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73364B - 冲击工具 - Google Patents

冲击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73364B
CN106573364B CN201580040804.7A CN201580040804A CN106573364B CN 106573364 B CN106573364 B CN 106573364B CN 201580040804 A CN201580040804 A CN 201580040804A CN 106573364 B CN106573364 B CN 1065733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law
hammer
anvil
hol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4080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73364A (zh
Inventor
西河智雅
原田哲佑
松野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chine Holding Co
Original Assignee
Machine Holding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chine Holding Co filed Critical Machine Holding Co
Publication of CN106573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33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733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733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B25B21/026Impact clu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为了即使对冲击工具作用刮擦力也抑制冲击部件与旋转部件的卡咬现象,而在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一对锤体凸轮(30a1、30a2)之间设置的壁部(30c1)、与在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锤体凸轮(30a1、30a2)的中央部设置的底部(30c2)之间,设有倾斜部(50),该倾斜部(50)与壁部(30c1)相比沿贯通孔(30c)的轴向的尺寸较小且与底部(30c2)相比沿贯通孔(30c)的轴向的尺寸较大,当第一爪(18d1(18d2))与第二爪(30e1(30e2))卡合时主轴被推压于倾斜部。

Description

冲击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将旋转部件的旋转力变换为输出部件的旋转力以及冲击力的冲击部件的冲击工具。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备将旋转部件的旋转力变换为输出部件的旋转力以及冲击力的冲击部件的冲击工具的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击工具具备将主轴(旋转部件)的旋转力变换为砧座(输出部件)的旋转力以及冲击力的锤体(冲击部件)。在主轴的外周部分设有一对主轴凸轮,在锤体的内周部分设有一对锤体凸轮,并在这些凸轮之间分别配置有钢球。
在锤体的砧座侧,设有两个沿周向等间隔地并列的锤体爪,并在砧座的锤体侧,设有两个沿周向等间隔地并列的砧座爪。这些锤体爪以及砧座爪分别相互卡合,由此向砧座传递锤体的旋转力。在沿砧座的轴向的与锤体侧相反的一侧,安装螺丝刀头等前端工具。
而且,若对前端工具施加规定的负荷,则钢球沿主轴凸轮以及锤体凸轮转动。由此,锤体克服螺旋弹簧的弹簧力而从砧座离开,之后利用螺旋弹簧的弹簧力而朝向砧座接近。此时,锤体从砧座离开时相对于砧座相对旋转,在接近砧座时,锤体爪与砧座爪相互卡合而碰撞。该锤体爪与砧座爪反复进行敞开以及卡合,从而前端工具产生旋转方向的冲击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01-1705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若在冲击工具的旋转轴与紧固部件(例如螺纹件)的旋转轴不一致的状态下进行螺纹件紧固作业,则对冲击工具的旋转轴作用刮擦力。由此,将主轴的外周部分局部地强力地推压于锤体的内周部分。该情况下,锤体与主轴相互固定而变得容易产生难以相对旋转的所谓卡咬现象。
图16、图17是说明现有的冲击工具的锤体爪与砧座爪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击工具中,如图16、图17所示,在锤体100的内周部分设有两个锤体凸轮101a、101b,并在锤体100的砧座侧(图中近前侧)设有两个锤体爪102a、102b。在沿锤体100的周向的与两个锤体凸轮101a、101b的中央部CP对应的部分,以使锤体100的轴心HC与中心对置的方式配置有两个锤体爪102a、102b。
若进行正常的冲击,则如图17所示,锤体100的锤体爪102a与砧座104的砧座爪105a碰撞而产生冲击力F1,并且锤体爪102b与砧座爪105b碰撞而产生冲击力F3。由于这些冲击力同时产生,所以锤体100的轴心HC与主轴103的轴心SC不会偏离,从而难以产生卡咬现象。
另一方面,若如图16所示地对冲击工具的旋转轴作用刮擦力,则如图中虚线所示,锤体100的轴心HC与主轴103的轴心SC偏离,例如仅锤体爪102a与砧座104的砧座爪105a碰撞来产生冲击力F1。该瞬间,锤体爪102b与砧座爪105b不碰撞。因此,不产生与冲击力F1相互平衡的冲击力F3,从而冲击力F1的反作用力F2作用于主轴103,主轴103被强力地推压于锤体凸轮101a、101b之间的壁部。此处,由于在受到反作用力F2的锤体凸轮101a、101b之间的壁部设有角部C,所以在该角部C产生较强的载荷,因而变得容易产生卡咬现象。
并且,也考虑两个锤体爪102a、102b处于锤体凸轮101a、101b之间的壁部的位置的结构。该结构中,在仅一个锤体爪与砧座爪碰撞了的情况(例如图16中位于右侧的壁部的位置的锤体爪碰撞了的情况)下,因该碰撞而产生的冲击力的反作用力经由主轴103而较强地推压于锤体凸轮101a的内侧中央部。此处,锤体100的径向内侧且锤体凸轮101a的中央部成为与主轴103接触的接触面积最小的部分(锤体凸轮底部)。因此,内侧中央部的每单位面积的面压变大,因而变得容易产生卡咬现象。
并且,为了使钢球的转动顺畅,在主轴凸轮、锤体凸轮涂覆有规定量的润滑脂(润滑剂)。即,在容纳锤体的锤壳体内填充有润滑脂。另一方面,在锤体凸轮的轴向端部,设有能够观察钢球的比较大的开口部。由此,每当锤体相对于砧座进行后退动作以及前进动作时,也就是说每当进行冲击动作时,有时附着于钢球、主轴凸轮、锤体凸轮的润滑脂因其振动而向外部漏出。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击工具中,如图18所示,在冲击动作时成为沿锤体的周向的锤体凸轮的中央部分较大地开口的状态。在沿锤体的周向的锤体凸轮的中央部分配置钢球。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冲击工具中,成为附着于钢球、主轴凸轮、锤体凸轮的润滑脂容易因冲击动作时的振动而向外部漏出的构造。在润滑脂向外部漏出了的情况下,钢球的顺畅的转动变得困难,进而会产生主轴凸轮、锤体凸轮、甚至钢球提前磨损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对冲击工具作用刮擦力、也能够抑制冲击部件与旋转部件的卡咬现象的冲击工具。
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附着于钢球的润滑脂向凸轮槽的外部漏出的冲击工具。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一种冲击工具,其对前端工具赋予旋转力以及冲击力,其具备:马达;主轴,其通过上述马达而旋转;砧座,其供上述前端工具安装;以及锤体,其将上述主轴的旋转力变换为上述砧座的旋转力以及冲击力,上述锤体具有:第二爪,其与上述砧座的第一爪卡合;贯通孔,其供上述主轴贯通;多个凸轮槽,其向上述贯通孔的径向外侧凹下;壁部,其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设于上述多个凸轮槽之间;以及底部,其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位于上述凸轮槽的中央部,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上述第二爪设于上述底部与上述壁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其它方案中,在径向内侧设于周向上的中央部分的上述第二爪的顶部位于上述底部与上述壁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其它方案中,上述第二爪设有多个,上述多个第二爪中的至少一个设于上述底部与上述壁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其它方案中,上述第一爪以及上述第二爪各设有三个。
