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6527A -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呼吸室结构和内燃发动机 - Google Patents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呼吸室结构和内燃发动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76527A CN1576527A CNA2004100623916A CN200410062391A CN1576527A CN 1576527 A CN1576527 A CN 1576527A CN A2004100623916 A CNA2004100623916 A CN A2004100623916A CN 200410062391 A CN200410062391 A CN 200410062391A CN 1576527 A CN1576527 A CN 15765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ace
- gas
- cam shaft
- oil
- cylinder h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title 2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0
- 230000000241 respir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02360 explos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019 agi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9000010721 machine oi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5
- 239000003595 mi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Nitric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N] MWUXSHHQAYIFB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567 combustion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95 fuel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5 motor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12 wast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5/00—Combustion-air cleaners, air intakes, intake silencers, or induct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5/10—Air intakes; Induction systems
- F02M35/10209—Fluid connections to the air intake system; their arrangement of pipes, valves or the like
- F02M35/10222—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EGR];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 [PCV]; Additional air admission, lubricant or fuel vapour admissio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1—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using engine inlet suction
- F01M13/023—Control valves in suction condu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1—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using engine inlet suction
- F01M13/025—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using engine inlet suction with an inlet-conduit via an air-filt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01M13/0416—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arranged in valve-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6—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lubricant vapou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01M2013/0433—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with a deflection device, e.g. scree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从伴随内燃发动机运行的窜气中分离(机)油滴和(机)油雾的呼吸室的结构。一呼吸室位于一窜气通道中以从窜气中分离(机)油。一分隔件把该呼吸室的内部分隔成多个空间。该分隔件布置成使得所述空间在窜气的流动方向上延伸且使得一对相邻的所述空间在所述流动方向上在端部处相连。所述空间中的至少一个中设置有一分离件。该分离件在相关空间中阻挡窜气气流,从而从窜气中分离(机)油。因此,可靠地从窜气中分离(机)油,并防止(机)油被带出所述呼吸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从伴随内燃发动机运行的(曲轴箱)窜气(blow-bygas)中分离(机)油滴和(机)油雾的呼吸室的结构。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内燃发动机。
背景技术
在已通过一曲轴机构把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成旋转运动的往复式发动机中,窜气(未燃烧气体混合物和燃烧气体)通过活塞与气缸之间的间隙从燃烧室中渗漏。因此,窜气通常会经进气管线返回燃烧室而再次燃烧。
为防止窜气中包含的(机)油滴和(机)油雾伴随窜气气流并被排出,发动机装备有一用于从窜气中分离(机)油滴和(机)油雾的机构。这类机构之一是在日本专利公告No.3025861中公开的“发动机的呼吸装置(breather device)”。
