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7245B - 燃料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燃料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7245B
CN107407245B CN201680019284.6A CN201680019284A CN107407245B CN 107407245 B CN107407245 B CN 107407245B CN 201680019284 A CN201680019284 A CN 201680019284A CN 107407245 B CN107407245 B CN 1074072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side flow
fuel
forming portion
inj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928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7245A (zh
Inventor
加藤典嗣
今井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6/001665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6163086A1/ja
Publication of CN1074072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72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7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72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61/00Fuel-injec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M39/00 - F02M57/00 or F02M67/00
    • F02M61/16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 apparatus of groups F02M61/02 - F02M61/14
    • F02M61/18Injection nozzles, e.g. having valve seats; Details of valve member seated en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2M61/1806Injection nozzles, e.g. having valve seats; Details of valve member seated en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f discharge orifices, e.g. orientation or size
    • F02M61/1833Discharge orifices having changing cross sections, e.g. being diverg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61/00Fuel-injec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M39/00 - F02M57/00 or F02M67/00
    • F02M61/14Arrangements of injectors with respect to engines; Mounting of inj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61/00Fuel-injector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M39/00 - F02M57/00 or F02M67/00
    • F02M61/16Detail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the apparatus of groups F02M61/02 - F02M61/14
    • F02M61/18Injection nozzles, e.g. having valve seats; Details of valve member seated en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1)的主体部(30)的燃料喷射装置,主体部(30)具有与喷孔(311)的燃料的流入口(321)连接并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的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以及与入口侧流路(341)及喷孔(311)的燃料的流出口(331)连接并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的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比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大。

Description

燃料喷射装置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5年4月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5-80286号和2015年7月27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5-147790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燃料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向内燃机的气缸内喷射燃料的燃料喷射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示,在燃料喷射装置中设置有喷孔,从喷孔的流出口喷射燃料。
在从喷孔的流出口喷射燃料时,期望燃料被雾化。当促进燃料的雾化时,能够谋求燃料消耗率的提高。在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具有从流入口侧去向流出口侧而扩径的喷孔的燃料喷射装置。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燃料喷射装置中,燃料雾化的程度不充分,期望能够将燃料进一步雾化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998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从喷孔的流出口喷射的燃料进一步雾化(atomizing)的燃料喷射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的主体部,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与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与入口侧流路及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比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
作为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比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的方式,例如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处设置了多个凸部或凹部。在这种情况下,燃料的流速在经过表面粗糙度比较小的入口侧流路形成部时容易维持。而且,燃料在经过表面粗糙度比较大的出口侧流路形成部时,流动容易被打乱。而且,流动被打乱的燃料在从流出口喷射时,向各种方向扩散,从而被雾化。
另外,作为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比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的方式,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处设置从流入口侧向流出口侧延伸的多个槽。在这种情况下,燃料在经过出口侧流路时,易于沿着槽。而且,燃料沿着槽,从而在喷孔的径向上扩展,液膜容易变薄。因而,从流出口喷射的燃料被雾化。
根据本公开的其它方式,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的主体部,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与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与入口侧流路及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入口侧流路和出口侧流路形成为从流入口侧去向流出口侧而扩径,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比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大。
这样,入口侧流路扩径,因此从流入口流入喷孔的燃料在与喷孔内壁碰撞时在喷孔的径向上扩展,因此液膜变薄。而且,在入口侧流路中液膜事先变薄了的燃料在扩径率比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率大的出口侧流路处液膜进一步变薄。因此,从流出口喷射的燃料被雾化。
附图说明
图1是基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剖面图。
图2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包括喷孔的顶端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3是从喷孔的流出口侧观察基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顶端的图。
图4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中的喷孔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5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中的出口侧流路的一部分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6是对在基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喷孔处形成的槽进行了放大的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面图。
图8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中的喷孔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9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中的喷孔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10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喷孔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11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喷孔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12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喷孔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13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喷孔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14是表示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与被喷射的燃料的湍流能量的关系的图。
