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1134B - 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1134B
CN107531134B CN201680026179.5A CN201680026179A CN107531134B CN 107531134 B CN107531134 B CN 107531134B CN 201680026179 A CN201680026179 A CN 201680026179A CN 107531134 B CN107531134 B CN 1075311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dy case
air
main body
detection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617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1134A (zh
Inventor
松本俊彦
木下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11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1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11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1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6Filt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壳(4),其是顶面为长方形的箱形状的,具有第1、第2吹出口(11、12)和第1、第2吸入口(13、14),且被安装于车辆顶面;形成在主体壳(4)内的、将第1吹出口(11)和第1吸入口(13)连通的第1送风路径(15);设置于第1送风路径(15)的空气净化部(5)和送风部(6);形成在主体壳(4)内的、将第2吹出口(12)和第2吸入口(14)连通的第2送风路径(18);和设置于第2送风路径(18)的粉尘检测部(7)和第1基板部(9),主体壳(4)的长边方向的空气净化部(5)的长度比主体壳(4)的长边方向的送风部(6)的长度长。

Description

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汽车的车室内的顶部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这种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已知如下结构:包括:具有第1吹出口和第1、第2吸入口的主体壳;将设置在主体壳内的第1吹出口和第1吸入口连通的第1送风路径;和将与第1送风路径连通的开口部和第2吸入口连通的第2送风路径。而且,包括设置于第1送风路径的空气净化部和送风部以及设置于第2送风路径的粉尘检测部和第1基板部,主体壳安装于车室内的顶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4836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昭62-76844号公报
发明内容
现有技术中,作为安装于车室内的顶部的类型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会让人感觉车室内的空间狭小,给乘坐人员带来不适感,所以要求小型化、薄型化。
但是,在感测车室内的空气的污染,并显示其结果的情况下,粉尘传感器、显示部、基板等部件数量增加,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变大。因此,要求通过没有空间浪费的部件配置,来进行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小型化、薄型化。但是,因部件配置,存在风路变复杂导致捕集风量降低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行能够小型化、薄型化的部件配置,抑制捕集风量降低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而且,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壳,其是顶面为长方形的箱形状,具有第1、第2吹出口和第1、第2吸入口,且被安装于车辆顶面;形成在上述主体壳内的、将上述第1吹出口和上述第1吸入口连通的第1送风路径;设置于上述第1送风路径的空气净化部和送风部;形成在上述主体壳内的、将上述第2吹出口和上述第2吸入口连通的第2送风路径;和设置于上述第2送风路径的粉尘检测部和第1基板部,上述第1基板部具有根据来自上述粉尘检测部的信号控制上述送风部的风量的控制基板部分,上述粉尘检测部配置在上述主体壳的一个长边侧且一个短边侧,上述空气净化部在上述主体壳的一个长边侧且另一个短边侧与上述粉尘检测部相邻地配置,上述第1基板部配置在上述主体壳的另一个长边侧且一个短边侧,上述送风部在上述主体壳的另一个长边侧且比上述第1基板部靠另一个短边侧与上述第1基板部相邻地配置,上述主体壳的长边方向的上述空气净化部的长度,比上述主体壳的长边方向的上述送风部的长度长。
由此,实施所期望的目的。