在该呼吸装置中,在一进口室和一出口室之间的一阀座隔板中钻有一阀孔。阀座隔板在出口室侧的表面上安装有一包括一片簧的用来打开和关闭所述阀孔的油分离阀。在阀座隔板在进口室侧的表面上安装有一阀孔盖,而该阀孔盖又由一节流形成箱(throttle forming case)覆盖。这一结构使一部分窜气流过一由“节流形成箱与阀孔盖之间的一段”、“阀孔盖与阀座隔板之间的一段”和“阀孔”构成的气体通道。此外,在该气体通道行程的多个位置上形成进气节流间隙,一部分窜气经所述进气节流间隙流入该气体通道。
所述呼吸装置设计成通过使窜气通过所述气体通道和进气节流间隙在窜气中的大部分(机)油滴和油雾到达油分离阀之前对其进行分离。这是为了防止粘着在阀孔的周围的(机)油使油分离阀紧密地粘着在阀孔的周围上,也是为了消除以下问题,即压力升高突然开启油分离阀以及其开启力造成粘着在阀孔周围的分离出来的油喷入出口室中。
与本发明有关的现有技术文献除了上述日本专利公告No.3025861还包括日本专利公告No.2001-140626、日本实用新型公告No.6-8717和日本专利公告No.2000-45749。
但是,在日本专利公告No.3025861所述呼吸装置中,当进口室中的压力升高到足以克服油分离阀的压力时,该油分离阀开启。该阀的开启使阀孔被打开,从而使窜气经该阀孔喷入出口室中。另一方面,当窜气喷出而降低进口室中的压力时,油分离阀关闭。油分离阀的这一开启和关闭在进口室中产生压力波动。由于该压力波动使得气体通道中的压力低于进口室处所述气体通道外侧的压力,因此窜气经进气节流间隙喷入该气体通道。这些间隙越窄,该喷入的速度越高。因此,窜气中的(机)油雾等被该高速窜气携带到阀孔,(机)油雾粘着在阀孔的周围,因此(机)油雾随着油分离阀的打开喷入出口室中并被带出到进气管中的问题仍然存在。
发明内容
本方面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呼吸室结构,它能可靠地从窜气中分离(机)油并使得(机)油很难被带出呼吸室。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内燃发动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内燃发动机中的一呼吸室的一种结构。该发动机有一燃烧室、一曲轴室、一与燃烧室连接的进气通道和一窜气通道。该窜气通道将曲轴室连接进气通道,从而把从燃烧室漏到曲轴室的窜气送到进气通道。窜气包含(机)油。所述呼吸室位于该窜气通道中以从窜气中分离该(机)油。该结构包括一把该呼吸室的内部分隔成多个空间的分隔件。该分隔件布置成使得所述空间在窜气的流动方向上延伸并使得一对相邻的空间沿该流动方向在端部相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空间中设有一分离件。该分离件在相关空间中阻挡窜气气流,从而从窜气中分离(机)油。
按照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内燃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一燃烧室、一曲轴室、一进气通道、一窜气通道、一呼吸室、一分隔件和一分离件。
从以下结合附图例示出本发明原理的说明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对所示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可最佳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附图中:
图1是在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中的窜气和新鲜空气的流路的示意图;
图2示出一发动机的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3示出一缸盖罩的内部的剖视图;
图4(a)示出图3中A-A线上的剖视图;
图4(b)示出图4(a)中的一主板件和一凸轮盖的放大图;
图5示出主板件和副板件和凸轮盖的后视透视图;
图6示出所述主板件的俯视图;
图7示出图6中B-B线上的剖视图;以及
图8为与图4(a)对应的剖视图,示出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分离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各附图中用类似标号表示类似的部件。
下面结合图1-7说明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一车辆装备有一为一内燃发动机的汽油发动机11。该发动机11设有一具有多个气缸12的气缸体13。气缸体13下方装有一曲轴箱14和一油底壳15,其上方装有一气缸盖16。
在该发动机11中,空气经进气通道23和进气口19被吸入气缸12的燃烧室18中,通过燃油喷射阀24供给燃油。当点火塞25点燃燃油和空气形成的混合物时,混合物燃烧而使活塞17作往复运动,并由此转动作为发动机11的输出轴的曲轴26。由混合气体燃烧生成的废气从燃烧室18经排气口20排出到废气通道27。
通过控制设置在进气通道23上一的节气门28的开度可实现发动机11输出的调节。因此,通过调节节气门开度改变吸入发动机11的空气量,根据这一改变控制燃油喷射量,并由此改变填充燃烧室18的混合气体量以调节发动机11的输出。
在发动机11中,由进气门31开启和关闭进气口19;由排气门32开启和关闭排气口20。为了使所述进气门31和排气门32工作,设置有一个进气凸轮轴33和一个排气凸轮轴34。在曲轴26和进气和排气凸轮轴33和34的前端(图1中左端)分别装有链轮35、36和37,且链轮35-37上挂装有一作为一传动带的链条38。因此,当曲轴26转动时,该转动通过链轮35和链条38传递到链轮36和37。当进气和排气凸轮轴33和34随着链轮36和37的转动而转动时,进、排气门31和32往复运动而开启或关闭进气和排气口19和20。为把曲轴26的上述转动传递给进气和排气凸轮轴33和34,也可用正时带轮和正时带取代链轮35-37和链条38。
气缸盖16上方装有一缸盖罩39,从上方覆盖进气和排气凸轮轴33和34、链轮36和37等。在气缸盖16、气缸体13、曲轴箱14等的前方装有一具有可在前侧覆盖住链轮35-37、链条38等的形状的链条盖41。
在发动机11中,气体在压缩和膨胀行程中从气缸12和活塞17之间的间隙渗漏到曲轴室42中。该气体主要由在压缩冲程中渗漏的混合气体和在膨胀冲程中渗漏的燃烧气体组成,并称为窜气。由于窜气使得发动机机油劣化,并可能腐蚀发动机11的内部,因此用一窜气还原装置43使该窜气返回(还原)进气管线以进行再燃烧。曲轴室42提供一容纳曲轴26的空间;详细说,该空间由曲轴箱14和油底壳15围成。
窜气还原装置43设有一连接曲轴室42和进气通道23的窜气通道44。该窜气通道44包括一设置在发动机11内部的内部气道45(图1中只示出一部分)和一设置发动机11外部的外部气道46。内部气道45包括气缸体13内的通道、气缸盖16内的通道、链条盖41的内部空间和缸盖罩39的内部空间。外部气道46由一连接缸盖罩39的预定位置例如后端和进气通道23的节气门28下游的一部件如一平衡箱(surge tank)22的管件构成。通过窜气通道44使出现在节气门28下游的负压(低于大气压的压力)作用在曲轴室42上。在窜气通道44的途中,例如在外部气道46与缸盖罩39的连接部中,设置一压力调节(PCV)阀47以根据发动机11的负载调节窜气的流率。
