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15209A - 白色反射膜 - Google Patents

白色反射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15209A
CN107315209A CN201710367240.9A CN201710367240A CN107315209A CN 107315209 A CN107315209 A CN 107315209A CN 201710367240 A CN201710367240 A CN 201710367240A CN 107315209 A CN107315209 A CN 1073152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
reflection film
white reflection
layer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6724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15209B (zh
Inventor
楠目博
浅井真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bo Film Solution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2461546&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7315209(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filed Critical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315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152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152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152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0816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 G02B5/0825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 G02B5/0841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31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2Reflex reflectors
    • G02B5/126Reflex reflectors including curved refracting surface
    • G02B5/128Reflex reflectors including curved refracting surface transparent spheres being embedded in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5Manufacturing aspects; Material asp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白色反射膜,其具有反射层A和包含含有粒子的树脂组合物的表面层B,在表面层B的与反射层A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由上述粒子形成的突起,该表面中高度为5μm以上的突起个数是104~1010个/m2,上述粒子是平均粒径为3~100μm、10%压缩强度为0.1~15MPa的非球状粒子。该膜可以充分抑制与导光板的粘贴、同时可以充分抑制导光板的损伤。

Description

白色反射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8月4日、申请号为“201480002946.X”、发明名称为“白色反射膜”的申请的分案申请。本发明涉及白色反射膜。特别是涉及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白色反射膜。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CD)的背光单元有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具有光源并进一步在其背面具有反射膜的直下型和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配置背面具有反射板的导光板、在该导光板的侧面具有光源的边缘发光型(エッジライト型)。以往大型LCD中所用的背光单元从画面的亮度和画面内亮度的均匀性优异的观点考虑主要使用直下型(主要是直下型CCFL),边缘发光型经常用在笔记本型PC等较小型的LCD中,但是,近年来,由于光源或导光板的发展,即使是边缘发光型背光单元的亮度和画面内的均匀性也提高,不仅仅是较小型的LCD,大型LCD中也开始使用边缘发光型的背光单元。这是因为有可以使LCD变薄的优点。
在边缘发光型背光单元中,是导光板和反射膜直接接触的结构。因此,在这种结构中,存在如果导光板和反射膜发生粘贴,则粘贴了的部分的亮度变得异常,出现亮度的面内偏差的问题。因此,必须使导光板和反射膜之间具有间隙,并保持该间隙恒定。例如,通过使反射膜的表面具有珠子可以使导光板和反射膜之间的间隙保持恒定,从而可以防止他们粘贴。但是,此时如果由比较软的材料形成的导光板与反射膜接触,则存在反射膜或表面的珠子会损伤导光板的问题。作为其对策,有例如像专利文献1~3那样,在反射膜的表面通过涂布来形成含有弹性体系珠子的防损伤层的报告。
但是,专利文献1~3那样的防损伤层虽然有某种程度的导光板损伤抑制效果,但其原本的目的、即确保间隙(抑制粘贴)方面有变差的倾向。本发明人通过研究得知,像以往那样仅仅着眼于突起的个数的话,有时不能充分满足近年所要求的抑制与导光板的粘贴和抑制导光板的损伤两个方面。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920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表2008-512719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9-2445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以充分抑制与导光板的粘贴、同时可以充分抑制导光板的损伤的白色反射膜。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以下的构成。
1.白色反射膜,其具有反射层A和由含有粒子的树脂组合物制造的表面层B,
在表面层B的与反射层A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由上述粒子形成的突起,该表面中高度为5μm以上的突起个数是104~1010个/m2
上述粒子是平均粒径为3~100μm、10%压缩强度为0.1~15MPa的非球状粒子。
2.上述1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上述粒子是通过将聚合物粉碎得到的粉碎聚合物粒子。
3.上述2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上述聚合物是聚酯。
4.上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上述粒子是长宽比(长径/短径)的平均为1.31以上、1.80以下,并且长宽比的标准偏差为0.15~0.50的非球状粒子。
5.上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表面层B中上述粒子的含量以表面层B的质量为基准是1~70质量%。
6.上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挥发有机溶剂量为10ppm以下。
7.上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反射层A含有孔隙,其孔隙体积率为15体积%以上、70体积%以下。
8.上述7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还具有孔隙体积率为0体积%以上且小于15体积%的支撑层C。
9.上述7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中表面层B是通过涂液的涂布形成的层。
10.上述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白色反射膜,其用作具有导光板的面光源反射板。
附图说明
图1、2是本发明中由非球状粒子形成的突起的电子显微镜照片的例子。
图3是表示本发明中导光板的损伤评价和粒子的脱落评价方法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密合不均评价中所用的结构体的示意图。
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具有反射层A和表面层B。
以下详细说明构成本发明的各构成成分。
[反射层A]
本发明的反射层A含有热塑性树脂和孔隙形成剂,通过使其含有孔隙形成剂而在层中包含孔隙,使其呈白色。所述孔隙形成剂将在后面详述,可以使用例如无机粒子、与构成该反射层A的热塑性树脂不相溶的树脂(以下有时称为不相溶树脂)。另外,反射层A在波长550nm下的反射率优选为95%以上、更优选为96%以上、特别优选为97%以上。由此白色反射膜的反射率更容易达到优选范围。
