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41136A - 通路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路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41136A
CN107041136A CN201680001146.5A CN201680001146A CN107041136A CN 107041136 A CN107041136 A CN 107041136A CN 201680001146 A CN201680001146 A CN 201680001146A CN 107041136 A CN107041136 A CN 107041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device
side conveying
mobile
affixed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114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41136B (zh
Inventor
伊东夫
伊东一夫
中村龙彦
户田浩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to Denki K K
Itoh Denk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to Denki K 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to Denki K K filed Critical Ito Denki K K
Publication of CN107041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41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41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411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1/00Supporting or protective framework or housings for endless load-carriers or traction elements of belt or chain convey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3/00Roller-w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1/00Supporting or protective framework or housings for endless load-carriers or traction elements of belt or chain conveyors
    • B65G21/10Supporting or protective framework or housings for endless load-carriers or traction elements of belt or chain conveyors movable, or having interchangeable or relatively movable parts; Devices for moving framework or parts thereof
    • B65G21/14Supporting or protective framework or housings for endless load-carriers or traction elements of belt or chain conveyors movable, or having interchangeable or relatively movable parts; Devices for moving framework or parts thereof to allow adjustment of length or configuration of load-carrier or traction el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3/00Roller-ways
    • B65G13/11Roller frames
    • B65G13/12Roller frames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termediate Stations On Conveyors (AREA)
  • Branching, Merging, And Special Transfer Between Conveyors (AREA)
  • Framework For Endless Convey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通路形成装置,其构成一系列的物品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在工作者横穿物品输送路径时打开通过用的通路,特征在于:具有固定侧输送装置和移动侧输送装置,具有使移动侧输送装置升降的升降功能和使移动侧输送装置直线移动的直线移动功能,固定侧输送装置位于一定的高度位置,通路形成装置能形成如下所述的姿态:物品输送时姿态,移动侧输送装置从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突出成悬臂状,并在与固定侧输送装置大致相同的高度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直线地排列;和通路开放姿态,利用上述升降功能使移动侧输送装置的高度下降,并利用上述直线移动功能使移动侧输送装置向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移动,从而移动侧输送装置位于固定侧输送装置之下且移动侧输送装置的一部分或全部与固定侧输送装置在同一平面上重叠。

Description

通路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路形成装置,其设置在沿着输送路径输送物品的输送装置,能够在输送路径上形成横穿输送路径的通路,并且涉及一种通路形成装置,在通路上配置输送装置而该输送装置构成该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当工作者、输送车、叉车等通过在该通路时能够使输送装置从通路上退避。
背景技术
目前的输送装置具有用于将物品向各个方向输送的多个输送路径。另一方面,工厂内等用于设置输送装置的区域受到限制,在该有限的区域配置多个输送路径。因此,工作者、输送车、叉车等作业车辆在输送装置内移动并不容易。
现有技术中,设置有渡过台阶或者掀起式输送装置,以使得工作者和作业车辆能够在输送装置内移动。
但是,对于渡过台阶,工作者能够通过,但是作业车辆无法通过。另外,掀起式输送装置与固定的输送装置邻接地设置,掀起式输送装置中的掀起可动部移动到固定的输送装置的上方。因此,必需在固定的输送装置的上方确保掀起可动部能够移动的空间。另外,需要用于使掀起可动部动作的较大的动力。
因此,为了消除上述的不良情况,考虑由可伸缩的输送装置连接一个输送路径和另一个输送路径。
即,当使输送装置延伸而增长全长时,一个输送路径能够与另一个输送路径连接来输送物品,当使输送装置缩减而减短全长时,一个输送路径与另一个输送路径之间被隔断,而能够形成工作者和作业车辆可通过的空间。另外,如果是可伸缩的输送装置,则无需在固定的输送装置的上方确保空间。
