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68151B - Straddle type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Straddle type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68151B
TWI668151B TW107114192A TW107114192A TWI668151B TW I668151 B TWI668151 B TW I668151B TW 107114192 A TW107114192 A TW 107114192A TW 107114192 A TW107114192 A TW 107114192A TW I668151 B TWI668151 B TW I66815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frame
suspension
support portion
suspension support
fi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141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38864A (zh
Inventor
西田和洋
村井幹子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388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388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681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6815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12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 B62K25/1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with single arm on each fork leg
    • B62K25/20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rocking arm pivoted on each fork leg with single arm on each fork leg for rear whe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既確保懸架之支持剛性、亦提高車輛中之零件配置之設計自由度的跨坐型車輛。跨坐型車輛1具備: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其等分別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延伸;懸架安裝部16,其供安裝後懸架9;左懸架支持部25,其將左主車架20與懸架安裝部16連接;右懸架支持部35,其將右主車架30與懸架安裝部16連接;及連接構件40,其包含樹脂經纖維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且以將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連接之方式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於左右之主車架安裝有懸架之跨坐型車輛。
作為於左右之主車架安裝有懸架之車輛,例如已知有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構成。於該專利文獻1中揭示有一種跨坐型車輛,其係於將左右之主車架結合之中心上側橫樑(center upper cross frame),經由後減震器支持部而連接有後減震器之上端部。再者,上述後減震器之長度方向上之一端部(下端部)連接於擺臂。
於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構成中,藉由將左右之主車架結合之中心上側橫樑而支持後減震器,藉此可提高該後減震器之支持剛性。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4-23734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於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構成中,可確保後減震器(懸架)之支持剛性。然而,為了確保懸架之支持剛性,必須使連接有該懸架之中心上側橫樑(橫樑)之配置優先。因此,於車輛中,其他零件之配置容易受到制約。
由此,要求既確保懸架之支持剛性,亦提高車輛中之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既確保懸架之支持剛性、亦提高車輛中之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的跨坐型車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者等人對於如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橫樑之構成進行了詳細研究。
於該構成中,利用橫樑之剛性而支持懸架。本發明者等人著眼於如下方面,即,於此種構成中,上述橫樑具有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之剛性確保、及懸架之支持剛性確保之2種功能。
於降低上述橫樑之剛性之情形時,有因輸入至上述懸架之力而導致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以朝車輛之左右方向打開之方式產生變形之情形。如此,當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之剛性降低而導致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產生變形時,上述懸架之支持剛性亦降低。又,於降低上述橫樑之剛性之情形時,有因輸入至上述懸架之力而導致支持上述懸架之上述橫樑產生變形之情形。如此,當支持上述懸架之上述橫樑產生變形時,上述懸架之支持剛性亦降低。
針對該情況,本發明者等人研究,為了提高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而設置具有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之剛性確保之功能之構件、及具有懸架之支持剛性確保之功能之構件。
如此,藉由設置具有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之剛性確保之功能之構件、及具有懸架之支持剛性確保之功能之構件,可提高懸架之支持位置之設計自由度,並且可提高其他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
另一方面,為了確保主車架之剛性,需要將左主車架與右主車架連接之剛性構件。然而,必須使上述剛性構件不對其他零件之配置帶來影響。
本發明者等人於對零件之配置或車架等之構成進行研究之過程中,發現藉由使上述剛性構件為纖維強化樹脂製之板狀且為裝卸自如之構件,可既抑制對其他零件之配置之影響,亦確保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之剛性。即,藉由使上述剛性構件為纖維強化樹脂製之板狀且為裝卸自如之構件,可既確保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之剛性,亦提高車輛中之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又,藉由如上所述使上述板狀之構件為纖維強化樹脂製,可提高形狀之設計自由度,並且亦可提高上述板狀之構件之強度。
然,作為對分別連接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與懸架安裝部之左懸架支持部及右懸架支持部所要求之主要之功能係懸架之支持剛性之確保。藉由如上所述設置具有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之剛性確保之功能之構件及具有懸架之支持剛性確保之功能之構件,可既確保懸架之支持剛性,亦提高左懸架支持部及右懸架支持部之形狀及懸架之安裝位置之設計自由度。
