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8225B - 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8225B
CN107428225B CN201680015132.9A CN201680015132A CN107428225B CN 107428225 B CN107428225 B CN 107428225B CN 201680015132 A CN201680015132 A CN 201680015132A CN 107428225 B CN107428225 B CN 1074282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coupling
housing
bevel gear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513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28225A (zh
Inventor
J·加赖斯
J·泽曼
G·恩德雷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Original Assignee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filed Critical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74282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82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282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822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1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only pivoting shut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1/3414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 B60H1/3428Nozzles; Air-diffusers with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air stream direction using a set of pivoting shutters and a pivoting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64Details of hin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60H2001/3471Details of actuators
    • B60H2001/3478Details of actuators acting on additional damper do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该装置具有可偏转地支承在壳体(12)中的控制叶片(20)和垂直于所述控制叶片延伸的并且可偏转地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二叶片(24)。经由所述叶片不仅可以调节从壳体中排出的空气流的方向而且可以调节所流出的空气的量。经由支承接片(16)设置在壳体的排气区域(14)上的操作元件(18)能垂直于控制叶片的纵轴线偏转,并且与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承接片上的第一锥齿轮(34)以及与控制叶片耦联。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40)嵌接。第二锥齿轮与杠杆组件(22)耦联,所述杠杆组件具有至少一个可旋转地支承的第一耦联元件,所述第一耦联元件与至少一个第一耦联杆耦联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耦联杆与第二叶片耦联。

Description

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由现有技术已知各种不同的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其中,经由设置在控制叶片后面的竖直叶片不仅能调节所流出的空气的方向而且能调节所流出的空气的量。空气方向和空气量不能彼此独立地调节。后面的叶片控制空气方向并且在极限位置中封闭空气出口。
DE102013100534A1公开一种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其中,构成为控制叶片的前面的水平叶片具有容纳部,圆形的操作元件被容纳在所述容纳部中。经由所述操作元件,通过转动运动可以改变竖直叶片的定向。经由操作元件可以使竖直叶片如此程度地偏转,使得这些竖直叶片抑制空气流通过排气装置
Figure GDA0002286335820000011
DE29814953U1公开一种用于机动车的新鲜空气喷嘴装置,其中同样能经由竖直叶片调节对所流出的空气的量的控制。为了使叶片偏转或摆动,设有在壳体外设置的以操作轮形式的调节装置。
然而,由现有技术已知的装置具有如下缺点,即:经由后面的竖直叶片仅能够实现不充分地封闭空气输送通道。尤其是,在用于控制空气流的具有设置在叶片区域中的操作元件的装置中不能实现经由操作元件将足够的力传递到后面的竖直叶片上,所述力能够实现密封的封闭。此外,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具有基本上居中地设置的操作元件的装置具有如下缺点,即:所述装置包括许多如下部件,所述部件伸入到排气装置的流动通道中并且因此引起空气的附加的但不希望的转向。
发明内容
因此任务是,给出一种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该装置消除现有技术的缺点并且提供对空气流出方向和流出空气量的低成本的、简单的且可靠的控制。
