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21375B - 片材托盘和片材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托盘和片材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21375B
CN107021375B CN201710053634.7A CN201710053634A CN107021375B CN 107021375 B CN107021375 B CN 107021375B CN 201710053634 A CN201710053634 A CN 201710053634A CN 107021375 B CN107021375 B CN 1070213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y
support plate
engaging portion
protrusion
support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5363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21375A (zh
Inventor
尾关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0213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13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213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213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0Pile receivers adjustable for different article siz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58Supply holders for sheets or fan-folded webs, e.g. shelves, tables, scrolls, pile h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2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on edge
    • B65H1/027Support fully or partially removable from the handling machine, e.g. cassette, draw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4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adapted to support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e.g. for separation from top of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30Supports; Subassemblies; Mounting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0Details of frames, housings or mountings of the whol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46Table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50Machine elements
    • B65H2402/51Joints, e.g. riveted or magnetic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1Bottom
    • B65H2405/1116Bottom with means for changing geometry
    • B65H2405/11164Rear portion extensible in parallel to transport dir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7/0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 B65H2407/20Mean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65H2220/00 – B65H2406/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for manual intervention of operator
    • B65H2407/21Manual feed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al Feeding Of Sheet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把握完全拉出来的状态的多层型的片材托盘和片材输送装置。MP托盘(13)具备:第一托盘(30A);第二托盘(30B),以可在收纳位置与拉出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托盘;第三托盘(30C),以可在收纳位置与拉出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二托盘。第二托盘具有能够在拉出位置与第一托盘卡合的卡合部(116)。第三托盘具有卡合部(134),该卡合部(134)能够在与第二托盘之间的抵接位置向上地与第二托盘抵接,能够在第三托盘的拉出位置与第二托盘卡合。卡合部(134)可通过弹性变形而向抵接被解除的方向移动。在卡合部(134)与第二托盘抵接的状态下,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可一起向上移动。

Description

片材托盘和片材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承片材的片材托盘、以及具备支承向装置主体供给的片材的片材托盘的片材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使三层以上的托盘伸缩的结构的片材托盘。例如,在日本特开2008-100806号公报中记载有能够通过将四层托盘拉出来扩大片材的支承面的供送托盘。为了防止各托盘的正上方层的托盘由于自重自然下降而无法维持拉出状态,在该供送托盘中,在各层具有将托盘锁定的锁定机构。即、在该供送托盘中,可在将四层托盘完全拉出的过程中进行三次锁定。
在日本特开2008-100806号公报中所记载的供送托盘中,在托盘被拉出的过程中,直到全部的托盘被完全拉出为止托盘被多次卡合。因此,使用者难以把握全部的托盘是否成为完全被拉出来的状态。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把握完全拉出来的状态的多层型的片材托盘。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片材托盘具备:第一托盘,该第一托盘具有支承片材的第一支承面;第二托盘,该第二托盘具有支承片材的第二支承面,该第二托盘以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向沿着上述第一支承面的滑动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第一托盘,该第一位置是该第二支承面的至少一部分在位于与上述第一支承面正交的方向中的与该第一支承面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支承面重叠的位置,该第二位置是该第二支承面与上述第一支承面的重叠面积比该第一位置的该第二支承面与上述第一支承面的重叠面积小的位置;以及第三托盘,该第三托盘具有支承片材的第三支承面,该第三托盘以能够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向上述滑动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第二托盘,该第三位置是该第三支承面的至少一部分在位于与上述第二支承面正交的方向中的与该第二支承面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二支承面重叠的位置,该第四位置是该第三支承面与上述第二支承面的重叠面积比该第三位置的该第三支承面与上述第二支承面的重叠面积小的位置。上述第二托盘具有能够在上述第二位置与上述第一托盘卡合的第一卡合部。上述第三托盘具有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在该第三托盘位于上述第三位置与上述第四位置之间的第五位置沿着从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拉出方向与上述第二托盘抵接,该第二卡合部能够在上述第四位置与上述第二托盘卡合。上述第二卡合部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向上述抵接被解除的方向移动。在上述第二卡合部与上述第二托盘抵接的状态下,该第二托盘能够与上述第三托盘一起向上述拉出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若第三托盘向拉出方向移动,则第三托盘向第五位置移动,第三托盘的第二卡合部与第二托盘在拉出方向上抵接。若第三托盘进一步向拉出方向移动,则在第二卡合部与第二托盘抵接的状态下第二托盘与第三托盘一起向拉出方向移动。若第二托盘移动到第二位置,则第二托盘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一托盘卡合。另外,若第三托盘移动到第四位置,则第三托盘的第二卡合部与第二托盘卡合。这样一来,在第二托盘移动到第二位置、第三托盘移动到第四位置的状态下,第一托盘、第二托盘以及第三托盘相互卡合。
(2)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二卡合部与上述第二托盘抵接的状态下,该第二托盘与上述第三托盘一起向上述拉出方向移动,从而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一托盘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三托盘的第二卡合部与第二托盘卡合之前,第二托盘的第一卡合部与第一托盘卡合。因此,可抑制在仅第三托盘拉出来的状态下使用片材托盘。
(3)优选的是,在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一托盘卡合的状态下,上述第三托盘从上述第五位置朝向上述第四位置移动,从而上述第二卡合部弹性变形而与上述第二托盘的抵接被解除。
根据上述结构,第三托盘可容易地向第四位置移动。