因此,藉由如上所述設置具有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之剛性確保之功能之構件及具有懸架之支持剛性確保之功能之構件,並且使將左主車架與右主車架連接之剛性構件為纖維強化樹脂製之板狀且為裝卸自如之構件,可既確保懸架之支持剛性,亦提高車輛中之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
基於如上所述之研究結果,本發明者等人想到如下所述之構成。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具備:把手;轉向軸,其將上述把手可旋轉地支持;車輪;懸架,其彈性支持上述車輪;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其等分別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延伸;前部連接部,其支持上述轉向軸,並且將上述左主車架之前端部與上述右主車架之前端部連接;後部連接部,其將上述左主車架之後端部與上述右主車架之後端部連接;懸架安裝部,其供安裝上述懸架;車體框架,其包含將上述左主車架與上述懸架安裝部連接之左懸架支持部、及將上述右主車架與上述懸架安裝部連接之右懸架支持部;及板狀之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其包含樹脂經纖維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且裝卸自如地安裝於上述車體框架,將上述左主車架及上述左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與上述右主車架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連接。
藉此,可將作為剛性構件之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裝卸自如地且自由地配置於車體框架。又,藉由將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形成為板狀,可緊湊地配置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故而可提高其他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並且,藉由利用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將左主車架及左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與右主車架及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連接,可提高懸架安裝部處之懸架之支持剛性。
因此,藉由上述構成,可既提高懸架之支持剛性,亦提高其他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左主車架及上述右主車架係於除上述前部連接部及上述後部連接部以外之部分,自上述前後方向觀察並未呈直線狀且一體地連接。
藉此,對於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可提高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係於上述前後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位於第1區域或第2區域,該第1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前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該第2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後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
藉此,於靠近懸架安裝部之位置配置作為剛性構件之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由此,可進一步提高懸架安裝部處之懸架之支持剛性。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係於上述前後方向上,上述前後方向上之一半以上位於第1區域或第2區域,該第1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前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該第2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後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
藉此,於更靠近懸架安裝部之位置配置作為剛性構件之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由此,可進一步提高懸架安裝部處之懸架之支持剛性。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係於上述前後方向上,位於第1區域或第2區域,該第1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前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該第2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後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
藉此,於進一步靠近懸架安裝部之位置配置作為剛性構件之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由此,可進一步提高懸架安裝部處之懸架之支持剛性。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係將上述左懸架支持部與上述右懸架支持部連接。
藉此,於靠近懸架安裝部之位置配置作為剛性構件之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由此,可提高懸架安裝部處之懸架之支持剛性。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包含構成上述車輛之零件之至少一部分。
藉此,可兼作為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與構成車輛之零件。由此,可使車輛之零件件數變少,並且可提高其他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包含箱形零件之一部分。
藉此,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係藉由一部分構成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之箱形零件而連接。由此,可提高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之剛性。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之上述纖維之方向為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
藉此,可藉由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而提高於車輛之左右方向上連接之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之剛性。由此,可提高懸架之支持剛性。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之複數片纖維片材作為上述纖維。藉此,可提高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之強度。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關於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上之一端部係於在上述車輛之前後方向或上下方向上分離之至少2個部位,連接於上述左主車架及上述左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上之另一端部係於在上述車輛之前後方向或上下方向上分離之至少2個部位,連接於上述右主車架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
