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87314B - 车用空调装置及具备该车用空调装置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用空调装置及具备该车用空调装置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87314B
CN106687314B CN201580047173.1A CN201580047173A CN106687314B CN 106687314 B CN106687314 B CN 106687314B CN 201580047173 A CN201580047173 A CN 201580047173A CN 106687314 B CN106687314 B CN 1066873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wind path
motor
air conditioner
adv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717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87314A (zh
Inventor
山村彰纪
浦川正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687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873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87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873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28Constructional lay-out of the devices in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57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H1/00371Air-condition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vehicles for vehicles carrying large numbers of passengers, e.g. bu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421Driving arrangements for parts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 B60H1/00428Driving arrangements for parts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electr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14Details of air conditioning housings
    • B60H1/00521Mounting or fastening of components in housings, e.g. heat exchangers, fans, electronic regul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27/00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air-conditioning
    • B61D27/0018Air-conditioning means, i.e. combining at least two of the following ways of treating or supplying air, namely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1/00557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 B60H1/00564Details of ducts or cables of air du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078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 B60H2001/00099Assembling, manufacturing or layout details comprising additional ventila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2001/00114Heating or cooling details
    • B60H2001/00135Deviding walls for separate air flo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507Details, e.g. mounting arrangements, desaeration devices
    • B60H2001/00614Cooling of electronic units in air strea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提高了节能性的车用空调装置。此外,获得具备这种车用空调装置的车辆。本发明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1)包括:冷却器,该冷却器配置于第1风路;及第1送风机,该第1送风机具有电动机和配置于第1风路的风扇,利用电动机驱动风扇,产生通过第1风路且流入到车室内的气流,电动机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1风路的外侧。

Description

车用空调装置及具备该车用空调装置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空调装置及具备该车用空调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车用空调装置,例如包括:通过利用配管将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装置、负载侧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及在配置有负载侧热交换器的风路产生流入到车室内的气流的送风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公昭63-3219号公报(第3栏第26行~第4栏第16行、图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现有的车用空调装置中,在配置有负载侧热交换器的风路上配置送风机的电动机,因此,在使负载侧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即冷却器)起作用而向车室内提供冷气时,该冷气因电动机的排热而变暖,车用空调装置的制冷能力下降。即,在现有的车用空调装置中,存在节能性较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问题为背景而完成的,获得一种提高了节能性的车用空调装置。此外,获得具备这种车用空调装置的车辆。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包括:冷却器,该冷却器配置于第1风路;及第1送风机,该第1送风机具有电动机和配置于所述第1风路的风扇,利用所述电动机使所述风扇驱动,产生通过所述第1风路且流入到车室内的气流,所述电动机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1风路的外侧。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中,电动机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通过冷却器且流入到车室内的气流所通过的第1风路的外侧。因此,在向车室内提供冷气时,可抑制该冷气因电动机的排热而变暖,从而提高节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2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负载侧送风机的安装状态和电动机的排热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负载侧送风机的安装状态和电动机的排热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负载侧送风机的安装状态和电动机的排热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负载侧送风机的安装状态和电动机的排热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6是用于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负载侧送风机的安装状态和电动机的排热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可适用于铁路车厢,也可适用于大型巴士,还可适用于除此以外的车辆。此外,以下说明的结构、动作等为一个示例,本发明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动作等的情况。此外,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类似构件或部分标注同一标号,或省略标号的标注。此外,对于详细结构,适当简化或省略图示。此外,对于重复说明,适当进行简化或省略。
