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08454B - 横式百叶窗 - Google Patents

横式百叶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08454B
CN107208454B CN201680006392.XA CN201680006392A CN107208454B CN 107208454 B CN107208454 B CN 107208454B CN 201680006392 A CN201680006392 A CN 201680006392A CN 107208454 B CN107208454 B CN 1072084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lifting
blade
hole
lifting be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63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08454A (zh
Inventor
黑岩修一
高山庆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chikaw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chikaw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chikawa Corp filed Critical Tachikaw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208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08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08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28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 E06B9/30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with horizontal lamellae, e.g. non-liftable liftable
    • E06B9/32Operating, guiding, or securing devices therefor
    • E06B9/322Details of operating devices, e.g. pulleys, brakes, spring drums, driv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38Other details
    • E06B9/384Details of interconnection or interaction of tapes and lamella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38Other details
    • E06B9/386Details of lamella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9/26Lamellar or like blinds, e.g. venetian blinds
    • E06B9/38Other details
    • E06B9/388Details of bottom or upper slats or their attach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Bli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能够实现卷筒的小型化;该横式百叶窗具备:上梁(11)、沿升降方向而排列的多枚叶片(20)、从上梁(11)内引出且将多枚叶片(20)以能够调整倾斜的方式分别加以支撑的方向控制绳(30)、位于最底层的叶片(20)的下侧的下梁(21)、从上梁(11)内引出且前端部连接在下梁(21)上,并且用于使多枚叶片(20)上升或下降的升降带(40)、以及在升降带(40)即将被卷绕到上梁(11)内之前对升降带(40)的方向进行调整的第一贯通孔(51)。

Description

横式百叶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横式百叶窗。
背景技术
横式百叶窗中,存在使用升降带而使多枚叶片上升或下降的横式百叶窗(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许第2738483号
发明内容
但是,在整体高度较高的横式百叶窗的情况下,升降带也较长,升降带的卷径变大,从而导致卷绕升降带的卷筒也变大。由此,导致配置卷筒的上梁也变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卷筒等的卷绕部的小型化的横式百叶窗。
解决上述问题的横式百叶窗具备:上梁;多枚叶片,其沿升降方向而排列;方向控制绳,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以能够调整倾斜的方式支撑各枚所述叶片;下梁,其位于最底层的所述叶片的下侧;升降带,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用于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插通部,所述升降带沿所述方向控制绳插通在所述插通部中;以及引导部,其配置在相比所述插通部更靠近所述上梁的位置处,并且沿所述升降带的延伸方向引导所述升降带,以使所述升降带的主面与卷绕所述升降带的卷绕部的卷绕面对应。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使用所述升降带,能够使所述上梁中设置的例如卷绕升降带的卷绕部小型化。由此,能够增大整体高度。另外,由于设有在所述升降带即将被卷绕到所述上梁内之前对所述升降带的表面进行引导的引导部,因此,即使所述升降带较长,也能够防止所述升降带以扭曲的状态被卷绕。
在上述横式百叶窗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引导部由形成于所述叶片上的贯通孔构成。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通过贯通孔而容易地形成所述引导部。
在上述横式百叶窗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贯通孔形成在位于最顶层的所述叶片上。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在所述升降带即将被卷绕到所述上梁内的所述卷绕部上之前对所述升降带进行引导,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所述升降带发生扭曲。
在上述横式百叶窗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插通部是被支撑在所述方向控制绳上的环状部件,所述环状部件沿所述升降方向而排列,并且,所述升降带插通在所述环状部件中。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与所述方向控制绳呈一体地形成所述环状部件。
在上述横式百叶窗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升降带为第一升降带,所述引导部是供所述第一升降带插通,且形成于所述叶片的、偏靠一侧的长边部侧的位置处的第一贯通孔。所述横式百叶窗还具备第二升降带和第二贯通孔,其中,所述第二升降带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与所述第一升降带协作而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所述第二贯通孔形成于所述叶片的、偏靠另一侧的长边部侧的位置处,并且,在形成有所述第一贯通孔的所述叶片的下侧的层中,所述第二贯通孔沿所述第二升降带的延伸方向引导所述第二升降带,以使所述第二升降带的主面与所述卷绕部的卷绕面对应。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使多枚所述叶片上升或下降。
