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8122A - 车身部件 - Google Patents

车身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8122A
CN106458122A CN201580031753.1A CN201580031753A CN106458122A CN 106458122 A CN106458122 A CN 106458122A CN 201580031753 A CN201580031753 A CN 201580031753A CN 106458122 A CN106458122 A CN 1064581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slit
parts
car body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175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58122B (zh
Inventor
增尾俊二
石亩祐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Takao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Takao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Takao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Takao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6458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81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581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81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7/0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 F16B7/18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using screw-thread elements
    • F16B7/182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using screw-thread elements for coaxial connections of two rods or tub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23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56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truck collisions, e.g. bumpers; Arrangements on high-riding vehicles, e.g. lorries, for preventing vehicles or objects from running thereund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in which the main member is plate-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7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for side imp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62D25/025Side sil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7/00Connections of rods or tubes, e.g. of non-circular section, mutually, including resilient connections
    • F16B7/04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 F16B7/0406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for rods or tubes being coaxial
    • F16B7/0413Clamping or clipping connections for rods or tubes being coaxial for tubes using the innerside thereof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抑制用于加强的部件的数量增加或制造工序的增加等能够解决与以往提出的技术有关的问题的车身部件。保险杠加强件(10)具有由横剖面为大致U字状的槽形钢形成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将两部件(11、21)的端部彼此连接而构成。在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各自的连接部(13、23),沿着两部件(11、21)的排列方向设有狭缝(31、41)。而且,在该狭缝(31、41)的上下两侧,以两部件(11、21)彼此交错地重合的状态将两部件(11、21)连接。

Description

车身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等车辆上的车身部件。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作为构成其车身的车身部件,例如使用骨架部件或加强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骨架部件是成为车身的骨架的部件,加强部件是为了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振动抑制、噪音抑制、碰撞时的变形抑制对骨架的强度进行加强的部件。
车身部件即使是相同的部件,根据车辆的种类或尺寸其大小也不同。其中,还大量包含长度较长的部件。在这种较长的车身部件的情况下,从制造容易度的观点出发,如图17所示,提出了将车身部件120沿其长度方向分割而分成多个部件,将这些多个部件连接而构成车身部件120。在图示的状态中,通过将第一部件121与第二部件122连接,构成一个车身部件120。
该第一部件121与第二部件122的连接通常是将两部件121、122的端部彼此以对接的方式接合并将该接合部分焊接。但是,仅通过由焊接实现的接合,在该接合部分中不能确保充分的强度。因此,提出了通过在两部件121、122的接合部分另外设置加强部件123来确保其强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121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的将部件121、122的端部彼此对接并焊接的连接结构中,在焊接时,为了进行用于对部件的端部彼此接合的状态进行保持的位置对准,需要大型的夹具。另外,由于另外需要用于确保强度的加强部件123,所以相应地部件数量增加,且还需要用于安装该加强部件的工序,产生导致制造工序增加这样的各种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用于加强的部件的数量增加或制造工序的增加等能够解决与以往提出的技术有关的问题的车身部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身部件,其具备由板材形成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并且构成为通过将两部件的端部彼此连接而向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排列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侧端部设有在其端缘开放的狭缝,在所述狭缝的两侧,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侧端部和所述第二部件的连接侧端部交错地重合。
根据第一技术方案,在构成车身部件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连接部分,在第一部件的前后第二部件交错重合,因此板材被双重化。由此,该连接部分的强度得以确保,不需要另外安装用于确保强度的加强部件。其结果,能够抑制用于加强强度的部件数量的增加、及用于安装该加强部件的工序的增加。
另外,与仅单纯地将端面彼此对接的现有技术、或者仅单纯地将板部彼此重合的技术不同,只要不对两部件作用向拉开的方向的力,就能够保持连接状态,因此,能够确保连接部分的稳定性。由此,不需要用于固定两部件的连接状态的焊接或螺栓固定等,可以抑制制造工序的增加及制造成本的增大。另外,即使对两部件的连接部分实施焊接或螺栓固定等的情况下,也不需要用于保持两部件的连接状态的大型的夹具,能够抑制制造工序的增加及制造成本的增大。