实施方式1
下面,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进行说明。
<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及动作>
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1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的图。另外,图1中,利用带黑的实线箭头表示制冷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向,利用带黑的虚线箭头表示制热运行时的制冷剂的流向,利用实线表示制冷运行时的流路切换装置22的流路,利用虚线表示制热运行时的流路切换装置22的流路。
如图1所示,车用空调装置1包括制冷剂循环回路11、热源侧送风机12、负载侧送风机13及控制部14。车用空调装置1能切换制冷运行和制热运行。车用空调装置1也可仅进行制冷运行。热源侧送风机1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送风机”。负载侧送风机1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送风机”。
制冷剂循环回路11例如通过利用配管将压缩机21、流路切换装置22、热源侧热交换器23、膨胀装置24、负载侧热交换器25连接而成。流路切换装置22例如为四通阀,在制冷运行时,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3连通,在制热运行时,使压缩机21的排出侧和负载侧热交换器25连通。热源侧热交换器23在制冷运行时作为冷凝器起作用,在制热运行时作为蒸发器起作用。负载侧热交换器25在制冷运行时作为蒸发器(即冷却器)起作用,在制热运行时作为冷凝器起作用。负载侧热交换器25相当于本发明的“冷却器”。
热源侧送风机12具有热源侧电动机31和连接到热源侧电动机31的热源侧风扇32。热源侧送风机12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3配置于车辆50的热源室51。若利用热源侧电动机31对热源侧风扇32进行驱动,则产生从车外流入到热源室51、从热源室51流出到车外的热源侧气流91。热源侧气流91与流过热源侧交换器23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负载侧送风机13具有负载侧电动机41和连接到负载侧电动机41的负载侧风扇42。负载侧送风机13和负载侧热交换器25配置于车辆50的负载室52。若利用负载侧电动机41对负载侧风扇42进行驱动,则产生从车内流入到负载室52、从负载室52流出到车内的负载侧气流92。负载侧气流92与流过负载侧交换器25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负载侧电动机41相当于本发明的“电动机”。负载侧风扇42相当于本发明的“风扇”。
控制部14负责车用空调装置1的所有动作。控制部14例如可由微处理器单元等构成,还可由能进行固件等的更新的构件构成,还可以是由来自CPU等的指令执行的程序模块等。
图2是用于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负载侧送风机的安装状态和电动机的排热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另外,图2中,仅图示部分设备。
如图2所示,热源室51和负载室52并排设置。
在热源室51的内侧形成有流入侧及流出侧与车外连通且使热源侧气流91通过的热源侧风路81。热源侧送风机12和热源侧交换器23可配置于经由管道等连接的各个室,在此情况下,配置有热源侧送风机12的室的内侧、管道等的内侧、配置有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室的内侧成为热源侧风路81。热源侧风路8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风路”。
在负载室52的内侧形成有流入侧及流出侧与车室内连通且使负载侧气流92通过的负载侧风路82。负载侧送风机13和负载侧交换器25可配置于经由管道等连接的各个室,在此情况下,配置有负载侧送风机13的室的内侧、管道等的内侧、配置有负载侧热交换器25的室的内侧成为负载侧风路82。负载侧风路8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风路”。
在负载室52的内侧形成有流入侧与车外连通、流出侧与热源室51内即热源侧风路81连通的电动机排热风路83。若利用热源侧电动机31对热源侧风扇32进行驱动,则产生从车外流入到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且通过电动机排热风路83、从热源侧风路81的流出侧流出到车外的电动机排热气流93。电动机排热风路8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风路”。
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与形成于重力方向下侧的开口61、例如形成于负载室52的底面的开口61连通,热源侧风路81的流出侧与形成于重力方向上侧的开口62、例如形成于热源室51的上表面的开口62连通。
负载侧送风机13通过将形成于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周面的凸缘部41a固定于将负载侧风路82和电动机排热风路83划分的构件、即负载侧风路82的外壁82a来进行保持。此外,负载侧送风机13在负载侧风扇42位于负载侧风路82的内侧、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内侧的状态下进行保持。凸缘部41a与外壁82a之间由密封构件15进行密封。
<车用空调装置的作用>
对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车用空调装置1包括:负载侧热交换器25、即冷却器,其配置于负载侧风路82;及负载侧送风机13,其具有负载侧电动机41和配置于负载侧风路82的负载侧风扇42,利用负载侧电动机41使负载侧风扇42驱动,产生通过负载侧风路82且流入到车室内的负载侧气流92,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负载侧风路82的外侧。因此,在向车室内提供冷气时,可抑制该冷气因负载侧电动机41的排热而变暖,从而提高车用空调装置1的节能性。另外,根据负载侧电动机41的排热量,可预计几个%~十几个%左右的制冷能力的提高。
此外,车用空调装置1中,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部空气通过的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内侧。因此,可在不追加冷却器等设备的情况下冷却负载侧电动机41,车用空调装置1的成本降低,且车用空调装置1的节能性提高。
此外,车用空调装置1包括制冷剂循环回路11和产生通过热源侧风路81且流出到车外的热源侧气流91的热源侧送风机12,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与车外连通,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出侧与热源侧风路81连通。因此,可在不追加用于产生电动机排热气流93的送风机等的情况下冷却负载侧电动机41,车用空调装置1的成本降低。此外,在车辆50停车时能冷却负载侧电动机41,车用空调装置1的可靠性提高。
