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35781B - 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35781B
CN107835781B CN201580081626.2A CN201580081626A CN107835781B CN 107835781 B CN107835781 B CN 107835781B CN 201580081626 A CN201580081626 A CN 201580081626A CN 107835781 B CN107835781 B CN 1078357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riage
retainer
moveable handrails
handrail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162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35781A (zh
Inventor
丸山直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35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5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357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57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43Devices enhancing safety during maintenance
    • B66B5/005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 B66B5/0081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by preventing falling by means of safety fences or handrails, being operable or not, mounted on top of the elevator car

Landscapes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在轿厢的上表面设置有具有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轿厢上扶手。在井道内固定有触发部件(16)。扶手高度可变部(11)具有:固定扶手部(12),其固定于轿厢的上表面;可动扶手部(13),其设置在固定扶手部(12)的上端部;以及卡合机构部(14),其设置于可动扶手部(13)。可动扶手部(13)能够在直立于固定扶手部(12)的上端部的直立位置与相对于固定扶手部(12)的上端部倒下的倒下位置之间移位。轿厢向上方移动,卡合机构部(14)被触发部件(16)下推,由此可动扶手部(13)从直立位置向所述倒下位置移位。当可动扶手部(13)位于倒下位置时,从上方观察轿厢,则可动扶手部(13)突出到轿厢的区域外。

Description

电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轿厢的上表面设置有扶手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如下的电梯装置:将从井道的顶部附近延伸设置到底部附近的井道内分隔壁配置在井道内,将井道内划分为轿厢的升降通道和对重的升降通道。从上方观察轿厢时,井道内分隔壁与轿厢的周缘部的间隔在300mm以内。由此,在以往的电梯装置中,能够防止在轿厢上进行作业的维护作业人员跌落(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4-01360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井道内分隔壁的设置范围在上下方向上变得非常长,因此用于将井道内分隔壁设置在井道内的成本(例如材料成本及安装成本等)增大。
此外,例如欧洲安全标准EN81-20/50中规定,在假设人(例如维护作业人员等)搭乘于轿厢上、井道的内壁面与轿厢顶盖外缘的水平距离超过300mm的情况下,在轿厢上要设置扶手。并且,根据EN81-20/50,在轿厢上扶手的内缘与井道内的内壁面的水平距离为500mm以下的情况下,可以将轿厢上扶手的高度尺寸设置为至少700mm以上,但在轿厢的顶盖外缘与井道的内壁面的水平距离超过300mm、且井道的内壁面与轿厢上扶手的内缘的水平距离超过500mm的情况下,必须将轿厢上扶手的高度尺寸设在1100mm以上。当轿厢上扶手的高度尺寸增大时,为了确保井道的头顶尺寸,井道的高度也相应地提高,从而井道的高度方向的尺寸扩大。
