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009765B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009765B
CN107009765B CN201611054322.XA CN201611054322A CN107009765B CN 107009765 B CN107009765 B CN 107009765B CN 201611054322 A CN201611054322 A CN 201611054322A CN 107009765 B CN107009765 B CN 1070097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roller
fulcrum
roller support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5432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009765A (zh
Inventor
室谷友哉
宫崎谦一
柳平尚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0097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97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0097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0097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2Platens
    • B41J11/04Roller plat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5/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continuous form, e.g. webs
    • B41J15/04Supporting, feeding, or guiding devices; Mountings for web rolls or spind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41J13/025Special roller holding or lifting means, e.g. for temporarily raising one roller of a pair of nipping rollers for inserting print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Landscapes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Continuous Sheets Of Pap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其使输送辊或辊支承部的耐久性提高。印刷装置(10)具有:输送驱动辊(31),其作为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辊;辊支承部(70),其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对输送驱动辊(31)进行支承;基座部(61),其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对辊支承部(70)进行支承;第一支点部(71),其使辊支承部(70)与基座部(61)抵接,辊支承部(70)能够进行以第一支点部(71)为支点且以第一方向为轴的转动。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印刷装置的一个示例,已知有一种朝向介质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上实施图像等的记录的喷墨式打印机。喷墨式打印机交替重复向介质喷出液体的喷出动作和将介质向输送方向进行输送的输送动作。在这种印刷装置中,具备对介质进行输送的输送部。输送部由多个辊构成,并设计了用于使与辊之间的抵接性提高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被应用在具备排纸辊以及与排纸辊抵接且以摆动自如的方式而被支承的滚轮支架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印刷装置)中的排纸输送装置。
然而,专利文献1所述的辊支承部(滚轮支架单元)仅能够进行以输送辊(排纸辊)的轴向为中心的摆动,从而辊支承部相对于输送辊的倾斜调节不充分。在辊支承部以倾斜的状态与输送辊抵接的情况下,在输送辊与辊支承部之间产生的载荷会集中在局部。由此,存在输送辊或辊支承部局部地产生磨损,从而输送辊或辊支承部的耐久性降低的可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087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发明,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
本应用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输送辊,其对介质进行输送;辊支承部,其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对所述输送辊进行支承;基座部,其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对所述辊支承部进行支承;第一支点部,其使所述辊支承部与所述基座部抵接,所述辊支承部能够进行以所述第一支点部为支点且以所述第一方向为轴的转动。
