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722735A - 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722735A
TW201722735A TW106106478A TW106106478A TW201722735A TW 201722735 A TW201722735 A TW 201722735A TW 106106478 A TW106106478 A TW 106106478A TW 106106478 A TW106106478 A TW 106106478A TW 201722735 A TW201722735 A TW 20172273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rticles
layer
film
reflective film
white refle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64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29172B (zh
Inventor
Hiroshi Kusume
Masato Asai
Original Assignee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2461546&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TW201722735(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filed Critical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7227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27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91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917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02B5/0816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 G02B5/0825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 G02B5/0841Multilayer mirrors, i.e. having two or more reflecting layers the reflecting layers comprising dielectric materials only comprising organic materials, e.g. polym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31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2Reflex reflectors
    • G02B5/126Reflex reflectors including curved refracting surface
    • G02B5/128Reflex reflectors including curved refracting surface transparent spheres being embedded in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5Manufacturing aspects; Material asp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一種具有反射層A、與由含有粒子的樹脂組成物所構成的表面層B之白色反射膜,其特徵係在表面層B之跟反射層A相反側之表面具有由上述粒子所形成的突起,在該表面高度5μm以上的突起個數為104~1010個/m2;上述粒子,係平均粒徑為3~100μm、10%壓縮強度為0.1~15MPa之非球狀粒子。這膜,能夠充分抑制跟導光板黏貼,同時,充分抑制導光板受損。

Description

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白色反射膜。特別是,關於被用在液晶顯示裝置之白色反射膜。
液晶顯示裝置(LCD)之背光單元,係有:在液晶顯示面板的背面具備光源及進而在該背面具備反射膜之直下型,與在液晶顯示面板的背面配設背面具備反射板之導光板、在這樣的導光板的側面具備光源之側光型。從前,大型LCD所採用之背光單元,從畫面的明亮度及畫面內明亮度的均一性優異之觀點而言主要採用直下型(主要是直下型CCFL),側光型則多用在筆記型電腦等比較小型的LCD,但是,隨著光源或導光板的發展,也使側光型的背光單元方面明亮度及畫面內明亮度的均一性提升,因而不僅在比較小型者,在大型LCD也逐漸採用側光型背光單元。這是因為具有能夠薄化LCD之優點的緣故。
側光型背光單元,係做成導光板與反射膜直接接觸之構造。因此,在這樣的構造當導光板與反射膜貼在一起時,問題在於會使貼在一起的部分的亮度異常,產生亮度 的面內差異。於是,在導光板與反射膜之間具有間隔,而保持這樣的間隔為一定值是必要的。例如,能夠藉由在反射膜的表面具有珠粒而保持導光板與反射膜之間的間隔為一定值,能夠防止該等貼在一起。然而,此時,在由比較柔軟的素材所構成的導光板跟反射膜相接時,會有因反射膜或表面的珠粒導致導光板受損之問題。作為該對策,有例如專利文獻1~3,在反射膜的表面利用塗布來形成含有合成橡膠系珠粒的受損防止層之報告。
然而,專利文獻1~3之類的受損防止層方面,係具有某種程度抑制導光板受損效果,卻有使原本目的之確保間隔(抑制黏貼)變差之傾向。此外,根據本發明人等之檢討,可瞭解到只就以從前方式僅著眼於突起的個數,對於近年所要求之滿足抑制跟導光板貼在一起以及抑制導光板受損兩者而言是有不足之場合。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3-9201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表2008-512719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2009-244509號公報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充分抑制跟導光板黏貼,同時,充分抑制導光板受損之白色反射膜。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課題,採用以下的構成。
1、一種具有反射層A、與由含有粒子的樹脂組成物所構成的表面層B之白色反射膜,其特徵係在表面層B 之跟反射層A相反側之表面具有由上述粒子所形成的突起,在該表面高度5μm以上的突起個數為104~1010個/m2;上述粒子,係平均粒徑為3~100μm、10%壓縮強度為0.1~15MPa之非球狀粒子。
2、如上述1記載之白色反射膜,其中,上述粒子係藉由粉碎聚合物所得到之粉碎聚合物粒子。
3、如上述2記載之白色反射膜,其中,上述聚合物為聚酯(polyester)。
4、如上述1~3任一記載之白色反射膜,其中,上述粒子,係長寬比(長徑/短徑)的平均為1.31以上、1.80以下,並且,長寬比的標準差為0.15~0.50之非球狀粒子。
5、如上述1~3任一記載之白色反射膜,其中,表面層B中的上述粒子的含有量,以表面層B的質量當作基準為1~70質量%。
6、如上述1~3任一記載之白色反射膜,其中,揮發有機溶劑量為10ppm以下。
7、如上述1~3任一記載之白色反射膜,其中,反射層A含有空孔(void),其空孔體積率為15體積%以上、70體積%以下。
8、如上述7記載之白色反射膜,其中,進而具有空孔體積率為0體積%以上、15體積%未滿之支撐層C。
9、如上述7記載之白色反射膜,其中,表面層B為利用塗液的塗布所形成的層。
10、如上述1~3任一記載之白色反射膜,其中,係 被用作具備導光板之面光源反射板。
圖1、2係本發明由非球狀粒子所形成之突起之電子顯微鏡照片之例。
圖3係顯示本發明導光板受損評價及粒子脫落評價之方法之模式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密接斑評價所採用之構成體之模式圖。
本發明之白色反射膜係具有反射層A與表面層B。
以下,詳細說明構成本發明之各構成成分。
〔反射層A〕
本發明之反射層A,係由熱可塑性樹脂與空孔形成劑所構成,藉由含有空孔形成劑使層中含有空孔,做成呈白色之層。這樣的空孔形成劑,詳細敘述於後,能夠採用例如無機粒子、跟構成該反射層A的熱可塑性樹脂為非相溶的樹脂(以下,有簡稱非相溶樹脂之場合)。此外,反射層A之波長550nm的反射率,95%以上較佳,更好為96%以上,97%以上特佳。藉此使白色反射膜的反射率容易設在較佳的範圍。