藉此,可將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更牢固地固定於左主車架及左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以及右主車架及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由此,可藉由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而進一步提高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之剛性。並且,藉由將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相對於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分別固定於2個部位以上,亦可提高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之扭轉方向之剛性。
根據另一態樣,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較佳為包含以下構成。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係藉由螺栓而連接於上述左主車架及上述左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以及上述右主車架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
藉此,可將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裝卸自如地連接於左主車架及左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以及右主車架及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專業用語僅為了定義特定之實施例而使用,並不意圖藉由上述專業用語而限制發明。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及/或」包含一個或複數個相關聯地列舉之構成物之所有組合。
於本說明書中,「包含、具備(including)」「包含、具備(comprising)」或「具有(having)」及其等之變化之使用係用於對所記載之特徵、製程、要素、成分及/或其等之等效物之存在進行特定,可包含步驟、動作、要素、組件及/或其等之群中之一個或複數個。
於本說明書中,「被安裝」、「被連接」、「被結合」及/或其等之等效物係以廣義之含義使用,包含“直接及間接之”安裝、連接及結合之兩者。進而,「被連接」及「被結合」並不限定於物理性或機械性之連接或結合,可包含直接或間接之電性連接或結合。
只要未被另外定義,則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全部用語(包含技術用語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領域內之技術人員通常所理解之含義相同之含義。
由通常使用之辭典定義之用語應解釋為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揭示內容之上下文中之含義一致之含義,只要於本說明書未被明確地定義,則無須以理想化或過度形式化之含義加以解釋。
於本發明之說明中,理解為揭示有若干技術及製程。該等各者具有個別之權益,亦可分別與其他所揭示之1個以上之技術一起使用,或視情況與其他所揭示之全部技術一起使用。
因此,為了明確說明,於本發明之說明中,減少不必要地重複進行各個步驟之所有可能之組合。然而,關於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應理解此種組合全部處於本發明之範圍內而進行解讀。
於本說明書中,對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於以下之說明中,敍述多個具體例以便提供本發明之完整之理解。然而,業者明白即便無該等具體例,亦可實施本發明。
由此,以下之揭示應被考慮作為本發明之例示,而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以下之圖式或說明所示之特定之實施形態。
[裝卸自如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裝卸自如,意味著構件彼此以可拆卸之狀態連接。由此,只要可將構件彼此拆卸,則除螺栓緊固以外,亦包含嵌合、接著、焊接及熔接等。
[一體地連接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一體地連接,意味著所連接之構件彼此與將該構件彼此連接之連接部分一起一體地形成之構成。
[呈直線狀連接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呈直線狀連接,不僅包含藉由呈直線狀延伸之連接構件將複數個構件連接之構成,亦包含自左右方向觀察時上述連接構件與上述複數個構件重疊之構成。
[板狀構件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板狀構件,不僅包含平板之構件,亦包含由板構成之構件。又,板狀構件亦包含藉由將框狀之構件、桿狀之構件及複數個棒狀之構件以軸線平行之方式排列所獲得之集合體等。即,所謂板狀構件,意味著寬度大於厚度且可將複數個構件連接之構件。
[纖維方向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纖維方向,意味著纖維之長度方向。於使用纖維而形成為薄片狀之纖維片材中,該纖維片材中所包含之纖維之長度方向對應於纖維方向。於纖維以交叉之方式配置之薄片狀之構件之情形時,將交叉之纖維各自之方向稱為纖維方向。
[跨坐型車輛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跨坐型車輛係騎乘者以跨坐於座部之狀態乘坐於該座部之車輛。由此,於跨坐型車輛中,二輪車無需贅言,只要為騎乘者以跨坐於座部之狀態乘坐於該座部之車輛,則亦包含三輪車及四輪車等其他車輛。又,跨坐型車輛亦包含速克達型之車輛。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可既確保懸架之支持剛性,亦提高車輛中之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各圖中,對相同部分附上相同之符號,不重複該相同部分之說明。再者,各圖中之構成構件之尺寸並未忠實地表現出實際之構成構件之尺寸及各構成構件之尺寸比率等。
以下,圖中之箭頭F係表示車輛之前方向。圖中之箭頭U係表示車輛之上方向。圖中之箭頭R係表示車輛之右方向。圖中之箭頭L係表示車輛之左方向。又,前後左右之方向分別意味著自駕駛車輛之騎乘者觀察之情形時之前後左右之方向。
(實施形態1) <整體構成> 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車輛1之整體構成之概略之側視圖。圖2係表示車輛之概略構成之左側視圖、及自上方觀察於主車架安裝有連接構件之狀態而得之俯視圖。參照圖1及圖2,說明車輛1之概略構成。
車輛1例如為機車,且具備車體2、前輪3及後輪4(車輪)。車體2包含油箱5、把手6、座部7、動力單元8、後懸架9、車體框架10及後臂14。
車體框架10支持油箱5、把手6、座部7、動力單元8、後懸架9及後臂14等各構成零件。後臂14一面利用後端部將後輪4可旋轉地支持,一面經由後懸架9而支持於車體框架10。
車體框架10具有頭管11、主車架12(車體框架)及後框架13。
頭管11位於車輛1之前部,將連接於把手6之轉向軸6a可旋轉地支持。頭管11連接於主車架12之前端部。
如圖2及圖3所示,主車架12係以自頭管11朝向車輛後方延伸之方式連接於頭管11。主車架12具有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分別形成為於車輛前後方向上延伸之板狀。
詳細而言,於本實施形態中,左主車架20具有:左主車架前部21,其自頭管11朝向後方且下方延伸;及左主車架後部22,其自左主車架前部21之後端部朝向下方延伸。又,右主車架30具有:右主車架前部31,其自頭管11朝向後方且下方延伸;及右主車架後部32,其自右主車架前部31之後端部朝向下方延伸。
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之前端部分別連接於頭管11。即,左主車架20之左主車架前部21之前端部與右主車架30之右主車架前部31之前端部連接。主車架12具有將左主車架前部21之前端部與右主車架前部31之前端部連接之前部連接部12a。
又,左主車架20之左主車架後部22之後端部與右主車架30之右主車架後部32之後端部係藉由於左右方向上延伸之橫向構件17而連接。主車架12具有將左主車架後部22之後端部與右主車架後部32之後端部連接之後部連接部12b。
主車架12係於前後方向上,於前部連接部12a與後部連接部12b之間具有中間部12c。於該中間部12c,左主車架20與右主車架30自前後方向觀察並未呈直線狀且一體地連接。即,左主車架20與右主車架30係於除前部連接部12a及後部連接部12b以外之部分,自前後方向觀察並未呈直線狀且一體地連接。