根据本应用例,辊支承部进行以第一支点部为支点且以第一方向为轴的转动。由此,由于辊支承部相对于输送辊的倾斜被修正,因此能够抑制输送辊或辊支承部的局部性的磨损,从而使输送辊或辊支承部的耐久性提高。
应用例2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第一支点部被设置在所述辊支承部上,并且与所述基座部抵接的部分为球面形状。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辊支承部具备与基座部抵接的部分为球面形状的第一支点部,因此辊支承部能够理想地进行以第一支点部为支点且以第一方向为轴的转动。
应用例3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第一支点部被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上,并且与所述辊支承部抵接的部分为球面形状。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基座部具备与辊支承部抵接的部分为球面形状的第一支点部,因此辊支承部能够相对于基座部而理想地进行以第一支点部为支点且以第一方向为轴的转动。
应用例4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辊支承部具有在与所述第一支点部不同的位置处与所述基座部抵接的第二支点部,并且能够进行以所述第二支点部为支点且以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为轴的转动。
根据本应用例,辊支承部进行以第二支点部为支点且以第二方向为轴的转动。由此,由于辊支承部相对于输送辊的倾斜被修正,因此能够抑制输送辊或辊支承部的局部性的磨损,从而使输送辊或辊支承部的耐久性提高。
应用例5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在从第二方向进行的剖视观察时,所述第二支点的与所述基座部抵接的部分为弧形状。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辊支承部具备在从第二方向进行的剖视观察时与基座部抵接的部分为弧形状的第二支点部,因此辊支承部能够理想地进行以第二支点部为支点且以第二方向为轴的转动。
应用例6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辊支承部具有能够旋转的轴承部和对所述轴承部进行保持的轴承保持部,所述输送辊被支承在所述轴承部上。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辊支承部通过轴承部而对输送辊进行支承,因此能够减少辊支承部或输送辊的磨损。
应用例7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轴承部包括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处对所述输送辊进行支承的第一轴承部以及第二轴承部,所述辊支承部通过所述第一轴承部以及所述第二轴承部与输送辊的抵接而进行转动。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辊支承部具有包括对输送辊进行支承的第一以及第二轴承部在内的多个轴承部,因此能够使输送辊的载荷分散到各个轴承部上。此外,由于辊支承部通过利用第一以及第二轴承部与输送辊的抵接而以第一支点部以及第二支点部为支点进行转动,从而使辊支承部的倾斜被修正,因此能够抑制输送辊或第一以及第二轴承部的局部性的磨损。
应用例8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轴承部从插入方向被插入并被保持在所述轴承保持部上,所述插入方向沿着所述轴承部从输送辊承受力的方向。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轴承部从沿着自输送辊承受力的方向的插入方向被插入到轴承保持部中,因此能够理想地对输送辊进行支承。
应用例9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轴承部包括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处对所述输送辊进行支承的第一轴承部以及第二轴承部,所述轴承保持部包括能够使所述轴承部从不同的方向插入的第一轴承保持部以及第二轴承保持部,所述第一轴承部从第一插入方向被插入并被保持在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上,所述第二轴承部从与第一插入方向不同的第二插入方向被插入并被保持在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上。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处对输送辊进行支承的第一、第二轴承部从沿着自输送辊承受力的方向的第一、第二插入方向被插入到轴承保持部中,因此能够理想地对输送辊进行支承。
应用例10
在上述应用例所记载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轴承部包括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处对所述输送辊进行支承的第一轴承部以及第二轴承部,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轴承部与所述第二轴承部的位置不同。
根据本应用例,即使向输送辊施加了朝向第二方向的一侧的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根据力的施加方向而使第一方向上的第一轴承部与第二轴承部的位置不同,从而理想地对输送辊进行支承。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简要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框体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辊支承单元的侧视图。
