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4635B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94635B CN107794635B CN201710799845.5A CN201710799845A CN107794635B CN 107794635 B CN107794635 B CN 107794635B CN 201710799845 A CN201710799845 A CN 201710799845A CN 107794635 B CN107794635 B CN 10779463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knitted fabric
- coil
- coil column
- needle bed
- colum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06—Non-run fabrics or art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编织起底部不厚的针织物。其使用横机,编织起底部(3),并与该起底部(3)连续而编织基础针织物部(5)。通过进行如下工序而编织起底部(3):工序A,使作为针织物始端部的起底线圈列(10)成为在一方的针床(BD)和另一方的针床(FU)上交替地各钩挂1个线圈的状态;工序B,向起底线圈列(10)中的钩挂于一方的针床(BD)的多个线圈与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FU)的多个线圈之间插入保持起底线圈列(10)的沉降弧的针织纱(Y9);及工序C,在起底线圈列(10)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保持起底线圈列(10)的成圈的新的固定用线圈列(11)。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使用横机编织起底部,并与该起底部连续而编织基础针织物部。
背景技术
在使用横机编织针织物的情况下,首先编织起底部,并在该起底部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作为针织物的本体的基础针织物部。通过编织起底部,而能够不使基础针织物部的线圈脱散地编织基础针织物部。在此处,在编织起底部时,有时利用不同于起底部的分离横列线(抜き糸)编织分离横列线线圈列,并与该分离横列线线圈列连续而编织起底部。分离横列线在编织针织物结束后从针织物超出。即,在完成的针织物中,起底部成为针织物的始端。
作为编织起底部的技术,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专利文献1的例如图4中,进行筒编织而形成起底部,该筒编织是如下的编织:在前后的针床上将线圈列编织成锯齿状,编织该锯齿状的线圈列中的将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多个线圈沿线圈横列方向连接的一侧线圈列后,编织将钩挂于另一方的针床的多个线圈沿线圈横列方向连接的另一侧线圈列。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637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以往的起底部由于具有通过筒编织而编织的部分,因此相比基础针织物部而起底部容易变厚。另外,由于通过筒编织而编织的部分,起底部难以收缩,因此将基础针织物部设为罗纹组织等在编织宽度方向上容易收缩的编织组织的情况下,基础针织物部的起底部侧容易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扩展。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能够编织起底部不会变厚的针织物。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起底部在编织宽度方向上难以扩展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在前后相对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机,编织起底部,并与该起底部连续而编织基础针织物部,其中,
通过进行如下工序而编织所述起底部:
工序A,使作为针织物始端部的起底线圈列成为在一方的针床(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中的任意一方)和另一方的针床(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中的另一方)上交替地各钩挂1个线圈的状态;
工序B,向所述起底线圈列中的钩挂于所述一方的针床的多个线圈与钩挂于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多个线圈之间插入保持所述起底线圈列的沉降弧的针织纱;及
工序C,在所述起底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保持所述起底线圈列的成圈的新的固定用线圈列。
在此处,在工序A中的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上交替地各钩挂1个线圈而成的起底线圈列也可以通过在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上交替地各形成1个线圈而得到,也可以通过将在一方的针床上编织的起底线圈列分配到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而得到。另外,工序B中使用的针织纱可以与在起底线圈列的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不同,也可以相同。而且,在起底线圈列的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与在固定用线圈列的编织中使用的针织纱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能够举出在所述工序B中使用的所述针织纱包含弹性纱的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能够举出编织连接成筒状的所述起底部的方式。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一方式,能够举出在编织所述基础针织物部时,通过垫纱编织将所述针织纱插入到基础针织物部的方式。
