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82613B -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82613B
CN103882613B CN201310700169.3A CN201310700169A CN103882613B CN 103882613 B CN103882613 B CN 103882613B CN 201310700169 A CN201310700169 A CN 201310700169A CN 103882613 B CN103882613 B CN 10388261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yarn
coil
stocking yarn
feeding port
st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001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82613A (zh
Inventor
松本裕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826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26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8261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8261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04B1/12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 D04B1/126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read material with colour pattern, e.g. intarsia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10Patterned fabrics or artic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06Non-run fabrics or articl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3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knitting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4B35/34Devices for cutting knitted fabric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简单的工序发挥充分的防脱散效果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对因在针织物的编织中途切换从第一给纱口(4)供给的第一针织纱(40)和从第二给纱口(6)供给的第二针织纱(60)而显现的针织纱余端部(41)进行处理。以第一给纱口(4)附近的针织纱余端部(41)与第二针织纱(60)中的从第二给纱口(6)连接到基底针织物部的连接纱不缠绕的方式,进行由第二针织纱(60)形成的线圈的移动返回和第一给纱口(40)及第二给纱口(60)的移动,使针织纱余端部(41)与利用移动返回了的线圈和与该线圈相邻而不移动返回的线圈形成的沉降弧(61)交叉而固定。

Description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使用横机编织针织物时,对因在针织物的编织中途切换针织纱而显现的针织纱余端部进行处理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具有饰边花纹、嵌花花纹等的针织物中,在针织物的编织中途进行针织纱的切换。在该针织纱切换的部分,存在从利用切换前的针织纱编织的针织物部引出该针织纱的出纱部、和向利用切换前的针织纱编织的针织物部导入切换后的针织纱的入纱部,需要在这些入纱部及出纱部避免针织纱脱散。本申请人曾提出使横机进行该防脱散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针织纱的切换(入纱、出纱)时在从针织物侧端朝向针织物内侧的方向上进行基于集圈编织的缝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8394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关于专利文献1的技术,虽然能够以简单的工序高效地进行防脱散处理,但根据针织纱的种类(原材料、粗细等),防脱散并不充分,可能导致针织纱脱散,或在针织物发生渗色(滲み)。通过增加集圈的次数而可提高防脱散的效果,但根据针织纱的种类,而可能在下一次编织时线圈无法从织针退圈。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不使用集圈编织而以简单的工序发挥充分的防脱散效果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本发明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使用横机对因在针织物的编织中途切换从所述第一给纱口供给的第一针织纱和从所述第二给纱口供给的第二针织纱而显现的针织纱余端部进行处理,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和向针床供给针织纱的第一给纱口及第二给纱口,并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在进行编织的对象针床中,设沿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编织方向为行进方向,并设与该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为逆行方向时,包括以下的工序α~工序γ。
[工序α]…利用所述第二针织纱编织基底针织物部时,使该基底针织物部的一部分的线圈移圈到与对象针床对置的针床上,使所述第一给纱口移动而使第一针织纱的针织纱余端部向对象针床与移圈了的线圈之间供给,然后使移圈了的线圈复位。