窜气还原装置43设有一供发动机11外部空气(也称为新鲜空气)流入曲轴室42以降低曲轴室42中窜气的浓度(特别是氮的氧化物NOx的浓度)的空气进气通道48。空气进气通道48包括一设置在发动机11外部的外部空气通道49和一设置在发动机11内部的内部空气通道51(在图1中只部分地示出)。外部空气通道49由一连接进气通道23的节气门28上游的一部件例如一空气滤清器软管和缸盖罩39的预定位置例如后端的管件构成。在图1中,为了便于图示,外部空气通道49表示为与缸盖罩39后部上端连接。内部空气通道51包括缸盖罩39内的通道、气缸盖16内的通道、气缸体13中的通道和链条盖41的内部空间。
该窜气还原装置43使得窜气和新鲜空气根据发动机11的负载如图1所示流动。在图1中,实线箭头表示窜气气流,虚线箭头表示新鲜空气气流。当发动机11负载很轻时,节气门28下游的负压通过窜气通道44作用在曲轴室42中。该负压使得曲轴室42中的窜气经窜气通道44被吸入进气通道23,与混合气体混合,并流入燃烧室18。该负压使得新鲜空气通过空气进气通道48被吸入曲轴室42。
另一方面,当发动机11处于重负载下时,在节气门28下游的负压减小,即通过空气进气通道48吸入曲轴室42的新鲜空气减少的同时,所产生的窜气量增加。因此,窜气不仅通过窜气通道44流入进气通道23的节气门28的下游部分,还向上经空气进气通道48流入进气通道23的节气门28的上游部分。这样,当发动机11在高负荷下时,窜气通过包括窜气通道44和空气进气通道48的两条路径返回进气通道23。
发动机11装备有一从窜气中分离包含在窜气中的(机)油滴和(机)油雾的呼吸装置52。下面详细说明该呼吸装置52。如图3、4(a)和4(b)所示,缸盖罩39的内部空间具有一从上方覆盖进气凸轮轴33的分空间S1、一从上方覆盖排气凸轮轴34的分空间S2和一从上方覆盖链轮36和37的分空间S3。在缸盖罩39中,分空间S1、S2与S3之间设有一中间壁53。在缸盖罩39中,在两个分空间S1和S2上方设有一金属主板件54。主板件54垂直地分隔分空间S2,主板件54上方的空间构成一呼吸室55。主板件54的后部开有一气体进口56以允许主板件54下方空间中的窜气流入呼吸室55。
在呼吸室55中在向上与主板件54分离开的一位置上形成一用作一分隔件的金属副板件57。该副板件57垂直地将呼吸室55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两部分。副板件57的前端部向后与缸盖罩39的中间壁53稍稍分离开,这一部分(下面称为连通部59)在副板件57下方的空间(下面称为下方空间61)与副板件上方的空间(下面称为上方空间62)之间形成连通。缸盖罩39后壁的上部内,开有一气体出口58以将窜气引导到呼吸室55外部。
在缸盖罩39朝向副板件57的一个表面(顶面)上,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开的多个位置上形成有加强肋63。另一方面,副板件57上固定有通过弯曲平板材料形成的、作为用于阻挡上方空间62中的窜气气流的分离件的分离板64。在本发明该实施例中,多个分离板64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开地布置在副板件57上以插入相邻的加强肋63之间。加强肋63设置成基本上为缸盖罩39的一部分,但不是专门为本发明该实施例中的该呼吸室结构而设置。
为使从呼吸室55中的窜气中分离出的(机)油返回曲轴室42,在气缸盖16和气缸体13中设有一回油通道65(见图1)。如图4-6所示,主板件54上有用于收集分离出的(机)油的集油部66和67。集油部66和67通过用塑性加工如深拉/冲压等使构成主板件54的金属板下凹而形成。在本发明该实施例中,两集油部66和67设置在前后两个位置上,而气体进口56处于两个集油部之间。气体进口56前方的集油部66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沟槽形。该集油部66的底面倾斜成向后端变深。因此,为了形成这种形状的集油部66,用塑性加工使主板件54向后端下凹得更大(更深)。与此不同,气体进口56后方的集油部67比前方的集油部66短。与集油部66不同,集油部67在任何位置上都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深度。
两个集油部66和67的底面上都钻有出油孔68。特别是,前部的出油孔68钻在集油部66的最后部即最深部。
主板件54中在每一出油孔68上部附近设置一防油进入部69。防油进入部69防止曲轴室42中的(机)油经出油孔68进入呼吸室55。在该例中,防油进入部69通过把平板材料焊接固定在主板件54上形成。
此外,如图3-5所示,主板件54与排气凸轮轴34之间设置一由一金属板构成并覆盖排气凸轮轴34的凸轮盖71。凸轮盖71防止排气凸轮轴34转动时由凸轮轴溅起的(机)油随窜气一起进入呼吸室55。在该凸轮盖71的上部在与集油部66和67相对应的多个位置上形成突起部72。所述“对应位置”位于集油部66和67下方未钻有出油孔68的部位。这些突起部72通过对凸轮盖71进行塑性加工而形成。突起部72通过焊接等连接在集油部66和67上,这种连接有助于通过集油部66和67提高主板件54的刚性。对应于前集油部66的突起部72沿该集油部66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分离开的多个(在该实施例中为三个)位置上形成。由于集油部66如上所述向后端变深,因此在待连接到集油部66上的突起部72中,位置最靠前的突起部从凸轮盖71上面的升起的程度最大,且由此位置靠后的突起部的升起的程度变小。
如图4(b)和5所示,在气体进口56下方区域附近的凸轮盖71部分形成一通过对凸轮盖71进行局部塑性加工而形成的凹陷部73。该凹陷部73通过加宽气体进口56附近处主板件54与凸轮盖71之间的间隙而使窜气更易于流入气体进口56。
如上所述,主板件54设置在缸盖罩39中。如图3和5所示,在缸盖罩39中覆盖进气凸轮轴33的分空间S1由主板件54隔成上下两部分。主板件54起一隔开缸盖罩39与进气凸轮轴33的隔壁的作用。空气进气通道48包括一由缸盖罩39和主板件54限定的通道。缸盖罩39后壁上开有一在分空间S1的内部和外部之间形成连通的空气进口74(见图3)。如图6和7所示,主板件54前部中并向后与缸盖罩39的中间壁53略微分离开地钻有一空气出口75。
另一方面,如图3和5所示,在主板件54的下部面上,在空气出口75与进气凸轮轴33之间设置一防油进入盖76。该盖76只在与进气凸轮轴33相对的一侧(在图3左侧)开口。这一开口结构在不妨碍新鲜空气气流或窜气气流的同时防止进气凸轮轴33转动时向上溅起的(机)油经空气出口75进入主板件54上方的空间。
在主板件54上部面上,在空气出口75的周围设置一转向盖77。转向盖77只在朝向缸盖罩39的中间壁53的前面上开口(见图7)。
如图5和6所示,主板件54上设有作为用于从流过分空间S1的窜气中分离(机)油雾的分离件的分离板78、一收集分离出来的(机)油的集油部79和供所收集的(机)油落下的出油孔81。
下面说明如上构成的本发明该实施例的作用。
当发动机11处于轻到中等负载下时,在进气通道23的平衡箱22中的负压经窜气通道44作用在曲轴室42上时,曲轴室42中的窜气经窜气通道44和呼吸室55返回进气通道23。在此过程中,在缸盖罩39内,窜气首先在凸轮盖71与缸盖罩39之间流动(见图4(a)中箭头)。该窜气按图4(a)中箭头所示的顺序流过凸轮盖71的凹陷部73和气体进口56,并流入呼吸室55下部空间61的后部。在发动机11前部,随着链条38的转动在链条38附近生成含(机)油气流。但是,由于气体进口56设置在主板件54的后部,该位置离链条38较远,因此气体进口56几乎不受该含(机)油的气流的影响。
流入该下部空间61的窜气沿主板件54和副板件57向前流动,当到达其前端时碰到缸盖罩39的中间壁53上。流过副板件57与中间壁53之间的连通部59后,窜气转向上部空间62,并沿副板件57向后流动。在流经上部空间62的过程中,窜气受加强肋63和分离板64阻挡的同时交替流过分离板64和加强肋63。由于分离板64从副板件57向上伸出而加强肋63从缸盖罩39的顶面向下伸出,因此窜气上下曲折地通过上部空间62。当到达上部空间62后端时,窜气被引导经气体出口58从呼吸室55进入外部气体通道46。
