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10533B - 离子发生装置及刷状电极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离子发生装置及刷状电极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10533B
CN107710533B CN201680013200.8A CN201680013200A CN107710533B CN 107710533 B CN107710533 B CN 107710533B CN 201680013200 A CN201680013200 A CN 201680013200A CN 107710533 B CN107710533 B CN 1077105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taining part
holding member
electric conductor
maintaining
root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320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10533A (zh
Inventor
西田弘
伊豆晃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7710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10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105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105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9/00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 A61L9/16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using physical phenomena
    • A61L9/22I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19/00Devices providing for corona discharge
    • H01T19/02Corona 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TSPARK GAPS; OVERVOLTAGE ARRESTERS USING SPARK GAPS; SPARKING PLUGS; CORONA DEVICES;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 H01T23/00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ons to be introduced into non-enclosed gases, e.g. into the atmospher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 Brushes (AREA)

Abstract

离子发生装置的放电电极(10)包括:多个丝状导电体(11);以及保持部件(12),将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根部侧的部分(11c)予以捆束而保持。保持部件(12)具有:中间部(13h);以及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二保持部(13b),从中间部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并以通过锻压变形而与中间部一同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的方式配置。设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的时候,则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二保持部(13b)以在所述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

Description

离子发生装置及刷状电极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刷状电极的离子发生装置及刷状电极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进行空气净化、杀菌及除臭等,利用具备刷状电极的离子发生装置。日本专利特开2005-285684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刷状电极具备具有导电性的支持体、及多根金属细线(丝状导电体)。多根金属细线被捆束,作为捆束体固定于支持体(保持部件)。作为固定方法,公开了:将多根金属细线予以捆束并暂时固定到粘结用胶带上,再将多根金属细线作为捆束体贴附到支持体上。本文献公开了:使用这种刷状电极作为除电刷。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5-28568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刷状电极的制造过程或使用中,会有金属屑或尘埃等附着于多个丝状导电体。金属屑或尘埃等例如可通过使用中性洗剂或超声波来清洗除去,但在清洗后必须使多个丝状导电体干燥。在干燥工序中,对刷状电极喷吹例如热风或火焰。为了除去金属屑或尘埃等,也有时不实施清洗,而是对多个丝状导电体喷吹热风或火焰。
有时,多个丝状导电体各自在表面具有披覆层。披覆层例如由上浆剂所形成。制作好刷状电极后(将多个丝状导电体固定于保持部件后),经常要除去披覆层。在除去披覆层时,也会对刷状电极喷吹例如热风或火焰。
刷状电极在制造过程或使用中(产品出货后),有时会被喷吹热风或火焰。此处,多个丝状导电体是使用粘结剂或收缩管等固定于保持部件。如果对粘结剂等喷吹热风或火焰,则粘结剂等的一部分或全部会发生变形,借助粘结剂等的紧固力下降,结果有可能导致多个丝状导电体从保持部件脱落。
本发明是鉴于如上所述的实际情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抑制多个丝状导电体从保持部件脱落的刷状电极的离子发生装置、及这种刷状电极的制造方法。
基于本发明的离子发生装置具备:感应电极;以及放电电极,在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发生离子;所述放电电极包括:多个丝状导电体,具有前端及根部;以及保持部件,将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根部侧的部分予以捆束而保持;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中间部;以及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从所述中间部彼此往相反方向延伸,并以通过锻压变形而与所述中间部一同包围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所述根部侧的部分的周围的方式配置;设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所述根部侧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的时候,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以在所述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
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件还具有从所述中间部向与所述第一保持部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三保持部,在所述轴方向上,所述第二保持部位于所述第一保持部与所述第三保持部之间。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延伸方向上的前端及所述第三保持部的延伸方向上的前端相对于所述轴方向平行地延伸。