该任务通过具有如下所述技术特征的装置来解决。按照本发明的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可偏转地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一控制叶片和垂直于所述第一控制叶片延伸的并且可偏转地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二叶片,其中,经由第一控制叶片和第二叶片能调节从壳体中排出的空气流的方向并且经由第二叶片能调节所流出的空气的量,并且所述装置具有操作元件,所述操作元件经由支承接片设置在壳体的排气区域上,其中,操作元件以垂直于第一控制叶片的纵轴线可偏转的方式设置在支承接片上,并且与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承接片上的第一锥齿轮以及与第一控制叶片耦联,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嵌接,第二锥齿轮以垂直于第一锥齿轮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上,第二锥齿轮与杠杆组件耦联,所述杠杆组件具有可旋转地支承的至少一个第一耦联元件,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耦联元件与至少一个第一耦联杆耦联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耦联杆与第二叶片耦联,所述第二叶片之一构成为第二控制叶片并且第一耦联元件与第二控制叶片连接,在第二控制叶片的两侧延伸有平行设置的第二叶片,第一耦联元件在第一端部区段上与第一耦联杆并且在第二端部区段上与第二耦联杆可旋转地连接,第一组第二叶片与第一耦联杆并且第二组第二叶片与第二耦联杆连接,并且杠杆组件具有可转动地与第二锥齿轮耦联的第二耦联元件,所述第二耦联元件具有偏心于第二耦联元件的转动轴线设置的第一带动件;并且杠杆组件具有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上的杠杆元件,所述杠杆元件具有第一导向滑槽和第二导向滑槽,所述第一导向滑槽和第二导向滑槽分别与杠杆元件的转动轴线间隔开距离地设置在对置的区段上;其中,第一带动件在第一导向滑槽中并且第二带动件在第二导向滑槽中可引导地支承,并且第二带动件设置在第一耦联元件的第一端部区段中并且与第一耦联杆可旋转地连接。
在一种解决上述任务的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该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可偏转地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一控制叶片和垂直于所述第一控制叶片延伸的并且可偏转地支承在壳体中的第二叶片,其中,经由第一控制叶片和第二叶片能调节从壳体中排出的空气流的方向并且经由第二叶片能调节所流出的空气的量,并且所述装置具有操作元件,所述操作元件经由支承接片设置在壳体的排气区域上——中,
-操作元件以垂直于控制叶片的纵轴线可偏转的方式设置在支承接片上并且与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承接片上的第一锥齿轮以及与控制叶片耦联,
-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嵌接,
-第二锥齿轮以垂直于第一锥齿轮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上,
-第二锥齿轮与杠杆组件耦联,并且
-所述杠杆组件具有至少一个可旋转地支承的第一耦联元件,其中,第一耦联元件与至少一个第一耦联杆耦联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耦联杆与第二叶片耦联。
所述装置例如可以构成为排气装置并且设置在机动车的仪表板中。所述装置能够实现密封地封闭延伸穿过壳体的空气通道,因为经由杠杆组件通过压力使第二叶片偏转。在由现有技术已知的装置中,后面的竖直叶片总是被牵拉,其中,需要用于密封地封闭空气通道的转矩不会被施加到第二叶片上。然而,如果经由杠杆组件使第二叶片偏转,则可以将相应的力矩传递到叶片上,从而所述叶片占据希望的位置。在此,杠杆组件这样构成并且设置在壳体上,使得该杠杆组件以简单的方式将高的力矩施加到第二叶片上。由此能够实现经由第二叶片不仅更简单而且更可靠地对空气通道进行封闭。支承接片例如可以居中地设置在壳体的排气区域的区域中。因此,用于使叶片偏转或摆动的重要部件设置在支承元件的区域中,而不设置在控制叶片上。这一方面不引起空气流由于在控制叶片上的构件而转向并且此外防止控制叶片弯曲,因为没有压力经由操作元件被施加到控制叶片上。在此处说明的装置中,操作元件支撑在支承接片上。因此,在该装置中也可以省去用于加固或支撑控制叶片的附加机构。尤其是,该装置在排气装置非常宽的情况下是有利的,因为能够防止非常长的控制叶片弯曲。此外,控制叶片可以是竖直延伸的叶片或水平延伸的叶片。所述装置和各个部件在水平或竖直方向上的布置可以任意实现。
经由操作元件可以通过偏转或摆动使控制叶片偏转,以便使空气沿第一方向转向。此外,可以通过转动操作元件经由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和杠杆组件以及与此耦联的第一耦联元件使第二叶片偏转,以便使空气沿第二方向转向并且以便同时调节所流出的空气的量。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叶片之一构成为第二控制叶片并且第一耦联元件与第二控制叶片连接,其中,在第二控制叶片的两侧延伸有平行设置的第二叶片,其中,第一耦联元件在第一端部区段上与第一耦联杆并且在第二端部区段与第二耦联杆可旋转地连接,第一组第二叶片与第一耦联杆并且第二组第二叶片与第二耦联杆连接。在操作元件旋转或转动时,经由与此耦联的元件使第一耦联杆和第二耦联杆偏移,从而第二叶片能够被挤压到其关闭位置中。为此,相应的转矩被传递到第二叶片上,其中,第一耦联杆和第二耦联杆彼此远离地运动。
第一耦联元件可以以与第二控制叶片共同围绕第二控制叶片的摆动轴线可旋转的方式并且以与第二叶片的摆动轴线间隔开距离的方式与第一耦联杆和第二耦联杆连接。第一耦联元件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构成为第二控制叶片的支承轴颈的延长部。此外,第一耦联元件具有至少两个垂直地从摆动轴线突出的端部区段,用于耦联杆的带动件和杠杆组件的杠杆元件设置到所述端部区段上。其他的第二叶片也可以在其支承轴颈上具有延长部,其限定第二叶片的转动轴线。在这些延长部上设置有带动件,所述带动件被容纳在第一和第二耦联杆中的相应开口中。这些带动件同样与延伸通过第二叶片的支承轴颈的摆动轴线间隔开距离地设置。
杠杆组件可以具有:可转动地与第二锥齿轮耦联的第二耦联元件,所述第二耦联元件具有偏心于第二耦联元件的转动轴线设置的第一带动件;以及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上的杠杆元件,所述杠杆元件具有第一导向滑槽和第二导向滑槽,所述第一导向滑槽和第二导向滑槽分别与杠杆元件的转动轴线间隔开距离地设置在对置的区段上,其中,第一带动件在第一导向滑槽中并且第二带动件在第二导向滑槽中可引导地支承,第二带动件设置在第一耦联元件的第一端部区段中并且与第一耦联杆可旋转地连接。经由杠杆组件的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和方法将第二锥齿轮的旋转转化成第一耦联杆和第二耦联杆的移动运动。附加地,第一耦联杆和第二耦联杆可以进行垂直于移动方向的补偿运动。
