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253A - 自由端纺纱机 - Google Patents

自由端纺纱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253A
CN1074253A CN 92109180 CN92109180A CN1074253A CN 1074253 A CN1074253 A CN 1074253A CN 92109180 CN92109180 CN 92109180 CN 92109180 A CN92109180 A CN 92109180A CN 1074253 A CN1074253 A CN 10742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chine
spinning
section
vertical structure
divid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92109180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138C (zh
Inventor
E·舒勒
R·卡尔
A·什坦格尔美尔
G·施奈德
H·兰德韦尔坎普
G·海纳
C·弗朗茨
T·比希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maschinenbau AG
Original Assignee
Schubert und Salzer Maschinenfabrik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chubert und Salzer Maschinenfabrik AG filed Critical Schubert und Salzer Maschinenfabrik AG
Publication of CN10742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2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13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13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1/00Spinning or twisting machines in which the product is wound-up continuously
    • D01H1/14Details
    • D01H1/16Framework; Casings; Coverings ; Removal of heat; Means for generating overpressure of air against infiltration of dust; Ducts for electric cabl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由端纺纱机,该机具有一个机 架,机架至少具有一个区段(1)。上述区段在机器的 每一个长边上具有一个包括有多个纵向结构元件 (12,120,121,123至126)及两个端壁(13,133,134) 的刚性结构单元(16),并具有至少设在两个相邻的纺 纱工位对之间的隔板(13,133,134)。上述隔板与端 壁(11,110)一样刚性地与纵向结构元件(12,120, 121,123至126)相连接,包括驱动机构的一部分纺 纱元件组,和卷绕装置固定于纵向结构元件(12, 120,123至126)和/或隔板(13,133,134)上,两个 结构单元上的端壁(11,110)在每种情况下互相连接 成对。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由端纺纱机,该机具有至少带有一个区段的机架,沿机器的每一个长边具有多个并置的纺纱工位,每个工位带有一组纺纱元件以及卷绕装置,每组纺纱元件包括至少一部分用于所述元件的驱动单元,每个区段在其端部具有用纵向结构元件相连接的端壁。
在已知的实践中,在自由端纺纱机中设有U形或盒形的沿机器纵向延伸的支座,用于纺纱元件的罩壳固定于其上(DE-OS2200686)。经验表明,上述支座必须设计成非常坚固,以避免下弯并确保甚至在延续很长时间之后纺纱元件仍然精确地保持在它们所需的相对位置上。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如下形式改进一个自由端纺纱机的机架的:即避免纺纱元件的相对位置在从制造者运向用户的过程中及整个连续运行的过程中发生改变。
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达到的,即每个在机器长边上具有纺纱工位的区段具有刚性的结构单元,后者包括多个纵向结构元件及两个端壁并至少在每两个相邻的纺纱工位对之间具有隔板,上述隔板以与端壁相同方式与纵向结构元件刚性连接,包括部分驱动单元的多组纺纱元件以及卷绕装置被紧固于纵向结构元件和/或隔板上。两个该结构单元在所有情况下都彼此连接成对。由于在具有纺纱工位的每个机器长边上的区段上都具有刚性结构单元,而后者借助于其隔板将纵向结构件彼此相连,故可保证在区段内的纺纱元件保持其彼此相对位置。这样,在运往客户处后的组装工作量大大地减少了。与纵向结构元件刚性连接的隔板保证了上述结构单元的刚性以及纵向结构元件彼此间相对位置的永久性固定。
两个结构单元的端壁成对地连接借助于架壁而获得更佳的效果,为此,架壁从机器的一个长边延伸至另一边。
一般来说,在相邻的纺纱工位对之间设置隔板就足够了,虽然在每一对纺纱工位中的纺纱工位之间也设置隔板已证明是特别有利的,上述隔板至少延伸越过具有支持卷绕装置的纵向结构元件的区域。但较佳的是,所有的隔板都延伸至超出接纳卷绕装置的和接纳纺纱元件组和部分驱动单元的纵向结构元件的范围。
此外,又为了防止纺纱设备的各单元的驱动轴下垂,本发明发展出进一步的优点是,隔板上带有用于接纳驱动轴的支座。
在本发明的设备所进一步改进的结构中,纵向结构元件呈分段轨道形式,在其上支承有按一个纺纱工位逐一配备的一对筒管壁并被连接到一个机器长边上的隔板的各顶部相对端部。这样,上述带有筒管臂的分段轨道就被包括在一个区段的加强系统的范围内。
当全部或部分纵向结构元件采取用于纺纱元件和驱动单元的一部分的纵向结构支座的形式时,如果所述纵向结构元件采用环形支座形式则是特别有利的。这就使纵向结构支座的构造精确是特别容易和便宜的,因为这样可以省去其它规格的用于纺纱元件的非环形支承部分的价格昂贵地加工。
