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715238B - 婴儿车和用于婴儿车的筒状部件 - Google Patents

婴儿车和用于婴儿车的筒状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715238B
CN106715238B CN201580050084.2A CN201580050084A CN106715238B CN 106715238 B CN106715238 B CN 106715238B CN 201580050084 A CN201580050084 A CN 201580050084A CN 106715238 B CN106715238 B CN 1067152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unit
tubular member
support portion
rotatably connected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5008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715238A (zh
Inventor
宇佐修一郎
浅野顺一
山口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715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5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715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7152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婴儿车(10)具有含有碳纤维(55)和树脂(56)的筒状部件(50)。

Description

婴儿车和用于婴儿车的筒状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婴儿车和用于婴儿车的筒状部件,尤其是 涉及一种能够改善婴儿车的轻量化以及振动吸收性能这两方面的婴儿 车和筒状部件。
背景技术
例如,如JP2014-73846A所示,在带婴幼儿外出时,广泛 使用婴儿车。婴幼儿所乘坐的婴儿车在行驶过程中根据路面状况的不同 而会受到冲击。因此,为了抑制冲击被传递给婴幼儿,而在婴儿车上设 置了用于吸收振动的机构。作为振动吸收机构,例如设置车轮保持单元 的悬挂机构,或者在婴儿车的乘坐区域设置振动吸收性材料等。然而, 设置像这样的振动吸收机构会加重婴儿车的重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效 地抑制婴儿车的重量增加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婴儿车的振动吸收性能。
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具有含有碳纤维和树脂的筒状部件。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筒状部件具有配置于其厚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的多个层,各层 含有碳纤维,
所述多个层之间的所述碳纤维的长度方向彼此不同。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筒状部件具有:第1层,其所述碳纤维的长度方向沿着所述筒 状部件的轴线方向;第2层,其所述碳纤维的长度方向沿着所述筒状部 件的圆周方向;和第3层,其所述碳纤维的长度方向沿着所述筒状部件 的轴线方向,所述第2层在所述筒状部件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1 层和所述第3层之间。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树脂为热固性树脂。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树脂为热塑性树脂,所述筒状部件为弯曲的部件。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筒状部件为通过拉挤成形法形成为筒状的、由碳纤维增强塑料 构成的部件。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还具有 端部零部件,所述端部零部件固定于所述筒状部件的至少一侧的开口的 端部,所述端部零部件包括:内侧支承部,其为插入所述筒状部件内的 内侧支承部,且具有以环状区域来与所述筒状部件的内表面相面对的内 侧相向面;和外侧支承部,其具有以环状区域来与所述筒状部件的外表 面相面对的外侧相向面。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端部零部件与婴儿车的其他结构要素相连接。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端部零部件在设置有所述端部零部件的部分与婴儿车的其他 结构要素相连接。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端部零部件包括:第1部件,其具有所述内侧支承部和与所述 内侧支承部一体形成的基部;和第2部件,其与所述第1部件分别形成, 且具有所述外侧支承部和凸缘部,其中,所述凸缘部从所述外侧支承部 的端部延伸出来,且与所述筒状部件的端面相面对。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端部零部件包括:第1部件,其具有所述外侧支承部和与所述 外侧支承部一体形成的基部;和第2部件,其与所述第1部件分别形成, 且具有所述内侧支承部和凸缘部,其中,所述凸缘部从所述内侧支承部 的端部延伸出来,且与所述筒状部件的端面相面对。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端部零部件还具有与所述内侧支承部和所述外侧支承部这两 者一体形成的基部。
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具有前腿、后腿和把手,
所述筒状部件形成所述前腿、所述后腿和所述把手中的一个以上的 至少一部分。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具有:前腿;后腿;扶手,其与所述前腿和所述后腿连接且能够转 动;第1连杆单元,其与所述扶手连接且能够转动;第2连杆单元,其 与所述前腿连接且能够转动;和第3连杆单元,其与所述后腿连接且能 够转动,所述第1连杆单元同所述第2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 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所述第2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 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所述第3连杆单元同 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2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筒状部件形成所述前腿、所述后腿、所述第1连杆单元、所述第2 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一个以上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具有:一对前腿;一对后腿;一对扶手,其与所述前腿和所述后腿 连接且能够转动;一对第1连杆单元,其与所述扶手连接且能够转动; 一对第2连杆单元,其与所述前腿连接且能够转动;一对第3连杆单元, 其与所述后腿连接且能够转动;后方连结部件,其连结所述一对后腿; 和连杆连结部件,其连结所述一对第2连杆单元,所述第1连杆单元同 所述第2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2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 方连接且能够转动,所述第3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2 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所述筒状部件形成所述前腿、 所述后腿、所述第1连杆单元、所述第2连杆单元、所述第3连杆单元、 所述后方连结部件和所述连杆连结部件中的一个以上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所述第1连杆单元形成把手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中,可以采用如下结构:
