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894861A - 油分离器 - Google Patents
油分离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894861A CN106894861A CN201611190720.4A CN201611190720A CN106894861A CN 106894861 A CN106894861 A CN 106894861A CN 201611190720 A CN201611190720 A CN 201611190720A CN 106894861 A CN106894861 A CN 10689486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il
- component
- gas leakage
- mesh members
- oil elimin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01M13/0416—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arranged in valve-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F—CYLINDERS, PISTONS OR CASINGS, FOR COMBUSTION ENGINES; ARRANGEMENTS OF SEALINGS IN COMBUSTION ENGINES
- F02F1/00—Cylinders; Cylinder heads
- F02F1/24—Cylinder hea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01M2013/0433—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with a deflection device, e.g. scree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01M2013/0438—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with a fil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油分离器(50),包括:收集内燃机(100)的漏气中包含的油雾的收集构件(65、265、365、465);油分离器部分(250),所述收集构件设置于所述油分离器部分(250)内部,其中所述收集构件包括沿着漏气的流向重叠的多层丝网构件(66)。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分离器。
背景技术
在相关领域中,已知有将油从漏气进行气液分离的油分离器(例如,参见专利号为JP2012-255372A的日本专利(对比文件1))。
在上述对比文件1中,公开了一种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将内燃机的漏气中包含的油分离出来。对比文件1中描述的油分离器设置于气缸盖罩内。该油分离器包括用于形成在漏气的流动路径中要穿透多个小孔的间隔壁,以及在内侧设置于间隔壁的下游侧的碰撞板。从而,漏气在穿过多个小孔时其流率增加,漏气通过利用惯性运动与碰撞板相撞进行惯性碰撞,由此油雾与漏气分离。液态油通过粘附到碰撞板的前表面而发展成液滴,液态油配置为通过设置于油分离器的底表面上的排出管(排出通道)排出。
然而,在上述对比文件1描述的油分离器中,可仅通过漏气与碰撞板相撞的惯性碰撞来分离油雾。也就是说,虽然颗粒直径大到一定程度的油雾可利用惯性运动通过惯性碰撞收集,由于各颗粒的质量太小,平均颗粒直径在直径上减小(微粒化)到大约1μm或更小的油雾与漏气流一起离开到油分离器的外部,并不与碰撞板相撞进行惯性碰撞。为此原因,存在不能有效地从漏气分离直径减小的油雾的问题。特别是,在带有增压器的内燃机或者空气燃料混合物的燃烧状态设定于高压缩比的内燃机中,由于漏气中包含的油雾很有可能会直径减小,有必要提高直径减小的油雾的分离能力(收集性能)。
发明内容
因此,需要一种能进一步提高直径减小的和包含于漏气中的油雾的分离能力(收集性能)的油分离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油分离器包括收集包含于内燃机的漏气中的油雾的收集构件,将收集构件设置于内部的油分离器部分,且收集构件包括沿着漏气的流向重叠的多层丝网构件。
在根据本发明的这方面的油分离器中,如上所述,收集构件包括沿着漏气的流向重叠的多层丝网构件。由此,由于可通过调整单层丝网构件的网眼(收集孔)的尺寸(开口尺寸)来堆叠多层,当即使直径减小(微粒化)且其中单独颗粒的质量非常小的油雾穿过丝网的适当地调整了尺寸的网眼(复杂流径)时,可使得单独颗粒粘附至丝网的框架部分。相应地,例如,不同于简单通过使漏气碰撞碰撞板进行惯性碰撞来分离油雾的情况,通过利用由堆叠的多层丝网构件形成的收集构件,可稳妥地收集直径减小的油雾。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对直径减小且包含于漏气中的油雾的分离能力(收集性能)。
在根据本发明的这方面的油分离器中,收集构件配置为重叠的多层丝网构件。因此,即使在粘附到丝网的框架部分的油雾的微粒结合成液滴的情况下,由于可通过丝网的框架部分的扩展形状来减小液态油的表面张力,可迅速从收集构件(丝网构件)排出在丝网的网眼上积累的液态油。与设置由滤纸制成的过滤器或不平整的丝网(金属板刷)等除雾器的情况相比,由于单独丝网构件优越的液态油排出性能,即使当丝网构件为多层堆叠时,抑制了液态油堵塞在丝网构件上。因此,可保持漏气的低通过阻力(压力损失)。由此,可适当确保穿过丝网构件的漏气的流率。因此,通过迅速排出从漏气收集到的液态油,适当地确保了漏气的流率。因此,可保持漏气的流通性能。
在根据本发明的这方面的油分离器中,优选地,丝网构件被配置以使得收集孔成网眼形状布置,其中收集孔的开口形状为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中至少任一种,其中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和菱形,并且在从漏气的流向看时,收集构件被设置以使得丝网构件中的一层的具有开口形状的收集孔的框架部分重叠于丝网构件中的另一层的具有开口形状的收集孔的开口部,丝网构件的这两层彼此毗邻。
根据该结构,不减小设置于单独的丝网构件中的、具有包括矩形和菱形的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中至少任一种开口形状的收集孔的开口面积,即可在重叠多层丝网构件的情况下减小网眼的空隙(收集孔的框架部分的布置空隙)。也就是说,在可保持穿过收集构件的漏气的低通过阻力的情况下,可容易地提高直径减小并包含于穿过丝网构件的漏气中的油雾被带入接触并粘附具有开口形状的收集孔的框架部分的可能性。由此,可通过单独的丝网构件稳妥并迅速地收集(捕获)直径减小的油雾。在上述丝网构件中的具有包括矩形和菱形的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中至少任一种开口形状的收集孔布置为网眼形状的结构中,优选地,多层丝网构件的每一层互相结合成沿着漏气的流向堆叠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由于可配置收集构件处于单独的丝网构件互相结合并作为单个构件的状态下,在制造过程中,可容易地在油分离器部分的内部安装作为单个构件的收集构件。
在上述丝网构件中包括矩形和菱形的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中至少任一种开口形状的收集孔布置成网眼形状的结构中,优选地,该丝网构件包括带有突出形状的框架部分的前表面和带有平面形的框架部分的后表面,并且收集构件沿漏气的流向被堆叠成毗邻的丝网构件的前表面面对面和毗邻的丝网构件的后表面面对面的状态。在本发明的这方面中,“平行四边形”不包括所谓的正方形。
根据该结构,当处于框架部分和收集孔互相面对面以使得丝网构件中的一层的前表面的突出形的框架部分被固定至丝网构件的另一层的收集孔中,并且丝网构件中的上述一层和上述另一层的具有平面形的框架部分的后表面互相面对面的状态中,可堆叠每一层丝网构件。相应地,可减小堆叠后的收集构件的厚度,使得互相面对面的丝网构件能被进一步堆叠得更近。也就是说,由于可高密度地堆叠单独的丝网构件,可得到紧凑的具有高收集能力的收集构件,提高网眼的填充率。
在根据本发明的这方面的油分离器中,优选地,油分离器部分设置于内燃机的气缸盖罩中。
根据该结构,可通过使漏气容易地穿过来收集气缸盖罩中的油雾,其中漏气从内燃机的下侧的曲柄室沿竖直方向流通并且在收集构件(丝网构件)中吸入气缸盖罩中。可沿着气缸盖的内壁表面附近容易地形成排出通道,用于由收集构件(丝网构件)收集到的油返回到曲柄室(油底壳)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这方面的油分离器中,优选地,油分离器部分设置于内燃机的气缸体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可配置缩短从内燃机的下侧的曲柄室到油分离器部分的垂直长度,可通过收集构件(丝网构件)迅速收集直径减小的油雾。由于可配置以缩短油的排出通道(排放通道),可迅速返回从收集构件(丝网构件)排出到曲柄室(油底壳)中的油。
