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41792A - 傾斜車輛 - Google Patents

傾斜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41792A
TW201841792A TW107109614A TW107109614A TW201841792A TW 201841792 A TW201841792 A TW 201841792A TW 107109614 A TW107109614 A TW 107109614A TW 107109614 A TW107109614 A TW 107109614A TW 201841792 A TW201841792 A TW 20184179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fiber
frame structure
mounting portion
fiber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096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657958B (zh
Inventor
上野亮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417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417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579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57958B/zh

Links

Abstract

對於以傾斜姿勢迴旋之傾斜車輛,獲得如確保框架構造體之強度且可謀求進一步之輕量化之構成。車輛1之車體2具有後構造體20、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該後構造體20包含藉由經積層之纖維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且構成車體2之一部。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具有第1左安裝部32及第2左安裝部33、左荷重承受部34、以及第1左荷重傳遞部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36。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具有第1右安裝部42及第2右安裝部43、右荷重承受部44、以及第1右荷重傳遞部45及第2右荷重傳遞部46。

Description

傾斜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以傾斜姿勢迴旋之傾斜車輛。
作為以傾斜姿勢迴旋之傾斜車輛,已知有例如具備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框架構造體之機車。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框架構造體具有藉由使用有碳纖維之纖維強化樹脂而分別一體形成之上側框架及下側框架。上述上側框架及上述下側框架係以使設置於該上側框架之上側頭管與設置於上述下側框架之下側頭管結合之方式組合。 就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構成而言,上述框架構造體包含使用有碳纖維之纖維強化樹脂。藉此,可獲得輕量且高強度之框架構造體。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7-307944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就上述專利文獻1中所揭示之機車之框架構造體而言,與對框架構造體使用金屬之情形相比,可謀求車輛之輕量化。然而,有欲確保框架構造體之強度且謀求車輛之進一步之輕量化之要求。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對於以傾斜姿勢迴旋之傾斜車輛,獲得如確保框架構造體之強度且可謀求進一步之輕量化之構成。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對於以傾斜姿勢迴旋之傾斜車輛,為了確保框架構造體之強度且謀求進一步之輕量化,考慮如下所述之方法。例如,考慮利用纖維強化樹脂之特性,對框架構造體採用硬殼構造、半硬殼構造、或與外殼等其他物品一體形成等之構成。 然而,以傾斜姿勢迴旋之傾斜車輛具有於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之特性。當上述傾斜車輛於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時,上述傾斜車輛之車體承受來自路面之荷重。因此,若使框架構造體為包含纖維強化樹脂之硬殼構造等,則於上述車體承受來自路面之荷重時,有上述框架構造體之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發生變化之情形。 進而,根據上述傾斜車輛之設計,每種車輛中,上述傾斜車輛於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時車體承受來自路面之荷重之位置有所不同。又,根據上述傾斜車輛之重量及傾倒時之與路面之接觸位置,上述車體於傾倒時承受之來自路面之荷重之大小有所不同。於如上所述將框架構造體設為包含纖維強化樹脂之硬殼構造等之情形時,因傾斜車輛傾倒時之與路面之接觸而導致上述框架構造體之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發生變化。因此,考慮到上述傾斜車輛之重量及傾倒時之與路面之接觸位置,必須對上述傾斜車輛之設計等進行研究。由此,傾斜車輛之設計受到制約。因此,可採用包含纖維強化樹脂之框架構造體之車輛有限。 因此,本發明者研究了對於以傾斜姿勢迴旋之傾斜車輛,提高設計自由度之方法。 首先,本發明者著眼於傾斜車輛於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時對車體之荷重之輸入而進行了詳細研究。傾斜車輛係於朝左右方向傾倒時,以接地之輪胎為中心,朝左方向或右方向傾斜。於上述車體與路面接觸時,荷重作用於上述車體之與路面之接觸部分。因此,本發明者注意到根據車輛之構造等,容易特定出上述接觸部分之位置。 又,關於傾斜車輛,可知該傾斜車輛於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時會回彈。於回彈時上述傾斜車輛所產生之振動之加速度雖然於振動之初始階段較大,但最終會變小。因此,本發明者注意到較佳為使於上述加速度最大時車體所承受之荷重變小。 因此,本發明者對車體所承受之荷重之輸入方向進行了研究。具體而言,本發明者係於藉由包含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構成上述框架構造體之情形時,改變相對於纖維強化樹脂之纖維之積層方向的荷重之輸入方向而進行研究。其結果,可知於在上述纖維之積層方向上輸入荷重之情形時,包含含有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之上述框架構造體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者之構造有時會發生變化。 因此,本發明者對減少於構成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之纖維的積層方向上輸入之荷重之成分的事宜進行了研究。研究之結果為,本發明者想到為了減少於上述纖維之積層方向上輸入至上述框架構造體之荷重之成分,而將輸入至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荷重轉換為構成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之纖維方向。即,本發明者注意到於在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方向上輸入有上述荷重之情形時,於構成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之上述纖維之拉伸方向上輸入力,故而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強度方面較有利。 由此,本發明者想到為了將輸入至上述框架構造體之荷重轉換為構成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之纖維方向,而使用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而且,本發明者想到藉由與上述框架構造體不同之構件而構成上述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並且將上述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安裝於上述框架構造體的當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傾倒時與路面等接觸之部位。 藉此,上述傾斜車輛可利用其他構件抑制由傾倒所致之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之構造的變化,故而與採用硬殼構造等之情形相比,可提高設計自由度。即,對於包含纖維強化樹脂之框架構造體,可不使傾斜車輛之設計受到制約地確保上述框架構造體之強度。 因此,藉由上述構成,可獲得如確保框架構造體之強度且藉由使用纖維強化樹脂可謀求進一步之輕量化之構成。 基於如上所述之研究結果,本發明者想到如下所述之構成。 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係以傾斜姿勢迴旋者。該傾斜車輛具備於朝左方向迴旋時朝左方向傾斜且於朝右方向迴旋時朝右方向傾斜之車體。上述車體包含框架構造體、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框架構造體包含藉由纖維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且構成上述車體之一部分。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包含:第1左安裝部及第2左安裝部,其等安裝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左側面;左荷重承受部,其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左安裝部與上述第2左安裝部之間,並且於車輛之左右方向上,位於較上述第1左安裝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更靠左方,於上述車體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斜時與路面接觸而承受荷重;第1左荷重傳遞部,其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左安裝部與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之間;以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其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位於上述第2左安裝部與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之間;且上述第1左安裝部、上述左荷重承受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係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依照上述第1左安裝部、上述左荷重承受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之順序排列。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包含:第1右安裝部及第2右安裝部,其等安裝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右側面;右荷重承受部,其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右安裝部與上述第2右安裝部之間,並且於上述左右方向上,位於較上述第1右安裝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更靠右方,且於上述車體在停車狀態下朝右方向傾斜時與路面接觸而承受荷重;第1右荷重傳遞部,其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右安裝部與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之間;以及第2右荷重傳遞部,其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位於上述第2右安裝部與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之間;且上述第1右安裝部、上述右荷重承受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係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依照上述第1右安裝部、上述右荷重承受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之順序排列。 如上所述,將框架構造體設為包含藉由纖維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之構成,藉此可謀求框架構造體之輕量化。