已证明有利的是,将带有部分驱动单元的纺纱元件组可以拆卸地支承在公共环形支座之上并在所有情况下借助于一个单独的环形支座将每个所述纺纱元件以及部分驱动单元锁住而不会转动。纺纱元件以及用于所述元件的一部分驱动单元因此全部支承于环形支座之上,故在这一点上也提供了上面提到过的更简单和较便宜的机械加工上的优点。
如果机器的区段设计成不仅仅在生产过程中确保足够的刚性而同时也特别适合于运输则是更佳的。为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所进一步改进的优良结构是,每个刚性结构单元具有为在所有情况下临时接纳一个运输轴的一个管状纵向结构元件。
为了使机器的结构尽可能地轻便与廉价,在本发明的一种优良结构中提供了一种架壁,它用金属薄板制成,与位于两机器长边上的刚性结构单元互相连接,并且有用于每个结构单元的单独的加强元件。这样除了使结构减轻以外,区段还得以高度加强。结构的另一个优点是加强元件具有与支承区段的底座相连的连接元件,所以区段的支承件中呈现的力不通过金属薄板壁,而是直接被加强元件吸收。如果位于区段同一端的加强元件互相连接则也是有利的。
为了方便多个区段在指定位置上互相对准,则加强元件设计成以下形式是有利的:即它们可同时用作对准元件。为达到此目的,可以这样设置:纵向结构元件之一延伸穿过架壁并插入在加强元件与底座之间的连接元件中的孔状凹座,同时该纵向结构元件的另一端插入另一连接元件的开口垂直向上的凹座。
此外,当支承用于沿机器可移动的维修走车的轨道系统时,为了防止在金属薄板壁中的力的产生,可以进一步地提供支承轨道系统的加强元件。为了使弯矩的影响尽可能地减轻,如果使加强元件具有构成轨道系统与底座之间的垂直联系的支承件也是有利的。
在另一方面,为了能使机器从制造者处送往用户时在成本上合算且能够在用户处进行快速的室内组装。本发明的设备进一步改进的是,在区段上的那些架壁的外侧设置加强元件,这些区段准备用作运送且接着在组装的机器中的偶数位置上,随后在组装机器期间,要被定位 于组装机器中的单数位置上的架壁可与上述架壁连接起来。
为了能使本发明构造的加强区段在运输过程中节约空间,最好是,加强元件在每种情况下借助一个连接部向下伸出超过架壁,并可通过所述连接部与底座形成可拆地连接。因而,为了运输,区段的高度基本上降低大约一半,结果,与先前的机器区段的标准设计相比,在运输时所占的空间是很小的。区段的刚性并未由于上述结构及底座的紧固而受损。再之,在运输时,两个区段可以一个叠在另一个上面。
由于底座,不象以前标准底座那样,不需要直接支承任何区段的外形,该底座也可以具有非常简单形状。因此,根据本发明,该底座最好采用多边形外形。
为了增加机器区段的刚性,最好是使机器的两个长边上的结构单元除了架壁之外还具有与其相连的连接元件。此时如果把连接元件设置于机器两长边的两个结构单元之间至少一个隔板的顶部垂直区域内则被证明是有益的。有利的是,在机器的两长边的两个结构单元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输气通道且结构元件在每种情况下在上述至少一个通道的上方和下方都有一个连接件。如果机器两长边的结构单元之间的上连接件基本上设于卷绕装置的高度上且呈用于筒管排布装置的底座的形式则特别有益。
按本发明的更为优良的形式,筒管排布装置具有两条输送皮带,其间设有对角线方向的斜撑,后者在区段内纵向延伸并在每种情况下把轨道间的水平连接轨撑与通道上方的水平连接件连接起来。按上述方式,在一方面轨道系统在区段的支撑方面得以显著改善。而另一方面的好处是机器两长边上的筒管可以相互独立地运往机器的端部。基于筒管是否借助于一个还是另一个输送皮带传至机器而能够导出沿筒管的锥度方向,这样可以使筒管以一种有次序的方式进入等候于机器端部的小车中。
沿区段纵向延伸的对角线斜撑采取基本上是三角形板的形式被证明是有益的。板的一边为与架壁相连的中直线(cathetus),而另一边为横向越过至少两个位于通道上方的连接件而与上述连接件相连的中直线。
轨道系统本身也可以以简单但有益的方式被加强,这是因为机器两长边的轨道至少在端壁的区域内借助于轨道连接件彼此连接,而在轨道与轨道连接件之间的角度纳入角撑。上述角连接件最好呈三角板(薄金属角板)的形式。构成角连接件的板最好是具有基本与纺纱工位的宽度相对应的边长。
按本发明设计的区段所提供的主要优点是区段可以以轻型结构批量生产并可以某种组合状态运送而不会有区段在运送时发生翘曲的危险。按本发明的装置具有简单的结构,并在进行调整之后自由端纺纱机的区段的具可靠保证的加强可以持续地保持下来并因而在实质上有助于保证良好的纺纱结果。因而也不需要在运送后甚至于在开始生产后的一个持续的期间内进行再调试。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例进行描述。附图中:
图1为按本发明所构成的自由端纺纱机的一个区段的前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一个自由端纺纱机的两个不同变型的横截面图。
图3为按本发明所构成的机器区段的改进构形的前视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的机器区段的横截面图。
图5为图3、4中所示的自由端纺纱机的区段的平面图。
图6为按本发明构成的一个自由端纺纱机的两个区段在运送时一个叠放在另一个上面时的状态。
首先参照图1与图2中所示的自由端纺纱机的结构对本发明进行描述。该机通常具有多个区段1,它们顺序排列并又各包括多个纺纱工位10。每个区段1的每端具有端壁11和110,它们与相邻区段1的相应端壁110或11相连接。
区段1的两个端壁11与110由多个纵向的结构元件12、120、121及123至127(图2)刚性地连接在一起,例如其中的上述的纵向结构元件12、120、121及123至127是螺纹拧入或焊接在端壁11和110上的,再之,如图所示,每两个相邻工位10间设置的隔板13与上述纵向结构元件12、120、121及123至127或其一部分相连。上述的隔板13与上述纵向结构元件12或120、121以及123至127之间的连接。也是刚性结构连接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螺纹或焊接的形式来实现。
每个纺纱工位10具有一组纺纱元件,后者纳入各种罩壳或结构单元中。为了清楚起见,这种元件与它们的罩壳及结构单元仅在两个纺纱工位10中被示出,但这并不是说所有的纺纱工位10在结构上都是相同的。因为上述的罩壳及结构单元以及纳入其中的纺纱元件不属于本发明的内容,故它们在附图中仅概略地示出。
