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3650A - 机动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 - Google Patents

机动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3650A
CN106573650A CN201580041280.3A CN201580041280A CN106573650A CN 106573650 A CN106573650 A CN 106573650A CN 201580041280 A CN201580041280 A CN 201580041280A CN 106573650 A CN106573650 A CN 106573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nsion
shell
reinforcement
cross member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128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73650B (zh
Inventor
L·贝佐
X·迪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nault SAS
Original Assignee
Renault S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nault SAS filed Critical Renault SAS
Publication of CN106573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3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73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36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 B60R19/1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vertically spac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1Understruc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6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 B62D27/065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using screwthrea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8Connections therefor, e.g. j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1),该前部部分包括一个结构组件(2)和至少一个前部横构件(3),其特征在于,该结构组件(2)包括彼此接触的至少一个外壳(5,6)和至少一个内壳(7,8),这些壳(5‑8)被成形为在该车辆的任一侧限定至少一个增强件(9‑10),该至少一个增强件具有基本上在该车辆的纵向方向(X)上延伸的套管的总体形状,每个增强件(9‑10)在搁靠在该前部横构件(3)上的末端处都是由第一延伸部(18)闭合的,该第一延伸部从限定该增强件的两个壳中的一者延伸,从限定该增强件的两个壳中的另一者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0)至少部分地堆叠在该第一延伸部(18)上,所述延伸部(18)包括用于附接到所述前部横构件的装置。

Description

机动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动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该前部部分包括结构组件,该结构组件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被置于至少一个前部横构件与封闭该车辆驾驶室的隔板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将此前部部分称作“前部区块”。
背景技术
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或前部区块受到严格的架构约束,这必须考虑到动力单元的架构、悬架设备(悬架、减震器、转向)的架构以及前端车身的架构。这同一区段还在车辆的与撞击、振动、声学、耐久性等性能相关的方面受到许多约束。
新型车辆的设计越来越多地涉及减轻重量以限制或显著降低燃料消耗的宏伟目标。车辆越轻,就越有可能提供越低功率的动力单元。这种途径允许减小发动机的尺寸,这因此允许减小前部区块的尺寸。
