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61822A - 反射膜及使用了该反射膜的边光型背光源单元 - Google Patents

反射膜及使用了该反射膜的边光型背光源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61822A
CN106461822A CN201580025454.7A CN201580025454A CN106461822A CN 106461822 A CN106461822 A CN 106461822A CN 201580025454 A CN201580025454 A CN 201580025454A CN 106461822 A CN106461822 A CN 1064618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layer
mass
reflectance coating
resin b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2545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61822B (zh
Inventor
田中正太郎
若原隆
若原隆一
冢村裕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6461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1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61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618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2/00Systems of lighting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F21S4/00 - F21S10/00 or F21S19/00, e.g. of modular constru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反射膜、以及使用了该反射膜的边光型背光源单元,所述反射膜的特征在于: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该树脂层含有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本发明可以提供反射膜、以及使用了该反射膜的边光型背光源单元,所述反射膜可以抑制反射膜与接触的构件(例如导光板)的粘贴,同时可以抑制接触构件(例如导光板)的损伤(擦伤、刮落粉的转移污染)和由热导致的接触构件(例如导光板)的污染,并且耐热性良好(由热导致的变色小)。

Description

反射膜及使用了该反射膜的边光型背光源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等的背光源所使用的反射膜,特别涉及适合于边光型背光源单元的反射膜。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中,一般采用从背面对液晶层进行照射来发光的背光源方式。作为该背光源方式,已知边光型和直下型。
作为这些背光源所使用的反射膜,已知在白色膜的至少一面叠层含有粒子的树脂层(也称为珠层、含粒子层或涂布层),表面形成由粒子形成的凸部(突起)的反射膜。
例如,为了提高背光源的亮度、抑制亮度不均,提出了规定粒子的被覆率、粒子的叠层数、突起高度、突出的粒子个数等的树脂层(例如专利文献1~4)。
此外,为了抑制构成边光型背光源单元的导光板与反射膜的粘贴,或为了抑制由于导光板与反射膜的接触而使导光板带有擦伤,提出了使树脂层含有粒子而使树脂层表面形成由粒子形成的凸部(突起)(例如专利文献5~9)。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58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4432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4423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3-21063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3-92018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表2008-512719号公报
专利文献7:国际公开第2011/105294号小册子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12-108190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2012-1596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专利文献中公开了许多种类的粒子作为树脂层所含有的粒子。在这些粒子中,也例示了聚乙烯粒子。作为一直以来已知的聚乙烯粒子的平均分子量,通常为10万以下。
本发明人等着眼于以聚乙烯粒子、聚丙烯粒子为代表的聚烯烃粒子具有硬度较低,对于热的劣化(变色等)较少这样的特性,着手开发利用了这些特性的反射膜。
然而,表明了在使树脂层含有一直以来通常已知的聚乙烯粒子的情况下,在加工时或制品使用时的高温环境下,易于发生熔融、变形,其结果是引起使与反射膜接触的构件(例如导光板)污染这样的麻烦问题。
此外,已知聚乙烯粒子的滑动性比较良好。然而,在使树脂层含有一直以来通常已知的聚乙烯粒子而使反射膜的表面形成凸部(突起)的情况下,未充分地表现由与导光板的接触带来的滑动性,其结果表明存在下述问题:由于与导光板的接触而刮掉的聚乙烯粒子的一部分(刮落粉)附着于(转移至)导光板而使导光板污染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反射膜以及使用了该反射膜的边光型背光源单元,所述反射膜利用聚烯烃粒子的特性(硬度比较低,对于热的劣化(变色)比较少这样的特性),可以抑制反射膜与接触的构件(例如导光板)的粘贴,同时可以抑制接触构件(例如导光板)的损伤(擦伤、刮落粉的转移污染)和由热导致的接触构件(例如导光板)的污染,并且耐热性良好(由热导致的变色小)。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具有以下构成。
[1]一种反射膜,其特征在于,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上述树脂层含有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
[2]根据[1]所述的反射膜,上述聚烯烃粒子为聚乙烯粒子和/或聚丙烯粒子。
[3]根据[1]或[2]所述的反射膜,上述聚烯烃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为5~100μm。
[4]根据[1]~[3]的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上述树脂层中的上述聚烯烃粒子的含量相对于树脂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为3~75质量%。
[5]根据[1]~[4]的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上述聚烯烃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与上述树脂层的厚度(d:μm)的比率(r/d)为1.5以上。
[6]根据[1]~[5]的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上述基材膜为至少内部具有气泡的白色膜。
[7]根据[1]~[6]的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上述基材膜为在内部含有气泡的膜层(B层)的两面叠层有用于支持上述B层的膜层(A层)的白色膜。
[8]一种边光型背光源单元,上述边光型背光源单元是[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以其叠层有树脂层的面与导光板相对的方式配置而成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反射膜,其可以抑制反射膜与接触的构件(以下,有时也称为接触构件。例如导光板)的粘贴,同时可以抑制接触构件(例如导光板)的损伤(擦伤、刮落粉的转移污染)和由热导致的接触构件(例如导光板)的污染,并且耐热性良好(由热导致的变色小)。
在本发明中,与反射膜接触的构件(接触构件)没有特别限定,根据反射膜的用途、使用目的来适当选择接触构件。
本发明的反射膜特别适合于边光型背光源单元,这样的单元中反射膜与导光板接触配置,以下,作为接触构件的例子,以导光板进行说明。
有时由于反射膜与导光板的粘贴而产生白点斑(产生点状地明亮可见的部分这样的现象),但可以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反射膜来抑制与导光板的粘贴,其结果是抑制白点斑的产生。
有时由于反射膜与导光板接触而导光板损伤,但可以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反射膜来抑制导光板的损伤。这里,所谓导光板损伤,可举出例如导光板带有擦伤;反射膜的树脂层中的粒子被刮去,该刮落粉转移至导光板而使导光板污染。
此外,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单元有时由于液晶显示装置的点亮而变成高温,在作为树脂层所含有的粒子使用了以往的聚乙烯粒子的情况下,有时聚乙烯粒子熔融而使导光板污染,但可以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反射膜来抑制这样的由热导致的导光板的污染。
进一步,本发明的反射膜通过使用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从而耐热性(由热导致的变色)变得良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反射膜的一例的树脂层表面的由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得到的表面照片的图像的图。
图2为显示本发明涉及的树脂层的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显示本发明涉及的树脂层的例子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与实施方式一起详细地说明。