在罩壳2(见图2)中设置了通常的开松锡林(未示出),后者由支承在驱动轴22上的驱动盘21经由皮带驱动装置20被驱动。驱动轴22穿过隔板13上的凹座130。支承驱动轴22的支座131被固定在其上。
还有一个固定在隔板13上的支座132用以容纳输出罗拉23。
罩壳2可拆卸地被支承在纵向结构元件126上,而又被支承在纵向结构元件127上。所以罩壳2被纵向结构元件127锁定而不能相对于纵向结构元件126转动。
罩壳3也可拆卸地被支承于纵向结构元件126上,且罩壳3容纳有纺纱元件(未示出)。该罩壳3以某种未在图中示出的方式与一负压源相联系,其中的细节将在后文中提出。罩壳3远离纵向结构元件126的端部支承在纵向结构元件124上,这样它同样地相对于纵向结构元件126被锁定而不绕其旋转。
结构单元4也同样地可拆卸地被支承于并在轴向上固定于纵向结构元件126上,它远离纵向结构元件126的端部被支承在纵向结构元件125上。上述结构单元4内容纳驱动装置(对于分别驱动而言)或至少是例如是呈支承环40形式的驱动装置的一部分。例如是呈纺纱杯形式(未示出)的纱纺元件的轴30位于支承环40的狭点(narrowing    point)。皮带驱动装置41与上述轴30相连并延伸至整部机器的全长。当纺纱元件停转以后,驱动皮带41可以某种方式从纺纱元件的轴30上被卸下,该种方式是已知的故不再加以说明。
罩壳2与3及结构单元4被轴向固定于纵向结构元件126(构成一个共同的环形支座)上并又呈依次排列的形式。罩壳2和3及结构单元4被纵向结构元件124、125、126与127以环状支座的形式锁住而不能转动。
一个可以盖住罩壳2与3的盖子24支承在罩壳2上。上述盖子24至少可以容纳喂纱通道(未示出)的一部分。通过这条通道可以将纤维从罩壳2喂入其中置有纺纱元件的罩壳3。在上述纤维已结合成新线5后,上述线通过置于盖子24中的出线通道240离开罩壳3。
隔板13在纵向结构元件124的上方带有支承输出轴140的支座14,输出轴贯穿区段140的全长,每个纺纱工位各有一个的加压罗拉与输出轴配合动作。上述加压罗拉的枢轴的安装方式未被示出。
在上述输出轴140上方,在隔板13上还带有另一个用于筒管锡林150的支座15。筒管锡林同样地延伸至区段1的全长。在生产过程中筒管50位于上述筒管锡林150上并可交换地在两个筒管臂151间支承。筒管臂151的枢轴由固定于纵向结构元件12上的支座152支承。
一般地说,任何结构的元件,例如是两根平行的轴,都可以用于容纳卷绕装置,尽管以例如是Z形截面的轨道形式的结构被证明对于抗转式接纳卷绕装置及悬置其它的机器零件与设备是特别成功的。按照图3,上述的特定截面的轨道被连接到一个机器长边上的隔板的两个相对的顶端。
如图1与2中所揭示的,从某一箱中输出的纱条51通过盖子24里的喂入开口241供入罩壳2并由输出罗拉23及与之协作的对置元件(如喂入槽,未示出)喂入开松锡林以将其拆散。纤维由上述开松锡林从纱条头端拆散后以拆散状态经一个纤维喂入通道(图中未示),喂入到置于罩壳3中的纺纱元件处,在这里它们变成线5的端部。该线借助于输出罗拉140与压力罗拉141通过出线通道240从罩壳3中拉出并喂入筒管50并在其上被加以缠绕。
为了进行这些操作,纺纱元件应加以设置以及安排使其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在排列时做到非常精确,以达到最佳的纺纱效果。调整工作一旦完成,就应使其持续地保持下去而不论是在从制造厂送到买主手里时还是在整个操作运行过程中都不应加以更动。上述目的是由作为刚性结构单元16的已描述过的区段1的每侧结构来实现的。就象已作过类似描述的那样,结构单元16的刚性构造是借助于端壁11、110被多个纵向结构元件12及120、121及123至127彼此连接而实现的,而后者依次由隔板13或至少是上述隔板的大部分来彼此连接的。
区段1的两个结构单元16的端壁11、110借助于架壁17彼此连接成对。架壁17设计成使它们在结构单元16之间仍留有足够的空间以容纳与两个结构单元16接合的中心元件。
上述设备可以以各种方式加以改进,例如以等效元件更换设备上的个别元件或不同地组合所述元件。例如置于每对的纺纱工位中间的隔板13并不是绝对必不可少的。而是仅在两个相邻纺纱工位对之间设置隔板就足够了。因为置于每对纺纱工位后部的隔板13与相邻的隔板13间的距离通常不是过大,故隔板13最终可保证置于其中的纵向结构元件12、120、121及123至127的平行度。再之,纵向结构元件12、120、121及123至127在环状支座的形式下其作用不仅仅是用作机器的纵向加强件,而且在横向上也得以加强,它们的效果是累积的。上述机器在横向上的加强特别有效这是由于纵向结构元件120、121与123的结果,它们在图解实施例中呈管状因而是特别抗下垂与翘曲的。
如图1、2所示,当在所有的相邻的纺纱工位10间设置隔板13时,上述隔板在结构上不必都是相同的。因此,按图示的结构,每隔一个的隔板133从具有支承筒管臂151的支座152的纵向结构元件12的区域处自顶端向下延伸至固定有罩壳3的纵向结构元件124。而在隔板133之间设置的隔板134位于每隔一个的纺纱工位之后并从最顶端处的纵向结构元件12向下延伸至最低的纵向结构元件127。
通常具有变化的短(133)与长(134)的隔板的这种结构已能满足要求。但对于使机器零件标准化与增加每个结构单元16的刚性来说,当然是如果使所有的隔板13在结构上是一样的并使隔板134延伸过整个垂直区域,即从接纳卷绕装置(用于筒管臂151的支座152)的纵向结构元件12直至接纳纺纱元件的纵向结构元件124、125、126与127,就特别有利。
在图解实例中,纺纱元件组(罩壳2、3,结构单元4)固定于纵向结构元件124、125、126与127之上。但这并非必要的条件。该纺纱元件组或其一部分可交替地固定在隔板13上。
在图解实例中,轴或罗拉22、23、140和150借助于支座131、132、14和15固定于隔板13上。这样就可以省去各自的夹持装置,后者可设置在纵向结构元件120、121、123124、126或127中任一个上。
虽然角材或类似物,必须是相对坚固的结构件,通常作为用于支承纺纱元件(罩壳2、3与结构单元4)的纵向结构支座,但在图解实例中环形支座通常用作上述零件的支承元件。这样可以实现结构单元16的大大加强同时使结构轻型化。
在现代的自由端纺纱机中,通常设置构造相同的两个机器的长侧边,每边带有同样数量的纺纱工位10。所述的每一个长侧边以已描述的方式构成一个单独的结构单元16,为了清楚起见其中的纺纱元件和卷绕装置在图2中右侧示出的结构单元中示出。但这并不是说在左侧示出的结构单元16的构造与右侧结构单元是相同的,即相对称的。
为了使上述元件在运输和随后的操作过程中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区段1中机器的两长边的两个结构单元16是刚性地相互连接在一起的。
