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686967A -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686967A
CN106686967A CN201610951600.5A CN201610951600A CN106686967A CN 106686967 A CN106686967 A CN 106686967A CN 201610951600 A CN201610951600 A CN 201610951600A CN 106686967 A CN106686967 A CN 1066869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nsion force
absence
supply device
power supply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516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686967B (zh
Inventor
江口亮司
山村达雄
沟上大辅
林崎昌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6869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869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6869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6869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084Containers and magazines for components, e.g. tube-like magazin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1Loading or unloading of con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8Monitoring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 H05K13/082Integration of non-optical monitoring devices, i.e. using non-optical inspection means, e.g. electrical means, mechanical means or X-ray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124On flat or curved insulated base, e.g., printed circuit, etc.
    • Y10T29/4913Assembling to base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e.g., capacitor,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式馈送器(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该带式馈送器将收纳部件并由盖带覆盖的载带搬运至部件取出位置,在部件取出位置的跟前剥离盖带,并将被收纳的部件供给至部件安装装置。带式馈送器(部件供给装置)具有:对有无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的张力进行检测的光控开关(检测部);对光控开关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进行存储的馈送器存储部(存储部);以及基于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来决定向带式馈送器供给的电源被再次接通时的处理动作的动作决定部(决定部)。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收纳有部件的载带进行间距进给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部件安装装置中的部件的供给装置,已知有带式馈送器。带式馈送器通过对保持有部件的载带进行间距进给,向部件安装机构的基于安装头的部件取出位置供给部件,在部件安装装置的部件供给部的插槽(slot)中排列配置有多个带式馈送器。另外,载带以被卷绕收纳于供给卷盘的状态供给,作业者在读取供给卷盘所附带的条形码并确认为补给对象的部件之后,将其向带式馈送器补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由此,带式馈送器及向该带式馈送器补给的载带所保持的部件的种类、数量等信息被关联起来。
在改变所生产的安装基板的种类时,进行所谓的换批调整,该换批调整是为了从部件供给部供给在下一次生产的安装基板上安装的部件而准备的。在换批调整中,进行如下的作业:从部件供给部拆下对不在下一次生产的安装基板上安装的部件进行供给的带式馈送器,向空出的插槽安装用于供给要安装的部件的其他带式馈送器。所拆下的带式馈送器以安装于其他的部件安装装置、或者安装于保管台车等的状态被保管。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8466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将收纳部件且由盖带覆盖的载带搬运至部件取出位置,在所述部件取出位置的跟前剥离所述盖带,并将被收纳的所述部件供给至部件安装装置,其中,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检测部,其检测有无作用于被剥离的所述盖带的张力;存储部,其对所述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张力的有无进行存储;以及决定部,其基于检测到的所述张力的有无,来决定向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源被再次接通时的处理动作。
本发明的部件供给方法是使用如下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方法,该部件供给装置将收纳部件且由盖带覆盖的载带搬运至部件取出位置,在所述部件取出位置的跟前剥离所述盖带,并将被收纳的所述部件供给至部件安装装置,其中,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进行如下处理:检测有无作用于被剥离的所述盖带的张力;对检测到的所述张力的有无进行存储;基于检测到的所述张力的有无,来决定向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源被再次接通时的处理动作。
根据本发明,能够防止因在电源切断中载带相对于带式馈送器装卸而引起的部件的误供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系统的结构说明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A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的结构说明图。