反射层A如上所述在层中具有孔隙,该孔隙的体积相对于反射层A的体积所占的比例(孔隙体积率)优选为15体积%以上、70体积%以下。通过在这样的范围可以使反射率提高效果提高,容易获得上述的反射率。另外,还可以使制膜拉伸性提高效果提高。孔隙体积率过低时,有难以获得优选的反射率的倾向。从上述观点考虑,反射层A中的孔隙体积率更优选为30体积%以上、特别优选为40体积%以上。另一方面,孔隙体积率过高时,有制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降低的倾向。从上述观点考虑,反射层A中的孔隙体积率更优选为65体积%以下、特别优选为60体积%以下。
孔隙体积率可以通过调整反射层A中的孔隙形成剂的种类或大小、量来达到。
(热塑性树脂)
构成反射层A的热塑性树脂可以列举例如由聚酯、聚烯烃、聚苯乙烯、丙烯酸类(アクリル)所制造的热塑性树脂。其中,从得到机械特性和热稳定性优异的白色反射膜的观点考虑,优选聚酯。
所述聚酯优选使用由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制造的聚酯。该二羧酸成分可以列举衍生自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4,4’-联苯二甲酸、己二酸、癸二酸等的成分。二醇成分可以列举衍生自乙二醇、1,4-丁二醇、1,4-环己烷二甲醇、1,6-己二醇等的成分。这些聚酯中优选芳香族聚酯,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可以是均聚物,但从将膜单轴或双轴拉伸时抑制结晶从而使制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提高的观点考虑,优选共聚物。共聚成分可以列举上述的二羧酸成分、二醇成分,但从耐热性高、制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高的观点考虑,优选间苯二甲酸成分、2,6-萘二甲酸成分。共聚成分的比例是以聚酯的全部二羧酸成分100摩尔%为基准,例如为1~20摩尔%、优选为2~18摩尔%、更优选为3~15摩尔%、特别优选为7~11摩尔%。通过使共聚成分的比例在该范围,制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优异。另外,尺寸热稳定性也优异。
(孔隙形成剂)
反射层A中,使用无机粒子作为孔隙形成剂时,无机粒子优选白色无机粒子。该白色无机粒子可以列举硫酸钡、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碳酸钙的粒子。对于这些无机粒子只要是选择平均粒径、含量以使白色反射膜具有合适的反射率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使反射层A、白色反射膜的反射率达到本发明的优选范围即可。另外,使反射层A的孔隙体积率达到本发明的优选范围即可。考虑到这些,无机粒子的平均粒径为例如0.2~3.0μm、优选为0.3~2.5μm、更优选为0.4~2.0μm。其含量以反射层A的质量为基准优选为20~60质量%,更优选为25~55质量%,最优选为31~53质量%。通过采用这样的粒子形态,可以使粒子在聚酯中适度分散,难以发生粒子的凝集,从而可以得到没有粗大突起的膜。另外,拉伸时以粗大粒子为起点的破断也得到抑制。无机粒子可以是任何粒子形状,例如可以是板状、球状。无机粒子可以进行用于提高分散性的表面处理。
使用不相溶树脂作为孔隙形成剂时,不相溶树脂只要与构成层的热塑性树脂不相溶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所述热塑性树脂是聚酯时,优选聚烯烃、聚苯乙烯等。这些树脂可以是粒子形态。其含量与无机粒子的情况同样地,只要选择平均粒径、含量以使白色反射膜具有合适的反射率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使反射层A、白色反射膜的反射率达到本发明的优选范围即可。另外,使反射层A的孔隙体积率达到本发明的优选范围即可。考虑到这些,含量以反射层A的质量为基准优选为10~50质量%,更优选为12~40质量%,最优选为13~35质量%。
(其它成分)
反射层A中,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含有其它成分,例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抗静电剂、荧光增白剂、蜡、与孔隙形成剂不同的粒子、树脂等。
[表面层B]
本发明的表面层B由在树脂中含有粒子的树脂组合物制造,是通过该粒子在表面形成有突起的层。所述树脂优选热塑性树脂。另外,可以通过交联剂而具有交联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具有能与交联剂的反应性基团反应的官能团的热塑性树脂形成通过交联剂与热塑性树脂形成的交联结构,也可以是使用没有能与交联剂的反应性基团反应的官能团的热塑性树脂、具有热塑性树脂的基质和交联剂交联而成的交联结构的基质的形态。具有交联结构时,有表面层B的强度提高的倾向。另一方面,过多地具有交联结构时,将膜回收再生时,有未熔融物变多等使膜的回收性变差的倾向,从上述观点考虑,优选交联结构不过多。
表面层B可以通过在膜的制造过程中或制造后涂布涂液来形成,也可以采用例如共挤出法等与反射层A同时形成。为了如上所述表面层B具有交联结构,优选通过涂液的涂布来形成。从上述观点考虑,交联剂的含量以构成涂液的固体成分为基准,优选为3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20质量%以下。另外,优选为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5质量%以上。
(热塑性树脂)
构成表面层B的热塑性树脂可以使用与上述构成反射层A的热塑性树脂同样的热塑性树脂。其中,优选丙烯酸类、聚酯,特别是从得到机械特性和热稳定性优异的白色反射膜的观点考虑,优选聚酯。
所述聚酯可以使用与上述反射层A中的聚酯同样的聚酯。这些聚酯中,从得到机械特性和热稳定性优异的白色反射膜的观点考虑,优选芳香族聚酯,特别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可以是均聚物,但从获得适度软化表面层B、抑制粒子脱落的效果方面考虑,优选共聚物,特别优选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由此即使有与导光板摩擦等外力施加,粒子也难以脱落。所述共聚成分可以列举上述的二羧酸成分、二醇成分,从耐热性高、制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高的观点考虑,优选间苯二甲酸成分、2,6-萘二甲酸成分。共聚成分的比例以聚酯的全部二羧酸成分100摩尔%为基准,例如为1~20摩尔%、优选为2~18摩尔%、更优选为3~17摩尔%、特别优选为12~16摩尔%。通过使共聚成分的比例在上述范围,制膜拉伸性的提高效果优异。另外,尺寸热稳定性也优异。
通过在膜的制造过程中或制造后涂布涂液来形成表面层B时,为了获得上述效果,另外为了提高涂液的稳定性,优选这些聚酯的侧链或主链带有具有提高亲溶剂性的功能的基团。这里具有提高亲溶剂性的功能的基团优选列举磺酸金属盐的基团(优选为磺酸钠盐)、羟基、烷基醚的基团、羧酸盐的基团等。本发明中特别优选的是相对于聚酯的全部酸成分100摩尔%包含具有磺酸金属盐的基团的间苯二甲酸成分优选3~30摩尔%、更优选5~20摩尔%、进一步优选5~15摩尔%的实施方式。另外,从同样的观点考虑也优选包含二甘醇成分,相对于聚酯的全部酸成分100摩尔%,优选含有该成分3~30摩尔%、更优选5~20摩尔%、进一步优选5~15摩尔%的实施方式。
(非球状粒子)
本发明中,表面层B中的粒子必须是平均粒径为3~100μm的非球状粒子。通过使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容易形成后述突起个数的方式,更容易确保间隙。如果平均粒径过大,则容易发生粒子脱落,导致画面上的缺陷。另一方面,如果平均粒径过小,作为本来目的的确保与导光板的间隙变得困难。从上述观点考虑,更优选为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μm以上、特别优选为8μm以上,并且,更优选为8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7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50μm以下。
另外,通过使最外层表面中形成突起的粒子为非球状粒子可以确保与导光板的间隙,同时可以提高抑制导光板损伤的效果。本发明中,非球状粒子是指粒子的最大直径Dx(记为x方向)、和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记为y方向和z方向。z方向是也与y方向垂直的方向)中最大直径Dy和Dz(Dy≧Dz)这些各方向上的最大直径之差(Dx-Dy、Dx-Dz、Dy-Dz)中的至少任意1个超过Dx的20%的粒子。
认为通过这样的非球状粒子而获得上述效果是由于以下的机理。即,认为通过使粒子的形状为非球状,与导光板的接触面积变大,引起压力分散,由此不容易引起损伤。粒子的形状是如上述规定的非球状时,粒子在某一方向上具有最大直径,包含在表面层B中时,从概率上讲该最大直径方向容易成为与表面层B的面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因此,由所述粒子形成的突起与导光板的接触面积变大,压力被分散。相反,粒子为球状时,与导光板接触的部分的面积变窄,因此压力集中从而容易引起损伤。这样即使是使用柔软的粒子,也由于是球状而变得容易损伤导光板。
