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541788A - 重载用轮胎 - Google Patents

重载用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541788A
CN106541788A CN201610772088.8A CN201610772088A CN106541788A CN 106541788 A CN106541788 A CN 106541788A CN 201610772088 A CN201610772088 A CN 201610772088A CN 106541788 A CN106541788 A CN 1065417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belt
region
cord
belt 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7208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541788B (zh
Inventor
李庆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5417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17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54178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54178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1835Rubber strips or cushions at the belt edges
    • B60C9/185Rubber strips or cushions at the belt edges between adjacent or radially below the belt pl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2009/187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with flat cushions or shear layers between the carcass and the bel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2009/2012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with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of the belt cords in the respective belt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2009/204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belt plies
    • B60C2009/2051Modulus of the p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重载用轮胎,具有耐久性能。是具有由多层带束帘布层构成的带束层(7)。带束层(7)包含带束帘线(7c)交叉的交叉带束帘布层对(14)。交叉带束帘布层对(14)包含:带束帘布层之间的带束帘线彼此的距离即帘线间距离固定为距离ta的第1区域(R1);帘线间距离比距离ta大并且实质上固定为距离tb的第2区域(R2);以及帘线间距离比距离tb大并且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而逐渐增大的第3区域(R3)。第2区域(R2)位于胎肩主槽(12)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

Description

重载用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耐久性能的重载用轮胎。
背景技术
在重载用轮胎的胎面部上设置有胎体以及配置于胎体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的带束层。带束层构成为包含由第1带束帘布层和第2带束帘布层构成的交叉带束帘布层对,其中,该第1带束帘布层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朝向一方侧倾斜,该第2带束帘布层与第1带束帘布层重叠并且带束帘线向与第1带束帘布层相反的方向倾斜。这样的带束层发挥了对胎面部较大的紧箍效果即保持轮胎形状的效果。
但是,在这样的交叉带束帘布层对上,在轮胎转动时的变形较大的轮胎轴向外侧部分上作用有较大的剪切力,因此,在带束帘布层的轮胎轴向外侧可能产生作为帘布层之间的剥离损伤的脱层。
为了抑制这样的脱层,例如,考虑通过使覆盖带束层的橡胶整体变厚来缓和剪切力。但是,对于这样的带束层,由于橡胶体积变大,轮胎的转动所产生的发热量增加,因此,所述橡胶和覆盖带束帘线的顶覆橡胶发生物性变化(热劣化),因此,存在无法抑制脱层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527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以改善带束层为基础来抑制脱层从而具有优异的耐久性能的重载用轮胎。
本发明是一种重载用轮胎,该重载用轮胎在胎面部内具有由多层带束帘布层构成的带束层,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层包含由第1带束帘布层和第2带束帘布层构成的交叉带束帘布层对,该第1带束帘布层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向一方侧倾斜,该第2带束帘布层与所述第1带束帘布层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重叠并且带束帘线向与所述第1带束帘布层相反的方向倾斜,所述交叉带束帘布层对包含:带束帘布层之间的带束帘线彼此的距离即帘线间距离实质上固定为距离ta的第1区域;第2区域,其与所述第1区域的轮胎轴向外侧相邻,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帘线间距离比所述距离ta大且实质上固定为距离tb;以及第3区域,其与所述第2区域的轮胎轴向外侧相邻,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帘线间距离比所述距离tb大且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而逐渐增大,在所述胎面部上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胎肩主槽,所述第2区域位于所述胎肩主槽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