但是,本发明者们进行调查时,没有发现这样的现有技术,发现了认为类似的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447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输送装置中,支载辊固定于链条。而且,通过链条的拉出操作或者卷绕操作而使支载辊水平移动。如果没有使支载辊旋转驱动的驱动源,支载辊上的物品不由工作者用手按压等,则无法向邻接的另外的输送装置移动。即,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输送装置不是能够起到本案申请人所期望的作用效果的输送装置。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路形成装置,其使可移动的输送装置向固定的输送装置内退避,而能够形成工作者和作业车辆的通路,在通路配置可移动的输送装置时,与物品的重量无关,能够将输送装置的输送面维持在一定的高度。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通路形成装置,其构成一系列的物品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在工作者横穿物品输送路径时,打开通过用的通路,所述通路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固定侧输送装置和移动侧输送装置,具有使移动侧输送装置升降的升降功能和使移动侧输送装置直线移动的直线移动功能,固定侧输送装置位于一定的高度位置,所述通路形成装置能够形成如下所述的姿态:物品输送时姿态,移动侧输送装置从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突出成悬臂状,并且在与固定侧输送装置大致相同的高度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直线地排列;和通路开放姿态,利用上述升降功能使移动侧输送装置的高度下降,并且利用上述直线移动功能向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移动,从而移动侧输送装置位于固定侧输送装置之下且移动侧输送装置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固定侧输送装置在同一平面上重叠。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使移动侧输送装置升降的升降功能和使移动侧输送装置直线移动的直线移动功能,所以移动侧输送装置能够升降移动和直线移动。在此,直线移动是指水平方向或者大致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移动侧输送装置能够形成物品输送时姿态和通路开放姿态。
即,通过移动侧输送装置进行直线移动,移动侧输送装置从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突出成悬臂状,并且移动侧输送装置通过在突出的状态下上升,而配置在与位于一定高度的位置的固定侧输送装置大致相同的高度。
其结果是,能够使移动侧输送装置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直线地排列,固定侧输送装置的输送面与移动侧输送装置的输送面为大致相同的高度,直线地相连(物品输送时姿态)。另外,由于移动侧输送装置从定侧输送装置侧突出成悬臂状,所以移动侧输送装置收纳在固定侧输送装置侧时,成为在通路上不存在任何装置的状态,工作者等能够通过。
移动侧输送装置从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突出成悬臂状,具有刚性。由此,即使在移动侧输送装置的输送面载置物品,也不会产生移动侧输送装置的输送面弯曲下降的情况。因此,物品能够在移动侧输送装置和与移动侧输送装置的输送方向下游侧邻接的另外的输送装置之间流畅地移动。
另外,利用升降功能使移动侧输送装置的高度下降,并且利用直线移动功能使移动侧输送装置向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移动,从而移动侧输送装置位于固定侧输送装置之下且移动侧输送装置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固定侧输送装置在同一平面上重叠(通路开放姿态)。即,能够在固定侧输送装置的下方收纳移动侧输送装置,能够实现通路开放姿态时的省空间化。
优选包括以使移动侧输送装置直线地移动的方式进行引导的直线引导件、进行直线移动的卡合部件和凸轮,卡合部件与移动侧输送装置卡合来推拉移动侧输送装置,移动侧输送装置与凸轮卡合来进行升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直线引导件能够使移动侧输送装置可靠地直线移动。即,直线引导件在水平方向上延伸时,移动侧输送装置能够沿直线引导件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由于卡合部件与移动侧输送装置卡合来推拉移动侧输送装置,所以移动侧输送装置沿直线引导件直线地往复移动。
即,移动侧输送装置被卡合部件按压而在离开固定侧输送装置的方向上与卡合部件一起直线移动。另外,移动侧输送装置被卡合部件牵引,与卡合部件一起在靠近固定侧输送装置的方向上直线移动。
移动侧输送装置与凸轮卡合而进行升降。即,能够利用凸轮简单地构成升降功能。
优选上述凸轮形成在上述卡合部件,并具有移动阻止机构,该移动阻止机构以移动侧输送装置从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突出成悬臂状的状态、且移动侧输送装置和固定侧输送装置在同一平面上没有重叠的状态时移动侧输送装置的位置为终点位置,阻止移动侧输送装置在离开固定侧输送装置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移动侧输送装置在终点位置时卡合部件进一步移动,利用设置在卡合部件的凸轮,移动侧输送装置上升至与固定侧输送装置大致相同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合部件对移动侧输送装置在离开固定侧输送装置的方向上进行按压时,移动侧输送装置直线移动至到达终点位置。而且,移动侧输送装置到达终点位置时,利用移动阻止机构,移动侧输送装置的直线移动停止。即,卡合部件不能超过终点位置地使移动侧输送装置直线移动。
换言之,利用移动阻止机构,在移动侧输送装置从固定侧输送装置最大限度地突出成悬臂状的终点位置,能够可靠地阻止移动侧输送装置的水平方向的直线移动。
移动侧输送装置位于从固定侧输送装置最大限度地突出成悬臂状的终点位置时,移动侧输送装置和固定侧输送装置在同一平面上没有重叠,因此移动侧输送装置能够不与固定侧输送装置碰撞地上升。
另外,由于在卡合部件形成有凸轮,所以卡合部件进一步直线移动时,直线方向的移动停止了的移动侧输送装置被凸轮抬起而上升。而且,移动侧输送装置能够到达与固定侧输送装置大致相同的高度。
相反,卡合部件向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移动时,首先,由凸轮抬起的移动侧输送装置下降。卡合部件进一步向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移动时,处于终点位置的移动侧输送装置被卡合部件牵引而向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直线移动。
优选在固定侧输送装置侧与移动侧输送装置之间设置有中间插设部件,上述中间插设部件能够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直线移动,并且,移动侧输送装置能够相对于中间插设部件直线移动,中间插设部件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的直线移动方向和移动侧输送装置相对于中间插设部件的直线移动方向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固定侧输送装置侧与移动侧输送装置之间设置中间插设部件,上述中间插设部件能够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直线移动,由此当中间插设部件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直线移动时,移动侧输送装置也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直线移动。
另外,由于移动侧输送装置能够相对于中间插设部件直线移动,中间插设部件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的直线移动方向与移动侧输送装置相对于中间插设部件的直线移动方向一致,所以移动侧输送装置能够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在相同方向上进一步直线移动。因此,移动侧输送装置的直线移动距离长,能够使用较长的移动侧输送装置。
