第一连接部97A的形状相同。
第一连接部97A和第二连接部97B在轴向上例如位于相同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各连接部与线圈端43b连接的轴向的位置相同。由此,能够简便地进行第一汇流条90A和第二汇流条90B与线圈端43b的连接作业。
如图5所示,绝缘件44具有绝缘件筒部44a、内侧板部44b、外侧板部44c、第一基部46b、第二基部47b、第一突出部46a以及第二突出部47a。
绝缘件筒部44a是筒状,包围齿42的轴向两侧和周向两侧。绝缘件筒部44a例如是沿径向延伸的矩形筒状。
内侧板部44b是板状,从绝缘件筒部44a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向轴向两侧和周向两侧延伸。外侧板部44c是板状,从绝缘件筒部44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轴向两侧和周向两侧延伸。
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基部46b和第二基部47b是从外侧板部44c向上侧突出的大致四棱柱状。如图6所示,第一基部46b配置于外侧板部44c的上侧的端部中的周向一侧的端部。第一基部46b位于比齿42靠周向一侧的位置。
第二基部47b配置于外侧板部44c的上侧的端部中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第二基部47b配置于比齿42靠周向另一侧的位置。如图5所示,第一基部46b和第二基部47b配置于铁芯背部41的上侧。另外,第一基部46b和第二基部47b也可以配置成与齿42在轴向上重叠。
如图6所示,第一突出部46a从第一基部46b向上侧突出。第一突出部46a是大致四棱柱状。第一突出部46a在第一基部46b的上端配置于径向内侧的端部并且周向的第二基部47b侧的端部。
第二突出部47a从第二基部47b向上侧突出。第二突出部47a与第一突出部46a在周向上隔着间隙DP而配置。第二突出部47a是大致四棱柱状。第二突出部47a在第二基部47b的上端配置于径向内侧的端部并且周向的第一基部46b侧的端部。
第一基部46b具有第一倾斜面46c。第一倾斜面46c配置于第一突出部46a的周向上的与第二突出部47a相反的一侧。第一倾斜面46c随着朝向上侧而与中心轴线J之间的径向的距离变大。
第二基部47b具有第二倾斜面47c。第二倾斜面47c配置于第二突出部47a的周向上的与第一突出部46a相反的一侧。第二倾斜面47c随着朝向上侧而与中心轴线J之间的径向的距离变大。
图8所示的第二倾斜面47c相对于轴向的倾角φ2小于图7所示的第一倾斜面46c相对于轴向的倾角φ1。
多个线圈43构成多个连接系统。具体而言,多个线圈43构成两个连接系统。即,构成有包含多个线圈43在内的第一线圈组和包含多个线圈在内并且连接系统与第一线圈组不同的第二线圈组。
第一线圈组与第一汇流条90A和第一汇流条组电连接。第二线圈组与第二汇流条90B和第二汇流条组电连接。
第一线圈组和第一汇流条90A包含于连接系统A。第二线圈组和第二汇流条90B包含于连接系统B。
两个线圈43隔着绝缘件44而配置于各齿42。线圈43包含第一线圈45a和第二线圈45b。第一线圈45a隔着绝缘件44而配置于齿42。第二线圈45b隔着第一线圈45a和绝缘件44而配置于齿42。即,第二线圈45b包围第一线圈45a的轴向两侧和周向两侧。
当在齿42上形成第一线圈45a和第二线圈45b的情况下,在将导电线卷绕于齿42而形成第一线圈45a之后,从第一线圈45a上卷绕导电线而形成第二线圈45b。即,结束卷绕第一线圈45a和开始卷绕第二线圈45b没有设置成同时。因此,与同时卷绕两根导电线的情况相比,作业人员等易于辨别第一线圈45a的线圈端43b和第二线圈45b的线圈端43b。由此,能够抑制作业人员等错误取出与中性点汇流条90连接的线圈端43b。其结果为,易于将各第一线圈45a和各第二线圈45b适当地与中性点汇流条90连接,能够容易并且更可靠地构成多个连接系统。
如图6所示,作为第一线圈45a的线圈端43b的第一线圈端45c与第一突出部46a接触。作为第二线圈45b的线圈端43b的第二线圈端45d与第二突出部47a接触。因此,在制作第一线圈45a和第二线圈45b时,能够将卷绕于齿42的导电线43a钩挂于第一突出部46a和第二突出部47a。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作业人员等错误取出第一线圈端45c和第二线圈端45d。
第一线圈端45c钩挂于第一突出部46a。第二线圈端45d钩挂于第二突出部47a。此时,第一线圈端45c沿着第一倾斜面46c被引导。第二线圈端45d沿着第二倾斜面47c被引导。因此,易于将第一线圈端45c和第二线圈端45d钩挂于第一突出部46a和第二突出部47a进行缠绕。
第一线圈端45c是第一线圈45a的卷绕终端的线。第二线圈端45d是第二线圈45b的卷绕始端的线。第一线圈端45c和第二线圈端45d从齿42的周向另一侧延伸。即,第一线圈端45c和第二线圈端45d从齿42的周向的相同的一侧延伸。
因此,从齿42延伸到第一突出部46a的第一线圈端45c相对于轴向的角度与从齿42延伸到第二突出部47a的第二线圈端45d相对于轴向的角度彼此不同。
具体而言,在图6中,第一线圈端45c从齿42的周向另一侧引出而钩挂于周向一侧的第一突出部46a。另一方面,第二线圈端45d钩挂于周向另一侧的第二突出部47a而向齿42的周向另一侧延伸。因此,第一线圈端45c相对于轴向的倾角大于第二线圈端45d相对于轴向的倾角。
如上所述,第二倾斜面47c的倾角φ2小于第一倾斜面46c的倾角φ1。由于相对于轴向的倾角比较大的第一线圈端45c能够沿着倾角比较大的第一倾斜面46c,因此在制造马达时易于进行引导。由于相对于轴向的倾角比较小的第二线圈端45d能够沿着倾角比较小的第二倾斜面47c,因此在制造马达时易于进行引导。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第一线圈端45c和第二线圈端45d钩挂于第一突出部46a和第二突出部47a进行缠绕。
卷绕于各齿42的第一线圈45a和第二线圈45b包含于连接系统彼此不同的第一线圈组和第二线圈组中的任意一方的线圈组。关于各齿42,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一线圈45a和第二线圈45b而所包含的线圈组彼此不同。
如图4所示,各第一连接部97A与第一线圈端45c和各第二连接部97B与第二线圈端45d例如通过焊接而连接。
各第一连接部97A和第一线圈端45c以及各第二连接部97B和第二线圈端45d的连接部位与间隙DP在径向上重叠。即,第一汇流条90A以及第二汇流条90B和线圈端43b的连接部位与间隙DP在径向上重叠。因此,能够利用间隙DP来确保将线圈端43b与第一汇流条90A和第二汇流条90B连接起来的空间。由此,容易通过例如焊接等而将线圈端43b与第一汇流条90A和第二汇流条90B连接起来。
