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12859B - 引线切割装置及作业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引线切割装置及作业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12859B CN107812859B CN201710805519.0A CN201710805519A CN107812859B CN 107812859 B CN107812859 B CN 107812859B CN 201710805519 A CN201710805519 A CN 201710805519A CN 107812859 B CN107812859 B CN 10781285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tting device
- wire cutting
- housing
- contact portion
- fixed knif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0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lead(0) Chemical compound [Pb] WABPQHHGFIM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634 fra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F—WORKING OR PROCESSING OF METAL WIRE
- B21F11/00—Cutting wi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Wire Process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Shea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引线切割装置及作业装置,引线切割装置能够设置于作业装置的装置内。引线切割装置(26)具备摆动力产生装置(60)和引线切断部(62)。摆动力产生装置(60)具备气缸(76)、活塞(78)及形成于活塞(78)的前端的锥形部件(80)。引线切断部(62)具备固定刀(98)、可动刀(100)及设于可动刀(100)的辊(114)。当通过气缸(76)使活塞(78)沿Y方向移动时,向抵接于锥形部(80)的辊(114)作用用于使可动刀(100)摆动的力。由此,可动刀(100)绕摆动轴(A1)摆动而切断引线。通过该机构,引线切割装置(26)的壳体(48)的宽度变小,能够载置于设备台(24)。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切断元件的引线的引线切割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元件中存在具有引线的元件,当将具有引线的元件向电路基板安装时,存在有配合安装的部件来切断引线的情况。作为切断引线的装置的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通过驱动部使下刀绕中心轴转动从而在下刀与上刀之间夹持引线并予以切断的引线切断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3-2459909号公报
引线切割装置通常设置于作业装置的装置外。因此,由于作业装置无法使具有引线的元件向引线切割装置移动,因此难以自动地进行切断引线的作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设置于作业装置的装置内的引线切割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中实现一种引线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固定刀,固定于所述壳体;可动刀,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在与所述固定刀之间夹持多条引线并予以切断;及促动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可动刀配置于所述固定刀的下方,通过所述促动器绕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垂直的摆动轴摆动,所述引线切割装置载置于具有头的作业装置的设备台。
通过如上述那样地构成,所述引线切割装置通过所述可动刀的摆动来切断所述多条引线。所述引线切割装置载置于所述作业装置的所述设备台,从而所述作业装置能够通过所述头使所述元件向所述引线切割装置移动,引线切断作业被自动化。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引线切割装置还具备:移动部件,通过所述促动器沿与所述壳体的彼此相向的一对侧壁的侧面平行的第一方向移动;及摆动力施加机构,伴随着所述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向所述可动刀施加用于进行摆动的力,所述摆动力施加机构具备设于所述移动部件的第一接触部和设于所述可动刀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第二接触部。
通过如上述那样地构成,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接触。此时,对所述第二接触部作用用于使所述可动刀摆动的力。所述可动刀伴随着所述移动部件的移动而绕所述摆动轴摆动,从而切断引线。此时,由于所述促动器使所述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因此所述移动部件不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所述一对侧壁相向的方向(以下,存在有称作宽度方向的情况)上移动。因此,能够在不使所述引线切割装置的所述壳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大小增加的情况下实现引线切割装置。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引线切割装置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为锥形部。
通过如上述那样地构成,所述摆动力施加机构的构造被简化。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引线切割装置中,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一方为所述锥形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另一方为通过与所述锥形部接触而绕与所述可动刀的所述摆动轴平行的辊轴旋转的辊部。