在上述横式百叶窗中,也可以形成为:在多枚所述叶片中,设有所述第一升降带和所述第二升降带均未插通的叶片。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使多枚所述叶片倾斜而可靠地打开或关闭。
在上述横式百叶窗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在所述叶片的长边方向上相互错开设置,当多枚所述叶片呈全闭状态时,所述第一贯通孔被邻接的所述叶片的一侧的长边部遮蔽,所述第二贯通孔被邻接的所述叶片的另一侧的长边部遮蔽。
根据上述构成,当所述叶片呈全闭状态时,能够防止所述第一贯通孔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位置一致而发生漏光。
在上述横式百叶窗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上梁内设有卷绕所述升降带的所述卷绕部和引导所述升降带的导辊。该情况下,所述导辊与所述卷绕部上的所述升降带的卷径无关地始终与从所述卷绕部引出的升降带接触,从而使所述升降带从同一位置被引出。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使从所述卷绕部引出至所述上梁外部的引出位置为同一位置,而与所述卷绕部上的所述升降带的卷径无关。
在上述横式百叶窗中,也可以在最底层的所述叶片的下侧设置下梁。该情况下,所述下梁的一侧的长边与另一侧的长边之间的宽度被形成为大于所述叶片的一侧的长边与另一侧的长边之间的宽度。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使所述叶片以未外溢的状态堆叠在所述下梁上。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实现卷绕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横式百叶窗的正面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从室外侧观察横式百叶窗时的后视图。
图3是从室内侧观察横式百叶窗时的主视图。
图4是横式百叶窗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支撑用于卷绕方向控制绳和升降带的卷筒的支撑部件的图,其中,(a)是从上侧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下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6中的(a)是表示卷绕从室外侧垂下的升降带的卷筒与导辊的位置关系的图,(b)是表示卷绕从室内侧垂下的升降带的卷筒与导辊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从室外侧垂下的升降带和方向控制绳的固定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室内侧垂下的升降带和方向控制绳的固定状态的立体图。
图9中的(a)是最顶层叶片的俯视图,(b)是第二层叶片的俯视图,(c)是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升降带插通在饰边小环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室外侧的叶片压板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室内侧的叶片压板的立体图。
图13是叶片全闭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视图。
图14是叶片全闭的横式百叶窗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利用方向控制绳的横绳支撑升降带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取代最顶层叶片的第一贯通孔而将上梁的带开口部形成为与第一贯通孔相同的形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取代最顶层叶片的第一贯通孔而设置一对导辊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8是下梁宽度大于叶片宽度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叶片、方向控制绳以及升降带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0中的(a)和(b)是下梁和带引导部件的剖视图。
图21是表示设有第三升降带的横式百叶窗的叶片、方向控制绳以及升降带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22是图21所示的横式百叶窗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符号说明)
10 横式百叶窗 11 上梁
12 操作绳 13 操作机构
13a 壳体 14 轴部件
15 卷筒 15b 卷绕部
16 支撑部件 16a 旋转支撑部
17a 绳开口部 17b 带开口部
17c 收拢片 18 导辊
20 叶片 20a 最顶层的叶片
20b 上方第二层的叶片
20c 上方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
21 下梁 21a 顶面部
21b 卡合槽 21c 底面部
22 带架 22a 卡合部
22b 切口部 23 叶片压板
24 带引导部件 24a 卡合部
24b 引导孔 24c 短边
25a 室外侧的第一长边部
25b 室内侧的第二长边部
30 方向控制绳 31 纵绳
32 横绳 33 饰边小环
35 插通部 40 升降带
40a 室外侧的第一升降带
40b 室内侧的第二升降带
40c 第三升降带 50 引导部
51 第一贯通孔 52 第二贯通孔
53 导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于适用本发明的横式百叶窗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横式百叶窗10具备:安装在天花板、窗框、窗帘盒(curtain box)等安装部上的上梁(head box)11、用于遮蔽日照的多枚叶片(slat)20、将叶片20以能够调整倾斜的方式加以支撑的方向控制绳30、以及用于使多枚叶片20上升或下降的升降带40。进而,横式百叶窗10还具备引导升降带40的引导部50。
叶片20由合成树脂板、不锈钢等的金属板等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薄板状,其顶面部呈圆弧状面。另外,叶片20也可以由木板形成。多枚叶片20沿高度(Y)方向(升降方向)而排列,并且利用从上梁11垂下的方向控制绳30以能够调整倾斜的方式进行支撑。最底层叶片20的下侧配置有长度(X)与叶片20大致相同的下梁(bottom rail)21。下梁21是用于维持多枚叶片20下降后的状态的重量部件。该下梁21具有与叶片20大致相同的长度(X)和宽度(Z),当下梁21被拉高时,多枚叶片20堆叠在下梁21上。方向控制绳30的前端部固定在下梁21上。进而,下梁21上固定有从上梁11引出的升降带40。上梁11内配置有多个卷绕升降带40的卷筒、和使多个卷筒同步旋转的轴部件14等。构成操作机构13的一部分的操作绳12从上梁11的室内侧垂下,该操作机构13用于进行叶片20的倾斜调整和升降操作。
当在多枚叶片20下降后的状态下朝向一个方向拉动操作绳12时,操作机构13的滑轮旋转,从而使卷绕升降带40的卷筒进行旋转。由此,将升降带40卷绕在卷筒上而使得下梁21上升,从而使处于下降后的状态的多枚叶片20相互靠近且重叠,由此将多枚叶片20拉高。另外,当在下梁21被拉高的状态下朝向另一方向拉动操作绳12时,下梁21在其重量的作用下最多下降与升降带40的长度相对应的距离。由此,通过方向控制绳30连接的多枚叶片20与下梁21一同下降。
如图1~图3所示,在该横式百叶窗10中,方向控制绳30共计设有三根,其中两根设置在多枚叶片20的、与其升降方向垂直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处,剩余一根设置在叶片2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处。另外,升降带40沿着各方向控制绳30而配置,因而也共计设有三根。位于叶片2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处的一根升降带40从室外侧垂下,配置在叶片20的长度方向两端部附近的两根升降带40从室内侧垂下。以下,将室外侧的升降带称为第一升降带40a,将室内侧的升降带称为第二升降带40b。
