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用杀菌剂领域,涉及一类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化合物。
背景技术
水稻和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由于纹枯病等病害原因导致每年减产。白粉病也普遍存在于各种农作物中,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现在农业由于农药的长时间的使用,作物上的病害对其产生了抗药性,使现有的农药防治效果明显降低。例如农作物对防治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为了提高防治效果,必须提高农药的使用量,这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需要不断发现新的作用机理的农药新品种。
近年来,随着氟化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含氟基团被引入到有机化合物中,有效利用氟原子独特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伪拟效应、阻断效应、高电负和脂溶性等,使新引入含氟基团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独的性能,进而开发新的农药品种。
现有技术对于防治纹枯病和白粉病的新农药品种进行了以下尝试:
PCT专利申请WO9803500公开了以下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
但未公开化合物L-215、L-83、L-12、L-21对作物纹枯病和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PCT专利申请WO2006027193公开了以下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
但未公开化合物P-1和P-2对作物纹枯病和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PCT专利申请WO2012065947公开了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编号为160、161、165和164。但未公开这4个编号化合物对作物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PCT专利申请WO2015058444公开了以下化合物CN-1和CN-2:
从说明书实施例公开的数据可知,化合物CN-1和CN-2对水稻纹枯病有一定防治效果,但对于黄瓜白粉病几乎没有防治效果,化合物CN-2对黄瓜白粉病最好的防治效果为66.67%以上(用量在12.5mg/L以上),但当用量降至12.5mg/L以下时,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为0。
因此,仍有希望对能够同时防治纹枯病和白粉病的化合物做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类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具有如下通式F-1:
其中:
R1选自氢、卤素、C1-C10烷基、C1-C10卤代烷基、C1-C10烷氧基、C1-C10卤代烷氧烷基、被卤素、C1-C10烷基、C1-C10卤代烷氧基或C1-C10卤代烷硫基取代的芳基、被卤素、C1-C10烷基、C1-C10卤代烷氧基或C1-C10卤代烷硫基取代的杂芳基;
R2选自卤素或C1-C10烷基;
R3选自C1-C10烷基、C1-C10卤代烷基、C1-C10烷氧基、C1-C10卤代烷氧烷基、被卤素、C1-C10烷基、C1-C10卤代烷氧基或C1-C10卤代烷硫基取代的芳基、被卤素、C1-C10烷基、C1-C10卤代烷氧基或C1-C10卤代烷硫基取代的杂芳基;
R4选自氢或卤素;
R7选自氟、氯、溴、碘、氰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一氟甲基、甲氧基、三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一氟甲氧基、硝基、三氟甲硫基、二氟甲硫基、一氟甲硫基;
R5、R6、R8、R9、R10独立地选自氢、卤素、C1-C10的烷基、C1-C10的卤代烷基、C1-C10卤代烷氧烷基、腈基、硝基、C1-C10烷氧基、C1-C10烷硫基、C1-C10烷亚砜基、C1-C3烷砜基;
X选自氮或碳;
Y选自氮或-C-R11,且R11选自氢或卤素;
M、Q独立地选自氧或硫。
本申请发明人发现,当R7选自氟、氯、溴、碘、氰基、三氟甲基、二氟甲基、一氟甲基、甲氧基、三氟甲氧基、二氟甲氧基、一氟甲氧基、硝基、三氟甲硫基、二氟甲硫基或一氟甲硫基时,所述通式F-1所示的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活性,尤其是在农药杀菌上具有很好的活性。优选的是,R7选自氟、氯、溴、碘、氰基、三氟甲基、甲氧基、三氟甲氧基、硝基、三氟甲硫基。