图15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喷孔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16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喷孔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17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喷孔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18是对基于本公开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喷孔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剖面图。
图19是表示将基于本公开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应用于内燃机的状态的图。
图20是表示基于本公开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与点火装置的关系的图。
图21是表示将基于本公开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应用于内燃机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用于实施发明的多个方式。在各方式中,有时对与在先的方式中说明的事项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的参照符号来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各方式中,在仅说明结构的一部分的情况下,对于结构的其它部分能够参照并应用先说明的其它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图1、图2中示出基于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1。此外,在图1中图示作为针40离开阀座34的方向的开阀方向以及作为针40与阀座34抵接的方向的闭阀方向。
燃料喷射阀1例如使用于未图示的直喷式汽油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装置,将作为燃料的汽油喷射供给至发动机。燃料喷射阀1具备外壳20、针40、可动芯47、固定芯35、线圈38、弹簧24、26等。
如图1所示,外壳20包括第一筒构件21、第二筒构件22、第三筒构件23以及主体部30。第一筒构件21、第二筒构件22以及第三筒构件23均形成为大致圆筒状,按第一筒构件21、第二筒构件22、第三筒构件23的顺序以成为同轴的方式被配置,相互连接。
第一筒构件21和第三筒构件23例如由铁素体系不锈钢等磁性材料形成,被实施了磁稳定化处理。第一筒构件21和第三筒构件23的硬度比较低。另一方面,第二筒构件22例如由奥氏体系不锈钢等非磁性材料形成。第二筒构件22的硬度高于第一筒构件21和第三筒构件23的硬度。
主体部30设置于第一筒构件21的与第二筒构件2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主体部30例如由马氏体系不锈钢等金属形成为有底筒状,焊接于第一筒构件21。主体部30被实施了淬火处理以具有规定的硬度。在主体部30处设置有喷射部301和筒部302。
喷射部301以外壳20的中心轴C1为对称轴形成为线对称。在燃料喷射阀1中,喷射部301的外壁303呈以中心轴C1上的点为中心的球面形状,形成为向中心轴C1的方向突出。在喷射部301处形成有多个将外壳2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喷孔31。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从主体部30的外侧进行激光照射来形成喷孔31。在基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部30处形成有6个喷孔31。另外,在喷孔31的作为外壳20的燃料流入的一侧的开口的流入口32的外周形成有环状的阀座34。喷孔31的作为外壳20的燃料流出的一侧的开口的流出口33形成在喷射部301的外壁303。后面叙述主体部30的详细的构造。
筒部302被设置成包围喷射部301的径向外侧、且向与喷射部301的外壁303所突出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延伸。筒部302的一个端部与喷射部301连接、且另一个端部与第一筒构件21连接。
针40例如由马氏体系不锈钢等金属形成。针40被实施了淬火处理以具有规定的硬度。针40的硬度被设定为与主体部30的硬度几乎同等。
针40被收容在外壳20内。针40包括轴部41、密封部42以及大径部43等。轴部41、密封部42以及大径部43形成为一体。
轴部41形成为圆筒棒状。在轴部41的密封部42附近形成有滑动接触部45。滑动接触部45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外壁451的一部分被倒角加工。在滑动接触部45中,外壁451的未被倒角加工的部分能够与主体部30(筒部302)的内壁滑动接触。由此,针40在阀座34侧的顶端部处的往复移动被引导。在轴部41处形成有将轴部41的内壁与外壁连接的孔46。
密封部42设置于轴部41的阀座34侧的端部,能够与阀座34抵接。通过密封部42离开阀座34或与阀座34抵接,针40将喷孔31开闭,将外壳2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或切断。
大径部43设置于轴部41的与密封部42相反的一侧。大径部43形成为其外径大于轴部41的外径。大径部43的阀座34侧的端面与可动芯47抵接。
针40一边滑动接触部45被主体部30的内壁支承、且轴部41经由可动芯47被第二筒构件22的内壁支承,一边在外壳20的内部往复移动。
可动芯47例如由铁素体系不锈钢等磁性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表面例如被实施了镀铬。可动芯47被实施了磁稳定化处理。可动芯47的硬度比较低,与外壳20的第一筒构件21及第三筒构件23的硬度大致同等。在可动芯47的大致中央形成有贯通孔49。在贯通孔49处插通有针40的轴部41。
固定芯35例如由铁素体系不锈钢等磁性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固定芯35被实施了磁稳定化处理。固定芯35的硬度比较低,与可动芯47的硬度大致同等,但是为了确保作为可动芯47的止挡件的功能而表面例如被实施镀铬,从而确保了所需的硬度。固定芯35与外壳20的第三筒构件23焊接,被设置成固定于外壳20的内侧。
线圈38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被设置成包围外壳20的特别是第二筒构件22和第三筒构件23的径向外侧。线圈38当被供给电力时产生磁力。当在线圈38中产生磁力时,在固定芯35、可动芯47、第一筒构件21以及第三筒构件23中形成磁回路。由此,在固定芯35与可动芯47之间产生磁吸引力,可动芯47被固定芯35所吸引。此时,抵接于可动芯47的与阀座34侧相反的一侧的面的针40同可动芯47一起向固定芯35侧即开阀方向移动。
弹簧24被设置成一端与大径部43的弹簧抵接面431抵接。弹簧24的另一端与被压入固定在固定芯35的内侧的调整管11的一端抵接。弹簧24具有在轴向上伸展的力。由此,弹簧24对针40与可动芯47一起向阀座34的方向即闭阀方向施力。
弹簧26被设置成一端与可动芯47的台阶面48抵接。弹簧26的另一端与在外壳20的第一筒构件21的内侧形成的环状的台阶面211抵接。弹簧26具有在轴向上伸展的力。由此,弹簧26对可动芯47与针40一起向与阀座34相反的方向即开阀方向施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簧24的施力被设定为大于弹簧26的施力。由此,在线圈38未被供给电力的状态下,成为针40的密封部42落座于阀座34的状态即闭阀状态。
在第三筒构件23的与第二筒构件2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压入和焊接有大致圆筒状的燃料导入管12。在燃料导入管12的内侧设置有过滤器13。过滤器13捕获从燃料导入管12的导入口14流入的燃料中的异物。
燃料导入管12和第三筒构件23的径向外侧通过树脂被模制。在该模制部分形成有连接器15。在连接器15处嵌入成形有用于向线圈38供给电力的端子16。另外,在线圈38的径向外侧以覆盖线圈38的方式设置有筒状的支架17。
从燃料导入管12的导入口14流入的燃料在固定芯35的径内方向、调整管11的内部、针40的大径部43和轴部41的内侧、孔46、第一筒构件21与针40的轴部41之间的间隙流通,被导入主体部30的内部。即,从燃料导入管12的导入口14至第一筒构件21与针40的轴部41之间的间隙成为向主体部30的内部导入燃料的燃料通路18。此外,在燃料喷射阀1工作时,可动芯47的周围成为被燃料充满的状态。
接着,基于图2所示的燃料喷射阀1的闭阀方向的顶端部分的放大图说明喷孔31的情形。喷孔31的流出口33形成于相对于中心轴C1而言比流入口32靠外侧的位置。因此,从燃料通路18流到流入口32的燃料从流出口33朝向外侧被喷射。即,喷孔31的中心轴C2随着从流入口32去向流出口33而逐渐远离中心轴C1。
接着,基于图3说明从主体部30的流出口33侧观察的图。
燃料喷射阀1在主体部30处形成有6个喷孔31。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分别形成有喷孔311、312、313、314、315、316。另外,各喷孔311~316各自的流出口331~336相比于各自的流入口321~326设置于外侧。
接着,以图4的喷孔311为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孔31的放大图。为了简化说明,不说明喷孔312~316,但是与喷孔311同样,即是相同形状。
如图4所示,喷孔311由主体部30形成。具体地说,由主体部30形成流入口321、流出口331、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351。
将主体部30中的形成流入口321的缘称为流入口形成部321a。将形成流出口331的缘称为流出口形成部331a。将形成入口侧流路341的壁面称为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而且,将主体部30中的形成出口侧流路351的壁面称为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
流入口321由流入口形成部321a形成为圆形状。流出口331在比流入口321靠闭阀方向侧的位置由流出口形成部331a形成为圆形状。
另外,将流入口321与流出口331连通的流路由主体部30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孔311的流路存在入口侧流路341和出口侧流路351这两种。
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从流入口321侧向流出口331侧延伸,是圆筒形状。另外,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流入口321侧的一端与流入口形成部321a连接。
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将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流出口形成部331a连接,是圆筒形状。具体地说,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流出口331侧的一端与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流入口321侧的一端连接。而且,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与上述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与流出口形成部331a连接。
另外,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比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大。此外,能够利用算术平均粗糙度、最大高度、或十点平均粗糙度等来表示表面粗糙度。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表面粗糙度是十点平均粗糙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是0.4μm,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是0.5μm。此外,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不限于上述值,能够适当变更。
