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86650A - 片材排出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排出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86650A
CN106586650A CN201610911938.8A CN201610911938A CN106586650A CN 106586650 A CN106586650 A CN 106586650A CN 201610911938 A CN201610911938 A CN 201610911938A CN 106586650 A CN106586650 A CN 106586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guiding rib
discharge tray
conveying direction
ri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1193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86650B (zh
Inventor
米田泰治
藤田正彦
木村正治
田口典明
泽祐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496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1336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riority to CN20191045519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0194389B/zh
Publication of CN106586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86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86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866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02Pile receivers with stationary end support against which pile accumulat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12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 B65H29/14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means of the nip between two, or between two sets of, moving tapes or bands or rollers and introducing into a pi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2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by contact with rotating friction members, e.g. rollers, brushes, or cylin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2Stationary guides or smoot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9/00Delivering or advancing articles from machines; Advancing articles to or into piles
    • B65H29/58Article switches or divert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1/00Pile receivers
    • B65H31/24Pile receivers multiple or compartmented, e.d. for alternate, programmed, or selective fi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3/00Forming counted batches in delivery pile or stream of articles
    • B65H33/06Forming counted batches in delivery pile or stream of articles by displacing articles to define batches
    • B65H33/08Displacing whole batches, e.g. forming stepped pil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2Means for discharging uncollated sheet copy material, e.g. discharging rollers, exit tr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2Piling, depiling, handling piles
    • B65H2301/421Forming a pile
    • B65H2301/4212Forming a pile of articles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2Roller pairs arranged on movable frame
    • B65H2404/1422Roller pairs arranged on movable frame reciproc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2Roller pairs arranged on movable frame
    • B65H2404/1424Roller pairs arranged on movable frame moving in parallel to their axi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10Cassettes, holders, bins, decks, trays, 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sheets stacked substantially horizontally
    • B65H2405/11Parts and details thereof
    • B65H2405/115Cov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5/00Parts for hol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5/30Other features of supports for sheets
    • B65H2405/33Compartmented support
    • B65H2405/332Superposed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7Post-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21Discharging tray, e.g. devices stabilis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py medium, postfixing-treatment, inverting, sor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675Mechanical copy medium guiding means, e.g. mechanical switc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片材排出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具备:将片材在预先确定的规定的输送方向上输送并向排出托盘排出的排出辊;和在排出托盘的上部隔开空间设置的上部排出托盘。在上部排出托盘的与排出托盘相对的底面,设置有沿着相对于输送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的引导肋。

Description

片材排出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关于申请/优先权的援用
本申请要求基于2015年10月1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5-205734号和2016年7月29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6-149681号的优先权。通过言及于此,将其全部内容纳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记录用纸等片材向排出托盘排出的片材排出装置和具备该片材排出装置的复印机、复合机、打印机和传真装置等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将记录用纸等片材向排出托盘排出的片材排出装置,一直以来已知下述结构:具备通过使将片材在预先确定的规定的输送方向上输送并向排出托盘排出的排出辊沿着该排出辊的轴线方向偏移移动,区分由该排出辊排出的片材的区分部。
在日本特开2012-25545号公报中记载的具备片材区分部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在利用排出辊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片材的同时,利用片材区分部使片材沿轴线方向偏移移动而排出。
此外,作为片材排出装置,有具备在排出托盘的上部隔开空间设置的上部部件的片材排出装置。
例如,在日本特开2005-75547号公报中,公开了在排纸托盘(排出托盘)的上部隔开空间设置有排纸单元(上部部件)的结构。此外,在日本特开平10-17195号公报中,公开了在腔内排纸部(排出托盘)的上部隔开空间地增设排纸托盘(上部部件)的结构。
在从片材排出装置排出片材时,有时片材不是笔直地被排出,而是以斜行的状态被排出。而且,在片材为薄纸的情况下,即使片材在通过排出辊时是笔直的,片材的前端也可能相对于排出的方向倾斜。在这样的情况下,存在片材容易卡在上部部件的底面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被倾斜地排出的片材不被上部部件阻碍地顺利地排出的片材排出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此外,在片材排出装置中具备片材区分部和上部部件的情况下,在利用排出辊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片材的同时利用片材区分部使片材沿轴线方向偏移移动而排出时,存在片材与上部部件的和排出托盘相对的底面滑动接触的情况,这样的话,存在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同时沿轴线方向偏移移动而被排出的片材容易卡在上部部件的底面的不良情况。例如,在上部部件的底面设置有突起(例如加强用肋)的情况下,片材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前端)、轴线方向上的侧端、以及前端与侧端的角部分(所谓的耳部)中的至少一个(特别是前端与侧端的角部分)容易卡在该突起(例如加强用肋)。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片材排出装置和具备该片材排出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具备:通过使将片材在预先确定的规定的输送方向上输送并向排出托盘排出的排出辊沿着该排出辊的轴线方向偏移移动,区分由该排出辊排出的片材的片材区分部;和在排出托盘的上部隔开空间设置的上部部件,在将片材在输送方向上输送的同时使片材沿轴线方向偏移移动而排出时,即使片材与上部部件的和排出托盘相对的底面滑动接触,也能够使得片材难以卡在上部部件的底面。