在根据本发明的这方面的油分离器中,优选地,油分离器部分包括排出从漏气分离的油的排出通道,且该排出通道设置于收集构件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由于收集构件和油的排出通道的入口改变了彼此的位置关系,避免了由收集构件(丝网构件)收集到的油和液滴再次随着漏气流被带到内燃机的进气系统中。油沿着内部流径从收集构件流下到排出通道的入口,能被确定地导入排出通道中。
在根据本发明的这方面的油分离器中,也可以想到以下结构。
附1
即,在这方面的油分离器中,当从漏气的流向看时,收集构件被设置为重叠成对称轴沿互相毗邻的丝网构件的菱形的收集孔的纵向互相相交的状态。
附2
在根据本发明的这方面的油分离器中,油分离器部分设置于收集构件的下游侧,并且包括控制漏气流的控制阀。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详细说明结合考虑附图,本发明前述的以及其它的特征和特点将更加清楚,其中:
图1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动机机体的概要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2为从一侧看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动机机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油分离器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4为阐明从下面看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发动机机体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油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6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油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7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油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8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收集构件的具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修改示例的油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10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修改示例的油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11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修改示例的收集构件的具体结构的透视图;
图12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修改示例的收集构件的具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13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动机机体的概要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4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气缸盖罩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
图15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收集构件的叠加剖面配置的透视图;
图16为沿着漏气的流向看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收集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概要地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收集构件的剖面结构的示意图;
图18为阐明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收集构件的收集性能的测量结果的示意图;以及
图19为沿着漏气的流向看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修改示例的收集构件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在附图的基础上介绍在此要公开的各个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首先,参照图1-8来描述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安装于发动机100上的油分离器50。
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一实施例的油分离器50,如图1所示,设置于自然吸气型和串行三气缸型的发动机100(内燃机的一个例子)中。如图1和图2所示,发动机100包括发动机机体10,发动机机体10包括铝合金气缸盖1(参见图2)、气缸体2以及曲轴箱3。气缸盖罩(未示出)、链罩20(参见图2)、进气歧管30(参见图2)、以及排气歧管(未示出)安装于发动机机体10上。发动机100安装于发动机室(未示出)中以使得曲轴11与车辆(未示出)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对齐。
通过气缸体2和固定至其下侧的曲轴箱,在发动机机体10中形成了曲柄室4。通过活塞12和连杆13绕转动轴A(X轴)可转动地连接的曲轴11设置于曲柄室4中。如图4所示,转动轴偏心略低于各个气缸2a的曲柄销11a和夹住曲柄销11a的平衡件11b一体地连接至曲轴11中的主轴颈11c。如图2所示,在曲轴11中,转动轴A与气缸体2和曲轴箱3之间的配合面的高度位置(Z轴方向)对齐。存储油(润滑油)的油底壳5(参见图1)设置于曲轴箱3中。油通过油泵(未示出)被泵入发动机机体10中并供给至活塞12周围或曲轴11周围。然后,油由于其自身重量向下流并且返回油底壳5。
发动机100被配置以使得漏气经由进气歧管30再循环。漏气表明碳氢化合物从气缸2a的内壁表面和活塞12之间的间隙扩散和泄露到曲柄室4中,以及含有在燃烧期间扩散和泄露的气体的非燃烧空气燃料混合物。将在曲柄室4中分散的大颗粒直径的液态油和颗粒直径小于液态油的小颗粒直径(到2μm)的油雾在漏气中混合。
相应地,油分离器50具有进行漏气的气液分离的功能。也就是说,参见图2和图3所示,曲柄室4中的漏气通过进气系统(进气歧管30)的负压被吸入油分离器50中,漏气中包含的油组分(大颗粒直径的油和小颗粒直径的油雾)被分离成气体和液体。气液分离后的液态油返回到曲柄室4(油底壳5)。如图1所示,控制漏气的流率的一个PCV阀80(控制阀的一个例子)和连接PCV阀80和发动机100的进气歧管30(参见图2)的连接管81设置于油分离器50的下游。从而,分离了油的漏气经由PCV阀80和连接管81再循环至进气歧管30中,由此进行曲柄室4的换气。接下来,将详细描述油分离器50的配置(结构)。
油分离器50的具体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油分离器50包括第一部分60和第二部分70。第一部分60一体地形成于气缸体2中以使得该部分在气缸体2的Y2侧的侧壁部分上沿箭头Y1的方向凹进有一凹形。该第一部分60包括凹进部分60a和60b,该凹进部分60a和60b在X轴方向上彼此隔开并且通过间隔壁部分60c分隔。铝合金第二部分70还起到盖构件的作用,其包括凹进部分70a和70b,该凹进部分70a和70b在X轴方向上彼此隔开并且通过把持部71分隔。
在第一实施例中,油分离器50配置为通过四个螺栓构件7(参见图1)安装,该螺栓构件7处于沿箭头Y1的方向面对作为盖构件的第二部分70从气缸体2的一侧(Y2侧)相对于第一部分60夹住垫圈6(参见图3)的状态。当第二部分70安装于第一部分60上时,凹进部分60a和凹进部分70a彼此相对,凹进部分60b和凹进部分70b彼此相对。从而,如图3所示,彼此隔开的第一腔室51和第二腔室52配置为形成于油分离器50中。如图1和图3所示,从水平方向(X轴方向)看,第一腔室51和第二腔室52设置于大体上彼此相同的高度。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部分60包括设置于第一腔室51侧的漏气的吸入通道61,还包括设置于第二腔室52侧的将从漏气中分离的油排出到油底壳5中的排出通道62(排放通道的一个例子)。吸入通道61和排出通道62形成于曲轴箱3中(参见图1),其中一下端部分被部分地连接(固定)至气缸体2。在Z轴方向上延伸的吸入通道61具有漏气的吸入端口61a(参见图2),该吸入端口61a通向曲柄室4,还具有漏气的导入端口61b(参见图3),该导入端口61b通向第一腔室51。吸入通道61为吸入端口61a和导入端口61b之间的三维弯曲部。
相应地,如图2所示,漏气沿箭头Z1方向从吸入端口61a吸入,沿箭头X2方向改变方向,再沿箭头Z1方向改变方向。此后,漏气通过吸入通道61,如图3和图7所示,从导入端口61b导入第一腔室51。由此,漏气在第一腔室51中流通,通过衬板部分60d(参见图7)的圆形沿箭头Y2方向改变方向。此时,通过重复与内壁表面61c的惯性碰撞折弯漏气,分离了大颗粒直径的油(液态油)。由此,三维弯曲的吸入通道61配置作为液态油分离部。
