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04095B - 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 Google Patents
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004095B CN106004095B CN201610184979.1A CN201610184979A CN106004095B CN 106004095 B CN106004095 B CN 106004095B CN 201610184979 A CN201610184979 A CN 201610184979A CN 106004095 B CN106004095 B CN 1060040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e
- abutting
- roller
- disk
- mov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6—Means for preventing paper jams or for facilitating their remov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26—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auxiliary supports to facilitate introduction or renewal of the pile
- B65H1/266—Support fully or partially removable from the handling machine, e.g. cassette, draw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50—Driving mechanisms
- B65H2403/51—Cam mechanis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3—Roller pairs driving roller and idle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431—Roller pairs driving roller and idler roller arrangement idler roller detai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4—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 B65H2404/1441—Roller pairs with relative movement of the rollers to / from each other involving controlled actuat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5—Roller assembly, particular roller arrangement
- B65H2404/152—Arrangement of roller on a movable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601/00—Problem to be solved or advantage achieved
- B65H2601/10—Ensuring correct operation
- B65H2601/11—Clearing faulty handling, e.g. j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一种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包括:输送辊;夹持构件,与输送辊夹持片材,在与输送辊抵接和离开位置间移动;盘,支撑片材,安装到和拉出输送装置,在对输送装置安装和拉出状态间移动;杆构件,绕在与安装和拉出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转动,处于第一状态、从第一状态绕转动轴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第二状态和从第一状态绕转动轴向与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的第三状态,在第一状态与盘在安装和拉出状态间抵接,通过与盘抵接在盘从安装向拉出状态移动时从第一转动到第二状态、在盘从拉出向安装状态移动时从第一转动到第三状态;联动机构,通过杆构件从第一向着第二、第三状态转动而使夹持构件移动到离开、抵接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送片材的输送装置和具有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背景技术
当例如在图像记录设备中发生卡纸时,由使用者进行取出卡在纸张输送路径等中的记录纸张的处理(以下称为卡纸处理)。但是,在进行卡纸处理时,如果发生卡纸的记录纸张处于被用于输送记录纸张的输送辊对等夹持的状态,则难以进行取出记录纸张的操作。特别是,在为了提高输送辊对对记录纸张的输送精度而增大输送辊对有压力地夹持纸张的力(夹持载荷)的情况下,当将纸张从输送辊对拉出时纸张可能破损,导致纸张碎片进入设备内部,从而难以从设备内取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已知一种图像记录设备,被构成为通过将供给盘从设备本体拉出来自动解除输送辊对的各个辊相互抵接从而有压力地夹持纸张的夹持状态(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7-277552号公报和日本特开平7-33268号公报)。由此,使用者只需将供给盘从设备本体拉出即可解除输送辊对的夹持状态,能够容易地将发生卡纸的记录纸张通过例如设备本体的安装供给盘用的开口部而取出。此外,上述以往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具有,当例如完成了卡纸处理因而使用者将供给盘安装到图像记录设备中时,使输送辊对自动恢复夹持状态的机构。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上述以往的图像记录设备具有联动机构,其与供给盘的安装和拉出联动,自动解除输送辊对的夹持状态,并且自动恢复输送辊对的夹持状态。这种联动机构具有释放构件。释放构件突出到供给盘被安装和拉出的空间中,能够通过与被使用者等移动的盘抵接而改变转动等的状态。在供给盘被拉出的过程中,释放构件在一个方向上的状态变化被传递为使输送辊对中的一个辊离开另一个辊的移动。由此,输送辊对的夹持状态被解除。另一方面,在安装供给盘的过程中,释放构件在另一方向上的状态变化被传递为使输送辊对恢复夹持状态的移动。
在上述以往的图像记录设备中,例如在从设备拉出盘从而输送辊对的夹持状态被解除之后,由于使用者的误操作等,可能导致在供给盘从设备拉出的状态下输送辊对恢复夹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输送辊对恢复夹持状态,释放构件向着与之相对应的位置而改变姿势。但是,当输送辊对处于夹持状态时释放构件的位置与当输送辊对的夹持被解除状态时释放构件的位置不同。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使用者仍然将供给盘安装到设备,则供给盘与姿势变化了的释放构件冲突,导致供给盘不能移动到安装位置。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装置和具有输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输送装置具有联动机构,能够通过这种联动机构来防止阻碍盘的安装和拉出,联动机构使夹持并且输送片材的输送部与能够支撑片材的盘向着设备安装和从设备拉出联动,能够在能够夹持片材的夹持状态和夹持状态被解除的夹持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1)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输送装置,用于输送片材,包括:输送辊;夹持构件,能够与所述输送辊一起夹持所述片材,能够在与所述输送辊抵接的抵接位置和离开所述输送辊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盘,能够支撑所述片材,能够安装到所述输送装置和从所述输送装置拉出,能够在安装在了所述输送装置的安装状态和从所述输送装置拉出了的拉出状态之间移动;杆构件,被设置为能够绕着转动轴转动,所述转动轴在与将所述盘安装到所述输送装置时的安装方向和将所述盘拉出所述输送装置时的拉出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所述杆构件能够处于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从所述第一状态绕着所述转动轴向着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不足180度的角度的状态,所述第三状态是从所述第一状态绕着所述转动轴向着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不足180度的角度的状态,将所述第一状态作为规定位置,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杆构件能够与所述盘在所述安装状态和所述拉出状态之间抵接,在所述盘从所述安装状态移动到所述拉出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杆构件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而从所述第一状态转动到所述第二状态,在所述盘从所述拉出状态移动到所述安装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杆构件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而从所述第一状态转动到所述第三状态;以及联动机构,通过所述杆构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二状态转动而使所述夹持构件移动到所述离开位置,通过所述杆构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三状态转动而使所述夹持构件移动到所述抵接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盘处于安装在输送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夹持构件位于与输送辊抵接的抵接位置,由输送辊和夹持构件构成的输送部呈能够夹持片材的夹持状态。杆构件被向着作为规定位置的第一状态施力,在盘从安装状态移动到拉出状态的情况下,盘与处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抵接,杆构件从第一状态向着第二状态向着第一转动方向转动。当杆构件从第一状态向着第二状态转动时,联动机构使夹持构件移动到离开位置,输送部的夹持状态被解除,成为释放状态。此外,杆构件恢复到作为规定位置的第一状态。由此,在例如喷墨记录设备中,能够容易地进行卡纸处理。
另一方面,在盘从拉出状态移动到安装状态的情况下,盘与处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抵接,杆构件从第一状态向着第三状态向着第二转动方向转动。当杆构件从第一状态转动到第三状态时,联动机构使夹持构件移动到抵接位置,从而输送部成为夹持状态。此外,杆构件恢复到作为规定位置的第一状态。由此,在例如喷墨记录设备中,能够对记录纸张进行图像记录。由此,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盘抵接在输送部处于夹持状态时和夹持解除状态时均位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能够使输送部的夹持解除和恢复。因此,例如在盘被从输送装置拉出的状态下,在因为使用者的误操作等而使输送部恢复夹持的情况下,容易防止因与杆构件抵接而导致阻碍盘安装到输送装置。
(2)较佳地,所述盘具有能够与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所述杆构件抵接的杆抵接部,在所述盘处于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杆抵接部不与所述杆构件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在盘安装在输送装置的状态下盘不与杆构件抵接,因此,即使是在例如对夹持构件向着输送辊施加的力作用于杆构件的结构中,所施加的力也不通过杆构件而作用于盘。因此,夹持构件不以盘为基准来定位,从而即使在杆构件的定位精度或者盘相对于输送装置的安装精度等不高的情况下,也容易确保输送辊和夹持构件对片材的高输送精度。
