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3257A - 多线绕线方法、多线绕线装置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多线绕线方法、多线绕线装置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3257A
CN106463257A CN201580025294.6A CN201580025294A CN106463257A CN 106463257 A CN106463257 A CN 106463257A CN 201580025294 A CN201580025294 A CN 201580025294A CN 106463257 A CN106463257 A CN 1064632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electrode
electric wire
core
side fl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52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3257B (zh
Inventor
山北高之
堀内康次
平井真哉
桥本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632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32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32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32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9/00Fixed transformers or mutual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9/00Fixed transformers or mutual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9/04Transformers or mutual inductances suitable for handling frequencies considerably beyond the audio range
    • H01F19/06Broad-band transformers, e.g. suitable for handling frequencies well down into the audio ran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oil Winding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降低电线与电位不同的电极的短路的发生风险,可降低电线所受的损伤的多线绕线方法、多线绕线装置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本绕线方法首先将多根电线的始端部从一端侧凸缘部的外侧向内侧引导,向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配置各电线的始端部并固定,将多根电线相对于芯体的轴方向沿横向引导,将多根电线一同卷绕于卷芯部。接下来,使电线弯曲工具抵接在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且多个电极之间,将多根电线的终端部从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向外侧引导,并且,在电线弯曲工具与另一端侧凸缘部之间钩住至少1根电线的终端部来一直保持张力而将该电线折弯。之后,向对应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固定多根电线的终端部。通过将电线的终端部沿横向折弯来降低与电位不同的电极的短路的发生风险。

Description

多线绕线方法、多线绕线装置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芯体的卷芯部卷绕多条电线来形成线圈部件的多线绕线方法、多线绕线装置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尤其涉及在芯体的轴方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具有凸缘部,在各凸缘部的安装面侧具有平坦面,并在该平坦面分别隔开间隔地形成有与电线连接的多个电极的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的绕线方法、和绕线装置。作为本发明对象的线圈部件例如包括2线、3线、4线等共模扼流圈、脉冲变压器型线圈等。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图21所示那样的结构的线圈部件100(此处示出2线共模扼流圈)。101是由磁性体构成的芯体,在其中央部具有卷芯部102,在轴方向两端部具有一对凸缘部103、104。在卷芯部102并列地卷绕有2条电线(wire)110、120。在凸缘部103、104的安装面侧分别形成有2个(合计四个)电极105~108。电线110、120的始端部110a、120a被连接固定在一端侧凸缘部103的电极105、106上,电线110、120的终端部110b、120b被连接固定在另一端侧凸缘部104的电极107、108上。一条电线110的始端部110a与芯体轴线近似平行(相对于凸缘部的外壁面近似垂直)地被连接固定在电极105上,但另一条电线120的始端部120a相对于芯体轴线沿倾斜方向被连接固定在电极106上。另外,电线120的终端部120b与芯体轴线近似平行地被连接固定在电极108上,但电线110的终端部110b相对于芯体轴线沿倾斜方向被连接固定在电极107上。
在这样的结构的线圈部件100中,担心在电线120的始端部120a与电位不同的电极105之间、以及电线110的终端部110b与电位不同的电极108之间发生短路。即,这是因为由于电线120的始端部120a以及电线110的终端部110b在卷芯部与电极之间直线延伸,所以始端部120a以及终端部110b有可能与电位不同的电极105、108接触(用S1、S2表示),两者之间短路的发生风险增高。
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有图22所示那样的线圈部件200。在图22中,对与图21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来省略重复说明。该线圈部件200能够通过专利文献1所示的绕线装置而制成。电线110、120的始端部110a、120a沿芯体轴线方向被固定在电极105、106上,电线110、120的终端部110b、120b也沿芯体轴线方向被固定于电极107、108。这样,电线120的始端部120a由于具有在芯体轴线方向与电极106连接的连接部120a1和向卷芯部102延伸的配线部120a2,在连接部120a1与配线部120a2之间弯曲,所以能够确保始端部120a与电位不同的电极105的距离,能够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另外,由于电线110的终端部110b也同样在芯体轴线方向与电极107连接,所以在与电极107的连接部110b1和从卷芯部102延伸的配线部110b2之间弯曲,因此能够确保该终端部110b与电位不同的电极108的距离,可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
以下说明利用专利文献1所示的绕线装置对图22所示的线圈部件200进行绕线的方法。首先,通过一边利用钩销等引导2根电线110、120一边从一端侧凸缘部103的外侧向内侧引导,从而将电线110、120的始端部110a、120a沿芯体轴线方向配置在电极105、106上,并在该状态下将始端部110a、120a固定于电极105、106。由此,能够将始端部110a、120a沿芯体轴线方向固定于电极105、106。之后,使芯体101旋转,将2根电线110、120卷绕于芯体101的卷芯部102。对于电线120的终端部120b,仅将该电线120从另一端侧凸缘部104的内侧向外侧引导就能够沿芯体轴线方向配置于电极108,但对于电线110的终端部110b,仅将电线110从另一端侧凸缘部104的内侧向外侧引导是不能将电极107沿芯体轴线方向配置于电极108的。鉴于此,在前述的绕线装置中,通过利用线按压部件201将终端部110b向卷芯部102按压,来暂时固定终端部110b,并通过保持固定状态不变地将电线110向芯体轴线方向外侧引导,来将该终端部110b沿芯体轴线方向固定在电极107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34347号公报
然而,在前述的绕线装置中,如图22的(b)所示,由于利用线按压部件201将电线110的终端部110b向卷芯部102按压,所以有时电线110会受伤,最坏的情况是电线有可能断线。即,由于对电线110赋予规定的张力,所以因利用电线按压部件201将该电线110向卷芯部102按压,会对电线110的终端部110b施加不合理的负荷,有时使其受伤。虽然在电线的表面形成有绝缘皮膜,但若该绝缘皮膜产生伤,则有可能产生耐压劣化、绝缘不良。另外,被按压部件201按压后的电线110的终端部110b由于在连接部110b1与配线部110b2之间在2个位置弯曲,所以有可能在电线110的终端部110b产生松动。
在上述的说明中示出了2线共模扼流圈的例子,但在使用了3根电线的3线共模扼流圈的情况下,短路的发生风险进一步提高。图23的(a)是以往的3线共模扼流圈300,(b)是通过专利文献1所示的绕线装置制成的3线共模扼流圈400。在(a)的情况下,由于3根电线301~303中的第二和第三电线302、303的始端部302a、303a与电位不同的电极304、305接近(用S3、S4表示),第一和第二电线301、302的终端部301b、302b与电位不同的电极308、309接近(用S5、S6表示),所以短路的发生风险较高。与此相对,在如(b)那样全部的电线301~303的始端部以及终端部沿芯体轴线方向被固定于电极304~309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上述那样的短路的发生风险,但由于还是需要通过按压部件310将电线301、302的终端部301b、302b向卷芯部102按压,所以有时会使电线301、302受伤,电线也有可能断线。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电线与电位不同的电极的短路的发生风险且能够减轻电线所受的损伤的多线绕线方法以及多线绕线装置。其它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绕线型线圈部件。