另外,第一线圈45a和第二线圈45b也可以由一根连续的导电线43a构成。在该情况下,仅通过将一个第一连接部97A、97B与折回线45g(参照图6)连接起来,就能够将两个线圈端43b(即,第一线圈端45c和第二线圈端45d双方)与中性点汇流条90连接。由此,在制造马达时能够将基于焊接等的接合的作业的次数减半。因此,能够减少线圈端43b与中性点汇流条90的接合作业的麻烦。
如图9A和图10A所示,第一线圈形成工序S1是将导电线43a卷绕于齿42而形成第一线圈45a的工序。在第一线圈形成工序S1中,将导电线43a例如从齿4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隔着绝缘件44开始卷绕。
如图9B和图10B所示,通过第一线圈形成工序S1而形成了第一线圈45a。在第一线圈形成工序S1中,结束卷绕第一线圈45a的位置是齿42的周向另一侧。
折回线形成工序S2是将第一线圈45a的卷绕终端的导电线43a钩挂于绝缘件44而形成折回线45g的工序。将作为从齿42的周向另一侧延伸的第一线圈端45c的第一线圈45a的卷绕终端向周向一侧引出而钩挂于第一突出部46a。
然后,将导电线43a经由第一突出部46a的径向外侧缠绕至第二突出部47a并且钩挂于第二突出部47a。换言之,在折回线形成工序S2中,在使第一线圈45a的卷绕终端钩挂于第一突出部46a之后钩挂于第二突出部47a。
由此,如图10B所示,形成了折回线45g。即,在折回线形成工序S2中,导电线43a钩挂于第一突出部46a和第二突出部47a,折回线45g形成于与间隙DP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
第二线圈形成工序S3是将与第一线圈45a和折回线45g相同的导电线43a从第一线圈45a上卷绕而形成第二线圈45b的工序。在第二线圈形成工序S3中,开始卷绕第二线圈45b的位置是齿42的周向另一侧。
例如,在形成折回线45g时的导电线43a的缠绕的朝向相反的情况下,将按照第二突出部47a、第一突出部46a的顺序钩挂的导电线43a朝向下侧从周向一侧向周向另一侧向斜下方缠绕。在该情况下,由于斜着缠绕的导电线43a是从上侧向下侧缠绕的,因此容易在上侧鼓起来。由此,存在导电线43a容易松弛的问题。
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折回线形成工序S2中,第一线圈45a的卷绕终端首先钩挂于第一突出部46a。由此,从齿42的周向另一侧引出的第一线圈45a的卷绕终端是朝向上侧从周向另一侧向周向一侧斜向上地缠绕的。因此,斜着地缠绕的导电线43a不容易向上侧鼓起来,从而能够抑制导电线43a松弛。
如图9B所示,在第二线圈形成工序S3中,从齿4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隔着绝缘件44和第一线圈45a开始卷绕导电线43a。通过第二线圈形成工序S3,形成了第二线圈45b(参照图9C和图10C)。
如图9C和图10C所示,配置工序S4是将第一汇流条90A和第二汇流条90B配置于折回线45g的工序。使第一汇流条90A和第二汇流条90B从定子40的上侧接近,利用U字状的第一连接部97A和第二连接部97B对折回线45g进行保持。
切断工序S5是在配置有第一汇流条90A的部分与配置有第二汇流条90B的部分之间切断折回线45g的工序。例如,在切断线Lc的位置切断折回线45g。由此,如图10D所示,第一线圈端45c和第二线圈端45d被截断。
连接工序S6是将第一汇流条90A和第二汇流条90B与被切断的折回线45g连接起来的工序。具体而言,将第一连接部97A与第一线圈端45c连接。将第二连接部97B与第二线圈端45d连接。由此,连接系统不同的两个中性点汇流条90为与第一线圈45a和第二线圈45b分别连接的状态。第一连接部97A和第二连接部97B通过焊接等而与第一线圈端45c和第二线圈端45d连接。
通过以上内容,两个线圈43与不同的两个连接系统的中性点汇流条90连接。由此,抑制了作业人员等错误取出与中性点汇流条90连接的线圈端43b,并且易于构成两个连接系统A、B。
也可以是仅将第一汇流条90A和第二汇流条90B中的一方与折回线45g连接的工序。在该情况下,该工序除了与折回线45g连接的中性点汇流条90仅是第一汇流条90A和第二汇流条90B中的一方这一点之外,其余与配置工序S4相同。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能够采用其他结构。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说明相同的结构,有时通过适当标注相同的标号等而省略说明。
也可以是,第一线圈端45c与第一汇流条90A和第二汇流条90B中的一方连接,第二线圈端45d与第一汇流条90A和第二汇流条90B中的另一方连接。即,也可以是,第一线圈端45c与第二汇流条90B连接,第二线圈端45d与第一汇流条90A连接。并且,也可以是,与第一线圈端45c和第二线圈端45d连接的中性点汇流条90根据每个齿42而不同。
只要在至少一个齿42上卷绕有第一线圈45a和第二线圈45b,则例如卷绕于另一部分的齿42上的线圈43可以是一个。
绝缘件44的结构也可以是图11所示的结构。如图11所示,绝缘件144具有第一壁部146d和第二壁部147d。
第一壁部146d从第一基部46b朝向上侧延伸。第一壁部146d例如是板面与径向垂直的板状。第一壁部146d与第一突出部46a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由第一突出部46a和第一壁部146d构成了第一保持部146e。
第二壁部147d从第二基部47b朝向上侧延伸。第二壁部147d例如是板面与径向垂直的板状。第二壁部147d与第二突出部47a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由第二突出部47a和第二壁部147d构成了第二保持部147e。
线圈端43b被保持于第一保持部146e和第二保持部147e。即,在第一壁部146d与第一突出部46a的径向的间隙和第二壁部147d与第二突出部47a的径向的间隙中分别保持有线圈端43b。因此,在缠绕线圈端43b而形成折回线45g时能够使线圈端43b不松弛而容易地缠绕。
由此,无需为了使线圈端43b不松弛而缠绕而强力地拉拽线圈端43b,能够减小由线圈端43b施加于第一突出部46a和第二突出部47a的径向朝内的力。因此,能够抑制较大的力施加于第一突出部46a和第二突出部47a而使绝缘件144的位置偏移以及第一突出部46a和第二突出部47a变形。