(3)较佳地,还包括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保持所述夹持构件,能够与所述夹持构件一体移动,所述联动机构具有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能够与所述保持构件抵接,能够在所述夹持构件位于所述抵接位置的第一位置和所述夹持构件位于所述离开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通过所述杆构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二状态转动而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通过所述杆构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三状态转动而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夹持构件也是例如辊等能够转动的构件,并且夹持构件由保持构件保持,由此,能够使夹持构件以能够转动的状态而移动。即,能够将夹持构件构成为状态能够改变并且能够移动。
(4)较佳地,还包括向着所述第一状态对所述杆构件施力的第一施力构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由弹簧等结构简单的施力构件对杆构件向着作为规定位置的第一状态施力,能够由简单的结构与盘的插拔联动,通过与盘抵接来使输送部在夹持和解除夹持之间切换,从而能够防止联动机构阻碍盘的安装和拉出。此外,杆构件也可以由自重而被向着第一状态施力。
(5)较佳地,还包括向着所述输送辊对所述夹持构件施力的第二施力构件,所述移动构件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不与所述保持构件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保持构件与位于第二位置的移动构件抵接,不与位于第一位置的移动构件抵接,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能够使输送部在夹持和解除夹持之间切换。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输送装置。
(6)较佳地,所述移动构件能够沿着所述安装方向和所述拉出方向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一抵接部在所述安装方向和所述拉出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杆构件配置在所述拉出方向,能够与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二状态向着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所述杆构件抵接,通过所述杆构件的转动而使所述移动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抵接部在所述安装方向和所述拉出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杆构件配置在所述安装方向,能够与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三状态向着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的所述杆构件抵接,通过所述杆构件的转动而使所述移动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仅在移动构件上设置例如棒状或突起状的两个抵接部,通过这种简单的结构,能够构成与杆构件的转动联动地使移动构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联动机构。因此,能够使联动机构的结构简单,能够容易地制造输送装置。
(7)较佳地,所述杆构件在所述移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而被定位在所述第一状态,并且在所述移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而被定位在所述第一状态。
根据上述结构,在移动构件处于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和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两者下,能够由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使杆构件定位在作为规定位置的第一状态。由此,能够在安装和拉出盘时确实使盘与杆构件抵接。因此,能够与安装和拉出盘联动地确实切换输送部的夹持状态。
(8)较佳地,还包括第一框体,所述第一框体以所述保持构件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保持构件,并且以所述移动构件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移动构件。
根据上述结构,因为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制的第一框体来规定保持构件与移动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通过保持构件与移动构件的抵接,容易将夹持构件正确地定位在抵接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确保输送部对片材的高输送精度。
(9)较佳地,还包括第二框体,所述第二框体由所述第一框体支撑,以所述杆构件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杆构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用例如金属制的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来规定保持构件和移动构件与杆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能够通过与杆构件的转动联动而确实使移动构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此外,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也可以是一体的。但是,通过使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是分开的,能够使输送装置的设计自由度大,能够容易地制造输送装置。
(10)较佳地,所述夹持构件是辊。
(11)本发明提供一种输送装置,用于输送片材,包括:第一辊;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相对而配置,能够在所述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之间夹持片材;辊保持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二辊,能够在所述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抵接的抵接位置和所述第二辊从所述第一辊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移动构件,能够沿着与所述辊保持部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辊保持部位于所述抵接位置,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辊保持部位于所述离开位置;盘,能够支撑片材,能够沿着与所述辊保持部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在安装在了所述输送装置的安装位置和与所述安装位置不同的非安装位置之间移动;以及联动机构,具有抵接构件,所述抵接构件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改变状态,在所述盘从所述非安装位置向所述安装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抵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而成为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盘从所述安装位置向所述非安装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抵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而成为所述第二状态,所述联动机构与所述抵接构件向所述第一状态的改变联动地使所述移动构件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与所述抵接构件向所述第二状态的改变联动地使所述移动构件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所述移动构件包括能够与所述盘抵接的抵接部。在所述盘从所述非安装位置向所述安装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盘当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时的位置比所述盘当与所述抵接构件抵接时的位置更靠近所述安装位置。所述移动构件能够通过向所述安装位置移动的所述盘与所述抵接部抵接而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
通过抵接构件与向安装位置移动的盘抵接而向第一状态改变,移动构件与抵接构件向第一状态的改变联动地向第一位置移动,来进行第一辊与第二辊的抵接。在这种情况下,有时担心抵接构件的动作不能使移动构件向第一位置移动。但是,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向安装位置移动的盘与抵接部抵接,能够使移动构件向第一位置移动,而与抵接构件无关。由此,能够使第一辊与第二辊抵接,而与抵接构件的动作无关。
(12)与所述抵接构件向所述第一状态的改变联动地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抵接部不与位于所述安装位置的所述盘抵接。
通常,盘与设在输送装置的壁等构件抵接从而被定位在安装位置。当盘与这些构件抵接时,对握持盘的使用者赋予咔嗒声感。
根据上述结构,在移动构件与抵接构件向第一状态的改变联动地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向安装位置移动的盘不与移动构件的抵接部抵接。由此,能够防止盘与抵接部抵接而对使用者赋予咔嗒声感。即,能够仅由上述构件赋予咔嗒声感。此外,由此,除了盘与上述构件抵接而产生的载荷以外,能够防止盘与抵接部抵接而对盘施加载荷。通过以上各种因素,当盘向安装位置移动时,不对盘施加额外的载荷,能够良好地维持盘的操作感。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由上述构件确实进行盘向着安装位置的定位。
(13)所述抵接构件被设置为能够绕着在与所述辊保持部的移动方向和所述盘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转动,并且除了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以外还能够改变为第三状态,所述第一状态是从所述第三状态绕着所述转动轴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不足180度的角度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从所述第三状态绕着所述转动轴向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不足180度的角度的状态,所述抵接构件在缺省状态下处于所述第三状态,在所述盘从所述非安装位置向所述安装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抵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而从所述第三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转动,在所述盘从所述安装位置向所述非安装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抵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而从所述第三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转动。
(14)还包括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用于对所述抵接构件向所述第三状态施力。
根据上述结构,在抵接构件不与盘等其它构件抵接的状态下,能够确实将抵接构件维持在第三状态。
