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15040A - 螺旋桨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电风扇以及成形用模具 - Google Patents

螺旋桨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电风扇以及成形用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15040A
CN106015040A CN201610308690.6A CN201610308690A CN106015040A CN 106015040 A CN106015040 A CN 106015040A CN 201610308690 A CN201610308690 A CN 201610308690A CN 106015040 A CN106015040 A CN 10601504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labellum
propeller type
type fan
outer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30869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15040B (zh
Inventor
公文由衣
大冢雅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892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8436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8928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5827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8928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5499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892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3135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150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150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150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150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9/00Axial-flow pumps
    • F04D19/002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5/00Pumping installations or systems
    • F04D25/02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 F04D25/08Units comprising pumps and their driving means the working fluid being air, e.g. for venti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05Shafts or bearings, or assemblie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053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25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for axial flow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26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 F04D29/32Rotors specially for elastic fluids for axial flow pumps
    • F04D29/38Blades
    • F04D29/384Blades characterised by for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6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6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by means of rotor construction or layout, e.g.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blades or va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40/00Components
    • F05D2240/20Rotors
    • F05D2240/30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 F05D2240/307Characteristics of rotor blades, i.e. of any element transforming dynamic fluid energy to or from rotational energy and being attached to a rotor related to the tip of a rotor bla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螺旋桨式风扇(1010A)具备轮毂部(1011)和包括前缘部(1013)、后缘部(1014)以及外缘部(1015)的扇叶(1012A)。外缘部(1015)具有:前方外缘部(1017b),其位于前缘部(1013)侧;后方外缘部(1017c),其位于后缘部(1014)侧;以及连接部(1017a),其将该前方外缘部(1017b)和后方外缘部(1017c)连接。在沿着中心轴(1020)俯视扇叶(1012A)的状态下,与前方外缘部(1017b)对应的部分的外缘部(1015)的最大半径R1max和与后方外缘部(1017c)对应的部分的外缘部(1015)的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根据该构成,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舒适的风,并且提供实现了降低噪音的螺旋桨式风扇。

Description

螺旋桨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电风扇以及成形用模具
本申请是分案申请,原案申请的申请号为201380012245.X,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3/060708,申请日为2013年4月9日,发明名称为“螺旋桨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电风扇以及成形用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螺旋桨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电风扇以及成形用模具,更特定地是涉及用于送出流体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扇的电风扇、循环器、空气调节机、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除湿器、暖风机、冷却装置或者换气装置等流体输送装置、利用树脂成形这种螺旋桨式风扇时所使用的成形用模具。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螺旋桨式风扇,已知例如在特开2008-15711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那样,在扇叶的外缘部设有多个微小的切口的风扇,或者例如在特开2003-206894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那样,在扇叶的后缘部设有切口的风扇等。
