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59414B - 行程传感器及跨骑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行程传感器及跨骑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59414B CN107559414B CN201710498935.0A CN201710498935A CN107559414B CN 107559414 B CN107559414 B CN 107559414B CN 201710498935 A CN201710498935 A CN 201710498935A CN 107559414 B CN107559414 B CN 10755941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ft
- stroke sensor
- cover
- housing
- flange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26—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 F16H61/28—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 F16H61/2807—Generation or transmission of movements for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s with at least one movement of the final actuating mechanism being caused by a non-mechanical force, e.g. power-assisted using electric control signals for shift actuators, e.g. electro-hydraulic control therefor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11/00—Component parts of measuring arrangement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11/24—Housings ; Casings for instruments
- G01D11/245—Housings for sensor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D—MEASURING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NOT COVERED IN A SINGLE OTHER SUBCLASS; TARIFF METERING APPARATUS; MEASURING OR TEST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D5/00—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 G01D5/1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G01D5/14—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 G01D5/142—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Hall-effect devices
- G01D5/145—Mechanical means for transferr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Means for converting the output of a sensing member to another variable where the form or nature of the sensing member does not constrain the means for converting; Transducers no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 specific variabl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influencing the magnitude of a current or voltage using Hall-effect devices influenced by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Hall device and magnetic fiel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15—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the regulating means comprising electric or electronic elements
- B60G17/018—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the regulating means comprising electric or electronic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a specific signal treatment or control metho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2063/3089—Spring assisted shift, e.g. springs for accumulating energy of shift movement and release it when clutch teeth are align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Of Sensor Element Output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With Unspecified Measuring Mean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行程传感器(35)具备盖(80),所述盖容许轴(40)与壳体(50)的相对移动,并覆盖轴(40)与壳体(50)的滑动区域中的轴(40)的突出侧的滑动端(55a),在壳体(50)上设有从滑动端(55a)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面(58),在盖(80)上设有与凸缘面(58)在轴线方向上紧贴的轴向密封件(81),所述行程传感器还具备将轴向密封件(81)压紧到凸缘面(58)上的固定部件(9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行程传感器(stroke sensor)及跨骑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有一种日本特开2009-250307号公报所公开的行程传感器。在该技术中,行程传感器设置在空转(lost motion)机构上。空转机构具备:以自由移动的方式插入外壳内的牵引杆(pull rod);以向外壳的外部突出的方式与牵引杆连结的推拉杆;和将推拉杆的牵引杆侧的部分与外壳之间覆盖的橡胶罩。橡胶罩的外壳侧的端部与外壳的内周面在径向上紧贴,由此外壳密闭(被密封)。
然而,橡胶罩与外壳之间的密封性依赖于通过橡胶罩的弹力而作用于外壳的内周面上的推压力。因此,在外壳膨胀、或者因橡胶罩的劣化导致橡胶罩的弹力降低了的情况下,有密封性降低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案以在具备盖的行程传感器及跨骑型车辆中确保密封性为目的,上述盖容许轴与壳体的相对移动,并覆盖轴与壳体的滑动区域中的轴的突出侧的滑动端。
(1)本发明的一方式的行程传感器具备:轴,其在沿着轴线的方向上延伸;壳体,其以沿着所述轴的方式延伸,在使所述轴突出到外部的状态下收纳所述轴,并将所述轴以能够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检测部,其检测所述轴的滑动量;以及盖,其容许所述轴与所述壳体的相对移动,并覆盖所述轴与所述壳体的滑动区域中的所述轴的突出侧的滑动端,在所述壳体上设有从所述滑动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面,在所述盖上设有与所述凸缘面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紧贴的轴向密封件,上述行程传感器还具备将所述轴向密封件压紧到所述凸缘面上的固定部件。