在本发明的其它方案中,一种冲击工具,其对前端工具赋予旋转力以及冲击力,其具备:马达;主轴,其通过上述马达而旋转;砧座,其供上述前端工具安装;以及锤体,其将上述主轴的旋转力变换为上述砧座的旋转力以及冲击力,上述锤体具有:第二爪,其与上述砧座的第一爪卡合;贯通孔,其供上述主轴贯通;多个凸轮槽,其向上述贯通孔的径向外侧凹下;壁部,其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设于上述多个凸轮槽之间;以及底部,其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位于上述凸轮槽的中央部,上述第二爪的周向上的中央部以沿周向从上述底部以及上述壁部偏离的方式存在。
在本发明的其它方案中,上述第二爪设有多个,并构成为,上述多个第二爪中的至少一个的周向上的中央部位于一个上述倾斜部的区域内,并且当上述第一爪与上述第二爪卡合时上述主轴被推压于另一个上述倾斜部。
在本发明的其它方案中,上述第一爪以及上述第二爪各设有三个。
在本发明的其它方案中,一种冲击工具,其对前端工具赋予旋转力以及冲击力,其具备:马达;主轴,其通过上述马达而旋转;砧座,其具有第一爪,并供上述前端工具安装于前方侧;以及锤体,其设于上述砧座的后方侧且具有与上述第一爪卡合的第二爪、和前方侧开口且在后方侧具有底部并且与上述主轴一起保持钢球的凸轮槽,上述锤体将上述主轴的旋转力变换为上述砧座的旋转力以及冲击力,在上述第一爪与上述第二爪卡合的状态下,从上述主轴的轴向观察时,上述第一爪与上述凸轮槽的上述底部重叠。
在本发明的其它方案中,上述第一爪设有多个,上述多个第一爪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底部重叠。
在本发明的其它方案中,在上述第一爪与上述第二爪卡合的状态下,从上述旋转部件的轴向观察时,上述第一爪与上述钢球重叠。
在本发明的其它方案中,上述第一爪以及上述第二爪各设有三个。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即使对冲击工具作用刮擦力,也能够抑制冲击部件与旋转部件的卡咬现象,从而能够实现冲击工具的长期的稳定动作。
根据本发明,在第一爪与第二爪卡合来进行冲击动作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附着于钢球的润滑脂向外部漏出。由此,能够实现冲击工具的长期的稳定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冲击工具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冲击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锤体的立体图,图4(b)是贯通孔的展开图。
图5是用于说明锤体的后退动作的放大剖视图。
图6(a)、图6(b)是从轴向观察图3的冲击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冲击机构的与图3对应的图。
图8(a)、图8(b)、图8(c)是从轴向观察图7的冲击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9(a)、图9(b)、图9(c)是从轴向观察实施方式3的冲击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0是实施方式4的锤体的贯通孔的展开图。
图11(a)、图11(b)是从轴向观察将图10的锤体应用于图3的冲击机构的冲击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2(a)、图12(b)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冲击机构的图11的对应图。
图13是实施方式6的冲击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4(a)、图14(b)是从轴向观察图13的冲击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5(a)、图15(b)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冲击机构的图11的对应图。
图16是说明现有的冲击工具的锤体爪与砧座爪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7是说明现有的冲击工具的锤体爪与砧座爪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18是从轴向观察现有的冲击机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冲击工具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冲击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锤体的立体图,图4(b)是贯通孔的展开图,图5是说明锤体的后退动作的放大剖视图,图6(a)、图6(b)是从轴向观察图3的冲击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作为冲击工具的冲击钻(インパクトドライバ)10具备:容纳有能够充电以及放电的电池单元的电池组11;和被从电池组11供给电力而被驱动的电动马达12。电动马达12是将电能变换为动能的驱动源。冲击钻10具备由塑料等构成的壳体13,电动马达12设于壳体13(外壳)的内部。
电动马达12具备以轴线A为中心而旋转的旋转轴14。通过操作触发开关15来使旋转轴14向正方向或者反方向旋转。也就是说,通过操作触发开关15,来从电池组11向电动马达12供给电力。此外,通过操作设于触发开关15的附近的正反切换操作杆16来切换旋转轴14的旋转方向。
冲击钻10具备在其前端侧(前方侧)支撑螺丝刀头等前端工具17的砧座(输出部件)18。砧座18通过装配于壳体13(锤壳体)的内侧的套筒19被支撑为能够自由旋转。此外,在套筒19的内侧涂覆有使砧座18的旋转顺畅的润滑脂(未图示)。而且,砧座18以轴线A为中心而旋转,在砧座18的前端部分,经由装卸机构20以能够自由装卸的方式设有前端工具17。
在壳体13(锤壳体)的内部,并且在沿轴线A的方向上的电动马达12与砧座18之间设有减速器21。减速器21是将电动马达12的旋转力传递至砧座18的动力传递装置,减速器21由所谓的单级齿轮型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减速器21具有:与旋转轴14同轴配置的太阳齿轮22;以包围太阳齿轮22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的齿圈23;与太阳齿轮22以及齿圈23双方啮合的多个行星齿轮24;以及将各行星齿轮24支撑为能够自转并且能够公转的行星架25。而且,齿圈23固定于壳体13(锤壳体),不能旋转。
在行星架25,一体地设有与该行星架25一起以轴线A为中心旋转的主轴(旋转部件)26。也就是说,电动马达12的旋转轴14、减速器21、主轴26、砧座18分别以轴线A为中心配置。主轴26设于沿轴线A的方向上的砧座18与减速器21之间,在主轴26的靠砧座18侧的前端部分,形成有向沿轴线A的方向突出的轴部26a。
在壳体13(外壳)的内部,且在沿轴线A的方向上的电动马达12与减速器21之间,设有大致形成为碗状的支架部件27。在支架部件27的中心部分装配有轴承28,轴承28将主轴26的靠电动马达12侧的基端部分支撑为自由旋转。并且,在主轴26的靠砧座18侧的外周部分,设有一对(两个)槽状的主轴凸轮26b1、26b2。在主轴凸轮26b1、26b2的内部,分别进入有钢球(钢球)29的大致一半。此外,在主轴凸轮26b1、26b2也涂覆有使钢球29的转动顺畅的润滑脂(未图示)。即,在容纳后述的锤体30的壳体13(由锤壳体和支架部件27形成的空间)填充有作为润滑剂的润滑脂。
在砧座18的靠主轴26侧的基端部分,设有与轴线A同轴的保持孔18a。在保持孔18a,以自由旋转的方式插入有主轴26的轴部26a。也就是说,砧座18和主轴26能够以轴线A作为中心地相对旋转。此外,在轴部26a与保持孔18a之间也涂覆有使两者的相对旋转顺畅的润滑脂(未图示)。并且,在砧座18,与轴线A同轴地设有安装孔18b。安装孔18b朝向壳体13(锤壳体)的外部开口,为了拆装前端工具17的基端部分而设置。
在主轴26的周围,设有大致形成为环状的锤体(冲击部件)30。锤体30配置于沿轴线A的方向上的减速器21与砧座18之间(砧座18的后方侧)。锤体30相对于主轴26能够相对旋转,并且能够在沿轴线A的方向上相对移动。此外,图2表示锤体30移动至最前方侧(砧座18侧)的状态。此时,后述的钢球29位于后述的锤体凸轮30a1、30a2的沿轴线A的方向上的最后方侧(砧座18的相反侧)的底部。在锤体30的内周部分,形成有在沿轴线A的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两个)槽状的锤体凸轮(凸轮槽)30a1、30a2。在锤体凸轮30a1、30a2的内部,分别进入有钢球29的大致一半。此外,在锤体凸轮30a1、30a2,也涂覆有使钢球29的转动顺畅的润滑脂(未图示)。
这样,将主轴凸轮26b1和锤体凸轮30a1作为一组,来保持一个钢球29。并且,将主轴凸轮26b2和锤体凸轮30a2作为一组,来保持另一个钢球29。此处,钢球29由金属制的转动体构成。因此,锤体30相对于主轴26在钢球29能够转动的范围内能够在沿轴线A的方向上移动。并且,锤体30相对于主轴26在钢球29能够转动的范围内能够以轴线A作为中心地沿圆周方向移动。
在主轴26的周围,且在沿轴线A的方向上的减速器21与锤体30之间,设有由钢板构成的环状板31。并且,在沿轴线A的方向上的环状板31与锤体30之间,以压缩的状态设有螺旋弹簧32。行星架25通过与轴承28以及支架部件27接触,朝沿轴线A的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从而螺旋弹簧32的按压力施加于锤体30。由此,利用螺旋弹簧32的按压力,在沿轴线A的方向上朝向砧座18按压锤体30。
在主轴26的周围,且在环状板31的径向内侧,设有环状的限位器33。限位器33由橡胶等弹性体形成,安装于主轴26。而且,限位器33对锤体30的沿轴线A而朝减速器21侧的移动量进行限制。