这些螺旋桨式风扇是通过抑制在扇叶的外缘部、后缘部产生的从正压面侧流向负压面侧的漩涡(一般称为马蹄漩涡),而主要是特别专注于降低噪音、提高送风效率而完成其设计的风扇。
关于现有的螺旋桨式风扇,在特开2003-206894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螺旋桨式风扇,其目的在于,抑制由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顶端部和扇叶端部产生的漩涡的变动、扩展,并且防止在扇叶面上的剥离,从而增大风量。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螺旋桨式风扇包括圆筒状的轮毂和多个扇叶。在扇叶的后缘的规定位置形成有凹陷。
另外,在特开2011-58449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目的在节能性、节约资源化设计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螺旋桨式风扇。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具有2个或3个扇叶以及将扇叶彼此连接的连结部。连设部具有扇叶面状的表面,发挥在扇叶的旋转中心附近顺方向送风的功能。
另外,在特开2004-293528号公报(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目的在于提高气动性能并且降低噪音、耗电的螺旋桨式风扇。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在将叶片利用其旋转轴方向的规定平面切断的情况下,得到朝向上游侧为凸的圆滑的凸曲线。
另外,在特开2000-54992号公报(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目的在于降低空气流动的剥离、一并实现送风性能的提高和送风噪音的降低的螺旋桨式风扇。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在轮毂部的周围配设有多个扇叶。各扇叶形成为其截面形状在周向和半径方向两方向形成流线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8-1571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20689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11-58449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4-293528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0-549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2中公开的螺旋桨式风扇不是以产生风力合适的风(根据人的不同而其表现也发生变化,换句话说也可以是柔和的风、自然的风、清爽的风、舒心的风、顺滑的风、温柔的风、微风、舒适的风等)为目的而设计的,因此在将该螺旋桨式风扇应用于例如电风扇等的情况下,有时用户对吹来的风感到不适。
其主要原因是,一般设于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数量比较少,空气在扇叶和扇叶之间的比较大的空间内通过,导致从螺旋桨式风扇吹来的风的压力变动变大。因此,为了将由螺旋桨式风扇产生的风设为风力合适,需要增加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数量,以使吹来的风的压力变动变小。然而,在增加扇叶数量的情况下,会发生螺旋桨式风扇的送风效率降低的问题。
另外,随着近年来节电意识的提高,将电风扇用作循环器(用于通过产生在室内空间内进行对流的较大的风的流动,来使利用以空调等为代表的空气调节机得到的空气调节功能增大的装置)的情况较多。然而搭载于电风扇的现有的螺旋桨式风扇在低速旋转时风会收敛(即,风的直吹性好),在高速旋转时风会扩散(即,风的直吹性低),因此,还有不适合作为循环器使用的方面。而且,搭载于电风扇的现有的螺旋桨式风扇还存在高速旋转时噪音变得特别显著的问题。
而且,在考虑到希望在夜间等就寝时几乎感觉不到风而使电风扇运转的情况下,搭载于电风扇的现有的螺旋桨式风扇在低速旋转时也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噪音,另外吹来的风的风力强,有时也不适合整夜使用。
因此,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实现了降低噪音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具备这种螺旋桨式风扇的流体输送装置以及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
下面,如在上述专利文献2~5中公开的,已知以提高送风能力为主要目的各种螺旋桨式风扇。在这样的螺旋桨式风扇中,根据扇叶的周速的不同,送风能力在风扇的外周侧变强,在内周侧变低。因此在风扇的外周侧,增大扇叶的高度或者增大扇叶的弦长度来送风,但在风扇的旋转中心配置的轮毂部或其附近,为了削减材料费或为了实现轻量化而倾向于降低高度并去除中心部。
另一方面,由于节电热潮的到来,最近电风扇、循环器的受欢迎程度再度高涨,针对这些电气设备,当搅拌室内的空气或者对人的皮肤直接吹风而得到凉爽时,要求搅拌能力强、输送舒适(均匀)的风。现有的螺旋桨式风扇关于风力的合适程度,即,风速或温度分布的均匀性(柔和的风、自然的风、清爽的风、舒适的风、柔滑的风)没有进行详细的研究。在风扇的外周侧具有极端的风速的峰值或者从风扇送出的空气的流动向半径方向外侧扩散,因此,尤其是根据电风扇、循环器等的以对人直接吹风而得到凉爽或者搅拌室内的空气为目的使用方法,对从风扇送出的风感到不适的情况较多。
本来,为了固定风扇而在风扇的旋转中心附近安装有被称为旋转器的构件,或者电机轴通过风扇的旋转中心附近。因此,不仅几乎无助于送风,而且有时还发生逆流。因此,为了防止逆流,而采用在风扇的旋转中心设置大的轮毂部的对策,但这样的对策,无法解决风扇的旋转中心附近无助于送风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电风扇的外周侧,由于V∝A(πr2)的关系,风速变大,在扇叶的外缘部附近成为最高速而具有极端的峰值点。该风速的峰值和上述风扇的旋转中心附近无助于送风互起作用,在风扇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风速差变大。该风速的不匀成为对从风扇送出的风感到不适的原因。
而且,在针对现有的螺旋桨式风扇进行风扇自身的节约资源化等各种研究的过程中,与风扇的外周侧相比,在中心部附近扇叶面的高度变低。然而根据该结构,相对于风扇能占有的区域的体积的送风效率非常低。因此,在送风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带来由于风扇进一步大型化而导致作为送风装置整体的大型化,或者由于无用空间花费材料费而导致高成本化等各种问题。在预先确定风扇能占有的区域的体积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在该范围内如何有效地送风。
