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1465B - 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1465B
CN107531465B CN201680009766.3A CN201680009766A CN107531465B CN 107531465 B CN107531465 B CN 107531465B CN 201680009766 A CN201680009766 A CN 201680009766A CN 107531465 B CN107531465 B CN 1075314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body
body weight
crawler crane
support mechanism
hydraulic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976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1465A (zh
Inventor
宫崎和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14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4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14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46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6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66C23/72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 B66C23/74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separate from jib
    • B66C23/76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separate from jib and movable to take account of variations of load or of variations of length of jib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CCRANES; LOAD-ENGAGING ELEMENTS OR DEVICES FOR CRANES, CAPSTANS, WINCHES, OR TACKLES
    • B66C23/00Cranes comprising essentially a beam, boom, or triangular structure acting as a cantilever and mounted for translatory of swinging movements in vertical or horizontal planes or a combination of such movements, e.g. jib-cranes, derricks, tower cranes
    • B66C23/6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 B66C23/72Counterweights or supports for balancing lifting couples
    • B66C23/78Supports, e.g. outriggers, for mobile cranes
    • B66C23/80Supports, e.g. outriggers, for mobile cranes hydraulically actuated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姿势稳定性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履带起重机的下部行走体具有左右一对的履带架、连结两个履带架并支撑上部回转体的车身(32)、以及分别设置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两侧的一对车身配重(38、39)。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包括:支撑一对车身配重中的至少一方使其能够移动的支撑机构(51);以及通过使被支撑机构支撑的车身配重(38)移动,从而使下部行走体的重心(G)位置在前后方向上变更的驱动部(52)。

Description

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备于履带起重机的下部行走体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履带起重机已知有例如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2006-219241号)所公开的履带起重机,该履带起重机的上部回转体通过回转支承能够回转地搭载在下部行走体上,在该上部回转体的前部侧支撑有由用于吊起货物的动臂及悬臂等构成的附属装置的基端,另一方面,在上部回转体的后部侧设置有用于提高起重能力的配重。所述下部行走体具有在外周安装各履带的左右一对的履带架(也称为侧架)和连结这两个履带架并支撑所述上部回转体的车身(也称为车架(truck frame))。
此外,在此种履带起重机中,也如所述例示的文献1记载,为了使履带起重机整体的重心位置接近履带起重机的机械中心,有时在下部行走体的车身的前后两端侧设置一对车身配重(也称为下配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下部行走体的重心位置根据履带起重机的组装状态等而移动,据此能够提高姿势稳定性的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