第二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连接侧端部,夹着所述狭缝的一侧向内侧后退,从而在该向内侧后退的一侧与夹着所述狭缝的另一侧之间设有台阶。
根据第二技术方案,通过在所述狭缝的两侧设置台阶,能够以在位于该狭缝的两侧的板部之间插入所述第二部件的方式将两部件连接,因此,具有容易进行两部件的连接作业的优点。
第三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中,所述狭缝以沿着所述排列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
根据第三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狭缝沿着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排列方向设置,所以可以使两部件沿着其排列方向移动的同时进行连接,在这一点上也具有容易进行两部件的连接作业的优点。
第四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三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连接侧端部,在其端缘开放的狭缝沿着所述排列方向设置,并且该狭缝与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狭缝重叠地设置,而且,向内侧后退的一侧是与所述第一部件不同的侧,在该向内侧后退的一侧与夹着所述狭缝的另一侧之间设有台阶。
根据第四技术方案,不仅所述第一部件而且所述第二部件上也设有沿着排列方向的狭缝和其两侧的台阶。因此,可以利用设于两部件上的高低相反的台阶的同时使狭缝彼此重叠,如此使两部件向排列方向移动的同时进行连接。由此,可以进一步提高两部件的连接作业的作业性。
第五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相同的板厚,所述台阶与所述板厚大致相同。
根据第五技术方案,由于所述台阶设定为与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板厚相同,所以可以在两部件交错地重合的状态下使两部件面接触。由此,与两部件之间形成有间隙的情况相比,相对于作用于一部件的力,另一部件以面来承受该力,能够提高强度加强的程度。
第六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四或第五技术方案中,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上的所述狭缝设于与所述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
根据第六技术方案,在所述第二部件上也设有狭缝和台阶,且所述狭缝的位置设于与所述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因此,在连接侧端部,通过将第一部件翻转,第一部件成为第二部件。因此,如果在连接侧端部以外的部分通过翻转也成为相同的结构,则可以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为通用部件。由此,不需要分别另外制造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以有助于抑制制造成本。
第七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四~第六技术方案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各连接侧端部,将位于所述狭缝的两侧的板部中的一个板部设为与各部件的板部形成同一平面的第一平板部,将另一板部设为维持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平行状态的同时折弯而与该第一平板部之间形成所述台阶的第二平板部。
根据第七技术方案,所述狭缝的两侧存在与各部件的板部形成同一平面的第一平板部和折弯形成的第二平板部,利用这两平板部形成台阶。该情况下,第二平板部可以通过实施冲压加工等而容易地形成。另外,通过以使第二平板部与另一部件的第一平板部重合的方式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连接,利用两部件的第一平板部形成同一平面。由此,能够抑制在连接部分产生凹凸。
第八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平板部两者的端缘彼此接触。
根据第八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第一部件的第二平板部与所述第二部件的第二平板部两者的端缘彼此接触,因此,在将两部件连接时,该端缘彼此也接触的同时进行连接。该连接时端缘彼此的接触用作使两部件沿其排列方向移动并进行连接时的导向,可以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
第九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在第七或第八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各自的横剖面形成为槽形,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具有沿着与所述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底板部和从该底板部的两端向侧部延伸的一对侧板部,在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各连接侧端部,在各自的所述底板部设有所述狭缝、所述第一平板部及所述第二平板部,所述一对侧板部中的与所述第二平板部连接的侧板部折弯成配置于错位到另一侧板部侧的位置。
根据第九技术方案,在将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连接时,在所述第一平板部及与其连接的侧板部的内侧插入所述第二平板部和与其连接的侧板部。该情况下,在第一部件及第二部件形成为槽形的情况下,成为在底面部两部件交错地重合,且侧板部彼此也重合的状态。由此,可以适当实现两部件的连接部分双重化使强度得以确保,且可以稳定地保持连接状态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加强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分解进行表示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的主视图。
图4是连接部的剖视图,图4(a)表示第一部件的连接部的剖面(图2的A-A剖面),图4(b)表示第二部件的连接部的剖面(图2的B-B剖面)。
图5是表示使第一部件翻转而成为第二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连接的状况的立体图,图6(a)表示连接中途的状态,图6(b)表示连接完成的状态。
图7是图6(b)的C-C剖视图。
图8是说明能够制造各种长度的保险杠加强件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连接部分的其他例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连接部分的其他例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连接部分的其他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车身部件的其他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车身部件的其他例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车身部件的其他例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车身部件的其他例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车身部件的其他例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车身部件的以往的连接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以汽车等车辆中的骨架部件即保险杠加强件中采用了本发明的情况为例。
图1是表示保险杠加强件10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参照该图1说明保险杠加强件10的整体像。保险杠加强件10是形成为长条状的车身部件,图1中示出了以其长边方向中央部为中心的一部分。在图1图示的长边方向中央部,保险杠加强件10呈一直线状。此外,实际的保险杠加强件10与图1图示的保险杠加强件10相比,以其两端部进一步向其长边方向延伸的状态而构成。