如以上的方式,本发明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成为部件彼此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地,没有浪费的空间、能够实现小型化、薄型化的部件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将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安装于车内的顶部的情况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从前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从后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展开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从下侧观看的展开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粉尘检测部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概略图。
图9是实施方式2的车辆空气净化器的从下侧观看的展开图。
图10是在实施方式2的车辆空气净化器中出,从上主体壳卸下了第2下主体壳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首先,说明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图1是将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安装在车室内的顶部的情况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1安装于汽车2的车室内的顶部3。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1在安装于汽车2的状态下,将汽车2的前侧定义为前侧,将汽车2的后侧定义为后侧,将从汽车2的前侧观看的左侧定义为左侧,将从汽车2的前侧观看的右侧定义为右侧。
图2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从前侧观看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从后侧观看的立体图。图4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展开图。图5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框图。
如图2~图5所示,车辆用空气净化器1包括主体壳4、空气净化部5、送风部6、粉尘检测部7、显示部8、第1基板部9和第2基板部10。
如图2、图3所示,主体壳4是与左右、前后方向的尺寸相比上下方向的尺寸较小的大致箱形状。主体壳4从下观看时顶面侧横长(左右方向)的长方形。在主体壳4的前面侧具有第1吹出口(净化吹出口)11和第2吹出口12。在主体壳的后面侧设置有第1吸入口(净化吸入口)13,在主体壳4的下表面侧具有第2吸入口14。
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4内形成有将第1吹出口11和第1吸入口13连通的第1送风路径(净化送风路径)15和将第2吹出口12和第2吸入口14连通的第2送风路径18。在第1送风路径15中,从第1吸入口13吸入的车内的空气依次经由空气净化部5、送风部6从第1吹出口11被送风到车内。
空气净化部5安装在主体壳4的后面侧的第1吸入口13附近。空气净化部5作为一个例子是将过滤材料折弯为波状的集尘过滤器。
送风部6包括涡旋形状的壳体16、固定于壳体的电动机24(参照图5)和通过电动机24进行旋转的叶片(未图示)。壳体16在顶面具有圆形的吸气口(未图示),在前面侧具有四边形的排出口17。
当叶片通过电动机24进行旋转时,车内的空气被从主体壳4的第1吸入口13吸入到主体壳4内。该吸入的空气被送风到空气净化部5,通过空气净化部5来捕集空气中的尘埃等。通过了空气净化部5的空气经由壳体16的吸气口被送风到壳体16内。然后,从壳体16的排出口17经由主体壳4的第1吹出口11被送风到车内。
在第2送风路径18中,从第2吸入口14吸入的车内的空气依次经由粉尘检测部7、第1基板部9从第2吹出口12被送风到车内。
粉尘检测部7测定空气中的粉尘量。粉尘检测部7作为一个例子是光散射式的。
显示部8设置于主体壳4的下表面。显示部8的显示内容基于由粉尘检测部7测量的值,由设置在主体壳4内的第2基板部10控制。
第2基板部10设置在主体壳4内,配置在显示部8的上方。
第1基板部9具有控制基板部分19和操作用基板部分20。控制基板部分19根据来自粉尘检测部7的信号控制送风部6的风量。操作用基板部分20具有操作用的多个开关21。通过该多个开关21,能够进行电源的接入、切断、模式的切换等。
图6是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从下方观看的展开图。在此,说明主体壳4内的部件的配置。
如图6所示,在主体壳4内的后侧(一个长边侧)具有粉尘检测部7和空气净化部5。粉尘检测部7配置在主体壳4的后侧(一个长边侧)且右侧(一个短边侧)。空气净化部5配置在主体壳4的后侧(一个长边侧)且左侧(另一个短边侧)。粉尘检测部7和空气净化部5相邻地配置。主体壳4的长边方向的空气净化部5的长度A比主体壳4的长边方向的粉尘检测部7的长度B长。
在主体壳4内的前侧(另一个长边侧)具有第1基板部9、送风部6和第2基板部10。第1基板部9配置在主体壳4的前侧(另一个长边侧)且右侧(一个短边侧),第2基板部10配置在主体壳4的前侧(另一个长边侧)且左侧(另一个短边侧)。送风部6配置在第1基板部9与第2基板部10之间,与第1基板部9和第2基板部10两者相邻地配置。