为了实现所述的目的,本发明作为对象的履带起重机中,上部回转体可回转地搭载在下部行走体上,附属装置的基端可起伏地被该上部回转体的前部侧支撑,另一方面,在上部回转体的后部侧设有配重,所述下部行走体具有:分别包含履带的左右一对履带架;连结这两个履带架并支撑所述上部回转体的车身;以及分别设置在该车身的前后方向两侧的一对车身配重。并且,本发明的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可移动地支撑所述一对车身配重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以及驱动部,通过使被该支撑机构支撑的车身配重移动,从而使所述下部行走体的重心位置在前后方向变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履带起重机作业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所述履带起重机的组装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所述履带起重机的下部行走体的侧视图。
图4是从图3的X方向观察的箭视图。
图5A是所述履带起重机所装备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的侧视图,表示在通常的配置位置支撑前侧的车身配重的状态。图5B同样是车身配重支撑装置的侧视图,表示在接地位置支撑前侧的车身配重的状态。
图6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A的图,图6B同样是相当于图5B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的概略结构侧视图。
图8A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图8B是从图8A的Y方向观察的箭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0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7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履带起重机具有分别设置在下部行走体的车身的前后方向两侧的一对车身配重。该一对车身配重以往分别以固定状态安装在车身的前后两端侧的规定位置,该车身的前后两端侧的规定位置以使下部行走体的重心位置与上部回转体的回转中心一致的方式夹着该回转中心。但是,下部行走体的重心位置有时优选根据履带起重机的组装状态或作业内容等而移动。即,自力使长的附属装置从地上立起的情况等下,从防止向前方的倾倒来确保姿势稳定性的观点上,优选使下部行走体的重心位置相对于上部回转体的回转中心向配重侧(也就是说后部侧)移动。此外,在组装时安装附属装置前的状态的情况等下,从防止向后方的倾倒来确保姿势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使下部行走体的重心位置向附属装置侧(也就是说前部侧)移动。本发明用于实现根据履带起重机的组装状态等而使下部行走体的重心位置移动,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及图2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履带起重机1的整体结构。履带起重机1包括下部行走体2和通过回转支承3能够回转地搭载在该下部行走体2上的上部回转体4。
上部回转体4呈长条状,上部回转体4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设有构成驾驶室的司机室5而决定上部回转体4的前部侧。而且,作为附属装置的动臂6的基端部及桅杆7的基端部分别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能够旋转地支撑在上部回转体4的前部侧。另一方面,上部回转体4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部设有配重8而决定上部回转体4的后部侧。
动臂6的远端部和桅杆7的远端部通过动臂拉索11而被连结。在桅杆7的远端部设有上部吊具12,在该上部吊具12与设置在上部回转体4的后部侧的下部吊具(未图示)之间卷挂有动臂起伏缆绳13,动臂起伏缆绳13的一端缠绕于桅杆7的基端部或设置在上部回转体4的动臂起伏绞车14上。并且,如果用动臂起伏绞车14卷取动臂起伏缆绳13,则上部吊具12和下部吊具(也就是说上部回转体4的后部侧)之间的距离变短,动臂6向立起方向旋转,另一方面,如果从动臂起伏绞车14送出动臂起伏缆绳13,则上部吊具12和下部吊具之间的距离变长,动臂6向前侧沿倒伏方向旋转。
在动臂6的远端部设有动臂末端滑轮15、辅助滑轮16及导轮17。动臂末端滑轮15通过主卷起缆绳18而吊有主吊钩19,主卷起缆绳18的一端部通过导轮17而缠绕于设置在动臂6的基端侧的主卷起绞车20上。并且,利用主卷起绞车20卷取或送出主卷起缆绳18,则主吊钩19被卷起或放下。
此外,从辅助滑轮16通过辅助卷起缆绳21吊有辅助吊钩22,辅助卷起缆绳21的一端部通过导轮17而缠绕在设置于动臂6的基端侧的辅助卷起绞车23。并且,如果利用辅助卷起绞车23卷取或送出辅助卷起缆绳21,则辅助吊钩22卷起或放下。
另一方面,如图3及图4所示,下部行走体2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履带架31L、31R和连结这两个履带架31L、31R且通过回转支承3支撑上部回转体4的车身32。各履带架31L、31R的前后方向的一端侧设有行走马达33,在另一端侧设有惰轮34,并且,在各履带架31L、31R的上面侧设有上侧辊35,在下面侧设有下侧辊36,通过行走马达33、惰轮34、上侧辊35及下侧辊36,在各履带架31L、31R的外周分别安装有履带37。另外,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下部行走体2的前后方向的哪一个为前侧,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设惰轮34侧为前侧F、行走马达33侧为后侧B。
此外,如图5A及图5B所示,下部行走体2具有隔着车身32的回转支承3的中心(也就是说上部回转体4的回转中心)而分别设置在前后方向两侧的前后一对车身配重38、39。该一对车身配重38、39的质量及形状大致相同,但是对车身32的安装结构不同。
即,在一对车身配重38、39中,后侧的车身配重39通过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安装部件40而以固定状态安装于车身32。安装部件40包括长度较长的第一连杆41和长度短于该第一连杆41的长度的第二连杆42。第一连杆41的一端通过销43而连结于车身32的上部侧,另一方面,第一连杆41的另一端通过销44而连结于车身配重39的下部侧。第二连杆42的一端通过销45而连结于第一连杆41的中间部,另一方面,第二连杆42的另一端通过销46及板47而连结于车身配重39的下部侧。