在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带束层具有配置于轮胎半径方向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带束帘布层,所述最外侧带束帘布层的轮胎轴向的外端位于比所述胎肩主槽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区域的轮胎轴向内端位于比所述胎肩主槽的轮胎轴向内侧的槽缘的轮胎轴向内端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为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的1.5倍~3倍,所述第3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为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的3.5倍~6.5倍。
在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为1.0mm~2.0mm,所述第3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为2.5mm~4.5mm。
在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该重载用轮胎包含胎体,该胎体从所述胎面部经由两侧的胎侧部直至两侧的胎圈部的胎圈芯,并且配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所述带束层包含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配置于最内侧的最内侧带束帘布层,所述胎体的胎体帘线与所述最内侧带束帘布层的带束帘线之间的帘线间距离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而逐渐增大。
在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所述胎体的胎体帘线与所述最内侧带束帘布层的带束帘线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为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的1.5倍~3.0倍。
在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胎体与所述最内侧带束帘布层之间配置有:包含轮胎赤道线并且向轮胎轴向两侧延伸的第2橡胶;以及在所述第2橡胶的轮胎轴向外侧相邻并且截面为三角形的缓冲橡胶,在所述第2区域中,在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配置有第1橡胶,所述第2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2、所述缓冲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3以及所述第1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1满足以下的式(1):
E*1≥E*2>E*3…(1)。
在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橡胶的轮胎轴向宽度为胎面接地宽度的40%以上。
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具有包含交叉带束帘布层对的带束层,该交叉带束帘布层对由第1带束帘布层以及第2带束帘布层构成,该第1带束帘布层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向一方侧倾斜,该第2带束帘布层与第1带束帘布层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重叠并且带束帘线向与第1带束帘布层相反的方向倾斜。这样的交叉带束帘布层对发挥了对胎面部较大的紧箍效果即保持轮胎形状的效果。
交叉带束帘布层对包含第1区域、与第1区域的轮胎轴向外侧相邻的第2区域以及与第2区域的轮胎轴向外侧相邻的第3区域。第1区域是带束帘布层之间的带束帘线彼此的距离即帘线间距离实质上固定为距离ta的区域。第2区域是带束帘布层之间的帘线间距离比距离ta大并且实质上固定为距离tb的区域。第3区域是带束帘布层之间的帘线间距离比距离tb大并且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而逐渐增大的区域。由此,交叉带束帘布层对的刚性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变大。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交叉带束帘布层对的容易产生特别大的剪切力的轮胎轴向外侧部分的脱层。此外,能够将交叉带束帘布层对的不容易产生较大的剪切力的轮胎赤道线附近的橡胶体积维持为较小。因此,有效地抑制了由各带束帘布层的顶覆橡胶的发热等引起的脱层。
第2区域位于胎肩主槽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即,作用有较大的变形的胎肩主槽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被具有高刚性的第2区域支承。由此,变形被较大地缓和,因此,有效地抑制了在胎肩主槽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容易产生的脱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重载用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
图2是图1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图。
在图3中,(a)是第1区域的局部放大图,(b)是第2区域的局部放大图,(c)是第3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胎体帘布层以及第1带束帘布层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比较例的胎面部的局部放大图。
标号说明
