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108172A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108172A
CN107108172A CN201580072344.6A CN201580072344A CN107108172A CN 107108172 A CN107108172 A CN 107108172A CN 201580072344 A CN201580072344 A CN 201580072344A CN 107108172 A CN107108172 A CN 1071081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
handrail
hoistway
lift appliance
re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723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108172B (zh
Inventor
丸山直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108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81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1081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10817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43Devices enhancing safety during maintenance
    • B66B5/005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 B66B5/0081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by preventing falling by means of safety fences or handrails, being operable or not, mounted on top of the elevator c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43Devices enhancing safety during maintenance
    • B66B5/005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 B66B5/0056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by preventing crushing
    • B66B5/0062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by preventing crushing by devices, being operable or not, mounted on the elevator car

Abstract

在电梯装置中,扶手装置(23)具有:搭乘防止部件(9、10),其阻止从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1a);和止动件(12、13),其机械式地限制轿厢向上方移动。搭乘防止部件(9、10)通过从层站进行的操作,能够在相对于轿厢上表面(1a)倾斜而阻止从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1a)的倾斜收纳位置、和在轿厢上表面(1a)的缘部上立起而容许从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的扶手位置之间移位。止动件(12、13)包括设在扶手装置处的轿厢侧止动件(12)和设在井道内的井道侧止动件(13)。当使搭乘防止部件(9、10)移位至扶手位置时,从正上方观察,轿厢侧止动件(12)向轿厢的外侧突出,通过与井道侧止动件(13)抵接而机械式地限制轿厢向上方移动。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轿厢上表面设置有扶手装置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装置中,一对侧面扶手和背面扶手设在轿厢上表面。侧面扶手及背面扶手能够分别在躺卧在轿厢上的状态与立起的状态之间移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2204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以往的电梯装置中,作业者搭乘在轿厢上,进行立起侧面扶手及背面扶手的作业,但在轿厢与井道壁之间的间隙大(例如300mm以上)的情况下,要求预先使扶手始终立起,使得作业者不会从间隙跌落到井道内。此外,在从扶手至井道壁的水平距离大的情况下(例如500mm以上),要求提高扶手的高度(例如1100mm以上),使得作业者不会误越过扶手。
另一方面,在井道的顶部确保富余尺寸、即头顶尺寸,所述富余尺寸用于在万一轿厢向上方失控行进、对重与井道底坑的缓冲器碰撞的情况下,使得扶手不与井道的天花板碰撞。与此相对,在例如将1100mm的高度的扶手始终设置在轿厢上的情况下,与例如始终设置700mm的高度的扶手的情况相比,必须增大头顶尺寸400mm,并非优选。