基于本发明的刷状电极的制造方法具备下述工序:将多个丝状导电体配置在保持部件上;以及通过使所述保持部件局部地锻压变形,而使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根部侧的部分捆束保持于所述保持部件;所述保持部件具备:中间部;以及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从所述中间部彼此往相反方向延伸,并以通过锻压变形而与所述中间部一同包围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所述根部侧的部分的周围的方式配置,设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所述根部侧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的时候,则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以在所述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
优选的是,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各自在表面具有披覆层,所述制造方法还具备下述工序:通过对保持于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喷吹热风或火焰,而除去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所述披覆层。
根据所述构成,保持部件是以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根部侧的部分的整个周围的方式配置,并且通过锻压变形,能够对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整个根部侧的部分赋予保持力。因而,能够抑制丝状导电体从保持部件脱落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离子发生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向视剖视图。
图3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离子发生装置卸除了盖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离子发生装置所具备的放电电极10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离子发生装置所具备的放电电极10的前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离子发生装置所具备的放电电极10的侧视图。
图7是将图5中的由VII线所包围的区域放大表示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离子发生装置所具备的放电电极10的分解状态的前视图。
图9是表示对实施方式一中的离子发生装置所具备的放电电极10喷吹热风200的情况的图。
图10是表示对实施方式一中的离子发生装置所具备的放电电极10喷吹火焰300的情况的图。
图11是表示比较例中的刷状电极10Z的前视图。
图12是表示比较例中的刷状电极10Z的侧视图。
图13是将图11中的由XIII线所包围的区域放大表示的图。
图14是表示比较例中的刷状电极10Z所具备的保持部件的前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第1变形例中的放电电极10A的前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第2变形例中的放电电极10B的前视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二中的放电电极10C的前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二中的放电电极10C所具备的保持部件的前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三中的放电电极10D的前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三中的放电电极10D所具备的保持部件的前视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四中的放电电极10E的前视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四中的放电电极10E所具备的保持部件的前视图。
图23是将实施方式五中的放电电极10F放大表示的前视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五中的放电电极10F所具备的保持部件的前视图。
图25是将实施方式六中的放电电极10G放大表示的前视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六中的放电电极10G所具备的保持部件的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有时对同一零件及相当的零件标注同一参考编号,并不再重复说明。
[实施方式一]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一中的离子发生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II-II线的向视剖视图。图3是表示从图1所示的离子发生装置100卸除了盖部件40的状态的立体图。
如图1至图3(主要是图2)所示,离子发生装置100具备壳体30、盖部件40、放电电极10、20、感应电极31、32、印刷基板51、52、电路基板53、电路零件54、变压器55及绝缘材料56。
壳体30具有有底筒状的形状。壳体30具有比印刷基板51、52大的长方形状的开口。印刷基板51、52、电路基板53、电路零件54及变压器55利用配线电连接,并通过壳体30的开口收容在壳体30的内部。
由电路基板53、电路零件54及变压器55等构成的高电压电路对放电电极10、20施加高电压。对放电电极10施加正的高电压脉冲,对放电电极20施加负的高电压脉冲。放电电极10与感应电极31之间发生正离子。放电电极20与感应电极32之间发生负离子。
在壳体30内的高电压部中填充绝缘材料56。盖部件40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所形成,以封闭壳体30的开口的方式固定于壳体30。印刷基板51、52是在壳体30的内部,以隔开间隔彼此对向的方式平行地配置。通过利用盖部件40来覆盖印刷基板51、52,而抑制尘埃等堆积于印刷基板51、52上。
在印刷基板51的长边方向上的其中一端部,设置感应电极31。在印刷基板51的长边方向上的另一端部,设置感应电极32。感应电极31、32均使用印刷基板51的配线层而形成。在印刷基板51中的感应电极31、32的内侧,分别形成孔57、58。
放电电极10、20均具有棒状的形状。放电电极10、20的底端部(下端部)分别嵌插到印刷基板52上所设的孔内,并通过未图示的焊料电连接于印刷基板52。放电电极10、20的前端部以通过印刷基板51上所设的孔57、58的中心的方式而分别配置。放电电极10、20均相对于印刷基板51、52为垂直。
在盖部件40的下表面,形成凸起41、42。凸起41、42均具有中空圆筒状的形状。凸起41、42的位置分别对应于印刷基板51上所设的孔57、58的位置。凸起41、42的内径大于放电电极10、20的外径。凸起41、42的外径小于印刷基板51上所设的孔57、58的内径。凸起41、42以通过印刷基板51上所设的孔57、58内侧的方式配置。
放电电极10、20以通过凸起41、42的内侧空间的方式分别配置。放电电极10、20的前端部(丝状导电体11)突出到盖部件40之上。即使在盖部件40上堆积有尘埃的情况下,放电电极10、20的前端部(丝状导电体11)也几乎不会被尘埃等掩埋(不会妨碍放电)。