1:重载用轮胎;7:带束层;7c:带束帘线;12:胎肩主槽;14:交叉带束帘布层对;R1:第1区域;R2:第2区域;R3:第3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中,示出了包含轮胎旋转轴(未图示)在内的重载用轮胎(以下,有时简称为“轮胎”)1的右侧半部分的子午线剖面。正规状态是指轮胎1被组装到正规轮辋上并且填充有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为了方便,在图1中示出了在正规状态下测定的槽宽等。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轮胎各部分的尺寸等以在正规状态下测定的值来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例如优选应用于卡车、公交车等。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含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按照各规格而确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是"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是"Design Rim",如果是ETRTO,则是"Measuring Rim"。此外,“正规内压”是指在包含轮胎的所基于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按照各规格而确定的空气压,如果是JATMA,则是"最高空气压",如果是TRA,则是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是"INFLATION PRESSURE"。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的胎面部2上设置有一对中心主槽11以及一对胎肩主槽12,所述一对中心主槽11配置于轮胎赤道线C的两侧并且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一对胎肩主槽12在该中心主槽11的轮胎轴向外侧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
中心主槽11以及胎肩主槽12能够以直线状或锯齿状等各种形状延伸。中心主槽11以及胎肩主槽12的槽宽Ws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3%~9%。此外,中心主槽11的槽中心线11c与轮胎赤道线C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a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5%~15%。胎肩主槽12的槽中心线12c与轮胎赤道线C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Lb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20%~40%。
“胎面接地宽度”TW被定义为使正规状态的轮胎承受正规载荷而以外倾角0度与平面接触时的轮胎轴向两最外侧的接地位置即胎面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
“正规载荷”是指在包含轮胎所基于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对每个轮胎按照各规格而确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是"最大负载能力",如果是TRA,则是表"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是"LOAD CAPACITY"。
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包含胎体6以及带束层7,该胎体6从胎面部2经由胎侧部3直至胎圈部4的胎圈芯5为止,该带束层7配置于该胎体6的轮胎半径方向外侧且胎面部2的内部。
胎体6在本实施方式中由1个胎体帘布层6A构成。胎体帘布层6A包含:从胎面部2经由胎侧部3直至被埋设于胎圈部4的胎圈芯5为止的主体部6a;以及与主体部6a相连并且绕胎圈芯5折返的折返部6b。在主体部6a与折返部6b之间配置有从胎圈芯5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呈渐细状地延伸的胎圈三角胶9。
胎体帘布层6A例如包含:相对于轮胎周向以80度~90度的角度倾斜排列的钢制的胎体帘线6c以及包覆胎体帘线6c的排列体的顶覆橡胶6t(图4所示)。胎体帘布层6A的顶覆橡胶6t的复弹性模量E*a例如期望为5.5MPa~9.0MPa。这样的顶覆橡胶6t能够提高胎面部2的刚性并且将与胎体帘线6c的粘接性维持为较高。
在本说明书中,“复弹性模量E*”是以JIS-K6394的规定为基准,在下面示出的条件下,使用株式会社岩本制作所制的“粘弹性分光计”测定的值。
初期应变:10%
振幅:±1%
频率:10Hz
变形模式:拉伸
测定温度:70℃
带束层7例如由通过顶覆橡胶7t(图3所示)包覆钢制的带束帘线7c的排列体而成的多个带束帘布层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在轮胎半径方向的内外重叠的4层第1~第4带束帘布层7A~7D构成。第1~第4带束帘布层7A~7D的带束帘线7c相对于轮胎周向以例如10°~70°的角度排列倾斜。
各带束帘布层7A~7D的顶覆橡胶7t的复弹性模量E*b例如期望为6.2MPa~10.2MPa。在顶覆橡胶7t的复弹性模量E*b小于6.2MPa的情况下,胎面部2的刚性可能下降。在顶覆橡胶7t的复弹性模量E*b超过10.2MPa的情况下,带束层7的刚性可能变得过大,而使其他的橡胶部件断裂等,从而使耐久性恶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带束帘布层7B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朝向一方侧倾斜。此外,第3带束帘布层7C的带束帘线向与第2带束帘布层7B的带束帘线相反的方向倾斜。由此,由第2带束帘布层7B和第3带束帘布层7C形成了带束帘线交叉的交叉带束帘布层对14。这样的交叉带束帘布层对14由于带束帘线彼此互相约束,因此,发挥了较大的加强效果(紧箍效果即保持轮胎形状的效果)。另外,这样的交叉带束帘布层对14不限于由第2以及第3带束帘布层7B、7C形成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由第1以及第2带束帘布层7A、7B等其他的带束帘布层形成。