图4为表示辊支承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辊支承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辊支承部的底面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辊支承部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的与输送驱动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8为表示辊支承部的倾斜被修正了的情况下的与输送驱动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9为辊支承部的主视图。
图10为表示辊支承部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的与输送驱动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11为表示辊支承部的倾斜被修正了的情况下的与输送驱动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12为改变例所涉及的辊支承单元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个图中,由于将各部件设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因此使各部件的尺寸与实际不同。
此外,在各个图中,为了便于说明,作为彼此正交的三个轴,图示有X轴、Y轴以及Z轴,将图示了轴方向的箭头标记的顶端侧设为“+侧”,将基端侧设为“-侧”。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X轴方向”,将与Y轴平行的方向称为“Y轴方向”,将与Z轴平行的方向称为“Z轴方向”。
实施方式
印刷装置的简要结构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简要整体结构的立体图。首先,参照图1对印刷装置10的简要结构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为,通过从喷出头向介质喷出液滴从而在介质上实施记录的喷墨式打印机。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具备:被支承在一对支脚部11上的大致长方体状的框体12;向框体12馈送介质M的馈送部2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着重力方向的上下方向设为Z轴,并将+Z轴方向设为“上”。将与Z轴交叉的框体12的长边方向以及介质M的宽度方向设为X轴,并将+X轴方向设为“左”。将与Z轴以及X轴双方交叉且在框体12中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方向设为Y轴,并将+Y轴方向设为“前”。
馈送部20以从框体12的背面(-Y轴侧)向上方(+Z轴侧)突出的方式被设置,并被构成为能够收容将介质M卷绕为圆筒状所得到的卷筒体R。在馈送部20中,于卷筒体R的轴向上的两端设置有对卷筒体R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的卷筒体保持部21。通过由卷筒驱动电机(未图示)对卷筒体R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将介质M从卷筒体R上放卷并供给到框体12内。
在框体12的背面上部处开口有用于将从被装填在馈送部20中的卷筒体R上放卷出的介质M向框体12内进行馈送的馈送口13。此外,在框体12的上部且在框体12的长边方向上的一端(在图1中为右端)设置有操作部14,所述操作部14由用户在进行印刷装置10的各种的设定或指示印刷时进行操作。此外,在框体12的前表面上,开口有用于将从馈送口13馈送至框体12内的介质M向框体12外排出的排出口15。
图2为表示框体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印刷装置10在框体12的内部具有将介质M向输送方向F进行输送的输送部30和在介质M上实施印刷的印刷部40等,并且具备对上述各结构部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50。
输送部30具有作为对介质M进行输送的输送辊的输送驱动辊31。详细而言,输送部30被构成为,包括在介质M的输送方向F上位于与印刷部40相比靠上游侧且具有与介质M的宽度相比较长的轴长的输送驱动辊31、输送从动辊32、输送引导辊33。输送引导辊33将从框体12上方的馈送部20馈送来的介质M向印刷部40进行引导。输送从动辊32隔着介质M而与输送驱动辊31压接并进行从动旋转。输送驱动辊31将介质M夹持在其与输送从动辊32之间,通过由辊驱动电机(未图示)对输送驱动辊31进行旋转驱动,从而向输送方向F输送介质M。输送部30具有辊支承单元60。辊支承单元60沿着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设置有多个,并对输送驱动辊31进行支承。
印刷部40具备朝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记录头41、对记录头41进行保持的滑架42以及对介质M进行支承的压印板45等。记录头41具备多个喷嘴(未图示),并以能够喷出油墨的方式被构成。对记录头41进行保持的滑架42通过滑架驱动电机(未图示)的动力而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压印板45在与记录头41对置的上表面上具备将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矩形状的面。介质M通过被施加在压印板45上的负压而被抽吸支承在压印板45的上表面上。由此,能够防止由于介质M的上翘而导致的记录品质的降低。