(2)在上述行程传感器中,还可以是,在所述盖上设有与所述轴在径向上紧贴的径向密封件。
(3)在上述行程传感器中,还可以是,在所述壳体上设有从所述凸缘面的外周部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向外方突出的突出壁,所述固定部件是具备周壁和底壁的碗状,其中,所述周壁与所述突出壁嵌合,所述底壁与所述周壁连续并将所述轴向密封件压紧到所述凸缘面上。
(4)在上述行程传感器中,还可以是,在所述轴向密封件上设有朝向所述凸缘面或所述固定部件突出的弹性凸部。
(5)在上述行程传感器中,还可以是,在所述凸缘面或所述固定部件上设有供所述弹性凸部嵌入的凹部。
(6)在上述行程传感器中,还可以是,从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来看,所述弹性凸部围绕所述滑动端一周而为环状。
(7)在上述行程传感器中,还可以是,在所述轴上设有以与所述盖紧贴的方式向径向外方突出的肋。
(8)在上述行程传感器中,还可以是,在所述盖上设有能够在所述轴滑动时屈伸的屈伸部。
(9)在上述行程传感器中,还可以是,所述屈伸部具备一个折回部。
(10)在上述行程传感器中,还可以是,所述屈伸部具备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折回部。
(11)在上述行程传感器中,还可以是,所述盖具备内压调节部,该内压调节部在所述屈伸部随着所述轴的滑动而屈伸时,通过以所述盖与所述轴之间的空间的容量不变的方式膨胀或收缩来调节内压。
(12)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跨骑型车辆具备上述行程传感器。
根据上述(1)的结构,在壳体上设有从滑动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面,在盖上设有与凸缘面在沿着轴线的方向上紧贴的轴向密封件,且行程传感器还具备将轴向密封件压紧到凸缘面上的固定部件。由此,通过固定部件的压紧力使轴向密封件与凸缘面紧贴,因此能够使轴向密封件与凸缘面充分紧贴。即,即使在壳体膨胀、或者因盖的劣化导致盖的弹力降低了的情况下,由于轴向密封件与凸缘面之间的密封性依赖于固定部件的压紧力,所以也能使轴向密封件与凸缘面充分紧贴。因此,能够确保密封性。
根据上述(2)的结构,在盖上设有与轴在径向上紧贴的径向密封件。由此,在确保轴向密封件与凸缘面之间的密封性的基础上,还能够确保径向密封件与轴之间的密封性。因此,能够确实地抑制顺着壳体的外壁或轴移动的水浸入壳体内。
根据上述(3)的结构,在壳体上设有从凸缘面的外周部在沿着轴线的方向上向外方突出的突出壁,固定部件是具备周壁和底壁的碗状,其中,周壁与突出壁嵌合,底壁与周壁连续并将轴向密封件压紧到凸缘面上。由此,能够通过周壁向突出壁的嵌合确保周壁与突出壁之间的密封性,并且,能够通过底壁的压紧力确保轴向密封件与凸缘面之间的密封性。
根据上述(4)的结构,在轴向密封件上设有朝向凸缘面或固定部件突出的弹性凸部。由此,与轴向密封件的凸缘面侧的面及固定部件侧的面为平坦面的情况相比,轴向密封件与凸缘面的紧贴性增强,因此能够提高轴向密封件与凸缘面之间的密封性。
根据上述(5)的结构,在凸缘面或固定部件上设有供弹性凸部嵌入的凹部。由此,即使顺着壳体的外壁或轴移动的水浸入了轴向密封件与凸缘面或固定部件之间,也能使水停留于凹部。
因此,能够确实地抑制水浸入壳体内。而且,能够抑制轴向密封件与凸缘面或固定部件的径向上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使固定部件的压紧力均匀地作用于轴向密封件。因此,能够提高轴向密封件与凸缘面之间的密封性。
根据上述(6)的结构,从沿着轴线的方向来看,弹性凸部围绕滑动端一周而为环状。由此,即使顺着壳体的外壁或轴移动的水浸入了轴向密封件与凸缘面或固定部件之间,水也会以沿着弹性凸部的外周的方式流动,从而能够使水停留于弹性凸部的外周侧的部分。因此,能够确实地抑制水浸入壳体内。
根据上述(7)的结构,在轴上设有以与盖紧贴的方式向径向外方突出的肋。由此,能够用肋阻挡顺着轴移动的水,因此能够确实地抑制顺着轴移动的水浸入盖内。
根据上述(8)的结构,在盖上设有能够在轴滑动时屈伸的屈伸部。由此,在轴滑动时盖的位置不易偏移,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确保密封性。
根据上述(9)的结构,屈伸部具备一个折回部。由此,能够确保盖的复原力来抑制盖相对于轴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确保密封性。而且,与屈伸部具备多个折回部的情况相比,盖的形状变得简单,因此能够提高盖的生产性。
根据上述(10)的结构,屈伸部具备在沿着轴线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折回部。由此,能够在轴滑动时通过多个折回部使盖屈伸来抑制盖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确保密封性。
根据上述(11)的结构,盖具备内压调节部,该内压调节部在屈伸部随着轴的滑动而屈伸时,通过以盖与轴之间的空间的容量不变的方式膨胀或收缩来调节内压。由此,即使在盖在轴滑动时屈伸变形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盖内的气压维持在规定的高度,因此能抑制水被吸入盖内。因此,能够提高密封性。
根据上述(12)的结构,能够在具备上述行程传感器的跨骑型车辆中确保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左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行程传感器的左视图。
图3是图2的Ⅲ-Ⅲ剖视图。
图4是相当于图3的Ⅳ-Ⅳ剖面的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行程传感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盖的轴向密封件的俯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凸缘面的俯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盖的屈伸部弯曲时的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盖的屈伸部伸长时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前的轴的图。
图11是继图10之后表示组装前的轴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组装前的壳体的图。
图13是继图12之后表示组装前的壳体的图。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行程传感器的与图2相当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等方向如无特别记载则与以下说明的车辆中的方向相同。另外,在以下说明使用的图中的适当位置上,示出了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以及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第一实施方式)
<车辆整体>
图1表示作为跨骑型车辆的一例的自动二轮车1。参照图1,自动二轮车1具备通过车把5进行转向的前轮3、和通过包括发动机在内的动力单元10而被驱动的后轮4。以下,有时会将自动二轮车仅称为“车辆”。
包括车把5及前轮3的转向系统部件能够转向地枢转支承在形成于车身架2前端部的头管20上。在头管20上,穿插有与车把5连接的未图示的车把转向轴。在车身架2的前后中央部配置有动力单元10。在动力单元10的后部,以枢轴6a为中心能够上下摆动地枢转支承有摆臂6。在摆臂6的前部与车身架2的后部之间,安装有未图示的后悬架。
例如,车身架2是通过焊接等将多种钢材一体结合而形成的。车身架2具备:在从头管20向后下方延伸之后向下方弯曲并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主架21;以将左右主架21彼此连结的方式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横梁;和从左右主架21的后上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未图示的座椅导轨。在左右主架21的前下端部设有向后下方延伸的发动机吊架25。
动力单元10安装在左右主架21的后下部及发动机吊架25上。动力单元10具备曲轴箱11、和在侧视下从曲轴箱11的上部向前上方突出的汽缸部12。
在左右主架21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8。在燃料箱8的后方且是座椅导轨(未图示)上配置有座椅9。
车身架2由车身罩7覆盖。车身罩7具备:覆盖车身架2的前部的前罩7a;覆盖车身架2的前部侧方的前侧罩7b;覆盖车身架2的下部的底罩7c;和覆盖车身架2的后部的后罩7d。