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具备:将片材在预先确定的规定的输送方向上输送并向排出托盘排出的排出辊;和在上述排出托盘的上部隔开空间设置的上部部件,上述片材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上部部件的与上述排出托盘相对的底面,设置有沿着相对于上述输送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的引导肋。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具备沿着上述排出辊的轴线方向使上述排出辊偏移移动而区分被排出的片材的片材区分部,上述引导肋在上述片材的片材倾斜移动方向或大致上述片材倾斜移动方向上延伸,其中上述片材在由上述排出辊在上述输送方向上输送的同时由上述片材区分部沿着上述轴线方向偏移移动。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具备沿着上述排出辊的轴线方向使上述排出辊偏移移动而区分被排出的片材的片材区分部,上述引导肋位于比上述片材的上述轴线方向的侧端靠内侧的位置,其中,上述片材在由上述排出辊在上述输送方向上输送的同时由上述片材区分部沿着上述轴线方向偏移移动。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上述引导肋设置在上述上部部件的上述底面的上述排出辊的轴线方向的两个侧端部中的至少一个侧端部。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上述引导肋在上述输送方向上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去相对于上述上部部件的上述底面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上述引导肋包括多个引导肋。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上述多个引导肋在上述排出辊的轴线方向上具有内侧的肋和外侧的肋,上述内侧的引导肋与上述外侧的引导肋相比以留有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状态变短,且在上述片材的上述输送方向上,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去相对于上述上部部件的上述底面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上述内侧的引导肋的与上述排出托盘相对的倾斜面相对于上述上部部件的上述底面的倾斜角度,大于上述外侧的引导肋的与上述排出托盘相对的顶面相对于上述上部部件的上述底面的角度。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上述内侧的引导肋包括在上述输送方向上从上游侧连接到下游侧的多个倾斜肋部,上游侧的上述倾斜肋部的上述倾斜角度大于下游侧的上述倾斜肋部的上述倾斜角度。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在上述上部部件的上述底面设置有沿着与上述引导肋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交叉肋,上述引导肋比上述交叉肋的高度高。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上述交叉肋沿着上述上部部件的上述底面的上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的边缘部延伸。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在上述上部部件的上述底面设置有在相对于上述输送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且端部与上述引导肋连结的辅助肋。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上述引导肋的肋端部与上述输送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其中,上述肋端部为上述引导肋的与上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相距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的下游侧的部分。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构成为使上述排出辊向轴线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两者偏移移动,上述引导肋设置在:以在上述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上述片材的上述轴线方向的中央为基准的上述上部部件的上述底面的一侧和另一侧中、上述上部部件的上述底面的上述片材能够滑动接触的预先设定的规定的滑动接触区域的面积比预先确定的规定的基准面积大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中,可以:上述引导肋形成为:在上述片材滑动接触时,上述引导肋的与上述排出托盘相对的顶部与上述片材线接触或大致线接触。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本发明的片材排出装置
根据本发明,即使片材与上部部件的底面滑动接触,也能够使得片材难以卡在上部部件的底面。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正面看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截面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排出辊和其周边部分的概略截面图。
图3是从片材的输送方向看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片材区分部的概略侧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系统框图。
图5是从平面看(俯视)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排出装置中片材被排出至上部排出托盘的下方的状态的概略平面图。
图6是从右斜前方看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的平面侧的概略立体图。
图7是从左斜前方看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的底面侧的概略立体图。
图8A是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的概略结构图的正面图。
图8B是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的概略结构图的左侧面图。
图8C是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的概略结构图的底面图。
图9是从右斜后方看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中引导肋部分的底面侧的放大立体图。
图10A是从倾斜方向看引导肋的状态,是表示顶部为平面或弯曲面的引导肋的截面形状的例子(之一)的概略截面图。
图10B是从倾斜方向看引导肋的状态,是表示顶部为平面或弯曲面的引导肋的截面形状的例子(之二)的概略截面图。
图10C是从倾斜方向看引导肋的状态,是表示顶部为平面或弯曲面的引导肋的截面形状的例子(之三)的概略截面图。
图11A是从倾斜方向看引导肋的状态,是表示具有倾斜侧面的引导肋的截面形状的例子(之一)的概略截面图。
图11B是从倾斜方向看引导肋的状态,是表示具有倾斜侧面的引导肋的截面形状的例子(之二)的概略截面图。
图11C是从倾斜方向看引导肋的状态,是表示具有倾斜侧面的引导肋的截面形状的例子(之三)的概略截面图。
图11D是从倾斜方向看引导肋的状态,是表示具有倾斜侧面的引导肋的截面形状的例子(之四)的概略截面图。
图12A是从倾斜方向看引导肋的状态,是表示具有倾斜侧面的引导肋的截面形状的例子(之五)的概略截面图。
图12B是从倾斜方向看引导肋的状态,是表示具有倾斜侧面的引导肋的截面形状的例子(之六)的概略截面图。
图12C是从倾斜方向看引导肋的状态,是表示具有倾斜侧面的引导肋的截面形状的例子(之七)的概略截面图。
图13是从平面看(俯视)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片材排出装置中片材被排出至上部排出托盘的下方的状态的概略平面图。
图14是将图13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的底面的、跟前侧引导肋附近放大表示的放大底面图。
图15是表示图14的箭头符号D-D处的截面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的说明)
图1是从正面看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截面图。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根据从外部传送的图像数据,对记录用纸等片材P(在该例子中是记录用纸)形成多色和单色的图像的彩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具备原稿读取装置108和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设置有图像形成部102和片材输送系统103。详细地说,图像形成装置100是具备复印功能、打印功能和传真功能的复合机。
图像形成部102具备曝光单元1、多个显影单元2~2、多个感光鼓3~3、多个清洁部4~4、多个带电器5~5、中间转印带单元6、多个调色剂盒单元21~21和定影单元7。
此外,片材输送系统103具备供纸托盘81、手动供纸托盘82、排出托盘14和片材排出装置400。
片材排出装置400具备:片材区分部300,其通过使将片材P在预先确定的规定的输送方向Y1输送并向排出托盘14排出的排出辊31沿排出辊31的轴线方向X(偏移方向)偏移移动,区分由排出辊31排出的片材P;和在排出托盘14的上部隔开空间SP设置的上部排出托盘15(上部部件的一个例子)。另外,片材排出装置400也可以具备排出托盘14。
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上部,设置有载置原稿(省略图示)的由透明玻璃构成的原稿载置台92,在原稿载置台92的下部设置有用于读取原稿的光学单元90。此外,在原稿载置台92的上侧设置有原稿读取装置108。原稿读取装置108将原稿自动输送到原稿载置台92之上。此外,原稿读取装置108以能够在前侧打开的方式可转动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通过使原稿载置台92之上开放,能够手动放置原稿。
原稿读取装置108能够读取被自动输送的原稿或被载置在原稿载置台92上的原稿。由原稿读取装置108读取到的原稿的图像,作为图像数据被发送至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基于图像数据形成的图像被记录在片材P上。
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处理的图像数据,是与使用多种颜色(在该例子中是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的各颜色)的彩色图像相应的图像数据。因此,显影单元2~2、感光鼓3~3、清洁部4~4~4、带电器5~5和调色剂盒单元21~21分别设定为多个(在该例子中各设置有4个,分别对应于黑色、青色、品红色、黄色),以形成与各颜色相应的多个种类(在该例子中是4个种类)的图像,由这些构成多个(在该例子中是4个)图像站(imagestation)。
带电器5~5是用于使感光鼓3~3的表面均匀地带电至规定的电位的带电单元,除了如图1所示的充电器型的带电器以外,还能够使用作为接触型的辊型或刷型的带电器。
曝光单元1构成为具备激光出射部和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在曝光单元1设置有:使激光束扫描的多面反射镜;和用于将由多面反射镜反射后的激光引导至感光鼓3~3的透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
曝光单元1根据输入的图像数据,对带电的感光鼓3~3分别进行曝光,由此在各个感光鼓3~3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像。
调色剂盒单元21~21是收容调色剂的单元,调色剂被向显影单元2~2的显影槽供给。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从调色剂盒单元21~21向显影单元2~2的显影槽供给的调色剂被控制成使得该显影槽中的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一定。
显影单元2~2利用4种颜色(Y、M、C、K)的调色剂使在各个感光鼓3~3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像化。此外,清洁部4~4将显影和图像转印后的感光鼓3~3上的表面残留的调色剂除去、回收。
配置在感光鼓3~3的上方的中间转印带单元6具备作为中间转印体起作用的中间转印带61、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多个中间转印辊64~64和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65。
中间转印辊64~64与Y、M、C、K的各颜色对应地设置有4个。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与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以及中间转印辊64~64一起张紧架设中间转印带61,并旋转驱动,由此,中间转印带61在移动方向M上转动移动,与此相伴,中间转印带从动辊63和中间转印辊64~64从动旋转。
对中间转印辊64~64施加用于将在感光鼓3~3上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上的转印偏压。
中间转印带61以与感光鼓3~3接触的方式设置。中间转印带61被依次重叠地转印在感光鼓3~3上形成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像,由此,在表面形成彩色的调色剂像(多色调色剂像)。
从感光鼓3~3向中间转印带61的调色剂像的转印,由与中间转印带61的背面侧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4~64进行。为了转印调色剂像,对中间转印辊64~64施加高电压的转印偏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高电压)。
如上所述,在各感光鼓3~3上根据各色相而被显像化的调色剂像,在中间转印带61上被层叠。在中间转印带61上被层叠后的调色剂像,通过中间转印带61的转动移动,由构成在片材P与中间转印带61的接触位置配置的二次转印机构部的转印辊10转印到片材P上。
此时,转印辊10以在转印辊10与中间转印带61之间形成有转印压印部的状态,被施加用于使调色剂转印到片材P上的电压(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高电压)。转印辊10和中间转印带驱动辊62彼此压接,由此在转印辊10与中间转印带61之间形成转印压印部。在此,在由转印辊10进行的从中间转印带61上向片材P上的调色剂像的转印时,没有被转印到片材P上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由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65除去、回收。
供纸托盘81是预先收容用于图像形成(印刷)的片材P的托盘,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的曝光单元1的下方。此外,在手动供纸托盘82载置用于图像形成(印刷)的片材P。