换言之,通过将较长的移动侧输送装置收纳在固定侧输送装置内,能够确保宽度宽的通路。
优选设置有环状部件和具有使该环状部件运行的驱动电动机的驱动机构,上述卡合部件设置在上述环状部件的中途。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环状部件和具有使该环状部件运行的驱动电动机的驱动机构,上述卡合部件设置在上述环状部件的中途,所以当对驱动电动机驱动时,卡合部件与环状部件一起直线移动。使驱动电动机反向旋转时,能够使卡合部件反方运行。
优选卡合部件由一个上述驱动电动机驱动而往复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卡合部件由一个上述驱动电动机驱动而往复移动,所以能够利用一个上述驱动电动机实施移动侧输送装置的直线移动和升降移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通路形成装置,能够使移动侧输送装置向固定侧输送装置内退避而形成工作者、作业车辆的通路。另外,在将移动侧输送装置配置在通路时,与物品的重量无关,能够将移动侧输送装置的输送面维持在一定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路形成装置的输送装置的部分立体图,表示通路形成装置的移动侧输送装置从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突出的物品输送时姿态。
图2是具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路形成装置的输送装置的部分立体图,表示通路形成装置的移动侧输送装置收纳在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的通路开放姿态。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路形成装置的立体图,表示移动侧输送装置从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突出的状态。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路形成装置的立体图,表示从图3所示的状态移动侧输送装置上升成为物品输送时姿态的状态。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路形成装置的立体图,表示移动侧输送装置收纳在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的通路开放姿态。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通路形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将驱动装置的一部分截断表示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下方观看移动侧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驱动装置中的链条的挂设方式的立体图。
图10是中间插设部件和卡合部件的立体图,表示链条对两部件的挂设方式。
图11是将通路形成装置的一部分截断表示的正面图,表示移动侧输送装置下降的状态。
图12是将通路形成装置的一部分截断表示的正面图,表示移动侧输送装置上升的状态。
图13是透过通路形成装置的主要部表示的侧面图,(a)表示通路开放姿态,(b)表示移动侧输送装置从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突出的状态,(c)表示移动侧输送装置从(b)的状态开始上升的物品输送时姿态。
图14是表示将本发明的两个通路形成装置设置在输送路径上的布局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输送装置1(物品输送路径)包括上游侧输送装置2、下游侧输送装置3、通路形成装置6。在上游侧输送装置2与下游侧输送装置3之间配置通路形成装置6。
在图1、图2中,输送装置1仅描绘了上游侧输送装置2、下游侧输送装置3、通路形成装置6,但是还另外相邻配置有多个输送装置。
上游侧输送装置2和下游侧输送装置3是具有多个辊的辊输送装置。多个辊中的一个为电动机内置辊(驱动辊),其它的为从动辊。各辊由带连结而传递动力。即,当驱动电动机内置辊时,从动辊也旋转,能够输送物品W。上游侧输送装置2和下游侧输送装置3的电动机内置辊在由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到物品W时被驱动。
如图3、图4所示,通路形成装置6包括固定侧输送装置4、移动侧输送装置5。
固定侧输送装置4是包括框架状的框体4a、驱动带轮81a、从动带轮81b的带输送装置。在驱动带轮81a与从动带轮81b之间配置有多个滚子81c。驱动带轮81a、从动带轮81b和多个滚子81c的各轴固定在框体4a。
固定侧输送装置4设置在驱动装置7之上。
如图6所示,驱动装置7包括长方体形状的框体8、中间插设部件25、承接部件26a、26b、卡合部件27a、27b。
如图7所示,在框体8的内部形成有空间10。在框体8中的物品W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侧面设置有开口11。
如图7所示,在空间10设置有驱动辊12(驱动电动机)、链轮支承轴13a~13d、直线引导件18、19。链轮支承轴13a~13c和驱动辊12配置在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从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依次配置有链轮支承轴13a、链轮支承轴13b、驱动辊12、链轮支承轴13c。在链轮支承轴13c的正上方配置链轮支承轴13d。
链轮支承轴13a~13d被支承在框体8。
在链轮支承轴13a隔开规定的间隔安装有链轮14a、15a。链轮14a、15a是同样的链轮,经由未图示的轴承安装在链轮支承轴13a。即,链轮14a、15a能够相对于链轮支承轴13a旋转。
同样地,在链轮支承轴13b~13d上隔开规定的间隔经由未图示的轴承安装有链轮14b~14d、15b~15d。
驱动辊12是电动机内置辊,包括辊主体12a和轴12b。在辊主体12a的内部配置有未图示的电动机和减速器。轴12b固定在框体8。电动机的驱动力经由减速器传递至辊主体12a。即,当驱动电动机时,主体12a旋转。在辊主体12a的外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固定有链轮16、17。即,链轮16、17能够与辊主体12a一体旋转。
如图9所示,链轮14a~14d和链轮16配置在相同铅垂面内,包括链条50a构成一系列的链条驱动机构。同样,链轮15a~15d和链轮17配置在另一相同铅垂面内,包括链条50b构成一系列的链条驱动机构。
直线引导件18、19沿从框体8中的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延伸的侧壁8a、8b的内侧的面配置。直线引导件18、19位于水平上相同的高度,彼此相对。直线引导件18、19的两端被封闭。特别是,直线引导件18、19的下游侧端部被封闭部件20、21封闭。
如图6、图10所示,中间插设部件25包括侧板22a、22b和链轮支承轴23a、23b。
侧板22a、22b是相同形状和大小的板部件,具有刚性。侧板22a、22b以铅垂姿态彼此相对。
如图6所示,在侧板22b的与侧板22a相对一侧的面设置有直线引导件31。直线引导件31具有槽部31a,并且以槽部31a从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延伸的方式固定在侧板22b。同样,在侧板22a也固定有具有槽部30a(图11、图12)的直线引导件30。直线引导件30、31是相同的长度,平行且高度一致。
在直线引导件31的两端设置有将槽部31a封闭的封闭部件41a、41b。同样,在直线引导件30的两端也设置有将槽部30a(图11、图12)闭锁的封闭部件40a、40b。