垫纱编织是通过向前后的针床分配基础线圈列的线圈并在该分配后的线圈之间夹入针织纱的编织,是例如日本特开昭60-19995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277738号公报记载的那样公知的编织方法。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向分配到构成起底部的一部分的起底线圈列的前后的线圈之间插入针织纱,并按压起底线圈列的各沉降弧,由此能够保持该沉降弧。而且,通过利用固定用线圈列保持起底线圈列的成圈,能够确定基于针织纱的沉降弧的保持,而能够防止起底部的脱散。即,不用进行以往需要的筒编织,通过向起底线圈列的前后的线圈之间插入针织纱的简易方法,就能够防止作为针织物的始端的起底部的脱散。不存在筒编织组织的起底部比以往的起底部薄地织成。另外,由于在起底部不存在在编织宽度方向上难以伸缩的筒编织组织,因此对应于基础针织物部的收缩而起底部也同样地收缩,因此基础针织物部的始端部(存在起底部的一侧)难以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扩展。
通过在起底线圈列的线圈之间配置包含弹性纱的针织纱,能够进一步提高起底部的伸缩性。
在编织筒状的基础针织物部的情况下,起底部也编织成筒状。通过利用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该筒状的起底部,能够有效地抑制筒状的基础针织物部的始端部扩展成喇叭状的情况。
通过将与在起底部中使用的针织纱相同的针织纱插入到基础针织物部,基础针织物部和起底部成为同样的构成,因此能够不使两者的边界显眼。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针织物的起底部的编织工序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针织物的基础针织物部的编织工序图。
【标号说明】
1,2分离横列线线圈列
3、4起底部 10,20起底线圈列 11,21固定用线圈列
5、6基础针织物部 50,60基础线圈列
8,9给纱口 Y8,Y9针织纱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实施方式1中,说明使用四针床横机编织筒状的起底部的例子。需要说明的是,编织所使用的横机也可以是两针床横机,起底部也可以不是筒状。
图1是用于编织针织物的起底部的编织工序图。图1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倒三角符号表示给纱口8、9,FD表示下侧前针床(第一针床),FU表示上侧前针床(第一针床),BD表示下侧后针床(第二针床),BU表示上侧后针床(第二针床)。大写字母表示织针的位置。另外,图中的箭头表示线圈的移动,各编织工序中实际进行编织动作的部分由粗线表示。
S0中,示出在BD的织针B~K和FD的织针B~K上分别钩挂有由分离横列线编织的分离横列线线圈列1、2的状态。从该状态起在分离横列线线圈列1、2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连接成筒状的起底部3、4(参照S4、S6)。在此处,在使用编织时能按压针织纱的可动弯纱片(参照日本特开2015-132026号公报等)的横机的情况下,也能够不形成分离横列线线圈列1、2而编织起底部3、4。
S1中,使钩挂于BD的分离横列线线圈列1(S0)中的织针C、E、G、I、K的线圈向相对的FU的织针移动后,使供给针织纱Y8的给纱口8向纸面右侧移动,使用BD的织针B、D、F、H、J和FU的织针C、E、G、I、K形成分离横列线线圈列1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起底线圈列10。针织纱Y8是不同于分离横列线的针织纱。
在此处,也能够不使分离横列线线圈列1的一部分向FU移动,而在BD编织起底线圈列10(关于后述的起底线圈列20也同样)。
S2中,使钩挂于FD的分离横列线线圈列2(S0)中的织针B、D、F、H、J的线圈向相对的BU的织针移动,并且使S1中在FU形成的起底线圈列10的线圈返回到BD。在S1中不进行分离横列线线圈列1向FU的移动的情况下,不需要使起底线圈列10的线圈返回到BD的操作。
S2中,进一步使给纱口8向左侧移动,通过针织纱Y8,使用FD的织针K、I、G、E、C和BU的织针J、H、F、D、B形成分离横列线线圈列2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起底线圈列20。
S3中,使钩挂于BD的起底线圈列10的线圈中的织针C、E、G、I、K的线圈向相对的FU的织针移动(相当于起底部3的编织涉及的工序A),并且使在S2中在BU形成的起底线圈列20的线圈返回到FD。通过上述起底线圈列10的线圈的移动,起底线圈列10的线圈成为在BD(一方的针床)和FU(另一方的针床)上交替地各钩挂1个线圈的状态(1×1的钩挂状态)。如果使起底线圈列10成为1×1的钩挂状态以外的钩挂状态(例如1×2的钩挂状态),则起底线圈列10中的相邻的线圈钩挂于相同的针床的部分会脱散,因此不进行这样的编织。
S3中,进一步使供给针织纱Y9的给纱口9向右方向移动,向前后的针床之间、即钩挂于BD的起底线圈列10的线圈与钩挂于FU的起底线圈列10的线圈之间插入保持起底线圈列10的沉降弧的针织纱Y9(相当于起底部3的编织涉及的工序B)。