如图2所示,交叉带束帘布层对14包含:第1区域R1,其包含轮胎赤道线C而向轮胎轴向两侧延伸;第2区域R2,其与第1区域R1的轮胎轴向外侧相邻;以及第3区域R3,其与第2区域R2的轮胎轴向外侧相邻。图3的(a)是第1区域R1的放大图。在第1区域R1中,带束帘布层7B、7C之间的带束帘线彼此的距离即帘线间距离实质上固定为距离ta。图3的(b)是第2区域R2的放大图。在第2区域R2中,带束帘布层7B、7C之间的帘线间距离比第1区域R1的帘线间距离大并且实质上固定为距离tb。图3的(c)是第3区域R3的放大图。在第3区域R3中,带束帘布层7B、7C之间的帘线间距离具有比第2区域R2的帘线间距离大的距离tc,并且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而逐渐增加。这样,由于交叉带束帘布层对14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而帘线间距离变大,因此,能够使胎面部2的刚性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而增大并且使轮胎赤道线C侧的橡胶体积减小。由此,抑制了带束帘布层之间的脱层,因此,耐久性能较大地提高。所述“帘线间距离实质上固定为距离”是指在各区域R1,R2中,各帘线间距离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差不超过最小值的50%的距离。
第2区域R2的最大的帘线间距离(以下,有时简称为“第2帘线间距离t2”)期望为第1区域R1的最大的帘线间距离(以下,有时简称为“第1帘线间距离t1”)的1.5倍~3倍。此外,第3区域R3的最大的帘线间距离(以下,有时简称为“第3帘线间距离t3”)期望为第1帘线间距离t1的3.5倍~6.5倍。由此,在轮胎轴向上,能够进一步平衡性良好地提高胎面部2的刚性并且抑制橡胶体积的增加,抑制过度的发热,因此,进一步提高耐久性能。
为了有效地发挥上述作用,第2帘线间距离t2期望为1.0mm~2.0mm。此外,第3帘线间距离t3期望为2.5mm~4.5mm。进而,第1帘线间距离t1期望为0.3mm~1.3mm。
第1区域R1的轮胎轴向宽度W1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35%~550%。第2区域R2的轮胎轴向宽度W2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8%~16%。第3区域R3的轮胎轴向宽度W3优选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10%~16%。由此,能够平衡性良好地缓和在轮胎轴向上不同大小的剪切力,因此,进一步抑制了带束帘布层之间的脱层。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区域R2以及第3区域R3的带束帘布层7B、7C之间配置有第1橡胶15。第1橡胶15的复弹性模量E*1优选为6.2MPa~10.2MPa。由此,能够使第2区域R2以及第3区域R3的刚性更有效地提高,因此,抑制了脱层。
第1橡胶15包含配置于第2区域R2的带束帘布层7B、7C之间的第1部分15a、配置于第3区域R3的带束帘布层7B、7C之间的第2部分15b以及配置于比第2部分15b靠轮胎轴向外侧的第3部分15c。第1部分15a的厚度d1(图3的(a)所示)实质上是固定的。第2部分15b的厚度d2(图3的(b)所示)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增加。第3部分15c实质上固定为与第2部分15b的厚度d2的最大值相同的厚度d3。第3部分15c延伸至第2带束帘布层7B的轮胎轴向外端7i附近。“实质上固定”是指厚度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差不超过最小值的50%的厚度。
第2区域R2位于胎肩主槽12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由此,产生较大变形的胎肩主槽12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位置的交叉带束帘布层对14的刚性可靠地提高,因此,能够有效地缓和变形,能够较大地抑制脱层。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具有优异的耐久性能。
第2区域R2的轮胎轴向内端20位于比胎肩主槽12的轮胎轴向内侧的槽缘12a的轮胎轴向内端12i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在轮胎轴向上由第2区域R2支承胎肩主槽12,因此,更有效地缓和变形。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期望第2区域R2的轮胎轴向外端21位于比胎肩主槽12的轮胎轴向外侧的槽缘12b的轮胎轴向外端12e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
第4带束帘布层7D的轮胎轴向外端7b位于比胎肩主槽12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即,使第4带束帘布层7D的轮胎轴向宽度比第1~第3带束帘布层7A~7C小,抑制带束层7的刚性过度增加。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中,在胎肩主槽12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配置第2区域R2并且使第4带束帘布层7D的外端7b位于比胎肩主槽12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由此,使胎肩主槽12的槽底部分处的带束帘布层之间的刚性平衡良好地提高。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期望第4带束帘布层7D的外端7b位于第2区域R2的轮胎轴向内端20与中心主槽11的轮胎轴向外侧的槽缘11b的轮胎轴向外端11e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第1带束帘布层7A和胎体帘布层6A形成了包含轮胎赤道线C并且向轮胎轴向两侧延伸的第4区域R4以及与第4区域R4的轮胎轴向外侧相邻的第5区域R5。在本实施方式的第4区域R4中,第1带束帘布层7A的带束帘线7c与胎体帘布层6A的胎体帘线6c之间的帘线间距离实质上固定为距离td(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第5区域R5中,帘线间距离具有比所述距离td大的距离(图示省略)并且包含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而逐渐增加的部分。这样的第5区域R5提高了胎面部2的轮胎轴向外侧部分的刚性,抑制了第1带束帘布层7A与胎体帘布层6A之间的脱层,并且维持了稳定的轮胎1的滚动。“实质上固定”是指第1带束帘布层7A的带束帘线7c与胎体帘布层6A的胎体帘线6c之间的帘线间距离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差不超过最小值的50%的距离。