在侧板22a中的设置有直线引导件30一侧的相反侧的面设置有滚子32a、33a。滚子32a、33a配置在相同的高度位置。滚子33a配置在侧板22a中的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附近,滚子32a配置在侧板22a中的从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至下游侧为止的中央部分、或者比中央部分偏靠上游侧的位置。在侧板22b也与侧板22a同样设置有滚子32b、33b(在图6中仅表示安装中心位置)。
如图11所示,侧板22a的滚子32a与侧板22b的滚子32b的间隔和侧板22a的滚子33a与侧板22b的辊33b的间隔,与设置在框体8的直线引导件18的槽部18a与直线引导件19的槽部19a的间隔一致。
链轮支承轴23a、23b是相同的长度,在链轮支承轴23a经由未图示的轴承安装有链轮36a、37a,在链轮支承轴23b经由未图示的轴承安装有链轮36b、37b。链轮36a、37a的间隔和链轮36b、37b的间隔,与安装在框体8的链轮支承轴13a的链轮14a、15a的间隔一致。
链轮支承轴23a、23b分别配置在侧板22a、22b之间,链轮支承轴23a、23b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侧板22a、22b。即,链轮支承轴23a固定在侧板22a、22b的下游侧的端部附近,链轮支承轴23b固定在侧板22a、22b的上游侧的端部附近。链轮支承轴23a配置在比链轮支承轴23b高的位置,链轮36a、37a的最下部的高度与链轮36b、37b的最上部的高度一致。
如图6所示,承接部件26a、26b是从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延伸的、横截面为L字形的板部件,具有刚性。
承接部件26a包括正交的水平部38a和铅垂部39a。在水平部38a设置有引导部件42a。引导部件42a是宽度比水平部38a的宽度窄的、细长板状的部件。引导部件42a配置在水平部38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因此,水平部38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被引导部件42a覆盖,但是,在宽度方向的两侧露出水平部38a。该水平部38a的露出部分和引导部件42a作为引导后述的卡合部件27a的导轨发挥作用。
在铅垂部39a设置有滚子43a、44a。滚子43a、44a设置在铅垂部39a中的设置有水平部38a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滚子44a设置在铅垂部39a中的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附近。滚子43a设置在铅垂部39a中的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中央部分、或者比中央部分偏靠上游侧的位置。滚子43a、44a配置在相同的高度位置。
承接部件26b与承接部件26a的情况不同,但是,具有相同的构成。即,承接部件26b是水平部38b和铅垂部39b正交的横截面为L字形的部件,在水平部38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设置有引导部件42b,在铅垂部39b设置有滚子43b、44b(在图6仅表示安装中心位置)。
如图11所示,承接部件26a、26b配置成,承接部件26a的滚子43a与承接部件26b的滚子43b的间隔和承接部件26a的滚子44a与承接部件26b的滚子44b的间隔,与中间插设部件25的直线引导件30的槽部30a与直线引导件31的槽部31a的间隔一致。
如图6所示,承接部件26a、26b以在水平延伸的方式平行且彼此相对地配置。承接部件26a的水平部38a配置在承接部件26b侧,同样,承接部件26b的水平部38b配置在承接部件26a侧。
如图6、图10所示,卡合部件27a包括板状的主体34a。
在主体34a的下部设置有多对滚子45a(45b)、46a(46b)、47a(47b)、48a(48b)、49a(49b)。即,在主体34a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配置有滚子45a~49a,在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配置有滚子45b~49b(在图11、图12仅描绘滚子45b)。各滚子比主体34a向下方突出,当使各滚子接地时,在主体34a的下部与地面之间产生间隙。
在主体34a的上部,从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起依次设置有下游侧卡合部61a、上游侧卡合部62a。
下游侧卡合部61a,从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起依次包括下游侧下凹部51a、下游侧凸轮部52a、下游侧上凹部53a。
下游侧下凹部51a是凹陷为圆弧状的部位,在下游侧下凹部51a的下游侧设有立起部57a。
下游侧下凹部51a与下游侧凸轮部52a、和下游侧凸轮部52a与下游侧上凹部53a分别顺滑地连接。下游侧凸轮部52a构成凸状的圆滑的凸轮面。
在下游侧上凹部53a的上游侧设置有立起部58a。
上游侧卡合部62a包括上游侧下凹部54a、上游侧凸轮部55a、上游侧上凹部56a,具有与下游侧卡合部61a同样的构造。
即,上游侧下凹部54a和上游侧上凹部56a分别与下游侧下凹部51a和下游侧上凹部53a对应,上游侧凸轮部55a具有与下游侧凸轮部52a相同的形状和大小的凸轮面。
另外,在上游侧下凹部54a的下游侧设置有立起部59a,在上游侧上凹部56a的上游侧设置有立起部60a。
卡合部件27b也具有与卡合部件27a相同的构造。
即,卡合部件27b包括板状的主体34b、作为车轮的滚子65a(65b)、66a(66b)、67a(67b)、68a(68b)、69a(69b)。另外,在主体34b设置有下游侧卡合部61b和上游侧卡合部62b。以下,省略重复的说明。
卡合部件27a、27b彼此相对,两者由连接部件24连接。连接部件24是细长的棱柱状的部件。在连接部件24设置有连结部件28a、28b。即,在连结部件28a、28b设置有将连接部件24固定的固定部29a、29b。连结部件28a、28b是使板状部件的多个部位弯曲而形成的部件,固定部29a、29b的横截面为コ字形。通过在该固定部29a、29b的コ字部分收纳连接部件24,连结部件28a、28b与连接部件24卡合。
另外,在连结部件28a、28b中的固定部29a、29b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下游侧连接部63a、63b、上游侧连接部64a、64b。
链条50a(环状部件)的一端与连结部件28a的下游侧连接部63a连接,链条50a(环状部件)的另一端与连结部件28a的上游侧连接部64a连接。
同样,链条50b(环状部件)的一端与连结部件28b的下游侧连接部63b连接,链条50b(环状部件)的另一端与连结部件28b的上游侧连接部64b连接。
对于链条50a、50b后述。
移动侧输送装置5是包括框架状的框体5a、驱动带轮83a和从动带轮83b的带输送装置。在驱动带轮83a与从动带轮83b之间配置有多个滚子83c。驱动带轮83a、从动带轮83b和多个滚子83c的各轴固定在框体5a。
如图8所示,在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框体5a的下部设置有一对细长的板状的支承部件71a、71b。支承部件71a、71b彼此相对,以立起姿态,以从移动侧输送装置5中的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延伸的方式配置。
在支承部件71a安装有滚子72a、73a。滚子72a设置在支承部件71a中的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附近,滚子73a设置在支承部件71a中的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附近。
同样,在支承部件71b从下游侧起依次安装有滚子72b、73b(图11、图12)。
支承部件71a的滚子72a、73a的间隔与卡合部件27a的下游侧卡合部61a与上游侧卡合部62a的间隔相同。另外,滚子72a的直径与卡合部件27a的下游侧下凹部51a的内径和下游侧上凹部53a的内径一致。滚子73a的直径与卡合部件27a的上游侧下凹部54a的内径和上游侧上凹部56a的内径一致。