通过交替地重复印刷部40一边使滑架42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一边从记录头41向介质M喷出油墨的喷出动作,和输送部30向输送方向F输送介质M的输送动作,从而在介质M上印刷图像或文字等。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记录头41,例示了一边在被搭载于往复移动的滑架上的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移动一边喷出油墨的串行式头,但是也可以是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延伸并固定地排列的行式头。
辊支承单元
图3为辊支承单元的侧视图。图4以及图5为表示辊支承部的结构的立体图。另外,在图3中,利用剖视图示了基座部。
接下来,参照图3至图5对辊支承部70的结构进行说明。
辊支承单元60具有基座部61和辊支承部70。辊支承部70在作为第一方向的Z轴方向上的一侧的下方侧(-Z轴侧)对输送驱动辊31进行支承。基座部61在Z轴方向上的-Z轴侧对辊支承部70进行支承。
基座部61呈具有沿着介质M的输送方向F(Y轴方向)的长边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对辊支承部70进行支承的上表面61a(+Z轴侧的面)朝向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的下方(-Z轴侧)而平缓地倾斜。在基座部61的上表面61a上具备以浴缸状包围辊支承部70的外周的外壁62。+Y轴侧(下游侧)的外壁62a向+Y轴方向突出,在外壁62的下端与上表面61a之间设置有与后文叙述的第二支点部72的伸出部72a卡合的开口部63。此外,在基座部61的上表面61a上,在从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进行的剖视观察时,沿着-Y轴侧(上游侧)的外壁62b而设置有V字形状的槽部64,并且外壁62b沿着槽部64的V字形状而倾斜。另外,包围辊支承部70的外周的外壁62具有能够使辊支承部70进行以作为第一方向的Z轴方向为轴的转动以及以作为第二方向的Y轴方向为轴的转动的间隙。
辊支承部70的框体由具有沿着介质的输送方向F的长边的矩形形状的基板73、从基板73的一个长边向Z轴方向的上方竖起的侧壁部74、从基板73的另一个长边向Z轴方向的上方竖起的侧壁部75以及沿着X轴方向而对侧壁部74的内壁和侧壁部75的内壁进行连接的壁状的梁部76构成。
辊支承部70具有能够沿着介质的输送方向F(Y轴方向)而旋转的轴承部78和对轴承部78进行保持的轴承保持部77,输送驱动辊31被支承在轴承部78上。轴承部78为,由外轮、内轮、被夹持在外轮与内轮之间的球状的转动体构成的轴承。本实施方式的轴承部78在内轮的中心具有对轴承部78进行固定的轴79,外轮相对于通过轴79而被固定的内轮而进行转动。轴承保持部77被设置在辊支承部70的侧壁部74与侧壁部75上,并被构成为能够沿着X轴方向而并行地保持轴承部78的轴79。轴承部78通过轴79被插入到轴承保持部77中,从而被保持在辊支承部70上。由此,由于输送驱动辊31通过轴承部78而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在辊支承部70上,因此能够减少辊支承部70或输送驱动辊31的磨损。
轴承部78通过从插入方向被插入至轴承保持部77中从而被保持,所述插入方向沿着轴承部78从输送驱动辊31承受力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轴承部78包括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处对输送驱动辊31进行支承的第一轴承部78a以及第二轴承部78b。也就是说,轴承部78包括第一轴承部78a和在与第一轴承部78a不同的位置处对输送驱动辊31进行支承的第二轴承部78b。此外,轴承保持部77包括能够使轴承部78从不同的方向插入的第一轴承保持部77a以及第二轴承保持部77b。第一轴承部78a与第二轴承部78b沿着介质的输送方向F(Y轴方向)而设置。另外,第一轴承部78a以及第二轴承部78b也可以沿着轴79的轴向而由多个轴承构成。
第一轴承部78a从第一插入方向被插入并被保持在第一轴承保持部77a上。详细而言,第一轴承保持部77a被设置在侧壁部74、75的下游侧(+Y轴侧)上方(+Z轴侧),侧壁部74、75的下游侧的上端依照第一轴承部78a的外周而以圆弧状突出。并且,设置有沿着对侧壁部74、75的圆弧的中心与输送驱动辊31的中心进行连结的线方向,即从输送驱动辊31承受力的第一插入方向而以U字状开口的第一轴承保持部77a。由此,第一轴承部78a从第一插入方向被插入至第一轴承保持部77a中。
第二轴承部78b从与第一插入方向不同的第二插入方向被插入并被保持在第二轴承保持部77b上。详细而言,第二轴承保持部77b被设置在侧壁部74、75的上游侧(-Y轴侧)上方(+Z轴侧),侧壁部74、75的上游侧的上端依照第二轴承部78b的外周而以圆弧状突出。并且,设置有沿着对侧壁部74、75的圆弧的中心与输送驱动辊31的中心进行连结的线方向,即从输送驱动辊31承受力的第二插入方向而以U字状开口的第二轴承保持部77b。由此,由于第二轴承部78b从与第一插入方向不同的第二插入方向被插入至第二轴承保持部77b中,因此能够理想对输送驱动辊31进行支承。
输送驱动辊31通过从沿着从输送驱动辊31承受力的方向的第一、第二插入方向被插入至第一、第二轴承保持部77a、77b中的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而被支承。由此,辊支承部70能够理想地对输送驱动辊31进行保持。另外,侧壁部74、75的第一轴承保持部77a和第二轴承保持部77b之间的上端依照输送驱动辊31的形状而以圆弧状凹陷,以使输送驱动辊31在被支承在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上时不与侧壁部74、75干涉。另外,侧壁部74、75的第一轴承保持部77a与第二轴承保持部77b之间的上端也可以以缺口状凹陷。