本发明的反射膜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该树脂层含有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
此外,本发明的反射膜优选在树脂层表面形成有由上述聚烯烃粒子形成的凸部。
通过在树脂层表面设置上述那样的凸部,从而抑制反射膜与导光板的粘贴,其结果是抑制白点斑的产生,因此优选。而且,通过由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形成凸部,从而可抑制导光板的损伤(擦伤、刮落粉的转移污染)和由热导致的导光板的污染,因此优选。此外,通过使用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从而耐热性(由热导致的变色)变得良好,因此优选。
这里,在树脂层表面是否形成有由粒子形成的凸部,可以通过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SEM)以倍率500倍观察树脂层表面来确认。在该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角度相对于树脂层表面为30度的斜角进行观察来更明确地确认凸部。
图1显示本发明涉及的反射膜的一例的树脂层表面的由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得到的表面照片的图像。可以明确地确认树脂层表面存在有由粒子形成的凸部。
图2、3表示本发明涉及的树脂层的一例的截面示意图。图2、3中,符号1表示由树脂形成的皮膜,符号2表示粒子(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
树脂层表面中的由粒子形成的凸部可以是仅粒子的一部分突出于表面而形成(图2(A)),也可以是粒子的一半以上突出于表面而形成(图2(B))。凸部可以如图2(A)和图2(B)所示那样由各个粒子形成,也可以是以多个粒子集合或凝集了的状态形成凸部(图2(C))。
此外,可以是粒子平面地几乎没有间隙地排列在树脂层表面而形成凸部(图3(A)),进一步,也可以是以在树脂层的厚度方向上多个粒子重叠的状态形成凸部(图3(B))。
虽然图2、3中省略了图示,但优选凸部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被树脂层所含有的树脂(粘合剂)被覆。由此,粒子的脱落被有效地抑制,因此优选。
[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
作为树脂层所含有的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没有特别限制,作为它们的具体例,可举出例如由乙烯、丙烯、1-丁烯、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碳烯、4-甲基-1-戊烯、3-甲基-1-戊烯等α-烯烃、环状烯烃的均聚物或共聚物形成的粒子。其中,优选为作为碳原子数少的烯烃的乙烯或丙烯的均聚物、以及将乙烯或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这些粒子(乙烯或丙烯的均聚物、以及将乙烯或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与其它聚烯烃粒子(将碳原子数比较多的烯烃作为主成分的聚烯烃粒子)相比硬度比较小,因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导光板的损伤,因此优选。另外,可以在树脂层中包含聚乙烯粒子和聚丙烯粒子两者。
作为上述将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的共聚成分,可举出例如,丙烯、1-丁烯、1-己烯、1-辛烯和4-甲基-1-戊烯等α-烯烃、环状烯烃。此外作为上述将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的共聚成分,可举出例如,乙烯、1-丁烯、1-己烯、1-辛烯和4-甲基-1-戊烯等α-烯烃、环状烯烃。
这些共聚物中的乙烯或丙烯的含有比率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7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90质量%以上。上限为99质量%左右。
上述聚烯烃粒子中,优选为由乙烯的均聚物和将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形成的聚乙烯粒子,特别优选为由乙烯的均聚物形成的聚乙烯粒子。该聚乙烯粒子除了如上述那样可以有效地抑制导光板的损伤以外,还具有在树脂层中的混合比较良好,结果树脂层的涂布性比较良好这样的优点。
以下,有时将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简称为“聚烯烃粒子”,只要没有指明,“聚烯烃粒子”是指“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本发明中的聚烯烃粒子的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即,本发明中的聚烯烃粒子相对于一直以来通常已知的低分子量的聚烯烃粒子(粘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下)为超高分子量的聚烯烃粒子。
关于聚烯烃粒子的粘均分子量,从充分抑制由热导致的导光板的污染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80万以上,更优选为100万以上,特别优选为150万以上。粘均分子量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2,000万以下,更优选为1,000万以下,特别优选为700万以下,最优选为500万以下。
由乙烯的均聚物形成的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乙烯粒子可以通过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2-25817号公报、国际公开第2009/011231号小册子等来合成。此外,由将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与其它α-烯烃的共聚物)形成的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乙烯粒子可以通过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23171号公报来合成。此外,由丙烯的均聚物的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丙烯粒子可以通过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6-234812号公报、日本特开平7-29202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5-298726号公报等来合成。
此外,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乙烯粒子可以通常被市售来获得。可举出例如,“ミペロン(注册商标)”系列(商品名、三井化学社制)、“ハイゼックスミリオン(注册商标)”系列(商品名、三井化学社制)、“サンファイン(注册商标)”系列(商品名、旭化成ケミカルズ社制)、“ダイニーマ(注册商标)”系列(商品名、DSM社制)、“スペクトラ(注册商标)”系列(商品名、ハネウェル社制)、“GUR(注册商标)”系列(商品名、チコナ社制)、“ホスタレン(注册商标)”系列(商品名、ヘキスト社)等。
优选使本发明中的聚烯烃粒子以在树脂层的表面形成由聚烯烃粒子形成的凸部的方式来含有。从该观点出发,聚烯烃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优选为5μm以上,更优选为10μm以上,特别优选为15μm以上。通过使树脂层含有平均粒径为5μm以上的聚烯烃粒子,从而在树脂层表面形成适度的凸部,其结果是有效地抑制反射膜与导光板的粘贴(抑制白点斑的产生),因此优选。
关于聚烯烃粒子的平均粒径的上限,从抑制聚烯烃粒子的脱落这样的观点、以及确保涂布形成树脂层时的均匀的涂覆性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75μm以下,特别优选为50μm以下。
通过使树脂层含有平均粒径为5~100μm的聚烯烃粒子,在树脂层表面形成适度的凸部,从而可以一边防止粒子的脱落、确保均匀的涂布性,一边有效地抑制反射膜与导光板的粘贴。此外,由聚烯烃粒子形成的凸部的硬度比较小,因此可以抑制导光板的受损,因此优选。
这里所谓平均粒径(r:μm),是指在照片上在将1个粒子完全包围的面积最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中,在正方形的情况下将1边的长度设为粒子的最大长度,在长方形的情况下将长边的长度(长轴径)设为粒子的最大长度,将实施例所记载的个数的粒子的最大长度进行了平均的值。
本发明中的聚烯烃粒子的形状优选为球状。通过利用球状的聚烯烃粒子在树脂层形成凸部,从而可以进一步抑制导光板的受损。这里,所谓“球状”,不是一定仅指圆球,而是指粒子的截面形状被圆形、椭圆形、大致圆形、大致椭圆形等曲面包围的形状,是指粒子的截面中长径与短径之比(长径/短径)为1.4以下。
通过在树脂层表面形成由聚烯烃粒子形成的凸部,从而表现例如树脂层表面的滑动性提高这样的优选效果。通过树脂层表面的滑动性提高,从而抑制由于反射膜的树脂层表面与导光板接触而发生的导光板的损伤(擦伤),进一步抑制树脂层所含有的聚烯烃粒子被刮掉,从而抑制导光板的污染(转移污染),因此优选。
在使树脂层包含一直以来通常已知的聚乙烯粒子(粘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下)而在树脂层表面形成有凸部的情况下,可知树脂层表面的滑动性未提高,反而滑动性差。其理由推测是由粘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下的低分子量的聚乙烯粒子形成的凸部的硬度小,因此由于与接触构件(导光板)的接触而压缩变形,滑动性降低。
此外,如果树脂层表面的滑动性良好,则在背光源振动时、导光板热变形时,可以期待下述效果:不易发生反射膜被导光板挂住而反射膜变形这样的现象。
[树脂层]