排出托盘14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的图像形成部102的上方,将图像形成(印刷)完成的片材P以面朝下的方式集聚。排出托盘14构成为,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Y1上,载置片材P的载置面14a的上游侧比下游侧低。在该例子中,以复印功能进行了图像形成(印刷)的复印用的片材P和以打印功能进行了图像形成(印刷)的打印用的片材P被排出到排出托盘14,但是排出托盘14并不限定于此。然后,复印用的片材P和打印用的片材P在排出托盘14中由片材区分部300区分。
此外,上部排出托盘15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的图像形成部102,在排出托盘14的上部隔开空间SP而设置,将图像形成(印刷)完成的片材P以面朝下的方式集聚。上部排出托盘15与排出托盘14同样构成为,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Y1上,载置片材P的载置面15a的上游侧比下游侧低。在该例子中,以传真功能进行了图像形成(印刷)的传真用的片材P被排出到上部排出托盘15,但是上部排出托盘15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设置有:将从供纸托盘81或手动供纸托盘82输送来的片材P经由转印辊10和定影单元7向排出托盘14引导的片材输送路S1;和从片材输送路S1的位于定影单元7与排出辊31之间的分支部S1a向上方分支而将片材P向上部排出托盘15引导的上部片材输送路S2。在片材输送路S1的附近,配置有拾取辊(pickup roller、搓纸辊)11a、11b、多个(在该例子中为2个)输送辊12a、12b、定位辊13、转印辊10、定影单元7中的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排出辊31。
在上部片材输送路S2的附近,配置有上部输送辊12c和上部排出辊36。在分支部S1a的附近设置有分支爪G1。分支爪G1能够成为:将来自定影单元7的片材P向排出辊31引导的第一切换姿态(图1的实线所示的姿态);和将来自定影单元7的片材P向上部片材输送路S2引导的第二切换姿态(图1的假想线所示的姿态)。
此外,上部排出辊36以将片材P向上部排出托盘15排出的方式正向旋转,另一方面,以将片材P向与输送方向Y1相反的一侧输送(所谓的转回(switch back))的方式反向旋转。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中设置有:从上部片材输送路S2的中途的上部分支部S2a以片材P的正面背面反转的方式将片材P向片材输送路S1的比定位辊13靠上游侧的位置引导的反转片材输送路S3。
在反转片材输送路S3的附近,配置有多个(在该例子中是4个)反转输送辊12d~12g。在上部分支部S2a的附近设置有上部分支爪G2。上部分支爪G2能够成为:将来自分支部S1a的片材P向上部排出辊36引导的第一切换姿态(图1的实线所示的姿态);和将从上部排出辊36转回而来的片材P向反转片材输送路S3引导的第二切换姿态(图1的假想线所示的姿态)。
输送辊12a、12b、上部输送辊12c和反转输送辊12d~12g是用于促进、辅助片材P的输送的小型的辊,分别沿片材输送路S1、上部片材输送路S2和反转片材输送路S3设置。
此外,拾取辊11a设置在供纸托盘81的片材供给侧的附近,从供纸托盘81一张一张地拾取片材P并供给到片材输送路S1。同样地,拾取辊11b设置在手动供纸托盘82的片材供给侧的附近,从手动供纸托盘82一张一张地拾取片材P并供给到片材输送路S1。
此外,定位辊13暂时保持被输送到片材输送路S1的片材P。然后,定位辊13在感光鼓3~3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与片材P的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端(前端P1)对齐的时刻,将片材P输送至转印辊10与中间转印带61之间的转印压印部。
定影单元7将未定影调色剂像定影在片材P上,具备作为定影辊起作用的加热辊71和加压辊72。加热辊71通过旋转驱动,与从动旋转的加压辊72一起夹持片材P并且输送片材P。此外,加热辊71由设置在内侧的加热器71a加热,基于来自温度检测器71b的信号被维持为规定的定影温度。由加热器71a加热后的加热辊71与加压辊72一起将被转印在片材P上的多色调色剂像热压接于片材P,由此,使多色调色剂像熔融、混合、压接而热定影在片材P上。
在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要求复印功能或打印功能的印刷时,首先,使分支爪G1成为第一姿态,在要求传真功能的印刷时,使分支爪G1成为第二姿态,而使上部分支爪G2成为第一姿态。接着,从供纸托盘81或手动供纸托盘82供给片材P,利用沿片材输送路S1设置的输送辊12a将片材P输送至定位辊13。接着,在片材P的前端P1与中间转印带61上的调色剂像的前端一致的时刻利用转印辊10输送片材P,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片材P上。然后,使片材P通过定影单元7,由此,利用热使片材P上的未定影调色剂熔融、固着,在要求复印功能或打印功能的印刷时,经由输送辊12b、分支爪G1和排出辊31将片材P排出到排出托盘14上,而在要求传真功能的印刷时,经由输送辊12b、分支爪G1、上部分支爪G2和上部排出辊36将片材P排出到上部排出托盘15上。
此外,在要求对片材P进行双面印刷时,暂时使分支爪G1为第二姿态,而使上部分支爪G2为第一姿态。接着,使片材P通过定影单元7,单面印刷结束后,在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端(后端P2)位于上部片材输送路S2的上部排出辊36与上部分支部S2a之间的状态下,使上部排出辊36反向旋转,由此将片材P引导至反转输送辊12d~12g。在要求复印功能或打印功能的印刷时,使分支爪G1为第一姿态,在要求传真功能的印刷时,使分支爪G1为第二姿态,而使上部分支爪G2为第一姿态。然后,经由定位辊13将片材P输送至转印压印部,在片材P的背面进行印刷,在要求复印功能或打印功能的印刷时,将片材P排出到排出托盘14上,而在要求传真功能的印刷时,将片材P排出到上部排出托盘15上。
接着,以下参照图2和图3对片材区分部300进行说明,对于在图1中没有说明的符号的构成要素,在后面进行说明。
(关于片材区分部)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排出辊31和其周边部分的概略截面图。图3是从片材P的输送方向Y1看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片材区分部300的概略侧面图。
如图2和图3所示,片材区分部300具备:具有排出辊31的排出辊偏移单元30;旋转驱动部40(参照图3);和偏移驱动部50(参照图3)。
排出辊偏移单元30设置成能够沿排出辊31的轴线方向X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往复移动。具体地说,排出辊偏移单元30经由能够沿轴线方向X往复移动的滑动部件30b(具体地说是滑动轨道)(参照图2)支承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另外,滑动部件30b能够为以往公知的结构,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此外,在排出辊偏移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设置有被后述的位置检测开关SWp检测的被检测部30c(具体地说是被检测片)。
排出辊31将片材P向排出托盘14排出,具体地说,具备由排出驱动辊32和排出从动辊33构成的排出辊对34(参照图3)。
详细地说,排出驱动辊32包括:驱动辊轴32a(参照图3);和与驱动辊轴32a同轴地固定配置的多个(在该例子中为4个)驱动辊部32b~32b。排出从动辊33包括:从动辊轴33a(参照图3);和与从动辊轴33a同轴地且与驱动辊部32b相对地固定配置的多个(在该例子中为4个)从动辊部33b~33b。此外,排出辊31还具备对从动辊部33b向驱动辊部32b施力的施力部件(在该例子中为螺旋弹簧)35(参照图3)。
排出辊对34和施力部件35设置在排出辊偏移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排出驱动辊32的一个端部从排出辊偏移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向轴线方向X的外侧突出地设置。
具体地说,排出驱动辊32的驱动辊轴32a为单一的,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排出辊偏移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绕轴线旋转。
排出从动辊33的从动辊轴33a沿轴线方向X并列设置有多个(在该例子中是2个),分别固定配置有多个(在该例子中为2个)从动辊部33b、33b。从动辊轴33a、33a以从动辊部33b、33b与对应的驱动辊部32b、32b对置的方式,设置成能够相对于排出辊偏移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绕轴线旋转、并且能够沿上下方向Z往复移动。排出辊31构成为,片材P以在排出驱动辊32与排出从动辊33之间的压印部N被排出从动辊33按压的状态被夹持并且被输送。
施力部件35与多个(在该例子中为2个)从动辊轴33a、33a对应地由多个(在该例子中为2个)施力部件35、35构成。施力部件35、35对排出从动辊33向排出驱动辊32施力,配置在从动辊轴33a、33a与排出辊偏移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的与排出驱动辊32相反的一侧的位置之间。另外,施力部件35、35对排出从动辊33的向排出驱动辊32的按压力,为能够适当地输送片材P的程度的压力。
旋转驱动部40对排出辊31进行旋转驱动,包括:输送驱动电动机41(在该例子中为步进电动机)(参照图3);和将来自输送驱动电动机41的旋转驱动传递至排出辊31的驱动传递机构42(参照图3)。
输送驱动电动机41以旋转轴41a沿着轴线方向X的方式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
驱动传递机构42在该例子中由成列设置有多个齿轮的齿轮列构成,具体地说,具备驱动齿轮42a、辊齿轮42b和中间齿轮42c。
驱动齿轮42a与输送驱动电动机41的旋转轴41a连结。辊齿轮42b与驱动辊轴32a的从排出辊偏移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向轴线方向X的外侧突出的端部连结。中间齿轮42c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被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的旋转轴110a,与驱动齿轮42a以及辊齿轮42b啮合。在此,驱动齿轮42a、辊齿轮42b和中间齿轮42c的齿轮齿为形成为在轴线方向X上延伸的凹凸条的正齿轮,辊齿轮42b能够以与中间齿轮42c啮合的状态在轴线方向X上滑动。中间齿轮42c的轴线方向X的长度为允许排出辊偏移单元30的在轴线方向X上的移动宽度的长度(齿轮的啮合长度加上相当于偏移量的长度而得到的长度),且为即使排出辊偏移单元30在轴线方向X上往复移动,辊齿轮42b也不会从中间齿轮42c脱离的长度。
偏移驱动部50是对排出辊31(在该例子中是排出辊偏移单元30)进行偏移驱动而使其偏移移动的机构,具备偏移驱动电动机51(在该例子中是步进电动机)(参照图3)和使排出辊偏移单元30偏移移动的偏移机构52(参照图3)。
偏移驱动电动机51以旋转轴51a沿着与轴线方向X正交的方向(在该例子中是上下方向Z)的方式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
偏移机构52由将旋转方向的驱动转换为直线方向的驱动的齿轮齿条副的齿轮构成,具备:沿轴线方向X延伸的齿条52a;和圆柱状的小齿轮52b。
齿条52a的轴线方向X的端部与排出辊偏移单元30的端部连结。小齿轮52b与偏移驱动电动机51的旋转轴51a连结,与齿条52a啮合。由此,通过偏移驱动电动机51的旋转轴51a向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旋转,能够使排出辊偏移单元30向轴线方向X的一侧X1和另一侧X2往复移动。
接着,以下参照图4对控制部200进行说明,对于在图2中没有说明的符号的构成要素,在后面进行说明。
(关于控制部)
图4是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控制系统的系统框图。图像形成装置100还具备控制部200、第一检测开关SW1(参照图2和图4)、第二检测开关SW2(参照图2和图4)和位置检测开关SWp(参照图2至图4)。另外,控制部200也可以设置于片材排出装置400。
如图4所示,控制部200具备:CPU等处理装置210;和包括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和能够改写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的存储部220。ROM能够存储作为处理装置210执行的处理的步骤的控制程序。RAM能够提供工作用的工作区。非易失性存储器能够备份保持控制所需要的数据、保持或改写各种数据(例如后述的时刻控制的控制时间等)。
控制部200进行对旋转驱动部40和偏移驱动部50的时刻控制,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片材区分部300的时刻控制。
第一检测开关SW1检测片材P是否通过排出辊31,具体地说,在输送方向Y1配置在排出辊31的上游侧附近。第一检测开关SW1与控制部20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使得能够将表示片材P没有通过排出辊31的片材未通过信号(在该例子中为关断(OFF)信号)或表示片材P通过排出辊31的片材通过信号(在该例子中为导通(ON)信号)发送到控制部200。
第二检测开关SW2检测片材P是否通过在输送方向Y1上配置在比排出辊31靠上游侧的接近位置的接近辊(在该例子中为输送辊12b),具体地说,配置在输送方向Y1上接近辊(在该例子中为输送辊12b)的下游侧附近。第二检测开关SW2与控制部20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使得能够将表示片材P没有通过接近辊(在该例子中为输送辊12b)的片材未通过信号(在该例子中为关断(OFF)信号)或表示片材P通过接近辊(在该例子中为输送辊12b)的片材通过信号(在该例子中为导通(ON)信号)发送到控制部200。