一般地说两个结构单元16可以以各种形式彼此连结,例如借助于延伸至机器全宽度的架壁17。再之,隔板(未示)也可以设置或延伸至机器的全宽。但对于机器的两长边上的结构单元16的连接件来说,除了架壁17外,在区段1的两个结构单元16中的每一个中的至少一个隔板13的上垂直区域(在纵向结构件12的上方)进行彼此连接(连接件7)就可以说是足够的了。
用在机器的两个长边上的单独的结构单元16的制造及用架壁17和/或连接元件(连接件7)把它们连接起来的方式具有如下优点,即在不同改良结构单元16的设计的情况下,它们也仍可以在包括对置于结构单元16之间的中心元件即与两个结构单元相接合的元件进行更换的情况下使用。
在底部区域,在端壁11与110处,一个加强元件(连接件70)与区段1的纵向伸长成直角设置是足够的,虽然也完全可以用这类加强元件将机器的两长边上的隔板13与133或134中的全部或一部分附加性地相互连接起来。
按照图2,在每个区段1的中心部分设置有导气通道6,后者穿过机器纵向并被连接在区段1的两个端壁11与110上。这样上述通道6在所有的平面上均起到加强的效果。
罩壳3以一种未被示出的方式与上述通道6相连通,故纺纱所需的负压在该罩壳中产生。
在被描述与图解的构造中每个连接件7都设置在通道6的上方,而基本上也就是处于相邻的隔板13与133或134的平面内或位于每隔一个的上述隔板13的高度上。故上部连接件7可用作呈运输机8皮带状的筒管排列装置的基座。
如图1所示,被架壁17限定的区段从一个机器长边延伸至另一个并将两个结构单元16彼此连接起来。上述架壁17通常用金属薄板制成以形成机器的区段并使机器重量尽可能地减轻。为了加强上述架壁17,该壁的边缘以未示出的方式被加以辗压。另外,在图解实例中,在每个结构单元16中延伸的加强件19横向越过架壁17。一个连接元件90被连接到每个加强元件上且连接元件90其边缘进入底座91(在图2中的右侧)。上述连接元件90也类似地用作加强元件并甚至偶尔还可以以这样的方式配置即,使其容纳并因而支承重要的纵向结构元件之一,例如是支承纺纱元件的纵向结构元件126
如图2中所示,加强元件9以这样的方式对角线状地设置于架壁17之上,即它在筒管锡林150或纵向结构件120与支座152或纵向结构元件12之间延伸,同时其底端接近机器的中心部M到达通道6所座落的区域。
如图1中所示,为使走车81可以沿机器移动而设置了一个轨道系统80。加强元件9向上延伸到达该轨道系统80。上述轨道系统具有沿每个机器长边(见图4)的一根轨道800或803,虽然至少在区段中部再提供一根连接轨撑801则更好,该两个机器长边的轨道800与803至少在端壁11与110的区域借助于连接轨撑801相互连接,在上述连接轨撑801上进一步设置与轨道800与803平行并与其保持相同的固定距离的轨道802与804(参见图3)。由轨道800与802、803与804组成的轨对分别意在接纳维修走车81及以适当方式接纳维修走车81的轮810、811、812及813。
轨道800、802、804、803以例如是焊结或螺纹连接等适当方式与连接轨撑801相连,其中置于边壁11、110区域内的连接轨撑801与相接的边壁11、110成刚性连接。
如图1中所揭示的,加强元件9与90及底座91在每种情况下都置于两个区段1之间。当它们组装起来后就起到加强两个相邻区段1间的架壁17的作用。轨道800与802长度是这样的,所述轨道大致终止于区段1每端的加强元件9中部。因而轨道800可被加强元件9支承而轨道802可被连接轨撑801支承。
为了把机器的外端及每个区域1从制造者处送至用户,把区段1每隔一个组装成图1中所示的状态,同时它们之间的区段在运输过程中不带有加强元件9与90及底座91。因而上述在发送时不带有加强元件9与90或底座91的区段1也可以不带有连接轨撑801或轨道802。
底座91在发送后直至在用户处进行最终的室内组装才能加以安装。因而区段1在运输过程中是相对较低的。这样就许可两个区段1a与1b在运输时一个叠在另一个上面,因而节约了大量的空间(见图6)。
图6以举例的方式示出两个不带有加强元件9的区段1a与1b。上述区域如前述那样是当其组装完毕时在每种情况下设置在两个区段1之间,该区段1带有置于每一侧的加强元件9。两个叠放的区段1a与1b中下面的区段1a放在托板93上并由该托板在全长与全宽范围内加以支承。在托板93的每端进一步设置有支承结构94并且它具有两个在同一高度上的支耳(每个结构单元16一个),每个支耳嵌入管状纵向结构元件123的端部并对区段1a进行辅助支承。
支承结构94也具有两个位于同一高度的支承支耳941,后者嵌入上区段1的管状纵向结构元件123的端头并在另一区段1的上方一定距离处支承所述上区段1。
两个结构件16的管状纵向结构元件123因而可以临时用于接纳运送轴如图解实例所示每个运送轴各由一对搬运送用支耳940与941形成。但也可以想到对于运送操作来说插入管状纵向结构件123的长杆(作用类似运送轴),一个运送机构(起重机或类似于支承结构94的支承结构)可作用于杆的端部。
从上述可明显得知在制造中在完全装配好的机器中都占用-偶数位置的每个区段1在其外部装配有加强元件9与90。在位于偶数位置上的所述区段1由制造者加以精确地调整。而当机器在用户室内进行组装时缺失的,但同样经过预先调整的,不带有加强元件9与90或底座91的中间区段也被组装进去。它们与置于偶数位置上的区段1的加强元件9与90相连并装上底座91。机器两长边上的轨道800与802随后仅需装在位于区段1间的加强元件9与连接轨撑801上而不需作进一步的冗长的调整。
图2示出在右方与左方可采用不同的结构,但当然不是同时在一部机器上采用而仅仅是两者择一。
如在图2的左侧所示,垂直支承元件92设置于底座910与轨道系统80之间并形成轨道系统80与底座910之间的直接垂直连接结构。因而,轨道系统80所施加的力不必先通过加强元件9与90偏折而是直接传到底座90。在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加强元件9,当然还有支承元件92,是直接地与轨道系统80相联的。
按照其设计方案,加强元件9与90与支承元件92可以使得架壁17成为多余,甚至是代替了它的作用。但是辅助的架壁给予机器以特别高的刚性,而不需要使加强元件9与90以及支承元件92具有过分坚固的结构。
为增加区段1的刚性,区段端部的加强元件9与90之间的连接不直接经由架壁17,而是它们彼此间直接进行连接(参见图2)。
如图解实例中的图2所示:凹座900在向上的方向上开口,它置于对角线方向设置的连接元件90的顶部。如已描述的,连接件90仅每隔一个区段1设置。而在所述设置有连接件90的区段1之间的区段1处,纵向结构元件126向外延伸到架壁17以外,即超出了区段1的端部,而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即,它们可以通过从上面降下区段1而插入相邻的区段1的连接元件90中的凹座900。因而相邻的区段1可以相互精确地对正。