本发明中的树脂层优选含有聚烯烃粒子和树脂(粘合剂)。作为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将有机成分作为主体的树脂,可举出例如聚酯树脂、聚氨基甲酸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1,1-二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氟系树脂等。
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可以使用形成2种以上的共聚物或混合物的树脂。其中,从耐热性、添加物的分散性、生产性、光泽度方面出发,优选使用聚酯树脂、聚氨基甲酸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或甲基丙烯酸系树脂。
此外,从提高树脂层的耐光性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包含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吸收成分)、光稳定剂(光稳定成分)的树脂。作为这些树脂中所含有的紫外线吸收成分,可举出苯并三唑、二苯甲酮等,作为树脂中所含有的光稳定成分,可举出受阻胺(HALS)。特别优选包含紫外线吸收成分和光稳定成分的树脂。
作为这样的树脂,可举出将分子中包含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合性单体与丙烯酸系单体进行了共聚的树脂;将分子中包含光稳定成分的聚合性单体与丙烯酸系单体进行了共聚的树脂;或将分子中包含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合性单体、分子中包含光稳定成分的聚合性单体和丙烯酸系单体进行了共聚的树脂。
作为上述分子中包含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合性单体,可举出例如,2-(2’-羟基-5’-甲基丙烯酰氧基乙基苯基)-2H-苯并三唑(大塚化学(株)制的商品名“RUVA-93”)。
作为上述分子中包含光稳定成分的聚合性单体,可举出例如,4-甲基丙烯酰氧基-2,2,6,6-四甲基哌啶((株)ADEKA制的商品名“アデカスタブ(注册商标)LA-82”)。
这些树脂的制造方法详细地公开在日本特开2002-90515号公报中,可以参照该公报来制造。此外,这些树脂可以由(株)日本触媒作为“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来市售并获得。
为了抑制反射膜与导光板的粘贴,优选在树脂层表面形成适度的量的凸部,从该观点出发,树脂层中的聚烯烃粒子的含量相对于树脂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优选为3质量%以上,更优选为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10质量%以上。关于上限的含量,从抑制聚烯烃粒子的脱落这样的观点、以及确保涂布形成树脂层时的均匀的涂覆性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7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55质量%以下。即,树脂层中的聚烯烃粒子的含量相对于树脂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优选为3~75质量%。
关于树脂层中的树脂(粘合剂)的含量,从粘着聚烯烃粒子而抑制其脱落这样的观点、以及确保涂布形成树脂层时的均匀的涂覆性这样的观点出发,相对于树脂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25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30质量%以上。关于树脂含量的上限,从在树脂层表面以适度的量形成适度大小的凸部这样的观点出发,相对于树脂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优选为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8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80质量%以下。
优选树脂层进一步含有交联剂。即,树脂层通过由含有上述树脂(粘合剂)和交联剂的组合物来形成,从而在树脂层形成交联结构而树脂层的硬度提高,由此,可以提高抑制聚烯烃粒子脱落的效果,因此优选。
作为这样的交联剂,优选为异氰酸酯系、三聚氰胺系、环氧系的交联剂,其中,从即使较低温也可以迅速地进行交联反应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异氰酸酯系交联剂。
树脂层中的交联剂的含量相对于树脂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优选为0.3~20质量%的范围,更优选为0.5~15质量%的范围,特别优选为1~10质量%的范围。
本发明的反射膜有时发生下述问题:在其加工时(将反射膜冲裁、成型而组装至背光源内)等带电,周围所存在的带电了的尘、埃附着。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优选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在树脂层中含有抗静电剂。
作为这样的抗静电剂,可举出例如,阳离子性树脂、阴离子性树脂等有机系抗静电剂、导电性无机化合物(例如,氧化锡、锑掺杂氧化锡(ATO)、氧化铟、锡掺杂氧化铟等)。
本发明中的树脂层中,在不损害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可以进一步添加各种添加剂。作为添加剂,可举出例如,荧光增白剂、耐热稳定剂、耐氧化稳定剂、有机的润滑剂、偶联剂、染料、颜料等。
树脂层的厚度(d)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3~20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5~15μm的范围,特别优选为1~10μm的范围。这里,所谓树脂层的厚度,是指在树脂层上不存在由粒子形成的凸部的部分的厚度。即,由粒子形成的突起不存在的部分的厚度。
如果树脂层的厚度小于0.3μm,则有时聚烯烃粒子脱落,另一方面,如果树脂层的厚度超过20μm,则有时未充分地形成由聚烯烃粒子形成的凸部。
特别是,从抑制导光板的损伤这样的观点和抑制反射膜与导光板的粘贴(抑制白点斑的产生)这样的观点出发,树脂层所含有的聚烯烃粒子的平均粒径(r:μm)与树脂层厚度(d:μm)的比率(r/d)优选为1.5以上,更优选为2.0以上,特别优选为3.0以上。关于上述比率(r/d)的上限,从抑制聚烯烃粒子的脱落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下,特别优选为20以下。
树脂层的厚度例如,可以如下求出。首先,使用日本ミクロトーム研究所(株)制旋转式切片机,将本发明的反射膜以刀倾斜角度3°沿与膜平面垂直的方向切断。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株)日立制作所制S-3400N)观察所得的膜截面,测定不是树脂层表面可观察到粒子的部分,而是树脂层表面成为树脂的部分5处的厚度,将其平均值设为树脂层的厚度。
本发明中,如上述的图3(A)和图3(B)所示,包括粒子平面地几乎没有间隙地排列在树脂层表面而形成凸部的方式。在该方式中所谓树脂层的厚度,是指测定5处从基材表面至粒子表面的距离,将其平均值设为树脂层的厚度。在这些方式中,通过使由粒子形成的凸部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被树脂层所包含的树脂被覆,从而可以抑制粒子的脱落,因此优选。即,通过调整树脂层所含有的粒子的平均粒径、粒子与树脂的含有比率等,或通过调整粒子与树脂的相容性,从而可以使由粒子形成的凸部区域的一部分或全部被树脂层所包含的树脂被覆。
树脂层可以含有聚烯烃粒子以外的其它粒子(以下,称为“其它粒子”)。在树脂层含有其它粒子的情况下,其它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小于聚烯烃粒子的平均粒径。通过树脂层含有平均粒径比较小的其它粒子,从而树脂层的耐伤性(不易带有损伤的特性)提高,因此优选。
其它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聚烯烃粒子的平均粒径的0.8倍以下,更优选为0.7倍以下,特别优选为0.6倍以下。下限优选为0.05倍以上,更优选为0.1倍以上。其它粒子的平均粒径,具体而言,优选为1~20μm的范围,更优选为2~15μm的范围。
树脂层中的其它粒子的含量相对于聚烯烃粒子100质量份优选为10~200质量份的范围,更优选为20~150质量份的范围,特别优选为30~130质量份的范围。
作为其它粒子,例如,作为有机系粒子,可举出丙烯酸系树脂粒子、有机硅系树脂粒子、尼龙系树脂粒子、苯乙烯系树脂粒子、苯胍胺系树脂粒子、氨基甲酸酯系树脂粒子、聚酯系树脂粒子等有机系粒子、或二氧化硅、氢氧化铝、氧化铝、氧化锌、硫化钡、硅酸镁等无机系粒子。这些粒子中,优选为尼龙系树脂粒子。尼龙系树脂粒子的硬度比较低,因此从抑制导光板的损伤这样的观点出发是优选的。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膜中,树脂层设置于基材膜的至少一面。树脂层可以仅设置于基材膜的一面,也可以设置于基材膜的两面。
树脂层的叠层例如可以通过将至少包含树脂、聚烯烃粒子和有机溶剂的涂布组合物(涂布液)涂布于基材膜上,进行干燥来进行。
在将树脂层的涂布组合物涂布于基材膜时,可以使用任意涂布方法。可以使用例如凹版涂布、辊涂、旋转涂布、逆转式涂布、棒涂、网版涂布、刮板涂布、气刀刮涂、浸渍等涂布方法。此外,树脂层的涂布组合物可以在基材膜的制造时涂布(在线涂布),也可以在结晶取向完成后的基材膜上涂布(离线涂布)。
[基材膜]
作为基材膜,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银、铝的蒸镀膜、银箔、铝箔的层压膜、白色膜、多层叠层膜等。
在基材膜作为反射膜使用的情况下,可见光反射率越高越好。因此,优选使用内部含有气泡和/或不相容粒子的白色膜。
白色膜是例如通过使由热塑性树脂等形成的膜含有白色着色剂和/或气泡而呈现白色的膜。
白色膜优选可见光反射率高(例如可见光(波长550nm)的反射率优选为95%以上),从该观点出发,优选使用至少内部具有气泡的白色膜。