图4B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载带的构造说明图。
图4C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的部件取出位置附近的放大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的间距进给机构以及盖带进给机构的构造说明图。
图6A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系统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6B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中的对电源切断前的带式馈送器状态进行存储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中的复原处理动作的流程图。
图10A是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中的复原处理动作的决定进行说明的图。
图10B是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中的复原处理动作的决定进行说明的图。
图11A是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中的复原处理动作的决定进行说明的图。
图11B是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中的复原处理动作的决定进行说明的图。
图12A是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中的复原处理动作的决定进行说明的图。
图12B是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部件供给方法中的复原处理动作的决定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简单说明现有的装置中的问题点。
包括专利文献1在内的在先技术中,在带式馈送器从部件安装装置拆下而被保管的状态下,存在接下来所述的课题。即,在从部件安装装置拆下并切断电源的状态下,载带相对于带式馈送器的装卸未被记录。因此,在切断了电源的状态下使载带从带式馈送器脱落之后,在错误地装配有其他的载带的情况下,也可能存在如下情况:由于部件安装装置基于在电源被切断之前所存储的关联信息而进行生产,因此将错误的部件安装于基板。
对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因在电源切断中载带相对于带式馈送器装卸而引起的部件的误供给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所述的结构、形状等仅是用于说明的例示,能够根据部件安装系统的规格而适宜变更。以下,对在所有的附图中对应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图2以及后述的一部分中,作为在水平面内相互正交的2轴方向,示出基板搬运方向的X方向(图2中的左右方向)、与基板搬运方向正交的Y方向(图2中的前后方向)。在图3以及后述的一部分中,作为与水平面正交的高度方向而示出Z方向。Z方向是部件安装系统设置于水平面上的情况下的上下方向或者正交方向。
首先,参照图1对部件安装系统进行说明。在图1中,部件安装系统1为如下结构:将印刷装置M1、部件安装装置M2~M4、回流焊装置M5的各装置连结并通过通信网络2连接,利用管理计算机3来控制整体。部件安装系统1具有在基板上安装部件而制造安装基板的功能。
印刷装置M1将糊状的焊料丝网印刷于在基板上形成的部件接合用的电极。部件安装装置M2~M4进行利用安装头从在部件供给部上排列的带式馈送器等零件馈送器取出部件并移送搭载于基板的部件安装作业。然后,部件安装后的基板被输送至回流焊装置M5,将安装于基板的部件焊接于基板,由此制造安装基板。
接下来,参照图2、图3,对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局部地示出图2中的A-A剖面。部件安装装置M2~M4具有将从部件供给机构供给来的部件安装于基板的功能。在图2中,在基台4的中央,沿X方向配设有基板搬运机构5。基板搬运机构5对从上游侧搬入的基板6进行搬运,并将其定位保持于为了执行部件安装作业而设定的安装工作台。在基板搬运机构5的两侧配置有部件供给部7,在各个部件供给部7并列地装配有多个带式馈送器8。带式馈送器8通过在带进给方向上对收纳有部件的载带进行间距进给,由此向以下说明的部件安装机构的基于安装头的部件取出位置供给部件。
在基台4上表面中的X方向的一方侧的端部,配设有具有直线驱动机构的Y轴移动台9。在Y轴移动台9上,同样地具有直线驱动机构的2个X轴移动台10沿Y方向移动自如地结合。安装头11分别沿X方向移动自如地装配在2个X轴移动台10上。安装头11是具有多个保持头11a的多连型安装头,如图3所示,在各个保持头11a的下端部,装配有吸附并保持部件且能够单独地升降的吸附嘴11b。
通过驱动Y轴移动台9、X轴移动台10,使安装头11沿X方向、Y方向移动。由此,2个安装头11利用吸附嘴11b分别从配置于对应的部件供给部7的带式馈送器8的部件取出位置吸附保持并取出部件,并移送搭载于在基板搬运机构5上定位的基板6的安装点。Y轴移动台9、X轴移动台10以及安装头11构成通过使保持有部件的安装头11移动而将部件移送搭载于基板6的部件安装机构12。
在部件供给部7与基板搬运机构5之间配设有部件识别相机13。当从部件供给部7取出部件后的安装头11在部件识别相机13的上方移动时,部件识别相机13对保持于安装头11的状态下的部件进行拍摄而识别部件的保持姿态。在X轴移动台10的下表面上分别装配有与安装头11一体移动的基板识别相机14。
通过安装头11进行移动,使基板识别相机14移动至在基板搬运机构5上定位的基板6的上方,并拍摄基板6而识别基板6的状态。在安装头11向基板6安装的部件安装动作中,在基于部件识别相机13的部件的识别结果和基于基板识别相机14的基板识别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搭载位置修正。
如图3所示,在部件供给部7上,设置有预先向馈送器基座15a装配了多个带式馈送器8的状态下的台车15。在馈送器基座15a上,设定有用于确定装配有各个带式馈送器8的馈送器位置的馈送器地址,在部件安装作业中,经由这些馈送器地址而确定馈送器基座15a中的各带式馈送器8。
通过夹紧机构(省略图示)将馈送器基座15a相对于基台4夹紧,从而在部件供给部7上固定台车15的位置。在台车15上保持有将保持着部件的载带16以卷绕状态收纳的供给卷盘17。从供给卷盘17抽出的载带16被带式馈送器8间距进给至吸附嘴11b的部件取出位置。
在各供给卷盘17上预先粘贴有条形码标签L(识别信息),在进行部件补给作业时,利用条形码阅读器R来读取条形码标签L。读取结果经由无线接收装置51而被发送至管理计算机3,进而从管理计算机3传递至部件安装装置M2~M4,并从部件安装装置M2~M4传递至带式馈送器8(参照图6A、图6B)。