另一方面,前侧的车身配重38通过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而能够移动地被支撑于车身32。该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包括支撑机构51和驱动部52,其中,支撑机构51支撑车身配重38以使其能够移动,详细而言使其能够在接近车身32的前侧且从地面浮起的通常位置与接触于地面的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驱动部52通过使被支撑在该支撑机构51的车身配重38移动,从而沿前方方向变更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G的位置。
支撑机构51具有在车身配重38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了一组的连杆部件53及液压缸54。连杆部件53的一端通过销55而连结于车身32的下部侧,另一方面,连杆部件53的另一端通过销56而连结于车身配重38的下部侧且靠近车身的位置。连杆部件53构成辅助部件。销56在车身配重38的下部侧沿靠近车身的位置以能够在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被设置。液压缸54的头侧通过销57而连结于车身32的上部侧,另一方面,液压缸54的杆侧通过销58而连结于车身配重38的下部侧且相对于车身配重38的前后方向中心位置位于车身32的相反侧即前侧的位置。并且,当液压缸54为缩小状态时,如图5A所示,液压缸54处于以相对于水平线较小的角度θ1向前下方倾斜的状态,连杆部件53处于大致水平状态,支撑位于通常位置的车身配重38。此外,如果液压缸54从该缩小状态伸长,则如图5B所示,液压缸54变化为以相对于水平线较大的角度θ2(>θ1)向前下方倾斜的状态,车身配重38从通常位置移动到接地位置(图5B所示的位置)。因此,液压缸54兼备作为支撑机构51的构成部件的功能和作为驱动部52的功能。换言之,支撑机构51和驱动部52具有共同的液压缸54。
液压缸54被设置成当车身配重38位于接地位置时不是最长的伸长状态,而是能够以规定压将该车身配重38按压于地面。此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未图示,但关于液压缸54的动作进而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的动作,可由操作员利用设置在司机室5内的操作开关来进行操作。
另外,在图4中,61是设置在车身32的前后方向两侧且隔着各车身配重38、39的左右两处共计4处的升降装置,用于在组装、分解、搬送履带起重机1时升起车身32并支撑的装置。
接着,说明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的动作,在履带起重机1进行作业时,由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的支撑机构51支撑的前侧的车身配重38如图5A所示位于接近车身32的前侧且从地面浮起的通常位置。此时,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G的位置从履带起重机1的侧方观察与上部回转体4的回转中心轴大致一致。因此,与以往的前侧的车身配重38与后侧的车身配重39同样以固定状态安装于车身32的情况一样,能够稳定地进行作业。
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组装履带起重机1时自力使动臂6立起的情况等下,预先使上部回转体4的前侧即司机室5侧朝向下部行走体2的惰轮34侧。然后,在该状态下,如果使构成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的驱动部52的液压缸54伸长,则前侧的车身配重38从通常位置移动到接触于地面的接地位置。此时,前侧的车身配重38的重量从下部行走体2的重量扣除,因此,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G的位置相对于上部回转体4的回转中心轴被变更为后方。因此,能够防止履带起重机1向前方的倾倒,能够提高姿势稳定性。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液压缸54被设置成当前侧的车身配重38位于接地位置时能够以规定压将该车身配重38按压于地面,因此,与该按压相对应,能够减轻在下部行走体2的履带架31L、31R的惰轮34侧较大地作用的接地压,能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图6A及图6B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70。该车身配重支撑装置70不仅支撑前侧的车身配重38使其能够移动,而且还支撑后侧的车身配重39使其能够移动。另外,车身配重支撑装置70中支撑前侧的车身配重38使其能够移动的部分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的结构相同,对同一部件附上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车身配重支撑装置70中支撑后侧的车身配重39使其能够移动的部分的结构。
即,车身配重支撑装置70包括支撑机构71和驱动部72,支撑机构71支撑车身配重39使其能够移动,详细而言能够在接近车身32的后侧的接近位置与相对于该接近位置离开车身32的离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驱动部72通过使被支撑在该支撑机构71的车身配重39移动,从而在前后方向变更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G的位置。另外,接近位置及离开位置均为车身配重39从地面浮起的通常位置。