反射層A,係如上述是在層中具有空孔之層,而這樣 的空孔的體積對反射層A的體積所佔的比例(空孔體積率)為15體積%以上、70體積%以下較佳。於設定如此的範圍下能夠提高反射率的提升效果、容易得到上述之反射率。此外,能夠提高製膜延伸性的提升效果。空孔體積率太低之場合,會有難以得到較佳的反射率之傾向。從這類的觀點而言,反射層A的空孔體積率,為30體積%以上更佳、為40體積%以上特佳。另一方面,過高之場合,則有使製膜延伸性的提升效果降低之傾向。從這類的觀點而言,反射層A的空孔體積率,為65體積%以下更佳、為60體積%以下特佳。
空孔體積率,係能夠藉由調整反射層A的空孔形成劑的種類或大小、量來達成。
(熱可塑性樹脂)
作為構成反射層A之熱可塑性樹脂,可以舉出由例如聚酯、聚烯烴、聚苯乙烯、丙烯酸酯所構成之熱可塑性樹脂。其中,從得到機械的特性及熱安定性優異的白色反射膜之觀點而言,也以聚酯較佳。
作為這樣的聚酯,則以採用由二羧酸成分與二醇成分所構成之聚酯較佳。作為該二羧酸成分,可以舉出從對苯二甲酸、間苯二甲酸、2,6-萘二羧酸、4,4'-聯苯二羧酸、己二酸、癸二酸等得到之成分。作為二醇成分,可以舉出從乙二醇、1,4-丁二醇、1,4-環己烷二甲醇、1,6-己二醇等得到之成分。該等聚酯之中也以芳香族聚酯較佳,以聚對 苯二甲酸乙二酯特佳。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可以是同元聚合物(homopolymer),但是,從在1軸或者2軸延伸膜時可抑制結晶化並使製膜延伸性的提升效果提高之觀點而言,則以共聚合聚合物較佳。作為共聚合成分,可以舉出上述二羧酸成分或二醇成分,但是,從耐熱性高、製膜延伸性的提升效果高之觀點而言,則以間苯二甲酸成分、2,6-萘二羧酸成分較佳。共聚合成分的比例,係以聚酯的全二羧酸成分100莫耳%作為基準,例如在1~20莫耳%,以2~18莫耳%較佳,3~15莫耳%更佳,以7~11莫耳%特佳。藉由將共聚合成分的比例設定在該範圍,可使製膜延伸性的提升效果優異。此外,熱尺寸安定性優異。
(空孔形成劑)
在反射層A,在用無機粒子作為空孔形成劑之場合,無機粒子最好是白色無機粒子。作為該白色無機粒子,可以例示硫酸鋇、二氧化鈦、二氧化矽、碳酸鈣之粒子。這些無機粒子,以使白色反射膜具有適切的反射率來選擇平均粒徑或含有量即可,該等並無特別限定。最好是,以使反射層A或白色反射膜的反射率在本發明較佳的範圍即可。此外,以使反射層A之空孔體積率在本發明較佳的範圍即可。考量該等情事,無機粒子的平均粒徑係例如0.2~3.0μm,為0.3~2.5μm較佳,以0.4~2.0μm更佳。此外,其含有量,係以反射層A的質量當作基準,為20~60質量%較佳,25~55質量%更佳,以31~53質量%最 佳。此外,藉由採用上述之類的粒子型態,可以使粒子於聚酯中適度地分散,能夠不易引起粒子的凝集、得到沒有粗大突起的膜。此外,粗大粒子成為延伸時破斷的起點也可被抑制。無機粒子可以是任何型態的粒子形狀,例如板狀、球狀皆可。無機粒子,也可以進行用以使分散性提升之表面處理。
採用非相溶樹脂作為空孔形成劑之場合,作為非相溶樹脂,只要是跟構成層之熱可塑性樹脂非相溶即可,不特別限定。例如,在相關的熱可塑性樹脂為聚酯之場合下,以聚烯烴、聚苯乙烯等較佳。該等也可以是粒子的型態。此外,其含有量,與無機粒子之場合同樣地,以使白色反射膜具有適切的反射率來選擇平均粒徑或含有量即可,該等並不特別限定。最好是,以使反射層A或白色反射膜的反射率在本發明較佳的範圍即可。此外,以使反射層A之空孔體積率在本發明較佳的範圍即可。考量該等情事,含有量,係以反射層A的質量當作基準,為10~50質量%較佳,12~40質量%更佳,以13~35質量%最佳。
(其他成分)
反射層A,在最好是不阻礙本發明之目的下,其他之成分可以含有例如紫外線吸收劑、氧化防止劑、帶電防止劑、螢光增白劑、蠟、跟空孔形成劑不同之粒子或樹脂等。
〔表面層B〕
本發明之表面層B係由在樹脂含有粒子之樹脂組成物所構成,利用該粒子在表面形成突起之層。作為這樣的樹脂,最好是熱可塑性樹脂。此外,也可以利用架橋劑而具有架橋構造。這場合下,可以是採用具有一種官能基得以跟架橋劑的反應性基反應之熱可塑性樹脂,由架橋劑與熱可塑性樹脂形成架橋構造,或可以是採用不具有一種官能基得以跟架橋劑的反應性基反應之熱可塑性樹脂,而具有熱可塑性樹脂之矩陣、與架橋劑架橋的架橋構造之矩陣之型態。具有架橋構造時,有表面層B的強度提升之傾向。另一方面,架橋構造過多時,在把膜回收再生時可發現未溶融物就愈多等膜的回收性變差之傾向,在這樣的觀點下最好架橋構造不要過多。
表面層B,可以是在膜的製造中或者製造後利用塗液的塗布來形成,或也可以採用例如共擠壓法(co-extrusion)等,跟反射層A同時形成。上述方式使表面層B具有架橋構造,最好是利用塗液的塗布來形成。架橋劑的含有量,從上述的觀點而言,以構成塗液的固形分作為基準,在35質量%以下為佳,30質量%以下較佳,25質量%以下更佳,在20質量%以下特佳。還有,在1質量%以上為佳,2質量%以上較佳,3質量%以上更佳,在5質量%以上特佳。
(熱可塑性樹脂)
作為構成表面層B之熱可塑性樹脂,可以採用跟構成上述的反射層A的熱可塑性樹脂同樣之熱可塑性樹脂。其中,最好是丙烯酸酯、聚酯,特別是,從得到機械的特性及熱安定性優異的白色反射膜之觀點而言,則以聚酯較佳。
作為這樣的聚酯,可以採用跟上述反射層A的聚酯同樣的聚酯。這些聚酯之中,從得到機械的特性及熱安定性優異的白色反射膜之觀點而言,以芳香族聚酯為佳,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特佳。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可以是同元聚合物,但是,從適度地軟化表面層B、可得到抑制粒子脫落之效果之點而言,以共聚合聚合物為佳,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特佳。藉此,即使被施加跟導光板摩擦等外力,粒子也不易脫落。作為共聚合成分,可以舉出上述二羧酸成分或二醇成分,但是,從耐熱性高、製膜延伸性的提升效果高之觀點而言,則以間苯二甲酸成分、2,6-萘二羧酸成分較佳。共聚合成分的比例,係以聚酯的全二羧酸成分100莫耳%作為基準,例如在1~20莫耳%,以2~18莫耳%較佳,3~17莫耳%更佳,以12~16莫耳%特佳。藉由將共聚合成分的比例設定在該範圍,可使製膜延伸性的提升效果優異。此外,熱尺寸安定性優異。
此外,在膜的製造中或者製造後利用塗液的塗布來形成表面層B之場合,在得到上述效果之目的之下,還有,在提升塗液的安定性之目的之下,最好是具有在該等聚酯的側鏈或者主鏈具有使親液性提升的功能之基。在此,作 為具有使親液性提升的功能之基,可以舉出最好是磺酸金屬鹽之基(最好是磺酸氯化鈉)、氫氧基、烷基醚之基、羧酸鹽之基等。在本發明,特好之型態是含有具有磺酸金屬鹽之基之間苯二甲酸成分,相對於聚酯之全酸成分100莫耳%,以3~30莫耳%為佳,5~20莫耳%較佳,以5~15莫耳%更佳。此外,從含有二甘醇成分也是同樣的觀點而言,最好是含有相關的成分之型態,相對於聚酯之全酸成分100莫耳%,以3~30莫耳%為佳,5~20莫耳%較佳,以5~15莫耳%更佳。
(非球狀粒子)
在本發明,表面層B之粒子為平均粒徑3~100μm的非球狀粒子是必要的。藉由使平均粒徑在上述範圍,使後述突起個數的型態容易形成、讓確保間隔更為容易。平均粒徑過大時,容易引起粒子脫落,為畫面上的缺點之成因。另一方面,平均粒徑太小時,則使原來目的之跟導光板確保間隔變得困難。從這樣的觀點而言,為5μm以上較佳、7μm以上更佳、為8μm以上特佳,還有,為80μm以下較佳、70μm以下更佳、為50μm以下特佳。
此外,藉由在最外層表面使形成突起之粒子為非球狀粒子,能夠確保跟導光板之間隔、且提高導光板之受損抑制效果。在此,本發明之非球狀粒子,係設定粒子的最大徑Dx(設為x方向)、及垂直x方向的方向(設為y方向及z方向,z方向也是垂直y方向的方向)之最大徑Dy及 Dz(但是,設定Dy≧Dz),而該等各方向的最大徑之差(Dx-Dy、Dx-Dz、Dy-Dz)之至少任一個,則設定超過Dx的20%。
利用此類之非球狀粒子可以得到上述之效果,係考慮到基於以下機制。亦即,考慮藉由將粒子的形狀做成非球狀,使跟導光板的接觸面積擴大,藉發揮壓力分散而不易造成損傷。當粒子的形狀為如前所述決定之非球狀時,粒子會在某一方向具有最大徑,含有於表面層B中的場合下,機率上的可能最大徑方向容易成為與表面層B的面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因此,由這樣的粒子所形成的突起與導光板之接觸面積變廣,且壓力被分散。相對地,粒子為球狀之場合,由於與導光板接觸的部分的面積狹窄,使得壓力集中易於造成損傷。如此一來,即使採用例如柔軟的粒子,也會因球狀導致容易對導光板產生損傷。