具有:前腿;后腿;扶手,其与所述前腿和所述后腿连接且能够转 动;第1连杆单元,其与所述扶手连接且能够转动;第2连杆单元,其 与所述前腿连接且能够转动;和第3连杆单元,其与所述后腿连接且能 够转动;和把手,其与所述第1连杆单元、所述第2连杆单元和所述第 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连接且能够转动,所述第1连杆单元同所 述第2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2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 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3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2连杆单元中的至 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筒状部件形成所述前腿、所述后腿、所述第1连杆单元、所述 第2连杆单元、所述第3连杆单元和所述把手中的一个以上的至少一部 分。
本发明所涉及的筒状部件为用于婴儿车的筒状部件,且含 有树脂和碳纤维。
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抑制婴儿车的重量增加的同时, 有效地提高婴儿车的振动吸收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婴儿车的整体结 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筒状部件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筒状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筒状部件和与筒状部件连接的端部零部件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筒状部件和端部零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表示端部零部件的变形例1的图。
图9是表示端部零部件的变形例2的图。
图10是表示端部零部件的变形例3的图。
图11是表示端部零部件的变形例4的图。
图12是表示婴儿车的一个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婴儿车的一个实施方 式的图。其中,图1和图3表示婴儿车的整体结构。本实施方式的婴儿 车10具有可折叠的婴儿车主体11,该婴儿车主体11具有腿14、16。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具有缓冲性能的座椅部件以能够拆下来的方式 安装于婴儿车主体11。婴幼儿乘坐在该座椅部件上。婴儿车主体11具 有:主体框架12,其具有前腿14和后腿16;和把手48,其与主体框架 12连接并能够相对于主体框架12摆动。车轮4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 在前腿14和后腿16的下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婴儿车10如广泛普及的那样(例 如,JP2006-117012A)以可折叠的方式构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婴 儿车10中,通过使把手48相对于主体框架12摆动,操作者(监护人) 能够从婴幼儿的背面侧把持把手48,操纵婴儿车10,在婴幼儿朝向前 进方向前方的情况下使婴儿车10行进(参照图1中的把手48的位置), 并且,操作者还能够从面对婴幼儿的前腿侧的位置把持把手48,操纵婴 儿车10,在以婴儿车10的后腿侧为前进方向前方的情况下使婴儿车10 行进(参照图2中的把手48的位置)。
这里,在本说明书中,关于婴儿车及其结构要素的“前”、 “后”、“上”、“下”、“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这些用语在没 有特别指定的情况下,意思是指以乘坐于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及其结 构要素上的婴幼儿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 方向”和“上下方向”。更为详细地说,“前后方向”是指连接图1的纸 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相当于图2的纸面的左右方向。并且,在没有 特别指定的情况下,“前”是指乘车的婴幼儿所朝向的一侧,图1的纸 面的左下侧和图2的纸面的左侧为前侧。另外,“上下方向”是指与前 后方向垂直并与地平面垂直的方向。因此,在地平面为水平面的情况下, “上下方向”是指铅直方向。另外,“横向”是指宽度方向,且指与“前 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
首先,作为婴儿车的整体结构,对婴儿车主体1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的整体结构为,以沿前后方向延 伸的横向中心面为中心大致对称。如上所述,婴儿车主体11具有主体 框架12和把手48。其中,如图1所示,主体框架12具有分别配置于左右的一对前腿14、分别配置于左右的一对后腿16、分别配置于左右的 一对扶手19和分别配置于左右的一对第1连杆单元20。
如图1和图2所示,前腿14的上端部分与配置于相对应一 侧的(左侧或者右侧)的扶手19的前方部分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 动)。同样,后腿16的上端部分与配置于相对应一侧的(左侧或者右 侧)的扶手19的前方部分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另外,第1 连杆单元20的上方部分与配置于相对应一侧的(左侧或者右侧)的扶 手19的后方部分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如图2所示,在图示 的例子中,第1连杆单元20具有主连接部件21和固定于主连接部件21 的上端部分的上连接部件22。主连接部件21形成为筒状。上连接部件22的一部分插入主连接部件21内。另外,第1连杆单元20在上连接部 件22处与扶手19的后端部分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
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框架12具有:第2连杆单元25, 其与前腿14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和第3连杆单元30,其与 后腿16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第1连杆单元20与第2连杆单 元25和第3连杆单元30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 第2连杆单元25与第1连杆单元20和第3连杆单元30中的至少一个 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第3连杆单元30与第1连杆单元20和 第2连杆单元25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