此外,还有在井道壁设置跌落防止板以减小从扶手至井道壁的水平距离的方法,但器材成本及安装成本提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装置,其能够抑制头顶尺寸增大及成本增大,同时确保扶手装置必要的高度尺寸。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其具有水平的轿厢上表面,并在井道内升降;以及扶手装置,其设在轿厢上表面,扶手装置具有阻止从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的搭乘防止部件,搭乘防止部件通过从层站进行的操作,能够在相对于轿厢上表面倾斜而阻止从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的倾斜收纳位置、和在轿厢上表面的缘部上立起而容许从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的扶手位置之间移位,在轿厢侧及井道侧的至少任意一方设有止动件,当使搭乘防止部件移位至扶手位置时,止动件机械式地限制轿厢向上方移动。
而且,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有:轿厢,其具有水平的轿厢上表面,并在井道内升降;扶手装置,其具有:扶手基部,其固定在轿厢上表面;以及扶手可动部,其通过在轿厢上表面进行的操作而能够在下部收纳位置与上部突出位置之间相对于扶手基部上下移动的;以及跌落防止板,其设于井道壁,防止作业者从轿厢上表面跌落到井道内,多层的层站中只有一部分层站被指定为允许搭乘到轿厢上表面的搭乘允许层站,跌落防止板部分地设在井道内,使得当使轿厢停止于能够从搭乘允许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的位置时,跌落防止板与轿厢及扶手装置的至少任意一方对置,在轿厢侧及井道侧的至少任意一方设有止动件,当使扶手可动部移位至上部突出位置时,止动件机械式地限制轿厢向上方移动。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能抑制头顶尺寸增大及成本增大,同时确保扶手装置必要的高度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通过局部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使图1的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移位至扶手位置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使图2的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移位至扶手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使图1的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向扶手位置移位的中途状态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使图5的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进一步向扶手位置侧移位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8是通过局部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9是示出在图8的电梯装置的轿厢上进行维护作业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放大示出图9的XI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通过局部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图中,轿厢1及对重2通过多根悬挂体(未图示)悬吊在井道3内,利用驱动装置4的驱动力在井道3内升降。
驱动装置4具有:卷绕有悬挂体的驱动绳轮、使驱动绳轮旋转的电动机、以及对驱动绳轮的旋转进行制动的制动器。使用电磁制动器作为制动器。电磁制动器具有:与驱动绳轮一体地旋转的制动器旋转体、制动器靴、将制动器靴向制动器旋转体按压的制动器弹簧、以及从制动器旋转体拉开制动器靴的电磁铁。
驱动装置4由电梯控制装置5控制。即,轿厢1的运转由电梯控制装置5控制。电梯控制装置5具有微型计算机。在该例子中,驱动装置4及电梯控制装置5设置在井道3内。即,该例的电梯装置是无机房电梯。
在井道3内设置有引导轿厢1升降的一对轿厢导轨6a、6b和引导对重2升降的一对对重导轨7a、7b。在该例子中,对重2以当位于与轿厢1相同的高度时与轿厢1的背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在轿厢1的后方。
图1示出轿厢1停止在最上层的状态、即轿厢1的底面的高度与最上层层站的底面8的高度一致的状态。轿厢1具有水平的轿厢上表面1a。
在轿厢上表面1a设有作为阻止从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1a的搭乘防止部件的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通过从层站进行的操作,能够在图1及图2所示的倾斜收纳位置与图3及图4所示的扶手位置之间移位。
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当位于倾斜收纳位置时相对于轿厢上表面1a倾斜,从而物理地阻止从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1a。而且,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当位于扶手位置时在轿厢上表面1a的左右的缘部上立起,从而容许从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1a。并且,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当位于扶手位置时作为扶手(安全栅)发挥功能。