因此,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提高相对于风扇能占有的区域的体积的流体的输送效率、且降低从风扇送出的流体的不适感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流体输送装置以及在该螺旋桨式风扇的制造中使用的成形用模具。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减小从风扇送出的流体的不适感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流体输送装置以及在该螺旋桨式风扇的制造中使用的成形用模具。
下面,以往为了实现送风能力的提高,在使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一般以该螺旋桨式风扇通过的通过区域的形状成为与包含该螺旋桨式风扇的大致圆柱状或者大致圆锥台状的空间大致相同的形状的方式来构成扇叶。然而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存在螺旋桨式风扇的占有体积变大的问题。
在螺旋桨式风扇的占有体积较大的情况下,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扇的各种流体输送装置的装置整体当然也会变大,因此在实现小型化上成为障碍。另外,在例如以电风扇等为代表的流体输送装置中,以围绕螺旋桨式风扇的方式设有格子状或者网状的罩,在无法充分地确保该罩与螺旋桨式风扇之间的距离的情况下,还存在成为夹手指等原因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可实现小型化且有助于安全性的提高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具备其的流体输送装置、电风扇以及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1个方面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旋转轴部,其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以及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包括位于吸入侧的负压面和位于喷出侧的正压面。上述扇叶包括:前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以及外缘部,其沿着旋转方向延伸,上述外缘部具有:前方外缘部,其位于上述前缘部侧;后方外缘部,其位于上述后缘部侧;以及连接部,其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连接。在沿着上述中心轴俯视上述扇叶的状态下,上述前方外缘部的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最大半径R1max和上述后方外缘部的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
此外,上述连接部是将最大半径不同的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连接的部位,优选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圆滑地连接。另外,优选上述连接部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以具有大致锐角形状、例如切口的状态连接。另外,优选上述连接部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以具有大致钝角形状、例如高低差的状态连接。另外,优选上述连接部设为朝向上述中心轴侧凹陷的形状。
优选在这样构成的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外缘部具有将上述前方外缘部与上述前缘部的外端连接的前端和将上述后方外缘部与上述后缘部的外端连接的后端,在沿着上述中心轴俯视上述扇叶的状态下,沿着相对于将上述前端和上述旋转中心连接的线与将上述后端和上述旋转中心连接的线所成的角的二等分线正交的方向的上述前端和上述后端之间的距离W、和沿着与上述二等分线正交的方向的上述连接部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点和上述后端之间的距离w满足0<w/W≤0.7的条件。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在沿着上述中心轴俯视上述扇叶的状态下,上述最大半径R1max、上述连接部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点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半径R以及上述旋转轴部的半径r满足0<(R1max-R)/(R1max-r)≤0.6的条件。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外缘部具有将上述前方外缘部与上述前缘部的外端连接的前端和将上述后方外缘部与上述后缘部的外端连接的后端,在沿着上述中心轴俯视上述扇叶的状态下,沿着相对于将上述前端和上述旋转中心连接的线与将上述后端和上述旋转中心连接的线所成的角的二等分线正交的方向的上述前端和上述后端之间的距离W、和沿着与上述二等分线正交的方向的上述连接部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点和上述后端之间的距离w满足0.2≤w/W≤0.6的条件,并且上述最大半径R1max、上述连接部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点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半径R以及上述旋转轴部的半径r满足0<(R1max-R)/(R1max-r)≤0.2的条件。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在沿着上述中心轴俯视上述扇叶的状态下,上述连接部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点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半径R和上述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也可以是,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在沿着上述中心轴俯视上述扇叶的状态下,上述连接部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点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半径R和上述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也可以是,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在沿着上述中心轴俯视上述扇叶的状态下,上述连接部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点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半径R和上述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旋转轴部,其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以及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包括位于吸入侧的负压面和位于喷出侧的正压面。上述扇叶包括:前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以及外缘部,其沿着旋转方向延伸,上述外缘部具有:前方外缘部,其位于上述前缘部侧;后方外缘部,其位于上述后缘部侧;连接部,其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连接;前端,其将上述前方外缘部与上述前缘部的外端连接;以及后端,其将上述后方外缘部与上述后缘部的外端连接。在沿着上述中心轴俯视上述扇叶的状态下,上述前方外缘部的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最大半径R1max和上述后方外缘部的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并且沿着相对于将上述前端和上述旋转中心连接的线和将上述后端和上述旋转中心连接的线所成的角的二等分线正交的方向的上述前端和上述后端之间的距离W、和沿着与上述二等分线正交的方向的上述连接部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点和上述后端之间的距离w满足0<w/W<0.5的条件。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连接部具有不具备角部的圆滑的形状。