如图4所示,吸入端口61a(参见图2)的位置设置于气缸2a的下部区域。吸入通道61延伸至在气缸体2中沿箭头X2方向折弯的毗邻气缸2a之间的位置,延伸于上侧(箭头Z1方向),并且连接至凹进部分60a(第一腔室51)。虽然吸入端口61a的开口形状和折弯后的吸入通道61的截面形状(圆形)彼此形状不同,其横截面积彼此相等。排出通道62设置于从吸入通道61沿箭头X2方向略微隔开的位置。如图2和图3所示,排出通道62具有通向第二腔室52的进油口62a和通向曲柄室4的出油口62b(参见图2)。第二腔室52的底表面52a(包括凹进部分70b的底表面70e)倾斜以使得进油口62a的位置是第二腔室52中的最低部分。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进油口62a设置于发动机100中的活塞12的下止点P的上侧(Z1侧),而出油口62b设置于气缸体2的下端面2c的下侧(Z2侧)。这种情况下,从进油口62a到出油口62b的高度差h设定为等于或大于100mm。也就是说,即使在发动机机体10的吸入负压为最大值的情况(气体流路侧的压力损耗为最大值的情况)下,确保了高度差h,因此排出通道62中形成的油头的油面(油的液柱)保持于排出通道62中。出油口62b的横截面积S2小于进油口62a的横截面积S1。出油口62b上安装有止回阀82(防止回流结构的一个例子),避免了流下排出通道62的油回流到进油口62a侧。关闭止回阀82的力设定为与排出通道62中形成的油头的质量大体上相同。相应地,止回阀82仅通过油头超过预定高度的量而打开,且油配置为从出油口62b排出。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5和7所示,第二部分70包括设置于把持部71中的收集构件65。该收集构件65配置为与多层丝网构件66(在本实施例中有6层)重叠,在该丝网构件66中,收集油雾的多个收集孔66a布置为网状。单独的丝网构件66配置为一体结构形成的金属网。对于一个金属板按照之字形的方式进行切割。然后,通过沿切开的方向拉伸金属板,通过对网进行菱形或六边形处理制成金属网。由一体结构的丝网形成的收集构件65除了容易制造,容易成形之外,在经受高温漏气的情况下具有极佳的耐热性,是用于收集油雾非常适合的构件(部件)。
如图8所示,形成有丝网构件66以使得呈菱形的收集孔66a(框架部分66c)中的水平宽度SW(Y轴方向)和垂直宽度LW(Z轴方向)的比例大约为1比2。例如,水平宽度SW设定为大约0.5mm,而垂直宽度LW设定为大约1mm。六层丝网构件66互相重叠成网眼(多个收集孔66a)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交替的状态。如图7所示,收集构件65安装于第二部分70(把持部71)内,以使得布置为网状的收集孔66a(框架部分66c)的纵向方向与收集到的油向下流的重力方向(箭头Z2方向)一致。从而,油配置为利用其自身重量易于向下流。
如图5所示,收集构件65由树脂构成的把持构件67a和67b夹住,处于具有相同平面面积的六层丝网构件66沿漏气的流向(箭头X2方向)互相重叠的状态。由把持构件67a和67b夹住的六层丝网构件66(收集构件65)沿着箭头Y2方向插入到把持部71的槽部71a中,并安装于第二部分70上。由此,在放置于第一腔室51和第二腔室52之间的状态中,收集构件65配置为作为收集(捕获)从第一腔室51朝向第二腔室52流通的漏气中包含的小颗粒直径油雾的油雾分离部。
如图5和7所示,在把持构件67a和67b的中心区域中形成有内径大约为20mm的开口67c。也就是说,在收集构件65安装于把持部71上的状态中,丝网构件66(框架部分66c)暴露于开口67c的内侧。除了丝网构件66的暴露区域是把持部71和分隔第一腔室51与第二腔室52的把持构件67a,流入第一腔室51的漏气的流动通过开口67c(丝网构件66的暴露区域)节流。在漏气的流率通过开口67c的节流而增加的状态中,全部量的漏气通过收集构件65。
如图5所示,第二部分70一体地包括呈肋形的碰撞板72,该碰撞板72设置于穿过收集构件65之后的第二腔室52的路径中。在第二腔室52中,通过丝网构件66的多个收集孔66a收集到的液化油依靠漏气流的动量部分地与碰撞板72碰撞。这里,碰撞板72的前表面可具有微起伏(不平坦)。此外,油可容易地被驱除,例如使用具有拒油性的树脂涂层剂。从而,与碰撞板72碰撞的油通过利用凹进部分被满意地保留(捕获)。当在凹进部分的前表面上被驱除时,油向下流并且容易地被导入第二腔室52的底表面52a中。优选地形成碰撞板72的前表面的不平坦形状,多个条形凹进部分向下线性倾斜地(形状向下扩大地)延伸或向下延伸(箭头Z2方向)。在穿过收集构件65时未能从漏气中被收集的油与碰撞板72碰撞。从而,液态油被进一步捕获于碰撞板72。碰撞板72具有壁部72a和折返部72b,该壁部72a在第二腔室52中从凹进部分70b的底表面70e垂直地矗立,该折返部72b从壁部72a的末梢向收集构件65侧弯折。由此,漏气配置以使得不会越过碰撞板72被直接地吸至PCV阀80(参见图3)。其中体积扩大的第二腔室52设置于碰撞板72的下游。
如图6所示,在收集构件65的中央附近和把持部71的下侧(Z2侧)的一部分形成有与第二腔室52相连接的腔部73。相应地,流自丝网构件66的油经由腔部73流通至第二腔室52的底表面52a,并导入进油口62a(参见图3)。如图3所示,PCV阀80被拧入并固定至与凹进部分70b的把持部71相对的壁部70c。相应地,PCV阀80设置于第二腔室52侧。
油分离器工作时的功能
根据上述结构,油分离器50功能如下。紧接发动机100启动后,漏气通过进气系统的负压从吸入端口61a被吸入。这样,如图3所示,漏气立即在吸入通道61中流通,其被设计为压力损失小于油的水头损失。漏气重复惯性碰撞,碰撞吸入通道61的内壁表面61c。由此,大颗粒直径的油被收集于包括第一腔室51的吸入通道61中。液态油向下流过内壁表面61c并返回吸入端口61a。分离了液态油的全部量的漏气被导入,在收集构件65中的通道横截面的中央区域实现了漏气流的流率增加。
小颗粒直径的油雾收集于收集构件65中。也就是说,由于收集构件65中通过叠加多层丝网构件66形成的丝网的网眼尺寸微粒化,当即使直径减小(微粒化)且其中单个颗粒的质量非常小的油雾穿过丝网的微粒化网眼(复杂流径),单个雾粒存在很高的可能性会粘附至呈菱形的收集孔66a的框架部分66c。油雾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并且丝网构件66液化油向下流。丝网构件66中收集的油吹进下游的碰撞板72,并沿着壁部72a向下流。此外,油雾通过重力从漏气流落下,其中在碰撞板72下游处大体积的第二腔室52中流率减小。从而,在包括收集构件65的第二腔室52侧分离的油收集于底表面52a中。底表面52a中收集的油引入进油口62a并吸收到排出通道62中的油头内。在排出通道62中,油头的高度被保持以使得油的水头损失比气体流路侧那一点上的压力损耗大一定量。油头的漏气侧超过压力的平衡量的油向下推止回阀82。因此,从出油口62b排出的油返回油底壳5(参见图2)。分离了油组分的漏气经由PCV阀80再流通至进气歧管30。
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在第一实施例中,可获得以下效果。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上所述,设置于第一腔室51侧的漏气的吸入通道61形成于第一部分60中。设置于第一腔室51与第二腔室52之间并且收集漏气中包含的油雾的收集构件65,以及设置于第二腔室52侧的路径中并且导致通过收集构件65收集的油碰撞的碰撞板72,设置于第二部分70中。由此,在油分离器50中,可产生一个方向的漏气流,这意味着曲柄室4中生成的漏气经由吸入通道61被导入第一腔室51。导入第一腔室51的漏气的全部量穿过收集构件65,并流通到第二腔室52中。此时,在通过收集构件65收集油雾时,收集到的油与碰撞板72碰撞并且捕获液态油。因此,液态油可从排出通道62返回到曲柄室4。也就是说,由于可从导入的漏气的全部量中分离油而不会引起漏气流在油分离器50中不均匀分布,充分地体现了整个油分离器50的油分离性能。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60包括排出油的排出通道62,使得通向发动机100中的排出通道62的第二腔室52的进油口62a安置于活塞12的下止点P上方,并且使得通向发动机100中的排出通道62的出油口62b安置于气缸体2的下端面2c的下方。从而,即使在油分离器50设置于气缸体2中的情况下,能充分地确保排出通道62的从进油口62a到出油口62b的高度差h。相应地,由于油头肯定能形成于排出通道62中,漏气肯定能在漏气的吸入通道61中流通,压力损失比油头小。由此,来自曲柄室4的漏气可容易地依次流通到第一腔室51、收集构件65以及第二腔室52中。
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一部分60一体地设置于气缸体2中,第二部分70配置有盖住第一部分60的盖构件。由此,通过在气缸体2中安装第二部分70,具有第一腔室51和第二腔室52的油分离器50可设置于发动机100中。也就是说,不同于在安装第二部分70之前的工序中安装油分离构件的单独部件的情况,简化了油分离器50的生产过程,也简化了内部结构。
在第一实施例中,控制漏气的流动的PCV阀80设置于第二部分70的第二腔室52侧。由此,由于可在第二部分70中分配调节漏气的气流的功能,通过连接PCV阀80和进气歧管30,能容易地配置漏气的回流路径。
在第一实施例中,出油口62b的横截面积S2小于气缸体2中设置的进油口62a的横截面积S1。由此,从漏气分离的油能顺畅地流入进油口62a,可更容易将油填充到排出通道62中,和横截面积S2比横截面积S1节流的一样。也就是说,由于油头能迅速形成于排出通道62中,油头能迅速形成,漏气能在漏气的吸入通道61中迅速流通,压力损失比油的排出通道62的油头小。