支撑机构71具有在车身配重39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一组的伸缩部件73及液压缸74。伸缩部件73包括中空状的第一部件73a和能够滑动地插入在该第一部件73a内的第二部件73b,根据第二部件73b对第一部件73a的插入量,伸缩部件73的长度伸缩变化。第一部件73a以水平状态固定于车身配重39的下部侧,伸出至第一部件73a外的第二部件73b的一端被固定于车身32的下部侧。伸缩部件73构成辅助部件。伸缩部件73的一端(详细而言第二部件73b的一端)连结于车身32侧,伸缩部件73的另一端(第一部件73a)连结于车身配重39侧。液压缸74的头侧通过销75而连结于车身32的上部侧,另一方面,液压缸74的杆侧通过销76而连结于车身配重39的下部侧或伸缩部件73的第一部件73a。并且,在液压缸74为缩小状态时,如图6A所示,伸缩部件73处于缩小状态,该伸缩部件73和液压缸74协作而支撑位于接近位置的车身配重39。此外,如果液压缸74从该缩小状态伸长,则车身配重39从接近位置移动到离开位置(图6B所示的位置)且在该离开位置被伸长状态的伸缩部件73和液压缸74共同支撑。据此,液压缸74兼备作为支撑机构71的构成部件的功能和作为驱动部72的功能。换言之,支撑机构71及驱动部72具有共同的液压缸74。
虽然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未图示,但液压缸74的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缸54的情况同样,可由操作员利用设置在司机室5(参照图1)内的操作开关来操作。
接着,说明车身配重支撑装置70的动作,在履带起重机1(参照图1)进行作业时,如图6A所示,由车身配重支撑装置70的支撑机构51支撑的前侧的车身配重38位于接近车身32的前侧且从地面浮起的通常位置,而且,由车身配重支撑装置70的支撑机构71支撑的后侧的车身配重39位于接近车身32的后侧的接近位置。此时,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G的位置从履带起重机1的侧方观察与上部回转体4的回转中心轴大致一致。因此,与以往的前后一对车身配重38、39均以固定状态安装于车身32的情况同样能够稳定地进行作业。
另一方面,在组装履带起重机1时自力使动臂6(参照图1)立起的情况等下,如果使构成车身配重支撑装置70的驱动部52的液压缸54伸长,则前侧的车身配重38从通常位置移动到接触于地面的接地位置。此时,前侧的车身配重38的重量从下部行走体2的重量扣除,因此,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G的位置相对于上部回转体4的回转中心轴变更为后方。因此,能够防止履带起重机1向前方的倾倒,能够提高姿势稳定性。
此外,液压缸54被设置成当前侧的车身配重38位于接地位置时,能够以规定压将该车身配重38按压于地面,因此,与该按压相对应,能够减轻在下部行走体2的履带架31L、31R的惰轮34侧较大地作用的接地压,能够进一步提高姿势稳定性。
而且,如果使构成车身配重支撑装置70的驱动部72的液压缸74伸长,后侧的车身配重39从接近位置移动到向后方离开车身32的离开位置。据此,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G的位置进一步向后方变更,能够防止履带起重机1的向前方的倾倒,能够进一步提高姿势稳定性。
图7至图11分别表示本发明的第三至第七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的概略结构。这些实施方式均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的变形例。
即,在图7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车身配重支撑装置80包括支撑机构81和驱动部82,支撑机构81支撑配置在车身32的前侧的车身配重38使其能够在从地面浮起的通常位置与接触于地面的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驱动部82通过使支撑在该支撑机构81的车身配重38移动,在前后方向变更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位置。
支撑机构81具有在车身配重38的左右两侧各配置一组的连杆部件83及液压缸84。连杆部件83的一端通过销85而连结于车身32的上部侧,另一方面,连杆部件83的另一端通过销86而连结于车身配重38的上部侧的前后方向中心位置。连杆部件83构成辅助部件。液压缸84的头侧通过销87而连结于车身32的下部侧,另一方面,液压缸84的杆侧通过销88而连结于连杆部件83的中间部。并且,当液压缸84为伸长状态时,如图7所示,连杆部件83处于大致水平状态,该连杆部件83的中间部被液压缸84支撑,位于通常位置的车身配重38被连杆部件83及液压缸84支撑。而且,如果液压缸84从该伸长状态缩小,则连杆部件83以销85为中心旋转而向下倾斜,车身配重38从通常位置向接地位置移动。据此,液压缸84兼备作为支撑机构81的构成部件的功能和作为驱动部82的功能。换言之,支撑机构81及驱动部82具有共同的液压缸84。
在图8A及图8B所示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车身配重支撑装置90包括支撑机构91和驱动部92,支撑机构91支撑配置在车身32的前侧的车身配重38使其能够在从地面浮起的通常位置与接触于地面的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驱动部92通过使支撑在该支撑机构91的车身配重38移动,从而在前后方向变更下部行走体的重心位置。
支撑机构91具有在车身配重38的左右两侧各配置一组的支撑部件93及液压缸94。支撑部件93的基端被固定在车身32的前端面上部。液压缸94的头侧被固定于支撑部件93的远端面下面,另一方面,液压缸94的杆侧通过凸缘95而连结于车身配重38的侧面。并且,当液压缸94为缩小状态时,如图8A及图8B所示,位于通常位置的车身配重38被支撑部件93及液压缸94支撑。而且,如果液压缸94从该缩小状态伸长,车身配重38从通常位置向下方的接地位置移动。据此,液压缸94兼备作为支撑机构91的构成部件的功能和作为驱动部92的功能。换言之,支撑机构91和驱动部92具有共同的液压缸94。
在图9所示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车身配重支撑装置100包括支撑机构101和驱动部102,支撑机构101支撑配置在车身32的前侧的车身配重38使其能够在接近车身32的接地位置与相对于该接近位置从车身32向前方离开的隔离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且在接近位置或离开位置(也就是说,从地面浮起的通常位置)与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驱动部102通过使支撑在该支撑机构101的车身配重38移动,在前后方向变更下部行走体的重心位置。