如图1所示,保险杠加强件10由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这两个部件构成。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均形成为长条状。两部件11、21各自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彼此连接,由此构成一个保险杠加强件10。在该保险杠加强件10中,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21的连接部分S存在于保险杠加强件10的长边方向中央部。
构成保险杠加强件10的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均具有主体部12、22、以及与另一部件连接的连接部13、23。另外,两部件11、21均形成为长条状,并且由横剖面呈大致U字状的槽形钢构成。该槽形形状的尺寸在两部件11、21中均相同。
第一部件11的主体部12具有作为底板部的腹板14、以及从该腹板14的两端向侧部延伸且夹着腹板14对置的作为一对侧板部的凸缘15、16。此外,图1中,同图中的下侧的凸缘16处于隐藏的状态。连接部13设于主体部12的端部中的与第二部件21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并与第二部件21的连接部23一同构成连接部分S。
第二部件21的主体部22与上述第一部件11的主体部12同样,具有作为底板部的腹板24、以及作为一对侧板部的凸缘25、26。第二部件21的连接部23设于主体部22中的与第一部件11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并与第一部件11的连接部13一同构成连接部分S。
接着,参照图2~图4详细说明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中的各连接部13、23的结构。图2是将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21分解进行表示的立体分解图,表示各部件11、21的连接部13、23的结构。图3是图2的主视图。图4是连接部13、23的剖视图,图4(a)表示第一部件11的连接部13的剖面(图2的A-A剖面),图4(b)表示第二部件21的连接部23的剖面(图2的B-B剖面)。
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以下,以图2中图示的状态为基准,确定上下、左右、进深的各方向。其中,左右方向为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21的排列方向,上下方向为与该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
如图2所示,在第一部件11的连接侧端部,沿着长边方向(左右方向)在腹板14上形成有在腹板14的端缘开放的狭缝31。由于该狭缝31,腹板14在与上述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下方向)分割成两个。狭缝31设于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成为被该狭缝31分割的状态的第一部件11的连接侧端部成为上述连接部13。
如图3所示,狭缝31设于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狭缝31的上下两个端缘中,下缘31a位于主体部12的上下宽度L1的大致中央。即,主体部12的下端缘至狭缝31的下缘31a的长度L2为主体部12的上下宽度L1的1/2的长度。另一方面,形成狭缝31的上缘31b位于比主体部12的上下宽度L1的中央靠上侧的位置。即,主体部12的上端缘至狭缝31的上缘31b的长度L3为比主体部12的上下宽度L1的1/2短的长度。
返回图2继续说明。如上所述,腹板14分割成上下两个,由此连接部13具有位于狭缝31的上侧的上侧连接部32以及位于下侧的下侧连接部33。上侧连接部32通过位于狭缝31的上侧的上侧腹板14a和上侧凸缘15a形成为大致L字状。另一方面,下侧连接部33通过位于狭缝31的下侧的下侧腹板14b和下侧凸缘16a(参照图4(a))形成为大致L字状。
对于上侧连接部32的上侧腹板14a及上侧凸缘15a,主体部12的腹板14及上侧凸缘15保持原样地延长,这两者在同一平面。相对于此,在下侧连接部33,下侧腹板14b及下侧凸缘16a成为维持与主体部12的腹板14及凸缘16平行状态的同时后退到比主体部12的腹板14及凸缘16更靠内侧的状态。由此,下侧凸缘16a配置于错位到上侧凸缘15a侧的位置。
而且,通过这种后退,如图4所示,在上侧连接部32与下侧连接部33之间形成有台阶34。该台阶34的尺寸D1(即,后退量)设定为与板厚D2大致相同。此外,上侧腹板14a相当于第一平板部,下侧腹板14b相当于第二平板部。
上述下侧连接部33如下形成。即,在主体部12的连接侧端部,沿着左右方向形成狭缝31。对于这种形成,可以采用冲压加工或激光加工等适当的方法。接着,以与狭缝31的开放端缘相反的端部侧为基端,通过冲压加工等适当的方法将该基端部折弯成大致钩状,同时使下侧腹板14b及下侧凸缘16a向内侧后退。由此,相较于上侧连接部32,下侧连接部33向内侧后退,在两者之间形成在板厚方向上处于不同位置的台阶34。
接着,对第二部件21的连接部23进行说明。此外,关于具有与第一部件11的连接部13相同的结构的部分简化说明。
如图2所示,在第二部件21的连接侧端部,也沿着主体部22的左右方向在腹板24的上下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狭缝41,由于该狭缝41,腹板24分割成上下两个。狭缝41的左右长度设定为与第一部件11的狭缝31相同。成为被该狭缝41分割的状态的第二部件21的连接侧端部成为上述连接部23。
如图3所示,狭缝41设于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狭缝41的上下两个端缘中,上缘41a位于主体部22的上下宽度L1的大致中央。即,主体部22的上端缘至狭缝31的上缘41a的长度L4为主体部22的上下宽度L1的1/2的长度。另一方面,形成狭缝41的下缘41b位于比主体部22的上下宽度L1的中央靠下侧的位置。即,主体部22的下端缘至狭缝41的下缘41b的长度L5为比主体部22的上下宽度L1的1/2短的长度。此外,第二部件21上的狭缝41的切口宽度W2设定为与上述第一部件11上的狭缝31的切口宽度W1相同。
返回图2,由于腹板24上下分割,连接部23具有位于狭缝41的上侧的上侧连接部42和位于下侧的下侧连接部43。上侧连接部42通过位于狭缝41的上侧的上侧腹板24a和上侧凸缘25a形成为大致L字状。另一方面,下侧连接部43通过位于狭缝41的下侧的下侧腹板24b和下侧凸缘26a(参照图4(b))形成为大致L字状。
第二部件21中,关于其上侧连接部42及下侧连接部43,与上述第一部件11的上侧连接部32及下侧连接部33相比,向内侧后退的部分上下颠倒。即,上侧连接部42向内侧后退,另一方面,对于下侧连接部43,主体部22保持原样地延长。
因此,在上侧连接部42,上侧腹板24a及上侧凸缘25a成为维持与主体部22的腹板24及凸缘25平行的状态的同时后退到比主体部22的腹板24及凸缘25更靠内侧的状态。由此,上侧凸缘25a配置于错位到下侧凸缘26a侧的位置。而且,下侧连接部43上的下侧腹板24b及下侧凸缘26a与主体部22的腹板24及上侧凸缘26处于同一平面。
如图4所示,由于该上侧连接部42的后退,在上侧连接部42与下侧连接部43之间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处于不同位置的台阶44。该台阶44与上述第一部件11的台阶34相比高低相反,其尺寸D3(即后退量)设定为与板厚D2大致相同。此外,上侧腹板24a相当于第二平板部,下侧腹板24b相当于第一平板部。
上述上侧连接部42也通过与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相同的方法形成。即,在腹板24上形成狭缝41后,将基端部折弯成大致钩状,同时使上侧腹板24a及上侧凸缘25a向内侧后退。由此,相较于下侧连接部43,上侧连接部42后退,而在两者之间形成台阶44。
在此,再次确认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的尺寸。
首先,任一主体部12、22均为同一形状且同一尺寸(参照图2、图3)。另外,关于形成于各连接部13、23的狭缝31、41,其长度及切口宽度W1、W2也相同(参照图3)。进而,各连接部13、23上的台阶34、44的尺寸(后退量)D1、D3也相同(参照图4)。
而且,第一部件11的连接部13中主体部12的下端缘至狭缝31的下缘31a的长度L2、与第二部件21的连接部23中主体部22的上端缘至狭缝41的上缘41a的长度L4为大致相同的长度。即,均为主体部12、22的上下宽度L1的大致一半。因此,如图3所示,如果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配置在上下相同的位置,则第一部件11的狭缝31的下缘31a和第二部件21的狭缝41的上缘41a将配置于大致同一直线上。
于是,如果是本实施方式这种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则通过将第一部件11翻转180度,第一部件11成为第二部件21的结构。图5是表示其状况、即第一部件11翻转由此成为第二部件21的立体图。因此,不需要与第一部件11分别制造第二部件21,只要制造第一部件11,即可同时制造第二部件21。
此外,保险杠加强件10在将其长边方向设为左右方向时,在其正面观察具有左右对称的结构。至此的说明中,关于与主体部12、22的连接部13、23相反侧的端部,省略其说明,但由于以这种方式保险杠加强件10具有左右对称的结构,所以通过翻转第一部件11,能够形成第二部件21。