位置检测开关SWp检测排出辊偏移单元30是否位于基准位置(具体地说是轴线方向X的中央位置,即不进行区分的标准位置),具体地说,为检测在排出辊偏移单元30的主体框架30a设置的被检测部30c(参照图2和图3)的透射型光传感器。位置检测开关SWp与控制部200的输入系统电连接,使得能够将表示排出辊偏移单元30位于基准位置的有单元信号(在该例子中为关断(OFF)信号)或表示排出辊偏移单元30没有位于基准位置的无单元信号(在该例子中为导通(ON)信号)发送到控制部200。
输送驱动电动机41和偏移驱动电动机51与控制部200的输出系统电连接,使得能够得到来自控制部200的驱动信号(导通(ON)信号)或驱动停止信号(关断(OFF)信号)。
详细地说,控制部200将指示向一个方向B(片材P被排出的方向)(参照图2)的旋转的旋转指示信号向输送驱动电动机41发送以驱动输送驱动电动机41,由此,能够经由驱动传递机构42在一个方向B上旋转驱动排出辊偏移单元30的排出辊31。
此外,控制部200将指示以基准位置为基准使排出辊偏移单元30向轴线方向X的一侧X1(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是左侧的方向)移动的旋转和使排出辊偏移单元30向轴线方向X的另一侧X2(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是右侧的方向)移动的旋转的移动指示信号,向偏移驱动电动机51发送以使偏移驱动电动机51脉冲驱动,由此,能够经由偏移机构52将排出辊偏移单元30向一侧X1和另一侧X2偏移驱动。
在以上说明的片材区分部300中,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旋转指示信号驱动输送驱动电动机41,由此,来自输送驱动电动机41的驱动力被传递至驱动传递机构42,由此,排出辊31向一个方向B旋转驱动。在不进行区分动作的情况下,使排出辊偏移单元30位于基准位置,而在进行区分动作的情况下,在使排出辊偏移单元30位于基准位置的状态下,由排出辊31将片材P仅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后,根据来自控制部200的移动指示信号驱动偏移驱动电动机51,由此,来自偏移驱动电动机51的驱动力被传递至偏移机构52,由此,排出辊偏移单元30向一侧X1或另一侧X2偏移移动。这样,在具备片材区分部300的片材排出装置400中,在由排出辊31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片材P的同时,由片材区分部300使片材P沿轴线方向X的一侧X1和/或另一侧X2(在该例子中是轴线方向X的一侧X1和另一侧X2)偏移移动而排出至排出托盘14。另外,可以:在片材区分部300中,不将片材P仅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而使排出辊偏移单元30向一侧X1或另一侧X2偏移移动。
接着,以下对在图1和图2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15设置的引导肋150(参照图1和图2)进行说明。
[关于本实施方式]
在片材排出装置400中,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具备片材区分部300和上部排出托盘15(上部部件的一个例子)的情况下,在由排出辊31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片材P的同时,由片材区分部300使片材P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排出,因此,当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与排出托盘14相对的底面15b(参照图1和图2)(排出托盘14侧的面、下表面)滑动接触时,存在在输送方向Y1上被输送的同时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被排出的片材P容易卡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问题。
图5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片材排出装置400中从平面看(俯视)片材P被排出至上部排出托盘15的下方的状态的概略平面图。图6是从右斜前方看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15的平面侧的概略立体图。图7是从左斜前方看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侧的概略立体图。图8A是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的概略结构图的正面图。图8B是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的概略结构图的左侧面图。图8C是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的概略结构图的底面图。此外,图9是从右斜后方看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15中引导肋150部分的底面侧的放大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参照图7、图8C和图9),设置有沿着相对于输送方向Y1向偏移移动侧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的引导肋150。详细地说,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在片材P能够滑动接触的预先确定的规定的滑动接触区域α(参照图5)内和/或以包含滑动接触区域α的方式,设置有沿着下游侧相对于输送方向Y1向偏移移动侧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的引导肋150。
在此,滑动接触区域α是存在利用排出辊31在输送方向Y1上被输送的同时利用片材区分部300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的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的可能性的区域,是能够根据片材P从排出辊31被排出的排出角度和排出速度、排出辊31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上下方向Z的距离、片材P的尺寸(例如规格上的最大尺寸)、片材P的硬度(例如规格上的最大厚度)、片材P利用片材区分部300偏移移动的距离等参数预先设定的区域。
详细地说,引导肋150,以在输送方向Y1上被输送的(被区分前的或没有被区分的)片材P(参照图5)的轴线方向X(在输送方向Y1上被输送的片材P的沿着与输送方向Y1正交的片材P表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为基准,即,隔着轴线方向X的中央的沿着输送方向Y1的假想边界线β(参照图5和图8C)在一侧和/或另一侧,从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沿着朝向外侧的倾斜方向延伸。换言之,引导肋150(在该例子中为151~153),以假想边界线β为界在轴线方向X的一侧X1和/或另一侧X2,在作为下游侧相对于输送方向Y1的角度的引导肋角度θ(在该例子中为θ1~θ3)(参照图5)为锐角的倾斜方向上延伸。引导肋150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一体形成。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设置的引导肋150,沿着相对于输送方向Y1向偏移移动侧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因此,在利用排出辊31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片材P的同时利用片材区分部300使片材P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排出时,即使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也能够在抑制了片材P与引导肋150的接触面积的状态下使片材P与引导肋150滑动接触并且将片材P排出至排出托盘14,由此,能够使得在输送方向Y1上被输送的同时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被排出的片材P难以卡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
(第一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引导肋150在由排出辊31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由片材区分部300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的片材P的片材倾斜移动方向W(参照图5)或大致片材倾斜移动方向W延伸。
详细地说,片材倾斜移动方向W能够为:将片材P的输送方向Y1的输送速度Vc的矢量和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移动速度Vm的矢量合成而得到的矢量的方向。
即,引导肋角度θ能够由 的式子求出。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引导肋150在片材倾斜移动方向W或大致片材倾斜移动方向W延伸,由此,在将片材P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使片材P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排出时,即使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也能够在进一步抑制了片材P与引导肋150的接触面积的状态下使片材P与引导肋150滑动接触并且将片材P排出至排出托盘14,由此,能够使得在输送方向Y1上被输送的同时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被排出的片材P更难以卡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
(第二实施方式)
引导肋150位于比在由排出辊31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由片材区分部300沿轴线方向X(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为另一侧X2)偏移移动的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侧端Ps(图5所示的例子中为另一侧的侧端Ps2)靠外侧的位置时,在将片材P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使片材P沿轴线方向X(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为另一侧X2)偏移移动而排出时,存在在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片材P不与引导肋150接触的情况。特别是,在引导肋150包括多个引导肋151~153、且在轴线方向X上具有内侧的肋和外侧的肋的情况下,多个引导肋151~153中的最内侧的引导肋153位于比在输送方向Y1上被输送的同时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的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侧端Ps靠外侧的位置时,在将片材P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使片材P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排出时,在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片材P不与引导肋150接触。因此,希望在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使片材P可靠地与引导肋150接触。
关于这一点,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引导肋150位于在由排出辊31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由片材区分部300沿轴线方向X(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为另一侧X2)偏移移动的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侧端Ps(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为另一侧的侧端Ps2)靠内侧(例如内侧附近)的位置。在此,作为内侧附近的位置,能够例示与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侧端Ps相距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的内侧的位置。特别是,在引导肋150包括多个引导肋151~153、且在轴线方向X上具有内侧的肋和外侧的肋的情况下,优选多个引导肋151~153中的最外侧的引导肋151位于比在由排出辊31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由片材区分部300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的最大尺寸的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侧端Ps靠内侧的位置。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引导肋150位于比在由排出辊31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由片材区分部300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的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侧端Ps靠内侧的位置,由此,在将片材P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使片材P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排出时,即使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也能够容易使片材P与引导肋150接触。由此,在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能够使片材P可靠地与引导肋150接触。