通过如上述那样地构成,由于所述辊部伴随着所述锥形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而旋转,因此能够减少在所述锥形部与所述辊部的接触部分产生的摩擦力。因此,与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部分的摩擦力较大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较小的第一方向上的力使所述可动刀摆动。由此,能够缩小所述促动器的体积。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引线切割装置中,所述辊部形成为圆柱状,具备以所述辊轴为中心轴的侧面,所述锥形部具备与所述辊部的所述侧面抵接的锥面。
通过如上述那样地构成,所述锥面与所述辊部的所述侧面接触,从而用于使所述可动刀摆动的力被高效地向所述可动刀传递。由此,能够缩小所述促动器的体积。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引线切割装置中,所述可动刀具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所述摆动轴位于所述一端部,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位置成为与所述一端部相比更靠近所述另一端部的位置。
通过如上述那样地构成,由于随着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位置靠近所述可动刀的所述另一端部,使所述可动刀摆动的力增大,因此能够在不增大所述促动器的体积的情况下增大使所述可动刀摆动的力。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实现一种作业装置,具备头和设备台,所述作业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作业装置具备载置于所述设备台的引线切割装置,所述引线切割装置具备:壳体;固定刀,固定于所述壳体;促动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及可动刀,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通过所述促动器绕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垂直的摆动轴摆动,在与所述固定刀之间夹持多条引线并予以切断。
通过如上述那样地构成,通过将所述引线切割装置载置于所述设备台,所述作业装置能够使所述元件向所述引线切割装置移动,引线切断作业被自动化。
发明效果
通过将引线切割装置载置于作业装置的设备台,能够将引线的切断作业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安装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引线切割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引线切割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引线切割装置的俯视图。
图6是概念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的电连接的框图。
图7是表示用于组装第一实施方式的两个引线元件的动作指令的图。
图8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主控制装置中执行的流程图。
图9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中执行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作业装置 12:搬运装置 14:供给装置 16:安装装置 18:引线 20:引线元件22:托盘单元 24:设备台 26:引线切割装置 28:头 30:相机 32:移动装置 34:头升降装置35:滑动件 36:头移动装置 38:水平面 40:立设面 42:固定槽 44:设备固定孔 46:主体连接器 48:壳体 50a:壳体侧壁 50b:壳体侧壁 52:壳体上壁 54:壳体后壁 56:壳体前壁58:固定刀安装孔 60:摆动力产生装置 62:引线切断部 64:引线断片回收装置 66:装置连接器 68:固定突部 70:作业部 72:引线切割装置传感器 74: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 76:气缸 78:活塞 80:锥形部件 82:气泵 84a、84b:空气通路 85a:供给通路 85b:排出通路86:电磁阀 88:气缸传感器 90:前端部件 92:安装面 94:安装板 96:锥面 98:固定刀100:可动刀 102:摆动传感器 104:贯通孔 106:二维码 107:上刀 108:摆动片 112:下刀114:辊 116:传感器爪 117:一端部 118:辊侧面 119:另一端部 120:槽 122:回收箱 124:回收通路 126:回收箱导轨 128:回收箱取出部 130:回收箱传感器 138:开关 140:主控制装置 142:搬运装置控制装置 144:供给装置控制装置 146:安装装置控制装置 A1:摆动轴A2:辊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作业装置10的整体结构>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作业装置10的整体结构。作业装置10对电路基板进行电子电路元件的组装作业(电路基板组装作业)。作业装置10包含搬运装置12、供给装置14、安装装置16等。
搬运装置12将电路基板搬入到确定的作业位置,并在朝向电路基板的安装作业结束后搬出电路基板。搬运装置12沿图1所示的X方向搬运电路基板。如图1所示,在作业装置10中,将相对于X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相对于与水平面平行的XY平面垂直的方向设为Z方向(铅垂方向)。供给装置14使具有多条引线18的元件、即引线元件20(参照图3)向朝向后述的安装装置16的供给位置移动,并向安装装置16供给引线元件20。供给装置14具备:托盘单元22,收容用于供给引线元件20的托盘;及设备台24,能够供带式送料器等设备设置。在图1中,在设备台24载置有引线切割装置26。后述设备台24和引线切割装置26的详细内容。
图2是安装装置16的立体图。安装装置16具备头28、相机30及移动装置32。头28保持从供给装置14供给的引线元件20,并使其移动至电路基板上的引线元件20的组装位置并载置。此外,在将需要切断多条引线18的引线元件20向电路基板组装的情况下,头28使保持的引线元件20向引线切割装置26移动,当引线切断作业结束时将引线元件20向搬运装置12内的被指示的电路基板组装。后述引线切断作业中的头28的动作的详细内容。相机30拍摄表示电路基板上的基准位置的基准标记、被头28保持的引线元件20的状态等。相机30设为能够与头28一体地移动。