接下来,参照图6及图7说明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21的连接方法。图6是表示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连接的状况的立体图,图6(a)表示连接中途的中途,图6(b)表示连接完成的状态。图7是图6(b)的C-C剖视图。
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21的连接如下进行。首先,如之前的图2所示,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设为其长边方向一致,且槽形的朝向也一致的、各连接部13、23彼此对置的状态。
然后,以向第一部件11的上侧连接部32的内侧插入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向第二部件21的下侧连接部43的内侧插入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的方式,使两部件11、21滑动并进行连结。由此,如图6(a)所示,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与第一部件11的上侧连接部32的内侧重合,第二部件21的下侧连接部43与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的外侧重合,如此,两部件11、21进行连接。此时,两部件11、21各狭缝31、41成为重叠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的板厚D2相同,被插入的一侧的部位(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及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成为后退与该板厚D2相同量的结构(参照图4)。因此,如图7所示,第一部件11的上侧连接部32与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之间、第二部件21的下侧连接部43与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之间均面接触的同时重合。
另外,第一部件11的狭缝31的下缘31a和第二部件21的狭缝41的上缘41a配置于大致同一直线(参照图3)。第一部件11的狭缝31的下缘31a也是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的上缘,第二部件21的狭缝41的上缘41a也是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的下缘。因此,如图7所示,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的上缘与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的下缘接触的同时重合。
之后,使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21之间的连接进一步进行时,如图6(b)所示,第一部件11的上侧连接部32其前端部与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的基端部分抵接。另外,第二部件21的下侧连接部43其前端部与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的基端部分抵接。由此,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21之间的连接完成,成为由两部件11、21构成的一个保险杠加强件10(参照图1)。
通过这种连接方法进行连接的结果是,在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21连接的连接部分S具有如下的特征性结构。
第一,如图6(b)及图7所示,以狭缝31、41为界,在其上下两侧,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成为在前后交错重合的状态。即,在以第一部件11或第二部件21为基准的情况下,在该部件的前后,另一部件为重合地交错的状态。更详细而言,在狭缝31、41靠上方,第二部件21的上侧腹板24a与第一部件11的上侧腹板14a的后侧重合,另一方面,在狭缝31、41的下方,第二部件21的下侧腹板24b与第一部件11的下侧腹板14b的前侧重合。
第二,如图7所示,第一部件11的上侧连接部32与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之间、第二部件21的下侧连接部43与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之间均以面接触的状态重合。即,第一部件11上的上侧连接部32的上侧腹板14a及上侧凸缘15a与第二部件21上的上侧连接部42的上侧腹板24a及上侧凸缘25a面接触并重合。另外,第一部件11上的下侧连接部33的下侧腹板14b及下侧凸缘16a与第二部件21上的下侧连接部43的下侧腹板24b及下侧凸缘26a面接触并重合。这是因为,在该结构中,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的板厚D2相同,被插入的一侧的部位(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及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形成后退与其板厚D2相同的量的结构(参照图4)。
第三,如图6(b)及图7所示,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的上缘(狭缝31的下缘31a)与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的下缘(狭缝41的上缘41a)成为接触的状态。这是因为,第一部件11的狭缝31的下缘31a和第二部件21的狭缝41的上缘41a配置于大致同一直线上(参照图3),第一部件11的狭缝31的下缘31a也是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的上缘,第二部件21的狭缝41的上缘41a也是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的下缘。
第四,如图6(b)所示,通过第一部件11的狭缝31及第二部件21的狭缝41,在连接部分S的前面形成有两狭缝31、41的切口宽度W1、W2累加得到的尺寸(W1+W2)的间隙。
第五,如图7所示,第一部件11上的上侧连接部32的上侧腹板14a与第二部件21上的下侧连接部43的下侧腹板24b处于同一平面,这样,主体部12、22的腹板14、24均处于同一平面。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保险杠加强件10由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构成,两部件11、21的连接部分S具有上述连接结构。根据具有这种连接结构的保险杠加强件10,获得以下优异的效果。
在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21的连接部分S,成为在设于腹板14、24上的狭缝31、41的两侧,在一个部件的前后交错重合另一部件的状态。另外,在凸缘15、16、25、26,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21也重合。因此,在连接部分S,成为板材双重化的状态,强度得以确保。由此,不需要如图17所示的以往的车身部件120那样,另外安装用于确保强度的加强部件123。其结果,能够抑制用于加强强度的部件数量的增加、或用于安装该加强部件123的工序的增加。
另外,根据该结构,与仅将端面彼此对接的以往技术或仅单纯将板材重合的结构不同,连接部分S处的结构稳定,只要不对两部件11、21作用向拉开的方向的力,即可保持连接状态。因此,不再需要固定两部件11、21的连接状态的焊接等,能够抑制制造工序的增加或制造成本的增大。即使对连接部分S实施焊接等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地保持连接部分S,因此,不需要用于保持两部件11、21的连接状态的大型夹具,能够抑制制造工序的增加及制造成本的增大。
在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上形成有沿着两部件11、21的长边方向的狭缝31、41,且在狭缝31、41的两侧设有台阶34、44。而且,各台阶34、44的高低相反。因此,可以利用这些狭缝31、41及台阶34、44使狭缝31、41彼此重合,同时使两部件11、21向其排列方向移动而进行连接,两部件11、21的连接作业的作业性提高。
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及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的后退量设定为与板厚D2相同。因此,如图7所示,在连接部分S,两部件11、21的上侧连接部32、42与下侧连接部33、43彼此成为面接触的状态。由此,相对于作用于第一部件11的力,第二部件21以面来承受,因此能够提高强度加强的程度。