在作为第一方向的Z轴方向上,第一轴承部78a与第二轴承部78b的位置不同。具体而言,设置在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的第二轴承部78b被设置在与设置在下游侧的第一轴承部78a相比较高的位置处(+Z轴侧)。在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中,为了不使介质M松弛,而在向介质M施加朝向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Y轴侧)的张力的同时向输送方向F输送介质M。虽然在输送驱动辊31上除了施加有由自重而产生的朝向重力方向(-Z轴侧)的力以外,还施加朝向-Y轴侧的张力,但是由于第二轴承部78b被设置在与第一轴承部78a相比较高的位置处,因此能够使这些力均等地分散在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上。由此,辊支承部70能够理想地对输送驱动辊31进行保持。
辊支承单元60具有使辊支承部70与基座部61抵接的第一支点部7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点部71被设置在辊支承部70上。第一支点部71被设置为,在将基板73的短边两等分的两等分线上,从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Y轴侧)端的背面(-Z轴侧的面)朝向下方(-Z轴侧)而突出。第一支点部71的与基座部61抵接的部分呈球面形状。具体而言,第一支点部71从基板73的背面以半球状突出。基板73的上游侧的短边在俯视观察时从短边的两端朝向两等分线上,以与半球状的第一支点部71重叠的方式而突出。
辊支承部70具有在与第一支点部71不同的位置处与基座部61抵接的第二支点部72。在从作为第二方向的Y轴方向进行的剖视观察时,第二支点部72的与基座部61抵接的部分呈弧形状。详细而言,第二支点部72由在基板73的背面(-Z轴侧的面)上,从将短边两等分的两等分线上的输送方向F的下游侧(+Y轴侧)端部向下游侧延伸出的伸出部72a和从+Y轴侧的端部朝向上游侧延伸的延伸部72b构成。第二支点部72的延伸部72b的上游侧的一端部与基座部61的上表面61a抵接。
第二支点部72的延伸部72b为,将圆柱从圆柱的上表面朝向下表面分割成两半的半圆柱形状,并在从Y轴方向进行的剖视观察时呈半圆的圆弧形状且向下方(-Z轴方向)突出。第二支点部72的伸出部72a呈与延伸部72b的圆弧形状连续的圆柱状。另外,上述的圆柱的形状也可以为椭圆柱。
通过将第二支点部72的伸出部72a插入至基座部61的开口部63内,从而将基板73的外周收纳在由基座部61的外壁62所包围的范围内,由此将辊支承部70支承在基座部61的上表面61a上。此时,第一支点部71与基座部61的槽部64抵接,第二支点部72的延伸部72b的上端部与基座部61的上表面61a抵接。
图6为表示辊支承部的底面的俯视图。图7为表示辊支承部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的与输送驱动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图8为表示辊支承部的倾斜被修正了情况下的与输送驱动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参照图6至图8对辊支承部70的以第一支点部71为支点的转动进行说明。
辊支承部70能够进行以第一支点部71为支点且以作为第一方向的Z轴方向为轴的转动。详细而言,半球形状(球面形状)的第一支点部71与V字形状的槽部64(参照图3)抵接。由此,如图6所示,辊支承部70能够以第一支点部71为中心而绕Z轴进行转动。由于第一支点部71呈球面形状,因此辊支承部70能够以第一支点部71为支点而理想地进行绕Z轴的转动。另外,在图6中,利用箭头标记来表示辊支承部70的转动方向(绕Z轴的转动)。
由于装置组装精度或误差等,辊支承单元60有时会以相对于输送驱动辊31而发生了倾斜的状态被安装。例如,如图7所示,存在有在从Z轴方向进行的俯视观察时,辊支承部70的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轴79的轴向相对于与X轴平行设置的输送驱动辊31而倾斜的情况。在该状态下,由于当输送驱动辊31进行旋转时,在输送驱动辊31与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之间产生的载荷会集中在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一端,因此有可能会使输送驱动辊31或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局部地产生磨耗。但是,本实施方式的辊支承部70通过第一轴承部78a以及第二轴承部78b与输送驱动辊31的抵接,从而以第一支点部71为支点而绕Z轴进行转动。由此,如图8所示,由于以使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轴向被修正为与输送驱动辊31的轴向并行,因此能够抑制输送驱动辊31或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局部性的磨损。
图9为辊支承部的主视图。图10为表示辊支承部发生了倾斜的情况下的与输送驱动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图11为表示辊支承部的倾斜被修正了的情况下的与输送驱动辊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参照图9至图11对辊支承部70的以第二支点部72为支点的转动进行说明。
辊支承部70能够进行以第二支点部72为支点并以作为第二方向的Y轴方向为轴的转动。详细而言,圆弧状(弧状)的第二支点部72与基座部61的上表面61a(参照图3)抵接。由此,如图9所示,辊支承部70能够以第二支点部72为中心而绕Y轴转动。由于第二支点部72呈弧形状,因此辊支承部70能够以第二支点部72为支点而理想地实施绕Y轴的转动。另外,在图9中,利用箭头标记来表示辊支承部70的转动方向(绕Y轴的转动)。