本發明,與其說是藉由在表面層B具備如前所述的特定粒子型態,使導光板的接觸、集中在突起頂點的狹窄範圍,不如說是製做成一面保持突起數,藉由增加突起與導光板之接觸面積讓壓力分散之型態,一面使跟導光板之接觸點數目適當而達成確保間隔,藉由各突起來減輕對導光板的壓力,而抑制導光板的損傷。規格不在上述範圍時,會成為例如使導光板接觸、僅集中在突起頂點的狹窄範圍之型態,導致施加在該部分的壓力增加、或容易被削刮。
在本發明,欲進而提高導光板受損抑制效果及跟導光板黏貼抑制效果,則粒子的長寬比(長徑/短徑)的平均最好 是1.31以上、1.80以下。這樣的長寬比,更好是1.35以上,而且是1.75以下。雖為了上述效果,長寬比大比較好,但太大時會有難以維持最外層表面高度5μm以上的突起個數之傾向。又,在此,長寬比係利用後述的電子顯微鏡之觀測而求出的。此外,設定這樣觀測之粒子最大徑為長徑、在這樣的最大徑直交的方向之最大徑為短徑。
此外,同時讓粒子形狀有適度的差異時,亦即使粒子形狀適度地不整齊,推測藉此不容易對特定粒子施加壓力、使導光板不易損傷。
於是,這樣的粒子最好是長寬比的標準差在0.15~0.50。亦即,這表示各個粒子的形狀具有適度的差異。藉由讓形成突起的粒子的形狀適度地差異化,能夠一面確保跟導光板之間隔、一面進而提高導光板受損抑制效果。差異少時,會使間隔確保與受損抑制之提升效果降低。另一方面,差異太大,則容易在往表面層B添加時產生不良情況,有不易得到所設想的突起頻度之傾向,結果是難以發揮間隔確保或受損抑制之提升效果。從這樣的觀點而言,粒子長寬比的標準差在0.16以上較佳、0.17以上更佳,還有,在0.45以下較佳、0.43以下更佳。
此外,在本發明,上述粒子的10%壓縮強度在0.1~15MPa是必要的。藉此能夠確保間隔,還有能夠抑制損傷導光板。壓縮強度太低時,面對應力會導致過度變形,因而使本來目的之確保跟導光板的間隔變得困難。另一方面,壓縮強度過高時,即使是非球狀粒子也容易對導光板 造成損傷。從這樣的觀點而言,10%壓縮強度在0.2MPa以上為佳、0.3MPa以上較佳、3MPa以上更佳、在8MPa以上特佳,還有,在14MPa以下為佳、13MPa以下較佳、在12MPa以下更佳。
本發明之、表面層B中非球狀粒子的含有量,能夠用上述之平均粒徑的粒子,以滿足後述突起個數的型態之方式予以酌情調整。例如,對粒子的平均粒徑而言在表面層B厚度較薄的傾向之場合下,有容易形成突起之傾向,因而含有量可以比較少,相反之場合下則最好是含有量較多,可以考量諸如此類的傾向而予以酌情調整。具體而言,以表面層B的質量作為基準,1~70質量%為佳、5質量%以上較佳、10質量%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以上特佳,還有,60質量%以下較佳、50質量%以下更佳、為30質量%以下特佳。
本發明之表面層B所含有的粒子,不論其種類,有機粒子也好、無機粒子也好、有機無機複合粒子亦可。從容易滿足上述之類的粒子型態之觀點而言,最好是由丙烯酸酯、聚酯、聚氨酯、尼龍、聚烯烴、聚醚等聚合物所構成之聚合物粒子。較佳為聚酯、尼龍,容易得到較合適的10%壓縮強度。特佳為聚酯(其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優點在於回收製膜性優異。
此外,在本發明,對於達成上述粒子形狀之方法並無特別限定,但是,從容易得到具有特佳的形狀的粒子之觀點而言,以及從製造成本或生產性之觀點而言,以粉碎固 體聚合物得到粒子之方法較佳。把利用相關步驟所得到的粒子做成粉碎聚合物粒子。相關步驟,更具體而言,把聚合後、例如被碇丸化的聚合物片,最好是利用熱處理使之結晶化,在常溫到比常溫還低溫下進行粉碎之方法較佳。從更易於粉碎之觀點而言,於比常溫還低溫下進行粉碎較佳,作為得到這樣的低溫之方法可以舉出最好是利用液態氮來進行冷卻之方法。
此外,上述被碇丸化之聚合物片以外,將被成型的聚合物組成物、被製膜的聚合物膜、被製絲化的聚合物纖維等加以粉碎也是能做成目的之粉碎聚合物粒子。藉由選擇以該方式進行粉碎的聚合物的型態(包含變更例如碇丸的大小、膜的厚度、纖維的徑長),能夠得到具備種種非球狀型態(長寬比)之粒子,還有,也可以調整粒子形狀的差異(標準差)。
粉碎聚合物粒子的聚合物,可以是共聚合或2種聚合物的混合體,此外,也可以在粉碎聚合物粒子內部含有徑長比此還小的無機粒子或有機粒子、或包含紫外線吸收劑或潤滑劑等。
(表面層B的型態)
在本發明,由含有上述之類的粒子的樹脂組成物所構成之表面層B形成白色反射膜之至少一方的最外層。接著,在形成這樣的最外層的表面層B之跟反射層A相反側之表面(以下,有稱作最外層表面之場合),具有利用上 述粒子形成之突起。接著,這樣的突起,從確保導光板與膜的間隔之觀點而言,在最外層表面按適度的頻度具有適度高度的突起是必要的。
於是,在本發明,在最外層表面讓高度5μm以上的突起個數(突起頻度)為104~1010個/m2是通常必要的。藉此能夠充分確保導光板與膜之間隔、能夠確保黏貼抑制效果。突起頻度太少時會使黏貼抑制效果劣化。另一方面,突起頻度過多時,或有粒子脫落的可能性提高,或反射率降低之傾向。
(其他成分)
表面層B,也可以在不阻礙本發明目的之範圍下含有上述構成成分以外的成分。作為這樣的成分,可以舉出例如紫外線吸收劑、氧化防止劑、帶電防止劑、螢光增白劑、蠟、界面活性劑、跟上述粒子不同之粒子或樹脂等。
〔層構成〕
本發明之反射層A的厚度最好是80~350μm。藉此能夠提高反射率的提升效果。太薄會使反射率的提升效果降低,另一方面,過厚則沒有效率。從此類之觀點而言,厚度為80~300μm較佳、100~320μm更佳、以150~250μm特佳。
本發明之表面層B的厚度最好是5~100μm。以5~80μm較佳。該場合下,表面層B的厚度係粒子的粒徑與 覆蓋該表面的樹脂部的厚度之和。
此外,保持表面層B粒子之樹脂部的厚度最好是0.2~50μm。藉此,使突起頻度容易成為較佳的型態,容易做成確保跟導光板之間隔。表面層B上述樹脂部的厚度太薄時,有易於發生形成在表面層B表面之突起中的粒子脫落之傾向。另一方面,過厚則有難以得到較佳突起頻度之傾向。從這樣的觀點而言,厚度為0.3μm以上較佳、0.5μm以上更佳、1μm以上特佳、為2μm以上最佳,還有,為40μm以下較佳。進而考慮到脫落性時,則1μm以上為佳,2μm以上為佳。
白色反射膜的層積構成,在A表示反射層A、B表示表面層B時,可以舉出B/A之2層構成、B/A/B之3層構成、或者將B配設在至少任何一方的最外層之4層以上之多層構成。特好是,進而具有為了製膜性安定化之支撐層C(以C表示),B/C/A或B/A/C之3層構成、B/C/A/C之4層構成。最好是B/C/A/C之4層構成,製膜延伸性更優良。此外,不易產生捲曲等問題。本發明最好是具有此類支撐層C之型態。作為這樣的支撐層C,最好是由跟反射層A同樣的聚酯所構成,且最好是空孔體積率比較低(0體積%以上、未滿15體積%為佳,5體積%以下更佳、3體積%以下特佳)的型態。此外,這樣的支撐層C的厚度(有複數層之場合為合計的厚度),以5~140μm為佳,20~140μm較佳。
本發明,反射層A、表面層B、及支撐層C以外,在 不損於本發明目的之下也可以具有其他層。例如,也可以具有為了賦予易接著性、捲繞性(潤滑性)、帶電防止性、導電性、紫外線耐久性等功能之層、或用以調整光學特性之層。
〔膜的製造方法〕
以下,說明本發明之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之一例。
在製造本發明的白色反射膜時,在利用溶融擠壓法等得到的反射層A,能夠利用溶融樹脂塗布法(包含溶融擠壓樹脂塗布法)、共擠壓法及積層法、或採用供形成表面層B用之塗液、利用塗液塗布法來形成表面層B。其中,在將反射層A與支撐層C利用共擠壓法來層積而被製造者,以利用塗液塗布法層積表面層B之方法特佳。藉由以塗液塗布法來層積表面層B,容易利用改變乾燥條件等來控制粒子的分佈狀態,而能夠價格較低地且容易量產指定突起個數。此外,即使是10%壓縮強度比較小的粒子,處理也變得容易。再者,使本發明之特定的粒子形狀容易保持,容易把突起的型態做成較佳的型態。
以下,說明作為構成反射層A的熱可塑性樹脂及構成支撐層C的熱可塑性樹脂採用聚酯,作為反射層A與支撐層C之層積方法採用共擠壓法,作為表面層B的層積方法採用塗液塗布法之場合下的製法,但是,本發明並不受限於這樣的製法,或可以參考以下而針對其他型態也同樣地進行製造。此時,不含擠壓步驟之場合,以下的「溶 融擠壓溫度」解讀換成例如「溶融溫度」即可。又,在此,把所用的聚酯的熔點設為Tm(單位:℃)、把玻璃轉移溫度設為Tg(單位:℃)。
首先,作為供形成反射層A用之聚酯組成物,準備混合聚酯、空孔形成劑、與其他任意成分之組成物。此外,作為供形成支撐層C用之聚酯組成物,準備混合聚酯、空孔形成劑隨意、與其他任意成分之組成物。該等聚酯組成物,係予以乾燥、充分除去水分後使用。
其次,把乾燥後的聚酯組成物,分別投入不同的擠壓機、進行溶融擠壓。溶融擠壓溫度必須在Tm以上,在Tm+40℃左右即可。
此外,這時,膜的製造上所用的聚酯組成物,特別是反射層A所用之聚酯組成物,以使用由線徑15μm以下的不銹鋼細線做成的平均孔徑10~100μm的不織布型過濾片來進行過濾為佳。藉由進行此過濾,通常可以抑制凝集後容易形成粗大凝集粒子的粒子的凝集、得到粗大異物較少的膜。又,不織布的平均孔徑以20~50μm為佳,以15~40μm更佳。過濾後的聚酯組成物,於已溶融狀態下藉由採用供給塊(供給塊)之同時多層擠壓法(共擠壓法),從模具以多層狀態擠出,製造未延伸層積片。把從模具被擠出的未延伸層積片,於鑄造滾筒(casting drum)下冷卻固化、形成未延伸層積膜。