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作为构成第2连杆单元25 的部件,设置有框架部件26、固定于框架部件26的前连接部件27和后 连接部件28。框架部件26由通过弯曲加工而成的筒状部件构成。前连 接部件27和后连接部件28例如由树脂成形物构成。后连接部件28的一部分插入由筒状部件构成的框架部件26内。框架部件26呈U字形, 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侧部26a和在前方连结于一对侧部26a之间 的连结部26b。前连接部件27的一端部分与前腿14连接且能够转动, 另一端部分固定于侧部26a的前方部分。后连接部件28固定于侧部26a 的后端部分。在该例子中,由位于右侧的框架部件26的侧部26a以及、 固定于该右侧的侧部26a的右侧的前连接部件27和后连接部件28形成 右侧的第2连杆单元25。同样,由位于左侧的框架部件26的侧部26a 以及、固定于该左侧的侧部26a的左侧的前连接部件27和后连接部件 28形成左侧的第2连杆单元25。
如图1所示,在图示的例子中,第3连杆单元30具有:主 轴部件31,其与后腿16连接且能够转动;和端部件32,其固定于主轴 部件31的上端部分。主轴部件31由筒状部件构成。端部件32的一部 分插入主轴部件31内。主轴部件31在下端部分与后腿16连接且能够 转动。
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连杆单元20、第2连杆单元25和第 3连杆单元30利用同一轴部件34相互连接且能够转动。该轴部件34贯 穿第1连杆单元20的主连接部件21、第3连杆单元30的端部件32和 构成第2连杆单元25的后连接部件28。通过该结构,第1连杆单元20、 第2连杆单元25和第3连杆单元30能够以根据轴部件34划出的同一 轴线为中心相互转动。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框架12 还具有底部框架41、上方框架42、以及连结底部框架41和上方框架42 的连结框架43。在框架部件26和底部框架41上铺设有基布材料(未图 示)。基布材料同框架部件26、底部框架41、上方框架42和连结框架 43一起支承具有缓冲性能的座椅部件(未图示)。底部框架41和上方 框架42均形成为U字形。底部框架41在其两端部被轴部件34贯穿。 并且,底部框架41能够相对于框架部件26或其他结构要素转动(摆动)。 上方框架42在其两端部与扶手19的后端部分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 动)。上方框架42相对于扶手19的转动轴线与第1连杆单元20相对 于扶手19的转动轴线一致。在底部框架41和上方框架42之间设置有 在横向上相离的一对连结框架43。连结框架43在其两端与底部框架41 和上方框架42连接且能够转动。
如图1所示,主体框架12具有作为沿横向延伸的结构要素 的、连结于一对前腿14之间的前方连结部件15和连结于一对后腿16 之间的后方连结部件17。前方连结部件15具有踏板的功能。另外,在 一对后连接部件28之间设置有连杆连结部件29。由前方连结部件15、 后方连结部件17和连杆连结部件29能够抑制婴儿车10向横向发生变 形。再者,在一对扶手19之间设置有能够拆下来的具有可挠性的防护 部件38。
把手48与具有以上结构的主体框架12连结且能够摆动。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48包括:一对轴部48a,其大致相 平行延伸;中间部48b,其连结于一对轴部48a之间。把手48具有整体 呈大致U字形的形状。把手48在U字的两端部与主体框架12连接且能够转动(能够摆动)。把手48通过轴部件34而与主体框架12连接且 能够转动。因此,第1连杆单元20、第2连杆单元25、第3连杆单元 30、底部框架41和把手48能够以根据轴部件34划出的同一轴线为中 心相互转动。
在该婴儿车主体11中,把手48在从侧面观察时能够在向 垂直轴后方倾斜的第1位置(背面推动位置)和向垂直轴前方倾斜的第 2位置(面对面推动位置)之间摆动。在图1中,把手48配置于第1位 置。在图2中,把手48配置于第2位置。
具有以上结构的婴儿车10通过使各结构部件相对转动,能 够进行折叠。具体来说,先将配置于第1位置的把手48向后上方提起, 然后再向下方按下,由此使第3连杆单元30相对于后腿16沿图2中的 顺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该操作,扶手19和第2连杆单元25相对于第 1连杆单元20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通过像这样的操作,从侧面 观察时,把手48和前腿14大致平行配置,并且,把手48的配置位置 下移。通过以上操作,能够如图3所示那样折叠婴儿车10。在图3所示 的折叠状态下,能够使婴儿车10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变小。 另外,在从折叠状态展开婴儿车10时,只要按照与上述的折叠操作相 反的顺序进行即可。
但是,婴幼儿所乘坐的婴儿车10在行驶过程中会根据路面 状况而受到冲击。因此,为了抑制冲击被传递给婴幼儿,在现有技术中 的婴儿车上设置了用于吸收振动的机构。作为一般的振动吸收机构,例 如在车轮保持单元上设置悬挂机构,或者在婴儿车的座椅部件中添加特 殊的振动吸收性材料等。然而,设置像这样的振动吸收机构,不仅会增 加制造成本,还会加重婴儿车的重量。婴儿车重量的加重不仅会使婴儿 车的操作性能恶化,还会妨碍振动吸收性能的改善。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婴儿车10如下面说明的那样进行 了抑制婴儿车10的重量加重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婴儿车10的振动吸收性 能的改进。即,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婴儿车10中,作为构成上述的各结 构要素中的任意一个以上的部件,而使用了含有碳纤维55和树脂56的 筒状部件50(参照图4)。具体来说,上述的婴儿车10的前腿14、后 腿16、后方连结部件17、构成第1连杆单元20的主连接部件21、构成 第2连杆单元25的框架部件26、连杆连结部件29、构成第3连杆单元 30的主轴部件31、底部框架41、上方框架42、连结框架43和把手48 中的任意一个以上的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使用了含有碳纤维55和树脂 56的筒状部件50。
筒状部件50含有由所谓的碳纤维增强塑料(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Plastics)构成的层51、52、53。碳纤维增强塑料为碳纤 维55和树脂56的复合材料。碳纤维增强塑料层51、52、53为占据(形 成)筒状部件5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层。
作为碳纤维55,可以使用公知的纤维,例如,PAN纤维(聚丙烯 腈纤维)或者煤焦油等作为石油原料的纤维(沥青纤维)。碳纤维55 具有高比强度和高比模量,且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尤其是,碳纤维55 由于具有高比模量,因此还具有良好的减振性。再者,碳纤维55由于 线膨胀系数较小,因此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并且还具有良好的疲劳性能。
