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34981A - 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及针织物 - Google Patents

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及针织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34981A
CN102534981A CN2011104017455A CN201110401745A CN102534981A CN 102534981 A CN102534981 A CN 102534981A CN 2011104017455 A CN2011104017455 A CN 2011104017455A CN 201110401745 A CN201110401745 A CN 201110401745A CN 102534981 A CN102534981 A CN 1025349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needle
bar
trim ring
knitted fab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0174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本一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349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349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及针织物,该压圈方法能够得到具有优良的收缩性的绷紧的压圈处理部。形成使线圈列向一方的针床(FB)和另一方的针床(BB)分配的状态,然后使用同一针织纱交替地反复进行下述[1]、[2]的工序。[1]使在FB上位于始端方向RS的端部的一侧端部线圈(线圈η)和在该FB上沿压圈方向LS最接近该线圈η的线圈ε在BB上重叠,与该重叠线圈ε/η接续而形成新线圈P1,将该线圈P1重新规定作为一侧端部线圈。[2]使在BB上位于始端方向RS的端部的另一侧端部线圈(线圈P0)和在该BB上沿压圈方向LS最接近该线圈P0的线圈δ在FB上重叠,与该重叠线圈δ/P接续而形成新线圈P2,将该线圈P2重新规定作为另一侧端部线圈。

Description

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及针织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使用横机编织针织物时对钩挂于针床的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进行压圈处理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及应用该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得到的针织物。
背景技术
在利用横机编织针织物的情况下,作为处理成该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列(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列)不脱散的方法,可举出压圈处理。压圈处理是指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反复进行如下步骤的处理:使钩挂于针床的线圈列中的相邻的线圈彼此重叠,与这些重叠的双层线圈(重叠线圈)接续而形成新的线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2-91254号公报
但是,在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上形成的压圈处理部大多要求伸缩性。例如针织套衫的衣领等是其典型。这是由于,针织套衫的衣领能够在穿着针织套衫时使头通过,在穿上针织套衫时需要贴合人体。
但是,通过现有的压圈方法得到的压圈处理部,很难说具有充足的伸缩性。压圈处理部的伸缩性不好,可认为是由于压圈处理部上的针织纱的伸缩余量较小。对于针织纱的伸缩余量小的问题,也可以考虑增大线圈的大小(线圈密度),但在该情况下,压圈处理部有可能呈喇叭扩展,有损针织物的美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目的是提供能够得到具有优良的收缩性的绷紧的压圈处理部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及应用该压圈方法而编织成的针织物。
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使用横机,对钩挂于针床的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列进行压圈处理,所述横机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使钩挂于该针床的织针的线圈向其他织针移圈。本发明压圈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设沿针床的长度方向依次形成压圈的方向为压圈方向、与压圈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始端方向时,形成使上述线圈列向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分配的状态,然后使用同一针织纱交替地反复进行下述工序[1]和[2]。
[1]使在上述一方的针床上位于始端方向的端部的一侧端部线圈和在该一方的针床上沿压圈方向最接近该一侧端部线圈的线圈在另一方的针床上重叠,与该重叠线圈接续而形成新线圈,将该新线圈重新规定作为一侧端部线圈。
[2]使在上述另一方的针床上位于始端方向端部的另一侧端部线圈和在该另一方的针床上沿压圈方向最接近该另一侧端部线圈的线圈在一方的针床上重叠,与该重叠线圈接续而形成新线圈,将该新线圈重新规定作为另一侧端部线圈。
此外,交替进行上述[1]和[2]即可,先进行哪一方均可。