在凸起41、42的前端面(下端面)与印刷基板52的表面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通过在盖部件40上设有凸起41、42,而放电电极10、20与感应电极31、32之间的空间距离增大,能够有效地抑制在放电电极10、20与感应电极31、32之间可能产生的电流泄漏。
(放电电极10、20)
如上所述,对放电电极10、20施加高电压脉冲。在放电电极10与感应电极31之间形成电场,通过电晕放电发生正离子。在放电电极20与感应电极32之间也形成电场,通过电晕放电发生负离子。
此处所说的正离子,是指多个水分子集簇在氢离子(H+)周围的簇离子,表达为H+(H2O)m(m为0以上的任意整数)。此处所说的负离子,是指多个水分子集簇在氧离子(O2 -)周围的簇离子,表达为O2 -(H2O)n(N为0以上的任意整数)。当将正离子及负离子放出到室内时,两种离子会包围浮游在空气中的霉菌或病毒周围,引起化学反应。通过此时生成的活性种的羟自由基(·OH)的作用,除去浮游霉菌等。
图4是表示放电电极10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放电电极10的前视图。图6是表示放电电极10的侧视图。图7是将图5中的由VII线所包围的区域放大表示的图。图8是表示放电电极10的分解状态的前视图。
放电电极10、20的至少一者相当于“刷状电极”。本实施方式中,放电电极10、20具有相同的结构,这两者相当于“刷状电极”。此处,仅对放电电极10进行说明,而不再重复对放电电极20的说明。
如图4至图8所示,放电电极10包含多个丝状导电体11及保持部件12。多个丝状导电体11具有前端11a及根部11b。保持部件12将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11b侧的部分(根部侧的部分11c)予以捆束而保持。
(丝状导电体11)
多个丝状导电体11各自例如由金属细线、碳纤维、导电性纤维或导电性树脂所形成。丝状导电体11的粗度(每一根丝状导电体11的外径)优选为5μm以上且30μm以下。如果丝状导电体11的粗度为5μm以上,则得以确保丝状导电体11的机械强度,也能够抑制丝状导电体11的电气磨损。如果丝状导电体11的粗度为30μm以下,则可形成如头发般弯曲的丝状导电体11,容易引起丝状导电体11的散开和摆动。如果举具体例,则丝状导电体11例如由具有7μm外径的碳纤维、或者具有12μm或25μm外径的SUS(不锈钢)制导电性纤维所形成。
如果多个丝状导电体11中的从保持部件12突出的部分的长度过短,则丝状导电体11难以弯曲,因此丝状导电体11的散开及摆动变小。因而,多个丝状导电体11中的从保持部件12突出的部分的长度优选为3mm以上,更优选为4.5mm以上。
(保持部件12)
参照图4至图8(尤其是参照图8),保持部件12由具有导电性的薄板所形成。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2由保持部13与主体部14构成。保持部13整体上形成为向图8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带状。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3具有中间部13h、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及第三保持部13c。
中间部13h具有矩形的形状。中间部13h是保持部13中的由虚线(图8)所包围的区域。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及第三保持部13c也具有矩形的形状。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三保持部13c从中间部13h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三保持部13c与第二保持部13b从中间部13h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换句话说,假设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三保持部13c从中间部13h朝向第1方向延伸,则第二保持部13b从中间部13h朝向与第1方向反向的第2方向延伸。
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及第三保持部13c以通过锻压变形而与中间部13h一同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的方式配置。通过锻压变形,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及第三保持部13c从左右方向朝向内侧夹持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
如图4至图7所示,如果设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则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二保持部13b以在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换句话说,假设将第二保持部13b投影到远离保持部件12的主体部14的轴方向上,则第二保持部13b的投影像重叠于第一保持部13a。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持部13b位于轴方向上的第一保持部13a与第三保持部13c之间。第三保持部13c及第二保持部13b也是以在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换句话说,假设将第二保持部13b投影到接近保持部件12的主体部14的轴方向上,则第二保持部13b的投影像重叠于第三保持部13c。
如图8所示,第一保持部13a在其延伸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前端d1。第二保持部13b在其延伸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前端e2。第三保持部13c在其延伸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前端d3。保持部13的中间部13h具有端部e1、d2、e3。前端d1、e2、d3的形状对应于端部e1、d2、e3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前端d1、e2、d3及端部e1、d2、e3均相对于轴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保持部13以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隔开微小的间隔而与中间部13h的端部e1对向(参照图7)。同样地,第二保持部13b的前端e2隔开微小的间隔而与中间部13h的端部d2对向。第三保持部13c的前端d3隔开微小的间隔而与中间部13h的端部e3对向。前端d1也可接触到端部e1。前端e2也可接触到端部d2。前端d3也可接触到端部e3。
(制造方法)
为了制作具备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放电电极10(刷状电极),实施将多个丝状导电体11配置于保持部件12的保持部13上的工序,随后,使保持部件12局部地锻压变形,从而能够将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捆束保持于保持部件12。有时多个丝状导电体11各自在表面具有披覆层。此时,也可进一步实施下述工序:朝向保持于保持部件12的多个丝状导电体11喷吹热风或火焰,由此来除去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披覆层。
(作用及效果)
如上所述,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及第三保持部13c以通过锻压变形而与中间部13h一同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的方式配置。如果设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则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三保持部13c与第二保持部13b以在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