杠杆元件可以在第二导向滑槽的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止挡部,所述止挡部经由第一耦联杆和/或经由第二耦联杆或经由在壳体上的导向部限制第二叶片的偏转或摆动。所述止挡部防止操作元件的转速过高。该止挡部防止第二叶片从关闭位置中运动出来,各第二叶片在所述关闭位置中基本上设置在一个平面中。根据杠杆组件的构成、尤其是根据杠杆元件、第一耦联元件和耦联元件上的带动件的距离,能够传递不同的操作力或力矩。因为经由杠杆组件传递的力和力矩大于在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可移动地或可转动地支承的操作元件中的力和力矩,所以虽然能够有利地实现经由第二叶片密封地封闭空气通道,然而也必须确保除了可确定的区域之外不进行旋转或转动。在备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叶片和第二控制叶片可以在其关闭位置中贴靠在壳体中的一个止挡部或多个止挡部上,所述一个止挡部或多个止挡部伸入流动通道或者说空气通道中。
操作元件可以具有第三导向滑槽,所述第三导向滑槽沿操作元件的纵轴线延伸,并且在第三导向滑槽中可以设置有与第一锥齿轮连接的第三耦联元件。该构造确保:即使在操作元件偏转或摆动时也可以进行第一锥齿轮的旋转或转动。第三导向滑槽在此可以构成为长孔并且第三耦联元件构成为销。第三耦联元件或者说销可以横向穿过内部开口设置,所述内部开口基本上延伸通过第一锥齿轮的转动轴线。在此,第一锥齿轮经由第一锥齿轮的外部区段容纳在支承接片上的支承部中。那么在这些实施方式中,操作元件延伸穿过第一锥齿轮。
此外,操作元件可以具有球状的端部区段,所述端部区段被容纳在第一控制叶片的球形座中。第一控制叶片另外不具有其他部件如容纳部、支承区段或耦联元件,它们伸入到所述装置的空气通道中的空气流通道中并且因此搅动流出的空气。控制叶片和操作元件之间的球状连接确保:在控制叶片和第二叶片以及操作元件的全部位置中可以进行偏转或摆动。优选地,球状的端部区段这样被容纳在球形座中,使得在插入操作元件的端部区段之后,该端部区段不再能从球形座中取出。例如这可以经由所谓的夹子连接来实现。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叶片可以具有带有至少一个阶梯的横截面。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叶片、进而第二控制叶片也具有至少两个面状区段,所述至少两个面状区段彼此错开地设置。如果第二叶片处于其关闭位置中,以便封闭空气通道并且抑制空气输送,则第二叶片的错开设置的各面状区段彼此贴靠。第二叶片也可以构成使得其分别仅在贴靠区域中具有阶梯。贴靠区域是第二叶片的如下区段,在所述区段上,所述第二叶片在关闭位置与相邻的第二叶片贴靠或在所述装置的壳体中的相应的贴靠突出部上贴靠。
第二叶片可以至少在其平行于摆动轴线延伸的外边缘上具有密封部并且所述壳体可以在第二叶片的区域中至少在平行于第二叶片的摆动轴线延伸的内侧壁上具有密封部。但是,在第二叶片上和在壳体中的密封部也可以环绕地设置。所述密封部附加地改善在第二叶片的关闭位置中的密封。优选应该这样选择密封机构,即,所述密封机构是柔性且弹性的。由此确保密封元件靠置到第二叶片上并且不妨碍第二叶片的偏转或摆动。优选可以为此使用塑料材料泡沫或生胶元件(Kautschukelemente)/生胶泡沫或由橡胶制成的泡沫或包括/具有橡胶组成部分的泡沫或由橡胶制成的元件。
所述至少一个杠杆元件、第一耦联杆和第二耦联杆以及第一耦联元件可以设置在壳体之外。因此,上述部件不伸入到空气通道中并且不妨碍流出的空气或不引起流出的空气回旋。这样的装置具有居中地设置在空气排出区段中的操作元件并且此外能够实现空气转向,而设置用于偏转或摆动以及封闭的部件不会引起无意的附加的空气转向。
第一控制叶片可以与至少一个另外的可偏转地支承在壳体上的叶片耦联。
在具有小的高度的装置中经常需要仅一个控制叶片。然而,如果所述装置具有较大的高度,则可以设置多个平行于第一控制叶片布置的叶片。所述平行于第一控制叶片布置的叶片在此优选在壳体之外经由相应的带动元件和另外的耦联杆与第一控制叶片耦联。
通过将重要的运动学部件、如第一耦联、杠杆元件和/或第二耦联杆以及第一耦联元件设置在壳体之外,避免如由现有技术已知的横截面损耗。此外,在由现有技术已知的装置中重要的运动学部件经常是可看见的,这使得这样的排气装置的视觉外观变得糟糕。以上所说明的装置解决该问题,因为所述重要部件、例如杠杆组件设置在壳体之外。此外,在以上所说明的装置中,另一个优点在于,在所述叶片之一中、例如在第二叶片中不需要缺口。例如DE102013100534A1公开将竖直叶片带到关闭位置中的可能性,然而在所有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叶片设有大面积的缺口,所述缺口不足以实现空气转向并且此外引起空气流的附加回旋。通常,这样的缺口特别是在现有技术的装置中的竖直叶片中是必需的,因为这些装置的操作元件需要作用到竖直叶片上的作用点。
在所述装置中也可以设有照明元件、如发光二极管、光导体或其他机构。例如可以在支承接片的区域中设置光源,所述光源经由光导体提供对第一控制叶片、第二叶片或壳体部件的照明。
附图说明
其他的优点、特征以及构造可能性由不可限制性地理解的实施例的以下附图说明得出。
在所述附图中:
图1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透视图;
图2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前视图;
图3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剖视图;
图4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部件的透视图;
图5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部件的放大透视图;
图6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部件的俯视图;
图7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部件另一放大透视图;
图8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部件的另一俯视图;
图9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叶片在关闭位置中的示意俯视图;