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中,向前后针床的线圈列的分配优选基于一定的规则进行。例如,如果是平针组织的线圈列,则优选从始端方向朝向压圈方向,在前后针床上逐个线圈交替分配(参照后述的实施方式1)。另外,在罗纹组织的线圈列的情况下,编织了该线圈列时,形成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向前后针床分配的状态,因此直接利用该分配状态即可(参照后述的实施方式4)。另外,也可以使罗纹组织的线圈列向前后针床逐个线圈交替分配。该情况下,在一方的针床上配置正面线圈,在另一方的针床上配置反面线圈,且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从始端方向朝向压圈方向交替排列(参照后述的实施方式2、3)。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的一方式,优选,在至少前后任一方的针床上的上述新线圈形成前,在前后任一方的针床的空针上形成挂圈,在该新线圈形成后,使该挂圈从针床移出。
若具体表示在空针上形成挂圈的时刻,则可以是在形成上述工序[1]的新线圈之前,也可以是在形成上述工序[2]的新线圈之前。当然,也可以在形成上述工序[1]的新线圈之前和形成工序[2]的新线圈之前的这两方形成挂圈。另一方面,从针床移出挂圈的时刻只要是在形成新线圈之后,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只要在工序[1]的新线圈形成前形成挂圈,则也可以在刚形成工序[1]的新线圈后从针床移出挂圈,或者也可以在压圈处理全部结束后从针床移出挂圈。
作为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的一方式,优选对于针织纱使用弹性纱。该情况下,可以仅使用弹性纱,也可以使用将弹性纱和非弹性纱对齐而成的针织纱。
另一方面,本发明针织物是具有使用横机从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反复进行压圈处理从而形成的压圈处理部的针织物,所述横机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使钩挂于该针床的织针的线圈向其他织针移圈。并且,本发明针织物具备的压圈处理部,其特征在于,具有通过同一针织纱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交替形成的由正面线圈构成的压圈和由反面线圈构成的压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能够编织具备压圈处理部的本发明针织物,该压圈处理部具有通过同一针织纱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交替形成的由正面线圈构成的压圈(正面线圈压圈)和由反面线圈构成的压圈(反面线圈压圈)。由正面线圈构成的压圈和由反面线圈构成的压圈利用过渡纱连接,因此在沿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拉伸本发明针织物的情况下,针织纱从过渡纱向正面线圈压圈和反面线圈压圈放出,压圈处理部伸展。因此,本发明针织物中的压圈处理部发挥比现有的压圈处理部优良的伸缩性。另外,该压圈处理部如罗纹组织那样,通过正面线圈压圈和反面线圈压圈交替排列而形成,因此形成紧凑地重叠的状态。因此,压圈处理部的端部的线没有凹凸而美丽地完成,压圈处理部也不会在编织宽度方向上喇叭状地扩展。
在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中通过进行挂圈的形成和挂圈的移出,能够在交替形成的正面线圈压圈和反面线圈压圈之间获得针织纱长度。由此,在两压圈变形时,能够朝向过渡纱以放出充足长度的针织纱的大小形成两压圈,能够进一步提高压圈处理部的伸缩性。
此处,在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中若利用弹性纱,则即使在正面线圈压圈和反面线圈压圈之间获得针织纱长度,也能够通过弹性纱的伸缩性防止在压圈处理部上空出孔。另外,通过弹性纱自身的伸缩性,还能够提高压圈处理部的伸缩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记载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图2中,(A)是实施方式1的针织物的俯视图,(B)是从实心箭头的方向观察(A)时的线圈的示意图,(C)是将(A)的针织物沿编织宽度方向拉伸时的针织物的俯视图,(D)是从实心箭头的方向观察(C)时的线圈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方式2所记载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图4是实施方式3所记载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图5是实施方式4所记载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的编织工序图。
【标号说明】
LS压圈方向 RS始端方向
α~θ,P0~P2线圈
κ,λ挂圈
100针织物
20压圈处理部
21正面线圈 22反面线圈 23过渡纱
A~F,a~e,P0~P1线圈
A~F,P0正面线圈 a~e,P1反面线圈
μ挂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所记载的编织都是对使用2针床横机的编织例进行说明,所述2针床横机具备向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前后一对针床,后针床能够向左右横移,并能够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当然,使用的横机也可以是4针床横机。
<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的S1所示,说明对钩挂于前针床的平针编织的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列进行压圈处理的例子。此外,为了容易理解说明,使织针的数量比实际的编织中使用的数量少而进行说明。
图1的左栏的“S+数字”表示工序编号,右栏表示各工序中的编织状态。该右栏的上下方向或倾斜方向的箭头表示移圈,标号1~12表示前针床FB及后针床BB的织针(黑点)的位置。另外,图1中的○表示钩挂于针床的线圈,◎表示重叠线圈,●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编织的线圈,倒V字表示挂圈。此外,图1中,对于伴随横移的移圈,省略其横移的动作。