另一方面,根据EN81-20/50,在井道的内壁面与轿厢上扶手的水平距离超过500mm的情况下,将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跌落防止板设置在井道内,使跌落防止板与轿厢上扶手的水平距离为500mm以下,由此能够使轿厢上扶手的高度尺寸低于1100mm。然而,为了将跌落防止板与轿厢上扶手的水平距离保持在500mm以下,必须从井道的上端部到下端部连续地设置跌落防止板,与专利文献1的井道内分隔壁同样,用于设置跌落防止板的成本增大。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电梯装置,其能够防止井道的扩大,同时以低成本确保轿厢上的安全性。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轿厢,其能够在井道内沿上下方向移动;轿厢上扶手,其设置于轿厢的上表面;以及触发部件,其固定在井道内,轿厢上扶手具有扶手高度可变部,扶手高度可变部具有:固定扶手部,其固定于轿厢的上表面;可动扶手部,其设置在固定扶手部的上端部;以及卡合机构部,其设置在可动扶手部,可动扶手部能够在直立于固定扶手部的上端部的直立位置与相对于固定扶手部的上端部倒下的倒下位置之间移位,轿厢向上方移动,卡合机构部被触发部件下推,由此可动扶手部从直立位置向倒下位置移位,当可动扶手部位于倒下位置时,从上方观察轿厢,则可动扶手部突出到轿厢的区域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可动扶手部因触发部件而移位至倒下位置,由此能够减小从井道的内壁面至扶手高度可变部的水平距离,并且能够减小扶手高度可变部的从轿厢的上表面起的高度尺寸。由此,能够防止井道的扩大,同时以低成本确保轿厢上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上部侧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扶手高度可变部的放大图。
图4是示出图3的卡合机构部14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图4的杆主体部被触发部件下推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图5的止动件推压部经由止动件与止动件轴卡合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7是示出图6的可动扶手部从直立位置向倒下位置移位的中途状态的放大图。
图8是示出图7的可动扶手部到达倒下位置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9是示出图8的可动扶手部被触发部件上推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10是示出图9的可动扶手部返回倒下位置的状态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上部侧视图。此外,图2是示出图1的轿厢2的俯视图。另外,在图1中,示出轿厢停止于最上层的状态。在图中,在井道1内,轿厢2及对重3被设置成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轿厢2及对重3利用设置在井道1内的未图示的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在井道1内沿上下方向移动。
轿厢2具有轿厢室,该轿厢室具有底面2a、上表面2b、正面2c、背面2d以及一对侧面2e、2f。在轿厢2的正面2c设置有由轿厢门打开和关闭的轿厢出入口。
如图2所示,井道1内形成有第1内壁面1a、第2内壁面1b、第3内壁面1c。轿厢2以使一个侧面2e与第1内壁面1a对置、另一个侧面2f与第2内壁面1b对置、背面2d与第3内壁面1c对置的方式配置在井道1内。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对重3配置在轿厢2的背面2d与第3内壁面1c之间的空间内。即,本实施方式中的电梯是对重后置型的电梯。
如图2所示,在井道1内,沿着上下方向分别设置有一对轿厢导轨4和一对对重导轨5。在一对轿厢导轨4间具有轿厢2,在一对对重导轨5间具有对重3。当从上方观察井道1时,一个轿厢导轨4配置在轿厢2的一个侧面2e与第1内壁面1a之间,另一个轿厢导轨4配置在轿厢2的另一个侧面2f与第2内壁面1b之间。当轿厢2及对重3移动时,轿厢2被一对轿厢导轨4引导,对重3被一对对重导轨5引导。
在建筑物的各层设置有连通井道1内与层站6的层站出入口7。层站出入口7由层站门打开和关闭。在轿厢2停止于楼层的状态下,彼此对置的轿厢出入口与层站出入口7同时打开,由此乘客能够在层站6与轿厢2内之间上下。
电梯的运行由设置在井道1内的未图示的控制装置控制。电梯的运行模式能够在执行通常的服务运行的通常运行模式与使轿厢2以比通常运行模式时低的速度移动的维护运行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电梯的运行模式的切换通过设置在轿厢2的上表面2b的接近层站6的位置处的未图示的切换开关的操作而进行。
在电梯中,存在维护作业人员在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状态下进行井道1内的设备的维护作业的情况。在轿厢2的上表面2b设有未图示的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当在维护运行模式下层站出入口7关闭时,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维护作业人员通过对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进行操作,能够使轿厢2以低速移动。
此外,在轿厢2的上表面2b设有轿厢上扶手9。轿厢上扶手9具有能够改变从轿厢2的上表面2b起的高度尺寸的一对扶手高度可变部11。