第一基部46b和第二基部47b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第一基部46b和第二基部47b也可以不突出。例如,外侧板部44c也可以作为基部发挥功能。
转子30的转子铁芯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马达10例如也可以是外转子型的马达。
上述实施方式的各结构能够在彼此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马达;11:定子单元;30:转子;31:轴;40:定子;41:铁芯背部;42:齿;42a:第一齿组;42b:第二齿组;42c:第三齿组;43:线圈;43a:导电线;43b:线圈端;44、144:绝缘件;45a:第一线圈;45b:第二线圈;45g:折回线;46a:第一突出部;46b:第一基部(基部);46c:第一倾斜面;47a:第二突出部;47b:第二基部(基部);47c:第二倾斜面;71:下侧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保持架);72:第一线圈架;72a:第一支承部;81:上侧汇流条保持架(汇流条保持架);82:第二线圈架;82a:第二支承部;90:中性点汇流条(汇流条);90A:第一汇流条;90Aa:第一汇流条主体部(汇流条主体部);90B:第二汇流条;90Ba:第二汇流条主体部(汇流条主体部);91:相用汇流条(汇流条);92A、92B:端子;96A:第一延伸部(延伸部);96B:第二延伸部(延伸部);97A:第一连接部(连接部);97B:第二连接部(连接部);146d:第一壁部;147d:第二壁部;A,B:连接系统;J:中心轴线;DP:间隙;S1:第一线圈形成工序(工序S1);S2:折回线形成工序(工序S2);S3:第二线圈形成工序(工序S3);S4:配置工序(工序S4);S5:切断工序(工序S5);S6:连接工序(工序S6);φ1、φ2:倾角。
Claims (20)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而配置的轴;以及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隔着间隙而在径向上对置,
所述定子具有:
环状的铁芯背部,其沿着周向延伸;
多个齿,它们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
多个线圈,它们由卷绕于所述齿的导电线构成,构成多个连接系统;以及
绝缘件,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齿与所述线圈之间,
所述线圈包含:
第一线圈,其隔着所述绝缘件而卷绕于所述齿;以及
第二线圈,其隔着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绝缘件而卷绕于所述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还具有与所述定子电连接的多个汇流条,
所述线圈具有与所述汇流条连接的线圈端,
在该马达中构成有包含多个所述线圈在内的第一线圈组和包含多个所述线圈在内并且连接系统与所述第一线圈组不同的第二线圈组,
所述汇流条包含:
第一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一线圈组电连接;以及
第二汇流条,其与所述第二线圈组电连接,
在多个所述齿的至少一个中,
所述第一线圈的所述线圈端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中的一方连接,
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线圈端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中的另一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多个所述齿的至少一个中,
所述第一线圈的所述线圈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线圈端与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中的一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多个所述齿的至少一个中,
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由一根连续的所述导电线构成。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绝缘件具有:
基部,其配置于所述铁芯背部的上侧;
第一突出部,其从所述基部向上侧突出;
第二突出部,其从所述基部向上侧突出,并且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在周向上隔着间隙而配置,
所述第一线圈的所述线圈端与所述第一突出部接触,
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线圈端与所述第二突出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线圈端的连接部位以及所述第二汇流条和所述线圈端的连接部位与所述间隙在径向上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基部具有:
第一倾斜面,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周向上的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相反的一侧,随着朝向上侧,与所述中心轴线之间的径向的距离变大;以及
第二倾斜面,其配置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周向上的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相反的一侧,随着朝向上侧,与所述中心轴线之间的径向的距离变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线圈的所述线圈端和所述第二线圈的所述线圈端从所述齿的周向的相同的一侧延伸,
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轴向的倾角小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于轴向的倾角。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绝缘件具有:
第一壁部,其从所述基部朝向上侧延伸,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以及
第二壁部,其从所述基部朝向上侧延伸,与所述第二突出部在径向上隔着间隙而对置,
在所述第一壁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径向的间隙和所述第二壁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径向的间隙中分别保持有所述线圈端。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具有沿周向延伸的汇流条主体部、从所述汇流条主体部沿径向延伸的延伸部以及配置于所述延伸部的径向的端部并且与所述线圈端连接的连接部,
所述连接部的形状是U字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连接部是向下侧开口的U字状。
12.根据权利要求2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还具有汇流条保持架,该汇流条保持架对所述汇流条进行保持并且具有绝缘性,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第一线圈架,该第一线圈架具有支承所述线圈端的第一支承部。
13.根据权利要求2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马达具有:
端子,其与电源连接;
具有绝缘性的第二线圈架,其具有支承所述线圈端的第二支承部,
所述汇流条包含与所述端子连接的相用汇流条和将多个所述线圈端作为中性点而连接起来的中性点汇流条,
所述第二线圈架位于所述中性点汇流条与所述相用汇流条的轴向之间。
14.一种马达的制造方法,
所述马达具有:
转子,其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而配置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隔着间隙而在径向上对置;以及
多个汇流条,它们与所述定子电连接,
所述定子具有:
环状的铁芯背部,其沿着周向延伸;
多个齿,它们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
多个线圈,它们由卷绕于所述齿的导电线构成,构成多个连接系统;以及
绝缘件,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齿与所述线圈之间,
在该马达中构成有包含多个所述线圈在内的第一线圈组和包含多个所述线圈在内并且连接系统与所述第一线圈组不同的第二线圈组,
所述汇流条包含与所述第一线圈组电连接的第一汇流条和与所述第二线圈组电连接的第二汇流条,
其中,
在至少一个所述齿中,
所述马达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的工序:
工序S1,将所述导电线卷绕于所述齿而形成第一线圈;
工序S2,将所述第一线圈的卷绕终端的所述导电线钩挂于所述绝缘件而形成折回线;以及
工序S3,将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折回线相同的所述导电线从所述第一线圈上卷绕而形成第二线圈。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马达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的工序:
工序S4,将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配置于所述折回线;以及
工序S5,在配置有所述第一汇流条的部分与配置有所述第二汇流条的部分之间切断所述折回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马达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的工序S6:将所述第一汇流条和所述第二汇流条与切断的所述折回线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4至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绝缘件具有:
基部,其配置于所述铁芯背部的上侧;
第一突出部,其从所述基部向上侧突出;以及
第二突出部,其从所述基部向上侧突出,并且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在周向上隔着间隙而配置,
在所述工序S2中,将所述导电线钩挂于所述第一突出部和所述第二突出部,将所述折回线形成于与所述间隙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马达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基部具有:
第一倾斜面,其配置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周向一侧,随着朝向上侧,与所述中心轴线之间的径向的距离变大;以及
第二倾斜面,其配置于所述第二突出部的周向另一侧,随着朝向上侧,与所述中心轴线之间的径向的距离变大,
在所述工序S1中,结束卷绕所述第一线圈的位置是所述齿的周向另一侧,
在所述工序S2中,在将所述第一线圈的卷绕终端钩挂于所述第一突出部之后钩挂于所述第二突出部,
在所述工序S3中,开始卷绕所述第二线圈的位置是所述齿的周向另一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马达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倾斜面相对于轴向的倾角小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对于轴向的倾角。
20.一种定子单元,其是马达的定子单元,该马达具有转子,该转子具有沿着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而配置的轴,其中,
所述定子单元具有: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隔着间隙而在径向上对置;以及
多个汇流条,它们与所述定子电连接,
所述定子具有:
环状的铁芯背部,其沿着周向延伸;
多个齿,它们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延伸;
多个线圈,它们由卷绕于所述齿的导电线构成,构成多个连接系统;以及
