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3501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3501B
CN106573501B CN201580036754.5A CN201580036754A CN106573501B CN 106573501 B CN106573501 B CN 106573501B CN 201580036754 A CN201580036754 A CN 201580036754A CN 106573501 B CN106573501 B CN 1065735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tank
major trough
land portion
pneumatic tire
t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67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73501A (zh
Inventor
铃木菜惠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735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35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73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350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groove cross-section, e.g. for buttressing or preventing stone-trapp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4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continuous circumferential ribs, e.g. zig-za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36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arrangements in the tread patter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6Narrow grooves, i.e. having a width of less than 3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60C2011/0372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with particular inclination ang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湿地性能并且提高雪地性能及安静性的充气轮胎。充气轮胎(10)包括:一对第一主槽(11),其形成在包含轮胎赤道面(E)的第一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侧位置,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一对第二主槽(12),其在与第一主槽(11)相比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辅助槽(31),其形成于第一主槽(11)与第二主槽(12)之间的第二陆部(22),向第一主槽(11)和第二主槽(12)中的任一方开口,并且在第二陆部内终止,其中,辅助槽(31)在弯折部弯折,包括:第一辅助槽(31A),其从开口部分至弯折部为止;以及第二辅助槽(31B),其从弯折部至终端为止,第一辅助槽(31A)的长度a与第二辅助槽(31B)的长度b为0.3a<b<0.8a,第一辅助槽(31A)与第二辅助槽(31B)在弯折部构成的角度θ为0°<θ<90°。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要求提高安静性、也就是说要求减小行走时产生的噪声,但是存在提高安静性时其它性能降低的情况。对于充气轮胎,通过对轮胎的构造以及表面的轮胎花纹进行改良来实现各种性能的提高。不过,在重视湿地性能及雪地性能的情况下,四季用充气轮胎的安静性会因用于提高湿地性能及雪地性能的花纹而降低。
以往,作为充气轮胎,提出了下述方案:在胎面部的陆部设置具有弯折形状的多条横纹槽,基于这些横纹槽使由主槽产生的气柱共鸣声分散来降低行走时的噪声(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
此外,还提出了下述方案:为了能够改善湿滑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并且确保雪地性能,设置有在陆部内终止并呈向相反方向弯折的形状的子槽(例如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14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3781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471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记载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中的充气轮胎在提高湿地性能及雪地性能并且提高安静性的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湿地性能、雪地性能及安静性的充气轮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包括:一对第一主槽,其形成在包含轮胎赤道面的第一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侧位置,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一对第二主槽,其在与上述第一主槽相比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辅助槽,其形成于上述第一主槽与上述第二主槽之间的第二陆部,向上述第一主槽和上述第二主槽中的任一方开口,并且在上述第二陆部内终止,上述辅助槽呈在弯折部弯折的形状,包括:第一辅助槽,其从上述开口至上述弯折部为止;以及第二辅助槽,其从上述弯折部至终止的端部为止,上述第一辅助槽的长度a和上述第二辅助槽的长度b为0.3a<b<0.8a,上述第一辅助槽与上述第二辅助槽在上述弯折部构成的角度θ为0°<θ<90°。