然而,车辆还必须符合在被动安全性和碰撞性能方面的严格要求。在前部碰撞时,车辆的前部区块受到大的应力,以实现最佳的能量吸收以及最佳的力传递为目的:因此必须在位于驾驶室前方的部分中尽可能地吸收能量,同时限制到驾驶室自身中的侵入,并且这必须在通常对应于碰撞的非常短的时间内实现。为了解决这一困难并获得这种性能,将褶皱区段与更硬的区段和具有适于最佳能量吸收的尺寸的部件(促进部件折叠的吸收器或“防撞盒”)相组合。
还应当指出的是,车辆的前部区块的结构通常是通过组装大量金属零件来产生的,这对车辆的重量有显著的影响,不利于如上文所述的燃料消耗方面的性能。这种多个部分的组装也增加了生产和组装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是组合关于重量和紧凑架构(针对紧凑的动力单元)、在碰撞事件中最大吸收能力、以及简单组装的约束。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机动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该前部部分包括一个结构组件和至少一个前部横构件,其特征在于,该结构组件包括彼此接触的至少一个外壳和至少一个内壳,这些壳被成形为在该车辆的每一侧限定至少一个增强件,该至少一个增强件具有基本上在该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中空套管的总体形状,每个增强件在搁靠在该前部横构件上的末端处都是由第一延伸部闭合的,该第一延伸部从限定该增强件的两个壳中的一者延伸,从限定该增强件的两个壳中的另一者延伸的第二延伸部至少部分地叠置在该第一延伸部上,所述延伸部包括用于固定到所述前部横构件的装置。换言之,内壳和外壳的组件形成了中空的纵向套管。因此,当该结构的前部部分形成该车辆的一部分时,沿着在该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边缘使这些壳联结。特别地,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内壳和外壳的接合表面在该车辆的基本上垂直且纵向的方向上延伸。
该结构组件、特别是其增强件在其与横构件的接合处的这种特定安排具有许多优点。由于将多个固定区段整合在形成该结构组件的这些内壳和外壳中,简化了该结构组件到前部横构件的固定和安装。这些第一和第二延伸部的生产也是简单的,特别是当该结构组件是由复合材料、特别是通过模制制成时。因此,简化了内壳和外壳的以及因此该结构组件的设计。
而且,该前部部分由具有相对于现有技术的包括多个金属元件的常规前部部分显著减小了数量和优化了的部件的结构组件构成。而且,由于使用了提供显著节省重量的复合材料,完美地优化了结构和几何形状。
这样的结构组件被设计成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被置于所述至少一个前部横构件与封闭该车辆驾驶室的一个隔板之间。因此,每个增强件形成了用于在该前部横构件的对应末端与隔板之间传递和吸收力的路径。
在一些情况下,这些第一和第二延伸部可以均使一个增强件闭合,然后在它们的整个表面上叠置。然而这种安排不是优选的。
有利地,所述第一和第二延伸部的叠置部分可以延伸到该增强件的外部。这允许将该结构组件固定到横构件的操作更容易。
特别地,这些叠置部分可以在所述至少一个外壳这侧延伸到该增强件的外部,换言之,延伸到该结构组件的外部,这使得可以进一步便于这些固定操作。
根据本发明,前部横构件是通过使每个增强件闭合的第一和第二延伸部来固定到该结构元件。换言之,这些延伸部搁靠在它们所固定到的横构件上。
取决于该横构件的形状,所述第一和第二延伸部的叠置部分则可以在垂直或基本上垂直于该车辆的纵向方向(X)的一个平面中延伸。基本上垂直的平面是指与垂直于纵向方向(X)的平面形成至多±20°、或至多10°或至多5°角的平面。因此,相对于垂直于该车辆的纵向方向的平面,这些叠置部分可以是倾斜的。因此,这些第一和第二延伸部可以容易地适应于该前部横构件的形状,这些第一和第二延伸部可以在这些延伸部的搁置在该横构件上的部分的倾斜部中和表面中具有曲率。
有利地,这些固定装置可以包括穿过所述第一和第二延伸部的叠置部分的至少一个孔口,所述孔口接纳一个固定螺栓,该固定螺栓与紧固到最远离所述横构件的延伸部的一个螺母接合。因此,这两个延伸部通过拧紧该固定螺栓而抵靠彼此固持,这确保了这两个延伸部到该横构件的固定。此安排具有实施简单和坚固的优点。优选地,可以提供两个孔口和两个固定螺栓。
螺母可以被固定到该延伸部或者是与该延伸部成一体的,或者被固定到一个固定板或者是与该固定板成一体的,该固定板被紧固到此延伸部。这种由金属或复合材料制成的固定板具有加强固定的优点。此固定板可以是例如通过粘合剂紧固到该延伸部的,或者是例如在该延伸部的生产过程中特别是通过模制而与该延伸部成一体。这样的固定板还可以容易地大量生产。
确保该横构件与这些延伸部的组装的固定螺栓可以从该横构件的外面、换言之从指向该车辆的前方而不是指向该结构元件的面拧紧,为此该横构件包括完全穿过其的多个单孔。
然而,有利地,所述横构件可以形成一个中空本体,该中空本体包括一个外面和搁置在这些增强件上的一个内面,并且所述固定螺栓可以将所述内面紧固到这些第一和第二延伸部的叠置部分,该横构件的所述外面包括用于所述固定螺栓的通过和拧紧的一个孔口。这些固定螺栓然后被安排在该横构件的中空本体内,这可以允许相对于该结构元件对该横构件进行更好地的定位。