室外侧的第一升降带40a的前端部,与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的前端部一同通过带架22(tape hoider)而被固定在下梁21的室外侧长边的中央部处。如图4所示,室内侧的两根第二升降带40b的前端部,与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的前端部一同通过带架22而被固定在下梁21的室内侧长边的两端部处。
如图1、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上梁11的室内侧面上,设有进行横式百叶窗10的开闭或升降操作的操作机构13。该操作机构13在壳体13a内设有滑轮、齿轮箱、轴部件14等。滑轮上挂装有环状的操作绳12,并且,滑轮经由齿轮箱而与沿上梁1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轴部件14连接。该轴部件14例如为方轴,轴部件14上设有与方向控制绳30和升降带40的数量一致的三个卷筒15。作为升降带40的卷绕机构的三个卷筒15,通过形成为同轴状而能够同步地进行旋转。即,能够通过操作机构13而以相同的速度卷绕或引出三根升降带40。如图5中的(a)和(b)所示,各卷筒15与方向控制绳30连接,并且,各卷筒15上设有卷绕升降带40的卷绕部15b。而且,轴部件14插通在各卷筒15的中心位置处。卷绕部15b呈圆筒状,其外周面成为卷绕面,平坦且厚度薄的升降带40以未产生扭曲或褶皱的状态卷绕在卷绕部15b上。即,升降带40以带体的相对面中的一个主面与卷绕面平行且重叠的方式被卷绕。各卷筒1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在设置于上梁11内的支撑部件16上。
支撑部件16利用凹状的旋转支撑部16a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撑插通有轴部件14的卷筒15。另外,支撑部件16的最顶层叶片20侧的面上设有绳开口部17a和带开口部17b,其中,方向控制绳30经由绳开口部17a而从卷筒15垂下,升降带40经由带开口部17b而被引出。绳开口部17a由从支撑部件16的室内侧前缘延伸至室外侧后缘的长孔构成。绳开口部17a内设有一对收拢片17c,该一对收拢片17c使构成方向控制绳30的两根纵绳31朝向前后方向内侧收拢。通过使构成方向控制绳30的两根纵绳31分别插通在收拢片17c的内侧并使出口收拢,从而能够利用一对收拢片17c防止两根纵绳31在叶片20被拉高时返回卷筒15侧。另外,带开口部17b设有室外侧的第一升降带40a用的开口部和室内侧的第二升降带40b用的开口部这两个开口部,从而实现部件的通用化。
然而,当升降带40被卷绕到卷绕部15b上时,卷绕部15b上的升降带40的卷径根据其卷绕量的不同而不同,由此,从带开口部17b引出的升降带40的位置不同。在此,如图6中的(a)和(b)所示,卷筒15与带开口部17b之间设有由滑轮等构成的导辊18。导辊18设置在始终与升降带40接触的位置处,从而使被引出的升降带40的第一引出位置A固定不变。具体而言,如图6中的(a)所示,对于室外侧中央部处的第一升降带40a来说,从卷绕部15b引出第一升降带40a的第二引出位置B,根据卷绕部15b上的第一升降带40a的卷绕量而在卷筒15的径向上变化。在图6的(a)中,虚线是第一升降带40a的卷绕量最小时的情况,实线是第一升降带40a的卷绕量最大时的情况。因此,导辊18设置在带开口部17b的附近,并且被设置为:与卷绕部15b上的第一升降带40a的卷径无关而始终对于从卷绕部15b引出的第一升降带40a施加固定的张力。由此,与第一升降带40a在卷绕部15b上的卷绕量无关,能够利用导辊18使第一升降带40a始终被从同一位置、即第一引出位置A朝向叶片20的方向引出。
另外,如图6中的(b)所示,对于室内侧两端部的第二升降带40b来说,从卷绕部15b引出第二升降带40b的第二引出位置B,也根据卷绕部15b上的第二升降带40b的卷绕量而在卷筒15的径向上变化。在图6的(b)中,虚线表示第二升降带40b的卷绕量最小时的情况,实线表示第二升降带40b的卷绕量最大时的情况。因此,导辊18设置在带开口部17b的附近,并且被设置为:与卷绕部15b上的第二升降带40b的卷径无关而始终对于从卷绕部15b引出的第二升降带40b施加固定的张力。由此,与第二升降带40b在卷绕部15b上的卷绕量无关,能够利用导辊18使第二升降带40b始终被从同一位置、即第一引出位置A朝向叶片20的方向引出。
如图4所示,方向控制绳30具备沿横式百叶窗1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一对纵绳31、和设置于纵绳31之间的横绳32。横绳32从下侧支撑各叶片20。另外,横绳32也可以利用上横绳和下横绳形成为环状,并使叶片20插通在上横绳与下横绳之间,从而支撑叶片20。
进而,在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上,设有作为供升降带40插通的插通部的饰边小环(picot)33。当方向控制绳30为编织绳时,饰边小环33是由从纵绳31引出的线形成的环状部件。饰边小环33设置在位于室外侧的纵绳31上,从室外侧垂下的第一升降带40a插通在饰边小环33中。由此,通过饰边小环33而限制升降带40的晃动,从而使升降带40被支撑为沿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延伸。升降带40并非必须插通在所有的饰边小环33中。
饰边小环33是利用从纵绳31引出的线形成为环状,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椭圆状而非正圆状。具体而言,饰边小环33具有呈椭圆的长轴与纵绳31交叉而不是沿纵绳31延伸的形状这一特征。因此,当将第一升降带40a插通在饰边小环33中时,大多数情况下根据饰边小环33的特征而使插通在饰边小环33中的第一升降带40a扭曲,变为与叶片20c的主面部垂直的状态。后述的最顶层叶片20a的第一贯通孔51,将与叶片20c的主面部垂直的第一升降带40a调整为与叶片20a的主面部大致平行的状态。另外,此处饰边小环33设置在方向控制绳30中沿第一升降带40a延伸的室外侧的纵绳31上,而在方向控制绳30中沿第二升降带40b延伸的室内侧的纵绳31上未设置饰边小环33。
上述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的末端部固定在卷筒15上,前端部通过带架22而被固定在下梁21上。如图7所示,带架22在相对置的端部上设有与下梁21的侧面部的卡合槽21b卡合的卡合部22a。带架22通过以从底面部21c侧包覆下梁21的方式,使卡合部22a卡合在卡合槽21b中而被临时固定,然后利用螺丝等固定部件固定在下梁21上。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从室外侧垂下且位于叶片20的中央部处的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的前端部,被下梁21和带架22夹在下梁21的底面部21c上。而且,纵绳31的前端部通过将带架22固定在下梁21的底面部21c上而被固定。另外,第一升降带40a的前端部与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的前端部一同被夹持固定在下梁21与带架22之间。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和第一升降带40a从导出用的切口部22b导出,该切口部22b是通过将带架22的卡合部22a上的相应部分切除而形成。
如图8所示,从室内侧垂下且位于叶片20的两端部侧的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的前端部,被下梁21和带架22夹在下梁21的底面部21c上。而且,纵绳31的前端部通过将带架22固定在下梁21的底面部21c上而被固定。另外,第二升降带40b的前端部也被夹持固定在下梁21与带架22之间。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从导出用的切口部22b导出,该切口部22b是通过将带架22的卡合部22a上的相应部分切除而形成。