图10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部件的另一放大透视图,其中第一控制叶片是偏转的;以及
图11示出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图中设有相同附图标记的部件基本上彼此相同,只要没有另外说明。此外,省去对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10的如下组成部分的说明,所述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在此公开的技术教导是不重要的。
在图中示出的装置10例如可以设置在车辆仪表板的中控台的区域中。装置10在此构成为所谓的宽带排气装置
Figure GDA0002286335820000081
这意味着,装置10在排气区域14中具有比高度大的宽度。优选地,排气区域14具有超过200mm的宽度、优选超过300mm的宽度。
在以下说明中,术语“旋转或转动”和“偏转或摆动”有时作为同义词被使用。这样,例如可偏转的叶片也能围绕其摆动轴线转动并且可旋转地支承的杠杆元件也可以围绕其转动轴线偏转。
图1的装置10具有壳体12。壳体12在其前侧上具有限定排气区域14的开口。在排气区域14中设置有支承接片16,该支承接片基本上居中地延伸通过排气区域14。在支承接片16上设置有操作元件18。操作元件18用于使基本上水平延伸的第一控制叶片20偏转并且用于经由杠杆组件22使第二叶片24(在图1中未示出)偏转,以便使经由排气区域14排出的空气相应地转向。附加地可以通过操作元件18调节经由排气区域14流出的空气的量。空气量和空气方向不能彼此独立地控制。
操作元件18不仅能围绕平行于第一控制叶片20的纵轴线延伸的轴线摆动而且还可以经由操作钮26横向于第一控制叶片20的纵轴线旋转。操作钮26的旋转或转动引起第二叶片24经由杠杆组件22的偏转或摆动。如果操作钮26被旋转超过确定的程度,则第二叶片24被如此程度地偏转,使得各第二叶片基本上处于一个平面中并且因此封闭穿过壳体12的空气通道。
壳体12在其背侧上具有未进一步示出的到空气输送通道上的接口。空气输送通道例如可以与空调设备耦联,从而被调节温湿的空气可以从装置10中经由排气区域14流出。在图1至11中示出的装置10也可以称为排气装置或空气喷嘴。
图2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10的前视图。支承接片16设置在排气区域14的中间。由此将排气区域14分成两个子区域,其中,第一组第二叶片24设置在支承接片16的左边,而第二组第二叶片24设置在支承接片16的右边。操作元件18经由杠杆组件22与第二控制叶片70(在图2中未示出)耦联,所述第二控制叶片基本上在支承接片16的区域中处于该支承接片后面并且处于第一控制叶片20后面。第二控制叶片70经由第一耦联杆66与第一组叶片24的第二叶片24耦联并且经由第二耦联杆68与第二组叶片24耦联。
图3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10的剖视图。图3示出操作元件18、杠杆组件22的构成和布置结构以及与第一控制叶片20和第二控制叶片70的耦联。
操作元件18具有与控制区段28连接的操作钮26。操作钮26被支承在板条27中的开口中。板条27弯曲地构造并且用作用于操作元件18在向上和向下偏转或摆动时的导向部(图3)。控制区段28具有第三导向滑槽30。第一锥齿轮34的构成为销的第三耦联元件36被容纳在第三导向滑槽30中。控制区段28在其与操作钮26对置的端部上具有球头32。该球头32被容纳在第一控制叶片的球形座21中。不同于基于图3的剖视图所示出的那样,球形座21这样构成,即,该球形座如此程度地包围球头32,使得球头32不能从球形座32中运动出来。球形座21包围球头32,但允许操作元件18相对于第一控制叶片20偏转或摆动。
为了使第一控制叶片20偏转,操作钮26可以就图3而言向上或向下运动,其中,这引起控制区段28围绕第三耦联元件36偏转或摆动。相应地,球头32向下或上偏转,这基于在球形座21中的支承而引起第一控制叶片20的对应的或相反于操作钮26的偏转或摆动指向的偏转或摆动。因此,第一控制叶片20反向于操作钮26的偏转或摆动而偏转。第三导向滑槽30作为长孔的构成确保操作元件18可以在不卡塞(Verkanten)的情况下进行偏转或摆动。因为第一控制叶片20关于其纵轴线牢固地在壳体12中可转动地支承,所以在操作元件18偏转或摆动时产生控制区段28的偏移。该偏移经由第三导向滑槽30来补偿。附加地,操作元件18可以与第一控制叶片20的定向无关地围绕控制区段28的纵轴线旋转。因为球头32和球形座21不具有棱边,所以即使在操作元件18旋转或转动时也不发生与装置10的部件的卡塞或卡住。如果操作元件18围绕控制区段28的纵轴线旋转,则第一锥齿轮34以相应的方式旋转。锥齿轮34为此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承接片16上。
第一锥齿轮34具有居中的开口,控制区段28穿过所述开口。第三耦联元件36在此固定地与第一锥齿轮34连接并且延伸通过第一锥齿轮34的开口。第一锥齿轮34的开口在其外侧上倒圆地构成,因此即使在操作元件18已偏转时也可以旋转操作元件18。第一锥齿轮34具有环绕的齿轮区段38,所述齿轮区段与第二锥齿轮40的环绕的齿轮区段42嵌接。齿轮区段38的齿部与齿轮区段42的齿部啮合。第二锥齿轮40经由第二耦联元件44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12上。为此第二锥齿轮40具有内部开口,所述内部开口具有用于第二耦联元件44的钩状凸肩的阶梯形区域。第二耦联元件44和第二锥齿轮40经由钩形元件和第二锥齿轮40的对应区段固定地相互连接,从而第二锥齿轮40的旋转引起第二耦联元件44围绕转动轴线A相应地旋转。第二耦联元件44具有环绕区段,所述环绕区段大于在壳体12中的开口,从而第二耦联元件44在所述开口中的位置经由与第二锥齿轮40的卡锁连接来确保。所述在壳体12中的开口这样大,使得第二耦联元件44优选能无间隙地围绕转动轴线A转动。
第二耦联元件44在上方区段上具有偏心于转动轴线A设置的带动件46。带动件46被容纳在杠杆元件48的第一导向滑槽54中。杠杆元件48是杠杆组件22的一部分并且同样经由例如具有三个卡锁钩50的卡锁组件以围绕转动轴线B可转动的方式支承在壳体12上。壳体12具有三个围绕转动轴线B设置的卡锁钩50,这些卡锁钩伸入到杠杆元件48的开口52中并且从背面嵌接突出部。杠杆元件48可以通过套装到卡锁钩50上经由卡扣连接与壳体12连接。杠杆元件48在与第一导向滑槽54对置的区段上具有第二导向滑槽56,第二带动件64被容纳在所述第二导向滑槽中。第二带动件64要么与第一耦联元件58连接、要么是第一耦联元件58的一部分。第一耦联元件58经由区段23与第二控制叶片70连接。第二控制叶片70具有支承轴颈25,所述支承轴颈可转动地支承在壳体12中的下方开口中。区段23同样用作用于第二控制叶片70的支承轴颈。第二控制叶片70可以围绕延伸通过区段23和支承轴颈25的摆动轴线C旋转。第一耦联元件58具有第一端部区段60和对置的第二端部区段62。第二带动件64设置在第一端部区段60中,所述第二带动件被容纳在第一耦联杆66的开口中。在第二端部区段62中,第一耦联元件58具有另一带动件,所述另一带动件被容纳在第二耦联杆68的开口中。第一带动件64可以在第一耦联杆66的开口中围绕轴线D偏转并且所述另一带动件可以在第二耦联杆68的开口中围绕轴线E偏转。