绝缘件,其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齿与所述线圈之间,
所述线圈包含:
第一线圈,其具有与所述汇流条连接的线圈端,隔着所述绝缘件而卷绕于所述齿;以及
第二线圈,其具有与所述汇流条连接的线圈端,隔着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绝缘件而卷绕于所述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158392 | 2015-08-10 | ||
JP2015158392 | 2015-08-10 | ||
PCT/JP2016/073266 WO2017026436A1 (ja) | 2015-08-10 | 2016-08-08 | モータ、モー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ステータユニッ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925290A true CN107925290A (zh) | 2018-04-17 |
CN107925290B CN107925290B (zh) | 2020-05-22 |
Family
ID=579843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46933.1A Active CN107925290B (zh) | 2015-08-10 | 2016-08-08 | 马达、马达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单元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651701B2 (zh) |
JP (1) | JP6812975B2 (zh) |
KR (1) | KR101993622B1 (zh) |
CN (1) | CN107925290B (zh) |
DE (1) | DE112016003652T5 (zh) |
WO (1) | WO2017026436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756152A (zh) * | 2019-03-27 | 2020-10-09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马达用定子 |
CN111971876A (zh) * | 2018-04-27 | 2020-11-20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CN112202264A (zh) * | 2019-07-08 | 2021-01-08 | 爱知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和压缩机 |
CN113452179A (zh) * | 2020-03-27 | 2021-09-2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定子以及马达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00127523A1 (en) * | 2017-06-26 | 2020-04-23 |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JP7037868B2 (ja) * | 2018-03-27 | 2022-03-17 | 株式会社山田製作所 | モータ用ステータ |
EP3731376A1 (en) | 2019-04-24 | 2020-10-28 | Black & Decker Inc. | Outer rotor brushless motor stator mount |
KR102171455B1 (ko) | 2019-07-15 | 2020-10-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모터 |
JP7270783B2 (ja) * | 2019-08-20 | 2023-05-10 | 安徽威▲靈▼汽▲車▼部件有限公司 | 母線、母線本体、モータ、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
ES2932807A1 (es) * | 2021-07-20 | 2023-01-26 | Orona S Coop | Brida para bobinado automático por aguja en estátores de motores eléctricos y procedimiento de bobinado asociado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7886A (ja) * | 1997-07-07 | 1999-01-2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US20090026870A1 (en) * | 2007-07-26 | 2009-01-29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Fusing structure of motor |
JP2013031331A (ja) * | 2011-07-29 | 2013-02-07 | Jtekt Corp |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モータ制御装置 |
CN103490545A (zh) * | 2012-06-07 | 2014-01-01 |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 集配电环、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
CN104541437A (zh) * | 2012-10-19 | 2015-04-2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
JP2015133892A (ja) * | 2013-12-10 | 2015-07-23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97166A (en) * | 1907-05-21 | 1908-08-25 | Wilfred Shurtleff | Electric motor. |