进而,如图8所示,下梁21的与最底层叶片20相对的顶面部21a上,安装有用于引导从室内侧垂下的两根第二升降带40b的引出位置的带引导部件24。该带引导部件24在相对置的端部上设有与下梁21的侧面部卡合的卡合部24a,并且,在相对置的卡合部24a之间的主面部上,形成有用于引出第二升降带40b的引导孔24b。引导孔24b是其长边朝向顶面部21a的短边方向的长方形状的开口部,利用靠近下梁21的长边部的短边来引导第二升降带40b的表面。从引导孔24b引出第二升降带40b的引出位置位于第二贯通孔52的正下方,该第二贯通孔52设置于呈与下梁21大致平行的打开状态的叶片20中的、上方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上。由此,第二升降带40b以垂直的状态从上梁11延伸至下梁21。尤其是最底层的叶片20,不会被第二升降带40b施加多余的力,从而能够顺畅地倾动。
如上所述,一根第一升降带40a从下梁21的第一长边部25a侧被导出,两根第二升降带40b从下梁21的另一侧的第二长边部25b侧被导出。由此,从两侧利用第一升降带40a和第二升降带40b在三个位置处支撑下梁21,从而能够使下梁21以稳定的状态进行上升或下降,而不会朝向作为室内侧的前侧或者作为室外侧的后侧、即前后方向倾斜。
如图9所示,各叶片20被形成为细长的长方形薄板状。而且,如图9中的(a)所示,在最顶层叶片20a的、位于室外侧的第一长边部25a的中央部处,形成有作为引导部50的第一贯通孔51。从室外侧垂下的第一升降带40a插通在该第一贯通孔51中。第一贯通孔51是相比第一升降带40a的横截面形状稍大的长方形状的贯通孔,其将第一升降带40a调整为与叶片20a的主面部大致平行,从而沿着卷筒的卷绕部15b的卷绕面被卷绕。最顶层叶片20a的室内侧的第二长边部25b上未形成任何贯通孔。第一贯通孔51可以通过冲孔加工而容易地形成于叶片20a上。
另外,如图9中的(b)所示,上方第二层的叶片20b的室内侧的第二长边部25b和室外侧的第一长边部25a上均未形成贯通孔。
进而,如图9中的(c)所示,上方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的、位于室内侧的第二长边部25b的两端部侧形成有第二贯通孔52。从室内侧垂下的第二升降带40b插通在该第二贯通孔52中。第二贯通孔52是相比第二升降带40b的横截面形状稍大的长方形状的贯通孔,其将第二升降带40b调整为与叶片20c的主面部大致平行,从而沿着卷筒的卷绕部15b的卷绕面被卷绕。而且,上方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的位于室外侧的第一长边部25a上未形成任何贯通孔。第二贯通孔52可以通过冲孔加工而容易地形成于叶片20c上。
如图4所示,在从上方起按照叶片20a、叶片20b、叶片20c的顺序依次排列之后,将位于室外侧的中央部的第一升降带40a的末端部固定在卷筒15的卷绕部15b上。接着,在将第一升降带40a从上梁11的带开口部17b引出之后,使其穿过最顶层叶片20a的第一贯通孔51,并从最顶层叶片20a与第二层叶片20b之间引出至叶片20c的外侧。然后,如图10所示,在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的部分中,第一升降带40a沿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延伸,且插通在方向控制绳30的饰边小环33中,从而抑制第一升降带40a晃动。第一升降带40a并非必须插通在所有的饰边小环33中,在此,使第一升降带40a插通在上方第八层~第十层的饰边小环33中,然后相隔五层而使第一升降带40a插通在饰边小环33中。
第八层~第十层的饰边小环33是插通在第一贯通孔51中的第一升降带40a最早插通的插通部。因此,这三个饰边小环33与第一升降带40a之间的摩擦较大,从而有可能因为该摩擦而使构成饰边小环33的线断裂。因此,在插通在第一贯通孔51中的第一升降带40a最早插通的部分中,使第一升降带40a插通多个、此处为三个饰边小环33。由此,即使一个或两个饰边小环33损坏,也可以利用剩余的饰边小环33来限制第一升降带40a的状态。即,能够利用未损坏的剩余饰边小环33来抑制第一升降带40a与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分离而晃动。另外,也可以通过使第一升降带40a从上下排列的横绳32之间穿过,从而限制第一升降带40a晃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升降带40a插通在饰边小环33中,从而抑制横绳32因为与第一升降带40a摩擦等而断裂的危险。而且,从室外侧垂下的第一升降带40a的前端部通过带架22而被固定在下梁21的中央部。
另外,如图4所示,室内侧两端部的第二升降带40b的末端部被固定在卷筒15的卷绕部15b上。接着,将第二升降带40b从上梁11的带开口部17b引出,并使其从最顶层叶片20a和第二层叶片20b的外侧通过,且从第二层叶片20b与第三层叶片20c之间穿过并插通在第三层叶片20c的第二贯通孔52中。之后,该第二升降带40b穿过第二贯通孔52,前端部通过带架22而被固定在下梁21的两端部侧。此时,如图8所示,第二升降带40b从安装在下梁21的顶面部21a上的带引导部件24的引导孔24b被引出。因此,在下梁21的带引导部件24的引导孔24b与带开口部17b之间,第二升降带40b以垂直的状态穿过第二贯通孔52。
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最顶层叶片20a的、三根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的延伸位置处设有叶片压板23。另外,在上方第二层叶片20b中,也在叶片20b两侧的、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的延伸位置处设有叶片压板23。叶片压板23在长边部25a、25b处与方向控制绳30的横绳32卡合,从而抑制叶片20a、20b横向偏移。另外,叶片压板23抑制纵绳31与叶片20a、20b的长边部25a、25b的边缘部反复接触,从而导致纵绳31被磨损而断裂。进而,叶片压板23通过缓和纵绳31施加给叶片的负荷,从而抑制叶片发生变形。进而,叶片压板23能够减少纵绳31与叶片20之间的摩擦,从而能够使其他的叶片随着最顶层叶片20a顺畅地倾动。将该叶片压板23设置在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上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接着,对如上述构成的横式百叶窗10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3和图14所示,当朝向一个方向拉动操作绳12时,方向控制绳30的一根纵绳31下降而另一根纵绳31上升,从而使所有叶片20朝向一个方向倾斜,由此变为将日照遮蔽的全闭状态。该情况下,在室外侧,各叶片20的室外侧的第一长边部25a朝向下侧。通常,日照是透过窗户从上方射入。此时,相互邻接的叶片20与叶片20之间的缝隙是从室外侧朝向室内侧自下而上地倾斜。因此,缝隙的室外侧开口端朝向下侧,日照不易进入,从而成为遮光性高的构成。
此时,相互邻接的叶片20的长边部25a、25b彼此重叠。例如,形成于最顶层叶片20a上且靠近室外侧的第一长边部25a的第一贯通孔51位于下侧,且与上方第二层叶片20b的、位于上侧的室内侧的第二长边部25b重叠而被遮蔽。另外,形成于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上的第二贯通孔52,也被邻接的上方第二层叶片20b或者第四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的室外侧的第一长边部25a遮蔽。例如,第三层叶片20c的第二贯通孔52位于上侧,且被上方第二层的叶片20b的、位于下侧的第一长边部25a遮蔽。形成于第四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上的第二贯通孔52也位于上侧,且被与其邻接的上侧的叶片20c的、位于下侧的第一长边部25a遮蔽。由此,在朝向一个方向拉动操作绳12而变为全闭状态时,第一贯通孔51和第二贯通孔52被邻接的叶片20的长边部遮蔽。在叶片20的全闭状态下,横式百叶窗10通过将第一贯通孔51和第二贯通孔52遮蔽而提高遮光性。
另外,在横式百叶窗10中,也可以通过朝向另一个方向拉动操作绳12,而使叶片20朝向与图13和图14相反的方向倾斜,从而变为反向全闭状态。该情况下,上方第三层叶片20c的第二贯通孔52位于下侧,且被上方第四层叶片20b的、位于上侧的第一长边部25a遮蔽。但是,关于第一贯通孔51,由于其位于上侧且其上方不存在叶片20,因而未被遮蔽。该情况下,由于第一贯通孔51位于上梁11的影子下,因而也可以减少射入的日照。