在第一实施例中,用于避免流下排出通道62的油回流到进油口62a侧的止回阀82设置于排出通道62中。这样,能避免填充入排出通道62的油再次返回到第二腔室52中,也能避免其从油分离器50被带到进气系统(进气歧管30)。由于在排出通道62中不会出现油的回流,能确保漏气不会经由油的排出通道62被吸入第二腔室52中。相应地,由于能确保漏气经由吸入通道61被吸入第一腔室51侧,可确保维持油分离器50的油分离性能。
在第一实施例中,收集构件65包括丝网构件66,在该丝网构件66中,收集油雾的收集孔66a布置为网状。这样,油雾可通过丝网构件66高效率地收集,液化并积累于丝网构件66的液态油能迅速地从丝网构件66排出。与设置除雾器的情况相比,例如具有由滤纸或不平整物制成的过滤器的丝网(金属板刷),由于丝网构件66本身优越的液态油排出性能,抑制了收集孔66a的堵塞。因此,可保持低流阻(压力损失)。由此,可适当确保穿过丝网构件66的一部分的漏气的流率。因此,通过迅速排出从漏气收集到的液态油,适当地确保了漏气的流率。因此,可保持漏气的流通性能。
在第一实施例中,收集构件65设置于第二部分70中,以使得布置为网状的收集孔66a的纵向方向与收集到的油向下流的重力方向(箭头Z2方向)一致。从而,在丝网构件66的这部分收集的油迅速无疑地根据其本身重量沿着收集孔66a的纵向方向流下。因此,可从丝网构件66排出。由于收集孔66a的堵塞被抑制,油能被进一步收集。因此,可保持收集构件65具有高的油分离性能。
在第一实施例中,在设置于气缸体2中的排出通道62中,从进油口62a到出油口62b的高度差h设定为等于或大于100mm。这样,即使在发动机机体10的吸入负压最大的情况下,可在排出通道62中确保排出通道62中形成的油头的油面。
在第一实施例中,收集构件65配置为沿着漏气的流向重叠六层丝网构件66。由此,通过多层重叠的丝网构件66而不是单层丝网构件66,可有效地(确定地)从油雾收集油组分。收集构件65配置为堆叠上述六层丝网构件66。因此,即使在粘附到丝网的框架部分66c的油雾的微粒结合成液滴的情况下,由于通过丝网的框架部分66c的扩展形状能减小液态油的表面张力,可迅速从收集构件65(丝网构件66)排出在丝网的网眼(收集孔66a)上积累的液态油。
在第一实施例中,吸入通道61为液态油分离部,该液态油分离部通过吸入端口61a和导入端口61b之间的弯曲部收集来自曲柄室4的漏气中包含的大颗粒直径的油。分隔第一腔室51和第二腔室52的收集构件65为油雾分离部,该油雾分离部收集在穿过液态油分离部后的漏气中包含的小颗粒直径的油雾。这样,由于可在大颗粒直径的油主要由吸入通道61收集之后流通漏气,并且油的含量减小进到收集构件65的下游,在收集构件65的丝网构件66上液态油阻塞可能性显著降低的情况下,可通过收集构件65有效地收集油雾。可保持合并了液态油分离部和油雾分离部并且减少了部件数量(结构变简单)的油分离器50具有高的油分离功能。
在第一实施例中,油分离器50设置于发动机100的气缸体2的Y2侧的这一侧。这样,由于可配置以缩短从发动机100的下侧的曲柄室4到油分离器50的吸入通道61的长度,可通过收集构件65(丝网构件66)迅速收集直径减小的油雾。由于可配置以缩短排出通道62,可迅速返回从收集构件65(丝网构件66)排出到曲柄室4(油底壳5)中的油。
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修改示例
参照图9来描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修改示例。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修改示例中描述了一个例子,其中容易将分离成油和液体的液态油导入第二腔室52的底表面52a中的结构设置于收集构件65的下部中。
也就是说,如图9所示,在把持部71中沿着收集构件65的Y轴方向上在中央附近和下侧(Z2侧)部分形成有流下部74。该流下部74具有表面74a,该表面74a从收集构件65的下端部65a朝向碰撞板72侧(X2侧)的底表面52a倾斜。其它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类似。
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修改示例的效果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修改示例中,通过设置具有倾斜表面74a的流下部74,可使得倾斜表面74a流下并使得从收集构件65(丝网构件66)落下的液态油容易地到达底表面52a。相应地,可高效地获得在收集构件65中分离的油并返回至油底壳5中。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一修改示例的其它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类似。
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修改示例
参照图10来描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修改示例。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修改示例中描述了一个例子,其中使得六层丝网构件66通过利用橡胶构件68成为整体。
也就是说,如图10所示,收集构件265安装于第二部分70的把持部71上。在具有相同平面面积的六层丝网构件66重叠的状态下,绕丝网构件66硫化的橡胶构件68在周缘上结合到收集构件265。由于橡胶构件68形成为框架形状,暴露于开口71b的丝网构件66形成为矩形。其它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类似。
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修改示例的效果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修改示例中,在六层丝网构件66重叠的状态下,其附近通过利用橡胶构件68固定。这样,可通过橡胶构件68容易地使六层丝网构件66成整体,并且可通过利用橡胶构件68的磨擦力收容(固定)收集构件265,在第二部分70的把持部71中不会发出卡嗒声。其它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类似。
第一实施例的第三修改示例
参照图3、11和12来描述第一实施例的第三修改示例。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三修改示例中描述了一个例子,其中通过多次弯折一层带形丝网构件366并且弯折并重叠六层丝网构件66来形成收集构件365。
也就是说,如图11所示,收集构件365通过将最初为一层的带形丝网构件366弯折多次形成。在弯折前的丝网层366中,具有收集孔66a的丝网部367成为金属网,不具有收集孔66a的弯折部66b被弯折,丝网部367和弯折部66b交替地连接。在弯折部66b中,通过交替地折叠丝网层366到相对侧,配置形成收集构件365,例如六层丝网部367往复曲折。在自然状态下,收集构件365通过利用弯折部66b的弹力在X轴方向上拉长。
第二部分70的把持部371具有槽部371a,以及内径大约为20mm的凹陷开口371b。如图12所示,在弯折部66b的延伸方向(参见图11)与Z轴方向(重力方向)对齐的状态中,当收集构件365变窄并且沿X轴方向折叠时,收集构件365沿着箭头Y2方向被插入把持部371的槽部371a中,并且安装于第二部分70上。这样,通过利用被弯折的弯折部66b的弹力(恢复力),会使得收集构件365沿X轴方向被拉长,并且被配置为收容(固定)至把持部371的槽部371a,不会发出卡嗒声。设置于收集构件365的Y1侧的弯折部66b无缝隙地紧靠垫圈6(参见图3)。其它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类似。
第一实施例的第三修改示例的效果
在如上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修改示例中,通过多次弯折带形丝网构件366,收集构件365通过重叠互相弯折六层丝网构件66而配置形成。从而,通过利用被弯折的弯折部66b的恢复力,可在把持部371的槽部371a中收容收集构件365而不会发出卡嗒声。
在第一实施例的第三修改示例中,在弯折部66b的延伸方向与Z轴方向(重力方向)对齐的状态中,收集构件365通过将互相弯折的六层丝网部367插入槽部371a中配置形成。从而,在弯折部66b的延伸方向与Y轴方向对齐的情况下,与流下丝网部367的油保持于不具有收集孔66a的弯折部66b的一部分中的情况不同,可使得由丝网部367收集到的油沿着重力方向迅速无疑地向下流,并且确定地从收集构件365的下端部65a排出。该第一实施例的第三修改示例的其它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类似。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2、13-18来描述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安装于发动机200上的油分离器250。在该第二实施例中,描述了油分离器部分250设置于气缸盖罩90中的例子。
在根据在此公开的第二实施例的发动机200中,如图13所示,树脂制成的气缸盖罩90通过使用螺栓构件8安装于发动机机体10中的六气缸盖1的每个凸缘部1a上。油分离器部分250设置于气缸盖罩90中。油分离器部分250设置为沿着气缸盖罩90的边沿91a上对应于气缸盖1的Y2侧的内壁表面1c附近的位置延伸。