因此,从流入口321流入的燃料经过入口侧流路341、出口侧流路351并从流出口331喷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虚拟线K1表示入口侧流路341与出口侧流路351的边界。
接着,说明入口侧流路341和出口侧流路351的形状。入口侧流路341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直径D1放大、即扩径。此外,入口侧流路341的直径D1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固定。
出口侧流路351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直径D2放大、即扩径。而且,出口侧流路351的直径D2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变大。
另外,出口侧流路351的直径D2比入口侧流路341的直径D1大。具体地说,出口侧流路341的直径D2最小时的大小比入口侧流路341的直径D1最大时的长度大。
因此,喷孔311的直径随着从流入口321去向流出口331而逐渐扩径。另外,喷孔311的直径扩径的阶段存在多个阶段。
另外,在形成出口侧流路351的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中,在多处形成有槽371。多个槽371分别从流入口321侧向流出口331侧延伸,被设置成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此外,在图4、图5中,为了易于观察附图,将槽371的数量比实际省略来示出。
接着,使用图5更详细地说明出口侧流路351。图5是对图4中出口侧流路351附近进行了放大的图。如图5所示,在槽371彼此的间隔D3中,流出口331侧的间隔D3比流入口321侧的间隔D3大。更具体地说,槽371彼此的间隔D3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而逐渐变大。
图6是表示对槽371周边进行了放大的情形的图。如图6所示,在槽371的宽度W1中,流出口331侧的宽度W1比虚拟线K1侧的宽度W1大。更具体地说,槽371的宽度W1随着从虚拟线K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变大。
即,在槽371的宽度W1中,流出口331侧的宽度W1比流入口321侧的宽度W1大。更具体地说,槽371的宽度W1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变大。
图7是对图6的槽371的中心进行切割并从横向观察的剖面。如图7所示,在槽371的深度DE1中,流出口331侧的深度DE1比流入口321侧的深度DE1深。更具体地说,槽371的深度DE1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变深。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燃料喷射装置1的效果。
是一种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1的主体部30的燃料喷射装置1。主体部30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该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喷孔311的燃料的流入口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另外,主体部30具有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该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入口侧流路341及喷孔311的燃料的流出口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比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处设置从流入口321侧向流出口331侧延伸的多个槽371,使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与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不同。
因此,燃料在经过出口侧流路351时,易于沿着槽371。而且,燃料通过沿着槽371,在喷孔311的径向上扩展,因此液膜容易变薄。因而,从流出口331喷射的燃料被雾化(atomize)。
另外,槽371彼此的间隔D3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而变大。另外,槽371的深度DE1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变深。另外,槽371的宽度W1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变大。
通过这样,在出口侧流路351中流动的燃料随着去向流出口331侧而易于沿着槽371。另外,经过槽371的燃料之间容易被分割。因而,从出口侧流路351喷射的燃料的液膜容易更进一步变薄。因而,雾化得以促进。
另外,出口侧流路351形成为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扩径。
通过这样,在经过出口侧流路351时,燃料沿着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扩展,燃料的液膜变薄。因而,从流出口331喷射的燃料由于液膜变薄而被雾化。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1中,通过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处设置槽371,使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大于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处设置凸部,使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大于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
基于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孔311的情形。关于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8所示,在喷孔311的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处形成有多个凸部381。因此,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比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大。此外,为了容易观察附图,省略了附加符号,在图8中与附加有符号的凸部381同样的点是凸部381。另外,为了容易观察附图,将凸部381的数量比实际省略来示出。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燃料喷射装置1的效果。
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处设置有多个凸部381。
在这种情况下,燃料的流速在经过表面粗糙度比较小的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时容易维持。而且,维持了流速的燃料在经过表面粗糙度比较大的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时,流动容易被打乱。然后,流动被打乱了的燃料在从流出口被喷射时,向各种方向扩散,从而被雾化。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比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大来促进雾化。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1通过使入口侧流路341与出口侧流路351的扩径率不同来促进雾化。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与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相同。
图9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喷孔311的情形。入口侧流路341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直径D1放大、即扩径。另外,出口侧流路351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直径D2放大、即扩径。
直径D1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固定。直径D2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变大。另外,直径D2比直径D1大。
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燃料喷射装置1的效果。
入口侧流路341和出口侧流路351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扩径。出口侧流路351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比入口侧流路341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大。
通过这样,燃料在经过入口侧流路341时,首先液膜变薄。然后,在入口侧流路341中液膜事先变薄了的燃料在扩径率比入口侧流路341的扩径率大的出口侧流路351处液膜进一步变薄。因此,从流出口331喷射的燃料的液膜变薄,因此被雾化。
具体地说,如上所述,当燃料流过出口侧流路351的扩径的程度比入口侧流路341的扩径的程度大的部位时,在出口侧流路351中产生因燃料从喷孔311内壁剥离所引起的漩涡。然后,燃料由于该漩涡的负压而被拉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从而燃料的液膜变薄。
特别是,在出口侧流路351的扩径率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逐渐变大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上述漩涡。即,燃料的液膜变薄。
(第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出口侧流路351的直径D2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变大。
与此相对,在本公开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出口侧流路351的直径D2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固定。
(第五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中,入口侧流路341和出口侧流路351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扩径。
与此相对,在本公开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流入口321与流出口331之间,入口侧流路341的直径D1和出口侧流路351的直径D2固定(相同)。
(第六实施方式)
在本公开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在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处也形成槽361。通过这样,燃料易于沿着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槽361。因此,燃料的液膜更进一步变薄。因而,更促进从流出口331喷射的燃料的雾化。
另外,如图12所示,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和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在入口侧流路341和出口侧流路351处形成为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变大。