支撑机构101具有在车身配重38的左右两侧各配置一组的支撑部件103及液压缸104。支撑部件103的一端部通过引导部件(未图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保持在车身32的上面,支撑部件103的另一端部突出于车身32的前侧。液压缸104的头侧被固定在支撑部件103的另一端部下面,另一方面,液压缸104的杆侧通过凸缘105而连结于车身配重38的侧面。
在支撑部件103的一端部下面一体地或独立地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齿条部106。与该齿条部106相对应,在车身32的上面设有与齿条部106啮合的小齿轮107和旋转驱动该小齿轮107的液压马达(未图示)。并且,通过液压马达的旋转,支撑部件103通过小齿轮107及齿条部106沿前后方向移动,据此,车身配重38在接近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此外,通过液压缸104的伸缩,车身配重38在通常位置与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据此,驱动部102由液压马达、齿条部106、小齿轮107及液压缸104等构成。此外,支撑机构101及驱动部102具有共同的液压缸104。
在图10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车身配重支撑装置110包括支撑机构111和驱动部112,支撑机构111支撑配置在车身32的前侧的车身配重38使其能够在接近车身32的接地位置与相对于该接近位置从车身32向前方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驱动部112通过使支撑在该支撑机构111的车身配重38移动,在前后方向变更下部行走体的重心位置。
支撑机构111具有分别配置在车身配重38的左右两侧的液压缸114。液压缸114的头侧被固定于车身32,另一方面,液压缸114的杆侧通过凸缘115而连结于车身配重38的侧面。并且,通过液压缸114的伸缩,车身配重38在通常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据此,液压缸114兼备作为支撑机构111的功能和作为驱动部112的功能。换言之,支撑机构111及驱动部112具有共同的液压缸114。
在图11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车身配重支撑装置120包括支撑机构121和驱动部122,支撑机构121支撑配置在车身32的前侧的车身配重38使其能够在接近车身32的接地位置与相对于该接近位置从车身32向前方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且在接近位置或离开位置(也就是说,从地面浮起的通常位置)与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驱动部122通过使支撑在该支撑机构121的车身配重38移动,从而在前后方向变更下部行走体的重心位置。
支撑机构121具有在车身配重38的左右两侧各配置一组的支撑部件123及液压缸124。支撑部件123沿车身32的前面在上下方向延伸,并且,通过引导部件(未图示)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地被保持。液压缸124的头侧被固定于支撑部件123的前面,另一方面,液压缸124的杆侧通过凸缘125而连结于车身配重38的侧面。
在支撑部件123的后面一体地或独立地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延伸的齿条部126。与该齿条部126相对应,在车身32设有与齿条部126啮合的小齿轮127和旋转驱动该小齿轮127的液压马达(未图示)。并且,通过液压马达的旋转,支撑部件123通过小齿轮127及齿条部126沿上下方向移动,据此,车身配重38在通常位置与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此外,通过液压缸124的伸缩,车身配重38在接近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据此,驱动部122由液压马达、齿条部126、小齿轮127及液压缸124等构成。此外,支撑机构121及驱动部122具有共同的液压缸124。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第一至第七实施方式,可包含其它各种方式。例如,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分别设置在车身32的前后方向两侧的一对车身配重38、39中,将前侧的车身配重38支撑为能够在通常位置与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并将后侧的车身配重39以固定状态安装于车身32,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前侧的车身配重38支撑为能够在通常位置与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并将后侧的车身配重39支撑为能够在接近位置与相对于该接近位置位于后侧的离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将一对车身配重38、39支撑为均能够在通常位置与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或在接近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或者只将后侧的车身配重39支撑为能够在通常位置与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
此外,在所述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70的动作均可由操作员通过设置在司机室5内的操作开关来操作,但本发明也可还包括检测履带起重机的组装状态等的检测部和基于该检测部的信号控制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70的驱动部52、72的控制部,自动控制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70的动作。