此外,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还包括:第三陆部,其设置在上述第二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以及第三辅助槽,其形成于上述第三陆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上述第三辅助槽的上述第二主槽侧的端部在上述第三陆部内终止。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还包括第一细槽,其形成于上述第一陆部。
此外,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细槽在上述第一陆部内终止。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细槽的宽度为1.2mm以下。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二陆部以上述轮胎赤道面为基准呈点对称地设置。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辅助槽的、上述弯折部的槽宽相对于上述开口部分的槽宽变细了10%~50%。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辅助槽与轮胎周向构成的角度为30°以上70°以下。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包括第二细槽,其形成于上述第二陆部,其与轮胎周向构成的角度为30°以上70°以下。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辅助槽与上述第二细槽交叉。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二细槽的宽度为1.2mm以下。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辅助槽向上述第二主槽开口。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包括第三细槽,其形成于上述第三陆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三细槽不向上述第二主槽开口。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三细槽的宽度为1.2mm以下。
在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中,上述第一主槽和上述第二主槽也可以呈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其侧壁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为周期性变化的锯齿状。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能够维持湿地性能,并且能够提高雪地性能和安静性,从而能够得到高湿地性能、高雪地性能和高安静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3是抽出图2的胎面花纹中的第二陆部来表示的俯视图。
图4是抽出图2的胎面花纹中的第二陆部来表示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其它示例的展开图。
符号说明
1、1a胎面部;2胎侧部;3胎圈部;4胎体层;5胎圈芯;6胎圈填胶;7带束层;8带束保护层;10充气轮胎;11、11a第一主槽;12、12a第二主槽;21第一陆部;22第二陆部;23第三陆部;31辅助槽;31A第一辅助槽;31B第二辅助槽;32第一细槽;33第三辅助槽;41第二细槽;43第三细槽;53周向细槽;C轮胎周向;E轮胎赤道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此外,该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包含可维持发明的单一性并且能够置换且该置换显而易见的结构要素。此外,记载在该实施方式中的多个变形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能够任意组合。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截面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图3是抽出图2的胎面花纹中的第二陆部来表示的俯视图。图4是抽出图2的胎面花纹中的第二陆部来表示的俯视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10的旋转轴(未图示)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靠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周向是指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围绕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上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靠近轮胎赤道面E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E的一侧。轮胎赤道面E是指与充气轮胎10的旋转轴正交并且穿过充气轮胎10的轮胎宽度中心的平面。轮胎宽度是指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部分彼此之间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也就是说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轮胎赤道面E最远的部分之间的距离。轮胎赤道线是指位于轮胎赤道面E上且沿着充气轮胎10的轮胎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轮胎赤道线标注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符号“E”。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0包括:沿着轮胎周向延伸而呈环状的胎面部1;配置在该胎面部1的两侧的一对胎侧部2、2;以及配置在该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3、3。