此外,车用空调装置1中,负载侧送风机13通过将形成于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周面的凸缘部41a固定于负载侧风路82的外壁82a来进行保持,凸缘部41a与外部82a之间由密封构件15进行密封。因此,可抑制与外部空气一起流入到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水等从凸缘部41a与外壁82a之间侵入到负载侧风路82。
此外,车用空调装置1中,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与形成于重力方向下侧的开口61连通,热源侧风路81的流出侧与形成于重力方向上侧的开口62连通。因此,电动机排热气流93从重力方向的下侧向上侧通过,负载侧电动机41的排热效率提高。
实施方式2
下面,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进行说明。
另外,与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重复的说明适当进行简化或省略。
<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及动作>
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3是用于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负载侧送风机的安装状态和电动机的排热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另外,图3中,仅图示部分设备。此外,图3中,以带斜线的箭头表示车辆50的前进方向。
如图3所示,在负载室52的内侧形成有流入侧与车外连通、流出侧与车外连通的电动机排热风路83。若车辆50沿前进方向行驶,则产生从车外流入到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且通过电动机排热风路83、从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出侧流出到车外的电动机排热气流93。
负载侧送风机13通过将形成于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周面的凸缘部41a固定于将负载侧风路82和电动机排热风路83划分的构件、即负载侧风路82的外壁82a来进行保持。此外,负载侧送风机13在负载侧风扇42位于负载侧风路82的内侧、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内侧的状态下进行保持。凸缘部41a与外壁82a之间由密封构件15进行密封。
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与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上沿着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开口63、例如形成于负载室52的侧面的开口63连通,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出侧与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上沿着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开口64、例如形成于负载室52的侧面的开口64连通。开口6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开口”。开口64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开口”。
在开口63的周缘上的位于车辆50的前进方向后方的区域,设置有朝车辆50的外侧突出的引导板71。在开口64的周缘上的位于车辆50的前进方向前方的区域,设置有朝车辆50的外侧突出的引导板72。引导板7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1突出部”。引导板7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突出部”。
<车用空调装置的作用>
对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车用空调装置1中,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及流出侧与车外连通。因此,可在不增加热源侧送风机12的负担的情况下冷却负载侧电动机41,车用空调装置1的节能性提高。
此外,车用空调装置1中,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与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上沿着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开口63连通,在开口63的周缘上的位于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后方的区域设置有朝车辆50的外侧突出的引导板71。因此,可利用行驶风来冷却负载侧电动机41,车用空调装置1的节能性提高。
此外,车用空调装置1中,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出侧与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上沿着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开口64连通,在开口64的周缘上的位于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前方的区域设置有朝车辆50的外侧突出的引导板72。因此,即使在车辆50后退时,也能冷却负载侧电动机41,车用空调装置1的可靠性提高。
实施方式3
下面,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进行说明。
另外,与实施方式1及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重复的说明适当进行简化或省略。
<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及动作>
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4是用于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负载侧送风机的安装状态和电动机的排热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另外,图4中,仅图示部分设备。此外,图4中,以带斜线的箭头表示车辆50的前进方向。
如图4所示,在负载室52的内侧形成有流入侧与车外连通、流出侧与车外连通的电动机排热风路83。若车辆50沿前进方向行驶,则产生从车外流入到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且通过电动机排热风路83、从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出侧流出到车外的电动机排热气流93。
负载侧送风机13通过将形成于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周面的凸缘部41a固定于将负载侧风路82和电动机排热风路83划分的构件、即负载侧风路82的外壁82a来进行保持。此外,负载侧送风机13在负载侧风扇42位于负载侧风路82的内侧、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内侧的状态下进行保持。凸缘部41a与外壁82a之间由密封构件15进行密封。
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与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上朝向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前方的区域形成的开口65、例如形成于负载室52的正面的开口65连通,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出侧与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上沿着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开口66、例如形成于负载室52的侧面的开口66连通。开口6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开口”。开口66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开口”。