作为变体或与上述结合,可以单独地或组合地考虑本发明的进一步的优点和特征:
-该结构组件可以是由基于热固性或热塑性树脂基体和玻璃或碳纤维增强物的复合材料制成的,
-该结构组件可以首先包括一个左侧外壳和一个右侧外壳并且其次包括一个左侧内壳和一个右侧内壳,这些壳被成对地联结在左侧和右侧以便形成一个具有外壳和内壳的左侧子组件和一个具有外壳和内壳的右侧子组件,
-左侧子组件和右侧子组件各自的这些壳可以被成形为在该车辆的每一侧限定出至少一个上增强件和一个下增强件,这些增强件各自具有基本上沿该车辆的纵向方向延伸的总体上套管的形状,这些上增强件和下增强件对应地形成用于在一侧是前部上横构件和前部下横构件的对应末端与另一侧是该隔板之间传递和吸收力的上路径和下路径,
-左侧壳子组件和右侧壳子组件可以各自包括一个主体,该主体具有基本竖直的壁的总体形状,这些上增强件和下增强件被形成在该壁中,这些子组件各自在其基部提供有多个延伸部,当在横向方向上观察时,这些延伸部基本上是在该车辆的中央区段中相会的,这些延伸部形成基本上沿该车辆的横向方向延伸的横撑条或横向元件,
-这些上增强件可以各自在其后部部分固定到该隔板的、位于其下半部的一个中央支撑区段中,当沿竖直方向观察时,这些上增强件位于这些下增强件的正上方,这些下增强件各自被固定到该隔板的一个下支撑区段上,该下支撑区段基本上被定位在该车辆结构的地板的水平,
-每个上增强件包括一个中空后部部分,该中空后部部分被放置在该隔板的该中央支撑区段上的一个相应形成的柱状物之上,其中提供了额外的固定手段(特别是螺钉固定)来将该上增强件紧固至相应柱状物,
-连接这些左侧壳子组件和右侧壳子组件的这些延伸部可以包括一个基本上水平延伸的中央横撑条和一个具有呈L形托架的总体形状的后部横向元件,该后部横向元件的第一臂基本上水平地延伸并且其第二臂基本上竖直地延伸,这些延伸部是通过这些外壳和内壳的叠置来形成的,
-这些上增强件和下增强件的至少一部分具有从前向后变宽的套管的总体形式,
-这些内壳和外壳可以是通过粘结、通过激光或感应焊接、或通过螺母-螺栓或铆钉类型或等同物的强制固定装置来固定,
-前部上横构件和下横构件中的至少一者可以是金属的,
-该前部上横构件和前部下横构件的至少一者可以是由基于热固性或热塑性树脂基体和玻璃或碳纤维增强物的复合材料制成,
-这些壳的厚度可以是在2mm与5mm之间、并且特别是3.5mm。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一种机动车辆,该机动车辆包括根据任何前述特征的结构的前部部分。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的对本发明非限制性实例的说明并且根据附图,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或前部区块)的透视图,展示了连接到前部横构件的结构组件,这一结构组件被安排在该车辆的这些前部横构件与隔板(未示出)之间,
-图2示出了图1的结构组件的左侧内壳的透视图,
-图3示出了图1的结构组件的左侧外壳的透视图,
-图4示出了图2和图3的左侧内壳和外壳在组装好之后的透视图,
-图5是图1的前部部分的沿平面YZ的中间截面,
-图6是图1的前部部分的在前部上横构件的固定件的水平处的沿平面XY的截面,
-图7是图6的沿线A-A的截面视图,
-图8a是没有螺母的固定板的透视图,图8b是具有多个螺母的类似视图,图8c示出了图8b的在螺母的水平处的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参考汽车设计中使用的常规坐标系XYZ给出了方向和取向的指示,其中X是车辆的指向后部的纵向方向,Y是车辆的指向右侧的横向方向,并且Z是指向上方的竖直方向。术语“前”、“后”、“左”和“右”是关于车辆的“前/后”取向和常规行进方向来给出的。
术语基本上水平、纵向或竖直是指与水平、纵向或竖直方向或平面形成至多±20°、或至多10°或至多5°角的方向或平面。
这些图示出了机动车辆结构的根据本发明的前部部分1(还称为“前部区块”)。此前部部分旨在连接到该车辆结构的主要部分,该主要部分典型地包括该车辆的地板或底部结构、以及驾驶室,该驾驶室在其前部由隔板界定。这些元件总体上形成称作“白车身”的组件的一部分,并且典型地是由深冲压板生产出的并且基本上通过焊接来联结。前部部分1典型地容纳该车辆的动力单元,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这种构型并且还可以应用于配备有后部动力单元的车辆。
如图1至图6所示,前部部分1包括结构组件2,该结构组件在该车辆的纵向方向上被置于两个横构件3、4与封闭车辆驾驶室(未示出)的隔板之间。
结构组件2是由基于热固性或热塑性树脂基体和玻璃或碳纤维增强物的复合材料的多个壳制成的。这些壳的厚度典型地为2至5mm,并且在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平均为3.5mm的量级。此厚度可以根据每个壳的区段,并且取决于纤维层(玻璃或碳)的数量、它们的局部构型(局部层、加强件或局部“补片”等)而变化。