如以上的方式,为粉尘检测部7和空气净化部5相邻的结构。另外,送风部6配置在第1基板部9与第2基板部10之间,是与第1基板部9、第2基板部10两者相邻的结构。由此,能够进行部件彼此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地、没有浪费空间的部件配置。
另外,主体壳4的左右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送风部6的长度C比主体壳4的左右方向(长边方向)上的空气净化部5的长度A短,送风部6配置在第1基板部9与第2基板部10之间。由此,主体壳4的左右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送风部6的中心E(吸气口的中心)与空气净化部5的中心D的距离缩短,从送风部6的中心E至空气净化部5的两端为止的距离接近A/2(相同)。即,空气净化部5的左右方向(长边方向)的风量接近均匀,能够通过空气净化部5整体均匀捕集空气的尘埃等。作为结果,形成能够小型化、薄型化的部件配置,能够提供抑制捕集风量的降低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在此,将从粉尘检测部7的主体壳4的右侧(一个短边侧)至空气净化部5的主体壳4的左侧(另一个短边侧)为止的长度定义为长度F。另外,将从第1基板部9的主体壳4的右侧(一个短边侧)至第2基板部10的主体壳4的左侧(另一个短边侧)为止的长度定义为长度G。此时,长度F和长度G实质上相同。此外,实质上相同是指,相对于长度F,长度G为从80%至120%之间的长度。
由此,主体壳4的左右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长度各自实质上相同,所以能够抑制形成在主体壳4内的无用的空间。
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1中,其特征在于,第1基板部9的主体壳4的左右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长度H比第2基板部10的主体壳4的左右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长度I长。在空气净化部5的右侧(一个短边侧)具有粉尘检测部7。在送风部6的右侧(一个短边侧)具有第1基板部9,在送风部6的左侧(另一个短边侧)具有第2基板部10。在此,送风部6的右侧(一个短边侧)的第1基板部9的主体壳4的左右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长度H,比送风部6的左侧(另一个短边侧)的第2基板部10的主体壳4的左右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长度I长。
由此,相比第1基板部的长度H比第2基板部10的长度I短的情况,送风部6的中心E(吸气口的中心)与空气净化部5的中心D的距离缩短。即,从送风部6的中心E至空气净化部5的两端为止的距离接近A/2(相同),所以空气净化部5的左右方向(长边方向)上的风量接近均匀,能够通过空气净化部5整体均匀捕集空气的尘埃等。
另外,主体壳4安装在比驾驶座靠后方且在车内的顶部3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上。在此,主体壳4的前侧(另一个长边侧)成为车的前方向,主体壳4的右侧(一个短边侧)成为驾驶座侧。主体壳4具有:固定于顶部3面,作为主体壳4的上表面的上主体壳22;和安装于上主体壳22的作为主体壳4的下表面的下主体壳23。下主体壳23具有第1下主体壳23A和第2下主体壳23B。第1基板部9具有控制基板部分19和操作用基板部分20。操作用基板部分20具有操作用基板25和设置于操作用基板25的多个开关21。第1下主体壳23A具有供开关21贯通的多个孔27。
由此,第1基板部9配置在主体壳4的前侧(另一个长边侧)且右侧(一个短边侧)。即,在主体壳4的右侧(一个短边侧)、驾驶座侧具有开关21。由此,开关21虽然比驾驶座靠后方,但是从驾驶座至开关21为止的距离变近,所以与配置在主体壳4的左侧(另一个短边侧)的情况相比,来自驾驶座的开关操作变得容易。
另外,显示部8配置在靠下主体壳23的左侧(另一个短边侧),即配置在比驾驶座靠后方且在副驾驶座侧。
由此,从驾驶座向后方回头看来确认显示部8的情况下,与显示部配置在比驾驶座靠后方且在驾驶座侧的情况相比,回头的角度小,所以容易从驾驶座确认显示部8。
此外,在此对主体壳4的右侧(一个短边侧)成为驾驶座侧的情况下、即左侧方向盘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在主体壳4的左侧(另一个短边侧)为驾驶座侧的情况、即右侧方向盘的情况下,只要使上述结构完全左右相反就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粉尘检测部的立体图。如图7所示,粉尘检测部7具有箱形状的检测壳29和设置在检测壳29内的检测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壳29具有检测用吸入口31和检测用吹出口32。在检测壳29内形成有在将检测用吸入口31和检测用吹出口32连通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检测用风路33。如上所述,检测用风路33在箱形状的检测壳29内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所以能够使检测壳29形成为与左右、前后方向的尺寸相比上下方向的尺寸较小的大致箱形状,能够进行装置的薄型化。