[工序β]…相对于包含在工序α移动返回了的线圈在内的线圈,使用所述第二针织纱向行进方向编织新的线圈。
[工序γ]…以所述第一给纱口附近的针织纱余端部与所述第二针织纱中的从所述第二给纱口连接到基底针织物部的连接纱不缠绕的方式进行以下的工序γ1及工序γ2,使所述针织纱余端部与利用移动返回了的线圈和与该线圈相邻而不移动返回的线圈形成的沉降弧交叉。
(工序γ1)…使供给在工序β编织了线圈的第二针织纱的第二给纱口向逆行方向移动。
(工序γ2)…使在工序β编织的新的线圈中的、相对于在工序α移动返回了的线圈编织的新的线圈移圈到与对象针床对置的针床,使在工序α供给针织纱余端部时移动的第一给纱口向其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然后使移圈了的新的线圈复位。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在工序γ中,在工序γ1之后进行工序γ2。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的一方式,可列举如下方式:一边使在工序α移动返回的线圈向行进方向偏移一边反复进行基于工序α~工序γ的编织。此时,工序β中,相对于相比在工序α移动返回的线圈位于逆行方向的不移动返回的线圈编织新的线圈后,接着相对于在工序α移动返回了的线圈编织新的线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通过使针织纱余端部与基底针织物部中的线圈的沉降弧交叉,能够利用沉降弧将针织纱余端部固定,因此能够以简单的工序充分进行针织纱余端部的防脱散。另外,由于不使用集圈编织,因此与针织纱的种类无关而不会发生渗色,也不易产生针织纱的松弛。因此,第一针织纱及第二针织纱的种类(原材料、粗细等)的选择的自由度高。
根据第一给纱口和第二给纱口的前后的位置关系,有时伴随各给纱口的移动而从各给纱口连接到针织物的各针织纱交叉。若在该交叉状态下进行编织,则第一针织纱(针织纱余端部)相对于由第二针织纱形成的基底针织物部缠绕,针织物的外观变差。根据本发明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在工序γ中,在工序γ1之后进行工序γ2,由此与第一给纱口和第二给纱口的前后的位置关系无关而从各给纱口连接到针织物的各针织纱不缠绕。因此,不需要考虑各给纱口的位置关系,因此针织物的编织数据生成变得容易。
通过一边使在工序α移动返回的线圈向行进方向偏移一边返回,而能够在线圈横列方向上进行多次针织纱余端部的防脱散,因此防脱散的效果得以提高。由于对于沿线圈横列方向的沉降弧进行防脱散,因此在从针织物的表面侧观察时,进行了防脱散的针织纱余端部不会显眼。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涉及的编织工序图。
图2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1所示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编织的针织纱余端部的防脱散状态的线圈图。
【标号说明】
4第一给纱口6第二给纱口
40第一针织纱41针织纱余端部
60第二针织纱61沉降弧
100基底针织物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以饰边花纹中的针织纱切换的部分为例说明本发明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实施方式记载的编织中,使用了两针床横机,该两针床横机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相互对置的一对针床,并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并且至少一方的针床能够进行横移。也可以是四针床横机。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涉及的编织工序图。利用从以▽表示的第二给纱口6供给的第二针织纱60编织下方针织物部(在此为基底针织物部)。在该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的中途,导入(入纱)从以▼表示的第一给纱口4供给的第一针织纱40(与给纱口6不同的颜色或种类的针织纱)而切换针织纱,编织上方针织物部而形成为饰边花纹的针织物。以对于在该针织纱的切换时显现的第一针织纱40的针织纱余端部41的防脱散的编织步骤为例进行说明。位于图1的左侧的第一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第二栏表示各编织工序中的针床的编织状态,第三栏的“箭头(带有K的箭头伴随着编织)”表示给纱口的移动方向。第二栏的A~J的黑点表示织针,●符号表示成圈,〇符号表示钩挂于织针的旧线圈。此外,将在线圈的移动时进行的前针床(以下记为FB)与后针床(以下记为BB)的相对的横移动作的说明省略,图示的线圈的数量比实际的编织少。
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工序中,大致向逆时针方向进行编织,设在FB(对象针床)进行针织纱余端部41的防脱散时,在FB上,设沿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编织方向(图1中为右方向)为行进方向,设与该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中为左方向)为逆行方向。另外,各给纱口4、6从FB观察的话,第一给纱口4位于前侧,第二给纱口6位于后侧。
图1的S0示出如下状态:使用第二给纱口6编织饰边花纹的一个条纹后,接着要使用第一给纱口4编织饰边花纹的另一个条纹。利用第二针织纱60编织的基底针织物部以FB的织针A为编织起始而编织成筒状,编织直到FB的织针C。即,由钩挂于FB的织针A、C的线圈形成的线圈列比由钩挂于FB的织针E~I及BB的织针B~J的线圈形成的线圈列在纵行方向上高出一段。第一给纱口4为停止状态。
以下的编织工序中,仅图示钩挂于织针的线圈,以粗线表示实际进行了编织动作的部分。
[工序α:S1~S3]
通过进行S1~S3,使针织纱余端部41暂时通过由第二针织纱60形成的线圈的外侧。S1中,使钩挂于FB的织针E的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E。S2中,使第一给纱口4向行进方向移动而通过FB的织针E的位置,将从第一给纱口4供给的第一针织纱40(针织纱余端部41)向对象针床FB与在S1移圈了的线圈之间供给。S3中,使在S1移圈到BB的织针E的线圈返回到FB的织针E。通过以上的工序,针织纱余端部41成为被FB的织针C-E间及织针E-G间的沉降弧按压的状态。在此处,虽然使单一的线圈移动返回,但也可以对多个线圈进行移动返回。