而且,通过使车身配重38、39移动,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位置在前后方向变更,但在履带起重机中所装备的通常的过负荷防止装置并不设想此种使用方法,因此,从提高姿势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根据车身配重38、39的重心位置的移动量来变更过负荷防止装置的设定。设定通过预先计算而保管,并配合移动而设定适当的值。或者,设定为与操作员选择的移动位置相对应的值即可。例如在履带起重机的分解组装中使附属装置立起时,或者让附属装置倒伏在地面时,如果操作员从过负荷防止装置的显示画面选择模式,则对应于此车身配重动作,ML设定值(额定负荷)变化。此外,也可设想在作业半径大的地方进行重货物的悬吊作业,但由过负荷防止装置停止作业的情况下,使车身配重移动而姿势稳定性有所改善,以不让过负荷防止装置停止的方式进行作业的使用方法。
根据以上所述的第一至第七实施方式可知,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方式的履带起重机(1)中,在下部行走体(2)上能够回转地搭载有上部回转体(4),在上部回转体(4)的前部侧能够起伏地支撑有附属装置(6)的基端,另一方面,在上部回转体(4)的后部侧设有配重(8)。下部行走体(2)具有:各包含履带(37)的左右一对的履带架(31L、31R);连结两个履带架(31L、31R)且支撑所述上部回转体(4)的车身(32);以及分别设置在车身(32)的前后方向两侧的一对车身配重(38、39)。并且,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方式的履带起重机(1)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70、80、90、100、110、120)包括:将一对车身配重(38、39)中至少其中一方支撑为能够移动的支撑机构(51、71、81、91、101、111、121);以及通过使被支撑在支撑机构(51、71、81、91、101、111、121)的车身配重(38、39)移动,从而在前后方向变更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位置的驱动部(52、72、82、92、101、112、122)。
根据第一方式,根据履带起重机(1)的组装状态等,通过驱动部(52、72、82、92、102、112、122)使被支撑在支撑机构(51、71、81、91、101、111、121)的车身配重(38、39)移动,从而能够在前后方向变更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位置,因此,能够提高姿势稳定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方式的履带起重机(1)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70、80、90、100、120)中,在第一方式,支撑机构(51、71、81、91、101、121)支撑车身配重(38)使其能够在从地面浮起的通常位置与接触于地面的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
根据第二方式,如果使车身配重(38)从通常位置移动到接地位置,则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位置向移动到接地位置的车身配重(38)的相反侧的车身配重(39)侧移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三方式的履带起重机(1)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70、80、90、100、120)中,在第二方式,驱动部(52、72、82、92、102、122)被设置成当车身配重(38)位于接地位置时能够以规定压将车身配重(38)按压于地面。
根据第三方式,如果驱动部(52、72、82、92、102、122)以规定压将车身配重(38)按压于地面,则相对应地能够减轻作用于下部行走体(2)的履带架(31L、31R)的接地压,能够进一步提高姿势稳定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第四方式的履带起重机(1)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70、100、110、120)中,在第一方式、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支撑机构(71、101、111、121)将车身配重(38、39)支撑为能够在接近车身(32)的接近位置与相对于该接近位置从车身(32)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
根据第四方式,如果使车身配重(38、39)从接近位置移动到离开位置,下部行走体(2)的重心位置向车身配重(38、39)的移动侧移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五方式的履带起重机(1)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70、80、90、100、110、120)中,在第一方式、第二方式、第三方式或第四方式,支撑机构(51、71、81、91、101、111、121)及驱动部(52、72、82、92、102、112、122)至少具有分别配置在车身(32)的左右两侧的共同的液压缸(54、74、84、94、104、114、124),该液压缸(54、74、84、94、104、114、124)的一端连结于车身(32)侧,液压缸(54、74、84、94、104、114、124)的另一端连结于车身配重(38、39)侧,通过液压缸(54、74、84、94、104、114、124)的伸缩动作使车身配重(38、39)移动。
本发明所涉及的第六方式的履带起重机(1)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50、70、80)中,在第五方式,支撑机构(51、71、81)具有分别配置在车身(32)的左右两侧的辅助部件(53、73、83),该辅助部件(53、73、83)的一端连结于车身(32)侧,该辅助部件(53、73、83)的另一端连结于车身配重(38、39)侧。

Claims (4)

