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78609B - 电气装置、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动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电气装置、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动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78609B
CN107078609B CN201580056169.1A CN201580056169A CN107078609B CN 107078609 B CN107078609 B CN 107078609B CN 201580056169 A CN201580056169 A CN 201580056169A CN 107078609 B CN107078609 B CN 1070786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ic parts
shell
deformation component
electric
capaci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61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78609A (zh
Inventor
酒井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78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86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786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786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22Printed circuit boards receptacles, e.g. stacked structures, electronic circuit modules or box like frames
    • H05K7/1427Hou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5/00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4B35/04Piston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driving means to their working members, or by combination with, or adaptation to, specific driving engines or motor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e means being electric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6Cooling; Heating; Prevention of freez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2Casings; 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Fluid connections
    • F04B39/121Cas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4Provisions for readily assembling or disassemb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3/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13/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13/06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pump being electrically drive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4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 F04D29/043Shaf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015Orientation; Alignment; Pos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8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power electronics, e.g. for inverters for controlling motor
    • H05K7/20927Liquid coolant without phase chang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elements which are subject to variation, e.g. adjustable bearings, reconfigurable windings, variable pitch venti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4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7/4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7/53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7/53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 H02M7/5387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 H02M7/53871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e.g. single switched pulse inverters in a bridge configuration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Compressor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气装置(20),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32、35、77),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32、35、77)构成电路(51);至少一个以上的机械零件(30),所述至少一个以上的机械零件(30)对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进行支承,并固定于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以及位置调节结构(110、110a),在固定一个以上的机械零件和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之前,该位置调节结构(110、110a)在至少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一体化的状态下对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相对于一个以上的机械零件的位置进行调节。

Description

电气装置、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动压缩机
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在2014年10月9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14-208282号,因此,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装置、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动压缩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电动压缩机中,记载了一种利用电动机对压缩机构进行驱动的压缩机部和对电动机进行控制的逆变器装置被一体化、并利用吸入至压缩机构的吸入制冷剂对逆变器驱动的驱动电路进行冷却的压缩机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逆变器驱动装置包括:壳体,该壳体形成为筒状并具有底部;以及盖部,该盖部关闭壳体的开口部并构成框体。在壳体的底部侧配置有构成驱动电路的电路基板。经由壳体的底部利用吸入制冷剂对电路基板进行冷却。
另外,还记载了一种将端子插入于电路基板的通孔、并将电路基板和端子电连接的压配合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745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767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人发现:在逆变器驱动装置中,通过将电气零件A(例如压缩机电容器)固定于电路基板,且将电气零件A固定于壳体,将电路基板固定于壳体,从而构成壳体、电气零件A及电路基板一体化后的构件,在该情况下,减小了一体化后的构件的尺寸公差(以下称为组装公差)。
例如,作为将电气零件A的引线连接于电路基板的结构,可例举出压配合连接。在该情况下,在将电路基板与壳体组合的状态下,为了将电气零件A的引线插入于电路基板的通孔,在将电路基板和壳体组合的状态下,需要提高电路基板的通孔的位置精度。
除此之外,例如在将连接器配置于盖部的情况下,作为将连接器的端子连接于电路基板的结构,可例举出压配合连接。当将盖部与壳体组合而构成框体时,为了将连接器的端子插入于电路基板的通孔,需要提高电路基板的通孔的位置精度。
例如,在分别将电气零件A及电路基板相对于壳体进行定位并加以固定的情况下,首先,将电气零件A相对于壳体进行定位并通过螺钉紧固的方式将电气零件A固定于壳体。
接着,为了将电路基板定相对于电气零件A进行定位,需要将电路基板中的与引线端子相对应的部位(例如电极)与电气零件A的引线端子对准。
另一方面,为了将电路基板定位于壳体,需要以电路基板的基准位置与设于壳体的定位机构(例如定位销)一致的方式调节电路基板的位置。
但是,如上所述,在减小组装公差的情况下,难以同时进行电路基板相对于电气零件A的定位和电路基板相对于壳体的定位。
因此,需要增大上述组装公差,同时进行电路基板相对于电气零件A的定位和电路基板相对于壳体的定位,或者弯曲电气零件A的引线端子并将电路基板连接于该弯曲的引线端子。