这些前部横构件3、4沿横向方向Y延伸。这些横构件有时被称作“最前部横构件”并且旨在在正面碰撞或行人碰撞的事件中首先撞击,以便在纵向和横向两个方向上分配这些力。这些横构件包括彼此上下安排的上横构件3和下横构件4,在这两者之间具有空间。下横构件3可以是相对于上横构件4略微超前的,以便更好地履行与行人碰撞相关的技术建议。
隔板是指将前部部分1或前部区块与驾驶室分离开的结构分隔物,该结构组件以其后部部分固定到该隔板上。前部部分1被固定到该隔板的前面。
根据本发明,如图1至图6所展示的,结构组件2包括右侧外壳5和左侧外壳6、以及右侧内壳7和左侧内壳8。对应地在图2和3上绘制出左侧内壳8和左侧外壳6。这些右侧壳没有绘制出,但与这些左侧壳是类似的、特别是相对于车辆的中间平面XZ对称的。
这些壳被成对地联结并接触地放置在左侧和右侧以便形成具有外壳6和内壳8的左侧子组件(图4)和具有外壳5和内壳7的右侧子组件。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这些壳典型地是通过粘结方式来联结到彼此的。通过粘结的固定使用例如PU型胶(聚氨酯)或环氧型胶、氰基丙烯酸酯型胶。该胶可以是结构胶和/或速凝胶(快速交联时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提供通过激光或感应焊接的固定、或强制固定(例如螺母和螺栓、铆钉或等同物)。还可以组合这些不同固定方式。
左侧壳子组件6、8和右侧壳子组件5、7各自包括总体上呈壁形式的主体,该主体在纵向方向X上延伸并且在竖直方向Z上升高。这些壁在横向方向Y上是间隔开的以便在它们之间限定接纳该车辆的功能元件(例如动力单元)的空间。当从上方或从下方观察时,结构组件2呈框架或矩形的总体形式,该框架或矩形是横向取向的并且其长边由前方的横构件3、4和后方的横向元件16、17(以下将描述)表示,并且其短边由左侧子组件6、8和右侧子组件5、7的竖直区段(形成所述壁)表示。
左侧子组件6、8和右侧子组件5、7各自的外壳和内壳被形成为在该车辆的每一侧限定具有局部扩大截面的、形成这些增强件的区段。这些区段被整合在左侧壳子组件6、8和右侧壳子组件5、7的壁形成部分中。在图1至图6所示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两个上增强件9、10和两个下增强件11、12。因此,左侧壳子组件6、8和右侧壳子组件5、7各自包括位于下增强件11、12的正上方的上增强件9、10。
这些增强件9-12总体上具有基本沿该车辆的纵向方向X延伸的中空套管的形式。这些中空套管在其旨在固定到该隔板的末端处是开放的、并且在其旨在固定到横构件的末端处是闭合的,如下面将要描述的。
在左侧壳子组件和右侧壳子组件中的每一者内,这些内壳7、8与外壳5、6之间的接合表面在基本上竖直的方向上延伸。参照图5,我们注意到外壳5、6和内壳7、8在接合表面处具有共轭形状,以便彼此紧密地相互抵靠。当这些外壳5、6和内壳7、8彼此移动分开以形成这些增强件9-12时,这些接合表面被局部中断。这些壳5、7;6、8的位于上增强件9、10上方的联结部分是大致竖直的。这些壳5、7;6、8的位于上增强件9、10与下增强件11、12之间的联结部分以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约20°至30°的方式延伸,使得上部区段更靠近该车辆的中间区段而此接触部分的下部区段进一步远离该中间区段。中间区段应被理解为是指由该车辆的示意性地形成该结构的对称平面的、竖直且纵向的平面所限定的区段。“外”和“内”的概念也是与该中间区段相关地限定的:“外”适用于背向该中间区段的元件,而“内”适用于面向该中间区段或更靠近该中间区段的元件。
这些壳5、7;6、8的位于这些下增强件11、12下方的联结部分以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约30°至50°的方式延伸,使得上部区段进一步远离该车辆的中间区段而此下部区段更靠近此中间区段。这些接触部分的倾斜限定了外壳与对应内壳之间局部地观察到的接合平面的倾斜。
这些上增强件9、10具有形成具有约125x 71mm尺寸的矩形的截面YZ。这些下增强件11、12具有形成具有约88x 71mm尺寸的矩形的截面YZ,这些矩形是竖直定向的。因此,这些增强件的长形截面是竖直定向的。术语“形成”在此是指这些增强件的截面至少部分地跟随这些矩形的边:这些截面具有相互平行的竖直边,而这些截面的上部区段和下部区段具有修圆形式,这些内壳和外壳的联结部分被定位在这些上部区段和下部区段中。上面所指出的值是作为本发明的非限制性示例给出的,应当理解的是,与这些尺寸相差几个毫米的值仍然处于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这些左侧壳6、8和右侧壳5、7的子组件相对于该车辆的中间纵向竖直平面是对称的。
这些上增强件9、10在上横构件3的末端与隔板之间形成了基本上沿纵向方向X的用于力的传递和吸收的上部路径。
这些下增强件11、12在下横构件4的末端与隔板之间形成了基本上沿纵向方向X的用于力的传递和吸收的上部路径。