1.一种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履带起重机中,上部回转体通过回转支承可回转地搭载在下部行走体上,附属装置的基端可起伏地被该上部回转体的前部侧支撑,另一方面,在上部回转体的回转中心的后部侧设有配重,
所述下部行走体具有:分别包含履带的左右一对履带架;连结这两个履带架并支撑所述上部回转体的车身;以及隔着车身的前述上部回转体的回转中心分别设置在前后方向两侧的一对车身配重,
所述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包括:
支撑机构,可移动地支撑所述一对车身配重中的至少其中之一;以及
驱动部,通过使被该支撑机构支撑的车身配重移动,从而使所述下部行走体的重心位置在前后方向变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机构可在通常位置与接地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地支撑所述车身配重,其中,通常位置是指所述车身配重从地面浮起的位置,接地位置是指所述车身配重与地面接触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部被设置成:当所述车身配重位于接地位置时,能够以规定压将该车身配重按压于地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机构可在接近位置与离开位置之间沿前后方向移动地支撑所述车身配重,其中,接近位置是指所述车身配重接近所述车身的位置,离开位置是指相对于该接近位置离开所述车身的位置。
CN201680009766.3A 2015-02-10 2016-02-08 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5314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24349 2015-02-10
JP2015024349A JP6455203B2 (ja) 2015-02-10 2015-02-10 クローラクレーンのカーボディウエイト支持装置
PCT/JP2016/000639 WO2016129262A1 (ja) 2015-02-10 2016-02-08 クローラクレーンのカーボディウエイト支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465A CN107531465A (zh) 2018-01-02
CN107531465B true CN107531465B (zh) 2019-12-24

Family

ID=566143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976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531465B (zh) 2015-02-10 2016-02-08 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18781B2 (zh)
JP (1) JP6455203B2 (zh)
CN (1) CN107531465B (zh)
DE (1) DE112016000693B4 (zh)
WO (1) WO20161292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6008822B4 (de) * 2016-07-19 2021-05-20 Liebherr-Werk Ehingen Gmbh Mobilkran mit verstellbarer Ballastaufnahmevorrichtung
JP6787350B2 (ja) * 2017-02-02 2020-11-18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EP3556716B1 (en) * 2017-02-02 2022-03-09 Kobelco Construction Machinery Co., Ltd. Construction machine
DE112019001317T5 (de) * 2018-03-13 2020-11-26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Construction Cranes Co., Ltd Kran des raupenkettentyps
JP6673521B1 (ja) * 2018-12-17 2020-03-25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クローラ吊装置、およびブラケット
WO2020262471A1 (ja) * 2019-06-28 2020-12-30 株式会社タダノ 作業車両
WO2022259672A1 (ja) 2021-06-08 2022-12-15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移動式クレーンの下部走行体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移動式クレーン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4946A (zh) * 2009-02-16 2010-08-18 包尔机械有限公司 车辆,特别是工程车辆
JP4619147B2 (ja) * 2005-02-09 2011-01-26 日立住友重機械建機クレーン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842984A (en) * 1970-12-29 1974-10-22 American Hoist & Derrick Co Crane counterbalancing trailer assembly
JPS4976252A (zh) * 1972-11-24 1974-07-23
JPS5348368U (zh) * 1976-09-28 1978-04-24
JPS6247597U (zh) * 1985-09-12 1987-03-24
JPS6332893U (zh) * 1986-08-14 1988-03-03
JPH0585789U (ja) * 1991-07-29 1993-11-19 近畿イシコ株式会社 可動式カウンターウエイト装置
JPH10265176A (ja) * 1997-03-19 1998-10-06 Kobe Steel Ltd クローラクレーン