(第七实施方式)
在图13中示出基于本公开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一部分。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在流入口321与流出口331之间,入口侧流路341的直径D1和出口侧流路351的直径D2固定(相同)。
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处形成有多个凸部381。在此,当将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z1、将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z2时,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和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形成为满足Rz2>Rz1、Rz2/Rz1≥2的关系。即,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Rz2大于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Rz1,是Rz1的2倍以上。如图14所示,在Rz2/Rz1为2以上的情况下,从喷孔喷射的燃料的湍流能量显著变大。因此,从本实施方式的喷孔311喷射的燃料的湍流能量大。
另外,当将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从流入口321侧朝向流出口331侧的方向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za、将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周向的表面粗糙度设为Rzb时,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形成为满足Rza<Rzb的关系。即,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中,相比于从流入口321侧朝向流出口331侧的方向的表面粗糙度Rza而言,周向的表面粗糙度Rzb更大。
另外,当将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喷孔311的中心轴C21方向的长度设为Ss、将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中心轴C21方向的长度设为Se时,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和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形成为满足Se/Ss=1的关系。即,在本实施方式中,Ss与Se相等。此外,在此,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中心轴C21方向的长度是指中心轴C21的从流入口321至出口侧流路351的长度,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中心轴C21方向的长度是指中心轴C21的从入口侧流路341至流出口331的长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Rz2比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Rz1大。因此,能够在入口侧流路341中提高燃料的流速,能够将流速变高了的燃料的能量在出口侧流路351中有效地变换为湍流能量。因而,通过湍流能量提高,能够谋求从喷孔311喷射的燃料的雾化以及燃料的断液性(fueldraining property)的提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中,相比于从流入口321侧朝向流出口331侧的方向的表面粗糙度Rza而言,周向的表面粗糙度Rzb更大。因此,在喷孔311内,能够在入口侧流路341中确保了燃料的方向性的状态下,在出口侧流路351中提高湍流能量。
另外,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Rz2为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Rz1的2倍以上。因此,能够增大从喷孔311喷射的燃料的湍流能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谋求从喷孔311喷射的燃料的雾化以及穿透力(penetration force)的降低。
(第八实施方式)
在图15中示出基于本公开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一部分。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形状不同于第七实施方式。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以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以固定的扩径率扩径的方式形成为锥状。因此,流出口331的面积大于流入口321的面积。
除了上述的点以外,第八实施方式与第七实施方式同样。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出口331的面积大于流入口321的面积。为了在喷孔311内提高燃料的速度,在入口侧流路341中燃料与壁面(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接触面积小时更有利。另一方面,在出口侧流路351中,在燃料与壁面(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接触面积大时,通过凸部381而湍流能量提高,因此更有利。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得流出口331的面积大于流入口321的面积,减小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面积,并且增大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面积。因而,能够兼顾喷孔311内的燃料的速度的提高和湍流能量的提高。因此,能够谋求从喷孔311喷射的燃料的雾化以及穿透力的降低。
(第九实施方式)
在图16中示出基于本公开的第九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一部分。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和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形状不同于第八实施方式。
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和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以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以固定的扩径率扩径的方式形成为锥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孔311的内径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连续地放大。更详细地说,入口侧流路341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与出口侧流路351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在入口侧流路341与出口侧流路351的边界(K1)处相同。流出口331的面积大于流入口321的面积。
除了上述的点以外,第九实施方式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入口侧流路341和出口侧流路351分别形成为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扩径。而且,入口侧流路341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与出口侧流路351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在入口侧流路341与出口侧流路351的边界处相同。因此,能够消除入口侧流路341与出口侧流路351之间的直径的急剧变化,使燃料均匀地扩展,能够抑制对方向性产生影响的流入方向的偏差。
(第十实施方式)
在图17中示出基于本公开的第十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一部分。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和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形状不同于第九实施方式。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和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形成为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扩径率逐渐变大。因此,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和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在利用包括喷孔311的中心轴C21的虚拟平面得到的剖面中内壁的轮廓形成为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远离中心轴C21的曲线状。流出口331的面积大于流入口321的面积。
除了上述的点以外,第十实施方式与第九实施方式同样。
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与第九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兼顾喷孔311内的燃料的速度的提高和湍流能量的提高。
(第十一实施方式)
在图18中示出基于本公开的第十一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的一部分。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0的形状不同于第七实施方式。
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0具有节流部391。节流部391形成为环状,设置于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靠流入口321的一侧。节流部391以外缘部与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连接的方式与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形成为一体。节流部391的中央的开口的面积小于流入口321的面积。
除了上述的点以外,第十一实施方式与第七实施方式同样。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30具有节流部391,该节流部391设置于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靠流入口321的一侧,中央的开口的面积小于流入口321的面积。因此,经过节流部391的开口的燃料的流速变高。由此,通过将流速变高了的燃料引导到表面粗糙度大的出口侧流路351,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湍流能量。
(第十二实施方式)
在图19中示出基于本公开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
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燃料喷射装置1例如应用于作为内燃机的汽油发动机(以下只称为“发动机”)80,将作为燃料的汽油喷射并供给至发动机80(参照图19)。
如图19所示,发动机80具备圆筒状的缸体81、活塞82、缸盖90、吸气阀95、排气阀96等。活塞82在缸体81的内侧被设置成能够往复移动。缸盖90例如由铝形成,被设置成堵住缸体81的开口端。在缸体81的内壁与缸盖90的壁面与活塞82之间,形成有燃烧室83。燃烧室83随着活塞82的往复移动而容积增减。
缸盖90具有进气歧管91和排气歧管93。在进气歧管91中形成有吸气通路92。吸气通路92的一端向大气侧敞开,另一端与燃烧室83连接。吸气通路92将从大气侧吸入的空气(以下称为“吸气”)引导到燃烧室83。