发明人详细研究的结果是发现了以下技术问题:当增大上述组装公差时,电路基板和电气零件A的引线的连接可靠性降低,另外,不能将需要较高的位置精度的连接结构、例如压配合连接应用于盖部的连接器的端子与电路基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另外,发明人还发现了如下课题:能弯曲电气零件A的引线端子并将该引线端子连接于电路基板,但是,当弯曲引线端子时,引线端子产生应力而可能成为故障的原因。此外,发明人也发现了以下技术问题:在使用自动机器的自动组装中,不能实施将电气零件A的引线端子弯曲并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制造工序。
以上,对在使用电气零件A、电路基板及壳体的情况下产生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说明,但在使用除了电路基板之外的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和除了壳体之外的机械零件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与上述相同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将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的位置构成为能相对于机械零件进行调节的电气装置、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动压缩机。
在本发明的一形态中,电气装置包括: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构成电路;一个以上的机械零件,所述一个以上的机械零件对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进行支承,并固定于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位置调节结构,在固定一个以上的机械零件和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之前,该位置调节结构在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一体化的状态下对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相对于一个以上的机械零件的位置进行调节;变形部件,该变形部件存在于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中的任一个电气零件与机械零件之间,并能进行变形;以及中间部件,该中间部件与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一体化,并将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之间电连接,位置调节结构是如下的结构:任一个电气零件和机械零件通过变形部件而维持非接触状态、并通过变形部件的变形对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相对于机械零件的位置进行调节,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中的任一个电气零件通过电气连接端子与中间部件电连接,任一个电气零件和中间部件通过固定部件机械性连接,从而固定部件将中间部件及任一个电气零件之间的距离固定为恒定,对应力从任一个电气零件或中间部件施加于电气连接端子的情况进行抑制。
由此,可提供将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的位置构成为能相对于机械零件进行调节的电气装置。
附图说明
一边参照附图,一边根据下述的详细记载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更加明确。其附图如下所示。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的截面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逆变器装置的电路结构的电路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电动压缩机的主要构成零件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图3的电动压缩机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的主要构成零件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图5的电动压缩机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的主要构成零件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VIII-VIII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7、图8的电动压缩机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压缩机的主要构成零件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电动压缩机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彼此相同或均等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以实现说明的简化。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本发明的电气装置所适用的车载电动压缩机1的第一实施方式。
车载电动压缩机1与冷却器、减压阀及蒸发器(evaporator)一起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周知的制冷循环装置,该车载电动压缩机1包括压缩机部(compressor section)10及逆变器装置20。压缩机部10包括压缩机外壳11、电动机12及内部转子13。压缩机外壳11形成为圆筒状,并具有制冷剂排出口11b。压缩机外壳11中的轴线方向第一侧被底部11a堵塞。在压缩机外壳11中的轴线方向第二侧形成有开口部11c。在本实施方式中,逆变器装置20是电气装置。
电动机12收纳于压缩机外壳11。电动机12是同步型的交流电动机,该电动机12由旋转轴12a、转子12b及定子12c构成。
旋转轴12a的轴心方向被配置成与压缩机外壳11的轴线方向一致。旋转轴12a固定于压缩机外壳11。转子12b以能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旋转轴12a。转子12b配置于以旋转轴12a的轴心为中心的旋转轴12a的径向外侧。定子12c配置于转子12b的径向外侧。定子12c是将线圈12e卷绕于定子铁心12d而构成的,定子12c支承于压缩机外壳11的内周面。内部转子13配置于压缩机外壳11中的旋转轴12a及转子12b之间。内部转子13以能自由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旋转轴12a。内部转子13通过连结板(未图示)由转子12b驱动而旋转。在内部转子13处设有制冷剂流路13a,该制冷剂流路13a在以旋转轴12a的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上贯穿。制冷剂流路13a将低压制冷剂供给至内部转子13及转子12b之间的压缩室,该低压制冷剂是如箭头Y1那样从蒸发器侧经由制冷剂吸入口11d及旋转轴12a的制冷剂流路12f而供给来的。制冷剂流路12f是在旋转轴12a中的轴线方向的范围中形成的制冷剂流路。伴随着内部转子13的旋转将制冷剂吸入至压缩室内,并对该吸入的压缩室内的制冷剂进行压缩而加以排出。制冷剂吸入口11d形成于逆变器壳体30。
除了逆变器壳体30之外,逆变器装置20还包括盖部31、电路基板32、气密端子33、冷却翅片34、电容器35及连接器36、37。
逆变器壳体30与盖部31一起构成用于对电路基板32及电容器35等进行收纳的框体。即,逆变器壳体30是对电路基板32及电容器35等进行支承的机械零件。盖部31形成为,将逆变器壳体30中的轴线方向第二侧覆盖。逆变器壳体30及盖部31在彼此组合的状态下利用多个螺钉(未图示)固定于压缩机外壳11。
在逆变器壳体30设有凹部30a及贯通孔30b、30c。凹部30a形成为,在逆变器壳体30中的轴线方向第二侧朝轴线方向第一侧凹陷。贯通孔30b、30c形成为,分别在逆变器壳体30中的轴线方向上贯穿。
电路基板32搭载于逆变器壳体30中的轴线方向第二侧。电路基板32利用多个螺钉(未图示)固定于压缩机外壳11。
电路基板32是安装有用于对电动机12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51(参照图2)等的基板。即,电路基板32是构成作为电路的驱动电路51的电气零件。
冷却翅片34配置于压缩机外壳11的贯通孔30b内。冷却翅片34相对于制冷剂吸入口11d配置于以轴线为中心的径向内侧、且相对于电路基板32的模塑部32a配置于轴线方向第一侧的位置。模塑部32a是电路基板32中的单面侧且面方向中央侧被树脂覆盖的部分。冷却翅片34促进了从模塑部32a朝制冷剂的散热。
电容器35收纳于逆变器壳体30中的凹部30a内。在电容器35与逆变器壳体30中的形成凹部30a的底部40之间配置有润滑脂60。润滑脂60被用作将从电容器35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逆变器壳体30。本实施方式的润滑脂60由硅酮等构成。底部40形成于凹部30a的轴线方向第一侧。
在逆变器壳体30中的形成凹部30a的侧面(图1中仅示出了四个侧面中的两个侧面41a、41c)与电容器35之间配置有浇灌件(potting material)61。浇灌件61在硬化的状态下将电容器35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并起到了将来自电容器35的热量传递至逆变器壳体30的功能。本实施方式的浇灌件61由硅酮等构成。侧面形成为,分别与底部40交叉。
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0a、润滑脂60及浇灌件61构成对电容器35及电路基板32的位置进行调节的位置调节结构110。
连接器36、37分别安装于盖部31。连接器36、37与高电压电源70、低电压电源75电连接,并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即,连接器36、37对高电压电源70、低电压电源75与电路基板32之间的电连接进行中继。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36、37与电路基板32之间的连接结构中,采用了上述专利文献2的压配合连接(press-fit connection)。气密端子33配置于压缩机外壳11的开口部11c内。气密端子33是用于将逆变器装置20内的电路基板32与电动机12之间电连接的端子。
接着,参照图2,对本实施方式的驱动电路51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驱动电路51包括开关元件SW1~SW6、电容器35、线圈(正常线圈(normal coil))77及控制电路50。开关元件SW1~SW6构成朝电动机12输出三相交流电的逆变器电路52,并安装于电路基板32。