针织纱Y9的材质、形态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作为针织纱Y9能够举出包含弹性纱的针织纱等。如果是包含弹性纱的针织纱Y9,则能够使起底部3具有高的伸缩性。在此处,作为向起底线圈列10插入的针织纱,也能够使用从给纱口8供给的针织纱Y8。该情况下,为了不使针织纱松弛,优选对起底线圈列10的右端的线圈(FU的织针K)进行集圈,或在比织针K靠右侧的空针上形成挂圈。在形成挂圈的情况下,可以在后述的S5之后使挂圈从针床超出。
S4中,使给纱口8向右方向移动,在BD的织针B、D、F、H、J和FU的织针C、E、G、I、K形成起底线圈列10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固定用线圈列11(相当于起底部3的编织涉及的工序C)。通过固定用线圈列11保持起底线圈列10的成圈,将在起底线圈列10的线圈之间配置的针织纱Y9以不从起底线圈列10超出的方式固定。由起底线圈列10、在该线圈之间配置的针织纱Y9、与起底线圈列10连续的固定用线圈列11构成起底部3。
在此处,在将后述的基础针织物部5、6设为平针组织的情况下,与图示的例子不同,优选使钩挂于FU的起底线圈列10的线圈返回到BD后,编织固定用线圈列11。
S5中,使固定用线圈列11的线圈中的钩挂于FU的线圈向相对的BD的织针移动,并且使起底线圈列20的线圈中的钩挂于FD的织针B、D、F、H、J的线圈向相对的BU的织针移动(相当于起底部4的编织涉及的工序A)。通过上述起底线圈列20的线圈的移动,起底线圈列20的线圈成为在FD(一方的针床)和BU(另一方的针床)上交替地各钩挂1个线圈的状态(1×1的钩挂状态)。
S5中,进一步使给纱口9向左方向移动,向前后的针床之间、即钩挂于FD的起底线圈列20的线圈与钩挂于BU的起底线圈列20的线圈之间插入保持起底线圈列20的沉降弧的针织纱Y9(相当于起底部4的编织涉及的工序B)。
S6中,在FD的织针K、I、G、E、C和BU的织针J、H、F、D、B形成起底线圈列20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固定用线圈列21(相当于起底部4的编织涉及的工序C)。通过固定用线圈列21保持起底线圈列20的成圈,将在起底线圈列20的线圈之间配置的针织纱Y9以不从起底线圈列20超出的方式固定。由起底线圈列20、被夹入其线圈之间的针织纱Y9、及与起底线圈列20连续的固定用线圈列21构成起底部4。
S7中,使固定用线圈列21的线圈中的钩挂于BU的线圈向相对的FD移动。通过以上说明的编织,钩挂于BD的起底部3和钩挂于FD的起底部4连接成筒状。特别是在本例中,在进行起底部3的编织涉及的工序A、B、C之后,进行起底部4的编织涉及的工序A、B、C,由此插入到起底部3的针织纱Y9和插入到起底部4的针织纱Y9连接,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针织物的始端部扩展成喇叭状的情况。
以后,编织在起底部3、4的纵行方向上连续的基础针织物部5、6。本例中,通过垫纱编织将起底部3、4的编织中所使用的针织纱Y9织入基础针织物部5、6。基于图2说明该编织的一例。附图的观察方法与图1相同。
图2的S10中,示出图1的S7所示的起底部3、4完成后的状态。从该状态起,在S11中,将起底部3的线圈分配到BD和FU,使给纱口8向右侧移动,编织与起底部3连续的基础线圈列50。基础线圈列50是构成基础针织物部5的一部分的线圈列,也能够利用从不同于给纱口8的给纱口供给的针织纱编织。
在此处,S11中,在1×1的钩挂状态下分配起底部3的线圈,但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分配方法。这是因为,基础针织物部5、6不是如作为针织物始端部的起底线圈列3、4那样需要防脱散的部位,即使在1×1的钩挂状态以外的钩挂状态下也不会脱散。例如,也可以以成为1×2、2×1、2×2的钩挂状态的方式分配起底部3的线圈。另外,在编织基础线圈列50后,也可以将基础线圈列50的线圈分配到BD和FU。
S12中,使给纱口9向右侧移动,向前后的针床之间插入针织纱Y9,在配置于BD和FU的基础线圈列50的线圈之间配置针织纱Y9。
S13中,使钩挂于FU的基础线圈列50的线圈向相对的BD的织针移动,并且将钩挂于FD的起底部4的线圈分配到FD和BU,使给纱口8向左侧移动,编织与起底部4连续的基础线圈列60。基础线圈列60是构成基础针织物部6的一部分的线圈列。
S14中,使给纱口9向左侧移动,向前后的针床之间插入针织纱Y9,在配置于FD和BU的基础线圈列60的线圈之间配置针织纱Y9。以后,如果反复进行与S11~S14同样的编织,则能够编织织入了针织纱Y9的基础针织物部5、6。
如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所示,在编织起底部3、4时不进行筒编织,因此起底部3、4不会显眼,基础针织物部5、6的起底部3、4侧难以扩展成喇叭状,因此能够提高针织物的外观。另外,将使用于起底部3、4的针织纱Y9也利用于基础针织物部5、6的垫纱编织,由此在起底部3、4与基础针织物部5、6的边界不需要进行针织纱Y9的出纱(糸出し),能够在针织物整体中减少进行针织纱Y9的纱线处理的部位。
Claims (4)
1.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在前后相对的第一针床和第二针床的横机,编织起底部,并与该起底部连续而编织基础针织物部,其中,
通过进行如下工序而编织所述起底部:
工序A,使作为针织物始端部的起底线圈列成为在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上交替地各钩挂1个线圈的状态;
工序B,向所述起底线圈列中的钩挂于所述一方的针床的多个线圈与钩挂于所述另一方的针床的多个线圈之间插入保持所述起底线圈列的沉降弧的针织纱;及
工序C,在所述起底线圈列的纵行方向上连续而编织保持所述起底线圈列的成圈的新的固定用线圈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在所述工序B中使用的所述针织纱包含弹性纱。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编织所述起底部,所述起底部连接成筒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中,