在一对胎圈部3、3之间架设有胎体层4。该胎体层4包括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条增强帘线,围绕配置于各胎圈部3的胎圈芯5从轮胎内侧向外侧折返。在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有截面呈三角形的由橡胶组合物构成的胎圈填胶6。
另一方面,在胎面部1的胎体层4的外周侧埋设有多层带束层7。这些带束层7包括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条增强帘线,并且增强帘线配置成在各层间彼此交叉。在带束层7,增强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度例如设定为10°~40°的范围。作为带束层7的增强帘线,优选使用钢帘线。在带束层7的外周侧,以提高高速耐久性为目的,设置有至少一层带束保护层8,该带束保护层8是相对于轮胎周向例如以5°以下的角度排列增强帘线而成。作为带束保护层8的增强帘线,优选使用尼龙或芳纶等的有机纤维帘线。
另外,上述的轮胎内部结构是充气轮胎的代表性示例,但是不局限于此。
如图2所示,在胎面部1形成有:在轮胎赤道面E的两侧的位置沿着轮胎周向C延伸的一对第一主槽11、以及在与第一主槽11相比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第二主槽12。第一主槽11、第二主槽12是例如沿着轮胎宽度方向测量的槽宽为5.0[mm]以上15.0[mm]以下、槽深为5.0[mm]以上15.0[mm]以下的槽。另外,第一主槽11、第二主槽12的槽宽、槽深不局限于上述范围。
由于形成有第一主槽11、第二主槽12,胎面部1被划分成多个陆部。具体而言,胎面部1的一对第一主槽11之间的陆部为与轮胎赤道面E交叉并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陆部21。胎面部1的第一主槽11与第二主槽12之间的陆部为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陆部22。而且,胎面部1的第二主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陆部为第三陆部23。
在胎面部1的第一陆部21,沿着轮胎周向C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第一细槽32。多条第一细槽32以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向形成。各第一细槽32的两端部在第一陆部21内终止。更具体而言,各第一细槽32不横穿轮胎赤道面E而在该轮胎赤道面E的跟前终止,并且不向第一主槽11开口而在第一陆部21内终止。第一细槽32例如是花纹细缝(sipe)。在以下说明中的其它细槽也是同样的。另外,第一细槽32的宽度为1.2[mm]以下。
第二陆部22隔着轮胎赤道面E设置在两侧。轮胎赤道面E的两侧的第二陆部22形成为彼此旋转180°而得到的形状。因此,第二陆部22以轮胎赤道面E为基准呈点对称地配置。
在位于第一主槽11与第二主槽12之间的第二陆部22上,沿着轮胎周向C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条辅助槽31。辅助槽31是弯折成钩状的弯折形状。如图3和图4所示,各辅助槽31的一个端部向第二主槽12开口,另一个端部即终端部S3在第二陆部22内终止。各辅助槽31由第一辅助槽31A和第二辅助槽31B构成,其中,第一辅助槽31A从朝向第二主槽12的开口部即开口端S1延伸至弯折点S2,第二辅助槽31B从弯折点S2延伸至终端部S3。这里,开口端S1、弯折点S2和终端部S3基于第一辅助槽31A和第二辅助槽31B各自的连接宽度方向中央而成的中心线来决定位置。也就是说,弯折点S2是作为第一辅助槽31A的中心线与第二辅助槽31B的中心线的交点的点。各辅助槽31具有如下形状:使第二辅助槽31B从弯折点S2向朝向第二主槽12的开口端S1侧弯折,而使终端部S3靠近第一辅助槽31A。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辅助槽31A的开口端S1形成在第二主槽12侧,但是也可以设置在第一主槽11侧。
辅助槽31的开口端S1的宽度大于其它部分的宽度。辅助槽31具有第一辅助槽31A的槽宽从作为开口部的开口端S1朝向作为弯折部的弯折点S2逐渐变细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辅助槽31A的弯折部的槽宽H2相对于开口部的槽宽H1变细了10%~50%。也就是说,弯折部的槽宽H2为开口端S1的槽宽H1的50%以上90%以下。弯折部的第一辅助槽31A的槽宽是使槽壁虚拟地延长到第二辅助槽31B的槽壁面时的槽宽。这样,第一辅助槽31A的槽宽从开口端S1朝向弯折点S2逐渐变窄,第二辅助槽31B从弯折点S2弯折而终止于终端部S3。
构成辅助槽31的第一辅助槽31A的长度a和第二辅助槽31B的长度b为0.3a<b<0.8a的关系。也就是说,第二辅助槽31B的长度b超过第一辅助槽31A的长度a的30%而不到80%。这里,如图3所示,第一辅助槽31A的长度a是连接第一辅助槽31A的宽度方向中心点而成且从开口端S1开始并穿过弯折点S2的中心线S4的长度。如图3所示,第二辅助槽31B的长度b是连接第二辅助槽31B的宽度方向中心点而成且从终端部S3开始并穿过弯折点S2的中心线S5的长度。另外,构成第一辅助槽31A的壁面的长度a’和构成第二辅助槽31B的壁面的长度b’之间的关系也同样优选为0.3a’<b’<0.8a’的关系。
此外,第一辅助槽31A和第二辅助槽31B构成的角度θ优选为0°<θ<90°,即为锐角。在构成第一辅助槽31A的壁面或构成第二辅助槽31B的壁面是曲面的情况下,由俯视该曲面时的曲线的切线构成的角度θ优选为0°<θ<90°。
在第二陆部22上,沿着轮胎周向C隔开间隔地形成有相对于轮胎周向C倾斜的多条第二细槽41。第二细槽41相对于轮胎周向C倾斜。第二细槽41形成为与辅助槽31交叉并横穿第二陆部22。该第二细槽41相对于轮胎周向C的倾斜角度α优选为30°以上70°以下。
此外,如图3所示,在充气轮胎10中,第一辅助槽31A的开口端S1处的中心线S4的切线S6相对于轮胎周向C的角度和第二细槽41相对于轮胎周向C的倾斜角度α为正负反向的关系。因此,第一辅助槽31A与第二细槽41交叉。