树脂56为具有粘合剂(binder)的功能的层。作为树脂56, 例如可以使用不饱和聚酯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乙烯基酯树脂、 双马来酰亚胺三嗪树脂(BT树脂)、氰酸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等热固性 树脂。使用热固性树脂作为树脂56的筒状部件50可以具有良好的抗裂 性且具有足够的强度。
另外,作为树脂56,还可以使用尼龙树脂、聚丙烯树脂、 聚苯硫醚树脂、聚醚酰亚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醚对苯二甲酸酯树 脂、聚醚酮树脂、聚醚酮酮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使用热塑性树脂作为树 脂56的筒状部件50适用于弯曲加工。从赋予设计性的目的和实现折叠 动作的目的出发,多使用通过弯曲加工而成的筒状部件作为婴儿车10 的各结构要素。因此,优选使用热塑性树脂的筒状部件50作为婴儿车 10的结构要素。
与由铝合金等构成的现有技术中的金属管相比,含有碳纤 维55和树脂56的筒状部件50较轻,且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因此,通 过将该筒状部件50应用于婴儿车10,不仅能够实现婴儿车10的轻量化, 还能够提高婴儿车10的振动吸收性能。尤其是,能够通过婴儿车10的 结构本身来改善该婴儿车10的振动吸收性能,因此,能够排除将用于 吸收振动的特殊机构、零部件和材料等设置于婴儿车10的必要性。与 使用现有技术中的金属管的婴儿车相比,含有碳纤维55和树脂56的筒 状部件50不仅能够维持强度,还能够大幅度实现轻量化。振动吸收性 能的改善本来就可以通过婴儿车10的轻量化本身来实现。其结果为, 不仅仅是能够防止重量加重,还能够积极地实现轻量化,而且能够从结 构要素的轻量化和柔软化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地提高婴儿车10的振动吸 收性能。以上的作用效果是超越根据伴随着重量加重来实现振动吸收性 能的改善的现有技术水平可预测的范围的效果,而且还是显著或者性质 不同的效果。
如图4表示出的例子所示,筒状部件50具有多个配置于厚 度方向dt上的不同位置的层51、52、53,各层51、52、53含有碳纤维 55。但是,该多个层51、52、53之间,碳纤维的长度方向彼此不同。 碳纤维增强塑料层在碳纤维的长度方向上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且在碳纤维的长度方向上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通过调节碳纤维的长度方向 的朝向,能够使筒状部件50的弹性模量和强度具有不同的方向性。所 以,采用含有碳纤维55的长度方向彼此不同的多个层51、52、53的筒 状部件50,能够使适用筒状部件50的婴儿车10的结构要素发挥较佳的 机械性能。因此,采用像这样的筒状部件50,能够针对来自各种方向的 作用于婴儿车10的外力,同时具有足够的刚性和足够的振动吸收性能。
尤其是,如图4表示出的例子所示,筒状部件50具有:第 1层51,其碳纤维55的长度方向d1沿着筒状部件50的轴线方向dl; 第2层52,其碳纤维55的长度方向d2沿着筒状部件50的圆周方向dc; 和第3层53,其碳纤维55的长度方向d3沿着筒状部件50的轴线方向 dl。第2层52在筒状部件50的厚度方向dt上,位于第1层51与第3 层53之间。在图4所示的筒状部件50中,第1层51位于最内层,形 成筒状部件50的内表面50a。另外,第3层53位于最外层,形成筒状 部件50的外表面50b。另外,第2层52同第1层51和第3层53这两 者邻接。第1层51、第2层53和第3层53均为具有圆筒状轮廓的层。
这里,如图4所示,筒状部件50的轴线方向dl是指连接筒 状部件50的一对开口的方向。如图4所示,筒状部件50的圆周方向dc 是指与轴线方向dl垂直且环绕轴线方向dl的环状方向。如图4所示, 筒状部件50的厚度方向dt是指与轴线方向dl和圆周方向dc这两者垂 直的方向。在图4所示的圆筒状的筒状部件50的厚度方向dt同在与轴 线方向dl垂直的截面中从筒状部件50的中心向放射方向延伸的方向一 致。
另外,“碳纤维的长度方向沿着筒状部件的轴线方向”意 思是指:也包括作为对象的、层51、53内的碳纤维55的长度方向d1、 d3以与筒状部件50的轴线方向dl构成20°以下的角度的方式倾斜的状 态,而不是必需使作为对象的、层51、53内的所有的碳纤维55的长度方向d1、d3严格地与筒状部件50的轴线方向dl平行。同样,“碳纤维 的长度方向沿着筒状部件的圆周方向”意思是指:也包括作为对象的、层 52内的碳纤维55的长度方向d2以与筒状部件50的轴线方向dl构成20° 以下的角度的方式倾斜的状态,而不是必需使作为对象的、层52内的 所有的碳纤维55的长度方向d2严格地与筒状部件50的圆周方向dc平 行。
包括像这样的第1~第3层51、52、53的筒状部件50首先 对筒状部件50的向轴线方向dl的压缩力和拉伸力具有足够的振动吸收 性能和强度。另外,包括第1~第3层51、52、53的筒状部件50对使 筒状部件50弯曲的力也具有足够的振动吸收性能和强度。因此,包括第1~第3层51、52、53的筒状部件50可以适用于容易被施加沿轴线 方向dl的较大的压缩力和拉伸力、以及弯曲的力的结构要素,例如构成 前腿14、后腿16和把手48的要素。
虽然使包括第1~第3层51、52、53的筒状部件50对于该 筒状部件50的向轴线方向dl的压缩力和拉伸力、以及对于使该筒状部 件50弯曲的力具有极为良好的振动吸收性能和强度的详细机理不明, 但是,可以推断以下的内容为其中一个原因。不过,本发明并不受以下 推断的限制。
首先,筒状部件50的向轴线方向dl的压缩力和拉伸力使筒 状部件50的沿轴线方向dl的应力被施加给筒状部件50。接着,使筒状 部件50弯曲的力也使筒状部件50的沿轴线方向dl的应力被施加给筒状 部件50。另外,碳纤维55在其长度方向上表现出良好的弹性和强度。 并且,在第1层51和第3层53中,碳纤维55沿筒状部件50的轴线方 向dl延伸。因此,筒状部件50的第1层51和第3层53能够对筒状部 件50的向轴线方向dl的压缩力和拉伸力、与使筒状部件50弯曲的力发 挥足够良好的振动吸收性能和足够的强度。尤其是,第1层51和第3 层53由于两者之间设置有第2层52,因此在厚度方向dt上相离配置。 因此,能够使外力向筒状部件50的厚度方向dt分散。据此,能够有效 地防止因筒状部件50的局部被施加较大的力而导致筒状部件50断裂。 另外,第2层52的碳纤维55沿筒状部件50的圆周方向dc延伸,因此, 能够限制筒状部件50出现扩径变形和缩径变形,有效地防止筒状部件 50沿轴线方向dl出现裂纹。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者们确认的结果为,在第1层51和第 3层53内的碳纤维55相对于筒状部件50的轴线方向dl倾斜的角度不 大于20°,且第2层52内的碳纤维55相对于筒状部件50的圆周方向dc 的倾斜角度不大于20°时,筒状部件50能够对筒状部件50的向轴线方向dl的压缩力和拉伸力以及使筒状部件50弯曲的力发挥足够的振动吸 收性能和足够的强度。另外,在第1层51和第3层53内的碳纤维55 相对于筒状部件50的轴线方向dl较大地倾斜,或者第2层52内的碳纤 维55相对于筒状部件50的圆周方向dc较大地倾斜时,筒状部件50上 产生可引起筒状部件50出现裂纹的扭力。
接着,参照图5对筒状部件50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 说明。在以下说明的制造方法中,筒状部件50通过拉挤成形法连续制 作而成,而且,制作而成的筒状部件50没有接缝。由于不存在接缝, 因此,能够得到具有良好的抗裂性的筒状部件50。