当搭乘防止板9、10位于倾斜收纳位置时,搭乘防止板9、10相对于轿厢上表面1a的倾斜角度为45°以上。此时,在层站出入口附近也是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保持倾斜的状态而被收纳,作业者不能移动到轿厢上表面1a。
第1搭乘防止板9具有:第1框体(扶手体)9a、以及固定在第1框体9a上的平板状的多个(在该例子中为两个)第1防止板主体9b。第2搭乘防止板10具有:第2框体(扶手体)10a、以及固定在第2框体10a上的平板状的多个(在该例子中为两个)第2防止板主体10b。
防止板主体9b、10b分别粘贴在框体9a、10a的中横梁下部、以及中横梁与框体9a、10a上部之间。而且,当位于倾斜收纳位置时,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的上端部彼此交叉(由于为嵌套结构,彼此不冲突)。因此,不能在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间放入脚。
在轿厢上表面1a设有检测第2搭乘防止板10是否位于倾斜收纳位置的收纳检测开关11。使用被机械式地操作的开关作为收纳检测开关11。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彼此机械式联动地移位。因此,收纳检测开关11也检测第1搭乘防止板9是否位于倾斜收纳位置。
当利用收纳检测开关11检测出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不位于倾斜收纳位置时,电梯控制装置5禁止轿厢1的通常运转。
而且,当利用扶手位置检测开关(未图示)等检测出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位于扶手位置,运转模式被切换至维护运转模式,全部的层站门关闭时,电梯控制装置5允许手动进行轿厢1的维护运转。维护运转模式下的轿厢1的速度被限制为比通常运转模式下的轿厢1的速度低。
在第2搭乘防止板10上固定有轿厢侧止动件12,当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移位至扶手位置时,从正上方观察,轿厢侧止动件12向轿厢1的外侧突出。当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移位至倾斜收纳位置时,从正上方观察,轿厢侧止动件12收纳在轿厢1的内侧。
在井道3内的顶部设有作为井道侧止动件的顶部缓冲器13。顶部缓冲器13固定于轿厢导轨6b。此外,当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移位至扶手位置时,顶部缓冲器13通过与轿厢侧止动件12抵接而机械式地限制轿厢1向上方移动。
从层站观察,在轿厢上表面1a的里侧的缘部上立起里侧扶手(后扶手)15。里侧扶手15具有:扶手基部16,其固定在轿厢上表面1a;以及扶手可动部17,其能够在下部收纳位置(图1、图2)与上部突出位置(图3、图4)之间相对于扶手基部16上下移动。
在搭乘防止板9、10与里侧扶手15之间设有里侧扶手联动机构14,里侧扶手联动机构14与搭乘防止板9、10的从倾斜收纳位置向扶手位置的移位机械式地联动,使扶手可动部17从下部收纳位置向上部突出位置移位。里侧扶手联动机构14与搭乘防止板9、10的从扶手位置向倾斜收纳位置的移位机械式地联动,使扶手可动部17从上部突出位置向下部收纳位置移位。
里侧扶手联动机构14具有:设于扶手可动部17的水平的引导槽17a、固定于第1搭乘防止板9的第1导向销18、以及固定于第2搭乘防止板10的第2导向销19。第1及第2导向销18、19插入于引导槽17a。
通过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移位,第1及第2导向销18、19在引导槽17a内移动。由此,扶手可动部17上下移动。
图5是示出使图1的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向扶手位置移位的中途状态的主视图,图6是示出使图5的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进一步向扶手位置侧移位的状态的主视图。
当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移位至扶手位置时,第1及第2导向销18、19间的距离达到最大,扶手可动部17到达上部突出位置。而且,当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移位至倾斜收纳位置时,第1导向销18与第2导向销19抵接,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不再进一步倾倒,扶手可动部17到达下部收纳位置。
如图2及图4所示,在第1搭乘防止板9与第2搭乘防止板10之间,设有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的移位机械式地联动的左右联动机构20。左右联动机构20具有作为联动条体的联动线21和滑轮22。
联动线21配置在引导槽17a内,且连接在第1导向销18与第2导向销19之间。滑轮22配置在引导槽17a的一端部,卷绕有联动线21。
例如,当使第1搭乘防止板9从倾斜收纳位置向扶手位置移位时,第2导向销19通过联动线21被拉向图2的左侧,第2搭乘防止板10也向扶手位置移位。而且,当使第2搭乘防止板10从扶手位置向倾斜收纳位置移位时,第1导向销18通过联动线21被拉向图4的左侧,第1搭乘防止板9也向倾斜收纳位置移位。