在窜气流过下部空间61的过程中,通过粘着在缸盖罩39的壁面上、主板件54的上部面上和副板件57的下部面上而分离窜气中所含(机)油滴。在窜气流过上部空间62的过程中,通过粘着在副板件57的上部面上、缸盖罩39的壁面上、加强肋63和分离板64上而分离窜气所含的(机)油滴。因此,在窜气流过该长的通道的这个过程中分离(机)油滴。
在窜气流过上部空间62时,通过粘着在分离板64和加强肋63上而从窜气中分离窜气所含(机)油雾。
在窜气流过呼吸室55的下部空间61和上部空间62的过程中从窜气中分离的(机)油被收集在主板件54的集油部66和67中。所收集(机)油滴通过出油孔68滴下并经回油通道65(见图1)返回曲轴室42。
出油孔68主要是使得与窜气分离的收集在集油部66和67中的(机)油返回曲轴室42。但是,呼吸室55中的压力可变得比曲轴室42中压力低到使得(机)油可能倾向于经出油孔68从曲轴室42进入呼吸室55。为防止这种情况,(机)油在出油孔68的上部附近会碰到防油进入部69,并从而无法进一步进入呼吸室55。碰到防油进入部69的(机)油返回集油部66和67并最终经出油孔68滴下。
尽管排气凸轮轴34转动时(机)油向上溅起,但当所述(机)油碰到凸轮盖71时落下或流下。因此,限制了溅起的(机)油经气体进口56直接进入呼吸室55。
在发动机11在轻到中等负载下时,平衡箱22中的负压还通过曲轴室42作用在空气进气通道48上。该负压使得进气通道23中节气门28上游的空气经空气进气通道48被吸入曲轴室42中。当该气流过空气进气通道48时,空气在缸盖罩39中覆盖进气凸轮轴33的分空间S1中流动。确切地说,该新鲜空气在缸盖罩39后端从空气进口74流入一个主板件54上侧的空间中并沿主板件54向前流动。当该新鲜空气到达该上侧空间的前端时,由于空气碰到缸盖罩39的中间壁53而如图7中虚线箭头所示反转后依次流过转向盖77和空气出口75,并转入一个主板件54下侧的空间。然后,该新鲜空气流过气缸盖16、气缸体13等内部的内部空气通道51,并被引导进入曲轴室42。
当链条38随着发动机11运行例如沿图2中箭头所示的方向转动时,产生一对应于该链条38位置的方向的气流。缸盖罩39内部空间中覆盖进气凸轮轴33的分空间S1成为一个其中随着链条38的转动向下搅动周围空气的空间,而覆盖排气凸轮轴34的分空间S2成为一个其中向上搅动周围空气的空间。
在本发明的该实施例中,如上所述,构成空气进气通道48一部分的空气出口75位于空气被向下搅动的分空间S1中。而且,该空气出口75设置在主板件54的靠近链条38的前部。因此,在新鲜空气在空气进气通道48,特别是在内部空气通道51中流动过程中,该新鲜空气在流入空气出口75和其附近流动时被链条38周围生成的气流的抽吸。因此,与空气出口75设置在与上述不同的位置上时相比,有更大量的空气进入曲轴室42中。
当发动机11在高负荷下时,由于节气门28开度大,因此节气门28下游产生的负压减小。即,将新鲜空气经空气进气通道48吸入曲轴室42的吸力减小。因此曲轴室42中的一部分窜气会如图7中实线箭头(与新鲜空气相反的方向)所示回流到空气进气通道48。尽管窜气倾向于经空气出口75流入一高于主板件54的空间,但转向盖77防止其向上流动。转向盖77迫使窜气的流动方向转向前方。这一转向的窜气在碰到缸盖罩39的中间壁53时反转,并沿主板件54向后流动,接着通过空气进口74流到缸盖罩39外。在碰到中间壁53时,(机)油滴和(机)油雾从窜气中分离。
在窜气上述向后流动的过程中,通过粘着在缸盖罩39的壁面上、主板件54的上部面上和分离板78上而分离该窜气中包含的(机)油滴和(机)油雾。分离的(机)油收集在主板件54的集油部79中并通过从出油孔81滴下返回曲轴室42。
本发明该实施例的优点如下。
(1)由于除主板件54外还设置了副板件57,呼吸室55的内部分隔成两个空间(下部空间61和上部空间62),并由空间61和62前端的连通部59建立这两个空间61与62之间的连通。呼吸室55的这一双层结构用来在缸盖罩39内部的有限空间中确保窜气的流道足够长,从而可分离更大量的(机)油滴。
副板件57上方设置有分离板64。因此,当窜气流过上部空间62时,由于分离板64阻挡该窜气气流,可以使(机)油雾粘着在分离板64上并从而将其分离。
不仅可在具有这样的大流道长度的呼吸室55中分离(机)油滴,还可用分离板64分离(机)油雾,从而被带到呼吸室55外的(机)油滴和(机)油雾的量(带出量)减少。
(2)尽管分离板64可有效分离(机)油雾,但其本身造成通风阻力。这意味着存在这样的风险,即,如设置过多的分离板,通风阻力可能变得过高,从而呼吸室55中特别是在靠近气体出口58的部分的压力会变得比曲轴室42中的压力低到使分离出的(机)油被吸入进气通道23。
在这方面,由于本发明的该实施例只在上部空间62中设置分离板64,因此通过适当地选择分离板64的数目,与在下部空间61和上部空间62都设置分离板的情况相比,可较容易地保持通风阻力较低。因此,在从窜气中分离(机)油滴和(机)油雾的同时,分离出的(机)油很难被吸入进气通道23中。
(3)与现有技术不同,既没有使用由片簧构成的油分离阀,也不使用允许窜气流过进气节流间隙的结构。因此,既不会由于现有技术的油分离阀的开启/关闭造成的压力波动,也不会由于压力波动造成(机)油雾经节流间隙被吸入。这一特征还有助于减少被带到呼吸室55外的(机)油的带出量。
(4)分离板64与现存的加强肋63设置在同一空间(上部空间62)中。这些加强肋63除了提高缸盖罩39的刚性外,与分离板64一样还阻挡窜气的流动。因此,可以以与加强肋63部分一样地对分离板64的数目、大小和形状进行简化。
(5)各分离板64(分别)设置在相邻的加强肋63之间。因此,通过让分离板64和加强肋63使窜气上下曲折地流过上部空间62,可以可靠地从窜气中的分离(机)油雾。
(6)通过对构成为一板状件的主板件54的金属板进行塑性加工,以使主板件54的一部分下凹,可以较简单地形成作为(机)油收集部的集油部66和67。通过对构成凸轮盖71的金属板进行塑性加工以使凸轮盖71的一部分向上突起,可以较简单地形成突起部72。
(7)气体进口56前方的集油部66呈沟槽状。这一集油部66和气体进口56后方的集油部67构成在前后方向上在主板件54整个长度上存在的(机)油收集部。由于这两个集油部的存在,从呼吸室55前后方向上任何(机)油可滴落的位置,都可以可靠地将油收集到集油部66或67中。
(8)在主板件54中,在各出油孔68的上部附近设置有防油进入部69。因此,即使呼吸室55中的压力变得比曲轴室42中的压力低到使得(机)油可能倾向于经出油孔68从曲轴室42进入呼吸室55,防油进入部69也阻挡(机)油的进入。
(9)凸轮盖71设置在排气凸轮轴34与主板件54之间。因此,即使排气凸轮轴34转动时(机)油向上溅起,由于凸轮盖71对(机)油的阻挡抑制了溅起的(机)油直接进入呼吸室55。
(10)通过将凸轮盖71连接到集油部66和67上,主板件54的刚性提高。因此主板件54不易振动,从而抑制了尖锐声音的发生。
(11)由于集油部66和67是通过塑性加工形成的,因此集油部66和67的深度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另一方面,采用一个将集油部66和67连接到凸轮盖71的结构。因此,如果凸轮盖71的顶面是平坦的,即使按实际可能的深度限度形成集油部66和67,集油部也会与凸轮盖脱离。
与此相反,在本发明该实施例中,通过对由一平板材料构成的凸轮盖71的对应于集油部66和67的部分进行塑性加工而形成突起部72。因此,可用这些突起部72把凸轮盖71可靠地连接到集油部66和67上。
(12)空气出口75形成在主板件54前方由缸盖罩39限定的覆盖进气凸轮轴33的空间中,在该空间中链条38的转动向下搅动周围空气。空气出口75靠近链条38。由于这样的布置,流过空气出口75和空气出口75附近的空气被由链条38转动产生的气流的抽吸,且流入曲轴室42的新鲜空气量增加。