在位于胎面部1的胎肩区域的第三陆部23,沿着轮胎周向C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条第三辅助槽33,该第三辅助槽33是向轮胎宽度方向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横纹槽。第三辅助槽33的第二主槽12侧的端部在第三陆部23内终止。
此外,在第三陆部23还设置有第三细槽43。第三细槽43优选为直线或曲线。第三细槽43优选形成为在内部弯曲的被称为所谓3D花纹细缝的形状。第三细槽43优选形成为即使磨损也能呈一条线的形状。第三细槽43形成为不向第二主槽12开口的形状。
此外,在各第三陆部23还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53。该周向细槽53的槽宽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设定为1[mm]~25[mm]的范围。
基于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包括:一对第一主槽11,其形成在包含轮胎赤道面E的第一陆部2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侧位置,且沿着轮胎周向C延伸;一对第二主槽12,其在与上述第一主槽11相比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沿着轮胎周向C延伸;辅助槽31,其形成在上述第一主槽11与上述第二主槽12之间的第二陆部22的至少一方,向上述第一主槽11和上述第二主槽12中的任一方开口,并且在上述第二陆部22内终止,上述辅助槽31呈在弯折部弯折的形状,包括从上述开口至上述弯折部的第一辅助槽31A、以及从上述弯折部至终止的端部的第二辅助槽31B,上述第一辅助槽31A的长度a和上述第二辅助槽31B的长度b为0.3a<b<0.8a的关系,上述第一辅助槽31A和上述第二辅助槽31B在上述弯折部构成的角度θ为0°<θ<90°。根据该充气轮胎,能够维持湿地性能,并且能够提高雪地性能和安静性,从而能够得到高湿地性能、高雪地性能和高安静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还包括与第二主槽12相比设置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第三陆部23,第三陆部23具有第三辅助槽33,其是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的横纹槽,第三辅助槽33的第二主槽12侧的端部在第三陆部23内终止。由于没有设置向第二主槽12开口的槽,所以能够抑制噪声。
此外,在第一主槽11彼此之间设置有与轮胎赤道面E交叉的第一陆部21。在作为轮胎的中央部分的第一陆部21不设置辅助槽,而设置有第一细槽32。由于具有细槽而非辅助槽,所以能够确保轮胎的中央部分的接地面积,主要能够获得驱动时的牵引力。
而且,在第一陆部21,第一细槽32不向第一主槽11开口,而在第一陆部21内终止。由于采用不向第一主槽11开口的形状,所以能够抑制来自第一主槽11的气柱共鸣。
第二陆部22隔着轮胎赤道面E设置在两侧。轮胎赤道面E的两侧的第二陆部22形成为彼此旋转180°而得到的形状。因此,第二陆部22以轮胎赤道面E为基准呈点对称地配置。由于第二陆部22均等地配置在车宽方向内侧和车宽方向外侧,所以能够确保在湿滑路面上直行时的排水性。
在本示例中,辅助槽31的开口端S1设置在第二主槽12侧。由于辅助槽31的开口端S1的宽度比其它部分的宽度大,所以通过将开口端S1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能够提高雪地性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辅助槽31A的弯折部的槽宽H2相对于开口部的槽宽H1变细了10%~50%。也就是说,弯折部的槽宽H2为开口部的槽宽H1的50%以上90%以下。由此改善槽内部的雪的脱落性或水的流动性来提高雪地性能及湿地性能。另外,如果辅助槽31的从开口部至终端部为止槽的深度有过大差异,则不仅对安静性产生不良影响,还会产生有关其他问题例如磨损等的担忧。根据本实施方式,则不会有这样的担忧。
在位于胎面部1的胎肩区域的第三陆部23,沿着轮胎周向C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条第三细槽43,该第三细槽43是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纹槽。由于在胎面部1的胎肩区域配置第三细槽43,所以能够提高雪地性能。
第三细槽43形成为不向第二主槽12开口的形状。通过采用不向第二主槽12开口的形状,能够抑制由第二主槽12产生的气柱共鸣声所引起的通过噪声,进一步改善安静性。
在上述的充气轮胎中,在位于第一主槽11与第二主槽12之间的第二陆部22设置有具有弯折形状的多条辅助槽31,而不将第二陆部22细分为多个块,因此能够避免花纹噪声增大。而且,具有弯折形状的多条辅助槽31向第二主槽12开口,因此基于这些辅助槽31的吸音效果能够使第二主槽12产生的气柱共鸣声衰减。
此外,辅助槽31具有第二辅助槽31B从弯折点S2向第一辅助槽31A一侧弯折的形状,因此基于这些第一辅助槽31A和第二辅助槽31B的边缘(edge)效应能够提高湿地性能及雪地性能。特别是,辅助槽31具有第一辅助槽31A的槽宽从开口端S1朝向弯折点S2逐渐变窄的构造,当雪积存在辅助槽31内时该雪容易脱落,因此能够避免雪积存而导致的雪地性能的下降。此外,在第一辅助槽31A的槽宽从开口端S1朝向弯折点S2逐渐变窄的情况下,辅助槽31内的水的流动性良好,因此也能够获得改善湿地性能的效果。
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将第一主槽11配置在轮胎赤道面E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将第二主槽12配置在第一主槽1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使第一辅助槽31A的一个端部向第二主槽12开口,这样,由于使辅助槽31的一个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开口,所以能够发挥良好的雪地性能。
此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将第一陆部21配置在轮胎赤道面E的位置,并将具备多条辅助槽31的第二陆部22配置在第一陆部21的两侧,由此能够提高雪上的制动性能来发挥良好的雪地性能。
如图3所示,通过使辅助槽31的第一辅助槽31A与第二辅助槽31B的弯折角度θ小于90°,能够充分确保辅助槽31的边缘效应,提高雪地性能。第一辅助槽31A和第二辅助槽31B能够呈直线状或曲线状地延伸,无论哪一情况下,弯折角度θ都是第一辅助槽31A与第二辅助槽31B在弯折点S2所构成的角度。另外,在弯折角度θ为90°以上时,需要增大辅助槽31的配置间距,由此边缘效应会变得不够充分。