首先,对用于制造筒状部件50的制造装置60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用于制造筒状部件50的制造装置60具有:模具61,其形 成有通孔61a;心轴62,其延伸进入模具61内;碳纤维供给装置63, 其用于送出碳纤维55;树脂组合物槽64,其保持树脂组合物65;拉出 装置66,其用于拉出筒状部件50;和切断装置67,其将筒状部件50切 割成规定的长度。图示的制造装置60上,与所应制作的筒状部件50的 第1~第3层51、52、53相对应设置有3个碳纤维供给装置63a、63b、63c和3个树脂组合物槽64a、64b、64c。模具61的通孔61a的孔形状 与所应制作的筒状部件50的外部形状互补。心轴62的外部形状与所应 制作的筒状部件50的内部形状互补。即,所要制作的筒状部件50具有 与模具61的通孔61a和心轴62之间的间隙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接着,对利用制造装置60来制造筒状部件50的方法进行 说明。如图5所示,首先,在心轴62上配置碳纤维55和树脂组合物65。 具体来说,碳纤维55由第1碳纤维供给装置63a送出。由第1碳纤维供 给装置63a送出的碳纤维55在第1树脂组合物槽64a于树脂组合物65内穿过。因此,树脂组合物65附着于配置在心轴62上的碳纤维55的 周围。碳纤维55以其长度方向沿着心轴62的长度方向的方式配置于心 轴62上。
接着,由第2碳纤维供给装置63b送出碳纤维55,该碳纤 维55在存留于第2树脂组合物槽64b的树脂组合物65内穿过。由第2 碳纤维供给装置63b送出的碳纤维55和第2树脂组合物槽64b内的树 脂组合物65一起层积于配置在心轴62上的、由来自第1碳纤维供给装置63a的碳纤维55和第1树脂组合物槽64a内盛放的树脂组合物65所 形成的层上。如图5所示,来自第2碳纤维供给装置63b的碳纤维55 以绕心轴62旋转的方式螺旋形配置。
再者,由第3碳纤维供给装置63c送出碳纤维55,该碳纤 维55在存留于第3树脂组合物槽64c的树脂组合物65内穿过。由第3 碳纤维供给装置63c送出的碳纤维55和第3树脂组合物槽64c内的树脂 组合物65一起层积于配置在心轴62上的、由来自第2碳纤维供给装置 63b的碳纤维55和第2树脂组合物槽64b内盛放的树脂组合物65形成 的层上。如图5所示,来自第3碳纤维供给装置63c的碳纤维55以其长 度方向沿着心轴62的长度方向的方式配置于心轴62上。
另外,由第1~第3碳纤维供给装置63a~63c送出的碳纤 维55构成筒状部件50的第1~第3层51、52、53的碳纤维55。因此, 如上所述那样,可以使用PAN纤维或者沥青纤维等公知的碳纤维作为 由第1~第3碳纤维供给装置63a~63c送出的碳纤维55。由第1~第3 碳纤维供给装置63a~63c送出的碳纤维55可以是同一种类的碳纤维, 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碳纤维。
另外,第1~第3树脂组合物槽64a~64c所盛放的树脂组 合物65分别形成筒状部件50的第1~第3层51、52、53的树脂56。 因此,第1~第3树脂组合物槽64a~64c所盛放的树脂组合物65可以 是含有上述的热固性或热塑性的树脂和例如溶剂等的组合物。第1~第 3树脂组合物槽64a~64c所盛放的树脂组合物65可以含有同一种类的 树脂,也可以含有不同种类的树脂。
含有碳纤维55和树脂组合物65的层的层积体被供给到心 轴62与模具61之间的间隙。这里,模具61使树脂组合物干燥,并且 根据需要使之固化。其结果为,在心轴62上制成筒状部件50。通过拉 出装置66从心轴62上连续地拉出制成的筒状部件50,并通过切割装置67将该筒状部件50切割成规定的长度。通过以上操作,能够制造出筒 状部件50。
但是,一般来说,如果使作为婴儿车的结构要素来使用的 筒状部件、典型的是金属管的厚度变薄的话,在婴儿车使用过程中,该 金属管的端部容易产生裂纹。对于上述的含有碳纤维55和树脂56的筒 状部件50,在碳纤维55和树脂56的界面容易产生龟裂,其结果为,端 部产生裂纹的倾向更显著。
另外,使用筒状部件作为婴儿车的结构要素时,筒状部件 不单独构成结构要素,大多时候与固定于其端部的端部零部件构成一个 结构要素。端部零部件通常由树脂成形物构成,可容易地被赋予所期望 的形状。并且,端部零部件代替加工上有限度的金属管等来形成与其他 结构要素连接的连接部分。另外,端部零部件通过覆盖筒状部件的端面 来改善婴儿车的安全性和美观性。在图示的婴儿车10中,例如,构成 第1连杆单元20的主连接部件21可以相当于筒状部件,上连接部件22 可以相当于端部零部件。另外,构成第2连杆单元25的框架部件26可 以相当于筒状部件,后连接部件28可以相当于端部零部件。再者,构成第3连杆单元30的主轴部件31可以相当于筒状部件,端部件32可 以相当于端部零部件。
此次,根据本发明的发明者们对端部零部件固定于筒状部 件的固定方法反复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确保规定的固定状态,可有效 地防止筒状部件的端部产生裂纹。即,通过采用以下所说明的固定方法, 能够有效地抑制与现有技术中的金属管相比可能容易产生若干裂纹的 上述的筒状部件50产生裂纹,并且能够稳定地使用上述的筒状部件50 作为婴儿车10的结构要素。再者,通过采用以下所说明的固定方法, 能够减小筒状部件50的厚度,实现婴儿车10的轻量化和材料费的降低。
以下,主要参照图6和图7对将端部零部件70固定于筒状 部件50的固定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图6~图9所示的筒状部件50和 端部零部件70组合构成图1~图3所示的前腿14。该前腿14在端部零 部件70处与扶手19连接,在筒状部件50的下端安装有用于保持车轮45的脚轮。
如图1~图3和图6所示,端部零部件70固定于筒状部件 50的一侧的开口的端部。如图6和图7所示,端部零部件70具有:第 1部件(主部件)71;和第2部件(其他部件、辅助部件)72,其与第 1部件71分体形成。即,端部零部件70由两个部件形成。
如图6和图7所示,第1部件71具有:基部74;和内侧支 承部75,其与基部74一体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基部74为与扶手 19连接的部位。内侧支承部75形成为筒状或者柱状,且从基部74延伸 出来。内侧支承部75从筒状部件50的一侧的开口插入筒状部件50内。 在图示的例子中,内侧支承部75形成为圆筒状。构成内侧支承部75的 圆筒的外周面形成内侧相向面75a,该内侧相向面75a从筒状部件50的 厚度方向dt上的内侧,以环状区域来与筒状部件50的内表面50a中的、 与筒状部件50的端面50c邻接的部分50a1(参照图6)相面对。
如图6和图7所示,第2部件72具有:外侧支承部76;和 凸缘部77,其与外侧支承部76一体形成。外侧支承部76形成为筒状, 筒状部件50的一侧的端部插入外侧支承部76内。在图示的例子中,外 侧支承部76与筒状部件50的圆筒状的形状相对应而形成为圆筒状。构成外侧支承部76的圆筒的内周面形成外侧相向面76a,该外侧相向面76a 从筒状部件50的厚度方向dt上的外侧,以环状区域来与筒状部件50的 外表面中的、与筒状部件50的端面50c邻接的部分50b1(参照图6)相 面对。凸缘部77从外侧支承部76的端部向筒状部件50的厚度方向dt 上的内侧延伸出来。凸缘部77从筒状部件50的轴线方向dl上的外侧与 筒状部件50的端面50c相面对。另外,如图6所示,凸缘部77形成为 环状。第1部件71的内侧支承部75贯穿第2部件72,延伸入筒状部件 50内。凸缘部77被夹持于第1部件71的基部74与筒状部件50的端面 50c之间。
如图7明确所示,在端部零部件70的内侧支承部75上形 成有一对通孔75b。另外,在筒状部件50上也形成有一对通孔50d。在 将端部零部件70安装于筒状部件50的端部的状态下,端部零部件70 的一对通孔75b和筒状部件50的一对通孔50d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并且,如图6所示,由销或者铆钉等构成的固定件78贯穿通孔75b、50d 固定于筒状部件50。通过以上结构,端部零部件70被固定于筒状部件 50的端部。
如上所示,端部零部件70具有:内侧支承部75,其具 有以环状区域来与筒状部件50的内表面50a相面对的内侧相向面75a; 和外侧支承部76,其以环状区域来与筒状部件50的外表面50b相面对。 根据本发明的发明者们确认的结果,通过将该端部零部件70安装于筒 状部件50的端部,能够有效地防止存在从筒状部件50的端面50c裂开 的问题的筒状部件50产生裂纹。虽然利用端部零部件70的防裂功能的 详细理由不明,但是可推断出其中一个原因为,在与筒状部件50的端 面50c邻接的区域,能够由外侧支承部76来限制筒状部件50膨胀,并 且,能够由内侧支承部75限制筒状部件50的壁部向内侧倾倒(弯曲)。