开关元件SW1、SW3、SW5与正极母线52a连接。正极母线52a与高电压电源70的正极电极连接。开关元件SW2、SW4、SW6与负极母线52b连接。负极母线52b与高电压电源70的负极电极连接。开关元件SW1、SW2串联连接于正极母线52a及负极母线52b之间。开关元件SW3、SW4串联连接于正极母线52a及负极母线52b之间。开关元件SW5、SW6串联连接于正极母线52a及负极母线52b之间。
利用开关元件SW1~SW6各个开关从共通连接端子T1、T2、T3朝定子铁心12d的线圈12e输出三相交流电。共通连接端子T1是开关元件SW1、SW2之间的共通连接端子。共通连接端子T2是开关元件SW3、SW4之间的共通连接端子。共通连接端子T3是开关元件SW5、SW6之间的共通连接端子。开关元件SW1、SW2、SW3、SW4、SW5、SW6分别由IGBT(Insulated Gate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等各种半导体开关元件和续流二极管(freewheeling diode)构成。
电容器35与线圈77一起构成使从高电压电源70施加于正极母线52a及负极母线52b之间的电压(例如280V)稳定化的滤波电路。即,线圈77是构成作为电路的驱动电路51的电气零件。另外,也可在电容器35、73之间设置共通的线圈(common coil)(未图示)控制电路50根据来自电子控制装置74的指令对开关元件SW1~SW6进行控制。
具体而言,控制电路50包括驱动器80、微型计算机81、绝缘通信82、通信电路83及绝缘变压器电源84。驱动器80由微型计算机81控制,以对开关元件SW1~SW6进行控制。
微型计算机81根据从电子控制装置74经由绝缘通信82及通信电路83而输入的指令值、电流传感器81a的检测值、以及电压传感器81b的检测值对驱动器80进行控制。电流传感器51a对从共通连接端子T1、T2、T3输出至定子铁心12d的三相交流电流进行检测,并输出至微型计算机81。电压传感器51b对电容器35的两端子间电压进行检测,并输出至微型计算机81。绝缘通信82是用于在将通信电路83与微型计算机81之间电绝缘的状态下进行通信的通信电路。例如,在绝缘通信82中使用了光耦合器(photo couple)、半导体绝缘体。通信电路83在电子控制装置74及微型计算机81之间进行通信。在通信电路83中使用了串行通信、LIN通信、CAN通信等通信方式。绝缘变压器电源84在将高压侧控制电路50a及低压控制电路50b之间电绝缘的状态下,根据从低电压电源75输出的电源电压(例如12V)朝驱动器80及微型计算机81供电以作为电源。在绝缘电压器电源84中例如使用了变压器型的电压转换电路。高压侧控制电路50a包括驱动器80及微型计算机81。低压控制电路50b包括通信电路83。
电子控制装置74将表示电动机12的目标转速的指令值输出至微型计算机81,并对高电压继电器系统71进行控制。高电压继电器系统71包括电容器35、73、线圈77及继电器开关71a、71b、71c,该继电器开关71a、71b、71c将逆变器电路52与高电压电源70之间打开关闭。高电压继电器系统71起到了防止来自高电压电源70的突入电流流动至电容器35、73侧的功能。
电容器73使从高电压电源70输出至电气装置76的高压电压稳定。高电压电源70是车辆行驶用数据用的驱动电路、降压用的DC/DC转换器、高电压加热器等。
另外,高电压电源70、高电压继电器系统71、电容器73、电子控制装置74、低电压电源75及电气装置76配置于汽车中的除了车载电动压缩机1之外的部位。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载电动压缩机1的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控制电路50对开关元件SW1~SW6进行开关控制。伴随着开关元件SW1~SW6的开关,根据电容器35的输出电压从共通连接端子T1、T2、T3朝定子铁心12d的线圈12e输出三相交流电流。这样,从定子铁心12d的线圈12e产生旋转磁场。由此,转子12d与旋转磁场同步地进行旋转。此处,伴随着转子12b的旋转,内部转子13旋转以进行内部转子13的压缩动作。
即,如箭头Y1那样从蒸发器侧经由制冷剂吸入口11d、旋转轴12a的制冷剂流路12f及内部转子13的制冷剂流路13a而供给来的低压制冷剂被供给至压缩室。此时,从制冷剂吸入口11d供给至贯通孔30b侧的低压制冷剂对冷却翅片34进行冷却。通过内部转子13的旋转对压缩室内的制冷剂进行压缩。该压缩后的高压制冷剂对两个排出阀13b进行开阀而从压缩室内排出至压缩机外壳11内。该排出的高压制冷剂从制冷剂排出口11b排出至冷却器侧。
此时,电容器35及线圈77分别发热。例如,从电容器35产生的热量经由浇灌件61及凹部30a的侧面而朝逆变器壳体30散热。从电容器35产生的热量经由润滑脂60及凹部30a的底部40而朝逆变器壳体30散热。
接着,使用图3、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4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20的主要构成零件。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20包括逆变器壳体30、盖部31、电路基板32、电容器35及连接器36。在电路基板32中安装有构成驱动电路51等的电子零件90、91、92、93。图4是表示逆变器装置2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在最初的工序(S100)中,在逆变器壳体30配置于压缩机外壳11侧的状态下,将润滑脂60作为能变形的第一变形部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3中上侧)涂布于逆变器壳体30的凹部30a中的底部40。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1)中,将电容器35的引线端子(电连接端子)35a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由此,组装出电容器35和电路基板32一体化后的副组装件(一体电机零件)。作为将电容器35的引线端子35a与电路基板32连接的结构,例如使用了压配合连接。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2)中,将副组装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3中上侧)搭载于逆变器壳体30。具体而言,在电容器35进入凹部30a的状态下,将电容器35及电路基板32搭载于逆变器壳体30。由此,电容器35及电路基板32由逆变器壳体30支承。因此,电路基板32被配置成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3中上侧)覆盖电容器35。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3)中,将硬化前的浇灌件61作为能变形的第二变形部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3中上侧)涂布于逆变器壳体30中的形成凹部30a的侧面与电容器35之间。由此,构成位置调节结构110,利用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使电容器35和逆变器壳体30处于不接触的非接触状态。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4)中,在浇灌件61硬化之前,使用盖部31和夹具对电路基板32的位置进行调节。具体而言,通过使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变形来对凹部30a内的电容器35的位置进行调节。由此,对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的位置进行调节。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5)中,使用螺钉100将电路基板32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6)中,将盖部31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3中上侧)组合于逆变器壳体30。此时,连接器36的端子36a被插入于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由此,连接器36的端子36a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然后,利用多个螺钉将盖部31及逆变器壳体30固定于压缩机外壳11。由此,组装出逆变器装置20。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逆变器装置20中,电路基板32及电容器35电连接,且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在将电路基板32及电容器35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之前,电路基板32及电容器35被电连接,此外,逆变器装置20包括位置调节结构110,该位置调节结构110在电路基板32及电容器35一体化的状态下对电路基板32及电容器35相对于逆变器壳体30的位置进行调节。
位置调节结构110由逆变器壳体30的凹部30a、配置于凹部30a的底部40与电容器35之间的润滑脂60、以及配置于侧面与电容器35之间的浇灌件61构成。润滑脂60从电容器35朝逆变器壳体30传递热量。浇灌件61起到了在硬化的状态下将电容器35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的作用。
此处,通过使硬化前的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变形来对凹部30a内的电容器35的位置进行调节。伴随于此,能对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的位置进行调节。由此,当将盖部31组合于逆变器壳体30时,能将连接器36的端子插入于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由此,能可靠地将连接器36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
另外,想要不使用位置调节结构110而对电路基板32及电容器35相对于逆变器壳体30的位置进行调节,也可考虑使保持件存在于逆变器壳体30与电路基板32之间,且使保持件存在于逆变器壳体30与电容器35之间。在该情况下,能利用两个保持件(机械零件)对电路基板32、电容器35相对于逆变器壳体30的位置进行调节,但需要两个保持件,因此,导致逆变器装置20的体型增大。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由凹部30a、润滑脂60及浇灌件61构成的位置调节结构110对电路基板32及电容器35相对于逆变器壳体30的位置进行调节。因此,能减小逆变器装置20的体型。