由于装置组装精度或误差等,辊支承单元60有时会以相对于输送驱动辊31而发生了倾斜的状态被安装。例如,如图10所示,存在有在从+Y轴方向进行的侧视观察时,辊支承部70的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轴79的轴向相对于与X轴平行设置的输送驱动辊31而倾斜的情况。在该状态下,由于当输送驱动辊31进行旋转时,在输送驱动辊31与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之间产生的载荷会集中在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一端,因此有可能会使输送驱动辊31或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局部地产生磨损。但是,本实施方式的辊支承部70通过第一轴承部78a以及第二轴承部78b与输送驱动辊31的抵接,从而以第二支点部72为支点而绕Y轴进行转动。由此,如图11所示,由于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轴向被修正为与输送驱动辊31的轴向并行,因此能够抑制输送驱动辊31或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局部性的磨损。
如以上所叙述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印刷装置10具备辊支承单元60,该辊支承单元60具有基座部61和辊支承部70。而且,辊支承部70具备对输送驱动辊31进行支承的轴承78a、78b(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和对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进行保持的第一、第二轴承保持部77a、77b。基座部61对辊支承部70进行支承,辊支承部70从Z轴方向的下方侧对输送介质M的输送驱动辊31进行支承。由于辊支承部70具备轴承部78,因此能够减少辊支承部70或输送驱动辊31的磨损。
辊支承部70由于具备能够绕Z轴进行转动的第一支点部,因此能够通过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与输送驱动辊31的抵接,从而以第一支点部71为支点而绕Z轴进行转动,由此对辊支承部70相对于输送驱动辊31的倾斜进行修正。由此,能够抑制输送驱动辊31或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局部性的磨损,从而使输送驱动辊31或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耐久性提高。
此外,辊支承部70通过输送驱动辊31的重量而被动地实施以第一支点部71为支点的转动。因此,能够减少用户在辊支承部70的调节作业上所需要承担的负担。
辊支承部70由于具备能够绕Y轴进行转动的第二支点部72,因此能够通过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与输送驱动辊31的抵接,从而以第二支点部72为支点而绕Y轴进行转动,由此对辊支承部70的相对于输送驱动辊31的倾斜进行修正。由此,能够抑制输送驱动辊31或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局部性的磨损,从而使输送驱动辊31或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耐久性提高。
此外,辊支承部70通过输送驱动辊31的重量而被动地实施以第二支点部72为支点的转动。因此,能够减少用户在辊支承部70的调节作业上所需要承受的负担。
由于第一支点部71呈球面形状,因此辊支承部70能够以第一支点部71为支点而理想地实施绕Z轴的转动。
由于第二支点部72呈弧形状,因此辊支承部70能够以第二支点部72为支点而理想地实施绕Y轴的转动。
轴承部78(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从沿着自输送驱动辊31承受力的方向的插入方向(第一、第二插入方向)被插入并被保持在轴承保持部77(第一、第二轴承保持部77a、77b)上。此外,由于第一轴承部78a从第一插入方向被插入并被保持在第一轴承保持部77a上,且第二轴承部78b从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插入方向被插入并被保持在第二轴承保持部77b上,因此能够理想对输送驱动辊31进行支承。
由于第一轴承部78a与第二轴承部78b根据被施加在输送驱动辊31上的Y轴方向的张力而在Z轴方向上位置不同,因此能够使由输送驱动辊31的自重以及张力而产生的载荷均等地分散在第一、第二轴承78a、78b上。由此,辊支承部70能够理想地对输送驱动辊31进行保持。
改变例
图12为改变例所涉及的辊支承单元的侧视图。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对第一支点部71被设置在辊支承部70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是限定于该结构。
以下,对改变例所涉及的印刷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关于与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位,标记同一编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所示,辊支承单元60具有使辊支承部170与基座部161抵接的第一支点部164。在本改变例中,第一支点部164被设置在基座部161上。第一支点部164被设置为,在将基座部161的上表面61a的短边两等分的两等分线上,于输送方向F的上游侧(-Y轴侧)从外壁62b内的上表面61a朝向上方(+Z轴侧)突出。第一支点部164的与辊支承部170抵接的部分呈球面形状。具体而言,第一支点部164从基座部161的上表面61a以半球状突出。