本发明所涉及的多线绕线方法是在芯体的卷芯部卷绕多根电线来形成线圈部件的多线绕线方法,在上述芯体的轴方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具有凸缘部,在各凸缘部的安装面侧具有平坦面,在该平坦面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有与电线连接的多个电极,该方法具备:将上述多根电线的始端部从上述芯体的一端侧凸缘部的外侧向内侧引导,并向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连接各个电线的始端部的步骤;将上述多根电线相对于上述芯体的轴方向向横向引导,并上述多根电线一同卷绕于上述卷芯部的步骤;使电线弯曲工具抵接在上述芯体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且上述多个电极之间,使上述电线弯曲工具的前端与上述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突出到同一位置或者向比上述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靠卷芯部侧突出的步骤;将上述多根电线的终端部从上述芯体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向外侧引导,并且在上述电线弯曲工具与上述另一端侧凸缘部之间将上述多根电线中的至少1个终端部折弯的步骤;以及向对应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连接上述多根电线的终端部的步骤。
本发明涉及的多线绕线装置是在芯体的卷芯部卷绕多根电线来形成线圈部件的多线绕线装置,在上述芯体的轴方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具有凸缘部,在各凸缘部的安装面侧具有平坦面,在该平坦面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有与电线连接的多个电极。该装置具备:多个管嘴,分别供给上述电线;移动机构,使上述多个管嘴移动;旋转机构,使上述芯体绕其轴心旋转;接合单元,使上述电线与上述电极连接;电线弯曲工具,抵接在上述芯体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且上述多个电极之间;以及工作装置,使上述电线弯曲工具工作。通过上述管嘴将上述多条电线的始端部从上述芯体的一端侧凸缘部的外侧向内侧引导,向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配置各个电线并通过上述接合单元连接,将上述多条电线相对于上述芯体的轴方向向横向引导,并且使上述芯体旋转来将上述多条电线一同卷绕于上述卷芯部,使上述电线弯曲工具以其前端与上述芯体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突出到同一位置或者向比上述芯体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靠卷芯部侧突出的方式抵接在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通过上述管嘴将上述多条电线的终端部从上述芯体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向外侧引导,并且在上述电线弯曲工具与上述另一端侧凸缘部之间将上述多条电线中的除了一根之外的其它至少1根终端部折弯,向对应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配置上述多条电线的终端部并通过上述接合单元进行连接。
本发明所涉及的绕线型线圈部件具有芯体和多条电线,上述芯体具有卷芯部和形成在该卷芯部的两端部的凸缘部,并在各凸缘部的安装面侧具有平坦面,在该平坦面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有多个电极,上述多条电线被卷绕于上述卷芯部,且始端部和终端部与上述电极连接。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近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上述电线的始端部具有连接在上述电极上的连接部、和在上述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被折弯而向上述卷绕开始位置延伸的配线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远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上述电线的始端部具有连接在上述电极上的连接部、和在上述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沿横向被折弯而向上述卷绕开始位置延伸的配线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近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上述电线的终端部具有连接在上述电极上的连接部、和在上述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被折弯而向上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配线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远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上述电线的终端部具有连接在上述电极上的连接部、和在上述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沿横向被折弯且从该折弯位置向上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配线部。
在本发明的绕线型线圈部件中,多根电线的始端部与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并在该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被折弯而向卷绕开始位置延伸。特别是与从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远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电线的始端部具有连接在电极上的连接部、和在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沿横向被折弯而向卷绕开始位置延伸的配线部。因此,能够确保该电线的始端部与电位不同的电极的距离,可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一根电线的终端部在与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后,在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被折弯而向卷绕结束位置延伸。另一根电线的终端部、即与从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远距离的电极连接的电线的终端部具有连接在电极上的连接部、和在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沿横向被折弯而向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配线部。即,由于从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被拉出,并在电极的卷芯部侧的边缘部附近沿横向被折弯,所以能够确保该配线部与电位不同的电极的距离,可降低与该电极的短路的发生风险。另外,由于不需要如以往那样通过按压部件对卷芯部进行按压,所以能够防止电线的受伤。并且,由于在从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被拉出到与电极连接为止的期间,在电线的终端部仅存在1个位置的折弯部,所以电线不易产生松动。
在本说明书中,“卷绕开始位置”是指被卷绕的电线相对于卷芯部最初相接的卷芯部的位置或者侧面,“卷绕结束位置”是指被卷绕的电线相对于卷芯部最后相接的卷芯部的位置或者侧面。与从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远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电线的始端部、以及与从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远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电线的终端部分别具有连接部和配线部。连接部是指连接在电极上的部分,配线部是指在连接部与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或者卷绕结束位置)之间延伸的部分。与从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近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电线的始端部、以及与从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远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电线的始端部可以沿芯体轴线方向连接在电极上,与从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近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电线的终端部也可以沿芯体轴线方向连接在电极上。另一方面,与从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远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电线的终端部可以相对于芯体轴线方向沿倾斜方向连接在电极上。“相对于芯体轴线方向沿倾斜方向”是指与“芯体轴线方向”相比相对于芯体轴线的倾斜角度大的方向。另外,“沿横向折弯”是指从与电极的对置方向观察,电线的始端部(或者终端部)在配线部与连接部之间角度变化。电线的始端部沿横向折弯的理由是因为在将电线的始端部沿芯体轴线方向连接于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之后,将该电线的始端部向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引导。另一方面,电线的终端部沿横向折弯的理由是因为在将从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拉出的电线的终端部通过电线弯曲工具折弯之后与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