气缸盖罩的结构
气缸盖罩90具有上表面部91,以及在上表面部91的边沿91a中一体地形成(连接)的凸缘部92。在形状复杂不规整的上表面部91中,设置有通孔91b,突出部91c,以及新鲜空气入口91d,其中通孔91b用于安装燃料喷射系统和火花塞(未示出),突出部91c具有用于安装覆盖发动机机体10的上表面的衣罩(未示出)的螺孔。配置油分离器部分250的一部分的漏气流径构成部93设置于在上表面部91的Y2侧的边沿91a中沿X轴方向(凸缘部92的附近)延伸的区域中。
漏气流径构成部93一体地包括孔94a、孔94b、孔94c(参见图14),具有朝向上侧(Z1侧)突出的倾斜表面95a的突出部95,以及连接至PCV阀80的出口96。气缸盖罩90通过注入、填充、冷却以及凝固加热并融入到模子中的树脂材料(例如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而制造成为树脂模压产品。盖构件97通过在漏气流径构成部93的周缘93a中的振动焊接而结合。在呈凹形的盖构件97中,在倒转设置以使得底部被置于向上的状态下,周向凸缘部97a结合至周缘93a。如图14所示,在漏气流径构成部93的后侧(Z2侧的内表面93b)中,漏气流径构成构件98通过振动焊接而结合。在漏气流径构成构件98中,周向凸缘部98a结合至内表面93b。
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油分离器部分250配置具有作为气缸盖罩90的上表面部91的一部分的漏气流径构成部93,相对于漏气流径构成部93从Z1侧覆盖的盖构件97,以及相对于漏气流径构成部93从Z2侧结合的漏气流径构成构件98(参见图14)。如图14所示,漏气流径构成构件98一体地包括面对孔94a并且被设置(形成)以向下突出的漏气导入部98b,用于收集由收集构件465(在下文中描述)收集到的油的油收集部98c,以及设置于油收集部98c的底部98d处的排出通道98e(排放通道的一个例子)。漏气导入部98b具有矩形导入口98g,以及形成于导入口98g的上侧并面对孔94a的位置处的矩形孔98h。在气缸盖罩90安装于气缸盖1上的状态下,导入口98g和吸入通道61毗邻以互相连通。排出通道98e形成于与收集构件465的一侧(Y1侧)相对应的位置。
这里,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油分离器部分250具有从上侧被覆盖到漏气流径构成部93中的孔94b的收集构件465。收集构件465配置具有通过重叠多层丝网构件66(参见图15)而结合形成的叠加部466,以及树脂制成的把持构件99。更具体地说,叠加部466通过重叠多层(在实施例中为六层)丝网构件66(参见图15)而结合形成,其中多个收集孔66a为网眼形状点焊布置。在叠加部466固定至孔94b附近形成的矩形(框架形)把持部94e中的状态下,把持构件99被覆盖并且通过振动焊接而结合。叠加部466沿着漏气的流向(箭头Z2方向)与单个的丝网构件66堆叠。
内径约为20mm的圆孔99a形成于把持构件99的中央区域中。也就是说,在收集构件465安装(振动焊接)于把持部94e上的状态中,丝网构件66(叠加部466)暴露于开口99a的内侧。如图14所示,丝网构件66(叠加部466)暴露于孔94b的内侧。孔94b的内径大于开口99a的内径。除了丝网构件66的暴露区域是夹在把持部94e和把持构件99之间。由此,流入盖构件97内部的漏气的流动通过开口99a(丝网构件66的暴露区域)节流。在漏气的流率通过开口99a的节流而增加的状态中,全部量的漏气穿过叠加部466并被导入油收集部98c。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丝网构件66被配置使得菱形的收集孔66a布置为网眼形状。当从漏气的流向(箭头Z2方向:与附图垂直的方向)看时,收集构件465被设置使得丝网构件66中的一个(从附图的前侧)的菱形的收集孔66a的框架部分66c重叠于丝网构件66中的另一个(从附图的后侧)的菱形的收集孔66a的开口部66d,其彼此毗邻。在图16中,为了方便容易理解,描述了两层丝网构件66重叠的状态。
如图17所示,丝网构件66具有前表面66e和后表面66f,该前表面66e为框架部分66c的突出形侧,该后表面66f为框架部分66c的平面形侧。也就是说,在沿切开的方向拉伸金属板后,由拉制金属网形成的丝网构件66,在制造过程中,夹在一对轧辊之间以面对面(未示出)并且被加工成片形。此时,形成了作为框架部分66c的突出形侧的前表面66e和平面形侧的后表面66f。在水平方向(平行于X-Y平面的方向)堆叠多层丝网构件66的状态中看时,以及在毗邻的丝网构件66的前表面66e面对面和毗邻的丝网构件66的后表面66f面对面的状态下,叠加部466沿漏气的流向被堆叠。由此,堆叠后的叠加部466的厚度T配置以进一步减小。由于各个丝网构件66中的菱形的收集孔66a的框架部分66c(如图16所示)更接近,网眼的空隙由于叠加部466而更窄。相应地,叠加部466被配置以使得框架部分66c的每单位体积的填充率(密度)更大。如图13所示,收集构件465被把持使得丝网构件66在水平方向(平行于X-Y平面的方向)上延伸于油分离器部分250中。由此,漏气被配置以在垂直方向(箭头Z2方向)流通并且穿过多层丝网构件66(在该实施例中为六层)。
在此,测量收集构件465的油收集性能的测试结果如图18所示。在图18中,用于测试的包含穿过叠加部466的油雾的空气(漏气)的流率以横轴表示,平均颗粒直径等于或小于约1μm的油雾的收集率(描述不传输油雾的能力的百分率的速率)以纵轴表示。在测量实验中,在重叠六层丝网构件66为菱形的收集孔66a中水平宽度SW约0.5mm而垂直宽度LW约1mm的情况下,进行了叠加部466的性能评估(测量收集率)。由于进行了测量实验,在等于或大于漏气一般流率60L/分钟的区域中,表明了具有等于或大于约90%的油雾的高收集率。
油分离器工作时的功能
根据上述结构的油分离器部分250的功能如下。如图13所示,紧接发动机200启动后,漏气通过进气系统的负压从吸入端口61a被吸入并流通于吸入通道61中。漏气沿箭头Z1方向在吸入通道61中流通,并进行碰撞漏气流径构成构件98的漏气导入部98b(参见图14)的框架部分的惯性碰撞。由此,大颗粒直径的油收集于吸入通道61中并返回吸入端口61a。分离了液态油的漏气穿过导入口98g(参见图14)和设置于漏气导入部98b中的孔98h(参见图14),向上穿过漏气流径构成部93的孔94a(参见图14),并被导入盖构件97的内部。漏气在盖构件97的内部水平地改变方位,流通于夹在倾斜表面95a的内表面97b和突出部95的盖构件97之间的流径中,并被导入收集构件465中,向下改变方位。漏气被导入,而在收集构件465中在通道横截面的中央区域中实现了漏气流的流率增加。
在收集构件465中,当漏气沿箭头Z2方向经由开口99a(丝网构件66的暴露区域)穿过叠加部466时,小颗粒直径(平均颗粒直径等于或小于约1μm)的油雾被收集。也就是说,由于收集构件465中形成的丝网的网眼的尺寸(开口尺寸)通过堆叠多层(六层)丝网构件66而被微粒化,当即使直径减小(微粒化)且其中单个颗粒的质量非常小的油雾穿过丝网的微粒化网眼(复杂流径)时,单个颗粒很有可能粘附至菱形的收集孔66a的框架部分66c。丝网构件66(叠加部466)中收集到的油收集于油收集部98c中。油收集部98c的底部98d中收集到的油(参见图14)被吸入排出通道98e中的油头中。在排出通道98e中,油头的高度被维持以使得油的水头损失比那一点处的气体流径侧的压力损失大一个预定量。超过油头的漏气侧的压力平衡量的油向下推止回阀82。因此,从油出口62b排出的油返回油底壳5。分离了油组分的漏气经由孔94c(参见图14)被导入出口96,并经由PCV阀80再循环至进气歧管30(参见图2)。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发动机200如上所述被配置。
第二实施例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收集构件465包括沿漏气的流向堆叠的多层丝网构件66。由此,由于可通过调整单层丝网构件66的网眼(菱形的收集孔66a)的尺寸(开口尺寸)堆叠多层,当即使直径减小(微粒化)且其中单个颗粒的质量非常小的油雾穿过丝网的适当地调整了尺寸的网眼(复杂流径)时,可使得单个颗粒粘附至丝网(菱形的收集孔66a)的框架部分66c。相应地,例如,不同于简单通过使漏气碰撞碰撞板进行惯性碰撞来分离油雾的情况,通过利用由堆叠的多层丝网构件66形成的收集构件465,可稳妥地收集直径减小的油雾。因此,可进一步提高对漏气中包含的直径减小的油雾的分离能力(收集性能)。
在第二实施例中,收集构件465通过堆叠六层丝网构件66配置。因此,即使在粘附至丝网的框架部分66c的油雾的微粒结合成液滴的情况下,由于可通过铺展丝网的框架部分66c的形状来减小液态油的表面张力,可从收集构件465(丝网构件66)迅速排出在丝网的网眼(收集孔66a)上积累的液态油。
在第二实施例中,当从漏气的流向看时,收集构件465被配置为设置以使得丝网构件66中的一层的呈菱形的收集孔66a的框架部分66c重叠于丝网构件66中的另一个的呈菱形的收集孔66a的开口部66d,其彼此毗邻。从而,不减小单层丝网构件66具有的菱形收集孔66a的开口面积,可在重叠多层丝网构件66的情况下减小网眼的空隙(框架部分66c的布置空隙)。也就是说,在保持穿过收集构件465的漏气的通过阻力较低的状态下,可容易地提高直径减小并包含于穿过丝网构件66的漏气中的油雾的单个颗粒被带入接触并粘附菱形的收集孔66a的框架部分66c的可能性。由此,可通过利用单独的丝网构件66稳妥地并迅速地收集直径减小的油雾。
在第二实施例中,收集构件465被配置为堆叠多层丝网构件66(在该实施例中为六层),其中呈菱形的收集孔66a的纵向上开口尺寸(垂直宽度LW)约为1mm,且短方向上的开口尺寸(水平宽度SW)约为0.5mm。这样,由于收集构件465中形成的丝网构件66的网眼(收集孔66a)的尺寸(开口尺寸)可能被微粒化,在适当确保了漏气的流率的情况下,可收集即使平均颗粒直径等于或小于约1μm的油雾,处于约90%的高收集率(不传输油雾的性能)。