(第三实施方式)
在引导肋150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端15c(参照图5至图7和图8C)的位置向下游侧设置的情况下,能够使片材P的前端P1卡在引导肋150的可能性尽可能地减少或消失,但是,需要相应地使形成引导肋150的材料增多。因此,从使形成引导肋150的材料减少的观点出发,在引导肋150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比上游侧端15c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向下游侧设置的情况下,片材P的前端P1容易卡在引导肋。因此,希望即使引导肋150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比上游侧端15c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向下游侧设置,也能够抑制在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片材P的前端P1卡在引导肋150。
关于这一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引导肋150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Y1上,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去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参照图8A、图8B和图9)。
详细地说,引导肋150以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为起点倾斜。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引导肋150也可以以比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高的位置为起点倾斜。此外,引导肋150的顶面150g(在该例子中为倾斜面151g、152g、153g)(参照图9)形成为直线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引导肋150的顶面150g也可以形成为向上凸的弯曲状或向下凸的弯曲状。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引导肋150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Y1上,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去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使引导肋150的上游侧端(后端150b)(在该例子中为后端151b、152b、153b)(参照图9)的高度变低或消失,因此,能够抑制片材P的前端P1卡在引导肋150的可能性,而且能够在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使片材P顺利地与引导肋150的顶面150g滑动接触,由此,即使引导肋150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中的比上游侧端15c的位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向下游侧设置,也能够抑制在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片材的前端P1卡在引导肋150。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引导肋150包括多个(在该例子中为3个)引导肋151~153。
详细地说,多个引导肋151~153在轴线方向X上具有内侧的肋和外侧的肋。多个引导肋151~153在轴线方向X上并列设置。多个引导肋151~153彼此平行或大致平行。多个引导肋151~153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Y1上,像第三实施方式那样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去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的情况下,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倾斜角度φ1~φ3(参照图9)可以彼此相等或大致相等,也可以至少2个彼此不同。此外,多个引导肋151~153的引导肋角度θ(θ1~θ3)和/或长度可以均相等或大致相等,也可以引导肋角度θ(θ1~θ3)和/或长度的至少二个彼此不同。在该例子中,引导肋角度θ1~θ3均相等或大致相等,引导肋151、152的长度相等或大致相等。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引导肋150包括多个引导肋151~153,由此能够根据片材P的尺寸(具体地说是轴线方向X的尺寸)设置多个引导肋151~153,由此,在将各尺寸的片材P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使各尺寸的片材P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排出时,即使各尺寸的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也能够使得各尺寸的片材P难以卡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
例如,能够例示以下的方式:多个引导肋151~153中最外侧的引导肋151位于比由排出辊31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由片材区分部300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的最大尺寸的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侧端Ps(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为另一侧的侧端Ps2)靠内侧(例如内侧附近)的位置,最外侧的引导肋151的第n个(n是1以上的整数)位于内侧的第n个引导肋152、153(在该例子中n=1、2),位于比由排出辊31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由片材区分部300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的比最大尺寸小n级的尺寸的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侧端Ps(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是另一侧的侧端Ps2)靠内侧(例如内侧附近)的位置。通过这样,在将各尺寸的片材P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使各尺寸的片材P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排出时,即使各尺寸的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也能够有效地不仅防止最大尺寸的片材P、而且防止比最大尺寸小n级的尺寸的片材P卡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在此,作为内侧附近的位置,能够例示与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侧端Ps相距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的内侧的位置。
(第五实施方式)
在引导肋150包括多个引导肋151~153、且在轴线方向X上具有内侧的肋和外侧的肋的情况下,存在以下情况:多个引导肋151~153中比作为预先确定的规定的引导肋的基准引导肋(在该例子中是引导肋152)靠内侧的引导肋(在该例子中是引导肋153),作为包含基准引导肋(在该例子中是引导肋152)的外侧的引导肋(在该例子中是151、152)的辅助性引导部件起作用。在该情况下,当使内侧的引导肋153为与外侧的引导肋151、152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长度时,形成内侧的引导肋153的材料的使用量相应地变多,进而,上部排出托盘15变重并且成本变高。因此,希望能够使形成内侧的引导肋153的材料的使用量减少,由此实现上部排出托盘15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
关于这一点,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多个引导肋151~153中的内侧的引导肋153,与外侧的引导肋151、152相比以留有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的状态变短,且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Y1上,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去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
详细地说,内侧的引导肋153从下游侧端(前端153a)起仅留有预先确定的规定的距离d(参照图8C)而缺少(没有设置)上游侧。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多个引导肋151~153中的内侧的引导肋153,与外侧的引导肋151、152相比以留有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的状态变短,由此,能够使形成内侧的引导肋153的材料的使用量相应地变少,由此能够实现上部排出托盘15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而且,当使内侧的引导肋153与外侧的引导肋151、152相比以留有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的状态变短时,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片材P的前端P1容易卡在内侧的引导肋153,而内侧的引导肋153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Y1上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去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由此,在将片材P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使片材P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排出时,即使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也能够以形成引导肋150的材料减少的状态,使片材P与内侧的引导肋153的倾斜面153g(150g)顺利地滑动接触,由此,能够实现上部排出托盘15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并且抑制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片材P的前端P1卡在内侧的引导肋153。
(第六实施方式)
在使内侧的引导肋153与外侧的引导肋151、152相比以留有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的状态变短的情况下,当内侧的引导肋153的与排出托盘14相对的倾斜面153g(150g)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倾斜角度φ3,与外侧的引导肋151、152的与排出托盘14相对的顶面(在该例子中是倾斜面151g、152g(150g))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倾斜角度φ1、φ2相同或大致相同或φ3比φ1、φ2小时,片材P的前端P1容易卡在内侧的引导肋153的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端(后端153b)。因此,希望使得片材P的前端P1难以卡在内侧的引导肋153的后端153b。
关于这一点,在第六实施方式中,内侧的引导肋153的倾斜面153g(150g)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倾斜角度φ3大于外侧的引导肋151、152的顶面(在该例子中是倾斜面151g、152g(150g))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角度(在该例子中是倾斜角度φ1、φ2)。
详细地说,多个引导肋151、152、153在输送方向Y1上,下游侧端(前端150a)(在该例子中是前端151a、152a、153a)(参照图9)在轴线方向X上对齐,并且在下游侧端(前端150a)(在该例子中是前端151a、152a、153a)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高度。