同样,支承部件71b的滚子72b、73b的间隔跟卡合部件27b的下游侧卡合部61b与上游侧卡合部62b的间隔相同。另外,滚子72b的直径与卡合部件27b的下游侧下凹部51b的内径和下游侧上凹部53b的内径一致。滚子73b的直径与卡合部件27b的下游侧下凹部54b的内径和下游侧上凹部56b的内径一致。
并且,如图12所示,支承部件71a的滚子72a与支承部件71b的滚子72b的间隔,跟卡合部件27a(主体34a)与卡合部件27b(主体34b)的间隔一致。
在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下游侧端部设置有盖部件70。
接着,对通路形成装置6的各部件的卡合关系进行说明。
在驱动装置7的框体8的凸缘部9载置固定侧输送装置4,框体8和固定侧输送装置4利用螺钉等固定机构固定为一体。
在驱动装置7的框体8内的空间10配置有中间插设部件25。如图11所示,中间插设部件25的滚子32a、33a嵌入固定在框体8的直线引导件18的槽部18a。滚子32a、33a能够沿着直线引导件18的槽部18a移动。
如图11所示,另外,中间插设部件25的滚子32b、33b嵌入固定在框体8的直线引导件19的槽部19a。滚子32b、33b能够沿着直线引导件19的槽部19a移动。由此,中间插设部件25能够相对于框体8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或者其相反的方式上移动。中间插设部件25向下游侧移动时,中间插设部件25的一部分从框体8的开口11突出(图1、图4)。相反,中间插设部件25向上游侧移动时,中间插设部件25收纳在框体8内(图2、图5)。
中间插设部件25的滚子32a、32b与设置在直线引导件18、19的封闭部件20、21(移动阻止机构)抵接时,中间插设部件25停止。即,滚子32a、32b与封闭部件20、21抵接时,中间插设部件25不能从框体8进一步突出。即,封闭部件20、21具有防止中间插设部件25从框体8脱落的功能。
在框体8安装中间插设部件25时,框体8侧的链轮14a~14d和链轮16以及中间插设部件25侧的链轮36a、36b配置在相同铅垂面内。同样,框体8侧的链轮15a~15d和链轮17以及中间插设部件25侧的链轮37a、37b配置在另一相同铅垂面内。
在配置于相同铅垂面内的框体8侧的各链轮14a~14d、16和中间插设部件25侧的链轮36a、36b挂设链条50a(环状部件)。在配置于另一相同铅垂面内的框体8侧的各链轮15a~15d、17和中间插设部件25侧的链轮37a、37b挂设链条50b(环状部件)。
链条50a、50b的挂设方式如图9、图10所描写那样。即,如图10所示,链条50a的一端连接到与连接部件24卡合的连结部件28a的下游侧连接部63a。链条50a从下游侧连接部63a经过中间插设部件25的链轮36a、36b、框体8内的链轮14a、14b、16、14c、14d。而且,链条50a的另一端连接到与连接部件24卡合的连结部件28a的上游侧连接部64a。
即,链条50a从连结部件28a的下游侧连接部63a向下游方向延伸,挂设在中间插设部件25的链轮36a而朝向反转向上游方向延伸,在链轮36b朝向反转而向下游方向延伸,挂设在驱动装置7侧的链轮14a上而朝向反转向上游方向延伸,经由链轮14b的下方、链轮16的上方和链轮14c的下方而向上方延伸,在链轮14d朝向下游方向,另一端与连结部件28a的上游侧连接部64a连接。链条50a经由链轮36a、36b、14a按顺序向下方移动。
链条50a没有挠度。
同样,链条50b的一端连接到与连接部件24卡合的连结部件28b的下游侧连接部63b。链条50b从下游侧连接部63b经由中间插设部件25的链轮37a、37b、框体8内的链轮15a、15b、17、15c、15d。而且,链条50b的另一端连接到与连接部件24卡合的连结部件28b的上游侧连接部64b。
即,链条50b从连结部件28b的下游侧连接部63b向下游方向延伸,挂设在中间插设部件25的链轮37a而朝向反转向上游方向延伸,在链轮37b朝向反转而向下游方向延伸,挂设在驱动装置7侧的链轮15a而朝向反转向上游方向延伸,经由链轮15b的下方、链轮17的上方和链轮15c的下方后向上方延伸,在链轮15d朝向下游方向,另一端与连结部件28b的上游侧连接部64b连接。链条50b经由链轮37a、37b、15a按顺序向下方移动。
链条50b没有挠度。
另外,承接部件26a、26b的滚子43a(44a)、43b(44b)与中间插设部件25的直线引导件30、31卡合。即,在直线引导件30的槽部30a嵌入承接部件26a的滚子43a、44a。同样,在直线引导件31的槽部31a嵌入承接部件26b的滚子43b、44b。
而且,在承接部件26a的水平部38a载置卡合部件27a的滚子45a(45b)、46a(46b)、47a(47b)、48a(48b)、49a(49b)。滚子45a、46a、47a、48a、49a配置在引导部件42a的一侧,滚子45b、46b、47b、48b、49b配置在引导部件42a的另一侧。因此,各滚子能够沿引导部件42a往复移动,水平部38a和引导部件42a作为引导各滚子的导轨发挥作用。
同样,在承接部件26b的水平部38b载置卡合部件27b的滚子65a(65b)、66a(66b)、67a(67b)、68a(68b)、69a(69b)。滚子65a、66a、67a、68a、69a配置在引导部件42b的一侧,滚子65b、66b、67b、68b、69b配置在引导部件42b的另一侧。因此,各滚子能够沿引导部件42b往复移动,水平部38b和引导部件42b作为引导各滚子的导轨发挥作用。
在卡合部件27a、27b的下游侧卡合部61a、61b卡合(载置)有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2a、72b。同样,在卡合部件27a、27b的上游侧卡合部62a、62b卡合(载置)有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3a、73b。
接着,对通路形成装置6的动作进行说明。
通路形成装置6能够形成图5、图13(a)所示的通路开放姿态和图4、图13(c)所示的物品输送时姿态。
如图13的(a)所示,在通路开放姿态时,移动侧输送装置5收纳在固定侧输送装置4的下方即框体8的内部。
此时,中间插设部件25也收纳在框体8的内部。在框体8内,中间插设部件25的滚子33a、33b位于直线引导件18、19的上游侧端部附近。
另外,承接部件26a、26b也收纳在框体8内。承接部件26a的滚子44a与中间插设部件25的直线引导件30的上游侧的封闭部件40b抵接而停止。同样,承接部件26b的滚子44b与中间插设部件25的直线引导件31的上游侧的封闭部件41b抵接而停止。
而且,卡合部件27a、27b在承接部件26a、26b的水平部38a、38b的上游侧一端停止。
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2a、72b与卡合部件27a、27b的下游侧下凹部51a、51b卡合,滚子73a、73b与卡合部件27a、27b的上游侧下凹部54a、54b卡合。下游侧下凹部51a、51b的上游侧与下游侧凸轮部52a、52b相连,上游侧下凹部54a、54b的上游侧与上游侧凸轮部55a、55b相连。因此,只要在滚子72a、72b、73a、73b与卡合部件27a、27b之间不作用相当大的力,滚子72a、72b就不沿着下游侧凸轮部52a、52b上升移动,并且滚子73a、73b不沿着上游侧凸轮部55a、55b上升移动。即,移动侧输送装置5和卡合部件27a、27b一体地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
详细来说,卡合部件27a、27b被链条50a、50b向下游侧牵引时,最初,承接部件26a的滚子43a、44a和承接部件26b的滚子43b、44b沿中间插设部件25的直线引导件30、31移动,滚子43a、43b与直线引导件30、31的封闭部件40a、41a碰撞时,承接部件26a、26b相对于中间插设部件25的移动停止。此时,移动侧输送装置5和卡合部件27a、27b一体地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
并且,卡合部件27a、27b被链条50a、50b向下游侧牵引时,中间插设部件25的滚子32a、33a、32b、33b沿框体8的直线引导件18、19移动,滚子32a、32b与封闭部件20、21碰撞时,中间插设部件25相对于框体8的移动停止。此时,移动侧输送装置5和卡合部件27a、27b及中间插设部件25一体地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移动。
而且,卡合部件27a、27b被链条50a、50b进一步向下游侧牵引时,仅卡合部件27a、27b向下游侧移动,移动侧输送装置5不向下游侧移动。