图3示出了所述的自由端纺纱机的一种改进形式,除其外端以外(未示出),还有许多个区段1,但在这里仅示出这样的区段1中的一个。
在区段1的许多纵向延伸的纵向结构元件中,两个纵向结构支座121与123呈加强管状形式而纵向结构支座12为Z形支座形式(仅为举例,参见图2)。在上述实例中,正如参照图1与图2描述过的那样,设置有隔板13。它们与纵向结构元件12、121、123以及其它纵向结构元件(未图示或描述)成刚性连结。
每一个纺纱工位10的纺纱元件被一个盖子31盖住。为了清楚起见,这样的纺纱元件与它们的盖子31等仅仅在两个纺纱工位10中重复示出,但这并不是说在所有的纺纱工位10中它们的构造都是相同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端壁111与112不仅向上延伸至隔板13,而且还延伸超过了带有在纵向结构元件12上的筒管臂151的支座装置的纺纱元件,而且也超过上述隔板直至用于可沿机器移动即经过某个区段1上的纺纱工位10的维修走车81的轨道系统80的高度。该走车是当必要时在某个纺纱工位10上进行维修工作,例如在机器或某个纺纱工位停机时进行修补,或用空的芯子来更换装满的筒管。
轨道系统80包括轨道800、802、804、803以及连接轨撑801,它支承在垂直支承元件92上(也参见图2中左侧),后者与端壁111、112成刚性连接并具有一个伸展至上述端壁111、112下沿以外的连接部920。元件92与底座910顶端成螺纹连接。后者的高度足以是在用于条筒52的隔板下的位置,用于纺纱的纤维材料从条筒中以纱条51的形式送出供入置于罩壳3中的输出与开松机构。
在端壁111与112所在区域,除了垂直支承元件92以外还有与端壁111与112相连的加强元件9,其顶端在支承元件92的顶端区域与连接轨撑801和/或支承元件92相连。加强元件9延伸至端壁111、112底缘附近并朝向机器的中心部M。
由于端壁111、112一方面与加强元件9成刚性连接而另一方面与纵向结构元件12、121、123及其它的纵向结构元件(在图4中未示出)成刚性连接并通过后者与隔板13或刚性连接,轨道系统80间接地起到将纺纱元件固定在其相对位置的作用,这是因为端壁111与112通过加强元件9在某种程度上悬在连接轨撑801上。支撑元件9在实质上加强了区段1使其在运送时保持其所需的形状而不发生歪曲。
在区段1的纵向延伸的机器中部有一个输气通道6,包含纺纱元件的罩壳3借助于吸气线路60与其连通以保证在罩壳3内产生所需的纺纱负压。输气通道6与区段1的架壁17成刚性连接。
由于可不仅在端壁111与112的区域内而亦可在它们之间设置的纵向结构支座12间的连接件7,从轨道系统80转向加强元件9及从加强元件9转向端壁111与112的力也由上述连接件7承受。
虽然一般地说由于有加强元件9之故可以将连结件7省去,但置于端壁111与112之间的连接件7可以作为区段1的附加支撑件,特别是当端壁111与112是用薄金属板制成时。
按图4,水平连接件7基本上位于卷绕装置(12、150、15050)的所在的高度并接纳一个筒管排布装置83,后者基本上是用于机器一侧的运输皮带8与用于机器另一侧的运输皮带82的形式。图4示出在每一个上述运输皮带8、82之上一个筒管500或501可以借助于运输皮带8或82输送到位于机器一端(图中未示)的输送走车上。
呈两个运输皮带8与82的形式的筒管排布装置的优点与仅有一个用于机器两长边的共用运输皮带的基本上也是可行的设计方案(如图2中所示)不同,它可以在运输皮带8与82之间设置另外的支承元件。如图5中所清楚示出的,为此在架壁17附近,在位于每个隔板平面内的纵向结构元件12之间设置有多个连结件7。与上述连接件7连结的是一块三角形板95(薄金属角板)的构成中直线的边之一,而构成中直线的另一边与连接轨撑801相联。因此上述板95借助于连接件7支承纵向结构元件12再通过后者支承隔板13,故轨道系统80也间接地支承纺纱元件。后者或是紧固到由隔板依次固定在其相对位置上的纵向结构元件上,或是直接紧固在隔板13上。在图解实施例中有四个连接件7与板95连接,但连接到板95上的连接件7的数量是不重要的。因此,板95(薄金属角板)可仅连接两个或也可与四个以上的连接件7相连接。
如图1和3中所示,然而,至少一个或更多的附加连接件7还配置在板95之间的区段1的纵向区域内加强区段1。
在连接轨撑801与连结件7之间设置三角形板95作为横向支撑并非是重要的。另一形式的横向支撑,例如轨状的,也可加以设置以取代板95(薄金属角板)并可证明这样作有其优点,因横向支撑除加强外可能还需要用来执行其它的功能。关于这一点,这样的一个横向支撑除了与连接轨撑801连接外而仅与单个连接件7相连有时也已经够用了。
在图解实例中,为了安全地除去机身的连接,三角形板950至957设置来作为在轨道800、803与连接轨撑801之间的每个角部的角撑。
显然,一般地说角撑可以是任何形状而不必是三角形的。此外,如果用其它的结构,例如具有适当的宽度的连接轨撑等,保证轨道系统80具有足够的刚性,则也能取消上述角撑。
当角撑采取三角形板(薄金属角板)的形式时,其宽度基本上对应于纺纱工位10的宽度被证明具有特别有利的。这是因为该板一方面并不太重而另一方面具有高的刚度。
如已经描述过的,如果元件的相对位置由某些其它结构(代替隔板13的其它横向支撑,用于纺纱元件的特别强的纵向支座等)所保证的话,设置在各个纺纱工位10间的隔板13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在这种情况下,悬置于加强元件9之上的端壁111与112对纺纱元件的永久性定位亦已足够。当筒管臂151以前述方式被紧固在延伸过整个区段1的纵向结构元件12上而不是隔板13上时,对纺纱元件的定位起到的积极效果又被加强了。
按前述的区段1的构造,垂直支承元件92具有向下突出至端壁111与112之外的连接部920,故底座910可以借助于上述连接部920直接地与支承元件92(可拆地)连接。因此,由轨道系统80施加于支承元件92的压力可以直接转至底座910上。由于支承元件,如作为一个最佳结构所图示的,向下突出至端壁111与112之外,在支承元件92与底座910之间的连接点(连接部920)很容易触及,故简化了装配工作。因此,在对底座形状进行设计时,不必考虑端壁111与112。这样就可以以多角形轮廓的底座来代替沉重的平底座。
通常用于每个区段1的单独的底座置于每个区段的端部,如图解实例中所示:底座910后来可以方便地安装,故根据图3底座910在每种情况下与两个相邻的区段1相接合。因而底架910具有两个相邻端壁111与112,两个架壁17和一个支承元件92在装配完成状态时的宽度,并与在两个相邻区段1的两个架壁17间的垂直元件92相连。