上述通式F-1中,对于R1取代基,优选的是,R1选自氢、卤素、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烷基、被卤素、C1-C6烷基、C1-C6卤代烷氧基或C1-C6卤代烷硫基取代的芳基、被卤素、C1-C6烷基、C1-C6卤代烷氧基或C1-C6卤代烷硫基取代的杂芳基。进一步优选的是,R1选自氢、卤素、C1-C3烷基、C1-C3卤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3卤代烷氧烷基、被卤素、C1-C3烷基、C1-C3卤代烷氧基或C1-C3卤代烷硫基取代的芳基、被卤素、C1-C3烷基、C1-C3卤代烷氧基或C1-C3卤代烷硫基取代的杂芳基。更进一步优选的是,R1选自二氟甲基或三氟甲基。
上述通式F-1中,对于R2取代基,优选的是,R2选自卤素或C1-C6烷基。进一步优选的是,R2选自卤素或C1-C3烷基。更进一步优选的是,R2选自氟。
上述通式F-1中,对于R3取代基,优选的是,R3选自C1-C6烷基、C1-C6卤代烷基、C1-C6烷氧基、C1-C6卤代烷氧烷基、被卤素、C1-C6烷基、C1-C6卤代烷氧基或C1-C6卤代烷硫基取代的芳基、被卤素、C1-C6烷基、C1-C6卤代烷氧基或C1-C6卤代烷硫基取代的杂芳基。进一步优选的是,R3选自C1-C3烷基、C1-C3卤代烷基、C1-C3烷氧基、C1-C3卤代烷氧烷基、被卤素、C1-C3烷基、C1-C3卤代烷氧基或C1-C3卤代烷硫基取代的芳基、被卤素、C1-C3烷基、C1-C3卤代烷氧基或C1-C3卤代烷硫基取代的杂芳基。更进一步优选的是,R3选自甲基或乙基。
上述通式F-1中,对于R4取代基,优选的是,R4选自氟、氯或溴。
上述通式F-1中,对于R5、R6、R8、R9和R10取代基,优选的是,R5、R6、R8、R9、R10独立地选自氢、卤素、C1-C6的烷基、C1-C6的卤代烷基、C1-C6卤代烷氧烷基、腈基、硝基、C1-C6烷氧基、C1-C6烷硫基、C1-C6烷亚砜基、C1-C3烷砜基。进一步优选的是,R5、R6、R8、R9、R10独立地选自氢、卤素、C1-C3的烷基、C1-C3的卤代烷基、C1-C3卤代烷氧烷基、腈基、硝基、C1-C3烷氧基、C1-C3烷硫基、C1-C3烷亚砜基、C1-C3烷砜基。更进一步优选的是,R5选自氟、氯、溴或碘,R6选自氢、氟、氯或溴,且R5和R6不同时为氢,R8、R9和R10独立地选自氟、氯或溴。
上述通式F-1所示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作为最为优选的化合物,所述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选自以下结构式所示化合物中的一种、两种或三种以上组合:
本发明通式F-1所示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部分代表性化合物可以用以下列表说明,但这些具本化合物并不限定本发明。
作为示例,当R2为氟或氯、R3为甲基或乙基、R9、R10、R6和R8为氢、X和Y为碳时,所述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通式如下F-2。
当M为氧时,上述通式F-2所示的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典型化合物如下表1。
表1
当M为硫时,上述通式F-2所示的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典型化合物如下表2。
表2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当R2选自氯或溴时,所述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化合物优选按照以下方法制备:
其中:R1、R2、R3、R4、R5、R6、R7、R8、X、Y和M的定义及优选如前所述,R0优选自甲基或乙基,T优选自氟、氯、溴或碘。
当R2为氟时,所述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化合物优选按照以下方法制备:
其中:R1、R2、R3、R4、R5、R6、R7、R8、X、Y和M的定义及优选如前所述,R0优选自甲基或乙基,T优选自氟、氯、溴或碘。
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本领域常用的引发剂、氧化剂、酰氯化、催化剂、碱、溶剂、缩合剂、缩合试剂、卤化剂、硫化试剂等均能用于本发明。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化合物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适合用于农用杀菌。优选的是,所述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适合用于防治由丝核菌属、柄锈菌属、黑粉菌属、腥黑粉菌属、伏革菌属、核腔菌属或担子菌纲真菌引起的病害。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适合用于防治纹枯病、立枯病、白粉病或锈病。最为优选的是,所述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适合用于防治纹枯病和白粉病。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农用化学杀菌剂,所述农用化学杀菌剂含有1~99%质量百分含量的含二苯醚结构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