内部具有气泡的白色膜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多孔质的未拉伸或双轴拉伸聚丙烯膜、多孔质的未拉伸或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作为例子。关于它们的制造方法等,详细地公开于日本特开平8-262208号公报的〔0034〕~〔0057〕、日本特开2002-90515号公报的〔0007〕~〔0018〕、日本特开2002-138150号公报的〔0008〕~〔0034〕等。其中优选使用日本特开2002-90515号公报所公开的多孔质白色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或与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混合和/或共聚了的多孔质白色双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白色膜的优选方式可举出上述在内部含有气泡的膜层(B层)的至少一面叠层有用于支持(保持)上述B层的膜层(A层)的白色膜。在该方式中,A层可以仅叠层于B层的一面,也可以叠层于B层的两面。即,可举出A层/B层的2层构成、A1层/B层/A2层的3层构成。其中,从获得高刚性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A1层/B层/A2层的3层构成。这里,A1层与A2层为A层,A1层与A2层可以是相同构成(组成、厚度相同),也可以是不同构成(组成和厚度的至少一者不同)。
在上述那样的3层构成中,A1层与A2层可以以完全相同组成来构成,也可以以不同组成构成,从白色膜的生产性的观点出发,优选A1层与A2层以完全相同组成构成。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A1层和A2层统称为“A层”,所谓“A层”的表达,包括2层构成的A层和3层构成的A1层与A2层。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A层所含有的各种材料的含量是指每一层的含量。
A层优选具有支持(保持)B层的功能。从对A层赋予该功能这样的观点出发,A层优选为将树脂作为主体的层。这里,所谓A层是将树脂作为主体的层,是指相对于A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含有树脂50质量%以上。进一步A层优选含有树脂60质量%以上,更优选含有7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含有80质量%以上。上限为99质量%左右。
此外,A层优选含有粒子。通过使A层含有粒子,从而可以对反射膜赋予适度的滑动性。通过对反射膜赋予滑动性,从而操作性、加工性(用于形成透过部(开口部)的冲裁加工等)变得良好。
作为构成A层的树脂,优选为聚酯树脂。作为这样的聚酯树脂,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此外,在该聚酯树脂中,可以添加公知的各种添加剂,例如,抗氧化剂、抗静电剂等。构成A层的聚酯树脂的含量相对于构成A层的树脂总量100质量份优选为50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60质量份以上,特别优选为70质量份以上。上限为99质量份左右。
作为A层所含有的粒子,可举出有机粒子、无机粒子。作为有机粒子,可举出例如由聚酯树脂、苯胍胺那样的聚酰胺系树脂、聚氨基甲酸酯树脂、丙烯酸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酰胺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1,1-二氯乙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树脂、氟系树脂、有机硅树脂等树脂形成的粒子;由上述树脂2种以上的共聚物或混合物形成的粒子。
作为无机粒子,可举出碳酸钙、碳酸镁、碳酸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铈、氧化镁、硫酸钡、硫化锌、磷酸钙、二氧化硅、氧化铝、云母、云母钛、滑石、粘土、高岭土、氟化锂、氟化钙等。
在上述粒子中,优选为无机粒子,进一步在无机粒子中,优选使用碳酸钙、氧化钛、硫酸钡、二氧化硅。
A层所含有的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5~10μm的范围,更优选为0.1~5μm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2~3μm的范围。
A层中的粒子的含量相对于A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优选为0.00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01质量%以上。上限的含量相对于A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5质量%以下。粒子的含量小于0.005质量%时,有时得不到良好的滑动性。另一方面,如果粒子的含量超过20质量%,则有时制膜性降低。
B层优选为通过在膜层内部含有微细气泡而白色化了的层。B层优选使用多孔质的未拉伸或双轴拉伸聚丙烯膜、多孔质的未拉伸或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该内部含有气泡的膜层(B层)的制造方法等如上述那样,例如详细地公开于日本特开平8-262208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9051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2-138150号公报等中,可以用于本发明。
B层优选由聚丙烯树脂、聚酯树脂构成,特别优选由聚酯树脂构成。作为构成B层的聚酯树脂,优选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此外,在该聚酯树脂中,可以添加公知的各种添加剂,例如,抗氧化剂、抗静电剂等。构成B层的聚酯树脂的含量相对于B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70质量%以上。上限为95质量%左右。
B层中的气泡的形成例如可以通过在作为膜基材的聚酯膜中,细细地分散与聚酯树脂不相容的树脂,将其进行拉伸(例如双轴拉伸)来实现。
优选使B层混合含有与构成B层的聚酯树脂不相容的树脂(以下,有时称为不相容树脂)。通过含有不相容树脂,从而在拉伸时产生以不相容树脂为核的空洞,由于该空洞界面而发生光反射,因此优选。作为与聚酯树脂不相容的树脂,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适合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聚丙烯酸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丙烯腈树脂、聚苯硫醚树脂、氟树脂等。它们可以并用2种以上。
在上述不相容树脂中,特别优选为与聚酯树脂的临界表面张力差大,不易因为拉伸后的热处理而变形的树脂。具体而言,优选为聚烯烃系树脂。作为聚烯烃系树脂,可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树脂、环状聚烯烃树脂和它们的共聚物。
B层所含有的不相容树脂的优选含量相对于B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为5质量%以上25质量%以下。此外,从获得适当的反射界面数、膜强度方面考虑,优选B层中所含有的不相容树脂在由聚酯树脂形成的基质中以数均粒径为0.4μm以上3.0μm以下分散了。进一步不相容树脂的数均粒径优选为0.5μm以上1.5μm以下的范围。
这里所谓数均粒径,是指切出膜的宽度方向(TD)的截面,使用(株)日立制作所制扫描型电子显微镜(FE-SEM)S-2100A形来观测该截面的B层部分,求出观测到的100个粒子的面积,换算成正圆时的直径的平均值。
优选使B层中进一步含有有机粒子、无机粒子等粒子。作为这样的粒子,可举出与上述A层可以含有的粒子同样的粒子。在这些粒子中,从反射特性、隐蔽性、制造成本等观点出发,优选为波长400~700nm的可见光区域吸收少的碳酸钙、硫酸钡、二氧化钛的无机粒子。在本发明中,从膜的卷绕性、长时间的制膜稳定性、反射特性提高的观点出发,最优选为硫酸钡、二氧化钛。作为粒子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1~3μm的范围,通过使用这样的无机粒子,从而反射性、隐蔽性提高,因此优选。
关于B层中的无机粒子的含量,从确保良好的反射特性、隐蔽性这样的观点出发,相对于B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优选为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为1质量%以上。另一方面,如果这样的无机粒子的含量变多,则有反射片的透射黄色指数(YI)变高的倾向,因此无机粒子的上限的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5质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质量%以下。
B层优选进一步含有共聚聚酯。通过使B层含有共聚聚酯,从而即使在B层含有比较高浓度的无机粒子的情况下也可以稳定地制膜。共聚聚酯还具有作为B层中的不相容树脂的分散剂的作用。
作为这样的共聚聚酯,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间苯二甲酸的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与环己烷二甲醇的共聚物;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terephthalate)与聚四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polytetramethylene terephthalate)的共聚物等。本发明中,优选含有选自由这些共聚聚酯所组成的群中的至少2种。
关于白色膜为2层构成的情况下的各层的厚度比率,从维持高反射率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A层:B层=2:98~20:80的范围,进一步更优选为A层:B层=3:97~10:90的范围。
关于白色膜为3层构成的情况下的各层的厚度比率,从维持高反射率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A1层:B层:A2层=1:98:1~15:70:15的范围,进一步更优选为A1层:B层:A2层=2:96:2~10:80:10的范围。