图4是第1区域R1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第4区域R4)处的胎体6以及第1带束帘布层7A的放大图。在第1区域R1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期望胎体帘线6c与第1带束帘布层7A的带束帘线7c之间的最大的帘线间距离t4优选为第1帘线间距离t1的1.5倍~3倍。由此,在载荷不大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在作用有高的接地压的第1区域R1中各顶覆橡胶6t、7t的热劣化和氧劣化所导致的突发的胎体帘布层6A与第1带束帘布层7A之间的脱层。
如图2所示,在胎体帘布层6A与第1带束帘布层7A之间配置有包含轮胎赤道线C并且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第2橡胶16以及在第2橡胶16的轮胎轴向外侧相邻的截面三角形的缓冲橡胶1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4区域R4中配置有第2橡胶16,在第5区域R5中配置有缓冲橡胶17。第2橡胶16的轮胎轴向外端16e与缓冲橡胶17的轮胎轴向内端17i接触。
第2橡胶16设置于所述帘线间距离实质上固定的区域,因此,由第1带束帘布层7A与胎体帘布层6A之间的帘线角度之差引起的剪切力变小。
缓冲橡胶17在第2带束帘布层7B的轮胎轴向外端7i处具有最大厚度d5,从外端7i朝向轮胎轴向外侧,厚度逐渐减小,并且沿着胎体6的外表面向轮胎轴向内外配置。这样的缓冲橡胶17能够有效地抑制第1带束帘布层7A与胎体帘布层6A之间的接触所导致的损伤。
第1橡胶15的复弹性模量E*1、第2橡胶16的复弹性模量E*2以及缓冲橡胶17的复弹性模量E*3期望满足以下的式(1)。
E*1≥E*2>E*3…(1)
即,第2橡胶16的复弹性模量E*2在第1橡胶15的复弹性模量E*1以下,缓冲橡胶17的复弹性模量E*3比第2橡胶16的复弹性模量E*2小。由此,由于抑制了胎面部2的刚性的过度增加或刚性阶差,因此,能够抑制脱层并且抑制顶覆橡胶6t、7t或胎面部的胎面橡胶2G的橡胶断裂。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第2橡胶16的复弹性模量E*2例如期望为6.2MPa~10.2MPa。此外,缓冲橡胶17的复弹性模量E*3例如期望为2.8MPa~4.8MPa。
第2橡胶16的轮胎轴向宽度W4期望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40%以上。由此,有效地抑制了轮胎赤道线C附近的胎体帘布层6A与第1带束帘布层7A之间的突发的脱层。在第2橡胶16的轮胎轴向宽度W4过大的情况下,缓冲橡胶17的橡胶体积变小,胎面部2的轮胎轴向外侧部分的刚性变得过高,因此,可能无法抑制橡胶断裂。因此,第2橡胶16的轮胎轴向宽度W4期望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70%以下。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叙述,但本发明不限于例示的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而实施。
实施例
根据表1的规格而试制出具有图1的基本构造的尺寸12R22.5的重载用轮胎,测试各试用轮胎的耐久性能。各试用轮胎的主要的共同规格和测试方法如下。
胎体帘布层的顶覆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a:7.3MPa
带束帘布层的顶覆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b:8.2MPa
第1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1:8.2MPa
第2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2:8.2MPa
缓冲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3:3.8MPa
胎肩主槽的槽中心线12c距轮胎赤道线的位置(Lb/TW):25%~40%
第1区域的轮胎轴向宽度(W1/TW):40%
第2区域的轮胎轴向宽度(W2/TW):12%
第3区域的轮胎轴向宽度(W3/TW):13%
第4区域(第2橡胶)的轮胎轴向宽度(W4/TW):52%
<耐久性能>
使用滚筒直径1.7m的滚筒试验机,使各试用轮胎按照下述的条件行驶,测定轮胎产生由脱层导致的损伤为止的行驶时间。结果是以比较例1的行驶时间作为100的指数,数值越大,表示耐久性能越优异。行驶时间的上限是比较例1的行驶时间的2.3倍。各试用轮胎使用在组装到轮辋上之后,以正规内压填充有氧气为80质量%~85质量%(质量百分比)的空气,并放入60℃的烘箱中6周时间而得到的轮胎。
载荷:最大负载能力×140%
内压:1000kPa
速度:80km/h
测试的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测试的结果,实施例的轮胎与比较例相比,确认了耐久性能提高。此外,对使第1橡胶、第2橡胶以及缓冲橡胶的复弹性模量和轮胎轴向宽度在优选的范围内变化的轮胎进行了测试,但发现了与本测试的结果相同的趋势。

Claims (9)

1.一种重载用轮胎,该重载用轮胎在胎面部内具有由多层带束帘布层构成的带束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束层包含由第1带束帘布层和第2带束帘布层构成的交叉带束帘布层对,该第1带束帘布层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向一方侧倾斜,该第2带束帘布层与所述第1带束帘布层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重叠并且带束帘线向与所述第1带束帘布层相反的方向倾斜,
所述交叉带束帘布层对包含:带束帘布层之间的带束帘线彼此的距离即帘线间距离实质上固定为距离ta的第1区域;第2区域,其与所述第1区域的轮胎轴向外侧相邻,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帘线间距离比所述距离ta大且实质上固定为距离tb;以及第3区域,其与所述第2区域的轮胎轴向外侧相邻,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帘线间距离比所述距离tb大且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而逐渐增大,
在所述胎面部上设置有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胎肩主槽,
所述第2区域位于所述胎肩主槽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
所述带束层具有配置于轮胎半径方向的最外侧的最外侧带束帘布层,