此处,对前端工具17赋予冲击力的冲击机构SM由主轴26、锤体30、砧座18、钢球29以及螺旋弹簧32形成。而且,若砧座18的朝旋转方向的负荷变大,则锤体30的第二爪30e1、30e2(锤体爪)与砧座18的第一爪18d1、18d2(砧座爪)(均参照图3)高速地反复敞开以及卡合,由此对前端工具17产生冲击力。此处,锤体30的重量被设定为比砧座18的重量大,锤体30将主轴26的旋转力传递至砧座18,并且将主轴26的旋转力变换为砧座18的旋转方向的冲击力。但是,也可以将锤体30的重量设定为比砧座18的重量小。
接下来,使用图3至图5,详细地对锤体30与砧座18的卡合构造进行说明。
锤体30具备大致形成为圆筒形状的主体部30b。在主体部30b的径向内侧,设有在沿轴线A的方向上延伸、且供主轴26自由转动地贯通的贯通孔30c。主体部30b的砧座18侧形成为前端尖细形状。也就是说,主体部30b的主轴26侧形成为大径,且主体部30b的砧座18侧形成为小径。此处,主体部30b的主轴26侧(大径侧)的直径尺寸被设定为约40mm。
在主体部30b的砧座18侧,设有与砧座18对置的对置平面30d。在对置平面30d,一体地设有在沿轴线A的方向上且向砧座18侧突出的两个第二爪30e1、30e2。这些第二爪30e1、30e2沿对置平面30d的周向以180度间隔配置,沿与轴线A交叉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呈扇形。而且,第二爪30e1、30e2的成为前端尖细的前端侧、即扇形的径向内侧朝向锤体30的径向内侧、即贯通孔30c。
在第二爪30e1、30e2的沿锤体30的周向的一方侧,设有第一接触平面SF1。并且,在第二爪30e1、30e2的沿锤体30的周向的另一方侧,设有第二接触平面SF2。而且,后述的砧座18的第一爪18d1、18d2的第四接触平面SF4以大致整个面与第一接触平面SF1接触,且砧座18的第一爪18d1、18d2的第三接触平面SF3以大致整个面与第二接触平面SF2接触。
并且,在锤体30的径向外侧且沿周向的方向的第二爪30e1、30e2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约15mm。由此,砧座18的第一爪18d1、18d2以具有富余的方式进入沿锤体30的周向相邻的第二爪30e1、30e2之间。
在锤体30的内周部分、即贯通孔30c,以将该贯通孔30c作为中心而对置的方式设有一对锤体凸轮(凸轮槽)30a1、30a2。锤体凸轮30a1、30a2设置为相对于贯通孔30c向径向外侧凹下,锤体凸轮30a1、30a2的沿径向的深度尺寸成为与钢球29的半径尺寸大致相等的尺寸。从贯通孔30c的径向内侧观察锤体凸轮30a1、30a2时,如图4(b)所示地大致形成为U字形状。
锤体凸轮30a1、30a2均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在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锤体凸轮30a1、30a2的中央部CP分别设有圆弧部40a。圆弧部40a的周向中心(凸轮槽的底部且锤体凸轮顶部)的位置与中央部CP的位置大致一致。即,锤体凸轮30a1、30a2的沿周向上的中央部CP在贯通孔30c的轴向上与锤体凸轮30a1、30a2的最后端(图4(b)的锤体凸轮内位于最下侧的部分)大致一致。圆弧部40a配置于锤体30的沿轴向的减速器21侧(图中下侧)。并且,在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圆弧部40a的两侧,分别设有朝向锤体30的沿轴向的砧座18侧(图中上侧)延伸的倾斜部分40b。另外,在各倾斜部分40b的与圆弧部40a侧相反的一侧,分别设有沿锤体30(贯通孔30c)的轴向延伸的直线部40c。此处,在冲击钻10的工作中,钢球29沿各锤体凸轮30a1、30a2移动,当第一爪18d1、18d2与第二爪30e1、30e2卡合时,钢球29分别位于各圆弧部40a的部分。
在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锤体凸轮30a1、30a2之间,并且在与直线部40c对应的部分,设有沿贯通孔30c的轴向的尺寸较大、即相对于贯通孔30c不向径向外侧凹下的壁部30c1。壁部30c1设于沿贯通孔30c的周向大致偏离180度的两处位置,具有分隔两个锤体凸轮30a1、30a2的功能。并且,在沿贯通孔30c的周向存在锤体凸轮30a1、30a2的中央部CP(锤体凸轮顶部)的部分,并且在与圆弧部40a对应的部分,设有沿贯通孔30c的轴向的尺寸较小的底部30c2。底部30c2设于沿贯通孔30c的周向大致错开180度的两处位置。
此处,沿贯通孔30c的轴向的底部30c2的尺寸被设定为沿贯通孔30c的轴向的壁部30c1的尺寸的大致1/7的尺寸。另一方面,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底部30c2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与在贯通孔30c的轴向一端侧(减速器21侧)且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壁部30c1的宽度尺寸大致相同的尺寸。并且,在贯通孔30c的轴向另一端侧(砧座18侧)且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壁部30c1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底部30c2的宽度尺寸的大致1/4的尺寸。此处,图4(b)的符号BP表示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壁部30c1的中央部。
在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壁部30c1与底部30c2之间,连接壁部30c1和底部30c2,并且在与倾斜部分40b对应的部分设有形成为大致梯形形状的倾斜部(梯形形状部)50(图中阴影部)。倾斜部50在贯通孔30c的周向上相对于锤体凸轮30a1、30a2各自的中央部CP(锤体凸轮顶部)而对称地设于两处(计四处)。即,沿贯通孔30c的周向并列地形成壁部30c1、倾斜部50、底部30c2、倾斜部50、壁部30c1而构成锤体凸轮30a1、30a2。换言之,相对于锤体凸轮30a1、30a2的中央部CP(锤体凸轮顶部)而对称地从中央部CP侧依次设有底部30c2、倾斜部50、壁部30c1。并且,在砧座18的第一爪18d1、18d2与锤体30的第二爪30e1、30e2卡合(碰撞)时,倾斜部50作为推压主轴26的外周部分的推压部(图中阴影部)发挥功能。换言之,在倾斜部50,第一爪18d1、18d2中任一方与第二爪30e1、30e2中任一方以偏倚接触的状态卡合的情况下,推压主轴26。沿贯通孔30c的轴向的倾斜部50的尺寸比沿贯通孔30c的轴向的壁部30c1的尺寸小,且比沿贯通孔30c的轴向的底部30c2的尺寸大。此处,若比较底部30c2的表面积和倾斜部50的表面积,则倾斜部50的表面积被设定为较大。这意味着,倾斜部50与底部30c2相比更能够分散从主轴26受到的载荷。也就是说,倾斜部50与底部30c2相比更能够缩小每单位面积的面压。
与此相对,若比较壁部30c1的表面积和倾斜部50的表面积,则倾斜部50的表面积被设定为较小,但在壁部30c1设有沿贯通孔30c的轴向的直线部40c。直线部40c与主轴26相对于锤体30的旋转方向正交,直线部40c作为能够与主轴26线接触的角部发挥功能。也就是说,若对冲击钻10作用刮擦力,而直线部40c与主轴26线接触,则该部分的面压变大,在该角部产生较强的载荷,因而有产生卡咬现象的担忧。
因此,也为了抑制主轴26与锤体30的卡咬现象的产生,在对冲击钻10作用有刮擦力的情况下,优选将主轴26的外周部分推压于倾斜部50(接触面积较大的部分)。因此,在本发明中,将沿锤体30的周向的第二爪30e1、30e2的位置与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锤体凸轮30a1、30a2的位置被设定为主轴26的外周部分被推压于倾斜部50的位置关系、即锤体30与主轴26在倾斜部50处能够接触的位置关系。
具体而言,以设于锤体30的对置平面30d的第二爪30e1、30e2的顶部SP进入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倾斜部(推压部)50的范围内(图中阴影范围内)的方式,将第二爪30e1、30e2设于沿锤体30的周向从壁部30c1以及底部30c2偏离的位置。即,若考虑锤体凸轮30a1,则在贯通孔30c的周向上第二爪30e1的顶部SP进入一个倾斜部50的范围内的情况下,由另一个倾斜部50来承接主轴26。在沿贯通孔30c的周向从第二爪30e1的顶部SP离开大致90度的位置设有倾斜部50(与主轴26接触的部分)。锤体凸轮30a2也相同。此外,第二爪30e1、30e2的顶部SP设于第二爪30e1、30e2的前端尖细的前端侧、且设于沿锤体30的周向上的中央部。
此处,在锤体30的对置平面30d侧、即砧座18侧,如图4(a)所示,形成于锤体30的贯通孔30c的锤体凸轮30a1、30a2开口(开口部OP1、OP2)。锤体凸轮30a1、30a2的开口部OP1、OP2的在对置平面30d中的开口形状形成为横截面大致呈圆弧形状。在锤体凸轮30a1、30a2的开口部分(开口部OP1、OP2),分别设有用于易于将钢球29装入锤体凸轮30a1、30a2的凹陷部U。
如图3所示,砧座18具备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的主体部18c。在主体部18c的沿轴向的锤体30侧,一体地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两个第一爪18d1、18d2。这些第一爪18d1、18d2沿主体部18c的周向以180度间隔配置,且沿与轴线A交叉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
在第一爪18d1、18d2的沿砧座18的周向的一方侧,设有第三接触平面SF3。并且,在第一爪18d1、18d2的沿砧座18的周向的另一方侧,设有第四接触平面SF4。而且,锤体30的第二爪30e1、30e2的第二接触平面SF2以大致整个面与第三接触平面SF3接触,且锤体30的第二爪30e1、30e2的第一接触平面SF1以大致整个面与第四接触平面SF4接触。