在本实施方式中,向逆变器壳体30的凹部30a的底部40涂布润滑脂60的方向、逆变器壳体30搭载电容器35及电路基板32一体化后的副组装件的方向、向形成凹部30a的侧面与电容器35之间涂布硬化前的浇灌件61的方向、以及向逆变器壳体30组合盖部31的方向分别是同一方向(轴线方向第二侧)。由此,能容易地对逆变器装置20进行制造。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将逆变器壳体30、电路基板32及电容器35一体化后的构件的尺寸公差(以下称为组装公差)为±0.3mm~±0.5mm,电路基板32、电容器35的零件的公差也是±0.3mm~±0.5mm。虽然能通过精密的加工在某一程度上减小零件的公差,但存在极限,精密的加工会导致制造成本的增大。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构成位置调节结构110时,无需精密的加工。因此,能抑制制造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电容器35及电路基板32直接连接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替代,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经由母线将电容器35及电路基板32连接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5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20的主要构成零件。图5中的与图3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构件。
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20相对于图3的逆变器装置20追加了线圈77及母线120(中间部件)。母线120是具有电气配线、并由树脂、金属形成为棒状或板状的电气零件。本实施方式的母线120的电气配线起到了将电容器35和电路基板32之间电连接的作用。即,母线120是构成作为电路的驱动电路51的电气零件。母线120被配置成在从轴线方向观察时与电路基板32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的母线120及电路基板32之间的连接结构中,采用了压配合连接,在该压配合连接中,设于母线120的端子120a被插入于电路基板32的通孔,以将母线120及电路基板32之间连接。线圈77包括端子120a。端子120a与电路基板32连接。在线圈77及电路基板32的连接结构中,采用了压配合连接。
线圈77收纳于逆变器壳体30中的凹部30d内。在线圈77与逆变器壳体30中的形成凹部30d的底部42之间配置有润滑脂60。底部42形成于凹部30d中的轴线方向第一侧。在逆变器壳体30中的形成凹部30d的侧面(图5中仅示出了四个侧面中的两个侧面43a、43c)与压缩机77之间配置有浇灌件61。浇灌件61被用作在其硬化的状态下将线圈77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且从线圈77朝逆变器壳体30传递热量。侧面分别与底部42交叉。凹部30d、润滑脂60及浇灌件61构成对线圈77及母线120的位置进行调节的位置调节结构110a。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引线端子35a(电气连接端子)将电容器35及母线120的电气配线之间电连接。除此之外,利用多个端子(固定部件)35b将电容器35及母线120之间机械性地连接。多个端子35b将母线120及电容器35之间的距离固定为恒定。由此,起到了以下功能:当母线120和电容器35振动时,对应力从母线120和电容器35施加于引线端子35a的情况进行抑制。
接着,使用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逆变器装置2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在最初的工序(S100a)中,在逆变器壳体30配置于压缩机外壳11侧的状态下,将润滑脂60作为能变形的第一变形部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5中上侧)涂布于逆变器壳体30的凹部30a中的底部40。此外,还将润滑脂60作为能变形的第一变形部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5中上侧)涂布于逆变器壳体30的凹部30d中的底部42。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1a)中,将电容器35的引线端子35a与母线120的电气配线电连接。此时,利用多个端子35b将电容器35及母线120之间机械性地连接。由此,电容器35及母线120之间的距离被多个端子35b固定为恒定。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1b)中,将线圈77的引线端子60a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1c)中,将设于母线120的端子120a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由此,母线120的电气配线经由端子120a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伴随于此,组装出电容器35、母线120、线圈77及电路基板32一体化后的副组装件(一体电机零件)。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2a)中,将副组装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5中上侧)搭载于逆变器壳体30。具体而言,在电容器35进入凹部30a、且线圈77进入凹部30d的状态下,将电容器35、线圈77、电路基板32及母线120搭载于逆变器壳体30。即,电容器35、线圈77、电路基板32及母线120由逆变器壳体30支承。由此,电路基板32被配置成从轴线方向第二侧覆盖电容器35及线圈77。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3a)中,将硬化前的浇灌件61作为能变形的第二变形部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5中上侧)涂布于逆变器壳体30中的形成凹部30a的侧面与电容器35之间。由此,构成位置调节结构110,利用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使电容器35和逆变器壳体30处于不接触的非接触状态。
除此之外,将硬化前的浇灌件61作为能变形的第二变形部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5中上侧)涂布于逆变器壳体30中的形成凹部30a的侧面与线圈77之间。由此,构成位置调节结构110,利用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使线圈77和逆变器壳体30处于不接触的非接触状态。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4a)中,在浇灌件61硬化之前,使用盖部31和夹具对电路基板32的位置进行调节。具体而言,通过使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变形来对凹部30a内的电容器35的位置以及凹部30d内的线圈77的位置进行调节。由此,对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的位置进行调节。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5a)中,使用螺钉(未图示)将电路基板32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6a)中,将盖部31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5中上侧)组合于逆变器壳体30。此时,连接器36的端子被插入于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由此,连接器36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然后,利用多个螺钉将盖部31及逆变器壳体30固定于压缩机外壳11。由此,组装出逆变器装置20。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逆变器装置20中,在将电路基板32、母线120、线圈77及电容器35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之前,将电路基板32、母线120、线圈77及电容器35电连接,且该逆变器装置20包括位置调节结构110、110a,该位置调节结构110、110a在电路基板32、母线120、线圈77及电容器35一体化的状态下对电路基板32相对于逆变器壳体30的位置进行调节。
因此,通过使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变形来对凹部30a、30d内的电容器35、线圈77的位置进行调节。伴随于此,能正确地对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的位置进行调节。由此,当将盖部31组合于逆变器壳体30时,能正确地将连接器36的端子插入于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由此,能良好地将连接器36的端子36a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使用保持件,而能够通过由凹部30a、30d、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构成的位置调节结构110、110a对电路基板32、母线120、线圈77及电容器35相对于逆变器壳体30的位置进行调节。因此,能减小逆变器装置20的体型。
利用多个端子35b将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35及母线120之间机械性地连接。因此,当母线120和电容器35振动时,能对应力从母线120或者电容器35施加于引线端子35a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能防止在用于将电容器35及母线120之间连接的引线端子35a、焊锡中产生故障。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将母线120配置成从轴线方向第二侧观察时与电路基板32重叠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替代,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将母线120配置成从轴线方向第二侧观察时相对于电路基板32偏移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7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20的主要构成零件。图8是图7中VIII-VIII剖视图。图7、图8中的与图5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构件。本实施方式的母线120被配置成从轴线方向观察时相对于电路基板32偏移。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未使用线圈77。