这些壳子组件各自在其基部提供有延伸部14、15、16、17,当在横向方向Y上观察时,这些延伸部基本上在该车辆的中间区段被联结。这些延伸部形成基本上沿该车辆的横向方向Y从这些左侧和右侧壳子组件的下边缘延伸的横撑条或横向元件。结构组件2包括提供稳定功能的中央横撑条14、15。该中央横撑条保持了该结构组件在组装之前和之后的形状。此中央横撑条14、15是由各自从这些左侧和右侧壳子组件之一延伸的两个部分形成的。这两个部分各自包括双层壳,该双层壳是由每个子组件的外壳和内壳叠置形成的。参照图5,这两个部分14、15在该中间区段中是通过形成榫接(soyage)的自由边缘的重叠来连接的。在如所示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这两个部分14、15通过粘结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如以上所提及的,根据未展示出的本发明的其他变体,固定可以通过激光或感应焊接或通过强制固定(螺母和螺栓、铆钉或等同物)来确保。
连接这些左侧和右侧壳子组件的这些延伸部还包括总体上呈L形托架形式的后部横向元件16、17,该后部横向元件的第一臂基本上水平地延伸并且其第二臂基本上竖直地延伸。此后部横向组件包括左侧部分17和右侧部分16,这些部分基本上在该车辆的中间区段中联结。这两个部分17、16各自包括双层壳,该双层壳是由每个子组件的外壳和内壳叠置形成的。这两个部分16、17是在该中间区段中通过形成榫接的自由边缘的重叠来联结的。这两个部分16、17也通过粘结的方式固定到彼此上。
结构组件2被固定到该隔板的前面。当在竖直方向上观察时,这些上增强件9、10各自以其后部部分固定到该隔板的位于其下半部的中间支撑区段上。这些下增强件11、12各自被固定到该隔板的下支撑区段上,该下支撑区段基本上位于该车辆结构的地板(未示出)的水平。该隔板可以具有相对于该下支撑区段超前的中间支撑区段的形式。这些上增强件9、10的后端于是比下增强件11、12的后端更超前,这还导致上增强件和下增强件之间的长度差异。这些上增强件与下增强件之间的、沿纵向方向X的长度比率是在60%的数量级,该比例仅是出于告知而根本不是限制性地表示出的。
每个上增强件9、10都包括一个中空后部部分,该中空后部部分被放置在形成在该隔板的中间支撑区段上的一个对应柱状物(未示出)之上。提供了额外的固定手段、特别是通过拧接的固定手段,以便将这些上增强件9、10紧固到对应柱状物。这种拧接典型地是横向或竖直地建立的,以便使得该增强件锁定在其放置在从该隔板产生的柱状物之上的位置。
前部上横构件3和下横构件4可以是金属的。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未展示出)中,这些横构件3、4或者这些横构件中的至少一者是由基于热固性或热塑性树脂基体和玻璃或碳纤维增强物的复合材料制成的。
前部上横构件3和下横构件4被对应地固定在上增强件9、10和下增强件11、12的前端。
为此,每个增强件9-12在搁靠在前部横构件3、4的末端处是由第一延伸部18、19闭合的,该第一延伸部从限定该增强件的两个壳中的一者延伸,其中从限定该增强件的两个壳中的另一者延伸的第二延伸部分20、21至少部分地在叠置第一延伸部分18、19上。延伸部18-21还包括用于固定到前部横构件3、4的装置。
在此,如在图2至图4中可更具体地看到的,对于左侧子组件6、8,每个子组件的内壳7、8包括第一上延伸部18和第一下延伸部19,这些延伸部在垂直于该车辆的纵向方向(X)的平面中延伸。如在图4和图6中可看到的,这些延伸部18、19对应地使上增强件9、10和下增强件11、12闭合。每个子组件的外壳5、6包括第二上延伸部20和第二下延伸部21,这些延伸部也在垂直于该车辆的纵向方向(X)的平面中延伸。这些第二延伸部20、21叠置在第一延伸部18、19上,如图4和图6所看到的。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这些第一延伸部18、19和第二延伸部20、21的叠置部分在外壳5、6侧延伸到增强件9-10的外部(换言之,延伸到结构元件2的外部),从而便于这些延伸部的可触及性,以便将它们固定到前部横构件3、4上。
前部横构件3、4在此通过固定装置连接到结构元件2,对于每个增强件9-12该固定装置包括:
-穿过第一延伸部18、19和第二延伸部20、21的叠置部分的两个孔口22、23(图4、图6和图7),
-拧入这些孔口中的两个固定螺栓24、25(图1、图6和图7),
-紧固到这两个延伸部20、21的两个螺母26、27(图6和图7)。
自然地,本发明不受限于特定数量的将每个增强件9-12紧固到前部横构件3、4的固定螺栓。可以提供单个固定螺栓、或者多于两个的固定螺栓。
这些螺母26、27可以被固定到第二延伸部20、21,或者例如在第二延伸部的生产过程中整合在这些第二延伸部20、21中。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这些螺母26、27被固定到固定板28,该固定板本身被固定到第二延伸部20、21。此固定板28具有在这些第一和第二延伸部到前部横构件3、4的固定区段处加固这些第一和第二延伸部的优点。
如图7和8a、b、c所示,这样的固定板28具有两个孔口29、30,每个孔口接纳一个相应的螺母26、27。这样的螺母26、27可以是例如类型的铆钉螺母。
这些固定板28可以是金属的,例如是由铝或钢制成的,或者是由复合材料(例如已经描述的类型)制成的。这些固定板可以通过模制来获得。这些固定板28可以在其与第一延伸部18、19相反的面上粘结到这些第二延伸部20、21上,或者插入到壳生产模具中以获得与这些壳整合的固定板28。