也可以是,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连接部具有大致钝角形状。
也可以是,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连接部具有大致锐角形状。
也可以是,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后方外缘部还包括朝向上述中心轴侧凹陷的部位。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扇叶以位于沿着旋转方向相互离开的位置的方式设有多个,在这种情况下,设于上述多个扇叶的上述外缘部均是同一形状。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扇叶以位于沿着旋转方向相互离开的位置的方式设有多个,在这种情况下,设于上述多个扇叶的上述外缘部包括不同形状的外缘部。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上述前缘部在其内端和从该内端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具有恒定的高度。
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上述后缘部的包括外端的径向外侧部分以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其高度变高的方式构成。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在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方向在吸入侧假定设置包括位于最外侧的上述扇叶的部位且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形状的吸入侧端面的情况下,上述外缘部整体位于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吸入侧端面离开的位置。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在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方向在喷出侧假定设置包括位于最外侧的上述扇叶的部位且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形状的喷出侧端面的情况下,上述外缘部整体位于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喷出侧端面离开的位置。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扇叶具有:扇叶内侧区域,其位于上述旋转轴部侧;扇叶外侧区域,其位于上述外缘部侧;以及连结部,其以上述负压面侧成为凹且上述正压面侧成为凸的方式在上述扇叶内侧区域与上述扇叶外侧区域的分界线以弯曲或者折弯的方式将它们连结。
优选上述螺旋桨式风扇包括树脂成形件。
根据本发明的1个方面的流体输送装置具备上述螺旋桨式风扇和对该螺旋桨式风扇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电机。
根据本发明的1个方面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是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包括树脂成形件的情况下,为了使其成形而使用的模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旋转轴部,其以假想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以及扇叶,其从旋转轴部向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扇叶具有:前缘部,其配置在旋转方向侧;后缘部,其配置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以及外缘部,其在中心轴的周向延伸,将前缘部和后缘部之间连接。前缘部在旋转轴部和从旋转轴部向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在中心轴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
根据如此构成的螺旋桨式风扇,在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内周侧更积极地增大扇叶的高度(中心轴的轴向的前缘部和后缘部之间的长度)。由此,在其内周侧流体的输送能力提高,因此,能提高相对于风扇能占有的区域的体积的流体的输送效率。另外,在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流体的输送能力的差缩小,能更均匀地送出流体。由此,能降低从风扇送出的流体的不适感。
另外,优选后缘部在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外周侧在中心轴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
另外,优选扇叶还具有:扇叶根部,其配置在扇叶和旋转轴部的外表面之间;扇叶顶端部,其配置在前缘部的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扇叶后端部,其配置在后缘部的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及扇叶面,其形成在被扇叶根部、前缘部、扇叶顶端部、外缘部、扇叶后端部以及后缘部包围的区域。外缘部将扇叶顶端部和扇叶后端部之间连接。扇叶面包括:内侧区域,其包括扇叶根部,位于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内侧;外侧区域,其包括扇叶后端部,位于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及连结部,其从位于靠近前缘部、扇叶顶端部或者外缘部的前端部延伸到位于靠近后缘部的后端部,且以扇叶面的正压面侧成为凸且扇叶面的负压面侧成为凹的方式将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连结。扇叶面以扇叶面中的比连结部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交错角小于扇叶面中的比连结部靠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的交错角的方式形成。
另外,优选连结部以沿着随着扇叶的旋转而在扇叶面上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的流动的方式形成。
另外,优选连结部以形成于连结部的负压面侧的内角在扇叶的旋转方向的连结部的中心附近成为最小的方式形成。位于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各自的周围的扇叶面,在从分别通过前端部和后端部并沿着半径方向的截面观看时,以成为180°的方式形成。