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及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均通过利用狭缝31、41将腹板14、24分割后使腹板14、24向内侧后退而形成。因此,只要实施冲压加工或激光加工等,就可以容易地形成它们。
第一部件11的上侧连接部32或第二部件21的下侧连接部43为主体部12、22延长而成的结构,使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及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向内侧后退,使它们重合。由此,连接部分S的外侧与主体部12、22形成同一平面,能够抑制在连接部分S产生凹凸。
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的各狭缝31、41均设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其左右长度、切口宽度W1、W2相同,且台阶34、44的尺寸D1、D3也相同。而且,在将两部件11、21配置于上下相同的位置的情况下,以使狭缝31的下缘31a与狭缝41的上缘41a配置于大致同一直线上的方式进行设定。因此,只要将第一部件11翻转,就能够形成第二部件21,不需要与第一部件11分别制造第二部件21,可以有助于制造成本的抑制。
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的上缘(狭缝31的下缘31a)与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的下缘(狭缝41的上缘41a)为接触的状态,在进行两部件11、21的连接时,这些端缘彼此也一边接触一边连接。由此,这种接触用作使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沿其排列方向移动而进行连接时的导向,可以容易地进行连接作业。另外,在需要通过焊接进行固定的情况下,只要将该接触部分焊接,就可以稳定焊接品质。
另外,对于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各自的连接部13、23,可以不与具有特定的长边方向长度的保险杠加强件10相符地个别地进行设定,而以能够制造具有各种长边方向长度的保险杠加强件10的方式,使其具有通用性。
参照图8对这一点进行说明。图8是说明可以制造各种长度的保险杠加强件10的说明图。
如图8(a)所示,预先准备使各连接部13、23的长边方向长度较长的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如果直接利用该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将两部件11、21连接,则如图8(b)所示,可以得到连接部分S较长,且总体尺寸也较长的保险杠加强件10。
而且,在制造比图8(b)所示的保险杠加强件短的尺寸的保险杠加强件10时,可以利用上述第一部件11及上述第二部件21。该情况下,如图8(c)及图8(d)所示,用与所希望的保险杠加强件10的长度相符地设定的适当的剖切线CUT切断连接部13、23。通过将该切断后的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连接,如图8(e)所示,可以得到长边方向的长度较短的保险杠加强件10。
保险杠加强件10在其两端部向后方弯曲,或者采用用于与其他骨架部件等连接的各种结构。因此,在该两端部调整长度变得困难。在这一点上,如果设为能够利用成为长边方向中央部侧的各连接部13、23进行长度调整的结构,则具有容易进行该长度调整的优点。
[其他实施方式]
(1)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保险杠加强件10的长边方向形成一直线状的结构,但也可以为弯曲的结构。该情况下,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被设定为相同的曲率。
(2)上述实施方式中,保险杠加强件10由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构成,但也可以将3个以上的部件连接而构成。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分S设于保险杠加强件10的长边方向中央部,但设置连接部分S的位置不限定于此,可以设于任意的位置。如上所述,如果具有由于在连接部分S中在前后板材重合以加强强度的部位施加大的载荷而需要这样的加强的部位,则也可以在此设置连接部分S。
(3)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采用用于固定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21的连接状态的结构,但也可以进一步进行焊接、或者使用螺栓类或铆钉等来固定连接状态。例如,在连接部13、23,可以采用使用螺栓类或铆钉等固定重合的腹板14、24或凸缘15、16、25、26、或者焊接连接部13、23的前端部或狭缝31、41等结构。
(4)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使第一部件11上的下侧连接部33、及第二部件21上的上侧连接部42后退板厚D2的结构,但也可以使第一部件11上的下侧连接部33、及第二部件21上的上侧连接部42后退比板厚D2大。由此,如图9(a)所示,在第一部件11的上侧连接部32与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之间、及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与第二部件21的下侧连接部43之间形成空隙K1。利用该空隙K1可以吸收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制造时的精度的偏差。因此,在该部分不需要高精度的加工,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5)也可以采用变更了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的各狭缝31、41的结构的结构。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狭缝31、41的切口宽度W1、W2设为相同的尺寸,但也可以将W1、W2设定为不同的尺寸。只要连接部13、23被狭缝31、41上下分割并且设有台阶34、44,则切口宽度W1、W2也可以为零。
另外,参照图3进行说明,在第一部件11中,也可以将长度L2设为比主体部12的上下宽度L1的大致一半短,将长度L3设为主体部12的上下宽度L1的1/2的长度。该情况下,在第二部件21中,长度L4比主体部22的上下宽度L1的1/2短,长度L5为主体部22的上下宽度L1的1/2的长度。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在保险杠加强件10的连接部分S,如图9(b)所示,由各狭缝31、41形成的间隙与本实施方式前后颠倒,形成于后侧。
进而,在第一部件11,也可以将长度L3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将长度L2设为比主体部12的上下宽度L1的1/2短。该情况下,在第二部件21,将长度L5设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将长度L4设为比主体部22的上下宽度L1的1/2短。在采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如图9(c)所示,在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的上缘(狭缝31的下缘31a)与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的下缘(狭缝41的上缘41a)之间形成有间隙K2。利用该间隙K2可以吸收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制造时的精度的偏差。因此,在该部分不需要高精度的加工,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6)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11的上侧连接部32及第二部件21的下侧连接部43构成为各自的腹板14a、24b及凸缘15a、26a与主体部12、22侧形成同一平面。取而代之,如图10(a)所示,第一部件11的上侧连接部32及第二部件21的下侧连接部43也可以构成为向内侧后退。该结构中,第一部件11的上侧连接部32与下侧连接部33之间、及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与下侧连接部43之间也分别形成有台阶34、44。因此,第一部件11的下侧连接部33及第二部件21的上侧连接部42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向内侧后退的结构。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如图10(b)所示,形成使保险杠加强件10的连接部分S后退即凹陷到比其以外的部分靠内侧的状态。
