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457841B - 液体供应单元以及液体消耗系统 - Google Patents

液体供应单元以及液体消耗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457841B
CN106457841B CN201580031794.0A CN201580031794A CN106457841B CN 106457841 B CN106457841 B CN 106457841B CN 201580031794 A CN201580031794 A CN 201580031794A CN 106457841 B CN106457841 B CN 1064578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framework
unit
consuming device
supply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317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457841A (zh
Inventor
塚原克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232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0267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1634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6037018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4578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78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4578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4578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43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 B41J2/17546Cartridge presence detection or type identification electronic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13Inner structure
    • B41J2002/17516Inner structure comprising a collapsible ink holder, e.g. a flexible ba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液体供应单元,液体供应单元具备向液体消耗装置供应液体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供应单元包括:单元框体,所述单元框体被配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下侧,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用于使液体流出的液体供应部,并且能够容纳于所述单元框体的内部;以及液体导入部,所述液体导入部能够与所述液体供应部连接,用于使来自所述液体供应部的液体流通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并且配置于所述单元框体的内部。

Description

液体供应单元以及液体消耗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向液体消耗装置供应液体的技术。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在以能够抽出的方式将墨水容纳带容纳在盒壳体的状态下,从墨水容纳袋向打印机供应墨水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号WO2004/03754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由于盒壳体的安装部被设置在打印机内的排纸部的旁边,因此存在打印机的水平方向上的大型化的问题。另外,有时发生增加供应到打印机的墨水量,或者增加供应到打印机的墨水的种类(例如,墨水颜色)等的设计变更的情况。但是,在打印机的设置空间受限、且难以在水平方向上使打印机大型化的情况下,可能发生难以将墨水容纳袋以及盒壳体增设在排纸部的旁边的情况。
这样的问题不限于墨水容纳袋以及容纳墨水容纳袋的壳体,通用于涉及具备向打印机等的液体消耗装置供应液体的液体容纳体、以及能够将液体容纳体容纳在内部的框体的液体供应单元的技术。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液体消耗装置的水平方向上的大型化,并能够容易应对增加液体容纳体的数量等的设计变更的技术。另外,在以往的技术中,期望降低成本、节省资源、容易制造、提高易用性、能够使结构简单的技术等。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作出的,能够作为下面的方式而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具备向液体消耗装置供应液体的液体容纳体的液体供应单元。该液体供应单元包括:单元框体,所述单元框体被配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下侧,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用于使液体流出的液体供应部,并且能够容纳于所述单元框体的内部;以及液体导入部,所述液体导入部能够与所述液体供应部连接,用于使来自所述液体供应部的液体流通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并且配置于所述单元框体的内部。
根据该方式的单元,由于在液体消耗装置的下侧安装单元框体,因此能够抑制包含液体消耗装置以及液体供应单元的液体消耗系统的水平方向上的大型化,并能够容易应对增加液体容纳体的设置数量等的设计变更。因此,能够在不增加设置面积的情况下增加供应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的量或者液体的种类。另外,由于有重量的液体容纳体被配置在液体消耗装置的下侧,因此与被配置在上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体消耗系统的重心位于靠近下侧,由此能够使液体消耗系统的姿势稳定化。
(2)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中,所述液体导入部可以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单元框体的外部目视确认。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液体导入部构成为能够目视确认,因此能够目视确认液体导入部的位置,并能够使液体供应部与液体导入部连接。
(3)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还可以包括第一电气连接部,所述第一电气连接部被配置在所述单元框体的内部,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能够以通过与所述第一电气连接部接触而电气连接。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能够使第一电气连接部与接触部电气连接。
(4)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中,所述第一电气连接部可以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单元框体的外部目视确认。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由于第一电气连接部构成为能够目视确认,因此能够目视确认第一电气连接部的位置的同时,使接触部接触到第一电气连接部。
(5)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也可以包括:框体侧电气布线,所述框体侧电气布线与所述第一电气连接部电气连接,并被配置在所述单元框体的内部;以及第二电气连接部,所述第二电气连接部与所述框体侧电气布线的一端部连接,并且用于使所述框体侧电气布线和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电气中继部电气连接,其中,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电气中继部和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控制部电气连接,所述第二电气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单元框体的位置被固定。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框体侧电气布线被配置在单元框体的内部,因此能够降低框体侧电气布线损坏的可能性。另外,通过第二电气连接部,能够容易使框体侧电气布线和装置侧电气中继部电气连接。
(6)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还可以包括:液体导入流路部,所述液体导入流路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并被配置在所述单元框体的内部;以及液体连接部,所述液体连接部与所述液体导入流路部的一端部连接,并且用于使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喷射头连通的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液体中继部和所述液体导入流路部连通,所述液体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单元框体的位置被固定。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液体导入流路部被配置在单元框体的内部,因此能够降低液体导入流路部损坏的可能性。另外,通过液体连接部,能够容易使液体导入流路部和装置侧液体中继部连通。
(7)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单元框体可以具有装配结构,所述装配结构用于通过被嵌合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框体而在将所述单元框体安装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通过使单元框体和液体消耗装置的框体嵌合,能够容易将单元框体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
(8)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还可以包括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决定所述单元框体相对于所述框体的位置。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能够容易决定单元框体相对于框体的位置。
(9)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装配结构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用于在所述单元框体被安装到所述框体的状态下,与所述框体一起划分形成能够从所述单元框体的外部向内部伸入手的间隙。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当拆装单元框体时,能够降低使用者的手夹到液体消耗装置和单元框体之间的可能性。