在排气歧管93中形成有排气通路94。排气通路94的一端与燃烧室83连接,另一端向大气侧敞开。排气通路94将包含燃烧室83中产生的燃烧气体的空气(以下称为“排气”)引向大气侧。
吸气阀95以能够通过与未图示的驱动轴连动地旋转的从动轴的凸轮的旋转来往复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缸盖90。吸气阀95通过往复移动来能够将燃烧室83与吸气通路92之间开闭。排气阀96以能够通过凸轮的旋转来往复移动的方式设置于缸盖90。排气阀96通过往复移动来能够将燃烧室83与排气通路94之间开闭。
燃料喷射装置1搭载于进气歧管91的吸气通路92的靠缸体81的一侧。燃料喷射装置1被设置成处于轴相对于燃烧室83的轴倾斜或者扭曲的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喷射装置1对发动机80进行所谓的侧方(Side)搭载。
另外,在缸盖90的吸气阀95与排气阀96之间、即与燃烧室83的中央对应的位置设置有作为点火装置的点火塞97。
燃料喷射装置1以多个喷孔31暴露于燃烧室83的方式设置于缸盖90的孔部901。向燃料喷射装置1供给通过未图示的燃料泵被加压成与燃料喷射压相当的压力的燃料。从燃料喷射装置1的多个喷孔31向燃烧室83内喷射圆锥状的喷雾Fo。点火塞97具有暴露于燃烧室83内的放电部971,通过放电部971的放电,能够对从喷孔31喷射的燃料(喷雾Fo)进行点火。
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孔31(311)形成为:在燃料喷射装置1设置于发动机80的状态下,放电部9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口侧虚拟筒状面T1的内侧,该出口侧虚拟筒状面T1是沿着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流出口331侧的端部的内壁向喷孔311的中心轴C21方向以筒状延伸的面(参照图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孔31(311)形成为:在燃料喷射装置1设置于发动机80的状态下,放电部9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入口侧虚拟筒状面T2的内侧,该入口侧虚拟筒状面T2是沿着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侧的端部的内壁向喷孔311的中心轴C21方向以筒状延伸的面(参照图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燃烧室83的直径设为Ds、将在燃料喷射装置1设置于发动机80的状态下的流出口331的中心与放电部971的距离设为Dd时,喷孔31(311)形成为满足Dd≤Ds/2的关系(参照图19、图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将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轴向的长度设为Ss、将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轴向的长度设为Se时,喷孔31(311)形成为满足Se/Ss≥Ds/Dd的关系(参照图19、图2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Ds/Dd=2、Se/Ss=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38在燃料喷射装置1设置于孔部901的状态下被缸盖90的形成孔部901的内壁包围(参照图19)。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喷射装置1具备可动芯47,该可动芯47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针40相对移动、且能够同针40一起在外壳20内往复移动(参照图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喷射装置1具备控制部10,该控制部10控制向线圈38供给的电力,能够控制针40向与阀座34相反的一侧的移动。而且,控制部10能够执行局部控制,该局部控制是用于控制针40向与阀座34相反的一侧的移动使其成为该针40的可移动范围中的一部分移动的控制(参照图1、图19)。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孔31(311)形成为:在燃料喷射装置1设置于发动机80的状态下,放电部9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口侧虚拟筒状面T1的内侧,该出口侧虚拟筒状面T1是沿着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流出口331侧的端部的内壁向喷孔311的中心轴C21方向以筒状延伸的面(参照图20)。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1具有降低从喷孔31喷射的燃料(喷雾Fo)的穿透力的效果,因此能够使喷雾Fo停留在点火塞97的放电部971的附近。因此,能够抑制放电部971(起燃点)附近的燃料不足,能够利用少量的燃料来起燃。由此,能够抑制无端的燃料喷射,能够在降低煤尘的同时提高燃料消耗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孔31(311)形成为:在燃料喷射装置1设置于发动机80的状态下,放电部97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入口侧虚拟筒状面T2的内侧,该入口侧虚拟筒状面T2是沿着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侧的端部的内壁向喷孔311的中心轴C21方向以筒状延伸的面(参照图20)。因此,能够使喷雾Fo停留在点火塞97的放电部971的更近的附近。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无端的燃料喷射,能够在降低煤尘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燃料消耗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燃烧室83的直径设为Ds、将在燃料喷射装置1设置于发动机80的状态下的流出口331的中心与放电部971的距离设为Dd时,喷孔31(311)形成为满足Dd≤Ds/2的关系(参照图19、图2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孔31(311)与放电部971的距离(Dd)为燃烧室83的直径(Ds)的一半以下。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1具有能够降低从喷孔31喷射的燃料(喷雾Fo)的穿透力的效果,因此期望的是喷孔31(311)与放电部971的距离(Dd)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轴向的长度设为Ss、将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轴向的长度设为Se时,喷孔31(311)形成为满足Se/Ss≥Ds/Dd的关系(参照图19、图2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流出口331的中心到放电部971的距离Dd与燃烧室83的直径Ds的关系,以Dd相比于Ds越小则燃料喷雾Fo的穿透力越小的方式设定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轴向的长度Ss和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轴向的长度Se。由此,根据燃料喷射装置1和点火塞97的配置,能够使燃料喷雾Fo停留在放电部971的附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38在燃料喷射装置1设置于孔部901的状态下被缸盖90的形成孔部901的内壁包围(参照图19)。在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1中,线圈38以被缸盖90的内壁包围的方式设置于发动机80,因此在电流流过线圈38时,有可能从缸盖受到磁的影响。因此,有可能在燃料喷射装置1的个体间、缸体81(气缸)间在燃料喷射上产生偏差。另外,由于经年变化、发动机80的振动等而线圈38与缸盖90的内壁的距离发生变化,偏差有可能变得更显著。由此,有可能发生如下情况:从燃料喷射装置1喷射的燃料的量产生偏差,在向放电部971(起燃点)附近供给的燃料量上产生偏差,起燃性变得不稳定。然而,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1能够在放电部971(起燃点)附近配置被雾化的燃料。另外,能够降低燃料喷雾Fo的穿透力,因此能够在起燃点附近配置燃料喷雾Fo。因此,能够向起燃点附近供给均匀的燃料喷雾Fo,即使喷射燃料的量产生偏差也能够维持稳定的起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喷射装置1具备可动芯47,该可动芯47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针40相对移动、且能够同针40一起在外壳20内往复移动(参照图1)。如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使针40和可动芯47二体化,则由于即使在针40抵接于阀座34(闭阀)之后,可动芯47也向阀座34侧移动,因此二次喷射的风险显著地提高。在二次喷射中喷射的燃料是在针40没有上升完的状态下被喷射的,因此在压力损失非常高的区域被喷射。因此,燃料的雾化困难,且比设想的喷射定时慢地喷射,因此燃料的蒸发时间也短。因此,在燃烧行程中成为局部富油的原因,煤尘的量有可能增大。然而,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1由于在低燃压下也能够通过喷孔31将燃料高效地雾化,因此能够降低在进行了二次喷射的情况下的煤尘的产生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喷射装置1具备控制部10,该控制部10控制向线圈38供给的电力,控制针40向与阀座34相反的一侧的移动。而且,控制部10能够执行控制针40向与阀座34相反的一侧的移动使得成为针40的可移动范围中的一部分的移动的局部控制(参照图1、图19)。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进行局部控制的情况下,针40没有上升完,因此如上述那样,被喷射的燃料的压力损失大,雾化困难。因此,在燃烧行程中成为局部富油的原因,煤尘的量有可能增大。然而,本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1由于在低燃压下也能够通过喷孔31将燃料高效地雾化,因此能够降低在进行局部控制的情况下的煤尘的产生量。
(第十三实施方式)
图21中示出基于本公开的第十三实施方式的燃料喷射装置。第十三实施方式中燃料喷射装置1的配置不同于第十二实施方式。
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燃料喷射装置1搭载于缸盖90的吸气阀95与排气阀96之间、即与燃烧室83的中央对应的位置。燃料喷射装置1被设置成轴相对于燃烧室83的轴大致平行或者大致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燃料喷射装置1对发动机80进行所谓的中心搭载。另外,在缸盖90上设置有作为点火装置的点火塞97。
燃料喷射装置1以多个喷孔31暴露于燃烧室83的方式设置于缸盖90的孔部902。点火塞97具有暴露于燃烧室83内的放电部971,通过放电部971的放电,能够对从喷孔31喷射的燃料(喷雾Fo)进行点火。
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关于喷孔31(311)与放电部971的位置关系以及距离Dd与燃烧室83的直径Ds的关系、以及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轴向的长度Ss与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轴向的长度Se的关系等,与第十二实施方式同样。另外,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也与第十二实施方式同样地,线圈38在燃料喷射装置1设置于孔部902的状态下被缸盖90的形成孔部902的内壁包围。因而,在第十三实施方式中,能够起到与第十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其它实施方式)