CN2308636Y (zh) * 1997-11-04 1999-02-24 顺德市伦教镇荔村伟力机械五金厂 一种液压桩机的底盘
JP2003056009A (ja) * 2001-08-20 2003-02-26 Shin Caterpillar Mitsubishi Ltd 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ウト式カウンタウエイト構造
JP4000975B2 (ja) * 2001-09-28 2007-10-31 コベルコクレーン株式会社 自走式作業機械
US20070221600A1 (en) * 2003-03-11 2007-09-27 Davis Daniel E Pipelayer and method of loading pipelayer or excavator for transportation
JP2006062789A (ja) * 2004-08-25 2006-03-09 Kobelco Cranes Co Ltd クレーンのカウンタウェイト自力着脱装置
US7677861B1 (en) * 2005-06-08 2010-03-16 Fehringer Joseph V Slat replacement machine
JP2008063880A (ja) * 2006-09-08 2008-03-21 Hitachi Constr Mach Co Ltd 建設機械
US7967158B2 (en) * 2006-10-27 2011-06-28 Manitowoc Crane Companies, Llc Mobile lift crane with variable position counterweight
US9278834B2 (en) 2009-08-06 2016-03-08 Manitowoc Crane Group, LLC Lift crane with moveable counterweight
JP5368294B2 (ja) * 2009-12-28 2013-12-18 日立住友重機械建機クレーン株式会社 カウンタウエイトの懸垂装置および移動式クレーン
JP5625377B2 (ja) * 2010-02-09 2014-11-19 コベルコクレーン株式会社 移動式クレーン
JP2012197155A (ja) * 2011-03-23 2012-10-18 Kobelco Cranes Co Ltd クローラクレーン
JP2013144869A (ja) * 2012-01-13 2013-07-25 Mitsuharu Fukashiro 建設機械
US20160169413A1 (en) * 2014-12-16 2016-06-16 Caterpillar Inc. Counterweight System and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19147B2 (ja) * 2005-02-09 2011-01-26 日立住友重機械建機クレーン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CN101804946A (zh) * 2009-02-16 2010-08-18 包尔机械有限公司 车辆,特别是工程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6000693T5 (de) 2017-11-02
DE112016000693B4 (de) 2021-06-17
CN107531465A (zh) 2018-01-02
US20180022585A1 (en) 2018-01-25
JP6455203B2 (ja) 2019-01-23
JP2016147729A (ja) 2016-08-18
US10618781B2 (en) 2020-04-14
WO2016129262A1 (ja) 2016-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1465B (zh) 履带起重机的车身配重支撑装置
EP2354077B1 (en) Mobile crane having counterweight
EP3208226B1 (en) Lift crane with movable counterweight
EP307570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rane counterweight positioning
EP3099622B1 (en) Lift crane with improved movable counterweight
CN102001593B (zh) 起重机
EP1985573A2 (en) Mast raising structure and process for high-capacity mobile lift crane.
JP5750467B2 (ja) 切り離し可能なカウンタウェイト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た車載型クレーン
KR0140085B1 (ko) 가동균형추를 가진 인양능력향상비임부착장치와 이를 가진 크레인
JP5082765B2 (ja) クローラクレーン
JP2021147123A (ja) カウンタウエイトおよびカウンタウエイトの移動方法
JP5454308B2 (ja) クレーン
CA2960065C (en) Crane for lifting and transporting loads comprising a roll-over protection system
JP2021014345A (ja) 移動式クレーン
JP7452399B2 (ja) クレーン
JP7392820B2 (ja) クレーンの連結ビーム取付方法
CN211078268U (zh) 一种随车起重机的支撑机构
CN212198274U (zh) 一种微型吊车
JP2018135185A (ja) 組立式クレーン
JP2012051692A (ja) 移動式クレーン
JP4199468B2 (ja) クレーン車の安全装置
JP4152626B2 (ja) 移動式クレーンの過負荷防止装置
JP3613334B2 (ja)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
JP2020029360A (ja) 荷重検出装置
JP2020011796A (ja) 移動式クレー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