此处,将第1安全基准距离设成例如300mm,则从井道1的内壁面至轿厢2的对置面的水平距离为第1安全基准距离以下的情况下,井道1的内壁面与轿厢2之间的间隙窄,因此即使省略在轿厢2的上表面2b上设置轿厢上扶手9,也能够确保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性。与此相对,从井道1的内壁面至轿厢2的对置面的水平距离大于第1安全基准距离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性,必须将轿厢上扶手9与井道1的内壁面对置地设在轿厢2的上表面2b。
在该例中,从第1内壁面1a至轿厢2的一个侧面2e的水平距离L1比第1安全基准距离(例如300mm)大,从第2内壁面1b至轿厢2的另一个侧面2f的水平距离L2和从第3内壁面1c至轿厢2的背面2d的水平距离L3为第1安全基准距离(例如300mm)以下的距离。因此,在该例中,仅与第1~第3内壁面1a~1c中的第1内壁面1a对置的一对扶手高度可变部11设置于轿厢2的上表面2b,在与第1及第2内壁面1b、1c对置的位置未设置轿厢上扶手9。
如图2所示,从上方观察轿厢2时,一对扶手高度可变部11被配置成在沿着第1内壁面1a的方向上彼此分离。从上方观察轿厢2时,一个轿厢导轨4在沿着第1内壁面1a的方向上位于一对扶手高度可变部11之间。从各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每一个至一个轿厢导轨4的水平距离L4为第1安全基准距离以下的距离。
图3是示出图1的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放大图。扶手高度可变部11具有:固定扶手部12,其固定于轿厢2的上表面2b;可动扶手部13,其设置于固定扶手部12的上端部;以及卡合机构部14,其设置于可动扶手部13。
固定扶手部12沿着第1内壁面1a配置。固定扶手部12的从轿厢2的上表面2b起的高度尺寸为700mm以上且不足1100mm的尺寸。在固定扶手部12的上端部设置有沿着第1内壁面1a的水平轴15。
可动扶手部13能够以水平轴15为中心转动。此外,可动扶手部13以水平轴15为中心相对于固定扶手部12转动,由此能够在直立于固定扶手部12的上端部的直立位置和相对于固定扶手部12的上端部倒下的倒下位置之间移位。在该例中,位于直立位置时的可动扶手部13沿着铅直方向配置,位于倒下位置时的可动扶手部13沿着水平方向配置。可动扶手部13在与水平轴15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的尺寸为400mm左右的尺寸。当可动扶手部13从直立位置向倒下位置移位时,可动扶手部13以水平轴15为中心向可动扶手部13的上端部接近第1内壁面1a的方向转动。
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从轿厢2的上表面2b起的高度尺寸通过可动扶手部13在直立位置与倒下位置之间移位而变化。即,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状态能够在高扶手状态与低扶手状态之间变化,在高扶手状态下,可动扶手部13的位置为直立位置,从轿厢2的上表面2b起的高度尺寸为第1尺寸H1,在低扶手状态下,可动扶手部13的位置为倒下位置,从轿厢2的上表面2b起的高度尺寸为比第1尺寸H1小的第2尺寸H2(图10)。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第1尺寸H1被设定为1100mm以上的尺寸,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第2尺寸H2被设定为700mm以上且不足1100mm的尺寸。
当可动扶手部13位于直立位置时,从上方观察轿厢2,则如图2所示,可动扶手部13收纳在轿厢2的区域内,并且卡合机构部14从固定扶手部12朝向第1内壁面1a突出到轿厢2的区域外。当可动扶手部13位于倒下位置时,从上方观察轿厢2,则可动扶手部13从固定扶手部12朝向第1内壁面1a突出到轿厢2的区域外,并且卡合机构部14收纳在轿厢2的区域内。由此,从位于直立位置时的可动扶手部13至第1内壁面1a的水平距离比从位于倒下位置时的可动扶手部13至第1内壁面1a的水平距离小。
此外,将第2安全基准距离设为比第1安全基准距离大的例如500mm,则从扶手高度可变部11至第1内壁面1a的水平距离比第2安全基准距离大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性,必须将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高度尺寸设为1100mm以上的尺寸。与此相对,从扶手高度可变部11至第1内壁面1a的水平距离为第2安全基准距离以下的情况下,即使将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高度尺寸减小至700mm以上且不足1100mm的尺寸,也能够确保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性。
在该例中,当可动扶手部13到达直立位置时,从扶手高度可变部11至第1内壁面1a的水平距离为比第2安全基准距离(例如500mm)大的第1距离L5,当可动扶手部13到达倒下位置时,从扶手高度可变部11至第1内壁面1a的水平距离为第1安全基准距离(例如300mm)以下的第2距离L6。