在发动机的后部一体地设有变速装置30。变速装置30具备:从曲轴箱11的左侧面向左侧方突出的换挡轴31;安装在换挡轴31的顶端部上的换挡连杆机构32;和与换挡连杆机构32连结的作为换挡变速手段的换挡踏板33。
换挡连杆机构32具备:换挡臂34,其安装在换挡轴31的顶端部;行程传感器35,其上端部经由连结销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连结于换挡臂34;连杆36,其上端部与行程传感器35的下端部连结;中间臂37,其以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在设于曲轴箱11上的未图示的支承轴上;和未图示的控制单元(ECU;Engine Control Unit)。中间臂37的一端部经由连结销以自由转动的方式与连杆36的下端部连结。中间臂37的另一端部经由连结销以自由转动的方式与换挡踏板33连结。
ECU作为接收来自行程传感器35的行程信号(行程量的检测值)的控制部而发挥作用。ECU基于行程信号来计算当后述的施力部件63仅被压缩了上述行程量时产生的载荷(换挡操作载荷)。
此外,在图1中,附图标记15表示前挡泥板,附图标记16表示后挡泥板,附图标记17表示主脚蹬。
<行程传感器>
如图2所示,行程传感器35具备:轴40,其在沿着轴线C1的方向上延伸;壳体50,其以沿着轴40的方式延伸且以使轴40突出到外部的状态收纳轴40,并将轴40以能够在沿着轴线C1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原点复原机构60,其使轴40复原至原点位置(参照图3);检测部70,其检测轴40的滑动量(参照图3);以及盖80,其容许轴40与壳体50的相对移动,并覆盖轴40与壳体50的滑动区域中的轴40的突出侧的滑动端55a(参照图3)。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起见而使图中的轴线C1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一致。以下,有时会将沿着轴线C1的方向称为“轴线方向”,在轴线方向上将上下方向内侧称为“轴线方向内侧”,并在轴线方向上将上下方向外侧称为“轴线方向外侧”。
<轴>
如图3所示,轴40具备在轴线方向上连结且由金属形成的多个轴部件41、42。多个轴部件41、42包括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上方的第一轴部件41、和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下方的第二轴部件42。在第一轴部件41上,设有与壳体50的内壁抵接并以限制轴40向与轴线交叉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滑动的滑动部45。在第二轴部件41上,设有与壳体50的内壁抵接并以限制轴40向与轴线交叉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滑动的滑动部47。
<第一轴部件>
第一轴部件41由非磁性金属形成。例如,第一轴部件41由奥氏体系不锈钢(SUS;Steel Use Stainless)形成。
第一轴部件41具备:第一轴部件主体41a,其沿轴线方向延伸;连结部41b,其从第一轴部件主体41a的下端向下方突出并与第二轴部件42连结;被检测体保持部41c,其设置在第一轴部件主体41a的上端部并收纳且保持被检测体71;以及扩径部46,其不与壳体50的内壁抵接(滑动)而是保持着微小间隙与该内壁接近。
第一轴部件主体41a具有沿轴线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圆柱形状。第一轴部件主体41a的外周面由平滑的面形成。
连结部41b与第一轴部件主体41a同轴延伸。连结部41b具有与第一轴部件主体41a相比直径较小的圆柱形状。在连结部41b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具有螺纹牙的外螺纹部41j。
被检测体保持部41c是从第一轴部件主体41a的上端向轴线方向内侧凹陷的凹形。在被检测体保持部41c内压入且保持有被检测体71。被检测体71通过粘接剂等固定手段而牢固地固定于被检测体保持部41c。
如图4所示,扩径部46与第一轴部件主体41a的外周面一体相连。扩径部46从轴线方向来看形成为具有比第一轴部件主体41a大的外形的D字圆环形状。扩径部46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具有平坦面46a的形状。壳体50的内壁具有与扩径部46的外周面相配合的形状。即,从轴线方向来看,壳体50的内壁的轮廓以沿着扩径部46的外周面的轮廓的方式形成。
<第二轴部件>
返回至图3,第二轴部件42由非磁性金属形成。此外,第二轴部件42虽然能够与第一轴部件41同样地优选为由非磁性金属形成,但也可以由钢材等软磁性材料形成。第二轴部件42由于已确保了与检测部70(磁铁、磁检测元件等)的距离,所以即使由钢材等软磁性材料形成,对磁场的影响程度也很低。第二轴部件42能够考虑成本和强度来选择恰当的材料。
第二轴部件42具备:第二轴部件主体42a,其沿轴线方向延伸;被连结部42b,其设置在第二轴部件主体42a的上端部并与第一轴部件41连结;和引导部42c,其引导第一轴部件主体41a的下端部。在第二轴部件42上设有以与盖80紧贴的方式向径向外方突出的肋43。
第二轴部件主体42a具有与第一轴部件主体41a同轴地呈直线状延伸的圆柱形状。第二轴部件主体42a从壳体50向下方突出并露出在外部。
被连结部42b与第二轴部件主体42a同轴延伸。被连结部42b具有与第二轴部件主体42a相比直径较大的圆筒形状。在被连结部42b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具有螺纹牙的内螺纹部42j。在第二轴部件42的内螺纹部42j上通过螺合而连结有第一轴部件41的外螺纹部41j。例如,在连结部41b与被连结部42b之间,从防止螺纹松缓的观点出发而填充有密封剂等加强用粘接剂。
引导部42c具有与被连结部42b的上端相连的圆筒形状。从轴线方向来看,引导部42c具有与被连结部42b实质上相同的外形。从轴线方向来看,引导部42c具有比被连结部42b大的内部形状。从轴线方向来看,引导部42c的内部形状以能够引导第一轴部件主体41a的方式成为与第一轴部件主体41a的外形对应的大小。引导部42c的内周面由圆滑的面形成。
<滑动部>
多个滑动部45、47包括设置在被检测体保持部41c上的多个(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保持部侧滑动部45、和设置在避开了被检测体保持部41c的位置上的多个(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两个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设置在第二轴部件42上。
保持部侧滑动部45与被检测体保持部41c的外周面一体相连。保持部侧滑动部45从轴线方向来看形成为具有比被检测体保持部41c大的外形的圆环形状。
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与第二轴部件42的引导部42c的外周面一体相连。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从轴线方向来看形成为具有比引导部42c大的外形的D字圆环形状。
从轴线方向来看,扩径部46的外形与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的外形为大致相同的大小。从轴线方向来看,保持部侧滑动部45的外形比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的外形小。
如图5所示,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具有平坦面47a的形状。即,平坦面47a形成在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上。
此外,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从轴线方向来看具有相对较大的外形。
如图3所示,在轴40上设有与壳体50的内壁相比向径向内方凹陷的槽部48。槽部48在第一轴部件41上形成于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保持部侧滑动部45之间、以及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保持部侧滑动部45与扩径部46之间。槽部48在第二轴部件42上形成于在轴线方向上相邻的两个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之间。在槽部48内配置有未图示的润滑剂。
<壳体>
壳体50包括沿轴线方向被分割的第一半壳体51和第二半壳体55。
<第一半壳体>
第一半壳体51由非磁性材料形成。例如,第一半壳体51由铝及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Poly Butylene Terephthalate)等树脂材料形成。