此处,以将2根电线卷绕于芯体的情况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绕线方法。首先,利用主轴夹头等旋转机构保持芯体的一端侧凸缘部。接下来,将2根电线的始端部钩在钩销等,一边从管嘴抽出2根电线一边使管嘴从一端侧凸缘部的外侧向内侧移动,将两根电线的始端部沿芯体轴线方向分别配置于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并进行连接。由此,2根电线的始端部在电极上沿芯体轴线方向被连接固定。在本说明书中,“芯体轴线方向”不需要严格与芯体轴线方向平行,只要以至少将电极的内侧缘(卷芯部侧)与外侧缘(凸缘部外侧面侧)之间连接起来的方式延伸即可。这样,由于电线的始端部沿芯体轴线方向与电极连接,所以能够减少电线的始端部与电位不同的电极发生短路的风险。在使电线的始端部与电极连接之后,通过将2根电线相对于芯体轴方向沿横向引导,并利用旋转机构使芯体旋转,从而将2根电线一同卷绕于卷芯部。
在卷绕步骤结束之后,使电线弯曲工具以其前端部与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突出到同一位置或者向比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靠卷芯部侧突出的方式抵接在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而且,若将2根电线的终端部从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向外侧引导,则针对一根电线,不与电线弯曲工具接触地仅向凸缘部外侧引导,便能够沿芯体轴线方向固定于电极上。对于另一根电线,通过钩在电线弯曲工具的前端部与另一端侧凸缘部之间而折弯。该折弯与以往的绕线装置中的按压部件不同,由于仅沿横向折弯电线,所以能够降低施加给电线的负荷,可抑制受伤、断线。在将电线折弯后,保持该终端部的张力不变而与对应的电极连接。该情况下,电线的终端部相对于芯体轴线方向沿倾斜方向或者平行地被连接固定于电极。此处,由于张设在卷芯部与电极之间的电线在其中途通过电线弯曲工具而角度变化,所以能够确保该电线与电位不同的电极的距离,可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这样,线圈部件完成。
线圈部件所使用的芯体有在凸缘部的电极间的部位具有槽部的类型、和不具有槽部(在平坦面形成有电极)的类型。在具有槽部的类型的芯体的情况下,有时在电线的始端部/终端部的与电极连接的部分和被卷绕在卷芯部的部分之间,因电极与卷芯部的阶梯差以及槽部而产生倾斜方向的空中配线部分。若产生这样的倾斜方向的空中配线部分,则因其它部件等从外部与该空中配线部分接触,所以断线的风险变高。另外,在将线圈部件钎焊于安装基板之后,有时利用防湿涂层树脂覆盖其表面,但防湿涂层树脂会进入槽部中,该树脂因温度变化而反复伸缩,由此对空中配线部分反复作用应力,也有可能导致断线。与此相比,在不具有槽部的类型的线圈部件中,由于沿着电线的始端部/终端部存在凸缘部,所以难以产生空中配线部分。本发明涉及在这样的不具有槽部的类型的线圈部件中改进将电线的终端部与其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情况。
凸缘部的“平坦面”不需要是完全的平坦面,只要是电线弯曲工具不嵌合的程度即可,也可以存在微小的凹凸、阶梯差。使电线弯曲工具与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间的部位抵接的情况除了弯曲工具与凸缘部上的电极间的空白部抵接的情况之外,弯曲工具也可以局部重叠于电极上。电线弯曲工具的工作方向例如可以相对于另一端侧凸缘部沿上下方向工作,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工作,还可以沿旋转方向工作。在电线弯曲工具抵接在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的状态下,如果电线弯曲工具与另一端侧凸缘部之间的缝隙比电线的线径小,则可将电线的终端部折弯。
芯体可以为在凸缘部的卷芯部侧的侧部或者凸缘部与卷芯部之间具有不具有电极的隔离部的结构。此处,隔离部是指用于在卷芯部与电极之间隔开芯体轴线方向的间隔的没有电极的部分。在芯体形成有这样的隔离部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将电线与电位不同的电极的距离扩大隔离部的长度量,所以有能够进一步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的优点。隔离部可以设置在凸缘部的卷芯部侧的侧部,也可以设置在凸缘部与卷芯部之间。
在3线共模扼流圈的情况下,3根电线内的2根或者1根电线的终端部与不同的电位的电极接近,与2线共模扼流圈相比发生短路的风险变高。在将本发明例如应用于3线共模扼流圈的情况下,可以使电线弯曲工具的前端部为两股状,在各个前端部与另一端侧凸缘部之间分别钩住2根电线来将其折弯。即,也可以成为在芯体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凸缘部分别形成三个电极,在电线弯曲工具设置有与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间的部分分别抵接的2个凸部的结构。该情况下,能够确保2根电线的终端部与不同的电位的电极的距离,可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
并且,在3线共模扼流圈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在电线弯曲工具中设置有在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仅与从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最远的位置的电极和其旁边的电极之间的部分抵接的1个凸部的结构。此时,能够利用电线弯曲工具仅将与从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最远的位置的电极连接的电线折弯。因此,与如上述那样将2根电线的终端部折弯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抽出电线的管嘴的动作简化,可缩短生产间隔时间。其中,在4线共模扼流圈或使用4根电线的脉冲变压器型线圈也能够同样地应用本发明。
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旋转机构被构成为夹持芯体的一端侧凸缘部而使其旋转,电线弯曲工具成为被设置在与旋转机构不同的固定部的结构。使芯体旋转的方法有悬臂支承方式和两端支承方式,在悬臂支承方式中,由于不需要夹持另一端侧凸缘部、不需要轴心对准,所以能够使驱动机构简化。该情况下,通过将本发明的电线弯曲工具设置在与旋转机构不同的固定部,仅在将电线的终端部连接时使电线弯曲工具工作即可,能够在使机构简化的同时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绕线方法以及绕线装置,使电线弯曲工具抵接在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将至少1根电线的终端部钩在电线弯曲工具与另一端侧凸缘部之间而沿横向折弯,由于不像以往的绕线装置那样按下电线等而施加负荷,所以能够减轻电线所受的损伤,可抑制受伤、断线。由于在将电线折弯后,使其终端部与对应的电极连接,所以能够确保该电线与电位不同的电极的距离,可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结果,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线圈部件。
并且,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线圈部件,由于将至少1根电线的终端部在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沿横向折弯,并从该折弯位置向卷绕结束位置延伸,所以能够确保该电线与电位不同的电极的距离,可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结果,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线圈部件。另外,由于电线的终端部仅沿横向折弯,不像如以往那样按压电线等而施加负荷,所以能够减少电线所受的损伤,可抑制受伤、断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第一实施例(2线共模扼流圈)的俯视图、主视图、A-A线剖视图以及B-B线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绕线装置的一个例子的主视图(a)以及俯视图(b)。
图3是图2所示的绕线装置的第一工序中的主视图(a)以及俯视图(b)。
图4是图2所示的绕线装置的第二工序中的主视图(a)以及俯视图(b)。
图5是图2所示的绕线装置的第三工序中的主视图(a)、俯视图(b)、C-C线剖视图(c)。
图6是第三工序中的部分立体图。
图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第二实施例(3线共模扼流圈)的俯视图以及B-B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将图7所示的线圈部件的终端部折弯的方法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将图7所示的线圈部件的终端部折弯的方法以及电线弯曲工具示的立体图。
图10是电线弯曲工具的其它例子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第三实施例(3线共模扼流圈)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线圈部件的变形例的一部分俯视图。
图1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3线共模扼流圈的第四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4是本发明所涉及的3线共模扼流圈的第五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所涉及的3线共模扼流圈的第六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16是将本发明应用于脉冲变压器的第七实施例的俯视图以及侧视图。