其次,將該未延伸層積膜以滾筒加熱、紅外線加熱等加熱、在製膜機械軸方向(以下,有稱呼縱方向或長邊方 向或MD之場合)延伸得到縱延伸膜。該延伸最好是利用2個以上滾筒的轉速差來進行。縱延伸後的膜,接著被引導至拉幅機(tenter),在垂直於縱方向與厚度方向之方向(以下,有稱呼橫方向或幅方向或TD之場合)延伸,形成二軸延伸膜。
作為延伸溫度,於聚酯(最好是構成反射層A的聚酯)之Tg以上、Tg+30℃以下的溫度來進行為佳,製膜延伸性更優良,且容易讓空孔較佳地形成。此外,延伸倍率方面,縱方向、橫方向上都以2.5~4.3倍為佳、2.7~4.2倍更佳。延伸倍率太低時則使膜的厚度偏差有變差的傾向,還有不易形成空孔之傾向,另一方面,過高時,則有製膜中容易發生破斷之傾向。又,在實施縱延伸之後進行橫延伸之類的逐次2軸延伸時,第2段(此場合為橫延伸)之延伸溫度最好是比第1段的還要高10~50℃左右。這是藉由在第1段延伸進行配向使作為單軸膜的Tg提高。
此外,最好是在各延伸之前把膜預熱。例如橫延伸的預熱處理可以從高於聚酯(最好是構成反射層A之聚酯)的Tg+5℃的溫度開始,再逐漸昇溫。橫延伸過程的昇溫可以是連續的或是階段性的(逐次的),但通常是逐次地昇溫。例如藉由把拉幅機的橫延伸區域(zone)沿膜前進方向分成複數區,讓指定溫度的加熱媒體流到每一區域來昇溫。
二軸延伸後的膜,接著依序實施熱固定、熱鬆弛之處理後形成二軸配向膜,但從溶融擠壓緊接著延伸,亦可以 讓這些處理在使膜前進的同時一起進行。
二軸延伸後的膜,可以直接在用迴紋針將兩端把持之下,將聚酯(最好是構成反射層A之聚酯)的熔點設為Tm、而於(Tm-20℃)~(Tm-100℃)下,以減少定幅或10%以下的幅度下進行熱處理、熱固定、使熱收縮率降低。這樣的熱處理溫度過高時,有使膜的平面性變差之傾向、厚度偏差增加之傾向。另一方面,太低時,則有使熱收縮率變大之傾向。
此外,欲調整熱收縮量,可以將把持著的膜的兩端切落,調整膜縱方向的拉回速度,使之縱方向鬆弛。作為使之鬆弛之手段,係調整拉幅機出側的滾筒群速度。使之鬆弛的比例方面係進行降低滾筒群的速度對拉幅機的成膜線速度,實施速度降低以0.1~2.5%為佳,0.2~2.3%更佳,降低0.3~2.0%特佳以鬆弛膜(簡稱該數值為「鬆弛率」),藉由控制鬆弛率來調整縱方向的熱收縮率。此外,膜橫方向可以在直到切落兩端為止的過程使寬幅減少,得到所期待的熱收縮率。
又,在二軸延伸時,除了上述之類的縱-橫逐次二軸延伸法以外,也可以是橫-縱逐次二軸延伸法。此外,也可以採用同時二軸延伸法來製膜。同時二軸延伸法之場合,延伸倍率方面,縱方向、橫方向都例如為2.7~4.3倍,最好是2.8~4.2倍。
表面層B,最好是可以在上述步驟的縱延伸之後,利用在縱延伸膜塗布用以形成表面層B之塗液,在預熱步 驟、橫延伸步驟、熱固定步驟等藉這樣的熱來進行乾燥‧硬化之、所謂的線內(in-line)塗布法來形成。塗液,可以混合構成表面層B之成分,以容易塗布之方式任意於溶媒稀釋而得到。此時,溶媒最好是水,可以減低後述之揮發有機溶劑量。塗液的塗布方法並無特別限定,較佳之方法可以列舉反向滾筒塗布法、凹板塗布法、模具塗布法、噴射塗布法等。此外,表面層B,也可以在二軸延伸、熱固定後得到的二軸配向膜利用所謂的離線塗布法來形成。又,線外塗布法方面,擔心膜變形等理由要施加乾燥、高熱並不容易,因而,作為溶媒通常採用容易使之乾燥的有機溶劑。然而,如此一來,則有後述的揮發有機溶劑量增加之傾向,因而,本發明係以線內塗布法特佳。
這樣一來就能得到本發明的白色反射膜。
〔白色反射膜的特性〕 (反射率、亮度)
本發明之白色反射膜之、從表面層B側測定的反射率(波長550nm之反射率),在95%以上為佳、96%以上較佳、97%以上更佳、97.5%以上再更佳,在98%以上特佳。藉由反射率在95%以上或96%以上,在用於液晶顯示裝置或照明等之場合下,能夠得到較高的亮度。這樣的反射率,可以藉由做成把反射層A的空孔體積率提高等較佳型態,或把反射層A的厚度增厚、或表面層B的厚度削薄等各層的型態做成較佳型態等而達成。
此外,從表面層B側測定的亮度可以利用後述的測定方法而求出,以5400cd/m2以上為佳,5450cd/m2以上更佳,5500cd/m2以上特佳。
上述反射率及亮度,在白色反射膜,在用作導光板時,係成為導光板側的面的數值。
(揮發有機溶劑量)
本發明之白色反射膜,以後述方法測定之揮發有機溶劑量最好是10ppm以下。藉此,可以顯示表面層B並不是由採用有機溶劑之塗布法所形成的。此外,在得以自己回收原料,並用此製膜時,不容易發生氣體痕,且提升製膜延伸性(回收製膜性)。從這樣的觀點而言,劑量在5ppm以下較佳、3ppm以下更佳,理想上為0ppm。在本發明,為了減少揮發有機溶劑量,在表面層B的形成上並不採用使用有機溶劑的溶液塗布法,而最好是採用上述的方法。
實施例
以下,利用實施例來詳述本發明。又,各特性數值係用以下的方法來測定。
(1)光線反射率
在分光光度計(島津製作所製UV-3101PC)安裝積分球,把以BaSO4白板為100%時的反射率用波長550nm來 測定,將該數值作為反射率。又,測定係在表面層B側的表面進行。具有表裡不同的表面層B之場合下,係在成為導光板側的表面層B表面測定。
(2)粒子的平均粒徑
用雷射散射型粒度分佈測定機(島津製作所製SALD-7000),求出粒子的粒度分佈(粒徑的標準差),將d50之粒徑(於體積分佈基準下從小側起算50%分佈的粒徑)設為平均粒徑。
(3)粒子形狀 (3-1)粒子形狀1
將粒子粉體用導電性膠帶固定在測定用平台,採用日立製作所製S-4700型場射型掃瞄式電子顯微鏡以倍率1000倍來觀測,觀察粒子的形狀。針對隨機選出的30個粒子,求出粒子的最大徑Dx(設為x方向)、以及垂直於x方向的方向(設為y方向及z方向,z方向也是垂直於y方向的方向)之最大徑Dy及Dz(其中,DyZDz),分別算出平均值、設成Dxave、Dyave、Dzave,求出Dxave-Dyave、Dxave-Dzave、Dyave-Dzave,該等之至少1個是超過Dx的20%則判定為非球狀,否則判定為球狀。
(3-2)粒子形狀2(長寬比與長寬比的標準差)
用玻璃棒將粒子輕輕地黏貼在導電性膠帶,將此固定 在測定用平台,用日立製作所製S-4700型場射型掃瞄式電子顯微鏡從正對面起(沒有傾斜角地)以倍率100倍觀測,針對隨機選出的30個粒子,以粒子的最大徑當作長徑、以直交於這樣的最大徑的方向的最大徑當作短徑,針對各個粒子求出長徑/短徑(長寬比)、取平均值作為長寬比的平均值。此外,由各個長寬比的數值來算出長寬比的標準差。
又,針對平均粒徑較小的(設想例如3μm以下),則提高倍率(例如用1000倍)來觀測。
(4)膜表面的突起頻度(突起個數)
將膜表面的突起剖面,用三次元粗糙度測定裝置SE-3CKT(小坂研究所(股)製)、以截切(cutoff)0.25mm、測定長1mm、掃瞄間距2μm、掃瞄線數100條來進行測定,用高度倍率1000倍、掃瞄方向倍率200倍來記錄突起剖面。由所得到的突起剖面(橫軸:突起高度、縱軸:突起個數的突起剖面)求出高度5μm以上的突起個數(個/m2),作為突起頻度。又,解析上採用三次元粗糙度解析裝置SPA-11(小坂研究所(股)製)。
(5)10%壓縮強度
用ELIONIX(股)製微小硬度計ENT-1100a,來測定加重3gf下各粒子的壓縮強度,採用10%變形時的壓縮強度(MPa)。採用5回測定的平均值。
(6)揮發有機溶劑量
在室溫(23℃),將1g的膜樣本放入10L的氟樹脂製袋子,其中用純氮淨化後密封。其次,直接從這樣的袋子中的氮,於0.2L/分的流量下分別採取0.2L、1.0L的氮至2支分析用TENAX-TA捕集管,使用這些、並利用HPLC及GCMS將採取的氮中所含的有機溶劑成分的質量加以定量。將得到的數值換算成氮10L中的量,求出從1g的膜樣本揮發到氮10L中之有機溶劑的質量,設為揮發有機溶劑量(單位:ppm、膜樣本的質量基準)。又,乙醛類,係用乙晴(acetonitrile)將乙醛誘導體化物從捕集管溶出,利用HPLC加以定量。此外,於HPLC與GCMS下數值不同之場合,採用檢測出較多的數值。
(7)膜厚以及層構成
將白色反射膜用切片機切薄片以進行露出剖面,針對這樣的剖面採用日立製作所製S-4700型場射型掃瞄式電子顯微鏡、以倍率500倍來觀測,分別求出膜全體、反射層A、表面層B、支撐層C之厚度。又,針對表面層B,將粒子存在部分的厚度任意採取10點,以該等之平均值作為厚度。
(8)空孔體積率的算出
從求出空孔體積率的層與聚合物、添加粒子、其他各 成分的密度之配合比例求出計算密度。同時,進行將該層剝離等而分離,計測質量及體積,從這些算出實密度,由計算密度與實密度利用下述數式求出。
空孔體積率=100×(1-(實密度/計算密度))
又,把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2軸延伸後)的密度設為1.39g/cm3、把硫酸鋇的密度設為4.5g/cm3
此外,僅分離測定空孔體積率之層,求出每單位體積的質量而求出實密度。體積,係將樣本切出面積3cm2,把該樣本的厚度用電動測微計(Anritsu製K-402B)10點測定之平均值作為厚度,算出面積×厚度。質量,係用電子天秤秤量。