第一半壳体51具备:第一半壳体主体52,其沿轴线方向延伸;检测体收纳部53,其设置在第一半壳体主体52的上侧侧部并收纳检测体72;和被连结部54,其设置在第一半壳体主体52的下端部并与第二半壳体55连结。
第一半壳体主体52具有将第一轴部件4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收纳的筒形状。第一半壳体主体52具备:保持部侧内壁52a,其将保持部侧滑动部45以自由滑动的方式进行保持;第一非保持部侧内壁52b,其从轴线方向来看具有比保持部侧内壁52a大的内部形状并包围扩径部46;和引导内壁52c,其从轴线方向来看具有比第一非保持部侧内壁52b大的内部形状并引导第二半壳体55。在第一非保持部侧内壁52b与引导内壁52c之间,设有限制原点复原机构60的第一活塞61向轴线方向(上方)移动的第一活塞限制面52f。
检测体收纳部53在径向上配置于与被检测体71向轴线方向上的移动区域重叠的部分。检测体收纳部53具备:检测体收纳凹部53a,其收纳检测体72;和基板收纳部53b,其具有比检测体收纳凹部53a大的内部形状且朝径向外方开口,并与检测体收纳凹部53a连通。在基板收纳部53b内,收纳有经由线缆73(参照图2)与外部设备(未图示)连接的印刷布线基板74。印刷布线基板74通过多个螺钉75固定在第一半壳体51上。
在线缆73的与印刷布线基板74连接的部分上设有保护线缆73的护线套76(参照图2)。在检测体收纳部53及基板收纳部53b内,从将检测体72及印刷布线基板74、以及印刷布线基板74与线缆73的连接部分密封的观点出发而设有封装材料等填充部件77。
被连结部54具有与第一半壳体主体52同轴延伸的圆筒形状。在被连结部54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具有螺纹牙的内螺纹部54j。
<第二半壳体>
第二半壳体55由非磁性材料形成。此外,第二半壳体55虽然能够与第一半壳体51同样地优选为由非磁性金属形成,但也可以由钢材等软磁性材料形成。第二半壳体55由于已确保了与检测部70(磁铁、磁检测元件等)的距离,所以即使由钢材等软磁性材料形成,对磁场的影响程度也很低。第二半壳体55能够考虑成本和强度来选择恰当的材料。
第二半壳体55具备:第二半壳体主体56,其沿轴线方向延伸;和连结部57,其设置在第二半壳体主体56的上端部并与第一半壳体51连结。在第二半壳体55上,设有从滑动端55a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面58、和从凸缘面58的外周部在轴线方向上向外方(即下方)突出的突出壁59。
第二半壳体主体56具有将第二轴部件4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进行收纳的筒形状。第二半壳体主体56具备:第二非保持部侧内壁56a,其将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以自由滑动的方式进行保持;和原点复原机构收纳内壁56b,其从轴线方向来看具有比第二非保持部侧内壁56a大的内部形状并收纳原点复原机构60。在第二非保持部侧内壁56a与原点复原机构收纳内壁56b之间,设有限制原点复原机构60的第二活塞62向轴线方向(下方)移动的第二活塞限制面56f。
连结部57具有与第二半壳体主体56同轴延伸的圆筒形状。在连结部57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具有螺纹牙的外螺纹部57j。第二半壳体主体56的外螺纹部57j通过螺合与第一半壳体51的内螺纹部54j连结。例如,在连结部57与被连结部54之间,从防止螺纹松缓的观点出发而填充有密封剂等加强用粘接剂。
从轴线方向来看,第一半壳体51的保持部侧内壁52a与第二半壳体55的第二非保持部侧内壁56a具有互不相同的形状。从轴线方向来看,保持部侧滑动部45与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具有互不相同的形状。
<原点复原机构>
原点复原机构60具备:一对活塞61、62,其沿轴线方向排列;和施力部件63,其设置在一对活塞61、62之间并以将一对活塞61、62拉开的方式施加作用力。
一对活塞61、62分别由非磁性材料形成。此外,一对活塞61、62虽然能够优选为分别由非磁性金属形成,但也可以由钢材等软磁性材料形成。一对活塞61、62由于已分别确保了与检测部70(磁铁、磁检测元件等)的距离,所以即使由钢材等软磁性材料形成,对磁场的影响程度也很低。一对活塞61、62能够考虑耐久性和强度来选择恰当的材料。
一对活塞61、62包括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上侧的第一活塞61、和在轴线方向上配置于下侧的第二活塞62。
第一活塞61具备:滑动底壁61a,其从轴线方向来看具有圆环形状,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轴部件主体41a;和外周壁61b,其从滑动底壁61a的外周部向下方突出,并以围绕施力部件63一周的方式具有筒形状。
第二活塞62具备:滑动底壁62a,其从轴线方向来看具有圆环形状,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轴部件主体41a;和外周壁62b,其从滑动底壁62a的外周部向上方突出,并以围绕施力部件63一周的方式具有筒形状。即,第二活塞62具有使第一活塞61上下翻转后的形状。在第一活塞61的滑动底壁61a上形成有沿轴线方向开口的贯穿孔61h。在第二活塞62的滑动底壁62a上形成有沿轴线方向开口的贯穿孔62h。
第一活塞61及第二活塞62在壳体50内配置于第一活塞限制面52f与第二活塞限制面56f之间。第一活塞61以在第一活塞61的外周壁61b与第二半壳体55的原点复原机构收纳内壁56b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配置。第二活塞62以在第二活塞62的外周壁62b与第二半壳体55的原点复原机构收纳内壁56b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配置。由此,即使通过在安装到车上后施加很大的载荷而对轴40施加了应力,第一活塞61及第二活塞62也不容易与原点复原机构收纳内壁56b接触,因此能够防止第一活塞61、第二活塞62、原点复原机构收纳内壁56b及施力部件63受损等对操作感的影响因素。
例如,施力部件63是由不锈钢、SUS304WPB等非磁性金属形成的螺旋弹簧。此外,施力部件63也可以由软磁性材料(例如SWB和SWC等硬钢丝)形成。施力部件63由于已确保了与检测部70(磁铁、磁检测元件等)的距离,所以即使由软磁性材料形成,对磁场的影响程度也很低。施力部件63能够考虑耐久性和强度来选择恰当的材料。
施力部件63以使第一活塞61及第二活塞62在轴线方向上互相远离的方式始终施加作用力。即,不管轴40在何种位置,都能通过施力部件63将第一活塞61推抵于第一活塞限制面52f和扩径部46的端面46b、将第二活塞62推抵于第二活塞限制面56f和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的端面47b。因此,即使在第一活塞61的外周壁61b与第二半壳体55的原点复原机构收纳内壁56b之间具有间隙、且在第二活塞62的外周壁62b与第二半壳体55的原点复原机构收纳内壁56b之间具有间隙,也能抑制第一活塞61及第二活塞62的振动,能够相对于轴40的行程获得一定的操作感。而且,通过抑制第一活塞61及第二活塞62的振动,能够使基于检测体72的检测精度稳定化。
在轴40位于原点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活塞61与第一活塞限制面52f及扩径部46的端面46b抵接、且第二活塞62与第二活塞限制面56f及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的端面47b抵接,由此,轴间距离受到限制。在此,“轴间距离”是指第一活塞61的外周壁61b的下端与第二活塞62的外周壁62b的上端之间的距离。在轴40位于原点位置的情况下,第一活塞61的外周壁61b的下端与第二活塞62的外周壁62b的上端沿轴线方向互相远离,因此该远离的间隔d1成为通过检测体72检测的轴40的行程(检测行程)。
当位于原点位置的轴40以被压入壳体50内的方式(即,以被向上方压入的方式)位移时,在第一活塞61与第一活塞限制面52f抵接的状态下,第二活塞62与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的端面47b抵接而被支承,并抵抗着施力部件63的作用力向上方移动,由此,第二活塞62从第二活塞限制面56f离开。轴40能够向上方移动到第二活塞62的外周壁62b的上端与第一活塞61的外周壁61b的下端抵接为止。而且,在将轴40向上方压入的力消失时,通过施力部件63的作用力使轴40复原至原点位置。
另一方面,当位于原点位置的轴40以从壳体50内被拉出的方式(即,以被向下方拉出的方式)位移时,在第二活塞62与第二活塞限制面56f抵接的状态下,第一活塞61与扩径部46的端面46b抵接而被支承,并抵抗着施力部件63的作用力向下方移动,由此,第一活塞61从第一活塞限制面52f离开。轴40能够向下方移动到第一活塞61的外周壁61b的下端与第二活塞62的外周壁62b的上端抵接为止。而且,在将轴40向下方拉出的力消失时,通过施力部件63的作用力使轴40复原至原点位置。