图1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2线共模扼流圈的第八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使电线弯曲工具工作的工作装置的其它例子的概略侧视图。
图19是表示使电线弯曲工具工作的工作装置的其它例子的概略侧视图。
图20是表示使电线弯曲工具工作的工作装置的其它例子的概略侧视图。
图21是以往的2线共模扼流圈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22是以往的2线共模扼流圈的其它例子的俯视图以及B-B线剖视图。
图23是以往的3线共模扼流圈的一个例子(a)以及其它例子(b)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第一实施例-
图1是利用本发明所涉及的绕线方法制造的线圈部件1的一个例子,此处示出2线共模扼流圈的例子。本线圈部件1具备由磁性体构成的芯体2。芯体2在其中央部具有卷芯部3,在轴方向两端部具有一对凸缘部4、5。卷芯部3呈具有上下面以及两侧面的长方体状,在该卷芯部3的周面并列地卷绕有2根电线10、11。其中,在图1中,将芯体2的轴方向作为Y轴、将与Y轴垂直的水平方向作为X轴、将铅垂方向作为Z轴。
在凸缘部4、5的安装面侧(在图1中被表示为上侧,但在向电路基板安装时为下面侧)形成有平坦面4a、5a,在该平坦面沿X轴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2个电极6a、6b以及电极7a、7b。平坦面4a、5a在电极6a与6b之间以及电极7a与7b之间露出。电极6a~7b通过具有例如由Ag、Ag-Pd、Ag-Pt等构成的10~30μm的膜层的基底电极、和形成于该基底电极上的由Ni、Sn、Sn-Pd等构成的1~30μm左右的镀层而形成。其中,基底电极通常通过DIP涂敷、印刷、溅射等来形成。此时,形成在凸缘部4、5的顶面的电极6a~7b可以以实际上大致相同形状以及大致相同面积形成。
电线10、11由Cu、Ag、Au等金属导线形成,在其表面形成有绝缘皮膜。电线10、11的始端部10a、11a分别与芯体轴线几乎平行(与凸缘部4的外壁面几乎垂直)地被连接固定在一端侧凸缘部4的电极6a、6b上。另一方面,电线11的终端部11b与芯体轴线几乎平行(与凸缘部5的外壁面几乎垂直)地被连接固定在另一端侧凸缘部5的电极7b上,但电线10的终端部10b在另一端侧凸缘部5的电极7a上相对于芯体轴线沿倾斜方向被连接固定。作为接合或者连接固定方法,例如可使用钎焊、热压、熔敷、点焊等各种方法。
如图1的(c)所示,一根电线10的始端部10a在电极6a的顶面沿芯体轴线方向被连接固定之后,从凸缘部4的内壁缘朝向卷芯部3沿纵向(Z方向)被折弯,以最短距离向卷芯部3的卷绕开始位置3a卷绕。另一根电线11的始端部11a具有在电极6b的顶面沿芯体轴线方向被连接固定的连接部11a1、和在凸缘部4的内侧缘沿横向被折弯后从凸缘部4的内侧缘朝向卷芯部3的卷绕开始位置3a呈直线延伸的配线部11a2,被向卷芯部3卷绕。由于如此在始端部11a的连接部11a1和配线部11a2之间角度变化,所以能够确保电线11的始端部11a与电位不同的电极6a的距离δ1(参照图1(a)),可抑制短路。其中,“沿横向折弯”是指从与电极的对置方向观察,在电线11的始端部11a的连接部11a1与配线部11a2之间角度变化。
另外,如图1的(d)所示,对于一根电线10的终端部10b,其配线部10b2被从卷芯部3的卷绕结束位置3b向斜上方拉出,在凸缘部5的内侧面的上缘(折弯点P1)沿横向被折弯后,连接部10b1相对于芯体轴线方向沿倾斜方向被连接固定在电极7a。这样,由于终端部10b在配线部10b2与连接部10b1之间角度变化,所以能够确保该电线10与电位不同的电极7b的距离δ2(参照图1(a)),可减少短路的发生风险。另一根电线11的终端部11b被从卷芯部3的卷绕结束位置3b向正上方方向拉出,在凸缘部5的内侧缘沿纵向被折弯后,沿芯体轴线方向与电极7b连接。
在图1中,示出了与电极6a、6b连接的电线10、11的始端部10a、11a与芯体轴线平行,与电极7b连接的电线11的终端部11b也与芯体轴线平行的例子,但不需要严格地平行,有时会因电线的引导方向、电极的位置与卷芯部的侧面的关系而产生倾斜。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例的线圈部件1中,具有如下那样的作用效果。
(1)由于电线不与邻接的电极接近或接触,所以绝缘可靠性高。
(2)由于电极的电极面积大致均匀,所以能够稳定地确保压接品质以及电极固定力。
(3)由于能够有效地使用卷绕宽度,所以会赚取匝数,容易获取L值。
(4)由于没有不合理地使电线10的终端部10b弯曲,所以断线、受伤等损伤较少。
(5)由于电线10的终端部10b从卷绕结束位置3b呈直线状地延伸,在电极7a的内侧缘附近被折弯之后立即被固定于电极7a,所以电线10不产生松动。
-绕线装置-
图2表示用于对前述的绕线型线圈部件1卷绕电线10、11的绕线装置的一个例子。该绕线装置20大致具备主轴夹头(spindle chuck)21、支承台30、和抽出2根电线10、11的管嘴40、41。此处,将主轴夹头21与支承台30的对置方向(芯体轴线方向)作为Y轴、将与Y轴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作为X轴、将铅垂方向作为Z轴。
主轴夹头21具备主体部22和可动部23,可动部23能够通过未图示的工作单元而相对于主体部22向接近、分离方向(X轴方向)移动。能够在主体部22和可动部23的夹持部22a、23a间把持芯体2的始端侧的凸缘部4的两侧缘、即X轴方向的两侧缘。此处,以电极6a~7b朝向上侧的方式把持芯体2。在主体部22的后部设置有使主体部22和可动部23一体以水平轴(Y轴)为中心轴而旋转驱动的伺服马达24。在主体部22的上表面设置有电线夹持件25和2根钩形销26a、26b。钩形销26a、26b的位置被设定在当将电线10、11的一端部固定于电线夹持件25,并将电线10、11分别钩在钩形销26a、26b的状态下使管嘴40、41沿Y轴方向移动时,能够将电线10、11的始端部10a、11a沿Y轴方向(与芯体轴线平行)配置在电极6a、6b的中央部上的位置。
支承台30是被固定在规定位置的部件,在其上表面设置有电线夹持件31和2根钩形销32a、32b。一个钩形销32a的位置被设定在当将电线10钩在后述的电线弯曲工具34的状态下从芯体2拉出,并钩在该钩形销32a上时,电线10的终端部10b在电极7a上倾斜横穿那样的位置。另一个钩形销32b的位置被设置在当将从芯体2拉出的电线11的终端部分别钩在钩形销32b而固定于电线夹持件31时,电线11的终端部11b在电极7b上与芯体轴线几乎平行的位置。在支承台30,以通过弯曲工具工作装置33能够绕X轴转动的方式安装有电线弯曲工具34。即,电线弯曲工具34能够在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这2个位置转动,在下降位置,电线弯曲工具34与芯体2的凸缘部5的上表面抵接,电线弯曲工具34的前端比凸缘部5的内侧面向卷芯部侧突出。为了电线弯曲工具34不堵塞在电极7a、7b之上,优选电线弯曲工具34的宽度尺寸(X方向尺寸)被设定成比电极7a、7b间的空白部小的尺寸。其中,作为弯曲工具工作装置33,能够使用马达、旋转促动器等任意的装置。
在主轴夹头21与支承台30之间配置有能够上下升降的支承工具27。该支承工具27在电线的卷绕作业中向下方退避,在电线的卷绕结束后上升而从下方支承芯体2。因此,即使电线弯曲工具34从上按压另一端侧凸缘部5,因支承工具27支承芯体2,也能够防止芯体2的破损、从主轴夹头21的脱落。其中,支承工具27也能够在后述的加热片46使电线10、11的终端部10b、11b与电极7a、7b连接时支承芯体2。
其中,在图2中将弯曲工具工作装置33设置在支承台30,但也能够设置在与支承台30不同的固定部。另外,电线弯曲工具34的工作方向并不限于绕水平的轴旋转,例如也可以沿上下方向升降、沿水平方向移动。该实施例的电线弯曲工具34是立方体形状的块,但只要具有与另一端侧凸缘部5之间钩住电线11的功能即可,其形状是任意的。
管嘴40、41分别被未图示的保持部件保持,可以在XY方向(或者XYZ方向)上移动,能够自由地改变电线间隔。在芯体2的凸缘部4、5的上方位置配置有能够在上下方向工作的加热片45、46。一个加热片45在电线10、11的始端部10a、11a被配置于电极6a、6b上的状态下下降,将始端部10a、11a与电极6a、6b连接。另一个加热片46在电线10、11的终端部10b、11b被配置于电极7a、7b上的状态下下降,将终端部10b、11b与电极7a、7b连接。其中,由于在加热片46工作时,同时电线弯曲工具34也处于抵接在凸缘部5上的状态,所以为了不干扰电线弯曲工具34,优选加热片46成为仅能够加热电极7a、7b的两股的凸形状。
-绕线装置的工作说明-
此处,参照图3~图5,对由上述结构构成的绕线装置2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3表示第一工序。在第一工序中,主轴夹头21的夹持部22a、23a以电极6a~7b朝向上侧的方式把持芯体2的凸缘部4的两侧面。将从管嘴40、41抽出的电线10、11的一端部固定于电线夹持件25,在将电线10、11分别钩在钩形销26a、26b的状态下,使管嘴40、41沿Y轴方向向芯体2上移动。即,通过将电线10、11的始端部10a、11a从一端侧凸缘部4的外侧向内侧引导,来将始端部10a、11a沿Y轴方向配置在电极6a、6b上。在该状态下,使加热片45下降,将始端部10a、11a与电极6a、6b连接。在连接后,加热片45再次上升。
图4是第二工序,在使管嘴40、41从芯体2上沿横向(X方向)移动了的状态下,驱动伺服马达24,使主轴夹头21旋转。即,使芯体2旋转。通过与旋转同时地使管嘴40、41向Y方向以及X方向移动,从而将2根电线10、11并列地卷绕于芯体2的卷芯部3。由此,电线10、11的始端部避免与相邻的电极6a、6b的接触而被引绕,并赋予恒定的张力来进行卷绕。
图5是第三工序,结束电线10、11向卷芯部3的规定次数的绕线作业,使主轴夹头21的旋转在电极6a~7b朝向上侧的位置停止。而且,在使支承工具27上升来支承芯体2的下表面的状态下,使电线弯曲工具34向与芯体2的凸缘部5的上表面抵接的位置旋转。接下来,使管嘴40、41沿XY方向工作,一边将一根电线10的终端部10b钩在电线弯曲工具34与另一端侧凸缘部5之间一边从另一端侧凸缘部5的内侧向外侧引导,从而将终端部10b折弯并沿倾斜方向配置于电极7a。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在使电线弯曲工具34与另一端侧凸缘部5抵接后将电线10从另一端侧凸缘部5的内侧向外侧引导来将终端部10b折弯,所以不对电线10作用不合理的按压力,没有电线10的受伤、断线之虞。另一根电线11的终端部11b通过从卷芯部呈直线地被引导到电极7b上,能够沿Y轴方向配置于电极7b上。在将两条电线10、11分别经由钩销32a、32b固定于电线夹持件31后,使加热片46下降,将终端部10b、11b与电极7a、7b连接(图5的(c)所示)。与连接同时或者在连接之后,通过沿着凸缘部4、5的外壁面设置电线10、11,由此完成图1所示的线圈部件1。