(10)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液体导入部具有基端部以及顶端部,所述液体导入部从所述基端部向所述顶端部延伸的方向是铅垂上方向、铅垂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与液体导入部相对于铅垂方向或者水平方向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使液体供应部和液体导入部连接。
(11)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单元框体具备容纳壳体,所述容纳壳体构成为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并且能够比液体消耗装置更向所述水平方向上突出,所述液体容纳体被容纳在所述容纳壳体。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通过使容纳壳体向水平方向突出,能够容易地将液体容纳体容纳在容纳壳体。
(12)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液体容纳部,所述液体容纳部具有挠性并且用于容纳液体,所述液体容纳部具有构成主面的第一主面、以及构成主面且与所述第一主面对置的第二主面,所述液体容纳体以所述第一主面和所述第二主面对置的方向为铅垂方向的方式被容纳在所述容纳壳体。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能够使液体容纳体的容纳壳体内的姿势稳定化。
(13)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液体导入部通过以支点为中心旋转,而与所述液体供应部连接。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通过使液体导入部旋转,能够使液体导入部与液体供应部连接。
(14)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液体导入部被配置在所述容纳壳体的内部,所述液体导入部延伸的方向与所述容纳壳体的移动方向交叉。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由于液体导入部延伸的方向与容纳壳体的移动方向交叉,因此通过使液体容纳体沿着与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液体导入部延伸的方向)移动,能够使液体供应部和液体导入部连接。
(15)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容纳壳体的移动方向和当使所述液体供应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时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移动方向交叉。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通过使液体容纳体沿着与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能够使液体供应部和液体导入部连接。
(16)上述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也可以构成为,还可以包括泵,所述泵用于将容纳于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液体移送至所述液体消耗装置。
根据该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能够从位于液体消耗装置的下侧的液体容纳体向液体消耗装置稳定地供应液体。
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方式具有的多个构成要素并非全部是必须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为了达到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够适当地对所述多个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构成要素进行其改变、删除、与新的其他构成要素的替换、限定内容的一部分删除。另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为了达到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能够将上述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含有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上述的本发明的其他方式所含有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全部组合而成为本发明的独立的一个方式。
例如,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可以作为具备单元框体、液体容纳体以及液体导入部的多个要素之中的一个以上的要素的装置而实现。即,该装置可以具有单元框体,也可以不具有。另外,该装置可以具有液体容纳体,也可以不具有。根据这样的各种方式,能够解决装置的小型化、降低成本、节省资源、容易制造、提高易用性等种种问题的至少一个。另外,前面所述的液体容纳体的各种方式的技术特征的一部分或全部都能够适用于该装置。
此外,本发明能够以种种方式实现,例如,除了液体供应单元之外,能够以液体供应单元的制造方法、具备液体消耗装置和液体供应单元的液体消耗系统等的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的立体图;
图2是液体容纳体的立体图;
图3是液体容纳体的立体图;
图4是用于说明液体容纳体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电路基板的图;
图6是沿着图5的箭头F5方向观察时的图;
图7是用于进一步说明液体消耗系统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连接单元的图;
图9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的立体图;
图10是液体容纳体的立体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液体供应单元的内部构成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的图;
图13是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的立体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液体供应单元的构成的第一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液体供应单元的构成的第二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液体供应单元的构成的第三图;
图17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中设置了泵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A.第一实施方式:
A-1.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简要构成: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立体图。在图1中描绘了彼此正交的XYZ轴。此外,在其他图中,也根据需要而标注XYZ轴。
液体消耗系统1000具备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打印机10、以及液体供应单元90。在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使用状态下,液体消耗系统1000被设置在由X轴方向和Y轴方向限定的水平的面上。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上下方向)。另外,-Z轴方向是铅垂下方向,+Z轴方向是铅垂上方向。
打印机10具备框体(装置侧框体)19、被配置在框体19的内部的记录机构11及控制部18、供纸口16、以及排纸盘17。框体19是大致长方体形状。框体19具备前表面(第一面、第一壁)102、左侧面(第一侧面、第一侧壁)104、右侧面(第二侧面、第二侧壁)106、背面(第二面、第二壁)109、上表面(第三面、第三壁)101以及底面(第四面、第四壁)108。各面102、104、106、109、101、108构成打印机10的外壳。
前表面102与背面109对置。左侧面104与右侧面106对置。前表面102、背面109、左侧面104以及右侧面106是相对于打印机10的设置面大致垂直的面。上表面101与底面108对置。上表面101以及底面108是相对于打印机的设置面大致水平的面。此处,“大致垂直”、“大致水平”除了完全“垂直”或“水平”的意思之外,还包括大约“垂直”或“水平”的意思。即,各面102、104、106、109、101、108不是完全的平面,而是包括凹凸等的面,因此在外观上只要是大约“垂直”或大约“水平”即可。
前表面102和背面109相对的方向是X轴方向。左侧面104和右侧面106相对的方向是Y轴方向。上表面101和底面108相对的方向是Z轴方向。X轴方向是打印机10的“深度方向”、Y轴方向是打印机10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是打印机10的“高度方向”。
控制部18控制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各种动作(例如,记录机构11的动作)。另外,控制部18与液体供应单元90的后面叙述的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电气连接,在与电路基板之间进行与液体容纳体50相关的信息(液体余量或者被容纳的液体的颜色信息等)的交换。
记录机构11具有液体喷射头13,液体喷射头13用于将作为液体的墨水喷吐到记录介质(例如,印刷纸张)。墨水从液体供应单元90(详细地讲,后面叙述的液体容纳体50)供应到液体喷射头13。具体而言,通过设置于打印机10的、具有泵功能的供应机构(未图示)来吸引,由此液体容纳体50的墨水被供应到液体喷射头13。记录机构11按照来自控制部18的控制信号,从液体喷射头13向印刷纸张喷射墨水,由此进行图像等的印刷(记录)。具体而言,通过记录机构11而沿着+X轴方向(副扫描方向)搬送纸张,并且液体喷射头13在Y轴方向(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同时向纸张喷射墨水,由此向纸张进行印刷。液体喷射头13的移动通过步进电机(未图示)的驱动经由同步带(未图示)而进行。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是所谓的液体喷射头13向主扫描方向移动的串行头方式的打印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是液体喷射头13为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长形状、且液体喷射头13不移动地固定的所谓的行头方式的打印机。
供纸口16容纳作为印刷对象的多个记录介质(例如,印刷纸张)。供纸口16的前表面102侧开口,能够从该开口在内部配置记录介质。排纸盘17被设置在前表面102。排纸盘17排出通过记录机构11而记录了的记录介质。
液体供应单元90具备液体容纳体50,液体容纳体50容纳用于向打印机10供应的墨水。液体供应单元90被配置在液体消耗装置10的下侧。在将液体消耗系统1000投影到水平面(XY平面)的情况下,液体消耗装置10和液体供应单元90的外形形状大致相同。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投影到水平面的情况下,液体供应单元90的外形形状可以小于液体消耗装置10的外形形状。液体供应单元90具备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到打印机10的框体19的单元框体91。单元框体91具备固定框体96以及容纳壳体94,固定框体96的、相对于打印机10的位置固定,容纳壳体94构成为被固定框体96环绕、且能够在水平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X轴方向)上移动。此处,将固定框体96中的、位于相比容纳壳体94更靠近-Y轴方向侧的部分称为第一固定框体96A,位于相比容纳壳体94更靠近+Y轴方向侧的部分称为第二固定框体96B。单元框体91构成液体供应单元90的外壳。