在支承元件92与底座910之间的连结点的易于触及也使得在把机器从制造者处送往用户时对空间的节约成为可能。因为由于底座910可以在运送时拆下,在运输时每个区段1的高度与区段1的标准设计相比可以减少到底座的高度,故在空间上可得到实质性的节约并因此节约了运输成本。根据图3至5,所述的区段1亦可如图6中所示方式把一个叠在另一个顶上进行运输。

Claims (27)

1、自由端纺纱机,其机架至少具有一个区段,沿每个机器长边该区段具有多个并置的纺纱工位,每个纺纱工位带有包括至少一部分用于该元件的驱动单元的一组纺纱元件和卷绕装置,每个区段在其端部具有由纵向结构元件互相连接的端壁,其特征在于在每个机器长边上的区段(1)具有一个刚性的结构单元(16),后者包括多个纵向结构元件(12、120、121、123至127)和两个端壁(11、110  111、112),且至少在每两个相邻的纺纱工位对之间具有隔板(13、133、134),上述隔板以与端壁(11、110  111、112)相同方式被刚性地联结于纵向结构元件(12、120、121、123至127),包括部分驱动单元(4、40)的多组纺纱元件(2、3、4)以及卷绕装置紧固到纵向结构元件(12、120、121、123至127)和/或隔板(13、133、134)上,其中两个结构单元(16)的端壁(11、110  111、112)在每种情况下彼此连接成对。
2、按权利要求1的机器,其特征在于两个结构单元(16)的成对连接的端壁(11、110;111、112)的联结借助于架壁(17)实现。
3、按权利要求1或2的机器,其特征在于隔板(13、133  134)设置于每一对纺纱工位中的纺纱工位(10)之间并至少延伸越过带有卷绕装置(15、150至152)的纵向结构元件(12)所在区域。
4、按权利要求1至3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所有的隔板(13、134)延伸至容纳有卷绕装置(15、150至152)的纵向结构元件(12)以及容纳有纺纱元件组(2、3)与一部分驱动单元(4、40)的纵向结构元件(124至127)之外。
5、按权利要求1至4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机器,其特征在于隔板(13、133、134)带有用于容纳驱动轴(22、23、140、150)的支座(131、132、14、150)。
6、按权利要求1至5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机器,其特征在于一个纵向结构元件(121)成分段钢轨形式,其上支承有每个纺纱工位上均设有的一对筒管臂(40),并与机器长边上的隔板(11、110;111、112)的相对的顶端相连。
7、按权利要求1至6中的一项或多项的机器,其特征在于用于纺纱元件(2、3、4)与驱动单元(4、40)的一部分的纵向结构支座(124、125、126、127)呈环状支座的形式。
8、按权利要求7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有部分驱动单元的纺纱元件组(2、3、4)可拆地支承于共同的环状支座(126)上,而上述纺纱元件(2、3、4)中的每个与驱动装置的一部分(4,40)在每种情况下借助于单独的环状支座(124、125、127)被锁定以防转动。
9、按权利要求1至8中的一或多项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每个刚性结构单元(16)具有管状的纵向结构元件(123)以用于暂时在每种情况下接纳运输轴。
10、按权利要求9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架壁(11、110;111、112)由薄金属板制成并把机器两长边的刚性结构单元互相连接起来,并具有用于每个结构单元(16)的单独的加强元件(9、90、92)。
11、按权利要求10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加强元件(9)具有连接元件(90),后者与支承区段的底座(91、910)相连。
12、按权利要求11的机器,其特征在于位于区段(1)同一端的加强元件(9、90、92)互相连接。
13、按权利要求11或12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每隔一个区段(1)的纵向结构元件(126)之一延伸至区段(1)端部以外并可伸入一个相邻区段的一个连接元件(90)上的垂直向上开口的凹座(900)内。
14、按权利要求10至13中一或多项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加强元件(9)支承沿机器移动的维修走车(81)所使用的轨道系统(8)。
15、按权利要求11与14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加强元件(9、90、92)具有构成轨道系统(80)与底座(910)之间的垂直连接的支承元件(92)。
16、按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一或多项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加强元件(9、90、92)仅设于区段(1)的这些架壁(17)的外边以用于运输以及随后在组装的机器中设置在偶数位置,在随后组装机器期间,在组装机器中以奇数位置设置的架壁(17)与上述架壁是可连接的。
17、按权利要求10至16中一或多项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加强元件各具有向下伸出至架壁(17)以外的连接部(700),这些加强元件借助所述连接部(700)可拆卸地连接到底座(70)上。
18、按权利要求17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底座(70)的轮廓为多角形。
19、按权利要求1至18中一或多项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机器两长边上的结构单元(16)除架壁(17)外还具有与结构单元(16)相连的连接元件(7、70)。
20、按权利要求19的机器,至少有一根用于维修装置的轨道纵向地在机器的卷绕装置上方延伸,其特征在于机器两长边的结构单元(16)置于隔板(13、133、134)中至少一个的垂直方向的上方区域内。
21、按权利要求19或20的机器,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条输气通道(6)置于机器两长边的两个结构单元(16)之间,该结构单元(16)在每种情况下在上述至少一个通道(6)的上方和下方具有一连接元件(7、70)。