接下来,参照图4A~图4C,对带式馈送器8的结构以及功能进行说明。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装置)具有如下功能:将收纳部件并由盖带覆盖的载带16搬运至部件取出位置,在部件取出位置的跟前剥离盖带,并将所收纳的部件供给至部件安装装置M2~M4。如图4A所示,带式馈送器8构成为具有主体部8a以及从主体部8a的下表面向下方凸设的装配部8b。在使主体部8a的下表面沿着馈送器基座15a而装配有带式馈送器8的状态下,带式馈送器8固定装配于部件供给部7,并且为了控制带式馈送器8中的带进给而内置的馈送器控制部21与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装置控制部22电连接。
在主体部8a的内部,设有对从供给卷盘17抽出并取入到主体部8a内的载带16进行引导的带搬运路8c。带搬运路8c从插入口8d至排出口8e连通地设置,该插入口8d在主体部8a中向带进给方向的上游端部开口且供载带16插入,该排出口8e在比由安装头11取出部件的部件取出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开口。
在图4B、4C中,载带16构成为,在构成带主体的基带16a上,以规定间距设置有收纳保持部件P的部件凹坑16b以及用于间距进给载带16的进给孔16d。在基带16a的下表面与部件凹坑16b对应的位置成为向下方突出的凸起部16c。为了防止部件P从部件凹坑16b脱落,基带16a的上表面被覆盖部件凹坑16b的盖带16e密封。
在图4A中,在主体部8a中内置有用于间距进给载带16的带进给机构23。带进给机构23具有在主体部8a的带进给方向上的下游端部以轴线为水平的姿态配置的链轮24、以及驱动链轮24旋转的驱动机构25。在使设于链轮24的外周的输送销24a(参照图5)与载带16的进给孔16d卡合的状态下使驱动机构25驱动,由此载带16沿着带搬运路8c而被间距进给。带进给机构23由馈送器控制部21控制。
在图4C中,链轮24(参照图4A)的跟前侧成为利用安装头11的吸附嘴11b吸附并取出部件凹坑16b内的部件P的部件取出位置。在链轮24附近的主体部8a(参照图4A)的上表面侧配设有按压构件26。在按压构件26上与基于吸附嘴11b的部件取出位置对应地设有开口部27。开口部27的上游端成为用于剥离盖带16e的盖带剥离部27a。
载带16在被按压构件26按压于带搬运路8c的状态下被间距进给。载带16在按压构件26的下方行驶的过程中,使盖带16e卷绕于盖带剥离部27a而向上游侧抽出,由此在部件取出位置的上游侧,将盖带16e从基带16a剥离。由此,部件凹坑16b内的部件P在开口部27处向上方露出,成为能够被吸附嘴11b取出的状态。
在图4A中,在按压构件26的开口部27的间距进给方向上的上游侧,向上方突出地设有突出部28。在带剥离位置处从基带16a剥离而折回的盖带16e经由突出部28的上表面而被盖带进给机构29向与间距进给方向相反的一侧引导。盖带进给机构29具有进给驱动机构29a以及张力引导机构29b。经由突出部28的上表面而被引导的盖带16e在通过张力引导机构29b施加张力的状态下被引导,并被进给驱动机构29a向在主体部8a的上游侧设置的带回收部30内输送。
在图4A中,在带式馈送器8的上游侧的上表面上,配置有与馈送器控制部21连接的操作显示面板31。在操作显示面板31上,设有用于对带进给机构23的带进给动作、带返回动作、盖带进给机构29的盖带进给动作进行操作的操作按钮、用于向带式馈送器8的内置存储器写入部件ID的输入按钮等各种操作按钮。此外,在操作显示面板31上设有用于报告关于预先设定好的规定项目的报告灯。
接下来,参照图5,对带进给机构23以及盖带进给机构29的结构以及功能进行说明。在图5中,对载带16进行间距进给的链轮24被马达25a经由伞齿轮25b而驱动旋转,从而进行与间距进给动作对应的间歇旋转动作。在链轮24的外周上以固定间距设有销24a,通过在销24a嵌合于在载带16上设置的进给孔16d的状态下使链轮24旋转,由此进行带进给。馈送器控制部21通过控制马达25a的旋转来控制带进给。
在链轮24附近,配设有将载带16按压于带搬运路8c的按压构件26。设于按压构件26的开口部27的上游端成为用于剥离盖带16e的盖带剥离部27a。从向下游侧间距进给的载带16剥离出的盖带16e经由在按压构件26中的开口部27的上游侧向上方突出地设置的突出部28的上表面而被引导至盖带进给机构29。
引导至盖带进给机构29而折回的盖带16e被设于进给驱动机构29a的旋转进给构件32、33送入带回收部30内。旋转进给构件32、33的旋转驱动通过将马达34a的旋转经由伞齿轮34b、传动齿轮构件35而传递至旋转进给构件33来进行。
在进给驱动机构29a的跟前侧配设有具有可动的张力辊36的张力引导机构29b。张力辊36被具有与导向辊37同轴的支点的杆构件38a保持。剥离出的盖带16e以环绕导向辊37的上侧、张力辊36的下侧的方式引导至进给驱动机构29a。在与杆构件38a一体的臂构件38b上结合有弹簧39,杆构件38a、臂构件38b始终被弹簧39向下方施力。由此,利用张力辊36对盖带16e赋予张力。
接下来,对张力引导机构29b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5中,当在张力引导机构29b的位置处盖带16e产生松弛时,张力辊36向下方移动。与此相伴地,臂构件38b借助弹簧39的作用力而旋转,设于前端的挡板38c向下方位移。而且,利用光控开关40来检测该位移,从而检测盖带16e的松弛。
若检测到松弛,则立即驱动马达34a旋转,由此将松弛的盖带16e送入带回收部30内,从而保持规定的带张力。此时,挡板38c向上方位移且光控开关40变为断开(参照图12B)。换句话说,在将进给驱动机构29a驱动恒定时间的期间内,当光控开关40检测到断开时,能够判断为盖带16e位于张力引导机构29b(具有作用于盖带16e的张力)。
另外,在盖带16e不位于张力引导机构29b的情况下,即便将进给驱动机构29a驱动恒定时间,挡板38c也不向上方位移且光控开关40持续检测到接通(参照图10B)。由此,能够判断为盖带16e不位于张力引导机构29b(不具有作用于盖带16e的张力)。这样,光控开关40成为对有无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16e的张力进行检测的检测部。
接下来,参照图6A以及图6B,对部件安装系统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部件安装系统1构成为具有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装置)和部件安装装置M2~M4。图6A示出部件安装系统1的整体结构,图6B示出在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部件供给部7上装配有多个的带式馈送器8的结构。
在图6A中,管理计算机3通过通信网络2而与部件安装装置M2~M4连接。管理计算机3具有对来自条形码阅读器R等便携终端的信号进行接收的无线接收装置51。在管理计算机3具有的存储部3a中存储有在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部件安装作业中使用的生产数据等各种数据。在部件安装作业中,从管理计算机3下载生产数据并将其存储于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装置存储部52,并且利用管理计算机3来收集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工作信息。