接着,使用图9,对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9是表示逆变器装置2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在最初的工序(S100a)中,在逆变器壳体30配置于压缩机外壳11侧的状态下,将润滑脂60作为能变形的第一变形部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7中上侧)涂布于逆变器壳体30的凹部30a中的底部40。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1a)中,将电容器35的引线端子35a与母线的电气配线电连接。此时,将电容器35的多个端子35b与母线120之间机械性地连接在一起。由此,电容器35及母线120之间的距离被多个端子35b固定为恒定。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1c)中,将设于母线120的端子120b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由此,母线120的电气配线经由端子120b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伴随于此,组装出电容器35、母线120、及电路基板32一体化后的副组装件(一体电机零件)。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2)中,将副组装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7中上侧)搭载于逆变器壳体30。具体而言,在电容器35进入凹部30a的状态下,将电容器35、电路基板32及母线120搭载于逆变器壳体30。由此,电容器35、电路基板32及母线120由逆变器壳体30支承。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3a)中,将硬化前的浇灌件61作为能变形的第二变形部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7中上侧)涂布于逆变器壳体30中的形成凹部30a的侧面与电容器35之间。由此,构成位置调节结构110,利用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使电容器35和逆变器壳体30处于不接触的非接触状态。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4a)中,在浇灌件61硬化之前,使用盖部31和夹具对电路基板32的位置进行调节。具体而言,通过使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变形来对凹部30a内的电容器35的位置进行调节。伴随于此,对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的位置进行调节。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5a)中,使用螺钉100将母线120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使用螺钉(未图示)将电路基板32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6a)中,将盖部31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7中上侧)组合于逆变器壳体30。此时,连接器36的端子被插入于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由此,连接器36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然后,利用多个螺钉将盖部31及逆变器壳体30固定于压缩机外壳11。由此,组装出逆变器装置20。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逆变器装置20中,在将电路基板32、母线120及电容器35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之前,将电路基板32、母线120及电容器35电连接,且该逆变器装置20包括位置调节结构110,该位置调节结构110在电路基板32、母线120及电容器35一体化的状态下对电路基板32相对于逆变器壳体30的位置进行调节。
因此,通过使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变形来对凹部30a内的电容器35的位置进行调节。伴随于此,能正确地对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的位置进行调节。由此,当将盖部31组合于逆变器壳体30时,能正确地将连接器36的端子插入于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由此,能良好地将连接器36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不使用保持件而能够通过由凹部30a、润滑脂60及浇灌件61构成的位置调节结构110对电路基板32、母线120及电容器35相对于逆变器壳体30的位置进行调节。因此,能减小逆变器装置20的体型。
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利用多个端子35b将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35及母线120之间机械性地连接。因此,能抑制应力从母线120或电容器35施加于引线端子35a的情况。
(第四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将电路基板32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替代,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将电路基板32固定于盖部31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0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20的主要构成零件。图10中的与图5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压配合连接,在该压配合连接中,设于母线120的端子120a被插入于电路基板32的通孔,以将母线120及电路基板32之间连接。电路基板32利用螺钉100固定于盖部3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未使用线圈77。
接着,使用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逆变器装置2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逆变器装置20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在最初的工序(S100a)中,在逆变器壳体30配置于压缩机外壳11侧的状态下,将润滑脂60作为能变形的第一变形部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10中上侧)涂布于逆变器壳体30的凹部30a中的底部40。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1a)中,将电容器35的引线端子35a与母线的电气配线电连接。此时,利用多个端子35b将电容器35及母线120机械性地连接在一起。由此,电容器35及母线120之间的距离被多个端子35b固定。由此,组装出电容器35及母线120一体化后的副组装件(一体电机零件)。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2a)中,将副组装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10中上侧)搭载于逆变器壳体30。具体而言,在电容器35进入凹部30a的状态下,将电容器35及母线120搭载于逆变器壳体30。由此,电容器35及母线120由逆变器壳体30支承。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3)中,将硬化前的浇灌件61作为能变形的第二变形部件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10中上侧)涂布于逆变器壳体30中的形成凹部30a的侧面与电容器35之间。由此,构成位置调节结构110,利用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使电容器35和逆变器壳体30处于不接触的非接触状态。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4b)中,在浇灌件61硬化之前,使用盖部31和夹具对母线120的位置进行调节。具体而言,通过使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变形来对凹部30a内的电容器35的位置进行调节。由此,对母线120中的端子120a的位置进行调节。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5b)中,使用螺钉100将母线120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
在接下来的工序(S110)中,使用螺钉100将电路基板32固定于盖部31。
在接下来的工序(S106a)中,将盖部31从轴线方向第二侧(图10中上侧)组合于逆变器壳体30。此时,设于母线120的端子120a被插入于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由此,母线120的端子120a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然后,利用多个螺钉将盖部31及逆变器壳体30固定于压缩机外壳11。由此,组装出逆变器装置20。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在逆变器装置20中,在将电路基板32、母线120及电容器35固定于逆变器壳体30之前,将电路基板32、母线120及电容器35电连接,且该逆变器装置20包括位置调节结构110,该位置调节结构110在电路基板32、母线120及电容器35一体化的状态下对母线120相对于逆变器壳体30的位置进行调节。
因此,通过使浇灌件61及润滑脂60变形来对凹部30a内的电容器35的位置进行调节。伴随于此,能对母线120的端子120a的位置进行调节。由此,当将盖部31组合于逆变器壳体30时,能正确地将母线120的端子120a插入于电路基板32中的通孔。由此,能良好地将母线120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不使用保持件而能够通过由凹部30a、润滑脂60及浇灌件61构成的位置调节结构110对母线120及电容器35相对于逆变器壳体30的位置进行调节。因此,能减小逆变器装置20的体型。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第三实施方式中,对通过压配合连接将连接器36的端子36a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除了压配合连接之外的连接方法将连接器36的端子36a与电路基板32电连接。