根据第六实施方式,内侧的引导肋153的倾斜面153g(150g)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倾斜角度φ3大于外侧的引导肋151、152的顶面(在该例子中是倾斜面151g、152g(150g))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角度(在该例子中是倾斜角度φ1、φ2),由此,能够使得内侧的引导肋153不比外侧的引导肋151、152突出,由此,在将片材P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使片材P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排出时,即使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也能够使片材P的前端P1对内侧的引导肋153的后端153b的卡挂减少或消失。
(第七实施方式)
仅是简单地使内侧的引导肋153倾斜时,随着内侧的引导肋153变短,倾斜角度φ3变大,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片材P的前端P1卡在内侧的引导肋153的倾斜面153g(150g)的可能性相应地变大。因此,希望即使使内侧的引导肋153变短,也能够将倾斜角度φ3抑制得小,进而,使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片材P的前端P1卡在内侧的引导肋153的倾斜面153g(150g)的可能性减小。
关于这一点,在第七实施方式中,内侧的引导肋153包括从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连接到下游侧的多个(在该例子中是2个)倾斜肋部(在该例子中是1531、1532),上游侧的倾斜肋部(在该例子中是1531)的倾斜角度(在该例子中是φ31)大于下游侧的倾斜肋部(在该例子中是1532)的倾斜角度(在该例子中是φ32)。
详细地说,内侧的引导肋153包括分别位于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第一倾斜肋部1531(参照图9)和第二倾斜肋部1532(参照图9),上游侧的第一倾斜肋部1531的倾斜角度φ31(φ3)大于下游侧的第二倾斜肋部1532的倾斜角度φ32(φ3)。内侧的引导肋153中,第一倾斜肋部1531的下游侧端和第二倾斜肋部1532的上游侧端相连设置。内侧的引导肋153中,多个倾斜肋部(在该例子中是第一倾斜肋部1531和第二倾斜肋部1532)一体形成。多个倾斜肋部(在该例子中是第一倾斜肋部1531和第二倾斜肋部1532)的倾斜面153g(150g)形成为直线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多个倾斜肋部(在该例子中是第一倾斜肋部1531和第二倾斜肋部1532)的倾斜面153g(150g)形成为向上凸的弯曲状或向下凸的弯曲状。
根据第七实施方式,内侧的引导肋153包括从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连接到下游侧的多个倾斜肋部(在该例子中是1531、1532),上游侧的倾斜肋部(在该例子中是1531)的倾斜角度(在该例子中是φ31)大于下游侧的倾斜肋部(在该例子中是1532)的倾斜角度(在该例子中是φ32),由此,即使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也能够使片材P与具有多个倾斜肋部(在该例子中是第一倾斜肋部1531和第二倾斜肋部1532)的多阶段的倾斜角度φ3(在该例子中是2个阶段的倾斜角度φ31、φ32)的内侧的引导肋153滑动接触,换言之,能够使片材P与多个倾斜肋部(在该例子中是第一倾斜肋部1531和第二倾斜肋部1532)以从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向下游侧去倾斜角度φ3(在该例子中是φ31、φ32)分阶段地变小的方式倾斜的内侧的引导肋153滑动接触,由此,即使使内侧的引导肋153变短,也能够将倾斜角度φ3抑制得小,进而,能够使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片材P的前端P1卡在内侧的引导肋153的倾斜面153g(150g)的可能性减小。
(第八实施方式)
存在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设置有沿着与引导肋150交叉的方向(例如轴线方向X、输送方向Y1)延伸的交叉肋160(参照图7、图8B、图8C和图9)的情况。例如,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设置有空间SP而导致上部排出托盘15被支承的部位受限,因此,为了确保上部排出托盘15的强度,作为交叉肋160,多会设置有对上部排出托盘15进行加强的加强用肋。在该情况下,片材P的前端P1、轴线方向X的侧端Ps1、Ps2(在该例子中是Ps2)、以及前端P1与侧端Ps1、Ps2的角部分(所谓的耳部)中的至少一个(特别是前端P1与侧端Ps1、Ps2的角部分)容易卡在交叉肋160(例如加强用肋)。因此,希望使得片材P的前端P1、轴线方向X的侧端Ps1、Ps2(在该例子中是Ps2)、以及前端P1与侧端Ps1、Ps2的角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特别是前端P1与侧端Ps1、Ps2的角部分)难以卡在交叉肋160。这在交叉肋160沿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端15d(参照图5、图6、图7、图8B、图8C和图9)的边缘部延伸的情况下,特别显著。
关于这一点,在第八实施方式中,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设置有沿与引导肋150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交叉肋160,引导肋150比交叉肋160的高度高。
详细地说,交叉肋160具备:在与轴线方向X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一交叉肋161(参照图7、图8B、图8C和图9);和在与输送方向Y1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第二交叉肋162(参照图7、图8C和图9)。第一交叉肋161设置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端15d的边缘部。第二交叉肋162在轴线方向X上隔开预先确定的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交叉肋160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一体形成。
此外,交叉肋160可以以与引导肋150交叉的方式设置,也可以以不与引导肋150交叉的方式设置。在交叉肋160以与引导肋150交叉的方式设置的情况下,可以与引导肋150连接(具体来说是一体形成),也可以在交叉部分(交叉部附近)具有缺口(没有设置)。在引导肋150包括多个引导肋151~153的情况下,交叉肋160可以与多个引导肋151~153中的至少2个连接(具体来说是一体形成)。通过这样,能够将多个引导肋151~153中的至少2个牢固地加强。
在该例子中,第一交叉肋161的内侧面161a(参照图9)与多个引导肋151~153的前端151a、152a、153a连接(具体地说是一体形成)。多个第二交叉肋162~162中的1个第二交叉肋162以将多个引导肋151~153彼此连结的方式连接(具体地说是一体形成)。交叉肋160还具备对多个引导肋151~153进行加强的第三交叉肋163(参照图9)。第三交叉肋163如图9所示具有连接部163a、第一端部163b和第二端部163c。连接部163a在与轴线方向X平行或大致平行的方向上延伸(与第一交叉肋161平行或大致平行),以将多个引导肋151~153彼此连结的方式连接(具体地说是一体形成)。第一端部163b以将多个引导肋151~153中的最外侧的引导肋151与在轴线方向X的另一侧X2且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的端部设置的主肋170(参照图9)连结的方式连接(具体地说是一体形成)。第二端部163c以将多个引导肋151~153中的最内侧的引导肋153和第一交叉肋161连结的方式连接(具体地说是一体形成)。通过这样,能够将多个引导肋151~153进一步牢固地加强。
根据第八实施方式,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设置有沿与引导肋150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交叉肋160,引导肋150比交叉肋160的高度高,由此,在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能够利用引导肋150有效地防止片材P与交叉肋160接触,由此,在将片材P在输送方向Y1上输送的同时使片材P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排出时,即使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也能够使片材P的前端P1、轴线方向X的侧端Ps1、Ps2(在该例子中是Ps2)、以及前端P1与侧端Ps1、Ps2的角部分中的至少一个(特别是前端P1与侧端Ps1、Ps2的角部分)难以卡在交叉肋160。这在像第一交叉肋161那样沿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输送方向Y1的下游侧端15d的边缘部延伸的情况下,特别有效。
(第九实施方式)
在引导肋150整体沿倾斜方向形成为直线状的情况下,在片材P与引导肋150滑动接触时,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滑动接触区域α中,存在片材P在滑动接触初期仅在输送方向Y1上移动时滑动接触的输送方向滑动接触区域α1(参照图5)的情况下,在输送方向滑动接触区域α1中,片材P与引导肋150的接触面积变大。因此,希望抑制片材P与引导肋150滑动接触时输送方向滑动接触区域α1的片材P与引导肋150的接触面积,从而抑制在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片材P卡在引导肋150。
关于这一点,在第九实施方式中,引导肋150的肋端部150c(参照图5、图8C和图9)与输送方向Y1平行或大致平行,其中,肋端部150c为引导肋150的与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端15c相距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的下游侧的部分。
详细地说,肋端部150c设置于在滑动接触初期仅在输送方向Y1移动时片材P滑动接触的输送方向滑动接触区域α1的全部或一部分。在多个引导肋151~153中的至少一个(在该例子中是外侧的引导肋151、152)设置有肋端部151c、152c(参照图5、图8C和图9)。
根据第九实施方式,引导肋150的肋端部150c(在该例子中是151c、152c)与输送方向Y1平行或大致平行,其中,肋端部150c为引导肋150的与输送方向Y1的上游侧端15c相距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的下游侧的部分,由此,在片材P与引导肋150滑动接触时,引导肋150的片材P滑动接触的区域中,即使存在在滑动接触初期仅在输送方向Y1移动时滑动接触的输送方向滑动接触区域α1,在输送方向滑动接触区域α1中,也能够使片材P与引导肋150的接触面积尽可能地减小,由此,能够抑制片材P与引导肋150滑动接触时的输送方向滑动接触区域α1中的片材P与引导肋150的接触面积,从而抑制在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片材P卡在引导肋150。
(第十实施方式)
在构成为使排出辊31向轴线方向X的一侧X1和另一侧X2两者偏移移动的情况下,可以在使排出辊31偏移移动的两侧设置引导肋150,但是,在该情况下,存在如下的不良情况。
即,在以在输送方向Y1上被输送的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中央为基准的(隔着假想边界线β的)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一侧X1和另一侧X2(在该例子中为一侧X1),为了使得容易取出被排出的片材P而设置向上部排出托盘15的轴线方向X的内侧缩入的缩入部15e(参照图5至图7、图8C和图9),从该观点出发或者/以及从节省空间的观点出发,存在以下情况:底面15b的一侧X1整体的面积(进一步说,一侧X1的比输送方向Y1的中央靠下游侧的面积)和/或另一侧X2整体的面积(进一步说,另一侧X2的比输送方向Y1的中央靠下游侧的面积)变小,这样的话,底面15b的滑动接触区域α的面积变小,片材P卡在底面15b的影响几乎消失或消失。尽管片材P卡在底面15b的影响几乎消失或消失,但是,当设置引导肋150时,形成引导肋150的材料相应地被浪费。因此,希望使得形成引导肋150的材料的浪费减少。
关于这一点,在第十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排出辊31向轴线方向X的一侧X1和另一侧X2两者偏移移动,引导肋150设置在:以在输送方向Y1上被输送的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中央为基准的(隔着假想边界线β的)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一侧X1和另一侧X2中、滑动接触区域α的面积比预先确定的规定的基准面积大的一侧(在该例子中为与操作侧相反的一侧,图5中的上侧)。即,在底面15b中,以轴线方向X的中央为基准,在一侧X1的滑动接触区域α的面积比基准面积大的情况下,在一侧X1设置引导肋150,在另一侧X2的滑动接触区域α的面积比基准面积大的情况下,在另一侧X2设置引导肋150,在一侧X1和另一侧X2两者的滑动接触区域α的面积分别比基准面积大的情况下,在一侧X1和另一侧X2两者设置引导肋150。
换言之,引导肋150不设置在底面15b的一侧X1和另一侧X2中的滑动接触区域α的面积为基准面积以下的一侧(在该例子中为操作侧,图5中的下侧)。
在此,基准面积是可认为片材P卡在底面15b的影响几乎消失或消失的面积。
根据第十实施方式,构成为使排出辊31向轴线方向X的一侧X1和另一侧X2两者偏移移动,引导肋150设置在:以在输送方向Y1上被输送的片材P的轴线方向X的中央为基准的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的一侧X1和另一侧X2中、滑动接触区域α的面积比预先确定的规定的基准面积大的一侧(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是另一侧X2),由此,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中能够仅在需要的部位设置引导肋,由此,能够使形成引导肋150的材料的浪费减少。