图6是第三工序中的详细图。如图示那样,电线弯曲工具34成为抵接在凸缘部5的平坦面5a上,且电线弯曲工具34的前端与凸缘部5的内侧面突出到同一位置或者向比凸缘部5的内侧面靠卷芯部侧突出的状态。通过一边将电线10的终端部10b钩在电线弯曲工具34与凸缘部5之间一边从凸缘部5的内侧向外侧引导,使得终端部10b被配置成沿倾斜方向在电极7a上横穿。因此,终端部10b通过加热片46被固定于电极7a的中心部。由于电线10的终端部10b在电线弯曲工具34的侧缘与凸缘部5的上缘的交点(一定位置)被折弯,所以电线10的折弯位置不会偏离。即,可形成可靠地避免在电极7a与卷芯部3之间延伸的终端部10b和电极7b的接近或接触的引绕,能够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因此,能够制造稳定的品质的线圈部件。此外,也可以在作为电线10的终端部10b的折弯位置的电线弯曲工具34的前端部(角部)适当地形成C面或R面,进一步减轻电线的负荷。
-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第二实施例-
图7表示线圈部件的第二实施例。该线圈部件1A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3线共模扼流圈的例子,对与图1相同或者对应的部分附加相同的符号来省略重复说明。在芯体2的凸缘部4、5的安装面侧形成有平坦面4a、5a,在该平坦面,沿与芯体2的轴方向垂直的方向分离地分别形成有三个电极6a~6c、7a~7c。因此,在电极之间分别形成有没有电极的空白部。在卷芯部3的周面并列地卷绕有3根电线10、11、12。电线10的始端部10a与电极6a连接,电线11的始端部11a与电极6b连接,电线12的始端部12a与电极6c连接。电线10、11、12的始端部10a、11a、12a相对于各电极6a~6c的连接方向、即连接部10a1、11a1、12a1的方向大致为芯体轴线方向。始端部11a的配线部11a2相对于连接部11a1沿横向被折弯,始端部12a的配线部12a2相对于连接部12a1沿横向被折弯。因此,可防止电线11的始端部11a与不同的电位的电极6a接触,可防止电线12的始端部12a与不同的电位的电极6b接触。电线10、11、12的始端部10a、11a、12a相对于电极6a~6c的连接方法与针对2线共模扼流圈说明了的图3相同,通过将电线10~12的始端部10a~12a从一端侧凸缘部4的外侧向内侧引导,能够将始端部10a~12a大致沿芯体轴线方向配置在电极6a~6c上。
电线10、11、12的终端部10b、11b、12b分别与电极7a~7c连接。其中,由于电线12的终端部12b从卷芯部3向正上方的电极7c被拉出,所以大致沿芯体轴线方向与电极7c连接。另一方面,电线10、11的终端部10b、11b从卷芯部3向斜上方被拉出,相对于芯体轴线沿倾斜方向与电极7a、7b连接。此时,如图8、图9那样,使电线弯曲工具35的凸部35a、35b以其前端向比凸缘部5的内侧面靠卷芯部侧突出的状态的方式抵接在凸缘部5的平坦面5a上即电极7a、7b、7c间的空白部上。如果在该状态下将电线10、11的终端部10b、11b从凸缘部5的内侧向外侧引导,则这些终端部10b、11b钩在电线弯曲工具35的凸部35a、35b与凸缘部5之间,并沿横向被折弯。即,在终端部10b的连接部10b1与配线部10b2之间产生角度变化,在终端部11b的连接部11b1与配线部11b2之间产生角度变化。因此,电线10、11的终端部10b、11b分别绕过电位不同的电极7b、7c而折弯,能够确保这些电极7b、7c与终端部10b、11b的距离δ1、δ2(参照图7)。结果,能够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
在该实施例中,电线弯曲工具35成为具备抵接在电极7a~7c之间的空白部上的2个凸部35a、35b、和将它们连结起来的连结部35c的俯视大致U字形状。特别优选连结部35c的上表面比凸部35a、35b的上表面低(优选与电极7b的上表面同一高度或者比其低)地形成。通过沿着该连结部35c的上表面使电线11的终端部11b通过,能够抑制终端部11b从电极7b浮起。因此,在加热片从上方下降而使终端部11b与电极7b连接时,能够不使终端部11b不合理地弯曲而进行连接。
图10表示电线弯曲工具的各种变形例。图10的(a)是能够应用于2线共模扼流圈的电线弯曲工具36的例子,在其前端部下面形成有切口部36a。通过切口部36a容易稳定地钩住电线,能够容易地进行电线的折弯。图10的(b)是能够应用于3线共模扼流圈的电线弯曲工具37的例子,在凸部37a、37b的前端部下面形成有C面(切割面)37d。通过利用该C面37d引导电线,能够稳定地折弯电线。其中,具有切口部或C面的电线弯曲工具除了2线共模扼流圈、3线共模扼流圈之外也能够应用于后述的脉冲变压器等。
-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第三实施例-
图11表示作为线圈部件的第三实施例的3线共模扼流圈的其它例1B。在图7的实施例中,从凸缘部4、5的外侧面至内侧面连续地形成了电极6a~6c、7a~7c,但在该实施例中,电极6a~6c、7a~7c在凸缘部4、5的内侧面的紧前成为终端,在比电极6a~6c、7a~7c靠卷芯部侧形成有没有电极的隔离(spacer)部4c、5c。因此,电线10、11的终端部10b、11b的折弯点P1、P2与电极分离隔离部5c的长度,结果,能够扩大电线10的终端部10b与电极7b的距离δ1、以及电线11的终端部11b与电极7c的距离δ2,可进一步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
图12表示图11的变形例。在图12中,将电线10、11的终端部10b、11b的折弯点P1、P2变更为电极间的空白范围d内的任意位置。由于即使折弯点P1、P2在X轴方向变化,也能够通过隔离部5c确保终端部10b与电极7b的距离δ1、以及终端部11b与电极7c的距离δ2,所以能够降低短路的发生风险。
-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第四实施例-
图13表示3线共模扼流圈的其它例子1C。该实施例的芯体形状以及电极形状与图11、图12所示的线圈部件相同。在图8、图9的实施例中,使用了具有抵接在形成于芯体2的另一端侧凸缘部5的电极7a~7c之间的2个空白部上的2个凸部35a、35b的电线弯曲工具35,但在该实施例中,使用具有仅与2个空白部中的、处于远离卷绕结束位置3b的位置的空白部抵接的一个凸部的电线弯曲工具38。此时,由于仅电线10的终端部10b通过电线弯曲工具38沿横向被折弯,所以能够确保电线10的终端部10b与电位不同的电极7b的距离δ1。
在使用了图8、图9所示那样的两股状的电线弯曲工具35的情况下,由于引绕3根电线10~12并将其中的2根钩在电线弯曲工具35,所以电线管嘴的动作变得复杂,存在生产间隔时间变长的可能性。与此相对,在使图13那样的电线弯曲工具38抵接到凸缘部5上的情况下,由于只要仅将1根电线10钩在电线弯曲工具38与凸缘部5之间即可,所以具有电线管嘴的动作简化、缩短生产间隔时间这个优点。
在图13的实施例中,由于电线11的终端部11b从卷芯部3的卷绕结束位置3b呈直线(沿横向不被折弯)地被拉出而与电极7b连接,所以终端部11b有可能与旁边的电极7c接近。但是,由于在芯体2的凸缘部4、5的内侧部(卷芯部侧的侧部)具备不具有电极的隔离部4c、5c,所以即使将终端部11b折弯,也容易确保终端部11b与电极7c的距离δ2,能够防止短路的产生。其中,即使是在凸缘部4、5的内侧部不具有隔离部4c、5c的芯体也能够应用仅将一根电线10折弯的该绕线方法,但优选应用于即使不将电线11的终端部11b沿横向折弯也不与电极7c接触这样的形状的芯体。
-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第五实施例-
图14表示3线共模扼流圈的其它例子1D。该实施例在凸缘部4、5与卷芯部3之间形成有比卷芯部3宽幅且相同厚度的隔离部4d、5d。通过隔离部4d能够使卷芯部3的卷绕开始位置3a沿Y轴方向远离电极6a~6c,可抑制始端部11a、12a与电位不同的电极6a、6b的短路。同样,由于通过隔离部5d能够使卷芯部3的卷绕结束位置3b从电极7a~7c沿Y轴方向分离,所以能够抑制终端部10b、11b与电位不同的电极7b、7c的短路。在图14中,将2根电线10、11的终端部10b、11b沿横向折弯,但也可以与图13同样,不将中央的电线11的终端部11b沿横向折弯地与电极7b连接。此外,在图14中示出了仅在凸缘部4、5的平坦面4a、5a上设置电极6a~6c、7a~7c的例子,但当然可以在凸缘部4、5的侧面的一部分也设置电极。
-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第六实施例-
图15表示3线共模扼流圈的其它例子1E。在该实施例中,在凸缘部4、5与卷芯部3之间形成了从形成有电极6a~6c、7a~7c的凸缘部4、5的平坦面4a、5a朝向卷芯部3的上表面倾斜的隔离部4e、5e。通过隔离部4d能够使卷芯部3的卷绕开始位置3a沿Y轴方向远离电极6a~6c,能够减少始端部11a、12a与电位不同的电极6a、6b的短路的发生风险。同样,由于通过隔离部5d能够使卷芯部3的卷绕结束位置3b沿Y轴方向远离电极7a~7c,所以能够减少终端部10b、11b与电位不同的电极7b、7c的短路的发生风险。在图15中,将2根电线10、11的终端部10b、11b沿横向折弯,但也可以与图13同样,不将中央的电线11的终端部11b沿横向折弯地与电极7b连接。另外,在图15中仅在凸缘部4、5的平坦面设置了电极6a~6c、7a~7c,但当然可以在隔离部4e、5e的一部分也设置电极。
-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第七实施例-
图16表示将本发明应用于脉冲变压器的例子。图16的(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该脉冲变压器1F在芯体2的一端侧凸缘部4的平坦面具有四个电极6a~6d,在另一端侧凸缘部5的平坦面具有四个电极7a~7d。在中央的2个电极6b、6c之间、以及电极7b、7c之间分别形成有没有电极的宽度宽的空白部。首先,2根电线10、11的始端部10a、11a沿芯体轴线方向与电极6b、6d连接,电线10、11例如沿逆时针方向被卷绕于卷芯部3。在卷绕结束后,电线弯曲工具39被抵接在凸缘部5的电极7b、7c间的空间上,电线10的终端部10b沿芯体轴线方向与电极7a连接,并且电线11的终端部11b在电线弯曲工具39与凸缘部5的上表面之间沿横向被折弯,沿倾斜方向与电极7c连接。
接下来,其它的2根电线12、13的始端部12a、13a沿芯体轴线方向与电极6a、6c连接,电线12、13沿与电线10、11相反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被卷绕于卷芯部3。在卷绕结束后,电线弯曲工具39被抵接在凸缘部5的电极7b、7c间的空白部上,电线13的终端部13b沿芯体轴线方向与电极7d连接,并且电线12的终端部12b在电线弯曲工具39与凸缘部5的上面之间沿横向被折弯,沿倾斜方向与电极7b连接。