又,粒子(含凝集粒子)的比重,採用以下述量筒法所求出的體積比重之數值。在容積1000ml的量筒充填絕乾狀態的粒子後,測定全體重量,從該全體重量減去量筒重量求出該粒子的重量,測定該量筒的容積,利用該粒子的重量(g)除以該容積(cm3)而求出。
(9)熔點、玻璃轉移溫度
採用示差掃瞄熱量分析儀(TA Instruments 2100 DSC),以昇溫速度20℃/分進行測定而求出。
(10)亮度
從LG(股)製LED液晶電視(LG42LE5310AKR)取出反射膜,將實施例記載之各種反射膜的表面層B側設置在畫面側(接在導光板之側),於背光單元之狀態下採用亮度計(大塚電子製Model MC-940),由正對面在測定距離500mm測定背光的中心的亮度。
(11)導光板受損評價(刮削性評價) (11-1)受損評價1
如圖3所示,在把手部分(1)之端固定黏貼幅寬200mm×長度200mm×厚度3mm之鐵板(2、重量約200g),在其上,將評價面朝上之幅寬250mm×長度200mm之反射膜(3)做成從幅寬方向的兩端分別把25mm的部分從鐵板排除後(做成中央的200mm×200mm的部分與鐵板重疊)黏貼。此時,使反射膜的評價面(表面層面)成為外側。此外,於反射膜幅寬方向的兩端多餘的25mm部分折返到鐵板的裡側,讓反射膜的端部(取樣時利用刀子等讓刀刃切入的部分)排除造成刮削導光板之影響。
其次,把具有點(401)的點面朝上的導光板(4、尺寸至少400mm×200mm)固定在水平的桌上,將固定在上述作成的鐵板之反射膜,以評價面與導光板接觸之方式讓反射膜側的面向下地放置在導光板上,進而,在其上負載500g重(5),於距離200mm下(於400mm×200mm的領域下使固定在鐵板的反射膜動作)以1往返約5~10秒的速度動作往返15回。之後,在導光板表面,針對該刮削情況、與 有無從反射膜脫落的粒子用20倍放大鏡觀察,按以下的基準來評價。
在導光板上被摩擦的400mm×200mm全範圍,在往復動作20回之後用放大鏡沒有能觀察到的傷痕之場合設為「沒有刮削」(刮削評價○);在往復動作10回之後沒有能觀察到的傷痕、但在往復動作20回之後有能觀察到的傷痕之場合設為「不易刮削」(刮削評價△);在往復動作10回之後有能觀察到的傷痕之場合設為「被刮削」(刮削評價×)。
又,在上述評價,應該可以極力抑制點尺寸(dot size)的影響,在導光板,盡量選擇點尺寸較大的領域,使各評價樣本一致地進行評價。
(11-2)受損評價2
在上述(11-1),除了鐵板(2)的大小設為400mm×200mm(配合此使用反射膜為400mm×250mm、導光板為至少400mm×400mm之尺寸,於400mm×400mm之領域下讓固定在鐵板之反射膜移動,觀察範圍也在相關的範圍),重物(5)的重量設為1000g(壓力係與上述(11-1)相同)之外,其他做成同樣來進行評價。
(12)白點評價 (12-1)白點評價1
採用上述(11-1)的評價所用的反射膜與導光板,在桌 上以表面層面向上之方式放置反射膜,於其上以點面向下之方式放置導光板,在導光板的四邊分別固定放置各300g之重物,採用LG(股)製LED液晶電視(LG42LE5310AKR)的背光光源,從導光板側面把光射入,如果以目視能觀察到導光板點以外的亮點則認為發生白點(評價△)。另一方面,如果以目視並沒有能觀察到異常的亮點則認為未發生白點(評價○)。
(12-2)白點評價2
採用上述(11-2)的評價所用的反射膜與導光板,評價基準為如果以目視能觀察到導光板點以外的亮點則認為發生白點(評價×)、如果以目視沒能觀察到異常的亮點則認為未發生白點(評價○),以目視能夠觀察到的導光板點以外的亮點但不明顯的,除認為發生若干白點(評價△)以外,與上述(12-1)同樣地進行評價。
(13)密接斑評價(黏貼評價) (13-1)黏貼評價1
如圖4,從LG(股)製LED液晶電視(47吋)取出底架(6),以電視內部側向上之方式放置在水平的桌上,於其上,將大小跟底架大致相同的反射膜、以表面層面向上之方式放置,再於其上放置原來電視具備的導光板及光學片3枚(7、擴散膜2枚、稜鏡1枚)。其次,於該面內,在包含底架的凹凸最激烈的部分之領域,放置如圖4所示具備 3支直徑5mm圓柱狀足部之正三角形型式之台(801),更於其上裝載10kg重物(802),以目視來觀測這樣的3支足部所包圍的領域,如果沒有異常的明亮部分則當作「沒有密接斑」(密接斑評價○)。此外,在有異常明亮部分之場合,再在光學片3枚之上放置原本電視具備之DBEF片,同樣地以目視觀測,如果異常明亮部分並未矯正過來,則作為「有密接斑」(評價×),如果異常明亮部分沒有了,則作為「幾乎沒有密接斑」(評價△)。又,三支足部所包圍的領域,係做成各邊長度10cm之略正三角形。
(13-2)黏貼評價2
在上述(13-1),除了將重物(802)的重量設為15kg以外,同樣作法予以評價。
(14)回收製膜性評價
藉由將實施例所得到的二軸延伸膜粉碎、溶融擠壓並碎片化來作成自己回收原料。將這樣的自己回收原料,以反射層A的質量當作基準對反射層A添加35質量%,其餘的聚酯與空孔形成劑之質量比率係做成跟原來的膜相同,跟原來的膜同樣作法做成含有自己回收原料之二軸延伸膜,依以下基準予以評價。
◎:能夠安定地製膜達長度2000m以上。
○:能夠安定地製膜達長度1000m以上、而未滿2000m。
△:長度未滿1000m就發生1次斷裂。
×:長度未滿1000m就發生2次以上斷裂。
〈製造例1: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1之合成〉
將對苯二甲酸二甲基136.5質量部、間苯二甲酸二甲基13.5質量部(相對於所得到的聚酯的全酸成分100莫耳%為9莫耳%)、乙二醇98質量部、二甘醇1.0質量部、醋酸錳0.05質量部、醋酸鋰0.012質量部裝到具備精餾塔、蒸餾冷凝器之燒瓶裡,一邊攪拌、一邊加熱到150~240℃使蒸餾出甲醇進行酯交換反應。甲醇蒸餾出之後,添加磷酸三甲酯0.03質量部、二氧化鍺0.04質量部,將反應物移至反應器。接著,一邊攪拌一邊將反應器內慢慢地減壓到0.3mmHg同時昇溫到292℃,進行縮聚反應,得到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1。這些聚合物的融點為235℃。
〈製造例2: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2之合成〉
除了變更成對苯二甲酸二甲酯129.0質量部、間苯二甲酸二甲酯21.0質量部(對得到的聚酯的全酸成分100莫耳%為14莫耳%)之外,跟上述製造例1同樣作法,得到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2。這些聚合物的融點為215℃。
〈製造例3:粒子主晶片1之作成〉
用上述所得到的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1之一部份、及空孔形成劑之平均粒徑1.0μm之硫酸鋇粒子(表中記為BaSO4),用日本神戶製鋼(股)製NEX-T60串列式擠壓機,讓硫酸鋇粒子的含有量對所得到的主晶片的質量成為60質量%之方式予以混合,於樹脂溫度260℃下擠出,作成含有硫酸鋇粒子之粒子主晶片1。
〈製造例4:粒子主晶片2之作成〉
採用上述所得到的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2之一部份、及空孔形成劑之平均粒徑1.0μm之硫酸鋇粒子,用神戶製鋼(股)製NEX-T60串列式擠壓機,讓硫酸鋇粒子的含有量對所得到的主晶片的質量成為60質量%之方式予以混合,於樹脂溫度260℃下擠出,作成含有硫酸鋇粒子之粒子主晶片2。
〈製造例5:表面層B所用粒子1之作成〉
把對苯二甲酸二甲基150質量部、乙二醇98質量部、二甘醇1.0質量部、醋酸錳0.05質量部、醋酸鋰0.012質量部裝到具備精餾塔、蒸餾冷凝器之燒瓶,一邊攪拌、一邊加熱到150~240℃使蒸餾出甲醇進行酯交換反應。甲醇蒸餾出之後,添加磷酸三甲酯0.03質量部、二氧化鍺0.04質量部,將反應物移至反應器。接著,一 邊攪拌一邊將反應器內慢慢地減壓到0.3mmHg同時昇溫到292℃,進行縮聚反應,得到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3。藉由把得到的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3從股線模具擠出,冷卻後予以裁斷而作成丸狀。其次,藉由在把得到的丸狀物藉由在烤爐內以170℃加熱3小時使之乾燥結晶化後,用日本Matsubo(股)製的細磨機(atomizer mill)TAP-1以液體氮邊冷卻邊進行粉碎,而得到平均粒徑60μm之聚酯粒子。再者,藉由將該聚酯粒子予以風力分級而得到平均粒徑40μm的粒子1(非球狀粒子)。
粒子2:採用日本Toray(股)製尼龍66樹脂CM3006的丸狀物之外,跟上述製造例5同樣地進行粉碎‧分級所得到之平均粒徑40μm的非球狀粒子。
粒子3:採用日本Toray(股)製尼龍66樹脂CM3006的丸狀物之外,跟上述製造例5同樣地進行粉碎‧分級所得到之平均粒徑10μm的非球狀粒子。