(7)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的各狭缝31、41的两侧设有台阶34、44,但台阶34、44不是必须的结构,也可以采用没有台阶34、44的结构。
(8)上述实施方式中,成为将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这两者上下分割的结构,但也可以为将狭缝31、41仅设于任一部件上,仅分割这一个部件的结构。该情况下,如果在形成于这一个部件上的狭缝内插入另一部件的连接侧端部进行连接,则可以形成为在该一部件的前后另一部件交错重合的结构。
进而,也可以不进行上述实施方式那种对分,而形成多个狭缝31、41并分割成其以上的数量。在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通用的情况下,优选分割成偶数个的结构。作为一例,图11示出了利用三个狭缝31、41将各连接部13、23分割成四个的结构。
如图11(a)所示,第一部件11上的各分割片51~54中的位于上端的第一分割片51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上侧连接部32,位于下端的第四分割片54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下侧连接部33。它们分别形成为剖面大致L字状,第四分割片54成为后退到内侧的状态。另外,第二分割片52及第三分割片53呈板状,其中,第二分割片52成为相对于第一分割片51及第三分割片53后退到内侧的状态。由此,在各分割片51~54之间分别形成有台阶55a~55c。此外,在该其他方式中,第二分割片52相当于第二平板部,第三分割片53相当于第一平板部。
另一方面,在第二部件21中,各分割片61~64中的位于上端的第一分割片61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上侧连接部42,位于下端的第四分割片64相当于上述实施方式的下侧连接部43。它们分别形成为剖面大致L字状,第一分割片61成为后退到内侧的状态。另外,第二分割片62及第三分割片63呈板状,其中,第三分割片63成为相对于第二分割片62及第四分割片64后退到内侧的状态。由此,在各分割片61~64之间分别形成有台阶65a~65c。此外,在该其他方式中,第二分割片62相当于第一平板部,第三分割片63相当于第二平板部。
这种结构中,使第二部件21的第一分割片61重合于第一部件11的第一分割片51下,使第二部件21的第二分割片62重合于第一部件11的第二分割片52上。进而,使第二部件21的第三分割片63重合于第一部件11的第三分割片53下,使第二部件21的第四分割片64重合于第一部件11的第四分割片54上。以这种方式,将两部件11、21连接。
其结果,如图11(b)所示,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的连接部分S,第一分割片51、61至第四分割片54、64成为交错重合的状态。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9)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呈横剖面大致U字状的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21连接,构成一个长条状的保险杠加强件10。也可以组装多个这种将多个部件连接而成的长条状的组合部件,构成一个保险杠加强件。例如,图12中示出了将两个长条状部件组合,构成一个保险杠加强件70的例子,图12(a)是立体分解图,图12(b)是表示整体的立体图。
如图12(a)所示,该保险杠加强件70由两个组合部件71、72构成。各组合部件71、72是分别连接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而成的。两组合部件71、72中的一个组合部件(图中为第二组合部件72)的上下尺寸设定为比另一个(图中为第一组合部件71)的上下尺寸小。而且,将两组合部件71、72的内侧(U字状的开放侧)彼此对接,将尺寸小的组合部件(图中为第二组合部件72)插入另一个组合部件(第一组合部件71)的内侧,组装两组合部件71、72。在该组装状态下,两组合部件71、72的凸缘彼此面接触并重合。此外,两组合部件71、72的固定通过焊接或螺栓类等适当的方法进行。
由此,如图12(b)所示,构成横剖面呈大致四边形状的一个保险杠加强件70。根据具有这种结构的保险杠加强件70,与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组合部件71、72为单独部件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提高强度。
(10)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将本发明的连接结构应用于作为骨架部件的保险杠加强件10的结构,但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骨架部件或加强部件等车身部件。作为其他应用例,具有行人保护装置、横梁、底板加强件、防撞梁、带线加强件(Belt line reinforcement)、车顶加强件、侧门框等。
图13~图16表示这些应用例。如各图所示,各车身部件在其长边方向中央部具有两个部件的连接部分S。
图13是对横梁80的应用例,图13(a)(b)分别表示连接前和连接后。关于底板加强件的情况,也为与其相同的结构。在该结构中,第一部件81及第二部件82不是横剖面大致U字状,而具有进一步设有凸缘83、84的结构。在该凸缘83、84上也设有台阶85、86,当将两部件81、82连接时,两凸缘83、84成为上下重合的状态。
图14是对防撞梁90的应用例,图14(a)(b)分别表示连接前和连接后。关于带线加强件的情况,也为与其相同的结构。在该结构中,与图13的横梁80相同,在第一部件91及第二部件92上设有凸缘93、94,在连接部分S,两凸缘93、94成为上下重合的状态。另外,在防撞梁90的两端部设有用于相对于其他部件进行连接的焊接凸缘95、96。
图15是对车顶加强件100的应用例,图15(a)(b)分别表示连接前和连接后。在该结构中,也与图13的横梁80或图14的防撞梁90相同,在第一部件101及第二部件102上设有凸缘103、104,在连接部分S,两凸缘103、104成为上下重合的状态。
图16是对侧梁110的应用例,图16(a)(b)分别表示连接前和连接后。该侧梁110与图12所示的保险杠加强件70相同,由两个组合部件111、112构成。各组合部件111、112如图15的车顶加强件100那样,设有凸缘113、114。通过使该凸缘113、114彼此重合的方式,组装两组合部件111、112。此外、两组合部件111、112的固定通过焊接或螺栓类等适当的方法进行。
(11)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通用化,但也可以将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的各主体部12、22的结构设为其他结构,而将两部件11、21设为非通用化的结构。例如,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21中主体部12、22的结构不同的情况下,两部件11、21未通用化。该情况下,如果作为连接部13、23的结构采用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则获得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连接结构的连接部分S。
此外,在采用将两部件11、21的各主体部12、22设为通用的结构,且各连接部13、23上的各狭缝31、41均设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结构的情况下,可以将翻转第一部件11得到的结构用作第二部件21。
(12)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部件11及第二部件21由形成横剖面大致U字状的槽形钢形成,该横剖面形状只要为左右对称的形状即可,形状没有限定。例如,可以为平板,另外,也可以为梯形或三角形状等多边形形状,还可以为半圆形形状或波型等非多边形形状。例如,也可以为如波板那样大致U字状等的横剖面连续有多个的横剖面形状。
(13)上述实施方式中,保险杠加强件10由钢材构成,但其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是铝等非铁金属、树脂材料、碳或玻璃等纤维材料、或者它们的复合材料等。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保险杠加强件(车身部件)、11…第一部件、14…腹板(底面部)、15、16、25、26…凸缘(侧板部)、14a…上侧腹板(第一平板部)、14b…下侧腹板(第二平板部)、21…第二部件、24a…上侧腹板(第二平板部)、24b…下侧腹板(第一平板部)、31、41…狭缝、34、44…台阶、D2…板厚。

Claims (9)

1.一种车身部件,其具备由板材形成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并且构成为通过将两部件的端部彼此连接而向所述第一部件和所述第二部件的排列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侧端部设有在其端缘开放的狭缝,