当由端部零部件70能够有效地防止筒状部件50产生裂纹 时,能够更稳定地使用虽然具有良好的振动吸收性能、但与现有技术中 的金属管相比容易产生裂纹的上述筒状部件50。另外,也能够使筒状部 件50的厚度变薄。厚度变薄的筒状部件50不仅能够实现轻量化,还能 够具有更良好的柔软性。其结果为,通过将筒状部件50以与端部零部 件70组合的方式用于婴儿车10,能够在避免婴儿车10的重量加重的同 时,相辅相成地提高振动吸收性能。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方式,可以使用含有碳纤维55和树脂56 的筒状部件50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金属管。含有碳纤维55和树脂56 的筒状部件50较轻,且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因此,不仅能够实现婴儿 车10的轻量化,还能够提高婴儿车10的振动吸收性能。尤其是,由于 婴儿车10的结构本身能够改善该婴儿车10的振动吸收性能,因此,能 够排除将用于吸收振动的特殊机构、零部件和材料等设置于婴儿车的必 要性。所以,与现有技术中的金属管相比,含有碳纤维55和树脂56的 筒状部件50不仅能够维持强度,还能够大幅度实现轻量化。据此,不 仅仅是能够防止重量加重,还能够积极地实现轻量化,而且能够大幅度 地提高婴儿车10的振动吸收性能。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进行各 种变更。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变形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和在以 下的说明中所使用的附图中,对于可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 的部分,使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对应的部分所用的标记相同的标 记,并且,省略重复说明。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筒状部件50的一个具体例子, 但是,筒状部件50也可以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例如, 可以将各层51、52、53的碳纤维55的长度方向变更为与上述的实施方 式不同的方向。另外,筒状部件50除具有第1层51、第2层52和第3层53以外,还可以进一步具有1个以上的层(其他层)。该其他层可 以是含有碳纤维55和树脂56的层,也可以是含有碳纤维55以外的纤 维和树脂56的层,还可以仅是树脂层。
另外,含有碳纤维55和树脂56的筒状部件50可以形成为 直线状,也可以通过弯曲加工等使至少一部分形成为曲线状。在对筒状 部件50实施弯曲加工时,优选筒状部件50的树脂56为热塑性树脂。 通过在加热的状态下对使用热塑性树脂的筒状部件50进行弯曲加工, 能够有效地防止筒状部件50产生裂纹。
再者,具有内侧支承部75和外侧支承部76的端部零部件 70并不局限于图6和图7所示的例子,可以以各种方式适用于婴儿车 10。例如,图6和图7所示的端部零部件70具有:第1部件71,其包 括基部74和内侧支承部75;和第2部件72,其包括外侧支承部76和 凸缘部77,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如图8所示,端部零部件70也可以具 有:第1部件81,其包括基部74和外侧支承部76;和第2部件82,其 包括内侧支承部75和凸缘部83。在图8所示的例子(变形例1)中, 第1部件81的基部74和外侧支承部76一体形成,外侧支承部76形成 外侧相向面76a。另外,第2部件82的内侧支承部75和凸缘部83一体 形成,内侧支承部75形成内侧相向面75a。第2部件82的内侧支承部 75形成为筒状或者圆柱状。第2部件82的凸缘部83从内侧支承部75 的端部向筒状部件50的厚度方向上的外侧延伸出来。凸缘部83与筒状 部件50的端面50c相面对配置。第1部件81的外侧支承部76形成为筒 状。第2部件82配置于形成为筒状的外侧支承部76的内部。基部74 具有底面部74b,第2部件82的凸缘部83夹持于该底面部74b与筒状 部件50的端面50c之间。另外,在图6和图7所示的例子中,外侧支承 部76比内侧支承部75短,但是,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外侧支承部76 比内侧支承部75长。第1部件81通过固定件78固定于筒状部件50, 第2部件82夹持于第1部件81与筒状部件50之间。利用图8所示的 端部零部件70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即,能 够有效地防止筒状部件50产生裂纹。
另外,图6~图8所示的端部零部件70具有分体形成的第 1部件71和第2部件72,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如图9或者图10所示, 端部零部件70可以形成为单一部件。在图9或者图10所示的端部零部 件70中,内侧支承部75和外侧支承部76这两者均从基部74突出。筒 状部件50的端面50c同形成于内侧支承部75与外侧支承部76之间的支 承部中间面74a相面对。另外,在图9所示的例子(变形例2)中,内 侧支承部75比外侧支承部76长,但是,如图10所示的例子(变形例3) 所示,内侧支承部75也可以比外侧支承部76短。利用像这样的端部零 部件70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即,能够有效 地防止筒状部件50产生裂纹。
再者,示出了在上述的端部零部件70与筒状部件50的组 合中,筒状部件50通过端部零部件70而与其他结构要素、例如扶手19 连接的例子。然而,如图11(变形例4)所示,筒状部件50也可以通 过用于将端部零部件70固定于筒状部件50的固定件79而与其他结构要素连接。即,图11所示的筒状部件50在设置有端部零部件70的部 分,与婴儿车10的其他结构要素连接。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筒状部 件50形成图1~图3所示的把手48的轴部48a,端部零部件70构成封 闭筒状部件50的端部的开口的端帽部件。在像这样的筒状部件50上,可能也会在其使用过程中从端面50c裂开从而产生裂纹。并且,利用图 11所示的端部零部件70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即,能够有效地防止筒状部件50产生裂纹。
再者,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婴儿车10的整体结构 仅是例子而已。例如,婴儿车也可以构成为,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 特开2011-148454所公开的婴儿车那样,可以对婴儿车折叠,使之沿前 后方向小型化之后,进一步进行折叠,以使婴儿车沿宽度方向小型化。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如下结构:沿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部件、 即,把手48的中间部48b、前方连结部件15、后方连结部件17、连杆 连结部件29、底部框架41和上方框架42等具有铰链(弯曲点),这些 部件能够在如上所述那样被折叠而沿前后方向小型化之后,进一步以铰 链为中心弯曲。
再者,示出了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婴儿车10中, 把手48构成为,能够在背面推动位置(后方位置)和面对面推动位置 (前方位置)之间摆动的例子。即,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把手 48与第1连杆单元20分开设置且把手48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婴儿车主 体11的主体框架12摆动的例子。然而,例如,如图12所示,婴儿车 10也可以构成为,把手48固定于后方位置,不能从背面推动位置摆动。 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一对连杆单元20由相当于把手48的轴部48a 的下端部的部分构成。换言之,第1连杆单元20越过与扶手19的连结 部分进一步延伸,构成把手48的一部分。