并且,在砧座18的径向外侧且沿周向的方向的第一爪18d1、18d2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约15mm。也就是说,被设定为与锤体30的第二爪30e1、30e2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由此,锤体30的第二爪30e1、30e2以具有富余的方式进入沿砧座18的周向相邻的第一爪18d1、18d2之间。
接下来,使用附图,详细地对冲击钻1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电动马达12停止的情况下,被按压于螺旋弹簧32的锤体30与砧座18接触而停止。若向电动马达12供给电力而使旋转轴14旋转,则向减速器21的太阳齿轮22传递旋转轴14的旋转力。若向太阳齿轮22传递旋转力,则齿圈23成为反作用力要素,而行星架25成为输出要素。即,向行星架25传递太阳齿轮22的旋转力,与太阳齿轮22的旋转速度相比行星架25的旋转速度成为低速,从而放大旋转力。
若向行星架25传递旋转力,则主轴26与行星架25一起一体旋转。经由钢球29向锤体30传递主轴26的旋转力。利用第二爪30e1、30e2与第一爪18d1、18d2的卡合来向砧座18传递锤体30的旋转力,由此使砧座18旋转。传递至砧座18的旋转力经由前端工具17向螺纹件(未图示)传递,从而将该螺纹件拧入例如木材等对象物。
在使前端工具17旋转所需要的旋转力较低的状态、即低负荷状态下,第二爪30e1、30e2的第一接触平面SF1与第一爪18d1、18d2的第四接触平面SF4成为接触的状态。之后,若螺纹件被拧入木材,木材与螺纹件的摩擦阻力增加等,而使前端工具17旋转所需要的旋转力变高,则砧座18停止。由此,钢球29在锤体凸轮30a1、30a2以及主轴凸轮26b1、26b2的内部转动,进而如图5的箭头M所示,锤体30以从砧座18离开的方式沿轴线A移动。
此处,主轴凸轮26b1、26b2如图5所示地形成为大致V字形状,并且V字形状的开口侧朝向减速器21侧(图中左侧)。因而,伴随主轴26与锤体30的相对旋转,钢球29向主轴凸轮26b1、26b2的减速器21侧转动,进而锤体30克服螺旋弹簧32的弹簧力而向减速器21侧移动。
由此,第二爪30e1、30e2与第一爪18d1、18d2的卡合脱离而相互解除,从而不向砧座18传递锤体30的旋转力。此外,在锤体30过于后退(从砧座18离开)的情况下,锤体30的电动马达12侧(减速器21侧)的端部与限位器33碰撞,从而能够利用限位器33来吸收锤体30的动能。
之后,若进一步继续锤体30的旋转,而第二爪30e1、30e2越过第一爪18d1、18d2,则通过螺旋弹簧32的按压锤体30的力,钢球29在锤体凸轮30a1、30a2以及主轴凸轮26b1、26b2的内部转动,从而锤体30相对于砧座18相对旋转,并且以接近的方式移动。
之后,旋转的锤体30的第二爪30e1、30e2与停止的砧座18的第一爪18d1、18d2碰撞,而在砧座18以及前端工具17的旋转方向上施加冲击力,从而能够紧固螺纹件。此处,若通过操作正反切换操作杆16,来使电动马达12的旋转方向反转,则能够在与上述的动作相反方向上施加冲击力。由此,能够使紧固的螺纹件松动。
此处,当锤体30正对砧座18赋予冲击力时,即当冲击机构SM正动作时,若冲击钻10的旋转轴与螺纹件的旋转轴不一致,则对冲击钻10的旋转轴作用刮擦力。于是,如图6(a)所示,锤体30的轴心HC与主轴26的轴心SC偏离,而仅第二爪30e2的第一接触平面SF1与第一爪18d2的第四接触平面SF4碰撞(偏倚接触)来产生冲击力F1。在该瞬间,因锤体30的轴心HC与主轴26的轴心SC的偏离,在锤体30与主轴26之间形成缝隙S1,并在第二爪30e1与第一爪18d1之间形成缝隙S2,从而第二爪30e1的第一接触平面SF1不会与第一爪18d1的第四接触平面SF4碰撞。而且,为了消除该缝隙S1、S2,对主轴26作用在冲击力F1的相反方向上作用的反作用力F2,将主轴26强力地推压于处于锤体凸轮30a2侧的、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壁部30c1与底部30c2之间的倾斜部(推压部)50(参照图4(b)的阴影部)。冲击力F1与反作用力F2作用于在贯通孔30c的周向上错开大致90度的位置。
并且,根据冲击钻10的使用方法的不同,有时也对冲击钻10的旋转轴如图6(b)所示地作用刮擦力。该情况下,仅第二爪30e1的第一接触平面SF1与第一爪18d1的第四接触平面SF4碰撞(偏倚接触)来产生冲击力F1。在该瞬间,因锤体30的轴心HC与主轴26的轴心SC的偏离,在锤体30与主轴26之间形成缝隙S3,并在第二爪30e2与第一爪18d2之间形成缝隙S4,从而第二爪30e2的第一接触平面SF1不与第一爪18d2的第四接触平面SF4碰撞。而且,对主轴26作用在冲击力F1的相反方向上作用的反作用力F2,将主轴26强力地推压于处于锤体凸轮30a1侧的、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壁部30c1与底部30c2之间的倾斜部(推压部)50(参照图4(b)的阴影部)。
如以上详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击钻10,在设于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一对锤体凸轮30a1、30a2之间的壁部30c1、与设于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锤体凸轮30a1、30a2的中央部的底部30c2之间,设有与与壁部30c1相比沿贯通孔30c的轴向的尺寸较小且与底部30c2相比沿贯通孔30c的轴向的尺寸较大的倾斜部50,该倾斜部50在第一爪18d1(18d2)与第二爪30e1(30e2)卡合时推压主轴26。即,以使主轴26与一个锤体凸轮的一个倾斜部50接触的方式将沿锤体30的周向的第二爪30e1、30e2的位置配置在另一个倾斜部50的区域内。在一个倾斜部50的区域内配置有第二爪,并在沿锤体30的周向从第二爪的顶部SP离开大致90度的位置配置有主轴26的抵接部(另一个倾斜部)。
由此,即使对冲击钻10作用刮擦力,也不会将主轴26推压于表面积(接触面积)最小的底部30c2、具备作为角部发挥功能的直线部40c的壁部30c1,从而能够抑制锤体30与主轴26的卡咬现象,而能够实现冲击钻10的长期的稳定动作。
接下来,使用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7表示实施方式2的冲击机构的与图3对应的图,图8(a)、图8(b)、图8(c)分别表示从轴向观察图7的冲击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实施方式2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仅冲击机构SM的构造不同。在实施方式2的冲击机构SM的锤体(冲击部件)130设有三个第二爪130e1、130e2、130e3。这些第二爪130e1、130e2、130e3沿对置平面30d的周向以120度间隔配置,并与实施方式1相同,沿与轴线A交叉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呈扇形。
在第二爪130e1、130e2、130e3的沿锤体130的周向的一方侧,设有第一接触平面SF1。并且,在第二爪130e1、130e2、130e3的沿锤体130的周向的另一方侧,设有第二接触平面SF2。而且,后述的砧座(输出部件)118的第一爪118d1、118d2、118d3的第四接触平面SF4以大致整个面与第一接触平面SF1接触,且砧座118的第一爪118d1、118d2、118d3的第三接触平面SF3以大致整个面与第二接触平面SF2接触。
并且,在锤体130的径向外侧且沿周向的方向的第二爪130e1、130e2、130e3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约10mm。由此,砧座118的第一爪118d1、118d2、118d3以具有富余的方式进入沿锤体130的周向相邻的第二爪130e1、130e2、130e3之间。
在砧座118的沿主体部18c的轴向的锤体130侧,一体地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三个第一爪118d1、118d2、118d3。第一爪118d1、118d2、118d3沿主体部18c的周向以120度间隔配置,且沿与轴线A交叉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
在第一爪118d1、118d2、118d3的沿砧座118的周向的一方侧,设有第三接触平面SF3。并且,在第一爪118d1、118d2、118d3的沿砧座118的周向的另一方侧,设有第四接触平面SF4。而且,锤体130的第二爪130e1、130e2、130e3的第二接触平面SF2以大致整个面与第三接触平面SF3接触,锤体130的第二爪130e1、130e2、130e3的第一接触平面SF1以大致整个面与第四接触平面SF4接触。
并且,在砧座118的径向外侧且沿周向的方向的第一爪118d1、118d2、118d3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约10mm。也就是说,被设定为与锤体130的第二爪130e1、130e2、130e3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由此,锤体130的第二爪130e1、130e2、130e3以具有富余的方式进入沿砧座118的周向相邻的第一爪118d1、118d2、118d3之间。