(4)优选的是,上述第一托盘具有:第一支承板,该第一支承板具有上述第一支承面;第一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从上述第一支承板向与上述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以及导轨,该导轨支承于上述第一支承板,向上述滑动方向引导上述第二托盘。上述第一支承板具有突起支承面和从该突起支承面向与上述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起部。上述第二突起部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面向上述拉出方向,且朝向上述拉出方向而向靠近上述突起支承面的方向倾斜。上述第二托盘包括具有上述第二支承面的第二支承板。上述第二支承板具备第三突起部,该第三突起部从该第二支承板向与上述第一突起部所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在上述第二托盘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三突起部在上述拉出方向上与上述第一突起部抵接。上述第一卡合部具有弹性变形的弹性部和从该弹性部朝向上述突起支承面突出的突出部。对于上述第一卡合部,在卡合状态下,通过使上述弹性部弹性变形而对上述突出部朝向上述倾斜面施力且使上述突出部与上述倾斜面抵接,并且,该突出部不与上述突起支承面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使用者针对第一卡合部的卡合所感到的撞击感变少。因此,在使用者感到较大的撞击感时,成为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都卡合的状态。因而,可容易地把握第二托盘位于第二位置、第三托盘位于第四位置的状态。
另外,由于第一卡合部对倾斜的倾斜面的作用力,第二托盘受到向拉出方向的力。即、第二托盘在第二位置在向拉出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受到向拉出方向的力。因此,可抑制第二托盘向滑动方向上的两朝向的移动。
(5)优选的是,上述拉出方向是向上的方向。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二托盘未移动到第二位置、且第三托盘未移动到第四位置的状态下,若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的移动中止,则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由于重力而易于返回第一位置和第三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把握全部的托盘完全拉出来的状态。
(6)优选的是,上述第三托盘具备第三卡合部,在上述第二托盘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第三托盘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时,该第三卡合部与上述第一托盘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片材托盘可保持为第二托盘位于第一位置且第三托盘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
(7)优选的是,上述第一托盘具有:第一支承板,该第一支承板包括上述第一支承面和从该第一支承面的周缘部向与该第一支承面所朝向的一方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以及盖板,该盖板配置成,相对于该第一支承面向与该第一支承面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远离。在上述第二托盘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第三托盘位于上述第四位置的状态下,上述第二托盘和上述第三托盘位于在上述第一支承板与上述盖板之间划定出的空间内。
根据上述结构,第二托盘中的位于第二支承面的相反侧的面、第三托盘中的位于第三支承面的相反侧的面被盖板遮蔽。因此,能够使片材托盘的外观良好。另外,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可被盖板保护。
(8)优选的是,上述延伸部具有沿着上述滑动方向贯通的贯通孔。上述第二托盘经由上述贯通孔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拉出方向移动,上述第三托盘经由上述贯通孔从上述第三位置向上述拉出方向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在第二托盘位于第一位置且第三托盘位于第三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托盘和第三托盘成为被第一托盘遮蔽的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使片材托盘的外观良好。另外,能够使片材托盘紧凑。
(9)本发明的片材输送装置具备技术方案(1)-(5)中任一项记载的片材托盘和将支承于上述片材托盘的片材向装置主体供送的供送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把握片材托盘完全拉出来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复合机10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打印机部11的内部构造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处于倾斜状态、且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位于收纳位置的托盘主体部30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处于倾斜状态、且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位于拉出位置的托盘主体部30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处于立起状态、且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位于收纳位置的托盘主体部30的立体图。
图6的(A)是处于立起状态的第一托盘30A的中央剖视图,图6的(B)是处于倾斜状态的第一托盘30A的中央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一托盘30A中的第一支承板90的后表面90B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一托盘30A中的后盖板101的前表面101A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第二托盘30B中的第二支承板111的后表面111B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第三托盘30C中的第三支承板131的前表面131A的俯视图。
图11是从后方观察第一状态下的MP托盘13的第一支承板90、第二支承板111和第三支承板131的俯视图。
图12是后方观察第二状态下的MP托盘13的第一支承板90、第二支承板111和第三支承板131的俯视图。
图13是从后方观察第三状态下的MP托盘13的第一支承板90、第二支承板111和第三支承板131的俯视图。
图14是从后方观察第四状态下的MP托盘13的第一支承板90、第二支承板111和第三支承板131的俯视图。
图15的(A)是表示卡合部134与突部112抵接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5的(B)是表示卡合部116与突部93卡合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5的(C)是表示卡合部134与突部112卡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7···上下方向(滑动方向)
10···复合机(片材输送装置)
11···打印机部(装置主体)
15···记录纸(片材)
30···托盘主体部(片材托盘)
30A···第一托盘
30B···第二托盘
30C···第三托盘
59···输送辊对(供送部)
90···第一支承板
90A···第一支承面
90B···后表面(突起支承面)
92···延伸部
92A···贯通孔
93···突部(第二突起部)
93A···上倾斜面93A(倾斜面)
101···后盖板(盖板)
111···第二支承板
111A···第二支承面
113···突部113(第一突起部)
116···卡合部(第一卡合部)
116C···弹性部
116D···突出部
117···伸出部(第三突起部)
131···第三支承板
131A···第三支承面
133···卡合部(第三卡合部)
134···卡合部(第二卡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当然能够在不变更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复合机10可使用地设置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而定义上下方向7,将设置有开口14的面设为近前而定义前后方向8,从近前观察复合机10而定义左右方向9。在以下的各构件的说明中,利用该构件组装到复合机10的状态来定义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左右方向9。此外,复合机10具有可动部分。对于这些可动部分,以图1所示的既定状态为基准来定义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
[复合机10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复合机10(片材输送装置的一个例子)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复合机10具有主体单元10A。主体单元10A具备利用图像传感器对记录到记录纸等原稿的图像进行读取而取得图像数据的扫描仪部12。主体单元10A在比扫描仪部12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打印机部11(装置主体的一个例子),该打印机部11基于上述图像数据等在记录纸15(片材的一个例子)记录图像。复合机10具备被配置于主体单元10A的后部的多目的(以下标注为“MP”(Multi Purpose的略语)。)托盘13。MP托盘13具有可相对于主体单元10A转动的托盘主体部30(片材托盘的一个例子)。
[打印机部11]
在打印机壳体11A的内部配设有供送托盘20,该供送托盘20可从开口14沿着前后方向8插拔,且可在内部收容记录纸15。在比供送托盘20靠下方的位置配置有下供送托盘20A。下供送托盘20A的功能与供送托盘20相同,因此,在图2所示的打印机部11的内部构造中,仅图示供送托盘20,省略下供送托盘20A。
如图2所示,在打印机部11中的打印机壳体11A的内部配设有输送记录纸15的输送路径23和向在输送路径23中输送的记录纸15记录图像的记录部24。示于输送路径23的箭头17表示记录纸15的输送方向。在输送方向17上比记录部24靠上游的位置,输送辊对59配置于输送路径23。在输送方向17上比记录部24靠下游的位置,排出辊对64配置于输送路径23。
在供送托盘20的上方且记录部24的下方设置有供送辊26。供送辊26被轴支承于供送臂27的顶端部。供送辊26通过从供送用马达(未图示)传递驱动力而旋转。供送臂27以设置于基端部的支轴28为中心向箭头29的方向转动。
在记录部24中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纸15向设置于供送托盘20的上表面的排出托盘21排出,被排出托盘21支承。排出托盘21被支承于供送托盘20。
[输送路径23]
如图2所示,从供送托盘20的后方的端部延伸有输送路径23。输送路径23具备弯曲部23A和直线部23B。弯曲部23A以后方为弯曲外侧、以前方为弯曲内侧弯曲且延伸。直线部23B从弯曲部23A的上方的端部延伸,向前方延伸。
弯曲部23A由隔开预定间隔而彼此相对的第一引导构件18和第二引导构件19形成。第一引导构件18划定出弯曲部23A的弯曲外侧。在构成供送托盘20的底边的底板22与第一引导构件18之间配置有具有用于防止记录纸15的重叠输送(日文:重ね送り)的未图示的分离部的引导板22A。第二引导构件19划定出弯曲部23A的弯曲内侧。直线部23B由在配置有记录部24的位置隔开预定间隔而彼此相对的记录部24和稿台42形成。第一引导构件18和第二引导构件19沿着图2中的作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的左右方向9延伸设置。