同样地,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除了压配合连接之外的连接方法将端子120a和母线120电连接。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S100的工序之后、实施S101的工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替代,也可以在S101的工序之后、实施S100的工序。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S100a的工序之后、实施S101a、S101b、S101c的工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替代,也可以在S101a、S101b、S101c的工序之后、实施S100a的工序。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S100的工序之后、实施S101a、S101c的工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替代,也可以在S101a、S101c的工序之后、实施S100的工序。
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S100的工序之后、实施S101a的工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替代,也可以在S101a的工序之后、实施S100的工序。
在上述第二、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使用端子35b以作为用于将电容器35及母线120之间机械性连接的固定部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螺钉和螺栓以作为固定部件。
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在逆变器壳体30的凹部30a的底部40与电容器35之间配置有润滑脂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替代,也可以配置浇灌件及散热片材中的任一方。或者,也可以配置润滑脂、浇灌件及散热片材中的两个以上的构件。散热片材被用于将从电容器35产生的热量传递至逆变器壳体30。例如,散热片材由硅酮等构成。
同样地,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逆变器壳体30的凹部30d的底部42与线圈77之间配置浇灌件及散热片材中的任一方。或者,也可以配置润滑脂、浇灌件及散热片材中的两个以上的构件。
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将支承电路基板32及电容器35的逆变器壳体30作为本发明的机械零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替代,也可以将供电路基板32及电容器35等电气零件搭载的台座作为本发明的机械零件。
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由一个壳体构成作为本发明的机械零件的逆变器壳体3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两个以上的分割壳体组合而构成作为本发明的机械零件的逆变器壳体30。
在上述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电气装置作为逆变器装置2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除了逆变器装置20之外的电气设备作为本发明的电气装置。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构成驱动电路51的电容器35及电路基板32作为本发明的电气零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构成驱动电路51的电气零件,则也可以将除了电容器35之外的线圈、电阻元件、半导体元件等各种电气零件作为本发明的电气零件。
在上述第二、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将构成驱动电路51的电容器35、母线120、线圈77及电路基板32作为本发明的电气零件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构成驱动电路51的电气零件,则也可以将除了电容器35、母线120、线圈77及电路基板32之外的零件作为本发明的电气零件。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专利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不是彼此无关系的,除了明确不能组合的情况之外,能适当地进行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除了明确指出特别必须的情况以及在原理上明确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也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本发明是依据实施例记述的,但应该理解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例和结构。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变形例和均等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组合、形态、以及在上述各种组合、形态中仅包括一个要素、一个以上的要素或者一个以下的要素的其它组合的形态也进入本发明的范畴和思想范围内。

Claims (15)

1.一种电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32、35、77),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32、35、77)构成电路(51);
一个以上的机械零件(30),所述一个以上的机械零件(30)对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进行支承,并固定于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
位置调节结构(110、110a),在固定所述一个以上的机械零件和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之前,该位置调节结构(110、110a)在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一体化的状态下对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相对于所述一个以上的机械零件的位置进行调节;
变形部件(60、61),该变形部件(60、61)存在于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中的任一个电气零件与所述机械零件之间,并能进行变形;以及
中间部件(120),该中间部件(120)与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一体化,并将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之间电连接,
所述位置调节结构是如下的结构:所述任一个电气零件和所述机械零件通过所述变形部件而维持非接触状态、并通过所述变形部件的变形对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相对于所述机械零件的位置进行调节,
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中的任一个电气零件通过电气连接端子(35a)与所述中间部件电连接,
所述任一个电气零件和所述中间部件通过固定部件(35b)机械性连接,从而所述固定部件(35b)将所述中间部件(120)与所述任一个电气零件之间的距离固定为恒定,对应力从所述任一个电气零件或所述中间部件施加于所述电气连接端子的情况进行抑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部件是浇灌件、润滑脂及散热片材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浇灌件将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中的任一个电气零件固定于所述机械零件,所述润滑脂将热量从所述任一个电气零件传递至所述机械零件,所述散热片材将热量从所述任一个电气零件传递至所述机械零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械零件包括第一壳体,该第一壳体构成对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进行收纳的框体,
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具有:
第一电气零件(35、77),该第一电气零件(35、77)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30a、30d)内;以及
第二电气零件(32),该第二电气零件(32)被配置成覆盖所述第一电气零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气零件是电容器或线圈,
所述第二电气零件是电路基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壳体(31),该第二壳体(31)与所述第一壳体一起构成对所述电容器及所述电路基板进行收纳的框体;以及
端子(36a),该端子(36a)配置于所述第二壳体,并与所述电路基板电连接,
所述位置调节结构在所述第一壳体的所述凹部内通过所述变形部件的变形调节所述电容器的位置,从而对所述电路基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位置进行调节。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械零件是对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进行支承的第一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31)一起构成对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进行收纳的框体,
所述两个以上的电气零件包括:
第一电气零件(35、77),该第一电气零件(35、77)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30a);
母线,该母线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并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气零件电连接的电气配线和与所述电气配线电连接的端子(120a);以及
第二电气零件(32),该第二电气零件(32)支承于所述第二壳体,并与所述母线的所述端子电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气零件是电容器或线圈,
所述第二电气零件是电路基板。
8.一种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对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电气装置进行制造,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工序(S101),在该第一工序(S101)中,对所述第一电气零件和所述第二电气零件一体化后的一体电气零件进行组装;