本发明在表面层B中通过具有如上所述的特定的粒子形态,与其集中在突起顶点的狭窄范围接触导光板,不如取在保持突起数量的同时增大突起与导光板的接触面积,由此使压力分散的实施方式,由于与导光板的接触点的数量合适,在实现确保间隙的同时,使各突起对导光板的压力减小,由此抑制导光板的损伤。如果不在上述范围,则成为仅仅集中在例如突起顶点的狭窄范围接触导光板的形态,对该部分施加的压力升高,变得容易被削。
本发明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抑制导光板损伤的效果和抑制与导光板粘贴的效果,优选粒子的长宽比(长径/短径)的平均为1.31以上、1.80以下。该长宽比更优选为1.35以上、另外更优选为1.75以下。为了得到上述效果,优选长宽比大,但如果过大则有难于维持最外层表面中高度为5μm以上的突起个数的倾向。这里长宽比是通过使用后述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测求得的。在所述观测中,将粒子的最大直径作为长径,与该最大直径垂直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径作为短径。
同时,推测粒子的形状具有适度的偏差时,即粒子的形状变得适度地不一致,由此难以给特定的粒子施加压力,从而难于损伤导光板。
因此,所述粒子优选长宽比的标准偏差为0.15~0.50。即,这表示各粒子的形状有适度的偏差。通过形成突起的粒子的形状具有适度偏差,可以确保与导光板的间隙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抑制导光板损伤的效果。偏差小时,确保间隙和损伤抑制的提高效果降低。另一方面,偏差过大时,添加到表面层B时容易出现不良问题,有难以获得设想的突起频率的倾向,结果是难以发挥确保间隙、损伤抑制的提高效果。从上述观点考虑,粒子的长宽比的标准偏差更优选为0.16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17以上,另外更优选为0.4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43以下。
在本发明中,上述粒子的10%压缩强度必须为0.1~15MPa。由此可以确保间隙,还可以抑制对导光板的损伤。压缩强度过低时,会因应力而过度变形,因此作为本来目的的确保与导光板的间隙变得困难。另一方面,压缩强度过高时,即使是非球状粒子也容易损伤导光板。从上述观点考虑,10%压缩强度优选为0.2MPa以上、更优选为0.3MPa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MPa以上、特别优选为8MPa以上,另外优选为14MPa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3MPa以下、更优选为12MPa以下。
本发明中表面层B中的非球状粒子的含量可以使用如上所述的平均粒径的粒子,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后述突起个数的方式。例如,有相对于粒子的平均粒径表面层B厚度薄的倾向时,有容易形成突起的倾向,因此含量可以较少一些;相反时,优选含量多一些,可以考虑这样的倾向来适当调整。具体地,以表面层B的质量为基准,优选为1~70质量%、更优选为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20质量%以上,另外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5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0质量%以下。
本发明中表面层B所含有的粒子不管其种类如何,可以是有机粒子,也可以是无机粒子,还可以是有机无机复合粒子。从容易满足上述粒子的方式的观点考虑,优选由丙烯酸类、聚酯、聚氨酯、尼龙、聚烯烃、聚醚等聚合物制造的聚合物粒子。更优选为聚酯、尼龙,这样容易获得更合适的10%压缩强度。特别优选为聚酯(其中更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其具有回收制膜性优异的优点。
本发明中,对实现上述粒子形状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但从容易获得具有特别优选形状的粒子的观点、和从制造成本、生产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将固体聚合物粉碎得到粒子的方法。通过该工序得到的粒子称为粉碎聚合物粒子。该工序更具体地优选聚合后将例如颗粒化了的聚合物片优选通过热处理使其结晶,在常温或低于常温的低温下进行粉碎的方法。从更容易粉碎的观点考虑,优选在低于常温的低温下进行粉碎,作为获得所述低温的方法,可以优选列举通过液氮进行冷却的方法。
除了上述颗粒化了的聚合物片以外,将成型了的聚合物组合物、制膜了的聚合物膜、制丝了的聚合物纤维等粉碎也能制备目的粉碎聚合物粒子。通过这样选择待粉碎聚合物的形态(包括例如是颗粒时改变大小、是膜时改变厚度、是纤维时改变直径),可以得到具有各种非球状形态(长宽比)的粒子,另外,还可以调整粒子形状的偏差(标准偏差)。
粉碎聚合物粒子的聚合物可以是共聚或2种聚合物的掺混物,在粉碎聚合物粒子内部还可以包含直径比其小的无机粒子、有机粒子,或者含有紫外线吸收剂、润滑剂等。
(表面层B的形态)
本发明中,由含有如上所述的粒子的树脂组合物制造的表面层B形成白色反射膜的至少一方的最外层。并且,在该形成最外层的表面层B的与反射层A相反一侧的表面(以下有时称为最外层表面)具有由上述粒子形成的突起。该突起从确保导光板与膜的间隙的观点考虑,必须在最外层表面以适当的频率具有合适高度的突起。
因此,本发明中,最外层表面中,通常必须是高度为5μm以上的突起个数(突起频率)为104~1010个/m2。由此可以充分确保导光板与膜的间隙、确保粘贴抑制效果。突起频率过低时粘贴抑制效果差。另一方面,突起频率过高时,有粒子脱落的几率上升、或反射率降低的倾向。
(其它成分)
在不损害本发明目的的范围表面层B还可以含有上述构成成分以外的成分。所述成分可以列举例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抗静电剂、荧光增白剂、蜡、表面活性剂、与上述粒子不同的粒子、树脂等。
[层结构]
本发明中反射层A的厚度优选为80~350μm。由此可以使提高反射率的效果提高。如果反射层A的厚度过薄则提高反射率的效果低,而过厚则是非高效的。从这样的观点考虑,反射层A的厚度更优选为80~300μm、进一步优选为100~320μm、特别优选为150~250μm。
本发明中表面层B的厚度优选为5~100μm。更优选为5~80μm。此时表面层B的厚度是指粒子的粒径和被覆其表面的树脂部的厚度之和。
另外,保持有表面层B的粒子的树脂部的厚度优选为0.2~50μm。由此突起频率容易变成优选的实施方式,容易确保与导光板的间隙。表面层B的上述树脂部的厚度如果过薄,则有表面层B的表面所形成的突起中的粒子容易发生脱落的倾向。而过厚的话,有难以获得优选的突起频率的倾向。从上述观点考虑,更优选为0.3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5μm以上、特别优选为1μm以上、最优选为2μm以上,并且更优选为40μm以下。进一步地,如果考虑到脱落性的话,优选为1μm以上,优选为2μm以上。
将反射层A表示为A、表面层B表示为B时,白色反射膜的叠层结构可以列举B/A的2层结构、B/A/B的3层结构、或将B配置在至少任意一方的最外层的4层以上的多层结构。特别优选为进一步具有用于使制膜性稳定的支撑层C(表示为C),B/C/A或B/A/C的3层结构、B/C/A/C的4层结构。最优选为B/C/A/C的4层结构,制膜拉伸性更优异。并且难以发生卷曲等问题。本发明中,优选具有这样的支撑层C的实施方式。所述支撑层C优选由与反射层A同样的聚酯制造、孔隙体积率比较低(优选为0体积%以上且小于15体积%、更优选为5体积%以下、特别优选为3体积%以下)的实施方式。另外,所述支撑层C的厚度(具有多个支撑层C时是指总厚度)优选为5~140μm,更优选为20~140μm。
本发明中,除了反射层A、表面层B和支撑层C以外,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具有其它的层。例如还可以具有赋予易粘接性、卷绕性(光滑性)、抗静电性、导电性、紫外线耐久性等功能的层、用于调整光学特性的层。
[膜的制造方法]
以下说明制造本发明白色反射膜的方法之一例。
制造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时,可以在通过熔融挤出法等得到的反射层A上通过熔融树脂涂布法(包括熔融挤出树脂涂布法)、共挤出法和叠层法、以及使用用于形成表面层B的涂液通过涂液涂布法形成表面层B。其中,特别优选在将反射层A和支撑层C通过共挤出法层叠所制造的叠层体上通过涂液涂布法来层叠表面层B的方法。通过利用涂液涂布法层叠表面层B可以通过改变干燥条件等来容易地控制粒子的分布状态,从而可以廉价并且容易地量产预定的突起个数。另外,即使是10%压缩强度较小的粒子,处理也变得容易。进一步地,保持本发明中的特定粒子形状变得容易,容易使突起的形态为优选的形态。
以下对采用聚酯作为构成反射层A的热塑性树脂和构成支撑层C的热塑性树脂、采用共挤出法作为反射层A和支撑层C的叠层方法、采用涂液涂布法作为表面层B的叠层方法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该制造方法,参考下述通过其它方式也能同样地制造。此时,不包含挤出工序时,以下的“熔融挤出温度”可以另读为例如“熔融温度”。这里所用的聚酯的熔点记为Tm(单位:℃)、玻璃化转变温度记为Tg(单位:℃)。
首先,作为用于形成反射层A的聚酯组合物,准备将聚酯、孔隙形成剂以及其它任选成分混合而成的混合物。另外,作为用于形成支撑层C的聚酯组合物,准备将聚酯、和任选的孔隙形成剂、以及其它任选成分混合而成的混合物。这些聚酯组合物干燥、充分除去水分使用。
接着,将干燥了的聚酯组合物分别投入到不同的挤出机中进行熔融挤出。熔融挤出温度必须是Tm以上,设定在Tm+40℃左右即可。