在第二实施例中,多层(六层)丝网构件66中的每一层沿漏气的流向被堆叠的情况下,丝网构件66互相结合。这样,由于可配置收集构件465处于单独的丝网构件66互相结合并作为单个构件的状态下,在制造过程中,可容易地在油分离器部分250的内部安装作为单个构件的收集构件465。
在第二实施例中,在毗邻的丝网构件66的前表面66e彼此相对且毗邻的丝网构件66的后表面66f彼此相对的状态下,收集构件465被配置以沿漏气的流向被堆叠。由此,当框架部分和收集孔66a互相面对面以使得丝网构件66中的一层的前表面66e的突出形的框架部分被固定至丝网构件66的另一层的收集孔66a中,并且丝网构件66中的这一层和另一层的具有平面形的框架部分的后表面66f互相面对面时,可堆叠每一层丝网构件66。相应地,可减小堆叠后的收集构件465的厚度T(参见图17),使得互相面对面的丝网构件66能被进一步堆叠得更近。也就是说,由于可高密度地堆叠单独的丝网构件66,可得到紧凑的具有高收集能力的收集构件465,使得提高网眼的填充率。
在第二实施例中,油分离器部分250设置于发动机200的气缸盖罩90中。由此,可通过使漏气容易地穿过来收集气缸盖罩90中的油雾,其中漏气从发动机200的下侧的曲柄室4沿竖直方向流通,并且在收集构件465(丝网构件66)中于气缸盖罩90中吸入。可沿着气缸盖1的内壁表面1c附近容易地形成排出通道98e,用于由收集构件465(丝网构件66)收集到的油返回到曲柄室4(油底壳5)中。
在第二实施例中,油分离器部分250为沿着气缸盖罩90的边沿91a设置于对应于发动机200的气缸盖1的内壁表面1c附近的位置。由此,不会在例如气缸2a的上侧的阀系统的定时构件(进气阀和排气阀)中受到物理上的干扰,可将油分离器部分250设置于气缸盖罩90的内部。
在第二实施例中,油分离器部分250包括排出从漏气分离的油的排出通道98e,且该排出通道98e设置于收集构件465的一侧。这样,由于收集构件465和油的排出通道98e的入口改变了彼此的位置关系,避免了由收集构件465(丝网构件66)收集到的油和液滴再次随着漏气的流动被带到发动机200的进气系统(进气歧管30)中。油沿着内部流径从收集构件465流下到排出通道98e的入口,能被确定地导入排出通道98e中。其它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的类似。
修改示例
应理解,本次公开的实施例仅为各方面的示例,而并非限制性示例。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上述实施例的说明限定,而应由各方面的范围限定,进一步包括了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修改(修正示例)和等同设置。
例如,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示例中,虽然第一部分60一体地形成于气缸体2中,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该第一部分60可配置为从气缸体2中分离,且之前安装第一部分60和第二部分70的油分离器可固定至气缸体2的侧壁部2b。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示例中,虽然排出通道62的出油口62b设置于气缸体2的下端面2c下方,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也就是说,出油口62b可定位下端面2c的高度。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示例中,虽然油分离器50设置于气缸体2的Y2侧的侧壁部2b上,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也就是说,根据发动机100的安装位置,油分离器50可设置于气缸体2的Y2侧的侧壁部2b上之外的其它位置。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示例中,虽然第二部分70(盖构件)配置为使用铝合金,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例如,第二部分70可配置为使用具有耐油性、耐热性、耐化学性以及足够强度的树脂材料(包含玻璃纤维的尼龙基树脂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六层丝网构件66可在制造第二部分70期间通过使用嵌入成型法一体地形成。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示例中,虽然收集构件65(265和365)配置为重叠六层具有一种网眼粗糙度的丝网构件66,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也就是说,收集构件65(265和365)可通过结合多层具有彼此不同的网眼粗糙度的丝网构件66(两层或多层)而配置。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示例中,虽然折返部72b设置于碰撞板72中,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即使不设置折返部72b,也可设置“碰撞板”,例如壁部72a,朝向收集构件65略微向前倾斜于底表面70e。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示例中,虽然止回阀82设置于排出通道62中,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即使不设置止回阀82,排出通道62可被配置以使得出油口62b的横截面积S2小于进油口62a的横截面积S1。在这种情况下,内径可从进油口62a朝向出油口62b逐渐减小或阶梯式地减小,且排出通道62可被配置以在出油口62b附近节流。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虽然收集构件65被配置为借由一对把持构件67a和67b来夹住六层丝网构件66,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也就是说,根据上述第二修改示例的收集构件265可通过夹住把持构件67a和67b(参见图5)安装于第二部分70上。根据上述第三修改示例的收集构件365可通过夹住把持构件67a和67b(参见图5)安装于第二部分70上。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示例中,虽然第一腔室51和第二腔室52设置为当从水平方向(X轴方向)看时处于相同高度,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第一部分60和第二部分70可形成为使得第一腔室51相对地倾斜地设置于下方,通过插入收集构件65,第二腔室52相对地倾斜地设置于上方。可容易地确保排出通道62的高度差h,使得第二腔室52的底表面52a设置于更上方。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示例中,虽然通过在自然吸气型的发动机100的油分离器50中设置一个PCV阀80,漏气再循环至进气歧管30,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也就是说,除了在具有增压器的内燃机中的PCV阀80,可进一步设置第二PCV阀(控制阀)以使得漏气能在进气侧增压器(压缩机)上游的进气通道的一部分再循环。
在上述第一实施例和第一至第三修改示例中,虽然描述的是将本发明应用于车辆的发动机100中的例子,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例如,本发明可应用于在设备的内燃机上安装的油分离器50中。
在第二实施例中,虽然丝网构件66堆叠成毗邻的前表面66e面对面和毗邻的后表面66f面对面的状态,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例如,如图19中所示的修改示例,也可配置为叠加部466a。具体地,如图19所示,当从漏气的流向(垂直于附图的方向)看时,叠加部466a可被设置为互相重叠成对称轴290沿互相毗邻的丝网构件66的菱形网眼的纵向互相相交(正交)的状态。由此,可堆叠成进一步复杂地重叠其中一层丝网构件66的菱形收集孔66a的框架部分66c于另一层丝网构件66的菱形收集孔66a的开口部66d中。相应地,不减小单层丝网构件66具有的菱形收集孔66a的开口面积,即可在多层丝网构件66互相重叠的情况下容易地减小网眼的空隙。在图19中,为了方便容易理解,描述了两层丝网构件66重叠的状态。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虽然收集构件65(265、365和465)配置为重叠其中将具有菱形开口形状的收集孔66a布置为网眼形状的丝网构件66,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例如,在此公开的“收集构件”可配置为堆叠其中将收集孔设置为网眼形状的丝网构件,其中收集孔的开口形状为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中至少任一种,其中平行四边形包括非菱形的矩形(然而要排除正方形)。
在上述第一和第二实施例中,虽然收集构件65(265、365和465)配置为重叠六层其中菱形收集孔66a的纵向开口尺寸(垂直宽度LW)为大约1mm而短向的开口尺寸(水平宽度SW)为大约0.5mm的丝网构件66,但本发明的范围并非仅限于此。例如,在此公开的“收集构件”可配置为进一步增加丝网构件66的重叠的层数,如果收集孔66a的开口面积更大。