[工序β:S4]
S4中,对于在上述工序α移动返回的钩挂于FB的织针E的线圈,使用第二针织纱60沿行进方向编织新的线圈。利用该新的线圈的编织,将针织纱余端部41与FB的织针C-E间的沉降弧交叉的状态固定。即,即使在该状态下使钩挂于FB的织针E的线圈移圈,针织纱余端部41也不会从FB的织针C-E间的沉降弧超出。
[工序γ:S5~S8]
S5中,使供给在S4编织了线圈的第二针织纱60的第二给纱口6向逆行方向移动(工序γ1)。根据第一给纱口4与第二给纱口6的前后的位置关系,伴随各给纱口4、6的移动而从各给纱口4、6连接到针织物的各针织纱40、60交叉,通过在该交叉状态下进行编织,第一针织纱40相对于由第二针织纱60形成的基底针织物部缠绕。根据与后述的工序γ2中的第一给纱口4的向逆行方向的移动之间的关系,相比第一给纱口4的移动先使第二给纱口6向逆行方向移动,由此与各给纱口4、6的前后的位置关系无关而从各给纱口4、6连接到针织物的各针织纱40、60不缠绕。
通过进行S6~S8,使针织纱余端部41与利用钩挂于FB的织针E的线圈与钩挂于FB的织针C的线圈形成的沉降弧61交叉(工序γ2)。S6中,使在S4编织的钩挂于FB的织针E的线圈(相对于在S1~S3移动返回了的线圈编织的新的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E。S7中,使在S2移动的第一给纱口4向逆行方向移动。此时,针织纱余端部41与上述沉降弧61交叉。S8中,使在S6移圈到BB的织针E的线圈返回到FB的织针E。
通过在工序γ1之后进行工序γ2,能够与第一给纱口4及第二给纱口6的前后的位置关系无关而使针织纱余端部41与沉降弧61交叉,且第一给纱口4附近的针织纱余端部41与第二针织纱60中的从第二给纱口6连接到基底针织物部的连接纱不会缠绕,接着能够进行由第二针织纱60形成的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
图2是表示使用上述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编织的针织纱余端部41的防脱散状态的线圈图。图2的上侧的C、E、G、I对应于图1所示的织针。由图2的折回(ターン)A表示的区域为通过上述的S2~S8而针织纱余端部41与利用钩挂于FB的织针C的线圈和钩挂于织针E的线圈形成的沉降弧61交叉的状态。
由图2的折回A’表示的区域是接着图1的S8进而对于钩挂于FB的织针G、I的线圈进行针织纱余端部41的防脱散从而编织的(编织工序图中未图示)。首先,工序α中,使钩挂于FB的织针I的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使第一给纱口4向行进方向移动而通过FB的织针G、I的位置,使针织纱余端部41向钩挂于FB的织针G的线圈的内侧、及FB与移圈了的线圈之间供给,使该移圈了的线圈返回到FB的织针I。接着,工序β中,对于钩挂于FB的织针G的没有移动返回的线圈和钩挂于FB的织针I的移动返回的线圈,使用第二针织纱60向行进方向编织新的线圈。并且,工序γ中,进行γ1并相对于钩挂于FB的织针I的线圈(在工序β编织的新的线圈中的、相对于在工序α移动返回了的线圈编织的新的线圈)进行γ2。通过对于钩挂于该FB的织针G、I的线圈的编织,如由图2的折回A’表示的区域那样,针织纱余端部41与第二针织纱60的沉降弧61交叉,且交替通过在工序β新编织的各线圈的前后(纸面前侧纵深侧),从而能够提高防脱散的效果。通过一边使在该工序α移动返回的线圈向行进方向偏移一边反复进行基于工序α~工序γ的编织,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防脱散的效果。移动返回的线圈(相当于钩挂于图1的FB的织针E、I的线圈)可以为一个线圈也可以为多个线圈。相比在工序α移动返回的线圈位于逆行方向的不移动返回的线圈(相当于在图1的FB的织针C、G形成的线圈)可以为一个线圈也可以为多个线圈。
上述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说明了对通过相对于下方针织物部(基底针织物部)入纱了的另一针织纱(编织上方针织物部的第一针织纱40)显现的针织纱余端部进行处理的例子,但也可以对在引出(出纱)编织结束的下方针织物部的针织纱时显现的针织纱余端部进行。具体而言,在上方针织物部(接着编织的基底针织物部)的编织的中途,使用上述的防脱散方法,使出纱的针织纱余端部与由编织上方针织物部的针织纱形成的沉降弧交叉而固定,将针织纱余端部向针织物的外部引出。这一点在后述的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3中也同样。
本实施方式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在从对象针床观察时与第一给纱口及第二给纱口的前后的位置关系无关。
<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1中,在工序γ中,在工序γ1之后进行工序γ2而编织(图1的S5、S6~S8)。相对于此,也可以在工序γ2之后进行工序γ1而编织。该情况限定为第一给纱口从进行防脱散的对象针床观察位于前侧而第二给纱口从对象针床观察位于后侧时。实施方式2中,仅进行工序γ1及工序γ2的顺序与实施方式1不同,关于其他的工序的顺序及各工序的编织内容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3>
实施方式1中,一边使在工序α移动返回的线圈向行进方向偏移一边反复进行编织。相对于此,虽然编织沿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进行,但防脱散也可以沿纵行方向进行。实施方式1中,使针织纱余端部41与FB的织针C-E间的沉降弧61交叉后,在实施方式3中进行以下所述的编织。首先,以FB的织针G、I、BB的织针J、H、F、D、B、FB的织针A的顺序沿线圈横列方向进行编织。接着,使钩挂于FB的的织针C的线圈移圈到BB的织针C,使针织纱余端部向移圈了的线圈的前侧供给后使移圈了的线圈复位,相对于移动返回的线圈编织新的线圈。然后,以FB的织针G、I、BB的织针J、H、F、D、B、FB的织针A、C的顺序沿线圈横列方向进行编织。并且,进行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防脱散方法。沿纵行方向进行防脱散时,相对于钩挂于FB的织针E的线圈进行工序α~工序γ,相对于FB的织针C的线圈沿纵行方向反复进行工序α及工序β即可。