根据该结构(参照图7),一根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部分不会全部从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与中间部13h的端部e1之间露出。同样地,一根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部分不会全部从第二保持部13b的前端e2与中间部13h的端部d2之间露出。同样地,一根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部分不会全部从第三保持部13c的前端d3与中间部13h的端部e3之间露出。
保持部件12的保持部13以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整个周围的方式配置,并且通过锻压变形,对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整个根部侧的部分11c赋予保持力。因而,一根丝状导电体11不会从前端d1、e2、d3与端部e1、d2、e3之间脱落。
参照图9及图10,如开头所述,在制造过程或使用中(产品出货后),有时要对刷状电极(放电电极10)喷吹热风200或火焰300。在将多个丝状导电体11仅使用粘结剂或仅使用收缩管固定于保持部件12的情况下,在对粘结剂等喷吹热风200或火焰300时,粘结剂等的一部分或全部会发生变形,紧固力下降,结果有可能导致多个丝状导电体11从保持部件12脱落。
本实施方式的放电电极10中,利用受到锻压变形的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及第三保持部13c,将多个丝状导电体11保持于保持部件12。因而,即使对放电电极10喷吹热风200或火焰300,也不用担心多个丝状导电体11从保持部件12脱落。由于不用花费粘结剂或收缩管的材料费或加工费,所以相应地,也能够将制造费用抑制得较便宜。
在放电电极10、20的制造过程或使用中(产品出货后),即使有金属屑或尘埃等附着于多个丝状导电体11,也能够利用热风200或火焰300容易地除去。例如,构成放电电极10、20(刷状电极)的丝状导电体11是由碳纤维所构成。碳纤维的成分包含碳,但即使将燃烧器等的火焰或者热风直接喷向碳纤维束,只要时间短,便不会有任何影响。另外,碳纤维在约350℃开始氧化减量,所以耐热温度为约350℃。附着于碳纤维的尘埃或者进入碳纤维彼此的间隙内的不必要的粘结剂等能够通过火焰或者热风而容易地焚烧除去。即使为了除去金属屑或尘埃等而使用中性洗剂或超声波来清洗多个丝状导电体11,也能够利用热风200或火焰300而容易地使多个丝状导电体11干燥。
有时,多个丝状导电体11各自在表面具有披覆层。披覆层例如由上浆剂所形成。制作好放电电极10(刷状电极)后(将多个丝状导电体固定于保持部件后),经常要除去披覆层。通过对刷状电极喷吹热风200或火焰300,能够容易地除去披覆层。除了所述结构以外,为了将多个丝状导电体11更切实地固定于保持部件12,也可在赋予热风200或火焰300的前工序及/或后工序中,追加涂布粘结剂。对于放电电极20也同样如此。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第二保持部13b位于轴方向上的第一保持部13a与第三保持部13c之间(参照图7)。例如,假设第二保持部13b在顺时针方向上对多个丝状导电体11赋予紧固力,则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三保持部13c在逆时针方向上对多个丝状导电体11赋予紧固力。由于在周方向(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上赋予平衡性良好的紧固力,所以多个丝状导电体11可形成前端部的散开少的形状。
如上所述,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第二保持部13b的前端e2及第三保持部13c的前端d3均相对于轴方向平行地延伸(参照图7)。通过该结构,也能够在周方向上赋予平衡性良好的紧固力,因此多个丝状导电体11能够形成前端部的散开少的形状。
(比较例)
图11及图12分别为表示比较例中的刷状电极10Z的前视图及侧视图。图13是将图11中的由XIII线所包围的区域放大表示的图。图14是表示比较例中的刷状电极10Z的分解状态的前视图。
参照图11及图12,刷状电极10Z取代了所述实施方式一中的放电电极10的保持部件12,而具备保持部件12Z。保持部件12Z具有保持部13,该保持部13具有矩形的形状(图14)。保持部13以通过锻压变形而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的方式配置。通过锻压变形,保持部13的左侧部分13m及右侧部分13n从左右方向朝向内侧夹持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
如果设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则保持部13的左侧部分13m及右侧部分13n不以在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换句话说,即使将保持部13的左侧部分13m投影到轴方向上,左侧部分13m的投影像也不重叠于右侧部分13n。保持部13的端部f1、f2构成所谓的对接结构,在端部f1、f2之间,形成相对于轴方向平行地延伸的间隙。要实现完全不形成间隙的对接结构是极为困难的。根据该结构(参照图13),一根丝状导电体11(图13所示的丝状导电体11f)的根部部分全部从形成在保持部13的端部f1、f2之间的间隙露出。
保持部件12Z的保持部13以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大致整个周围的方式配置,保持部件12Z的保持部13对于一根丝状导电体11f(图13)的根部侧的部分11c几乎未赋予保持力。因而,一根丝状导电体11f有可能从端部f1与端部f2之间脱落。
如果一根丝状导电体11f脱落,则对多个丝状导电体11赋予的锻压力减弱。锻压力减弱也有可能造成丝状导电体11陆续脱落。为了防止一根丝状导电体11f脱落,也可考虑使用粘结剂,但当热风或火焰喷吹到粘结剂时,粘结剂的一部分或全部会发生变形,粘结力下降,结果有可能导致丝状导电体11f从端部f1、f2之间脱落。
(其他比较例)
并不限于图11至图14所示的情况,保持部件的保持部13也有时并非带状,而是预先加工成圆筒形状。此时,多个丝状导电体11在受到捆束的状态下,配置在具有圆筒形状的保持部13的内侧。然后,对具有圆筒形状的保持部13的内侧供给粘结剂,多个丝状导电体11使用粘结剂固定于保持部件的保持部13。这种情况下,也仍然要使用粘结剂,所以当对粘结剂喷吹热风或火焰时,粘结剂的一部分或全部会发生变形,粘结力下降,结果导致丝状导电体有可能脱落。
[第1变形例]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第1变形例中的放电电极10A的前视图。放电电极10A(刷状电极)取代了所述实施方式一中的放电电极10的保持部件12,而具备保持部件12A。
在保持部件12A中,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相对于轴方向而斜向地倾斜延伸。中间部13h的端部e1也同样地相对于轴方向而斜向地倾斜延伸。
具体而言,前端d1中的位于丝状导电体11前端侧的部分以比前端d1中的位于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11b侧的部分,朝第一保持部13a的延伸方向上的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换句话说,前端d1中的位于纸面内的上方侧的部分以比前端d1中的位于纸面内的下方侧的部分,朝纸面左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根据该结构,在锻压变形时,箭头AR1方向所示的周方向的紧固力被赋予至多个丝状导电体11,其结果,对于从保持部13朝上方突出的多个丝状导电体11而言,前端部的散开比实施方式一的情况大。
在保持部件12A中,第三保持部13c的前端d3也相对于轴方向而斜向地倾斜延伸。中间部13h的端部e3也同样地相对于轴方向而斜向地倾斜延伸。