在开口66的周缘上的位于车辆50的前进方向前方的区域,设置有朝车辆50的外侧突出的引导板73。引导板73相当于本发明的“第2突出部”。
<车用空调装置的作用>
对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车用空调装置1中,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与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上朝向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前方的区域形成的开口65连通。因此,与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与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中沿着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开口63连通的情况相比,流入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外部空气变多,冷却负载侧电动机41的可靠性提高,车用空调装置1的可靠性提高。
此外,车用空调装置1中,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出侧与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中沿着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开口66连通,在开口66的周缘中的位于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前方的区域设置有朝车辆50的外侧突出的引导板73。因此,即使在车辆50后退时,也能冷却负载侧电动机41,车用空调装置1的可靠性提高。
实施方式4
下面,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进行说明。
另外,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重复的说明适当进行简化或省略。
<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及动作>
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5是用于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负载侧送风机的安装状态和电动机的排热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另外,图5中,仅图示部分设备。此外,图5中,以带斜线的箭头表示车辆50的前进方向。
如图5所示,负载侧送风机13通过将形成于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周面的凸缘部41a固定于负载室52的外壁、即负载侧风路82的外壁82a来进行保持。此外,负载侧送风机13在负载侧风扇42位于负载室52的内侧、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朝负载室52的外侧、即车辆50的外侧突出的状态下进行保持。若车辆50沿前进方向行驶,则成为与从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前方朝后方产生电动机排热气流93同样的状态。凸缘部41a与外壁82a之间由密封构件15进行密封。
负载侧电动机41由覆盖构件16覆盖,该覆盖构件16在外表面中朝向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前方的区域形成有开口67,在外表面中朝向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后方的区域形成有开口68。开口67及开口68各自相当于本发明的“第4开口”。
<车用空调装置的作用>
对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车用空调装置1中,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朝车辆50的外侧突出。因此,与在负载室52形成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情况相比,结构简化,车用空调装置1的制造性提高。此外,在车辆50停车时能冷却负载侧电动机41,车用空调装置1的可靠性提高。
此外,车用空调装置1中,负载侧电动机41由覆盖构件16覆盖,该覆盖构件16在外表面上朝向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前方的区域形成有开口67,在外表面上朝向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后方的区域形成有开口68。因此,负载侧电动机41受到保护,车用空调装置1的可靠性提高。
实施方式5
下面,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进行说明。
另外,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重复的说明适当进行简化或省略。
<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及动作>
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6是用于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负载侧送风机的安装状态和电动机的排热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另外,图6中,仅图示部分设备。此外,图6中,以带斜线的箭头表示车辆50的前进方向。
如图6所示,在负载室52的内侧形成有流入侧与车外连通、流出侧与车外连通的电动机排热风路83。负载侧送风机13通过将形成于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周面的凸缘部41a固定于将负载侧风路82和电动机排热风路83划分的构件、即负载侧风路82的外壁82a来进行保持。此外,负载侧送风机13在负载侧风扇42位于负载侧风路82的内侧、负载侧电动机41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内侧的状态下进行保持。凸缘部41a与外壁82a之间由密封构件15进行密封。
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与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中沿着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开口69、例如形成于负载室52的侧面的开口69连通,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出侧与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上沿着车辆50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开口70、例如形成于负载室52的侧面的开口70连通。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例如与形成于负载室52的下表面的开口69连通,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出侧例如与形成于负载室52的上表面的开口70连通。在这种情况下,电动机排热气流93从重力方向的下侧向上侧通过,负载侧电动机41的排热效率提高。开口70相当于本发明的“第3开口”。
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中的、位于车辆50的前进方向上的开口70的前方的区域,设置有凹陷部74。此外,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上的、位于车辆50的前进方向上的开口70的后方的区域,设置有凹陷部75。凹陷部74和凹陷部75也可以相连。