此时,用于制作膜的聚酯组合物、特别是用于反射层A的聚酯组合物优选使用由线径为15μm以下的不锈钢细线构成的平均孔径为10~100μm的非织造布型过滤器进行过滤。通过进行该过滤,可以抑制通常容易凝集而变成粗大凝集粒子的粒子的凝集,从而得到粗大异物少的膜。非织造布的平均孔径优选为20~50μm、更优选为15~40μm。过滤后的聚酯组合物在熔融状态下通过使用供料头的同时多层挤出法(共挤出法)从模头以多层状态挤出,从而制造未拉伸叠层片。将从模头挤出的未拉伸叠层片用流延鼓冷却固化制成未拉伸叠层膜。
接着,将该未拉伸叠层膜通过辊加热、红外线加热等加热,沿制膜机械轴方向(以下有时称为纵向或长度方向或MD)进行拉伸得到纵向拉伸膜。该拉伸优选利用2个以上的辊的圆周速度差来进行。纵向拉伸后的膜接着被导入拉幅机中,在与纵向和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以下有时称为横向或宽度方向或TD)拉伸得到双轴拉伸膜。
作为拉伸温度,优选在聚酯(优选为构成反射层A的聚酯)的Tg以上、Tg+30℃以下的温度下进行,这样制膜拉伸性更优异,并且容易令人满意地形成孔隙。作为拉伸倍率,纵向、横向都优选为2.5~4.3倍、更优选为2.7~4.2倍。拉伸倍率过低时,膜的厚度不均有变差的倾向,并且有难以形成孔隙的倾向,而拉伸倍率过高时,制膜中有容易发生破断的倾向。在实施纵向拉伸后进行横向拉伸的逐步双轴拉伸时,第2阶段(此时为横向拉伸)优选比第1阶段的拉伸温度高10~50℃左右。这是由于第1阶段的拉伸取向使得单轴膜的Tg升高的缘故。
另外,在各拉伸之前优选将膜预热。例如横向拉伸的预热处理可以从比聚酯(优选为构成反射层A的聚酯)的Tg+5℃高的温度开始缓慢升温。横向拉伸过程中的升温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阶段性的(逐步的),但通常是逐步升温。例如将拉幅机的横向拉伸区域沿膜移动方向分成数个区域,每个区域流过预定温度的加热介质来升温。
双轴拉伸后的膜接着依次进行热固定、热松弛(熱弛緩)处理制成双轴取向膜,但可以由熔融挤出接着进行拉伸,这些处理也可以在使膜移动的同时进行。
双轴拉伸后的膜可以在用夹子把持两端的状态下,在将聚酯(优选为构成反射层A的聚酯)的熔点记为Tm时,在(Tm-20℃)~(Tm-100℃)下、在恒宽或10%以下的宽度減少下进行热处理、热固定、使热收缩率降低。所述热处理温度过高时,膜的平面性有变差的倾向,厚度不均有变大的倾向;而过低则有热收缩率变大的倾向。
另外,为了调整热收缩量,可以将把持的膜的两端切掉,调整膜纵向的牵引速度,在纵向上进行松弛。松弛的方法是调整拉幅机出口侧的辊组的速度。作为松弛的比例,相对于拉幅机的膜线速度使辊组的速度降低,实施优选0.1~2.5%、进一步优选0.2~2.3%、特别优选0.3~2.0%的降速来将膜松弛(该值称为“松弛率”),通过控制松弛率来调整纵向的热收缩率。另外,对于膜横向,可在将两端切掉之前的过程中使宽度减少,从而得到期望的热收缩率。
进行双轴拉伸时,除了如上所述的纵向-横向逐步双轴拉伸法以外,也可以是横向-纵向逐步双轴拉伸法。另外,还可以采用同时双轴拉伸法来制膜。采用同时双轴拉伸法时,拉伸倍率是纵向、横向都为例如2.7~4.3倍、优选为2.8~4.2倍。
表面层B可以优选通过所谓的在线涂布法来形成,即,在上述工序的纵向拉伸后,涂布用于在纵向拉伸膜上形成表面层B的涂液,在预热工序、横向拉伸工序、热固定工序等中利用所述的热进行干燥、固化。涂液可以通过混合构成表面层B的成分、为了使其容易涂布而任选地用溶剂稀释来得到。此时,溶剂优选为水,这样可以减少后述挥发有机溶剂量。对涂液的涂布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优选的方法可以列举逆辊涂布法、凹槽辊涂布法、模头涂布法、喷涂法等。另外,表面层B还可以是在双轴拉伸、热固定得到的双轴取向膜上通过所谓的离线涂布法来形成。离线涂布法中,由于膜变形等理由导致干燥时难以施加高热,因此通常使用容易干燥的有机溶剂作为溶剂。但是这样的话有后述挥发有机溶剂量增多的倾向,因此本发明中特别优选在线涂布法。
这样可以得到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
[白色反射膜的特性]
(反射率、亮度)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从表面层B一侧测定的反射率(波长550nm下的反射率)优选为95%以上、更优选为96%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7%以上、更进一步优选为97.5%以上、特别优选为98%以上。通过反射率为95%以上或96%以上,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或照明等时,可以获得高亮度。该反射率可以通过如下达到:取提高反射层A的孔隙体积率等优选形态、加大反射层A的厚度、或减小表面层B的厚度等使各层的形态为优选的形态等。
另外,从表面层B一侧测定的亮度通过后述的测定方法求得,优选为5400cd/m2以上、更优选为5450cd/m2以上、特别优选为5500cd/m2以上。
上述反射率和亮度在白色反射膜中,与导光板一起使用时,是导光板一侧的面的值。
(挥发有机溶剂量)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通过后述方法测定的挥发有机溶剂量优选为10ppm以下。这可以表示表面层B不是通过使用有机溶剂的涂布法形成的。另外,在得到自回收原料并且使用其来制膜时,难以产生麻孔(ガスマーク),制膜拉伸性(回收制膜性)提高。从上述观点考虑,更优选为5pp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ppm以下,理想的是0ppm。本发明中,为了使挥发有机溶剂量少,在形成表面层B时,优选不采用使用有机溶剂的溶液涂布法而采用上述的方法。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各特性值通过以下的方法测定。
(1)光线反射率
在分光光度计(岛津制作所制造的UV-3101PC)上安装积分球,在波长550nm下测定以BaSO4白板为100%时的反射率,将该值作为反射率。测定在表面层B一侧的表面进行。表里具有不同的表面层B时,在导光板一侧的表面层B表面进行测定。
(2)粒子的平均粒径
用激光散射型粒度分布测定机(岛津制作所制造的SALD-7000)求得粒子的粒度分布(粒径的标准偏差),将d50的粒径(按体积分布基准从小的一侧开始达到50%的分布的粒径)作为平均粒径。
(3)粒子形状
(3-1)粒子形状1
将粒子粉体用导电性胶带固定在测定台上,使用日立制作所生产的S-4700型电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在1000倍的倍率下观测,观察粒子的形状。对随机选出的30个粒子,求出粒子的最大直径Dx(记为x方向)、和、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记为y方向和z方向。z方向是与y方向也垂直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径Dy和Dz(Dy≧Dz),分别算出平均值,记为Dxave、Dyave、Dzave,求出Dxave-Dyave、Dxave-Dzave、Dyave-Dzave,将它们中的至少1个超过Dx的20%的粒子判定为非球状,未超过的判定为球状。
(3-2)粒子形状2(长宽比和长宽比的标准偏差)
使用玻璃棒使粒子轻轻贴附在导电性胶带上,将其固定到测定台上,使用日立制作所生产的S-4700型电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从正前方(不带倾斜角)在100倍的倍率下观测,对随机选出的30个粒子,将粒子的最大直径作为长径,将与该最大直径垂直的方向上的最大直径作为短径,对各粒子分别求出长径/短径(长宽比),取平均值作为长宽比的平均值。另外,由各长宽比的值算出长宽比的标准偏差。
对平均粒径小的粒子(预想是例如3μm以下),提高倍率(例如提高到1000倍)来观测。
(4)膜表面的突起频率(突起个数)
用三维粗糙度测定装置SE-3CKT(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生产),在取样长度(cut-off)0.25mm、测定长度1mm、扫描间距2μm、扫描线100根的条件下测定膜表面的突起轮廓,以高度倍率1000倍、扫描方向倍率200倍记录突起轮廓。由所得的突起轮廓(横轴:突起高度、纵轴:突起个数的突起轮廓)求得高度为5μm以上的突起个数(个/m2)作为突起频率。解析使用三维粗糙度解析装置SPA-11(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生产)。
(5)10%压缩强度
使用エリオニクス社生产的微小硬度计ENT-1100a测定负荷3gf下的各粒子的压缩强度,采用10%变形时的压缩强度(MPa)。使用5次测定的平均值。
(6)挥发有机溶剂量
在室温(23℃)下将1g的膜样品装入10L的氟树脂制的袋中,将其中用纯氮吹扫后密封。接着立即从所述袋中的氮中以0.2L/分钟的流量往2根分析用TENAX-TA捕集管中分别采集0.2L、1.0L的氮,使用这些管通过HPLC和GCMS对所采集的氮中所含的有机溶剂成分的质量进行定量。将所得的值换算为10L氮中的量,求得由1g的膜样品挥发到10L氮中的有机溶剂的质量,将其作为挥发有机溶剂量(单位:ppm,以膜样品的质量为基准)。其中,醛类是用乙腈将醛衍生物从捕集管中溶出,通过HPLC进行定量。HPLC和GCMS的值不同时,采用检出量多的值。
(7)膜厚度和层结构
用切片机将白色反射膜切片暴露截面,使用日立制作所生产的S-4700型电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在500倍的倍率下观测该截面,分别求出膜整体、反射层A、表面层B、支撑层C的厚度。对于表面层B,任意取粒子存在部分的厚度10点,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厚度。
(8)孔隙体积率的算出