(15)所述联动机构包括:第一突起部,相对于处于所述第三状态的所述抵接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上,突出到所述抵接构件的转动区域;以及第二突起部,相对于处于所述第三状态的所述抵接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上,突出到所述抵接构件的转动区域,所述第一突起部通过与从所述第三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转动的所述抵接构件抵接而使所述移动构件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所述第二突起部通过与从所述第三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转动的所述抵接构件抵接而使所述移动构件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使联动机构的结构简单,能够容易地制造输送装置。
(16)所述第一突起部和所述第二突起部设在所述移动构件处。
(17)所述第一突起部在所述移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与处于所述第三状态的所述抵接构件抵接,所述第二突起部在所述移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与处于所述第三状态的所述抵接构件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移动构件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和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两者,能够将抵接构件由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定位在第三状态。
(18)所述抵接构件不与位于所述安装位置的所述盘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抵接构件不与位于安装位置的盘抵接。因此,第二辊不通过辊保持部、移动构件和抵接构件以盘为基准进行定位。其结果是,能够防止第一辊和第二辊输送片材的精度降低。
(19)所述抵接部的位置比所述抵接构件的位置更靠近所述安装位置,所述盘包括凸部,所述凸部在所述盘位于所述安装位置时位于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抵接构件之间,在所述盘的移动过程中能够与所述抵接部和所述抵接构件抵接。
(20)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上述输送装置;以及记录部,用于在片材上记录图像。
根据本发明,具有联动机构,能够通过这种联动机构来防止阻碍盘的安装和拉出,联动机构使夹持并且输送片材的输送部与能够支撑片材的盘向着设备安装和从设备拉出联动,能够在能够夹持片材的夹持状态和夹持状态被解除的夹持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附图说明
图1是含有作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记录设备的打印部11的复合机10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示出打印部11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3是从上方向7A看支撑输送辊60的第一框体51的俯视图。
图4是从下方向7B看支撑位于第一位置的移动构件53的第一框体51的立体图。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图6中的(a)和(b)是图3的V-V剖视图,示出杆构件54与供给盘20的位置关系,其中,(a)示出供给盘20位于安装位置P1的状态,(b)示出供给盘20从打印部11拉出途中的状态。
图7中的(a)和(b)是图3的V-V剖视图,示出杆构件54与供给盘20的位置关系,其中,(a)示出供给盘20位于拉出位置P2的状态,(b)示出供给盘20向着设备安装途中的状态。
图8是从下方向7B看支撑位于第二位置的移动构件53的第一框体51的立体图。
图9是供给盘120的立体图。
图10是从上方看移动构件153、支撑框体151、侧框体155、输送辊对59、排出辊62和辊保持部185的立体图。
图11中的(A)和(B)是图10的XI-XI剖视图,其中,(A)示出移动构件153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B)示出移动构件153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
图12是从下方看移动构件153、侧框体155、输送辊60和辊保持部185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打印部11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示出供给盘120位于安装位置的状态。
图14是示出打印部11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示出抵接部194从后方抵接杆构件154的状态。
图15是示出打印部11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示出处于第二状态的杆构件154骑在抵接部194上的状态。
图16是示出打印部11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示出抵接部194从前方抵接杆构件154的状态。
图17是示出打印部11内部结构的纵剖视图,示出处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154骑在抵接部194上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个例子,在不改变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改变。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复合机10以能够使用的方式而设置的状态(图1的状态)为基准来定义上方向7A和下方向7B,以开口13所设置侧为近前侧(前方)来定义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以从近前侧(前方)看复合机10来定义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
[复合机10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复合机10大体被形成为薄型的长方体状,在下部设有打印部11(图像记录设备的一个例子)。复合机10具有传真功能和打印功能等各种功能。作为打印功能,复合机10具有以喷墨方式在记录纸张12(参照图2)的单面记录图像的功能。复合机10也可以在记录纸张12的双面记录图像。打印部11具有输送记录纸张12的输送装置。输送装置具有联动机构(联动机构的一个例子),联动机构使输送辊对59与供给盘20的插拔机械联动,从而在输送辊对59的夹持状态与释放状态(夹持解除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供给盘20]
如图1所示,在打印部11的前表面形成有开口13。供给盘20通过沿着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移动而能够通过开口13插入打印部11或者拔出。这里,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是安装方向和拉出方向的一个例子。
如图2所示,在供给盘20的底板22,以层叠状态支撑记录纸张12。供给盘20是上部开放的箱状构件,在大体长方形的底板22的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的端部,立起设置有沿着上方向7A延伸的大体长方形的侧板20B,如图6所示。在侧板20B的后方向8B的端部,设有沿着上方向7A突出的突起部20A(杆抵接部的一个例子),突起部20A能够与杆构件54抵接。
供给盘20的底板22以能够沿着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移动的方式支撑一对侧引导部(图未示)。各侧引导部的侧表面分别与底板22所支撑的记录纸张12的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的端部抵接。当一对侧引导部中的一个沿着左方向9A移动时,另一个向着右方向9B移动。当一对侧引导部中的一个沿着右方向9B移动时,另一个向着左方向9A移动。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记录纸张12以供给盘20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的中央为基准而被定位。
[排出盘21]
在供给盘20的前部并且上部,由供给盘20支撑排出盘21。排出盘21与供给盘20一体地沿着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移动。记录部24记录了图像的记录纸张12被排出到排出盘21。
[供纸部16]
如图2所示,供纸部16设在呈安装在打印部11状态的供给盘20的底板22的上方向7A并且记录部24的下方向7B。供纸部16包括供纸辊25、供纸臂26以及驱动传递机构27。供纸辊25被轴支撑在供纸臂26的头端部。供纸臂26以设在基端部的支撑轴28为中心沿着箭头29的方向转动。由此,供纸辊25能够相对于供给盘20或者供给盘20所支撑的记录纸张12抵接或者离开。
供纸辊25由包括多个齿轮的驱动传递机构27传递输送用马达(图未示)的驱动力而旋转。由此,供给盘20的底板22所支撑的记录纸张12中的与供纸辊25抵接的最上侧的记录纸张12被向着输送路径65供给。供纸辊25也可以被施加来自与输送用马达不同的马达的驱动力而旋转。驱动传递机构27不限于包括多个齿轮的方式,例如,也可以包括架在支撑轴28和供纸辊25的轴之间的带。
[输送路径65]
如图2所示,输送路径65从供给盘20的后端部延伸出来。输送路径65包括弯曲部33和直线部34。弯曲部33以后方向8B为外侧、前方向8A为内侧的方式弯曲延伸。直线部34在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上延伸。
弯曲部33由相互隔着预定间隔而相对的第一引导构件18和第二引导构件19形成。第一引导构件18限定弯曲部33的弯曲外侧。第二引导构件19限定弯曲部33的弯曲内侧。直线部34在记录部24所配置的位置由相互隔着预定间隔而相对的记录部24和压板42形成。第一引导构件18和第二引导构件19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延伸设置,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是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
供给盘20所支撑的记录纸张12由供纸辊25输送,在弯曲部33从下向上转向,然后到达输送辊对59。输送辊对59所夹持的记录纸张12以图像记录面向着记录部24的方式在直线部34向着前方向8A输送。到达了记录部24正下方的记录纸张12被记录部24在图像记录面上记录图像。记录了图像的记录纸张12在直线部34向着前方向8A输送,排出到排出盘21。由此,记录纸张12沿着图2中的单点划线箭头所示的输送方向15输送。
[第一引导构件18]
第一引导构件18被构成为能够以在下部形成的轴48为中心沿着箭头66的方向转动。第一引导构件18当呈位于图2中实线所示位置的第一状态时限定弯曲部33的外侧,当呈位于图2中虚线所示位置的第二状态时使弯曲部33露出在外。复合机10的使用者通过将第一引导构件18的状态从第一状态改变为第二状态,能够取出卡在弯曲部33的记录纸张12。
第一引导构件18也可以通过转动以外的方式来改变状态。例如,第一引导构件18也可以被构成为能够相对于打印部11装卸。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引导构件18能够在安装在打印部11并且限定弯曲部33的外侧的第一状态和从打印部11卸下并且使弯曲部33露出在外的第二状态之间改变状态。
[记录部24]
如图2所示,记录部24设在直线部34的上方向7A,包括滑架40和记录头38。在记录部24的下方向7B并且与记录部24相对的位置,设有压板42。压板42是以其上部支撑在直线部34中由输送辊对59输送的记录纸张12的构件。
滑架40由在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上隔着间隔配置的两个导轨56、56′以能够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撑。记录头38搭载在滑架40上。记录头38被供给来自墨盒(图未示)的墨。在记录头38的下表面,形成有喷嘴39。在滑架40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移动的状态下,记录头38从喷嘴39向着压板42喷射墨滴。由此,在呈支撑在压板42上的状态的记录纸张12上记录图像。
[输送辊对59]
如图2所示,输送辊对59配置在输送路径65的直线部34的记录头38输送方向15上游。在直线部34的记录头38输送方向15下游,配置有排出辊对44。
[输送辊60]
输送辊对59包括:输送辊60,配置在直线部34的上方向7A,是输送辊的一个例子;以及压紧辊61,配置为在直线部34的下方向7B与输送辊60相对,是夹持构件的一个例子。如图3所示,输送辊60是在壳体14的内部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延伸的圆柱状构件。输送辊60由侧框体55支撑,位于第一框体51的上方向7A。