22、按权利要求19至21中一或多项的机器,其特征在于在机器两长边的结构单元(16)之间的顶部连接件(7)基本上设在卷绕装置(15、150至152)的高度上且成用于筒管排布装置(83)的底座的形式。
23、按权利要求22的机器,其特征在于筒管排布装置具有两条运输皮带(8、82),它们之间具有沿区段(1)纵向延伸且在每种情况下把在轨道(800、803)之间的水平连接轨撑(801)与至少一根通道(6)上方的水平连接件(7)连接起来的对角线斜撑(95)。
24、按权利要求23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沿区段(1)纵向延伸的对角线斜撑基本上呈三角板(95)的形状,板的一条边构成与架壁(17)连接的中直线,而另一边构成横向越过并相连于置于通道(6)上方的至少两个连接件(15)的中直线。
25、按权利要求14至24中一或多项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机器两长边上的轨道(800、803)借助于轨道连接件(801)至少在端壁(11、110;111、112)的范围内彼此连接,同时在轨道(800、803)与轨道连接件(801)之间的交角处接纳角撑(950至957)。
26、按权利要求25的机器,其特征在于角撑(950至957)呈三角形板之形式(薄金属角板)。
27、按权利要求26的机器,其特征在于构成角撑(950至957)的板的边长大致上与纺纱工位(10)的宽度相对应。
CN92109180A 1991-06-28 1992-06-27 自由端纺纱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13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4121452 1991-06-28
DE4121469 1991-06-28
DEP4121469.2 1991-06-28
DEP4121452.8 1991-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253A true CN1074253A (zh) 1993-07-14
CN1040138C CN1040138C (zh) 1998-10-07

Family

ID=25905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21091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138C (zh) 1991-06-28 1992-06-27 自由端纺纱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H05195335A (zh)
CN (1) CN1040138C (zh)
CZ (1) CZ285162B6 (zh)
DE (1) DE4219701C2 (zh)
RU (1) RU2061120C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2187C (zh) * 2001-02-02 2007-06-20 吕特·英格尔纺织机械制造股份公司 纺纱机
CN101473076B (zh) * 2006-06-24 2010-09-22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纺纱机
CN1715470B (zh) * 2004-05-29 2012-01-25 利特英格纺织机械制造股份公司 纺纱机及其装配法
CN102785969A (zh) * 2012-07-31 2012-11-21 太仓仕禾线网制造有限公司 具有隔板的络丝机
CN105019112A (zh) * 2014-04-17 2015-11-04 立达英格尔施塔特有限公司 具有检修工序的喷气式纺织机
CN107523905A (zh) * 2016-06-17 2017-12-29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输送支承件
CN112805423A (zh) * 2018-10-12 2021-05-14 特吕茨施勒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纺织机器的基座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37099A1 (de) * 1993-10-29 1995-05-04 Zinser Textilmaschinen Gmbh Spinn- oder Zwirnmaschine
DE19548666A1 (de) * 1995-12-23 1997-06-26 Csm Gmbh Zentrifugenspinnmaschinengestell
DE10125992A1 (de) * 2001-05-29 2002-12-05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 Verfahren zur Modernisierung einer Spinnmaschine sowie eine mit Hilfe eines derartigen Verfahrens hergestellte Spinnmaschine
EP1422323B1 (de) * 2002-11-20 2017-04-12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Modulare Luftspinnmaschine
CZ301298B6 (cs) * 2004-12-07 2010-01-06 Oerlikon Czech S. R. O. Univerzální doprádací stroj
DE102005042590A1 (de) * 2005-09-07 2007-03-15 Saurer Gmbh & Co. Kg Spinnmaschine mit Profilbauteilen