当在从倾斜收纳位置向扶手位置移位的中途放开手时,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因自重而返回倾斜收纳位置。此时,扶手可动部17也因自重而返回下部收纳位置。当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完全移位至扶手位置时,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保持在扶手位置,扶手可动部17也保持在上部突出位置。
实施方式1的扶手装置23具有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和里侧扶手15。
在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位于扶手位置的状态下,轿厢侧止动件12与顶部缓冲器13抵接时的从扶手装置23的上端至井道3的天花板的距离B(图3)大于等于在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位于倾斜收纳位置的状态下,轿厢1停靠于最上层时的从扶手装置23的上端至井道3的天花板的距离A(图1)。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通常运转时,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位于倾斜收纳位置,里侧扶手15的扶手可动部17位于下部收纳位置。因此,能够将扶手装置23的高度尺寸抑制为比例如1100mm低(例如700mm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头顶尺寸增大,从而能实现节省空间。
而且,如果不利用从层站进行的操作,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向扶手位置移位,使扶手可动部17向上部突出位置移位,则作业者不能搭乘到轿厢上表面1a。并且,在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移位至扶手位置、使扶手可动部17移位至上部突出位置的状态下,扶手装置23的高度尺寸能成为作业者不会误越过扶手装置23而向扶手装置23的外侧移动的大小(例如1100mm以上)。
因此,在从扶手装置23至井道壁的水平距离大的情况下也不必在井道壁上设置跌落防止板,从而能抑制成本增大。
而且,当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位于扶手位置时,利用轿厢侧止动件12及顶部缓冲器13将轿厢1向上方的移动限制在比最上层停靠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扶手装置23的高度高的状态下,也能充分确保从扶手装置23的上端至井道3的天花板的距离。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能抑制头顶尺寸增大及成本增大,并且当在轿厢上表面1a进行维护作业时,能确保扶手装置23必要的高度尺寸。
而且,当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位于倾斜收纳位置时,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相对于轿厢上表面1a的倾斜角度为45°以上,因此能更可靠地防止在该状态下搭乘到轿厢1上。
并且,扶手可动部17与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的移位联动地上下移动,因此能够在作业者移动至轿厢上表面1a前增大里侧扶手15的高度尺寸。因此,在从里侧扶手15至井道壁的水平距离大的情况下,也不必在井道壁设置跌落防止板,能抑制成本增大。
并且,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的移位彼此联动,因此不存在作业者在仅使任意一方移位至扶手位置的状态下移动至轿厢上表面1a的情况,并且收纳检测开关11有一个即可。
此外,由于轿厢侧止动件12设在第2搭乘防止板10上,不需要检测轿厢侧止动件12的位置的开关。并且,当在维护恢复后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移位至倾斜收纳位置时,轿厢侧止动件12也被收纳,因此能防止作业遗漏导致的轿厢侧止动件12或顶部缓冲器13的损坏。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使用了里侧扶手15,但在轿厢1的背面与井道壁之间的间隙充分小的情况下,能省略里侧扶手15。而且,在从里侧扶手15至井道壁的水平距离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不使里侧扶手15的高度尺寸可变。
而且,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了扶手可动部17沿上下方向滑动的结构,但也可以是扶手可动部相对于扶手基部旋转(屈曲及伸展)而上下移动的结构。
并且,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了向上下方向伸缩的里侧扶手15,但里侧扶手也可以是当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位于倾斜收纳位置时倒在轿厢上表面1a,当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移位至扶手位置时联动地立起。
实施方式2
接下来,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实施方式2的第1搭乘防止板9还具有与第1框体9a的上端部连结的第1辅助板9d。此外,第2搭乘防止板10还具有与第2框体10a的上端部连结的第2辅助板10d。
