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32814A - 车辆用前围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前围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132814A
CN106132814A CN201580017831.2A CN201580017831A CN106132814A CN 106132814 A CN106132814 A CN 106132814A CN 201580017831 A CN201580017831 A CN 201580017831A CN 106132814 A CN106132814 A CN 1061328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front panel
outside plate
towards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1783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132814B (zh
Inventor
中岛幹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132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2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132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1328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02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clear vision, e.g. anti-frost or defog panes, rain shie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0Sealing arrangements
    • B60J10/30Sea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astening means
    • B60J10/34Sealing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fastening means using adhes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0Sealing arrangements
    • B60J10/45Assembling sealing arrangements with vehicle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0Sealing arrangements
    • B60J10/70Sealing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ndows or wind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7Water drainage or guide means not integral with roof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1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34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 B60R2021/343Protecting non-occupants of a vehicle, e.g. pedestrians using deformable body panel, bodywork or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将沿着前挡风玻璃的玻璃内表面而流下的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在以与仪表板的前端部侧对置的方式而设置的前围板外板(30)的底壁部(30D)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处设置有流下部(42),在该流下部(42)的下方侧处设置有排水部件(44)。由此,沿着前窗玻璃的玻璃内表面而流下的水滴(46)经由前围板外板(30)的底壁部(30D)而从流下部(42)流下,并向排水部件(44)被引导。由于在该排水部件44上形成有与形成于前柱内构件(24A)上的排水口(24A1)连通的流出口(44D),因此能够从该流出口(44D)经由排水口(24A1)而将排水部件(44)内的水向车辆外部排出。

Description

车辆用前围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前围板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技术:在前围板的前部中,底面相对于水平面H而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倾斜了角度β,从而将雨水等从设置在该前围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且该底面的下方侧的排水部排出。除此之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技术:在对挡风玻璃(前挡风玻璃)的下端部进行支承的前围板箱的前部处设置了将雨水排出的排水管。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技术:设置有将雨水向安装在前窗玻璃(前挡风玻璃)的下端部处并具有密封功能的保护器排出的导雨管。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3092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8093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0866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例如在降雨时,在使车门或车窗开放等从而水向车厢内侧进入进而使车厢内的湿度上升了的情况下,在外部气温较低的状态下于前挡风玻璃的车厢内侧的玻璃内表面上会发生结露,从而水滴会沿着该玻璃内表面而流动,并且有时水滴会向前围板侧流入。在这种情况下,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存在水滞留于前围板处的可能性。
本发明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将沿着前挡风玻璃的玻璃内表面而流下的水滴向车外排出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具有,前围板外板,其在前挡风玻璃的前端部处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从该前挡风玻璃的下方侧经由密封部件而对所述前挡风玻璃的前端部进行支承;排水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密封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并且其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前围板外板上且将沿着所述前挡风玻璃的车厢内侧的玻璃内表面而流下的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
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中,在前挡风玻璃的前端部处,前围板外板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而且,前挡风玻璃的前端部经由密封部件而被前围板外板从下方侧支承。
在此,在密封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处,具备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前围板外板上的排水机构,并且通过该排水机构而将沿着前挡风玻璃的车厢内侧的玻璃内表面而流下的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
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排水机构被构成为包括:流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前围板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或者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底壁部,其沿着所述前围板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而被设置,并形成有随着从与所述流下部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排水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流下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侧处,并将所述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