由供送托盘20支承着的记录纸15被供送辊26以在弯曲部23A从下到上进行U形转弯的方式输送而到达输送辊对59。被输送辊对59夹持着的记录纸15以使图像记录面朝向记录部24的方式在直线部23B被向前方输送。到达记录部24的正下方的记录纸15被记录部24在图像记录面记录图像。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纸15在直线部23B被向前方输送而向排出托盘21排出。如以上那样,记录纸15被沿着图2中由单点划线的箭头所示的输送方向17输送。
[旁通路径44]
如图2所示,旁通路径44是例如不经由弯曲部23A就将记录纸15向输送路径23中的输送辊对59的输送方向17上游供给的路径。旁通路径44包括由引导部36和引导部37形成的路径、以及打印机壳体11A内的输送路径23的直线部23B。被MP托盘13的支承面31支承着的记录纸15被引导构件36和引导构件37引导而记录纸15的顶端(供送方向的端部)与输送辊对59(供送部的一个例子)抵接,从而该记录纸15被定位。定位好的记录纸15被输送辊对59向供送方向87供送而在直线部23B被输送,进一步利用记录部24进行图像记录。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纸15被排出辊对64输送而向排出托盘21排出。随后论述引导部36的详细。
[记录部24]
如图2所示,记录部24设置于直线部23B的上方,具备滑架40和记录头38。在记录部24的下方且与记录部24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稿台42。稿台42是利用上部支承在直线部23B被输送辊对59输送的记录纸15的构件。
滑架40被沿着前后方向8隔开间隔地配置的两个导轨(未图示)支承成可沿着左右方向9往复移动。记录头38搭载于滑架40。墨从例如墨盒(未图示)向记录头38供给。在记录头38的下表面形成有喷嘴39。在滑架40沿着左右方向9移动着的状态下,记录头38从喷嘴39将墨滴朝向稿台42喷出。由此,可在被稿台42支承着的状态的记录纸15上记录图像。
[输送辊对59]
输送辊对59具备配置于直线部23B的上方的输送辊60和与输送辊60相对地配置于直线部23B的下方的夹送辊61。
[排出辊对64]
如图2所示,排出辊对64具备配置于直线部23B的下方的排出辊62和与排出辊62相对地配置于直线部23B的上方的齿轮(日文:拍車)63。
输送辊60和排出辊62被从上述输送用马达传递驱动力而旋转。若在记录纸15被输送辊对59夹持着的状态(夹持状态)下输送辊60旋转,则记录纸15被输送辊对59向输送方向17输送。若在记录纸15被排出辊对64夹持着的状态下排出辊62旋转,则记录纸15被排出辊对64向输送方向17输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部24在记录纸15记录图像的方式是喷墨记录方式,但记录部24在记录纸15记录图像的方式并不限于喷墨记录方式,例如也可以是电子照片方式等。
[扫描仪部12]
扫描仪部12是平板扫描仪,如图1所示,具有设置于主体单元10A上的扫描仪主体71和配置于扫描仪主体71上的原稿盖板72。在扫描仪主体71的上表面设置有供原稿载置的稿台玻璃(未图示)。在扫描仪主体71的内部设置有可光学地读取稿台玻璃上的原稿的图像的图像传感器(未图示)。
[MP托盘13]
如图2所示,MP托盘13具有经由旁通路径44向输送路径23供给记录纸15的功能。MP托盘13具有被支承成以转动轴线35(参照图3)为中心可相对于主体单元10A转动的托盘主体部30。托盘主体部30具有支承记录纸15的支承面31。从复合机10排出来的记录纸15被支承于支承面31。托盘主体部30可在图5所示的立起状态与图3所示的倾斜状态之间转动。在托盘主体部30的立起状态下,支承面31在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状态下朝向前方。在托盘主体部30的倾斜状态下,支承面31成为上方的端部比立起状态更远离主体单元10A的状态。在图2中,托盘主体部30转动的方向由箭头80和82表示。
在以下的MP托盘13的说明中,参照针对处于立起状态的托盘主体部30的各方向、即上下方向7、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来对各部进行说明。
[托盘主体部30]
如图4所示,托盘主体部30具有:第一托盘30A,其在内部具有空间(参照图6);第二托盘30B,其可收容于第一托盘30A的内部空间,可从该第一托盘30A的内部空间拉出;以及第三托盘30C,其可收容于第一托盘30A的内部空间,可从该第一托盘30A的内部空间拉出。从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收容到第一托盘30A的内部空间的状态(参照图3)成为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从第一托盘30A的内部空间拉出来的状态(参照图4),从而在将它们拉出的拉出方向5上,托盘主体部30和支承面31被伸长。
在以下的托盘主体部30的说明中,使用处于立起状态的托盘主体部30的各方向来对形状等进行说明。
[引导部36]
如图6所示,MP托盘13具备引导部36。引导部36位于后述的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面90A的前方。引导部36用于将被支承于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面90A而被供送的记录纸15向旁通路径44引导。引导部36具有上表面36A和引导面36B。对于引导面36B,旁通路径44的一部分由在上下方向7上相对的引导面36B和引导面37A划分形成。
上表面36A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并面向上方。如图6的(A)所示,在托盘主体部30的立起状态下,上表面36A的后端与第一支承面90A接近,覆盖在旁通路径44的上方。由此,引导部36作为旁通路径44的盖发挥功能。如图6的(B)所示,在托盘主体部30的倾斜状态下,引导面36B的上端与第一支承面90A之间的间隔变大。由此,引导部36的引导面36B与引导部37的引导面37A之间的间隔变大,形成旁通路径44的一部。
引导部36被切成上表面36A的后端部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向前方凹陷。与此相应地,引导面36B的上端部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沿着大致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扩展。由此,在小的尺寸(例如照片记录所用的L版尺寸)的记录纸15被支承于MP托盘13的情况下,使用者易于取出记录纸15。
[第一托盘30A]
如图3和图8所示,第一托盘30A具有第一支承板90和后盖板101。第一支承板90具有:板部91,其是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板状的构件;延伸部92,其从板部91的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上的周缘部向后方延伸。后盖板101与板部91隔开间隔地配置于第一支承板90的后方。
板部91具有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矩形形状。延伸部92具有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筒形状。后盖板101具有与板部91大致相同的形状。
如图6所示,延伸部92在上部具有在上下方向7上贯通的贯通孔92A。贯通孔92A位于第一托盘30A的上端部。贯通孔92A的左右方向9上的尺寸比第二托盘30B的左右方向9上的尺寸大。
[侧引导件32]
如图3所示,在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面90A,在相对于左右方向9上的第一支承面90A的中心而言的左方和右方,设置有一对侧引导件32。侧引导件32与第一支承面90A平行且沿着上下方向延伸,可在第一支承面90A上沿着左右方向9移动。侧引导件32被公知的连结机构连结成,若一个向左方移动,则另一个向右方移动,若一个向右方移动,则另一个向左方移动。侧引导件32以将位于第一托盘30A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的中央凹部33(参照图3、后述)夹在中间的方式分别配置左方和右方。通过这一对侧引导件32的相对的面与记录纸15的左右方向9上的两端部抵接,记录纸15以例如第一托盘30A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心位置为基准被定位。
[中央凹部33]
如图3所示,在第一支承面90A形成有中央凹部33。中央凹部33的下端位于比将复合机10可使用的最小尺寸且照片记录所用的L版尺寸的记录纸15设为纵置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中央凹部33的上端位于比在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未拉出的状态下、将MP托盘13可支承的、日本工业标准的A4尺寸的记录纸15设为横置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如图6所示,中央凹部33在第一支承面90A上向后方凹陷地形成。因此,在记录纸15被支承于第一支承面90A的状态下,记录纸15中的面向第一支承面90A的面与中央凹部33之间形成间隔。记录纸15被载置成,在记录纸15被支承于MP托盘13之际,记录纸15的顶端(供送方向的端部)与输送辊对59抵接。因此,在L版尺寸的记录纸15被载置于MP托盘13之际,如图3中以虚线所示那样L版尺寸的记录纸15中的上端位于较低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在L版尺寸的记录纸15的上端部与中央凹部33之间形成间隔,因此,使用者易于将支承于MP托盘13的L版尺寸的记录纸15取出。
[第一支承板90]
如图3所示,构成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具有面向前方并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第一支承面90A。在托盘主体部30中的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被收纳于第一托盘30A的状态下,第一支承面90A形成支承面31(参照图3)。另外,在托盘主体部30中的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从第一托盘30A拉出来的状态下,第一支承面90A形成支承面31的一部分(参照图4)。
如图7所示,第一支承板90具有面向后方(图7中的纸面的近前方向)并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后表面90B(突起支承面的一个例子)。在后表面90B设置有左右一对突部93、左右一对突部94、左右一对突部95、以及左右一对导轨96。突部93、94、95和导轨96与第一支承板90形成为一体。第一支承板90由例如树脂形成。
突部95从第一支承板90的后表面90B中的下端部向后方突出。突部95具有从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呈山型起伏的形状。突部95具有:上倾斜面95A,其从突部95的上端朝向下方而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倾斜,并面向上方;下倾斜面95B,其从突部95的下端朝向上方而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倾斜,并面向下方。突部95与后述的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3相对应。突部95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3重叠的位置。