部件安装装置M2~M4具有的装置控制部22是具有CPU功能的运算处理装置,通过执行装置存储部52所存储的处理程序,来控制部件安装机构12、部件供给部7、显示部18的各部分。另外,部件安装装置M2~M4具有作为信息处理部的馈送器确定部53、更新处理部54。在由装置控制部22进行控制处理时,参照装置存储部52所存储的安装数据52a、部件配置数据52b等各种生产数据。
安装数据52a是所安装的部件P的部件种类、基板的安装位置坐标等数据,并按照生产对象的基板种类而存储。部件配置数据52b是对部件供给部7中的带式馈送器8的馈送器地址、装配于带式馈送器8的载带16的部件ID进行规定的数据。
在图6A中,馈送器确定部53对装配于部件供给部7且能够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的带式馈送器8、以及检测到载带16的补给动作的带式馈送器8的馈送器ID和馈送器地址进行确定。更新处理部54在载带16向带式馈送器8的补给正常进行时,进行基于由条形码阅读器R读入的部件ID而更新部件配置数据52b的更新处理。需要说明的是,条形码阅读器R也可以以有线的方式分别与部件安装装置M2~M4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虽然示出将馈送器确定部53、更新处理部54作为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处理功能的结构例,但也可以作为管理计算机3的处理功能而具有这些处理功能。显示部18显示在部件安装装置M2~M4执行部件安装作业时需要的各种画面、以及关于预先设定好的规定项目的报告信息。
接下来,对带式馈送器8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在图6B中,带式馈送器8具有的馈送器控制部21对带进给机构23、进给驱动机构29a进行控制。该控制基于来自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控制信号、来自操作显示面板31的操作输入、来自光控开关40的信号而进行。另外,馈送器控制部21经由通信部42而与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装置控制部22连接。
在由馈送器控制部21进行控制处理时,参照带式馈送器8具有的馈送器存储部41所存储的馈送器信息41a、张力标识41b等各种数据。在馈送器信息41a中,存储有装配于带式馈送器8的载带16的部件ID。张力标识41b是表示有无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16e的张力的信息。即,馈送器存储部41成为对光控开关40(检测部)所检测到的有无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16e的张力进行存储的存储部。
作为内部处理功能,馈送器控制部21具有张力判断部21a、动作决定部21b。张力判断部21a判断有无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16e的张力。具体地说,在光控开关40检测到断开的情况下,判断为具有张力。另外,在光控开关40持续检测到接通的情况下,判断为不具有张力。动作决定部21b是基于所检测到的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16e的张力的有无,来决定向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源被再次接通时的处理动作的决定部。
需要说明的是,张力判断部21a也可以在光控开关40检测到接通的情况下,在将进给驱动机构29a驱动恒定时间之后再次使光控开关40进行检测。另外,张力判断部21a以及动作决定部21b也可以基于光控开关40所检测到的结果及在该检测后将进给驱动机构29a驱动恒定时间之后再次检测到的结果,来进行张力的判断以及处理动作的决定。
然而,在进行改变所生产的安装基板的换批调整时存在如下情况:将不在下一次生产中使用的带式馈送器8从部件供给部7拆下并由保管用的台车等进行保管。或者,也有时按照台车15从部件供给部7拆下而与下一次生产用的台车15一并交换。这样,在从部件供给部7拆下并进行保管的期间存在如下情况:载带16从带式馈送器8脱落、或者所剥离的盖带16e在被回收于带回收部30之前被切断、或者插入了错误的载带16。
然而,在从部件供给部7拆下的状态下,由于向带式馈送器8供给的电源被切断,因此来自带式馈送器8的载带16的装卸未被记录。对此,在带式馈送器8被再次安装于部件供给部7且电源被再次接通时,进行在电源的切断前后装配于带式馈送器8的载带16的状态是否未发生变化的确认、和以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的复原为目的的后述的再起动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7~9,对本实施方式的部件安装系统1中的基于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16e的张力的有无来决定向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再次接通电源时的处理动作的部件供给方法进行说明。在图7中,作为在切断电源前的带式馈送器8上装配的载带16的状态,将张力标识41b存储于馈送器存储部41(STi:电源切断前状态存储工序)。然后,通过从部件供给部7拆下等,将带式馈送器8的电源切断(ST2)。接下来,当通过向部件供给部7的再次安装等使带式馈送器8再次接通电源时(ST3),在带式馈送器8中进行再次接通电源时的复原处理(ST4:复原处理工序)。
接下来,参照图8,对电源切断前状态存储工序(ST1)的详情进行说明。在带式馈送器8中,当光控开关40的检测结果发生变化时(在ST11中为是),利用张力判断部21a来判断有无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16e的张力。在张力的有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张力标识41b进行更新并存储于馈送器存储部41(ST12),电源切断前状态存储工序(ST1)结束。
这样,在切断电源之前,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装置)利用光控开关40(检测部)来检测有无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16e的张力,并更新张力标识41b,将所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存储于馈送器存储部41。需要说明的是,电源切断前状态存储工序(ST1)可以在带式馈送器8的电源被导通的期间反复进行,也可以在电源被切断时(刚被切断之前)进行。
接下来,参照图9,对复原处理工序(ST4)的详情进行说明。首先,在带式馈送器8的电源被再次接通(导通)时(ST3),利用张力判断部21a来检测有无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16e的张力(ST21:电源再次接通后检测工序)。