如果操作元件18经由操作钮26围绕控制区段28的纵轴线旋转,则这引起第一锥齿轮34旋转或转动。其结果使得第二锥齿轮44旋转。以相应的方式,经由第二耦联元件44与第二锥齿轮40的直接耦联使得第一带动件46围绕转动轴线A旋转,这造成杠杆元件48旋转或转动。与此相应地,第二带动件64通过其在第二导向滑槽56中的支承而运动,这造成第二控制叶片70偏转或摆动。经由与第一耦联杆66的耦联实现第一组叶片24的同步偏转或摆动。此外实现在第二端部区段62中的所述另一带动件的偏转或摆动,从而第二组叶片24也经由与第二耦联杆68的耦联以同步的方式偏转。
如果经由操作钮26进一步使操作元件18旋转,则第二控制叶片70和第二叶片24可以进入到关闭位置中,在所述关闭位置中,它们基本上占据在图9中示出的位置。经由杠杆组件22将各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挤压到其关闭位置中。在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具有构成为关闭阀瓣的竖直叶片的排气装置中,竖直叶片通常经由在一个控制叶片上支承的操作元件被牵拉。然而,杠杆组件22引起挤压,从而较大的力或较大的力矩被施加到各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上。由此能够实现可靠地封闭空气通道。
图4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10的部件的透视图。在图4中示出的示图中未示出壳体12。控制叶片20以围绕支承轴颈19可转动的方式被容纳在壳体12中。在此,第一控制叶片20的摆动轴线在该第一控制叶片的前边缘上延伸。第一控制叶片20在第二锥齿轮40的区域中具有缺口,该缺口确保:即使在已偏转的在最大位置中的第一控制叶片20中,在第一控制叶片20的表面和第二锥齿轮40之间也没有接触。
图4阐明板条27的构成并且阐明锥齿轮34和40与杠杆组件22的组成部分的耦联。如果第二锥齿轮40基于操作元件18的旋转而经由第一锥齿轮34旋转,则第一带动件46围绕在图4中未示出的转动轴线A运动。相应地,杠杆元件48围绕同样未示出的转动轴线B旋转,这造成第二带动件64偏移。在此,第二控制叶片70相应地偏转。通过第二控制叶片70与第一耦联元件58的直接连接并且通过第二带动件64以及所述另一带动件的偏心布置结构(所述第二带动件和所述另一带动件又与第一耦联杆66和第二耦联杆68耦联),实现第一组叶片24和第二组叶片24的偏转或摆动。
图5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10的部件的放大透视图。图5示例性地示出第二带动件64和所述另一带动件的构成。如果杠杆元件48围绕转动轴线B旋转,则例如第一耦联杆66向左运动并且相应地第二耦联杆68向右运动。第一耦联杆66和第二耦联杆68在此总是进行相互反向的运动。第一耦联杆66和第二耦联杆68要么彼此相向地运动、要么彼此远离地运动。优选地,所述装置10构成使得:当第一耦联杆66和第二耦联杆68彼此远离地运动时,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处于其关闭位置中。在此,第一耦联杆66和第二耦联杆68被挤压到其极限位置中。相对于如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对叶片的牵拉或一起引导,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因此能够被更大的压力或力矩带入到其关闭位置中。如在图5中示出的那样,第二叶片24也可以具有与支承轴颈连接的区段,其中,在该区段上设有偏心于第二叶片24的摆动轴线设置的带动件,所述带动件被容纳在第一耦联杆66和第二耦联杆68的相应开口中。
图6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10的部件的俯视图。图6阐明所述装置10的工作原理。如果第一带动件46进一步向左围绕转动轴线A旋转,则第一带动件46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其中,杠杆元件48沿顺时针方向(图6)旋转。与此相应地,第二带动件64向右沿顺时针方向运动并且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沿逆时针方向偏转。如果第一带动件46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则杠杆元件48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或转动或者偏转或摆动,这又导致第一耦联杆66向左偏移并且第二耦联杆68向右偏移。最后提到的偏移在其最大偏转中导致第二控制叶片70和第二叶片24的关闭位置,如这在图9中示出的那样。
图7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10的部件的另一放大透视图。图7示出球头32的构成并且示出构成为销的第三耦联元件36容纳在第三导向滑槽30内。
图8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10的部件的另一俯视图。在图8的示图中,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偏转地示出。为此,杠杆元件48已沿顺时针方向偏转。
此外,图8示出止挡部72,所述止挡部例如可以经由导向部76限制杠杆元件48的偏转或摆动或者旋转或转动。在此,图11示出用于限制杠杆元件48的偏转或摆动的一种可能性的结构。
图9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10的各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在关闭位置中的示意俯视图。各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阶梯形地构成。由于阶梯形的结构,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不仅沿接触边缘彼此贴靠,而且可以有利地面状地彼此贴靠。由此进一步防止泄露空气在空气通道关闭时流过。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贴靠边缘亦或贴靠面(图9)可以设有密封机构。为此,泡沫或围绕叶片环绕地设置的由橡胶制成的密封圈例如是适合的。此外,壳体12可以具有环绕的密封机构,如在图9中示出的那样,所述密封机构在叶片24和70的关闭位置中使壳体12相对于叶片24和70密封。