并且,以上已经对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几个变形例进行了说 明,当然也可以适当地将多个变形例进行组合后适用。

Claims (11)

1.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具有:筒状部件,所述筒状部件含有碳纤维和树脂;
端部零部件,所述端部零部件固定于所述筒状部件的至少一侧的开口的端部;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 将所述端部零部件固定于所述筒状部件,
所述端部零部件具有:
内侧支承部,其为插入所述筒状部件内的内侧支承部,且具有以环状区域来与所述筒状部件的内表面相面对的内侧相向面;和
外侧支承部,其具有以环状区域来与所述筒状部件的外表面相面对的外侧相向面,
所述端部零部件包括:
第1部件,其具有与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内表面接触的所述内侧支承部和与所述内侧支承部一体形成的基部;和
第2部件,其与所述第1部件分别形成,且具有所述外侧支承部和凸缘部,其中,所述凸缘部从所述外侧支承部的端部向所述筒状部件的壁厚方向内侧延伸出来,且与所述筒状部件的端面相面对,
所述内侧支承部的沿着所述筒状部件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外侧支承部的沿着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长度长,
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筒状部件上设置的通孔与所述内侧支承部上设置的通孔,所述凸缘部在所述筒状部件的轴线方向上被夹持于所述第1部件的所述基部与所述筒状部件的端面之间。
2.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具有筒状部件,所述筒状部件含有碳纤维和树脂;
端部零部件,所述端部零部件固定于所述筒状部件的至少一侧的开口的端部;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 将所述端部零部件固定于所述筒状部件,
所述端部零部件具有:
内侧支承部,其为插入所述筒状部件内的内侧支承部,且具有以环状区域来与所述筒状部件的内表面相面对的内侧相向面;和
外侧支承部,其具有以环状区域来与所述筒状部件的外表面相面对的外侧相向面,
所述端部零部件包括:
第1部件,其具有所述外侧支承部和与所述外侧支承部一体形成且从所述外侧支承部向所述筒状部件的壁厚方向内侧延伸出来的基部;和
第2部件,其与所述第1部件分别形成,且具有所述内侧支承部和凸缘部,其中,所述凸缘部从所述内侧支承部的端部延伸出来,且与所述筒状部件的端面相面对,
所述外侧支承部的沿着所述筒状部件的轴线方向的长度比所述内侧支承部的沿着所述筒状部件的所述轴线方向的长度长,
所述固定件穿过所述筒状部件上设置的通孔与所述内侧支承部上设置的通孔,所述凸缘部在所述筒状部件的轴线方向上被夹持于所述第1部件的所述基部与所述筒状部件的端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件具有配置于其厚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的多个层,各层含有碳纤维,
所述多个层之间的所述碳纤维的长度方向彼此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件具有:
第1层,其所述碳纤维的长度方向沿着所述筒状部件的轴线方向;
第2层,其所述碳纤维的长度方向沿着所述筒状部件的圆周方向;和
第3层,其所述碳纤维的长度方向沿着所述筒状部件的轴线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为热固性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为热塑性树脂,
所述筒状部件为弯曲的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件为通过拉挤成形法形成为筒状的、由碳纤维增强塑料构成的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具有前腿、后腿和把手,
所述筒状部件形成所述前腿、所述后腿和所述把手中的一个以上的至少一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具有:
前腿;
后腿;
扶手,其与所述前腿和所述后腿连接且能够转动;
第1连杆单元,其与所述扶手连接且能够转动;
第2连杆单元,其与所述前腿连接且能够转动;和
第3连杆单元,其与所述后腿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1连杆单元同所述第2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2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3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2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筒状部件形成所述前腿、所述后腿、所述第1连杆单元、所述第2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一个以上的至少一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具有:
一对前腿;
一对后腿;
一对扶手,其与所述前腿和所述后腿连接且能够转动;
一对第1连杆单元,其与所述扶手连接且能够转动;
一对第2连杆单元,其与所述前腿连接且能够转动;
一对第3连杆单元,其与所述后腿连接且能够转动;
后方连结部件,其连结所述一对后腿;和
连杆连结部件,其连结所述一对第2连杆单元,
所述第1连杆单元同所述第2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2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3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2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筒状部件形成所述前腿、所述后腿、所述第1连杆单元、所述第2连杆单元、所述第3连杆单元、所述后方连结部件和所述连杆连结部件中的一个以上的至少一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具有:
前腿;
后腿;
扶手,其与所述前腿和所述后腿连接且能够转动;
第1连杆单元,其与所述扶手连接且能够转动;
第2连杆单元,其与所述前腿连接且能够转动;
第3连杆单元,其与所述后腿连接且能够转动;和
把手,其与所述第1连杆单元、所述第2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个以上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1连杆单元同所述第2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2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3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第3连杆单元同所述第1连杆单元和所述第2连杆单元中的至少一方连接且能够转动,
所述筒状部件形成所述前腿、所述后腿、所述第1连杆单元、所述第2连杆单元、所述第3连杆单元和所述把手中的一个以上的至少一部分。