若车辆50沿前进方向高速行驶,则在车辆50的前进方向上的开口70的前方,行驶风被引导至凹陷部74,通过开口70的侧边的行驶风产生剥离,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出侧的静压下降,产生从车外流入到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入侧并通过电动机排热风路83、从电动机排热风路83的流出侧流出到车外的电动机排热气流93。即使在车辆50后退时,行驶风也被引导至凹陷部75,通过开口70的侧边的行驶风产生剥离,产生电动机排热气流93
<车用空调装置的作用>
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车用空调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车用空调装置1中,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中的、位于车辆50的前进方向上的开口70的前方的区域,设置有凹陷部74。因此,可在不增加热源侧送风机12的负担的情况下冷却负载侧电动机41,车用空调装置1的节能性提高。
此外,车用空调装置1中,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中的、位于车辆50的前进方向上的开口70的前方及后方的区域,设置有凹陷部74、75。因此,即使在车辆50后退时,也能冷却负载侧电动机41,车用空调装置1的可靠性提高。
以上对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例如,可以对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各自追加其他实施方式的全部或一部分,或者将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5各自的一部分置换成其他实施方式的一部分。
例如,实施方式3中,例如在车辆50为不会后退的车辆的情况、大型巴士之类的后退频度较少的车辆的情况下,可不设置引导板73,在车辆50的外表面中的位于车辆50的前进方向上的开口66的前方的区域设置凹陷部74。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空气容易流入到电动机排热风路83,负载侧电动机41的排热效率提高。
标号说明
1 车辆用空调装置、11 制冷剂循环回路、12 热源侧送风机、13 负载侧送风机、14控制部、15 密封构件、16 覆盖构件、21 压缩机、22 流路切换装置、23 热源侧热交换器、24膨胀装置、25 负载侧热交换器、31 热源侧电动机、32 热源侧风扇、41 负载侧电动机、41a凸缘部、42 负载侧风扇、50 车辆、51 热源室、52 负载室、61~70 开口、71~73 引导板、74、75 凹陷部、81 热源侧风路、82 负载侧风路、82a 外壁、83 电动机排热风路、91 热源侧气流、92 负载侧气流、93 电动机排热气流。

Claims (14)

1.一种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1风路,该第1风路配置有冷却器;
第2风路,该第2风路构成为与所述第1风路独立的风路,且供外部空气通过;及
第1送风机,该第1送风机具有电动机和配置于所述第1风路的风扇,利用所述电动机驱动所述风扇,产生通过所述第1风路且流入到车室内的气流,
所述电动机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2风路的内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制冷剂循环回路,该制冷剂循环回路通过利用配管将压缩机、配置于第3风路的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装置、作为所述冷却器的负载侧热交换器连接而成;及
第2送风机,该第2送风机产生通过所述第3风路并流出到车外的气流,
所述第2风路的流入侧与车外连通,
所述第2风路的流出侧与所述第3风路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风路的流入侧及流出侧与车外连通。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风路的流入侧与在车辆的外表面上沿着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第1开口连通,
在所述第1开口的周缘上的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后方的区域,形成有第1突出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风路的流入侧与在车辆的外表面上朝向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前方的区域形成的第2开口连通。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风路的流出侧与在车辆的外表面上沿着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第3开口连通,
在所述第3开口的周缘上的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前方的区域,形成有第2突出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风路的流出侧与在车辆的外表面上沿着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第3开口连通,
在所述第3开口的周缘上的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前方的区域,形成有第2突出部。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风路的流出侧与在车辆的外表面中沿着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第3开口连通,
在车辆的外表面上的、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上的所述第3开口的前方的区域,形成有凹陷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风路的流出侧与在车辆的外表面中沿着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第3开口连通,
在车辆的外表面上的、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上的所述第3开口的前方的区域,形成有凹陷部。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风路的流出侧与在车辆的外表面上沿着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区域形成的第3开口连通,
在车辆的外表面上的、位于车辆的前进方向上的所述第3开口的前方及后方的区域,形成有凹陷部。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朝车辆的外侧突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机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覆盖构件覆盖,
在所述覆盖构件的外表面上的朝向车辆的前进方向的前方的区域及朝向后方的区域,形成有第4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送风机通过将形成于所述电动机的外周面的凸缘部固定于所述第1风路的外壁来进行保持,
所述凸缘部与所述外壁之间由密封构件进行了密封。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备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用空调装置。
CN201580047173.1A 2014-09-11 2015-05-01 车用空调装置及具备该车用空调装置的车辆 Active CN1066873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85099 2014-09-11
JP2014-185099 2014-09-11
PCT/JP2015/063109 WO2016038930A1 (ja) 2014-09-11 2015-05-01 車両用空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87314A CN106687314A (zh) 2017-05-17
CN106687314B true CN106687314B (zh) 2019-08-02

Family