在以上说明中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原理、优选实施例以及运作方式。然而,本发明要保护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且,在此公开的实施例应视为阐述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所有变化和修改以及采用的等同设置并不脱离于本发明的精神。相应地,应明确应保护落入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所有这样的变化和修改以及等同设置。
Claims (7)
1.一种油分离器(50),包括:
收集构件(65、265、365、465),所述收集构件(65、265、365、465)收集内燃机(100)的漏气中包含的油雾;以及
油分离器部分(250),所述收集构件设置于所述油分离器部分(250)内部,
其中所述收集构件包括沿着所述漏气的流向重叠的多层丝网构件(6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所述丝网构件被配置以使得所述收集孔(66a)布置成网眼形状,其中所述收集孔的开口形状为平行四边形和椭圆形中至少任一种,其中所述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和菱形,以及
其中当从所述漏气的所述流向看时,所述收集构件被设置以使得一层丝网构件的具有开口形状的收集孔的框架部分(66c)与另一层丝网构件的具有开口形状的收集孔的开口部重叠,所述框架部分和所述开口部相互毗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所述多层丝网构件中的每一层互相结合成沿着所述漏气的所述流向堆叠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所述丝网构件包括具有突出形的框架部分的前表面(66e)和具有平面形的框架部分的后表面(66f),以及
其中所述收集构件沿着所述漏气的所述流向被堆叠成毗邻的丝网构件的前表面面对面并且毗邻的丝网构件的后表面面对面的状态。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所述油分离器部分设置于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罩(90)上。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所述油分离器部分设置于所述内燃机的气缸体(2)的一侧。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油分离器,其中所述油分离器部分包括排出从所述漏气分离的油的排出通道(62、98e),以及
其中所述排出通道设置于所述收集构件的一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48566 | 2015-12-21 | ||
JP2015248566 | 2015-12-21 | ||
JP2016133013A JP2017115847A (ja) | 2015-12-21 | 2016-07-05 |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
JP2016-133013 | 2016-07-05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894861A true CN106894861A (zh) | 2017-06-27 |
Family
ID=57348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1190720.4A Pending CN106894861A (zh) | 2015-12-21 | 2016-12-21 | 油分离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151226B2 (zh) |
EP (1) | EP3184765B1 (zh) |
CN (1) | CN106894861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95969A (zh) * | 2018-03-23 | 2019-10-0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及其制造方法 |
CN112469889A (zh) * | 2018-07-05 | 2021-03-09 | 赛峰集团 | 用于涡轮机离心式通气器的具有过滤网的部件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151225B2 (en) * | 2016-10-26 | 2018-12-11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Integrated oil separator assembly for crankcase ventilation |
DE102016015111B4 (de) * | 2016-12-20 | 2021-10-14 | Deutz Aktiengesellschaft | Brennkraftmaschine |
JP6977590B2 (ja) * | 2018-02-01 | 2021-12-0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載内燃機関 |
JP6996321B2 (ja) * | 2018-02-01 | 2022-01-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 |
WO2019196949A1 (zh) * | 2018-04-13 | 2019-10-17 | 安徽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用于压缩机曲轴的偏心轴套、曲轴、曲轴组件及压缩机 |
JP6722729B2 (ja) * | 2018-08-24 | 2020-07-1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オイルミストセパレータ |
US11047274B2 (en) * | 2018-11-14 | 2021-06-29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Air-oil separator |
EP4200522A4 (en) * | 2020-08-20 | 2024-10-02 | Cummins Filtration Inc | FLOW GUIDE ELEMENT IN ALL DIRECTIONS WITH ANGLED DEFLECTION PLATES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18580A (en) * | 1972-03-20 | 1977-04-19 |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 Separator for separating liquid droplets from a stream of gas |
US4602595A (en) * | 1984-03-01 | 1986-07-29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Oil separato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CN203130198U (zh) * | 2013-01-28 | 2013-08-14 | 周伟波 | 一种用于燃油车辆的筒体纵列式节能减排装置 |
WO2013179829A1 (ja) * | 2012-06-01 | 2013-12-05 | 株式会社マーレ フィルターシステムズ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
CN103732870A (zh) * | 2011-10-11 | 2014-04-16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油雾分离器 |
CN203559960U (zh) * | 2012-10-31 | 2014-04-23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油雾分离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600219A (en) * | 1949-05-26 | 1952-06-10 | Paul E Diederich | Crankcase ventilator filter |
JP3313553B2 (ja) * | 1995-09-29 | 2002-08-12 | 株式会社 マーレ テネックス | オイルミストセパレータ |
JP2008002294A (ja) | 2006-06-20 | 2008-01-10 | Toyota Motor Corp | シリンダブロック構造 |