关于基材膜的厚度,从确保高反射率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30μm以上,更优选为50μm以上,特别优选为100μm以上。关于厚度的上限,从谋求背光源单元的薄型化这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1,000μm以下,更优选为40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300μm以下。
基材膜可以使用市售的产品。例如,作为单层构成的白色膜,可举出“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20(东レ(株)制)、SY90、SY95(SKC制)等,作为2层构成的白色膜,可举出“テトロン(注册商标)”膜UXSP、UXJP(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制)等,作为3层构成的白色膜,可举出“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0L、E6SL、E6SR、E6SQ、E6Z、E80A、E85D(东レ(株)制)、“テトロン(注册商标)”膜UX、UXE、UXS7、UXQ1(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制)、Lumirex(注册商标)II(三菱树脂(株)制)等。此外,作为这些以外的构成的白色膜的例子,可举出Optilon(注册商标)ACR3000,ACR3020(デュポン(株)制)、“MCPET(注册商标)”(古河电机工业(株)制)。
[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单元]
本发明的反射膜适合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单元。作为背光源方式,通常采用边光型和直下型,本发明的反射膜对任一方式均可以适用。本发明的反射膜特别适合于边光型背光源方式。
边光型背光源方式是使导光板的侧端部所配置的光源的光经由导光板传输,对液晶层(画面)进行照射的方式,本发明的反射膜相对于导光板配置于液晶层的相反侧。此时,本发明的反射膜是以叠层有树脂层的面与导光板相对的方式配置。
这样的边光型背光源方式,如上述那样,由于导光板与反射膜接触,从而具有使导光板损伤这样的问题、由于导光板与反射膜的粘贴而导致的白点斑的问题,但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反射膜可以减轻这些问题。
此外,如上述那样,树脂层使用一直以来通常已知的低分子量(粘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下)的聚乙烯粒子时的特有的问题(由于热而污染导光板这样的问题)通过本发明的反射膜,即,使树脂层含有超高分子量(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而被抑制。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被这些实施例所限定。另外,以下示出本实施例中的测定方法、评价方法和材料。
[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1)粘均分子量
(1-1)聚烯烃粒子的粘均分子量
按照JIS K7367(1999),测定粘均分子量(Mv)。如果将特性粘度设为[η],则粘均分子量(Mv)由下式表示。
Mv=a×[η]b
(这里,a、b为系数,由溶剂、高分子的组成来决定)。另外,对于聚乙烯粒子(包含乙烯的均聚物和将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和聚丙烯粒子(包含丙烯的均聚物和将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按照以下的(1-2)、(1-3)来测定粘均分子量。
(1-2)聚乙烯粒子(包含乙烯的均聚物和将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的粘均分子量
按照JIS K7367-3(1999),测定特性粘度[η]和粘均分子量(Mv)。
在20mL的十氢化萘(包含二丁基羟基甲苯(BHT)1g/L)中加入聚乙烯粒子20mg,在150℃搅拌2小时使聚乙烯粒子溶解。将该溶液在135℃的恒温糟中,使用Cannon-Fenske粘度计(型号:SO),测定标线间的落下时间(ts)。另外,作为空白测定未溶解聚乙烯粒子的仅十氢化萘的落下时间(tb)。按照下式绘制聚乙烯粒子的比粘度(ηsp/C),求出外推至浓度0的特性粘度[η]。
(ηsp/C)=(ts/tb-1)/0.1
由该[η]按照下式,求出粘均分子量(Mv)。
Mv=(5.37×104)×[η]1.37
(1-3)聚丙烯粒子(包含丙烯的均聚物和将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的粘均分子量
与上述(1-2)同样地操作而求出特性粘度[η],按照下式求出粘均分子量(Mv)。
Mv=(8.88×104)×[η]1.25
(2)树脂层所含有的聚烯烃粒子的平均粒径
使用日本ミクロトーム研究所(株)制旋转式切片机,将反射膜以刀倾斜角度3°沿与膜平面垂直的方向切断。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株)日立制作所制S-3400N)(比50μm大的粒子为500倍,除此以外为1,000倍)观察所得的膜截面,由其截面照片,对树脂层所含有的粒子计测任意选择的30个粒子各自的最大长度,将它们进行了平均的值设为粒子的平均粒径。这里,粒子的最大长度是描绘出完全包围1个粒子的面积最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即,粒子与正方形或长方形的4边相接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在正方形的情况下将1边的长度设为粒子的最大长度,在长方形的情况下将长边的长度(长轴径)设为粒子的最大长度(即,将最长的定方向接线径设为粒子的最大长度)。
(3)树脂层的厚度
使用日本ミクロトーム研究所(株)制旋转式切片机,将反射膜以刀倾斜角度3°沿与膜平面垂直方向切断。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株)日立制作所制S-3400N)(500倍)观察所得的膜截面,测定5处不是树脂层表面可观察到粒子的部分,而是树脂层表面成为树脂的部分的厚度,将其平均值设为树脂层的厚度。
(4)耐热性评价之一(由热导致的变色)
将反射膜在温度60℃的气氛下加热500小时之后,在常温下放置1小时,目视评价反射膜的树脂层面的变色。
A:没有变色。
B:确认到变色。
(5)耐热性评价之二(由热导致的导光板的污染)
分解17英寸液晶电视(パナソニック(株)制,“VIERA(注册商标)”TH-L17F1),取出将LED作为光源的边光型背光源(设为背光源A)。背光源A的发光面的大小为37.5cm×21.2cm,对角的长度为43.1cm。进一步从背光源A取出光学膜3张、导光板(丙烯酸树脂板,3.5mm厚度,形成于导光板的凸部的高度12μm)和反射膜,将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反射膜裁切成与搭载的反射膜相同形状、大小。代替搭载的反射膜以裁切出的反射膜的树脂层的面朝向导光板侧的方式设置,以与分解前相同顺序和方向设置导光板和3张光学膜。
将这样分解和组装后的背光源A在温度80度的气氛下加热1小时之后,在常温下放置1小时,再次分解液晶电视,目视评价导光板的接触了反射膜的面的污染状态。
S:没有污染。
A:稍微确认到污染,但是为容许水平。
B:被污染。
(6-1)导光板的损伤(擦伤)的评价之一
以反射膜的树脂层的面接触将40英寸液晶电视(Samsung社制,PAVVUN40B7000WF)分解而得的导光板的设置有凸部的面侧的方式叠层后,在200gf/cm2(0.0196MPa)、100gf/cm2(0.0098MPa)和50gf/cm2(0.0049MPa)的荷重下以1m/分钟的线速度拉起反射膜,目视观察上述导光板的表面上产生的擦伤的程度,按照以下基准进行评价。
A级:在任一荷重下都观察不到损伤。
B级:在200gf/cm2的荷重下观察到损伤,但在100gf/cm2的荷重下、50gf/cm2的荷重下观察不到损伤。
C级:在200gf/cm2、100gf/cm2的荷重下观察到损伤,但在50gf/cm2的荷重下观察不到损伤。
D级:在50gf/cm2的荷重下观察到损伤。
(6-2)导光板的损伤(粒子刮落粉的转移污染)的评价之二
以反射膜的树脂层的面接触将40英寸液晶电视(Samsung社制,PAVVUN40B7000WF)分解而得的导光板的设置有凸部的面侧的方式叠层后,在200gf/cm2(0.0196MPa)的荷重下以1m/分钟的线速度拉起反射膜,目视观察在上述导光板的表面上反射膜所含有的粒子的刮落粉是否转移至导光板而使导光板污染,按照以下基准进行评价。
A:没有污染。
B:被污染。
(7)白点斑(反射膜与导光板的粘贴)的评价
分解52英寸液晶电视(ソニー社制,“BRAVIA(注册商标)”KDL-52EX700),取出将LED作为光源的边光型背光源。该背光源的发光面的大小为116cm×65.5cm,对角的长度为133.2cm。进一步从背光源取出光学膜3张、凹型导光板(丙烯酸树脂板,4mm厚度,凹部深度55μm)和反射膜,将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反射膜裁切成与搭载的反射膜相同形状、大小。代替搭载的反射膜以裁切出的反射膜的树脂层面朝向导光板侧的方式设置,以与分解前相同朝向和方向设置导光板和3张光学膜。
将该液晶电视点亮,目视观察白点斑。
S:未观察到白点。
A:稍微观察到白点,但是为容许水平。
B:明确地观察到白点。
(8)滑动性的评价
按照JIS K7125(1999年),使用东レ式滑动试验机(slip tester)200G-15C(MAKINO SEISAKUSHO制),测定反射膜的树脂层面与丙烯酸树脂板(住友化学(株)制的““スミペックス(注册商标)”E(透明)”厚度3mm)的动摩擦系数。
<测定条件>
荷重:200g
移动速度(拉伸速度):150mm/分钟
<评价>
按照以下基准评价分别测定3次动摩擦系数并进行了平均的值(平均动摩擦系数)。
S:平均动摩擦系数为0.3以下。
A:平均动摩擦系数大于0.3且为0.6以下。
B:平均动摩擦系数大于0.6。
(9)树脂层的涂布性的评价
目视观察基材膜上所涂布的树脂层,按照以下基准评价条纹状不均的发生程度。
S:未确认到条纹状不均。
A:确认到浅的条纹状不均。
B:明确地确认到条纹状不均。
(10)树脂层表面中的由粒子形成的凸部的确认
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株)日立制作所制S-3400N)(500倍),以相对于树脂层表面为30度的斜角观察反射膜的树脂层表面,确认凸部是否存在。
[树脂层所含有的粒子]
准备下述所示那样的各种粒子。粒子的形状除了后述的低分子量聚乙烯粒子2(不定形)以外都是球状。