即,在该例中,当可动扶手部13到达直立位置时,从扶手高度可变部11至第1内壁面1a的水平距离为比500mm大的第1距离L5,但将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高度尺寸设为1100mm以上的第1尺寸H1,从而能够确保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状态为高扶手状态。此外,在该例中,当可动扶手部13到达倒下位置时,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高度尺寸为700mm以上且不足1100mm的第2尺寸H2,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状态为低扶手状态,但能够确保从扶手高度可变部11至第1内壁面1a的水平距离为第1安全基准距离(例如300mm)以下的第2距离L6。因此,在该例中,无论可动扶手部13位于直立位置及倒下位置中的哪一位置,都确保了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性。
如图2所示,可动扶手部13具有:扶手架13a,其在内侧具有空间;以及横挡13b,其是配置在扶手架13a内的空间中并固定于扶手架13a的中间构件。扶手架13a具有:一对纵架部件,它们设置于固定扶手部12;以及横架部件,其将一对纵架部件彼此连结起来。横挡13b固定在一对纵架部件间,与扶手架13a的横架部件平行地配置。在该例中,扶手架13a内的被横挡13b分隔的多个空间部分各自的尺寸在扶手架13a的纵架部件的长度方向上为第1安全基准距离(例如300mm)以下的尺寸。
在井道1内固定有与各扶手高度可变部11分别对应的多个触发部件16。在该例中,与一个扶手高度可变部11对应的一个触发部件16固定于一个轿厢导轨4,与另一个扶手高度可变部11对应的另一个触发部件16固定于一个对重导轨5。
各触发部件16是沿着第1内壁面1a水平配置的杆状部件。此外,如图1所示,各触发部件16配置在与可动扶手部13位于直立位置且轿厢2停止于最上时的卡合机构部14的位置相比向上方离开的位置。由此,当电梯执行通常的服务运行时,卡合机构部14不会碰到触发部件16。此外,当各可动扶手部13位于直立位置时,从上方观察井道1,则如图2所示,各卡合机构部14分别与各触发部件16相交。由此,当轿厢2移动至比最上层的停止位置靠上方的位置时,卡合机构部14碰到触发部件16。由于轿厢2向上方的移动,卡合机构部14被触发部件16下推,由此可动扶手部13以水平轴15为中心转动,从直立位置向倒下位置移位。
图4是示出图3的卡合机构部14的放大图。卡合机构部14具有:杆状的安装臂17,其固定于可动扶手部13;杆状的止动件18,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安装臂17;以及杆19,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安装臂17,并与止动件18接触。
安装臂17从可动扶手部13的下部向与包含可动扶手部13的扶手架13a及横挡13b的平面相交(在该例中为垂直)的方向突出。在安装臂17的中间部设有与水平轴15平行的止动件轴20。在安装臂17的末端部设有与止动件轴20平行的杆轴21。
止动件18的一端部设于止动件轴20。止动件18能够以止动件轴20为中心转动。在固定扶手部12的上部设有承接止动件18的另一端部的止动件承接部22。在该例中,止动件承接部22为设于固定扶手部12的上部侧面的阶差部。可动扶手部13从直立位置向倒下位置的移位通过利用止动件承接部22承接止动件18而被阻止,通过止动件18从止动件承接部22脱离而被容许。
杆轴21上设置有杆19。杆19能够以杆轴21为中心转动。此外,杆19具有:轴安装部23,其设置于杆轴21;杆主体部24,其从轴安装部23向远离止动件轴20的方向突出;以及止动件推压部25,其从轴安装部23向接近止动件轴20的方向突出。
杆主体部24的末端部突出到比安装臂17的末端部接近第1内壁面1a的外侧。此外,在杆主体部24形成有触发抵接面24a和相对于触发抵接面24a倾斜的扶手抵接面24b。轿厢2超过最上层的停止位置进一步向上方移动,由此触发部件16碰到触发抵接面24a。在使触发抵接面24a与触发部件16接触的同时,轿厢2向上方移动,由此杆主体部24相对于安装臂17被下推。
止动件推压部25的长度比杆主体部24的长度长。此外,止动件推压部25相对于杆主体部24的触发抵接面24a倾斜。在利用止动件承接部22承接止动件18的状态下,止动件推压部25的末端部与止动件18的中间部接触,从而保持了触发抵接面24a的水平状态。当杆主体部24被触发部件16下推时,止动件推压部25一边向止动件18从止动件承接部22脱离的方向(图4中为顺时针方向)推压止动件18,一边相对于安装臂17向接近止动件轴20的方向转动。杆19向杆主体部24被下推的方向的转动通过止动件推压部25经由止动件18与止动件轴20卡合而停止。
在扶手高度可变部11中,利用固定扶手部12的侧面承接卡合机构部14,从而可动扶手部13的位置被保持为倒下位置。当可动扶手部13位于倒下位置时,杆主体部24的扶手抵接面24b与固定扶手部12的侧面接触,由此可动扶手部13保持水平状态。
接下来,对电梯的维护作业的步骤进行说明。电梯的服务运行在通常运行模式下执行。当电梯在通常运行模式下运行时,可动扶手部13通过止动件18保持于直立位置。由此,在电梯的服务运行中,各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高度尺寸为1100mm以上的第1尺寸H1,各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状态为高扶手状态。