当配制农用化学杀菌剂时,所述农用化学杀菌剂可以被配制成各种液剂、乳油、悬浮剂、水悬剂、微乳剂、乳剂、水乳剂、粉剂、可湿性粉剂、可溶性粉剂、颗粒剂、水分散型颗粒剂或胶囊剂。所述农用化学杀菌剂包括本发明所述喹啉类化合物和载体。载体至少包括两种,其中至少一种是表面活性剂。载体可以是固体或液体。合适的固体载体包括天然的或合成的粘土和硅酸盐,例如天然硅石和硅藻土;硅酸镁例如滑石;硅酸铝镁例如高岭石、高岭土、蒙脱土和云母;白碳黑、碳酸钙、轻质碳酸钙;硫酸钙;石灰石;硫酸钠;胺盐如硫酸铵、六甲撑二胺。液体载体包括水和有机溶剂,当用水做溶剂或稀释剂时,有机溶剂也能用做辅助剂或防冻添加剂。合适的有机溶剂包括芳烃例如苯、二甲苯、甲苯等;氯代烃,例如氯代苯、氯乙烯、三氯甲烷、二氯甲烷等;脂肪烃,例如石油馏分、环己烷、轻质矿物油;醇类,例如异丙醇、丁醇、乙二醇、丙三醇和环己醇等;以及它们的醚和酯;还有酮类,例如丙酮、环己酮以及二甲基甲酰胺和N-甲基-吡咯烷酮。
表面活性剂可以是乳化剂、分散剂或湿润剂;可以是离子型的或非离子型的。非离子型乳化剂例如聚氧乙烯脂肪酸脂、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聚氧乙烯脂肪氨,以及市售的乳化剂:农乳2201B、农乳0203B、农乳100#、农乳500#、农乳600#、农乳600-2#、农乳1601、农乳2201、农乳NP-10、农乳NP-15、农乳507#、农乳OX-635、农乳OX-622、农乳OX-653、农乳OX-667、宁乳36#。分散剂包括木质素磺酸钠、拉开粉、木质素磺酸钙、甲基萘磺酸甲醛缩合物等。湿润剂为:月桂醇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烷基萘磺酸钠等。
农用化学杀菌剂可由通用的方法制备。例如,将活性物质与液体溶剂和/或固体载体混合,同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如乳化剂、分散剂、稳定剂、湿润剂,还可以加入其它助剂如:粘合剂、消泡剂、氧化剂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但并不将本发明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认识到,本发明涵盖了权利要求书范围内所可能包括的所有备选方案、改进方案和等效方案。
(一)化合物制备
实施例1:化合物1合成
步骤(1):1-甲基-3-二氟甲基-5-羟基-1H-吡唑合成
在500ml的三口瓶中,加入42克二氟乙酰乙酯乙酯的300ml甲苯溶液,加入10克乙酸,冷却,在搅拌下加入1.1倍摩尔量的40%甲基肼水溶液,大约1h滴加完毕,反应体系升到室温,反应过夜,第二天向体系加入100ml水,分出甲苯层,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出甲苯得浅红色固体32克。浅红色固体即为1-甲基-3-二氟甲基-5-羟基-1H-吡唑,熔点为130~132℃,不用提纯用于下一步反应。
步骤(2):1-甲基-3-二氟甲基-5-氯-4-甲醛-1H-吡唑合成
将无水34ml的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到250ml三口瓶中,将体系冷却至0℃,然后搅拌下滴加143克三氯氧磷,大约2h加完,继续搅拌30分钟,慢慢加入30克步骤(1)得到的1-甲基-3-二氟甲基-5-羟基-1H-吡唑,缓慢升温到室温搅拌2h,然后体系升温到90℃反应3h,冷却到室温,加入到1000ml的冰水中,用乙酯乙酯萃取,乙酸乙酯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蒸出乙酸乙酯得棕色固体36克。得到的棕色固体即为1-甲基-3-二氟甲基-5-氯-4-甲醛-1H-吡唑,不用提纯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步骤(3):1-甲基-3-二氟甲基-5-氟-4-甲醛-1H-吡唑合成
将步骤(2)得到的30克1-甲基-3-二氟甲基-5-氯-4-甲醛-1H-吡唑加入到250ml单口瓶中,加入100ml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2倍摩尔量的无水氟化钾,体系搅拌加热回流5h,HPLC跟踪反应完全,减压蒸出溶剂,将残留加入到100ml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乙酸乙酯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蒸出乙酸乙酯得棕色固体21克。棕色固体即为1-甲基-3-二氟甲基-5-氟-4-甲醛-1H-吡唑,熔点为66.5-67.2℃,1HNMR(600MHZ,CDCl3/TMS):δ=9.81(1H,s),6.87(1H,t),3.71(3H,s)ppm。