突部94从第一支承板90的后表面90B中的下端部向后方突出。突部94是筒形状。突部94具有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四方筒形状。突部94位于比突部95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突部94在突部94的上端具有面向上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抵接面94A。突部94与后述的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第二缺口114相对应。突部94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第二缺口114重叠的位置。
导轨96从第一支承板90的后表面90B中的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向后方突出并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导轨96位于比突部94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导轨96在向后方突出之后、向左右方向9上的内方弯曲、且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设置。导轨96具有朝向前方而沿着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延伸的滑动面(未图示)。导轨96与后述的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导轨119相对应。导轨96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导轨119重叠的位置。通过导轨119从左右方向9上的内方进入导轨96的滑动面的前方,导轨96和导轨119可彼此在上下方向7上滑动移动。
如图15的(B)所示,突部93(第二突起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一支承板90的后表面90B中的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向后方突出。突部93是沿着上下方向7延伸的三根肋形状。突部93位于比导轨96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突部93具有:上倾斜面93A(倾斜面的一个例子),其从突部93的上端朝向下方而向后方倾斜并面向上方;下倾斜面93B,其从突部93的下端朝向上方而向后方倾斜,并面向下方。突部93与后述的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卡合部116相对应。突部93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卡合部116重叠的位置。
[后盖板101]
如图8所示,后盖板101(盖板的一个例子)具有面向前方并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在整个后盖板101上扩展的前表面101A。在前表面101A上设置有左右一对突部102、左右一对突部103、左右一对突部104、以及左右一对突部106。突部102、103、104、106与后盖板101形成为一体。后盖板101由例如树脂形成。
突部102从后盖板101的前表面101A中的上端部且左右方向9上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突部102是筒形状。突部102具有面向下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抵接面102A。突部102与后述的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伸出部117的上抵接面117A相对应。突部93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伸出部117的上抵接面117A重叠的位置。
突部103从后盖板101的前表面101A中的下端部且左右方向9上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突部103是横H字型的肋形状。突部103具有面向上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抵接面103A。突部103与后述的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伸出部117的下抵接面117B相对应。突部103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伸出部117的下抵接面117B重叠的位置。
突部104从后盖板101的前表面101A中的下端部且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向前方突出。突部104是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的肋形状。突部104具有面向上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抵接面104A。突部104与后述的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第一缺口115相对应。突部104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第一缺口115重叠的位置。
突部106从后盖板101的前表面101A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外端部且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向前方突出。突部106是立方体形状。突部106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比突部103靠外方的位置。突部106具有从左右方向9上的外表面向内方凹陷的螺纹孔(未图示)。突部的左右方向9上的外表面的位置与第一支承板90的延伸部92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内表面相对应。突部106的螺纹孔的位置与第一支承板90的延伸部92的贯通孔97相对应。
后盖板101具有在左右方向9的中央部从后盖板101的上端缘向下方凹陷而成的缺口105。缺口105是在左右方向9上较长的矩形形状。缺口105位于突部104的上方。另外,缺口105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比突部103靠内方的位置。缺口105的左右方向9上的宽度与后述的第三托盘30C的左右方向9上的宽度大致相同。
[第二托盘30B]
如图9所示,第二托盘30B具有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作为板状的构件的第二支承板111。
第二支承板111具有:第二支承面111A,其面向前方并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在整个第二支承板111上扩展;后表面111B,其面向后方并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扩展。
在后表面111B上设置有左右一对突部112、左右一对突部113、左右一对第二缺口114、左右一对第一缺口115、左右一对卡合部116、左右一对伸出部117、左右一对导轨118、左右一对导轨119、左右一对突部112、以及左右一对突部121。突部112、突部113、第二缺口114、第一缺口115、卡合部116、伸出部117、导轨118、导轨119、突部112、突部121与第二支承板111形成为一体。第二支承板111由例如树脂形成。
第一缺口115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从第二支承板111的下端缘向上方凹陷。第一缺口115是矩形形状。第一缺口115具有面向下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抵接面115A。第一缺口115与第一托盘30A的后盖板101中的突部104相对应。第一缺口115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托盘30A的后盖板上的突部104重叠的位置。
突部112从第二支承板111的后表面111B中的上端部向后方突出。突部112是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肋形状。突部112位于比第一缺口115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突部112具有:上表面112A,其朝向上方而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并面向上方;下表面112B,其朝向下方而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并面向下方。突部112与后述的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4相对应。突部112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4重叠的位置。
突部120从第二支承板111的后表面111B中的下端部向后方突出。突部120是筒形状。突部120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与突部112大致相同的位置。突部112具有朝向上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抵接面120A。突部120与后述的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抵接壁137相对应。突部120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抵接壁137重叠的位置。
导轨118从第二支承板111的后表面111B中的上下方向7上的大致整个区域向后方突出并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导轨118位于与突部112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外端相同的位置。导轨118在向后方突出之后,向左右方向9上的内方弯曲,且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设置。导轨118具有朝向前方并沿着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扩展的滑动面(未图示)。导轨118与后述的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导轨135相对应。导轨118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导轨135重叠的位置。通过导轨135从左右方向9上的内方进入导轨118的滑动面的前方,导轨118和导轨135彼此可在上下方向7上滑动移动。
突部113(第一突起部的一个例子)从第二支承板111的后表面111B中的上端部向后方突出。突部113是T字型的肋形状。突部113位于比导轨118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突部113具有朝向下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抵接面113A。突部113与后述的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突部132相对应。突部113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突部132重叠的位置。