第一固定框体96A被配置在容纳壳体94的-Y轴方向侧。第二固定框体96B被配置在容纳壳体94的+Y轴方向侧。容纳壳体94构成为通过被抽出到+X轴方向侧(打印机10的前表面102侧),能够相对于打印机10向水平方向突出。
A-2.液体容纳体50的构成:
图2是液体容纳体50的立体图。图3是液体容纳体50的立体图。图4是用于说明液体容纳体50的图。图5是用于说明电路基板582的图。图6是沿着图5的箭头F5方向观察时的图。图4是从液体容纳体50卸下液体容纳部52的图。图2~图4中图示有在液体容纳体50容纳于容纳壳体94的容纳状态(安装状态)下的XYZ轴。Y轴方向是液体容纳体50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是液体容纳体50的“厚度方向”。X轴方向是液体容纳体50的“宽度方向”。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容纳部52按照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厚度方向的顺序大小变小。即,在液体容纳部52中填充墨水的初始状态下,高度方向的大小最大,厚度方向的大小最小。
液体容纳体50(图4)具备容纳部支承组件51、液体容纳部52以及流路形成部件70。容纳部支承组件51具有把手部53、液体供应部57、电路基板582以及接触部配置部59。把手部53是Z轴方向开口的框状的部件。
液体容纳部52(图2)能够容纳墨水。液体容纳部52在外表面露出的状态下被安装在容纳部支承组件51上。液体容纳部52具有可挠性,随着被容纳的墨水的減少而容积減少。
液体容纳部52具有第一片材521、第二片材522(图3)以及第三片材523。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划分用于在内侧容纳墨水的空间部。在液体容纳体50的安装状态下,第一片材521构成液体容纳部52的底部。
此处,如图2所示,将液体容纳部52中的、安装了容纳部支承组件51的部分作为一端部501,将与一端部501对置的部分作为另一端部502。另外,将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侧(+X轴方向侧)部分作为第一侧端部503,将另一端侧(-X轴方向侧)部分作为第二侧端部504。
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彼此的边缘区域的一部分被熔敷。详细地讲,边缘区域中的一端部501、第一侧端部503以及第二侧端部504被熔敷。为了便于理解,在图2和图3中,在第一和第二片材521、522被熔敷的部分标有交叉影线。另外,在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熔敷有容纳部支承组件51(详细地说,装配部549)。为了便于理解,在图2和图3中,在容纳支承组件51和第一及第二片材521、522的熔敷部分标有实线的单影线。
如图2所示,第三片材523和第一片材521及第二片材522的边缘区域的一部分被熔敷。在该熔敷部分标有点划线的单影线。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部52是通过熔敷等而粘接3个片材521、522、523的类型(所谓的具有底面的袋状型)。
第一~第三片材521~523分别是具有可挠性的部件。作为第一~第三片材521~523的材料(材质),例如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聚乙烯等。
液体容纳部52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是通过熔敷等而粘接第一~第三片材521~523的类型,但只要是能够容纳液体的部件即可。例如,也可以是省略第三片材523、通过熔敷等粘接第一和第二片材521、522的类型(所谓的枕型)。另外,液体容纳部52也可以不具有可挠性。
此处,在构成液体容纳部52的外表面的片材中,第一和第二片材521、522与其他片材(第三片材523)相比面积最大。因此,可以将第一片材521称为液体容纳体50的第一主面521,可以将第二片材522称为液体容纳体50的第二主面522。
如图2所示,流路部件70被配置在液体容纳部52内。流路形成部件70是管。即,流路形成部件70是筒状部件。流路形成部件70具有弹性。流路形成部件70例如由弹性体或者橡胶等形成,由此具有弹性。流路形成部件70在内侧形成使液体容纳部52的内部和液体供应部57连通的流路。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通过流路形成部件70的流路而流通到液体供应部57。
如图4所示,把手部53具有位于+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握持部54、位于-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装配部549、在Y轴方向上位于握持部54和装配部549之间的基部548。另外,把手部53还具有位于+X轴方向侧的端部的第一连接部546和位于-X轴方向侧的端部的第二连接部547。
握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以及基部548分别是棒状。由握持部54、第一连接部546、第二连接部547和基部548形成框状部件。由此,在把手部53划分形成用于接受使用者的手的、近似矩形状的接受空间部542。
握持部54是使用者握持液体容纳体50的部分。握持部54沿着X轴方向延伸。
第一连接部546是从握持部54中的X轴方向上的一端部延伸到基部548侧(-Z轴方向侧、图2所示的液体容纳部52侧)的部件。第二连接部547是从握持部54中的X轴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延伸到基部548侧(-Z轴方向侧,图2所示的液体容纳部52侧)的部件。基部548是隔着接受空间部542而与握持部54对置的部分。基部548沿着X轴方向延伸。在基部548安装有液体供应部57以及电路基板保持部(接触部配置部)59。
装配部549沿着X轴方向延伸。装配部549是通过熔敷等安装液体容纳部52的一端部501(图2)的部分。
液体供应部57(图4)与液体容纳部52的内部连通,将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供应到打印机10。详细地讲,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通过流路形成部件70、以及装配部549及基部548的内部流路(未图示)而到达液体供应部57。
液体供应部57具有作为一端的液体供应口572和作为另一端的供应连接部573。液体供应口572与液体容纳部52的内部连通,并使容纳于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流出到外部(打印机10)。液体供应部57是沿着Z轴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环状部件)。液体供应部57设置为比把手部53更突出到外侧(-Z轴方向)。
液体供应部57具备中心轴CT。中心轴CT与Z轴方向平行。此处,在Z轴方向的、从液体供应口572朝向供应连接部573的方向是+Z轴方向,从供应连接部573朝向液体供应口572的方向是-Z轴方向。在液体供应部57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开闭液体供应部57的内部流路的阀机构。通过后面叙述的液体导入部被插入到液体供应部57内而打开阀机构,墨水变得能够从液体供应部57流通到液体导入部。
如图4所示,在液体容纳体50的未使用状态(初始状态)下,液体供应口572由薄膜99堵塞。由此,能够抑制在容纳到容纳壳体94之前墨水从液体供应口572漏出到外部。当安装液体容纳体50时,薄膜99被液体导入部破坏。
接触部配置部59配置电路基板582。接触部配置部59被一体地设置在把手部53。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配置部59通过和把手部53以一体成形的方式制成,由此与把手部53一体地设置。此处,“一体地设置”意味着接触部配置部59以与把手部53的移动联动的方式设置于把手部53。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熔敷等而将接触部配置部59安装到把手部53,从而将接触部配置部59一体地设置在把手部53。
接触部配置部59是Y轴方向侧(握持部54所处的一侧)开口的凹形状。凹形状的底部594相对于Y轴方向倾斜。通过在底部594安装电路基板582,电路基板582以相对于中心轴CT方向倾斜的状态保持在接触部配置部59。
如图5所示,在电路基板582的+Y轴方向侧的上侧端部586形成凸台槽584,在电路基板582的-Y轴方向侧的下侧端部587形成有凸台孔585。电路基板582使用凸台槽584以及凸台孔585而被固定于底部594(图4)。
电路基板582(图5、图6)具有设置于表面582fa的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0和设置于背面582fb的存储装置583。表面582fa以及背面582fb是平面。
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0由9个端子581A~581I构成。存储装置583保存与液体容纳体50相关的信息(例如墨水余量或者墨水颜色)等。存储装置583和9个端子581A~581I电气连接。
如图5所示,9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分别形成为大致矩形。9个的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以在Y轴方向的不同位置形成两列Ln1、Ln2的方式配置。列Ln1、Ln2平行于X轴方向。
在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各自的中央部形成有用于与被配置在单元框体91的内部的后面叙述的第一电气连接部接触的接触部cp。也可以认为上述的列Ln1、Ln2是由多个接触部cp形成的列。此外,在不区别地使用9个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1A~581I的情况下,使用符号“581”。
A-3.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详细构成:
图7是用于进一步地说明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连接单元71的图。在图8中图示有在沿着X轴方向排列的3个连接单元71中位于最+X轴方向侧的一个。为了便于理解,在图8中也使用实线示出被配置在容纳壳体94内的连接单元71。
打印机10的框体19(图7)具备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以及装置侧定位部162。各部182、184、162被配置在框体19的内部中的底面108侧。在从液体容纳体50朝向液体喷射头13(图1)的、墨水的流动方向(液体供应方向)上,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位于打印机10的上游侧端部。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是与液体连接部82连接的部分。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和液体喷射头13通过管等的液体流通管而连通。通过液体连接部82和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的连接,液体容纳体50的墨水变得能够流通到液体喷射头13。在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内设置阀机构,通过与液体连接部82连接而打开阀。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通过电气布线(装置侧电气布线)188而与控制部18电气连接。通过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和后面叙述的第二电气连接部84的电气连接,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582与打印机10的控制部18电气连接。当液体供应单元90被安装到框体19时,液体连接部82与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连接,第二电气连接部84与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连接。