移动装置32具备头28、相机30、头升降装置34、滑动件35及头移动装置36。头28及相机30经由头升降装置34被滑动件35保持。头升降装置34使头28及相机30沿铅垂方向(图1所示的Z方向)升降。头移动装置36使头28及相机30沿包含图1所示的X方向及Y方向在内的水平面移动。
<设备台24>
图3是表示载置有引线切割装置26的设备台24的立体图。设备台24是剖面大致L字形的部件,具备水平面38和立设面40。水平面38与由图1所示的X方向和Y方向构成的面、即XY平面平行,立设面40与由图1所示的Y方向和Z方向构成的面、即YZ平面平行。在水平面38上,沿X方向相互等间隔地排列有多条固定槽42。多条固定槽42用于固定包含载置于设备台24的引线切割装置26在内的各种设备的壳体的朝向及设备台24上的位置。此外,作为多条固定槽42,在设备台24形成有16条固定槽,引线切割装置26以占三条设备台24的固定槽的方式载置。
在立设面40上,与多条固定槽42各自相对应地分别设有多个设备固定孔44和多个主体连接器46。多个设备固定孔44供后述的设备的固定突部68插入,从而决定载置于设备台24的设备的位置。主体连接器46与后述的设备的装置连接器66连接,使得作业装置10与载置于设备台24的设备之间的通信、电源供给成为可能。
<引线切割装置26>
如图3所示,引线切割装置26具有壳体48。壳体48具备彼此相向的一对壳体侧壁50a及50b、壳体上壁52、壳体后壁54及壳体前壁56。壳体后壁54在图3中虽未示出,但是在图4中示出。一对壳体侧壁50a、50b在引线切割装置26载置于设备台24的状态下与XY平面及YZ平面垂直。一对壳体侧壁50a、50b的长边方向与Y方向一致。Y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在壳体上壁52形成有用于安装后述的固定刀98的固定刀安装孔58。壳体前壁56与分别形成于一对壳体侧壁50a、50b的、随着从上方朝向Y方向而向下方倾斜的斜边抵接。
一对壳体侧壁50a、50b相向的方向为壳体48的宽度方向,引线切割装置26以使宽度方向与X方向一致的方式载置于设备台24上。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备台24上载置有一个引线切割装置26,但是也可以将多个引线切割装置26载置于设备台24上。在该情况下,将多个引线切割装置26沿X方向排列于设备台24上。
图4是拆除引线切割装置26的壳体侧壁50b并从侧方观察的图。图5是拆除引线切割装置26的壳体上壁52并从上观察的上表面图。在图5中,为了表示构成要素的相互的位置关系,以点划线示出后述的固定刀98。另外,在图5中,以虚线示出部件位于其它部件的下方而不可见的部分。如图4所示,引线切割装置26具备摆动力产生装置60、引线切断部62、引线断片回收装置64、装置连接器66、固定突部68、操作部70、引线切割装置传感器72及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
摆动力产生装置60具备气缸76、气泵82、空气通路84a、84b、供给通路85a、排出通路85b、电磁阀86及气缸传感器88。气缸76以使其中心轴与Y方向平行的方式固定于壳体侧壁50a的内侧的面。活塞78以能够相对于气缸76的内周部滑动的方式插入到气缸76的Y方向上的一端。在气缸76的Y方向上的另一端的内周部与活塞78之间形成有未图示的第一加压室,在Y方向上的一端的内周部与活塞78之间形成有未图示的第二加压室。
气泵82是加压源,经由与第一加压室连接的空气通路84a及与第二加压室连接的空气通路84b对气缸76的第一加压室及第二加压室进行空气的供给及排出。供给通路85a及排出通路85b与电磁阀86连接。电磁阀86在使空气通路84a与供给通路85a连接且使空气通路84b与排出通路85b连接时,向第一加压室供给空气,使得活塞78向Y方向上的朝向壳体后壁54的方向前进。电磁阀86在使空气通路84a与排出通路85b连接且使空气通路84b与供给通路85a连接时,排出第一加压室的空气,使得活塞78向Y方向上的朝向壳体前壁56的方向后退。为了方便起见,将活塞78向朝向壳体后壁54的方向前进的方向设为前方,将向朝向壳体前壁56的方向后退的方向设为后方。活塞78的位置通过气缸传感器88来检测。
在活塞78的前方端安装有前端部件90。如图4所示,前端部件90是立方体的部件,配置于可动刀100的后方。前端部件90的上表面、即安装面92是用于安装锥形部件80的面,形成为与XY平面平行。如图5所示,在安装面92,以与XY平面垂直的方式固定有固定锥形部件80的板状部件、即安装板94。锥形部件80被设为随着靠近可动刀100而前端变细的形状,具备锥面96。锥面96是以与包含X方向上的朝向壳体侧壁50a的方向的分量和Y方向上的朝向壳体后壁54的方向的分量在内的方向垂直的方式形成的平面。锥面96抵接于后述的辊侧面118。摆动力产生装置60是促动器的一个例子,活塞78及锥形部件80是移动部件的一个例子,锥面96是第一接触部的一个例子。锥面96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平面,例如,也可以是曲面。
如图5所示,引线切断部62具备固定刀98、可动刀100及摆动传感器102。固定刀98是板状部件,配置于所述壳体上壁52的固定刀安装孔58内,被固定于壳体侧壁50a的未图示的固定刀支撑部件固定。在固定刀98形成有供多条引线18插入的贯通孔104,在固定刀98的上表面设有二维码106。贯通孔104是在Y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并将固定刀98沿Z方向贯通的长孔,靠近壳体侧壁50a的周缘为上刀107。二维码106包含固定刀98的识别编号,印刷于固定刀98的上表面的前方的端部。
可动刀100具备摆动片108、下刀112、辊114及传感器爪116。如图4所示,摆动片108形成为具有长边方向的长条状。摆动片108绕摆动轴A1从初始位置摆动至摆动位置。将摆动片108位于固定刀98的贯通孔104与壳体侧壁50b之间时称作初始位置,图5表示摆动片108位于初始位置的状态。将摆动片108位于贯通孔104与壳体侧壁50a之间时称作摆动位置。将摆动片108从初始位置运动至摆动位置的方向称作摆动方向。摆动轴A1与Z方向平行,位于摆动片108的长边方向上的前方的端部、即一端部117。在摆动轴A1的周围设有未图示的弹簧,对摆动片108向从摆动位置朝向初始位置的方向施力。此外,在锥形部件80与活塞78一起处于最大后退量的状态下,摆动片108位于初始位置。另外,在锥形部件80与活塞78一起处于最大前进量的状态下,摆动片108位于摆动位置。
下刀112是具有比贯通孔104的长边方向上的长度长的长边的板状部件,安装于摆动片108的上侧的面。当摆动片108从初始位置向摆动位置摆动时,下刀112与摆动片108一起摆动,在与上刀107之间夹持多条引线18并予以切断。