由此,主車架12係於左主車架20與右主車架30之間且於前後方向之中央部分具有收容空間部12d。於該收容空間部12d,配置有油箱5及未圖示之空氣清潔器。再者,雖然未特別圖示,但於油箱5之內部配置有油箱本體及空氣清潔器等。
如上所述,左主車架20與右主車架30係於除前部連接部12a及後部連接部12b以外之部分,自前後方向觀察並未呈直線狀且一體地連接,藉此,零件之配置不易受到制約。因此,可提高零件對於主車架12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
於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之後部,可旋轉地支持有後臂14。即,左主車架後部22及右主車架後部32分別位於後臂14之前端部之左方及右方,將後臂14之前端部可旋轉地支持。
主車架12具有:左懸架支持部25,其自左主車架20朝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及右懸架支持部35,其自右主車架30朝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左懸架支持部25之前端部係固定於左主車架20。左懸架支持部25係自左主車架前部21與左主車架後部22之連接部分朝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右懸架支持部35之前端部係固定於右主車架30。右懸架支持部35係自右主車架前部31與右主車架後部32之連接部分朝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懸架支持部35係以其等之後端部於左右方向上相互接近之方式,朝向後方且上方延伸。左懸架支持部25之後端部與右懸架支持部35之後端部係於左右方向上連接。
主車架12係於將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連接之後端部具有朝後方突出之懸架安裝部16。懸架安裝部16係支持後懸架9之前端部。詳細而言,懸架安裝部16具有於左右方向上隔開特定之間隔而並排之一對圓筒部16a。一對圓筒部16a係以筒軸方向於左右方向上延伸之方式配置。後懸架9之前端部可旋轉地連接於一對圓筒部16a。
再者,後懸架9之後端部係由後臂14支持。即,後懸架9係由主車架12之懸架安裝部16及後臂14支持。藉此,於對支持後輪4之後臂14輸入有上下方向之荷重之情形時,該荷重係經由後懸架9而輸入至主車架12之懸架安裝部16。
於主車架12,亦支持有動力單元8及後框架13。動力單元8係安裝於主車架12之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之下部。後框架13相對於主車架12之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安裝於較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懸架支持部35更靠後方。
再者,於圖3中,符號20a、30a分別為設置於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之後框架13之安裝部。又,符號20b、30b分別為設置於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之後臂14之安裝部。進而,符號20c、30c分別為設置於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之動力單元8之安裝部。
如圖4及圖5所示,於主車架12安裝有將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連接之板狀之連接構件40。如上所述,左懸架支持部25係連接於左主車架20,右懸架支持部35係連接於右主車架30,故而連接構件40將左主車架20與右主車架30連接。關於連接構件40之詳細構成將於下文進行敍述。
雖未特別圖示,但於後框架13支持有座部7。如圖1所示,座部7係設置於車輛1之前後方向之中央部分。藉此,騎乘者係以跨坐於座部7之狀態,握持位於車輛1之前部之把手6。
再者,左主車架20、右主車架30、後臂14及後框架13既可包含金屬材料,亦可包含含有樹脂經碳纖維等纖維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又,關於左主車架20、右主車架30、後臂14及後框架13,只要為可作為車輛1之車體框架發揮功能之材料,則亦可包含任意之材料。
<連接構件> 其次,使用圖4及圖5對連接構件40之構成進行說明。圖4係自上方觀察安裝有連接構件40之主車架12而得之圖。圖5係自左方觀察安裝有連接構件40之主車架12而得之圖。
本實施形態之連接構件40係俯視下梯形狀之板狀構件。連接構件40係以俯視下梯形之一對底邊中之長邊位於前方之方式,安裝於主車架12。連接構件40之左端部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右端部安裝於右懸架支持部35。
如圖4及圖5所示,連接構件40係以覆蓋左懸架支持部25之一部分及右懸架支持部35之一部分之方式,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懸架支持部35。連接構件40將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於左右方向上連接。
連接構件40係藉由螺栓41而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之上部及右懸架支持部35之上部。即,連接構件40係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懸架支持部35。
詳細而言,連接構件40之左端部係於前後方向之兩端部,藉由螺栓41而連接於左懸架支持部25。連接構件40之右端部係於前後方向之兩端部,藉由螺栓41而連接於右懸架支持部35。即,連接構件40之左右方向之一端部係於在前後方向上分離之2個部位,藉由螺栓41而連接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又,連接構件40之左右方向之另一端部係於在前後方向上分離之2個部位,藉由螺栓41而連接於右懸架支持部35。由此,連接構件40係於前後左右之4個部位,藉由螺栓41而安裝於主車架12。藉此,連接構件40係牢固地安裝於主車架12。而且,藉由如上述般將連接構件40安裝於主車架12,可藉由連接構件40而提高主車架12之左右方向之剛性,並且亦可提高主車架12之扭轉方向之剛性。
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40係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懸架支持部35。然而,連接構件40亦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又,連接構件40亦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主車架30。又,連接構件40亦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右懸架支持部35及左主車架20。又,連接構件40亦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主車架20、與右主車架30及右懸架支持部35。又,連接構件40亦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右主車架30、與左主車架20及左懸架支持部25。進而,連接構件40亦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主車架20及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主車架30及右懸架支持部35。
即,如圖5所示,連接構件40係裝卸自如地安裝於主車架12之前部連接部12a與懸架安裝部16之間、或懸架安裝部16與主車架12之後部連接部12b之間之可安裝範圍中。
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40係於前後方向上位於上述可安裝範圍中之較前部連接部12a與懸架安裝部16之中間更靠近懸架安裝部16之第1區域內。
然而,連接構件40亦可為於前後方向上,前後方向上之一半以上位於上述第1區域內。連接構件40亦可為於前後方向上,前後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第1區域內。
又,連接構件40亦可為於前後方向上,位於上述可安裝範圍中之較後部連接部12b與懸架安裝部16之中間更靠近懸架安裝部16之第2區域內。進而,連接構件40亦可為於前後方向上,前後方向上之一半以上位於上述第2區域內。連接構件40亦可為於前後方向上,前後方向上之至少一部分位於上述第2區域內。