装置侧定位部162是被设置在底面108的凹部。装置侧定位部162是用于决定将液体供应单元90安装到框体19时的位置的部件。
在容纳壳体94容纳3个液体容纳体50。液体容纳体50被容纳为使得第一片材521位于下侧、第二片材522位于上侧。即,以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相对的方向变成铅垂方向的方式被容纳在容纳壳体94。
3个液体容纳体50均容纳有黑色的墨水。此外,容纳在容纳壳体94中的液体容纳体50的数量或者墨水颜色不限于上述的数量或颜色。例如,在容纳壳体94中可以容纳2个以下的液体容纳体50,也可以容纳4个以上的液体容纳体50。另外,例如,可以容纳黄色、品红色或者青色等的黑色以外的颜色的墨水。
容纳壳体94(图8)在内部具有连接单元71,连接单元71被配置在容纳壳体94的底面948。连接单元71具有基台部702、触点单元78以及液体导入部762。基台部702是大致长方体的部件。基台部702是配置液体容纳体50的把手部53的部分。触点单元78被配置在基台部702上。触点单元78具有第一电气连接部782、以及保持第一电气连接部782的保持部780。第一电气连接部782由与电路基板582的接触部cp(图5)接触的多个端子785构成。端子785与9个接触部cp对应地设置有9个。端子785的一部分从保持部780的、倾斜的表面上突出。该突出的部分与接触部cp接触。另外,端子785经由被配置在基台部702的内部的中继基板而与框体侧电气布线842电气连接。
液体导入部762与液体容纳体50的液体供应部57连接。液体导入部762是墨水能够在内部流通的针状。液体导入部762使来自液体供应部57(图4)的墨水向打印机10流通。液体导入部762具有与Z轴方向平行的中心轴CL。液体导入部762具有被配置在基台部702侧的基端部764、以及被配置在从基台部702离开的位置的顶端部766。液体导入部762从基端部764向顶端部766延伸的方向是铅垂上方向(+Z轴方向)。另外,液体导入部762延伸的方向(+Z轴方向)与容纳壳体94的移动方向(X轴方向)交叉。液体导入部762和液体导入流路部822在基台部702内连接。
液体导入部762和第一电气连接部782构成为能够从单元框体91的外部目视确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向+X轴方向侧(前表面102侧)抽出容纳壳体94,液体导入部762以及第一电气连接部782变成能够从单元框体91的外部目视确认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使液体容纳体50向铅垂下方向移动以使得液体容纳体50的第一片材521(图2)与底面948对置,由此将液体容纳体50容纳在容纳壳体94。另外,当将液体容纳体50容纳在容纳壳体94时,液体供应部57和液体导入部762连接,接触部cp和端子785电气连接。接着,通过使容纳壳体94向-X轴方向侧移动,如图1所示,容纳壳体94变成被推入到里侧(-X轴方向侧)的状态。如上所述,当将液体供应部57和液体导入部762连接时的液体容纳体50的移动方向(-Z轴方向)与容纳壳体94的移动方向(X轴方向)交叉。
液体供应单元90(图7)还具备液体连接部82、第二电气连接部84、液体导入流路部822以及框体侧电气布线842。液体导入流路部822和框体侧电气布线842被配置在单元框体91的内部。
液体连接部82是与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连接的部分。液体连接部82与液体导入流路部822相比刚性更高。液体连接部82的、相对于单元框体91(详细地讲,第二固定框体96B)的位置固定。在各液体容纳体50的各液体容纳部52中容纳的墨水通过液体导入流路部822、液体连接部82、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而与打印机10侧流通。液体连接部82是筒状的部件。液体连接部82被设置在第二固定框体96B的上端面。
液体导入流路部822是具有可挠性的管。另外,液体导入流路部822构成为自由伸缩。液体导入流路部822与液体容纳体50的数量对应地设置有3个。各液体导入流路部822的一端部和液体连接部82连接。另外,各液体导入流路部822的另一端部和液体导入部76(图8)连接。
框体侧电气布线842的一端侧与第二电气连接部84电气连接,另一端侧与第一电气连接部782电气连接。框体侧电气布线842被配置在单元框体91的内部。
第二电气连接部(连接器)84是与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电气连接的部分。第二电气连接部84与框体侧电气布线842相比刚性更高。另外,第二电气连接部84的、相对于单元框体91(详细地讲,第二固定框体96B)的位置固定。第二电气连接部84和框体侧电气布线842的一端部连接。第二电气连接部84是用于将框体侧电气布线842和装置侧电气布线部188电气连接的部件,装置侧电气布线部188和打印机10的控制部18电气连接。第二电气连接部84被设置在第二固定框体96B的上端面。液体连接部82和第二电气连接部84被相邻地配置。
单元框体91还具有用于通过被嵌合到打印机10的框体19而将单元框体91安装到框体19的装配结构960、以及框体侧定位部962。装配结构960具有从第一固定框体96A的上端面向上方向突出的框体侧第一装配部967、以及框体侧第二装配部968。框体侧第一装配部967被嵌合到作为被设置在框体19的底面108的凹部的装置侧第一装配部(未图示)。框体侧第二装配部968被嵌合到作为被设置在框体19的底面的凹部的装置侧第二装配部(未图示)。在液体连接部82和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的连接以及第二电气连接部84和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的连接开始之前的时刻(连接之前时刻),开始进行框体侧第一装配部967和装置侧第一装配部的嵌合、以及框体侧第二装配部968和装置侧第二装配部的嵌合。
框体侧定位部962是用于决定相对于框体19的单元框体91的位置的部件。框体侧定位部962是圆柱状的突起。框体侧定位部962被设置在第二固定框体96B的上端面。在容纳壳体94的移动方向(X轴方向)上,框体侧定位部962被配置在与配置了液体连接部82以及第二电气连接部84的一侧(-X轴方向侧)相同的一侧。框体侧定位部962与液体连接部82及第二电气连接部84被相邻地配置。框体侧定位部962、以及液体连接部82及第二电气连接部84被配置在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单元框体91中的相同的角落部(位于图7中的-X轴方向侧和+Y轴方向侧的角落部)。框体侧定位部962在连接之前时刻开始进行向装置侧定位部162的插入。通过框体侧定位部962被插入到装置侧定位部162,能够抑制单元框体91和框体19的位置的偏离。另外,通过框体侧定位部962,能够准确地进行液体连接部82和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的连接、以及第二电气连接部84和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的连接。
装配结构960还具有第一开口部969以及第二开口部964。第一开口部969是被形成在第一固定框体96A的上端面的凹部(凹陷)。第二开口部964是被形成在第二固定框体96B的上端面的凹部(凹陷)。在单元框体91被安装到框体19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开口部969、964分别划分形成连接单元框体91的外部和内部的间隙。经由该间隙,使用者能够从单元框体91的外部向内部插入手。此处,第一和第二开口部969、964分别相当于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中记载的“开口部”。通过具有第一和第二开口部969、964,当将单元框体91在框体19上拆装时,能够降低使用者的手被框体19和单元框体91夹住的可能性。例如,在将单元框体91安装到框体19的情况下,使用者握持框体19的底面108中的、与第一和第二开口部969、964对应的位置,并使框体19和单元框体91相互安装。当该安装时,手位于由第一和第二开口部969、964划分形成的间隙,因此能够降低使用者的手被框体19和单元框体91夹住的可能性。
A-4.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单元框体91被安装到打印机10的下侧(图1),因此能够抑制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水平方向上的大型化,并且能够容易应对增加液体容纳体50的设置数量等的设计变更。因此,能够在不增加设置面积的情况下增加供应到打印机10的墨水的量或者墨水的种类。另外,有重量的液体容纳体50被配置在打印机10的下侧,因此与被配置在上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重心位于靠近下方,因此能够使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姿势稳定化。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抽出容纳壳体94,能够从单元框体91的外部目视确认液体导入部762以及第一电气连接部782(图8)。由此,确认液体导入部762的位置,并能够使液体供应部57和液体导入部762连接。另外,确认第一电气连接部782的位置,并能够使接触部cp和第一电气连接部782接触。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供应单元90具有被配置在单元框体91的内部的第一电气连接部782(图8)。另外,液体供应单元90具有通过与第一电气连接部782接触而电气连接的接触部cp(图5)。由此,能够使第一电气连接部782和接触部cp电气连接,因此能够在液体容纳体50的存储装置583和控制部18之间进行与液体容纳体50相关的信息(液体余量或者被容纳的液体的颜色信息)的交换。另外,例如,可以在液体供应单元90设置与接触部cp电气连接的容纳体检测电路,根据来自容纳体检测电路的信号,控制部18检测第一电气连接部782和接触部cp的接触情况,由此控制部18判断完成了液体容纳体50向单元框体91内的容纳。如上所述,可以使存储装置583或者容纳体检测电路等的电子设备和接触部cp电气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框体侧电气布线842以及液体导入流路部822被配置在单元框体91的内部(图7)。由此,框体侧电气布线842以及液体导入流路部822能够通过单元框体91来保护,因此能够降低框体侧电气布线842以及液体导入流路部822损坏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液体连接部82和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的连接,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与液体导入流路部822连通,其中,液体连接部82和液体导入流路部822的一端部连接。由此,形成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到达液体喷射头13的墨水的流路。此处,液体导入流路部822是具有可挠性的部件,因此当将单元框体91安装到框体19时,液体导入流路部822位移的可能性高,因此难以将液体导入流路部822直接连接到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但是,由于液体连接部82的相对于单元框体91的位置固定,因此能够容易地和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连接。即,能够容易地使液体导入流路部822和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连通。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第二电气连接部84和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的连接,能够使框体侧电气布线842和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电气连接,其中,第二电气连接部84和框体侧电气布线842的一端部连接。此处,当将单元框体91安装到框体19时,框体侧电气布线842位移的可能性高,因此难以将装置侧电气布线842直接连接到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但是,第二电气连接部84的相对于单元框体91的位置固定,因此能够容易和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连接。