此外,在收纳第一活塞61及第二活塞62的原点复原机构收纳内壁56b上涂覆有润滑脂等润滑剂。由此,能够长期稳定地确保第一活塞61及第二活塞62相对于轴40的滑动。
<检测部>
检测部70具备:被检测体71,其固定在轴40上;和检测体72,其检测随着轴40的滑动而移动的被检测体71的移动量。
<被检测体>
例如,被检测体71是具有圆柱形状且两极沿轴线方向磁化的SmCo烧结磁铁。由于被检测体71与轴40一起沿轴线方向位移,所以赋予检测体72的磁场的方向(磁力)发生变化。由此,通过检测体72来检测被检测体71的移动量。
需要说明的是,被检测体71的形状并不限于圆柱形状。被检测体71也可以具有四棱柱形状。另外,被检测体71也可以是钐钴磁铁或钕磁铁等稀土类磁铁。
另外,被检测体71并不限于烧结磁铁,也可以是塑性磁铁。烧结磁铁与塑性磁铁相比具有更强的磁力。另一方面,塑性磁铁与烧结磁铁相比在大量生产性和抗裂性能上更优异。因此,被检测体71所用的磁铁只要根据使用条件和设计要求来恰当选择即可。
<检测体>
检测体72具备多个磁检测元件。例如,检测体72构成为在电路基板上安装有多个霍尔元件(磁检测元件)的磁检测封装体。检测体72将伴随被检测体71的移动等位移产生的磁力变化转换成电信号,并将转换成的电信号输出至外部。
检测体72的磁检测面配置在相对于被检测体71的磁化方向垂直的方向上。
检测体72安装在印刷布线基板74的被检测体71侧的面上。检测体72在被收纳于检测体收纳部53内的状态下通过上述的填充部件77而被密封。由此,能够尽可能缩小检测体72与被检测体71的间隙(gap)来高精度地检测磁场的变化。此外,也可以通过未图示的填料和/或盖部件来保持密封性。
检测体72用多个霍尔元件检测基于被检测体71产生的磁场(相对于磁检测面垂直方向的磁场及水平方向的两方向的磁场)。所获得的两方向的磁场在处理电路(例如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中通过三角函数(ATAN)被进行角度运算,并且运算结果作为角度信息输出。由于所输出的角度信息与轴40的移动量(行程)成比例,所以结果是能够检测轴40的移动量。
此外,来从检测体72进行的输出方式可以是任何方式,只要根据利用检测体72的检测结果的ECU(未图示)等进行选择即可。例如,来自检测体72的输出方式可以列举模拟方式、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脉冲宽度调制)方式、SENT(Single Edge NibbleTransmission、单边半字节传输)方式等。
<盖>
盖80以封堵轴40的第二轴部件42与壳体50的第二半壳体55的间隙的方式具有筒形状。盖80由橡胶等弹性部件形成。
盖80具备:轴向密封件81,其与凸缘面58在轴线方向上紧贴;径向密封件82,其与轴40的第二轴部件42在径向上紧贴;屈伸部83,其设置在轴向密封件81与径向密封件82之间,并能在轴40滑动时屈伸;和内压调节部84,其调节盖80内的压力(内压)。
在轴向密封件81上设有朝向凸缘面58突出的弹性凸部81a。如图6所示,从轴线方向来看,弹性凸部81a围绕滑动端55a(参照图3)一周而为环状。
另一方面,在凸缘面58上设有供弹性凸部81a嵌入的凹部58h。如图7所示,从轴线方向来看,凹部58h围绕滑动端55a一周而为环状。即,从轴线方向来看,凹部58h具有与弹性凸部81a重合的外形。
此外,在凸缘面58的靠近外周的部位上,形成有从轴线方向来看为环状、且与凸缘面58相比凸起高出一级的层差部58a。由此,当组装盖80时,能够在直到用固定部件90固定盖80为止的期间内将盖80暂时固定。
如图3所示,径向密封件82以使径向密封件82的内周面与第二轴部件主体42a的外周面紧贴、并使径向密封件82的下端与肋43的上表面紧贴的方式配置。
屈伸部83具备配置在靠近壳体50的位置上的一个折回部83a。
在图3的剖视角度下,内压调节部84从轴向密封件81的径向内端起以越是趋向于下侧越位于径向内方的方式平缓地延伸,之后,经过折回部83a以越是趋向于下侧越位于径向外方的方式弯曲并延伸,之后,向径向内方弯曲并延伸而到达至径向密封件82的上端。
内压调节部84在屈伸部83随着轴40的滑动而屈伸时,通过以盖80与轴40之间的空间85的容量(以下称为“空气量”。)不变的方式膨胀或收缩来调节内压。
例如,当位于原点位置的轴40以被压入壳体50内的方式(即,以被向上方压入的方式)位移时,如图8所示,盖80沿箭头V1的方向被压入从而屈伸部83弯曲,内压调节部84以空气量不变的方式膨胀。此外,图中双点划线表示原点位置上的盖80的轮廓。
另一方面,当位于原点位置的轴40以从壳体50内被拉出的方式(即,以被向下方拉出的方式)位移时,如图9所示,盖80沿箭头V2的方向被拉出从而屈伸部83伸长,内压调节部84以空气量不变的方式收缩。此外,图中双点划线表示原点位置上的盖80的轮廓。
<固定部件>
如图3所示,行程传感器35还具备将轴向密封件81压紧到凸缘面58上的固定部件90。例如,固定部件90由金属部件形成。如图5所示,固定部件90是具备如下部分的碗状:与突出壁59嵌合的具有筒状形状的周壁91;和与周壁91连续并将轴向密封件81压紧到凸缘面58上的具有环状形状的底壁92。
<行程传感器的组装方法>
以下,对行程传感器35的组装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首先,将如下部件沿轴线方向排列:固定有被检测体71的第一轴部件41;将施力部件63夹在第一活塞61及第二活塞62内的原点复原机构60;和第二轴部件42。
如图11所示,接着,将第一轴部件41从连结部41b穿插入原点复原机构60的轴心开口(即第一活塞61的贯穿孔61h及第二活塞62的贯穿孔62h)。这时,第一轴部件41的连结部41b的下端与第二轴部件42的被连结部42b的开口端相接,由此第一轴部件41与第二轴部件42在轴线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因此,能够在将第一轴部件41与第二轴部件42保持为同轴状态的情况下,实现基于连结部41b的外螺纹部41j与被连结部42b的内螺纹部42j的螺合。
另外,在连结部41b的外螺纹部41j与被连结部42b的内螺纹部42j螺合之前,第一轴部件主体41a的下端部与第二轴部件42的引导部42c的开口端侧内周面抵接且套入其中,由此第一轴部件41与第二轴部件42成为同轴。由此,能够在将第一轴部件41与第二轴部件42保持为同轴状态的情况下,在由扩径部46的端面46b与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的端面47b夹着原点复原机构60的同时,实现基于连结部41b的外螺纹部41j与被连结部42b的内螺纹部42j的螺合。因此,即使存在由施力部件63产生的推斥力(弹力),第一轴部件41与第二轴部件42也不会发生轴偏移,能够容易地进行连结部41b与被连结部42b的螺合。
而且,由于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设置在第二轴部件42的引导部42c的外周面上,所以能够在设有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的位置轴支承第一轴部件41和第二轴部件42。因此,即使轴40为分割结构,也能高精度地维持轴40的轴精度。另外,由于在设有非保持部侧滑动部47的位置轴支承第一轴部件41和第二轴部件42,所以第一轴部件41和第二轴部件42的轴支承部不易变形。因此,即使轴40为分割结构,也能维持高精度的检测。
如图12所示,接着,将安装有原点复原机构60的轴40从第二轴部件42的下端穿插入第二半壳体55的开口(即原点复原机构收纳内壁56b)。如上所述,原点复原机构60中的第一活塞61以在第一活塞61的外周壁61b与第二半壳体55的原点复原机构收纳内壁56b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配置,原点复原机构60中的第二活塞62以在第二活塞62的外周壁62b与第二半壳体55的原点复原机构收纳内壁56b之间具有间隙的方式配置。由此(参照图3),能够提高向第二半壳体55内组装轴40时的作业性。
在将轴40完全穿插进了第二半壳体55内后(也就是说,在第二活塞62与第二活塞限制面56f抵接且第二轴部件42与第二半壳体55相比向下方突出后),使盖80的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紧贴,之后,将固定部件90向突出壁59压入并嵌入其中,由此将轴向密封件81嵌入至第二半壳体55的下端部。
这时,使第二轴部件42的肋43穿插入盖80的径向密封件82的开口,并使盖80的径向密封件82与第二轴部件42的外周面及肋43的上表面紧贴。
如图13所示,接着,向安装于轴40上的第二半壳体55连结第一半壳体51。具体地,将安装于轴40上的第二半壳体55从第一轴部件41的上端插入第一半壳体51的内部,并进行基于连结部57的外螺纹部57j与被连结部54的内螺纹部54j的螺合。
这时,设于第一轴部件41的上端侧的保持部侧滑动部45与第一半壳体51的保持部侧内壁52a抵接且套入其中,由此无需知道嵌合部位的组装状态,就能将连结部57的外螺纹部57j与被连结部54的内螺纹部54j进行螺合。
由此,能够获得本实施方式的行程传感器35(参照图3)。