步骤(4):1-甲基-3-二氟甲基-5-氟-4-甲酰氯-1H-吡唑合成
将步骤(3)得到的15克1-甲基-3-二氟甲基-5-氟-4-甲醛-1H-吡唑加入到150ml的单口瓶中,加入二氯乙烷60ml,加入偶氮二异丁腈0.5克,加入等摩尔量的磺酰氯,体系加热回流1h,蒸出二氯乙烷,得油状物18克。得到的油状物即为1-甲基-3-二氟甲基-5-氟-4-甲酰氯-1H-吡唑,1HNMR(600MHZ,CDCl3/TMS):δ=6.87(1H,t),3.71(3H,s)ppm。
步骤(5):2-氯-1-(2-硝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合成
将14.1克(0.1mol)2-氟硝基苯加入到150ml单口瓶中,加入70mll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1.5倍摩尔量的碳酸钾,加入19.6克(0.1mol)2-氯-4-三氟甲基苯酚,然后体系加热回流反应5h,蒸出溶剂,将残留倒到100ml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蒸出溶剂,柱层析提纯得产物20克。产物即为2-氯-1-(2-硝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
步骤(6):2-氯-1-(2-氨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合成
将步骤(5)制备的15克2-氯-1-(2-硝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加入到加氢还原釜中,加入100ml乙醇,加入1克10%钯碳,在室温通氢还原,直到体系不再吸氢,过滤去催化剂,蒸溶剂得白色固体14.2克。白色固体即为2-氯-1-(2-氨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
步骤(7):目标化合物1的合成
将步骤(4)制备的0.3克1-甲基-3-二氟甲基-5-氟-4-甲酰氯-1H-吡唑溶于20ml的四氢呋喃中,加入等摩尔量的步骤(6)制备的2-氯-1-(2-氨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然后加入1.5倍量的缚酸剂三乙胺,体系室温反应2h,TLC跟踪反应完成,过滤去固体,滤液蒸出溶剂,用柱层析提纯得0.5克产物。产物即为结构式1所示化合物,其核磁数据如下:
1HNMR(600MHZ,CDCl3/TMS):δ=8.55~8.56(1H,d),8.31(1H,s),7.77(1H,s),7.46~7.48(1H,d),7.23~7.25(1H,t),7.11~7.10(1H,t),7.00~7.01(1H,d),7.01~6.89(1H,t),6.89~6.90(1H,d),3.82(3H,s)ppm。
实施例2:化合物2合成
步骤(1):2-溴-4-三氟甲基-苯酚合成
将32克对三氟甲基苯酚溶于200ml二氯甲烷中,在冷却下滴加等摩尔液溴,大约2h滴加完毕,然后室温搅拌反应12h,体系用饱和碳酸氢钠洗到中性,干燥,蒸出溶剂得到稠状液体40g。得到的稠状液体即为2-溴-4-三氟甲基-苯酚,其核磁数据为:1HNMR(600MHZ,CDCl3/TMS)δ=7.75(1H,s),7.47~7.49(1H,d),7.08~7.10(1H,d),6.21(1H,s)ppm,不用提纯用于下一步反应。
步骤(2):2-溴-1-(2-硝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合成
将14.1克(0.1mol)2-氟硝基苯加入到150ml单口瓶中,加入70mll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1.5倍摩尔量的碳酸钾,加入步骤(1)制得的24.1克(0.1mol)2-溴-4-三氟甲基苯酚,然后体系加热回流反应5h,蒸出溶剂,将残留倒到100ml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蒸出溶剂,柱层析提纯得产物25克。产物即为2-溴-1-(2-硝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
步骤(3):2-溴-1-(2-氨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合成
将步骤(2)制得的20克2-溴-1-(2-硝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加入到加氢还原釜中,加入100ml乙醇,加入2克10%钯碳,在室温通氢还原,直到体系不再吸氢,过滤去催化剂,蒸溶剂得白色固体18.2克。白色固体即为2-溴-1-(2-氨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
步骤(4):目标化合物2的合成