即,卡合部件27a、27b相对于移动侧输送装置5向下游侧移动,卡合部件27a、27b的下游侧凸轮部52a、52b通过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2a、72b的下方,将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2a、72b抬起,并且,卡合部件27a、27b的上游侧凸轮部55a、55b通过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3a、73b的下方,将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3a、73b抬起。由此,移动侧输送装置5上升至与固定侧输送装置4相同的高度。
此时,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2a、72b、73a、73b分别与卡合部件27a、27b的下游侧上凹部53a、53b、上游侧上凹部56a、56b卡合。即,上升了的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高度位置被固定。
链条50a、50b以从下游侧向上游侧运行的方式被驱动时,卡合部件27a、27b从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此时,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2a、72b、73a、73b从卡合部件27a、27b的下游侧上凹部53a、53b、上游侧上凹部56a、56b脱离,并且沿下游侧凸轮部52a、52b、上游侧凸轮部55a、55b下降,与下游侧下凹部51a、51b、上游侧下凹部54a、54b卡合。
在下游侧下凹部51a、51b的下游侧设置有立起部57a、57b。立起部57a、57b作为阻止滚子72a、72b向下游侧的移动的阻挡件发挥作用。在上游侧下凹部54a、54b的下游侧也设置有立起部59a、59b。立起部59a、59b作为阻止滚子73a、73b向下游侧的移动的阻挡件发挥作用。
因此,卡合部件27a、27b从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时,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2a、72b、73a、73b被按压在立起部57a、57b、59a、59b。其结果是,移动侧输送装置5与卡合部件27a、27b一体地从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
而且,移动侧输送装置5收纳在框体8内,盖部件70将框体8的开口11(图5、图6)关闭。
通路形成装置6从通路开放姿态改变姿态为物品输送时姿态时,对驱动装置7的驱动辊12(链轮16、17)进行驱动,使与链条50a、50b连结的卡合部件27a、27b向下游方向移动。
如图13(b)所示,卡合部件27a(27b)被链条50a、50b牵引,向下游侧移动,此时,承接部件26a、26b也与卡合部件27a、27b一起向下游侧移动,从框体8突出,伸出为悬臂状。另外,以滚子72a、72b、73a、73b与卡合部件27a、27b卡合的移动侧输送装置5也与卡合部件27a、27b一起向下游侧移动。
同时,中间插设部件25也向下游侧移动,从框体8突出。中间插设部件25从框体8突出的量(突出量)是移动侧输送装置5突出的量(突出量)的一半。即,以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突出量为中间插设部件25的突出量的一倍的方式在各链上挂设链条50a、50b。
通路形成装置6从图13的(a)所示的状态成为图13的(b)所示的状态,承接部件26a、26b与卡合部件27a、27b也没有相对移动。即,卡合部件27a、27b被链条50a、50b牵引而移动,但是,在卡合部件27a、27b的各滚子(车轮)45a~49a(45b~49b)与承接部件26a、26b的水平部38a、38b之间作用比滚子43a、43b沿直线引导件30、31移动时的摩擦力大的摩擦力,各滚子(车轮)45a~49a(45b~49b)不在承接部件26a、26b的水平部38a、38b上运行。而且,卡合部件27a、27b和承接部件26a、26b一体地向下游侧移动,成为图13(b)所示的状态。即,卡合部件27a、27b能够与送装置5卡合而推拉移动侧输送装置5。
此时,中间插设部件25的滚子32a、32b与封闭部件20、21(移动阻止机构)抵接,中间插设部件25向下游侧的移动停止。中间插设部件25如图13(b)从框体8突出大致一半的长度的量。
另外,承接部件26a和移动侧输送装置5在整个长度上从框体8突出。此时,承接部件26a、26b的滚子43a、43b移动至中间插设部件25的直线引导件30、31的下游侧端部,与封闭部件40a、41a抵接而停止。
此处,使移动侧输送装置5相对于框体8直线移动的直线移动功能由卡合部件27a、27b的下游侧卡合部61a、61b的下游侧下凹部51a、51b和上游侧卡合部62a、62b的上游侧下凹部54a、54b构成。即,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2a、72b、73a、73b与卡合部件27a、27b的下游侧下凹部51a、51b和上游侧下凹部54a、54b卡合,卡合部件27a、27b和移动侧输送装置5一体地在直线方向(水平方向)上移动。
在图13(b)所示的状态下,虽然移动侧输送装置5从框体8突出,但是,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输送面的高度比固定侧输送装置4的输送面的高度低。
此处,承接部件26a、26b的滚子43a、43b与封闭部件40a、40b抵接,承接部件26a、26b不能相对于中间插设部件25进一步向下游侧移动(终点位置)。即,在移动侧输送装置5从框体8(固定侧输送装置4侧)最大限度地突出为悬臂状的终点位置,承接部件26a、26b可靠地停止。此时,固定侧输送装置4和移动侧输送装置5在俯视观看时没有重叠。因此,进一步驱动链条50a、50b时,克服卡合部件27a、27b的各滚子(车轮)45a~49a(45b~49b)和承接部件26a、26b的水平部38a、38b之间的摩擦力,卡合部件27a、27b相对于承接部件26a、26b开始相对移动。
卡合部件27a、27b沿承接部件26a、26b移动时,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2a、72b沿卡合部件27a、27b的下游侧凸轮部52a、52b从下游侧下凹部51a、51b向下游侧上凹部53a、53b上升移动。同样,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3a、73b沿卡合部件27a、27b的上游侧凸轮部55a、55b从上游侧下凹部54a、54b向上游侧上凹部56a、56b上升移动。
即,滚子72a、72b、73a、73b被抬起,从图13(b)所示的高度位置移动至图13(c)所示的高度位置。其结果是,如图13(c)所示,移动侧输送装置5上升,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输送面的高度与固定侧输送装置4的输送面的高度一致。此时,通路形成装置6为图4所示的物品输送时姿态。
此处,由卡合部件27a、27b的下游侧卡合部61a、61b的下游侧凸轮部52a、52b和上游侧卡合部62a、62b的上游侧凸轮部55a、55b构成升降功能。
从物品输送时姿态成为通路开放姿态时,实施与上述的动作相反的步骤。即,对驱动辊12反向驱动,利用链条50a、50b将卡合部件27a、27b向物品W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牵引。其结果是,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滚子72a、72b、73a、73b沿下游侧凸轮部52a、52b、上游侧凸轮部55a、55b下降,分别从下游侧上凹部53a、53b、上游侧上凹部56a、56b向下游侧下凹部51a、51b、上游侧下凹部54a、54b移动,移动侧输送装置5以图13(b)所示的方式下降。
而且,将卡合部件27a、27b向上游侧牵引时,承接部件26a、26b与卡合部件27a、27b一起向上游侧移动,承接部件26a、26b的滚子44a、44b与中间插设部件25的直线引导件30、31的封闭部件40b、41b抵接。之后,中间插设部件25的滚子32a、32b、33a、33b沿框体8的直线引导件18、19移动,卡合部件27a、27b、承接部件26a、26b和中间插设部件25一体地向上游侧移动。其结果是,成为图13(a)所示的通路开放姿态。