由此,可謀求傾斜車輛之輕量化。 然,以傾斜姿勢迴旋之傾斜車輛有於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之情形。於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傾倒時,上述傾斜車輛之框架構造體與路面接觸而承受荷重。關於如上所述包含纖維強化樹脂之框架構造體,當於上述傾斜車輛傾倒時承受荷重之情形時,框架構造體之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有可能發生變化。 針對該情況,如上述構成般,於框架構造體之左側面及右側面分別安裝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藉此,於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時,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或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承受荷重。 具體而言,於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與路面等接觸。此時,對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左荷重承受部輸入荷重。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係經由第1左荷重傳遞部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而將上述荷重分別傳遞至第1左安裝部及第2左安裝部。此處,上述第1左安裝部、上述左荷重承受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係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依照上述第1左安裝部、上述左荷重承受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之順序排列。 由此,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係將輸入至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之荷重轉換為上述纖維方向之荷重。轉換為上述纖維方向之荷重係經由上述第1左安裝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而輸入至上述框架構造體。如此,輸入至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荷重係作為上述纖維方向之荷重而被輸入至上述框架構造體。上述荷重係作為纖維之拉伸方向之力而被輸入至上述框架構造體。由此,可抑制上述框架構造體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發生變化。 同樣地,於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右方向傾倒時,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與路面等接觸。此時,對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右荷重承受部輸入荷重。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係將上述荷重經由第1右荷重傳遞部及第2右荷重傳遞部而分別傳遞至第1右安裝部及第2右安裝部。此處,上述第1右安裝部、上述右荷重承受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係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依照上述第1右安裝部、上述右荷重承受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之順序排列。 由此,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係將輸入至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之荷重轉換為上述纖維方向之荷重。轉換為上述纖維方向之荷重係經由上述第1右安裝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而輸入至上述框架構造體。如此,輸入至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荷重係作為上述纖維方向之荷重而被輸入至上述框架構造體。上述荷重係作為纖維之拉伸方向之力而被輸入至上述框架構造體。由此,可抑制上述框架構造體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發生變化。 並且,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係與上述框架構造體不同之構件,故而無須考慮上述傾斜車輛之傾倒而設計上述框架構造體。由此,可提高上述框架構造體之設計自由度。 因此,藉由上述構成,可不使上述框架構造體之設計自由度降低而確保上述傾斜車輛之強度。由此,可一面確保上述傾斜車輛之強度,一面謀求該傾斜車輛之進一步之輕量化。 亦可為,上述第1左荷重傳遞部係越是自上述左荷重承受部朝向上述第1左安裝部則其與上述框架構造體之間隔越小,並且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纖維方向上不與上述左荷重承受部重疊地自上述左荷重承受部延伸至上述第1左安裝部。亦可為,上述第2左荷重傳遞部係越是自上述左荷重承受部朝向上述第2左安裝部則其與上述框架構造體之間隔越小,並且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纖維方向上不與上述左荷重承受部重疊地自上述左荷重承受部延伸至上述第2左安裝部。亦可為,上述第1右荷重傳遞部係越是自上述右荷重承受部朝向上述第1右安裝部則其與上述框架構造體之間隔越小,並且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纖維方向上不與上述右荷重承受部重疊地自上述右荷重承受部延伸至上述第1右安裝部。亦可為,上述第2右荷重傳遞部係越是自上述右荷重承受部朝向上述第2右安裝部則其與上述框架構造體之間隔越小,並且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纖維方向上觀察,不與上述右荷重承受部重疊地自上述右荷重承受部延伸至上述第2右安裝部。 藉此,當於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對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上述左荷重承受部輸入荷重時,該荷重容易藉由上述第1左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左荷重傳遞部而轉換為上述框架構造體中所包含之纖維之纖維方向之荷重。轉換後之荷重係經由上述第1左安裝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作為上述纖維之拉伸方向之力被輸入至上述框架構造體。 同樣地,當於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右方向傾倒時,對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上述右荷重承受部輸入荷重時,該荷重容易藉由上述第1右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右荷重傳遞部而轉換為上述框架構造體中所包含之纖維之纖維方向之荷重。轉換後之荷重係經由上述第1右安裝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作為上述纖維之拉伸方向之力被輸入至上述框架構造體。 由此,藉由上述構成,容易將輸入至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或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荷重轉換為上述纖維方向之荷重,並將該轉換後之荷重作為上述纖維之拉伸方向之荷重而輸入至上述框架構造體。因此,可更確實地抑制上述框架構造體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發生變化。 亦可為,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分別以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外表面朝向外側突出之方式設置於上述框架構造體。 藉此,於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先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路面接觸。又,於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右方向傾倒時,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先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路面接觸。 由此,可藉由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或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而將上述傾斜車輛朝左右方向傾倒時車體所承受之荷重更確實地轉換為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纖維方向之荷重。因此,可更確實地抑制上述框架構造體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發生變化。 亦可為,於上述框架構造中,於上述纖維強化樹脂內,積層有複數個纖維片材。 藉此,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中,可進一步提高上述纖維之上述纖維方向之強度。由此,可更確實地抑制於經由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或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朝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方向輸入荷重之情形時,上述框架構造體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發生變化。 亦可為,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係以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上述第1左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左荷重傳遞部之間形成空間之方式安裝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亦可為,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係以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上述第1右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右荷重傳遞部之間形成空間之方式安裝於上述框架構造體。 藉此,於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積層方向上輸入至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荷重之至少一部分係由形成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上述第1左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左荷重傳遞部之間之空間吸收。並且,藉由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間設置上述空間,於對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在上述積層方向上輸入荷重之情形時,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容易產生變形。藉此,容易藉由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而將在上述積層方向上輸入之荷重轉換為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纖維方向。 同樣地,於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右方向傾倒時,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積層方向上輸入至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荷重之至少一部分係由形成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上述第1右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右荷重傳遞部之間之空間吸收。並且,藉由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間設置上述空間,於對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在上述積層方向上輸入荷重之情形時,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容易產生變形。