如图5所示,辊114形成为圆柱状,具备辊侧面118。辊侧面118是以Z方向、即与摆动轴A1平行的辊轴A2为中心轴的辊114的圆柱的侧面。辊114能够旋转地固定于摆动片108的另一端部119的下侧的面。另一端部119是摆动片108的长边方向上的后方的端部。锥面96抵接于辊侧面118,因锥形部件80的移动而作用的力经由辊114向摆动片108传递。即,伴随着活塞78的前进,锥形部件80朝向Y方向移动,从而摆动方向上的力作用于可动刀100的摆动片108。
如图4所示,传感器爪116设于摆动片108的另一端部119的下侧的面。传感器爪116形成为在Y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长条状,以从另一端部119向后方延伸出的方式被固定。在传感器爪116的后方端部,形成向上方呈阶梯状弯折的弯折部。
摆动传感器102是检测摆动片108是否位于摆动位置的传感器。如图4所示,摆动传感器102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在摆动片108的后方安装于壳体侧壁50a。摆动传感器102具备在前方及侧方开口且与XY平面平行的槽120。槽120形成为,在摆动片108摆动至摆动位置时,传感器爪116的后方端部能够进入到槽120中。摆动传感器102的信号在传感器爪116位于槽120内时形成为接通信号,在传感器爪116不位于槽120内时形成为断开信号。
辊114是第二接触部的一个例子,锥面96及辊侧面118抵接的位置是第一接触部及第二接触部的接触位置的一个例子。
如图4所示,引线断片回收装置64具备回收箱122、回收通路124、回收箱导轨126、回收箱取出部128及回收箱传感器130。回收箱122是上方开口的大致长方体部件,配置于固定刀98及可动刀100的下方。回收通路124是在Z方向上开口的筒状部件,配置于回收箱122与可动刀100之间。被固定刀98和可动刀100切断的多条引线18的断片通过回收通路124的内部而下落至回收箱122。回收箱导轨126是与XY平面平行且在Y方向上具有长边方向的板状部件,分别固定于壳体侧壁50a及50b。回收箱取出部128是用于使回收箱122向后方移动而将其向壳体48外取出的部件。回收箱取出部128是抵接于回收箱导轨126的上侧的面的板状部件,具备从壳体48向外侧延伸出的把手。
回收箱122固定于回收箱取出部128,当由作业者拉动把手时,回收箱122及回收箱取出部128一体地移动而被向壳体48外拉出。回收箱传感器130是检测回收箱122是否位于预先决定的设置位置的传感器,设于回收箱122的设置位置的前方的壳体侧壁50a。回收箱122的设置位置是以使回收箱导轨126上的回收箱122的前方端部位于比回收通路124的前方端部更靠前方处的方式决定的位置。回收箱传感器130的信号在回收箱122位于设置位置的情况下形成为接通信号,在不位于设置位置的情况下形成为断开信号。
装置连接器66及固定突部68设于壳体后壁54。在引线切割装置26载置于设备台24时,固定突部68插入到设备固定孔44,装置连接器66与主体连接器46连接。由此,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与后述的主控制装置140的通信及来自作业装置10的电源供给成为可能。操作部70固定于壳体前壁56,具备开关138。操作部70与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连接。当由作业者操作开关138时,向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发送信号,摆动片108摆动。
引线切割装置传感器72是检测在引线切割装置26载置于设备台24时壳体后壁54是否载置于足够靠近立设面40的位置的传感器。引线切割装置传感器72检测设于设备台24的基准位置,并检测引线切割装置26相对于设备台24的Y方向上的位置。引线切割装置传感器72的信号在引线切割装置26并未足够靠近立设面40地载置于前方时形成为断开信号,在引线切割装置26载置于足够靠近立设面40的位置时形成为接通信号。
图6是表示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作业装置10的主控制装置140及各装置的电连接的电路图。
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具备CPU、ROM、RAM、通信接口等,记录于ROM的程序在CPU中被执行,从而进行各种控制。后述的搬运装置控制装置142、供给装置控制装置144、安装装置控制装置146及主控制装置140也构成为相同结构。操作部70、引线切割装置传感器72、气泵82、电磁阀86、气缸传感器88、摆动传感器102及回收箱传感器130与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连接。另外,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经由主体连接器46及装置连接器66而与作业装置10连接,从作业装置10的电源接受电力的供给。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经由主体连接器46及装置连接器66而与后述的主控制装置140进行通信。
如图6所示,主控制装置140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搬运装置控制装置142、供给装置控制装置144、安装装置控制装置146及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连接。主控制装置140分别向搬运装置控制装置142、供给装置控制装置144、安装装置控制装置146及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发送用于执行作业的动作指令。
<生产程序P的构建>
图7是表示为了将互不相同的引线元件20、即零件A、零件B依次组装于一个电路基板而生成的生产程序P的图。生产程序P如动作指令Cm所示,按照搬入指令、分别与零件A与零件B相关的各种指令、搬出指令的顺序组成。
关于将零件A向电路基板上组装的指令,作业者输入最初组装的零件A的识别编号Np,指定用于组装零件A的动作指令Cm。在该动作指令Cm中,作业者指定执行该动作指令Cm的执行装置De。用于组装零件A的动作指令Cm按照供给指令、移动/保持指令、引线切断指令、移动/脱离指令的顺序组成。包含电路基板上的零件A的组装位置A等的输入信息I由作业者输入。
供给指令是用于使在供给装置14中排列有零件A的托盘A从托盘单元22移动至供给位置的动作指令Cm。排列有零件A的托盘通过主控制装置140,基于输入的零件A的识别编号Np,根据数据库上的信息来确定。移动/保持指令是用于在安装装置16中使头28移动至供给装置14的供给位置并保持零件A、并在使保持了零件A的头28移动至引线切割装置26的固定刀98后使多条引线18插入到贯通孔104的动作指令Cm。引线切断指令是用于在引线切割装置26中执行后述的引线切断作业的动作指令Cm。
移动/脱离指令是用于在安装装置16中使头28移动至电路基板上的组装零件A的位置、即组装位置A、继而使保持的零件A脱离的动作指令Cm。另外,用于组装不需要切断多条引线18的零件B的动作指令Cm由供给指令、保持/移动指令、移动/脱离指令构成。在零件B的动作指令Cm中不包含引线切断指令。由此,在零件B的组装作业中,安装装置16不使保持了零件B的头28向引线切割装置26移动,而是直接向电路基板上的组装位置B移动,继而使零件B脱离。