由求孔隙体积率的层的聚合物、添加粒子、以及其它各成分的密度和配混比例求出计算密度。同时将该层通过剥离等进行分离,测定质量和体积,由这些算出实际密度,由计算密度和实际密度通过下式求得孔隙体积率。
孔隙体积率=100×(1-(实际密度/计算密度))
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双轴拉伸后)的密度为1.39g/cm3、硫酸钡的密度为4.5g/cm3
另外,仅仅将测定孔隙体积率的层分离,求得单位体积的质量,从而求得实际密度。体积如下算出:将样品切出3cm2的面积,用电测微计(アンリツ生产的K-402B)测定该尺寸的厚度,测定10点取平均值作为厚度,以面积×厚度的形式算出体积。质量用电子天平来称量。
粒子(包括凝集粒子)的比重使用通过以下的量筒法求得的松比重值。往容积为1000ml的量筒中填充绝干状态的粒子,测定整体的重量,从该整体的重量减去量筒的重量求得该粒子的重量,测定该量筒的容積,用该粒子的重量(g)除以该容积(cm3)来求得。
(9)熔点、玻璃化转变温度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装置(TA Instruments 2100 DSC),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测定求得。
(10)亮度
从LG公司生产的LED液晶电视(LG42LE5310AKR)中取出反射膜,将实施例中记载的各种反射膜的表面层B侧设置在画面侧(与导光板接触的一侧),在背光单元的状态下用亮度计(大塚电子生产的Model MC-940)从正前方以500mm的测定距离测定背光中心的亮度。
(11)导光板的损伤评价(刮削性评价)
(11-1)损伤评价1
如图3所示,在把手部分(1)的端部牢固地贴上宽200mm×长200mm×厚3mm的铁板(2,重量约为200g),在其上贴评价面朝上的宽250mm×长200mm的反射膜(3),使反射膜(3)宽度方向两端起各25mm的部分从铁板露出(中央200mm×200mm的部分与铁板重叠)。此时使反射膜的评价面(表面层面)为外侧。另外,反射膜宽度方向两端富余的25mm的部分折回到铁板的里侧,排除了反射膜的端部(取样时刀等的刃进入了的部分)削到导光板的影响。
接着,将具有点(401)的点面朝上的导光板(4,大小至少为400mm×200mm)固定在水平的桌上,将上述作成的固定在铁板上的反射膜以评价面与导光板接触的方式使反射膜一侧的面朝下而置于导光板之上,进一步在其上加载500g的重物(5),以200mm的距离(在400mm×200mm的区域将固定在铁板上的反射膜移动)按1个来回大约5~10秒的速度往返运动15次。然后,用20倍的放大镜在导光板表面观察其刮削情况和是否有从反射膜脱落的粒子,按照以下基准进行评价。
在导光板上的擦过的400mm×200mm整个范围,往返运动20次后没有能用放大镜观察到的损伤时记为“没有刮削”(刮削评价○),往返运动10次后没有能观察到的损伤、但在往返运动20次后有能观察到的损伤时记为“不易刮削”(刮削评价△),往返运动10次后有能观察到的损伤时记为“刮削”(刮削评价×)。
进行上述评价时,为了尽可能地抑制点尺寸的影响,在导光板中尽量选择点尺寸大的区域、使各评价样品一致来进行评价。
(11-2)损伤评价2
除了使上述(11-1)中铁板(2)的大小为400mm×200mm(与此相应地使反射膜的大小为400mm×250mm、导光板的大小至少为400mm×400mm。在400mm×400mm的区域使固定在铁板上的反射膜运动,观察范围也变成该范围)、重物(5)的重量为1000g(压力与上述(11-1)相同)以外,其它同样地进行评价。
(12)白点评价
(12-1)白点评价1
使用上述(11-1)的评价中使用的反射膜和导光板,将反射膜置于桌上使其表面层面朝上,在其上以点面朝下的方式放置导光板,在导光板的四边分别放置各300g的重物并固定,使用LG公司生产的LED液晶电视(LG42LE5310AKR)的背光光源,使光从导光板的侧面入射,如果有目测能观察到的导光板点以外的亮点则评价为有白点产生(评价△),如果没有目测能观察到的异常亮点则评价为没有白点产生(评价○)。
(12-2)白点评价2
除了使用上述(11-2)的评价中使用的反射膜和导光板,评价基准改为如下以外,其它与上述(12-1)同样地进行评价。评价基准:如果有目测能观察到的导光板点以外的亮点则评价为有白点产生(评价×)、如果没有能目测观察到的异常亮点则评价为没有白点产生(评价○)、虽然有目测能观察到的导光板点以外的亮点但很淡则评价为有若干白点产生(评价△)。
(13)密合不均评价(粘贴评价)
(13-1)粘贴评价1
如图4所示,从LG公司生产的LED液晶电视(47英寸大小)取出底架(6),以电视内部一侧朝上的方式置于水平桌上,在其上放置大小与底架大致相同的反射膜,使其表面层面朝上,进一步在其上放置电视原本带有的导光板和光学片3片(7,扩散膜2片、棱镜1片)。接着,在其面内,在包含底架凹凸最大的部分的区域,如图4所示那样放置具有三条直径为5mm的圆柱状腿的等边三角形的台子(801),在其上进一步载置10kg的重物(802),目测观察该三条腿所围成的区域,如果没有异常亮的部分则评价为“没有密合不均匀”(密合不均评价○)。有异常亮的部分时,在3片光学片上进一步放置电视原本带有的DBEF片,同样地目测观察,异常亮的部分没有被矫正过来的话评价为“有密合不均”(评价×),异常亮的部分消失的话评价为“几乎没有密合不均”(评价△)。其中,三条腿所围成的区域是各边的长度为10cm的大致等边三角形。
(13-2)粘贴评价2
除了在上述(13-1)中使重物(802)的重量为15kg以外,其它同样地进行评价。
(14)回收制膜性评价
将实施例中所得的双轴拉伸膜粉碎、熔融挤出制成碎片,由此制成自回收原料。将该自回收原料添加到反射层A中,添加量以反射层A的质量为基准是35质量%,使其它的聚酯和孔隙形成剂的质量比率与原来的膜相同,与原来的膜同样地制作含有自回收原料的双轴拉伸膜,按照以下基准进行评价。
◎:可以稳定地制膜2000m以上的长度。
○:可以稳定地制膜1000m以上但小于2000m的长度。
△:在小于1000m的长度发生了1次切断。
×:在小于1000m的长度发生了2次以上切断。
<制造例1: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的合成>
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36.5质量份、间苯二甲酸二甲酯13.5质量份(相对于所得聚酯的全部酸成分100摩尔%达到9摩尔%)、乙二醇98质量份、二甘醇1.0质量份、乙酸锰0.05质量份、乙酸锂0.012质量份装入到具有精馏塔、蒸馏冷凝器的烧瓶中,边搅拌边加热至150~240℃馏出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馏出甲醇后,添加磷酸三甲酯0.03质量份、二氧化锗0.04质量份,将反应物转移到反应器中。接着边搅拌边将反应器内缓慢减压至0.3mmHg同时升温至292℃,进行缩聚反应,得到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该聚合物的熔点是235℃。
<制造例2: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的合成>
除了变更为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29.0质量份、间苯二甲酸二甲酯21.0质量份(相对于所得聚酯的全部酸成分100摩尔%达到14摩尔%)之外,其它与上述制造例1同样,得到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该聚合物的熔点是215℃。
<制造例3:粒子母片(マスターチップ)1的制作>
使用上述得到的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的一部分、和作为孔隙形成剂的平均粒径1.0μm的硫酸钡粒子(表中记为BaSO4),用神户制钢社制造的NEX-T60串列式挤出机,以硫酸钡粒子的含量相对于所得母片的质量达到60质量%的量进行混合,在树脂温度260℃挤出,制作含有硫酸钡粒子的粒子母片1。
<制造例4:粒子母片2的制作>
使用上述得到的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的一部分、和作为孔隙形成剂的平均粒径1.0μm的硫酸钡粒子,用神户制钢社制造的NEX-T60串列式挤出机,以硫酸钡粒子的含量相对于所得母片的质量达到60质量%的量进行混合,在树脂温度260℃挤出,制作含有硫酸钡粒子的粒子母片2。
<制造例5:表面层B所用的粒子1的制备>
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150质量份、乙二醇98质量份、二甘醇1.0质量份、乙酸锰0.05质量份、乙酸锂0.012质量份装入到具有精馏塔、蒸馏冷凝器的烧瓶中,边搅拌边加热至150~240℃馏出甲醇进行酯交换反应。馏出甲醇后,添加磷酸三甲酯0.03质量份、二氧化锗0.04质量份,将反应物转移到反应器中。接着边搅拌边将反应器内缓慢减压至0.3mmHg同时升温至292℃,进行缩聚反应,得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将所得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从拉丝模头(ストランドダイ)挤出,冷却后裁断,由此制成颗粒状。接着,将所得的颗粒通过在烘箱内于170℃加热3小时使其干燥结晶后,用株式会社マツボー制造的アトマイザーミルTAP-1用液氮冷却的同时进行粉碎,由此得到平均粒径为60μm的聚酯粒子。进一步地,通过将该聚酯粒子进行风力分级得到平均粒径为40μm的粒子1(非球状粒子)。
粒子2:除了使用东丽株式会社生产的尼龙66树脂CM3006的颗粒以外,与上述制造例5同样地进行粉碎、分级得到的平均粒径为40μm的非球状粒子。
粒子3:除了使用东丽株式会社生产的尼龙66树脂CM3006的颗粒以外,与上述制造例5同样地进行粉碎、分级得到的平均粒径为10μm的非球状粒子。
粒子4:除了使用东丽株式会社生产的尼龙6树脂CM1017的颗粒以外,与上述制造例5同样地进行粉碎、分级得到的平均粒径为10μm的非球状粒子。