如上所述,藉由將連接構件40配置於更靠近懸架安裝部16之位置,可藉由連接構件40而進一步提高懸架支持剛性。
再者,關於連接構件40,只要為上述可安裝範圍內,則亦可配置於上述第1區域及上述第2區域以外。
連接構件40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該碳纖維強化樹脂係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經包含碳纖維之纖維片材強化而得。由此,連接構件40係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再者,上述纖維片材係於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片之狀態下,藉由樹脂而結合。
連接構件40係以上述碳纖維之纖維方向成為左右方向之方式,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即,連接構件40係以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碳纖維之纖維方向與俯視下一對底邊延伸之方向一致之方式形成。
再者,連接構件40亦可不以上述碳纖維之纖維方向成為左右方向之方式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即,連接構件40只要於上述碳纖維延伸之方向上將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連接便可。所謂於上述碳纖維延伸之方向上連接,意味著以如下方式將連接構件40連接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懸架支持部35,即:左主車架20與右主車架30於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遠離時作用於連接構件40之力之方向和連接構件40中所包含之纖維強化樹脂內之纖維延伸之方向所成的角度自車輛1之上方觀察成為45度。
如此,藉由利用樹脂經碳纖維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構成連接構件40,可既謀求連接構件40之輕量化,亦提高剛性。
其次,關於自後懸架9對主車架12之懸架安裝部16輸入力時之主車架12之變形進行說明。
如上所述,於主車架12之懸架安裝部16安裝有後懸架9之前端部。因此,於對後輪4輸入有上下方向之衝擊之情形時,經由支持後輪4之後臂14及後懸架9而對懸架安裝部16輸入荷重。即,對於懸架安裝部16,自後懸架9朝前方且上方輸入力(參照圖4之附斜線之箭頭)。
主車架12係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藉由前部連接部12a及後部連接部12b而連接,故而於前後方向之中央部分具有收容空間部12d。因此,當如上所述自後懸架9對懸架安裝部16輸入有力時,如圖4中之中空箭頭所示,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係以於左右方向上遠離之方式產生變形。
針對該情況,藉由利用上述連接構件40將左主車架20與右主車架30連接,可抑制如上所述之主車架12之變形。由此,可提高主車架12之剛性,故而可提高利用主車架12之後懸架9之支持剛性。
於主車架12之收容空間部12d內,配置有油箱5及空氣清潔器等零件。於在主車架12固定有連接構件之構成中,若欲於收容空間部12d內配置各零件,則該各零件有可能與連接構件干涉。如此一來,可能會因上述連接構件而導致後懸架9及油箱5等各零件之配置受到制約。
針對該情況,藉由如上所述將連接構件40裝卸自如地安裝於主車架12,可於將各零件配置於主車架12之後,於主車架12安裝連接構件40。由此,可防止因連接構件40而導致各零件之配置受到制約。又,藉由將連接構件40形成為板狀,可緊湊地配置連接構件40。因此,可提高各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
根據以上,可既確保後懸架9之支持剛性,亦提高車輛1中之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尤其是,藉由如本實施形態般將裝卸自如之連接構件40安裝於主車架12,可防止如先前構成般因橫向構件而導致後懸架9之配置受到制約。藉此,可既確保後懸架9之支持剛性,亦提高後懸架9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
(實施形態2) 圖6係表示將實施形態2之車輛之連接構件140安裝於主車架12之狀態之俯視圖。圖7係表示將實施形態2之車輛之連接構件140安裝於主車架12之狀態之左側視圖。於該實施形態中,與實施形態1之構成之不同點在於,連接構件140為空氣清潔器盒145之外殼(構成車輛之零件之一部分)。以下,對與實施形態1相同之構成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僅對與實施形態1不同之方面進行說明。
如圖6及圖7所示,將主車架12之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連接之連接構件140係空氣清潔器盒145之外殼。即,連接構件140使主車架12之剛性提高,並且亦作為空氣清潔器盒145之外殼而發揮功能。如此,構成車輛之零件之一部分(空氣清潔器盒145之外殼)兼作為連接構件140,藉此,可使零件件數變少,並且可提高其他零件之配置之設計自由度。
雖未特別圖示,但空氣清潔器盒145係於內部具有空間之箱狀,且空氣自車輛之外側流入至上述空間內。空氣清潔器盒145具有朝向上方開口之空氣清潔器盒本體145a、及覆蓋該開口之連接構件140。於空氣清潔器盒本體145a內,收容有用以使吸入之空氣潔淨化之空氣清潔器(省略圖示)。連接構件140係配置於空氣清潔器盒本體145a之上方,且覆蓋空氣清潔器盒本體145a之開口。即,連接構件140由作為箱形零件之空氣清潔器盒145之一部分構成。
圖8係圖6中之VIII-VIII線剖視圖。圖9係圖6中之IX-IX線剖視圖。如圖6至圖9所示,連接構件140係於俯視下形成為梯形狀並且於俯視下中央部分朝向上方突出之板狀之構件。即,連接構件140具有俯視下梯形狀之上表面140a、及連接於上表面140a之各邊之4個側面140b。又,連接構件140係於左右兩端部具有平板狀之平板部140c。
藉由如上所述之連接構件140之構成,可增大空氣清潔器盒145之內部之空間之容積,並且可使連接構件140之剛性與平板狀之情形時相比有所提高。尤其是,藉由使連接構件140為如上所述之形狀,可於連接構件140之外周部分提高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之拉伸強度,並且可藉由上表面140a及側面140b而提高扭轉方向之強度。
如圖6所示,連接構件140係以於俯視下梯形之一對底邊中之長邊位於前方之方式安裝於主車架12。連接構件140之左端部之平板部140c係藉由螺栓41而連接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右端部之平板部140c係藉由螺栓41而連接於右懸架支持部35。由此,本實施形態之連接構件140亦裝卸自如地安裝於主車架12。
於本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140係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懸架支持部35。然而,連接構件140亦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主車架20及右主車架30。又,連接構件140亦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主車架30。又,連接構件140亦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右懸架支持部35及左主車架20。又,連接構件140亦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主車架20、與右主車架30及右懸架支持部35。又,連接構件140亦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右主車架30、與左主車架20及左懸架支持部25。進而,連接構件140亦可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主車架20及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主車架30及右懸架支持部35。
即,連接構件140係與實施形態1之連接構件40同樣地,安裝於主車架12之前部連接部12a與懸架安裝部16之間、或懸架安裝部16與主車架12之後部連接部12b之間之可安裝範圍中。連接構件140之安裝位置與實施形態1之連接構件40之情形時相同,故而省略詳細之說明。