接着,动作决定部21b对在电源切断前状态存储工序(ST1)中存储的张力标识41b所表示的张力的有无、和在电源再次接通后检测工序(ST21)中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进行比较(ST22:张力有无比较工序)。即,比较电源被切断时所存储的张力标识41b表示的张力的有无、与电源被再次接通时由光控开关40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是否一致。
在张力有无比较工序(ST22)中,在电源切断前后的张力的有无不一致的情况下(否),由于需要由作业者进行复原操作,因此在操作显示面板31上报告带式馈送器8产生了异常(ST23)。即,动作决定部21b将报告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装置)产生了异常这一动作决定为复原处理动作。由此,能够使作业者容易看到需要进行盖带16e向盖带进给机构29的再装配、载带16的对照等复原操作的带式馈送器8。
需要说明的是,带式馈送器8在作业者进行产生了异常的带式馈送器8的对照作业之前,也可以执行从馈送器存储部41所存储的馈送器信息41a中消除载带16的部件ID来作为复原处理。由此,能够缩短对照作业的时间。
在此,参照图10A~图12B,对带式馈送器8所产生的异常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图10A以及图10B所示的例子中,在电源切断前(图10A),载带16装配于带式馈送器8,所剥离的盖带16e被盖带进给机构29向与带进给方向相反的一侧输送。此时,在所剥离的盖带16e上作用有张力,张力标识41b中存储了张力“有”。需要说明的是,该张力标识41b也可以仅存储变化。
电源被再次接通后(图10B),所剥离的盖带16e在回收于带回收部30之前被切断。在该情况下,张力判断部21a判断为张力“无”。因此,电源切断前后的张力的有无不一致,动作决定部21b将判断为带式馈送器8产生了异常并报告异常这一动作决定为复原处理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张力判断部21a也可以在判断为张力“无”之后使盖带进给机构29的马达34a动作,并判断是否向盖带16e赋予张力。通过追加该判断,能够判断盖带16e是松弛还是断开。更具体地说明的话,在盖带16e仅是松弛的情况下,当使马达34a动作规定时间时就能向盖带16e赋予张力,张力判断部21a判断为张力“有”。由此,能够判断为盖带16e松弛。
在盖带16e断开的情况下,即便使马达34a动作规定时间也不会向盖带16e赋予张力,张力判断部21a判断为张力“无”。由此,能够判断为盖带16e断开。
在图11A以及图11B所示的例子中,在电源切断前(图11A),与图10A相同地,载带16正常地装配于带式馈送器8,张力标识41b中存储有张力“有”。在电源被再次接通后(图11B),载带16从带式馈送器8脱落,通过张力判断部21a判断为张力“无”。因此,电源切断前后的张力的有无不一致,动作决定部21b将判断为带式馈送器8产生了异常并报告异常(载带16的脱落)这一动作决定为复原处理动作。
在图12A以及图12B所示的例子中,在电源切断前(图12A),在带式馈送器8上没有装配载带16,张力标识41b中存储有张力“无”。在从电源切断后到电源接通前的期间,在向带式馈送器8插入不同的载带16的情况下,折回的盖带16e的一部分以手动的方式被旋转进给构件32、33送入带回收部30内。在该状态下,盖带16e为松弛状态。在电源接通后,带式馈送器8使马达34a动作,因此向盖带16e赋予张力。因此,张力判断部21a判断为张力“有”。
这样,由于电源切断前后的张力的有无不一致,因此,动作决定部21b将判断为带式馈送器8产生了异常并报告异常(插入错误的载带16、或者在载带16的安装中途切断了电源这样的载带16的对照情况)这一动作决定为复原处理动作。这样,在电源切断前在张力标识41b中存储有张力“无”的情况下,在使马达34a动作之前不进行电源再次接通后检测工序(ST21)。
在图9中,在张力有无比较工序(ST22)中张力的有无一致的情况下(是),判断为在电源的切断前后载带16未发生变化(未产生异常)并再次开始部件的供给动作。即,动作决定部21b将再次开始部件的供给动作决定为复原处理动作。
接着,判断是否能够利用通信部42而将带式馈送器8的异常的有无发送至部件安装装置M2~M4(ST24)。在判断为能够发送的情况下(ST24中为是),通信部42将在电源再次接通后所检测到的带式馈送器8的异常的有无发送至部件安装装置M2~M4(ST25)。此时,对于在张力有无比较工序(ST22)中的电源切断前后的张力的比较,在一致的情况下发送无异常、在不一致的情况下发送存在异常。
在部件安装装置M2~M4中,在存在异常的情况下,将检测到异常的带式馈送器8的信息显示于显示部18。由此,与复原操作所需要的带式馈送器8分离的作业者也能够知晓该带式馈送器8。另外,在无异常的情况下,开始部件安装。由此,不需要作业者的操作便能够自动地开始部件安装。需要说明的是,在部件安装装置M2~M4中,在从带式馈送器8发送了存在异常(张力的不一致)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带式馈送器8执行从该发送的带式馈送器8的馈送器存储部41所存储的馈送器信息41a中消除载带16的部件ID的复原处理。
在(ST24)中判断为不能发送的情况下(否),带式馈送器8保持电源再次接通后所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并进行待机。即,在电源被再次接通时,在通信部42无法将所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发送至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情况下,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装置)保持所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因此,在带式馈送器8被再次装配于部件安装装置M2~M4且电源被再次接通之后,即便到在部件安装装置M2~M4与带式馈送器8之间能够通信之前需要时间,也能够保持电源刚被再次接通之后的带式馈送器8的状态。由此,能够准确地决定复原处理动作。
如上述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装置)具有对有无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16e的张力进行检测的光敏传感器40(检测部),该带式馈送器8检测有无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16e的张力,并将所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存储为张力标识41b。
然后,基于所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来决定向带式馈送器8供给的电源被再次接通时的处理动作。由此,即便在电源被切断的期间,载带16从带式馈送器8脱落、新插入了载带16、或者盖带16e被切断,也能够决定与该状况相应的复原处理动作,从而能够防止因不注意而错误供给部件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部件安装装置M2~M4具有动作决定部21b的结构。在该情况下,安装于部件安装装置M2~M4的带式馈送器8将张力判断部21a的判断结果发送至部件安装装置M2~M4。部件安装装置M2~M4具有的动作决定部21b根据所发送来的信息来决定向带式馈送器8(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源被再次接通时的处理动作。然后,部件安装装置M2~M4将所决定的处理动作发送至带式馈送器8,使带式馈送器8进行发送来的处理动作。