藉此,容易藉由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而將在上述積層方向上輸入之荷重轉換為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纖維方向。 由此,藉由上述構成,可進一步減少傳遞至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積層方向之荷重。因此,可更確實地抑制上述框架構造體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發生變化。 亦可為,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之間,配置有吸收輸入至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之荷重之左荷重吸收構件。亦可為,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之間,配置有吸收輸入至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之荷重之右荷重吸收構件。 藉此,於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輸入至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荷重之至少一部分被左荷重吸收構件吸收。 同樣地,於上述傾斜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右方向傾倒時,輸入至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荷重之至少一部分被右荷重吸收構件吸收。 由此,藉由上述構成,可進一步減少傳遞至上述框架構造體之荷重。因此,可更確實地抑制上述框架構造體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發生變化。 亦可為,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分別包含藉由纖維加以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 藉此,可獲得輕量且具有某種程度之強度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由此,可謀求上述傾斜車輛之進一步之輕量化。 亦可為,上述第1左安裝部、上述第1左荷重傳遞部、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上述第2左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係依照上述第1左安裝部、上述第1左荷重傳遞部、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上述第2左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之順序,排列設置於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部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之纖維方向。亦可為,上述第1右安裝部、上述第1右荷重傳遞部、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上述第2右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係依照上述第1右安裝部、上述第1右荷重傳遞部、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上述第2右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之順序,排列設置於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部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之纖維方向。 於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中,當對上述左荷重承受部輸入荷重時,該荷重係經由上述第1左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左荷重傳遞部而傳遞至上述第1左安裝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如上所述,將上述第1左安裝部、上述第1左荷重傳遞部、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上述第2左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配置於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纖維之纖維方向,藉此可於上述荷重之傳遞方向上,提高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強度。由此,可抑制因上述荷重而導致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中之纖維及樹脂之構造發生變化。 同樣地,於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中,當對上述右荷重承受部輸入荷重時,該荷重係經由上述第1右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右荷重傳遞部而傳遞至上述第1右安裝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如上所述,將上述第1右安裝部、上述第1右荷重傳遞部、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上述第2右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配置於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纖維之纖維方向,藉此可於上述荷重之傳遞方向上,提高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強度。由此,可抑制因上述荷重而導致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中之纖維及樹脂之構造發生變化。 亦可為,上述第1左安裝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係藉由接著劑而固定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亦可為,上述第1右安裝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係藉由接著劑而固定於上述框架構造體。 藉此,可不使該框架構造體之強度降低而容易地將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安裝於上述框架構造體。即,於藉由螺栓等將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固定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情形時,必須於上述框架構造體形成螺栓孔等,故而上述框架構造體之強度有可能局部降低。針對該情況,如上所述,利用接著劑將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固定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藉此,無須對上述框架構造體進行加工,故而可抑制上述框架構造體之強度降低。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專業用語僅為了定義特定之實施例而使用,並不意圖藉由上述專業用語而限制發明。 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及/或」包含一個或複數個相關聯地列舉之構成物之所有組合。 於本說明書中,「包含、具備(including)」「包含、具備(comprising)」或「具有(having)」及其等之變化之使用係用於對所記載之特徵、製程、要素、成分及/或其等之等效物之存在進行特定,可包含步驟、動作、要素、組件及/或其等之群中之一個或複數個。 於本說明書中,「安裝」、「連接」、「結合」及/或其等之等效物係以廣義之含義使用,包含“直接及間接之”安裝、連接及結合之兩者。進而,「連接」及「結合」並不限定於物理性或機械性之連接或結合,可包含直接或間接之電性連接或結合。 只要未被另外定義,則本說明書中所使用之全部用語(包含技術用語及科學用語)具有與本發明所屬領域之技術人員通常所理解之含義相同之含義。 由通常使用之辭典定義之用語應解釋為具有與相關技術及本揭示內容之上下文中之含義一致之含義,只要於本說明書未被明確地定義,則無須以理想化或過度形式化之含義加以解釋。 於本發明之說明中,理解為揭示有若干技術及製程。該等各者具有個別之權益,亦可分別與其他所揭示之1個以上之技術一起使用,或視情況與其他所揭示之全部技術一起使用。 因此,為了明確說明,於本發明之說明中,減少不必要地重複進行各個步驟之所有可能之組合。然而,應理解本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之此種組合全部處於本發明之範圍內而進行解讀。 於本說明書中,對本發明之傾斜車輛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於以下之說明中,敍述多個具體之例以便提供本發明之完整之理解。然而,業者明白即便無該等具體之例,亦可實施本發明。 由此,以下之揭示應被考慮作為本發明之例示,而並非意圖將本發明限定於以下之圖式或說明所示之特定之實施形態。 <框架構造體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框架構造體係於車輛之行駛中產生應力之主骨架構件,普通之框架毋庸贅言,亦包含應力外皮構造體等。 <纖維方向之定義> 於本說明書中,所謂纖維方向意味著纖維之長度方向。於使用纖維而形成為薄片狀之纖維片材中,該纖維片材中所包含之纖維之長度方向與纖維方向對應。於纖維以交叉之方式配置之薄片狀之構件之情形時,將交叉之纖維之各自之方向稱為纖維方向。 本發明之應用對象並不限定於機車。本發明亦可應用於除機車以外之傾斜車輛。所謂傾斜車輛係具有於右迴旋時朝車輛之右方傾斜且於左迴旋時朝車輛之左方傾斜之車體框架之車輛。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傾斜車輛,可獲得如確保強度且可謀求進一步之輕量化之構成。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各圖中,對相同部分附上相同之符號,不重複該相同部分之說明。再者,各圖中之構成構件之尺寸並未忠實地表現出實際之構成構件之尺寸及各構成構件之尺寸比率等。 以下,圖中之箭頭F係表示車輛之前方向。圖中之箭頭RR係表示車輛之後方向。圖中之箭頭U係表示車輛之上方向。圖中之箭頭L係表示車輛之左方向。圖中之箭頭R係表示車輛之右方向。又,於以下之說明中,前後左右之方向分別意味著自駕駛車輛之騎乘者觀察之情形時之前後左右之方向。 [實施形態1] <整體構成> 圖1係表示實施形態1之車輛1(傾斜車輛)之整體構成之概略的側視圖。車輛1例如為機車,且具備車體2、前輪3及後輪4。車輛1係以傾斜姿勢迴旋之傾斜車輛。即,車輛1係於朝左方向迴旋時朝左方向傾斜,且於朝右方向迴旋時朝右方向傾斜。 車體2係支持車體外殼5、把手6、座部7及動力單元8等各構成零件。於本實施形態中,車體2包含框架10、後構造體20(框架構造體)、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參照圖2)。車體2係包含框架10及後構造體20,且對車輛1之各構成零件予以支持之構造體。 框架10具有頭管11及主框架12。頭管11位於車輛1之前部,對連接於把手6之轉向軸(省略圖示)以可旋轉之方式予以支持。主框架12係以自頭管11朝向車輛後方延伸之方式連接於頭管11。於主框架12,支持有動力單元8等。再者,框架10之一部分被車體外殼5覆蓋。 框架10可包含金屬材料,亦可包含含有藉由碳等纖維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 後構造體20具有所謂之應力外皮構造,即,藉由壁部21(參照圖2至圖4)而承擔由後構造體20予以支持之構成零件之荷重及輸入至後構造體20之力。後構造體20構成車體2之外表面。即,後構造體20具有作為承擔上述荷重及力之構造構件之功能、及作為構成車體2之外表面之一部分之外殼構件之功能。 圖2係車輛之俯視圖、下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剖視圖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剖視圖。將圖2中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剖視圖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剖視圖於圖4及圖7中放大表示。圖3係表示後構造體20之概略構成之立體圖。圖4係圖3之IV-IV線剖視圖。圖7係圖3之VII-VII線剖視圖。 於本實施形態中,後構造體20係作為車輛1之後框架而發揮功能,並且亦作為車輛1之後外殼而發揮功能。 後構造體20包含含有藉由碳纖維使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酚系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碳纖維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層之纖維片材。