在维护作业人员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进行维护作业时,例如在最上层操作层站6的操作盘,以轿厢2的上表面2b与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一致的方式使轿厢2停止后,打开层站出入口7,从层站6操作设置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切换开关。由此,电梯的运行模式从通常运行模式切换为维护运行模式。
之后,维护作业人员在维持轿厢2的停止位置的状态下,从层站6换乘到轿厢2的上表面2b。此时,可动扶手部13保持于直立位置,可动扶手部13从直立位置向倒下位置的移位通过利用止动件承接部22承接止动件18而被阻止。由此,各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状态被保持为高扶手状态,确保了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性。
当维护作业人员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时,关闭打开的层站出入口7,然后对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进行操作,使轿厢2以低速移动。由此,维护作业人员能够对井道1内的设备进行维护作业。
例如对设置在井道1的顶部附近的设备进行维护作业的情况下,维护作业人员对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进行操作,使轿厢2向比最上层的停止位置高的位置移动。当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卡合机构部14到达触发部件16的高度时,杆19的触发抵接面24a从下方碰到触发部件16。之后,当轿厢2进一步向上方移动时,杆主体部24被触发部件16下推,同时杆19相对于安装臂17转动。
图5是示出图4的杆主体部24被触发部件16下推的状态的放大图。当杆主体部24被触发部件16下推、同时杆19相对于安装臂17转动时,止动件推压部25推压止动件18,如图5所示,止动件18从止动件承接部22脱离。由此,解除了由止动件18阻止可动扶手部13的移位的状态,容许可动扶手部13从直立位置向倒下位置移位。
图6是示出图5的止动件推压部25经由止动件18与止动件轴20卡合的状态的放大图。杆主体部24被触发部件16下推,止动件18从止动件承接部22脱离后,如果轿厢2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则杆主体部24被触发部件16进一步下推,如图6所示,止动件推压部25经由止动件18与止动件轴20卡合。由此,杆19相对于安装臂17的转动停止。
图7是示出图6的可动扶手部13从直立位置向倒下位置移位的中途状态的放大图。止动件推压部25经由止动件18与止动件轴20卡合后,如果轿厢2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则杆19相对于安装臂17的转动停止,因此杆19与安装臂17成为一体,被触发部件16下推。由此,如图7所示,可动扶手部13以水平轴15为中心开始向第1内壁面1a侧转动,可动扶手部13从直立位置开始向倒下位置移位。
图8是示出图7的可动扶手部13到达倒下位置的状态的放大图。可动扶手部13从直立位置开始向倒下位置移位后,如果轿厢2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则杆19与安装臂17成为一体,被触发部件16进一步下推,可动扶手部13以水平轴15为中心向倒下位置进一步转动。由此,可动扶手部13相对于水平轴15的重心位置变化,可动扶手部13因自重倒下,并到达倒下位置。此时,由于可动扶手部13的转动,杆19从触发部件16离开,杆19的扶手抵接面24b碰到固定扶手部12的侧面。由此,阻止了可动扶手部13的自重引起的转动,可动扶手部13保持水平状态。
当可动扶手部13位于倒下位置时,来自可动扶手部13的载荷经由杆19的扶手抵接面24b被固定扶手部12的侧面支承。由此,当可动扶手部13位于倒下位置时,即使例如维护作业人员等的载荷从上方施加于可动扶手部13,可动扶手部13也保持水平状态。
当可动扶手部13到达倒下位置时,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状态成为低扶手状态,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高度尺寸减小至700mm以上且不足1100mm的第2尺寸H2,但从第1内壁面1a至可动扶手部13的水平距离成为第1安全基准距离(例如300mm)以下的第2距离L6。由此,确保了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性。
之后,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维护作业人员对井道1的顶部附近的设备进行维护作业。维护作业人员对井道1内的设备的维护作业结束时,一边对维护时轿厢上操作部进行操作一边使轿厢2以低速向下方移动,使轿厢2停止,使得轿厢2的上表面2b与例如最上层的层站6的地面的高度一致。
当轿厢2从井道1的顶部附近向下方移动时,可动扶手部13通过触发部件16的位置。此时,可动扶手部13从上方碰到触发部件16,并因轿厢2向下方的移动而被触发部件16上推。
图9是示出图8的可动扶手部13被触发部件16上推的状态的放大图。当轿厢2向下方移动、同时可动扶手部13被触发部件16上推时,可动扶手部13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但在未到达直立位置的期间从触发部件16脱离。由此,可动扶手部13因自重再次倒下,返回倒下位置。