此处,设于锤体130的两个锤体凸轮30a1、30a2的位置、与设于锤体130的三个第二爪130e1、130e2、130e3的位置被设定为以下所示那样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三个第二爪130e1、130e2、130e3中的两个第二爪130e1、130e3设于沿锤体130的周向从壁部30c1以及底部30c2(参照图4(b))偏离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爪130e1、130e3的顶部SP进入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倾斜部50的范围内(参照图4(b)的阴影部)。与此相对,三个第二爪130e1、130e2、130e3中的一个第二爪130e2设于沿锤体130的周向存在壁部30c1的位置。
而且,若对冲击钻10的旋转轴作用刮擦力,则如图8(a)所示,锤体130的轴心HC与主轴26的轴心SC偏离,而仅第二爪130e1的第一接触平面SF1与第一爪118d1的第四接触平面SF4碰撞(偏倚接触)来产生冲击力F1。在该瞬间,因锤体130的轴心HC与主轴26的轴心SC的偏离,在锤体130与主轴26之间形成缝隙S5,在第二爪130e2与第一爪118d2之间形成缝隙S6,并在第二爪130e3与第一爪118d3之间形成缝隙S7。而且,对主轴26作用在冲击力F1的相反方向上作用的反作用力F2,将主轴26强力地推压于处于锤体凸轮30a两侧的、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壁部30c1与底部30c2之间的倾斜部50(参照图4(b)的阴影部)。
图8(b)表示锤体130的轴心HC与主轴26的轴心SC偏离而仅第二爪130e2的第一接触平面SF1与第一爪118d2的第四接触平面SF4碰撞(偏倚接触)来产生冲击力F1的情况。在该瞬间,因锤体130的轴心HC与主轴26的轴心SC的偏离,在锤体130与主轴26之间形成缝隙S8,在第二爪130e3与第一爪118d3之间形成缝隙S9,并在第二爪130e1与第一爪118d1之间形成缝隙S10。而且,对主轴26作用在冲击力F1的相反方向上作用的反作用力F2,将主轴26强力地推压于处于锤体凸轮30a1侧的、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底部30c2(参照图4(b))。
此处,在图8(b)的情况下,主轴26被推压于底部30c2,但该模式是如图8(a)、图8(b)、图8(c)那样的三个模式中的一个模式,两个模式是被推压于倾斜部50的结构。因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充分地抑制卡咬现象。
图8(c)表示锤体130的轴心HC与主轴26的轴心SC偏离而仅第二爪130e3的第一接触平面SF1与第一爪118d3的第四接触平面SF4碰撞(偏倚接触)来产生冲击力F1的情况。在该瞬间,因锤体130的轴心HC与主轴26的轴心SC的偏离,在锤体130与主轴26之间形成缝隙S11,在第二爪130e1与第一爪118d1之间形成缝隙S12,并在第二爪130e2与第一爪118d2之间形成缝隙S13。而且,对主轴26作用在冲击力F1的相反方向上作用的反作用力F2,将主轴26推压于处于锤体凸轮30a两侧的、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壁部30c1与底部30c2之间的倾斜部50(参照图4(b)的阴影部)。
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的实施方式2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方式2中,由于各设有三个第一爪以及第二爪,所以能够提高冲击效率,进而能够实现作业时间的缩短等。
接下来,使用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9(a)、图9(b)、图9(c)表示从轴向观察实施方式3的冲击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如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3中,与实施方式2相比,设于锤体(冲击部件)230的两个锤体凸轮30a1、30a2的位置与设于锤体230的三个第二爪130e1、130e2、130e3的位置的关系稍微不同。具体而言,将三个第二爪130e1、130e2、130e3全部分别设于沿锤体230的周向从壁部30c1以及底部30c2(参照图4)偏离的位置。
而且,在实施方式3中,相对于锤体230推压主轴26的模式成为图9(a)、图9(b)、图9(c)所示那样的三种。此处,图9(a)、图9(b)所示的两个模式成为主轴26分别被强力地推压于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壁部30c1与底部30c2之间的倾斜部50(参照图4(b)的阴影部)的模式。另一方面,图9(c)所示的模式成为主轴26被强力地推压于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处于锤体凸轮30a1、30a2之间的壁部30c1(参照图4(b))的模式。这样,图9(a)、图9(b)、图9(c)所示三种模式中,仅图9(c)所示的模式成为不推荐的模式,但该模式的图9(a)、图9(b)、图9(c)的三种模式中的两个模式成为被推压于倾斜部50的结构。
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的实施方式3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相同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使用附图4,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3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并且,由于各部的形状、尺寸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从而省略说明。
图10是表示锤体的贯通孔的展开图的与图4(b)对应的图,图11(a)、图11(b)分别表示从轴向观察将图10的锤体应用于图3的冲击机构的冲击机构的动作说明图。
图10所示的锤体30在第二爪30e1、30e2相对于两个锤体凸轮30a1、30a2的中央部CP的位置、以及追加了钢球29的方面与图4(b)不同,其它的构造以及功能与图4(b)相同。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锤体30的第二爪30e1、30e2相对于中央部CP位于图中右侧。并且,在两个锤体凸轮30a1、30a2的圆弧部40a分别配置有钢球29。此外,图4(b)中省略了钢球29。
如图3所示,砧座18具备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的主体部18c。在沿主体部18c的轴向的锤体30侧,一体地设有大致形成为圆板状的重复部18e。重复部18e的直径尺寸d1被设定为比连接一对开口部OP1、OP2的径向外侧后的距离d2(参照图11(a))稍小的尺寸(d1<d2)。由此,在组装有锤体30和砧座18的状态下,重复部18e从主轴26的轴向重叠各开口部OP1、OP2的一半以上,并且与钢球29重叠。由此,如图11的阴影部分所示,与以往相比能够缩小各开口部OP1、OP2的开口面积S1。
在重复部18e,以主体部18c作为中心对置地一体设有两个第一爪18d1、18d2。第一爪18d1、18d2向重复部18e的径向外侧突出地设置,并沿重复部18e的周向以180度间隔配置。第一爪18d1、18d2的沿与轴线A交叉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大致成为长方形。此处,图11中,在重复部18e与第一爪18d1、18d2的边界部分记载有点划线。
此处,如图11(a)所示,在正转时,在第一爪18d1、18d2与第二爪30e1、30e2卡合(接触)的状态下,从主轴26的轴向观察时,第一爪18d1、18d2位于与锤体凸轮30a1、30a2的中央部CP重叠的位置。即,从主轴26的轴向观察时,重复部18e不仅与各开口部OP1、OP2的一半以上重复,还由第一爪18d1、18d2封堵各开口部OP1、OP2。另外,从主轴26的轴向观察时第一爪18d1、18d2也与钢球29重叠。由此,能够进一步缩小各开口部OP1、OP2的开口面积S1,从而能够抑制润滑脂从开口部OP1、OP2泄漏,并且,也能够抑制钢球29从开口部OP1、OP2脱落。
即,当正利用冲击钻10进行螺纹件紧固作业时,伴随锤体凸轮30a1、30a2以及主轴凸轮26b1、26b2的内部的转动而在钢球29附着很多润滑脂。而且,附着有润滑脂的钢球29在主轴凸轮26b1、26b2的内部朝向砧座18侧猛地移动。并且,钢球29从壁部30c1侧朝向锤体凸轮30a1、30a2的底部30c2猛地移动。由此,钢球29将积存于锤体凸轮30a1、30a2的底部30c2的润滑脂向OP1、OP2挤出,并且附着于钢球29的润滑脂到达锤体凸轮30a1、30a2的开口部OP1、OP2,而之后要向锤体30的外部漏出。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a)所示,开口部OP1、OP2的一半以上与设于砧座18的重复部18e重叠。另外,当进行螺纹件紧固作业等的情况下的“正转”时,在第一爪18d1、18d2与第二爪30e1、30e2卡合的状态下,从主轴26(砧座18)的轴向观察时第一爪18d1、18d2与钢球29重叠。另外,与锤体凸轮30a1、30a2的中央部CP(锤体凸轮30a1、30a2的底部30c2的顶部)重叠。由此,抑制附着于钢球29的润滑脂或者被钢球29挤出了的润滑脂从锤体凸轮30a1、30a2的开口部OP1、OP2向锤体30的外部漏出。并且,也能够抑制钢球29从开口部OP1、OP2脱落。