第1辅助板9d通过第1铰链9e旋转自如地与第1框体9a连结。在第1辅助板9d的与第1铰链9e相反侧的端部设有第1辅助销24。第1辅助销24插入于引导槽17a。
第2辅助板10d通过第2铰链10e旋转自如地与第2框体10a连结。在第2辅助板10d的与第2铰链10e相反侧的端部设有第2辅助销25。第2辅助销25插入于引导槽17a。
当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位于倾斜收纳位置时,第1及第2辅助板9d、10d向第1辅助销24与第2辅助销25的间隔缩小的方向倾斜。当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移位至扶手位置时,第1辅助板9d向第1搭乘防止板9侧折叠,第2辅助板10d向第2搭乘防止板10侧折叠。其他的结构和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在第1搭乘防止板9上设有第1辅助板9d,在第2搭乘防止板10上设有第2辅助板10d,因此在轿厢1的宽度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的尺寸大、使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9、10移位至倾斜收纳位置时的第1框体9a与第2框体10a之间的距离W1大的情况下,也能够缩小第1搭乘防止板9与第2搭乘防止板10之间的距离W2(例如300mm以下)。由此,能更可靠地防止作业者从层站向轿厢上表面1a移动。
另外,在实施方式1、2中,使用了轿厢侧止动件12及顶部缓冲器13这两者,但限制轿厢1向上方移动的止动件也可以仅设置在轿厢1侧或井道3侧的任意一方。
在仅使用轿厢侧止动件的情况下,当使搭乘防止部件移位至扶手位置时,轿厢侧止动件通过与井道3内既有的部件抵接而限制轿厢1向上方移动。
在仅使用井道侧止动件的情况下,当使搭乘防止部件移位至扶手位置时,井道侧止动件通过与轿厢1侧的部件抵接而限制轿厢1向上方移动。或者,也可以在设置于井道1的底坑的对重缓冲器(或对重)上设置井道侧止动件,来限制轿厢1向上方移动。
实施方式3
接下来,图8是用局部框图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9是示出在图8的电梯装置的轿厢1上进行维护作业时的状态的主视图,图10是示出图9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图11是放大示出图9的XI部的主视图。
在轿厢上表面1a立起扶手装置31。如图10所示,从层站观察,扶手装置31配置在轿厢上表面1a的里侧的缘部上和右侧的缘部上。从层站观察,由于轿厢1的左侧面与井道壁之间的间隙小,作业者不可能跌落,因此在轿厢上表面1a的左侧未配置扶手装置31。
扶手装置31具有:扶手基部32,其固定在轿厢上表面1a;以及扶手可动部33,其通过在轿厢上表面1a进行的操作而能够在图8所示的下部收纳位置与图9所示的上部突出位置之间相对于扶手基部32上下移动。
在扶手装置31设有轿厢侧止动件34。当使扶手可动部33移位至上部突出位置时,轿厢侧止动件34向外侧倾倒,从正上方观察,向轿厢1的外侧突出。而且,通过使扶手可动部33移位至下部收纳位置,从正上方观察,轿厢侧止动件34收纳在轿厢1的内侧。
如图11所示,轿厢侧止动件34能够以设在下端部的旋转轴34a为中心旋转。而且,在轿厢侧止动件34的下端部设有与扶手可动部33的下端部抵接的突出部34b。当使扶手可动部33移位至下部收纳位置时,由扶手可动部33的下端部按下突出部34b,轿厢侧止动件34向扶手基部32侧旋转。
轿厢侧止动件34被弹簧(未图示)等向远离扶手基部32的方向施加力。因此,当扶手可动部33从突出部34b离开时,轿厢侧止动件34自动地向外侧倾倒。
在井道3内的顶部设有作为井道侧止动件的顶部缓冲器35。顶部缓冲器35固定于井道壁。此外,当使扶手可动部33移位至上部突出位置时,顶部缓冲器35通过与轿厢侧止动件34抵接而机械式地限制轿厢1向上方移动。
在扶手可动部33位于上部突出位置的状态下,轿厢侧止动件34与顶部缓冲器35抵接时的从扶手装置31的上端至井道3的天花板的距离大于等于在扶手可动部33位于下部收纳位置的状态下,轿厢1停靠于最上层时的从扶手装置31的上端至井道3的天花板的距离。
在扶手装置31设有:检测扶手可动部33是否位于下部收纳位置的收纳检测开关36、以及检测扶手可动部33是否位于上部突出位置的突出检测开关37。分别使用被机械式地操作的开关作为收纳检测开关36及突出检测开关37。在扶手可动部33设有操作收纳检测开关36及突出检测开关37的扶手位置检测开关操作部件38。
对电梯控制装置5输入来自收纳检测开关36及突出检测开关37的信号。当扶手可动部33位于下部收纳位置时,电梯控制装置5允许轿厢1在通常运转模式下运转。
而且,当扶手可动部33位于上部突出位置,运转模式被切换至维护运转模式,所有的层站门关闭时,电梯控制装置5允许轿厢1在维护运转模式下运转。
在扶手基部32设有顶部检测开关39(图10中省略)。当使扶手可动部33移位至上部突出位置时,在轿厢侧止动件34与顶部缓冲器35抵接前,顶部检测开关39检测轿厢1是否到达井道3内的顶部。
在井道3内的顶部设置有操作顶部检测开关39的顶部检测开关操作部件40(图9)。当由顶部检测开关39检测出轿厢1达到井道3内的顶部时,电梯控制装置5切断向驱动装置4的电力供给。当向驱动装置4的电力供给被切断时,向使轿厢1升降的电动机的电力供给被切断,并且驱动装置4内的制动器动作。
多层的层站中只有一部分层站被指定为允许从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1a的搭乘允许层站。在该例子中,搭乘允许层站是除了最下层之外的任意一层的层站。