(实施方式2)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现有技术中,这种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在具有净化吹出口和净化吸入口的箱形状的主体壳内形成有将净化吹出口和净化吸入口连通的净化送风路径,在净化送风路径设置有空气净化部和送风部。主体壳包括:安装于车内顶面,作为主体壳的上表面的上主体壳;和安装于上主体壳,作为主体壳的下表面的第1下主体壳和第2下主体壳。在上主体壳固定有送风部,在第2下主体壳安装有空气净化部。第2下主体壳的垂直截面形状为U字形状,以通过第2下主体壳的两侧面的上端夹着上主体壳的方式安装。而且,已知有通过使第2下主体壳向下方移动,将第2下主体壳从主体壳卸下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中,在作为安装在车室内的顶部的类型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中,期望空气净化部的维护性的进一步提高。
在卸下空气净化部的情况下,为了不与空气净化部直接接触地卸下,空气净化部安装于第2下主体壳,当将该第2下主体壳从上主体壳卸下时,也将空气净化部同时卸下。
但是,第2下主体壳的垂直截面形状为U字形状,以通过第2下主体壳的两侧面的上端夹着上主体壳的方式安装,通过向作为落下方向的下方移动,而从上主体壳卸下第2下主体壳。因此,如果在卸下时对单侧的侧面用力过大、而仅单侧的侧面向下,则存在因第2下主体壳较大地倾斜、或第2下主体壳落下而使由空气净化部捕集的粉尘分散的情况。
于是,实施方式2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能够抑制在卸下空气净化部时因空气净化部较大地倾斜、或第2下主体壳落下而使由空气净化部捕集的粉尘飞散的情况。
于是,为了达成该目的,实施方式2的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壳,其是箱形状的,具有第1吹出口和第1吸入口,且被安装于车辆顶面;形成在上述主体壳内的、将上述第1吹出口和上述第1吸入口连通的第1送风路径;和设置于上述第1送风路径的空气净化部和送风部,上述主体壳包括:构成上述主体壳的上表面的上主体壳;和安装于上述上主体壳,构成上述主体壳的下表面的第1下主体壳和第2下主体壳,上述送风部固定于上述上主体壳,上述空气净化部安装于上述第2下主体壳,上述第2下主体壳通过向水平方向移动而能够相对于上述上主体壳拆装。
由此,能够提供能够抑制在将第2下主体壳从上主体壳卸下时因空气净化部较大地倾斜、或卸下第2下主体壳而使空气净化部捕集的粉尘飞散的情况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如图1~图3、图5、图7所示,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101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1相同。因此,关于与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1共通的结构,使用在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1的说明中使用的图1~图3、图5、图7进行说明。
另一方面,使用图8~图10说明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101的特征结构。
图8是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概略图。图9是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从下侧观看的展开图。图10是在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中从上主体壳卸下第2下主体壳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101安装于汽车2的车室内的顶部3。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101在安装于汽车2的状态下,将汽车2的前侧定义为前侧,将汽车2的后侧定义为后侧,将从汽车2的前侧观看的左侧定义为左侧,将从汽车2的前侧观看的右侧定义为右侧。
如图2、图3、图5、图8所示,车辆用空气净化器101包括主体壳4、空气净化部5、送风部6、粉尘检测部7、显示部8、第1基板部9和第2基板部10。
主体壳4是与左右、前后方向的尺寸相比上下方向的尺寸小的大致箱形状。主体壳4从下观看时顶面侧横长(左右方向)的长方形。如图2所示,在主体壳4的前面侧具有作为净化吹出口的第1吹出口11、和第2吹出口12。如图3所示,在主体壳的后侧设置有作为净化吸入口的第1吸入口(净化吸入口)13,在主体壳4的下表面侧具有第2吸入口14。
如图8所示,在主体壳4内形成有将第1吹出口11和第1吸入口13连通的作为净化送风路径的第1送风路径15和将第2吹出口12和第2吸入口14连通的第2送风路径18。在第1送风路径15中,从第1吸入口13吸入的车内的空气依次经由空气净化部5、送风部6从第1吹出口11被送风到车内。
空气净化部5安装于后述的第2下主体壳23B。空气净化部5作为一个例子是将过滤材料折弯为波状的集尘过滤器。
送风部6包括涡旋形状的壳体16、固定于壳体的电动机24(参照图5)和通过电动机24进行旋转的叶片(未图示)。壳体16在顶面具有圆形的吸气口(未图示),在前面侧具有四边形的排出口17。
当叶片通过电动机24进行旋转时,车内的空气被从主体壳4的第1吸入口13吸入到主体壳4内。该吸入的空气被送风到空气净化部5,通过空气净化部5来捕集空气中的尘埃等。通过了空气净化部5的空气经由壳体16的吸气口(未图示)被送风到壳体16内。然后,从壳体16的排出口17经由主体壳4的第1吹出口11被送风到车内。
在第2送风路径18中,从第2吸入口14吸入的车内的空气依次经由粉尘检测部7、第1基板部9从第2吹出口12被送风到车内。
粉尘检测部7测定空气中的粉尘量。粉尘检测部7作为一个例子是光散射式的。