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中,排水机构在前围板外板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或者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具备流下部,在流下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处配置有将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的排水部件。在此,在前围板外板上,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设置有底壁部。在该底壁部上,形成有随着从与流下部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
即,在于前围板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设置有流下部的情况下,该底壁部的倾斜面以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趋向于端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方式而形成。另一方面,在于前围板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设置有流下部的情况下,该底壁部的倾斜面以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趋向于中央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方式而形成。通过该倾斜面而将水滴向流下部引导,从而水滴会穿过该流下部而被向车辆外部排出。
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为,在第二方式中,从所述前挡风玻璃或者所述前围板外板中的粘合有所述密封部件的粘合部起至所述前围板外板中的与配置在该前围板外板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的前围板内板接合的接合部为止的、在垂直于该前挡风玻璃的平面的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跨及车辆宽度方向的全部区域而为固定。
从行人保护等的观点出发,将由前围板外板以及前围板内板所实现的前挡风玻璃的支承刚性设定在预定的范围内。因此,优选为,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中,从前围板外板至与前围板内板接合的接合部的垂直于前挡风玻璃的平面的方向上的尺寸跨及车辆宽度方向的全部区域而为固定。
在此,在对前围板单体观察时,由于不存在前挡风玻璃,因此将从粘合有密封部件的粘合部至接合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分离距离设定为跨及车辆宽度方向的全部区域而为固定。
由此,其结果为,将沿着垂直于前挡风玻璃的平面的方向的前挡风玻璃与该接合部之间的分离距离设定为,跨及车辆宽度方向的全部区域而为固定。另外,此处的“固定”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固定,而是指所谓的“大致固定”,只要在能够取得所需的前挡风玻璃的支承刚性的范围内,则容许一定的误差。
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排水机构具备:流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前围板外板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或者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排水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流下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侧处,并将所述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所述密封部件的与所述前挡风玻璃相密封的密封位置以随着从与所述流下部分离一侧起趋向于该流下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方式被设定。
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中,排水机构在前围板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或者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具备流下部,在流下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处配置有将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的排水部件。
在此,密封部件的与前挡风玻璃相密封的密封位置以随着从与流下部分离一侧起趋向于该流下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方式被设定。即,通过密封部件的车厢内侧的侧面而形成倾斜面,并通过该倾斜面而将水滴向流下部引导,从而水滴穿过该流下部而被向车辆外部排出。
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排水机构被构成为,包括:流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前围板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或者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排水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流下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侧处,并将所述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安装部件,其被安装在仪表板的前端部上,且一端部抵接在所述前挡风玻璃上而另一端部抵接在该仪表板的与该前挡风玻璃为相反侧的面上,所述安装部件的位于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中央部以随着从与所述流下部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方式而形成。
在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中,排水机构在前围板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处或者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具备流下部,在流下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处配置有将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的排水部件。在此,在仪表板的前端部处安装有安装部件。该安装部件的一端部抵接在前挡风玻璃上,安装部件的另一端部抵接在该仪表板的与该前挡风玻璃为相反侧的面上。
而且,位于安装部件的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中央部以随着从与流下部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方式而形成。即,通过安装部件的中央部而形成了倾斜面,通过该倾斜面而将水滴向流下部引导,从而水滴穿过该流下部而被向车辆外部排出。
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排水机构被构成为,包括:流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前围板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或者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排水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流下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侧处,并将所述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阻水海绵,其与仪表板的前端部以及所述前挡风玻璃抵接,并且所述阻水海绵的与该仪表板抵接的抵接位置以随着从与所述流下部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方式被设定。
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中,排水机构在前围板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的端部处或者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具备流下部,在流下部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处配置有将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的排水部件。在此,在仪表板的前端部处以及前挡风玻璃处,抵接有阻水海绵。
该阻水海绵的与仪表板抵接的抵接位置以随着从与流下部分离一侧起趋向于该流下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方式被设定。即,通过阻水海绵的车厢内侧的侧面而形成倾斜面,并通过该倾斜面而将水滴向流下部引导,从而水滴穿过该流下部而被向车外排出。
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为,在第二方式、第四方式~第六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所述排水部件被构成为,包括:流入口,其与所述流下部连通;流出口,其与被形成在车身侧且将所述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的排水口连通。