粒子4:採用日本Toray(股)製尼龍6樹脂CM1017的丸狀物之外,跟上述製造例5同樣地進行粉碎‧分級所得到之平均粒徑10μm的非球狀粒子。
粒子5:日本積水化成品工業(股)製MBX-40(真球狀丙烯酸酯粒子、平均粒徑40μm)。
粒子6:採用日本住友化學(股)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樹脂SUMIPEX MGSS的丸狀物之外,跟上述製造例5同樣地進行粉碎‧分級所得到之平均粒徑10μm 的非球狀粒子。
粒子7:日本Toray(股)製SP-10(真球狀尼龍粒子、平均粒徑10μm)。
〈製造例6:表面層B所用粒子8之作成〉
跟上述製造例5同樣作法,藉由把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3從股線模擠出,冷卻後予以裁斷而作成丸狀。調整股線形狀的結果,該丸狀物的形狀大致為長方體形狀且形狀的平均為4mm×3mm×2mm。其次,跟上述製造例5同樣作法,得到平均粒徑60μm的聚酯粒子。再者,藉由將該聚酯粒子予以風力分級而得到平均粒徑43μm的粒子8(非球狀粒子)。
〈製造例7:表面層B所用粒子9之作成〉
採用上述製造例6所得到的丸狀物,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2軸延伸膜通常採用的條件(縱延伸倍率3.0倍、橫延伸倍率4.0、熱固定溫度設定在220℃),得到配向結晶化之透明2軸延伸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膜(厚度50μm)。跟上述製造例6同樣作法將這用液體氮邊冷卻邊粉碎,之後進行風力分級得到平均粒徑52μm的粒子9(非球狀粒子)。
〈製造例8:表面層B所用粒子10之作成〉
採用上述製造例6所得到的丸狀物,利用常法作成直 徑35μm的聚酯纖維,跟上述製造例6同樣作法將這用液體氮邊冷卻邊粉碎得到平均粒徑40μm的粒子10(非球狀粒子)。
〈製造例9、10:表面層B所用粒子11、12之作成〉
將製造例6所得到的丸狀物予以乾燥結晶化、同樣地粉碎、進行風力分級,得到平均粒徑35μm的粒子11(非球狀粒子)。此外,將製造例7所得到的膜同樣地粉碎、進行風力分級,得到平均粒徑50μm的粒子12(非球狀粒子)。上述,係以使得到的粒子成為表3所示型態之方式,調整風力分級的條件。
粒子13:採用日本住友化學(股)製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樹脂SUMIPEX MGSS的丸狀物之外,跟上述製造例6同樣地進行粉碎‧分級所得到之平均粒徑40μm的非球狀粒子。
〈製造例11、12:表面層B所用粒子14、15之作成〉
藉由將上述製造例7的膜厚變更成75μm、跟製造例7同樣作法進行粉碎、風力分級,得到粒子14(非球狀粒子)。此外,將膜厚作成100μm、同樣作法,得到粒子15(非球狀粒子)。上述,係以使得到的粒子成為表3所示型態之方式,調整風力分級的條件。
〈製造例13~20:表面層B所用粒子16~23之作成〉
將製造例6所得到的丸狀物予以乾燥結晶化、同樣地進行粉碎、風力分級,得到各個具有表3所示構成之粒子16~23(非球狀粒子或者球狀粒子)。上述,係以使得到的粒子成為表3所示型態之方式,調整風力分級的條件。
〔實施例1-1〕 (白色反射膜之製造)
分別採用上述得到的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1與粒子主晶片1作為反射層(A層)的原料、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2與粒子主晶片2作為支撐層(C層)的原料,反射層A以空孔形成劑的含有量對反射層A的質量為49質量%之方式混合,又,支撐層C以空孔形成劑的含有量對支撐層C的質量為3質量%之方式混合,投入擠壓機,A層於溶融擠壓溫度255℃、C層於溶融擠壓溫度230℃下,以成為C層/A層/C層之層構成之方式使用3層供給塊裝置使之合流,保持該層積狀態下由塑模成形為薄片狀。此時,C層/A層/C層的厚度比係以2軸延伸後成為10/80/10之方式由各擠壓機的吐出量來調整。再者,作成把該薄片用表面溫度25℃的冷卻圓筒予以冷卻固化之未延伸膜。讓該未延伸膜通過73℃的預熱區、然後75℃的預熱區,引導到保持92℃之縱延伸區,朝縱方向延伸2.9倍,用25℃的滾筒群予以冷卻得到一軸延伸膜。其次,在得到的一軸延伸膜的單面利用反向滾筒塗布法,塗布供形成以下所示的表面層(B層)用之塗 液1。
〈塗液1〉
將作為樹脂之日本互應化學(股)製Z-465(使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包含磺酸基間苯鈉成分對全酸成分100莫耳%為10莫耳%、二甘醇為同樣10莫耳%之共聚合聚酯樹脂(把這樣的共聚合聚酯設為樹脂1)固體成分濃度15質量%之水溶液)、作為粒子之上述製造例5所得到的粒子1、與作為稀釋溶媒之離子交換水,以樹脂與粒子成為表1所示的含有量比率,還有,塗液的固體成分濃度成為20質量%之方式加以混合,作成塗液1。
塗布之後,將膜的兩端邊用卡夾保持邊通過115℃的預熱區並引導到保持在130℃之橫延伸區,朝橫方向延伸3.6倍。之後於拉幅機內以185℃進行熱固定,於寬幅收窄率2%、寬幅收窄溫度130℃下進行橫方向的寬幅收窄,接著切落膜兩端,以縱弛緩率2%熱弛緩,冷卻到室溫為止,得到二軸延伸膜。將得到的膜的評價結果顯示於表2。
〔實施例1-2、1-3、1-5、比較例1-1~1-3〕
除了分別如表1所示作成表面層(B層)採用的粒子型態以外,跟實施例1-1同樣作法得到二軸延伸膜。將得到的膜的評價結果顯示於表2。
〔實施例1-4〕
除了將反射層A的空孔形成劑變更成在聚酯非相溶的樹脂(環烯烴、日本POLYPLASTICS(股)製「TOPAS 6017S-04」),將反射層A的質量對空孔形成劑的含有量設為20質量%以外,跟實施例1-1同樣作法作成二軸延伸膜,實施評價。評價結果顯示於表2。
〔實施例1-6〕
在一軸延伸後、二軸延伸前不進行塗布塗液以外跟實施例1-1同樣作法得到二軸延伸膜,再在用直接凹版印刷式塗佈裝置,將用作形成下述表面層(層B)之由塗液2所示的組成所構成之塗液、以濕厚度(wet thickness)15g/m2的塗布量加以塗布之後,於烤爐內以80℃予以乾燥得到膜。
〈塗液2、固體成分濃度30質量%〉
‧粒子:由上述製造例5所得到之粒子1(非球狀粒子)…7.5質量%
‧丙烯酸酯樹脂(熱可塑性樹脂):日本DIC(股)製ACRYDIC A-817BA(固體成分濃度50質量%、表中記載為樹脂2)…30質量%
‧架橋劑:日本Polyurethane Industry(股)製CORONATE HL(異氰酸酯基架橋劑、固體成分濃度75質量%、表中記載為架橋劑1)…10質量%
‧稀釋溶媒:醋酸丁酯…52.5質量%
得到的膜的評價結果係如表2。又,塗液2之各成分的固體成分比率係如以下。
‧粒子:25質量%
‧丙烯酸酯樹脂(熱可塑性樹脂):50質量%
‧架橋劑:25質量%
〔實施例2-1〕 (白色反射膜之製造)
分別採用上述得到的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1與粒子主晶片1作為反射層(A層)的原料、間苯二甲酸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2與粒子主晶片2作為支撐層(C層)的原料,反射層A以空孔形成劑的含有量對反射層A的質量為49質量%之方式混合,又,支撐層C以空孔形成劑的含有量對支撐層C的質量為3質量%之方式混合,投入擠壓機,A層於溶融擠壓溫度265℃、C層於溶融擠壓溫度240℃下,以成為C層/A層/C層之層構成之方式使用3層供給塊裝置使之合流,保持該層積狀態下由塑模成形為薄片狀。此時,C層/A層/C層的厚度比係以2軸延伸後成為10/80/10之方式由各擠壓機的吐出量來調整。再者,作成把該薄片用表面溫度25℃的冷卻圓筒予以冷卻固化之未延伸膜。讓該未延伸膜通過73℃的預熱區、然後75℃的預熱區,引導到保持92℃之縱延伸區,朝縱方向延伸2.9倍,用25℃的滾筒群予以冷卻得到一軸延伸膜。其次,在得到的一軸延伸膜的單面利用反向滾筒塗布法,塗布供形成以下所示的表面層(B層)用之塗液3。
〈塗液3〉
將作為樹脂之日本互應化學(股)製Z-465(樹脂1)、作為粒子之上述製造例6所得到之粒子8、作為稀釋溶媒之 離子交換水,以樹脂與粒子的固體成分含有量比率成為樹脂:粒子=75:25(質量%)之方式,還有,塗液的固體成分濃度成為20質量%之方式加以混合,作成塗液3。
塗布之後,將膜的兩端邊用卡夾保持邊通過115℃的預熱區並引導到保持在130℃之橫延伸區,朝橫方向延伸3.6倍。之後於拉幅機內以185℃進行熱固定,於寬幅縮窄率2%、寬幅縮窄溫度130℃下進行橫方向的寬幅縮窄,接著切落膜兩端,以縱弛緩率2%熱弛緩,冷卻到室溫為止,得到二軸延伸膜。將得到的膜的評價結果顯示於表4。
〔實施例2-2~2-5、2-8~2-15、比較例2-1~2-5〕
除了分別如表3及表4所示作成表面層(B層)採用的粒子型態及層構成以外,跟實施例2-1同樣作法得到二軸延伸膜。將得到的膜的評價結果顯示於表4。