图10示出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10的部件的另一放大透视图,其中,第一控制叶片20是偏转的。如在图10中示出的那样,第一控制叶片20反向于操作元件18偏转。基于第三导向滑槽30(在图10未示出),操作元件18可以进行向上和向下倾斜或者说偏转或摆动,而这对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的操作以及对第一锥齿轮34的旋转或转动没有影响。板条27构成使得操作钮26可以在板条27的开口内旋转。由此,板条27的定向在操作元件18旋转或转动时不改变。在此,板条27可以仅向上和向下偏转,但不干扰其他运行或板条27不必一起旋转。
图11示出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10的透视图,其中,该实施方式具有止挡部72。在止挡部72的朝向壳体12的端部上设置销74。销74被容纳在导向部76内。导向部76规定杠杆元件48可以偏转的程度。由此以简单的方式和方法确保没有过度压力会被施加到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上,所述过度压力例如可能导致装置10的部件损坏。
如在以上提及的示例性构造中示出的那样,用于使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偏转或摆动的运动学装置的重要部件、即至少第二耦联元件44、杠杆元件48、第一耦联元件58以及第一耦联杆66和第二耦联杆68处于壳体12之外。因此,通过这些部件对在空气通道中经由排气区域14流出的空气没有影响并且在空气通道中不引起该空气转向或回旋。此外,第二控制叶片70不必具有缺口或其他结构性特征,所述缺口或其他结构性特征引起空气的附加回旋或在叶片的关闭位置中允许基于所述缺口的泄露空气流。第二控制叶片70可以如其余的第二叶片24那样构成在空气通道内。此外,第一控制叶片20不具有容纳部、导向部或其他机构,它们同样要么增大控制叶片20的横截面、要么将造成在第一控制叶片20上的成形或装置。由此,经由第二叶片24和第二控制叶片70提供空气通道的改善的封闭,其中,附加地没有运动学构件设置在空气通道内。
附图标记列表
10 装置
12 壳体
14 排气区域
16 支承接片
18 操作元件
19 支承轴颈
20 控制叶片
21 球形座
22 杠杆组件
23 区段
24 叶片
25 支承轴颈
26 操作钮
27 板条
28 控制区段
30 导向滑槽
32 球头
34 锥齿轮
36 耦联元件
38 齿轮区段
40 锥齿轮
42 齿轮区段
44 耦联元件
46 带动件
48 杠杆元件
50 卡锁钩
52 开口
54 导向滑槽
56 导向滑槽
58 耦联元件
60 端部区段
62 端部区段
64 带动件
66 耦联杆
68 耦联杆
70 控制叶片
72 止挡部
74 销
76 导向部
A 转动轴线
B 转动轴线
C 摆动轴线
D 轴线
E 轴线

Claims (9)

1.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所述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可偏转地支承在壳体(12)中的第一控制叶片(20)和垂直于所述第一控制叶片(20)延伸的并且可偏转地支承在壳体(12)中的第二叶片(24),其中,经由第一控制叶片(20)和第二叶片(24)能调节从壳体(12)中排出的空气流的方向并且经由第二叶片(24)能调节所流出的空气的量,并且所述装置具有操作元件(18),所述操作元件经由支承接片(16)设置在壳体(12)的排气区域(14)上,其中
-操作元件(18)以垂直于第一控制叶片(20)的纵轴线可偏转的方式设置在支承接片(16)上,并且与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承接片(16)上的第一锥齿轮(34)以及与第一控制叶片(20)耦联,
-第一锥齿轮(34)与第二锥齿轮(40)嵌接,
-第二锥齿轮(40)以垂直于第一锥齿轮(34)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2)上,
-第二锥齿轮(40)与杠杆组件(22)耦联,
-所述杠杆组件(22)具有可旋转地支承的至少一个第一耦联元件(58),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耦联元件与至少一个第一耦联杆(66)耦联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耦联杆(66)与第二叶片(24)耦联,
所述第二叶片(24)之一构成为第二控制叶片(70)并且第一耦联元件(58)与第二控制叶片(70)连接,在第二控制叶片(70)的两侧延伸有平行设置的第二叶片(24),第一耦联元件(58)在第一端部区段(60)上与第一耦联杆(66)并且在第二端部区段(62)上与第二耦联杆(68)可旋转地连接,第一组第二叶片(24)与第一耦联杆(66)并且第二组第二叶片(24)与第二耦联杆(68)连接,并且
杠杆组件(22)具有
-可转动地与第二锥齿轮(40)耦联的第二耦联元件(44),所述第二耦联元件具有偏心于第二耦联元件(44)的转动轴线(A)设置的第一带动件(46);以及
-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12)上的杠杆元件(48),所述杠杆元件具有第一导向滑槽(54)和第二导向滑槽(56),所述第一导向滑槽和第二导向滑槽分别与杠杆元件(48)的转动轴线(B)间隔开距离地设置在对置的区段上;
其中,第一带动件(46)在第一导向滑槽(54)中并且第二带动件(64)在第二导向滑槽(56)中可引导地支承,并且第二带动件(64)设置在第一耦联元件(58)的第一端部区段(60)中并且与第一耦联杆(66)可旋转地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耦联元件(58)以与第二控制叶片(70)共同围绕第二控制叶片的摆动轴线(C)可旋转的方式并且以与第二控制叶片(70)的摆动轴线(C)间隔开距离的方式与第一耦联杆(66)和第二耦联杆(68)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中,杠杆元件(48)在第二导向滑槽(56)的区域中具有至少一个止挡部(72),所述止挡部经由第一耦联杆(66)和/或第二耦联杆(68)或者经由在壳体(12)上的导向部(76)限制第二叶片(24)的偏转或摆动。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中,操作元件(18)具有第三导向滑槽(30),所述第三导向滑槽沿操作元件(18)的纵轴线延伸,并且在第三导向滑槽(30)中设置有与第一锥齿轮(34)连接的第三耦联元件(36)。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中,操作元件(18)具有球状的端部区段,所述端部区段被容纳在第一控制叶片(20)的球形座(21)中。