此外,并不限于向安装于轴40上的第二半壳体55连结第一半壳体51,也可以向安装于轴40上的第一半壳体51连结第二半壳体55。即,在该情况下,也是设于第一轴部件41的上端侧的保持部侧滑动部45与第一半壳体51的保持部侧内壁52a抵接且套入其中,从而无需知道嵌合部位的组装状态,就能将连结部57的外螺纹部57j与被连结部54的内螺纹部54j进行螺合。
如上所述,上述实施方式的行程传感器35具备:轴40,其沿轴线方向延伸;壳体50,其以沿着轴40的方式延伸,在使轴40突出到外部的状态下收纳轴40,并将轴40以能够沿轴线方向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检测部70,其检测轴40的滑动量;以及盖80,其容许轴40与壳体50的相对移动,并覆盖轴40与壳体50的滑动区域中的轴40的突出侧的滑动端55a,在壳体50上设有从滑动端55a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面58,在盖80上设有与凸缘面58在轴线方向上紧贴的轴向密封件81,上述行程传感器还具备将轴向密封件81压紧到凸缘面58上的固定部件90。
根据该结构,在壳体50上设有从滑动端55a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面58,在盖80上设有与凸缘面58在轴线方向上紧贴的轴向密封件81,行程传感器还具备将轴向密封件81压紧到凸缘面58上的固定部件90。由此,由于通过固定部件90的压紧力使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紧贴,所以能够使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充分紧贴。即,即使在壳体50膨胀、或者因盖80的劣化导致盖80的弹力降低了的情况下,由于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之间的密封性依赖于固定部件90的压紧力,所以也能使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充分紧贴。因此,能够确保密封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盖80上设有与轴40在径向上紧贴的径向密封件82。由此,在确保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之间的密封性的基础上,还能确保径向密封件82与轴40之间的密封性。因此,能够确实地抑制顺着壳体50的外壁或轴40移动的水浸入壳体50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50上设有从凸缘面58的外周部沿轴线方向向外方突出的突出壁59,固定部件90是具备周壁91和底壁92的碗状,其中,周壁91与突出壁59嵌合,底壁92与周壁91连续并将轴向密封件81压紧到凸缘面58上。由此,能够通过周壁91向突出壁59的嵌合确保周壁91与突出壁59之间的密封性,并且,能够通过底壁92的压紧力确保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之间的密封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轴向密封件81上设有朝向凸缘面58突出的弹性凸部81a。由此,与轴向密封件81的凸缘面58侧的面为平坦面的情况相比,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的紧贴性增强,因此能够提高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之间的密封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凸缘面58上设有供弹性凸部81a嵌入的凹部58h。由此,即使顺着壳体50的外壁或轴40移动的水浸入了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之间,也能使水停留于凹部58h。因此,能够确实地抑制水浸入壳体50内。而且,能够抑制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的径向上的位置偏移,从而能够使固定部件90的压紧力均匀地作用于轴向密封件81。
因此,能够提高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之间的密封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轴线方向来看,弹性凸部81a围绕滑动端55a一周而为环状。由此,即使顺着壳体50的外壁或轴40移动的水浸入了轴向密封件81与凸缘面58或固定部件90之间,水也会以沿着弹性凸部81a的外周的方式流动,从而能够使水停留于弹性凸部81a的外周侧的部分。因此,能够确实地抑制水浸入壳体50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轴40上设有以与盖80紧贴的方式向径向外方突出的肋43。由此,能够用肋43阻挡顺着轴40移动的水,从而能够确实地抑制顺着轴40移动的水浸入盖80内。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盖80上设有能够在轴40滑动时屈伸的屈伸部83。由此,在轴40滑动时盖80的位置不易偏移,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确保密封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屈伸部83具备一个折回部83a。由此,能够确保盖80的复原力来抑制盖80相对于轴40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确保密封性。而且,与屈伸部83具备多个折回部83a的情况相比,盖80的形状变得简单,因此能够提高盖80的生产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盖80具备内压调节部84,该内压调节部在屈伸部83随着轴40的滑动而屈伸时,通过以盖80与轴40之间的空间85的容量不变的方式膨胀或收缩来调节内压。由此,即使在盖80在轴40滑动时屈伸变形了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盖80内的气压维持在规定的高度,从而能够抑制水被吸入盖80内。因此,能够提高密封性。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具备上述行程传感器35的自动二轮车1中确保密封性。
(第二实施方式)
图1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行程传感器235的与图2相当的剖视图。
如图14所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盖280的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盖>
如图14及图15所示,盖280具备:轴向密封件81,其与凸缘面58在轴线方向上紧贴;径向密封件82,其与轴40的第二轴部件42在径向上紧贴;屈伸部283,其设置在轴向密封件81与径向密封件82之间,并能在轴40滑动时屈伸;以及内压调节部284,其调节盖280内的压力(内压)。
屈伸部283具备沿轴线方向排列的多个(例如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折回部283a。
内压调节部284在从轴向密封件81的径向内端朝向下方以形成波纹形状的方式延伸之后,向径向内方弯曲并延伸而到达至径向密封件82的下端。
如上所述,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屈伸部283具备沿轴线方向排列的多个折回部283a。由此,能够在轴40滑动时通过多个折回部283a使盖280屈伸来抑制盖280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确保密封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列举在轴向密封件上设有朝向凸缘面突出的弹性凸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轴向密封件上设有朝向固定部件突出的弹性凸部。另外,还可以在轴向密封件上设有朝向凸缘面及固定部件两者突出的弹性凸部。另外,也可以不在轴向密封件上设置弹性凸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列举在凸缘面上设有供弹性凸部嵌入的凹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在固定部件上设有供弹性凸部嵌入的凹部。另外,还可以在凸缘面及固定部件两者上设有供弹性凸部嵌入的凹部。另外,也可以不在凸缘面及固定部件上设置凹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列举扩径部46不与壳体50的内壁抵接(滑动)而是保持着微小间隙与该内壁接近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扩径部46与壳体50的内壁以滑动的方式抵接。根据该结构,除了滑动部45、47之外扩径部46也滑动,滑动部位增加。由此,不易产生被检测体71与检测体72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确实地维持更高的检测精度。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作为换挡变速手段并不限于换挡踏板,还可以是换挡致动器(马达)。