即,能够容易使框体侧电气布线842和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电气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单元框体91具有装配结构960(图7)。由此,通过使单元框体91和打印机10的框体19嵌合,能够容易将单元框体91安装到打印机10。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导入部762从基端部764向顶端部766延伸的方向是铅垂上方向(图8)。由此,能够更容易目视确认液体导入部762的位置。另外,由于液体导入部762沿着铅垂上方向延伸,因此与液体导入部762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地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使液体供应部57和液体导入部762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通过抽出容纳壳体94,能够比打印机10更向水平方向突出。由此,能够容易在容纳壳体94中容纳液体容纳体50。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容纳体50被以第一主面521与第二主面522对置的方向变成铅垂方向的方式容纳在容纳壳体94内(图7)。由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50的容纳壳体94内的姿势稳定。另外,液体容纳部52的、在作为第一主面521与第二主面522对置的方向的厚度方向(Z轴方向)上的大小与其他大小相比更小。由此,能够使液体喷射头13和液体容纳部52的液面之间的液面差的变动变小,因此能够更稳定地从液体容纳部52向液体喷射头13供应墨水。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液体导入部762延伸的方向(图8的Z轴方向)与容纳壳体94的移动方向(X轴方向)交叉。由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50沿着与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液体导入部762延伸的方向)移动,并使液体供应部57与液体导入部762连接。另外,容纳壳体94的移动方向与当将液体供应部57连接到液体导入部762时的液体容纳体50的移动方向(-Z轴方向)交叉。由此,能够使液体容纳体50沿着与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移动,并使液体供应部57与液体导入部762连接。即,即便在向移动方向(水平方向)的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利用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高度方向的空间,能够将液体容纳体50容纳在容纳壳体94。
B.第二实施方式:
图9是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1000a的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1000a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1000之间的不同点在于液体供应单元90a的构成。关于其他构成由于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因此对于与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1000(图1)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单元框体91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单元框体91同样具备装配结构960、液体导入流路部822以及液体连接部82(图7)。一方面,单元框体91a不具备框体侧电气布线842、第二电气连接部84以及触点单元78。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单元框体91a也可以具备框体侧电气布线842、第二电气连接部84以及触点单元78。容纳壳体94a容纳一个液体容纳体50a。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容纳壳体94a可以沿着Y轴方向容纳2个以上的液体容纳体50a。
图10是液体容纳体50a的立体图。液体容纳体50a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50(图2)的不同点在于,只具有容纳部支承组件51中的液体供应部57a和液体容纳部52a的构成。关于其他液体容纳体50a的构成,由于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50同样的构成,对于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液体供应部57a被安装在一端部501。液体供应部57a是沿着一端部501与另一端部502对置的方向延伸的筒状的部件。被容纳在液体容纳部52a的墨水经由液体供应部57a而流通到外部。
液体容纳体50a是由4张片材形成了液体容纳部52a的所谓的接裆型(ガセットタイプ)。4张片材是第一片材521、第二片材522、第三片材523a以及第四片材524a。第一片材521构成液体容纳部52a的前表面。第二片材522构成液体容纳部52a的背面。第三片材523a构成液体容纳部52a的第一侧面。第四片材524a构成液体容纳部52a的第二侧面。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分别比第三片材523a以及第四片材524a面积更大。因此,可以说第一和第二片材521、522构成液体容纳部52a的主面。
第一片材521和第二片材522相互对置。第一和第二片材521、522通过一端部501侧的端部和另一端部502侧的端部的相互热熔敷等而被粘贴。第三片材523a和第四片材524a相互对置。第三和第四片材523a、524a的边缘部分别通过热熔敷等而被粘贴到第一和第二片材521、522。第三片材523a以及第四片材524a分别形成折线529,以使得伴随着墨水的消耗而液体容纳部52a顺利地压扁。折线529沿着与液体容纳部52a的容积減少的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
图11是用于说明液体供应单元90a的内部构成的图。图11是示出向+X轴方向侧抽出了容纳壳体94a的图。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90a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液体导入部762被设置在固定框体96a上。
容纳壳体94a具有用于固定液体供应部57a的位置的固定部998。固定部998具有在+Z轴方向侧与液体供应部57a嵌合并固定液体供应部57a的位置的凹部999。
在固定框体96a中的里侧(在固定框体96a容纳容纳壳体94a的方向侧)设置有液体导入部762。液体导入部762被安装在固定框体96a的间隔壁909上。从液体导入部762的基端部764延伸至顶端部766的方向(液体导入部762延伸的方向)是水平方向(+X轴方向)。液体导入部762的基端部764通过液体导入流路部822而与液体连接部82连通。
当将液体容纳体50a安装到打印机10时,将液体供应部57a固定到固定部998,并将液体容纳部52a的第二片材522配置在底面948上。并且,能够使容纳壳体94a向+X轴方向侧移动,并容纳在固定框体96a。由此,液体供应部57a和液体导入部762连接。
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发挥同样的效果。例如,由于在打印机10的下侧安装单元框体91a(图9),因此能够抑制液体消耗系统1000a的水平方向上的大型化,并容易应对增加液体容纳体50a的设置数量等的设计变更。因此,能够在不增加设置面积的情况下增加供应到打印机10的液体的量或者液体的种类。另外,由于有重量的液体容纳体50a被配置在打印机10的下侧,因此与被配置在上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体消耗系统1000a的重心位于靠近下侧,由此能够使液体消耗系统1000a的姿势稳定化。
另外,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液体导入部762被以不会从单元框体91a的外部露出的方式设置在固定框体96a。由此,能够降低液体导入部762破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液体导入部762延伸的方向和用于将容纳壳体94a容纳在固定框体96a的移动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因此通过使容纳了液体容纳体50a的容纳壳体94a移动,容易将液体导入部762和液体供应部57a连接。另外,由于液体导入部762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因此与液体导入部762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将液体供应部57a和液体导入部762连接。
C.第三实施方式: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90b的图。图12图示有液体供应单元90b中的容纳壳体94b和液体容纳体50b。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90(图7)和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90b的不同点主要在于关于液体导入部762的构成和液体容纳体50b的构成。关于其他构成,由于是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对于与同样的构成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90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省略图示,但液体供应单元90b的固定框体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具备装配结构960、框体侧定位部962以及液体连接部82(图7)。另外,液体供应单元90b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框体19的下侧的位置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到框体19。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50b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50(图4)的不同点在于,不具有接触部配置部59和电路基板582。
容纳壳体94b具有用于设置把手部53的设置台998b以及连接部70b。设置台998b被配置在底面948。在设置台998b配置把手部53。连接部70b具备被安装到容纳壳体94b的杠杆部761、以及被安装到杠杆部761且能够旋转的液体导入部762。在液体导入部762和液体供应部57连接的状态下,从液体导入部762的基端部764延伸至顶端部766的方向(液体导入部762延伸的方向)是铅垂下方向(-Z轴方向)。液体导入部762通过液体导入流路部822而与液体连接部(未图示)连通。杠杆部761以一端部768作为支点使另一端部769旋转,由此液体导入部762也联动地旋转。通过该液体导入部762的旋转动作,液体导入部762和液体供应部57连接。
当将液体容纳体50b安装到打印机10时,向+X轴方向侧抽出容纳壳体94b。由此,能够从外部目视确认用于容纳连接部70b以及液体容纳体50b的空间。接着,使用者以液体供应部57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将液体容纳体50b的把手部53配置在设置台998b上,并且将液体容纳部52的第二片材522配置在底面948上。并且,使用者握持另一端部769并使液体导入部762旋转,由此将液体导入部762插入到液体供应部57内。由此,液体供应部57和液体导入部762连接。接着,使容纳壳体94b向-X轴方向侧移动,并容纳在固定框体(未图示)。由此,将液体容纳体50b安装到打印机10。