具体而言,前端d3中的位于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11b侧的部分以比前端d3中的位于丝状导电体11前端侧的部分,朝第三保持部13c的延伸方向上的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换句话说,前端d3中的位于纸面内的下方侧的部分以比前端d3中的位于纸面内的上方侧的部分,朝纸面的左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根据该结构,在锻压变形时,箭头AR2方向所示的周方向的紧固力被赋予至多个丝状导电体11,其结果,对于从保持部13朝下方突出的多个丝状导电体11而言,前端部的散开比实施方式一的情况大。
[第2变形例]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第2变形例中的放电电极10B的前视图。放电电极10B(刷状电极)取代了所述实施方式一中的放电电极10的保持部件12,而具备保持部件12B。
在保持部件12B中,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也相对于轴方向而斜向地倾斜延伸。中间部13h的端部e1也同样地相对于轴方向而斜向地倾斜延伸。
具体而言,前端d1中的位于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11b侧的部分以比前端d1中的位于丝状导电体11前端侧的部分,朝第一保持部13a的延伸方向上的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换句话说,前端d1中的位于纸面内的下方侧的部分以比前端d1中的位于纸面内的上方侧的部分,朝纸面左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根据该结构,在锻压变形时,箭头AR1方向所示的周方向的紧固力被赋予至多个丝状导电体11,其结果,对于从保持部13朝上方突出的多个丝状导电体11而言,前端部的散开比实施方式一的情况小。
在保持部件12B中,第三保持部13c的前端d3也相对于轴方向而斜向地倾斜延伸。中间部13h的端部e3也同样地相对于轴方向而斜向地倾斜延伸。
具体而言,前端d3中的位于丝状导电体11前端侧的部分以比前端d3中的位于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11b侧的部分,朝第三保持部13c的延伸方向上的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换句话说,前端d3中的位于纸面内的上方侧的部分以比前端d3中的位于纸面内的下方侧的部分,朝纸面左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根据该结构,在锻压变形时,箭头AR2方向所示的周方向的紧固力被赋予至多个丝状导电体11,其结果,对于从保持部13朝下方突出的多个丝状导电体11而言,前端部的散开比实施方式一的情况小。
[实施方式二]
参照图17及图18,对实施方式二中的放电电极10C(刷状电极)进行说明。放电电极10C与实施方式一中的放电电极10的不同之处在于,放电电极10C的保持部件12C不具备第三保持部13c。
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件12C由保持部13与主体部14所构成。保持部13整体上形成为向图18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带状。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3具有中间部13h、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二保持部13b。中间部13h具有矩形的形状。中间部13h是保持部13中的由虚线(图18)所包围的区域。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二保持部13b也具有矩形的形状。第一保持部13a与第二保持部13b从中间部13h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
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二保持部13b以通过锻压变形而与中间部13h一同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的方式配置。通过锻压变形,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二保持部13b从左右方向朝向内侧夹持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
如果设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则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二保持部13b以在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换句话说,假设将第二保持部13b投影到远离保持部件12的主体部14的轴方向上,则第二保持部13b的投影像重叠于第一保持部13a。
如图18所示,第一保持部13a在其延伸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前端d1。第二保持部13b在其延伸方向上的端部具有前端e2。保持部13的中间部13h具有端部e1、d2。前端d1、e2的形状对应于端部e1、d2的形状。前端d1、e2及端部e1、d2均相对于轴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保持部13以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隔开微小的间隔而与中间部13h的端部e1对向。同样地,第二保持部13b的前端e2隔开微小的间隔而与中间部13h的端部d2对向。前端d1也可接触到端部e1。前端e2也可接触到端部d2。
在使用具备如上所述的结构的保持部件12C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一大致同样的作用及效果。另外,作为周方向(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上的紧固力,实施方式二的保持部件12C对多个丝状导电体11赋予与实施方式一的保持部件12相比为不平衡的紧固力,因此多个丝状导电体11可能形成前端部的散开稍大的形状。
[实施方式三]
参照图19及图20,对实施方式三中的放电电极10D(刷状电极)进行说明。放电电极10D与实施方式一中的放电电极10的不同之处在于,放电电极10D的保持部件12D还具备矩形状的第四保持部13d。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2D由保持部13与主体部14所构成。保持部13整体上形成为向图20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带状。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3具有中间部13h、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第三保持部13c及第四保持部13d。中间部13h具有矩形的形状。中间部13h是保持部13中的由虚线(图20)所包围的区域。
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三保持部13c从中间部13h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第二保持部13b及第四保持部13d从中间部13h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三保持部13c与第二保持部13b及第四保持部13d从中间部13h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换句话说,假设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三保持部13c从中间部13h朝向第1方向延伸,则第二保持部13b及第四保持部13d从中间部13h朝向与第1方向反向的第2方向延伸。