<引线切断作业>
在执行上述生产程序P时,当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接收到引线切断指令时,通过电磁阀86将第一加压室切换为空气的供给状态,使活塞78向Y方向上的朝向壳体后壁54的方向前进。设于活塞78的锥形部件80沿Y方向前进,在与和锥面96接触的辊侧面118之间产生摆动方向上的力。由此,辊114一边伴随着锥形部件80的前进而绕辊轴A2旋转,一边沿锥面96移动。摆动片108也与辊114一起向摆动方向摆动。
与摆动片108一起从初始位置摆动至摆动方向的下刀112在与上刀107之间夹持多条引线18,从多条引线18中的、靠近摆动轴A1的引线开始依次切断。此时,引线元件20维持被头28保持的状态。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在引线切断作业结束后,通过电磁阀86将第一加压室切换为空气的排出状态,使得活塞78后退。由此,锥形部件80向后方移动,摆动片108通过弹簧的作用力而返回初始位置。
<电路基板组装作业中的主控制装置140的动作>
基于生成的生产程序P,执行电路基板组装作业。图8是表示由主控制装置140执行的电路基板组装作业的处理的流程图。
在步骤1(以下,简称为“S1”。其它步骤也相同。)中,主控制装置140在执行电路基板组装作业时,判断作业装置10的准备是否结束。主控制装置140为了判断为了执行生产程序P所需的装置、即搬运装置12、供给装置14、安装装置16是否恰当地连接,收集各个装置的信息。关于供给装置14的设备台24,判断连接的装置是否为引线切割装置26,判断设置准备是否结束。另外,主控制装置140确定引线切割装置26载置于设备台24上的X方向上的什么位置。
此外,主控制装置140在判断引线切割装置26的设置准备是否结束时,接收从引线切割装置26的引线切割装置传感器72、回收箱传感器130、摆动传感器102发送的信号。主控制装置140在引线切割装置传感器72及回收箱传感器130的信号双方均为接通信号、且从摆动传感器102发送的信号为断开信号的情况下,判断为引线切割装置26的设置准备结束。另一方面,主控制装置140在所述三个传感器的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为与所述不同的信号的情况下,判断为引线切割装置26的设置准备未结束。
在搬运装置12、供给装置14、安装装置16及引线切割装置26中的全部准备结束的情况下,进入S5。在未连接搬运装置12、供给装置14、安装装置16中的、执行生产程序P所需的装置、或引线切割装置26的设置准备未结束的情况下,在S3中发出表示该主旨的警告,结束基于流程图的处理。
在S5中,主控制装置140向安装装置控制装置146发送二维码读取指令,使相机30向引线切割装置26移动,并读取二维码106。由此,主控制装置140取得固定刀98的识别编号。通过相机30取得的信息保持在主控制装置140中。
在S7中,主控制装置140在生产程序P中,确认在指示零件A的组装的动作指令Cm中包含引线切断指令,并进行生产程序检查。在生产程序检查中,进行固定刀98的检查。首先,主控制装置140基于输入的零件A的识别编号Np,从数据库提取对应的固定刀的识别编号,判断该提取的识别编号与在S5中取得的固定刀98的识别编号是否一致。接着,主控制装置140从数据库提取识别编号一致的固定刀至当前为止的引线切断动作的执行次数。主控制装置140判断提取的引线切断次数是否超过预先设定的次数。在固定刀98的识别编号一致、且引线切断次数未超过设定次数的情况下,进入S9。在固定刀98的识别编号不一致、或引线切断次数超过设定次数的情况下,进入S3,在发出警告后,结束基于流程图的处理。
在S9中,作为零件A的供给指令的附带指令Cs,主控制装置140确定排列有零件A的托盘。排列有零件A的托盘A是根据输入的零件A的识别编号Np和零件A载置于托盘A这样的数据库上的信息来确定的。另外,用于切断零件A的多条引线18的执行装置De是基于在S1中确定的设备台24上的引线切割装置26的位置、输入的零件A的识别编号Np、在S5中通过相机30取得的固定刀98的识别编号来决定的。用于组装零件B的供给指令也与零件A相同,设置有附带指令Cs。
在S11中,主控制装置140从生产程序P的最初的动作指令Cm开始依次向搬运装置控制装置142、供给装置控制装置144、安装装置控制装置146及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进行发送。首先,主控制装置140将搬入指令向搬运装置控制装置142发送,将电路基板搬入至预定的位置。接着,主控制装置140将供给指令向供给装置控制装置144发送,基于附带指令Cs使托盘A向供给位置移动。接着,主控制装置140将移动/保持指令向安装装置控制装置146发送。安装装置控制装置146使头28向供给装置14的供给位置移动,并使头28保持零件A,基于附带指令Cs使头28向固定刀98移动。然后,安装装置控制装置146通过头28根据输入信息I使零件A的多条引线18插入到贯通孔104。
当多条引线18朝向贯通孔104的插入结束时,主控制装置140将引线切断指令向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发送。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基于引线切断指令来执行引线切断作业。主控制装置140在接收到摆动传感器102的接通信号后,将数据库上的固定刀98的切断次数加1并进行存储。接着,主控制装置140将移动/脱离指令向安装装置控制装置146发送。安装装置控制装置146基于输入信息I使头28向电路基板上的组装位置A移动,使零件A从头28脱离。零件B的动作指令Cm也与零件A相同地执行。在零件B的动作指令Cm结束后,主控制装置140向搬运装置控制装置142发送搬运指令,根据该附带指令Cs搬出电路基板。以上,S11中的生产程序P的动作指令Cm的执行结束。
在生产程序P的结束后,在S13中,主控制装置140向搬运装置控制装置142、供给装置控制装置144、安装装置控制装置146及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发送电路基板组装作业结束信号,结束基于流程图的处理。
<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的动作>
图9是与图8所示的流程图并行的、用于说明在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中执行的引线切断作业的流程图。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在引线切割装置26载置于设备台24的状态下通过从作业装置10接受电源的供给而起动,开始基于流程图的处理。此时,引线切割装置传感器72、摆动传感器102及回收箱传感器130开始向主控制装置140发送信号。在S21中,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判断是否接收到从主控制装置140发送的针对零件A的引线切断指令。在接收到针对零件A的引线切断指令的情况下,进入S23,在未接收到的情况下,进入S33。