另外,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等中,示出了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处形成多个凸部381的例子。与此相对,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喷孔的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处形成多个凹部,使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的表面粗糙度大于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处在周向上在多个位置处形成从流入口321侧向流出口331侧延伸的槽371的例子。与此相对,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中,从流入口321侧到流出口331侧在多个位置处形成沿周向延伸的槽,使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于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的表面粗糙度。
另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如下例子:使槽371彼此的间隔D3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变大,使槽371的深度DE1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变深,使槽371的宽度W1随着从流入口321侧去向流出口331侧而变大。与此相对,在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可以任意设定槽彼此的间隔、槽的深度、槽的宽度。
另外,燃料喷射装置1还能够应用于柴油发动机用的燃料喷射装置。另外,还能够应用于气口喷射式(port injection type)等除了直喷式以外的燃料喷射阀。
这样,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喷孔31是通过从主体部30的外侧进行激光照射来形成的,但是也能够通过放电加工、切削加工、3D打印等各种方法来形成。

Claims (53)

1.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在周向上在多个位置处形成有从所述流入口侧向所述流出口侧延伸的槽(371),
所述槽彼此的间隔随着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变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设置有多个凸部(381)或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流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流入口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出口侧流路分别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及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在所述入口侧流路与所述出口侧流路的边界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2)为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1)的2倍以上。
6.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在周向上在多个位置处形成有从所述流入口侧向所述流出口侧延伸的槽(371),
所述槽的深度随着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变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设置有多个凸部(381)或凹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流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流入口的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出口侧流路分别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及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在所述入口侧流路与所述出口侧流路的边界处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2)为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1)的2倍以上。
11.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在周向上在多个位置处形成有从所述流入口侧向所述流出口侧延伸的槽(371),
所述槽的宽度随着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变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设置有多个凸部(381)或凹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流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流入口的面积。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出口侧流路分别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及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在所述入口侧流路与所述出口侧流路的边界处相同。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2)为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1)的2倍以上。
16.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比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设置有多个凸部(381)或凹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流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流入口的面积。
19.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出口侧流路分别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及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在所述入口侧流路与所述出口侧流路的边界处相同。
20.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2)为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1)的2倍以上。
21.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周向的表面粗糙度(Rzb)比从所述流入口侧朝向所述流出口侧的方向的表面粗糙度(Rza)大。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设置有多个凸部(381)或凹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流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流入口的面积。
24.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出口侧流路分别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及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在所述入口侧流路与所述出口侧流路的边界处相同。
25.根据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2)为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1)的2倍以上。
26.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
所述主体部具有节流部(391),该节流部(391)设置于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靠所述流入口的一侧,且中央的开口的面积小于所述流入口的面积。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设置有多个凸部(381)或凹部。
28.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流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流入口的面积。
29.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出口侧流路分别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及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在所述入口侧流路与所述出口侧流路的边界处相同。
30.根据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2)为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1)的2倍以上。
31.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
该燃料喷射装置是设置于具备点火装置(97)的内燃机(80)的燃料喷射装置(1),该点火装置(97)具有向燃烧室(83)内暴露的放电部(971),通过所述放电部的放电,能够对从所述喷孔喷射的燃料进行点火,在所述燃料喷射装置(1)中,
所述喷孔形成为:在所述燃料喷射装置设置于所述内燃机的状态下,所述放电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口侧虚拟筒状面(T1)的内侧,该出口侧虚拟筒状面(T1)是沿着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所述流出口侧的端部的内壁向所述喷孔的中心轴方向以筒状延伸的面。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设置有多个凸部(381)或凹部。
33.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流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流入口的面积。
34.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出口侧流路分别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及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在所述入口侧流路与所述出口侧流路的边界处相同。
35.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2)为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1)的2倍以上。
36.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
该燃料喷射装置是设置于具备点火装置(97)的内燃机(80)的燃料喷射装置(1),该点火装置(97)具有向燃烧室(83)内暴露的放电部(971),通过所述放电部的放电,能够对从所述喷孔喷射的燃料进行点火,在所述燃料喷射装置(1)中,
所述喷孔形成为:在所述燃料喷射装置设置于所述内燃机的状态下,所述放电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入口侧虚拟筒状面(T2)的内侧,该入口侧虚拟筒状面(T2)是沿着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侧的端部的内壁向所述喷孔的中心轴方向以筒状延伸的面。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设置有多个凸部(381)或凹部。