(13)在链条38附近,含(机)油气流随着链条38的转动上升。如果呼吸室55的气体进口56位于链条38附近,则容易受到含(机)油气流的影响。在这方面,由于在本发明该实施例中气体进口56设置在远离链条38的主板件54的后部,因此该气流的影响减小。因此,可防止呼吸室55接收过量的(机)油。
(14)转向盖77位于主板件54上部面上的空气出口75附近,转向盖77朝向中间壁53的部分(前部)做成开口的(见图7)。由于这一布置,在高负荷作用在发动机11上的情况下,当窜气经空气出口75流回空气进气通道48时,窜气的方向被转向盖77改变,从而使得窜气碰到中间壁53以由此从窜气中分离(机)油滴和(机)油雾。
(15)防油进入盖76设置在主板件54下部面中的空气出口75附近(见图3)。因此,在不阻挡新鲜空气或窜气流动的同时,抑制了随进气凸轮轴33转动向上溅起的(机)油经空气出口75进入主板件54上方的空间。
本发明可以以如下方式实施。
可在垂直方向之外的其它方向上、例如在水平方向上将呼吸室55分隔成两个或多个空间,从而构造成一个其中相邻的空间在其端部互相连通的呼吸室。
可在垂直方向上将呼吸室55的内部分隔成三个或更多空间,并使相邻空间在其端部互相连通。在此布置中,在至少一个空间中设置分离板64。
上述实施例中的分离板64也可设置在下部空间61而不是上部空间62中。在这种布置中,分离板64可设置在副板件57下部面上或主板件54上部面上。
在上述实施例中,分离板64除设置在上部空间62中外还可设置在下部空间61中。但是,在这种布置中重要的是,分离板64的数目、大小和形状设定成不允许分离板64的通风阻力过高。
如图8所示,也可把分离板64设置在加强肋63下方。在这种布置中,由于分离板64与加强肋63之间的上述位置关系,该通道在设置有分离板64和加强肋63的部分变得比在其它部位小。这使得分离板64与加强肋63之间的间隙可起节流作用,从而在窜气流过这些间隙时可分离(机)油雾。
可(分别)设置多个分离板64和加强肋63,一些分离板64布置在加强肋63下方,其余的分离板64设置在相邻的加强肋63和63之间。
气体进口56前方的集油部66的形状也可不呈沟槽形,而是可以用与后方集油部67类似的短集油部来取代。在这种情况下,在前后方向上最好设置多个集油部66。
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由平板材料弯曲形成的分离板64作为分离件,但只要能阻挡窜气气流,分离件的形状和其它特征也可以适当地变化。
上述例子和实施例应看成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且本发明不受本说明书中的细节的限制,而是可在后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等同物中进行改变。
Claims (20)
1.一内燃发动机中的一呼吸室的一种结构,该发动机有一燃烧室、一曲轴室、一连接到所述燃烧室的进气通道和一窜气通道,所述窜气通道将所述曲轴室连接到所述进气通道从而将从所述燃烧室渗漏到所述曲轴室的窜气送到所述进气通道,其中所述窜气含有油或者说机油,以及其中所述呼吸室位于所述窜气通道中以从所述窜气中分离油,
所述结构的特征在于:
一将所述呼吸室的内部分隔成多个空间的分隔件,其中所述分隔件布置成:使所述空间在所述窜气的流动方向上延伸,且使得一对相邻的所述空间在所述流动方向上在端部处相连接;以及
一个设置在所述空间中至少一个空间中的分离件,所述分离件在相关空间中阻挡窜气气流,由此从所述窜气中分离油。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件布置成使得窜气顺序流过所述多个空间。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空间垂直地布置。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空间水平延伸,且所述分隔件水平延伸。
5.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包括一下部空间和一上部空间,所述分离件设置在所述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中的一个中。
6.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中最上部的一个空间由发动机的一缸盖罩的一部分和位于所述缸盖罩中的所述分隔件限定,以及
其中所述分离件设置在所述分隔件上,且其中在所述缸盖罩朝向所述分隔件的一表面上设置有一用于加强所述缸盖罩的肋。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件设置在所述加强肋下方。
8.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肋是多个加强肋中的一个,所述分离件设置在一对相邻的所述加强肋之间。
9.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中最下部的一个空间的底面用一板状件形成,所述板状件有一向下凹的油收集部,其中所述油收集部收集从窜气中分离的油,油收集部中形成有一出油孔,其中由所述油收集部收集的油经所述出油孔落下。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通过对所述板状件进行塑性加工形成所述油收集部。
11.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出油孔的上部附近设置有一防油进入部,其中所述防油进入部防止所述曲轴室中的油由于所述曲轴室与所述呼吸室之间的压力差通过所述出油孔进入所述呼吸室。
12.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有一位于所述最下部空间底面下方的凸轮轴,其中在所述底面与所述凸轮轴之间设置有一凸轮盖以覆盖所述凸轮轴,所述凸轮盖与所述板状件的形成所述油收集部的部分相连接。
13.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盖由一板状件形成,对所述凸轮盖与所述油收集部对应的部分进行塑性加工以使该部分向上突起,且其中所述凸轮盖的该突起的部分与所述板状件的形成油收集部的部分连接。
14.按上述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发动机包括一曲轴、一进气凸轮轴、一排气凸轮轴、一用于将所述曲轴的转动传递给所述进气凸轮轴和所述排气凸轮轴的传动带、一用于从上方覆盖所述进气凸轮轴和所述排气凸轮轴的缸盖罩和一用于将发动机外部的空气抽吸到所述曲轴室的空气进气通道,
其中,所述缸盖罩限定一个所述进气凸轮轴位于其中的分空间和一个所述排气凸轮轴位于其中的分空间,其中所述分空间中的一个为一向下搅动空气空间,在该空间中,随着所述传动带的转动向下搅动周围空气,所述向下搅动空气空间的位于所述传动带附近的部分形成所述空气进气通道的一部分。
15.按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一曲轴、一进气凸轮轴、一排气凸轮轴、一用于将所述曲轴的转动传递给所述进气凸轮轴和所述排气凸轮轴的传动带、一用于从上方覆盖所述进气凸轮轴、所述排气凸轮轴和所述传动带的缸盖罩、一用于将所述发动机外部的空气抽吸到所述曲轴室的空气进气通道和一将所述缸盖罩和所述凸轮轴相互隔开的隔壁,
其中,所述空气进气通道包括一由所述缸盖罩和所述隔壁限定的通道,所述隔壁具有一用于将空气从所述通道送到曲轴室的空气出口,其中在所述通道中设置有一转向盖以覆盖所述空气出口,所述缸盖罩具有一用于使所述凸轮轴和所述传动带相互隔开的中间壁,且其中所述转向盖朝向所述中间壁开口。