接着,对通路形成装置6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
通路形成装置6如上所述构成输送装置1的输送路径的一部分。
如图1所示,通路形成装置6在固定侧输送装置4的下游侧配置有移动侧输送装置5。图1表示通路形成装置6的物品输送时姿态,由上游侧输送装置2的各辊、固定侧输送装置4的带82构成的输送面的高度与由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带84构成的输送面的高度一致。
即,如图13(c)所示,通路形成装置6中,固定侧输送装置4和移动侧输送装置5邻接,而带82和带84在水平方向上连读地排列设置。
如图1所示,上游侧输送装置2上的物品W被上游侧输送装置2输送至下游侧的通路形成装置6,移动到固定侧输送装置4上。物品W通过固定侧输送装置4和移动侧输送装置5,进一步被下游侧输送装置3向下游侧输送。固定侧输送装置4的带82和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带84可以总是运行,但是,利用传感器检测物品W的靠近,可以仅在物品W靠近时运行。
在输送物品W时,通路形成装置6中,如图1和图4所示,移动侧输送装置5与固定侧输送装置4邻接地配置,利用固定侧输送装置4和移动侧输送装置5形成有连续的带输送装置。而且,物品W经由通路形成装置6从上游侧输送装置2向下游侧输送装置3移动。由于移动侧输送装置5具有刚性,所以即使载置物品W也不翘曲,输送面的高度不变化。
另一方面,在工作者或者作业车辆需要横穿输送装置1时,使上游侧输送装置2停止而使物品W的输送停止,并且使通路形成装置6为通路开放姿态(图2)。在图2所示的通路开放姿态下,通路形成装置6在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形成与输送路径交叉的通路90。即,工作者或者作业车辆通过通路形成装置6成为通路开放姿态,而能够通过通路90。
由于移动侧输送装置5从固定侧输送装置4侧突出成悬臂状,所以移动侧输送装置5收纳在固定侧输送装置4侧时,在通路90上为不存在任何部件的状态,工作者等能够通过。
如以上的说明,通路形成装置6能够利用一个驱动辊12(电动机内置辊)使卡合部件27a、27b往复移动。因此,能够利用一个驱动辊12实施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水平移动和升降移动。
作为环状部件除了例示的链条50a、50b以外,还能够采用带、绳索等带状物。
在上述的例子中,使固定侧输送装置和移动侧输送装置为相同程度的长度,但是,可以使移动侧输送装置的长度比固定侧输送装置的长度短。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将移动侧输送装置收纳在固定侧输送装置的下方的空间。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虽然使用承接部件26a、26b,但是,根据情况能够省略承接部件26a、26b。即,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去的方向的移动侧输送装置5的长度为固定侧输送装置的长度的一半的情况下,省略承接部件26a、26b,将设置在承接部件26a、26b的水平部38a、38b设置在中间插设部件25的侧板22a、22b,来载置卡合部件27a、27b。
另外,如图14(a)、图14(b)所示,能够将通路形成装置6两个相对组合地配置使用。在该情况下,在通路开放姿态时,能够确保通路91较宽,能够使更大的作业车辆等通过。
在上述的例子中,固定侧输送装置4和移动侧输送装置5为带输送装置,也可以为辊输送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 输送装置(物品输送路径)
4 固定侧输送装置
5 移动侧输送装置
6 通路形成装置
7 驱动装置(驱动机构)
12 驱动辊
18、19 直线引导件
20 封闭部件(移动阻止机构)
21 封闭部件(移动阻止机构)
25 中间插设部件
27a、27b 卡合部件
40a、40b 封闭部件(移动阻止机构)
41a、41b 封闭部件(移动阻止机构)
50a、50b 链条(环状部件)
52a、52b 下游侧凸轮部(凸轮)
55a、55b 上游侧凸轮部(凸轮)
90 通路
91 通路。

Claims (6)

1.一种通路形成装置,其构成一系列的物品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且在工作者横穿物品输送路径时,打开通过用的通路,所述通路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固定侧输送装置和移动侧输送装置,
具有使移动侧输送装置升降的升降功能和使移动侧输送装置直线移动的直线移动功能,
固定侧输送装置位于一定的高度位置,
所述通路形成装置能够形成如下所述的姿态:
物品输送时姿态,移动侧输送装置从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突出成悬臂状,并且在与固定侧输送装置大致相同的高度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直线地排列;和
通路开放姿态,利用所述升降功能使移动侧输送装置的高度下降,并且利用所述直线移动功能使移动侧输送装置向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移动,从而移动侧输送装置位于固定侧输送装置之下且移动侧输送装置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与固定侧输送装置在同一平面上重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路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进行引导以使得移动侧输送装置直线地移动的直线引导件、直线移动的卡合部件和凸轮,
卡合部件与移动侧输送装置卡合来推拉移动侧输送装置,移动侧输送装置与凸轮卡合来进行升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路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形成在所述卡合部件,
具有移动阻止机构,该移动阻止机构以移动侧输送装置从固定侧输送装置侧突出成悬臂状的状态、且移动侧输送装置和固定侧输送装置在同一平面上没有重叠的状态时移动侧输送装置的位置为终点位置,阻止移动侧输送装置在离开固定侧输送装置的方向上进一步移动,
移动侧输送装置在终点位置时卡合部件进一步移动,利用设置在卡合部件的凸轮,移动侧输送装置上升至与固定侧输送装置大致相同的高度。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路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固定侧输送装置侧与移动侧输送装置之间设置有中间插设部件,所述中间插设部件能够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直线移动,并且,移动侧输送装置能够相对于中间插设部件直线移动,
中间插设部件相对于固定侧输送装置的直线移动方向和移动侧输送装置相对于中间插设部件的直线移动方向一致。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路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环状部件和具有使该环状部件运行的驱动电动机的驱动机构,
所述卡合部件设置在所述环状部件的中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路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卡合部件由一个所述驱动电动机驱动而往复移动。
CN201680001146.5A 2015-03-23 2016-03-22 通路形成装置 Active CN1070411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9305 2015-03-23