在井道壁的与搭乘允许层站对应的位置,设有防止作业者从轿厢上表面1a跌落到井道3内的跌落防止板41。跌落防止板41部分地设在井道3内,使得当使轿厢1停止于能够从搭乘允许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1a的位置时,跌落防止板41与轿厢1及扶手装置31的至少任意一方对置。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通常运转时,扶手可动部33位于下部收纳位置。因此,能够将扶手装置31的高度尺寸抑制为比例如1100mm低(例如700mm以下)。由此,能够抑制头顶尺寸增大,从而能实现节省空间。
而且,作业者从搭乘允许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1a,在使轿厢1停止于能够从搭乘允许层站搭乘到轿厢上表面1a的位置的状态下,由于在轿厢1与井道壁之间配置有跌落防止板41,因此在扶手装置31与井道壁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例如500mm以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作业者跌落到井道3内。
并且,通过将跌落防止板41的设置范围仅限定为与搭乘允许层站对应的部分,能抑制成本增大。
并且,当作业者移动至轿厢上表面1a而进行维护运转时,扶手可动部33为移位至上部突出位置的状态,因此在使轿厢1移动至没有跌落防止板41的位置的情况下,能够使扶手装置31的高度尺寸成为作业者不会误越过扶手装置23而向扶手装置31的外侧移动的大小(例如1100mm以上)。
此外,当扶手可动部33位于下部收纳位置时,由于轿厢1向上方的移动被轿厢侧止动件34及顶部缓冲器35限制在比最上层停靠位置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扶手装置31的高度高的状态下,也能充分确保从扶手装置31的上端至井道3的天花板的距离。
这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能抑制头顶尺寸增大及成本增大,并且当在轿厢上表面1a进行维护作业时,能够确保扶手装置31必要的高度尺寸。
而且,当扶手可动部33移位至上部突出位置时,在轿厢侧止动件34与顶部缓冲器35抵接前,由顶部检测开关39检测轿厢1是否到达井道3内的顶部,当由顶部检测开关39检测出轿厢1到达井道3内的顶部时,切断向驱动装置4的电力供给,因此能尽量避免轿厢侧止动件34与顶部缓冲器35碰撞,能防止轿厢侧止动件34、顶部缓冲器35、以及井道3内的其他设备损坏。
并且,轿厢侧止动件34与扶手可动部33的移位联动地移位,因此不需要检测轿厢侧止动件34的位置的开关。而且,当在维护恢复后使扶手可动部33移位至下部收纳位置时,轿厢侧止动件34也被收纳,因此能防止作业遗漏导致的轿厢侧止动件34或顶部缓冲器35损坏。
另外,在实施方式3中,使用了轿厢侧止动件34及顶部缓冲器35这两者,但限制轿厢1向上方移动的止动件也可以仅设置在轿厢1侧或井道3侧的任意一方。
在仅使用轿厢侧止动件的情况下,当使扶手可动部33移位至上部突出位置时,轿厢侧止动件通过与井道3内既有的部件抵接而限制轿厢1向上方移动。
在仅使用井道侧止动件的情况下,当使扶手可动部33移位至所述上部突出位置时,井道侧止动件通过与轿厢1侧的部件抵接而限制轿厢1向上方移动。或者,也可以在设置于井道1的底坑的对重缓冲器(或对重)上设置井道侧止动件,来限制轿厢1向上方移动。
此外,顶部检测开关39及顶部检测开关操作部件40也可以设于实施方式1、2的电梯装置。
并且,也可以将顶部检测开关39设在井道壁侧,将顶部检测开关操作部件40设在轿厢1侧。
并且,在轿厢上表面1a的哪个缘部上设置扶手装置,可以根据到井道壁的水平距离而适当变更。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使用被机械式地操作的开关作为各种开关,但也可以使用例如电磁式或光学式的开关等被非接触地操作的开关。
并且,在实施方式1~3中,示出了扶手可动部33沿上下方向滑动的结构,但也可以是扶手可动部相对于扶手基部旋转(屈曲及伸展)而上下移动的结构。
并且,轿厢侧止动件及井道侧止动件可以设置两组以上。
此外,本发明能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电梯装置。例如,本发明也能应用于1:1绕绳方式的电梯装置、2:1绕绳方式的电梯装置、在井道的上部具有机房的类型的电梯装置、多轿厢方式的电梯装置、或双层电梯装置等。

Claims (12)

1.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具有:
轿厢,其具有水平的轿厢上表面,并在井道内升降;以及
扶手装置,其设在所述轿厢上表面,
所述扶手装置具有阻止从层站搭乘到所述轿厢上表面的搭乘防止部件,
所述搭乘防止部件通过从层站进行的操作,能够在相对于所述轿厢上表面倾斜而阻止从层站搭乘到所述轿厢上表面的倾斜收纳位置、和在所述轿厢上表面的缘部上立起而容许从层站搭乘到所述轿厢上表面的扶手位置之间移位,
在所述轿厢侧及所述井道侧的至少任意一方设有止动件,当使所述搭乘防止部件移位至所述扶手位置时,所述止动件机械式地限制所述轿厢向上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件包括设在所述扶手装置处的轿厢侧止动件,
当使所述搭乘防止部件移位至所述扶手位置时,从正上方观察,所述轿厢侧止动件向所述轿厢的外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件包括设在所述井道内的井道侧止动件,
当使所述搭乘防止部件移位至所述扶手位置时,所述井道侧止动件通过与所述轿厢侧止动件抵接而机械式地限制所述轿厢向上方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当所述搭乘防止部件位于所述倾斜收纳位置时,所述搭乘防止部件相对于所述轿厢上表面的倾斜角度为45°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搭乘防止部件具有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