在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中,排水部件被构成为,包括流入口以及流出口,流入口与流下部连通,并供从流下部流下的水滴流入。另一方面,流出口与被形成在车身侧的排水口连通,从流入口流入的水滴从流出口向排水口流出,并穿过该排水口而被向车辆外部排出。
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排水机构被构成为,通过将所述前围板外板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剖切时的剖面形状于该前围板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变更,从而将下落到该前围板外板上的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
第九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为,在第七方式中,所述流出口被形成于,配置在所述前围板外板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的前柱上,所述水滴穿过该流出口而被向车辆外部排出。
第十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为,在第三方式中,所述前围板外板被构成为,包括:玻璃支承部,其作为所述粘合部而以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平行的方式而形成;前壁部,其从所述玻璃支承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而弯曲形成;底壁部,其从所述前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且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而弯曲,并以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平行的方式而形成;后壁部,其从所述底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而弯曲形成;凸缘部,其从所述后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且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弯曲,并以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平行的方式而形成,所述凸缘部作为所述接合部而与所述前围板内板的接合部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第十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为,在第三方式中,所述前围板外板被构成为,包括:玻璃支承部,其作为所述粘合部而以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平行的方式而形成;前壁部,其从所述玻璃支承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而弯曲形成;底壁部,其从所述前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且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而弯曲,并以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平行的方式而形成;后壁部,其从所述底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而弯曲形成;接合壁,其从所述后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延伸出,并且所述接合壁作为所述接合部而与所述前围板内板的接合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
附图说明
图1为以从车辆斜前方观察时的状态来表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车辆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为将沿着图1的2-2线而剖切时的状态放大来进行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3为将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主要部分放大来进行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立体图。
图4为表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剖切时的概要剖视图。
图5为表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概要主视图。
图6A为将沿着图5的6A-6A线而剖切时的状态放大来进行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6B为将沿着图5的6B-6B线而剖切时的状态放大来进行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6C为将沿着图5的6C-6C线而剖切时的状态放大来进行表示的放大剖视图。
图7A为表示碰撞体即将与前窗玻璃发生碰撞之前的状态的与图6A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7B为表示碰撞体与前窗玻璃发生了碰撞的状态的与图6A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8A为表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其他的实施方式(1)的与图6A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8B为表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其他的实施方式(1)的与图6B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8C为表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其他的实施方式(1)的与图6C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9为表示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其他的实施方式(2)的与图4对应的概要剖视图。
图10A为表示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与图6A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10B为表示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与图6B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10C为表示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与图6C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11A为表示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与图6A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11B为表示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与图6B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11C为表示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与图6C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12A为表示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与图6A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12B为表示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与图6B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12C为表示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与图6C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13表示比较例,且为与图2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图中的箭头标记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标记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标记OUT表示车辆外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进行记载而使用了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设其表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下、车辆左右方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左右。
<第一实施方式>
(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结构)
在图1中,图示了从车辆斜前方侧对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车辆(汽车)的一部分进行观察时的立体图(省略了刮水器臂等的图示)。