[压紧辊61]
压紧辊61在壳体14的内部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隔着间隔设置多个。如图5所示,压紧辊61的旋转轴61A由辊保持部8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如图4所示,辊保持部85与压紧辊61相对应地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隔着间隔设置多个。辊保持部85在第一框体51的上方向7A由第一框体51支撑,被第一框体51支撑的板簧状的施力构件57(第二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大体沿着上方向7A向着输送辊60施力。
[排出辊对44]
如图2所示,排出辊对44包括:排出辊62,配置在直线部34的下方向7B;以及带齿辊63,在直线部34的上方向7A与排出辊62相对而配置。带齿辊63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隔着间隔设有多个。排出辊62包括: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延伸的轴64;以及安装在轴64的辊部58。辊部58也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隔着间隔设有多个,设在与带齿辊63相对的位置。带齿辊63由图未示的弹性构件向着辊部58施压。
输送辊60和排出辊62被传递来自上述输送用马达的驱动力,从而旋转。当输送辊60在记录纸张12被输送辊对59夹持的状态(夹持状态)下旋转时,记录纸张12被输送辊对59沿着输送方向15输送。当排出辊62在记录纸张12被排出辊对44夹持的状态下旋转时,记录纸张12被排出辊对44沿着输送方向15输送。
[施力构件57]
如图5所示,施力构件57由例如螺旋弹簧构成,其轴方向与上方向7A和下方向7B平行,配置在辊保持部85的轴承部85A的下方向7B的位置。施力构件57的一个端部与轴承部85A抵接,另一个端部与第一框体51抵接。由此,施力构件57对辊保持部85向着上方向7A施力,从而使压紧辊61与位于上方向7A的输送辊60抵接。图5示出压紧辊61位于与输送辊60抵接的抵接位置P11的状态。
[辊保持部85]
如图5所示,辊保持部85具有:轴承部85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压紧辊61的旋转轴61A;以及前延设部85B,从轴承部85A向着前方向8A延伸设置。前延设部85B具有从前方向8A的端部向着下方向7B延伸设置的下延设部85C。下延设部85C在下方向7B的端部具有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突出的抵接轴85D。抵接轴85D能够与移动构件53的抵接面53A抵接。移动构件53能够沿着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在抵接面53A与抵接轴85D抵接的第二位置P3(参照图6(b))和抵接面53A不与抵接轴85D抵接的第一位置P4(参照图6(a))之间移动。这里,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是安装方向和拉出方向的一个例子。移动构件53通过在第二位置P3抵接面53A与抵接轴85D抵接状态而抵抗施力构件57对辊保持部85所施加的力维持在离开位置P12(参照图6(b))。
移动构件53由第一框体51以能够在第二位置P3和第一位置P4之间移动的方式支撑。在第一框体51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的中央部,设有在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上延伸的缝51D。移动构件53在上方向7A的表面具有能够插入缝51D的凸台部51E。在凸台部51E插通缝51D而突出到第一框体51的上方向7A的状态下,在凸台部51E的上方向7A的端部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延伸的延出部51F与第一框体51的上方向7A的表面配合。由此,移动构件53由第一框体51以能够沿着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移动的方式支撑。
[第一框体51]
如图6所示,第一框体51是板状构件,在壳体14的内部在呈安装在了打印部11状态的供给盘20的上方向7A的位置配置成在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以及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延伸。第一框体51具有使辊保持部85的下延设部85C向着下方向7B突出的开口51B。如图3所示,开口51B沿着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与压紧辊61相对应地设有多个。设在下延设部85C下端部的抵接轴85D位于第一框体51的下方向7B的位置。
[侧框体55]
如图3所示,在第一框体51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的端部分别设有侧框体55。侧框体55相对于输送路径65的直线部34配置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侧框体55是与第一框体55垂直的板状构件,下方向7B的端部与第一框体51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的端部连接。或者,也可以第一框体51和一对侧框体55是一体的构件。
如图5所示,侧框体55在后方向8B的端部具有在上方向7A和下方向7B上的宽度宽的大宽度部55A。大宽度部55A与相邻的部分相比向着上方向7A突出,在所突出部分的前方向8A的端部安装有轴承80(参照图4),轴承80以能够使输送辊60旋转的方式支撑输送辊60。侧框体55在相对于输送路径65的直线部34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的位置通过轴承8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输送辊60。
[第二框体]
如图3所示,在第一框体51的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的端部,安装有第二框体52。第二框体52与侧框体55邻接。如图4、5、8所示,杆构件54的转动轴54A由第二框体52支撑。
[杆构件54]
如图5所示,杆构件54被设置为能够绕着转动轴54A转动,转动轴54A在与安装方向D4和拉出方向D3垂直的方向上(这里,是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延伸,安装方向D4是将供给盘20安装到打印部11时的方向(参照图7(b)),拉出方向D3是将供给盘20从打印部11拉出时的方向(参照图6(b))。杆构件54被安装在转动轴54A的施力构件54C(第一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施力,从而作为转动头端部的头端部54B呈位于转动轴54A的下方向7B的第一状态(图5所示的状态),施力构件54C是扭簧。如图6(a)所示,在上述第一状态下,杆构件54呈不与处于位于安装位置P1状态(安装状态)的供给盘20抵接的非抵接状态。由此,杆构件54在规定位置位于第一状态。
[供给盘20的移动]
如图6(a)所示,供给盘20在安装在打印部11的安装状态下位于安装位置P1。在如图6(a)所示的安装状态下,杆构件54不与供给盘20(包括侧板20B)和突起部20A抵接。在将供给盘20从图6(a)所示的安装状态从打印部11拉出的情况下,供给盘20向着前方向8A移动。这时,供给盘20的突起部20A与处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54的头端部54B抵接。其结果是,如图6(b)所示,在将供给盘20从打印部11拉出途中的状态下,杆构件54从第一状态绕着转动轴54A向着第一转动方向D1转动角度θ1,成为第二状态。处于第二状态的杆构件54的头端部54B比处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54的头端部54B位于更靠前方向8A和上方向7A的位置。这里,角度θ1是大于0度并且小于180度的角度。
当从图6(b)所示的状态进一步拉出供给盘20时,供给盘20向着与拉出方向D3一致的前方向8A移动,到达图7(a)所示的拉出位置P2。在这种状态下,杆构件54由于施力构件54C所施加的力而位于第一状态。
如图7(a)所示,供给盘20在从打印部11拉出的拉出状态下位于拉出位置P2。在从图7(a)所示的状态将供给盘20安装到打印部11的情况下,使供给盘20向着后方向8B移动。这时,供给盘20的突起部20A与处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54的头端部54B抵接。其结果是,如图7(b)所示,在供给盘20安装到打印部11途中的状态下,杆构件54从第一状态绕着转动轴54A向着第二转动方向D2转动角度θ2,成为第三状态。处于第三状态的杆构件54的头端部54B比处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54的头端部54B位于更靠后方向8B和上方向7A的位置。这里,角度θ2是大于0度并且小于180度的角度。
[移动构件53]
移动构件53以能够沿着安装方向D4和拉出方向D3(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移动的方式设在第一框体51。如图4~8所示,移动构件53具有:平板部50,沿着第一框体51的下方向7B的表面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以及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上延伸;以及延出部50C,从平板部50的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的端部向着下方向7B延伸。如图5所示,延出部50C是沿着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看时呈大体长方形的板状构件,在上方向7A和下方向7B上的垂直横截面呈大体″]″字形。延出部50C的下方向7B的端面与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平行。
移动构件53在平板部50的下方向7B的表面处具有凹部50B,凹部50B具有长方形的开口。凹部50B在平板部50沿着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与辊保持部85相对应地设有多个。凹部50B在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上的端部分别具有凸轮部50A。凸轮部50A的下方向7B的表面被构成为能够与辊保持部85相抵接的抵接部53A。抵接部53A与施力构件57对辊保持部85施力的第一施力方向(例如上方向7A)大体垂直。移动构件53在延出部50C具有第一抵接部53B和第二抵接部53C。
[凸轮部50A、抵接面53A]
凸轮部50A是在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上延伸的梯形构件,如图5所示,在下方向7B的端部具有后方向8B端比前方向8A端位于下方向7B的倾斜面50D。抵接面53A从倾斜面50D的后方向8B端向着后方向8B延伸。抵接面53A与上方向7A和下方向7B垂直。在凸轮部50的下方向7B的表面中,抵接面53A位于最下方向7B的位置。
[第一抵接部53B、第二抵接部53C]
如图5所示,移动构件53的延出部50C具有在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上延伸的肋53D。如图4所示,设有从肋53D在位于左方向9A的延出部50C向着左方向9A突出、在位于右方向9B的延出部50C向着右方向9B突出的圆柱状的第一抵接部53B和第二抵接部53C。第一抵接部53B配置在在延设部50C中比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的中央更靠前方向8A的位置,第二抵接部53C配置在在延设部50C中比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的中央更靠后方向8B的位置。杆构件54的转动轴54A在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上配置在第一抵接部53B与第二抵接部53C之间。即,第一抵接部53B在安装方向D4和拉出方向D3(例如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上相对于杆构件54配置在拉出方向D3,第二抵接部53C在安装方向D4和拉出方向D3上相对于杆构件54配置在安装方向D4。