粒子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生产的MBX-40(圆球状丙烯酸类粒子(アクリル粒子)、平均粒径为40μm)。
粒子6:除了使用住友化学株式会社生产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树脂スミペックスMGSS的颗粒以外,与上述制造例5同样地进行粉碎、分级得到的平均粒径为10μm的非球状粒子。
粒子7:东丽株式会社生产的SP-10(圆球状尼龙粒子、平均粒径为10μm)。
<制造例6:表面层B所用的粒子8的制备>
与上述制造例5同样地,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从拉丝模头挤出,冷却后裁断,由此制成颗粒状。调整线材形状的结果是该颗粒的形状是大致立方体的形状,形状的平均为4mm×3mm×2mm。接着,与上述制造例5同样地得到平均粒径为60μm的聚酯粒子。通过进一步将该聚酯粒子进行风力分级得到平均粒径为43μm的粒子8(非球状粒子)。
<制造例7:表面层B所用的粒子9的制备>
使用上述制造例6中得到的颗粒,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的双轴拉伸膜通常采用的条件(纵向拉伸倍率3.0倍、横向拉伸倍率4.0倍、热固定温度设定在220℃)下得到取向结晶了的透明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厚度为50μm)。将其与上述制造例6同样地用液氮冷却的同时粉碎,然后进行风力分级,得到平均粒径为52μm的粒子9(非球状粒子)。
<制造例8:表面层B所用粒子10的制备>
使用上述制造例6中得到的颗粒,通过常规方法制成直径为35μm的聚酯纤维,将其与上述制造例6同样地用液氮冷却的同时粉碎,得到平均粒径为40μm的粒子10(非球状粒子)。
<制造例9、10:表面层B所用粒子11、12的制备>
将制造例6中得到的颗粒干燥结晶,同样地进行粉碎、风力分级,得到平均粒径为35μm的粒子11(非球状粒子)。另外,将制造例7中得到的膜同样地进行粉碎、风力分级,得到平均粒径为50μm的粒子12(非球状粒子)。上述中,调整风力分级的条件使所得的粒子达到表3中所示的形态。
粒子13:除了使用住友化学株式会社生产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树脂スミペックスMGSS的颗粒以外,与上述制造例6同样地进行粉碎、分级得到的平均粒径为40μm的非球状粒子。
<制造例11、12:表面层B所用粒子14、15的制备>
将上述制造例7中的膜厚变更为75μm,与制造例7同样地进行粉碎、风力分级,得到粒子14(非球状粒子)。另外,使膜厚为100μm同样地得到粒子15(非球状粒子)。上述中,调整风力分级的条件使所得的粒子达到表3中所示的形态。
<制造例13~20:表面层B所用粒子16~23的制备>
将制造例6中得到的颗粒干燥结晶,同样地进行粉碎、风力分级,得到分别具有如表3所示构成的粒子16~23(非球状粒子或球状粒子)。上述中,调整风力分级的条件使所得的粒子达到表3中所示的形态。
[实施例1-1]
(白色反射膜的制造)
分别用上述得到的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和粒子母片1作为反射层(A层)的原料、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和粒子母片2作为支撑层(C层)的原料,进行混合使反射层A中孔隙形成剂的含量相对于反射层A的质量为49质量%、支撑层C中孔隙形成剂的含量相对于支撑层C的质量为3质量%,投入挤出机中,A层熔融挤出温度255℃、C层熔融挤出温度230℃、使用3层供料头装置使其合流形成C层/A层/C层的层结构,保持该叠层状态用模头(ダイス)成型为片状。此时调整各挤出机的吐出量使C层/A层/C层的厚度比在双轴拉伸后达到10/80/10。进一步将该片材用表面温度为25℃的冷却滚筒制成冷却固化的未拉伸膜。使该未拉伸膜通过73℃的预热区域、接着通过75℃的预热区域,导入到保持在92℃的纵向拉伸区域,纵向拉伸2.9倍,用25℃的辊组冷却,得到单轴拉伸膜。接着,在所得的单轴拉伸膜的一面上采用逆辊涂布法涂布下述所示的用于形成表面层(B层)的涂液1。
<涂液1>
将作为树脂的互应化学株式会社生产的Z-465(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相对于全部酸成分100摩尔%含有磺基间苯二甲酸钠成分10摩尔%、二甘醇成分10摩尔%的共聚聚酯树脂(将该共聚聚酯记为树脂1),固体成分浓度为15质量%的水溶液)、和作为粒子的上述制造例5中得到的粒子1、以及作为稀释溶剂的离子交换水以树脂和粒子达到表1所示的含量比率、并且涂液的固体成分浓度达到20质量%的方式进行混合制成涂液1。
涂布后,将膜的两端用夹子保持的同时使其通过115℃的预热区域导入到保持在130℃的横向拉伸区域,横向拉伸3.6倍。然后在拉幅机内于185℃进行热固定,在缩幅率(幅入れ率)为2%、缩幅温度为130℃的条件下进行横向缩幅,接着切掉膜两端,以纵向松弛率2%进行热松弛,冷却至室温,得到双轴拉伸膜。所得膜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2、1-3、1-5、比较例1-1~1-3]
除了使表面层(B层)所用的粒子的形态分别如表1所示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得到双轴拉伸膜。所得膜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4]
除了将反射层A的孔隙形成剂变更为与聚酯不相溶的树脂(环烯烃,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公司生产的“TOPAS 6017S-04”)、使孔隙形成剂的含量相对于反射层A的质量为20质量%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1同样地制作双轴拉伸膜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实施例1-6]
除了在单轴拉伸后、双轴拉伸前不涂布涂液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1同样地得到双轴拉伸膜,在该双轴拉伸膜上用直接凹槽辊涂布装置以湿厚度为15g/m2的涂布量涂布包含下述用于形成表面层(层B)的涂液2所示的组成的涂液,然后在烘箱内于80℃干燥得到膜。
<涂液2、固体成分浓度为30质量%>
・粒子:上述制造例5中得到的粒子1(非球状粒子)・・・7.5质量%
・丙烯酸类树脂(热塑性树脂):DIC公司生产的アクリディックA-817BA(固体成分浓度为50质量%,表中记为树脂2)・・・30质量%
・交联剂:日本ポリウレタン工业公司生产的コロネートHL(异氰酸酯系交联剂,固体成分浓度为75质量%,表中记为交联剂1)・・・10质量%
・稀释溶剂:乙酸丁酯・・・52.5质量%。
所得膜的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涂液2中各成分的固体成分比率如下。
・粒子:25质量%
・丙烯酸类树脂(热塑性树脂):50质量%
・交联剂:25质量%。
[实施例2-1]
(白色反射膜的制造)
分别使用上述得到的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和粒子母片1作为反射层(A层)的原料、间苯二甲酸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和粒子母片2作为支撑层(C层)的原料,进行混合使反射层A中孔隙形成剂的含量相对于反射层A的质量为49质量%、支撑层C中孔隙形成剂的含量相对于支撑层C的质量为3质量%,投入挤出机中,A层熔融挤出温度265℃、C层熔融挤出温度240℃,使用3层供料头装置使其合流形成C层/A层/C层的层结构,保持该叠层状态用模头成型为片状。此时调整各挤出机的吐出量使C层/A层/C层的厚度比在双轴拉伸后达到10/80/10。进一步将该片材用表面温度为25℃的冷却滚筒制成冷却固化的未拉伸膜。使该未拉伸膜通过73℃的预热区域、接着通过75℃的预热区域,并导入到保持在92℃的纵向拉伸区域,纵向拉伸2.9倍,用25℃的辊组冷却,得到单轴拉伸膜。接着,在所得的单轴拉伸膜的一面上采用逆辊涂布法涂布下述所示的用于形成表面层(B层)的涂液3。
<涂液3>
将作为树脂的互应化学株式会社生产的Z-465(树脂1)和作为粒子的上述制造例6中得到的粒子8以及作为稀释溶剂的离子交换水以树脂和粒子的固体成分含量比率达到树脂:粒子=75:25(质量%)、并且涂液的固体成分浓度达到20质量%的方式混合,制成涂液3。
涂布后,将膜的两端用夹子保持的同时使其通过115℃的预热区域导入到保持在130℃的横向拉伸区域,横向拉伸3.6倍。然后在拉幅机内于185℃进行热固定,在缩幅率为2%、缩幅温度为130℃的条件下进行横向缩幅,然后切掉膜两端,以纵向松弛率2%进行热松弛,冷却至室温,得到双轴拉伸膜。所得膜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实施例2-2~2-5、2-8~2-15、比较例2-1~2-5]
除了使表面层(B层)所用的粒子的形态和层结构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以外,其它与实施例2-1同样地得到双轴拉伸膜。所得膜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实施例2-6]
除了将反射层A的孔隙形成剂变更为与聚酯不相溶的树脂(环烯烃,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公司生产的“TOPAS 6017S-04”)、使孔隙形成剂的含量相对于反射层A的质量为20质量%以外,其它与实施例2-1同样地制作双轴拉伸膜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