ID=554586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7173.1A Active CN106687314B (zh) 2014-09-11 2015-05-01 车用空调装置及具备该车用空调装置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00918B2 (zh)
EP (1) EP3192683B1 (zh)
JP (1) JP6239135B2 (zh)
CN (1) CN106687314B (zh)
WO (1) WO20160389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28764B1 (ko) * 2017-11-22 2022-08-05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27221A (ja) * 1994-10-31 1996-05-21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H09216510A (ja) * 1996-02-13 1997-08-19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0304378A (ja) * 1999-04-23 2000-11-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コンデンサ、冷媒系及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1342998A (ja) * 2000-06-01 2001-12-14 Calsonic Kansei Corp 自動車用送風装置
JP2004217024A (ja) * 2003-01-14 2004-08-05 Denso Corp 送風ユニット
CN1853971A (zh) * 2005-04-21 2006-11-0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冷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32663C (de) 1934-11-18 1936-07-11 Paul H Mueller Dr Ing Vorrichtung zum Kuehlen des Antriebsmotors eines Propellergeblaeses zur Foerderung heisser Gase
US2780077A (en) * 1954-07-21 1957-02-05 Gen Motors Corp Vehicle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JPS633219A (ja) 1986-06-24 1988-01-0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位置検出装置
DE4104034A1 (de) * 1991-02-09 1992-08-13 Opel Adam Ag Geblaese sowie klimaanlage mit einem solchen geblaese
JP2616285B2 (ja) 1991-07-24 1997-06-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零相電流検出装置
SE508811C2 (sv) * 1993-08-04 1998-11-09 Electrolux Sarl Fordon med ett absorptionskylskåp
DE10002231A1 (de) * 2000-01-20 2001-08-02 Bosch Gmbh Robert Gebläsemotor
JP2002144855A (ja) * 2000-11-07 2002-05-22 Zexel Valeo Climate Control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3971349B2 (ja) 2003-06-27 2007-09-05 アスモ株式会社 車両空調用モータの防水構造
JP4325668B2 (ja) * 2006-12-25 2009-09-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調装置
WO2012164619A1 (ja) 2011-06-01 2012-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US9541322B2 (en) 2011-12-27 2017-01-1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27221A (ja) * 1994-10-31 1996-05-21 Nippondenso Co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H09216510A (ja) * 1996-02-13 1997-08-19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0304378A (ja) * 1999-04-23 2000-11-02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コンデンサ、冷媒系及び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1342998A (ja) * 2000-06-01 2001-12-14 Calsonic Kansei Corp 自動車用送風装置
JP2004217024A (ja) * 2003-01-14 2004-08-05 Denso Corp 送風ユニット
CN1853971A (zh) * 2005-04-21 2006-11-01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冷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92683B1 (en) 2020-08-12
EP3192683A1 (en) 2017-07-19
EP3192683A4 (en) 2018-04-11
US20170232814A1 (en) 2017-08-17
JP6239135B2 (ja) 2017-11-29
JPWO2016038930A1 (ja) 2017-04-27
US10500918B2 (en) 2019-12-10
CN106687314A (zh) 2017-05-17
WO2016038930A1 (ja) 2016-03-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89417B1 (ko) 차량의 온도 조절장치
CN103287253B (zh) 液-液冷却型混合动力汽车用电池冷却系统
CN103496319B (zh)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温度调控装置
CN205678782U (zh) 节能型三维热管机柜空调器
CA2994913C (en) Portable air conditioner
CN102271943A (zh) 车辆用空调装置
JP2012237499A (ja) 蓄熱除霜装置
CN107791783A (zh) 一种新能源电动车热管理系统和热管理方法
CN109334392A (zh)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06018882U (zh) 一种双冷源新型背板热管制冷空调系统
WO2018076185A1 (zh) 一种制冷热泵型无霜空调室外机
CN102506479A (zh) 一种空调系统
CN105882353B (zh) 节电型车用空调
CN104266417B (zh) 多联机在高温环境下的制冷运行方法
CN106687314B (zh) 车用空调装置及具备该车用空调装置的车辆
CN104010917B (zh) 车用空调装置
CN105757808B (zh) 一体式风扇空调
JP200923643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205678774U (zh) 高能效三维热管机柜空调器
CN209022722U (zh) 车辆及其热管理系统
CN209326142U (zh) 空调
CN208428925U (zh) 一种电动汽车的空调电池换热系统
JP2012116415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CN104075392A (zh) 用于轨道车辆空调的双循环冷凝器混排制冷机组
KR101520328B1 (ko) 차량용 히트 펌프 시스템의 제어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