在S23中,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驱动气泵82。在S25中,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通过电磁阀86将与空气通路84a连接的排出通路85b切换为供给通路85a,并向气缸76的第一加压室供给空气。由此,摆动片108摆动而切断多条引线18。接着,在S27中,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判断接收到的摆动传感器102的信号是否为接通信号。在摆动传感器102的信号为接通信号的情况下,进入S29,在为断开信号的情况下,重复S27。在S29中,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通过电磁阀86将与空气通路84a连接的供给通路85a切换为排出通路85b,并排出第一加压室的空气。在S31中,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使气泵82停止。在S33中,引线切割装置控制装置74判断是否接收到从主控制装置140发送的电路基板组装作业结束信号。在未接收到电路基板组装作业结束信号的情况下,返回S21,在接收到的情况下,结束基于流程图的处理。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引线切割装置26以能够与作业装置10的主控制装置140通信的方式载置于设备台24。引线元件20通过安装装置16向引线切割装置26移动,在多条引线18被切断后,向电路基板组装。这样,引线切断作业通过被编入到作业装置10所执行的电路基板组装作业的一系列作业中而被自动化。
当通过气缸76使锥形部件80沿Y方向前进时,向与锥形部件80接触的辊114作用摆动方向上的力。下刀112伴随着锥形部件80在Y方向上的前进,经由摆动片108绕摆动轴A1摆动,继而切断多条引线18。由于气缸76使活塞78沿Y方向移动,因此可以不设置用于沿X方向移动的区域。因此,能够缩小壳体48在X方向上的大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条引线18在Y方向上平行地排列成一列。由于在构成为使下刀112相对于在Y方向上排列的多条引线18沿X方向运动的引线切割装置中形成为同时切断在Y方向上排列的多条引线18,因此为了进行切断需要较大的力。与此相对,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引线切割装置26中,多条引线18是从靠近摆动轴A1的引线开始依次被切断的,因此能够缩小用于切断的力。与上一情况相比,能够缩小切断多条引线18所需的力。因此,能够缩小摆动力产生装置60的体积。
由于通过在活塞78的前端安装锥形部件80,能够产生摆动方向上的力,因此摆动力产生装置60的结构被简化。另外,由于摆动片108的摆动范围能够通过锥形部件80的形状来进行调节,因此期望锥形部件80形成为能够相对于安装板94进行拆卸。
由于通过将与锥形部件80接触的部件形成为辊114,伴随着锥形部件80沿Y方向的移动,辊114旋转,因此能够减少在锥面96与辊侧面118的抵接部分产生的摩擦力。因此,比使用与锥面96的抵接部分的摩擦力较大的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较小的Y方向上的力使摆动片108摆动。由此,能够缩小摆动力产生装置60的体积。
由于锥面96以与辊轴A2平行的方式抵接于辊侧面118,因此摆动方向上的力被高效地向摆动片108传递。
Y方向上的摆动轴A1与辊114之间的距离越长,则使摆动片108摆动的力越大。由此,通过在摆动片108的一端部117设置摆动轴A1,在另一端部119设置辊114,能够增大使摆动片108摆动的力。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基于生产程序P的电路基板组装作业中,引线切割装置26是切断引线元件20的多条引线18的装置。在此,由于引线切割装置26具备操作部70,因此即使在无法接收到基于生产程序P的主控制装置140的引线切断指令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部70的开关138来切断多条引线18。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促动器使用了气缸76,但是促动器只要是使锥形部件80沿Y方向移动的装置即可,并不局限于气缸。另外,锥形部件80移动的方向只要是不包含X方向的分量的方向即可,并不局限于Y方向,也可以是包含Z方向的分量的方向。另外,辊114只要是相对于锥形部件80旋转的部件即可,其形状并不局限于圆柱。另外,对于产生摆动方向上的力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活塞78设有锥形部件80,在摆动片108设有辊114,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只要在至少一方设有锥形部件80即可。例如,既可以是在摆动片108设有锥形部件80、在活塞78设有辊114的情况,也可以是在摆动片108及活塞78双方设有锥形部件80的情况。
Claims (7)
1.一种引线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
固定刀,固定于所述壳体;
可动刀,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在与所述固定刀之间夹持多条引线并予以切断;及
促动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所述可动刀配设于所述固定刀的下方,通过所述促动器绕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垂直的摆动轴摆动,
所述引线切割装置载置于具有头的作业装置的设备台,
在所述固定刀的上表面设有所述固定刀的二维码,
所述引线切割装置通过相机读取所述二维码来取得所述固定刀的识别编号,并判断所取得的所述固定刀的识别编号是否与从数据库提取出的固定刀的识别编号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线切割装置,其中,
所述引线切割装置还具备:
移动部件,通过所述促动器沿与所述壳体的彼此相向的一对侧壁的侧面平行的第一方向移动;及
摆动力施加机构,伴随着所述移动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移动,向所述可动刀施加用于进行摆动的力,