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发挥同样的效果。例如,由于在打印机10的下侧安装单元框体91b,因此能够抑制液体消耗系统1000的水平方向上的大型化,并容易应对增加液体容纳体50b的设置数量等的设计变更。因此,能够在不增加设置面积的情况下增加供应到打印机10的液体的量或者液体的种类。另外,由于有重量的液体容纳体50b被配置在打印机10的下侧,因此与被配置在上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体消耗系统的重心位于靠近下侧,由此能够使系统的姿势稳定化。
另外,根据上述第三实施方式,液体导入部762是铅垂下方向(-Z轴方向)。由此,能够使液体供应部57作成铅垂上方向,由此确认液体供应部57的位置的同时容易连接液体导入部762。另外,由于液体导入部762沿着铅垂下方向延伸,因此与液体导入部762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地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容易将液体供应部57和液体导入部762连接。
D.第四实施方式:
图13是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1000c的立体图。图14是用于说明液体供应单元90c的构成的第一图。图15是用于说明液体供应单元90c的构成的第二图。图16是用于说明液体供应单元90c的构成的第三图。和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1000(图1)的不同点主要是液体供应单元90c的构成。关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90同样,液体供应单元90c(图13)被配置在打印机10c的下侧,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到框体19c。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液体供应单元90c具有装配结构960和框体侧定位部962(图7)。在框体19c的底面设置有用于进行与液体容纳体50之间的连接的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以及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以及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与液体供应单元90c所容纳的液体容纳体50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6个)对应地设置有6个。
液体供应单元90c具备记录介质配置单元820、第一液体供应装置86A以及第二液体供应装置86B。记录介质配置单元820、第一液体供应装置86A以及第二液体供应装置86B的外壳是形成作为液体供应单元90c的外壳的单元框体91c。
第一液体供应装置86A被配置在记录介质配置单元820的-Y轴方向侧。第二液体供应装置86B被配置在记录介质配置单元820的+Y轴方向侧。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二液体供应装置86A、86B和记录介质配置单元820在水平方向上排列配置。记录介质配置单元820、以及第一和第二液体供应装置86A、86B是一体。此外,在不区别地使用第一和第二液体供应装置86A、86B的情况下,使用符号“液体供应装置86”。另外,第一和第二液体供应装置86A、86B的构成是相同。
记录介质配置单元820构成为能够在X轴方向(水平方向)上移动。使用者握持记录介质配置单元820的前表面102侧并向-X轴方向侧拉动,由此能够抽出记录介质容纳部821。
液体供应装置86具有在内部容纳液体容纳体50以及拆装单元30a的容纳壳体861。容纳壳体861构成为通过以下侧端部856为支点使上侧端部866旋转而能够开闭。此外,容纳壳体861只要构成为能够以能拆装液体容纳体50的方式开闭即可,并不限于上述构成。例如,容纳壳体861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以容纳壳体861的+X轴方向侧的端部作为支点使-X轴方向侧的端部旋转而能够开闭。
拆装单元30a(图14)具备液体导入部762和第一电气连接部782。液体导入部762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第一电气连接部782由多个端子785(图8)构成。第一电气连接部782由未图示的保持部件保持。另外,拆装单元30a构成为能够以液体容纳体50的容纳部支承组件51(图2)位于与液体容纳部52相比更靠近上侧的位置的方式,支承液体容纳体50。具体而言,拆装单元30a具有支承容纳部支承组件51的支承结构。能够在不打开容纳壳体861的情况下从单元框体91c的外部目视确认液体导入部762和第一电气连接部782。
记录介质配置单元820(图15)具有能够容纳多个印刷纸张P的记录介质容纳部(供纸盒)821。记录介质容纳部821是+Z轴方向侧开口的凹形状。被记录介质容纳部821容纳的印刷纸张P向记录头13运送。并且,在通过记录头13而在印刷纸张P上进行印刷之后,排出至排纸盘17。
如图14所示,第一液体供应装置86A和第二液体供应装置86B分别具备3个液体容纳体50和3个拆装单元30a。3个液体容纳体50沿着作为水平方向的X轴方向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黑色(K)、黄色(Y)、品红色(M)、青色(C)、淡品红(LM)、淡青色(LC)的墨水分别容纳于不同的液体容纳体50。
第一液体供应装置86A的拆装单元30a被安装在面863A,所述面863A位于划分容纳壳体861A而形成的面中的记录介质配置单元820侧(+Y轴方向侧)。第二液体供应装置86B的拆装单元30a被安装在面863B,面863B位于划分容纳壳体861B而形成的面中的记录介质配置单元820侧(-Y轴方向侧)。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包含液体导入部362的拆装单元30a、以及记录介质容纳部821在水平方向上排列配置。即,在上下方向(Z轴方向)上,至少液体导入部762位于记录介质容纳部821所存在的范围。
如图16所示,液体导入部762的基端部侧和液体导入流路部822连接。液体导入流路部822经由液体连接部82而与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连通。由此,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通过液体导入部762、液体导入流路部822、液体连接部82、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而流通到打印机10c侧。
框体侧电气布线842的端部和第二电气连接部84连接,框体侧电气布线842和液体容纳体50的电路基板582的存储装置583(图6)电气连接。并且,第二电气连接部84和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电气连接。
当将液体供应单元90c安装到框体19c时,液体连接部82与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2连接,第二电气连接部84与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4连接。
根据上述第四实施方式,关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发挥同样的效果。例如,由于在打印机10c的下侧安装单元框体91c(图13),因此能够抑制液体消耗系统1000c的水平方向上的大型化,并容易应对增加液体容纳体50的设置数量等的设计变更。因此,能够在不增加设置面积的情况下增加供应到打印机10c的液体的量或者液体的种类。另外,由于有重量的液体容纳体50被配置在打印机10的下侧,因此与被配置在上侧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液体消耗系统1000c的重心位于靠近下侧,由此能够使液体消耗系统1000c的姿势稳定化。
E.变形例: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超出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来实施,例如也可能是下面的变形。
E-1.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消耗系统1000、1000a、1000c除了液体供应单元90~90c具备的液体容纳体50、50a、50b之外,也可以在框体19的侧面(例如,左侧面104)安装液体容纳体50、50a、50b。
E-2.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框体侧定位部962是突起(图7),但只要是用于决定单元框体91相对于框体19的位置的部件即可。例如,框体侧定位部962可以是凹部。在该情况下,装置侧定位部162可以是被插入到作为凹部的框体侧定位部962的突起。
E-3.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第二、三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50a、50b不具有电路基板,但也可以具有电路基板。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在单元框体91设置用于与电路基板电气连接的端子785(图8)等。
E-4.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供应单元90、90a~90c可以具有用于分别将被容纳在液体容纳体50、50a、50b的墨水移送到打印机10、10a、10c的泵。在该情况下,可以省略打印机10、10a、10c具备的供应机构(例如,泵)。下面,以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消耗系统1000为例子,对第四变形例的具体例进行说明。
图17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供应单元90中设置了泵827的示意图。泵827被配置在液体导入流路部822的中途。泵827将液体容纳体50(详细地讲,液体容纳部52)的墨水移送至打印机10。泵827的控制部(未图示)可以通过单元框体91内部以及框体19内部的电气布线而与打印机10的控制部18电气连接,由此根据来自控制部18的控制信号而使泵827动作。如上所述,通过液体供应单元90具有泵827,能够从位于打印机10的下侧的液体容纳体50向打印机10稳定地供应墨水。
E-5.第五变形例:
本发明不限于喷墨打印机以及其液体容纳体50,也可以适用于喷射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液体消耗装置以及用于向液体消耗装置供应该液体的液体供应单元。例如,本发明可以适用于如下的各种液体消耗装置及液体供应单元。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彩色滤光器的制造中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记录装置,彩色滤光器用于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或场发射显示器(FieldEmission 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在生物芯片制造中使用的喷射包含生物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消耗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样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用针尖向钟表或相机等精密设备喷射润滑油的液体消耗装置
(9)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硬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消耗装置
(10)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消耗装置
(11)具有喷出其他任意的微小量液滴的液体消耗头的液体消耗装置