在编织所述基础针织物部时,通过垫纱编织将所述针织纱插入到基础针织物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74891A JP6501741B2 (ja) | 2016-09-07 | 2016-09-07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JP2016-174891 | 2016-09-0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94635A CN107794635A (zh) | 2018-03-13 |
CN107794635B true CN107794635B (zh) | 2019-08-09 |
Family
ID=61531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79984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794635B (zh) | 2016-09-07 | 2017-09-07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501741B2 (zh) |
KR (1) | KR101903584B1 (zh) |
CN (1) | CN107794635B (zh) |
DE (1) | DE10201721557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17732B2 (ja) * | 2020-12-04 | 2023-02-03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成方法 |
JP2022170280A (ja) * | 2021-04-28 | 2022-11-10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パイル編地の編成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54792A1 (en) * | 1995-07-17 | 1997-01-22 | Tsud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 of knitting single knit fabric |
US6502430B1 (en) * | 1997-08-11 | 2003-01-07 | Sara Lee Corporation | Continuously knit hosiery and underwear garments having variably graduated diameters |
JP2010242235A (ja) * | 2009-04-02 | 2010-10-28 | Knitido Kk | 靴下の一部に締め込み部を有する靴下および靴下の一部に締め込み部を有する靴下の製造方法 |
CN102465383A (zh) * | 2010-11-14 | 2012-05-23 | 赵寿广 | 一种针织物连续编织的起底方法 |
JP2014084538A (ja) * | 2012-10-22 | 2014-05-12 | Shima Seiki Mfg Ltd | 横編機の編出し装置およびニットウエアの編出し方法 |
CN105839279A (zh) * | 2015-02-02 | 2016-08-10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起底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86374A (en) * | 1974-11-14 | 1976-10-19 | Goscote Engineering Limited | Welf knitted fabric simulating woven cloth |
JPS60199953A (ja) | 1984-03-19 | 1985-10-09 | 田中繊維工業株式会社 | 編物地 |
JP2007277738A (ja) | 2006-04-03 | 2007-10-25 | Shima Seiki Mfg Ltd |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デザイン装置 |
US9771673B2 (en) * | 2013-02-25 | 2017-09-26 | Shima Seiki Mfg., Ltd. | Method for knitting shoe upper |
JP2015063765A (ja) | 2013-09-24 | 2015-04-09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横編機での編出し方法 |
JP6223194B2 (ja) | 2014-01-10 | 2017-11-01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シンカー装置を備えた横編機 |
JP6292914B2 (ja) * | 2014-02-12 | 2018-03-14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
JP2016079509A (ja) * | 2014-10-09 | 2016-05-16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突起部を備えた編地の編成方法 |
CN104452071B (zh) * | 2014-12-02 | 2017-05-10 | 江南大学 | 筒形双轴向纬编三维针织结构的编织方法和设备 |
-
2016
- 2016-09-07 JP JP2016174891A patent/JP650174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7