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第三保持部13c及第四保持部13d以通过锻压变形而与中间部13h一同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的方式配置。通过锻压变形,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第三保持部13c及第四保持部13d从左右方向朝向内侧夹持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
如果设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则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第三保持部13c及第四保持部13d以在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第四保持部13d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前端具有前端e4。保持部13的中间部13h还具有端部d4。前端d1、e2、d3、e4的形状对应于端部e1、d2、e3、d4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前端d1、e2、d3、e4及端部e1、d2、e3、d4均相对于轴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保持部13以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第四保持部13d的前端e4隔开微小的间隔而与中间部13h的端部d4对向。前端e4也可接触到端部d4。在使用具备如上所述的结构的保持部件12D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一大致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实施方式四]
参照图21及图22,对实施方式四中的放电电极10E(刷状电极)进行说明。放电电极10E与实施方式三中的放电电极10的不同之处在于,放电电极10E的保持部件12E还具备矩形状的第五保持部13e。
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12E由保持部13与主体部14所构成。保持部13整体上形成为向图22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带状。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3具有中间部13h、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第三保持部13c、第四保持部13d及第五保持部13e。中间部13h具有矩形的形状。中间部13h是保持部13中的由虚线(图22)所包围的区域。
第一保持部13a、第三保持部13c及第五保持部13e从中间部13h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第二保持部13b及第四保持部13d从中间部13h向相同的方向延伸。第一保持部13a、第三保持部13c及第五保持部13e与第二保持部13b及第四保持部13d从中间部13h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换句话说,假设第一保持部13a、第三保持部13c及第五保持部13e从中间部13h朝向第1方向延伸,则第二保持部13b及第四保持部13d从中间部13h朝向与第1方向反向的第2方向延伸。
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第三保持部13c、第四保持部13d及第五保持部13e以通过锻压变形而与中间部13h一同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的方式配置。通过锻压变形,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第三保持部13c、第四保持部13d及第五保持部13e从左右方向朝向内侧夹持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
如果设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则第一保持部13a、第二保持部13b、第三保持部13c、第四保持部13d及第五保持部13e以在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第五保持部13e在其延伸方向上的前端具有前端d5。保持部13的中间部13h还具有端部e5。前端d1、e2、d3、e4、d5的形状对应于端部e1、d2、e3、d4、e5的形状。本实施方式中,前端d1、e2、d3、e4、d5及端部e1、d2、e3、d4、e5均相对于轴方向平行地延伸。
在保持部13以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第五保持部13e的前端d5隔开微小的间隔而与中间部13h的端部e5对向。前端d5也可接触到端部e5。在使用具备如上所述的结构的保持部件12E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一大致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实施方式六]
参照图23及图24,对实施方式六中的放电电极10F(刷状电极)进行说明。放电电极10F与实施方式一中的放电电极10的不同之处在于,放电电极10F具备保持部件12F。
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件12F由保持部13与主体部14所构成。保持部13整体上形成为向图24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带状。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3具有中间部13h、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二保持部13b。中间部13h具有矩形的形状。中间部13h是保持部13中的由虚线(图24)所包围的区域。第一保持部13a与第二保持部13b均具有直角三角形的形状,从中间部13h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如果设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则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二保持部13b也以在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换句话说,假设将第二保持部13b投影到远离保持部件12的主体部14的轴方向上,则第二保持部13b的投影像重叠于第一保持部13a。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及第二保持部13b的前端e2均相对于轴方向而斜向地倾斜延伸。在保持部13以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隔开微小的间隔而与第二保持部13b的前端e2对向(参照图23)。通过该结构,一根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部分也不会全部从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与第二保持部13b的前端e2之间露出。
保持部件12F的保持部13也是以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整个周围的方式配置,并且通过锻压变形,对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整个根部侧的部分11c赋予保持力。因而,一根丝状导电体11不会从前端d1、e2之间脱落。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一大致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实施方式7]