(第十一实施方式)
图10A至图12C是表示从倾斜方向看引导肋150的截面形状的概略截面图。图10A至图10C表示顶部150d为平面或弯曲面的引导肋150的截面形状的例子。图11A至图11D和图12A至图12C表示具有倾斜侧面150e的引导肋150的截面形状的例子。
如图10A至图10C所示,引导肋150形成为:在截面图中侧边为铅垂或大致铅垂并且与排出托盘14相对的顶部150d(顶面150g)为平面(参照图10A和图10B)或弯曲面(参照图10C)。
作为平面的截面形状,能够例示水平或大致水平的面(参照图10A)、在与引导肋150的延伸方向(倾斜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或大致正交方向上倾斜的正交方向倾斜面(参照图10B)。正交方向倾斜面(参照图10B)可以在引导肋150的正交方向或大致正交方向上向一侧倾斜,也可以向另一侧倾斜。此外,作为弯曲面(参照图10C),能够例示向上凸的弯曲面(具体地说是圆弧状的曲面)。弯曲面可以为半圆球面,也可以为半椭圆球面。
此外,如图11A至图12C所示,引导肋150具有倾斜侧面150e,该倾斜侧面150e在截面图中以随着从基端部向顶部150d去,宽度(正交方向的尺寸)变小的方式倾斜。
作为具有倾斜侧面150e的引导肋150的截面形状,能够例示多边形状,具体地说,有等腰三角形或大致等腰三角形状(参照图11A)、直角三角形或大致直角三角形状(参照图11B)、直角等腰三角形或大致直角等腰三角形状(参照图11C)、锐角三角形等三角形状(参照图11D),上底(顶面150g侧)比下底(基端部150f侧)小且下底(基端部150f侧)与两脚的角度δ1、δ2为90度以下或大致90度以下的山形梯形状(参照图12A)、侧边为铅垂或大致铅垂且上边为水平或大致水平的六角形状或大致六角形状(参照图12B)、侧边为铅垂或大致铅垂的五角形状或大致五角形状(参照图12C)。
另外,在像图10B、图11A至图11D和图12C所示的引导肋150那样前端尖锐的情况下,可以在前端形成倒角(例如形成为平坦或圆弧状)。
在此,优选引导肋150如图10B、图10C、图11A至图11D和图12C所示,形成为在片材P滑动接触时,顶部150d与片材P线接触或大致线接触。
这样,引导肋150形成为在片材P滑动接触时顶部150d与片材P线接触或大致线接触,由此,在片材P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滑动接触时,能够在进一步抑制片材P与引导肋150的接触面积的状态下使片材P与引导肋150滑动接触并且将片材P排出至排出托盘14,由此,能够使得在输送方向Y1上被输送的同时沿轴线方向X偏移移动而被排出的片材P更难以卡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
(第十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片材排出装置进行说明。另外,第十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仅上部排出托盘15的构造不同,因此,表示出主要部分的图,省略其它的图。
图13是在第十二实施方式的片材排出装置中,从平面看(俯视)片材被排出至上部排出托盘的下方的状态的概略平面图。图14是将图13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的底面的、跟前侧引导肋附近放大表示的放大底面图。
在图5所示的上部排出托盘15中,引导肋150设置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中的排出辊31的轴线方向X的另一侧X2的侧端部。而第十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中的排出辊31的轴线方向X的两个侧端部分别设置有引导肋。另外,以下为了对引导肋进行区别,将在另一侧X2(在图13中为上方)的侧端部设置的引导肋150称为里侧引导肋150,将在一侧X1(在图13中为下方)的侧端部设置的引导肋称为跟前侧引导肋170。此外,里侧引导肋150与图5等所示的构造同样,因此省略说明。
如上所述,排出辊31构成为向轴线方向X的两侧偏移移动,在图13中,表示出了向一侧X1偏移移动而被输送的片材P。通过使排出辊31偏移移动,将片材P向相对于输送方向Y1向一侧X1倾斜的跟前侧移动方向C排出。另外,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通过使排出辊31向另一侧X2偏移移动,能够将片材P向上述的片材倾斜移动方向W排出。
跟前侧引导肋170在跟前侧移动方向C或大致跟前侧移动方向C上延伸。另外,跟前侧移动方向C的具体方向能够与片材倾斜移动方向W大致同样地求出。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具备2个跟前侧引导肋170,将接近上部排出托盘15的一侧X1的侧端部的跟前侧引导肋170称为第一跟前侧引导肋171,将距离上部排出托盘15的一侧X1的侧端部较远的跟前侧引导肋170称为第二跟前侧引导肋172。
跟前侧引导肋170在轴线方向X上以假想边界线β为中心设置在与里侧引导肋150对称的位置,第一跟前侧引导肋171与外侧的引导肋152对应,第二跟前侧引导肋172与内侧的引导肋153对应。另外,并不限定于此,在将上部排出托盘15向一侧X1扩展时,也可以设置与外侧的引导肋151对应的跟前侧引导肋170。
跟前侧引导肋170为与里侧引导肋150大致同样的结构,在片材P的输送方向Y1上,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去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即,跟前侧引导肋170的上游侧端(后端171b、172b)与底面15b为大致相同的高度,随着向下游侧端(前端171a、172a)去,以离开底面15b的方式变高。
此外,跟前侧引导肋170的上游侧端附近的肋端部171c、172c与输送方向Y1大致平行,比肋端部171c、172c靠下游侧的部分在跟前侧移动方向C上延伸。第一跟前侧引导肋171相对于输送方向Y1倾斜的引导肋角度θ(θ4)和第二跟前侧引导肋172相对于输送方向Y1倾斜的引导肋角度θ(θ5),与里侧引导肋150的引导肋角度θ(θ1~θ3)大致同样。
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跟前侧的侧边(在图13中为上部排出托盘15的下边)设置有缩入部15e。即,上部排出托盘15的一侧X1的侧边向另一侧X2凹陷。缩入部15e中面对跟前侧引导肋170的部分(托盘倾斜部15f)成为与跟前侧移动方向C平行的侧边。即,通过设置与跟前侧引导肋170平行的托盘倾斜部15f,上部排出托盘15的侧边起到与跟前侧引导肋170同样的作用。
在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设置有在相对于输送方向Y1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且端部与跟前侧引导肋170连结的辅助肋180。具体地说,作为辅助肋180,设置有与第一跟前侧引导肋171连结的第一辅助肋181和与第二跟前侧引导肋172连结的第二辅助肋182。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肋180在轴线方向X上延伸。
图15是表示图14的箭头符号D-D处的截面的放大截面图。
第一辅助肋181的顶面(辅助顶面181a),以随着从离开第一跟前侧引导肋171的一端(离开端181b)向与第一跟前侧引导肋171连结的另一端(连结端181c)去,相对于上部排出托盘15的底面15b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离开端181b位于比肋端部151c靠一侧X1的位置,连结端181c位于比第一跟前侧引导肋171的顶面171g低的位置。即,第一跟前侧引导肋171与第一辅助肋181相比更从底面15b突出。另外,第二辅助肋182为与第一辅助肋181大致同样的构造,因此省略说明。如上所述,通过设置与引导肋的侧面连结的辅助肋180,能够防止片材P卡在引导肋的侧面。
(其它实施方式)
在该例子中,上部部件为上部排出托盘15,但是只要是覆盖排出托盘14的上部的部件,则可以是任何部件,例如可以是输送单元、构成壳体的部件、罩部件,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此外,在该例子中,构成为使排出辊31向轴线方向X的一侧X1和另一侧X2两者偏移移动,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使排出辊31向轴线方向X的一侧X1和另一侧X2中的任一者偏移移动。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的各种形式实施。因此,该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仅是例示,而不应当限定性地解释。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不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限制。而且,属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的等同范围的变形和变更全部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片材排出装置,其具备:将片材在预先确定的规定的输送方向上输送并向排出托盘排出的排出辊;和在所述排出托盘的上部隔开空间设置的上部部件,所述片材排出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部件的与所述排出托盘相对的底面,设置有沿着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的引导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沿着所述排出辊的轴线方向使所述排出辊偏移移动而区分被排出的片材的片材区分部,
所述引导肋在所述片材的片材倾斜移动方向或大致所述片材倾斜移动方向上延伸,其中,所述片材在由所述排出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输送的同时由所述片材区分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偏移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沿着所述排出辊的轴线方向使所述排出辊偏移移动而区分被排出的片材的片材区分部,
所述引导肋位于比所述片材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侧端靠内侧的位置,其中,所述片材在由所述排出辊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输送的同时由所述片材区分部沿着所述轴线方向偏移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肋设置在所述上部部件的所述底面的所述排出辊的轴线方向的两个侧端部中的至少一个侧端部。
5.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肋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去相对于所述上部部件的所述底面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
6.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肋包括多个引导肋。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引导肋在所述排出辊的轴线方向上具有内侧的肋和外侧的肋,所述内侧的引导肋与所述外侧的引导肋相比以留有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状态变短,且在所述片材的所述输送方向上,以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去相对于所述上部部件的所述底面逐渐变高的方式倾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的引导肋的与所述排出托盘相对的倾斜面相对于所述上部部件的所述底面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外侧的引导肋的与所述排出托盘相对的顶面相对于所述上部部件的所述底面的角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的引导肋包括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从上游侧连接到下游侧的多个倾斜肋部,上游侧的所述倾斜肋部的所述倾斜角度大于下游侧的所述倾斜肋部的所述倾斜角度。
10.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部件的所述底面设置有沿着与所述引导肋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交叉肋,
所述引导肋比所述交叉肋的高度高。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叉肋沿着所述上部部件的所述底面的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侧端的边缘部延伸。
12.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部件的所述底面设置有在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且端部与所述引导肋连结的辅助肋。
13.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肋的肋端部与所述输送方向平行或大致平行,其中,所述肋端部为所述引导肋的与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端相距预先确定的规定距离的下游侧的部分。
14.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使所述排出辊向轴线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两者偏移移动,