所述摆动力施加机构具备设于所述移动部件的第一接触部和设于所述可动刀并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第二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线切割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为锥形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引线切割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一方为所述锥形部,
所述第一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另一方为通过与所述锥形部接触而绕与所述可动刀的所述摆动轴平行的辊轴旋转的辊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线切割装置,其中,
所述辊部形成为圆柱状,具备以所述辊轴为中心轴的侧面,
所述锥形部具备与所述辊部的所述侧面抵接的锥面。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引线切割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刀具备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
所述摆动轴位于所述一端部,
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位置成为与所述一端部相比更靠近所述另一端部的位置。
7.一种作业装置,具备头和设备台,所述作业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装置具备载置于所述设备台的引线切割装置,所述引线切割装置具备:
壳体;
固定刀,固定于所述壳体;
促动器,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及
可动刀,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且配设于所述固定刀的下方,通过所述促动器绕与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垂直的摆动轴摆动,在与所述固定刀之间夹持多条引线并予以切断,
在所述固定刀的上表面设有所述固定刀的二维码,
所述作业装置通过相机读取所述二维码来取得所述固定刀的识别编号,并判断所取得的所述固定刀的识别编号是否与从数据库提取出的固定刀的识别编号一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77502A JP6825858B2 (ja) | 2016-09-12 | 2016-09-12 | リード線カット装置および作業装置 |
JP2016-177502 | 2016-09-1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12859A CN107812859A (zh) | 2018-03-20 |
CN107812859B true CN107812859B (zh) | 2021-05-25 |
Family
ID=61601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805519.0A Active CN107812859B (zh) | 2016-09-12 | 2017-09-08 | 引线切割装置及作业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825858B2 (zh) |
CN (1) | CN10781285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9220500A1 (ja) * | 2018-05-14 | 2019-11-21 | 株式会社Fuji | 実装機 |
WO2019220499A1 (ja) * | 2018-05-14 | 2019-11-21 | 株式会社Fuji | リード線切断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実装機 |
WO2019220498A1 (ja) * | 2018-05-14 | 2019-11-21 | 株式会社Fuji | リード線切断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実装機 |
JP7423355B2 (ja) * | 2020-03-04 | 2024-01-29 | 株式会社Fuji | 実装機 |
CN112530843B (zh) * | 2020-11-30 | 2022-11-04 | 四川立泰电子有限公司 | 大功率管三极管自动剪脚设备 |
CN114378224B (zh) * | 2022-01-13 | 2024-06-21 | 广西昭信平洲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滤波器线尾修正剪线机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18680A (ja) * | 1992-02-03 | 1993-08-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テーピング電子部品の切断装置 |
JP2000216598A (ja) * | 1999-01-27 | 2000-08-04 | Tenryu Seiki Kk | 電子部品のリ―ド線切断装置 |
CN201444451U (zh) * | 2008-11-10 | 2010-04-28 | 沙洲职业工学院 | 电容器引线焊接机中的cp线剪切机构 |
CN202151041U (zh) * | 2011-06-30 | 2012-02-22 | 厦门科鑫电子有限公司 | 新型的自动侧插机 |
CN105555121A (zh) * | 2014-10-23 | 2016-05-04 | Juki株式会社 | 引线切断方法、引线切断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4927876Y1 (zh) * | 1971-09-02 | 1974-07-29 | ||
JPS5454275A (en) * | 1977-10-06 | 1979-04-28 | Kondo Kenji | Method of cutting lead terminal for parts |
US4485548A (en) * | 1982-03-11 | 1984-12-04 | Univers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 Cut and clinch head for trimming, forming and detecting lead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DIP components |