〔實施例2-6〕
除了將反射層A的空孔形成劑變更成在聚酯非相溶的樹脂(環烯烴、日本POLYPLASTICS(股)製「TOPAS 6017S-04」),將反射層A的質量對空孔形成劑的含有量設為20質量%以外,跟實施例2-1同樣作法作成二軸延伸膜,實施評價。評價結果顯示於表4。
〔實施例2-7〕
在一軸延伸後、二軸延伸前不進行塗布塗液以外跟實施例2-1同樣作法得到二軸延伸膜,再在用直接凹版印刷式塗佈裝置,將用作形成下述表面層(層B)之由塗液4所示的組成所構成之塗液、以濕厚度15g/m2的塗布量加以塗布之後,於烤爐內以80℃予以乾燥得到膜。
〈塗液4、固體成分濃度30質量%〉
‧粒子:由上述製造例6所得到之粒子8(非球狀粒子)…7.5質量%
‧丙烯酸酯樹脂(熱可塑性樹脂):日本DIC(股)製ACRYDIC A-817BA(樹脂2)…30質量%
‧架橋劑:日本Polyurethane Industry(股)製CORONATE HL(架橋劑1)…10質量%
‧稀釋溶媒:醋酸丁酯…52.5質量%
得到的膜的評價結果係如表4。又,塗液4之各成分的固體成分比率係如以下。
‧粒子:25質量%
‧丙烯酸酯樹脂(熱可塑性樹脂):50質量%
‧架橋劑:25質量%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可以充分抑制跟導光板黏貼,同時,充分抑制導光板受損之白色反射膜。
產業上利用可能性
本發明之白色反射膜,由於可以充分抑制與導光板之黏貼,而且充分抑制導光板受損,特別是可適切地作為具備導光板之面光源反射板,其中,例如使用於液晶顯示裝置等之用於側光型背光單元之反射膜。

Claims (9)

  1. 一種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係具有反射層A、與由含有粒子的樹脂組成物所構成的表面層B,其特徵係:白色反射膜,在表面層B之跟反射層A相反側之表面具有由上述粒子所形成的突起,在該表面高度5μm以上的突起個數為104~1010個/m2;作為上述粒子,使用平均粒徑為3~100μm、10%壓縮強度為0.1~15MPa之藉由粉碎聚合物而得之粉碎聚合物粒子。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聚合物為聚酯(polyester)。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粒子,係長寬比(長徑/短徑)的平均為1.31以上、1.80以下,並且,長寬比的標準差為0.15~0.50。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表面層B中的上述粒子的含有量,以表面層B的質量當作基準為1~70質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白色反射膜之揮發有機溶劑量為10ppm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反射層A含有空孔(void),其空孔體積率為15體積%以上、70體積%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白色反射膜進而具有空孔體積率為0體積%以上、15體積%未滿之支撐層C。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表面層B為利用塗液的塗布所形成的。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白色反射膜之係被用作具備導光板之面光源反射板。
TW106106478A 2013-08-07 2014-08-07 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 TWI6291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64228 2013-08-07
JP2013164228 2013-08-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2735A true TW201722735A (zh) 2017-07-01
TWI629172B TWI629172B (zh) 2018-07-11

Family

ID=5246154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2244A TWI619607B (zh) 2013-08-07 2014-08-07 White reflective film
TW106106478A TWI629172B (zh) 2013-08-07 2014-08-07 白色反射膜之製造方法
TW103127110A TWI589440B (zh) 2013-08-07 2014-08-07 White reflective film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12244A TWI619607B (zh) 2013-08-07 2014-08-07 White reflective film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7110A TWI589440B (zh) 2013-08-07 2014-08-07 White reflective film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3) JP5898345B2 (zh)
KR (4) KR101973875B1 (zh)
CN (3) CN107272091A (zh)
TW (3) TWI619607B (zh)
WO (1) WO201502022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73875B1 (ko) * 2013-08-07 2019-04-29 데이진 필름 솔루션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백색 반사 필름
WO2017018280A1 (ja) * 2015-07-24 2017-02-02 帝人フィルムソリュ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KR20180108575A (ko) * 2016-01-26 2018-10-04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에지 라이트형 백라이트용 반사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JP2017195352A (ja) * 2016-04-14 2017-10-2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実装モジュール
JP2017199737A (ja) * 2016-04-25 2017-11-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発光ダイオード実装モジュール、発光ダイオード実装モジュール用光反射部材
KR102004088B1 (ko) 2018-03-06 2019-07-25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반사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반사 시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2020027218A (ja) * 2018-08-16 2020-02-20 楷威電子股▲分▼有限公司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応用したバックライトモジュール
KR102033033B1 (ko) * 2018-08-24 2019-10-16 주식회사 퓨엠 광학 비드 제조 방법,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광학 비드, 광학 비드를 포함하는 반사 필름, 및 반사 필름을 포함하는 광원 어셈블리
KR102285669B1 (ko) 2018-08-27 2021-08-04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컬러 필터, 그 제조 방법, 및 컬러 필터를 포함하는 화상표시장치
CN112297552A (zh) * 2019-07-31 2021-02-02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白色反射聚酯薄膜