图1的S1中,表示在FB上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列(线圈α~θ)钩挂的状态。从该状态开始,使用与上述针织物的编织所使用的针织纱(非弹性纱)不同的弹性纱,开始该线圈列的压圈处理。压圈处理从纸面右方向的端部开始,朝向左方向进行,因此以后将纸面右方向称为始端方向RS,将左方向称为压圈方向LS。此外,经过与S1接续的S2~S5而最初形成的压圈(S5的线圈P0)的编织步骤与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稍有不同。
首先,在S2中,使钩挂于FB的织针2、4、6的线圈β、δ、ζ移圈到相对的BB的织针2、4、6。并且,在S3中,使BB的织针6的线圈ζ与FB的织针8的线圈θ重叠。
在接下来的S4中使给纱口向压圈方向LS移动的期间在BB的织针10上形成挂圈κ,进而使给纱口移动直到超过重叠线圈ζ/θ的位置,在S5中使给纱口向始端方向RS移动的期间,形成与在S3中形成于FB的织针8上的重叠线圈ζ/θ接续的新线圈P0。在该S5中形成的线圈P0是在压圈处理中最初形成的压圈,是正面线圈。此外,在S4中形成的挂圈κ也可以形成于FB的空针。另外,挂圈κ也可以在使给纱口向始端方向RS移动的期间形成。
在此处,线圈P0在之后的S6中向BB的织针6移圈,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认为是BB上的始端方向RS的端部的线圈(另一侧端部线圈)。于是,钩挂于FB的织针7的线圈η成为FB上的始端方向RS的端部的线圈(一侧端部线圈)。即,若认为线圈P0位于BB的织针6,则可以说处于平针编织的线圈列交替地逐个线圈向FB和BB分配的状态。因此,在之后的S6以后,重复进行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的工序[1]和工序[2]。
在S6中,使钩挂于FB的织针7、8的线圈η、P0分别向BB的织针5、6移圈,在S7中,使挂圈κ从针床卸下,并且使钩挂于FB的织针5的线圈ε移圈到BB的织针5。在S7结束的时刻,在S5中位于FB上的始端方向RS的端部的线圈η(一侧端部线圈)和在FB上最接近线圈η的线圈ε在BB的织针5上重叠。
在此处,通过使在S4中形成的挂圈κ在S7中从BB的织针10移出,能够获得从压圈处理的开始直至线圈P0的针织纱的针织纱长度。针织纱长度大致由在以何种程度偏离形成线圈P0的位置的位置形成挂圈κ来决定。因此,挂圈κ的位置根据需要的针织纱长度适宜选择即可。此外,移出挂圈κ的时刻只要在S5中处于形成线圈P0之后,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挂圈κ也可以在使压圈处理全部结束后从BB移出。
在之后的S8中,使给纱口向压圈方向LS移动,移动直至超过S7的重叠线圈ε/η的位置后,使给纱口向始端方向RS反转,形成与该重叠线圈ε/η接续的新线圈P1。在该S8中形成的线圈P1是反面线圈。该线圈P1在使S8结束的时刻钩挂于BB,但在之后的S9中移圈到FB,成为在FB上位于始端方向RS的端部的一侧端部线圈。
在S9中,使钩挂于BB的织针5、6的线圈P1、P0向相对的FB的织针5、6移圈,使在S10中钩挂于BB的织针4的线圈δ向FB的织针6移圈。在S10结束了的时刻,使在S8中位于BB上的始端方向RS的端部的线圈P0(另一侧端部线圈)和在相同的BB上最接近线圈P0的线圈δ在FB的织针6上重叠。此外,由于S8中的线圈P1被规定作为FB的一侧端部线圈,因此不会成为最接近作为另一侧端部线圈的线圈P0的线圈。
并且,在S11中,再次使给纱口向压圈方向LS移动的期间,在BB的织针8上形成挂圈λ,使其移动直至超过重叠线圈δ/P0的位置,在接下来的S12中使给纱口反转,形成与该重叠线圈δ/P0接续的新线圈P2。
在此处,若观察S12中的线圈的钩挂状态和给纱口的位置,则成为从S5的状态开始在FB和BB上线圈逐一减少的状态。因此,在包括S12的以后的编织中,若反复进行与S5~S11同样的编织,则能够对针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进行压圈处理。
对应用以上说明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而编织的针织物,基于图2进行说明。若从图中的实心箭头的方向观察在图2(A)所示的针织物100的最终线圈横列上形成的压圈处理部20,则如图2(B)的示意图所示,成为交替形成的正面线圈21和反面线圈22在针织物的厚度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这些正面线圈21和反面线圈22经由过渡纱23连接,压圈处理部20成为如罗纹组织那样绷紧的状态。
接着,如图2(C)所示,将图2(A)的针织物沿编织宽度方向拉伸的情况下,如图2(D)的示意图所示,正面线圈21和反面线圈22在编织宽度方向上伸展,并且连接于正面线圈21和反面线圈22的过渡纱23被向正面线圈21和反面线圈22放出。因此、压圈处理部20发挥比现有技术优良的伸缩性。并且,即使压圈处理部20伸展,构成压圈处理部20的针织纱也难以断开。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2中,基于图3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利用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对由2×2的罗纹组织构成的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列进行压圈处理的例子。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在使2×2的罗纹组织的线圈列勉强向FB和BB逐个线圈地交替分配的基础上,对该线圈列进行压圈处理的一例。
图3的编织工序图与图1的编织工序图不同,是以能够把握BB的横移方式的方式表现的编织工序图。图3的T1中,由○表示的线圈中的钩挂于FB的标有大写字母标号的线圈是正面线圈,钩挂于BB的标有小写字母标号的线圈是反面线圈。
对于图3的T1所示的2×2的罗纹组织的线圈列,在T2中,使BB向始端方向RS横移1个针距横移后,使反面线圈a、c从BB向FB移圈,使正面线圈B、D从FB向BB移圈。接着,在T3中,进一步使BB向始端方向RS横移1个针距后,使反面线圈a、c从FB返回BB,使正面线圈B、D从BB返回FB。并且,在T4中,使BB向压圈方向LS横移2个针距,使BB返回与FB相对的标准位置。