該纖維片材(纖維)之積層方向係後構造體20之壁部21之厚度方向。上述纖維片材意味著對纖維進行例如編織或固定而使其形成為薄片狀(平面狀)而得之構件。由此,於後構造體20中,碳纖維強化樹脂中所使用之碳纖維之纖維方向係與後構造體20之壁部21之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上述纖維方向意味著構成上述纖維片材之纖維之方向中之一方向。於圖4及圖7中,以虛線模式性地表示後構造體20之壁部21內之纖維。 如圖3所示,後構造體20具有於車輛1之前後方向上較長之形狀。後構造體20具有以於內部形成空間20a之方式包圍該空間20a之壁部21。後構造體20係藉由壁部21而具有作為構造構件之功能,並且作為車體2之外表面之一部分而發揮功能。再者,於後構造體20之前部,設置有用以供配置座部7之缺口部22。 如圖3及圖4所示,後構造體20係於車輛1之左方向之端部具有供配置下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左側面21a。又,後構造體20係於車輛1之右方向之端部具有供配置下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之右側面21b(參照圖3及圖7)。於本實施形態中,左側面21a及右側面21b係曲面。左側面21a及右側面21b係壁部21之一部分。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後構造體20包含含有藉由碳纖維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故而當自外部施加衝擊時,上述纖維及上述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有可能發生變化。再者,所謂纖維及樹脂之構造發生變化意味著樹脂相對於纖維剝離,或樹脂變化為破裂之狀態。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後構造體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之複數個纖維片材。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之情形時,因與路面之接觸而對後構造體20在上述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上輸入荷重。 針對該情況,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對於後構造體20,於車輛1之左右方向之兩側面安裝有作為與後構造體20不同之構件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即,於後構造體20之左側面21a之外表面上,以突出於左方之方式設置有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並且於後構造體20之右側面21b之外表面上,以突出於右方之方式設置有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係分別以朝向外側突出之方式設置於後構造體20之外表面。藉此,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之情形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或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先於後構造體20與路面接觸。由此,可抑制構成後構造體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構造發生變化。 於本實施形態中,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與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具有相同之構成,故而以下僅對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構成進行說明。 如圖4所示,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係呈凸狀彎曲之板狀構件。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係以突出於車輛1之左方之方式安裝於後構造體20之左側面21a上。 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之情形(圖5之情形)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與路面G接觸。藉此,對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輸入荷重。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係於構成後構造體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的構造發生變化之前,將輸入之荷重轉換為後構造體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並將該荷重傳遞至後構造體20。 因此,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之情形時,藉由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可減少對後構造體20在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上輸入之荷重。即,藉由於後構造體20設置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可抑制輸入如導致構成後構造體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的構造發生變化之荷重。 詳細而言,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具有第1左安裝部32、第2左安裝部33、左荷重承受部34、第1左荷重傳遞部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36。第1左安裝部32及第2左安裝部33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中之固定於後構造體20之左側面21a上之部分。即,第1左安裝部32及第2左安裝部33係位於突出於車輛1之左方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的基端部。 第1左安裝部32及第2左安裝部33係例如藉由接著劑而固定於左側面21a上。即,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係例如藉由接著劑而固定於後構造體20。藉由如此使用接著劑等將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固定於後構造體20,無須對後構造體20進行螺栓孔等之加工,故而可防止後構造體20之強度降低。 左荷重承受部34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中之位於後構造體20之左部的突出端。即,於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中,左荷重承受部34係突出方向(車輛1之左方向)之前端(凸出之前端)。由此,左荷重承受部34係位於較第1左安裝部32及第2左安裝部33更靠左方。左荷重承受部34係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與路面接觸。由此,因車輛1朝左方向傾倒時之與路面之接觸,而對於左荷重承受部34朝圖4中之中空箭頭所示之方向輸入荷重。再者,輸入至左荷重承受部34之荷重之方向係後構造體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 第1左荷重傳遞部35係位於左荷重承受部34與第1左安裝部32之間。第1左荷重傳遞部35係以越是自左荷重承受部34朝向第1左安裝部32則其與後構造體20之間隔越小之方式設置。第1左荷重傳遞部35係於後構造體20之纖維方向上不與左荷重承受部34重疊地自左荷重承受部34延伸至第1左安裝部32。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自後構造體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後構造體20之壁部21之厚度方向)觀察,第1左荷重傳遞部35不與左荷重承受部34重疊。 藉此,於自左方對左荷重承受部34輸入荷重之情形時,該荷重係藉由第1左荷重傳遞部35而傳遞至第1左安裝部32。如上所述,越是自左荷重承受部34朝向第1左安裝部32則第1左荷重傳遞部35與後構造體20之間隔越小,故而可自第1左荷重傳遞部35對後構造體20於沿著後構造體20之方向上傳遞荷重。又,第1左荷重傳遞部35係於後構造體20之纖維方向上不與左荷重承受部34重疊地自左荷重承受部34延伸至第1左安裝部32,故而可經由第1左荷重傳遞部35自左荷重承受部34對後構造體20高效率地傳遞荷重。 第2左荷重傳遞部36係位於左荷重承受部34與第2左安裝部33之間。第2左荷重傳遞部36係以越是自左荷重承受部34朝向第2左安裝部33則其與後構造體20之間隔越小之方式設置。第2左荷重傳遞部36係於後構造體20之纖維方向上不與左荷重承受部34重疊地自左荷重承受部34延伸至第2左安裝部33。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自後構造體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後構造體20之壁部21之厚度方向)觀察,第2左荷重傳遞部36不與左荷重承受部34重疊。 藉此,於自左方對左荷重承受部34輸入荷重之情形時,該荷重係藉由第2左荷重傳遞部36而傳遞至第2左安裝部33。如上所述越是自左荷重承受部34朝向第2左安裝部33則第2左荷重傳遞部36與後構造體20之間隔越小,故而可自第2左荷重傳遞部36對後構造體20於沿著後構造體20之方向上傳遞荷重。又,第2左荷重傳遞部36係於後構造體20之纖維方向上不與左荷重承受部34重疊地自左荷重承受部34延伸至第2左安裝部33,故而可經由第2左荷重傳遞部36自左荷重承受部34對後構造體20高效率地傳遞荷重。 如上所述,自左方輸入至左荷重承受部34之荷重係於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中,經由第1左荷重傳遞部35而傳遞至第1左安裝部32,並且經由第2左荷重傳遞部36而傳遞至第2左安裝部33。即,於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中,於左荷重承受部34與第1左安裝部32及第2左安裝部33之間分別形成有荷重之傳遞路徑。 又,自左方輸入至左荷重承受部34之荷重係藉由第1左荷重傳遞部35及第1左安裝部32而被轉換為與後構造體20之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即後構造體20之纖維之纖維方向之荷重。自左方輸入至左荷重承受部34之荷重係藉由第2左荷重傳遞部36及第2左安裝部33而被轉換為與後構造體20之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即後構造體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 如上述般經轉換之荷重係朝上述纖維方向(圖4中之箭頭方向)輸入至後構造體20。換言之,輸入至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荷重係朝上述纖維方向之拉伸方向輸入至後構造體20。由此,於包含含有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之後構造體20中,朝強度最高之方向輸入荷重,故而可抑制後構造體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的構造發生變化。 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係於左荷重承受部34、第1左荷重傳遞部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36與後構造體20之左側面21a之間具有左空間部37。藉此,於對左荷重承受部34輸入荷重之情形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容易變形。藉由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變形,可吸收上述荷重之一部分,並且容易將上述荷重轉換為後構造體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因此,可更確實地防止上述荷重傳遞至後構造體20。 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係與後構造體20同樣地,包含含有藉由碳纖維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即,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包含含有藉由碳纖維使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酚系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碳纖維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層之纖維片材。纖維片材(纖維)之積層方向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厚度方向。