16.按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道中设置有一分离件,其中,当所述曲轴室中的窜气流回所述通道时,所述分离件从窜气中分离油。
17.按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包括一曲轴、一进气凸轮轴、一排气凸轮轴、一用于将所述曲轴的转动传递给所述进气凸轮轴和所述排气凸轮轴的传动带和一用于从上方覆盖所述进气凸轮轴和所述排气凸轮轴的缸盖罩,且
其中,在所述呼吸室的一个与所述传动带分离开的位置上设置有一用于将窜气带入所述呼吸室的气体进口。
18.一种内燃发动机,包括:
一燃烧室;
一曲轴室;
一连接到所述燃烧室的进气通道;
一窜气通道,该窜气通道将所述曲轴室连接到所述进气通道,由此将从所述燃烧室渗漏到所述曲轴室的窜气送到所述进气通道,其中窜气包含有油或者说机油;以及
一位于所述窜气通道中以从窜气中分离油的呼吸室,
该发动机的特征在于:
一用于把所述呼吸室的内部分隔成多个空间的分隔件,该分隔件布置成:使得所述空间在窜气的流动方向上延伸、一对相邻的所述空间在所述流动方向上在端部处相连;以及
一设置在所述空间中的至少一个空间中的分离件,其中所述分离件在相关空间中阻挡窜气气流以从窜气中分离油。
19.按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包括一下部空间和一上部空间,其中所述上部空间由发动机的一缸盖罩的一部分和位于所述缸盖罩中的所述分隔件限定,其中在所述缸盖罩朝向所述分隔件的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加强所述缸盖罩的肋,且其中所述分离件设置在相邻的一对所述加强肋之间并设置在所述分隔件上。
20.按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该发动机包括一曲轴、一进气凸轮轴、一排气凸轮轴、一用于将所述曲轴的转动传递给所述进气凸轮轴和所述排气凸轮轴的传动带、一用于从上方覆盖所述进气凸轮轴和所述排气凸轮轴的缸盖罩和一用于将所述发动机外部的空气抽吸到所述曲轴室的空气进气通道,和
其中,所述缸盖罩限定一个所述进气凸轮轴位于其中的分空间和一个所述排气凸轮轴为其中的分空间,所述分空间中的一个为一随着所述传动带的转动向下搅动周围空气的向下搅动空气空间,所述向下搅动空气空间的位于所述传动带附近的部分形成所述空气进气通道的一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3195543A JP4075714B2 (ja) | 2003-07-11 | 2003-07-11 |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室構造 |
JP195543/2003 | 2003-07-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76527A true CN1576527A (zh) | 2005-02-09 |
CN100513750C CN100513750C (zh) | 2009-07-15 |
Family
ID=33562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6239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3750C (zh) | 2003-07-11 | 2004-07-09 |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呼吸室结构和内燃发动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210471B2 (zh) |
JP (1) | JP4075714B2 (zh) |
CN (1) | CN100513750C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14648B (zh) * | 2008-02-21 | 2011-04-20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窜气还原装置的异常诊断装置 |
CN101086227B (zh) * | 2006-06-05 | 2011-05-1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设置有带驱动式传动机构的立式内燃机 |
CN102865122A (zh) * | 2011-07-06 | 2013-01-09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从发动机窜漏气体提取油的空气-油分离器 |
CN101509408B (zh) * | 2008-02-15 | 2013-06-19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
CN103982320A (zh) * | 2014-05-21 | 2014-08-13 | 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率集成式油气分离装置 |
CN102027204B (zh) * | 2008-05-14 | 2015-07-22 | Mgi库贴公司 |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油分离器 |
CN105257368A (zh) * | 2015-11-30 | 2016-01-20 |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 |
CN112246016A (zh) * | 2020-10-14 | 2021-01-22 | 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气分离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202589B1 (ko) | 2005-12-29 | 2012-11-19 | (주)엘지하우시스 | 엔진 블로우바이가스의 가변형 오일 분리장치 |
JP4845012B2 (ja) * | 2006-03-31 | 2011-12-28 | Udトラックス株式会社 | 液体タンクのブリーザ装置及びエンジンの排気浄化装置 |
JP2007285178A (ja) * | 2006-04-14 | 2007-11-01 | Yamaha Marine Co Ltd | 船外機用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 |
DE102006018319B4 (de) * | 2006-04-19 | 2015-06-03 | Hengst Se & Co. Kg |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Verhinderung der Ablagerung von Emulsionsschlamm und Eisbildung in Ölabscheidern und Druckregelorganen |
FR2913055B1 (fr) * | 2007-02-28 | 2011-03-25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dote d'un dispositif de ventilation. |