若观察T4中的线圈的配置状态,则成为除了正面线圈F以外,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在FB和BB上交替排列的状态,即,反面线圈(正面线圈)配置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2个正面线圈(反面线圈)之间的状态。另外,若观察T4的全部线圈的配置状态,则成为与图1的S2相同的配置状态。因此,以后通过与参照图1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编织,对该实施方式2的2×2的罗纹组织进行压圈处理即可。
根据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2的压圈方法,能够在FB上仅配置正面线圈,在BB上仅配置反面线圈,并且FB上的正面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排列及BB上的反面线圈的编织宽度方向的排列在编织了罗纹组织时的状态下得以维持,在此基础上进行压圈处理。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的压圈方法,能够规则地形成美观良好的压圈处理部。另外,在该压圈处理时形成的重叠线圈成为使几乎全部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重叠的重叠线圈。这是因为,例如考虑在FB侧进行的压圈处理,使FB的端部线圈和与该端部线圈相邻的相邻线圈重叠,形成与该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由于在BB上形成,因此成为反面线圈),将该反面线圈规定作为下一个端部线圈,因此端部线圈总是成为反面线圈,相邻线圈成为正面线圈。对于在BB侧进行的压圈处理也同样,端部线圈总是成为正面线圈,相邻线圈成为反面线圈。这样,重叠的线圈的组合在压圈处理部的整体上变得规则这一点也成为形成美观良好的压圈处理部的一个原因。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3中,基于图4的编织工序图说明利用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对由3×3的罗纹组织构成的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列进行压圈处理的一例。该3×3的罗纹组织的线圈列也与实施方式1、2同样,在勉强向FB和BB逐个线圈地交替分配的基础上,对该线圈列进行压圈处理。此外,图4的观察方法与图3相同。
对于图4的U1所示的3×3的罗纹组织的线圈列,使正面线圈B、E从FB向BB移圈(U2),使BB向始端方向RS横移1个针距后,使正面线圈B、E从BB返回FB,并且使反面线圈a、d从BB向FB移圈(U3)。接着,使BB向始端方向RS横移1个针距后,使反面线圈a、d从FB返回到BB(U4),进而使BB向始端方向RS横移1个针距后,使正面线圈C从FB向BB移圈,并且使反面线圈c从BB向FB移圈(U5)。并且,使BB向压圈方向LS横移1个针距后,使正面线圈C从BB返回到FB,并且使反面线圈c从FB返回到BB(U6),最后使BB向压圈方向LS横移2个针距,使BB返回到标准位置。
若观察U6中的线圈的配置状态,则形成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向FB和BB逐个线圈地交替排列的状态,即,在针床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2个正面线圈(反面线圈)之间配置有反面线圈(正面线圈]的状态。以后,首先使正面线圈E和反面线圈e重叠,形成与该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将该新线圈规定作为FB上的始端方向RS的端部的线圈(一侧端部线圈),进行与参照图1的实施方式1同样的编织。
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3的压圈方法也根据与实施方式2的压圈方法同样的理由,能够形成美观良好的压圈处理部。
此外,在对与实施方式2、3不同的罗纹组织(例如2×1、2×3等所有的罗纹组织)的线圈列进行压圈处理的情况下,也与实施方式2、3同样,从始端方向RS朝向压圈方向LS,使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分别在FB和BB上交替逐个线圈地配置,由此能够形成美观良好的压圈处理部。
<实施方式4>
实施方式4中,基于图5说明在通过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对2×2的罗纹组织的线圈列进行压圈处理时,在与编织了该线圈列时相同的状态下开始本发明针织物的压圈方法的例子。图5的观察方法也与图3相同。
V1中,表示在FB和BB上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每2个线圈交替钩挂的状态。从该VI的状态开始使BB向始端方向RS横移2个针距后,在相比BB的反面线圈c向始端方向RS离开4个针的位置形成挂圈μ,并且使反面线圈d与正面线圈F重叠(V2)。不言而喻,形成挂圈μ的位置不限于上述位置。
使BB向压圈方向LS横移1个针距后,与V2的重叠线圈d/F接续而形成线圈P(V3)。该线圈P0规定作为BB上的始端方向RS的端部的线圈(另一侧端部线圈)。
接着,使FB上的始端方向RS侧的端部的线圈(一侧端部线圈)即线圈E从FB向BB移圈,并且线圈P0也从FB向BB移圈(V4)。并且,使BB向压圈方向LS横移3个针距后,使挂圈μ移出BB,并且在V4中使正面线圈D与移圈到BB的正面线圈E重叠(V5),形成与该重叠线圈D/E接续的线圈P1(V6)。此处,在V5中,与正面线圈E重叠的正面线圈D是在V3时沿压圈方向LS最接近正面线圈E的线圈。
接着,使线圈P0、P1从BB向FB移圈(V7),使BB向始端方向RS横移2个针距后,使反面线圈c重叠于线圈P0(V8)。在该V8中,与BB的端部线圈即线圈P0重叠的反面线圈c是在V4中沿压圈方向LS最接近线圈P0的线圈。在此处,V4中的线圈E不是BB的线圈,因此不是接近线圈P0的线圈。
在V8以后,反复进行与V3~V8大致相同的编织即可。具体而言,形成与重叠线圈c/P0接续的新线圈,将该新线圈规定作为BB上的始端方向RS的端部线圈。另外,使FB的端部线圈即线圈P1和正面线圈C在BB上重叠,形成与该重叠线圈接续的新线圈,将该新线圈规定作为FB上的端部线圈。