显示部8设置于主体壳4的下表面。显示部8的显示内容基于由粉尘检测部7测量的值,由设置在主体壳4内的第2基板部10控制。
第2基板部10设置在主体壳4内,配置在显示部8的上方。
第1基板部9具有控制基板部分19和操作用基板部分20。控制基板部分19根据来自粉尘检测部7的信号控制送风部6的风量。操作用基板部分20具有操作用的多个开关21。通过该多个开关21,能够进行电源的接入、切断、模式的切换等。
图9是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从下方观看的展开图。在此,说明主体壳4内的部件的配置。
如图8、图9所示,主体壳4包括:构成主体壳4的上表面的上主体壳22;和安装于上主体壳,构成主体壳的下表面的第1下主体壳23A和第2下主体壳23B。
上主体壳22以平板形状安装于汽车2的车室内的顶部3,在上主体壳22的下表面固定有送风部6、粉尘检测部7、第1基板部9、第2基板部10和第1下主体壳23A。在第2下主体壳23B的上表面可拆装地安装有空气净化部5。
第1下主体壳23A配置在主体壳4的前侧(另一个长边侧),第2下主体壳23B配置在主体壳4的后侧(一个长边侧)。
空气净化部5配置在主体壳4的后侧(一个长边侧)且左侧(另一个短边侧),与粉尘检测部7相邻地配置。
在主体壳4内的前侧(另一个长边侧)具有第1基板部9、送风部6和第2基板部10。第1基板部9配置在主体壳4的前侧(另一个长边侧)且右侧(一个短边侧),第2基板部10配置在主体壳4的前侧(另一个长边侧)且左侧(另一个短边侧)。送风部6配置在第1基板部9与第2基板部10之间,与第1基板部9和第2基板部10两者相邻地配置。
接着,说明空气净化部5的卸下方法。图10是在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中从上主体壳卸下第2下主体壳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空气净化部5可拆装地安装于第2下主体壳23B的上表面。第2下主体壳23B可拆装地安装于上主体壳22,通过向主体壳4内的后侧(一个长边侧)移动,而被从上主体壳22卸下。
具体来说,第2下主体壳23B包括:具有水平面的四边形的下板34、2个第1侧板35、和第2侧板36。第1侧板35是指从下板34的沿着第2下主体壳23B的移动方向的2个边分别向上方延伸的2个侧板。第2侧板36是指从下板34的与第1下主体壳23A相反一侧的边向上方延伸的侧板。
第2侧板36与2个第1侧板35连结,设置有作为第1吸入口13的多个开口37,第1侧板35各自在上端具有向内方延伸的爪部38。在上主体壳22设置有供爪部38各自嵌入的2个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水平槽部39。根据该结构,第2下主体壳23B能够向水平方向移动。即,通过使第2下主体壳23B向主体壳4内的后侧(一个长边侧)移动,能够不与空气净化部5接触地,从上主体壳22卸下第2下主体壳23B和空气净化部5。
如上所述,第2下主体壳23B通过向与落下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水平方向移动而从上主体壳22被卸下。由此,能够提供在卸下空气净化部5时,能够抑制空气净化部5的倾斜、第2下主体壳23B的落下等导致的粉尘从空气净化部5飞散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另外,作为净化吸入口的第1吸入口13是设置于第2下主体壳23B的第2侧板36的多个开口37。在空气净化部5的上风侧具有作为多个开口37的第1吸入口13。由此,在卸下空气净化部5时,即使在使空气净化部5倾斜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存积在空气净化部5的上风侧的粉尘块通过形成多个横长四边形状的开口37的格子30而落下到车内。
另外,在水平槽部39的主体壳4的后侧前端设置有向下方倾斜的倾斜槽部41。由此,在第2下主体壳23B安装于上主体壳22的情况下,使第2下主体壳23B倾斜,能够将爪部38插入到倾斜槽部41,所以容易进行安装作业。
图7是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的粉尘检测部的从下侧观看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车辆空气净化器101在主体壳内设置有粉尘检测部7和具有控制基板部分19的第1基板部9。控制基板部分19根据粉尘检测部7的信号控制送风部6的风量。粉尘检测部7包括箱形状的检测壳29和设置在检测壳29内的检测传感器(未图示)。检测壳29具有检测用吸入口31、检测用吹出口32和检测传感器的维护用的孔45。维护用的孔45设置于检测壳29的下表面。在维护用的孔45的下方配置有第2下主体壳23B。
由此,当从上主体壳22卸下第2下主体壳23B时,从主体壳4的下方能够看见检测传感器的维护用的孔45,所以容易进行检测传感器的维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示,本发明能够提供安装于汽车的车室内的顶部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附图标记说明
1 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2 汽车
3 顶部
4 主体壳
5 空气净化部
6 送风部
7 粉尘检测部
8 显示部
9 第1基板部
10 第2基板部
11 第1吹出口
12 第2吹出口
13 第1吸入口
14 第2吸入口
15 第1送风路径
16 壳体
17 排出口
18 第2送风路径
19 控制基板部分
20 操作用基板部分
21 开关
22 上主体壳
23 下主体壳
23A 第1下主体壳
23B 第2下主体壳
24 电动机
25 操作用基板
27 孔
29 检测壳
31 检测用吸入口