如上所述,在第二陆部22上,沿着轮胎周向C隔开间隔地设置有相对于轮胎周向C倾斜的多条第二细槽41。通过将第二细槽41相对于轮胎周向C的倾斜角度α设定为30°~70°的范围,能够基于第二细槽41的边缘效应进一步提高雪地性能及湿地性能。
此外,如上所述,如图3所示那样第一辅助槽31A的开口端S1处的中心线S4的切线S6相对于轮胎周向C的角度与第二细槽41相对于轮胎周向C的倾斜角度α为正负反向的关系,第一辅助槽31A与第二细槽41交叉。通过使第二细槽41与第一辅助槽31A交叉,能够防止第二陆部22因第一辅助槽31A而偏向的倾倒。不过,在第二细槽41相对于轮胎周向C的倾斜角度α脱离上述范围时,雪地性能及湿地性能的改善效果会降低。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轮胎花纹的其他示例的展开图。如图5所示,在胎面部1a形成有:在轮胎赤道面E的两侧的位置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主槽11a(第一主槽)、以及在与该主槽11a相比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主槽12a(第二主槽)。主槽11a和主槽12a均呈锯齿状。主槽11a和主槽12a的锯齿状可以是形成棱角地蛇行而沿着轮胎周向延伸,或者也可以是平滑弯曲地蛇行而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即,本实施方式的锯齿状是指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主槽11a和主槽12a的侧壁在轮胎宽度方向的位置周期性地变化的形状。主槽11a和主槽12a的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两个侧壁均呈锯齿状。主槽11a和主槽12a只要行走时与路面接触的踏面的形状呈锯齿状即可。主槽11a和主槽12a可以是槽的侧壁从踏面至槽底呈锯齿状,也可以是侧壁的踏面侧经倒角加工而呈锯齿状。此外,主槽11a和主槽12a优选在轮胎周向上在相同形状的横纹槽与横纹槽之间设置有一个以上的锯齿状的重复花纹。此外,锯齿状优选是相同的凹凸花纹在轮胎周向上连续而形成的形状,但也可以是不同的凹凸形状在周向上连续而形成的形状。主槽11a和主槽12a的尺寸没有特别限制,例如是沿着轮胎宽度方向测量的槽宽为5.0[mm]以上15.0[mm]以下、槽深为5.0[mm]以上15.0[mm]以下的槽。
胎面部1a的主槽11a和主槽12a呈锯齿状,因此能够抑制在主槽11a和主槽12a产生的气柱共鸣声。此外,胎面部1a的主槽11a和主槽12a呈锯齿状,因此基于锯齿状的边缘部分的边缘效应能够提高湿地性能及雪地性能。
而且,胎面部1a的辅助槽31具有第二辅助槽31B从弯折点P2向第一辅助槽31A一侧弯折的形状,因此基于这些第一辅助槽31A和第二辅助槽31B的边缘效应来提高湿地性能及雪地性能。特别是,辅助槽31具有第一辅助槽31A的槽宽从开口端S1朝向弯折点S2逐渐变窄的构造,当雪积存在辅助槽31内时该雪容易脱落,因此能够避免雪积存所导致的雪地性能的下降。此外,在第一辅助槽31A的槽宽从开口端S1朝向弯折点S2逐渐变窄的情况下,辅助槽31内的水的流动性良好,因此也能够获得改善湿地性能的效果。
其结果,具有锯齿状的主槽11a和主槽12a的胎面部1a基于与具有弯折形状的多条辅助槽31的协同效应,能够同时提高安静性、雪地性能及湿地性能。
实施例1
表1~表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表。在该性能试验中,对于互不相同的充气轮胎,进行有关湿地性能、雪地性能及安静性的评价。在这些性能试验中,将轮胎尺寸为205/55R16 91V的充气轮胎安装在轮辋尺寸为16×6.5JJ的轮辋上,并对该充气轮胎施加气压200[kpa]。此外,作为试验车辆,使用排气量为1.6[L]的作为FF(Front engine Front drive,前置发动机前轮驱动)式车辆的乘用车。
在有关湿地性能的性能试验中,测量了试验车辆在湿滑路面的测试道路上从速度为100[km/h]的行驶状态开始进行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制动起直到车辆停止为止的制动距离。该评价使用测量值的倒数,根据以现有例的轮胎为基准值(100)的指数值进行,该值越大制动距离越短、湿地性能越优异,因而越优选。
在有关雪地性能的性能试验中,试验车辆在积雪压实路面的测试道路上行驶,进行初速为40[km/h]的ABS制动,测量直到车辆停止为止的距离来进行评价。该评价根据以现有例的轮胎为基准值(100)的指数值进行,该值越大越优选。
在有关安静性的性能试验中,试验车辆在路面干燥的测试道路上行驶,对于从车速100[km/h]利用惯性行驶到20[km/h]时的车内噪声,由试驾员实施感官评价。该评价根据以现有例的轮胎为基准值(100)的指数值进行,该值越大越优选。
另外,在这些性能试验中,评价的值为104以上就判断为具有优越性,评价的值在100~103的范围内就判断为同等。
实施例1~30的充气轮胎包括:一对第一主槽,其形成在包含轮胎赤道面的第一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侧位置,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一对第二主槽,其在与上述第一主槽相比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以及辅助槽,其形成在上述第一主槽与上述第二主槽之间的第二陆部的至少一方,向上述第一主槽和上述第二主槽中的任一方开口,并且在上述第二陆部内终止,上述辅助槽呈在弯折部弯折的形状,包括从上述开口至上述弯折部的第一辅助槽、以及从弯折部至终止的端部的第二辅助槽,上述第一辅助槽与上述第二辅助槽在上述弯折部构成的角度θ为0°<θ<90°(即锐角)。