上述纖維片材意味著藉由對纖維進行例如編織或固定而使其形成為薄片狀(平面狀)而得之構件。由此,於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中,碳纖維強化樹脂中所使用之碳纖維之纖維方向係與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上述纖維方向意味著構成上述纖維片材之纖維之方向中之一方向。於圖4中,以虛線模式性地表示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內之纖維。 如圖4所示,於將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於左右方向上切斷之情形時之截面觀察,第1左安裝部32、第2左安裝部33、左荷重承受部34、第1左荷重傳遞部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36係沿著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纖維方向,依照第1左安裝部32、第1左荷重傳遞部35、左荷重承受部34、第2左荷重傳遞部36及第2左安裝部33之順序排列設置。 藉此,於如上所述自左方對左荷重承受部34輸入荷重之情形時,沿著上述纖維方向對第1左荷重傳遞部35及第1左安裝部32傳遞上述荷重之一部分,並且對第2左荷重傳遞部36及第2左安裝部33傳遞上述荷重之一部分。由此,當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對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輸入荷重時,朝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強度最高之方向、即上述纖維方向之拉伸方向傳遞上述荷重。藉此,可抑制因上述荷重而導致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構造發生變化。 根據以上之構成,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係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之情形時,將經由左荷重承受部34自路面輸入之荷重轉換為後構造體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並將該經轉換之荷重傳遞至後構造體20。由此,藉由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可減少於後構造體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上輸入至後構造體20之荷重。藉此,可抑制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後構造體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的構造發生變化。 當如圖5所示般車輛1於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斜並傾倒時,車輛1與路面G接觸時車輛1所產生之振動值(振動之加速度)係如圖6所示般變動。即,如圖6所示,車輛1與路面G接觸時車輛1所產生之振動值於初始階段較大,隨著時間之經過而逐漸減少。認為其理由在於:於車輛1與路面G接觸時,車輛1相對於路面回彈。因此,因與路面G之接觸而輸入至車輛1之荷重係於接觸之初始階段較大。 對於如上所述之車輛1與路面G之接觸,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使輸入至車輛1之荷重之峰值減少。由此,藉由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可減少因車輛1於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之情形時與路面G之接觸而輸入至車輛1之荷重。 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除相對於後構造體20設置於車輛1之右部之方面以外,具有與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相同之構成及作用效果。於圖7中表示圖3中之VII-VII線截面。如圖7所示,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具有第1右安裝部42、第2右安裝部43、右荷重承受部44、第1右荷重傳遞部45及第2右荷重傳遞部46。右荷重承受部44位於較第1右安裝部42及第2右安裝部43更靠右方。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係於右荷重承受部44、第1右荷重傳遞部45及第2右荷重傳遞部46與後構造體20之右側面21b之間具有右空間部47。 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右方向傾倒時,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之右荷重承受部44與路面接觸。藉此,對右荷重承受部44朝圖7中之中空箭頭所示之方向(後構造體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輸入荷重。輸入至右荷重承受部44之荷重係經由第1右荷重傳遞部45而傳遞至第1右安裝部42,並且經由第2右荷重傳遞部46而傳遞至第2右安裝部43。由此,於後構造體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上輸入至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之荷重被轉換為後構造體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而且,轉換後之荷重係藉由第1右安裝部42及第2右安裝部43而於上述纖維方向上傳遞至後構造體20。 由此,可藉由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而減少於後構造體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上輸入至後構造體20之荷重。藉此,可防止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右方向傾倒時,後構造體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的構造發生變化。 根據以上,於本實施形態之構成中,將後構造體20設為包含藉由經積層之纖維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之構成,藉此可謀求後構造體20之輕量化。由此,可謀求車輛1之輕量化。 又,於後構造體20之左側面21a及右側面21b分別安裝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藉此,於車輛1於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時,對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或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輸入荷重。 具體而言,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與路面G接觸。此時,對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左荷重承受部34,於後構造體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上輸入荷重。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係將上述荷重轉換為後構造體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並傳遞至後構造體20。藉此,可減少對後構造體20輸入之上述積層方向之荷重。由此,可抑制後構造體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的構造發生變化。 同樣地,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右方向傾倒時,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與路面等接觸。此時,對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之右荷重承受部44,於後構造體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上輸入荷重。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係將上述荷重轉換為後構造體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並傳遞至後構造體20。藉此,可減少對後構造體20輸入之上述積層方向之荷重。由此,可抑制後構造體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的構造發生變化。 又,如上所述,於後構造體20之左右兩側面分別設置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藉此,即便於配件或騎乘者等與車體2之後部之側面接觸之情形時,亦可抑制後構造體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的構造發生變化。 並且,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係與後構造體20不同之構件,故而於設計後構造體20時,無須考慮針對車輛1之傾倒之強度。由此,可提高後構造體20之設計自由度。 因此,藉由上述構成,可不使後構造體20之設計自由度降低而確保車輛1之強度且謀求車輛1之進一步之輕量化。 [實施形態2] 於圖8中表示實施形態2之車輛101之左側視圖。於圖9中表示車輛101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之截面。該實施形態2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與實施形態1之構成之不同點在於:其係安裝於車輛101之前構造體120之外表面上,並且具有梯形之截面。由此,以下,對與實施形態1相同之構成附上相同之符號並省略說明,僅對不同之部分進行說明。再者,以下,關於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之構成進行說明,但與實施形態1同樣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亦具有與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相同之構成。 如圖8所示,車輛101之車體102包含前構造體120(框架構造體)、框架110、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省略圖示)。即,車體102包含前構造體120及框架110,且支持車輛101之各構成零件。 前構造體120具有所謂之應力外皮構造,即,藉由壁部121(參照圖9)而承擔由前構造體120予以支持之構成零件之荷重或輸入至前構造體120之力。前構造體120構成車體102之外表面。即,前構造體120具有作為承擔上述荷重及力之構造構件之功能、及作為構成車體102之外表面之一部分之外殼構件之功能。具體而言,前構造體120係作為車輛101之主框架而發揮功能,並且亦作為車輛101之前外殼而發揮功能。 前構造體120包含含有藉由碳纖維使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酚系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碳纖維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層之纖維片材。該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係前構造體120之壁部121之厚度方向。上述纖維片材意味著對纖維進行例如編織或固定而使其形成為薄片狀(平面狀)而得之構件。由此,於前構造體120中,碳纖維強化樹脂中所使用之碳纖維之纖維方向係與前構造體120之壁部121之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上述纖維方向意味著構成上述纖維片材之纖維之方向中之一方向。於圖9中,以虛線模式性地表示前構造體120之壁部121內之纖維。 於前構造體120之後部,連接有框架110之前部。框架110係自前構造體120朝向車輛101之後方延伸。框架110可包含金屬材料,亦可包含含有藉由碳等纖維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 於本實施形態中,對於前構造體120,於車輛101之左右方向之兩側部安裝有作為與前構造體120不同之構件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省略圖示)。於本實施形態中,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與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具有相同之構成,故而以下僅對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之構成進行說明。 如圖9所示,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具有第1左安裝部132、第2左安裝部133、左荷重承受部134、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於車輛101之在前後方向上切斷之情形時之截面觀察,左荷重承受部134係沿著前構造體120之左側面121a配置之平板狀。