第二工序(S100),在该第二工序(S100)中,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30a、30d)的底面配置作为所述变形部件的第一变形部件;
第三工序(S102),在所述第一工序及所述第二工序之后,在该第三工序(S102)中,以所述第一电气零件进入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内的方式将所述一体电气零件搭载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
第四工序(S103),在所述第三工序之后,在该第四工序(S103)中,将作为所述变形部件的第二变形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形成所述凹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电气零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变形部件和所述第二变形部件构成所述位置调节结构。
9.一种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该电气装置是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电气装置,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工序(S101),在该第一工序(S101)中,对所述电容器及所述电路基板一体化后的一体电气零件进行组装;
第二工序(S100),在该第二工序(S100)中,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30a)的底面配置作为所述变形部件的第一变形部件;
第三工序(S102),在所述第一工序及所述第二工序之后,在该第三工序(S102)中,以所述电容器进入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内的方式将所述一体电气零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
第四工序(S103),在所述第三工序之后,在该第四工序(S103)中,将作为所述变形部件的第二变形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形成所述凹部的侧面与所述电容器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变形部件和所述第二变形部件构成所述位置调节结构;
第五工序(S104),在所述第四工序之后,在该第五工序(S104)中,通过使所述第一变形部件和所述第二变形部件变形来调节所述电容器的位置,从而对所述电路基板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位置进行调节;
第六工序(S105),在所述第五工序之后,在该第六工序(S105)中,将所述电路基板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
第七工序(S106),在所述第六工序之后,在该第七工序(S106)中,将所述第二壳体组合于所述第一壳体以构成对所述电容器及所述电路基板进行收纳的框体,并将所述端子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将所述第一变形部件从规定方向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的底面,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将所述一体电气零件从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同的方向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
在所述第四工序中,将所述第二变形部件从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同的方向配置于形成所述凹部的侧面与所述电容器之间,
在所述第七工序中,将所述第二壳体从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同的方向组合于所述第一壳体。
11.如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形部件具有浇灌件、润滑脂及散热片材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浇灌件将所述第一电气零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润滑脂将热量从所述第一电气零件传递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散热片材将热量从所述第一电气零件传递至所述第一壳体,
所述第二变形部件具有浇灌件,该浇灌件将所述第一电气零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12.一种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该电气装置是权利要求6中记载的电气装置,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工序(S101a),在该第一工序(S101a)中,对所述第一电气零件和所述母线一体化后的一体电气零件进行组装;
第二工序(S100),在该第二工序(S100)中,在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30a)的底面配置作为所述变形部件的第一变形部件;
第三工序(S102a),在所述第一工序及所述第二工序之后,在该第三工序(S102a)中,以所述第一电气零件进入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内的方式将所述一体电气零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
第四工序(S103),在所述第三工序之后,在该第四工序(S103)中,将作为所述变形部件的第二变形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中的形成所述凹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电气零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变形部件和所述第二变形部件构成所述位置调节结构;
第五工序(S104a),在所述第四工序之后,在该第五工序(S104a)中,通过使所述第一变形部件和所述第二变形部件变形来调节所述第一电气零件的位置,从而对所述母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位置进行调节;
第六工序(S105a),在所述第五工序之后,在该第六工序(S105a)中,将所述母线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以及
第七工序(S106a),在所述第六工序之后,在该第七工序(S106a)中,将所述第二壳体组合于所述第一壳体以构成对所述第一电气零件、所述母线及所述第二电气零件进行收纳的框体,并将所述母线的所述端子与所述第二电气零件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工序中,将所述第一变形部件从规定方向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凹部的底面,
在所述第三工序中,将所述一体电气零件从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同的方向配置于所述第一壳体,
在所述第四工序中,将所述第二变形部件从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同的方向配置于形成所述凹部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电气零件之间,
在所述第七工序中,将所述第二壳体从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同的方向组合于所述第一壳体。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形部件具有浇灌件、润滑脂及散热片材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浇灌件将所述第一电气零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润滑脂将热量从所述第一电气零件传递至所述第一壳体,所述散热片材将热量从所述第一电气零件传递至所述第一壳体,
所述第二变形部件具有浇灌件,该浇灌件将所述第一电气零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15.一种电动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5、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气装置。
CN201580056169.1A 2014-10-09 2015-09-24 电气装置、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动压缩机 Active CN1070786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08282A JP6365209B2 (ja) 2014-10-09 2014-10-09 電気装置、電気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動圧縮機
JP2014-208282 2014-10-09
PCT/JP2015/004850 WO2016056194A1 (ja) 2014-10-09 2015-09-24 電気装置、電気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動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78609A CN107078609A (zh) 2017-08-18
CN107078609B true CN107078609B (zh) 2019-09-17

Family

ID=556528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6169.1A Active CN107078609B (zh) 2014-10-09 2015-09-24 电气装置、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动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62701B2 (zh)
JP (1) JP6365209B2 (zh)
CN (1) CN107078609B (zh)
DE (1) DE112015004622T5 (zh)