这些前部横构件3、4本身被用于引入和拧紧固定螺栓24、25的孔穿透。
在本示例中,前部横构件3、4各自形成中空本体,该中空本体包括外面3a、4a以及搁靠在这些增强件9-12上的内面3b、4b。如图6更具体地示出的,对于前部上横构件3,外面3a被用于固定螺栓24、25的通过的孔口31穿透,内面3b被用于螺栓24、25的通过和固定的孔口32穿透。换言之,这些固定螺栓24、25将前部横构件3的内面3b连接到这些增强件9、10(参见图6和图7)。这同样适用于前部下横构件4。
因此,结构元件2被相对简单地连接到这些前部横构件3、4。在组装好构成结构元件2的这些壳以及必要时对这些固定板28进行定位(第一和第二延伸部的每个叠置部上定位一个固定板)之后,每个前部横构件3、4可以被定位成面向结构元件1,使得每个前部横构件的末端的孔口31、32与这些子组件的孔口22、24重合,其中然后可以从前部横构件3、4的外部拧紧这些固定螺栓24、25。
左侧子组件6、8和右侧子组件5、7还可以承载额外的设备或部件。例如,左侧外壳6和右侧外壳5可以包括用于下悬架叉形臂(未示出)的固定托架。这些固定托架典型地是被提供在结构组件2的后角中并且在其下部部分(在该下部部分处后部横向元件16、17和这些下增强件11、12相交)。在变体中,这些固定托架还可以通过将其适配成适当的形状来整合到这些外壳5和6中。
自然,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或生产和组装变体并且包括这些手段的所有等效技术。
特别地,这些固定模式可以是基于激光或感应焊接连接、或强制固定(螺母和螺栓系统、铆钉或等同物)。
这些壳还可以通过组合来自上述那些内容的若干固定模式来在相同的区段或不同的区段中相联结。

Claims (10)

1.一种机动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1),包括一个结构组件(2)和至少一个前部横构件(3,4),其特征在于,该结构组件(2)包括彼此接触的至少一个外壳(5,6)和至少一个内壳(7,8),这些壳(5-8)被成形为在该车辆的每一侧限定至少一个增强件(9-12),该至少一个增强件具有基本上在该车辆的纵向方向(X)上延伸的中空套管的总体形状,每个增强件(9-12)在搁靠在该前部横构件(3,4)上的末端处都是由第一延伸部(18,19)闭合的,该第一延伸部从限定该增强件的两个壳中的一者延伸,从限定该增强件的两个壳中的另一者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0,21)至少部分地叠置在该第一延伸部(18,19)上,所述延伸部(18-21)包括用于固定到所述前部横构件(3,4)的装置(22-28)。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延伸部(18-21)的叠置部分延伸到该增强件(9-12)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之一所述的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延伸部(18-21)的叠置部分在所述至少一个外壳(5,6)这侧延伸到该增强件(9-12)的外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延伸部(18-21)的叠置部分在垂直或基本上垂直于该车辆的纵向方向(X)的一个平面中延伸。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1),其特征在于,这些固定装置(22-28)包括穿过所述第一和第二延伸部(18-21)的叠置部分的至少一个孔口(22,23),所述孔口(22,23)接纳一个固定螺栓(24,25),该固定螺栓与紧固到最远离所述横构件(3,4)的延伸部(20,21)的一个螺母(26,27)接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部部分(1),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26,27)被固定到一个固定板(28)或者是与该固定板成一体的,该固定板被紧固到最远离所述横构件(3,4)的延伸部(20,21)。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前部部分(1),其特征在于,该固定板(28)是与最远离所述横构件(3,4)的延伸部(20,21)整合的。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前部部分(1),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构件(3,4)形成一个中空本体,该中空本体包括一个外面(3a,4a)和搁置在这些增强件(9-12)上的一个内面(3b,4b),并且在于所述固定螺栓(24,25)将所述内面(3b,4b)紧固到这些第一和第二延伸部(18,21)的所述叠置部分,该横构件的所述外面(3a,4a)包括用于所述固定螺栓(24,25)的通过和拧紧的一个孔口(31)。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1),其特征在于,该结构组件(2)是由基于热固性或热塑性树脂基体和玻璃或碳纤维增强物的复合材料制成的。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1),其特征在于,该结构组件(2)首先包括一个左侧外壳(6)和一个右侧外壳(5)并且其次包括一个左侧内壳(8)和一个右侧内壳(7),这些壳被成对地联结在左侧和右侧以便形成一个具有外壳和内壳(6,8)的左侧子组件和一个具有外壳和内壳(5,7)的右侧子组件。