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係自左荷重承受部134朝向左側面121a延伸之平板狀。左荷重承受部134、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係一體地形成。 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係以自連接於左荷重承受部134之基端部朝向前端部(前構造體120之左側面121a方向)間隔變大之方式擴寬。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之前端部係分別藉由接著劑等而固定於前構造體120之壁部121之外表面上。即,藉由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之前端部而構成第1左安裝部132,且藉由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之前端部而構成第2左安裝部133。 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構成為越是自左荷重承受部134朝向第1左安裝部132則其與前構造體120之間隔越小。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係於前構造體120之纖維方向上不與左荷重承受部134重疊地自左荷重承受部134延伸至第1左安裝部132。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自前構造體1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觀察,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不與左荷重承受部134重疊。 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構成為越是自左荷重承受部134朝向第2左安裝部133則其與前構造體120之間隔越小。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係於前構造體120之纖維方向上不與左荷重承受部134重疊地自左荷重承受部134延伸至第2左安裝部133。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自前構造體1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觀察,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不與左荷重承受部134重疊。 藉由如上所述之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之構成,自左方輸入至左荷重承受部134之荷重係藉由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而轉換為前構造體1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轉換後之荷重係經由第1左安裝部132及第2左安裝部133而於纖維方向上傳遞至前構造體120。 其次,關於當車輛101於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自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輸入至前構造體120之荷重進行說明。 當車輛101於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之左荷重承受部134與路面G接觸。由此,對於左荷重承受部134,朝圖9中之中空箭頭所示之方向(前構造體1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輸入荷重。 輸入至左荷重承受部134之荷重係藉由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而分別傳遞至第1左安裝部132及第2左安裝部133。即,輸入至左荷重承受部134之荷重係藉由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而轉換為前構造體1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如圖9中箭頭所示般,經轉換之荷重係自第1左安裝部132及第2左安裝部133傳遞至前構造體120。 自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傳遞至前構造體120之荷重係前構造體1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因此,上述荷重係朝拉伸方向施加至前構造體120之纖維。即,上述荷重係朝前構造體120之強度最高之方向輸入至前構造體120。 因此,可抑制因自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輸入之荷重而導致前構造體120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發生變化。 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係於左荷重承受部134、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與前構造體120之左側面121a之間具有左空間部137。藉此,於對左荷重承受部134輸入上述荷重之情形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容易變形。藉由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之變形,可吸收上述荷重之一部分,並且容易將上述荷重轉換為前構造體1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因此,可進一步減少傳遞至前構造體120之荷重。 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係與前構造體120同樣地,包含藉由碳纖維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即,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包含含有藉由碳纖維使樹脂(例如環氧樹脂、乙烯酯、酚系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於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碳纖維包含在厚度方向上積層複數層之纖維片材。纖維片材(纖維)之積層方向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之厚度方向。上述纖維片材意味著對纖維進行例如編織或固定而使其形成為薄片狀(平面狀)而得之構件。由此,於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中,碳纖維強化樹脂中所使用之碳纖維之纖維方向係與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之厚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上述纖維方向意味著構成上述纖維片材之纖維之方向中之一方向。於圖9中,以虛線模式性地表示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內之纖維。 如圖9所示,於將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在前後方向上切斷之情形時之截面觀察,第1左安裝部132、第2左安裝部133、左荷重承受部134、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及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係沿著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之纖維方向,依照第1左安裝部132、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左荷重承受部134、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及第2左安裝部133之順序排列設置。 藉此,於如上所述對左荷重承受部134輸入荷重之情形時,沿著上述纖維方向對第1左荷重傳遞部135及第1左安裝部132傳遞上述荷重之一部分,並且對第2左荷重傳遞部136及第2左安裝部133傳遞上述荷重之一部分。由此,當於車輛10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對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輸入荷重時,朝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之強度最高之方向、即上述纖維方向之拉伸方向傳遞上述荷重。藉此,可抑制因上述荷重而導致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構造發生變化。 根據以上之構成,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係於車輛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之情形時,將經由左荷重承受部134自路面輸入之荷重轉換為前構造體1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並將該經轉換之荷重傳遞至前構造體120。由此,藉由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可減少於前構造體120之纖維片材之積層方向上輸入至前構造體120之荷重。藉此,可抑制於車輛10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倒時,前構造體1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的構造發生變化。 雖未特別圖示,但同樣地,於前構造體120之右側面之外表面上,亦安裝有具有與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相同之構成之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藉此,於車輛101在停車狀態下朝右方向傾倒之情形時,輸入至右荷重承受部之荷重係藉由第1右荷重傳遞部及第2右荷重傳遞部而轉換為前構造體1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經轉換之荷重係經由第1右安裝部及第2右安裝部而傳遞至前構造體120。由此,對於前構造體120,朝纖維方向輸入拉伸方向之荷重。因此,即便於車輛101朝右方向傾倒之情形時,亦可抑制前構造體120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之構造發生變化。 藉由本實施形態之構成,於車輛101在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之情形時,藉由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或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可減少於纖維之積層方向上輸入至前構造體120之荷重。因此,可抑制前構造體1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的構造發生變化。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上述實施形態僅為用以實施本發明之例示。由此,可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而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將上述實施形態適當變化後實施。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於後構造體20之左側面21a固定有截面凸狀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於前構造體120之左側面121a固定有截面梯形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131。然而,於後構造體之左側面亦可固定有截面梯形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於前構造體之左側面亦可固定有截面凸狀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又,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截面形狀只要為可將於包含纖維強化樹脂之構造體之纖維之積層方向上輸入之荷重轉換為該纖維之纖維方向之荷重的形狀,則例如亦可為圓形狀、三角形狀等任意之截面形狀。 再者,並不限定於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關於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亦同樣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截面形狀只要為可將於包含纖維強化樹脂之構造體之纖維之積層方向上輸入之荷重轉換為該纖維之纖維方向之荷重的形狀,則亦可為任意之截面形狀。