連接構件140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該碳纖維強化樹脂係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經包含碳纖維之纖維片材強化而得。由此,連接構件140係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再者,上述纖維片材係於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片之狀態下,藉由樹脂而結合。
連接構件140係與實施形態1之連接構件40同樣地,以上述碳纖維之纖維方向成為左右方向之方式,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即,連接構件140係以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碳纖維之纖維方向與俯視下一對底邊延伸之方向一致之方式形成。
再者,連接構件140亦可不以上述碳纖維之纖維方向成為左右方向之方式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即,連接構件140只要於上述碳纖維延伸之方向上將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連接便可。所謂於上述碳纖維延伸之方向上連接,意味著以如下方式將連接構件140連接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懸架支持部35,即:左主車架20與右主車架30於車輛1之左右方向上遠離時作用於連接構件140之力之方向和連接構件140中所包含之纖維強化樹脂內之纖維延伸之方向所成的角度自車輛1之上方觀察成為45度。
再者,空氣清潔器盒本體145a係與連接構件140同樣地,可包含樹脂經碳纖維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亦可包含其他樹脂或金屬材料。
根據以上之構成,可藉由連接構件140而提高主車架12之剛性。由此,可提高主車架12之懸架安裝部16處之後懸架9之支持剛性。
又,藉由使連接構件140成為如上述般具有上表面140a及4個側面140b之構成,不僅可提高主車架12之左右方向之拉伸強度,亦可提高扭轉方向之強度。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實施形態僅為用以實施本發明之例示。由此,可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而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將上述實施形態適當變化後實施。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40係平板狀之構件,連接構件140係具有上表面140a及4個側面140b之外殼。然而,連接構件只要為如藉由將框狀、桿狀及棒狀之構件以軸線平行之方式排列所獲得之集合體等般,可將左主車架及左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與右主車架及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連接之構成,則亦可為任意之構成。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40、140係藉由螺栓41而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懸架支持部35。然而,連接構件只要相對於主車架裝卸自如,則亦可藉由嵌合、接著、焊接等其他方法而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及右懸架支持部。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40、140之左端部於在前後方向上分離之2個部位藉由螺栓41而連接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右端部於在前後方向上分離之2個部位藉由螺栓41而連接於右懸架支持部35。然而,連接構件亦可於在前後方向上分離之3個部位以上藉由螺栓而連接於左懸架支持部及右懸架支持部。又,連接構件亦可於在上下方向上分離之至少2個部位藉由螺栓而連接於左懸架支持部及右懸架支持部。
於上述實施形態1中,連接構件40係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5之上部及右懸架支持部35之上部。然而,連接構件亦可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之除上部以外之部分及右懸架支持部之除上部以外之部分。即,連接構件可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及右懸架支持部之任一部位。例如,連接構件亦可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之下部及右懸架支持部之下部。又,連接構件亦可安裝於在左懸架支持部中構成收容空間部12d之部分及在右懸架支持部中構成收容空間部12d之部分。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40、140係直接連接於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懸架支持部35。然而,連接構件亦可經由其他構件而間接地連接於左懸架支持部及右懸架支持部。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40、140係將左懸架支持部25與右懸架支持部35連接。然而,連接構件亦可將左主車架與右主車架連接。連接構件亦可將左主車架與右懸架支持部連接。連接構件亦可將右主車架與左懸架支持部連接。連接構件亦可將左主車架與右主車架及右懸架支持部連接。連接構件亦可將右主車架與左主車架及左懸架支持部連接。連接構件亦可將左主車架及左懸架支持部與右主車架及右懸架支持部連接。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左懸架支持部25及右懸架支持部35係於左右方向上連接。然而,左懸架支持部及右懸架支持部亦可於左右方向上分離。對於此種構成之主車架,亦可以將左懸架支持部及右懸架支持部連接之方式安裝連接構件。
例如,如圖10所示,於左懸架支持部225與右懸架支持部235分離之主車架212中,於左懸架支持部225及右懸架支持部235安裝有板狀之連接構件240。主車架212具有設置於左懸架支持部225之前端部分之左懸架安裝部216a、及設置於右懸架支持部235之前端部分之右懸架安裝部216b。連接構件240係安裝於左懸架支持部225之下部及右懸架支持部235之下部。藉此,可提高主車架212之懸架支持剛性。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40、140包含樹脂經碳纖維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然而,連接構件只要包含樹脂經碳纖維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則亦可包含金屬、樹脂及彈性體等其他材料。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40、140包含樹脂經碳纖維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然而,亦可藉由利用除碳纖維以外之纖維(例如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乙烯纖維及玻璃纖維等)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構成連接構件。又,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作為上述樹脂,可使用環氧樹脂、乙烯酯、苯酚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然而,樹脂只要為可利用纖維強化之樹脂,則亦可為其他種類之樹脂。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40、140包含樹脂經包含碳纖維之纖維片材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然而,連接構件亦可包含使用有未經編織之狀態之纖維而非包含纖維之纖維片材之纖維強化樹脂。又,上述纖維既可為連續特定長度(例如1 mm)以上之纖維,亦可為不連續纖維。再者,於使用不連續纖維作為上述纖維之情形時,連接構件較佳為包含自車輛1之上方觀察時於與作用於連接構件之力之方向成45度以下之角度之方向上延伸的纖維狀或棒狀之強化材。上述強化材亦可為與上述連接構件不同之構件。