32 检测用吹出口
33 检测用风路
34 下板
35 第1侧板
36 第2侧板
37 开口
38 爪部
39 水平槽部
41 倾斜槽部
45 维护用的孔
A 长度
B 长度
C 长度
D 中心
E 中心
F 长度
G 长度
H 长度
I 长度。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壳,其是顶面为长方形的箱形状,具有第1、第2吹出口和第1、第2吸入口,且被安装于车辆顶面;
形成在所述主体壳内的、将所述第1吹出口和所述第1吸入口连通的第1送风路径;
设置于所述第1送风路径的空气净化部和送风部;
形成在所述主体壳内的、将所述第2吹出口和所述第2吸入口连通的第2送风路径;和
设置于所述第2送风路径的粉尘检测部和第1基板部,
所述第1基板部具有根据来自所述粉尘检测部的信号控制所述送风部的风量的控制基板部分,
所述粉尘检测部配置在所述主体壳的一个长边侧且一个短边侧,
所述空气净化部在所述主体壳的一个长边侧且另一个短边侧与所述粉尘检测部相邻地配置,
所述第1基板部配置在所述主体壳的另一个长边侧且一个短边侧,
所述送风部在所述主体壳的另一个长边侧且比所述第1基板部靠另一个短边侧与所述第1基板部相邻地配置,
所述主体壳的长边方向的所述空气净化部的长度,比所述主体壳的长边方向的所述送风部的长度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主体壳的另一个长边侧的显示部;和
控制所述显示部的显示的第2基板部,
所述第2基板部在所述主体壳的另一个长边侧且另一个短边侧在其与所述第1基板部之间隔着所述送风部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粉尘检测部在所述主体壳的一个短边侧至所述空气净化部在所述主体壳的另一个短边侧为止的长度,与从所述第1基板部在所述主体壳的一个短边侧至所述第2基板部在所述主体壳的另一个短边侧为止的长度实质上相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基板部在所述主体壳的长边方向的长度比所述第2基板部在所述主体壳的长边方向的长度长。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壳安装在比驾驶座靠后方且在车内顶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线上,所述主体壳的另一个长边侧为车的前方向,所述主体壳的一个短边侧为所述驾驶座侧,
所述主体壳包括:上主体壳,其固定于所述顶面且为所述主体壳的上表面;和下主体壳,其安装于所述上主体壳且为所述主体壳的下表面,
所述第1基板部具有操作用基板部分,所述操作用基板部分包括操作用基板和设置于所述操作用基板的多个开关,所述下主体壳具有供所述开关贯通的多个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部配置在靠所述下主体壳的另一个短边侧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尘检测部包括箱形状的检测壳和设置在所述检测壳内的检测传感器,在所述检测壳上具有检测用吸入口和检测用吹出口,在所述检测壳内设置有将所述检测用吸入口和所述检测用吹出口连通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检测用风路。
8.一种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壳,其是箱形状的,具有第1吹出口和第1吸入口,且被安装于车辆顶面;
形成在所述主体壳内的、将所述第1吹出口和所述第1吸入口连通的第1送风路径;和
设置于所述第1送风路径的空气净化部和送风部,
所述主体壳包括:构成所述主体壳的上表面的上主体壳;和安装于所述上主体壳,构成所述主体壳的下表面的第1下主体壳和第2下主体壳,
所述送风部固定于所述上主体壳,
所述空气净化部安装于所述第2下主体壳,
所述第2下主体壳通过向水平方向移动而能够相对于所述上主体壳拆装,
所述第2下主体壳包括:
具有水平面的四边形的下板;
从所述下板的沿着所述第2下主体壳的移动方向的2个边分别向上方延伸的2个第1侧板;和
从所述下板的与所述第1下主体壳相反一侧的边向上方延伸的第2侧板,
所述第1侧板各自在所述第1侧板的上端具有向内方延伸的爪部,在所述上主体壳上设置有供所述爪部各自嵌入的2个水平槽部,
通过使所述第2下主体壳向所述主体壳内的一个长边侧移动,不与所述空气净化部接触地,从所述上主体壳卸下所述第2下主体壳和所述空气净化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侧板与2个所述第1侧板连结,
所述第1吸入口是设置于所述第2侧板的多个开口。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水平槽部的各自的前端设置有向下方倾斜的倾斜槽部。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用空气净化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壳内设置有粉尘检测部和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来自所述粉尘检测部的信号控制所述送风部的风量,所述粉尘检测部具有箱形状的检测壳和设置在所述检测壳内的检测传感器,
在所述检测壳上具有检测用吸入口和检测用吹出口,在所述检测壳的下表面具有所述检测传感器的维护用的孔,所述第2下主体壳配置在所述维护用的孔的下方。
CN201680026179.5A 2015-06-23 2016-06-13 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Active CN1075311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5212 2015-06-23