在此,如图13和图14所示,当使叶片20呈全闭状态时,室外侧的第一升降带40a仅穿过最顶层的叶片20a的第一贯通孔51,而室内侧的第二升降带40b未穿过最顶层的叶片20a。因此,在朝向一个方向拉动操作绳12,而使最顶层的叶片20a如图14所示那样倾斜时,室内侧的第二升降带40b也不会对叶片20a施加与倾斜方向呈反方向的拉力F。因此,能够通过操作绳12的操作而使最顶层的叶片20a顺畅地倾斜。
另外,上方第二层的叶片20b上未设置贯通孔,第一升降带40a的负荷也未施加在弯曲的叶片20b的凸面上。另外,也未施加上述拉力F。因此,能够顺畅地使叶片20b倾斜。另外,在上方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中,第一升降带40a的负荷也未施加在弯曲的叶片20c的凸面上,从而能够顺畅地使叶片20c倾斜。
当拉高下梁21时,升降带40被卷绕在卷筒15的卷绕部15b上。室外侧的第一升降带40a在即将被卷绕在卷筒15的卷绕部15b上之前,从最顶层叶片20a的第一贯通孔51中通过,从而被调整为与叶片20a的主面部大致平行,且与导辊18的引导面或卷绕部15b的卷绕面对应的状态。第一升降带40a在距离最顶层叶片20a规定距离的层中的叶片20c附近插通在饰边小环33中,因此,多数情况下会根据饰边小环33的形状而扭曲,变为与叶片20c的主面部垂直的状态。若第一升降带40a以扭曲的状态被卷绕在卷绕部15b上,由于第一升降带40a扭曲且重叠,因而第一升降带40a的卷径增大,从而无法利用同轴的多个卷绕部15b以相同的速度卷绕相同量的升降带。进而,在第一升降带40a以扭曲的状态被卷绕的情况下,在第一升降带40a上形成折痕等,从而更加容易扭曲。
针对这一点,在第一升降带40a即将被卷绕在卷筒15上之前,在比第一升降带40a插通在饰边小环33中的部分更靠近上梁11侧的位置处,通过第一贯通孔51而将第一升降带40a的状态调整为与叶片20a的主面部大致平行,且与导辊18的引导面和卷绕部15b的卷绕面对应的状态。由此,第一升降带40a以未扭曲的状态被卷绕在卷绕部15b上。
室内侧的第二升降带40b插通在位于形成有第一贯通孔51的叶片20a下侧的、上方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的第二贯通孔52中,由此,第二升降带40b的状态也被矫正为与叶片20c的主面部大致平行,且与导辊18的引导面或卷绕部15b的卷绕面对应的状态。因此,第二升降带40b也以未扭曲的状态被卷绕在卷筒15的卷绕部15b上。即,第一升降带40a和第二升降带40b均以未扭曲的状态被卷绕在卷筒15上。因此,三个卷筒15能够将三根升降带40a、40b以相同的速度卷绕相同量,从而能够防止在卷绕时叶片20倾斜。
根据如上构成的横式百叶窗10,能够获得以下列举的效果。
(1)横式百叶窗10采用升降带40而未使用升降绳,从而能够将卷筒15小型化。进而,能够将上梁11小型化。另外,即使使用于整体高度高的横式百叶窗中,也能够抑制卷筒15或上梁11大型化。
(2)在将室外侧的第一升降带40a卷绕到卷筒15上时,在相比插通在饰边小环33中的部分更靠近上梁11侧的、即将卷绕到卷筒15上的位置处,通过最顶层叶片20a的第一贯通孔51而将第一升降带40a调整为与卷绕部15b的卷绕面对应的状态。因此,能够将第一升降带40a以未扭曲的状态卷绕在卷筒15的卷绕部15b上。
(3)室内侧的第二升降带40b也通过上方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的第二贯通孔52而被调整为与卷绕部15b的卷绕面对应的状态,因此,也能够将第二升降带40b以未扭曲的状态卷绕在卷筒15的卷绕部15b上。
(4)在最顶层的叶片20a中,仅形成有供第一升降带40a插通的第一贯通孔51,而未形成供室内侧的第二升降带40b插通的第二贯通孔52。因此,能够通过操作绳12的操作而顺畅地使最顶层的叶片20a倾斜。
(5)室外侧的第一升降带40a仅插通在最顶层叶片20a的第一贯通孔51中,而在此以下的层中从叶片20b或叶片20c的外侧通过。因此,在呈全闭状态时,第一升降带40a不会接触各叶片20的弯曲凸面,从而不会对其施加多余的负荷,从而能够顺畅地使叶片20倾斜。
(6)由于第一升降带40a插通在最顶层叶片20a的第一贯通孔51中,因而能够防止叶片20a横向偏移。
(7)由于第二升降带40b插通在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的第二贯通孔52中,因而也能够抑制叶片20c横向偏移。
(8)上方第二层的叶片20b中,设置在叶片20b上的叶片压板23与方向控制绳30的横绳32卡合,从而能够防止叶片20b横向偏移。
(9)设置在最顶层叶片20a或上方第二层叶片20b上的叶片压板23,能够防止纵绳31与叶片20a反复直接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纵绳31断裂。另外,其他的叶片压板23也能够防止纵绳31与叶片20a反复接触,从而能够抑制纵绳31的断裂。进而,叶片压板23能够减少纵绳31与叶片20之间的摩擦,从而能够使其他的叶片随着最顶层的叶片20a一同顺畅地倾斜。
另外,上述横式百叶窗10进而也可以如下所述适当地进行变更而实施。
■如图15所示,升降带40也可以不插通在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上设置的饰边小环33中。即,使升降带40在叶片20的外侧插通在方向控制绳30的两根横绳32之间。该情况下,由两根横绳32和叶片20的侧缘围成的区域成为供升降带40插通的插通部。通过如此构成,也可以利用两根横绳32和叶片20的侧缘将第二升降带40b包围并加以支撑。该情况下,能够省略方向控制绳30上的饰边小环33。
■对于饰边小环33是在纵绳31与横绳32的结扣位置处利用线形成的环状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与纵绳31呈一体地设置利用树脂形成的环状部件从而构成饰边小环33。
■也可以省略最顶层叶片20a上的第一贯通孔51,从而简化构成。该情况下,如图16所示,将卷筒15下方的带开口部17b形成为与第一贯通孔51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将第一升降带40a以未扭曲的状态卷绕在卷筒15的卷绕部15b上。另外,也可以将第二升降带40b的带开口部17b也形成为与第一贯通孔51相同的形状。另外,如图17所示,也可以形成为:在带开口部17b的附近位置处,利用一对导辊53夹住第一升降带40a,从而调整第一升降带40a的状态。
■叶片压板23也可以设置在所有层的叶片20上。由此,能够抑制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与叶片20直接接触而被磨损断裂。另外,能够减少纵绳31与叶片20之间的摩擦,从而能够顺畅地使叶片20相继倾斜。
■也可以取代叶片压板23而在叶片20的侧缘上形成与升降带40卡合的凹状切口部。尤其是上方第二层的叶片20b,由于两根升降带40均未插通叶片20b,因而叶片压板23对于防止叶片20b横向偏移具有很重要作用。也可以取代叶片压板23而在该第二层的叶片20b上设置切口部。由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以上,对于横式百叶窗10中将三根升降带40配置为沿三根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延伸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升降带40的数量和方向控制绳30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方向控制绳30设为四根,且将升降带40设为四根,另外,在横向较长的横式百叶窗中,也可以将方向控制绳30设为七根,而将升降带40设为四根。进而,也可以将方向控制绳30设为五根,而将升降带40设为三根。
■也可以将第一贯通孔51设置在最顶层叶片20a的室内侧,将第二贯通孔52设置在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的室外侧。
■第一贯通孔51只要设置在上段侧的叶片20上即可,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层的叶片20b或第三层的叶片20c上。即,第一贯通孔51只要设置在能够将被卷绕在卷筒15上的升降带40的状态调整为与叶片20的主面部大致平行的上段侧的叶片20上即可。另外,设有第一贯通孔51的叶片20的数量也可以为多枚。
■也可以省略上方第二层的叶片20b。该情况下,形成有第一贯通孔51的叶片20a与形成有第二贯通孔52的叶片20c邻接。在叶片20呈全闭状态时,设有第一贯通孔51的第一长边部25a与设有第二贯通孔52的叶片20c的第二长边部25b重叠。该情况下,由于第一贯通孔51设置在长边部的中央部处,而第二贯通孔52设置在长边部的两端部侧,因此,即使第一长边部25a与第二长边部25b重叠,第一贯通孔51与第二贯通孔52的位置也相互错开。因此,能够防止因为第一贯通孔51与第二贯通孔52重叠而漏光。