此外,若通过操作正反切换操作杆16,使电动马达12的旋转方向反转,则能够在与上述的动作相反的方向上施加冲击力。由此,能够使紧固了的螺纹件松动。在这种情况下中,如图11(b)所示,第二爪30e2的第二接触平面SF2与第一爪18d1的第三接触平面SF3成为接触的状态,第二爪30e1的第二接触平面SF2与第一爪18d2的第三接触平面SF3成为接触的状态。当进行螺纹件松动作业等的情况下的“反转”时,从主轴26的轴向观察时第一爪18d1、18d2不与钢球29重叠,但开口部OP1、OP2的一半以上与重复部18e重叠。因而,与进行螺纹件紧固作业等的情况下的“正转”时大致相同,能够抑制附着于钢球29的润滑脂向锤体30的外部漏出。
此处,进行螺纹件松动作业等的情况下的“反转”时与进行螺纹件紧固作业等的情况下的“正转”时相比,覆盖开口部OP1、OP2的部分变小。也就是说,开口面积S2稍微变大(S2>S1)。然而,作为冲击钻10的使用方法,螺纹件松动作业时的冲击动作与螺纹件紧固作业等的冲击动作相比非常少。因而,在“正转”时与“反转”时产生的开口部OP1、OP2的开口面积之差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本不会成为问题。
如以上详细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击钻10,由于在砧座18的锤体30侧,设有从主轴26的轴向与锤体凸轮30a1、30a2的开口部OP1、OP2重叠的重复部18e,所以在第一爪18d1、18d2与第二爪30e1、30e2卡合来进行冲击动作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附着于钢球29的润滑脂向外部漏出。由此,能够实现冲击钻10的长期的稳定动作。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冲击钻10,当进行螺纹件紧固作业等的情况下的“正转”时,在第一爪18d1、18d2与第二爪30e1、30e2卡合的状态下,从主轴26的轴向观察时,第一爪18d1、18d2与锤体凸轮30a1、30a2的中央部CP重叠,换言之与钢球29重叠。因此,在作为冲击钻10的最多的使用方法的“螺纹件紧固作业等”中,能够有效地防止附着于钢球29的润滑脂从锤体凸轮30a1、30a2的开口部OP1、OP2向锤体30的外部漏出。并且,能够进一步抑制钢球29从开口部OP1、OP2脱落。
接下来,使用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至4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2(a)、图12(b)表示示出实施方式5的冲击机构的与图11的对应图。
如图12所示,在实施方式5中,与实施方式1相比,仅形成冲击机构SM的锤体(冲击部件)130以及砧座(输出部件)118的构造不同。具体而言,设于砧座118的重复部118a的直径尺寸d3被设定为比连接一对开口部OP1、OP2的径向外侧后的距离d2稍微大的尺寸(d3>d2)。并且,伴随重复部118a的直径尺寸d3的大径化,设于锤体130的第二爪130e1、130e2的径向尺寸(从重复部118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尺寸)t与实施方式4(参照图11)相比变薄。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2中,重复部118a从主轴26(砧座118)的轴向与各开口部OP1、OP2的整体重叠。
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的实施方式5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4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方式5中,由于重复部118a与各开口部OP1、OP2的整体重叠,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附着于钢球29的润滑脂向外部漏出。但是,为了确保第二爪130e1、130e2的充足的刚性,优选与实施方式4相比提高锤体130的刚性。并且,实施方式5的重复部118a与实施方式4的重复部18e相比变大(变重),从而起动电动马达12后直至电动马达12的目标旋转速度的升起速度变慢。然而,由于惯性较大,所以在停止电动马达12后也因惯性力而继续旋转,作为结果,能够进行与实施方式4相同程度的螺纹件紧固。
接下来,使用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4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3表示实施方式6的冲击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4(a)、图14(b)分别表示从轴向观察图13的冲击机构的动作说明图。此外,图13的冲击机构具有与图7的冲击机构相同的功能(构造),但为了便于说明,对锤体标注不同的符号。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在实施方式6中,与实施方式4相比,仅形成冲击机构SM的锤体(冲击部件)230以及砧座(输出部件)218的构造不同。具体而言,在锤体230设有三个第二爪230e1、230e2、230e3。这些第二爪230e1、230e2、230e3沿对置平面30d的周向以120度间隔配置。
在第二爪230e1、230e2、230e3的沿锤体230的周向的一方侧,设有第一接触平面SF1。并且,在第二爪230e1、230e2、230e3的沿锤体230的周向的另一方侧,设有第二接触平面SF2。而且,砧座218的第一爪218d1、218d2、218d3的第四接触平面SF4以大致整个面与第一接触平面SF1接触,且砧座218的第一爪218d1、218d2、218d3的第三接触平面SF3以大致整个面与第二接触平面SF2接触。
并且,在锤体230的径向外侧且沿周向的方向的第二爪230e1、230e2、230e3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约10mm。由此,砧座218的第一爪218d1、218d2、218d3以具有富余的方式进入沿锤体230的周向相邻的第二爪230e1、230e2、230e3之间。
在砧座218的重复部18e,一体地设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三个第一爪218d1、218d2、218d3。第一爪218d1、218d2、218d3沿重复部18e的周向以120度间隔配置。
在第一爪218d1、218d2、218d3的沿砧座218的周向的一方侧,设有第三接触平面SF3。并且,在第一爪218d1、218d2、218d3的沿砧座218的周向的另一方侧,设有第四接触平面SF4。而且,锤体230的第二爪230e1、230e2、230e3的第二接触平面SF2以大致整个面与第三接触平面SF3接触,锤体230的第二爪230e1、230e2、230e3的第一接触平面SF1以大致整个面与第四接触平面SF4接触。
并且,在砧座218的径向外侧且沿周向的方向的第一爪218d1、218d2、218d3的宽度尺寸被设定为约10mm。也就是说,被设定为与锤体230的第二爪230e1、230e2、230e3大致相同的宽度尺寸。由此,锤体230的第二爪230e1、230e2、230e3以具有富余的方式进入沿砧座218的周向相邻的第一爪218d1、218d2、218d3之间。
此处,设于锤体230的两个锤体凸轮30a1、30a2的位置、与设于锤体230的三个第二爪230e1、230e2、230e3的位置被设定为如下所示那样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三个第二爪230e1、230e2、230e3中的两个第二爪230e1、230e3设于沿锤体230的周向从壁部30c1以及底部30c2(参照图10)偏离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二爪230e1、230e3的顶部SP进入沿贯通孔30c的周向的倾斜部50的范围内(参照图10)。与此相对,三个第二爪230e1、230e2、230e3中的一个第二爪230e2设于沿锤体130的周向存在壁部30c1的位置。
而且,如图14(a)所示,当进行螺纹件紧固作业等的情况下的“正转”时,在第一爪218d1、218d2、218d3与第二爪230e1、230e2、230e3卡合的状态下,第一爪218d1从主轴26(砧座218)的轴向与钢球29重叠。由此,抑制附着于钢球29的润滑脂从锤体凸轮30a1的开口部OP1向锤体230的外部漏出。此时的开口部OP1、OP2的合计的开口面积(图中阴影部分)成为S3。
并且,当进行螺纹件松动作业等的情况下的“反转”时,在第一爪218d1、218d2、218d3与第二爪230e1、230e2、230e3卡合的状态下,第一爪218d2从主轴26的轴向与钢球29重叠。由此,抑制附着于钢球29的润滑脂从锤体凸轮30a2的开口部OP2向锤体230的外部漏出。此时的开口部OP1、OP2的合计的开口面积也与“正转”时相同成为S3。
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的实施方式6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4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方式6中,当进行螺纹件紧固作业等的情况下的“正转”时与进行螺纹件松动作业等的情况下的“反转”时,能够使开口部OP1、OP2的合计的开口面积成为相同的S3。因此,与“正转”、“反转”无关,都能够有效地抑制附着于钢球29的润滑脂向外部漏出。并且,在实施方式6中,由于分别各设有三个第一爪以及第二爪,所以能够提高冲击效率,进而能够实现作业时间的缩短等。
接下来,使用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进行说明。此外,对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6相同的功能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5(a)、图15(b)是表示实施方式7的冲击机构的与图11的对应图。