Claims (3)

1.一种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使用横机对因在针织物的编织中途切换从第一给纱口供给的第一针织纱和从第二给纱口供给的第二针织纱而显现的针织纱余端部进行处理,
所述横机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和向针床供给针织纱的所述第一给纱口及所述第二给纱口,并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
在进行编织的对象针床中,设沿针织物的线圈横列方向的编织方向为行进方向,并设与该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为逆行方向时,所述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包括:
工序α,利用所述第二针织纱编织基底针织物部时,使该基底针织物部的一部分的线圈移圈到与对象针床对置的针床上,使所述第一给纱口移动而使第一针织纱的针织纱余端部向对象针床与移圈了的线圈之间供给,然后使移圈了的线圈复位;
工序β,相对于包含在工序α移动返回了的线圈在内的线圈,使用所述第二针织纱向行进方向编织新的线圈;
工序γ,具有:工序γ1,使供给在工序β编织了线圈的第二针织纱的第二给纱口向逆行方向移动;工序γ2,使在工序β编织的新的线圈中的、相对于在工序α移动返回了的线圈编织的新的线圈移圈到与对象针床对置的针床,使在工序α供给针织纱余端部时移动的第一给纱口向其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动,然后使所述移圈了的新的线圈复位;工序γ中,以所述第一给纱口附近的针织纱余端部与所述第二针织纱中的从所述第二给纱口连接到基底针织物部的连接纱不缠绕的方式进行工序γ1及工序γ2,使所述针织纱余端部与利用移动返回了的线圈和与该线圈相邻而不移动的线圈形成的沉降弧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工序γ中,在工序γ1之后进行工序γ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其特征在于,
工序β中,相对于相比在工序α移动返回的线圈位于逆行方向的不移动的线圈编织新的线圈后,接着相对于在工序α移动返回了的线圈编织新的线圈,
一边使在工序α移动返回的线圈向行进方向偏移一边反复进行基于工序α~工序γ的编织。
CN201310700169.3A 2012-12-20 2013-12-18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261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8372A JP5955212B2 (ja) 2012-12-20 2012-12-20 編糸の解れ止め方法
JP2012-278372 2012-12-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82613A CN103882613A (zh) 2014-06-25
CN103882613B true CN103882613B (zh) 2016-01-27

Family

ID=50683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0016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82613B (zh) 2012-12-20 2013-12-18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955212B2 (zh)
KR (1) KR101523498B1 (zh)
CN (1) CN103882613B (zh)
DE (1) DE102013019392A1 (zh)
IT (1) ITTO201310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145040B2 (en) 2014-12-12 2018-12-04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Knit reinforcing fabric
JP6139500B2 (ja) * 2014-12-25 2017-05-3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出し方法
JP6257565B2 (ja) * 2015-09-09 2018-01-10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糸の固定方法
JP7204414B2 (ja) * 2018-10-23 2023-01-1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接合方法及び接合された編地
IT201900011508A1 (it) * 2019-07-11 2021-01-11 Dv8 Id S R L Tessuto per seggiola componibile
CN114016204B (zh) * 2021-11-22 2022-07-22 江南大学 一种横编结头全自动处理连续编织工艺方法
CN114836888A (zh) * 2022-05-21 2022-08-02 嘉兴市蒂维时装有限公司 全成型平肩圆领服装右肩部纱嘴线头带入结构的编织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84937A (en) * 1968-08-26 1972-08-09 Walter Binder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knitted fabrics
US5456096A (en) * 1990-07-17 1995-10-10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for processing end portion of fabric
EP1964953A1 (en) * 2005-11-17 2008-09-03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for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having border pattern