CN201580050084.2A 2014-09-22 2015-09-02 婴儿车和用于婴儿车的筒状部件 Active CN1067152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93084A JP6486634B2 (ja) 2014-09-22 2014-09-22 乳母車および乳母車に用いられる筒状部材
JP2014-193084 2014-09-22
PCT/JP2015/074986 WO2016047405A1 (ja) 2014-09-22 2015-09-02 乳母車および乳母車に用いられる筒状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15238A CN106715238A (zh) 2017-05-24
CN106715238B true CN106715238B (zh) 2021-10-08

Family

ID=55580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50084.2A Active CN106715238B (zh) 2014-09-22 2015-09-02 婴儿车和用于婴儿车的筒状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6486634B2 (zh)
KR (1) KR102366477B1 (zh)
CN (1) CN106715238B (zh)
TW (1) TWI654109B (zh)
WO (1) WO20160474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6603B2 (ja) * 2020-02-20 2021-12-08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26095A (en) * 1988-12-14 1990-06-20 Raleigh Industries Ltd Mounting of tubular elements
DE202004002174U1 (de) * 2004-02-12 2005-03-24 Merlaku Kastriot Kinderwagen
JP2009074009A (ja) * 2007-09-25 2009-04-09 Toray Ind Inc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JP2009247590A (ja) * 2008-04-07 2009-10-29 Mizuno Technics Kk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CN101909967A (zh) * 2008-01-10 2010-12-08 葛莱儿婴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单手折叠手推童车框架
CN202624303U (zh) * 2009-03-31 2012-12-26 康贝株式会社 婴儿车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70809U (zh) * 1986-04-18 1987-10-29
JPH11310086A (ja) * 1998-04-27 1999-11-09 Joto Kogyo Kk パイプジョイント装置
JP2001171011A (ja) * 1999-12-21 2001-06-26 Nitto Denko Corp 難燃性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部材
JP4275494B2 (ja) * 2003-09-10 2009-06-10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CN2690255Y (zh) * 2003-11-09 2005-04-06 中山市隆成日用制品有限公司 婴儿车收折关节结构及婴儿车骨架结构
CN100582511C (zh) * 2008-01-22 2010-01-20 黄顺国 柔性联轴节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226095A (en) * 1988-12-14 1990-06-20 Raleigh Industries Ltd Mounting of tubular elements
DE202004002174U1 (de) * 2004-02-12 2005-03-24 Merlaku Kastriot Kinderwagen
JP2009074009A (ja) * 2007-09-25 2009-04-09 Toray Ind Inc プリプレグおよび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CN101909967A (zh) * 2008-01-10 2010-12-08 葛莱儿婴儿产品股份有限公司 单手折叠手推童车框架
JP2009247590A (ja) * 2008-04-07 2009-10-29 Mizuno Technics Kk ゴルフクラブシャフト
CN202624303U (zh) * 2009-03-31 2012-12-26 康贝株式会社 婴儿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47405A1 (ja) 2016-03-31
TW201615460A (zh) 2016-05-01
KR102366477B1 (ko) 2022-02-23
JP2016064687A (ja) 2016-04-28
JP6486634B2 (ja) 2019-03-20
CN106715238A (zh) 2017-05-24
TWI654109B (zh) 2019-03-21
KR20170058930A (ko) 2017-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90358B2 (ja) 車体構造
EP2386472B1 (en) Bicycle fork
US9168856B2 (en) Hybrid seat frame for vehicle
JP6513785B2 (ja) 飛行機座席構造
KR101346783B1 (ko) 일체형 프레임 자전거
CN106715238B (zh) 婴儿车和用于婴儿车的筒状部件
WO2015076264A1 (ja) シートフレーム
JP5722648B2 (ja) 車体構造
JP7149928B2 (ja) 傾斜車両
JP2016124436A (ja) 車両のフロアアンダーカバー
TWI668151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WO2018221223A1 (ja) セパレートハンドル
JP676602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JP6415912B2 (ja) 乳母車および乳母車に用いられる筒状部材
EP3321154A1 (en) Seat post assembly and bicycle with a seat post assembly
JP6913640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クッションコンロッド
CN108528580A (zh) 用于车辆的脚踏组件
TW201838860A (zh) 傾斜車輛
WO2018221222A1 (ja)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US20140125033A1 (en) Wrapped steerer tube suitable for a bicycle
WO2018139659A1 (ja)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TWM448434U (zh) 自行車用的車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3250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