以上,基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而进行了说明。该实施方式仅是例示,上述各构成要素、各处理流程的组合能够加以各种变形,另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清楚这样的变形例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在上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张力有无比较工序(ST22)中,对在电源的切断前后比较载带16的张力状态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在以下的变形例中,根据电源接通后的载带16的张力状态来判断带式馈送器8有无异常,从而防止因在电源切断中载带16相对于带式馈送器8装卸而引起的部件的误供给。
在变形例的带式馈送器8中,在进行了供给卷盘17的更换之后且安装于部件安装装置M2~M4之前,在能够向带式馈送器8供给电源的装置上安装带式馈送器8。所安装的带式馈送器8的载带16被调整,并利用张力辊36对盖带16e赋予张力。然后,拆下带式馈送器8且切断电源,将带式馈送器8安装于部件安装装置M2~M4并再次接通电源。因此,变形例的带式馈送器8在更换供给卷盘17之后向部件安装装置M2~M4安装前的状态下被赋予张力。
在安装于部件安装装置M2~M4且接通电源时,部件安装装置M2~M4查询带式馈送器8并判断是否产生了异常。由部件安装装置M2~M4查询出的带式馈送器8中,张力判断部21a对有无作用于所剥离的盖带16e的张力进行判断。在张力判断部21a检测到张力“有”的情况下,带式馈送器8的异常被判断为“无”。在张力判断部21a检测到张力“无”的情况下,带式馈送器8的异常被判断为“有”。
在带式馈送器8的异常被判断为“有”的情况下,部件安装装置M2~M4使带式馈送器8执行从馈送器存储部41所存储的馈送器信息41a中消除载带16的部件ID的复原处理。
这样,通过根据电源接通后的载带16的张力状态来判断带式馈送器8有无异常,与上述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防止因在电源切断中载带16相对于带式馈送器8装卸而引起的部件的误供给。
另外,在变形例的带式馈送器8中,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在带式馈送器8的异常被判断为“有”的情况下,作业者需要进行复原操作,因此也可以在操作显示面板31上报告带式馈送器8中产生了异常。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具有能够防止因在电源切断中载带相对于带式馈送器装卸而引起的部件的误供给这样的效果,在将从配置于部件供给部的带式馈送器中取出的部件移送搭载于基板的部件安装领域中是有用的。

Claims (10)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该部件供给装置将收纳部件且由盖带覆盖的载带搬运至部件取出位置,在所述部件取出位置的跟前剥离所述盖带,并将被收纳的所述部件供给至部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检测部,其检测有无作用于从所述载带剥离出的所述盖带的张力;
存储部,其对所述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张力的有无进行存储;以及
决定部,其基于检测到的所述张力的有无,来决定向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源被再次接通时的处理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存储部还存储被补给的载带的部件ID,
在电源被再次接通时不存在检测到的张力的情况下,作为处理动作,所述决定部消除所述存储部存储的所述部件I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决定部基于电源被切断时存储的张力的有无与电源被再次接通时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是否一致,来决定所述处理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在电源被切断时存储的张力的有无与电源被再次接通时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一致的情况下,所述决定部将再次开始部件的供给动作决定为处理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还具备报告部,该报告部报告在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中产生了异常,
在电源被切断时存储的张力的有无与电源被再次接通时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不一致的情况下,所述决定部将报告在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中产生了异常这一动作决定为处理动作。
6.一种部件供给方法,是使用如下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供给方法,该部件供给装置将收纳部件且由盖带覆盖的载带搬运至部件取出位置,在所述部件取出位置的跟前剥离所述盖带,并将被收纳的所述部件供给至部件安装装置,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进行如下处理:
检测有无作用于从所述载带剥离出的所述盖带的张力;
对检测到的所述张力的有无进行存储;
基于检测到的所述张力的有无,来决定向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源被再次接通时的处理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部件供给方法,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在载带被补给时存储该载带的部件ID,
在向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电源被再次接通时不存在检测到的张力的情况下,作为处理动作,消除所述存储部存储的载带的所述部件ID。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部件供给方法,其中,