DE102014119380A1 (de) * 2014-12-22 2016-06-23 Rieter Ingolstadt Gmbh Rotorspinnmaschine mit einer Vielzahl von Arbeitsstellen und einer Absaugeinricht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161619C3 (de) * 1971-12-11 1982-05-27 Stahlecker,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Offenend-Spinneinrichtung
DE2200686C3 (de) * 1972-01-07 1986-01-02 Schubert & Salzer Maschinenfabrik Ag, 8070 Ingolstadt Offenend-Spinnmaschine
DE2506362C2 (de) * 1975-02-14 1992-01-02 Stahlecker,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Offenend-Spinnmaschine
DE2516004C2 (de) * 1975-04-12 1985-08-01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Stahlecker Fahrbahn für mindestens ein entlang einer Offenend-Spinnmaschine verfahrbares Wartungsgerät
IT1095319B (it) * 1978-04-24 1985-08-10 Marzoli & C Spa Incastellatura a singole sezioni strutturali per macchina di filatura,ritorcitura e simile
DE3247411C2 (de) * 1982-12-22 1994-02-24 Fritz Stahlecker Offenend-Rotorspinnmaschine mit einer Vielzahl von nebeneinander angeordneten Spinnstellen
CS264244B1 (en) * 1987-10-06 1989-06-13 Zdenek Ing Spindler Travel device for service automat of textile machine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2187C (zh) * 2001-02-02 2007-06-20 吕特·英格尔纺织机械制造股份公司 纺纱机
CN1715470B (zh) * 2004-05-29 2012-01-25 利特英格纺织机械制造股份公司 纺纱机及其装配法
CN101473076B (zh) * 2006-06-24 2010-09-22 欧瑞康纺织有限及两合公司 纺纱机
CN102785969A (zh) * 2012-07-31 2012-11-21 太仓仕禾线网制造有限公司 具有隔板的络丝机
CN105019112A (zh) * 2014-04-17 2015-11-04 立达英格尔施塔特有限公司 具有检修工序的喷气式纺织机
CN107523905A (zh) * 2016-06-17 2017-12-29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输送支承件
CN107523905B (zh) * 2016-06-17 2019-12-31 索若德国两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制造卷绕筒子的纺织机的输送支承件
CN112805423A (zh) * 2018-10-12 2021-05-14 特吕茨施勒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纺织机器的基座
CN112805423B (zh) * 2018-10-12 2022-06-28 特吕茨施勒集团欧洲公司 用于纺织机器的基座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138C (zh) 1998-10-07
DE4219701A1 (de) 1993-01-14
CZ285162B6 (cs) 1999-05-12
CZ198992A3 (en) 1993-01-13
RU2061120C1 (ru) 1996-05-27
DE4219701C2 (de) 1997-12-04
JPH05195335A (ja) 1993-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138C (zh) 自由端纺纱机
CN1087689A (zh) 具有自动地用空的粗纱套筒替换满卷粗纱管的装置的粗纱机
CN105460623A (zh) 一种自动化码垛输送线
CN1039927C (zh) 自由端纺纱机
CN109368402B (zh) 一种自动络筒机用投纱系统
CN102344031A (zh) 旋转台输送机
US5431006A (en) Open-end spinning machine
CN101513968B (zh) 使络筒机与被加工的筒管批次相适合的装置
CN102389873A (zh) 乱尺钢筋分选连续生产装置
CN209567578U (zh) 一种可调节袋装干混砂浆装车高度的皮带输送机
CN109834205A (zh) 一种用于钢筋笼焊接的箍筋送料装置
CN212531004U (zh) 一种筒子纱空座分离线体
CN208979179U (zh) 一种用于钢管输送打包的输送系统
CN209349732U (zh) 一种钣金加工用传送机构
JP2003278036A (ja) 精紡機
CN207159452U (zh) 一种双端臂固定悬挂式高架装置
CN214992087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粗纱机用落纱装置
CN219793245U (zh) 一种多工位式高弹纱线包覆机
CN213719900U (zh) 一种供丝装置
CN219470312U (zh) 一种适于模块化装配的自动落纱粗纱机
CN214217755U (zh) 一种带有张力调节装置的铝扁丝生产设备
CN221026030U (zh) 一种猪场料塔用上料机构
CN209318217U (zh) 一种硅片不良品升降剔除装置
CN214060801U (zh) 一种防水防辐射粗纹布生产用纱线供应装置
CN220008823U (zh) 一种瓦楞纸覆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