JP2015-125211 2015-06-23
JP2015125211 2015-06-23
JP2015125212 2015-06-23
PCT/JP2016/002827 WO2016208145A1 (ja) 2015-06-23 2016-06-13 車両用空気清浄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134A CN107531134A (zh) 2018-01-02
CN107531134B true CN107531134B (zh) 2020-11-17

Family

ID=57584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6179.5A Active CN107531134B (zh) 2015-06-23 2016-06-13 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85414B2 (zh)
CN (1) CN107531134B (zh)
WO (1) WO201620814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6725Y2 (zh) * 1985-11-22 1992-04-15
JPH0630274Y2 (ja) * 1987-10-27 1994-08-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器
JP2855294B2 (ja) * 1991-07-09 1999-02-10 株式会社ゼクセル 車両用脱臭芳香装置
JP2606603Y2 (ja) * 1993-09-13 2000-12-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空気清浄器
JP4483602B2 (ja) * 2005-01-28 2010-06-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気清浄器
JP2008207603A (ja) * 2007-02-23 2008-09-11 Gac Corp 空気清浄器
US20080299014A1 (en) * 2007-05-28 2008-12-04 Yong Chul Kim Aroma diffuser for vehicles
JP2009029312A (ja) * 2007-07-27 2009-02-12 Denso Corp 空調装置
JP6100774B2 (ja) * 2011-07-18 2017-03-22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ヌ ヴェKoninklijke Philips N.V. 空気処理装置
CN102529647B (zh) * 2011-12-21 2014-01-29 上海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全方位抗菌智能型车用空气净化器
CN204383130U (zh) * 2015-01-29 2015-06-10 姚越峰 一种Ix35车载空气净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85414B2 (ja) 2020-11-18
JPWO2016208145A1 (ja) 2018-04-12
CN107531134A (zh) 2018-01-02
WO2016208145A1 (ja) 2016-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819408B2 (ja) 吸気システム
CN104185723B (zh) 作业车辆及轮式装载机
JP4443350B2 (ja) 空調設備
CN104285047A (zh) 作业车辆及轮式装载机
CN101922348A (zh) 发动机驱动工具
CN107531134B (zh) 车辆用空气净化器
KR101826021B1 (ko) 집진 기능을 구비하는 차량용 번호판 장치
CN206317655U (zh) 用于车辆的风道系统和具有其的车辆
EP2673151B1 (en) Hvac system for a work vehicle
JP5583608B2 (ja) 作業機用空調機の外気導入装置
JP4483602B2 (ja) 車両用空気清浄器
CN101113828A (zh) 空气净化器
JP4698276B2 (ja) 空気清浄機
US7503380B2 (en) Industrial truck with a radiator and a filter
JP2014172521A (ja) 車両の空調用気液分離構造
JP5988849B2 (ja) 集塵機
US4555825A (en) Hydraulic cooling system for vacuum street sweeper
JP2009107379A (ja) 作業車両
JP2012201271A (ja) 作業車両
JP2007153179A (ja) 車両の空調用エアインテークダクト構造
JP5988850B2 (ja) 集塵機
JP2024025508A (ja) 車両用空調設備のフィルター清掃装置
JP572168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用の除塵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JP2009213977A (ja) フィルタユニット
JP6898269B2 (ja) コンバイ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