[实施例2-7]
除了在单轴拉伸后、双轴拉伸前不涂布涂液以外,其它与实施例2-1同样地得到双轴拉伸膜,在该双轴拉伸膜上用直接凹槽辊涂布装置以湿厚度为15g/m2的涂布量涂布包含下述用于形成表面层(层B)的涂液4所示的组成的涂液,然后在烘箱内于80℃干燥得到膜。
<涂液4、固体成分浓度为30质量%>
・粒子:上述制造例6中得到的粒子8(非球状粒子)・・・7.5质量%
・丙烯酸类树脂(热塑性树脂):DIC公司生产的アクリディックA-817BA(树脂2)・・・30质量%
・交联剂:日本ポリウレタン工业公司生产的コロネートHL(交联剂1)・・・10质量%
・稀释溶剂:乙酸丁酯・・・52.5质量%。
所得膜的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涂液4中各成分的固体成分比率如下。
・粒子:25质量%
・丙烯酸类树脂(热塑性树脂):50质量%
・交联剂:25质量%。
发明效果
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充分抑制与导光板的粘贴、同时可以充分抑制导光板的损伤的白色反射膜。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白色反射膜由于能充分抑制与导光板的粘贴、另外可以充分抑制导光板的损伤,因此特别适合用作具有导光板的面光源反射板,特别是在例如液晶显示装置等中使用的边缘发光型的背光单元所用的反射膜。

Claims (9)

1.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其是具有反射层A和由含有粒子的树脂组合物制造的表面层B的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
白色反射膜在表面层B的与反射层A相反一侧的表面具有由上述粒子形成的突起,该表面中高度为5μm以上的突起个数是104~1010个/m2
作为上述粒子使用平均粒径为3~100μm、10%压缩强度为0.1~15MPa的通过将聚合物粉碎得到的粉碎聚合物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聚合物是聚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粒子的长宽比(长径/短径)的平均为1.31以上、1.80以下,并且长宽比的标准偏差为0.15~0.5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表面层B中上述粒子的含量以表面层B的质量为基准是1~70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白色反射膜的挥发有机溶剂量为10pp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反射层A含有孔隙,其孔隙体积率为15体积%以上、70体积%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白色反射膜还具有孔隙体积率为0体积%以上且小于15体积%的支撑层C。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表面层B是通过涂液的涂布形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其中,白色反射膜用作具有导光板的面光源反射板。
CN201710367240.9A 2013-08-07 2014-08-04 白色反射膜 Active CN1073152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4228 2013-08-07
JP2013164228 2013-08-07
CN201480002946.XA CN104769461A (zh) 2013-08-07 2014-08-04 白色反射膜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80002946.XA Division CN104769461A (zh) 2013-08-07 2014-08-04 白色反射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15209A true CN107315209A (zh) 2017-11-03
CN107315209B CN107315209B (zh) 2020-01-14

Family

ID=5246154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67396.7A Pending CN107272091A (zh) 2013-08-07 2014-08-04 白色反射膜
CN201480002946.XA Pending CN104769461A (zh) 2013-08-07 2014-08-04 白色反射膜
CN201710367240.9A Active CN107315209B (zh) 2013-08-07 2014-08-04 白色反射膜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67396.7A Pending CN107272091A (zh) 2013-08-07 2014-08-04 白色反射膜
CN201480002946.XA Pending CN104769461A (zh) 2013-08-07 2014-08-04 白色反射膜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3) JP5898345B2 (zh)
KR (4) KR101973875B1 (zh)
CN (3) CN107272091A (zh)
TW (3) TWI619607B (zh)
WO (1) WO201502022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7341A (zh) * 2019-08-02 2019-10-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膜、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73875B1 (ko) * 2013-08-07 2019-04-29 데이진 필름 솔루션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백색 반사 필름
WO2017018280A1 (ja) * 2015-07-24 2017-02-02 帝人フィルム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KR20180108575A (ko) * 2016-01-26 2018-10-04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에지 라이트형 백라이트용 반사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JP2017195352A (ja) * 2016-04-14 2017-10-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実装モジュール
JP2017199737A (ja) * 2016-04-25 2017-11-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実装モジュール、発光ダイオード実装モジュール用光反射部材
KR102004088B1 (ko) 2018-03-06 2019-07-25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반사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반사 시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20027218A (ja) * 2018-08-16 2020-02-20 楷威電子股▲分▼有限公司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応用した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KR102033033B1 (ko) * 2018-08-24 2019-10-16 주식회사 퓨엠 광학 비드 제조 방법,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광학 비드, 광학 비드를 포함하는 반사 필름, 및 반사 필름을 포함하는 광원 어셈블리
KR102285669B1 (ko) 2018-08-27 2021-08-04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컬러 필터, 그 제조 방법, 및 컬러 필터를 포함하는 화상표시장치
CN112297552A (zh) * 2019-07-31 2021-02-02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白色反射聚酯薄膜
CN111552114A (zh) 2020-03-24 2020-08-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8415A (ja) * 1995-04-07 1996-10-22 Taiho Ind Co Ltd 液晶パネル用バックライト及び反射シート
CN101646962A (zh) * 2007-05-08 2010-02-10 东丽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膜
JP2012159610A (ja) * 2011-01-31 2012-08-23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反射フィルム