在实施例1~30中,如表1~表3所示那样进行设定。即,分别准备如下:主槽条数为两条的结构和四条的结构;构成弯折成钩状的辅助槽31的第一辅助槽31A的长度a与第二辅助槽31B的长度b之比为0.2a=b(20%)、0.3a=b(30%)、0.5a=b(50%)、0.8a=b(80%)、0.9a=b(90%)的各结构;第一辅助槽31A与第二辅助槽31B在弯折点S2构成的弯折角度θ为70°、80°、85°、90°的各结构;第一辅助槽31A相对于轮胎周向C的倾斜角度为20°、30°、70°、80°的各结构;在第三陆部23中作为横纹槽的第三辅助槽33向第二主槽12开口的结构以及不向第二主槽12开口(在第三陆部23内终止)的结构;在第一陆部21没有第一细槽32的结构以及有第一细槽32的结构;第一陆部21的第一细槽32向第一主槽11开口的结构以及不向第一主槽11开口(在第一陆部21内终止)的结构;第二陆部22的形状以轮胎赤道面E为基准呈点对称的结构和非对称的结构;第二陆部22的第一辅助槽31A的弯折部即弯折点S2处的槽宽与开口部即开口端S1处的槽宽相同的结构、槽宽变细10%的结构、变细50%的结构以及变细60%的结构;第二细槽41相对于轮胎周向C的倾斜角度α为30°、70°、90°的各结构;第一辅助槽31A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开口(向第一主槽11开口)的结构以及向外侧开口(向第二主槽12开口)的结构;在第三陆部23没有第三细槽43的结构以及有第三细槽43的结构;第三陆部23的第三细槽43向第二主槽12开口的结构以及不向第二主槽12开口(在第三陆部23内终止)的结构;第一细槽32、第二细槽41和第三细槽43的宽度设为1.0[mm]、1.2[mm]、1.5[mm]的各结构。此外还设定为,在第二陆部22中,第一辅助槽31A向第二主槽12开口,第二辅助槽31B在第二陆部22内终止。
为了进行比较,准备辅助槽形状为直线状(无弯折)且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内侧和外侧)开口、并且以轮胎赤道面E为基准呈点对称的现有例的轮胎。此外,还准备辅助槽形状为直线状(无弯折)且向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内侧和外侧)开口、并且以轮胎赤道面E为基准呈非对称的比较例1的轮胎。
对于这些试验轮胎,根据上述评价方法来评价湿地性能、雪地性能及安静性,并将其结果一并示出在表1~表3中。
如表1~表3所示,主槽条数为四条、第一辅助槽31A的长度a与第二辅助槽31B的长度b之比为0.3a<b<0.8a的结构,与现有例和比较例1相比湿地性能、雪地性能及安静性均良好。
此外,第一辅助槽31A与第二辅助槽31B的弯折角度θ为80°且第一辅助槽31A相对于轮胎周向C的倾斜角度为30°以上70°以下的结构、在第二陆部22中第一辅助槽31A不向第二主槽12开口(在第二陆部22内终止)的结构、在第三陆部23中有横纹槽(第三辅助槽33)的结构、第一陆部21的第一细槽32不向第一主槽11开口(在第一陆部21内终止)的结构、第二陆部22的形状以轮胎赤道面E为基准呈点对称的结构、第二陆部22的第一辅助槽31A的弯折点S2的槽宽相对于开口端S1的槽宽变细了10%~50%的结构、第二细槽41相对于轮胎周向C的倾斜角度α为30°以上70°以下的结构、第一辅助槽31A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开口(向第二主槽12开口)的结构、在第三陆部23有第三细槽43的结构、第三陆部23的第三细槽43不向第二主槽12开口(在第三陆部23内终止)的结构、以及第一细槽32、第二细槽41和第三细槽43的宽度为1.2[mm]的结构的湿地性能、雪地性能及安静性均良好。
表1
表2
表3

Claims (15)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陆部,其包含轮胎赤道面;
一对第一主槽,其形成在所述第一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侧位置,沿着轮胎周向延伸;
一对第二主槽,其在与所述第一主槽相比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沿着轮胎周向延伸;
一对第二陆部,其在隔着所述轮胎赤道面的两侧、形成于所述第一主槽与所述第二主槽之间;以及
多个辅助槽,其分别形成于所述一对第二陆部,
形成于一个所述第二陆部的所述辅助槽向一个所述第二主槽开口,并且在所述一个第二陆部内终止,
形成于另一个所述第二陆部的所述辅助槽向另一个所述第二主槽开口,并且在所述另一个第二陆部内终止,
形成于所述一个以及另一个第二陆部的所述辅助槽呈在弯折部弯折的形状,包括:第一辅助槽,其从所述开口至所述弯折部为止;以及第二辅助槽,其从所述弯折部至终止的端部为止,
所述第一辅助槽的长度a和所述第二辅助槽的长度b为0.3a<b<0.8a,
所述第一辅助槽与所述第二辅助槽在所述弯折部构成的角度θ为0°<θ<90°,
所述第一辅助槽具有从所述开口朝向所述弯折部逐渐变细的形状,
所述一个第二陆部的辅助槽和所述另一个第二陆部的辅助槽以所述轮胎赤道面为基准呈点对称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陆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以及
第三辅助槽,其形成于所述第三陆部,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
所述第三辅助槽的所述第二主槽侧的端部在所述第三陆部内终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细槽,其形成于所述第一陆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细槽在所述第一陆部内终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细槽的宽度为1.2m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槽的、所述弯折部的槽宽相对于所述开口部分的槽宽变细了10%~50%。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槽与轮胎周向构成的角度为30°以上70°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细槽,其形成于所述第二陆部,其与轮胎周向构成的角度为30°以上70°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槽与所述第二细槽交叉。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细槽的宽度为1.2mm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辅助槽向所述第二主槽开口。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三细槽,其形成于所述第三陆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细槽不向所述第二主槽开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细槽的宽度为1.2mm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槽和所述第二主槽呈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其侧壁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为周期性变化的锯齿状。