CN102264962A (zh) * 2008-12-24 2011-11-3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及针织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39496B2 (ja) 1994-08-02 2006-11-0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の編糸余端部の処理方法
JP3285494B2 (ja) * 1996-08-01 2002-05-2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連結部の処理方法
JP3541134B2 (ja) * 1998-11-16 2004-07-0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おける編地編成方法
TW470795B (en) * 1999-08-31 2002-01-01 Shima Seiki Mfg Knitting method for waste yarn disposal
JP2003041461A (ja) * 2001-07-25 2003-02-13 Inoue:Kk ボーダー柄の編成方法及びそのニット製品
ITMI20040304A1 (it) * 2004-02-23 2004-05-20 Santoni & C Spa Procedimento per la produzione di maglia antismagliabile con macchine per maglieria calzetteria e simili e manufatto a maglia antismagliabile ottenuto con il procedimento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84937A (en) * 1968-08-26 1972-08-09 Walter Binder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knitted fabrics
US5456096A (en) * 1990-07-17 1995-10-10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for processing end portion of fabric
EP1964953A1 (en) * 2005-11-17 2008-09-03 Shima Seiki Mfg., Ltd Method for knitting tubular fabric having border pattern
CN102264962A (zh) * 2008-12-24 2011-11-3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及针织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22441A (ja) 2014-07-03
ITTO20131024A1 (it) 2014-06-21
CN103882613A (zh) 2014-06-25
JP5955212B2 (ja) 2016-07-20
DE102013019392A1 (de) 2014-06-26
KR20140080414A (ko) 2014-06-30
KR101523498B1 (ko) 2015-05-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82613B (zh)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CN112962204B (zh) 用于提高全成型服装夹位强度的编织方法及其加固结构
CN100503923C (zh) 通过添纱制造阔罗纹组织的编织方法
CN103789917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3572480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264962B (zh)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及针织物
KR101498444B1 (ko) 파일편성방법, 파일편성포부를 구비하는 편성포
CN101395313B (zh)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筒状针织物
WO2007023690A1 (ja) リブ編地とその編成方法
CN102965802B (zh) 折回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CN109402854A (zh) 一种全成型浮线提花的编织方法
CN103572494B (zh) 经编无缝无底连裤袜的织造方法
CN101395312B (zh) 形成放针线圈的方法及在针织物的编织宽度方向端部的内侧形成放针线圈的针织物
CN104420069A (zh) 带有可横向于针床运动的导纱器的平针针织机
CN103668739B (zh) 一种带有门襟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编织机以及编织方法
CN103668740B (zh) 一种设有门襟的织物与编织该织物的编织机以及编织方法
CN204370121U (zh) 一种针织物
CN102619008B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2140725B (zh) 添纱编织方法
CN109667046B (zh) 一种门襟为抽条组织的扣眼花型一体式编织方法
CN110644122B (zh) 一种针织物的浮线交错组织及其编织方法
KR101934257B1 (ko) 편성포의 편성방법
CN104342841A (zh) 用于制造带有透孔的织物的方法
CN103306029B (zh)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
CN107385652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7

Termination date: 2017121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