图10是示出图9的可动扶手部13返回倒下位置的状态的放大图。当可动扶手部13返回倒下位置时,如图10所示,触发部件16从可动扶手部13向上方离开,可动扶手部13成为与图8相同的水平状态。之后,在可动扶手部13返回倒下位置的状态下,轿厢2向下方移动。
之后,维护作业人员使轿厢2停止后,一边提起可动扶手部13,一边使可动扶手部13从倒下位置向直立位置移位,从而使止动件18的另一端部与止动件承接部22卡合。由此,可动扶手部13保持于直立位置。
之后,维护作业人员打开最上层的层站出入口7,从轿厢2的上表面2b换乘到层站6。之后,从层站6操作切换开关,将电梯的运行从维护运行模式切换至通常运行模式,关闭层站出入口7,由此电梯的维护作业结束。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可动扶手部13能够在直立于固定扶手部12的上端部的直立位置与相对于固定扶手部12的上端部倒下的倒下位置之间移位,轿厢2向上方移动,卡合机构部14被触发部件16下推,从而可动扶手部13从直立位置向倒下位置移位,因此,通过将可动扶手部13保持于直立位置,能够增大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从轿厢2的上表面2b起的高度尺寸。由此,不必在从井道1的底部至顶部的整个范围内设置格网(screen),就能够以低成本确保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性。此外,对于轿厢2向上方的突然移动,也能够通过在井道1的顶部与轿厢2的上表面2b之间夹设轿厢上扶手9,而确保维护作业人员所必需的空间。并且,当轿厢2接近井道1的顶部,可动扶手部13因触发部件16而向倒下位置移位,因此能够减小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从轿厢2的上表面2b起的高度尺寸,与轿厢上扶手9的高度尺寸固定为第1尺寸H1的情况相比较,能够降低井道1的顶部的高度。由此,能够确保搭乘于轿厢2的上表面2b的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性,同时防止井道1在高度方向上扩大。此外,扶手高度可变部11难以接触井道1的顶部,因此也能防止井道1的顶部损坏及井道1内的设备损坏。
此外,触发部件16配置在比轿厢2停止于最上层时的卡合机构部14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在电梯进行通常的服务运行时,能够使得可动扶手部13不从直立位置向倒下位置移位,从而能够避免可动扶手部13妨碍电梯的服务运行。
此外,在固定于可动扶手部13的安装臂17上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有止动件18,通过利用设置于固定扶手部12的止动件承接部22承接止动件18,阻止了可动扶手部13从直立位置向倒下位置移位,通过止动件18从止动件承接部22脱离,容许可动扶手部13的移位,因此,即使例如在维护作业时维护作业人员向图3的箭头A的方向推压可动扶手部13,也能够防止可动扶手部13从直立位置向倒下位置倒下,从而能够更可靠地保持位于直立位置时的可动扶手部13。
此外,杆19被触发部件16下推,由此一边向从止动件承接部22脱离的方向推压止动件18,一边相对于安装臂17转动,并经由止动件18与止动件轴20卡合,由此停止相对于安装臂17的转动,因此能够利用触发部件16使止动件18从止动件承接部22更可靠地脱离,也能够使得止动件18从止动件承接部22脱离后的可动扶手部13的移位动作顺畅。此外,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实现卡合机构部14,从而也能够实现扶手高度可变部11的成本削减。
此外,杆19形成有当可动扶手部13位于倒下位置时与固定扶手部12的侧面接触的扶手抵接面24b,因此能够使扶手抵接面24b与固定扶手部12的侧面面接触,从而能够保持位于倒下位置时的可动扶手部13的水平状态。此外,通过用固定扶手部12的侧面承接扶手抵接面24b,能够用固定扶手部12的侧面支承来自可动扶手部13的载荷。由此,即使对位于倒下位置时的可动扶手部13施加有例如维护作业人员的倚靠等的载荷,也能够保持可动扶手部13的水平状态。
此外,可动扶手部13具有:扶手架13a;以及作为中间构件的横挡13b,其配置在扶手架13a内的空间中,固定于扶手架13a,因此能够利用横挡13b将扶手架13a内的空间分割为多个小的空间部分。由此,能够消除维护作业人员从扶手架13a内的空间跌落的风险,从而能够更可靠地确保维护作业人员的安全性。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在轿厢2的上表面2b仅设置有与第1内壁面1a对置的扶手高度可变部11,但也可以在轿厢2的上表面2b设置分别与第2内壁面1b及第3
内壁面1c对置的扶手高度可变部。此外,还可以将拆下了可动扶手部的固定扶手部分别与第2内壁面1b及第3内壁面1c对置地固定于轿厢2的上表面2b。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将横挡13b作为中间构件配置在可动扶手部13内的扶手架13a内的空间中,但也可以配置填充扶手架13a内的空间的板材或格网作为中间构件,并将板材或格网固定在扶手架13a上。

Claims (7)

1.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具备:
轿厢,其能够在井道内沿上下方向移动;
轿厢上扶手,其设置于所述轿厢的上表面;以及
触发部件,其固定在所述井道内,
所述轿厢上扶手具有扶手高度可变部,
所述扶手高度可变部具有:固定扶手部,其固定于所述轿厢的上表面;可动扶手部,其设置在所述固定扶手部的上端部;以及卡合机构部,其设置在所述可动扶手部,
所述可动扶手部能够在直立于所述固定扶手部的上端部的直立位置与相对于所述固定扶手部的上端部倒下的倒下位置之间移位,
所述轿厢向上方移动,所述卡合机构部被所述触发部件下推,由此所述可动扶手部从所述直立位置向所述倒下位置移位,
当所述可动扶手部位于所述倒下位置时,从上方观察所述轿厢,则所述可动扶手部突出到所述轿厢的区域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触发部件被配置在比所述轿厢停止于最上层时的所述卡合机构部的位置靠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机构部具有:安装臂,其固定于所述可动扶手部;以及止动件,其能够以设置于所述安装臂的止动件轴为中心转动,
在所述固定扶手部设置有承接所述止动件的止动件承接部,
所述可动扶手部从所述直立位置向所述倒下位置的移位通过利用所述止动件承接部承接所述止动件而被阻止,通过所述止动件从所述止动件承接部脱离而被容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卡合机构部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安装臂的杆,
所述杆被所述触发部件下推,由此一边向所述止动件从所述止动件承接部脱离的方向推压所述止动件,一边相对于所述安装臂转动,经由所述止动件与所述止动件轴卡合,由此停止相对于所述安装臂的转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杆形成有扶手抵接面,所述扶手抵接面在所述可动扶手部到达所述倒下位置的状态下与所述固定扶手部的侧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2、4和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扶手部具有:扶手架;以及中间构件,其配置在所述扶手架内的空间,并固定于所述扶手架。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可动扶手部具有:扶手架;以及中间构件,其配置在所述扶手架内的空间,并固定于所述扶手架。
CN201580081626.2A 2015-07-15 2015-07-15 电梯装置 Active CN1078357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70270 WO2017009973A1 (ja) 2015-07-15 2015-07-15 エレベ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35781A CN107835781A (zh) 2018-03-23
CN107835781B true CN107835781B (zh) 2019-06-25

Family

ID=577580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1626.2A Active CN107835781B (zh) 2015-07-15 2015-07-15 电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351851B2 (zh)
CN (1) CN107835781B (zh)
DE (1) DE112015006696T5 (zh)
WO (1) WO20170099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92781A1 (ja) * 2017-11-07 2019-05-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22142802A (ja) * 2021-03-17 2022-10-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移動規制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6437A (zh) * 1998-09-03 2000-03-08 株式会社东芝 一种带有可调节的顶边围栏构件的电梯
CN1568280A (zh) * 2002-08-23 2005-01-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1031494A (zh) * 2005-09-16 2007-09-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CN203306881U (zh) * 2013-06-04 2013-11-27 中山市鑫海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可拆卸轿厢扶手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81281A (ja) * 1988-05-06 1989-11-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上安全さく