US2235075A (en) * | 1940-04-26 | 1941-03-18 | Westinghouse Electric & Mfg Co | Generator and power plant therefor |
DE1538895A1 (de) * | 1966-08-18 | 1969-12-04 | Licentia Gmbh | Elektrische Maschine |
JPS62119140U (zh) * | 1986-01-20 | 1987-07-29 | ||
US4967464A (en) * | 1989-03-24 | 1990-11-06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Method of making a 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having plural-stage form-wound coil winding |
JP2002084723A (ja) | 2000-09-01 | 2002-03-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JP3613262B2 (ja) * | 2002-04-26 | 2005-01-2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GB2406001B (en) * | 2003-09-12 | 2006-04-19 | Bosch Gmbh Robert | Armature core for an electric motor |
DE102004021661A1 (de) * | 2004-05-03 | 2005-12-15 |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 Kommutatormotor mit mehreren Feldwicklungsgruppen |
US7365468B2 (en) * | 2004-07-20 | 2008-04-29 | Bluway Systems, Llc | Motor stator having transposed winding layers |
JP5176283B2 (ja) * | 2006-03-30 | 2013-04-0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バスバー絶縁構造 |
JP5239413B2 (ja) * | 2008-03-13 | 2013-07-17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モータ |
JP5379550B2 (ja) * | 2009-04-21 | 2013-12-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機子 |
JP5656436B2 (ja) | 2010-03-31 | 2015-01-21 | 国産電機株式会社 | 固定子コイル、回転電機および自動車 |
JP2011259614A (ja) | 2010-06-09 | 2011-12-22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JP5952701B2 (ja) * | 2012-10-04 | 2016-07-13 |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 モータのステータ構造、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ステータ構造の製造方法 |
-
2016
- 2016-08-08 KR KR1020187003350A patent/KR101993622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6-08-08 JP JP2017534437A patent/JP681297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08-08 US US15/751,490 patent/US10651701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8-08 CN CN201680046933.1A patent/CN107925290B/zh active Active
- 2016-08-08 DE DE112016003652.3T patent/DE112016003652T5/de active Pending
- 2016-08-08 WO PCT/JP2016/073266 patent/WO201702643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
- 2020-03-10 US US16/813,822 patent/US2020022040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27886A (ja) * | 1997-07-07 | 1999-01-2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US20090026870A1 (en) * | 2007-07-26 | 2009-01-29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Fusing structure of motor |
JP2013031331A (ja) * | 2011-07-29 | 2013-02-07 | Jtekt Corp | 電動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モータ制御装置 |
CN103490545A (zh) * | 2012-06-07 | 2014-01-01 | 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 集配电环、电动机以及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
CN104541437A (zh) * | 2012-10-19 | 2015-04-22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定子单元以及马达 |