如图6(a)所示,第一抵接部53B在移动构件53位于第一位置P4的状态下与处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54的前方向8A的表面抵接。如图7(a)所示,第二抵接部53C在移动构件53位于第二位置P3的状态下与处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54的后方向8B的表面抵接。由此,杆构件54在移动构件53位于第一位置P4的状态下通过与第一抵接部53B抵接而被定位在第一状态。此外,杆构件54在移动构件53位于第二位置P3的状态下通过与第二抵接部53C抵接而被定位在第一状态。如图6(b)所示,通过杆构件54从第一状态向着第二状态向着第一转动方向D1转动角度θ1,第一抵接部53B被杆构件54的前方向8A的表面向着前方向8A施压,从而移动构件53移动到第二位置P3。如图7(b)所示,通过杆构件54从第一状态向着第三状态向着第二转动方向D2转动角度θ2,第二抵接部53C被杆构件54的后方向8B的表面向着后方向8B施压,从而移动构件53移动到第一位置P4。角度θ1和角度θ2可以是大小相同的角度,也可以是大小不同的角度。
[联动操作]
在图6(a)所示的供给盘20安装状态下,移动构件53位于第一位置P4。在这种状态下,辊保持部85(具体来说是抵接轴85D,参照图5)不与抵接面53A抵接,压紧辊61位于与输送辊60抵接的抵接位置P11。这时,输送辊对59呈能够夹着记录纸张12沿着输送方向15输送的夹持状态。如图6(b)所示,当通过使供给盘20向着拉出方向D3移动,从而杆构件54从第一状态向着第二状态转动时,通过这种转动第一抵接部53B被杆构件54向着前方向8A施压。由此,移动构件53向着前方向8A移动,移动到第二位置P3。在此过程中,辊保持部85的抵接轴85D与倾斜面50D抵接,伴随着移动构件53的移动由倾斜面50D引导从而与抵接面53A抵接。由此,压紧辊61抵抗施力构件57所施加的力而移动到下方向7B的离开位置P12,与输送辊60离开。由此,输送辊对59的夹持状态被解除,成为解除了夹持状态的释放状态。
在图7(a)所示的供给盘20拉出状态下,移动构件53位于第二位置P3。在这种状态下,辊保持部85(具体来说是抵接轴85D,参照图5)与抵接面53A抵接,压紧辊61位于离开输送辊60的离开位置P12。这时,输送辊对59呈解除了夹持状态的释放状态。如图7(b)所示,当通过使供给盘20向着安装方向D4移动,从而杆构件54从第一状态向着第三状态转动时,通过这种转动第二抵接部53C被杆构件54向着后方向8B施压。由此,移动构件53向着后方向8B移动,移动到第一位置P4。其结果是,辊保持部85成为不与抵接面53A抵接的非抵接状态,压紧辊61由于施力构件57所施加的力而移动到上方向7A的抵接位置P11,与输送辊60抵接。由此,输送辊对59成为夹持状态,即,成为能够夹持记录纸张12从而对其进行输送的状态。
由此,供给盘20的突起部20A以能够与处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54在安装状态和拉出状态之间抵接的方式设在供给盘20,在供给盘20从安装位置P1移动到拉出位置P2的情况下,杆构件54从第一状态转动到第二状态,在供给盘20从拉出位置P2移动到安装位置P1的情况下,杆构件54从第一状态转动到第三状态。
通过杆构件54从第一状态转动到第二状态,移动构件53移动到第二位置P3。通过杆构件54从第一状态转动到第三状态,移动构件53移动到第一位置P4。这样,与杆构件54的状态改变联动地,移动构件53移动到第二位置P3和第一位置P4。
更具体地,设在移动构件53的第一抵接部53B与从第一状态转动到第二状态的杆构件54抵接,从而通过杆构件54的转动而使移动构件53移动到第二位置P3。此外,设在移动构件53的第二抵接部53C与从第一状态转动到第三状态的杆构件54抵接,从而通过杆构件54的转动而使移动构件53移动到第一位置P4。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杆构件54被施力构件57向着作为规定位置的第一状态施力。供给盘20在从安装状态(P1)向着拉出状态(P2)移动的情况下,以及在从拉出状态(P2)向着安装状态(P1)移动的情况下,与处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54抵接。杆构件54在输送辊对59处于夹持状态和夹持解除状态的情况下能够自由地从第一状态向着第一转动方向D1和第二转动方向D2转动。
例如,在供给盘20被从打印部11拉出的状态下,在因为使用者的误操作等而使输送辊对59恢复夹持状态的情况下,如图6(a)双点划线所示,供给盘20位于前方向8A的拉出位置P2(参照图7(a))。在这种状态下,当将供给盘20安装到打印部11时,突起部20A与处于第一状态的杆构件54抵接。这时,杆构件54能够自由地从第一状态转动到第二状态。由此,即使在上述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供给盘20与杆构件54冲突,防止阻碍供给盘20向打印部11的安装。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其中,将前方向8A和后方向8B统称为前后方向8,将左方向9A和右方向9B统称为左右方向9。
[供给盘120]
如图9所示,供给盘120是上部开放的箱状构件。供给盘120包括:以层叠状态支撑纸张12(参照图2)的底板122;以及从底板122的左右两端部向上方立起设置的一对侧板191。
在一对侧板191的上表面,设有抵接部194(凸部的一个例子)。抵接部194从上表面191A向上方突出,与后述杆构件154抵接。抵接部194侧视时呈大体矩形。
[支撑框体151和侧框体155]
在压板42的下方,配置有如图10所示的支撑框体151。支撑框体151是由金属制成,并且在前后方向8和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板状构件。在图10中,省略了压板42。
在支撑框体151,形成有在左右方向9上隔着间隔而形成的多个开口152。开口152形成在与后述辊保持部185相对应的位置。在支撑框体151的左右方向9中央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长孔170。
在支撑框体151的右端部和左端部,设有向上方突出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设置的一对侧框体155。一对侧框体155分别设在直线部134的右方和左方的位置。一对侧框体155由金属制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侧框体155与支撑框体151一体成型。
[辊保持部185和螺旋弹簧186]
各压紧辊61被如图10、11所示的辊保持部18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辊保持部185由支撑框体151以后述方式支撑。
如图10所示,辊保持部185与各压紧辊61相对应而设置。各辊保持部185配置为在左右方向9上隔着间隔。需要说明的是,辊保持部185也可以不与各压紧辊61相对应而设置。例如,也可以是对应于六个压紧辊61而设置三个辊保持部185,每个辊保持部185支撑两个压紧辊61。
如图11所示,辊保持部185在其前后方向8的大体中央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压紧辊61。各辊保持部185包括:后延设部187,从上述中央部向后方延伸设置;前延设部188,从上述中央部向前方延伸设置;下延设部189,从前延设部188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设置;以及抵接部190,从下延设部189的下端部向左右方向9突出,能够与后述移动构件153抵接。
在辊保持部185的中央部的面向下方的表面185A,螺旋弹簧186的一端与之相连接。螺旋弹簧186的另一端与支撑框体151的上表面相连接。由此,辊保持部185经由螺旋弹簧186由支撑框体151支撑。
下延设部189插通形成在支撑框体151的开口152(参照图10),并且插通形成在后述移动构件153的开口173(参照图12)。
辊保持部185能够由于螺旋弹簧186的伸缩而在图11(A)所示的抵接位置和图11(B)所示的离开位置之间大体沿着上下方向7移动。
当辊保持部185位于抵接位置时,压紧辊61呈与输送辊60抵接的状态,压紧辊61由于螺旋弹簧186而呈被压在输送辊60的状态。即,螺旋弹簧186对辊保持部185向着抵接位置施力。
位于离开位置的辊保持部185与位于抵接位置时相比位于下方。当辊保持部185位于离开位置时,压紧辊61呈从输送辊60离开的状态。这时,螺旋弹簧186与辊保持部185位于抵接位置时相比呈收缩状态。
[移动构件153]
如图11所示,移动构件153设在支撑框体151的下方。移动构件153由图未示的框体以能够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的方式支撑。移动构件153在从下方抵接支撑框体151的下表面的状态下由图未示的框体支撑。移动构件153当移动时维持与支撑框体151的下表面抵接的状态。
如图10所示,在移动构件153的上表面的左右方向9中央部,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169。突起169插入形成在支撑框体151的长孔170。突起169在左右方向9上的长度与长孔170在短尺寸方向(左右方向9)上的长度大体相同。长孔170在长尺寸方向(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比突起169在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长。由此,突起169即移动构件153能够在在左右方向9上被定位的状态下沿着长孔170在前后方向8上移动。
如图11、12所示,移动构件153具有:本体部171,其在左右方向9上的长度和在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比在上下方向7上的长度长;以及一对侧壁172,其从本体部171的右端部和左端部向下方突出。
在本体部171,形成有在左右方向9上隔着间隔的多个开口173。开口173在左右方向9上在与形成在支撑框体151的开口152(参照图10)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开口152和开口173以开口152在上、开口173在下的方式俯视时重叠。辊保持部185的下延设部189通过开口152而插通开口173。这里,开口173在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比开口152的长。由此,在移动构件153能够移动到的任一位置,开口152和开口173在俯视时重叠。其结果是,不论移动构件153位于什么位置,辊保持部185的下延设部189都呈插通开口152和开口173的状态。
在移动构件153的下表面,形成有凸轮部174。凸轮部174在开口173的右方和左方与开口173邻接而形成。换言之,开口173在左右方向9上被两个凸轮部174夹着。即,凸轮部174对应于每个辊保持部185而设置两个。需要说明的是,凸轮部174的数量不限于对应于每个辊保持部185而设置两个。例如,凸轮部174也可以对应于每个辊保持部185而设置一个。
凸轮部174是向着下方并且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的面。在形成在开口173的右方的凸轮部174,从插通所述开口173的辊保持部185的下延设部189向右方突出的抵接部190从下方与之抵接。另一方面,在形成在开口173的左方的凸轮部174,从插通所述开口173的辊保持部185的下延设部189向左方突出的抵接部190从下方与之抵接。
凸轮部174包括倾斜面181和水平面183。倾斜面181是随着向前方而向上方倾斜的面。换言之,第一倾斜面181是以随着向前方而靠近压紧辊61的方式倾斜的面。水平面183是与倾斜面181的后端连续的面。水平面183大体在前后方向8上延伸。
在一对侧壁172中的每个,形成有两个突起176、177。突起176是第二突起部的一个例子。突起177是第一突起部的一个例子。突起176、177从一对侧壁172中的右方的侧壁172向右方突出,从一对侧壁172中的左方的侧壁172向左方突出。突起176、177形成为在前后方向8上隔着间隔。突起176位于突起177的前方。
移动构件153能够通过突起176、177与后述杆构件154抵接而沿着前后方向8(与辊保持部185所移动的方向即上下方向7垂直的方向)在图11(A)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11(B)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是第二位置后方的位置。移动构件153的移动方向不限于前后方向8,也可以是与辊保持部185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
如图11(A)所示,当移动构件153位于第一位置时,凸轮部174位于辊保持部185的抵接部190的后方,从辊保持部185离开。由此,辊保持部185因为螺旋弹簧186所施加的力而向上方移动。其结果是,辊保持部185位于抵接位置,压紧辊61与输送辊60抵接。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当移动构件153位于第一位置时辊保持部185位于抵接位置的条件,也可以是位于第一位置的移动构件153与辊保持部185抵接。
在移动构件153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过程中,抵接部190抵接倾斜面181而被引导。由此,辊保持部185抵抗螺旋弹簧186所施加的力而向下方移动。如图11(B)所示,当移动构件153位于第二位置时,凸轮部174的水平面183从上方与抵接部190抵接。这时,辊保持部185抵抗螺旋弹簧186所施加的力向抵接位置下方移动,从而位于离开位置,压紧辊61从输送辊60离开。