JP2010070320A (ja) * 2008-09-18 2010-04-02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エレベータ保守作業用安全スイッチ及びエレベータ
JP4836286B2 (ja) * 2008-10-21 2011-12-14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673958B2 (ja) * 2011-10-28 2015-02-1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
JP5878882B2 (ja) * 2012-05-23 2016-03-08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り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のかご上手摺り設置方法
JP5962473B2 (ja) * 2012-12-05 2016-08-03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2014213992A (ja) * 2013-04-24 2014-11-17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5778722B2 (ja) * 2013-07-23 2015-09-16 オーチス エレベータ カンパニーOtis Elevator Company 浅いピットおよび/または低いオーバヘッド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46437A (zh) * 1998-09-03 2000-03-08 株式会社东芝 一种带有可调节的顶边围栏构件的电梯
CN1568280A (zh) * 2002-08-23 2005-01-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装置
CN101031494A (zh) * 2005-09-16 2007-09-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梯的轿厢上扶手装置
CN203306881U (zh) * 2013-06-04 2013-11-27 中山市鑫海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可拆卸轿厢扶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35781A (zh) 2018-03-23
WO2017009973A1 (ja) 2017-01-19
JPWO2017009973A1 (ja) 2017-09-28
JP6351851B2 (ja) 2018-07-04
DE112015006696T5 (de) 2018-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2824B (zh) 用于维持电梯轿厢上方的顶部余隙的可缩回的止动器
KR102432628B1 (ko) 물품 지지 장치
EP1663839B1 (en) Elevator inspection safety devices
US9701516B2 (en) Protective arrangement for an elevator
CN109923056B (zh) 电梯安全装置和电梯
CN107835781B (zh) 电梯装置
CN107108172B (zh) 电梯装置
JP7206087B2 (ja) 機械式昇降路アクセス制御装置
KR101936010B1 (ko) 엘리베이터 장치
JP2015051815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7000976B (zh) 电梯装置
EP1343712A1 (en) Safety device for an elevator
CN107428499B (zh) 电梯装置
KR102330456B1 (ko) 로프리스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KR102330511B1 (ko) 로프리스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KR101882900B1 (ko) 엘리베이터 방향 전환장치
KR20210085853A (ko) 로프리스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KR19980059741U (ko) 엘리베이터의 추락방지용 안전장치
CN110407065B (zh) 护脚板高度可调整装置及电梯装置系统
JP2017064299A (ja) 分離式昇降搬送車及び入浴装置
CN106915669B (zh) 轿厢装置
CN113911880A (zh) 电梯
CN114080366A (zh) 具有能够支撑在导轨上的轿厢裙板的电梯设备
JP2004359374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の保守作業用昇降阻止装置
CZ2014248A3 (cs) Zařízení pro vertikální dopravu mezi dvěma výškovými úrovněmi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