JP2009121281A (ja) * | 2007-11-13 | 2009-06-04 | Mahle Filter Systems Japan Corp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
JP5530842B2 (ja) | 2010-07-21 | 2014-06-25 | 株式会社日本自動車部品総合研究所 | オイルミスト処理装置 |
JP5847445B2 (ja) | 2011-06-08 | 2016-01-20 | 株式会社マーレ フィルターシステムズ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
US9500123B2 (en) * | 2012-04-18 | 2016-11-22 | Weibo Zhou | Method for improving fuel efficiency of vehicle and exclusive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device thereof |
JP2014084730A (ja) | 2012-10-19 | 2014-05-12 | Toyota Motor Corp |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
DE102012111721A1 (de) * | 2012-12-03 | 2014-06-05 | Elringklinger Ag | Blow-by-Gas-Reinigungsvorrichtung |
-
2016
- 2016-11-17 EP EP16199401.7A patent/EP3184765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6-12-20 US US15/385,579 patent/US1015122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6-12-21 CN CN201611190720.4A patent/CN10689486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018580A (en) * | 1972-03-20 | 1977-04-19 | Bayer Aktiengesellschaft | Separator for separating liquid droplets from a stream of gas |
US4602595A (en) * | 1984-03-01 | 1986-07-29 |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Oil separato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CN103732870A (zh) * | 2011-10-11 | 2014-04-16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油雾分离器 |
WO2013179829A1 (ja) * | 2012-06-01 | 2013-12-05 | 株式会社マーレ フィルターシステムズ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
CN203559960U (zh) * | 2012-10-31 | 2014-04-23 |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 油雾分离器 |
CN203130198U (zh) * | 2013-01-28 | 2013-08-14 | 周伟波 | 一种用于燃油车辆的筒体纵列式节能减排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95969A (zh) * | 2018-03-23 | 2019-10-01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及其制造方法 |
CN110295969B (zh) * | 2018-03-23 | 2021-11-05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内燃机及其制造方法 |
CN112469889A (zh) * | 2018-07-05 | 2021-03-09 | 赛峰集团 | 用于涡轮机离心式通气器的具有过滤网的部件 |
CN112469889B (zh) * | 2018-07-05 | 2022-12-13 | 赛峰集团 | 用于涡轮机离心式通气器的具有过滤网的部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184765A1 (en) | 2017-06-28 |
US10151226B2 (en) | 2018-12-11 |
US20170175601A1 (en) | 2017-06-22 |
EP3184765B1 (en) | 2018-06-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894861A (zh) | 油分离器 | |
DE69916211T2 (de) | Zweitaktmotor mit geschichteter Spülung | |
DE112009000868B4 (de) | Gas-Öl-Abscheider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 | |
JP6702037B2 (ja) |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 |
DE102009005224B4 (de) | Vorrichtung zum Abscheiden von Öl aus Kurbelgehäuseentlüftungsgas | |
US9598992B2 (en) | Separation device for an aerosol stream | |
DE102005040034A1 (de) | Ölabscheider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 | |
CN1576527A (zh) |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呼吸室结构和内燃发动机 | |
WO2019011910A1 (de) | Zylinderkopfölabscheider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 (strömungsgeführter ölabscheider) | |
DE112015001545T5 (de) | Abweisende/aufnehmende Strukturen in Kühlsystemen und Flüssigdampfabscheidung in Kühlsystemen | |
DE112015000175B4 (de) | Elektrischer Verdichter | |
CN102345480B (zh) |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 |
DE102014102102A1 (de) | Kurbelgehäuse-zwangsentlüftungssystem | |
JP3390120B2 (ja) | 油冷式圧縮機用油分離器 | |
DE102015218201B4 (de) | Gas-ölabscheider für einen verbrennungsmotor | |
WO2021187250A1 (ja) | 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および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を備えるエンジン | |
DE102016200074B4 (de) | Verbrennungsmotor | |
JP6519285B2 (ja) | 内燃機関および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 |
JPH06193424A (ja) | ブローバイガス用オイル分離装置 | |
JP6350804B2 (ja) | 内燃機関の吸気装置 | |
JP2016194277A (ja) | 内燃機関および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 |
CN107313956A (zh) | 带驱动马达和被驱动马达驱动的鼓风机的背携式工作器械 | |
JP2022034370A (ja) | 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および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を備えるエンジン | |
JP2013147949A (ja) | 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 | |
DE102016012209B3 (de) | Brennkraftmaschine mit einem Zylinderkurbelgehäus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91022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