当所述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位于所述倾斜收纳位置时,所述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的上端部彼此交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还具有使所述第1及第2搭乘防止板的移位机械式地联动的左右联动机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扶手装置还具有从层站观察时在所述轿厢上表面的里侧的缘部上立起的里侧扶手,
所述里侧扶手具有:扶手基部,其固定在所述轿厢上表面;以及扶手可动部,其能够在下部收纳位置与上部突出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扶手基部上下移动,
在所述搭乘防止部件与所述里侧扶手之间设有里侧扶手联动机构,所述里侧扶手联动机构与所述搭乘防止部件的从所述倾斜收纳位置向所述扶手位置的移位联动地使所述扶手可动部从所述下部收纳位置移位至所述上部突出位置。
8.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具有:
轿厢,其具有水平的轿厢上表面,并在井道内升降;
扶手装置,其具有:扶手基部,其固定在所述轿厢上表面;以及扶手可动部,其通过在所述轿厢上表面进行的操作而能够在下部收纳位置与上部突出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扶手基部上下移动;以及
跌落防止板,其设于井道壁,防止作业者从所述轿厢上表面跌落到所述井道内,
多层的层站中只有一部分层站被指定为允许搭乘到所述轿厢上表面的搭乘允许层站,
所述跌落防止板部分地设在所述井道内,使得当使所述轿厢停止于能够从所述搭乘允许层站搭乘到所述轿厢上表面的位置时,所述跌落防止板与所述轿厢及所述扶手装置的至少任意一方对置,
在所述轿厢侧及所述井道侧的至少任意一方设有止动件,当使所述扶手可动部移位至所述上部突出位置时,所述止动件机械式地限制所述轿厢向上方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件包括设在所述扶手装置处的轿厢侧止动件,
当使所述扶手可动部移位至所述上部突出位置时,从正上方观察,所述轿厢侧止动件向所述轿厢的外侧突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止动件包括设在所述井道内的井道侧止动件,
当使所述扶手可动部移位至所述上部突出位置时,所述井道侧止动件通过与所述轿厢侧止动件抵接而机械式地限制所述轿厢向上方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还具有:
驱动装置,其使所述轿厢升降;以及
顶部检测开关,当使所述扶手可动部移位至所述上部突出位置时,在由所述止动件限制所述轿厢向上方移动前,所述顶部检测开关检测所述轿厢是否到达所述井道内的顶部,
当由所述顶部检测开关检测出所述轿厢到达所述井道内的顶部时,切断向所述驱动装置的电力供给。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还具有:
电梯控制装置,其控制所述轿厢的运转;
收纳检测开关,其检测所述扶手可动部是否位于所述下部收纳位置;以及
突出检测开关,其检测所述扶手可动部是否位于所述上部突出位置,
当所述扶手可动部位于所述下部收纳位置时,所述电梯控制装置允许所述轿厢在通常运转模式下运转,当所述扶手可动部位于所述上部突出位置时,所述电梯控制装置允许所述轿厢在维护运转模式下运转。
CN201580072344.6A 2015-01-05 2015-01-05 电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081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50045 WO2016110934A1 (ja) 2015-01-05 2015-01-05 エレベ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108172A true CN107108172A (zh) 2017-08-29
CN107108172B CN107108172B (zh) 2019-04-12

Family

ID=563556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72344.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108172B (zh) 2015-01-05 2015-01-05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72507B2 (zh)
CN (1) CN107108172B (zh)
DE (1) DE112015005891T5 (zh)
WO (1) WO201611093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5875A (zh) * 2017-03-22 2019-09-1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315445B1 (en) * 2016-10-27 2022-04-13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safety arrangement and elevator