在辊支承部170的基板73的背面(-Z轴侧的面)上,在从介质M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进行的剖视观察时,沿着-Y轴侧(上游侧)的短边而设置有V字形状的槽部171。通过半球状的第一支点部164与V字形状的槽部171抵接,并且辊支承部170的第一轴承部78a以及第二轴承部78b与输送驱动辊31抵接,从而辊支承部170能够以第一支点部164为中心而绕Z轴进行转动。由此,由于第一、第二轴承部78a、78b的轴向被修正为与输送驱动辊31的轴向并行,因此能够抑制输送驱动辊31或辊支承部170的局部性的磨损。
符号说明
10:印刷装置;20:馈送部;30:输送部;31:输送驱动辊;32:输送从动辊;33:输送引导辊;40:印刷部;41:记录头;42:滑架;50:控制部;60:辊支承单元;61、161:基座部;63:开口部;64、171:槽部;70、170:辊支承部;71、164:第一支点部;72:第二支点部;72a:伸出部;72b:延伸部;73:基板;74:侧壁部;75:侧壁部;77:轴承保持部;77a:第一轴承保持部;77b:第二轴承保持部;78:轴承部;78a:第一轴承部;78b:第二轴承部。

Claims (9)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输送辊,其对介质进行输送;
辊支承部,其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对所述输送辊进行支承;
基座部,其在第一方向上的一侧对所述辊支承部进行支承;
第一支点部,其使所述辊支承部与所述基座部抵接,
所述辊支承部具有在与所述第一支点部不同的位置处与所述基座部抵接的第二支点部,且能够进行以所述第一支点部为支点且以所述第一方向为轴的转动,并且能够进行以所述第二支点部为支点且以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为轴的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点部被设置在所述辊支承部上,
并且与所述基座部抵接的部分为球面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点部被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上,
并且与所述辊支承部抵接的部分为球面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从第二方向进行的剖视观察时,所述第二支点部的与所述基座部抵接的部分为弧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辊支承部具有能够旋转的轴承部和对所述轴承部进行保持的轴承保持部,
所述输送辊被支承在所述轴承部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包括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处对所述输送辊进行支承的第一轴承部以及第二轴承部,
所述辊支承部通过所述第一轴承部以及所述第二轴承部与输送辊的抵接而进行转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从插入方向被插入并被保持在所述轴承保持部上,所述插入方向沿着所述轴承部从输送辊承受力的方向。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包括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处对所述输送辊进行支承的第一轴承部以及第二轴承部,
所述轴承保持部包括能够使所述轴承部从不同的方向插入的第一轴承保持部以及第二轴承保持部,
所述第一轴承部从第一插入方向被插入并被保持在所述第一轴承保持部上,
所述第二轴承部从与第一插入方向不同的第二插入方向被插入并被保持在所述第二轴承保持部上。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部包括在互不相同的位置处对所述输送辊进行支承的第一轴承部以及第二轴承部,
在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轴承部与所述第二轴承部的位置不同。
CN201611054322.XA 2015-11-30 2016-11-25 印刷装置 Active CN1070097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2817 2015-11-30
JP2015232817A JP6610207B2 (ja) 2015-11-30 2015-11-30 印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09765A CN107009765A (zh) 2017-08-04
CN107009765B true CN107009765B (zh) 2021-02-26

Family

ID=58777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54322.XA Active CN107009765B (zh) 2015-11-30 2016-11-25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29488B2 (zh)
JP (1) JP6610207B2 (zh)
CN (1) CN1070097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7707B2 (ja) * 2018-06-15 2022-06-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印刷装置