CN201580041280.3A 2014-06-10 2015-06-04 机动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 Active CN1065736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1455250A FR3021944B1 (fr) 2014-06-10 2014-06-10 Partie avant de la structur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FR1455250 2014-06-10
PCT/FR2015/051482 WO2015189503A1 (fr) 2014-06-10 2015-06-04 Partie avant de la structure d'un vehicule automobi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3650A true CN106573650A (zh) 2017-04-19
CN106573650B CN106573650B (zh) 2019-01-15

Family

ID=512258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1280.3A Active CN106573650B (zh) 2014-06-10 2015-06-04 机动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154842B1 (zh)
CN (1) CN106573650B (zh)
FR (1) FR3021944B1 (zh)
WO (1) WO201518950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93045B1 (fr) * 2019-02-27 2022-07-22 Renault Sas Dispositif de protection pour un véhicule automobile, le dispositif comprenant une traverse avant
DE102022126993B3 (de) * 2022-10-14 2023-12-0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Vorderwagenstruktur für kraftfahrzeu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06107A1 (en) * 2006-11-03 2008-05-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Progressive Energy Absorber
FR2936469A1 (fr) * 2008-09-26 2010-04-02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tructure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e telle structure avant
EP2380782A1 (fr) * 2010-04-26 2011-10-26 Faurecia Bloc Avant Ensemble structurel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prolonges de berceau associées
CN103043109A (zh) * 2011-10-11 2013-04-17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结构
CN103635377A (zh) * 2011-07-06 2014-03-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12950B1 (fr) * 1993-11-25 1995-12-29 Gec Alsthom Transport Sa Dispositifs et procédé d'amortissement de choc, ossature et véhicule comportant de tels dispositifs d'amortissement de choc.