第二缺口114从第二支承板111的下端缘向上方凹陷。第二缺口114是矩形形状。第二缺口114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与突部113大致相同的位置。第二缺口114具有面向下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抵接面114A。第二缺口114与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4相对应。第二缺口114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4重叠的位置。
突部121从第二支承板111的上端部向左右方向9上的内方突出。突部121是立方体形状。突部121位于比第二缺口114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突部121具有朝向上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抵接面121A。突部121与后述的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操作部136相对应。突部121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操作部136重叠的位置。
导轨119从第二支承板111的第二支承面111A中的上下方向7上的中央部向前方突出并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导轨119位于比第二缺口114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导轨119在向前方突出之后,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弯曲,且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设置。导轨119具有朝向后方并沿着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扩展的滑动面119A(参照图11)。导轨119与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导轨96相对应。导轨119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导轨96重叠的位置。通过导轨96从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进入导轨119的滑动面119A的后方,导轨119和导轨96彼此可在上下方向滑动移动。
卡合部116(第一卡合部的一个例子)位于第二支承板111的下端部。卡合部116位于比导轨119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如图15的(B)所示,卡合部116具有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16C和在弹性部116C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116D。突出部116D具有:下倾斜面116A,其从突出部116D的下端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倾斜,并且面向下方;上倾斜面116B,其从突出部116D的上端朝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并且面向上方。下倾斜面116A和上倾斜面116B位于比第二支承面111A靠前方的位置。卡合部116形成为,由于弹性部116C的弹性变形,突出部116D可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卡合部116与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3相对应。卡合部116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3重叠的位置。
伸出部117(第三突起部的一个例子)在第二支承板111的下端部中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延伸。伸出部117是矩形的平板形状。伸出部117具有:上抵接面117A,其面向上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下抵接面117B,其面向下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上抵接面117A与第一托盘30A的后盖板101中的突部102相对应。下抵接面117B与第一托盘30A的后盖板101中的突部103相对应。上抵接面117A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一托盘30A的后盖板101中的突部102重叠的位置。
[第三托盘30C]
如图10所示,第三托盘30C具备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作为板状的构件的第三支承板131。
第三支承板131具有面向前方并沿着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在整个第三支承板131上扩展的第三支承面131A。
在第三支承面131A上设置有左右一对突部132、左右一对卡合部133、左右一对卡合部134、以及左右一对导轨135。突部132、卡合部133、卡合部134以及导轨135与第三支承板131形成为一体。第三支承板131由例如树脂形成。
卡合部134(第二卡合部的一个例子)位于第三支承板131的下端部。如图15的(A)、(C)所示,卡合部134具有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34C和在弹性部134C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134D。突出部134D具有:下倾斜面134A,其从突出部134D的下端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倾斜,并且面向下方;上倾斜面134B,其从突出部134D的上端朝向下方而向前方倾斜,并且面向上方。下倾斜面134A和上倾斜面134B位于比第三支承面131A靠前方的位置。卡合部134形成为,由于弹性部134C的弹性变形,突出部134D可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卡合部134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12相对应。卡合部134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12重叠的位置。
卡合部133(第三卡合部的一个例子)从靠近第三支承板131的左右方向9上的中央部的下端缘向下方突出。卡合部133位于比卡合部134靠左右方向9上的内方的位置。如图10所示,卡合部133具有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33C和在弹性部133C的下端向左右方向9上的内方突出的突出部133D。突出部133D具有:下倾斜面133A,其从突出部133D的下端朝向上方并向左右方向9上的内方倾斜,并且面向下方;上倾斜面133B,其从突出部133D的上端朝向下方并向左右方向9上的内方倾斜,并且面向上方。卡合部133形成为,由于弹性部133C的弹性变形,突出部133D可在左右方向9上移动。卡合部133与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5相对应。
抵接壁137从第三支承板131的第三支承面131A中的下端缘向前方突出。抵接壁137是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肋形状。抵接壁137位于比卡合部134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抵接壁137具有朝向上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抵接面137A。抵接壁137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20相对应。抵接壁137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20重叠的位置。
导轨135从第三支承板131的第三支承面131A中的下端部向前方突出并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导轨135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与抵接壁137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外端相同的位置。导轨135在向前方突出之后,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弯曲,且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设置。导轨135具有朝向后方并沿着上下方向7和前后方向8扩展的滑动面(未图示)。导轨135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导轨118相对应。导轨135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导轨118重叠的位置。通过导轨118从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进入导轨135的滑动面的后方,导轨135和导轨118彼此可在上下方向7上滑动移动。
突部132从第三支承板131的第三支承面131A中的下端部向前方突出。突部132是倒T字型的肋形状。突部132位于比导轨135靠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位置。突部132具有朝向上方并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抵接面132A。突部132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13相对应。突部132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位于至少一部分与第二托盘30C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13重叠的位置。
第三支承板131在上端缘具有从支承面131A向前方突出、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的板状的操作部136。操作部136是矩形的平板形状。如图11所示,在操作部136的后端部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扩展且面向下方的下表面136A。下表面136A与第二支承板111的突部121相对应。
[第一托盘30A、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的组装]
如图11~图14所示,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和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组装成,第一支承板90的导轨96的滑动面(未图示)与第二支承板111的导轨119的滑动面119A相对。由此,第一支承板90和第二支承板111可在上下方向7(滑动方向的一个例子)上滑动。
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和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组装成,第二支承板111的导轨118的滑动面与第三支承板131的导轨135的滑动面相对。由此,第二支承板111和第三支承板131可在上下方向7(滑动方向的一个例子)上滑动。
第一托盘30A的后盖板101组装成,后盖板101的前表面101A的周缘部与第一支承板90的延伸部92的后端部抵接。并且,第一支承板90中的延伸部92的贯通孔97与后盖板101中的突部106的螺纹孔对位而进行螺钉固定。