在所述狭缝的两侧,所述第一部件的连接侧端部和所述第二部件的连接侧端部交错地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连接侧端部,夹着所述狭缝的一侧向内侧后退,从而在该向内侧后退的一侧与夹着所述狭缝的另一侧之间设有台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狭缝以沿着所述排列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连接侧端部,在其端缘开放的狭缝沿着所述排列方向设置,并且该狭缝与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狭缝重叠地设置,而且,向内侧后退的一侧是与所述第一部件不同的侧,在该向内侧后退的一侧与夹着所述狭缝的另一侧之间设有台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具有相同的板厚,所述台阶与所述板厚大致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身部件,其特征在于,
分别设于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上的所述狭缝设于与所述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中央部。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部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各连接侧端部,将位于所述狭缝的两侧的板部中的一个板部设为与各部件的板部形成同一平面的第一平板部,将另一板部设为维持与所述第一平板部的平行状态的同时折弯而与该第一平板部之间形成所述台阶的第二平板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的所述第二平板部与所述第二部件的所述第二平板部两者的端缘彼此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车身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各自的横剖面形成为槽形,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具有沿着与所述排列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底板部和从该底板部的两端向侧部延伸的一对侧板部,
在所述第一部件及所述第二部件的各连接侧端部,在各自的所述底板部设有所述狭缝、所述第一平板部及所述第二平板部,
所述一对侧板部中的与所述第二平板部连接的侧板部折弯成配置于错位到另一侧板部侧的位置。
CN201580031753.1A 2014-06-13 2015-05-28 车身部件 Active CN1064581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2164A JP6018127B2 (ja) 2014-06-13 2014-06-13 車体部品
JP2014-122164 2014-06-13
PCT/JP2015/065398 WO2015190303A1 (ja) 2014-06-13 2015-05-28 車体部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8122A true CN106458122A (zh) 2017-02-22
CN106458122B CN106458122B (zh) 2018-07-06

Family

ID=54833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1753.1A Active CN106458122B (zh) 2014-06-13 2015-05-28 车身部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950747B2 (zh)
EP (1) EP3153357B1 (zh)
JP (1) JP6018127B2 (zh)
CN (1) CN106458122B (zh)
ES (1) ES2712193T3 (zh)
MX (1) MX366461B (zh)
WO (1) WO2015190303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15287A (zh) * 2018-03-16 2018-09-11 河南宏源车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焊接结构及其焊接方法
CN109131566A (zh) * 2018-09-11 2019-01-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横梁与纵梁的搭接结构及横、纵梁的焊接方法
CN111565999A (zh) * 2018-01-12 2020-08-21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前柱外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112499A1 (de) * 2015-07-30 2017-02-02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Türaufprallträger
CN105618904B (zh) * 2016-02-23 2018-10-16 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大型厚壁油缸的窄间隙埋弧焊坡口结构的装焊方法
DE102016209208B4 (de) * 2016-05-27 2018-04-26 Magna Exteriors Gmbh Anbauteil zur Festlegung an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CN106274763B (zh) * 2016-08-30 2019-06-14 湖北立晋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改装用槽钢
JP6904060B2 (ja) * 2017-05-24 2021-07-14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JP2018203174A (ja) * 2017-06-08 2018-12-27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IT201700111991A1 (it) * 2017-10-05 2019-04-05 Srt S R L Elemento ad assorbimento d’urto metallico per un veicolo a motore e relativo metodo di produzione
US10507776B2 (en) * 2017-10-12 2019-12-1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Fiber-reinforced composite bumper beam and crush members
DE102017127839B4 (de) * 2017-11-24 2023-07-27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Hohlbauteil,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Hohlbauteils und Kraftfahrzeugbauteil
JP6992954B2 (ja) * 2017-12-04 2022-01-13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車体骨格の継手構造
EP4001062A4 (en) 2019-07-16 2022-10-12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FRONT PILLAR EXTERIOR
US11634178B2 (en) 2019-07-16 2023-04-25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Front pillar outer
US20220250687A1 (en) * 2019-07-16 2022-08-11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Front pillar outer
JP7374676B2 (ja) * 2019-09-09 2023-11-07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移動体用管状フレーム、および移動体用管状フレームの製造方法
JP7193490B2 (ja) * 2020-01-14 2022-12-2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2本の溝形板の接合構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65104U (zh) * 1981-04-08 1981-12-07