JPS5983050U (ja) * | 1982-11-25 | 1984-06-05 | 日本電気ホーム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のリ−ド切断装置 |
JPS619157U (ja) * | 1984-06-19 | 1986-01-2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のリ−ド線の切断及び曲げ固定装置 |
JPH0757442B2 (ja) * | 1987-09-30 | 1995-06-21 |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 リード線切断装置 |
JPH0623381Y2 (ja) * | 1988-03-22 | 1994-06-22 | アンリツ株式会社 | リード切断治具 |
JPH03245909A (ja) * | 1990-02-26 | 1991-11-01 | Anritsu Corp | 端子切断機 |
JPH04105816A (ja) * | 1990-08-23 | 1992-04-07 | Ishihara Kikai Kogyo Kk | ニッパータイプの油圧式カッター、ブレードおよびブレード取付構造 |
JP3776323B2 (ja) * | 2001-02-28 | 2006-05-17 | Tdk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リード線のカットアンドクリンチ装置および電子部品挿入装置 |
JP6543613B2 (ja) * | 2014-03-10 | 2019-07-10 | 株式会社Fuji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WO2016030946A1 (ja) * | 2014-08-25 | 2016-03-03 |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 部品供給装置 |
-
2016
- 2016-09-12 JP JP2016177502A patent/JP6825858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9-08 CN CN201710805519.0A patent/CN10781285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218680A (ja) * | 1992-02-03 | 1993-08-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テーピング電子部品の切断装置 |
JP2000216598A (ja) * | 1999-01-27 | 2000-08-04 | Tenryu Seiki Kk | 電子部品のリ―ド線切断装置 |
CN201444451U (zh) * | 2008-11-10 | 2010-04-28 | 沙洲职业工学院 | 电容器引线焊接机中的cp线剪切机构 |
CN202151041U (zh) * | 2011-06-30 | 2012-02-22 | 厦门科鑫电子有限公司 | 新型的自动侧插机 |
CN105555121A (zh) * | 2014-10-23 | 2016-05-04 | Juki株式会社 | 引线切断方法、引线切断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043298A (ja) | 2018-03-22 |
JP6825858B2 (ja) | 2021-02-03 |
CN107812859A (zh) | 2018-03-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812859B (zh) | 引线切割装置及作业装置 | |
CN107812858B (zh) | 引线切割装置及作业装置 | |
EP3107365A1 (en) | Feeder exchange device | |
JP6075910B2 (ja) | 情報管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提供方法 | |
CN105555121B (zh) | 引线切断方法、引线切断装置以及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 |
KR102038515B1 (ko) | 전자부품 판정 장치, 자동화율 판정 유닛 및 전자부품 판정 방법 | |
EP1174964A1 (en) | An automatic connector assemb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
WO2017109892A1 (ja) | 部品供給装置、表面実装機 | |
CN110636752A (zh) | 部件安装装置 | |
EP3780927B1 (en) | Tape feeder | |
CN109565952B (zh) | 对基板作业机 | |
JP7142209B2 (ja) | 特性計測装置、部品実装装置、特性計測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 |
JP7142208B2 (ja) | 特性計測装置、部品実装装置、特性計測方法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 |
JP6851227B2 (ja) | 対基板作業機 | |
JP2001076835A (ja) | 圧接コネクタ用端子実装機 | |
CN114145082A (zh) | 对基板作业机和对基板作业机的控制方法 | |
EP3490361B1 (en) | Substrate work machine | |
CN113170608B (zh) | 作业头以及作业机 | |
JP7429701B2 (ja) | 作業機、および部品装着方法 | |
CN210444748U (zh) | 部件安装装置 | |
JP7422294B2 (ja) |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 |
JP6412008B2 (ja) | 部品実装機 | |
JP6131006B2 (ja) | 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 |
JP7102188B2 (ja) | フィーダー型ノズル交換ユニット | |
JP2628835B2 (ja) | テーピング部品の切り出し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after: Fuji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Aichi Japan vertical city Applicant before: Fuj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