CN111824714A (zh) * 2019-04-17 2020-10-27 梅特勒-托利多安全线有限公司 用于输送机系统的输送辊组件和包括它的带式输送机系统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3763U (zh) * 1990-11-30 1992-07-21
CN103159056A (zh) * 2011-12-16 2013-06-19 泰金宝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从动单元及馈纸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14159B2 (ja) 1992-01-31 1998-10-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排紙搬送装置
JP3752388B2 (ja) 1998-08-07 2006-03-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紙ローラ構造、画像形成装置
DE10025245A1 (de) 2000-05-22 2001-11-29 Krupp Polysius Ag Laufrollenstation zur kippbeweglichen Abstützung eines Drehrohres
JP2005112509A (ja) 2003-10-03 2005-04-28 Alps Electric Co Ltd 紙送り機構
JP5397029B2 (ja) * 2009-06-09 2014-0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ロール紙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4149A (ja) * 2010-03-09 2011-09-22 Seiko Epson Corp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5429090B2 (ja) * 2010-07-16 2014-02-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テープカートリッジ
JP6048243B2 (ja) * 2013-03-19 2016-12-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装置、及び、媒体搬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3763U (zh) * 1990-11-30 1992-07-21
CN103159056A (zh) * 2011-12-16 2013-06-19 泰金宝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从动单元及馈纸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029488B2 (en) 2018-07-24
JP2017100290A (ja) 2017-06-08
CN107009765A (zh) 2017-08-04
US20170151814A1 (en) 2017-06-01
JP6610207B2 (ja) 2019-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82108B2 (en) Ink-jet printer
US6308949B1 (en) Material-feeding device having direction-correcting function
CN107009765B (zh) 印刷装置
JP5282556B2 (ja) スキュー補正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CN111278653B (zh) 印刷装置
US786677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809765B2 (ja) 記録装置
US7172352B2 (en) Bearing
CN105984245B (zh) 输送装置以及印刷装置
WO2020066694A1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04111A (ja)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8019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347304B2 (ja) シートを搬送する装置
JP2016172610A (ja)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JP20150585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052376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10143662A (ja) スキュー補正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2004331351A (ja) 用紙送り装置
JP201417704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32133A (ja) 記録装置
JP2020097483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623306B2 (ja) 記録装置
JP2020100494A (ja) カール矯正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76882A (ja) 記録装置
JP2020011448A (ja) 高さ調整機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