参照图25及图26,对实施方式7中的放电电极10G(刷状电极)进行说明。放电电极10G与实施方式一中的放电电极10的不同之处在于,放电电极10G具备保持部件12G。
本实施方式中的保持部件12G由保持部13与主体部14所构成。保持部13整体上形成为向图26中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带状。本实施方式的保持部13具有中间部13h、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二保持部13b。中间部13h具有矩形的形状。中间部13h是保持部13中的由虚线(图26)所包围的区域。第一保持部13a与第二保持部13b均具有梯形的形状,从中间部13h向彼此相反的方向延伸。
本实施方式中,如果设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则第一保持部13a及第二保持部13b也以在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换句话说,假设将第二保持部13b投影到远离保持部件12的主体部14的轴方向上,则第二保持部13b的投影像重叠于第一保持部13a。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a、第二保持部13b的前端e1c、中间部13h的端部d1c、e1a均相对于轴方向平行地延伸。另一方面,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b及第二保持部13b的前端e1b均相对于轴方向而斜向地延伸。
在保持部13以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的状态下,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a隔开微小的间隔而与中间部13h的端部e1a对向(参照图25)。第一保持部13a的前端d1b隔开微小的间隔而与第二保持部13b的前端e1b对向。中间部13h的端部d1c隔开微小的间隔而与第二保持部13b的前端e1c对向。通过该结构,一根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部分也不会全部从第一保持部13a与第二保持部13b之间露出。
保持部件12G的保持部13也是以包围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根部侧的部分11c的整个周围的方式配置,并且通过锻压变形,对多个丝状导电体11的整个根部侧的部分11c赋予保持力。因而,一根丝状导电体11不会脱落。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一大致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所述公开内容在所有方面仅为例示而非用于限制者。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所表示,且应当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符号说明
10、10A、10B、10C、10D、10E、10F、10G、20 放电电极(刷状电极)
10Z 刷状电极
11 丝状导电体
11a、d1、d1a、d1b、d3、d5、e1c、e1b、e2、e4 前端
11b 根部
11c 根部侧的部分
11f 一根丝状导电体
12、12A、12B、12C、12D、12E、12F、12G、12Z 保持部件
13 保持部
13a 第一保持部
13b 第二保持部
13c 第三保持部
13d 第四保持部
13e 第五保持部
13h 中间部
13m 左侧部分
13n 右侧部分
14 主体部
30 壳体
31、32 感应电极
40 盖部件
41、42 凸起
51、52 印刷基板
53 电路基板
54 电路零件
55 变压器
56 绝缘材料
57、58 孔
100 离子发生装置
200 热风
300 火焰
d1c、d2、d4、e1、e1a、e3、e5、f1、f2 端部

Claims (5)

1.一种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感应电极;以及
放电电极,在与所述感应电极之间发生离子;
所述放电电极包括:
多个丝状导电体,具有前端及根部;以及
保持部件,将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根部侧的部分予以捆束而保持;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
中间部;以及
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从所述中间部彼此往相反方向延伸,并以通过锻压变形而与所述中间部一同包围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所述根部侧的部分的周围的方式配置,
设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所述根部侧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的时候,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以在所述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
从所述中间部彼此往所述相反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在各自延伸方向上的前端隔开间隔而与所述中间部的端部对向或与所述中间部的所述端部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还具有从所述中间部向与所述第一保持部相同的方向延伸的第三保持部,
在所述轴方向上,所述第二保持部位于所述第一保持部与所述第三保持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保持部的延伸方向上的前端及所述第三保持部的延伸方向上的前端相对于所述轴方向平行地延伸。
4.一种刷状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下述工序:
将多个丝状导电体配置在保持部件上;以及
通过使所述保持部件局部地锻压变形,而使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根部侧的部分捆束保持于所述保持部件;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
中间部;以及
第一保持部及第二保持部,从所述中间部彼此往相反方向延伸,并以通过锻压变形而与所述中间部一同包围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所述根部侧的部分的周围的方式配置;
设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所述根部侧的部分的延伸方向为轴方向的时候,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以在所述轴方向上彼此重叠的方式配置,
从所述中间部彼此往所述相反方向延伸的所述第一保持部及所述第二保持部在各自延伸方向上的前端隔开间隔而与所述中间部的端部对向或与所述中间部的所述端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刷状电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各自在表面具有披覆层,
还具备下述工序:通过对保持于所述保持部件的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喷吹热风或火焰,而除去所述多个丝状导电体的所述披覆层。
CN201680013200.8A 2015-07-10 2016-02-10 离子发生装置及刷状电极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7105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8456 2015-07-10