<聚乙烯粒子(a);乙烯的均聚物>
三井化学(株)的“ミペロン(注册商标)”XM-220,粘均分子量200万
<聚乙烯粒子(b);乙烯的均聚物>
三井化学(株)的“ミペロン(注册商标)”XM-221U,粘均分子量200万
<聚乙烯粒子(c);乙烯的均聚物>
三井化学(株)的“ミペロン(注册商标)”PM-200,粘均分子量180万
<聚乙烯粒子(d);乙烯的均聚物>
三井化学(株)的“ミペロン(注册商标)”XM-330,粘均分子量200万
<聚乙烯粒子(e);乙烯的均聚物>
ヘキスト社的“ホスタレン(注册商标)”GUR4126,粘均分子量300万
<聚乙烯粒子(f);乙烯的均聚物>
チコナ社的商品名“GUR(注册商标)”4186,粘均分子量300万
<聚乙烯粒子(g);乙烯的均聚物>
チコナ社的商品名“GUR(注册商标)”2126,粘均分子量400万
<聚乙烯粒子(h);乙烯的均聚物>
上述各粒子按照以下方法来合成。
(固体状过渡金属催化剂成分的调制)
将无水氯化镁4.76g、2-乙基己醇23.2ml和癸烷25ml在120℃加热2小时制成均匀溶液,进一步添加苯甲酸乙酯0.9ml。将该均匀溶液冷却至-20℃,然后经1小时搅拌滴加在四氯化钛200ml中。滴加结束后,将该混合物经1个半小时升温至90℃,添加苯甲酸乙酯1.8ml,进一步在90℃在搅拌下保持2小时后,通过过滤来采集固体成分。接着,使该固体成分在四氯化钛200ml中再次润滑,在90℃加热2小时后,通过过滤采集固体成分。利用精制己烷进行充分洗涤直至在洗液中检测不到游离的钛化合物,获得固体状过渡金属催化剂成分。
(正式聚合)
在内容积2L的高压釜中装入精制癸烷1.0L、三异丁基铝1.0mmol和换算成钛原子为0.013mmol的上述固体状过渡金属催化剂成分。然后,升温直至60℃后开始供给乙烯,在65℃以维持总压力6.0kg/cm2G的方式经4小时供给乙烯。聚合结束后,降温、泄压,获得聚合物130g。所得的聚合物的粘均分子量为200万。
<聚乙烯粒子(i);乙烯的均聚物>
在上述聚乙烯粒子(h)的合成中,调整固体状过渡金属催化剂成分的装入量、乙烯供给时的总压力和乙烯的供给时间,获得粘均分子量为60万的聚乙烯粒子(i)。
<聚乙烯粒子(j);乙烯的均聚物>
在上述聚乙烯粒子(h)的合成中,调整固体状过渡金属催化剂成分的装入量、乙烯供给时的总压力和乙烯的供给时间,获得粘均分子量为120万的聚乙烯粒子(j)。
<聚乙烯粒子(k);乙烯的均聚物>
在上述聚乙烯粒子(h)的合成中,调整固体状过渡金属催化剂成分的装入量、乙烯供给时的总压力和乙烯的供给时间,获得粘均分子量为600万的聚乙烯粒子(k)。
<聚乙烯粒子(l);将乙烯作为主成分的共聚物>
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合成。
(固体状过渡金属催化剂成分的调制)
使无水氯化镁75g、癸烷280.3g和2-乙基己醇308.3g在温度130℃加热反应3小时制成均匀溶液后,在该溶液中添加2-异丁基-2-异丙基-1,3-二甲氧基丙烷22.2ml,进一步在温度100℃进行1小时搅拌混合。
将这样获得的均匀溶液冷却直至室温,然后将该均匀溶液30ml全部量在搅拌下经45分钟滴加装入到保持于-20℃的四氯化钛80ml中。装入结束后,将该混合液的温度经4.5小时升温至110℃,在相同温度在搅拌下保持2小时。2小时反应结束后,利用热过滤采集固体部,使该固体部利用100ml的四氯化钛再悬浮后,再次在温度110℃进行2小时加热反应。反应结束后,再次利用热过滤采集固体部,使用温度90℃的癸烷和己烷进行充分洗涤直至在洗液中检测不到游离的钛化合物。通过以上操作而调整的固体状过渡金属催化剂成分作为癸烷浆料保存。
(正式聚合)
在被充分地氮气置换了的内容量1升的聚合器中,在室温添加250ml的庚烷、三乙基铝2.0毫摩尔和以钛原子换算计0.045毫摩尔的固体状过渡金属催化剂成分,升温直至温度65℃,将乙烯供给至聚合器在压力0.8MPa聚合73分钟。然后,降低温度直至温度60℃进行泄压后,利用氮气吹扫体系内的乙烯。接着添加4-甲基-1-戊烯350ml,在温度60℃进行60分钟聚合。聚合结束后,从聚合器中取出聚合物粒子进行过滤后,利用己烷进行洗涤。所得的全部聚合物的收量为65.3g,由供给至反应体系的乙烯的累计量与全部聚合物的收量的关系算出的聚合物的组成以质量比计为聚乙烯;93质量%,聚-4-甲基-1-戊烯;7质量%。
所得的共聚物的粘均分子量为300万。
<聚丙烯粒子;丙烯的均聚物>
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合成。
(预聚合)
在内容量6升的带有搅拌机的反应器中投入正庚烷3升,将丙烯聚合用固体状钛催化剂成分30g、相对于固体状钛催化剂成分中的钛原子为10倍摩尔的比例的三甲基铝、以及相对于固体状钛催化剂成分中的钛原子为2倍摩尔的比例的2,6-二甲基-3,3-双(甲氧基甲基)庚烷进行供给。接下来,装入丙烯48N升,将槽内温度保持于15℃以下使丙烯完全反应,获得预聚合物。在其中添加异丁烷进行稀释直至预聚合固体成为1.6g/升,制成预聚合物浆料。
(正式聚合)
在容量600升的带有搅拌机的第1段反应器中装入液化丙烯单体110kg、由上述(1)获得的预聚合物浆料5升、三乙基铝0.14摩尔、二环戊基二甲氧基硅烷0.14摩尔和氢5N升,在温度70℃进行1小时聚合,获得聚丙烯粒子。该聚丙烯粒子的粘均分子量为160万。
<低分子量聚乙烯粒子1>
住友精化(株)制的“フロービーズ(注册商标)”LE-2080,粘均分子量10万以下
<低分子量聚乙烯粒子2>
住友精化(株)制的“フローセン(注册商标)”UF20,粘均分子量10万以下
<交联丙烯酸系粒子>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制的“テクポリマー(注册商标)”MBX-30
<交联丙烯酸系粒子>
积水化成品工业(株)制的“テクポリマー(注册商标)”SSX-104
<其它粒子>
东レ(株)制的SP10(尼龙12树脂粒子)。
[实施例1]
在白色膜(东レ(株)制“ルミラー(注册商标)”E6SQ)的一面使用棒式涂布机,以使树脂层厚度成为约3μm的方式,涂布下述树脂层涂布液,在100℃进行干燥将树脂层叠层,制作出反射膜。
<树脂层涂布液>
将含有苯并三唑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树脂((株)日本触媒制“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浓度40质量%溶液)70质量份、聚乙烯粒子a(三井化学(株)的“ミペロン(注册商标)”XM-220,粘均分子量200万)12质量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ポリウレタン工业(株)“コロネート(注册商标)”HL,浓度75质量%)2.7质量份、乙酸乙酯55质量份一边搅拌一边添加,调制出涂布液。
该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0质量%。此外,粒子相对于该涂布液所包含的总固体成分量100质量%的含有比率为28.6质量%,树脂的含有比率为66.7质量%。
[实施例2~13和比较例1~4]
将实施例1的树脂层涂布液中的聚乙烯粒子变更为表1所示的粒子,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出反射膜。另外,实施例4和6是以使树脂层厚度成为约6μm的方式进行涂布。
[实施例14]
变更为以下的树脂层涂布液,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出反射膜。
<树脂层涂布液>
将含有苯并三唑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树脂((株)日本触媒制“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浓度40质量%溶液)50质量份、聚乙烯粒子a(三井化学(株)的“ミペロン(注册商标)”XM-220,粘均分子量200万)20质量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ポリウレタン工业(株)“コロネート(注册商标)”HL,浓度75质量%)2.7质量份、乙酸乙酯67质量份一边搅拌一边添加,调制出涂布液。
该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0质量%。此外,粒子相对于该涂布液所包含的总固体成分量100质量%的含有比率为47.6质量%,树脂的含有比率为47.6质量%。
[实施例15]
变更为以下的树脂层涂布液,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出反射膜。
<树脂层涂布液>
将含有苯并三唑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树脂((株)日本触媒制“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浓度40质量%溶液)85质量份、聚乙烯粒子a(三井化学(株)的“ミペロン(注册商标)”XM-220,粘均分子量200万)6质量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ポリウレタン工业(株)“コロネート(注册商标)”HL,浓度75质量%)2.7质量份、乙酸乙酯46质量份一边搅拌一边添加,调制出涂布液。
该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0质量%。此外,粒子相对于该涂布液所包含的总固体成分量100质量%的含有比率为14.3质量%,树脂的含有比率为81.0质量%。
[实施例16]
变更为以下的树脂层涂布液,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出反射膜。
<树脂层涂布液>
将含有苯并三唑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树脂((株)日本触媒制“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浓度40质量%溶液)16质量份、聚乙烯粒子a(三井化学(株)的“ミペロン(注册商标)”XM-220,粘均分子量200万)33.6质量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ポリウレタン工业(株)“コロネート(注册商标)”HL,浓度75质量%)2.7质量份、乙酸乙酯87质量份一边搅拌一边添加,调制出涂布液。
该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0质量%。此外,粒子相对于该涂布液所包含的总固体成分量100质量%的含有比率为80.0质量%,树脂的含有比率为15.2质量%。
[实施例17]
变更为以下的树脂层涂布液,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出反射膜。
<树脂层涂布液>