JP2015059305 2015-03-23
PCT/JP2016/058935 WO2016152837A1 (ja) 2015-03-23 2016-03-22 通路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41136A true CN107041136A (zh) 2017-08-11
CN107041136B CN107041136B (zh) 2022-02-08

Family

ID=56978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1146.5A Active CN107041136B (zh) 2015-03-23 2016-03-22 通路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1861B2 (zh)
EP (1) EP3275812B1 (zh)
JP (1) JP6804978B2 (zh)
CN (1) CN107041136B (zh)
WO (1) WO201615283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92302A (zh) * 2018-11-22 2019-04-09 南京恒昌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输送开合切换过道
CN109625773A (zh) * 2019-01-23 2019-04-16 广东省恒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伸缩式输送线装置及其伸展方法和收缩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94489A1 (en) * 2017-11-08 2019-05-16 Walmart Apollo, Llc Automated vehicle loading
JP7251434B2 (ja) * 2019-10-11 2023-04-04 マツダ株式会社 搬送コンベア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27959A (en) * 1951-02-28 1953-02-10 Seward Edgar Carl Material handling mechanism
JPS61273405A (ja) * 1985-05-30 1986-12-03 Hasuda Shuji 搬送装置
JPH07144729A (ja) * 1993-11-25 1995-06-06 Toyo Kanetsu Kk 伸縮ローラコンベヤ
JP2008037582A (ja) * 2006-08-07 2008-02-21 Nakao Kogyo Kk スライド伸縮ローラコンベヤ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81955A (en) * 1979-10-31 1981-08-04 Mcwilliams Joseph 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nloading bulk mail vans
JPS60193310A (ja) 1984-03-15 1985-10-01 Hitachi Cable Ltd 変圧器直結ケ−ブルヘツドの直流課電試験方法
JPS60193310U (ja) * 1984-05-31 1985-12-23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ロ−ラ−コンベア
JPH01180416A (ja) 1988-01-12 1989-07-18 Fujitsu Ltd リニアポジショナ
JPH01180416U (zh) * 1988-06-10 1989-12-26
US6431346B1 (en) * 1996-04-24 2002-08-13 Rapistan Systems Advertising Corp. Extendable trailer loader/unloader with user interface section
DE202013008681U1 (de) * 2013-10-02 2013-11-26 Schmid Systemtechnik GmbH Teleskopierbarer Gurtbandförder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27959A (en) * 1951-02-28 1953-02-10 Seward Edgar Carl Material handling mechanism
JPS61273405A (ja) * 1985-05-30 1986-12-03 Hasuda Shuji 搬送装置
JPH07144729A (ja) * 1993-11-25 1995-06-06 Toyo Kanetsu Kk 伸縮ローラコンベヤ
JP2008037582A (ja) * 2006-08-07 2008-02-21 Nakao Kogyo Kk スライド伸縮ローラコンベヤ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92302A (zh) * 2018-11-22 2019-04-09 南京恒昌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输送开合切换过道
CN109625773A (zh) * 2019-01-23 2019-04-16 广东省恒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伸缩式输送线装置及其伸展方法和收缩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52837A1 (ja) 2016-09-29
CN107041136B (zh) 2022-02-08
JP6804978B2 (ja) 2020-12-23
EP3275812B1 (en) 2022-01-05
EP3275812A1 (en) 2018-01-31
EP3275812A4 (en) 2018-11-21
US10071861B2 (en) 2018-09-11
US20170267456A1 (en) 2017-09-21
JPWO2016152837A1 (ja) 2018-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41136A (zh) 通路形成装置
JP6650086B2 (ja) 移載装置
JP6706745B2 (ja) 移載装置
JP6156615B2 (ja) 移載装置
KR100944405B1 (ko) 이동체를 사용하는 반송설비
US7963389B2 (en) Conveyor
US10358295B2 (en) Transport device
US20150291360A1 (en) Conveyor comprising two helical tracks connected by a bridging track
US20180229937A1 (en) Conveying device and conveyor unit
JP5629534B2 (ja) 移載装置
US9796531B2 (en) Slat conveyor
CN105083847B (zh) 一种五节抽屉式运输设备
US20090321191A1 (en) Drive mechanism for lifting device
JP2009057172A (ja) 昇降装置
JP2009203013A (ja) 移載装置及び搬送装置
JP4189478B2 (ja) 搬送装置
JP2008024472A (ja) チェーンコンベヤ装置
JP5940921B2 (ja) 搬送装置
KR101448474B1 (ko) 이송 경로 전환 장치
JP5859226B2 (ja) 昇降装置
EP4332027A1 (en) An accumulating conveyor
JP2007031054A (ja) コンベヤ装置
JP2006264845A (ja) リフト装置
JP2012171772A (ja) スラットコンベヤ
WO2023276993A1 (ja) 移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