所述最外侧带束帘布层的轮胎轴向外端位于比所述胎肩主槽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
所述第2区域的轮胎轴向内端位于比所述胎肩主槽的轮胎轴向内侧的槽缘的轮胎轴向内端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
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为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的1.5倍~3倍,所述第3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为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的3.5倍~6.5倍。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
所述第2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为1.0mm~2.0mm,所述第3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为2.5mm~4.5mm。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
该重载用轮胎包含胎体,该胎体从所述胎面部经由两侧的胎侧部直至两侧的胎圈部的胎圈芯,并且配置于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
所述带束层包含在轮胎半径方向上配置于最内侧的最内侧带束帘布层,
所述胎体的胎体帘线与所述最内侧带束帘布层的带束帘线之间的帘线间距离朝向轮胎轴向外侧而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
在所述第1区域的轮胎半径方向内侧,所述胎体的胎体帘线与所述最内侧带束帘布层的带束帘线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为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的最大帘线间距离的1.5倍~3.0倍。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
在所述胎体与所述最内侧带束帘布层之间配置有:包含轮胎赤道线并且向轮胎轴向两侧延伸的第2橡胶;以及在所述第2橡胶的轮胎轴向外侧相邻并且截面为三角形的缓冲橡胶,
在所述第2区域中,在所述带束帘布层之间配置有第1橡胶,
所述第2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2、所述缓冲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3以及所述第1橡胶的复弹性模量E*1满足以下的式(1):
E*1≥E*2>E*3…(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重载用轮胎,其中,
所述第2橡胶的轮胎轴向宽度为胎面接地宽度的40%以上。
CN201610772088.8A 2015-09-16 2016-08-30 重载用轮胎 Active CN10654178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2516 2015-09-16
JP2015182516A JP6514616B2 (ja) 2015-09-16 2015-09-16 重荷重用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1788A true CN106541788A (zh) 2017-03-29
CN106541788B CN106541788B (zh) 2020-06-19

Family

ID=58368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72088.8A Active CN106541788B (zh) 2015-09-16 2016-08-30 重载用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14616B2 (zh)
CN (1) CN10654178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74383A (zh) * 2017-11-14 2019-05-2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用充气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1513B2 (ja) * 2017-05-17 2021-07-2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84247B2 (ja) * 2017-09-06 2021-12-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47571B2 (ja) * 2018-04-25 2022-04-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9209754A (ja) * 2018-05-31 2019-12-1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4180241A1 (en) * 2021-11-10 2023-05-17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JP7151917B1 (ja) * 2022-02-09 2022-10-1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4084057A (ja) * 2022-12-12 2024-06-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重荷重用タイヤ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6662A (en) * 1996-10-23 1999-12-07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Michelin & Cie Tire having crown reinforcement
JP2002178715A (ja) * 2000-12-08 2002-06-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00572106C (zh) * 2005-11-22 2009-12-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子午线轮胎