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1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係固定於後構造體20及前構造體120。然而,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亦可安裝於除後構造體及前構造體以外之部分。即,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只要安裝於形成車輛之骨架之框架構造體便可。 如圖10所示,例如亦可於後構造體220之左側面221a設置用以固定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第1左安裝部32及第2左安裝部33之凹部221b。凹部221b係於後構造體220之左側面221a中,具有供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第1左安裝部32及第2左安裝部33接觸之接觸面221c。再者,凹部221b只要為可穩定地保持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第1左安裝部32及第2左安裝部33之截面形狀,則亦可為任意之截面形狀。 藉由如此於後構造體220之左側面221a設置凹部221b,可將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更確實地固定於後構造體220。 於上述構成中,對於第1左安裝部32及第2左安裝部33與凹部221b之接觸面221c接觸之部分,亦將輸入至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左荷重承受部34之荷重作為後構造體220之纖維方向之荷重自第1左安裝部32及第2左安裝部33輸入至後構造體220(參照圖10之箭頭)。由此,可減少於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傾倒之情形時,朝纖維之積層方向輸入至後構造體220之荷重。因此,可抑制後構造體220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的構造發生變化。 再者,如上所述之凹部亦可設置於固定有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部分,且不限於後構造體,亦可設置於前構造體等其他構造體。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1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之內部分別具有左空間部37、137或右空間部47。然而,亦可於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內部分別配置左荷重吸收構件及右荷重吸收構件。例如,如圖11所示,亦可於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內部、即後構造體20之左側面21a與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之左荷重承受部34之間配置左荷重吸收構件50。雖未特別圖示,但同樣地,亦可於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之內部、即後構造體20之右側面21b與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之右荷重承受部44之間配置右荷重吸收構件。 左荷重吸收構件50及右荷重吸收構件例如只要為發泡樹脂等樹脂、橡膠、凝膠狀材料等可吸收輸入至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荷重的材料,則亦可為任意之材料。 藉此,於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時,因與路面之接觸而輸入至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或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荷重(輸入至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荷重之方向係圖11中之中空箭頭所示之方向)之至少一部分被左荷重吸收構件或右荷重吸收構件吸收。因此,藉由上述構成,可進一步減少因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傾倒而輸入至框架構造體之荷重。由此,可進一步抑制因車輛之左右方向之傾倒而導致框架構造體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至少一部分的構造發生變化。 再者,亦可僅於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一者設置荷重吸收構件。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後構造體20、220、前構造體120、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1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包含含有藉由碳纖維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然而,亦可藉由包含利用除碳纖維以外之纖維(例如芳香族聚醯胺纖維、聚乙烯纖維及剝離纖維等)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構成後構造體、前構造體、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後構造體20、220、前構造體120、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1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包含環氧樹脂、乙烯酯、酚系樹脂、聚醯胺、聚丙烯及聚苯硫醚等樹脂。然而,樹脂只要為可藉由纖維加以強化之樹脂,則亦可為其他種類之樹脂。 又,後構造體、前構造體、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亦可包含例如金屬或樹脂等除纖維強化樹脂以外之材料。 進而,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亦可不包含纖維強化樹脂。於此情形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例如亦可包含樹脂、金屬等材料。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碳纖維強化樹脂中所使用之碳纖維既可為將纖維彼此加以編織,亦可為未編織之狀態。即,碳纖維亦可並非為纖維片材。又,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碳纖維之纖維片材係積層複數層,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為僅1片纖維片材。於此情形時,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之積層方向係對應於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構件之厚度方向。進而,上述碳纖維既可為特定長度(例如1 mm)以上之連續纖維,亦可為非連續纖維。再者,於上述碳纖維為非連續纖維之情形時,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較佳為以朝構造體中強度相對較高之方向傳遞荷重之方式,安裝於上述構造體。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碳纖維強化樹脂亦可包含複合材料,該複合材料係由藉由碳纖維加以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層與包含發泡合成樹脂之發泡樹脂層於厚度方向上積層而得。該複合材料係具有一對上述碳纖維強化樹脂層,且於該等碳纖維強化樹脂層之間配置有上述發泡樹脂層之材料。藉由使用上述複合材料,與僅使用碳纖維強化樹脂層之情形相比,可謀求包含碳纖維強化樹脂之各構件之輕量化,並且容易改變上述各構件之厚度。再者,作為上述發泡樹脂層之上述發泡合成樹脂,亦可使用可吸收振動之樹脂。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1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係將輸入之荷重轉換為後構造體20、220或前構造體120之纖維方向,並將該轉換後之荷重傳遞至後構造體20、220或前構造體120。然而,關於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只要構造體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中之纖維及樹脂之一部分之構造未變化,則亦可將輸入之荷重轉換為上述構造體之纖維方向以外之方向之荷重,並將該轉換後之荷重傳遞至上述構造體。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車體包括具有應力外皮構造之後構造體20、220或前構造體120。然而,車體亦可具有包含主框架及座軌之框架構造。於此情形時,框架構造包含含有藉由碳纖維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碳纖維強化樹脂之材料。而且,只要於上述框架構造之外表面上且於車輛在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之情形時接觸之位置安裝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或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便可。 於上述各實施形態中,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31、131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41係藉由接著劑而固定於後構造體20、220、前構造體120。然而,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亦可藉由熔接或螺栓固定等除接著劑以外之方法,而固定於後構造體及前構造體。再者,亦可僅將第1左安裝部、第2左安裝部、第1右安裝部及第2右安裝部中之一部分藉由接著劑而固定於包含纖維強化樹脂之構造體。
1‧‧‧車輛
2‧‧‧車體
3‧‧‧前輪
4‧‧‧後輪
5‧‧‧車體外殼
6‧‧‧把手
7‧‧‧座部
8‧‧‧動力單元
10‧‧‧框架
11‧‧‧頭管
12‧‧‧主框架
20、220‧‧‧後構造體(框架構造體)
20a‧‧‧空間
21‧‧‧壁部
21a‧‧‧左側面
21b‧‧‧右側面
22‧‧‧缺口部
31、131‧‧‧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
32‧‧‧第1左安裝部
33‧‧‧第2左安裝部
34‧‧‧左荷重承受部
35‧‧‧第1左荷重傳遞部
36‧‧‧第1左荷重傳遞部
37、137‧‧‧左空間部
41‧‧‧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
42‧‧‧第1右安裝部
43‧‧‧第2右安裝部
44‧‧‧右荷重承受部
45‧‧‧第1右荷重傳遞部
46‧‧‧第1右荷重傳遞部
47‧‧‧右空間部
50‧‧‧左荷重吸收構件
101‧‧‧車輛
102‧‧‧車體
110‧‧‧框架
120‧‧‧前構造體(框架構造體)
121‧‧‧壁部
121a‧‧‧左側面
132‧‧‧第1左安裝部
133‧‧‧第2左安裝部
134‧‧‧左荷重承受部
135‧‧‧第1左荷重傳遞部
136‧‧‧第1左荷重傳遞部
221a‧‧‧左側面
221b‧‧‧凹部
221c‧‧‧接觸面
F‧‧‧箭頭
G‧‧‧路面
L‧‧‧箭頭
R‧‧‧箭頭
RR‧‧‧箭頭
U‧‧‧箭頭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車輛之整體構成之概略的左側視圖。 圖2係車輛之俯視圖、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部之剖視圖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部之剖視圖。 圖3係表示後構造體之概略構成之立體圖。 圖4係圖3之IV-IV線剖視圖。 圖5係自後方觀察朝左方向倒下之車輛而得之圖。 圖6係模式性地表示車輛於停車狀態下朝左右方向傾倒後與路面接觸時之振動值之時間變化之圖。 圖7係圖3之VII-VII線剖視圖。 圖8係實施形態2之車輛之相當於圖1之圖。 圖9係圖8之IX-IX線剖視圖。 圖10係另一實施形態之車輛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部之相當於圖4之圖。 圖11係另一實施形態之車輛之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部之相當於圖4之圖。

Claims (9)