JP4321606B2 (ja) * | 2007-02-28 | 2009-08-2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及びそ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に使用されるシリンダヘッド並びにそ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装置を備えた内燃機関 |
JP2008223596A (ja) * | 2007-03-13 | 2008-09-25 | Yamaha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
JP2008267214A (ja) * | 2007-04-18 | 2008-11-06 | Toyota Motor Corp | 内燃機関 |
JP5015827B2 (ja) * | 2008-03-05 | 2012-08-2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吸気経路ガス導入構造及び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
KR101014532B1 (ko) * | 2008-07-25 | 2011-02-14 | 기아자동차주식회사 | 블로우바이 가스의 오일 분리장치 |
JP5459500B2 (ja) * | 2010-05-18 | 2014-04-02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 |
JP5954333B2 (ja) * | 2011-10-11 | 2016-07-20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オイルミストセパレータ |
US8919329B2 (en) | 2011-11-07 | 2014-12-30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PCV system having internal routing |
JP5904065B2 (ja) * | 2012-09-10 | 2016-04-13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オイルミストセパレータ |
US9593605B2 (en) * | 2012-09-17 | 2017-03-1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Crankcase ventilation via crankcase pulsation |
KR101490924B1 (ko) * | 2013-06-27 | 2015-02-06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자동차의 타이밍벨트 시스템 |
JP6146202B2 (ja) * | 2013-08-22 | 2017-06-14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オイルミストセパレータ |
JP6329802B2 (ja) * | 2014-03-31 | 2018-05-23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 |
DE202014010065U1 (de) | 2014-12-19 | 2016-01-25 | Reinz-Dichtungs-Gmbh | Ventil |
JP6583066B2 (ja) * | 2015-05-14 | 2019-10-02 |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 ブローバイガスの通路構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DE202017100507U1 (de) | 2017-01-31 | 2018-05-03 | Reinz-Dichtungs-Gmbh | Ventil |
JP6881019B2 (ja) | 2017-05-19 | 2021-06-02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 |
IT201800010913A1 (it) * | 2018-12-10 | 2020-06-10 | Fpt Ind Spa | Dispositivo e metodo di separazione di vapori di olio lubrificante di un motore a combustione interna |
CN110259543A (zh) * | 2019-06-27 | 2019-09-20 | 浙江宏鼎汽摩配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气缸盖及其生产方法 |
JP7235649B2 (ja) * | 2019-12-20 | 2023-03-08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換気装置付エンジン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192821A (ja) * | 1984-03-15 | 1985-10-01 | Honda Motor Co Ltd |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ケ−スベンチレ−シヨン装置 |
JPS6179813A (ja) * | 1984-09-26 | 1986-04-23 | Toyota Motor Corp | ブロ−バイガスのオイル分離装置 |
US4602607A (en) * | 1985-02-25 | 1986-07-29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Internal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with easily accessible PCV valve |
JPS61277814A (ja) * | 1985-06-03 | 1986-12-08 | Honda Motor Co Ltd | ブロ−バイガス環元装置 |
JPH0723531Y2 (ja) * | 1988-10-18 | 1995-05-31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
JP2647951B2 (ja) * | 1989-02-28 | 1997-08-27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回収装置 |
US5069192A (en) * | 1989-10-24 | 1991-12-03 | Nissan Motor Company, Ltd.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crankcase ventilation system |
JPH068717A (ja) | 1992-06-29 | 1994-01-18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の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 |