如图15所示,在实施方式7中,与实施方式6相比,仅形成冲击机构SM的锤体(冲击部件)330以及砧座(输出部件)318的构造不同。具体而言,设于砧座318的重复部318a的直径尺寸d4被设定为比连接一对开口部OP1、OP2的径向外侧后的距离d2稍微大的尺寸(d4>d2)。并且,伴随重复部318a的直径尺寸d4的大径化,设于锤体330的第二爪330e1、330e2、330e3的径向尺寸(厚度尺寸)T与实施方式6(参照图14)相比变薄。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7中,重复部318a从主轴26(砧座318)的轴向与各开口部OP1、OP2的整体重叠。
在如上述那样形成的实施方式7中,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6大致相同的作用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方式7中,由于重复部318a与各开口部OP1、OP2的整体重叠,所以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附着于钢球29的润滑脂向外部漏出。但是,为了确保第二爪330e1、330e2、330e3的充足的刚性,优选与实施方式3相比提高锤体330的刚性。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当然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除上述的冲击钻10之外,本发明的冲击工具还包括冲击扳手等。并且,本发明的冲击工具包括能够不经由电池组11就将交流电源的电力供给至电动马达12的构造。另外,本发明的冲击工具包括能够切换电池组11的电力、交流电源的电力而供给至电动马达12的构造。
另外,除上述的电动马达12之外,本发明的驱动源还包括发动机、气压马达、液压马达等。发动机是将使燃料燃烧而产生的热能变换为动能的动力源,例如包括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还包括液化石油气发动机。电动马达12包括带刷马达、无刷马达等。另外,除前端工具17直接安装于砧座18、118、218、318的构造之外,本发明的冲击工具还包括前端工具经由插头、适配器等安装于砧座的构造。
符号的说明
10—冲击钻(冲击工具),11—电池组,12—电动马达,13—壳体,14—旋转轴,15—触发开关,16—正反切换操作杆,17—前端工具,18—砧座(输出部件),18a—保持孔,18b—安装孔,18c—主体部,18d1、18d2—第一爪,18e—重复部,19—套筒,20—装卸机构,21—减速器,22—太阳齿轮,23—齿圈,24—行星齿轮,25—行星架,26—主轴(旋转部件),26a—轴部,26b1、26b2—主轴凸轮,27—支架部件,28—轴承,29—钢球,30—锤体(冲击部件),30a1、30a2—锤体凸轮(凸轮槽),30b—主体部,30c—贯通孔,30c1—壁部,30c2—底部,30d—对置平面,30e1、30e2—第二爪,31—环状板,32—螺旋弹簧,33—限位器,40a—圆弧部,40b—倾斜部分(倾斜部),40c—直线部,50—倾斜部(推压部,梯形形状部),118—砧座(输出部件),118a—重复部,118d1、118d2、118d3—第一爪,130—锤体(冲击部件),130e1、130e2、130e3—第二爪,218—砧座(输出部件),218d1、218d2、218d3—第一爪,230—锤体(冲击部件),230e1、230e2、230e3—第二爪,318—砧座(输出部件),318a—重复部,330—锤体(冲击部件),330e1、330e2、330e3—第二爪,BP—壁部的中央部,CP—锤体凸轮的中央部,SP—第二爪的顶部,OP1、OP2—开口部,SF1—第一接触平面,SF2—第二接触平面,SF3—第三接触平面,SF4—第四接触平面,SM—冲击机构,U—凹陷部。

Claims (11)

1.一种冲击工具,其对前端工具赋予旋转力以及冲击力,其特征在于,
具备:
马达;
主轴,其通过上述马达而旋转;
砧座,其供上述前端工具安装;以及
锤体,其将上述主轴的旋转力变换为上述砧座的旋转力以及冲击力,
上述锤体具有:第二爪,其与上述砧座的第一爪卡合;贯通孔,其供上述主轴贯通;多个凸轮槽,其向上述贯通孔的径向外侧凹下;壁部,其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设于上述多个凸轮槽之间;以及底部,其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位于上述凸轮槽的中央部,
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上述第二爪的顶部进入设于上述锤体的上述底部和上述壁部之间的倾斜部的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径向内侧设于周向的中央部分的上述第二爪的顶部位于上述底部与上述壁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爪设有多个,上述多个第二爪中的至少一个设于上述底部与上述壁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爪以及上述第二爪各设有三个。
5.一种冲击工具,其对前端工具赋予旋转力以及冲击力,其特征在于,
具备:
马达;
主轴,其通过上述马达而旋转;
砧座,其供上述前端工具安装;以及
锤体,其将上述主轴的旋转力变换为上述砧座的旋转力以及冲击力,
上述锤体具有:第二爪,其与上述砧座的第一爪卡合;贯通孔,其供上述主轴贯通;一对凸轮槽,其向上述贯通孔的径向外侧凹下;壁部,其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设于上述一对凸轮槽之间;底部,其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位于上述一对凸轮槽的各个中央部;以及倾斜部,其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位于上述壁部与上述底部之间并连接上述壁部与上述底部,
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上述壁部、上述倾斜部、上述底部、上述倾斜部、上述壁部并列设置从而形成上述凸轮槽,
上述第二爪位于与上述底部以及上述壁部不一致的上述倾斜部,
上述第二爪的周向上的中央部位于一个上述倾斜部的区域内,并且当上述第一爪与上述第二爪卡合时,上述主轴被推压于另一个上述倾斜部,
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上述第二爪的顶部进入设于上述锤体的上述底部和上述壁部之间的倾斜部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爪设有多个,并构成为,上述多个第二爪中的至少一个的周向上的中央部位于一个上述倾斜部的区域内,并且当上述第一爪与上述第二爪卡合时,上述主轴被推压于另一个上述倾斜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爪以及上述第二爪各设有三个。
8.一种冲击工具,其对前端工具赋予旋转力以及冲击力,其特征在于,
具备:
马达;
主轴,其通过上述马达而旋转;
砧座,其具有第一爪,并供上述前端工具安装于前方侧;以及
锤体,其设于上述砧座的后方侧,且具有与上述第一爪卡合的第二爪、供上述主轴贯通的贯通孔、前方侧开口且在后方侧具有底部并且与上述主轴一起保持钢球的多个凸轮槽、和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设于上述多个凸轮槽之间的壁部,上述锤体将上述主轴的旋转力变换为上述砧座的旋转力以及冲击力,
上述第二爪位于与上述底部以及上述壁部不一致的倾斜部,
在上述第一爪与上述第二爪卡合的状态下,从上述主轴的轴向观察时,上述第一爪与上述凸轮槽的上述底部重叠,
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向上,上述第二爪的顶部进入设于上述锤体的上述底部和上述壁部之间的倾斜部的范围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爪设有多个,上述多个第一爪中的至少一个与上述底部重叠。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爪与上述第二爪卡合的状态下,从上述旋转部件的轴向观察时,上述第一爪与上述钢球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爪以及上述第二爪各设有三个。
CN201580040804.7A 2014-07-31 2015-07-24 冲击工具 Active CN1065733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57216 2014-07-31
JP2014-157223 2014-07-31
JP2014157216 2014-07-31
JP2014157223 2014-07-31
PCT/JP2015/071124 WO2016017545A1 (ja) 2014-07-31 2015-07-24 打撃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73364A CN106573364A (zh) 2017-04-19
CN106573364B true CN106573364B (zh) 2020-01-21

Family

ID=552174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40804.7A Active CN106573364B (zh) 2014-07-31 2015-07-24 冲击工具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59412A1 (zh)