又,上述強化材既可為連續之纖維,亦可為與上述不連續纖維不同之材料。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40、14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碳纖維之方向為左右方向。然而,連接構件之纖維方向只要為可藉由該連接構件提高主車架之剛性之纖維方向,則亦可為除左右方向以外之方向。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連接構件40、140包含樹脂經含有碳纖維之纖維片材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上述纖維片材係於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片之狀態下,藉由樹脂而結合。然而,碳纖維強化樹脂亦可包含經碳纖維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層與含有發泡合成樹脂之發泡樹脂層於厚度方向上積層所得之複合材料。該複合材料係具有一對上述碳纖維強化樹脂層且於該等碳纖維強化樹脂層之間配置有上述發泡樹脂層之材料。藉由使用上述複合材料,與僅使用碳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情形相比,可謀求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之各構件之輕量化,並且可容易地改變上述各構件之厚度。再者,亦可使用能夠吸收振動之樹脂作為上述發泡樹脂層之上述發泡合成樹脂。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於主車架12中,於供安裝將後輪4彈性支持之後懸架9之懸架安裝部16、216a、216b之附近,安裝有連接構件40、140。然而,連接構件亦可於車體框架中,安裝於供安裝將前輪彈性支持之前懸架之懸架安裝部之附近。
於上述實施形態2中,連接構件140兼作為空氣清潔器盒145之外殼。然而,連接構件只要具有可提高主車架之剛性之構成,則亦可兼作為車輛之其他零件。即,連接構件亦可由構成車輛之零件之至少一部分構成。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作為車輛1之例,對機車進行了說明,但車輛只要為具有前端部及後端部被連接之左右之車架之跨坐型車輛,則並不限定於二輪車,亦可為三輪車或四輪車等任意之車輛。
1‧‧‧車輛
2‧‧‧車體
3‧‧‧前輪
4‧‧‧後輪(車輪)
5‧‧‧油箱
6‧‧‧把手
6a‧‧‧轉向軸
7‧‧‧座部
8‧‧‧動力單元
9‧‧‧後懸架(懸架)
10‧‧‧車體框架
11‧‧‧頭管
12‧‧‧主車架(車體框架)
12a‧‧‧前部連接部
12b‧‧‧後部連接部
12c‧‧‧中間部
12d‧‧‧收容空間部
13‧‧‧後框架
14‧‧‧後臂
16‧‧‧懸架安裝部
16a‧‧‧圓筒部
17‧‧‧橫向構件
20‧‧‧左主車架
20a‧‧‧安裝部
20b‧‧‧安裝部
20c‧‧‧安裝部
21‧‧‧左主車架前部
22‧‧‧左主車架後部
25‧‧‧左懸架支持部
30‧‧‧右主車架
30a‧‧‧安裝部
30b‧‧‧安裝部
30c‧‧‧安裝部
31‧‧‧右主車架前部
32‧‧‧右主車架後部
35‧‧‧右懸架支持部
40‧‧‧連接構件(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
41‧‧‧螺栓
140‧‧‧連接構件(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
140a‧‧‧上表面
140b‧‧‧側面
140c‧‧‧平板部
145‧‧‧空氣清潔器盒
145a‧‧‧空氣清潔器盒本體
212‧‧‧主車架
216a‧‧‧左懸架安裝部
216b‧‧‧右懸架安裝部
225‧‧‧左懸架支持部
235‧‧‧右懸架支持部
240‧‧‧連接構件(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
F‧‧‧箭頭
L‧‧‧箭頭
R‧‧‧箭頭
U‧‧‧箭頭
圖1係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表示車輛之概略構成之左側視圖、及自上方觀察於主車架安裝有連接構件之狀態而得之俯視圖。 圖3係表示主車架之概略構成之立體圖。 圖4係自上方觀察於主車架安裝有連接構件之狀態而得之俯視圖。 圖5係自左方觀察於主車架安裝有連接構件之狀態而得之左側視圖。 圖6係表示將實施形態2之車輛之連接構件安裝於主車架之狀態之相當於圖4之圖。 圖7係表示將實施形態2之車輛之連接構件安裝於主車架之狀態之相當於圖5之圖。 圖8係圖6中之VIII-VIII線剖視圖。 圖9係圖6中之IX-IX線剖視圖。 圖10係自後方觀察於另一實施形態之車輛之主車架安裝有連接構件之狀態而得之圖。

Claims (1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把手;轉向軸,其將上述把手可旋轉地支持;車輪;懸架,其彈性支持上述車輪;左主車架及右主車架,其等分別於車輛之前後方向上延伸;前部連接部,其支持上述轉向軸,並且將上述左主車架之前端部與上述右主車架之前端部連接;後部連接部,其將上述左主車架之後端部與上述右主車架之後端部連接;懸架安裝部,其供安裝上述懸架;車體框架,其包含將上述左主車架與上述懸架安裝部連接之左懸架支持部、及將上述右主車架與上述懸架安裝部連接之右懸架支持部;及板狀之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其包含樹脂經纖維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且裝卸自如地安裝於上述車體框架,將上述左主車架及上述左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與上述右主車架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連接。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左主車架及上述右主車架係於除上述前部連接部及上述後部連接部以外之部分,自上述前後方向觀察並未呈直線狀且一體地連接。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係於上述前後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位於第1區域或第2區域,該第1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前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該第2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後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
  4.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係於上述前後方向上,至少一部分位於第1區域或第2區域,該第1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前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該第2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後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係於上述前後方向上,上述前後方向上之一半以上位於第1區域或第2區域,該第1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前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該第2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後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係於上述前後方向上,位於第1區域或第2區域,該第1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前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該第2區域係上述左主車架、上述右主車架、上述左懸架支持部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較上述後部連接部與上述懸架安裝部之中間更靠近該懸架安裝部之區域。
  7.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係將上述左懸架支持部與上述右懸架支持部連接。