  1. 一種傾斜車輛,其係以傾斜姿勢迴旋者,且 具備於朝左方向迴旋時朝左方向傾斜且於朝右方向迴旋時朝右方向傾斜之車體, 上述車體包含:框架構造體、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 上述框架構造體包含藉由纖維使樹脂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且構成上述車體之一部分, 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包含: 第1左安裝部及第2左安裝部,其等安裝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左側面; 左荷重承受部,其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左安裝部與上述第2左安裝部之間,並且於車輛之左右方向上,位於較上述第1左安裝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更靠左方,於上述車體在停車狀態下朝左方向傾斜時與路面接觸而承受荷重; 第1左荷重傳遞部,其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左安裝部與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之間;以及 第2左荷重傳遞部,其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位於上述第2左安裝部與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之間;且 上述第1左安裝部、上述左荷重承受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係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依照上述第1左安裝部、上述左荷重承受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之順序排列; 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包含: 第1右安裝部及第2右安裝部,其等安裝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右側面; 右荷重承受部,其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右安裝部與上述第2右安裝部之間,並且於上述左右方向上,位於較上述第1右安裝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更靠右方,且於上述車體在停車狀態下朝右方向傾斜時與路面接觸而承受荷重; 第1右荷重傳遞部,其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位於上述第1右安裝部與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之間;以及 第2右荷重傳遞部,其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位於上述第2右安裝部與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之間;且 上述第1右安裝部、上述右荷重承受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係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纖維方向上,依照上述第1右安裝部、上述右荷重承受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之順序排列。
  2. 如請求項1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第1左荷重傳遞部係越是自上述左荷重承受部朝向上述第1左安裝部則其與上述框架構造體之間隔越小,並且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纖維方向上不與上述左荷重承受部重疊地自上述左荷重承受部延伸至上述第1左安裝部, 上述第2左荷重傳遞部係越是自上述左荷重承受部朝向上述第2左安裝部則其與上述框架構造體之間隔越小,並且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纖維方向上不與上述左荷重承受部重疊地自上述左荷重承受部延伸至上述第2左安裝部, 上述第1右荷重傳遞部係越是自上述右荷重承受部朝向上述第1右安裝部則其與上述框架構造體之間隔越小,並且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纖維方向上不與上述右荷重承受部重疊地自上述右荷重承受部延伸至上述第1右安裝部, 上述第2右荷重傳遞部係越是自上述右荷重承受部朝向上述第2右安裝部則其與上述框架構造體之間隔越小,並且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中所包含之上述纖維之上述纖維方向上不與上述右荷重承受部重疊地自上述右荷重承受部延伸至上述第2右安裝部。
  3. 如請求項1或2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分別以於上述框架構造體之外表面朝向外側突出之方式設置於上述框架構造體。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其中 於上述框架構造中,於上述纖維強化樹脂內,積層有複數個纖維片材。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係以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上述第1左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左荷重傳遞部之間形成空間之方式安裝於上述框架構造體, 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係以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上述第1右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右荷重傳遞部之間形成空間之方式安裝於上述框架構造體。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其中 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之間,配置有吸收輸入至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之荷重之左荷重吸收構件, 於上述框架構造體與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之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之間,配置有吸收輸入至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之荷重之右荷重吸收構件。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及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構件分別包含藉由纖維加以強化而得之纖維強化樹脂。
  8. 如請求項7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第1左安裝部、上述第1左荷重傳遞部、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上述第2左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係依照上述第1左安裝部、上述第1左荷重傳遞部、上述左荷重承受部、上述第2左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之順序,排列設置於上述左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部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之纖維方向, 上述第1右安裝部、上述第1右荷重傳遞部、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上述第2右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係依照上述第1右安裝部、上述第1右荷重傳遞部、上述右荷重承受部、上述第2右荷重傳遞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之順序,排列設置於上述右側面纖維方向荷重轉換部之上述纖維強化樹脂之纖維方向。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傾斜車輛,其中 上述第1左安裝部及上述第2左安裝部係藉由接著劑而固定於上述框架構造體, 上述第1右安裝部及上述第2右安裝部係藉由接著劑而固定於上述框架構造體。
TW107109614A 2017-03-21 2018-03-21 傾斜車輛 TWI6579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5007 2017-03-21
JP2017-055007 2017-03-21
??PCT/JP2018/010921 2018-03-20
PCT/JP2018/010921 WO2018174037A1 (ja) 2017-03-21 2018-03-20 傾斜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41792A true TW201841792A (zh) 2018-12-01
TWI657958B TWI657958B (zh) 2019-05-01

Family

ID=635844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09614A TWI657958B (zh) 2017-03-21 2018-03-21 傾斜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49928B2 (zh)
TW (1) TWI657958B (zh)
WO (1) WO20181740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3178B2 (ja) * 2017-11-20 2023-01-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27449A (ja) * 1992-10-20 1994-05-10 Mitsubishi Kasei Corp 二輪又は三輪自動車の車体
JP3040362U (ja) * 1996-06-28 1997-08-19 浩行 植野 2輪車のスクリーンプロテクター
US7144030B2 (en) * 2004-07-07 2006-12-05 Buell Motorcycle Company Protective device for a motorcycle
JP6127449B2 (ja) 2012-10-31 2017-05-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伝送システム、伝送端末、および、伝送端末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213178B2 (ja) * 2017-11-20 2023-01-2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57958B (zh) 2019-05-01
JPWO2018174037A1 (ja) 2020-01-23
JP7149928B2 (ja) 2022-10-07
WO2018174037A1 (ja) 2018-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83233B2 (en) Composite land vehicle frame
JP5690358B2 (ja) 車体構造
US9469351B2 (en)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in particular a passenger vehicle, as well as a method for producing such a structure
JP6032629B2 (ja) 自動車のセンターピラー構造
US9989333B2 (en) Armor and vehicle
CN103347771B (zh) 斜撑杆装置、其制造方法和借助斜撑杆装置加强的机动车底部
JP5734174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TW201841792A (zh) 傾斜車輛
KR101375248B1 (ko) 차량용 범퍼 어셈블리
JP2010023706A (ja) 車体構造
KR101462239B1 (ko) 강도 보강 연결부를 갖는 차량용 복합재 판 스프링
CN109733018B (zh) 下车体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TW201838860A (zh) 傾斜車輛
JP3564034B2 (ja) サンドイッチパネルを用いた構体の防音構造
JP2012218636A (ja) 車体下部構造
JP6241469B2 (ja)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6982102B2 (ja) 軌道車両の頭部モジュール
WO2018199010A1 (ja) ストラドルドビークル
CN106573650A (zh) 机动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
WO2018216635A1 (ja) 車両
CN106715238B (zh) 婴儿车和用于婴儿车的筒状部件
CN109606475B (zh) 车辆顶盖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9795391U (zh) 车辆后保险杠和具有其的车辆
JP2015030285A (ja) 車体構造
JP2014065408A (ja) 車体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