在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4的压圈方法中,也与实施方式2、3的压圈方法同样,重叠线圈由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的组合构成,因此能够形成美观良好的压圈处理部。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宜变更。例如,在FB和BB上分别钩挂有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的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对于前侧针织物和后侧针织物分别进行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压圈处理即可。

Claims (8)

1.一种针织物的压圈方法,使用横机,对钩挂于针床的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端部的线圈列进行压圈处理,所述横机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使钩挂于该针床的织针的线圈向其他织针移圈,其特征在于,
设沿针床的长度方向依次形成压圈的方向为压圈方向、与压圈方向相反的方向为始端方向时,
形成使所述线圈列向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分配的状态,然后使用同一针织纱交替地反复进行下述工序:
使在所述一方的针床上位于始端方向的端部的一侧端部线圈和在该一方的针床上沿压圈方向最接近该一侧端部线圈的线圈在另一方的针床上重叠,与该重叠线圈接续而形成新线圈,将该新线圈重新规定作为一侧端部线圈;
使在所述另一方的针床上位于始端方向端部的另一侧端部线圈和在该另一方的针床上沿压圈方向最接近该另一侧端部线圈的线圈在一方的针床上重叠,与该重叠线圈接续而形成新线圈,将该新线圈重新规定作为另一侧端部线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至少前后任一方的针床上的所述新线圈形成前,在前后任一方的针床的空针上形成挂圈,
在该新线圈形成后,使该挂圈移出针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织纱使用弹性纱。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针织纱使用弹性纱。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以平针组织编织所述线圈列的情况下,
使用移圈和横移,形成该线圈列的线圈从始端方向朝向压圈方向在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上逐个线圈交替分配的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以罗纹组织编织所述线圈列的情况下,
通过使该线圈列处于与编织完成时相同的状态,形成该线圈列的正面线圈被向一方的针床分配且该线圈列的反面线圈被向另一方的针床分配的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线圈列以罗纹组织编织的情况下,
使用移圈和横移形成如下状态:该线圈列的正面线圈被向一方的针床分配,该线圈列的反面线圈被向另一方的针床分配,且从始端方向朝向压圈方向在一方的针床和另一方的针床上逐个线圈交替排列的状态。
8.一种针织物,具有使用横机从编织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反复进行压圈处理从而形成的压圈处理部,所述横机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能够左右横移,且能够使钩挂于该针床的织针的线圈向其他织针移圈,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圈处理部具有通过同一针织纱从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的一方朝向另一方交替形成的由正面线圈构成的压圈和由反面线圈构成的压圈。
CN2011104017455A 2010-12-10 2011-12-06 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及针织物 Pending CN1025349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76264 2010-12-10
JP2010276264A JP2012122175A (ja) 2010-12-10 2010-12-10 編地の伏目方法、および編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34981A true CN102534981A (zh) 2012-07-04

Family

ID=453703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017455A Pending CN102534981A (zh) 2010-12-10 2011-12-06 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及针织物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463420A3 (zh)
JP (1) JP2012122175A (zh)
CN (1) CN10253498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3537B (zh) * 2013-04-23 2017-04-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74908B2 (ja) * 2014-02-27 2018-02-0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伏目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1254A (ja) * 1988-09-21 1990-03-30 Shima Seiki Seisakusho:Kk 編地及び編地端部処理方法
EP1219740A1 (en) * 1999-08-31 2002-07-03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ting method for waste yarn disposal