如图1所示,在车辆(汽车)11的前挡风玻璃(以下,称之为“前窗玻璃”)12的前端部12A与发动机罩(机罩)20的后端部20A之间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配置有对左右的前柱24进行连接的前围板22。前围板22具有对将朝向车厢16(参照图2参照)内流入的空气与水进行隔离的功能,并且其被设为能够在内部收纳刮水器单元(省略图示)。
此外,前围板22具备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在前窗玻璃12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配置的板金制的前围板主体26,并且具备在前围板主体26的上方侧配置的树脂制的前围板百叶板28(参照图1)。另外,在前围板百叶板28中,在此省略了外部空气导入部等的图示。
在图2中,图示了将沿着图1的2-2线而剖切时的状态放大来进行表示的放大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前窗玻璃12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处,设置有仪表板14。在该仪表板14的内部15中,配置有用于生成向车厢16内送出的空气的空调装置等电子部件18。
前围板主体26具备前围板外板30以及前围板内板32,前围板外板30位于前窗玻璃12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而且,在该前围板外板30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处,前围板内板32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
在前围板外板30的前部侧处,位于前窗玻璃12的前端部12A处并以与该前窗玻璃12大致平行配置的方式而形成的玻璃支承部30A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在玻璃支承部30A上设置有聚氨酯等的密封部件34,在该密封部件34上粘合(支承)有前窗玻璃12的前端部12A。
在前围板外板30的玻璃支承部30A的后方侧(密封部件3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处,后文所述的排水机构36以与仪表板14的前端部14A对置的方式而在该仪表板14的下方侧处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延伸。
具体而言,在前围板外板30处,在玻璃支承部30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处,以朝向下方侧且后方侧弯曲的方式而形成有前壁部30B。从前壁部30B的后端部起,以朝向上方侧且后方侧弯曲(弯曲部30C)的方式而形成有构成排水机构的一部分的底壁部30D。
底壁部30D以与前窗玻璃12大致平行的方式而形成,并且从底壁部30D的后端部起,以朝向下方侧且后方侧而弯曲的方式形成了后壁部30E。从后壁部30E的后端部起,设置有朝向上方侧且后方侧而弯曲的作为接合部的凸缘部30F,该凸缘部30F以与前窗玻璃12大致平行的方式而形成。
另一方面,在前围板内板32的后端部处设置有凸缘部32A,该凸缘部32A以与前围板外板30的凸缘部30F的下部重叠的状态而通过焊接被接合在该凸缘部30F上。从该凸缘部32A的前端部起,以朝向下方侧且前方侧弯曲的方式而形成有从前窗玻璃12分离的后壁部32B。
在后壁部32B的下部处,通过焊接而接合有车厢前壁38,从后壁部32B的下端部起,形成有朝向前方侧弯曲的底壁部32C。在前围板内板32与前围板外板30之间设置有空间部40,在该空间部40内收纳有前文所述的刮水器单元等。
在此,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围板外板3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于底壁部30D中设置有构成排水机构的一部分的流下部42。该流下部42表示供沿着前部玻璃内表面12B而流下并流过底壁部30D的水滴46向前围板外板30的下方侧流下的部位,在此,底壁部30D的端部被设为流下部42。另外,图4为将车辆用前围板结构10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剖切时的概要剖视图,其表示从前窗玻璃12的车辆后方侧观察时的状态。
在流下部42的下方侧处设置有排水部件44。排水部件44具备沿着上下方向而剖切时的剖面形状呈大致L字状(图4中的图中右侧)的主体部44A,在主体部44A处且于和流下部42连通的位置处设置有流入口44B。穿过该流入口44B,从流下部42流下的水滴46会向主体部44A内流入。此外,从流入口44B的周缘部起,朝向流入口44B的外侧而伸出有抵接片44C,该抵接片44C与前围板外板30的下表面31(参照图4)侧抵接接合。
此外,在排水部件44处形成有流出口44D,所述流出口44D与形成在构成作为车身的前柱24的前柱内构件24A处的排水口24A1连通。从该流出口44D的周缘部起,朝向流出口44D的外侧而伸出有抵接片44E,该抵接片44E与前柱内构件24A抵接并接合。另一方面,形成在前柱内构件24A处的排水口24A1经由下边梁(省略图示)而与车辆外部连接,并且从排水部件44的流出口44D流入的水滴46会穿过该排水口24A1而被向车辆外部排出。
在此,在底壁部30D上,形成有随着从与流下部42分离一侧起趋向于该流下部42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30D1。即,该倾斜面30D1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趋向于外侧而朝向下方侧倾斜。
在图6A中,图示了将在图5中沿着6A-6A线而剖切时的状态放大来进行表示的前围板外板30的剖视图。此外,在图6B中,图示了将在图5中沿着6B-6B线而剖切时的状态放大来进行表示的前围板外板30的剖视图。并且,在图6C中,图示了将在图5中沿着6C-6C线而剖切时的状态放大来进行表示的前围板外板30的剖视图。
对这些图进行观察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前围板外板30中的玻璃支承部30A(的粘合面30A1)与凸缘部30F(的上表面30F1)之间的高度尺寸C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被设定为固定。具体而言,为H1+H1’=H2+H2’=H3+H3’=C、且H1<H2<H3的关系。另外,H1为,在图5中沿着6A-6A线而剖切时从玻璃支承部30A的粘合面30A1至倾斜面30D1的、垂直于前窗玻璃12的平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此外H2为,在图5中沿着6B-6B线而剖切时从玻璃支承部30A的粘合面30A1至倾斜面30D1的、垂直于前窗玻璃12的平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H3为,在图5中沿着6C-6C线而剖切时从玻璃支承部30A的粘合面30A1至倾斜面30D1的、垂直于前窗玻璃12的平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另一方面,H1’为,在图5中沿着6A-6A线而剖切时从玻璃支承部30A的倾斜面30D1至凸缘部30F的上表面30F1的、垂直于前窗玻璃12的平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此外H2’为,在图5中沿着6B-6B线而剖切时从玻璃支承部30A的倾斜面30D1至凸缘部30F的上表面30F1的、垂直于前窗玻璃12的平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H3’为,在图5中沿着6C-6C线而剖切时的至玻璃支承部30A的倾斜面30D1的、垂直于前窗玻璃12的平面的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即,在形成倾斜面30D1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玻璃支承部30A与底壁部30D之间的高度尺寸H与后壁部30E的高度尺寸H’的关系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对玻璃支承部30A与底壁部30D之间的所述高度尺寸H进行改变。
(车辆用前围板结构的作用与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10的作用与效果进行说明。
例如,在于降水时使图1所示的车门17与车窗19开放等从而水进入到图2所示的车厢16内侧进而使车厢16内的湿度上升了的情况下,在外部气温较低的状态下于前窗玻璃12的车厢16内侧的玻璃内表面12B上会发生结露,如图2所示,有时水滴46会沿着该玻璃内表面12B而流下。
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3所示,在该水滴46向前围板外板100侧流下,并且水102滞留于该前围板外板100处时,有时该水102会越过前围板外板100的凸缘部100A的顶端部100A1。另一方面,由于在仪表板104的内部106中配置有电子部件108,因此前围板外板100上的水102有可能会向该电子部件108流下。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前围板外板30上设置有底壁部30D,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该底壁部30D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处设置有流下部42。而且,在流下部42的下方侧处,设置有将水滴(水)46向车辆外部排出的排水部件44,该排水部件44与被形成于前柱内构件24A处并和车辆外部连接的排水口24A1连通。
由此,沿着前窗玻璃12的玻璃内表面12B而流下的水滴46会通过前围板外板30的底壁部30D而被向流下部42引导,从而从排水部件44穿过排水口24A1被向车外排出。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沿着前窗玻璃12的玻璃内表面12B而流下的水滴46向车外排出。