然而,在横向较长的大型横式百叶窗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方向控制绳30的数量多于三根,升降带40的数量也多于三根。与此相应地,下梁21也使用与叶片20相同长度的下梁。如图18中虚线所示,下梁21使用具有长度(X)和宽度(Z)与叶片相同的形状的下梁。该情况下,下梁21变长,与此相应地,下梁21的重量增加,从而呈其中央部在自重的作用下弯曲变形为弓形的趋势。当以弯曲的状态拉高下梁21时,下梁21会朝向室内侧或室外侧倾斜。而且,堆叠在下梁21上的多枚叶片20的厚度薄而易于变形,因而会仿照下梁21的弯曲形状而弯曲。于是,如图18中虚线所示,堆叠在下梁21上的多枚叶片20从下梁21外溢而凸出。在朝向室内侧凸出时,用户能够看到的室内侧面的外观变差。
在图18和图19的例子中,横向较长的大型横式百叶窗使用五根方向控制绳30和四根升降带40。具体而言,在图19的例子中,在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的区域内,两根第一升降带40a从室外侧垂下。另外,两根第二升降带40b从室内侧的两端垂下。而且,下梁21使用其宽度W2比叶片20的长边部25a、25b之间的宽度W1更宽的下梁,从而提高强度。在此,例如W1为25mm,W2为35mm。由此,由于构成下梁21的钢材变宽且变厚,因而下梁21的强度提高,从而不易因为自重而弯曲。由此,在拉高下梁21时,下梁21的倾斜被抑制,从而堆叠在下梁21上的多枚叶片20呈直线状堆叠,而不会从下梁21外溢而凸出。
另外,由于使用两根第一升降带40a,因此,在最顶层的叶片20a上,与两根第一升降带40a相对应地形成有两个第一贯通孔51,两根第一升降带40a以被施加张力的状态分别插通在两个第一贯通孔51中。另外,第一升降带40a插通在饰边小环33中。进而,此处第一升降带40a的垂下位置也通过带引导部件24而被限制。进而,位于第一升降带40a的左右方向(长度(X)方向)外侧的第二升降带40b插通在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的第二贯通孔52中。垂下位置被带引导部件24限制的第二升降带40b,以被施加张力的状态插通在第二贯通孔52中。如上所述,第一升降带40a和第二升降带40b均以垂下位置被带引导部件24限制的状态而被施加张力。因此,即使堆叠的叶片20欲要偏离下梁21,第一升降带40a和第二升降带40b也能够限制叶片20在前后方向上偏移。
由此,下梁21的宽度变大而强度提高,从而不易弯曲,而且,通过垂下位置被限制且被施加张力的第一升降带40a和第二升降带40b而限制叶片20在前后方向上偏移。因此,例如在室内侧,叶片20以叶片20的室内侧长边部和下梁21的室内侧长边部大致在同一平面上的方式呈直线状地堆叠在下梁21上。由此,能够防止室内侧的外观变差。另外,方向控制绳30的、供第一升降带40a插通的饰边小环33被形成为不会对靠近室内侧的叶片20施加不必要的张力这样的尺寸(直径)。
如图20中的(a)和(b)所示,下梁21的顶面部21a上安装有带引导部件24,第二升降带40b的引出位置可以根据带引导部件24的引导孔24b的大小而调整。即,如图20中的(a)所示,可以使相对置的卡合部24a与引导第二升降带40b的引导孔24b的短边24c之间的距离L1与距离L2相同,也可以如图20中的(b)所示,使距离L1大于距离L2。在此,对于室内侧的第二升降带40b使用图20的(a)中的带引导部件24,对于室外侧的第一升降带40a使用图20的(b)中的带引导部件24。另外,带引导部件24也可以形成为距离L2大于距离L1。
在图19的下梁21上,不仅在第二升降带40b的引出位置处设有带引导部件24,而且在第一升降带40a的引出位置处也设有带引导部件24。由此,也可以防止第一升降带40a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另外,图18所示的叶片20的凸出可以通过图21和图22所示的构成而解决。如图21所示,在该例子中,方向控制绳30和升降带40分别设有五根。具体而言,在第三层及其以下的叶片20c的区域内,两根第一升降带40a从室外侧垂下。另外,两根第二升降带40b从室内侧的两端垂下。进而,一根第三升降带40c从室内侧的中央部垂下。
从室内侧中央部垂下的第三升降带40c连接在卷筒15与作为重量部件的下梁21之间,且呈被施加张力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叶片20如图18所示那样凸出,从而能够防止堆叠的叶片20发生偏移。方向控制绳30的纵绳31上未设置饰边小环33,从而能够防止室内侧的外观变差。
而且,将方向控制绳30的上下排列的横绳32之间的空间作为供第三升降带40c插通的插通部35,并将第三升降带40c插通在该上下排列的横绳32之间的插通部35中。具体而言,在将第三升降带40c从纵绳31的左右方向(长度(X)方向)一侧朝向另一侧插通在横绳32之间的插通部中之后,从纵绳31的另一侧朝向一侧插通在相隔多层、例如五层~七层左右的下一个插通部35中。由此,无需使用饰边小环33,能够通过叶片20的侧缘和方向控制绳30的横绳32而抑制第三升降带40c晃动,并且不会使外观变差。
另外,在图21和图22的例子中,由于能够通过第三升降带40c而抑制叶片20发生偏移,因此,下梁21能够使用宽度与叶片20的长边部25a、25b之间的宽度W1大致相同的下梁。另外,下梁21也可以使用如图19所示宽度W2大于宽度W1的下梁,从而提高强度。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电动百叶窗中。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而能够导出以下的技术思想。
(附记1)
一种横式百叶窗,其具备:
上梁,
多枚叶片,其沿升降方向而排列,
方向控制绳,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以能够调整倾斜的方式支撑各个所述叶片,
下梁,其位于最底层的所述叶片的下侧,
升降带,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用于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以及
卷绕机构,其具备卷绕所述升降带的卷绕部和引导所述升降带的导辊,
所述导辊与卷筒上的所述升降带的卷径无关地始终与从所述卷绕部引出的升降带接触,从而使所述升降带从同一位置被引出。
根据上述附记1的构成,能够与所述卷绕部上的卷绕量无关地从同一位置引出所述升降带。
(附记2)
一种横式百叶窗,其具备:
上梁,
多枚叶片,其沿升降方向而排列,
方向控制绳,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以能够调整倾斜的方式支撑各个所述叶片,
下梁,其位于最底层的所述叶片的下侧,以及
升降带,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用于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
所述升降带插通在设置于所述叶片的偏靠一侧长边部侧的位置上的贯通孔中。
根据上述附记2的构成,当叶片呈全闭状态时,能够利用邻接叶片的长边部遮蔽贯通孔,从而能够提高遮光性。
(附记3)
一种横式百叶窗,其具备:
上梁,
多枚叶片,其沿升降方向而排列,
方向控制绳,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以能够调整倾斜的方式支撑各个所述叶片,
下梁,其位于最底层的所述叶片的下侧,
第一升降带,其从所述上梁垂下且沿所述叶片的一侧的第一长边部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升降带用于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以及
第二升降带,其从所述上梁垂下,且沿所述叶片的、与所述第一长边部相对的另一侧的第二长边部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二升降带与所述第一升降带协作而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
所述叶片包括第一叶片、第二叶片以及第三叶片,其中,所述第一叶片具有形成于偏靠所述第一长边部的位置处的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二叶片具有形成于偏靠所述第二长边部的位置处的第二贯通孔,所述第三叶片位于所述第一叶片与所述第二叶片之间且未形成有贯通孔,