将含有苯并三唑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树脂((株)日本触媒制“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浓度40质量%溶液)21.3质量份、聚乙烯粒子a(三井化学(株)的“ミペロン(注册商标)”XM-220,粘均分子量200万)31.5质量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ポリウレタン工业(株)“コロネート(注册商标)”HL,浓度75质量%)2.7质量份、乙酸乙酯84质量份一边搅拌一边添加,调制出涂布液。
该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0质量%。此外,粒子相对于该涂布液所包含的总固体成分量100质量%的含有比率为75.0质量%,树脂的含有比率为20.2质量%。
[实施例18]
变更为以下的树脂层涂布液,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出反射膜。
<树脂层涂布液>
将含有苯并三唑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树脂((株)日本触媒制“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浓度40质量%溶液)96.8质量份、聚乙烯粒子a(三井化学(株)的“ミペロン(注册商标)”XM-220,粘均分子量200万)1.3质量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ポリウレタン工业(株)“コロネート(注册商标)”HL,浓度75质量%)2.7质量份、乙酸乙酯39质量份一边搅拌一边添加,调制出涂布液。
该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0质量%。此外,粒子相对于该涂布液所包含的总固体成分量100质量%的含有比率为3.0质量%,树脂的含有比率为92.2质量%。
[实施例19]
变更为以下的树脂层涂布液,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出反射膜。
<树脂层涂布液>
将含有苯并三唑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树脂((株)日本触媒制“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浓度40质量%溶液)94.8质量份、聚乙烯粒子a(三井化学(株)的“ミペロン(注册商标)”)XM-220,粘均分子量200万)2.1质量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ポリウレタン工业(株)“コロネート(注册商标)”HL,浓度75质量%)2.7质量份、乙酸乙酯40质量份一边搅拌一边添加,调制出涂布液。
该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0质量%。此外,粒子相对于该涂布液所包含的总固体成分量100质量%的含有比率为5.0质量%,树脂的含有比率为90.3质量%。
[实施例20]
变更为以下的树脂层涂布液,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制作出反射膜。
<树脂层涂布液>
将含有苯并三唑的丙烯酸系共聚物树脂((株)日本触媒制“ハルスハイブリッド(注册商标)”UV-G720T浓度40质量%溶液)86.3质量份、聚乙烯粒子a(三井化学(株)的“ミペロン(注册商标)”XM-220,粘均分子量200万)3.4质量份、尼龙粒子(东レ(株)的SP10)2.1质量份、异氰酸酯系交联剂(日本ポリウレタン工业(株)“コロネート(注册商标)”HL,浓度75质量%)2.7质量份、乙酸乙酯45质量份一边搅拌一边添加,调制出涂布液。
该涂布液的固体成分浓度为30质量%。此外,聚乙烯粒子a相对于该涂布液所包含的总固体成分量100质量%的含有比率为8.1质量%,尼龙粒子的含有比率为5.0质量%,树脂的含有比率为82.2质量%。
[评价]
对于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制作的反射膜,进行上述测定和评价。将其结果示于表1、2中。另外,实施例和比较例都可确认到在树脂层表面存在由粒子形成的凸部。
[表1]
[表2]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耐热性-1(没有由热导致的变色)和耐热性-2(没有由热导致的导光板的污染)都良好,抑制了导光板的损伤和白点斑的产生。此外,本发明的实施例都是滑动性和涂布性良好。
另一方面,使用了低分子量(粘均分子量为10万以下)聚乙烯粒子的比较例1和比较例2中,耐热性-2(没有由热导致的导光板的污染)差。此外,比较例1和2由于滑动性差,因此由于与导光板的接触而粒子被刮去并转移至导光板,使导光板污染。此外,比较例1和2的涂布性差,有时产生条纹状不均。此外,比较例1和2的白点斑的评价差。
使用了交联丙烯酸系粒子的比较例3中,导光板的损伤差。
使用了交联丙烯酸系粒子的比较例4中,导光板的损伤差,此外,由于使用了平均粒径比较小的粒子,因此观察到产生白点斑。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膜可以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等的背光源,特别适合用于边光型背光源单元。
符号的说明
1 由树脂形成的皮膜
2 粒子(聚烯烃粒子)。

Claims (8)

1.一种反射膜,其特征在于,在基材膜的至少一面具有树脂层,所述树脂层含有粘均分子量为50万以上的聚烯烃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射膜,所述聚烯烃粒子为聚乙烯粒子和/或聚丙烯粒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反射膜,所述聚烯烃粒子的平均粒径r为5~10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3的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所述树脂层中的所述聚烯烃粒子的含量相对于树脂层的固体成分总量100质量%为3~75质量%。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所述聚烯烃粒子的平均粒径r与所述树脂层的厚度d的比率r/d为1.5以上,所述r和d的单位都为μm。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所述基材膜为至少内部具有气泡的白色膜。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所述基材膜为在内部含有气泡的膜层即B层的两面叠层有用于支持所述B层的膜层即A层的白色膜。
8.一种边光型背光源单元,所述边光型背光源单元是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反射膜以其叠层有树脂层的面与导光板相对的方式配置而成的。
CN201580025454.7A 2014-05-30 2015-05-20 反射膜及使用了该反射膜的边光型背光源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618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12066 2014-05-30
JP2014-112066 2014-05-30
PCT/JP2015/064424 WO2015182448A1 (ja) 2014-05-30 2015-05-20 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ッジライト型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61822A true CN106461822A (zh) 2017-02-22
CN106461822B CN106461822B (zh) 2019-12-13

Family

ID=546987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2545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461822B (zh) 2014-05-30 2015-05-20 反射膜及使用了该反射膜的边光型背光源单元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2) JP6232063B2 (zh)
KR (1) KR20170012219A (zh)
CN (1) CN106461822B (zh)
TW (1) TWI661936B (zh)
WO (1) WO20151824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822705B (zh) * 2017-11-08 2023-11-21 日商東洋紡股份有限公司 聚乙烯系樹脂膜
JP7445145B2 (ja) 2021-10-15 2024-03-07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面状光源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2208A (ja) * 1995-01-27 1996-10-11 Mitsui Toatsu Chem Inc 光反射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反射装置
JP2006023342A (ja) * 2004-07-06 2006-01-26 Seiko Instruments Inc 投影用スクリー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投影システム
JP2006051792A (ja) * 2004-07-13 2006-02-23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筆記ボード/反射型スクリーン両用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兼用ボード
JP2006243453A (ja) * 2005-03-04 2006-09-14 Toray Ind Inc スクリーン
JP2007176999A (ja) * 2005-12-27 2007-07-12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反射フィルム及び該反射フィルムを備えた反射板