因此,例如如图2所示,由于即使沿着前窗玻璃12的玻璃内表面12B而流下的水滴46向前围板外板30上流入,该水滴46也会经由底壁部30D而被向排水部件44侧引导,因此能够对该前围板外板30上的水滴46的滞留进行抑制。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壁部30D上,设置有随着从与流下部42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42侧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30D1。因此,沿着前窗玻璃12的玻璃内表面12B而流下的水滴46会沿着前围板外板30的底壁部30D的倾斜面30D1而被更快地向流下部42引导。即,能够进一步对前围板外板30上的水滴46的滞留进行抑制。
另外,如前文所述,虽然在图3以及图4所示的底壁部30D上形成有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趋向于外侧而朝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30D1,但在该情况下,底壁部30D与前窗玻璃12的分离距离会发生改变。在此,在图7A、图7B中,图示了与图6A对应的放大剖视图。在图7A中,图示了碰撞体(冲击体)47与前窗玻璃12即将发生碰撞之前的状态,图7B图示了碰撞体47与前窗玻璃12发生了碰撞的状态。
如图7A、图7B所示,从行人保护等的观点出发,在碰撞体47与前窗玻璃12发生了碰撞时,需要使前围板22变形从而对冲击力进行吸收。因此,将由前围板外板30以及前围板内板32所实现的前窗玻璃12的支承刚性设定在预定的范围内。
因此,优选为,前窗玻璃12和前围板外板30的与前围板内板32接合的接合部(凸缘部30F)之间的分离距离C’被设定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为固定。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并不是说严格意义上为固定。即,是指所谓的“大致固定”,只要在能够取得所需的前窗玻璃的支承刚性的范围内即可,制造上的公差等显然是容许的。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图6C所示,通过利用玻璃支承部30A和底壁部30D之间的高度尺寸H与后壁部30E的高度尺寸H’的关系来对玻璃支承部30A与底壁部30D之间的所述高度尺寸H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改变,从而形成了倾斜面30D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倾斜面30D1时,通过玻璃支承部30A和底壁部30D之间的高度尺寸H与后壁部30E的高度尺寸H’的关系来对玻璃支承部30A与底壁部30D之间的所述高度尺寸H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改变,从而将玻璃支承部30A与凸缘部30F之间的高度尺寸C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保持为固定的状态。
另外,在对前围板22进行单体观察时,由于前窗玻璃12不存在,因此将粘合有密封部件34的玻璃支承部30A与接合部(凸缘部30F)之间的高度尺寸C设定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为固定。由此,结果而言,前窗玻璃12与该凸缘部30F的分离距离C’被设定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为固定。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图6C所示,在于底壁部30D中形成倾斜面30D1时,通过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对弯曲部30C的位置进行改变,从而将玻璃支承部30A与凸缘部30F之间的高度尺寸C保持为固定的状态。由此,能够在形成该倾斜面30D1时,对于行人保护中的前围板22的剖面崩溃方面,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确保前窗玻璃12的支承刚性的同时,在前围板外板30的底壁部30D中形成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趋向于外侧而朝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30D1。
(其他实施方式)
(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图6C所示,在前围板外板30的后端部处设置有凸缘部30F,在前围板内板32的后端部处设置有凸缘部32A。而且,虽然该凸缘部32A与凸缘部30F以上下重叠的状态而被相互接合,但由于只要前围板外板30与前围板内板32被相互接合即可,因此并非必须要设置凸缘部30F与32A。
例如,如图8A~图8C所示,从前围板外板50的后壁部30E的后端部起而朝向下方侧延伸出有接合壁50A,从前围板内板52的后壁部32B起朝向上方侧而延伸出有接合壁52A。而且,也可以使接合壁50A与接合壁52A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的状态而被相互接合。
(2)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前围板外板30的底壁部30D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处设置有流下部42,但是设置该流下部42的部位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9所示,在前围板外板56的底壁部56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设置该流下部58。
如图4所示,在于前围板外板30的底壁部30D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处设置了流下部42的情况下,底壁部30D具有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起趋向于外侧而朝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30D1。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于前围板外板56的底壁部56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处设置了流下部58的情况下,该底壁部56A具有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趋向于中央部而朝向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56A1。此外,虽然在流下部58的下方侧处设置有排水部60,但在此也可以代替排水部件44(参照图4)而配置导管62。也可以经由该导管62而将从流下部58流下的水向车辆外部排出。
(3)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如图3所示,在前围板外板30的后端部处设置有朝向下方侧延伸出的底壁部30D,并且底壁部30D的端部被设为流下部42,但是也可以在该底壁部30D形成孔部(省略图示),并将该孔部设为流下部
(4)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面30D1为沿着车辆宽度方向而连续形成的倾斜面30D1,其通过以同一角度(或者曲率)形成的倾斜面30D1而被形成。然而,虽然未图示,但该倾斜面30D1也可以通过使以不同的角度(或者曲率)构成的多个倾斜面连续的状态而形成。例如,也可以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侧处将倾斜角度设定为与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相比而较大,从而将水滴46更快地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引导。此外,也可以将该倾斜面30D1设为单向倾斜,还可以在该倾斜面30D1上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预定的位置处设置高低差。
(5)并且,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形成于前围板外板30处的流下部42向排水部件44内流下的水滴46会从形成于前柱内构件24A处的排水口24A1通过下边梁而被向车辆外部排出。但是,由于在本发明中,只要能够将该水滴46向车辆外部排出即可,因此排水路径并不限定于此。此外,排水部件44并非必须设置,例如,也可以使前围板外板30的流下部42与前柱内构件24A的排水口24A1连通。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内容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A~图6C所示,作为构成排水机构36的一部分并对沿着前窗玻璃12的玻璃内表面12B而流下的水滴46进行引导的部件而利用了前围板外板30。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A~图10C所示,代替该前围板外板30而使用了对前窗玻璃12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34。另外,图10A~图10C为分别与图6A~图6C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对这些图进行观察可知,密封部件34的与前窗玻璃12相密封的密封位置以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趋向于外侧而朝向下方侧的方式被设定。如具体进行说明,则如图10A所示,将穿过了密封部件3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侧(沿着图5所示的6A-6A线的位置)处的密封部件34的倾斜面34A1的位置的、沿着垂直于前窗玻璃12的面的方向上的直线设为基准线P。如图10B所示,沿着图5所示的6B-6B线的位置上的密封部件34的倾斜面34A1的位置从基准线P起沿着前窗玻璃12的玻璃内表面12B而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移动了对应于尺寸h1的量。