JP2015138456A JP6595823B2 (ja) 2015-07-10 2015-07-10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ブラシ電極の製造方法
PCT/JP2016/053916 WO2017010113A1 (ja) 2015-07-10 2016-02-10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ブラシ電極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10533A CN107710533A (zh) 2018-02-16
CN107710533B true CN107710533B (zh) 2019-11-19

Family

ID=57757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3200.8A Active CN107710533B (zh) 2015-07-10 2016-02-10 离子发生装置及刷状电极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95823B2 (zh)
CN (1) CN107710533B (zh)
WO (1) WO20170101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12084B2 (ja) * 2015-08-05 2019-11-2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6526525B2 (ja) 2015-09-02 2019-06-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イオン発生装置、イオン発生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気機器
JP6869271B2 (ja) * 2017-02-13 2021-05-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放電電極
US11576996B2 (en) * 2017-04-10 2023-02-14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charge device and electric machine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reactive species
WO2021124589A1 (ja) * 2019-12-21 2021-06-24 株式会社ケンエー 放電ブラシ電極、及び放電ブラシ電極の製造方法
CN111193193B (zh) * 2020-01-19 2021-08-31 杭州清稞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放电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JPWO2022230581A1 (zh) * 2021-04-30 2022-11-03
JPWO2022230580A1 (zh) * 2021-04-30 2022-11-03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97384U (zh) * 1972-12-15 1974-08-22
JP2003229232A (ja) * 2002-01-31 2003-08-15 Nihon Seimitsu Co Ltd 電極およ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03249284A (ja) * 2002-02-25 2003-09-05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アルミ電線用圧着端子
CN1658455A (zh) * 2004-02-18 2005-08-24 谢裕铭 负离子产生器的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2651620U (zh) * 2011-05-18 2013-01-02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产生装置和使用它的电器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5794B2 (ja) * 2008-09-16 2013-07-0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圧着端子の圧着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97384U (zh) * 1972-12-15 1974-08-22
JP2003229232A (ja) * 2002-01-31 2003-08-15 Nihon Seimitsu Co Ltd 電極および電極の製造方法
JP2003249284A (ja) * 2002-02-25 2003-09-05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アルミ電線用圧着端子
CN1658455A (zh) * 2004-02-18 2005-08-24 谢裕铭 负离子产生器的电极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202651620U (zh) * 2011-05-18 2013-01-02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产生装置和使用它的电器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021982A (ja) 2017-01-26
JP6595823B2 (ja) 2019-10-23
CN107710533A (zh) 2018-02-16
WO2017010113A1 (ja) 2017-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10533B (zh) 离子发生装置及刷状电极的制造方法
JP6612084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US11458223B2 (en) Discharge device and electric machine
JP6643349B2 (ja) 架空線用の碍子装置
TW201010516A (en) Ionizer
CN104056719A (zh) 一种净化装置
JP2015515252A (ja) スイッチギヤを備えた2つのパネルを電気的に接続するためのコネクタ
CN110506373A (zh) 放电装置以及电气设备
US20100065304A1 (en) Apparatus for Electrical Screening of a High-Voltage Bushing
JP6591823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および電気機器
JP7289403B2 (ja) ガス放電を生成する装置
US20230046930A1 (en) Electrostatic precipitator
US3585447A (en) Static discharge apparatus
JP6575341B2 (ja) 絶縁構造及び絶縁部材
KR102038247B1 (ko) 정전기 제거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비접지식 정전기 제거 장치
CN207947094U (zh) 一种抗弯折电线
JPH02129900A (ja) 除電装置
JP4325445B2 (ja) 衛星構造体及び、放電装置付きアンテナ
JP6869271B2 (ja) 放電電極
CN209901565U (zh) 一种铜排涂粉用的夹具
JP2011016056A (ja) 電気集塵装置および空気清浄機
CN205128185U (zh) 空气净化器及其离子风电离极
JP4602105B2 (ja) 放電破砕装置の電極
JP2018195582A (ja) 落雷制御方法及び落雷制御装置
JPS62149359A (ja) 電気集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