JP3025861B2 (ja) | 1995-06-27 | 2000-03-27 | 株式会社クボタ |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
JPH10299450A (ja) | 1997-04-28 | 1998-11-10 |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 Pcvシステム |
JP2000045749A (ja) | 1998-07-31 | 2000-02-15 | Tennex Corp | ブローバイガスにおけるオイルの分離装置 |
JP3477676B2 (ja) | 1999-11-15 | 2003-12-10 |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 内燃機関におけるブローバイガスのオイルミスト分離装置 |
US6412478B1 (en) * | 2001-01-02 | 2002-07-02 | Generac Power Systems, Inc. | Breather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2003
- 2003-07-11 JP JP2003195543A patent/JP407571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
- 2004-07-08 US US10/885,612 patent/US721047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7-09 CN CNB2004100623916A patent/CN100513750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86227B (zh) * | 2006-06-05 | 2011-05-1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设置有带驱动式传动机构的立式内燃机 |
CN101509408B (zh) * | 2008-02-15 | 2013-06-19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
CN101514648B (zh) * | 2008-02-21 | 2011-04-20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窜气还原装置的异常诊断装置 |
CN102027204B (zh) * | 2008-05-14 | 2015-07-22 | Mgi库贴公司 |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油分离器 |
CN102865122A (zh) * | 2011-07-06 | 2013-01-09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从发动机窜漏气体提取油的空气-油分离器 |
CN103982320A (zh) * | 2014-05-21 | 2014-08-13 | 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率集成式油气分离装置 |
CN105257368A (zh) * | 2015-11-30 | 2016-01-20 | 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发动机油气分离系统 |
CN112246016A (zh) * | 2020-10-14 | 2021-01-22 | 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液气分离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0513750C (zh) | 2009-07-15 |
JP4075714B2 (ja) | 2008-04-16 |
US20050005921A1 (en) | 2005-01-13 |
US7210471B2 (en) | 2007-05-01 |
JP2005030292A (ja) | 2005-02-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76527A (zh) |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呼吸室结构和内燃发动机 | |
CN1278027C (zh) | 曲轴箱排放控制装置 | |
CN1123675C (zh) | 发动机的渗漏燃气回流结构 | |
CN1267625C (zh) | 内燃机通气装置 | |
JP4639999B2 (ja) |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戻し構造 | |
RU2526609C2 (ru) | Система смазки для переносного четырехтактного двигателя | |
US20090283079A1 (en) | Air Cleaner For Stratified-Scavenging Two-Strok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US10570790B2 (en) | Breather devic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EP3273019A1 (en) | Gas-liquid separation device for blow-by gas in engine and engine | |
US8875686B2 (en) |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 |
CN1110618C (zh) | 内燃机的通气室构造 | |
JP2007064155A (ja) | オイルミスト処理装置 | |
US6152119A (en) | Oil separator for four-cycle outboard motor | |
CN100344861C (zh) | 二冲程发动机及其工作方法 | |
CN100451302C (zh) |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 |
DE102013208499A1 (de) | Kurbelgehäuse-Zwangsentlüftungssystem | |
CN102345480B (zh) | 四冲程发动机的润滑装置 | |
CN1084430C (zh) | 二冲程内燃机 | |
JP2007009746A (ja) | オイルミスト処理装置 | |
JP2003278615A (ja) | 手で操縦される携帯可能な作業機 | |
JP7248638B2 (ja) | 内燃機関 | |
CN201963396U (zh) | 手持工具用四冲程内燃机 | |
CN1343831A (zh) | 用于四冲程发动机中的阀驱动机构 | |
CN101086228B (zh) | 设置有带驱动式传动机构的立式内燃机 | |
JP2004084646A (ja) | 内燃機関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15 Termination date: 20130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