并且,如图10C所示,沿着图5所示的6C-6C线的位置上的密封部件34的倾斜面34A1的位置从基准线P起沿着前窗玻璃12的玻璃内表面12B而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前方侧移动了对应于尺寸h2(>h1)的量。即,通过密封部件34的车厢16内侧的侧面34A而形成了随着从与流下部42(参照图4)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42侧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34A1。由此,水滴46通过该倾斜面34A1而向流下部42被引导从而被向车辆外部排出。另外,关于以下所说明的安装部件64的倾斜面64C1(参照图11)以及阻水海绵66的倾斜面66A1(参照图12),由于也是以与密封部件34的倾斜面34A1大致相同的方式而形成的,因此省略了这些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沿着玻璃内表面12B而流下的水滴46通过对前窗玻璃12与前围板外板30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34而向流下部42被引导,并通过该流下部42而被向车外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仅仅是使密封部件34的密封位置以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趋向于外侧而朝向下方侧倾斜的方式而改变,因此与另外设置用于对水滴46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成本的下降。此外,在前围板外板30中不需要形成底壁部30D,因此仅通过在现有的前围板外板上形成流下部42,便能够就此直接使用该前围板外板。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内容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A~图6C所示,作为构成排水机构36的一部分并对沿着前窗玻璃12的玻璃内表面12B而流下的水滴46进行引导的部件而使用了前围板外板30。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A~图11C所示,代替该前围板外板30而在仪表板14的前端部14A处安装了安装部件64。另外,图11A~图11C为分别与图6A~图6C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11A~图11C所示,安装部件64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而剖切时的剖面形状呈大致C字状。以安装部件64的上端部(一端部)64A与前窗玻璃12的玻璃内表面12B抵接、且下端部(他端部)64B与仪表板14的下表面14B(仪表板14的与前窗玻璃12为相反侧的面)抵接的状态而将该安装部件64安装在该仪表板14的前端部14A上。
对这些图进行观察可知,位于安装部件64的上端部64A与下端部64B之间的中央部64C以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趋向于外侧而朝向下方侧的方式被设定。即,通过安装部件64的中央部64C而形成了随着从与流下部42(参照图4)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42侧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64C1。因此,水滴46会通过该倾斜面64C1而向流下部42被引导从而被向车外排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沿着玻璃内表面12B而流下的水滴46会通过与前窗玻璃12以及仪表板14抵接的安装部件64而被向流下部42引导,并会通过该流下部42而被向车外排出。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不需要在前围板外板30中形成底壁部30D,因此只需在现有的前围板外板上形成流下部42便能够就此直接使用该前围板外板。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内容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6A~图6C所示,作为构成排水机构36的一部分并对沿着前窗玻璃12的玻璃内表面12B而流下的水滴46进行引导的部件而利用了前围板外板30。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A~图12C所示,代替该前围板外板30而使用了在仪表板14的前端部14A侧与前窗玻璃12以及仪表板14抵接的阻水海绵66。另外,图12A~图12C为分别与图6A~图6C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对这些图进行观察可知,阻水海绵66的与前窗玻璃12以及仪表板14抵接的抵接位置以随着从车辆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趋向于外侧而朝向下方侧的方式被设定。即,通过阻水海绵66的车厢16内侧的侧面66A而形成了随着从与流下部42(参照图4)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42侧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66A1。因此,水滴46会通过该倾斜面66A1而向流下部42被引导,从而被向车外排出。
根据本实施方式,沿着玻璃内表面12B而流下的水滴46会通过与前窗玻璃12以及仪表板14抵接的阻水海绵66而被向流下部42引导,并通过该流下部42而被向车辆外部排出。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不需要在前围板外板30中形成底壁部30D,因此仅通过在现有的前围板外板上形成流下部42,便能够就此直接使用该前围板外板。
虽然在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种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对一个实施方式以及各种改变例适当地进行组合来使用,其显然能够在不脱离于本发明的内容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来实施。

Claims (11)

1.一种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具有:
前围板外板,其在前挡风玻璃的前端部处于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从该前挡风玻璃的下方侧经由密封部件而对所述前挡风玻璃的前端部进行支承;
排水机构,其被配置在所述密封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侧,并且其至少一部分被设置在所述前围板外板上并将沿着所述前挡风玻璃的车厢内侧的玻璃内表面而流下的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其中,
所述排水机构被构成为,包括:
流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前围板外板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或者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
底壁部,其沿着所述前围板外板中的车辆宽度方向而设置,并形成有随着从与所述流下部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倾斜面;
排水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流下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侧处,并将所述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其中,
从所述前挡风玻璃或者所述前围板外板中的粘合有所述密封部件的粘合部起至所述前围板外板中的与在该前围板外板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所配置的前围板内板接合的接合部为止的、垂直于该前挡风玻璃的平面的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跨及车辆宽度方向的全部区域而为固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其中,
所述排水机构具备:
流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前围板外板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或者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
排水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流下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侧处,并将所述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
所述密封部件的与所述前挡风玻璃相密封的密封位置以随着从与所述流下部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方式被设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其中,
所述排水机构被构成为,包括:
流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前围板外板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或者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