在这样对4根电线进行绕线的脉冲变压器1F中,通过共用的电线弯曲工具39能够进行2根电线11、12的折弯。该情况下,由于也能够通过电线弯曲工具39不对电线11、12施加不合理的负荷地进行折弯,所以可降低这些电线11、12和不同的电位的电极(例如7b、7c)发生短路的风险。
-绕线型线圈部件的第七实施例-
图17表示使用了凸缘部4、5的宽度尺寸和卷芯部3的宽度尺寸几乎相同的芯体2的2线共模扼流圈1G的例子。对与图1相同或者对应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来省略重复说明。该情况下,电线10、11的始端部10a、11a与图1同样地沿芯体轴线方向与电极6a、6b连接,但电线10、11的终端部10b、11b都相对于芯体轴线方向沿倾斜方向与电极7a、7b连接。电线10的终端部10b沿倾斜方向与电极7a连接的理由与上述的实施例同样是因为由电线弯曲工具所引起的折弯,但电线11的终端部11b沿倾斜方向与电极7b连接的理由是因为卷芯部3的卷绕结束位置3b和电极7b的中心在宽度方向(X方向)偏离。
图18表示使电线弯曲工具工作的工作装置的其它例子。在该工作装置50中,缸体51沿倾斜方向被固定于固定部52,在能前后移动地设置于缸体51的杆53的前端固定有电线弯曲工具54。通过使缸体51工作,电线弯曲工具54能够在抵接于凸缘部5的上表面的位置和向上方退避的位置之间前后移动。
图19表示使电线弯曲工具工作的工作装置的其它例子。在该工作装置60中,马达61被固定于固定部62,电线弯曲工具64角度可变化地被安装在能够旋转地被安装于马达61的控制杆63的前端。通过使马达61工作,电线弯曲工具64在与凸缘部5的上面抵接的位置和向后方退避的位置之间转动。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电线弯曲工具64角度可变化,所以能够紧贴在凸缘部5的上表面。
图20表示使电线弯曲工具工作的工作装置的其它子。在该工作装置70中,缸体71沿水平方向被固定于固定部72,电线弯曲工具74以轴75为支点可转动地被安装能够前后移动地设置于缸体71的杆73的前端。在电线弯曲工具74的前面上部形成有与凸缘部5的上表面抵接的爪部74a。在杆73与电线弯曲工具74之间设置有拉伸弹簧76,始终沿左转方向(爪部74a从芯体2远离的方向)对电线弯曲工具74施力。
图20的(a)表示电线弯曲工具74的后退状态,电线弯曲工具74从芯体2远离,电线弯曲工具74处于因弹簧76的弹力而以轴75为中心沿左转方向旋转了的位置。图20的(b)表示通过缸体71使电线弯曲工具74前进而使电线弯曲工具74的下端部抵接在芯体2的侧面的状态。图20的(c)表示使电线弯曲工具74进一步前进的状态。若按下电线弯曲工具74,则其下端部与芯体2的侧面抵接,从而以轴75为中心对电线弯曲工具74作用右旋方向的力矩,抵抗弹簧76而使电线弯曲工具74沿右旋方向旋转。由此,能够使电线弯曲工具74的爪部74a与芯体2的凸缘部5的上表面抵接。如果使缸体71后退,则恢复为图20的(a)的状态。
图18~20所示的工作装置也能够应用于2线共模扼流圈、3线共模扼流圈、以及脉冲变压器等各种线圈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的绕线装置中,表示了芯体2的一端侧凸缘部被主轴夹头21夹持,另一端侧凸缘部未被夹持的例子,但也可以构成为在支承台30设置夹持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夹持机构,支承台30相对于主轴夹头21从动旋转或者一体旋转。该情况下,可以将电线弯曲工具以及其工作装置设置于支承台30,也可以设置于其它的固定部。在将电线弯曲工具设置在从动旋转或者一体旋转的支承台的情况下,使电线弯曲工具抵接在另一端侧凸缘部上的步骤可以在向电极上固定电线的始端部的步骤前或者在对卷芯部卷绕电线的步骤前。
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但某个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也能够应用于其它的实施例,也能够组合多个实施例的特征。例如,2线共模扼流圈所使用的电线弯曲工具以及其工作装置也能够应用于3线共模扼流圈或脉冲变压器,设置在3线共模扼流圈的隔离部也能够应用于2线共模扼流圈或脉冲变压器。
符号说明
1、1A~1F…线圈部件;2…芯体;3…卷芯部;4、5…凸缘部;4a、5a…平坦面;4c、4d、4e、5c、5d、5e…隔离部;6a~6c、7a~7c…电极;10、11、12…电线;10a、11a、12a…始端部;11a1、12a1…连接部;11a2、12a2…配线部;10b、11b、12b…终端部;10b1、11b1…连接部;10b2、11b2…配线部;20…绕线装置;21…主轴夹头;24…伺服马达;27…支承工具;30…支承台;33…电线弯曲工具工作装置;34、35、36、37、38、39…电线弯曲工具;40、41…管嘴。

Claims (12)

1.一种多线绕线方法,是在芯体的卷芯部卷绕多根电线来形成线圈部件的多线绕线方法,在上述芯体的轴方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具有凸缘部,在各凸缘部的安装面侧具有平坦面,在该平坦面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有与电线连接的多个电极,该多线绕线方法具备:
将上述多根电线的始端部从上述芯体的一端侧凸缘部的外侧向内侧引导,并将各个电线向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连接的始端部的步骤;
将上述多根电线相对于上述芯体的轴方向沿横向引导,将上述多根电线一同卷绕于上述卷芯部的步骤;
使电线弯曲工具抵接在上述芯体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且上述多个电极之间、亦即使上述电线弯曲工具的前端与上述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突出到同一位置或者向比上述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靠卷芯部侧突出的步骤;
将上述多根电线的终端部从上述芯体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向外侧引导,并且在上述电线弯曲工具与上述另一端侧凸缘部之间将上述多根电线中的至少1个终端部折弯的步骤;以及
向对应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连接上述多根电线的终端部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线绕线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线弯曲工具的工作方向相对于上述另一端侧凸缘部是上下方向。
3.一种多线绕线装置,是在芯体的卷芯部卷绕多根电线来形成线圈部件的多线绕线装置,在上述芯体的轴方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分别具有凸缘部,在各凸缘部的安装面侧具有平坦面,在该平坦面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有与电线连接的多个电极,其特征在于,该多线绕线装置具备:
多个管嘴,分别供给上述电线;
移动机构,使上述多个管嘴移动;
旋转机构,使上述芯体绕其轴心旋转;
接合单元,使上述电线与上述电极连接;
电线弯曲工具,抵接在上述芯体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且上述多个电极之间;以及
工作装置,使上述电线弯曲工具工作,
通过上述管嘴将上述多根电线的始端部从上述芯体的一端侧凸缘部的外侧向内侧引导,并将各个电线向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配置并通过上述接合单元进行连接,将上述多根电线相对于上述芯体的轴方向沿横向引导,并且使上述芯体旋转来将上述多根电线一同卷绕于上述卷芯部,使上述电线弯曲工具以其前端与上述芯体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突出到同一位置或者向比上述芯体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靠卷芯部侧突出的方式抵接在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通过上述管嘴将上述多根电线的终端部从上述芯体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向外侧引导,并且在上述电线弯曲工具与上述另一端侧凸缘部之间将上述多根电线中的除了一根之外的其它至少1个终端部折弯,向对应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配置上述多根电线的终端部并通过上述接合单元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线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线弯曲工具的工作方向相对于上述另一端侧凸缘部是上下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多线绕线装置,其中,
在上述芯体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凸缘部分别形成有三个电极,
在上述电线弯曲工具设置有与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间的部分分别抵接的2个凸部,
在上述凸部与另一端侧凸缘部之间将3根电线中的2根电线折弯。
6.根据权利要求3或者4所述的多线绕线装置,其中
在上述芯体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凸缘部分别形成有三个电极,
在上述电线弯曲工具中设置有在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平坦面上仅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最远的位置的电极和其旁边的电极之间的部分抵接的1个凸部,
在上述凸部与另一端侧凸缘部之间将3根电线中的1根电线折弯。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线绕线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旋转机构构成为夹持上述芯体的一端侧凸缘部来使其旋转,
上述电线弯曲工具被设置在与上述旋转机构不同的固定部。
8.一种绕线型线圈部件,该绕线型线圈部件具有芯体和多根电线,上述芯体具有卷芯部和形成在该卷芯部的两端部的凸缘部,在各凸缘部的安装面侧具有平坦面,在该平坦面隔开间隔地分别形成有多个电极,上述多根电线被卷绕于上述卷芯部,且始端部和终端部与上述电极连接,其特征在于,