[拉出动作]
[第一状态]
图11所示的第一状态是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收纳到第一托盘30A的内部的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托盘30B位于相对于第一托盘30A的收纳位置(第一位置的一个例子、以下,简称为“第二托盘30B的收纳位置”。)。另外,在第一状态下,第三托盘30C位于相对于第二托盘30B的收纳位置(第三位置的一个例子、以下,简称为“第三托盘30C的收纳位置”。)。此外,在图11-图14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后盖板101。
在第二托盘30B的收纳位置,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4的抵接面94A与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第二缺口114的抵接面114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另外,后盖板101中的突部103的抵接面103A与第二支承板111中的伸出部117的下抵接面117B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由此,第二托盘30B向比第二托盘30B相对于第一托盘30A的收纳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移动受到限制。在第二托盘30B的收纳位置,第二支承板111在位于第一支承板90的后方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8上与第一支承板90重叠。
在第三托盘30C的收纳位置,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20的抵接面120A与第三支承板131中的抵接壁137的抵接面137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参照图15的(A))。另外,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21的抵接面121A与第三支承板131中的操作部136的下表面136A中的左右方向9上的端部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由此,第三托盘30C向比第三托盘30C相对于第二托盘30B的收纳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移动受到限制。在第三托盘30C的收纳位置,第三支承板131在位于第二支承板111的后方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8上与第二支承板111重叠。
另外,在第一状态下,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3的上倾斜面133B与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5的下倾斜面95B抵接,卡合部133与突部95卡合。由此,在没有朝向上方(拉出方向的一个例子)并仅使卡合部133与突部95的卡合解除的力没有施加于第三托盘30的状态下,可避免第三托盘30C向比第三托盘30C相对于第二托盘30B的收纳位置靠上方的位置移动。
在第一状态下,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位于被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和后盖板101划定的空间内。
通过从第一状态起使用者对第三托盘30C的操作部136进行操作而将第三托盘30C向上方上拉,托盘主体部30最终变化成图14所示的伸长状态。
若从第一状态起第三托盘30C穿过贯通孔97而向上方移动,则卡合部133与突部95的卡合被解除。具体而言,首先,突出部133D在下倾斜面95B上滑动而向上方移动。与此相伴,卡合部133的弹性部133C弹性变形而突出部133D沿着下倾斜面95B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移动。然后,突出部133D在突部95的下倾斜面95B上跨越到上方之后,突出部133D一边沿着上倾斜面95A向左右方向9上的内方移动一边向上方移动。
之后,在第二托盘30C保持停止的状态下,第三托盘30C向上方移动。并且,托盘主体部30来到图12所示的第二状态。
[第二状态]
在图12所示的第二状态下,第二托盘30B位于相对于第一托盘30A的收纳位置。另外,在第二状态下,第三托盘30B位于第一抵接位置(第五位置的一个例子)。第一抵接位置是第二支承板90中的突部112的下表面112B与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4的上倾斜面134B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的位置(参照图15的(A))。
即、在从第一状态到第二状态为止的第三托盘30C的拉出过程中,从突部112与卡合部134分离的状态变成图15的(A)所示的抵接的状态。
若从第二状态起第三托盘30C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则第三支承板131的卡合部134不跨越过第二支承板111的突部112而对突部112进行拉拽。为了使弹性部134C向卡合部134的突出部134D与突部112分离的方向弹性变形所需的力比将第二托盘30B上拉的力(例如、第二托盘的重量)大。因此,追随第三托盘30C的移动而第二托盘30B穿过贯通孔97而向上方移动。并且,第二托盘30B相对于第一托盘30A移动到第二抵接位置。第二抵接位置是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3的下倾斜面93B与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卡合部116的上倾斜面116B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的位置。
若从第三托盘30C位于第一抵接位置、第二托盘30B位于第二抵接位置的状态起第三托盘30C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则由于突部93的下倾斜面93B,向后方的力施加于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卡合部116的上倾斜面116B。使弹性部116C向卡合部116的突出部116D与突部93分离的方向(后方)弹性变形的力比由于将位于第一抵接位置的第三托盘30C相对于第二托盘30B向上方上拉而从突部93施加于上倾斜面116B的力(例如、卡合部134的弹性部134C的弹性变形力)弱。因此,卡合部116的弹性部116C弹性变形而上倾斜面116B向与突部93分离的方向(后方)移动。由此,突部93的下倾斜面93B与卡合部116的上倾斜面116B之间的抵接脱离,第三托盘30C相对于第二托盘30B进一步向上方移动。然后,托盘主体部30达到图13所示的第三状态。
[第三状态]
在图13所示的第三状态下,第二托盘30B位于相对于第一托盘30A的拉出位置(第二位置的一个例子、以下,简称为“第二托盘30B的拉出位置”。)。另外,在第三状态下,第三托盘30B位于第一抵接位置。
在第二托盘30B的拉出位置,第一托盘30A的后盖板101中的突部102的抵接面102A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伸出部117的上抵接面117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由此,第二托盘30B向比第二托盘30B相对于第一托盘30A的拉出位置靠上方的位置移动受到限制。在第二托盘30B的拉出位置,第二支承板111在位于第一支承板90的后方的状态下以比第一位置时的重叠面积小的重叠面积在前后方向8上与第一支承板90重叠。
另外,在第二托盘30B相对于第一托盘30A的拉出位置,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卡合部116的下倾斜面116A与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3的上倾斜面93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而卡合部116与突部93卡合(参照图15的(B))。由此,为了收纳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在使用者未将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朝向与拉出方向5相反的方向推动的状态下,可避免第二托盘30B向比第二托盘30B相对于第一托盘30A的收纳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移动。
如图15的(B)所示,突部93的上倾斜面93A和下倾斜面93B倾斜,因此,在卡合部116与突部93卡合之际,在卡合部116的突出部116D逐渐移动到后方之后,逐渐向前方移动。另外,在第三托盘30C的拉出位置,卡合部134的弹性部134C的向后方的弹性变形处于稍微向前方恢复的状态,在卡合过程中,突出部116D未与第一支承板90的后表面90B抵接。因此,难以产生由卡合引起的振动。此外,利用突部93的上倾斜面93A和下倾斜面93B使卡合部116的突出部116D的沿着前后方向8的移动速度变慢,从而使使用者难以感到撞击感。
另外,通过卡合部134的弹性部134C的弹性变形处于稍微向前方恢复的状态,卡合部116的突出部116D处于被朝向突部93的上倾斜面A施力的状态。该作用力可被上倾斜面93A的倾斜转换成对第二托盘30B向上方施力的力。由此,在第一托盘30A的突部102的抵接面102A与第二托盘30B的伸出部117的上抵接面117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的状态下,第二托盘30B被向上方施力。因此,第二托盘30B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的情况(晃动)受到抑制。
第二支承板111的向上方的移动受到限制,因此,若从第三状态起第三托盘30C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则由于突部112,向后方的力施加于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4的上倾斜面134B。以使卡合部134向后方弹性变形的力比施加于该上倾斜面134B的力变弱的方式形成卡合部134。因此,卡合部134弹性变形而上倾斜面134B向后方移动。由此,突部112的下表面112B与卡合部134的上倾斜面134B之间的抵接脱离而第三托盘30C进一步向上方移动。然后,第三托盘主体部30达到图14所示的第四状态。
[第四状态]
在第四状态下,第二托盘30B位于相对于第一托盘30A的拉出位置。另外,在第四状态下,第三托盘30C位于相对于第二托盘30B的拉出位置(第四位置的一个例子、以下,简称为“第三托盘30C的拉出位置”。)。
在第三托盘30C的拉出位置,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13的抵接面113A与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突部132的抵接面132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由此,第三托盘30C向比第三托盘30C相对于第二托盘30B的拉出位置靠上方的位置移动受到限制。在第三托盘30C的拉出位置,第三支承板131在位于第二支承板111的后方的状态下以比第三位置时的重叠面积的小的重叠面积在前后方向8与第二支承板111重叠。