CN101809468A (zh) * 2007-09-28 2010-08-18 东丽株式会社 白色膜以及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JP2011137060A (ja) * 2009-12-28 2011-07-14 Sumika Styron Polycarbonate Ltd 光反射性に優れた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成形品
JP2013205599A (ja) * 2012-03-28 2013-10-07 Panasonic Corp 映写用スクリー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ホワイトボード装置
CN103443529A (zh) * 2011-03-29 2013-12-11 东丽株式会社 边光型背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12252B2 (ja) 2001-09-19 2011-06-29 恵和株式会社 反射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4050564B2 (ja) * 2002-07-23 2008-02-20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異方性光散乱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8512719A (ja) 2004-09-13 2008-04-24 エスケーシー ハース ディスプレイ フィルムズ カンパニー,リミテッド 反射シートおよびこれを採用した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6083230A (ja) * 2004-09-14 2006-03-30 Mitsubishi Engineering Plastics Corp 芳香族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体
EP2034236A4 (en) 2006-06-23 2009-12-09 Toray Industries WHITE REFEXION FILM
JP5391617B2 (ja) * 2007-09-28 2014-01-15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JP5255298B2 (ja) * 2008-01-30 2013-08-07 帝人株式会社 多孔膜と金属薄板との積層反射シート
JP5388505B2 (ja) 2008-08-18 2014-01-15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用反射フィルム
JP2010044238A (ja) 2008-08-13 2010-02-25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液晶表示装置用反射フィルム
JP5635229B2 (ja) 2008-10-01 2014-12-03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用反射フィルム
JP5564808B2 (ja) * 2009-03-24 2014-08-06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反射フィルム
KR20170109696A (ko) * 2010-02-24 2017-09-29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엣지 라이트형 백라이트용 백색 반사 필름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백라이트
JP5744484B2 (ja) 2010-11-15 2015-07-08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フィルム
JP5739178B2 (ja) 2011-01-31 2015-06-24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フィルム
US20130314796A1 (en) * 2011-02-21 2013-11-28 Kazutoshi Hitomi Light reflection plat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62208A (ja) * 1995-01-27 1996-10-11 Mitsui Toatsu Chem Inc 光反射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反射装置
JP2006023342A (ja) * 2004-07-06 2006-01-26 Seiko Instruments Inc 投影用スクリー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投影システム
JP2006051792A (ja) * 2004-07-13 2006-02-23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筆記ボード/反射型スクリーン両用フィルム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兼用ボード
JP2006243453A (ja) * 2005-03-04 2006-09-14 Toray Ind Inc スクリーン
JP2007176999A (ja) * 2005-12-27 2007-07-12 Mitsubishi Plastics Ind Ltd 脂肪族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反射フィルム及び該反射フィルムを備えた反射板
CN101809468A (zh) * 2007-09-28 2010-08-18 东丽株式会社 白色膜以及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JP2011137060A (ja) * 2009-12-28 2011-07-14 Sumika Styron Polycarbonate Ltd 光反射性に優れた難燃性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成形品
CN103443529A (zh) * 2011-03-29 2013-12-11 东丽株式会社 边光型背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及使用其的液晶显示器用背光源
JP2013205599A (ja) * 2012-03-28 2013-10-07 Panasonic Corp 映写用スクリー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ホワイトボー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61936B (zh) 2019-06-11
CN106461822B (zh) 2019-12-13
JP6226024B2 (ja) 2017-11-08
JPWO2015182448A1 (ja) 2017-04-20
KR20170012219A (ko) 2017-02-02
JP2016180991A (ja) 2016-10-13
TW201545879A (zh) 2015-12-16
JP6232063B2 (ja) 2017-11-15
WO2015182448A1 (ja) 2015-1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05841B (zh) 白色聚酯薄膜和反射片
CN106094091B (zh) 偏光板和偏振片保护膜
CN102713692B (zh) 侧光型背光源用白色反射膜和使用该白色反射膜的背光源
CN103842854B (zh) 水分散组合物以及使用该水分散组合物的光学膜
CN102597861A (zh) 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用光学部件组合
WO2008010533A1 (en) Metal oxide nanoparticl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KR102233864B1 (ko) 코팅 조성물 및 이로부터 얻어지는 도막, 다층 구조체 및 다층 구조체의 제조 방법
CN101542325A (zh) 白色反射膜
CN108349228A (zh) 层叠聚酯薄膜
JP7205815B2 (ja)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CN106461822A (zh) 反射膜及使用了该反射膜的边光型背光源单元
WO2020188872A1 (ja) 粘着剤層付偏光フィルム、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288607B2 (ja) 光拡散性フィルム
CN103777261B (zh) 一种反射膜
KR20130107075A (ko) 변색 대비효과가 우수한 자기변색 필름
CN106661254B (zh) 聚酯膜
CN102292658B (zh) 光漫射膜及具备该光漫射膜的装置
KR20200001086A (ko) 반사 방지 필름,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003457B (zh) 光学膜的制造方法
CN107615109A (zh) 白色反射膜
JP2020160427A (ja) 粘着剤層付偏光フィルム、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6133560A (zh) 层叠膜
JP5496386B2 (ja) 光拡散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10161610A (zh) 偏光板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20160428A (ja) 粘着剤層付偏光フィルム、画像表示パネル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13

Termination date: 202105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