如图10、12所示,抵接部196从一对侧壁172中的每个向下方突出。抵接部196在前后方向8上设在突起177的后方。抵接部196的下端部能够与供给盘120的抵接部194抵接。抵接部196如后所述被抵接部194从前方抵接从而被向后方施压。由此,移动构件153向后方移动。
[杆构件154]
如图10~12所示,在移动构件153的一对侧壁172的右方和左方,设有杆构件154(抵接构件的一个例子)。杆构件154在前后方向8上配置在突起176、177之间。杆构件154在左右方向9上配置在与抵接部196相同的位置。杆构件154在上下方向7上延伸设置。杆构件154的上端部位于突起176、177的上方。杆构件154的下端部位于突起176、177的下方。杆构件154的下端部与抵接部196的下端部具有大体相同的高度。
如图11所示,杆构件154的上端部由图未示的框体以能够绕着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转动轴154A转动的方式支撑。由此,杆构件154能够以其上端部为中心沿着箭头103的方向和箭头104的方向转动。
具体来说,杆构件154能够通过转动而在图17所示的第一状态、图15所示的第二状态和图11、13、14、16所示的第三状态之间改变状态。第三状态是杆构件154大体沿着上下方向7延伸的状态。第一状态是从第三状态绕着转动轴154A向着箭头104(参照图11)的方向(第一转动方向的一个例子)转动不足180度的角度的状态。第二状态是从第三状态绕着转动轴154A向着箭头103(参照图11)的方向(第二转动方向的一个例子)转动不足180度的角度的状态。
杆构件154在从第三状态改变为第二状态的过程中从后方抵接突起176从而对突起176施压。由此,移动构件153向前方移动。即,突起176相对于处于第三状态的杆构件154配置在箭头103的方向上,突出到杆构件154的转动区域。杆构件154在从第三状态改变为第一状态的过程中从前方抵接突起177从而对突起177施压。由此,移动构件153向后方移动。即,突起177相对于处于第三状态的杆构件154配置在箭头104的方向上,突出到杆构件154的转动区域。
在杆构件154的上端部,安装有图未示的扭簧(施力构件的一个例子)。由此,杆构件154被向着第三状态施力。即,在杆构件154处于未被从外部施加力的缺省状态下,杆构件154由于扭簧所施加的力而维持在第三状态。另一方面,为了使杆构件154改变为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需要抵抗扭簧所施加的力而转动。
杆构件154的下端部能够与供给盘120的抵接部194抵接。杆构件154如后所述通过与抵接部194抵接而被施压,从而能够改变状态。
[移动构件153、杆构件154和辊保持部185的移动]
以下说明移动构件153、杆构件154和辊保持部185的移动。在供给盘120安装在壳体14的状态下,即,在供给盘120位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移动构件153如图11(A)所示位于第一位置。
杆构件154处于第三状态。处于第三状态的杆构件154从后方抵接位于第一位置的移动构件153的突起176。
供给盘120的抵接部194(参照图13)位于杆构件154的后方。即,杆构件154不与位于安装位置的供给盘120抵接。抵接部194位于移动构件153的抵接部196的前方。即,抵接部194在前后方向8上位于抵接部196与杆构件154之间。
位于第一位置的移动构件153的凸轮部174位于辊保持部185的抵接部190的后方,从抵接部190离开。
辊保持部185由于螺旋弹簧186所施加的力而位于抵接位置。这时,压紧辊61与输送辊60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杆构件154也可以不与突起176抵接。抵接部194也可以与位于安装位置的供给盘120抵接。凸轮部174也可以与抵接部190抵接。
在如图11(A)所示的状态下,当供给盘120为了从壳体14卸下而向前方移动时,即,当供给盘120从安装位置向着非安装位置移动时,如图14所示,供给盘120的抵接部194从后方抵接杆构件154。当供给盘120从如图14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杆构件154被抵接部194施压并且骑在抵接部194上。由此,杆构件154如图15所示抵抗扭簧所施加的力而转动,从而从第三状态改变为第二状态。
杆构件154在从第三状态向第二状态改变状态的过程中与突起176抵接而施压。由此,移动构件153从第一位置向着第二位置向前方移动。于是,凸轮部174的倾斜面181从后上方与抵接部190抵接。由此,抵接部190被沿着倾斜面181向水平面183向下方引导。其结果是,辊保持部185抵抗螺旋弹簧186所施加的力而向下方移动。即,辊保持部185从抵接位置向离开位置移动。
当在如图15所示的状态下,供给盘120进一步向前方移动时,即,当抵接部194位于杆构件154的下端部的前方时,杆构件154如图11(B)所示由于扭簧所施加的力而转动,从而从第二状态转动到第三状态。这时,杆构件154从前方抵接位于第二位置的移动构件153的突起177。需要说明的是,杆构件154也可以不抵接突起177。
在如图11(B)所示的状态下,杆构件154处于第三状态。移动构件153位于第二位置。辊保持部185位于离开位置,压紧辊61从输送辊60离开。然后,通过使供给盘120进一步向前方移动,将供给盘120从壳体14卸下。
当在如图11(B)所示的状态下,供给盘120为了安装到壳体14而向后方移动时,即,当供给盘120从非安装位置向着安装位置移动时,如图16所示,抵接部194从前方抵接杆构件154。当从如图16所示的状态供给盘120进一步向后方移动时,杆构件154被抵接部194施压并且骑在抵接部194上。由此,杆构件154如图17所示抵抗扭簧所施加的力而转动,从而从第三状态改变为第一状态。
杆构件154在从第三状态向第一状态改变状态的过程中与突起177抵接。由此,移动构件153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向后方移动。于是,抵接部190在沿着凸轮部174的水平面183被引导之后,从水平面183离开从而与倾斜面181抵接,沿着倾斜面183被引导。辊保持部185在抵接部190沿着倾斜面181被引导的过程中由于螺旋弹簧186所施加的力而向上方移动。即,辊保持部185从离开位置向抵接位置移动。
当在如图17所示的状态下供给盘120进一步向后方移动,从而抵接部194位于杆构件154的下端部的后方时,杆构件154如图11(A)所示由于扭簧所施加的力而转动,从而从第一状态改变为第三状态。这时,杆构件154从后方抵接位于第一位置的移动构件153的突起176。需要说明的是,杆构件154也可以不抵接突起176。
在图11(A)所示的状态下,杆构件154处于第一状态。移动构件153位于第一位置。辊保持部185位于抵接位置,压紧辊61与输送辊60抵接。然后,通过使供给盘120进一步向后方移动而将供给盘120安装到壳体14。即,供给盘120位于安装位置。
[移动构件153由于抵接部196的作用而进行的移动]
当在如图15所示的状态下供给盘120向前方移动时,如上所述,供给盘120卸下,杆构件154处于第三状态。当安装供给盘120时,供给盘120的抵接部194从前方抵接杆构件154,从而杆构件154从第三状态改变为第一状态。由此,移动构件153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辊保持部185从离开位置向抵接位置移动。
另一方面,当在如图15所示的状态下供给盘120向后方移动时,抵接部194从杆构件154离开。由此,杆构件154由于扭簧所施加的力而从第二状态向第三状态改变状态。即,抵接部194位于处于第三状态的杆构件154的后方。这样,抵接部194不能从前方抵接杆构件154。于是,移动构件153不能通过使杆构件154从第三状态向第一状态改变状态而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在如图15所示的状态下供给盘120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如图13所示,抵接部194从前方抵接移动构件153的抵接部196,从而对抵接部196向后方施压。由此,移动构件153向后方移动,从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其结果是,辊保持部185从离开位置向抵接位置移动。
抵接部196位于杆构件154的后方。因此,当抵接部194从前方与抵接部196抵接时的供给盘120比当抵接部194从前方与杆构件154抵接时的供给盘120更靠近安装位置,即,位于后方。即,当将从壳体14卸下了的供给盘120向壳体14插入时,抵接部194不是与抵接部196抵接,而是与杆构件154抵接(参照图16)。另一方面,当供给盘120从从壳体14卸下中途的如图15所示的状态向后方移动时,抵接部194不与杆构件154抵接,与抵接部196抵接,从而对抵接部196向后方施压(参照图13)。
在供给盘120向安装位置移动过程中,在抵接部194从前方与抵接部196抵接从而移动构件153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在供给盘120位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抵接部194与抵接部196抵接(参照图13)。即,抵接部196与位于安装位置的供给盘120抵接。另一方面,在供给盘120向安装位置移动过程中,在抵接部194从前方与杆构件154抵接,移动构件153与杆构件154向第一状态的状态改变联动地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在供给盘120位于安装位置的状态下,抵接部194位于抵接部196前方,不与抵接部196抵接。即,抵接部196不与位于安装位置的供给盘120抵接。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杆构件154与向安装位置移动的供给盘120抵接而向第一状态改变,移动构件153与杆构件154向第一状态的改变联动地向第一位置移动,来进行输送辊60与压紧辊61的抵接。在这种情况下,有时担心杆构件154的动作不能使移动构件153向第一位置移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向安装位置移动的供给盘120与抵接部196抵接,能够使移动构件153向第一位置移动,而与杆构件154无关。由此,能够使输送辊60与压紧辊61抵接,而与杆构件154的动作无关。
通常,供给盘120与设在输送装置的壁等构件抵接从而被定位在安装位置。当供给盘120与这些构件抵接时,对握持供给盘120的使用者赋予咔嗒声感。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移动构件153与杆构件154向第一状态的改变联动地向第一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向安装位置移动的供给盘120不与移动构件153的抵接部196抵接。由此,能够防止供给盘120与抵接部196抵接而对使用者赋予咔嗒声感。即,能够仅由上述构件赋予咔嗒声感。此外,由此,除了供给盘120与上述构件抵接而产生的载荷以外,能够防止供给盘120与抵接部196抵接而对供给盘120施加载荷。通过以上各种因素,当供给盘120向安装位置移动时,不对供给盘120施加额外的载荷,能够良好地维持供给盘120的操作感。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由上述构件确实进行供给盘120向着安装位置的定位。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具有扭簧,在杆构件154不与供给盘120等其它构件抵接的状态下,能够确实将杆构件154维持在第三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由突起176、177来构成联动机构从而使结构简单,能够容易地制造输送装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突起177在移动构件153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与处于第三状态的杆构件154抵接,突起176在移动构件153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与处于第三状态的杆构件154抵接。因此,通过移动构件153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和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两者,能够将杆构件154由突起176、177定位在第三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杆构件154不与位于安装位置的供给盘120抵接。因此,压紧辊61不通过辊保持部185、移动构件153和杆构件154以供给盘120为基准进行定位。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输送辊60和压紧辊61输送纸张12的精度降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抵接部196和杆构件154每个都与从供给盘120突出的抵接部194抵接。但是,供给盘120也可以具有两个抵接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来代替单个抵接部194,抵接部196与第一抵接部抵接,杆构件154与第二抵接部抵接。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于抵接部196和第一抵接部在左右方向9上设在至少一部分重复的位置并且杆构件154和第二抵接部在左右方向9上设在至少一部分重复的位置,抵接部196和第一抵接部以及杆构件154和第二抵接部也可以在左右方向9上设在不同的位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抵接部196位于杆构件154的后方,但是,也可以位于杆构件154的前方,也可以在前后方向8上位于与杆构件154相同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同样地,供给盘120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调整抵接部196、杆构件154、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各自的位置,从而使得抵接部196与第一抵接部抵接时供给盘120的位置比杆构件154与第二抵接部抵接时供给盘120的位置更靠后方。