另外,在第三托盘30C相对于第二托盘30B的拉出位置,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中的突部112的上表面112A与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4的下倾斜面134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而卡合部134与突部112卡合(参照图15的(C))。由此,在使用者没有为了收纳第三托盘30C而向下方推动第三托盘30C来使第三托盘30C朝向下方的状态下,可避免第三托盘30C向比第三托盘相对于第二托盘30B的拉出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移动。
突部112的上表面112A和下表面112B沿着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扩展,在上下方向7上不倾斜。因此,在第三托盘30C向上方移动的过程中,在卡合部134与突部112卡合之际,在卡合部134的突出部134D向后方快速地移动之后,若越过突部112,则向前方快速地移动。另外,卡合部134的弹性部134C的向后方的弹性变形成为完全返回到前方的状态。因此,使用者感到较强的撞击感。
[收纳动作]
若向下方的力施加于处于第四状态的托盘主体部30中的第三托盘30C的操作部136,则,首先,第二托盘30B的卡合部116与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3的卡合被解除。此时,在由于突部93的上倾斜面93A而施加于卡合部116的下倾斜面116A的力的作用下,弹性部116C弹性变形,以使卡合部116的突出部116D向后方移动。之后,通过使卡合部116的突出部116D跨越过突部93,弹性部116C弹性恢复。其原因在于,第二托盘30B的卡合部116相对于第一托盘30A的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3的卡合力比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4相对于第二托盘30B的突部112的卡合力弱。由此,第二托盘30B向下方移动。然后,托盘主体部30成为第二托盘30B位于收纳位置、第三托盘30C位于拉出位置的状态。
而且,若向下方的力施加于第三托盘30C的操作部136,则第三托盘30C的卡合部134与第二托盘30B的突部112的卡合被解除。此时,在由于突部112的上表面112A而施加于卡合部134的下倾斜面134A的力的作用下,弹性部134C弹性变形,以使卡合部134的突出部134D向后方移动。之后,通过使卡合部134的突出部134D跨越过突部112,弹性部134C弹性恢复。由此,第三托盘30C向下方移动。然后,第三托盘30C移动到与第一托盘30A之间的第三抵接位置。在第三抵接位置,第一支承板90中的突部95的上倾斜面95A与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3的下倾斜面133A在上下方向7上抵接。
若从该位置起第三托盘30C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则由于突部95,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的力施加于第三支承板131中的卡合部133的下倾斜面133A。通过使比使卡合部133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弹性变形的力强的力施加于操作部136,卡合部133弹性变形而下倾斜面133A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移动。由此,弹性部133C以卡合部133的突出部133D被突部95的上倾斜面95A引导而突出部133D向左右方向9上的外方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之后,若突出部133D跨越过突部95的上倾斜面95A与下倾斜面95B之间的顶峰,则弹性部133C以突出部133D被下倾斜面95B引导而突出部133D向左右方向9上的内方移动的方式弹性变形。由此,第三托盘30C向下方移动,返回第一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如以上那样,若第三托盘30C向上方移动,则第三托盘30C向与第二托盘30B之间的抵接位置移动,第三托盘30C的卡合部134向上与第二托盘30B的突部112抵接。若第三托盘30C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则在卡合部134与第二托盘30B的突部112抵接的状态下第二托盘30B与第三托盘30C一起向上方移动。若第二托盘30B移动到第二托盘30B的拉出位置,则第二托盘30B的卡合部116与第一托盘30A的突部93卡合。另外,若第三托盘30C移动到第三托盘30C的拉出位置,则第三托盘30C的卡合部134与第二托盘30B的突部112卡合。这样一来,在第二托盘30B移动到第二托盘30B的拉出位置、第三托盘30C移动到第三托盘30C的拉出位置的状态下,第一托盘30A、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相互卡合。
在第三托盘30C的卡合部134与第二托盘30B的突部112卡合之前,第二托盘30B的卡合部116与第一托盘30A的突部93卡合。因此,可抑制在仅第三托盘30C拉出来的状态下使用片材托盘。
在第二托盘30B的卡合部116与第一托盘30A的突部93卡合的状态下,第三托盘30C通过从与第二托盘30B之间的抵接位置朝向第三托盘30C的拉出位置移动,第三托盘30C的卡合部134弹性变形而与第二托盘30B的突部112之间的抵接被解除,第三托盘30C容易地向第三托盘30C的拉出位置移动。
使用者针对第二托盘30B的卡合部116的卡合感到的撞击感较少。因此,在使用者感觉到较大的撞击感时,也就是说,在第三托盘30C的卡合部134与第二托盘30B的突部112卡合时,卡合部116和卡合部134都成为卡合的状态。因而,可容易地把握第二托盘30B位于第二托盘的拉出位置、第三托盘30C位于的第三托盘30C的拉出位置的状态、即、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都完全拉出来的状态。
另外,由于卡合部116相对于突部93的上倾斜面93A的作用力,第二托盘30B受到向上的力。即、第二托盘30B在第二托盘30B的拉出位置处在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的状态下受到向上的力。因此,第二托盘30B向上下方向7的两个方向的移动受到抑制。
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的拉出方向是向上的方向。因此,在第二托盘30B不移动到第二托盘的拉出位置、且第三托盘30C不移动到第三托盘30C的拉出位置的状态下,若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的移动中止,则在重力的作用下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易于返回各自的收纳位置。因此,使用者能够容易地把握全部的托盘完全拉出来的状态。
第三托盘30C具备卡合部133,该卡合部133在第二托盘30B位于第二托盘30B的收纳位置且第三托盘30C位于第三托盘30C的收纳位置时与第一托盘30A卡合。因此,在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都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MP托盘13被保持。
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的后表面111B和第三托盘30C的第三支承板131的后表面131B被后盖板101遮蔽。因此,能够使MP托盘13的外观良好。另外,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可被后盖板101保护。
在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都位于收纳位置的状态下,第二托盘30B和第三托盘30C成为被第一托盘30A遮蔽的状态。因此,在该状态下,能够使MP托盘13的外观良好。另外,能够使MP托盘13紧凑。
[变形例]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卡合部116与第二托盘30B的第二支承板111形成为一体,第二支承板111由树脂形成。因此,卡合部116的弹性变形是形成卡合部116的树脂的弹性变形。与此相对,也可以是,例如,以卡合部116的下倾斜面116A可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的方式卡合部116可相对于第二支承板111移动地形成,卡合部116被弹簧等弹性构件向卡合部116的下倾斜面116A与突部95的下倾斜面95B抵接的方向施力。对于卡合部134和卡合部133也是同样的。
另外,在卡合部116、133、134的卡合方面,卡合部116、133、134是可弹性变形的构件,突部93、95、112是不会弹性变形的构件,与其相反,也可以采用卡合部116、133、134是不会弹性变形的构件、突部93、95、112是可弹性变形的构件的结构。另外,也可以采用卡合部116、133、134和突部93、95、112这两者弹性变形的结构。
另外,只要卡合部116、133、134和突部93、95、112可卡合,卡合部116、133、134弹性变形的方向、突部93、95、112突出的方向可任意地变更。另外,对于与抵接有关的其他突部,突出的方向也可任意地变更。

Claims (8)

1.一种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托盘,该第一托盘具有支承片材的第一支承面;
第二托盘,该第二托盘具有支承片材的第二支承面,该第二托盘以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向沿着上述第一支承面的滑动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第一托盘,该第一位置是该第二支承面的至少一部分在位于与上述第一支承面正交的方向中的与该第一支承面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一支承面重叠的位置,该第二位置是该第二支承面与上述第一支承面的重叠面积比该第一位置时的该第二支承面与上述第一支承面的重叠面积小的位置;以及
第三托盘,该第三托盘具有支承片材的第三支承面,该第三托盘以能够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向上述滑动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第二托盘,该第三位置是该第三支承面的至少一部分在位于与上述第二支承面正交的方向中的与该第二支承面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状态下与上述第二支承面重叠的位置,该第四位置是该第三支承面与上述第二支承面的重叠面积比该第三位置时的该第三支承面与上述第二支承面的重叠面积小的位置,
上述第二托盘具有能够在上述第二位置与上述第一托盘卡合的第一卡合部,
上述第三托盘具有第二卡合部,该第二卡合部在该第三托盘位于上述第三位置与上述第四位置之间的第五位置沿着从上述第一位置朝向上述第二位置的拉出方向与上述第二托盘抵接,该第二卡合部在上述第四位置与上述第二托盘卡合,
上述第二卡合部能够通过弹性变形而向上述抵接被解除的方向移动,
在上述第二卡合部与上述第二托盘抵接的状态下,该第二托盘能够与上述第三托盘一起向上述拉出方向移动,
在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一托盘卡合的状态下,上述第三托盘从上述第五位置朝向上述第四位置移动,从而上述第二卡合部弹性变形,上述第二卡合部与上述第二托盘的抵接被解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卡合部与上述第二托盘抵接的状态下,该第二托盘与上述第三托盘一起向上述拉出方向移动,从而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一托盘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托盘具有:第一支承板,该第一支承板具有上述第一支承面;第一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从上述第一支承板向与上述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以及导轨,该导轨支承于上述第一支承板,向上述滑动方向引导上述第二托盘,