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近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上述电线的始端部具有:连接在上述电极上的连接部、和在上述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被折弯而向上述卷绕开始位置延伸的配线部,
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远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上述电线的始端部具有:连接在上述电极上的连接部、和在上述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沿横向被折弯而向上述卷绕开始位置延伸的配线部,
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近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上述电线的终端部具有:连接在上述电极上的连接部、和在上述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被折弯而向上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配线部,
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远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连接的上述电线的终端部具有:连接在上述电极上的连接部、和在上述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沿横向被折弯且从该折弯位置向上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配线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绕线型线圈部件,其中,
上述芯体在上述凸缘部的卷芯部侧的侧部或者上述凸缘部与卷芯部之间具备不具有电极的隔离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绕线型线圈部件,其中,
上述多根电线由第一~第三电线构成,在上述芯体的一端侧凸缘部以及另一端侧凸缘部分别形成有三个电极,
上述第一电线的始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最近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一电极连接,
上述第二电线的始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比上述第一电极远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二电极连接,
上述第三电线的始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比上述第二电极远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三电极连接,
上述第一电线的终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最远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四电极连接、且在与上述第四电极连接的连接部和向上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配线部之间沿横向被折弯,
上述第二电线的终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比上述第四电极近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五电极连接、且在与上述第五电极连接的连接部和向上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配线部之间沿横向被折弯,
上述第三电线的终端部呈直线地被拉出而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比上述第五电极近的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六电极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绕线型线圈部件,其中,
上述多根电线由第一~第三电线构成,在上述芯体的一端侧凸缘部以及另一端侧凸缘部分别形成有三个电极,
上述第一电线的始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最近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一电极连接,
上述第二电线的始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比上述第一电极远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二电极连接,
上述第三电线的始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比上述第二电极远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三电极连接,
上述第一电线的终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最远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四电极连接、且在与上述第四电极连接的连接部和向上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配线部之间沿横向被折弯,
上述第二电线的终端部呈直线地被拉出而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比上述第四电极近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五电极连接,
上述第三电线的终端部呈直线地被拉出而与从上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比上述第五电极近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六电极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绕线型线圈部件,其中,
上述多根电线由第一~第四电线构成,在上述芯体的一端侧凸缘部以及另一端侧凸缘部分别形成有四个电极,
上述第一电线的始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第一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远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一电极连接,
上述第二电线的始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第一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比上述第一电极近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二电极连接,
上述第三电线的始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第二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近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三电极连接,
上述第四电线的始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第二卷绕开始位置起处于比上述第三电极远距离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四电极连接,
上述第一电线和第二电线相对于上述芯体的卷芯部沿规定方向被卷绕,
上述第三电线和第四电线相对于上述芯体的卷芯部沿与第一电线、第二电线相反方向被卷绕,
上述第一电线的终端部呈直线地被拉出而与从上述卷芯部的第一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近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五电极连接,
上述第二电线的终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第一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比上述第五电极远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六电极连接、且在与上述第六电极连接的连接部和向上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配线部之间沿横向被折弯,
上述第三电线的终端部与从上述卷芯部的第二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远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七电极连接、且在与上述第七电极连接的连接部和向上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配线部之间沿横向被折弯,
上述第四电线的终端部呈直线地被拉出而与从上述卷芯部的第二卷绕结束位置起处于比上述第七电极近距离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八电极连接。
CN201580025294.6A 2014-05-22 2015-05-13 多线绕线方法、多线绕线装置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 Active CN1064632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05789 2014-05-22
JP2014105790 2014-05-22
JP2014-105789 2014-05-22
JP2014-105790 2014-05-22
JP2014-234200 2014-11-19
JP2014234200 2014-11-19