排水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流下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侧处,并将所述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
安装部件,其被安装在仪表板的前端部上,且一端部抵接在所述前挡风玻璃上而另一端部抵接在该仪表板中的与该前挡风玻璃为相反侧的面上,所述安装部件的位于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中央部以随着从与所述流下部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方式而形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其中,
所述排水机构被构成为,包括:
流下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前围板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或者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处;
排水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流下部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方侧处,并将所述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
阻水海绵,其与仪表板的前端部以及所述前挡风玻璃抵接,并且所述阻水海绵的与该仪表板抵接的抵接位置以随着从与所述流下部分离一侧趋向于该流下部而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倾斜的方式被设定。
7.如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4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其中,
所述排水部件被构成为,包括:
流入口,其与所述流下部连通;
流出口,其与被形成在车身侧且将所述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的排水口连通。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其中,
所述排水机构被构成为,通过将所述前围板外板的沿着车辆上下方向而剖切时的剖面形状于该前围板外板的车辆宽度方向上进行变更,从而将下落到该前围板外板上的水滴向车辆外部排出。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其中,
所述流出口被形成于,配置在所述前围板外板中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处的前柱上,所述水滴穿过该流出口而被向车辆外部排出。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其中,
所述前围板外板被构成为,包括:
玻璃支承部,其作为所述粘合部而以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平行的方式而形成;
前壁部,其从所述玻璃支承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而弯曲形成;
底壁部,其从所述前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且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弯曲,并以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平行的方式而形成;
后壁部,其从所述底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而弯曲形成;
凸缘部,其从所述后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且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而弯曲,并以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平行的方式而形成,所述凸缘部作为所述接合部而与所述前围板内板的接合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重叠。
1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前围板结构,其中,
所述前围板外板被构成为,包括:
玻璃支承部,其作为所述粘合部而以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平行的方式而形成;
前壁部,其从所述玻璃支承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而弯曲形成;
底壁部,其从所述前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侧且车辆上下方向的上方侧而弯曲,并以与所述前挡风玻璃平行的方式而形成;
后壁部,其从所述底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而弯曲形成;
接合壁,其从所述后壁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部起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下方侧延伸出,并且所述接合壁作为所述接合部而与所述前围板内板的接合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重叠。
CN201580017831.2A 2014-04-03 2015-03-27 车辆用前围板结构 Active CN1061328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077277 2014-04-03
JP2014077277 2014-04-03
PCT/JP2015/059780 WO2015152096A1 (ja) 2014-04-03 2015-03-27 車両用カウル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132814A true CN106132814A (zh) 2016-11-16
CN106132814B CN106132814B (zh) 2018-02-06

Family

ID=542404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17831.2A Active CN106132814B (zh) 2014-04-03 2015-03-27 车辆用前围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981697B2 (zh)
EP (1) EP3127788B1 (zh)
JP (1) JP6128277B2 (zh)
CN (1) CN106132814B (zh)
WO (1) WO2015152096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6511A (zh) * 2018-02-06 2018-06-12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室结构及汽车
CN114074617A (zh) * 2020-08-21 2022-02-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52562B2 (ja) * 2015-07-31 2017-12-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の周辺構造
JP6319365B2 (ja) * 2016-06-07 2018-05-09 マツダ株式会社 前部車体構造
JP6738757B2 (ja) * 2017-03-29 2020-08-1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車両前部構造
US11021126B1 (en) * 2017-06-30 2021-06-01 Apple Inc. Windshield area intrusion control
EP3666641B1 (en) 2018-12-11 2021-05-05 AIRBUS HELICOPTERS DEUTSCHLAND GmbH Foreign object impact proof windshield assembly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06816U (zh) * 1985-12-26 1987-07-08
JPH04132812U (ja) * 1991-05-31 1992-12-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前部の排水構造
JPH06166381A (ja) * 1992-12-01 1994-06-14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1354163A (ja) * 2000-06-09 2001-12-25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1786472A (zh) * 2009-01-23 2010-07-28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前围上盖板的安装结构
US20130076072A1 (en) * 2011-09-23 2013-03-28 Shape Corp. Vehicle cowl cov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78050A (en) * 1971-11-17 1974-12-18 Nissan Motor Vehicle body and windshield wiper arrangement