所述跨骑型车辆中包括驾驶员跨着车身乘车的所有车辆。所述跨骑型车辆中不仅包括自动二轮车(包括带原动机的自行车及踏板型车辆),还包括三轮(除了前一轮且后两轮之外,还包括前两轮且后一轮的车辆)或四轮的车辆。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是本发明的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将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替换成众所周知的构成要素等的各种改变。
Claims (17)
1.一种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轴,其在沿着轴线的方向上延伸;
壳体,其以沿着所述轴的方式延伸,在使所述轴突出到外部的状态下收纳所述轴,并将所述轴以能够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滑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检测部,其检测所述轴的滑动量;以及
盖,其容许所述轴与所述壳体的相对移动,并覆盖所述轴与所述壳体的滑动区域中的所述轴的突出侧的滑动端,
在所述壳体上设有从所述滑动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面,
在所述盖上设有与所述凸缘面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紧贴的轴向密封件、和与所述轴在径向上紧贴的径向密封件,
所述行程传感器还具备将所述轴向密封件压紧到所述凸缘面上的固定部件,
在所述壳体上设有从所述凸缘面的外周部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向外方突出的突出壁,
所述固定部件是具备周壁和底壁的碗状,其中,所述周壁与所述突出壁嵌合,所述底壁与所述周壁连续并将所述轴向密封件压紧到所述凸缘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向密封件上设有朝向所述凸缘面或所述固定部件突出的弹性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缘面或所述固定部件上设有供所述弹性凸部嵌入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从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来看,所述弹性凸部围绕所述滑动端一周而为环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从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来看,所述弹性凸部围绕所述滑动端一周而为环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上设有以与所述盖紧贴的方式向径向外方突出的肋。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上设有以与所述盖紧贴的方式向径向外方突出的肋。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上设有以与所述盖紧贴的方式向径向外方突出的肋。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上设有以与所述盖紧贴的方式向径向外方突出的肋。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轴上设有以与所述盖紧贴的方式向径向外方突出的肋。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上设有屈伸部,该屈伸部设于所述轴向密封件与所述径向密封件之间,并且能够在所述轴滑动时屈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屈伸部具备一个折回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屈伸部具备在沿着所述轴线的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折回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具备内压调节部,该内压调节部在所述屈伸部随着所述轴的滑动而屈伸时,通过以所述盖与所述轴之间的空间的容量不变的方式膨胀或收缩来调节内压。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具备内压调节部,该内压调节部在所述屈伸部随着所述轴的滑动而屈伸时,通过以所述盖与所述轴之间的空间的容量不变的方式膨胀或收缩来调节内压。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行程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具备内压调节部,该内压调节部在所述屈伸部随着所述轴的滑动而屈伸时,通过以所述盖与所述轴之间的空间的容量不变的方式膨胀或收缩来调节内压。
17.一种跨骑型车辆,具备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行程传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30214 | 2016-06-30 | ||
JP2016130214A JP6795339B2 (ja) | 2016-06-30 | 2016-06-30 | ストロークセンサ及び鞍乗り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59414A CN107559414A (zh) | 2018-01-09 |
CN107559414B true CN107559414B (zh) | 2019-12-10 |
Family
ID=59269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49893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559414B (zh) | 2016-06-30 | 2017-06-27 | 行程传感器及跨骑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87941B2 (zh) |
EP (1) | EP3264045B1 (zh) |
JP (1) | JP6795339B2 (zh) |
CN (1) | CN10755941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27022B2 (ja) * | 2016-01-20 | 2017-11-0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変速装置 |
JP6715110B2 (ja) | 2016-06-30 | 2020-07-01 |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 ストロークセンサ及び鞍乗り型車両 |
US10027616B2 (en) * | 2016-07-18 | 2018-07-17 | Plexus Meet, Inc. | Proximity discovery system and method |
EP3519288B1 (de) * | 2017-07-28 | 2020-03-25 | Bing Power Systems GmbH | Schaltsignalgeber für ein schaltgetriebe eines fahrzeugs und schaltvorrichtung für ein schaltgetriebe |
JP7474971B2 (ja) * | 2020-02-13 | 2024-04-26 | 朝日電装株式会社 | シフト装置 |
US11879754B2 (en) * | 2020-03-18 | 2024-01-23 | Tdk Corporation | Stroke sensor modul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ounting stroke sensor module |