CN201580036754.5A 2014-08-12 2015-08-11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657350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64489 2014-08-12
JP2014164489 2014-08-12
PCT/JP2015/072780 WO2016024593A1 (ja) 2014-08-12 2015-08-11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3501A CN106573501A (zh) 2017-04-19
CN106573501B true CN106573501B (zh) 2019-01-04

Family

ID=55304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6754.5A Active CN106573501B (zh) 2014-08-12 2015-08-11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1203234B2 (zh)
JP (1) JP6682858B2 (zh)
KR (1) KR101830141B1 (zh)
CN (1) CN106573501B (zh)
DE (1) DE112015002715B4 (zh)
RU (1) RU2662876C1 (zh)
WO (1) WO20160245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01919B2 (ja) * 2016-04-26 2020-05-2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80789B2 (ja) 2017-02-02 2021-06-0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1183047B (zh) * 2017-08-07 2023-03-24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车轮的轮胎
JP6962125B2 (ja) * 2017-10-12 2021-11-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12018005626T5 (de) * 2017-11-20 2020-07-16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Luftreifen
JP6969474B2 (ja) * 2018-03-26 2021-11-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03780B2 (ja) * 2018-03-26 2022-01-2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110858B2 (ja) * 2018-09-18 2022-08-0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211014B2 (ja) * 2018-11-01 2023-01-2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91232B2 (ja) * 2018-11-27 2022-06-2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タイヤ
JPWO2021002209A1 (zh) * 2019-07-01 2021-01-07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1686A (zh) * 2007-09-12 2010-08-1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JP2010228546A (ja) * 2009-03-26 2010-10-14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10220258A1 (en) * 2010-03-09 2011-09-15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2802966A (zh) * 2009-06-15 2012-11-2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重载用轮胎
CN103826874A (zh) * 2011-09-22 2014-05-2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291706A (ja) 1987-05-21 1988-11-29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偏摩耗を抑制した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8276708A (ja) * 1995-04-07 1996-10-2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189770B1 (en) * 1999-06-30 2004-01-14 Pirelli Pneumatici Societa' Per Azioni High-performance tyre for a motor vehicle
JP3949939B2 (ja) * 2001-11-14 2007-07-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13590B2 (ja) 2003-12-01 2010-02-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7237816A (ja) 2006-03-06 2007-09-20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454168B (zh) * 2006-03-31 2011-03-02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JP4219379B2 (ja) * 2006-10-06 2009-02-04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13597B2 (ja) * 2007-03-12 2012-08-2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8351013B2 (en) 2008-03-03 2013-01-08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Inc. Combined serial/parallel light configuration and single layer PCB containing the same