38.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流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流入口的面积。
39.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出口侧流路分别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及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在所述入口侧流路与所述出口侧流路的边界处相同。
40.根据权利要求36或37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2)为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1)的2倍以上。
41.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比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大,
该燃料喷射装置是设置于具备点火装置(97)的内燃机(80)的燃料喷射装置(1),该点火装置(97)具有向燃烧室(83)内暴露的放电部(971),通过所述放电部的放电,能够对从所述喷孔喷射的燃料进行点火,在所述燃料喷射装置(1)中,
当将所述燃烧室的直径设为Ds、将在所述燃料喷射装置设置于所述内燃机的状态下的所述流出口的中心与所述放电部的距离设为Dd时,
所述喷孔形成为满足Dd≤Ds/2的关系。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在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设置有多个凸部(381)或凹部。
43.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流出口的面积大于所述流入口的面积。
44.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出口侧流路分别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及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在所述入口侧流路与所述出口侧流路的边界处相同。
45.根据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2)为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表面粗糙度(Rz1)的2倍以上。
46.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入口侧流路和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比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大,
在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和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中的至少一方,在周向上在多个位置处形成有从所述流入口侧向所述流出口侧延伸的槽(361、371)。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率固定,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率随着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变大。
48.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入口侧流路和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比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大,
该燃料喷射装置是设置于具备点火装置(97)的内燃机(80)的燃料喷射装置(1),该点火装置(97)具有向燃烧室(83)内暴露的放电部(971),通过所述放电部的放电,能够对从所述喷孔喷射的燃料进行点火,在所述燃料喷射装置(1)中,
所述喷孔形成为:在所述燃料喷射装置设置于所述内燃机的状态下,所述放电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出口侧虚拟筒状面(T1)的内侧,该出口侧虚拟筒状面(T1)是沿着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的所述流出口侧的端部的内壁向所述喷孔的中心轴方向以筒状延伸的面。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率固定,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率随着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变大。
50.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入口侧流路和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比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大,
该燃料喷射装置是设置于具备点火装置(97)的内燃机(80)的燃料喷射装置(1),该点火装置(97)具有向燃烧室(83)内暴露的放电部(971),通过所述放电部的放电,能够对从所述喷孔喷射的燃料进行点火,在所述燃料喷射装置(1)中,
所述喷孔形成为:在所述燃料喷射装置设置于所述内燃机的状态下,所述放电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入口侧虚拟筒状面(T2)的内侧,该入口侧虚拟筒状面(T2)是沿着所述入口侧流路形成部的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部侧的端部的内壁向所述喷孔的中心轴方向以筒状延伸的面。
51.根据权利要求50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率固定,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率随着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变大。
52.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具备形成喷射燃料的喷孔(31、311、312、313、314、315、316)的主体部(30),在该燃料喷射装置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入口侧流路形成部(341a),与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入口(32、32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入口侧流路(341);以及出口侧流路形成部(351a),与所述入口侧流路及所述喷孔的燃料的流出口(33、331)连接,形成作为燃料的流路的出口侧流路(351),
所述入口侧流路和所述出口侧流路形成为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扩径,
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比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的程度即扩径率大,
该燃料喷射装置是设置于具备点火装置(97)的内燃机(80)的燃料喷射装置(1),该点火装置(97)具有向燃烧室(83)内暴露的放电部(971),通过所述放电部的放电,能够对从所述喷孔喷射的燃料进行点火,在所述燃料喷射装置(1)中,
当将所述燃烧室的直径设为Ds、将在所述燃料喷射装置设置于所述内燃机的状态下的所述流出口的中心与所述放电部的距离设为Dd时,
所述喷孔形成为满足Dd≤Ds/2的关系。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燃料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入口侧流路的扩径率固定,所述出口侧流路的扩径率随着从所述流入口侧去向所述流出口侧而变大。
CN201680019284.6A 2015-04-09 2016-03-23 燃料喷射装置 Active CN1074072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0286 2015-04-09
JP2015-080286 2015-04-09
JP2015147790A JP6292188B2 (ja) 2015-04-09 2015-07-27 燃料噴射装置
JP2015-147790 2015-07-27
PCT/JP2016/001665 WO2016163086A1 (ja) 2015-04-09 2016-03-23 燃料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7245A CN107407245A (zh) 2017-11-28
CN107407245B true CN107407245B (zh) 2019-08-16

Family

ID=57424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9284.6A Active CN107407245B (zh) 2015-04-09 2016-03-23 燃料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280887B2 (zh)
JP (1) JP6292188B2 (zh)
CN (1) CN107407245B (zh)
DE (1) DE112016001634T5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38554B2 (en) 2003-07-18 2010-06-15 Microsoft Corporation DC coefficient signaling at small quantization step sizes
US10554985B2 (en) 2003-07-18 2020-02-04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DC coefficient signaling at small quantization step sizes
JP6749494B2 (ja) * 2017-07-11 2020-09-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344483B (zh) * 2017-11-22 2022-03-08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燃料喷射装置
DE102019104294A1 (de) * 2018-03-15 2019-09-19 Denso Corporation Korrosionsbeständige Vorrichtung
JP7167663B2 (ja) * 2018-11-28 2022-11-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燃料噴射弁
JP6997146B2 (ja) * 2019-09-05 2022-01-17 日本特殊陶業株式会社 点火プラグ
JP7432493B2 (ja) * 2020-12-11 2024-02-16 株式会社クボタ 電子燃料噴射式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32421A (ja) * 2005-07-27 2007-02-08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噴射弁
CN102108927A (zh) * 2009-12-24 2011-06-29 株式会社电装 燃料喷射装置
CN103261659A (zh) * 2010-12-10 2013-08-21 瓦锡兰芬兰有限公司 燃料喷射装置、活塞式发动机和操作活塞式发动机的方法
JP2014218977A (ja) * 2013-05-10 2014-11-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燃料噴射制御装置および燃料噴射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59892A (en) * 1968-06-18 1971-02-02 Ambac Ind Fuel injection nozzle with auxiliary spray orifice