JPH10138960A (ja) * 1996-11-07 1998-05-26 Kojima Press Co Ltd 車両用フロントスポイラ
JP2010132063A (ja) * 2008-12-03 2010-06-1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構造
JP2010215125A (ja) * 2009-03-17 2010-09-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骨格部材の継手構造
CN201872794U (zh) * 2010-12-08 2011-06-22 安阳市兆通型钢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拼接大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99194A (en) * 1997-08-20 2000-08-08 Dana Corporation Splice joint for connecting adjacent side rail sections in a vehicle body and frame assembly
JP2001233240A (ja) * 2000-02-22 2001-08-28 Mitsubishi Automob Eng Co Ltd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US6733040B1 (en) * 2002-07-02 2004-05-11 Dana Corporation Closed channel structural member having internal reinforcement for vehicle body and frame assembly
JP3976197B2 (ja) 2003-10-08 2007-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ロントボデー構造
DE502006003902D1 (de) * 2006-11-17 2009-07-16 Reinz Dichtungs Gmbh Mehrteiliges Bauteil, insbesondere mehrteiliger Hitzeschild
GB0922252D0 (en) * 2009-12-21 2010-02-03 Folsana Pressed Sections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structural sections
ITBO20100024A1 (it) * 2010-01-18 2011-07-19 Ferrari Spa Barra composita per il telaio di un veicolo
US8985631B2 (en) * 2011-11-11 2015-03-24 Norco Industries, Inc. Trailer frame
DE102013111189B4 (de) * 2013-10-10 2019-08-14 Bentel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Stoßfängerquerträge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EP2985107B1 (en) * 2014-08-15 2017-03-01 Volvo Car Corporation A structural component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uch a componen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65104U (zh) * 1981-04-08 1981-12-07
JPH10138960A (ja) * 1996-11-07 1998-05-26 Kojima Press Co Ltd 車両用フロントスポイラ
JP2010132063A (ja) * 2008-12-03 2010-06-17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構造
JP2010215125A (ja) * 2009-03-17 2010-09-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体骨格部材の継手構造
CN201872794U (zh) * 2010-12-08 2011-06-22 安阳市兆通型钢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拼接大梁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65999A (zh) * 2018-01-12 2020-08-21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前柱外板
CN111565999B (zh) * 2018-01-12 2023-08-11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前柱外板
CN108515287A (zh) * 2018-03-16 2018-09-11 河南宏源车轮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焊接结构及其焊接方法
CN109131566A (zh) * 2018-09-11 2019-01-04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横梁与纵梁的搭接结构及横、纵梁的焊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8122B (zh) 2018-07-06
ES2712193T3 (es) 2019-05-09
US20170106917A1 (en) 2017-04-20
US9950747B2 (en) 2018-04-24
MX2016014980A (es) 2017-09-28
MX366461B (es) 2019-07-10
EP3153357B1 (en) 2018-11-28
EP3153357A4 (en) 2017-05-10
JP2016002781A (ja) 2016-01-12
EP3153357A1 (en) 2017-04-12
JP6018127B2 (ja) 2016-11-02
WO2015190303A1 (ja) 2015-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8122A (zh) 车身部件
EP3498575B1 (en) Sid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ehicle pillar member
EP2412611B1 (en) Structure for vehicle body upper portion
EP2823928B1 (en) Coupling structure
EP3492189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ehicle body member and vehicle body member for vehicle
CN103596810A (zh) 保险杠组件及方法
US9573628B2 (en) Vehicle body with structural component
US10870451B2 (en) Vehicle chassis front section structure
CN104812522A (zh) 激光接合结构以及激光接合方法
CN102328695A (zh) 尤其位于汽车车身前端上的装置
US20200031186A1 (en) Link for a wheel suspension
EP2708449B1 (en) Vehicle structure
CN104512467A (zh) 车辆的车身构造及车身的制造方法
WO2010100714A1 (ja) 車両の骨格構造
CN105667267A (zh) 组件以及用于制造该组件的方法
WO2018066150A1 (ja) 鉄道車両の骨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側構体
JP2019084570A (ja) 車両用接合構造
JP5364405B2 (ja) 車体骨格部材の継手構造
EP1911663B1 (en) Box-type structure for the cab of a truck and method of production
CN109572825A (zh) 车身侧部构造
CN106458260A (zh) 悬架梁及其制造方法
CN105667606B (zh) 接合结构
JP2024043966A (ja) プレス成形品の製造方法
JP2022059489A (ja) 車体骨格材の補強構造
JP2019018764A (ja) 車両用骨格部材の接合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