- 2017-09-05 KR KR1020170113056A patent/KR101903584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09-05 DE DE102017215572.8A patent/DE102017215572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09-07 CN CN201710799845.5A patent/CN10779463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54792A1 (en) * | 1995-07-17 | 1997-01-22 | Tsud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 of knitting single knit fabric |
US6502430B1 (en) * | 1997-08-11 | 2003-01-07 | Sara Lee Corporation | Continuously knit hosiery and underwear garments having variably graduated diameters |
JP2010242235A (ja) * | 2009-04-02 | 2010-10-28 | Knitido Kk | 靴下の一部に締め込み部を有する靴下および靴下の一部に締め込み部を有する靴下の製造方法 |
CN102465383A (zh) * | 2010-11-14 | 2012-05-23 | 赵寿广 | 一种针织物连续编织的起底方法 |
JP2014084538A (ja) * | 2012-10-22 | 2014-05-12 | Shima Seiki Mfg Ltd | 横編機の編出し装置およびニットウエアの編出し方法 |
CN105839279A (zh) * | 2015-02-02 | 2016-08-10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的起底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903584B1 (ko) | 2018-10-02 |
KR20180028031A (ko) | 2018-03-15 |
CN107794635A (zh) | 2018-03-13 |
DE102017215572A1 (de) | 2018-05-24 |
JP6501741B2 (ja) | 2019-04-17 |
JP2018040079A (ja) | 2018-03-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03923C (zh) |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 |
CN106929990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1184879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产品 | |
CN104164737B (zh) | 罗纹风格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罗纹风格针织物 | |
CN107460615B (zh)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 |
CN104695122B (zh) | 编织物的编成方法 | |
CN103789917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3882613B (zh) |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 |
CN107794635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2965802B (zh) | 折回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7385652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EP2990511A1 (en) | Method for forming knitted fabric | |
JP2016211088A (ja)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
CN105839279A (zh) | 针织物的起底方法 | |
CN102140725B (zh) | 添纱编织方法 | |
CN104746224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10409043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3361863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9322052A (zh)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 |
KR102291022B1 (ko) | 편성포의 접합방법 및 접합된 편성포 | |
KR101648757B1 (ko) | 편성포와 그 편성방법 | |
CN102534981A (zh) | 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及针织物 | |
KR101725421B1 (ko) |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 |
CN102534979B (zh) | 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 |
JP2017214671A (ja) | 編み製品および編み製品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8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