  8.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包含構成上述車輛之零件之至少一部分。
  9.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包含箱形零件之一部分。
  10.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之上述纖維之方向為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
  11.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之複數片纖維片材作為上述纖維。
  12.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關於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上之一端部係於在上述車輛之前後方向或上下方向上分離之至少2個部位,連接於上述左主車架及上述左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上述車輛之左右方向上之另一端部係於在上述車輛之前後方向或上下方向上分離之至少2個部位,連接於上述右主車架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
  13. 如請求項1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纖維強化樹脂製左右連接板狀構件係藉由螺栓而連接於上述左主車架及上述左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以及上述右主車架及上述右懸架支持部中之至少一者。
TW107114192A 2017-04-27 2018-04-26 Straddle type vehicle TWI6681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87956 2017-04-27
JP2017087956 2017-04-27
??PCT/JP2018/016427 2018-04-23
PCT/JP2018/016427 WO2018199010A1 (ja) 2017-04-27 2018-04-23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38864A TW201838864A (zh) 2018-11-01
TWI668151B true TWI668151B (zh) 2019-08-11

Family

ID=63918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14192A TWI668151B (zh) 2017-04-27 2018-04-26 Straddle 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18952B2 (zh)
TW (1) TWI668151B (zh)
WO (1) WO20181990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49556B (zh) * 2018-12-17 2023-09-22 重庆宗申创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管式支撑结构的发动机悬架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54734A (ja) * 2011-06-09 2012-12-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14162415A (ja) * 2013-02-27 2014-09-08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JP2015110387A (ja) * 2013-12-06 2015-06-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40970B2 (ja) * 2005-08-31 2011-03-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用車体フレーム
JP2008222010A (ja) * 2007-03-13 2008-09-25 Yamaha Motor Co Ltd 車両
JP6159604B2 (ja) * 2013-07-10 2017-07-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フレーム
AT517927B1 (de) * 2013-09-05 2018-02-15 Honda Motor Co Ltd Fahrgestellaufbau für ein Fahrzeug mit Sattel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254734A (ja) * 2011-06-09 2012-12-27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2014162415A (ja) * 2013-02-27 2014-09-08 Honda Motor Co Ltd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
JP2015110387A (ja) * 2013-12-06 2015-06-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199010A1 (ja) 2018-11-01
JPWO2018199010A1 (ja) 2020-03-12
TW201838864A (zh) 2018-11-01
JP7118952B2 (ja) 2022-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72669B2 (ja) モノコック車両構造
JP678988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4293221B2 (ja) 車両のボデー支持構造
JP2013203282A (ja) 電動式鞍乗り型車両
US20190047655A1 (en) Frame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JP488763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フレーム
JP478694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構造
JP6337758B2 (ja) 自動二輪車の部品取付構造およびその取付方法
TWI668151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JP5614544B2 (ja) 電動車両の車体構造
JP2018052171A (ja) 鞍乗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
JP4041143B2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組立体及びその組立体を有する車両
JP4163666B2 (ja) 車両用サブフレーム
JP5203660B2 (ja) 自動二輪車
WO2019112049A1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7249939B2 (ja) 車両
JP7213178B2 (ja)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JP6197431B2 (ja) 自動二輪車
JP676602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スイングアーム
WO2020012791A1 (ja) 鞍乗り型電動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7118953B2 (ja) 鞍乗型車両用外装樹脂部品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US9598130B2 (en) Rear fender for vehicle
JP5046559B2 (ja) 自動二輪車
JP7553887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TW201841792A (zh) 傾斜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