6.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二叶片(24)具有带有至少一个阶梯的横截面。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二叶片(24)至少在其平行于摆动轴线(C)延伸的外边缘上具有密封部和/或所述壳体(12)在第二叶片(24)的区域中至少在平行于第二叶片(24)的摆动轴线(C)上延伸的内侧壁上具有密封部。
8.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中,至少杠杆元件(48)、第一耦联杆(66)和/或第二耦联杆(68)以及第一耦联元件(58)设置在壳体(12)之外。
9.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中,第一控制叶片(20)与至少一个另外的可偏转地支承在壳体(12)上的叶片耦联。
CN201680015132.9A 2015-05-11 2016-05-10 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 Active CN1074282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5006085 2015-05-11
DE102015006085.6 2015-05-11
DE102015118549.0A DE102015118549B4 (de) 2015-05-11 2015-10-29 Einrichtung zum Steuern eines Luftstroms
DE102015118549.0 2015-10-29
PCT/EP2016/060406 WO2016180813A1 (de) 2015-05-11 2016-05-10 Einrichtung zum steuern eines luftstrom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8225A CN107428225A (zh) 2017-12-01
CN107428225B true CN107428225B (zh) 2020-04-03

Family

ID=572085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5132.9A Active CN107428225B (zh) 2015-05-11 2016-05-10 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6891B2 (zh)
EP (1) EP3294579B1 (zh)
CN (1) CN107428225B (zh)
DE (1) DE102015118549B4 (zh)
WO (1) WO201618081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18548B4 (de) * 2015-05-28 2017-05-04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uftausströmer mit einer Steuereinrichtung
DE202016002951U1 (de) * 2016-05-10 2017-08-11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Luftausströmer zur Anordnung im Innenraum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016013353A1 (de) * 2016-11-09 2018-05-09 Audi Ag Ausström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zugehöriges Kraftfahrzeug
DE102017111011A1 (de) * 2017-05-19 2017-07-27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Luftausströmer
DE102017116696A1 (de) * 2017-07-24 2019-01-24 Novares Löhne GmbH Ausströmdüse eines Kraftfahrzeuges
WO2019137786A1 (en) * 2018-01-09 2019-07-18 Motherson Innovations Company Limited Air vent for a vehicle
DE102018107227A1 (de) * 2018-03-27 2019-10-02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Luftausströmer
EP3590744B1 (en) * 2018-07-06 2021-01-20 Volvo Car Corporation Adjustable air vent
DE102018214560A1 (de) * 2018-08-28 2020-03-05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Luftauslass
EP3626493B1 (en) 2018-09-20 2021-04-07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Air vent for a vehicle
KR102120773B1 (ko) * 2018-10-17 2020-06-09 주식회사 니프코코리아 자동차용 에어벤트
DE102018219697A1 (de) * 2018-11-16 2020-05-20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Luftausströmer mit Leuchtmittel
DE102020114181A1 (de) * 2019-06-26 2020-12-31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Belüftungsvorrichtung für einen Automobilinnenraum
DE102019006529A1 (de) * 2019-09-16 2021-03-18 Daimler Ag Luftdüse und Belüftungs- und Klimatisierungsvorrichtung