所述第一升降带插通在所述第一贯通孔中,所述第二升降带插通在所述第二贯通孔中。
根据上述附记3的构成,不存在两根升降带同时插通的叶片。因此,可以通过方向控制绳而顺畅地使所有的叶片倾斜。
(附记4)
一种横式百叶窗,其具备:
上梁,
多枚叶片,其沿升降方向而排列,
方向控制绳,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以能够调整倾斜的方式支撑各个所述叶片,
下梁,其位于最底层的所述叶片的下侧,
升降带,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用于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
带引导部件,其从所述升降带被固定在下梁上的固定部朝向所述下梁的顶面部引导所述升降带,以及
贯通孔,其形成于所述叶片的偏靠一侧的长边部侧的位置处,并且,所述升降带插通在所述贯通孔中,
所述升降带被所述带引导部件从所述贯通孔的大致正下方的位置处引出。
根据上述附记4的构成,当升降带插通在叶片的贯通孔中时,能够从贯通孔的大致正下方将升降带从下梁中引出。由此,升降带呈大致垂直的状态,从而能够维持叶片整齐排列的状态。而且,能够顺畅地使各叶片相继倾斜。
(附记5)
一种横式百叶窗,其具备:
上梁,
多枚叶片,其沿升降方向而排列且呈长方形形状,
方向控制绳,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以能够调整倾斜的方式支撑各个所述叶片,
下梁,其位于最底层的所述叶片的下侧,
升降带,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用于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以及
插通部,所述升降带沿所述方向控制绳插通在所述插通部中,
所述方向控制绳具备:沿所述升降方向延伸的一对纵绳、和设置在一对所述纵绳之间的横绳,
所述插通部是指:在所述方向控制绳的、沿升降方向延伸的一对纵绳之间沿所述升降方向而排列的横绳间的间隙,
所述升降带沿所述纵绳延伸,并且从所述纵绳的左右方向(长度(X)方向)的一侧朝向另一侧插通在所述插通部中。
根据上述附记5的构成,能够抑制升降带相对于方向控制绳的纵绳晃动。
(附记6)
一种横式百叶窗,其具备:
上梁,
多枚叶片,其沿升降方向而排列,
方向控制绳,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以能够调整倾斜的方式支撑各个所述叶片,
下梁,其位于最底层的所述叶片的下侧,以及
升降带,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用于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
所述下梁的一侧的长边与另一侧的长边之间的宽度,大于所述叶片的一侧的长边与另一侧的长边之间的宽度。
根据上述附记6的构成,下梁的强度提高,从而不易因为自重而弯曲,由此能够抑制拉高下梁时下梁朝向前后方向倾斜。由此,堆叠在下梁上的多枚叶片不会从下梁外溢而偏移,而是呈直线状地堆叠,从而外观设计性提高。

Claims (7)

1.一种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具备:
上梁,
多枚叶片,其沿升降方向而排列,
方向控制绳,其从所述上梁垂下,且以能够调整倾斜的方式支撑各个所述叶片,
下梁,其位于最底层的所述叶片的下侧,
升降带,其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用于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
插通部,所述升降带沿所述方向控制绳插通在所述插通部中,以及
引导部,其配置在相比所述插通部更靠近所述上梁的位置处,并且沿所述升降带的延伸方向引导所述升降带,以使所述升降带的主面与卷绕所述升降带的卷绕部的卷绕面对应;
所述升降带为第一升降带,
所述引导部是供所述第一升降带插通的第一贯通孔,所述第一贯通孔形成于所述叶片的、偏靠一侧的长边部侧的位置处,
所述横式百叶窗还具备第二升降带和第二贯通孔,其中,
所述第二升降带从所述上梁垂下,并且与所述第一升降带协作而使所述下梁上升或下降,
所述第二贯通孔形成于所述叶片的、偏靠另一侧的长边部侧的位置处,并且,在形成有所述第一贯通孔的所述叶片的下侧的层中,所述第二贯通孔沿所述第二升降带的延伸方向引导所述第二升降带,以使所述第二升降带的主面与所述卷绕部的卷绕面对应;
所述第一贯通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在所述叶片的长边方向上相互错开设置,
当多枚所述叶片呈全闭状态时,所述第一贯通孔被邻接的所述叶片的一侧的长边部遮蔽,所述第二贯通孔被邻接的所述叶片的另一侧的长边部遮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是形成于所述叶片上的所述第一贯通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贯通孔形成在位于最顶层的所述叶片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部是被支撑在所述方向控制绳上的环状部件,
所述环状部件沿所述升降方向而排列,并且,所述第一升降带插通在所述环状部件中。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在多枚所述叶片中,存在所述第一升降带和所述第二升降带均未插通的叶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梁内设有:卷绕所述第一升降带的所述卷绕部和引导所述第一升降带的导辊,
所述导辊与所述卷绕部上的所述第一升降带的卷径无关地始终与从所述卷绕部引出的第一升降带接触,从而使所述第一升降带从同一位置被引出。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式百叶窗,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梁的一侧的长边与另一侧的长边之间的宽度,大于所述叶片的一侧的长边与另一侧的长边之间的宽度。
CN201680006392.XA 2015-01-23 2016-01-21 横式百叶窗 Active CN1072084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11244 2015-01-23
JP2015-011244 2015-01-23
PCT/JP2016/051752 WO2016117660A1 (ja) 2015-01-23 2016-01-21 横型ブラインド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8454A CN107208454A (zh) 2017-09-26
CN107208454B true CN107208454B (zh) 2020-06-19

Family

ID=564171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6392.XA Active CN107208454B (zh) 2015-01-23 2016-01-21 横式百叶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3) JP6906896B2 (zh)
CN (1) CN107208454B (zh)
TW (1) TW201634804A (zh)
WO (1) WO20161176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25983B2 (ja) * 2017-05-17 2021-02-03 トーソー株式会社 ブラインド装置
US10954716B2 (en) 2017-09-21 2021-03-23 Hunter Douglas Inc. Lift station for a covering for an architectural structure
JP6999366B2 (ja) * 2017-10-31 2022-01-18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横型ブラインド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6867A (en) * 1993-05-20 1995-02-07 Care Mate International Co., Ltd. Venetian blind