JP2010100263A (ja) * 2008-10-27 2010-05-06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225119A (ja) * 2010-04-20 2011-11-1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228464A (zh) * 2010-09-28 2013-07-3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3764411A (zh) * 2011-09-02 2014-04-3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9018B2 (ja) * 2003-03-17 2009-06-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758764B2 (ja) * 2005-12-28 2011-08-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4478104B2 (ja) * 2005-12-26 2010-06-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4805322B2 (ja) * 2008-10-03 2011-11-0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WO2015030194A1 (ja) * 2013-08-29 2015-03-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と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96662A (en) * 1996-10-23 1999-12-07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Michelin & Cie Tire having crown reinforcement
JP2002178715A (ja) * 2000-12-08 2002-06-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00572106C (zh) * 2005-11-22 2009-12-2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子午线轮胎
JP2010100263A (ja) * 2008-10-27 2010-05-06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1225119A (ja) * 2010-04-20 2011-11-10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228464A (zh) * 2010-09-28 2013-07-31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充气轮胎
CN103764411A (zh) * 2011-09-02 2014-04-3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74383A (zh) * 2017-11-14 2019-05-2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用充气轮胎
CN109774383B (zh) * 2017-11-14 2023-05-12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用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541788B (zh) 2020-06-19
JP6514616B2 (ja) 2019-05-15
JP2017056813A (ja) 2017-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41788A (zh) 重载用轮胎
US9102201B2 (en) Run-flat tire
JP4486592B2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6996243B2 (ja)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4122953A1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05705345B (zh) 充气轮胎
EP2135752A1 (en) Motorcycle tire
JP2013216119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35192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93222B2 (ja) モーターサイクル用タイヤ
CN104114379A (zh) 充气轮胎
JP201322411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7149382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082890B (zh) 充气轮胎
JP201315466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08460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618817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470215B2 (ja) タイヤ内部温度測定用タイヤおよびその測定方法
JP201418903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81234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958219A (zh) 载重轮胎
JP3848767B2 (ja) 小型トラック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JP6132632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98424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48428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