DE2557772A1 (de) * 1975-12-20 1977-06-23 Kloeckner Humboldt Deutz Ag Brennstoffeinspritzventil
US6378792B2 (en) * 1998-04-10 2002-04-30 Aisa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uel injection nozzle
US6644565B2 (en) * 1998-10-15 2003-11-11 Robert Bosch Gmbh Fuel injection nozzle for self-igni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US6708905B2 (en) * 1999-12-03 2004-03-23 Emissions Control Technology, Llc Supersonic injector for gaseous fuel engine
DE10307931A1 (de) * 2003-02-25 2004-10-28 Robert Bosch Gmbh Brennstoffeinspritzventil
US7086615B2 (en) * 2004-05-19 2006-08-08 Siemens Vdo Automotive Corporation Fuel injector including an orifice disc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an oblique spiral fuel flow
DE102004049278A1 (de) * 2004-10-09 2006-04-13 Robert Bosch Gmbh Brennstoffeinspritzventil
JP4225297B2 (ja) * 2005-06-29 2009-02-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燃料噴射弁
DE102005036951A1 (de) * 2005-08-05 2007-02-08 Robert Bosch Gmbh Brennstoffeinspritzventil und Verfahren zur Ausformung von Abspritzöffnungen
US20090200403A1 (en) * 2008-02-08 2009-08-13 David Ling-Shun Hung Fuel injector
JP4610631B2 (ja) * 2008-05-01 2011-0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JP2010048237A (ja) * 2008-08-25 2010-03-04 Denso Corp 燃料噴射ノズ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63770B2 (ja) * 2008-08-27 2013-12-1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多孔噴射型燃料噴射弁
JP5559962B2 (ja) * 2008-09-05 2014-07-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及びノズルの加工方法
JP4988791B2 (ja) * 2009-06-18 2012-08-0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JP5185973B2 (ja) * 2010-04-16 2013-04-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KR101198805B1 (ko) * 2010-12-02 2012-11-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인젝터
JP5195890B2 (ja) * 2010-12-21 2013-05-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および内燃機関
US8905333B1 (en) * 2011-05-24 2014-12-09 Mainstream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Diesel injector and method utilizing focused supercavitation to reduce spray penetration length
DE102011089240A1 (de) * 2011-12-20 2013-06-20 Robert Bosch Gmbh Brennstoffeinspritzventil und Verfahren zur Ausformung von Abspritzöffnungen
JP5959892B2 (ja) 2012-03-26 2016-08-02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火花点火式燃料噴射弁
DE102012209326A1 (de) * 2012-06-01 2013-12-05 Robert Bosch Gmbh Brennstoffeinspritzventil
EP2880299A1 (en) * 2012-08-01 2015-06-1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Fuel injectors with improved coefficient of fuel discharge
US9797296B2 (en) * 2013-03-15 2017-10-24 Cummins Inc. Pre-chambe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5189992B (zh) 2013-05-10 2017-12-19 株式会社电装 燃料喷射控制装置和燃料喷射系统
US9850869B2 (en) * 2013-07-22 2017-12-26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Fuel injector
JP6020380B2 (ja) * 2013-08-02 2016-11-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燃料噴射弁
EP2884090B1 (en) * 2013-12-11 2018-02-21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Nozzle body and fuel injection valve
JP6433162B2 (ja) * 2014-02-12 2018-12-05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燃料噴射装置用ノズルプレート
JP2015200214A (ja) * 2014-04-07 2015-11-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燃料噴射弁
JP6266428B2 (ja) * 2014-05-08 2018-01-2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US20150369192A1 (en) * 2014-06-23 2015-12-24 Caterpillar Inc. Low Soot Dual Tip Variable Conicity Injector
JP6264221B2 (ja) * 2014-07-24 2018-01-2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燃料噴射ノズル
JP5969564B2 (ja) * 2014-10-01 2016-08-1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JP6023151B2 (ja) * 2014-11-07 2016-11-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燃料噴射弁
JP6460858B2 (ja) * 2015-03-17 2019-01-30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燃料噴射装置用ノズルプレート
JP2016217245A (ja) * 2015-05-20 2016-12-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ジェクタ
JP6365450B2 (ja) * 2015-07-24 2018-08-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燃料噴射装置
JP6630262B2 (ja) * 2016-11-18 2020-01-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ジェクタ
DE102017205665A1 (de) * 2017-04-04 2018-10-04 Robert Bosch Gmbh Injektor zum Einbringen eines Fluids mit verbesserter Strahlaufbereitung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32421A (ja) * 2005-07-27 2007-02-08 Toyota Motor Corp 燃料噴射弁
CN102108927A (zh) * 2009-12-24 2011-06-29 株式会社电装 燃料喷射装置
CN103261659A (zh) * 2010-12-10 2013-08-21 瓦锡兰芬兰有限公司 燃料喷射装置、活塞式发动机和操作活塞式发动机的方法
JP2014218977A (ja) * 2013-05-10 2014-11-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燃料噴射制御装置および燃料噴射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00134A (ja) 2016-12-01
CN107407245A (zh) 2017-11-28
US10280887B2 (en) 2019-05-07
US20180030943A1 (en) 2018-02-01
JP6292188B2 (ja) 2018-03-14
DE112016001634T5 (de) 2018-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7245B (zh) 燃料喷射装置
JP5115654B2 (ja) 燃料噴射弁及び内燃機関
EP1042604B1 (en) Flat needle for pressurized swirl fuel injector
CN103261664B (zh) 燃料喷射阀
US10890152B2 (en) Fuel injection device
JP5668984B2 (ja) 燃料噴射装置
CN103362713B (zh) 燃料喷射阀和燃料喷射系统
JPH1047208A (ja) 燃料噴射弁
CN106232981B (zh) 燃料喷射阀
JP2006336577A (ja) 燃料噴射弁とこれを用いた内燃機関
US20120138712A1 (en) Injector for vehicle
JP2011220132A (ja) 燃料噴射弁
US10677209B2 (en) Fuel injection device
JP4100286B2 (ja) 流体噴射弁
WO2016163086A1 (ja) 燃料噴射装置
CN104011371A (zh) 具备涡流喷射式喷嘴的高压共轨喷射器
WO2018037994A1 (ja) 燃料噴射弁
JP2021001559A (ja) 燃料噴射弁
JP2005113889A (ja) 燃料噴射ノズル
JP2007224929A (ja) 燃料噴射弁
RU138281U1 (ru) Распылитель форсунки двигателя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CN104334865A (zh) 燃料喷射阀及配备有该燃料喷射阀的燃料喷射装置
JP2016169739A (ja) 燃料噴射装置
JP2008038851A (ja) 燃料噴射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025382A (ja) 内燃機関用燃料噴射ノズ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