基于电源被切断时存储的张力的有无与电源被再次接通时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是否一致,来决定所述处理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部件供给方法,其中,
在电源被切断时存储的张力的有无与电源被再次接通时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一致的情况下,将再次开始所述部件的供给动作决定为处理动作。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部件供给方法,其中,
所述部件供给装置还具备报告部,该报告部报告在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中产生了异常,
在电源被切断时存储的张力的有无与电源被再次接通时检测到的张力的有无不一致的情况下,将报告在所述部件供给装置中产生了异常这一动作决定为处理动作。
CN201610951600.5A 2015-11-11 2016-11-02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Active CN1066869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1191A JP6650574B2 (ja) 2015-11-11 2015-11-11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JP2015-221191 2015-11-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686967A true CN106686967A (zh) 2017-05-17
CN106686967B CN106686967B (zh) 2020-02-28

Family

ID=58585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51600.5A Active CN106686967B (zh) 2015-11-11 2016-11-02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5469B2 (zh)
JP (1) JP6650574B2 (zh)
CN (1) CN106686967B (zh)
DE (1) DE102016222064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9475A (zh) * 2017-08-21 2019-03-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带剥离方法
CN109429476A (zh) * 2017-08-21 2019-03-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带剥离方法
CN114041331A (zh) * 2019-07-22 2022-02-11 株式会社富士 带式供料器及安装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57630B2 (ja) 2017-09-25 2023-04-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部品供給管理システム及び部品供給作業支援方法
JP7122574B2 (ja) * 2018-04-16 2022-08-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実装システム
JP7054770B2 (ja) * 2018-04-16 2022-04-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
JP7261964B2 (ja) * 2018-05-23 2023-04-2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部品テープ取付け装置および部品テープ取付け方法
US11991832B2 (en) * 2018-05-28 2024-05-21 Fuji Corporation Unit exchanging device
JP6916390B2 (ja) * 2018-05-31 2021-08-11 株式会社Fuji 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機
CN113228840B (zh) * 2019-02-06 2023-04-04 株式会社富士 管理装置、移动型作业装置、安装系统及管理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14778A (ja) * 1998-09-30 2000-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テープ送り方法
JP2005140739A (ja) * 2003-11-10 2005-06-02 Yamaha Motor Co Ltd 位置検出方法、位置検出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を備えた単軸ロボット、表面実装機、部品試験装置、スカラ型ロボット
JP2007048838A (ja) * 2005-08-08 2007-02-22 Yamaha Motor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JP2008270850A (ja) * 2008-07-18 2008-11-06 Fuji Mach Mfg Co Ltd メンテナンス用テープ化電子部品送り装置の支持装置
CN101677505A (zh) * 2008-09-12 2010-03-24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仪器 电子零件安装装置
JP2010087305A (ja) * 2008-09-30 2010-04-15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CN103369944A (zh) * 2012-03-27 2013-10-23 索尼公司 设置载体带的方法、带盒、安装装置和制造基板的方法
JP2014220317A (ja) * 2013-05-07 2014-11-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ーダメンテナンス装置
CN104812229A (zh) * 2014-01-27 2015-07-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核对方法和部件核对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0908B2 (zh) 1971-10-15 1980-08-14
JPS5155084A (ja) * 1974-11-08 1976-05-14 Okuma Machinery Works Ltd Suchiseigyosochiniokerusosapaneruhoshiki
JP4846628B2 (ja) 2007-03-09 2011-12-28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電子部品装着方法