JP2015133892A (ja) * | 2013-12-10 | 2015-07-23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及びモータ駆動制御装置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971876A (zh) * | 2018-04-27 | 2020-11-20 |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 定子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CN111756152A (zh) * | 2019-03-27 | 2020-10-09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马达用定子 |
CN111756152B (zh) * | 2019-03-27 | 2024-04-02 | 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 马达用定子 |
CN112202264A (zh) * | 2019-07-08 | 2021-01-08 | 爱知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和压缩机 |
CN112202264B (zh) * | 2019-07-08 | 2022-12-30 | 爱知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机和压缩机 |
CN113452179A (zh) * | 2020-03-27 | 2021-09-2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定子以及马达 |
CN113452179B (zh) * | 2020-03-27 | 2024-04-23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定子以及马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00220405A1 (en) | 2020-07-09 |
CN107925290B (zh) | 2020-05-22 |
JP6812975B2 (ja) | 2021-01-13 |
KR101993622B1 (ko) | 2019-06-27 |
DE112016003652T5 (de) | 2018-05-17 |
JPWO2017026436A1 (ja) | 2018-06-14 |
KR20180021196A (ko) | 2018-02-28 |
US20180241268A1 (en) | 2018-08-23 |
WO2017026436A1 (ja) | 2017-02-16 |
US10651701B2 (en) | 2020-05-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925290B (zh) | 马达、马达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单元 | |
US10892658B2 (en) | Motor with bus-bar assembly | |
WO2018038246A1 (ja) | モータ | |
US8836186B2 (en) | Bus bar device, stator, mo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tator | |
JP5028869B2 (ja)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JP2007174869A (ja) | インシュレータ、ステータアセンブリ、セグメントステータ、及び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 | |
CN110692179B (zh) | 定子、马达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 |
JP2009261082A (ja) | 回転電機の集配電リング | |
WO2007015499A1 (ja) | 電機子、回転電機、直流モ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CN112514209B (zh) | 定子以及电机 | |
US10840656B2 (en) | Bus bar unit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having the same | |
JP2013198358A (ja) | 回転電機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 |
JP2018133934A (ja) |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
CN103683618A (zh) | 配电部件和旋转电机 | |
JP2016052224A (ja) | ステータ、そのステータを適用した回転電機及びステータの結線方法 | |
CN110612655A (zh) | 马达 | |
JP2007174826A (ja) |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インシュレータ、及びバスバーユニット | |
US20220247287A1 (en) | Stator, mo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 |
JP4465396B2 (ja) | 回転電機の配電接続構造および回転電機の配電接続構造の製造方法 | |
JP2014116993A (ja) | 回転電機 | |
JPWO2020026711A1 (ja) |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 |
CN215681965U (zh) | 用于电机的母排单元 | |
CN114977599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线圈连接装置 | |
CN111384807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
CN211830376U (zh) | 马达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