JPH08226291A (ja) * 1995-12-18 1996-09-03 Sharp Corp 電動ブラインドの降下高さ設定装置
CN102884273A (zh) * 2010-05-07 2013-01-16 日米株式会社 横式百叶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41939U (zh) * 1975-05-09 1976-11-15
JPS5913591U (ja) * 1982-07-19 1984-01-27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H0422718Y2 (zh) * 1985-12-03 1992-05-25
JPS62260984A (ja) * 1986-04-25 1987-11-13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ブラインド用スラツト
JPH0480491A (ja) * 1990-07-20 1992-03-13 Toso Co Ltd ベネシャンブラインド用昇降テープ
JP2738483B2 (ja) * 1992-04-27 1998-04-08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インドのスラット駆動装置
CN1795317B (zh) * 2003-03-31 2012-02-01 约恩克拉布控股私人有限公司 活动百叶窗
US7036547B1 (en) * 2003-09-02 2006-05-02 Zipshade Industrial (B.V.I.) Corp. Height adjustable pleated shade
JP2009007840A (ja) * 2007-06-28 2009-01-15 Tachikawa Blind Mfg Co Ltd 電動ブラインド
JP5135105B2 (ja) * 2008-07-30 2013-01-30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テープ取付装置
JP2011052377A (ja) * 2009-08-31 2011-03-17 Masanori Kobayashi 上部に開口手段を持つ横型ブラインドとシェードとスクリーン等
JP4975890B2 (ja) * 2010-05-07 2012-07-11 株式会社ニチベイ 横型ブラインド
US8500164B2 (en) 2011-07-13 2013-08-06 Tk Holdings Inc. Airbag with passive-active venting
JP5302482B1 (ja) 2011-12-01 2013-10-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書き込み方法
TWI567287B (zh) * 2012-06-20 2017-01-21 Tachikawa Blind Mfg Horizontal blinds
JP5975835B2 (ja) * 2012-08-29 2016-08-23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031314B2 (ja) * 2012-09-28 2016-11-24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243138B2 (ja) * 2013-05-08 2017-12-06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横型ブラインド
WO2015182642A1 (ja) * 2014-05-30 2015-12-03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598456B2 (ja) * 2014-11-28 2019-10-30 立川ブライ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294292B2 (ja) 2015-12-11 2018-03-14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射出成形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86867A (en) * 1993-05-20 1995-02-07 Care Mate International Co., Ltd. Venetian blind
JPH08226291A (ja) * 1995-12-18 1996-09-03 Sharp Corp 電動ブラインドの降下高さ設定装置
CN102884273A (zh) * 2010-05-07 2013-01-16 日米株式会社 横式百叶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08454A (zh) 2017-09-26
JP6906896B2 (ja) 2021-07-21
JP2020169570A (ja) 2020-10-15
JP7269412B2 (ja) 2023-05-08
JP2016138442A (ja) 2016-08-04
WO2016117660A1 (ja) 2016-07-28
TW201634804A (zh) 2016-10-01
JP2022093446A (ja) 2022-06-23
JP7068393B2 (ja) 2022-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69412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CN102884273B (zh) 横式百叶窗
USRE43475E1 (en) Venetian blind with variable tilting
JP6144306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5868578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2018109348A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031314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550382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US7100664B2 (en) Blind slat control mechanism
JP4856929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のスラット角度調節装置
JP2019082085A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082088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WO2016068021A1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2017066800A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CN106193974A (zh) 百叶窗的升降装置
JP6271675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6725252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および、仕切り装置
GB2415732A (en) Cord reeling unit for a blind
JP4559193B2 (ja) ブラインド
WO2016117662A1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
JP2015105538A (ja) 日射遮蔽装置
CN113474533A (zh) 遮蔽装置的操作单元
JP5637782B2 (ja) 横型ブラインドのスラット角度調節装置
JP2021188281A (ja) ブラインド用巻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