[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作为图像记录设备的喷墨记录设备中使用输送装置的情形。但是,本发明的输送装置不限于在喷墨记录设备中使用的输送装置,还可以是在激光打印机等其它图像记录设备中使用的输送装置。此外,本发明的输送装置不限于在图像记录设备中使用,而是可以在使用和输送片材的全部设备中使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杆构件54被施力构件57向着第一状态施力,但是,也可以通过自重而位于第一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夹持构件由压紧辊61构成,但是,夹持构件不限于压紧辊61等从动辊。例如,也可以是板状或者立方体状的施压构件,施压构件对记录纸张12向着反转辊45等输送辊施压,具有摩擦系数非常小的施压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由马达驱动的输送辊60等驱动辊是输送辊,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输送辊60配置在下方向7B,将与之相对的压紧辊61配置在上方向7A,将压紧辊61等从动辊作为输送辊,将输送辊60等驱动辊作为夹持构件,通过杆构件54的转动,使输送辊60在与压紧辊61抵接的抵接位置和离开压紧辊61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
附图标记说明
复合机10
打印部(图像记录设备)11
记录纸张(片材)12
供给盘20
突起部20A
第一框体51
第二框体52
移动构件53
抵接面53A
第一抵接部53B
第二抵接部53C
杆构件54
施力构件(第一施力构件)54C
施力构件(第二施力构件)57
输送辊对59
输送辊60
压紧辊61
转动轴61A
辊保持部85
Claims (19)
1.一种输送装置,用于输送片材,包括:
输送辊;
夹持构件,能够与所述输送辊一起夹持所述片材,能够在与所述输送辊抵接的抵接位置和离开所述输送辊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
盘,能够支撑所述片材,能够安装到所述输送装置和从所述输送装置拉出,能够在安装在了所述输送装置的安装状态和从所述输送装置拉出了的拉出状态之间移动;
杆构件,被设置为能够绕着转动轴转动,所述转动轴在与将所述盘安装到所述输送装置时的安装方向和将所述盘拉出所述输送装置时的拉出方向交叉的交叉方向上延伸,所述杆构件能够处于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所述第二状态是从所述第一状态绕着所述转动轴向着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不足180度的角度的状态,所述第三状态是从所述第一状态绕着所述转动轴向着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不足180度的角度的状态,将所述第一状态作为规定位置,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杆构件能够与所述盘在所述安装状态和所述拉出状态之间抵接,在所述盘从所述安装状态移动到所述拉出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杆构件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而从所述第一状态转动到所述第二状态,当所述杆构件不与所述盘抵接时所述杆构件从所述第二状态转动到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盘从所述拉出状态移动到所述安装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杆构件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而从所述第一状态转动到所述第三状态,当所述杆构件不与所述盘抵接时所述杆构件从所述第三状态转动到所述第一状态;以及
联动机构,通过所述杆构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二状态转动而使所述夹持构件移动到所述离开位置,在所述杆构件从所述第二状态向着所述第一状态转动期间将所述夹持构件维持在所述离开位置,通过所述杆构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三状态转动而使所述夹持构件移动到所述抵接位置,在所述杆构件从所述第三状态向着所述第一状态转动期间将所述夹持构件维持在所述抵接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盘具有能够与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所述杆构件抵接的杆抵接部,
在所述盘处于所述安装状态下,所述杆抵接部不与所述杆构件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保持所述夹持构件,能够与所述夹持构件一体移动,
所述联动机构具有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能够与所述保持构件抵接,能够在所述夹持构件位于所述抵接位置的第一位置和所述夹持构件位于所述离开位置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通过所述杆构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二状态转动而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通过所述杆构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三状态转动而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向着所述第一状态对所述杆构件施力的第一施力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向着所述输送辊对所述夹持构件施力的第二施力构件,
所述移动构件在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不与所述保持构件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构件能够沿着所述安装方向和所述拉出方向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具有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
所述第一抵接部在所述安装方向和所述拉出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杆构件配置在所述拉出方向,能够与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二状态向着所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所述杆构件抵接,通过所述杆构件的转动而使所述移动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第二抵接部在所述安装方向和所述拉出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杆构件配置在所述安装方向,能够与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三状态向着所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的所述杆构件抵接,通过所述杆构件的转动而使所述移动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一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杆构件在所述移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与所述第一抵接部抵接而被定位在所述第一状态,并且在所述移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与所述第二抵接部抵接而被定位在所述第一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框体,所述第一框体以所述保持构件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保持构件,并且以所述移动构件能够移动的方式支撑所述移动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框体,所述第二框体由所述第一框体支撑,以所述杆构件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撑所述杆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构件是辊。
11.一种输送装置,用于输送片材,包括:
第一辊;
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相对而配置,能够在所述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之间夹持所述片材;
辊保持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撑所述第二辊,能够在所述第二辊与所述第一辊抵接的抵接位置和所述第二辊从所述第一辊离开的离开位置之间移动;
移动构件,能够沿着与所述辊保持部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辊保持部位于所述抵接位置,当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辊保持部位于所述离开位置;
盘,能够支撑所述片材,能够沿着与所述辊保持部的所述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在安装在了所述输送装置的安装位置和与所述安装位置不同的非安装位置之间移动;以及
联动机构,具有抵接构件,所述抵接构件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改变状态,在所述盘从所述非安装位置向所述安装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抵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而成为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盘从所述安装位置向所述非安装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抵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而成为所述第二状态,
所述抵接构件被设置为能够绕着在与所述辊保持部的所述移动方向和所述盘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转动轴转动,并且除了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以外还能够改变为第三状态,
所述第一状态是从所述第三状态绕着所述转动轴向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不足180度的角度的状态,
所述第二状态是从所述第三状态绕着所述转动轴向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不足180度的角度的状态,
所述抵接构件在缺省状态下处于所述第三状态,在所述盘从所述非安装位置向所述安装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抵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而从所述第三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转动,当所述抵接构件不与所述盘抵接时所述抵接构件从所述第一状态转动到所述第三状态,在所述盘从所述安装位置向所述非安装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抵接构件通过与所述盘抵接而从所述第三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转动,当所述抵接构件不与所述盘抵接时所述抵接构件从所述第二状态转动到所述第三状态,