JP7439678B2 (ja) * | 2020-07-27 | 2024-02-28 | 日本精機株式会社 | 位置検出装置 |
JP7485300B2 (ja) * | 2020-11-26 | 2024-05-16 | 朝日電装株式会社 | シフト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156A (zh) * | 1994-11-30 | 1996-10-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制动装置 |
EP2107278A1 (en) * | 2008-04-03 | 2009-10-07 | Honda Motor Co., Ltd. | Shifting system and motorcyc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262750U (zh) * | 1975-11-06 | 1977-05-09 | ||
JPS5262750A (en) | 1975-11-17 | 1977-05-24 | Eru Uitsutomaa Harorudo | Fluid heater using microwave |
JPS5592961U (zh) * | 1978-12-20 | 1980-06-27 | ||
JPS5592961A (en) | 1979-01-09 | 1980-07-14 | Casio Comput Co Ltd | Clock control system of miniature electronic equipment |
JPS586401A (ja) * | 1981-07-03 | 1983-01-14 | Tokico Ltd | 位置検出器 |
JPS6073126A (ja) | 1983-09-30 | 1985-04-25 | Aisin Seiki Co Ltd | ストロ−クセンサ付きクラツチレリ−ズシリンダ |
JPH0722161A (ja) | 1993-06-29 | 1995-01-24 | Showa Alum Corp | セラミックヒーター用基板及びセラミックヒーター |
JP2580263Y2 (ja) * | 1993-09-27 | 1998-09-03 | アスモ株式会社 | 出力伝達機構 |
JPH09242775A (ja) * | 1996-03-04 | 1997-09-16 | Keeper Co Ltd | ブーツ用マウント |
WO2002073053A1 (fr) | 2001-03-13 | 2002-09-19 | Hitachi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 Dispositif d'etancheite |
DE10208233B4 (de) * | 2002-02-26 | 2004-09-02 | Federal-Mogul Sealing Systems Bretten Gmbh & Co. Kg | Statisches Abdichtelement für akustisch entkoppelte Anbauteile |
DE102005007561B4 (de) | 2005-02-18 | 2006-12-28 | Woco Industrietechnik Gmbh | Vorrichtung zum Erfassen eines Verschiebeweges für einen Linearantrieb und Linearantrieb |
JP5090992B2 (ja) * | 2008-03-31 | 2012-12-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伸縮アクチュエータ |
-
2016
- 2016-06-30 JP JP2016130214A patent/JP6795339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6-21 US US15/629,131 patent/US10487941B2/en active Active
- 2017-06-27 EP EP17178222.0A patent/EP3264045B1/en active Active
- 2017-06-27 CN CN201710498935.0A patent/CN10755941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156A (zh) * | 1994-11-30 | 1996-10-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制动装置 |
EP2107278A1 (en) * | 2008-04-03 | 2009-10-07 | Honda Motor Co., Ltd. | Shifting system and motorcy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8004384A (ja) | 2018-01-11 |
EP3264045B1 (en) | 2019-05-22 |
US10487941B2 (en) | 2019-11-26 |
EP3264045A1 (en) | 2018-01-03 |
CN107559414A (zh) | 2018-01-09 |
JP6795339B2 (ja) | 2020-12-02 |
US20180003299A1 (en) | 2018-0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559414B (zh) | 行程传感器及跨骑型车辆 | |
CN107560532B (zh) | 行程传感器以及骑乘型车辆 | |
US9200676B2 (en) | Fitting structure of cylindrical member | |
US11353521B2 (en) | Magnetic detection module, detection device, case assembly,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magnetic detection module | |
CN104884962A (zh) | 轮速传感器及线束 | |
US10209094B2 (en) | Rotation detection sensor and resin molding die for the sensor | |
US20140252923A1 (en) | Integrated container-type torque sensor motor | |
JP6015008B2 (ja) | センサ | |
CN102412665B (zh) | 一体容置式扭矩传感器电机 | |
US20110273854A1 (en) | Magnetic Field Sensor | |
JP2011006033A (ja) | 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の基体および車両用ブレーキ液圧制御装置 | |
JP6693303B2 (ja) | ストロークセンサ | |
JP6874767B2 (ja) | ストロークセンサ | |
JP5508826B2 (ja) | トルクセンサ | |
EP4109064A1 (en) | Magnetic detection module, detection device, case assembly,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magnetic detection module | |
WO2018173549A1 (ja) |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JP6098235B2 (ja) | 車両用操舵装置 | |
JP2017114397A (ja) | 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 |
JP7008261B2 (ja) | ストロークセンサ | |
JP2024155235A (ja) | 電装部品支持部材 | |
CN113264140A (zh) | 车辆操作装置 | |
JP2016013713A (ja) | 電子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 |
JP2017114380A (ja) | 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 |
JP2017114396A (ja) | 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 |
JP2017114395A (ja) | ブレーキ制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62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