JP2010129601A (ja) * 2008-11-25 2010-06-10 Samsung Techwin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
JP6082280B2 (ja) * 2013-03-08 2017-02-1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供給ユニット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14778A (ja) * 1998-09-30 2000-04-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テープ送り方法
JP2005140739A (ja) * 2003-11-10 2005-06-02 Yamaha Motor Co Ltd 位置検出方法、位置検出装置および同装置を備えた単軸ロボット、表面実装機、部品試験装置、スカラ型ロボット
JP2007048838A (ja) * 2005-08-08 2007-02-22 Yamaha Motor Co Ltd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表面実装機
JP2008270850A (ja) * 2008-07-18 2008-11-06 Fuji Mach Mfg Co Ltd メンテナンス用テープ化電子部品送り装置の支持装置
CN101677505A (zh) * 2008-09-12 2010-03-24 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仪器 电子零件安装装置
JP2010087305A (ja) * 2008-09-30 2010-04-15 Hitachi High-Tech Instruments Co Ltd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CN103369944A (zh) * 2012-03-27 2013-10-23 索尼公司 设置载体带的方法、带盒、安装装置和制造基板的方法
JP2014220317A (ja) * 2013-05-07 2014-11-2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フィーダメンテナンス装置
CN104812229A (zh) * 2014-01-27 2015-07-2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核对方法和部件核对系统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29475A (zh) * 2017-08-21 2019-03-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带剥离方法
CN109429476A (zh) * 2017-08-21 2019-03-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带剥离方法
CN109429475B (zh) * 2017-08-21 2021-03-09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带剥离方法
CN114041331A (zh) * 2019-07-22 2022-02-11 株式会社富士 带式供料器及安装装置
CN114041331B (zh) * 2019-07-22 2024-03-01 株式会社富士 带式供料器及安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35255A1 (en) 2017-05-11
JP6650574B2 (ja) 2020-02-19
JP2017092271A (ja) 2017-05-25
DE102016222064A1 (de) 2017-05-11
CN106686967B (zh) 2020-02-28
US10405469B2 (en) 2019-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86967A (zh)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CN104349658B (zh) 用于提供有关设置转换工作的指令的方法和元件安装系统
US8849442B2 (en) Component mounting line and component mounting method
CN106413373A (zh) 部件供给系统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US10881041B2 (en)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feeder device, and splicing work defect determination method
WO2016174712A1 (ja) フィーダの管理装置
US10466683B2 (en)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setting a setting value of operational parameter
JP5075214B2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WO2018142604A1 (ja) 作業管理装置
CN106922113A (zh) 部件供给装置及部件供给方法
US10856461B2 (en) Work system
JP7221299B2 (ja) 対基板作業機の機器管理システム
JP6613455B2 (ja) 部品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WO2018087848A1 (ja) 部品照合システム
JP3860512B2 (ja) 部品供給フィーダ、部品実装装置、部品実装システム、及び装着確認方法
CN107148212A (zh) 部件安装装置以及部件安装方法
JP4728163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JP6528130B2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WO2018134934A1 (ja) 部品実装システム及びフィーダ作業用アタッチメント
JP6076071B2 (ja) 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CN114342578A (zh) 追踪辅助装置以及追踪辅助方法
JP7282857B2 (ja) 部品管理方法
WO2023106401A1 (ja) 段取り支援装置及び段取り支援方法
JP6603893B2 (ja) 部品露出機構の照合方法および照合システム
US20220232747A1 (en)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