此外,“液滴”是指从液体消耗装置或液体供应单元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以及尾部拖延成线状的液体。另外,这里所说的“液体”是液体消耗装置或液体供应单元能够喷射液体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处于液相的状态的材料即可,“液体”中也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状态的材料以及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这样的液状态的材料。并且,“液体”除了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以外,还包括将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形物形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到溶剂中而形成的物质等。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例子,可以列举出墨水或液晶等。这里,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性墨水等各种液体组合物。另外,在将照射紫外线能够固化的UV墨水容纳到该液体容纳部并连接到打印机的情况下,由于液体容纳袋从设置面浮起,因此设置面的热传给液体容纳部而硬化的可能性降低。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4年6月16日申请的申请号2014-123294号以及2014年8月11日申请的申请号2014-163439号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并作为参考引入其所有的公开。
符号说明
10、10a、10c…打印机,11…记录机构,13…液体喷射头,16…供纸口,17…排纸盘,18…控制部,19…框体,30a…拆装单元,50、50a、50b…液体容纳体,51…容纳部支承组件,52、52a…液体容纳部,53…把手部,54…握持部,57、57a…液体供应部,59…接触部配置部,70…流路形成部件,70b…连接部,71…连接单元,76…液体导入部,78…触点单元,82…液体连接部,84…第二电气连接部,86…液体供应装置,86A…第一液体供应装置,86B…第二液体供应装置,90、90a、90b、90c…液体供应单元,91、91a、91b、91c…单元框体,94、94a、94b…容纳壳体,96…固定框体,96A…第一固定框体,96B…第二固定框体,99…薄膜,101…上表面,104…左侧面,106…右侧面,108…底面,109…背面,162…装置侧定位部,182…装置侧液体中继部,184…装置侧电气中继部,188…装置侧电气布线部…372…另一端部,381…装置侧端子,501…一端部,502…另一端部,503…第一侧端部,504…第二侧端部,521…第一片材(第一主面),522…第二片材(第二主面),523、523a…第三片材,524、524a…第四片材,529…折线,542…接纳空间部,546…第一连接部,547…第二连接部,548…基部,549…装配部,572…液体供应口,573…供应连接部,580…液体容纳体侧端子组,581A~581I…液体容纳体侧端子,582…电路基板,582fa…表面,582fb…背面,583…存储装置,584…凸台槽,585…凸台孔,586…上侧端部,587…下侧端部,594…底部,702…基台部,761…杠杆部,762…液体导入部,764…基端部,766…顶端部,768…一端部,769…另一端部,780…保持部,782…第一电气连接部,785…端子,820…记录介质配置单元,821…记录介质容纳部,822…液体导入流路部,827…泵,842…框体侧电气布线,856…下侧端部,861、861A、861B…容纳壳体,863A…面,863B…面,866…上侧端部,909…间隔壁,948…底面,960…装配结构,962…框体侧定位部,964…第二开口部,967…框体侧第一装配部,968…框体侧第二装配部,969…第一开口部,998…固定部,998b…设置台,999…凹部,1000、1000a、1000c…液体消耗系统,P…印刷纸张,CL…中心轴,CT…中心轴,cp…接触部。

Claims (16)

1.一种液体供应单元,其具备向液体消耗装置供应液体的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供应单元包括:
单元框体,所述单元框体被配置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下侧,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
液体容纳体,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用于使液体流出的液体供应部,并且能够容纳于所述单元框体的内部;
液体导入部,所述液体导入部能够与所述液体供应部连接,用于使来自所述液体供应部的液体流通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并且配置于所述单元框体的内部;以及
第一电气连接部,所述第一电气连接部被配置在所述单元框体的内部,
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能够通过与所述第一电气连接部接触而电气连接,
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液体供应部被配置在所述液体容纳体的同一方向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中,
在所述单元框体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所述液体导入部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单元框体的外部目视确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中,
在所述单元框体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电气连接部构成为能够从所述单元框体的外部目视确认。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还包括:
框体侧电气布线,所述框体侧电气布线与所述第一电气连接部电气连接,并被配置在所述单元框体的内部;以及
第二电气连接部,所述第二电气连接部与所述框体侧电气布线的一端部连接,并且用于使所述框体侧电气布线和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电气中继部电气连接,其中,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电气中继部和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控制部电气连接,
所述第二电气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单元框体的位置被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还包括:
液体导入流路部,所述液体导入流路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并被配置在所述单元框体的内部;以及
液体连接部,所述液体连接部与所述液体导入流路部的一端部连接,并且用于使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喷射头连通的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装置侧液体中继部和所述液体导入流路部连通,
所述液体连接部相对于所述单元框体的位置被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中,
所述单元框体具有装配结构,所述装配结构用于通过被嵌合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框体而将所述单元框体安装在所述液体消耗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还包括:
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决定所述单元框体相对于所述框体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中,
所述装配结构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用于在所述单元框体被安装到所述框体的状态下,与所述框体一起划分形成能够从所述单元框体的外部向内部伸入手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中,
所述液体导入部具有基端部以及顶端部,
所述液体导入部从所述基端部向所述顶端部延伸的方向是铅垂上方向、铅垂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中的任何一个方向。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中,
所述单元框体具备容纳壳体,所述容纳壳体构成为能够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并且能够与液体消耗装置比向所述水平方向突出,
所述液体容纳体被容纳在所述容纳壳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中,
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液体容纳部,所述液体容纳部具有挠性并且用于容纳液体,
所述液体容纳部具有构成主面的第一主面、以及构成主面且与所述第一主面对置的第二主面,
所述液体容纳体以所述第一主面和所述第二主面对置的方向为铅垂方向的方式被容纳在所述容纳壳体。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中,
所述液体导入部通过以支点为中心旋转,而与所述液体供应部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中,
所述液体导入部被配置在所述容纳壳体的内部,
所述液体导入部延伸的方向与所述容纳壳体的移动方向交叉。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其中,
所述容纳壳体的移动方向和当使所述液体供应部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时的所述液体容纳体的移动方向交叉。
15.根据权利要求1、2、10或11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还包括:
泵,所述泵用于将容纳于所述液体容纳体的液体移送至所述液体消耗装置。
16.一种液体消耗系统,其包括:
液体消耗装置,所述液体消耗装置具备通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而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以及
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供应单元。
CN201580031794.0A 2014-06-16 2015-06-15 液体供应单元以及液体消耗系统 Active CN1064578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23294A JP2016002679A (ja) 2014-06-16 2014-06-16 液体噴射記録装置に用いられる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記録装置
JP2014-123294 2014-06-16
JP2014-163439 2014-08-11
JP2014163439A JP2016037018A (ja) 2014-08-11 2014-08-11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PCT/JP2015/002980 WO2015194154A1 (ja) 2014-06-16 2015-06-15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及び、液体消費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457841A CN106457841A (zh) 2017-02-22