JP4488083B2 (ja) * 2008-04-11 2010-06-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181927B2 (ja) 2008-08-22 2013-04-1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488119B2 (ja) * 2009-09-09 2010-06-2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04378B2 (ja) * 2009-12-28 2014-01-29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25142B2 (ja) 2011-02-21 2017-05-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42885B2 (ja) * 2013-09-04 2016-01-13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1535196S (zh) * 2015-04-15 2015-10-19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1686A (zh) * 2007-09-12 2010-08-1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JP2010228546A (ja) * 2009-03-26 2010-10-14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802966A (zh) * 2009-06-15 2012-11-28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重载用轮胎
US20110220258A1 (en) * 2010-03-09 2011-09-15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CN103826874A (zh) * 2011-09-22 2014-05-28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90222A1 (en) 2017-07-06
RU2662876C1 (ru) 2018-07-31
CN106573501A (zh) 2017-04-19
WO2016024593A1 (ja) 2016-02-18
JPWO2016024593A1 (ja) 2017-06-01
US11203234B2 (en) 2021-12-21
DE112015002715T5 (de) 2017-03-16
KR20160122847A (ko) 2016-10-24
JP6682858B2 (ja) 2020-04-15
DE112015002715B4 (de) 2023-06-22
KR101830141B1 (ko) 2018-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3501B (zh) 充气轮胎
JP643608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6761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96655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4853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83511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855801B2 (en) Pneumatic tire
JP545460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463670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4955659B (zh) 充气轮胎
JP611180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50298506A1 (en) Pneumatic tire
US20150059940A1 (en) Pneumatic Tire
JP201318912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4058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074034A (zh) 充气轮胎
CN109414965A (zh) 充气轮胎
JP544058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10049884A (zh) 充气轮胎
JP610724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01044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809518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8905098B2 (en) Pneumatic tire
JP610724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013183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port area

Patentee before: THE YOKOHAMA RUBBE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