EP (1) EP3175954B1 (zh)
JP (1) JP6341283B2 (zh)
CN (1) CN106573364B (zh)
WO (1) WO201601754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55528A (zh) * 2016-05-10 2017-11-17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驱动装置及应用该驱动装置的电动工具
KR101877811B1 (ko) * 2017-04-10 2018-07-13 (주)중우엠텍 슬라이드식 핀해머가 구비된 회전력 전달장치
DE102017122862B4 (de) * 2017-10-02 2023-03-16 C. & E. Fein Gmbh Schlagschrauber
US11213934B2 (en) 2018-07-18 2022-01-04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Impulse driver
US11705778B2 (en) 2019-12-19 2023-07-18 Black & Decker Inc. Power tool with compact motor assembly
US11509193B2 (en) 2019-12-19 2022-11-22 Black & Decker Inc. Power tool with compact motor assembly
WO2021131495A1 (ja) * 2019-12-26 2021-07-01 工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回転工具
GB2612490A (en) * 2020-06-29 2023-05-03 Grand Gerard Impact mechanism for rotary tool
WO2022067235A1 (en) * 2020-09-28 2022-03-31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Impulse driver
US12011815B2 (en) 2020-12-18 2024-06-18 Black & Decker Inc. Impact power tool
JP2022106194A (ja) * 2021-01-06 2022-07-19 株式会社マキタ インパクト工具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0570U (zh) * 1988-05-20 1989-12-01
JP3678965B2 (ja) * 2000-02-04 2005-08-03 株式会社マキタ 回転打撃工具
CN201046559Y (zh) * 2007-04-23 2008-04-16 镁迪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打击结构
CN101618535A (zh) * 2008-07-01 2010-01-06 麦太保有限公司 冲击扳手
CN201437237U (zh) * 2009-07-10 2010-04-14 海峰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冲击工具头
CN102083593A (zh) * 2008-05-07 2011-06-01 密尔沃基电动工具公司 用于电动工具的驱动组件
DE102010031499A1 (de) * 2010-07-19 2012-01-19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m mechanischen Schlagwerk
CN102481686A (zh) * 2009-07-29 2012-05-30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冲击工具
CN102756352A (zh) * 2011-04-28 2012-10-31 喜利得股份公司 手持式工具设备
CN103862416A (zh) * 2012-12-12 2014-06-18 英古所连公司 扭矩受限冲击工具
CN107206579A (zh) * 2015-01-30 2017-09-26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撞击作业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08569A (en) * 1963-01-16 1965-09-28 Adee Clarice Berry Impact clutch with sliding key in anvil
JP2003220569A (ja) * 2002-01-28 2003-08-0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インパクト回転工具
JP4457170B1 (ja) * 2009-06-03 2010-04-28 株式会社空研 インパクトレンチ
JP3164609U (ja) * 2010-09-27 2010-12-09 邱 奕宗 電動工具に使用する動力モード転換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70570U (zh) * 1988-05-20 1989-12-01
JP3678965B2 (ja) * 2000-02-04 2005-08-03 株式会社マキタ 回転打撃工具
CN201046559Y (zh) * 2007-04-23 2008-04-16 镁迪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动力工具打击结构
CN102083593A (zh) * 2008-05-07 2011-06-01 密尔沃基电动工具公司 用于电动工具的驱动组件
CN101618535A (zh) * 2008-07-01 2010-01-06 麦太保有限公司 冲击扳手
CN201437237U (zh) * 2009-07-10 2010-04-14 海峰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冲击工具头
CN102481686A (zh) * 2009-07-29 2012-05-30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冲击工具
DE102010031499A1 (de) * 2010-07-19 2012-01-19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m mechanischen Schlagwerk
CN102756352A (zh) * 2011-04-28 2012-10-31 喜利得股份公司 手持式工具设备
CN103862416A (zh) * 2012-12-12 2014-06-18 英古所连公司 扭矩受限冲击工具
CN107206579A (zh) * 2015-01-30 2017-09-26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撞击作业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175954A4 (en) 2018-03-21
WO2016017545A1 (ja) 2016-02-04
US20170259412A1 (en) 2017-09-14
EP3175954B1 (en) 2020-12-02
JP6341283B2 (ja) 2018-06-13
EP3175954A1 (en) 2017-06-07
CN106573364A (zh) 2017-04-19
JPWO2016017545A1 (ja) 2017-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73364B (zh) 冲击工具
US20130264087A1 (en) Driving Tool
US20100000750A1 (en) Impact Wrench
EA030710B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затягивания резьбовых соединений
CN102909709A (zh) 动力工具
EP2476519A1 (en) Power tool
CN102476375A (zh) 锤式冲击机
EP3184260B1 (en) Power tool
JP7338703B2 (ja) 打込機
CN101992315B (zh) 冲击电钻
CN112739503A (zh) 便携式动力工具
CN220762521U (zh) 具有齿轮组件的动力工具
WO2020162268A1 (ja) ネジ締め工具
JP6217850B2 (ja) 打撃工具
JP6217849B2 (ja) 打撃工具
WO2015182512A1 (ja) 打撃工具
JP2015188953A (ja) 打撃作業機
JP6638856B2 (ja) ねじ締め工具
JP6455227B2 (ja) 打撃工具
JP2015009310A (ja) 打撃工具
WO2020162267A1 (ja) ネジ締め工具
JP2018051660A (ja) 回転打撃工具
JP2018051713A (ja) 電動工具
JP2018051659A (ja) 回転打撃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Machine holding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Koki Company Limite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