CN1444670A (zh) * 2000-07-28 2003-09-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伏针处理方法和伏针处理的针织品以及用于伏针处理的cad装置
CN1777711A (zh) * 2003-04-21 2006-05-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CN1283866C (zh) * 2001-03-26 2006-11-0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关边处理的织物和关边处理方法
CN101072907A (zh) * 2004-12-09 2007-11-1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用于编织针织物的编织程序以及针织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64507B2 (ja) * 1996-05-20 2001-05-0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1×1リブ編地の伏せ目処理方法
JP3612164B2 (ja) * 1997-02-28 2005-01-19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伸縮性に優れた伏せ目処理方法
DE60044195D1 (de) * 1999-07-13 2010-05-27 Shima Seiki Mfg Verfahren zum nähen von einem saum mit ausgezeichneter dehnbarkeit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91254A (ja) * 1988-09-21 1990-03-30 Shima Seiki Seisakusho:Kk 編地及び編地端部処理方法
EP1219740A1 (en) * 1999-08-31 2002-07-03 Shima Seiki Mfg., Ltd Knitting method for waste yarn disposal
CN1444670A (zh) * 2000-07-28 2003-09-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伏针处理方法和伏针处理的针织品以及用于伏针处理的cad装置
CN1283866C (zh) * 2001-03-26 2006-11-08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关边处理的织物和关边处理方法
CN1777711A (zh) * 2003-04-21 2006-05-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
CN101072907A (zh) * 2004-12-09 2007-11-1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用于编织针织物的编织程序以及针织物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43537B (zh) * 2013-04-23 2017-04-0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22175A (ja) 2012-06-28
EP2463420A3 (en) 2014-01-08
EP2463420A2 (en) 2012-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1048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0503923C (zh)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CN104975427B (zh) 生产编织制品的方法
CN102418226B (zh) 用于制造圆筒形针织物的方法
CN10692999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KR101347667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KR101498444B1 (ko) 파일편성방법, 파일편성포부를 구비하는 편성포
CN103451835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534980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2264963B (zh) 内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CN1167840C (zh) 具有不同成圈高度的成型针织物生产方法
CN105839279A (zh) 针织物的起底方法
CN102619008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534981A (zh) 针织物的压圈方法及针织物
CN104746224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3361863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7142601B (zh) 筒状编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899793B (zh) 用于制造带有装饰线迹的针织物的方法和所制得的针织物
US10184196B2 (en) Method for knitting knitted fabric
JP2008303489A (ja) 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CN109208161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KR101455976B1 (ko) 파일직물의 편직방법
CN104878514A (zh) 针织物的压圈方法
CN102534979B (zh) 筒状针织物的外放针方法及针织物
CN104746227A (zh)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