所述引导肋设置在:以在所述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所述片材的所述轴线方向的中央为基准的所述上部部件的所述底面的一侧和另一侧中、所述上部部件的所述底面的所述片材能够滑动接触的预先设定的规定的滑动接触区域的面积比预先确定的规定的基准面积大的一侧。
15.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肋形成为:在所述片材滑动接触时,所述引导肋的与所述排出托盘相对的顶部与所述片材线接触或大致线接触。
1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排出装置。
CN201610911938.8A 2015-10-19 2016-10-19 片材排出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65866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55199.XA CN110194389B (zh) 2015-10-19 2016-10-19 图像形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05734 2015-10-19
JP2015205734 2015-10-19
JP2016149681A JP6713366B2 (ja) 2015-10-19 2016-07-29 シート排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49681 2016-07-29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55199.XA Division CN110194389B (zh) 2015-10-19 2016-10-19 图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86650A true CN106586650A (zh) 2017-04-26
CN106586650B CN106586650B (zh) 2019-06-28

Family

ID=5852377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11938.8A Active CN106586650B (zh) 2015-10-19 2016-10-19 片材排出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CN201910455199.XA Active CN110194389B (zh) 2015-10-19 2016-10-19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55199.XA Active CN110194389B (zh) 2015-10-19 2016-10-1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0087030B2 (zh)
CN (2) CN1065866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72819B2 (ja) * 2016-04-25 2019-09-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積載トレイ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シート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7471793B2 (ja) * 2019-10-07 2024-04-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90532A (ja) * 2020-12-07 2022-06-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97105A (ja) * 2006-01-24 2007-08-0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51607A (zh) * 2008-04-01 2009-10-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和具有该成像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1607649A (zh) * 2008-06-16 2009-12-23 株式会社东芝 托盘、图像形成设备及纸页后处理装置
CN102344050A (zh) * 2010-07-23 2012-02-08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5429076B2 (ja) * 2010-06-25 2014-02-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157A (ja) 1989-06-20 1991-01-31 Ricoh Co Ltd 排紙装置
JP2771295B2 (ja) * 1989-09-14 1998-07-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揃え装置
JP3530311B2 (ja) 1996-06-28 2004-05-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3625631B2 (ja) 1997-11-28 2005-03-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排紙部
JP3757590B2 (ja) * 1997-12-19 2006-03-22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紙搬送装置及び紙搬送方法
JP2005053648A (ja) * 2003-08-05 2005-03-0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75547A (ja) 2003-08-29 2005-03-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272637B2 (en) * 2008-01-31 2012-09-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Sheet tray unit with three tray portions and tray stopper, an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comprising said sheet tray unit
JP2010074625A (ja) * 2008-09-19 2010-04-0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058315B2 (ja) * 2010-08-25 2012-10-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仕分け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54620B2 (ja) * 2010-09-06 2013-02-2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媒体収納装置、防塵カバ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8438B2 (ja) * 2011-03-23 2013-12-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50152B2 (ja) * 2012-04-05 2015-01-07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164401B2 (ja) * 2013-02-28 2017-07-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排紙装置およ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023631B2 (ja) * 2013-04-05 2016-11-0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送り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167970B2 (ja) * 2014-03-31 2017-07-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6046101B2 (ja) * 2014-11-21 2016-12-1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給紙カセ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409657B2 (ja) * 2015-03-31 2018-10-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排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97105A (ja) * 2006-01-24 2007-08-09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51607A (zh) * 2008-04-01 2009-10-0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和具有该成像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1607649A (zh) * 2008-06-16 2009-12-23 株式会社东芝 托盘、图像形成设备及纸页后处理装置
JP5429076B2 (ja) * 2010-06-25 2014-02-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344050A (zh) * 2010-07-23 2012-02-08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676306B2 (en) 2020-06-09
US10087030B2 (en) 2018-10-02
US20170108815A1 (en) 2017-04-20
CN110194389B (zh) 2022-03-29
CN106586650B (zh) 2019-06-28
US20190010007A1 (en) 2019-01-10
CN110194389A (zh) 2019-09-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16544B2 (ja) 転写ベルト装置
JP4294572B2 (ja) 給紙カセット、記録媒体サイズ検知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969144B1 (en)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089956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6586650A (zh) 片材排出装置和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3699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60742A (ja) 記録材排出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材処理装置
JP6713366B2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808115B2 (ja)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5875B2 (ja) シート収容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1564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98112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76592B2 (ja) 用紙反転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08249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208280B2 (ja) シート束綴じ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CN107015456A (zh) 片材供给装置和具备该片材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095388A (ja) シート支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11058B2 (ja) 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6411196B2 (ja) 給紙装置、給紙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722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40936B2 (ja) 記録材収容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材後処理装置、記録材処理装置
JP2005200149A (ja) シートトレイ及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10095316A (ja) 用紙処理装置
JP2019151476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89933A (ja) 姿勢制御装置、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