DE102004008435B4 (de) * 2004-02-19 2008-11-13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Im Bereich der Crashbox verstärkter Querträg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06107A1 (en) * 2006-11-03 2008-05-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Progressive Energy Absorber
FR2936469A1 (fr) * 2008-09-26 2010-04-02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Structure avant de vehicule automobile et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e telle structure avant
EP2380782A1 (fr) * 2010-04-26 2011-10-26 Faurecia Bloc Avant Ensemble structurel avant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et prolonges de berceau associées
CN103635377A (zh) * 2011-07-06 2014-03-12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103043109A (zh) * 2011-10-11 2013-04-17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189503A1 (fr) 2015-12-17
EP3154842A1 (fr) 2017-04-19
FR3021944A1 (fr) 2015-12-11
FR3021944B1 (fr) 2016-05-27
CN106573650B (zh) 2019-01-15
EP3154842B1 (fr) 2018-1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90047B2 (en) Front par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107010125B (zh) 车辆地板结构
CN102803049B (zh) 包括底盘框和车体的机动车
US9139229B2 (en) Structure for rear part of vehicle body
US20140232143A1 (en) Axle Support of a Vehicle, Said Support Consisting of Fiber-Reinforced Plastic Material
JP2015514632A (ja) 電力供給バッテリのための、外部応力に対する強化要素
US8801080B2 (en) Crash structure for attachment to a front subframe for a motor vehicle
JP6737243B2 (ja) 車両下部構造
CN105848943A (zh) 车辆用电池搭载结构
KR100929527B1 (ko) 프론트 사이드 멤버 어셈블리
CN103144673B (zh)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汽车
CN103974875A (zh) 车身结构
CN206579590U (zh) 用于机动车的碰撞吸能盒和包括该碰撞吸能盒的防撞梁
KR101485978B1 (ko) 앞 차체 구조
KR20130129435A (ko) 앞 차체 구조
CN107020939A (zh) 用于车辆‑动力设备的设备支承单元
US20170259853A1 (en) Vehicle fram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the same
US11110787B2 (en) Structural enhancements of an electric vehicle
CN106143033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悬挂装置
JP2005505471A (ja) 車両ボディ
CN105966459A (zh) 用于车辆的车架及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106573650A (zh) 机动车辆结构的前部部分
JP6247753B2 (ja) 繊維強化材料からなる補強部材を有する自動車のアクスルキャリア
JP5228781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US20100084843A1 (en) Vehicle body of a convertible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