将0.3克1-甲基-3-二氟甲基-5-氟-4-甲酰氯-1H-吡唑溶于20ml的四氢呋喃中,加入等摩尔量的步骤(3)制得的2-溴-1-(2-氨基-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然后加入1.5倍量的缚酸剂三乙胺,体系室温反应2h,TLC跟踪反应完成,过滤去固体,滤液蒸出溶剂,用柱层析提纯得0.6克产物。产物即为结构式2所示化合物,其核磁数据如下:
1HNMR(600MHZ,CDCl3/TMS):δ=8.54~8.56(1H,d),8.29(1H,s),7.93(1H,s),7.64~7.65(1H,d),7.23~7.25(1H,t),7.11~7.12(1H,t),6.96~6.97(1H,d),6.90~7.08(1H,t),6.88~6.90(1H,d),3.82(3H,s)ppm。
实施例3:化合物4合成
步骤(1):2-氯-1-(2-硝基-5-氟-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合成
将15.9克(0.1mol)2,4-二氟硝基苯加入到150ml单口瓶中,加入150mll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1.5倍摩尔量的碳酸钾,将体系冷却到10℃,然后慢慢加入19.6克(0.1mol)2-氯-4-三氟甲基苯酚大约1h加完,保持温度反应2h,,然后体系倒入500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蒸出溶剂,柱层析提纯得产物10克。产物即为2-氯-1-(2-硝基-5-氟-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熔点为118~120℃,核磁数据如下:
1HNMR(600MHZ,CDCl3/TMS):δ=8.13~8.16(1H,q),7.80(1H,s),7.56~7.58(1H,d),7.14~7.15(1H,d),6.99~7.02(1H,m),6.62~6.64(1H,q)ppm。
步骤(2):2-氯-1-(2-氨基-5-氟-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合成
将步骤(1)制得的10克2-氯-1-(2-硝基-5-氟-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加入到加氢还原釜中,加入100ml乙醇,加入2克10%钯碳,在室温通氢还原,直到体系不再吸氢,过滤去催化剂,蒸溶剂得白色固体9.5克。白色固体即为2-氯-1-(2-氨基-5-氟-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
步骤(3):目标化合物4的合成
将0.3克1-甲基-3-二氟甲基-5-氟-4-甲酰氯-1H-吡唑溶于20ml的四氢呋喃中,加入等摩尔量的步骤(2)制得的2-氯-1-(2-氨基-5-氟-苯氧基)-4-三氟甲基苯,然后加入1.5倍量的缚酸剂三乙胺,体系室温反应2h,TLC跟踪反应完成,过滤去固体,滤液蒸出溶剂,用柱层析提纯得0.45克产物。产物即为结构式4所示化合物。其核磁数据如下:
1HNMR(600MHZ,CDCl3/TMS):δ=8.50~8.52(1H,m),8.25(1H,s),7.78(1H,s),7.53~7.54(1H,d),7.1~7.11(1H,d),6.92~6.95(1H,m),6.86~7.04(1H,t),6.56~6.58(1H,m),3.83(3H,s)ppm。
实施例4:化合物7合成
将0.3克1-甲基-3-二氟甲基-5-氟-4-甲酰氯-1H-吡唑溶于20ml的四氢呋喃中,加入等摩尔量的步骤(2)制得的2,4-二氯-1-(2-氨基-苯氧基)-甲基苯,然后加入1.5倍量的缚酸剂三乙胺,体系室温反应2h,TLC跟踪反应完成,过滤去固体,滤液蒸出溶剂,用柱层析提纯得0.32克产物。产物即为结构式7所示化合物。
实施例5:化合物10合成
步骤(1):2,4-二-氯-1-(2-硝基-5-氟-苯氧基)-苯合成
将15.9克(0.1mol)2,4-二氟硝基苯加入到150ml单口瓶中,加入150mllN,N-二甲基甲酰胺,加入1.5倍摩尔量的碳酸钾,将体系冷却到10℃,然后慢慢加入16.2克(0.1mol)2,4-二氯苯酚大约1h加完,保持温度反应2h,,然后体系倒入500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用无水硫酸镁干燥,蒸出溶剂,柱层析提纯得产物9克。产物即为2,4-二-氯-1-(2-硝基-5-氟-苯氧基)-苯。
步骤(2):2,4-二氯-1-(2-氨基-5-氟-苯氧基)-苯合成
将步骤(1)制得的8克2,4-二-氯-1-(2-硝基-5-氟-苯氧基)-苯加入到加氢还原釜中,加入100ml乙醇,加入2克10%钯碳,在室温通氢还原,直到体系不再吸氢,过滤去催化剂,蒸溶剂得白色固体7.2克。白色固体即为2,4-二氯-1-(2-氨基-5-氟-苯氧基)-苯。
步骤(3):目标化合物10的合成
将0.3克1-甲基-3-二氟甲基-5-氟-4-甲酰氯-1H-吡唑溶于20ml的四氢呋喃中,加入等摩尔量的步骤(2)制得的2,4-二氯-1-(2-氨基-5-氟-苯氧基)-苯,然后加入1.5倍量的缚酸剂三乙胺,体系室温反应2h,TLC跟踪反应完成,过滤去固体,滤液蒸出溶剂,用柱层析提纯得0.31克产物。产物即为结构式10所示化合物。
(二)制剂配制
以下实施例中按照质量配比配制。
实施例6、30%悬浮剂
将化合物1及其它组分充分混合,由此得到的30%悬浮剂。用水稀释所得悬浮剂可得到任何所需浓度的稀释液。