CN106457841B true CN106457841B (zh) 2018-10-09

Family

ID=54935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31794.0A Active CN106457841B (zh) 2014-06-16 2015-06-15 液体供应单元以及液体消耗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37694B2 (zh)
CN (1) CN106457841B (zh)
WO (1) WO20151941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94132A1 (en) * 2016-05-12 2017-11-16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 P Data units for build material identification in additive manufacturing
JP6976735B2 (ja) * 2017-06-15 2021-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と液体吐出ヘッドの取付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7736A (en) * 1994-05-17 1998-12-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er and recording head cleaning method
US6378997B1 (en) * 1998-03-10 2002-04-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dia cartridge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410273A (zh) * 2002-03-28 2003-04-1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及其油墨盒
CN1633367A (zh) * 2001-01-23 2005-06-29 索尼公司 打印机
CN1705566A (zh) * 2002-10-23 2005-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存储包和液体喷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034212T2 (de) * 1989-08-05 2006-07-13 Canon K.K. Tintenstrahlaufzeichnungsgerät und Tintenkassette dafür
JP3152804B2 (ja) 1993-06-11 2001-04-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流体接続構造および該構造を用い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249831B2 (en) * 1995-04-27 2007-07-3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nk container refurbishment system
CA2253418A1 (en) 1996-05-06 1997-11-13 Herbert Daniel Vargas Iii Auxiliary ink reservoir and fe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k jet cartridges
US5788388A (en) * 1997-01-21 1998-08-04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jet cartridge with ink level detection
JPH11286120A (ja) * 1998-04-03 1999-10-19 Konica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AUPP702098A0 (en) * 1998-11-09 1998-12-03 Silverbrook Research Pty Ltd Image cre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RT73)
CA2310181C (en) * 1999-05-31 2004-06-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tank, ink-jet cartridge, ink-supplying apparatus,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lying ink
ES2296699T3 (es) * 2000-10-17 2008-05-0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Bolsa de tinta e impresora que incorpora la misma.
JP4560699B2 (ja) * 2001-02-15 2010-10-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ー
JP4075507B2 (ja) 2002-08-01 2008-04-1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US7226153B2 (en) 2002-03-28 2007-06-0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 cartridge
EP1498272A1 (en) * 2003-07-18 2005-01-1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JP4725394B2 (ja) * 2006-03-31 2011-07-1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EP2692530B1 (en) * 2011-03-31 2016-08-1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recycled liquid cartridg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liquid cartridge
US8857956B2 (en) 2011-12-06 2014-10-14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artridges and recording apparatuses
JP6070133B2 (ja) 2011-12-06 2017-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記録装置
JP5692265B2 (ja) 2013-03-07 2015-04-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収容体
JP6163890B2 (ja) 2013-06-06 2017-07-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収容体
US9132652B2 (en) 2013-06-06 2015-09-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AU2014276230B2 (en) 2013-06-06 2018-03-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47736A (en) * 1994-05-17 1998-12-0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er and recording head cleaning method
US6378997B1 (en) * 1998-03-10 2002-04-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dia cartridge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1633367A (zh) * 2001-01-23 2005-06-29 索尼公司 打印机
CN1410273A (zh) * 2002-03-28 2003-04-1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及其油墨盒
CN1705566A (zh) * 2002-10-23 2005-12-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存储包和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44445A1 (en) 2017-05-25
WO2015194154A1 (ja) 2015-12-23
CN106457841A (zh) 2017-02-22
US10137694B2 (en) 2018-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34801B2 (en) Liquid ejecting system and liquid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CN105946368B (zh) 盒、印刷材料供应系统以及印刷装置
CN107081962B (zh) 墨水供应装置
US9056482B2 (en)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and cartridge
CN106004057B (zh) 容器、容器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US9643419B2 (en) Adaptor
CN103203996A (zh) 盒以及印刷装置
US10338517B2 (en) Waste liquid container and attachment
JP2011167966A (ja) 液体噴射システム、液体収容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WO2017115582A1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CN105383179B (zh) 液体供应单元
CN106457841B (zh) 液体供应单元以及液体消耗系统
JP6264109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CN105196702B (zh) 用于液体喷射记录装置的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JPWO2019098287A1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5398222B (zh) 液体容纳体、电连接器和液体消耗装置
JP2016049771A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JP2016037018A (ja) 液体供給ユニット
CN203410164U (zh)
CN105313476B (zh) 液体供应装置
JP2009160783A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9034740A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2019034418A (ja) 液体収容容器
CN106994833B (zh) 液体喷射系统
JP2022154024A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印刷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