所述联动机构与所述抵接构件向所述第一状态的改变联动地使所述移动构件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在所述抵接构件从所述第一状态向着所述第三状态转动期间将所述移动构件维持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抵接构件向所述第二状态的改变联动地使所述移动构件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在所述抵接构件从所述第二状态向着所述第三状态转动期间将所述移动构件维持在所述第二位置,
所述移动构件包括能够与所述盘抵接的抵接部,
在所述盘从所述非安装位置向所述安装位置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盘当与所述抵接部抵接时的位置比所述盘当与所述抵接构件抵接时的位置更靠近所述安装位置,
所述移动构件能够通过向所述安装位置移动的所述盘与所述抵接部抵接而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抵接构件向所述第一状态的改变联动地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的所述移动构件的所述抵接部不与位于所述安装位置的所述盘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施力构件,所述施力构件用于对所述抵接构件向所述第三状态施力。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包括:
第一突起部,相对于处于所述第三状态的所述抵接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上,突出到所述抵接构件的转动区域;以及
第二突起部,相对于处于所述第三状态的所述抵接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上,突出到所述抵接构件的所述转动区域,
所述第一突起部通过与从所述第三状态向所述第一状态转动的所述抵接构件抵接而使所述移动构件向所述第一位置移动,
所述第二突起部通过与从所述第三状态向所述第二状态转动的所述抵接构件抵接而使所述移动构件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部和所述第二突起部设在所述移动构件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起部在所述移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与处于所述第三状态的所述抵接构件抵接,
所述第二突起部在所述移动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与处于所述第三状态的所述抵接构件抵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构件不与位于所述安装位置的所述盘抵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的位置比所述抵接构件的位置更靠近所述安装位置,
所述盘包括凸部,所述凸部在所述盘位于所述安装位置时位于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抵接构件之间,在所述盘的移动过程中能够与所述抵接部和所述抵接构件抵接。
19.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以及
记录部,用于在片材上记录图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74536 | 2015-03-31 | ||
JP2015074536A JP6458608B2 (ja) | 2015-03-31 | 2015-03-31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2016016145A JP6642050B2 (ja) | 2016-01-29 | 2016-01-29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JP2016-016145 | 2016-01-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004095A CN106004095A (zh) | 2016-10-12 |
CN106004095B true CN106004095B (zh) | 2020-03-13 |
Family
ID=57015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84979.1A Active CN106004095B (zh) | 2015-03-31 | 2016-03-29 | 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15648B2 (zh) |
CN (1) | CN10600409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80931B2 (ja) * | 2017-03-31 | 2021-06-02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US10065818B1 (en) | 2017-09-21 | 2018-09-04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JP7322613B2 (ja) * | 2019-09-10 | 2023-08-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US12037213B2 (en) | 2019-09-10 | 2024-07-16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JP7371404B2 (ja) | 2019-09-10 | 2023-10-31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36751A (zh) * | 2003-12-24 | 2005-07-13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750927A (zh) * | 2008-11-28 | 2010-06-2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供纸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848743A (zh) * | 2011-06-07 | 2013-01-02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4056U (zh) * | 1989-05-30 | 1991-01-16 | ||
JPH0733268A (ja) | 1993-07-16 | 1995-02-03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記録装置 |
JP3423409B2 (ja) | 1994-04-12 | 2003-07-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2019987A (ja) * | 2000-07-11 | 2002-01-2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
JP3670218B2 (ja) * | 2001-03-19 | 2005-07-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機の給紙装置 |
JP5830970B2 (ja) | 2010-09-30 | 2015-12-0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記録装置 |
JP5724678B2 (ja) * | 2011-06-29 | 2015-05-27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73848B2 (ja) * | 2013-07-25 | 2016-03-01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2016
- 2016-03-29 US US15/083,657 patent/US9815648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3-29 CN CN201610184979.1A patent/CN10600409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36751A (zh) * | 2003-12-24 | 2005-07-13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CN101750927A (zh) * | 2008-11-28 | 2010-06-23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供纸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848743A (zh) * | 2011-06-07 | 2013-01-02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004095A (zh) | 2016-10-12 |
US20160289023A1 (en) | 2016-10-06 |
US9815648B2 (en) | 2017-1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004095B (zh) | 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设备 | |
JP6458608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US9187283B2 (en) | Conveyor device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6446946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2066398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US9586776B2 (en) |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
JP5924222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5494506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187340B2 (ja) | 記録装置 | |
JP5673126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642050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142563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561538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606969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6032049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7132622A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119539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6179324B2 (ja) | 給送装置 | |
JP6347138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828230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703653B2 (ja) |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7314730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7218555B2 (ja) |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 |
JP6255857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210288B2 (ja) | 搬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