US4146263A (en) * 1976-06-18 1979-03-27 Toyo Kogyo Co., Ltd. Vehicle body structure having a windshield and cowl panel assembly
JPS61282170A (ja) * 1985-06-06 1986-12-12 Mazd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H0440971Y2 (zh) * 1985-08-05 1992-09-25
US4909566A (en) * 1987-11-30 1990-03-20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Construction of cowl box of vehicle
US5553912A (en) * 1993-10-01 1996-09-10 Chrysler Corporation Fluid containment device
DE4338685C1 (de) * 1993-11-12 1995-03-09 Daimler Benz Ag Fahrzeugkarosserie
JPH07309254A (ja) 1994-05-16 1995-11-28 Toyota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JP2000280934A (ja) 1999-03-29 2000-10-10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3610959B2 (ja) * 2002-03-20 2005-01-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4415692B2 (ja) * 2004-02-13 2010-02-1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JP4490983B2 (ja) * 2007-03-02 2010-06-3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フロントウインドシールド支持構造
JP4492689B2 (ja) * 2007-12-07 2010-06-30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JP4613985B2 (ja) * 2008-07-15 2011-01-1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JP4924739B2 (ja) * 2010-05-11 2012-04-25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2012086606A (ja) 2010-10-18 2012-05-10 Kojima Press Industry Co Ltd カウルルーバー用プロテクター
CN103347774B (zh) * 2011-02-24 2015-03-2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汽车用前围部结构
JP5747079B2 (ja) * 2011-07-04 2015-07-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JP5758233B2 (ja) * 2011-08-31 2015-08-05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構造
US8573682B2 (en) * 2011-11-04 2013-11-05 Shape Corp. Vehicle cowl components adapted for hood/fender sealing
CN104039635A (zh) * 2012-01-11 2014-09-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JP6275508B2 (ja) * 2013-07-30 2018-02-0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分割式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2015067015A (ja) * 2013-09-27 2015-04-13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JP6191632B2 (ja) * 2015-02-16 2017-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ウル部構造
JP6514658B2 (ja) * 2016-03-31 2019-05-15 森六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ガーニッシュ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106816U (zh) * 1985-12-26 1987-07-08
JPH04132812U (ja) * 1991-05-31 1992-12-0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前部の排水構造
JPH06166381A (ja) * 1992-12-01 1994-06-14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001354163A (ja) * 2000-06-09 2001-12-25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1786472A (zh) * 2009-01-23 2010-07-28 日本富拉司特株式会社 前围上盖板的安装结构
JP2010167952A (ja) * 2009-01-23 2010-08-05 Nippon Plast Co Ltd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US20130076072A1 (en) * 2011-09-23 2013-03-28 Shape Corp. Vehicle cowl cover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146511A (zh) * 2018-02-06 2018-06-12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室结构及汽车
CN108146511B (zh) * 2018-02-06 2024-01-26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室结构及汽车
CN114074617A (zh) * 2020-08-21 2022-02-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144709A1 (en) 2017-05-25
WO2015152096A1 (ja) 2015-10-08
CN106132814B (zh) 2018-02-06
JPWO2015152096A1 (ja) 2017-04-13
JP6128277B2 (ja) 2017-05-17
US9981697B2 (en) 2018-05-29
EP3127788B1 (en) 2019-08-28
EP3127788A1 (en) 2017-02-08
EP3127788A4 (en) 201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132814B (zh) 车辆用前围板结构
JP6210809B2 (ja) 自動車のサンルーフ構造
US20130193716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4613985B2 (ja) 車両のカウルトップ構造
JP6636720B2 (ja) カウル構造
CN104736420A (zh) 车辆的分型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JP6252562B2 (ja)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ガラスの周辺構造
JP6977488B2 (ja) 自動車用ピラー構造
JP4996707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側部構造
US8960777B2 (en) Deformable lower crossbeam for a window opening
CN107199857A (zh) 带收纳式顶棚的汽车的车体构造
US20170088185A1 (en) Wind-noise reduction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02470756A (zh) 机动车仪表板结构和包括该结构的机动车
JP5685566B2 (ja) 車両のピラー部構造
JP2014031043A (ja) 車両用サイドデフロスタ構造
JP6756046B2 (ja) 車両のルーフ構造体
JP6474293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ドリップウエザーストリップ構造
JP6074815B2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WO2015125598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818308B2 (ja) テールゲートの排水構造
JP6096164B2 (ja) 車両のテールゲート
JP7363750B2 (ja) 車体の水抜き構造
JP5819272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部構造
JP5783985B2 (ja)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部構造
JP6115385B2 (ja) デフロスターノズル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