实施例7、30%水悬浮液
先将化合物2、应加水量的80%和十二烷基磺酸钠在球磨机中一起粉碎,再将半纤维素和环氧丙烷溶解在剩余20%的水中,最后搅拌加入粉碎后的物质得到30%水悬浮液。
实施例8、30%乳油
将亚磷酸溶解在甲苯中,加入化合物4和乙氧基化甘油三酸酯,得到透明的溶液,即为30%乳油。
实施例9、60%可湿粉剂
将化合物1、十二烷基萘磺酸钠、木质素磺酸钠及硅澡土混合在一起,在粉碎机中粉碎,直到颗粒达到标准后即为60%可湿粉剂。
(三)生物活性测试
实施例10:防治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活体筛选测试
1、选择两叶一心、长势一致的盆栽稻苗,待测化合物用少量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然后用含0.1%吐温80的水稀释成所要测试的浓度,将配制好的药剂用(双管)喉头喷雾器喷施在供试水稻苗,药剂喷雾处理后自然晾干,24h左右进行接种,在已喷过药的每盆稻苗基部中央夹接一块纹枯病菌丝块,菌块不要与盆土及水层接触。接种后的试材移至保湿箱中培养,温度26℃,湿度80-90%,每天观察稻苗生长状况,5天后空白对照充分发病时调查防治效果。分级标准采用《创制农药生物活性评价SOP》,以病情指数计算防治效果。
2、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调查方法和分级标准
0级:不发病;
1级:第一叶鞘发病;
3级:第一叶片及第二叶鞘发病;
5级:第二叶片及第三叶鞘发病;
7级:整株发病。
通过测试,化合物1、2、3、4、5、6、7、8、9、10、11、1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577和578在200ppm下对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100%。
实施例11、防治水稻纹枯病对照试验
测试方法:将要测试的化合物均设5个浓度50ppm、25ppm、12.5ppm、6.25ppm和3.15ppm,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另设清水为空白对照。下表中化合物CN-1和CN-2的测试结构数据为专利申请WO2015058444中公开的数据。
防治水稻纹枯病测试结果表
根据对照试验发现化合物1和化合物2防治水稻纹病的活性明显优于对照化合物。
实施例12、黄瓜白粉病预防试验
待测化合物用少量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然后用含0.1%吐温80的水稀释成所要测试的浓度,将配制好的药剂用(双管)喉头喷雾器喷施在供试一张真叶期、长势一致黄瓜苗上,并风干,每浓度为一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另设对照药剂和清水空白对照。洗取黄瓜叶片上的新鲜白粉病菌孢子,用双层纱布过滤,制成孢子浓度为10万个/ml左右的悬浮液,喷雾接种。接种后的试材移入人工气候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之间,温度保持23℃,10d左右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进行分级调查,按病指计算防效%。
黄瓜白粉病调查方法分级标准:
0级:无病;
1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1%~40%;
9级: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40%以上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100/(总叶数×9);
防治效果(%)=(对照病情指数-处理病情指数)×100/对照病情指数
通过测试,化合物1、2、3、4、5、6、7、8、9、10、11、12、193、194、195、196、197、198、199、200、201、202、、203、204、577和578在150ppm下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100%。
实施例13、防治黄瓜白粉病对照试验
测试方法:将要测试的化合物均设5个浓度100ppm、50ppm、25ppm、12.5ppm和6.25ppm,每个浓度设3个重复。另设清水为空白对照。表中化合物CN-1和CN-2的测试结构数据为专利申请WO2015058444中公开的数据。
防治黄瓜白粉病测试结果表
根据对照试验发现化合物1和化合物2防治黄瓜白粉的活性明显优于对照化合物。
本申请公开的化合物与专利申请WO2015058444公开的化合物CN-1和CN-2相比,由于在结构式吡唑环5位引入了不同与化合物CN-1和CN-2的基团,使其在防治作物纹枯病和白粉病上具有卓越的效果,能够在低浓度下同时防治作物纹枯病和白粉病,且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化合物CN-1和C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