WO (1) WO20160561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18413B1 (en) 2016-09-20 2023-01-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EP3358738A1 (de) * 2017-02-03 2018-08-0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Leistungshalbleiterschaltung
JP6981006B2 (ja) * 2017-02-03 2021-12-1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271054B1 (ja) * 2017-02-17 2018-01-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回転電機
JP6832790B2 (ja) * 2017-05-19 2021-0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装置
JPWO2019064896A1 (ja) * 2017-09-29 2020-10-2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DE102018110754A1 (de) * 2018-05-04 2019-11-07 C. & E. Fein Gmbh Elektronikeinheit
CN112119579B (zh) * 2018-05-14 2024-04-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功率转换装置
JPWO2020040278A1 (ja) * 2018-08-24 2021-08-10 日本電産エレシス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ユニット、モータユニット
JP2020145804A (ja) * 2019-03-05 2020-09-10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電動機組立体および給水装置
JP6760691B1 (ja) * 2019-05-10 2020-09-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EP4027494B1 (en) * 2021-01-08 2023-11-08 Taiga Motors Inc. Drive unit for electric vehicle
DE102021214753A1 (de) 2021-12-21 2023-06-22 Vitesco Technologies Germany Gmbh Aktuatorvorrichtung
DE102021214755A1 (de) 2021-12-21 2023-06-22 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 Gehäusevorrichtung für eine Fluidpumpe
JP2024037427A (ja) * 2022-09-07 2024-03-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動式の車両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32930A (ja) * 2002-06-27 2004-0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油圧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63061A (ja) * 2006-03-29 2007-10-11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動コンプレッサ
JP2007295639A (ja) * 2006-04-20 2007-11-08 Denso Corp 車両用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12122439A (ja) * 2010-12-10 2012-06-2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CN104205330A (zh) * 2012-03-01 2014-1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用半导体模块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356991B1 (en) * 1988-08-31 1995-01-11 Hitachi, Ltd. Inverter device
JP3976512B2 (ja) * 2000-09-29 2007-09-19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冷媒圧縮用電動式圧縮機
JP3818163B2 (ja) 2002-01-30 2006-09-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圧縮機
DE10302791B4 (de) 2002-01-30 2016-03-17 Denso Corporation Elektrokompressor
JP3864873B2 (ja) * 2002-08-09 2007-01-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子制御装置
JP4325456B2 (ja) 2004-03-25 2009-09-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プレスフィットコネクタ組み付け方法
JP5209259B2 (ja) 2007-09-25 2013-06-12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駆動回路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JP5107013B2 (ja) * 2007-12-13 2012-12-2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JP4898931B2 (ja) * 2010-02-10 2012-03-21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US8777591B2 (en) * 2010-02-16 2014-07-15 Heng Sheng Precision Tech. Co., Ltd. Electrically driven compressor system for vehicl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32930A (ja) * 2002-06-27 2004-01-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油圧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63061A (ja) * 2006-03-29 2007-10-11 Toyota Industries Corp 電動コンプレッサ
JP2007295639A (ja) * 2006-04-20 2007-11-08 Denso Corp 車両用モータ駆動装置
JP2012122439A (ja) * 2010-12-10 2012-06-2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圧縮機
CN104205330A (zh) * 2012-03-01 2014-1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力用半导体模块以及电力变换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56194A1 (ja) 2016-04-14
US10362701B2 (en) 2019-07-23
DE112015004622T5 (de) 2017-06-22
CN107078609A (zh) 2017-08-18
US20170295662A1 (en) 2017-10-12
JP2016082603A (ja) 2016-05-16
JP6365209B2 (ja) 2018-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8609B (zh) 电气装置、电气装置的制造方法及电动压缩机
CN107148733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CN108431423B (zh) 压缩机
CN104782041B (zh) 高电压电气装置以及电动压缩机
CN104781554B (zh) 逆变器一体式电动压缩机
CN105101744B (zh) 具有集成电气部件的用于冷却其的冷却板
CN106575881B (zh) 电力存储装置、电子装置、电动车辆和电力系统
EP2398136B1 (en) Inverter device and inverter-integrated electric compressor
CN105264229B (zh) 逆变器一体型电动压缩机
CN107852103A (zh) 逆变器装置
KR20130024786A (ko) 축전 장치 및 전기 차량
CN105658959B (zh) 电动压缩机
JPWO2016132414A1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蓄電装置、蓄電システム、制御方法、電子機器、電動車両および電力システム
JP6750549B2 (ja) 電動圧縮機
JP2005036773A (ja) 車両用インバータ一体型電動コンプレッサ
CN106171052B (zh) B+安装的集成有源整流器电子设备
CN106134062B (zh) 电动压缩机
CN110429765A (zh) 用于空调设施的电压缩机的马达壳体
CN109121457A (zh) 电子电路装置及包括该电子电路装置的逆变器一体型电动压缩机
JP2023545030A (ja) 電気パワーモジュールおよびdcリンクコンデンサを有する電気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のような電気システム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JP2022081020A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モータ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
CN207328174U (zh) 动力模块及包括其的电动汽车
CN110192337A (zh) 功率转换装置
JP2016158455A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および電動圧縮機
WO2023228639A1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動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