PCT/JP2015/063735 WO2015178264A1 (ja) 2014-05-22 2015-05-13 多線巻線方法、多線巻線装置及び巻線型コイル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3257A true CN106463257A (zh) 2017-02-22
CN106463257B CN106463257B (zh) 2018-10-30

Family

ID=54553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5294.6A Active CN106463257B (zh) 2014-05-22 2015-05-13 多线绕线方法、多线绕线装置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428771B2 (zh)
CN (1) CN106463257B (zh)
TW (1) TWI607461B (zh)
WO (1) WO2015178264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7098A (zh) * 2018-06-11 2019-12-1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编带卷轴、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部件
CN111755207A (zh) * 2019-03-26 2020-10-0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部件
CN111834087A (zh) * 2019-04-19 2020-10-2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N114512328A (zh) * 2020-10-29 2022-05-17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铁芯绕线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47681B2 (ja) * 2016-05-25 2019-07-24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製造方法
JP6838585B2 (ja) * 2018-06-29 2021-03-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コイル部品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07080A1 (de) * 1993-03-06 1994-09-08 Amatech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r Spulenanordnung
JP2004273490A (ja) * 2003-03-05 2004-09-30 Murata Mfg Co Ltd 巻線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345460A (zh) * 2007-07-13 2009-01-14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绕线方法以及绕线装置
CN101477872A (zh) * 2007-10-11 2009-07-08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卷线型线圈部件
JP2010093183A (ja) * 2008-10-10 2010-04-22 Tdk Corp バルントランス
CN202695076U (zh) * 2012-05-21 2013-01-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38858B2 (ja) * 2000-07-19 2005-04-13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線材の巻線方法及び装置
JP4673499B2 (ja) * 2001-05-01 2011-04-20 コーア株式会社 チップ型コイル
JP4836056B2 (ja) * 2008-03-17 2011-12-14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装置
US8686822B2 (en) * 2011-08-22 2014-04-01 Hon Ha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Surface mounted pulse transform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07080A1 (de) * 1993-03-06 1994-09-08 Amatech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r Spulenanordnung
JP2004273490A (ja) * 2003-03-05 2004-09-30 Murata Mfg Co Ltd 巻線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345460A (zh) * 2007-07-13 2009-01-14 日特机械工程株式会社 绕线方法以及绕线装置
CN101477872A (zh) * 2007-10-11 2009-07-08 太阳诱电株式会社 卷线型线圈部件
JP2010093183A (ja) * 2008-10-10 2010-04-22 Tdk Corp バルントランス
CN202695076U (zh) * 2012-05-21 2013-01-2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子元件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77098A (zh) * 2018-06-11 2019-12-1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编带卷轴、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电子部件
CN111755207A (zh) * 2019-03-26 2020-10-09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电感部件
CN111834087A (zh) * 2019-04-19 2020-10-27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线圈部件
CN114512328A (zh) * 2020-10-29 2022-05-17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铁芯绕线方法及装置
CN114512328B (zh) * 2020-10-29 2024-02-09 万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铁芯绕线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5178264A1 (ja) 2017-04-20
TWI607461B (zh) 2017-12-01
WO2015178264A1 (ja) 2015-11-26
JP6428771B2 (ja) 2018-11-28
CN106463257B (zh) 2018-10-30
TW201606822A (zh) 2016-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63257A (zh) 多线绕线方法、多线绕线装置以及绕线型线圈部件
TWI649890B (zh) 處理串接導線之裝置及方法
US11235406B2 (en) High-efficiency soldering apparatus for winding head of flat-wire motor and soldering process
CN106463258B (zh) 多线绕组方法、多线绕组装置以及绕组型线圈部件
US10128728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egment coil
US8159099B2 (en) Stator having busbars for connection of the coils, and a corresponding method
KR102528005B1 (ko) 헤어핀 코일 제조 방법
JP4836056B2 (ja)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装置
JP6715819B2 (ja) 多芯ケーブル製造装置、及び、多芯ケーブル製造方法
US4183383A (en) Wire shaping mechanism for production of wire leads
CN113206421A (zh) 一种汽车线束生产工艺
CN203251164U (zh) 马达结构
JP4315277B2 (ja) 分布巻線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コイル部品
MX2013001057A (es) Dispositivo de trenzado de alambres electricos y metodo de fabricacion de cable doble trenzado que emplea el mismo.
JP6261393B2 (ja) 電動機の固定子の製造装置、及び、電動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CN105356194A (zh) 单点多导线接线工艺
JP5233752B2 (ja) カセットコイル製造方法
JP2007260731A (ja) コイル端子のカシメ装置及びカシメ方法
JP2013121210A (ja) 回転電機の巻線コイル製造方法
CN212967373U (zh) 一种节能型变压器骨架
JP2006503430A (ja) 組立て高さを低減するリッツ線の固定
JPH06218700A (ja) 導線の切断方法及びコイル部品
CN205881668U (zh) 一种改进型贴片变压器
JP2000235996A (ja) ワイヤボンディング用のボール形成装置およびワイヤボンディング方法
JP2001217118A (ja) 金属系超電導コイル線材の接続方法および接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