JP2013041021A (ja) * 2011-08-12 2013-02-28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62439A (ja) * 1998-11-26 2000-06-16 Nitto Denko Corp 偏光板
JP2000302624A (ja) * 1999-04-22 2000-10-31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系樹脂粒子及びそれを含む外用剤
JP4712252B2 (ja) 2001-09-19 2011-06-29 恵和株式会社 反射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3279714A (ja) * 2002-03-20 2003-10-02 Mitsui Chemicals Inc 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サイド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259029B2 (ja) * 2002-03-20 2009-04-3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パウダ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81492A (ja) * 2003-12-17 2005-07-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透過性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JP2008512719A (ja) 2004-09-13 2008-04-24 エスケーシー ハース ディスプレイ フィルムズ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反射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採用し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20090126302A (ko) * 2007-03-22 2009-12-08 키모토 컴파니 리미티드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부재
JP2008239734A (ja) * 2007-03-27 2008-10-09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合成樹脂粒子、並びに、この合成樹脂粒子を用いた光学材料、塗料、化粧料及び合成樹脂シート
JP2009244509A (ja) 2008-03-31 2009-10-22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反射シート
JP2011168680A (ja) * 2010-02-17 2011-09-01 Kobe Univ 半球状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MX2012009190A (es) * 2010-02-24 2012-08-31 Toray Industries Pelicula reflectora blanca para luz posterior de bordes iluminados y luz posterior que usa la misma.
JP5744484B2 (ja) * 2010-11-15 2015-07-08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フィルム
DE102011111145A1 (de) * 2011-08-20 2013-02-21 Clariant International Ltd. Druckfarbensysteme
JP6014979B2 (ja) * 2011-09-26 2016-10-26 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拡散膜形成用樹脂組成物とその製造方法、光拡散膜、光拡散反射部材、光拡散透過部材、光学素子
KR101973875B1 (ko) * 2013-08-07 2019-04-29 데이진 필름 솔루션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백색 반사 필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8415A (ja) * 1995-04-07 1996-10-22 Taiho Ind Co Ltd 液晶パネル用バックライト及び反射シート
CN101646962A (zh) * 2007-05-08 2010-02-10 东丽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膜
JP2012159610A (ja) * 2011-01-31 2012-08-23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反射フィルム
JP2013041021A (ja) * 2011-08-12 2013-02-28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97341A (zh) * 2019-08-02 2019-10-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膜、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WO2021023009A1 (zh) * 2019-08-02 2021-02-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膜、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20223A1 (ja) 2015-02-12
KR20170029023A (ko) 2017-03-14
JP2016027429A (ja) 2016-02-18
CN107315209B (zh) 2020-01-14
JPWO2015020223A1 (ja) 2017-03-02
JP6404962B2 (ja) 2018-10-17
KR101810750B1 (ko) 2017-12-19
TW201726415A (zh) 2017-08-01
TW201722735A (zh) 2017-07-01
KR20150058336A (ko) 2015-05-28
TWI589440B (zh) 2017-07-01
TWI619607B (zh) 2018-04-01
JP2017090929A (ja) 2017-05-25
CN104769461A (zh) 2015-07-08
KR20170081765A (ko) 2017-07-12
TW201518101A (zh) 2015-05-16
KR101937007B1 (ko) 2019-01-09
KR20160119277A (ko) 2016-10-12
CN107272091A (zh) 2017-10-20
JP6185537B2 (ja) 2017-08-23
TWI629172B (zh) 2018-07-11
KR101973875B1 (ko) 2019-04-29
JP5898345B2 (ja)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15209A (zh) 白色反射膜
JP5926512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CN105866867B (zh) 白色反射性膜
JP5985809B2 (ja) 反射板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7006112B2 (ja)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TWI772267B (zh) 大型顯示器用白色反射薄膜
JP2020109515A (ja) 大型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6336266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KR102545864B1 (ko) 백색 반사 필름
JP6110220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4502118B2 (ja) 易折曲げ性2軸延伸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JP6837285B2 (ja) 大型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CN105190371B (zh) 白色反射膜
JP2020073992A (ja) 大型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2015069020A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2017044886A (ja) 大型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2017026676A (ja) 大型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