上述第一支承板具有突起支承面和从该突起支承面向与上述滑动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的第二突起部,
上述第二突起部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面向上述拉出方向,且朝向上述拉出方向而向靠近上述突起支承面的方向倾斜,
上述第二托盘包括具有上述第二支承面的第二支承板,
上述第二支承板具备第三突起部,该第三突起部从该第二支承板向与上述第一突起部所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在上述第二托盘位于上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该第三突起部在上述拉出方向上与上述第一突起部抵接,
上述第一卡合部具有弹性变形的弹性部和从该弹性部朝向上述突起支承面突出的突出部,
对于上述第一卡合部,在卡合状态下,通过使上述弹性部弹性变形而对上述突出部朝向上述倾斜面施力且使上述突出部与上述倾斜面抵接,并且,该突出部不与上述突起支承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拉出方向是向上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托盘具备第三卡合部,在上述第二托盘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第三托盘位于上述第三位置时,该第三卡合部与上述第一托盘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托盘具有:第一支承板,该第一支承板包括上述第一支承面和从该第一支承面的周缘部向与该第一支承面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延伸部;以及盖板,该盖板配置成,相对于该第一支承面向与该第一支承面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远离,
在上述第二托盘位于上述第一位置且上述第三托盘位于上述第四位置的状态下,上述第二托盘和上述第三托盘位于在上述第一支承板与上述盖板之间划定出的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托盘,其特征在于,
上述延伸部具有沿着上述滑动方向贯通的贯通孔,
上述第二托盘经由上述贯通孔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拉出方向移动,上述第三托盘经由上述贯通孔从上述第三位置向上述拉出方向移动。
8.一种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托盘;以及
将支承于上述片材托盘的片材向装置主体供送的供送部。
CN201710053634.7A 2016-01-29 2017-01-22 片材托盘和片材输送装置 Active CN1070213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6561 2016-01-29
JP2016016561A JP6834136B2 (ja) 2016-01-29 2016-01-29 シートトレイ及びシート搬送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1375A CN107021375A (zh) 2017-08-08
CN107021375B true CN107021375B (zh) 2020-03-24

Family

ID=59386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53634.7A Active CN107021375B (zh) 2016-01-29 2017-01-22 片材托盘和片材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84735B2 (zh)
JP (1) JP6834136B2 (zh)
CN (1) CN1070213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15196S1 (en) * 2016-01-15 2018-04-1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Printer
USD815197S1 (en) * 2016-02-12 2018-04-10 S-Printing Solution Co., Ltd Multi-function printer
USD812134S1 (en) * 2016-03-14 2018-03-06 Brothe Industries, Ltd. Printer
JP1564546S (zh) * 2016-04-01 2019-02-18
JP1564547S (zh) * 2016-04-01 2019-02-18
JP1565351S (zh) * 2016-04-14 2019-11-25
USD807426S1 (en) * 2016-08-24 2018-01-09 Xerox Corporation Printing machine
JP1584451S (zh) * 2017-03-23 2020-08-24
JP7017037B2 (ja) * 2017-08-10 2022-02-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複合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58323A (en) * 1970-08-20 1972-04-25 Gaf Corp Print receiving tray design
JPH0648583A (ja) * 1992-07-30 1994-02-22 Sharp Corp 給紙装置
JPH09175712A (ja) * 1995-12-28 1997-07-08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用紙スタック装置
JP3491725B2 (ja) * 1997-03-18 2004-01-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給紙カセット
JP2004075356A (ja) * 2002-08-21 2004-03-11 Canon Inc シート材ガイド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シート材給送装置並びに記録装置
US7070350B2 (en) * 2003-05-15 2006-07-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JP2008100806A (ja) * 2006-10-18 2008-05-01 Seiko Epson Corp 媒体支持構造及び媒体供給装置と記録装置
US8272637B2 (en) * 2008-01-31 2012-09-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ay unit with three tray portions and tray stopper, an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comprising said sheet tray unit
JP2009214948A (ja) * 2008-03-06 2009-09-24 Seiko Epson Corp 搬送装置
JP5079623B2 (ja) * 2008-08-01 2012-11-21 株式会社ニフコ トレイ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93656A (ja) * 2009-10-29 2011-05-12 Seiko Epson Corp スタック構造及び記録装置
JP2011235986A (ja) * 2010-05-07 2011-11-24 Seiko Epson Corp 媒体サポート、記録装置
TW201302491A (zh) * 2011-07-07 2013-01-16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出紙裝置
JP6439246B2 (ja) 2013-12-06 2018-12-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884735B2 (en) 2018-02-06
CN107021375A (zh) 2017-08-08
US20170217702A1 (en) 2017-08-03
JP2017132624A (ja) 2017-08-03
JP6834136B2 (ja) 2021-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21375B (zh) 片材托盘和片材输送装置
US20080296831A1 (en) Cassett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579909B2 (en) Image recording device
JP6387881B2 (ja) シートトレイ、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106004095B (zh) 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JP6439246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US8991811B1 (en) Image recording device
JP6052095B2 (ja) 給送トレイ
JP6705480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6405829B2 (ja) 搬送装置
JP5029630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5499571B2 (ja) 給紙装置
JP5742247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6372277B2 (ja) 搬送装置
JP6642050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US9890000B2 (en)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6405832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6079597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6255857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6561538B2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17132622A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582804Y2 (ja) 用紙保持装置
JP2020011850A (ja)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13014384A (ja) シート保持装置
JP2011051693A (ja) 給紙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