CN110297341A (zh) * 2019-08-02 2019-10-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调光膜、背光模组、显示装置
CN111552114A (zh) 2020-03-24 2020-08-1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78415A (ja) * 1995-04-07 1996-10-22 Taiho Ind Co Ltd 液晶パネル用バックライト及び反射シート
JP2000162439A (ja) * 1998-11-26 2000-06-16 Nitto Denko Corp 偏光板
JP2000302624A (ja) * 1999-04-22 2000-10-31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系樹脂粒子及びそれを含む外用剤
JP4712252B2 (ja) 2001-09-19 2011-06-29 恵和株式会社 反射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3279714A (ja) * 2002-03-20 2003-10-02 Mitsui Chemicals Inc 反射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サイド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259029B2 (ja) * 2002-03-20 2009-04-30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パウダ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5181492A (ja) * 2003-12-17 2005-07-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透過性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タッチパネル
JP2008512719A (ja) 2004-09-13 2008-04-24 エスケーシー ハース ディスプレイ フィルムズ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反射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採用し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20090126302A (ko) * 2007-03-22 2009-12-08 키모토 컴파니 리미티드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부재
JP2008239734A (ja) * 2007-03-27 2008-10-09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合成樹脂粒子、並びに、この合成樹脂粒子を用いた光学材料、塗料、化粧料及び合成樹脂シート
KR101260102B1 (ko) * 2007-05-08 2013-05-02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백색 반사 필름
JP2009244509A (ja) 2008-03-31 2009-10-22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反射シート
JP2011168680A (ja) * 2010-02-17 2011-09-01 Kobe Univ 半球状微粒子の製造方法
MX2012009190A (es) * 2010-02-24 2012-08-31 Toray Industries Pelicula reflectora blanca para luz posterior de bordes iluminados y luz posterior que usa la misma.
JP5744484B2 (ja) * 2010-11-15 2015-07-08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フィルム
JP5739178B2 (ja) * 2011-01-31 2015-06-24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フィルム
JP5926512B2 (ja) * 2011-08-12 2016-05-25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DE102011111145A1 (de) * 2011-08-20 2013-02-21 Clariant International Ltd. Druckfarbensysteme
JP6014979B2 (ja) * 2011-09-26 2016-10-26 住友大阪セ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拡散膜形成用樹脂組成物とその製造方法、光拡散膜、光拡散反射部材、光拡散透過部材、光学素子
KR101973875B1 (ko) * 2013-08-07 2019-04-29 데이진 필름 솔루션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백색 반사 필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20223A1 (ja) 2015-02-12
KR20170029023A (ko) 2017-03-14
CN107315209A (zh) 2017-11-03
JP2016027429A (ja) 2016-02-18
CN107315209B (zh) 2020-01-14
JPWO2015020223A1 (ja) 2017-03-02
JP6404962B2 (ja) 2018-10-17
KR101810750B1 (ko) 2017-12-19
TW201726415A (zh) 2017-08-01
KR20150058336A (ko) 2015-05-28
TWI589440B (zh) 2017-07-01
TWI619607B (zh) 2018-04-01
JP2017090929A (ja) 2017-05-25
CN104769461A (zh) 2015-07-08
KR20170081765A (ko) 2017-07-12
TW201518101A (zh) 2015-05-16
KR101937007B1 (ko) 2019-01-09
KR20160119277A (ko) 2016-10-12
CN107272091A (zh) 2017-10-20
JP6185537B2 (ja) 2017-08-23
TWI629172B (zh) 2018-07-11
KR101973875B1 (ko) 2019-04-29
JP5898345B2 (ja) 2016-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89440B (zh) White reflective film
JP5926512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TW201809738A (zh) 白色反射性薄膜
JP6211923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6211918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6336266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5722937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6577586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TWI575192B (zh) White reflective film
JP2015069020A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5785202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JP5495344B2 (ja)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