US11453270B2 (en) * 2020-01-06 2022-09-2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ir vent for a vehicle
DE102020120057A1 (de) 2020-07-29 2022-02-03 Fisch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 Co. Kg Luftausströmer
DE102021200305A1 (de) 2021-01-14 2022-07-14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Klappenanordnung, Luftausströmer und Verfahren
ES2921600B2 (es) * 2021-02-18 2023-02-27 Seat Sa Difusor de a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52295A (en) * 1969-02-13 1971-01-05 Gen Motors Corp Air conditioner grill having pivoting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louvers
US4043258A (en) * 1976-08-19 1977-08-23 International Harvester Company Louver linkage seal
DE29814953U1 (de) 1998-08-20 1998-11-12 Schneider Franz Kunststoffwerk Frischluftdüsen-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ITTO20050238A1 (it) * 2005-04-11 2006-10-12 Martur Falcad S R L Bocchetta di erogazione d'aria per cruscotti di veicoli
CN101650067B (zh) * 2009-09-08 2012-01-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用空调出风口总成及其组装方法
DE202010013073U1 (de) * 2010-12-07 2011-03-03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Bedienelement
DE102011050435B4 (de) * 2011-05-17 2014-08-21 Weber Gmbh & Co. Kg Kunststofftechnik Und Formenbau Stellmittel für eine Luftdüse
DE202012100243U1 (de) 2012-01-24 2012-03-16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Einrichtung zum Steuern eines Luftstroms
DE202012100980U1 (de) * 2012-03-19 2012-05-23 Dr. Schneider Kunststoffwerke Gmbh Einknopfbedienung für einen Luftausströmer
JP6086669B2 (ja) * 2012-08-01 2017-03-01 豊和化成株式会社 レジスタ
US10317107B2 (en) * 2013-11-20 2019-06-11 Nifco Inc. Airflow-direction adjustment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8225A (zh) 2017-12-01
EP3294579A1 (de) 2018-03-21
DE102015118549B4 (de) 2017-05-04
US20180086182A1 (en) 2018-03-29
EP3294579B1 (de) 2018-12-12
US10406891B2 (en) 2019-09-10
WO2016180813A1 (de) 2016-11-17
DE102015118549A1 (de) 2016-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8225B (zh) 用于控制空气流的装置
US10131210B2 (en) Air nozzle device for a vehicle
US10981435B2 (en) Air vent having a control device
CN204222591U (zh) 通气孔
US9579953B2 (en) Air outlet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comprising a deflector
US9758020B2 (en) Register
US9278607B2 (en) Air outlet directional flow controller with integrated shut-off door
US11161393B2 (en) Air vent for a vehicle
CN105452023A (zh) 车辆空调单元
CN107672420B (zh) 出风装置和具有这种出风装置的汽车
JP2017013783A (ja) 車両用風向調整装置
US20210270283A1 (en) Nozzle for a fan assembly
KR102495610B1 (ko) 차량용 에어벤트
CN114056057B (zh) 用于交通工具的通风口装置
CN202669425U (zh) 用于机动车的通风系统的出气装置及机动车仪表板
CN104501304B (zh) 具有导风板的空调器
EP3173269A1 (en) Internal air vent for a vehicl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n internal air vent
KR102294272B1 (ko) 차량용 에어벤트 장치
KR101977217B1 (ko) 자동차의 에어벤트
KR101526809B1 (ko) 자동차의 에어벤트
CN213199403U (zh) 通风系统和车内饰件
CN113635744B (zh) 一种可调节的出风口结构及出风口总成
KR20210107370A (ko) 자동차용 에어벤트 장치
JP2013241026A (ja) 風向調整装置
KR100755968B1 (ko) 차량용 에어벤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