CN109843774B (zh) * 2016-10-27 2020-12-1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JP7040646B2 (ja) * 2019-01-17 2022-03-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かご
JP6940229B1 (ja) * 2020-05-20 2021-09-22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3125A (ja) * 1998-09-03 2000-05-23 Toshiba Corp エレべーター
WO2002085773A1 (fr) * 2001-04-17 2002-10-31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age d'ascenseur et ascenseur
JP2008230724A (ja) * 2007-03-16 2008-10-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かご上安全手摺装置
CN101652307A (zh) * 2007-04-26 2010-02-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上方扶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9579U (zh) * 1990-07-06 1992-03-10
JP2003095552A (ja) * 2001-09-21 2003-04-03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装置
EP1849732A1 (en) * 2006-04-24 2007-10-31 Inventio Ag Clearance limiter for elevator ca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43125A (ja) * 1998-09-03 2000-05-23 Toshiba Corp エレべーター
WO2002085773A1 (fr) * 2001-04-17 2002-10-31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Cage d'ascenseur et ascenseur
JP2008230724A (ja) * 2007-03-16 2008-10-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かご上安全手摺装置
CN101652307A (zh) * 2007-04-26 2010-02-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上方扶手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25875A (zh) * 2017-03-22 2019-09-10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电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5005891T5 (de) 2017-09-21
JP6272507B2 (ja) 2018-01-31
JPWO2016110934A1 (ja) 2017-04-27
CN107108172B (zh) 2019-04-12
WO2016110934A1 (ja) 2016-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08172A (zh) 电梯装置
US4583466A (en) Step lift for railway cars
KR101080016B1 (ko) 기계식 주차장
CN109923056B (zh) 电梯安全装置和电梯
CN101203450B (zh) 电梯装置
CN101445185A (zh) 储物调出、放入和在支承单元上装卸的方法及仓库装置
JP6010401B2 (ja) 駐車装置
KR100932583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6161383B2 (ja) 機械式駐車設備
KR101924515B1 (ko) 주차타워의 승하강장치
CN107835781B (zh) 电梯装置
KR102471610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화물 운반 보조장치
CN107428499A (zh) 电梯装置
KR101011056B1 (ko) 승강기에 회전판 업다운과 회전기능을 갖는 주차장치
JP2882776B2 (ja) 立体駐車装置
CN219823337U (zh) 一种货梯轿厢支撑结构
JP2900844B2 (ja) スタッカークレーンのケージ昇降装置
JP4637603B2 (ja) マルチカーエレベータ
CN213085101U (zh) 一种电梯操作控制台
JP6536435B2 (ja) 車両昇降装置
JP2005248566A (ja) エレベータ式駐車装置の可動デッキ装置
JP4233988B2 (ja) 連立型エレベータ式駐車装置
JP5886607B2 (ja) エレベータかご停止装置
JP2009023774A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JP2023135154A (ja) 移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2

Termination date: 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