另外,优选在描绘了通过扇叶的旋转方向的连结部的中心位置且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假想的同心圆的情况下,连结部的前端部位于同心圆的半径方向外侧,连结部的后端部位于同心圆的半径方向内侧。
另外,优选扇叶面以扇叶面中的比连结部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交错角随着靠近旋转轴部而变小的方式形成。
另外,优选扇叶面以扇叶面中的比连结部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扇叶面积与扇叶面中的比连结部靠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的扇叶面积相比相同或者比其大的方式形成。
另外,优选扇叶根部的交错角比外缘部的交错角小。扇叶面的扇叶根部具有以扇叶面的正压面侧成为凸且扇叶面的负压面侧成为凹的方式翘曲的形状。扇叶以扇叶根部的翘曲方向和外缘部的翘曲方向成为相反的方向的方式形成。
另外,优选连结部以从内侧区域朝向外侧区域弯曲的方式设置。
另外,优选连结部以从内侧区域朝向外侧区域折弯的方式设置。
另外,优选外缘部包括:前方外缘部,其位于前缘部侧;后方外缘部,其位于后缘部侧;以及连接部,其将前方外缘部和后方外缘部连接。
此外,上述连接部是将最大半径不同的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连接的部位,优选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圆滑地连接。另外,优选上述连接部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以具有大致锐角形状、例如切口的状态连接。另外,优选上述连接部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以具有大致钝角形状、例如高低差的状态连接。另外,优选上述连接部设为朝向上述中心轴侧凹陷的形状。
另外,优选上述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包括树脂成形件。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的流体输送装置,具备上述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对螺旋桨式风扇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电机。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的成形用模具,为了使上述由树脂制成的螺旋桨式风扇成形而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旋转轴部,其以假想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以及扇叶,其从旋转轴部向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扇叶具有:前缘部,其配置在旋转方向侧;后缘部,其配置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以及外缘部,其在中心轴的周向延伸并将前缘部和后缘部之间连接。在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后缘部在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外周侧具有越靠近外缘部越大的高度。
根据如此构成的螺旋桨式风扇,在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外周侧,通过降低扇叶的高度(中心轴的轴向的前缘部和后缘部之间的距离),由此,抑制由扇叶带来的流体的输送能力。由此,使得在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流体的输送能力的差缩小,能更均匀地送出流体。由此,能降低从风扇送出的流体的不适感。
另外,优选在从中心轴的轴向观看扇叶的情况下,后缘部包括:内周部,其从旋转轴部朝向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向规定方向延伸;以及外周部,其从规定方向向旋转方向侧改变倾斜度,从内周部朝向外缘部延伸。
另外,优选规定方向是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半径方向。
另外,优选外周部以直线状或者圆弧状延伸。
另外,优选前缘部在旋转轴部和外缘部之间具有恒定的高度。
另外,优选前缘部在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内周侧具有恒定的高度,在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外周侧具有越靠近外缘部越小的高度。
另外,优选扇叶还具有:扇叶根部,其配置在扇叶和旋转轴部的外表面之间;扇叶顶端部,其配置在前缘部的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扇叶后端部,其配置在后缘部的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及扇叶面,其形成在被扇叶根部、前缘部、扇叶顶端部、外缘部、扇叶后端部以及后缘部包围的区域。外缘部将扇叶顶端部和扇叶后端部之间连接。扇叶面包括:内侧区域,其包括扇叶根部,位于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内侧;外侧区域,其包括扇叶后端部,位于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及连结部,其从位于靠近前缘部、扇叶顶端部或者外缘部的前端部延伸到位于靠近后缘部的后端部,且以扇叶面的正压面侧成为凸且扇叶面的负压面侧成为凹的方式将内侧区域和外侧区域连结。扇叶面以扇叶面中的比连结部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交错角小于扇叶面中的比连结部靠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的交错角的方式形成。
另外,优选连结部以沿着随着扇叶的旋转而在扇叶面上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的流动的方式形成。
另外,优选连结部以形成于连结部的负压面侧的内角在扇叶的旋转方向的连结部的中心附近成为最小的方式形成。位于前端部和后端部的各自的周围的扇叶面,在从分别通过前端部和后端部并沿着半径方向的截面观看时,以成为180°的方式形成。
另外,优选在描绘了通过扇叶的旋转方向的连结部的中心位置且以中心轴为中心的假想的同心圆的情况下,连结部的前端部位于同心圆的半径方向外侧,连结部的后端部位于同心圆的半径方向内侧。
另外,优选扇叶面以扇叶面中的比连结部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交错角随着靠近旋转轴部而变小的方式形成。
另外,优选扇叶面以扇叶面中的比连结部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扇叶面积与扇叶面中的比连结部靠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的扇叶面积相比相同或者比其大的方式形成。
另外,优选连结部以从内侧区域朝向外侧区域弯曲的方式设置。
另外,优选连结部以从内侧区域朝向外侧区域折弯的方式设置。
另外,优选外缘部包括:前方外缘部,其位于前缘部侧;后方外缘部,其位于后缘部侧;以及连接部,其将前方外缘部和后方外缘部连接。
此外,上述连接部是将最大半径不同的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连接的部位,优选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圆滑地连接。另外,优选上述连接部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以具有大致锐角形状、例如切口的状态连接。另外,优选上述连接部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以具有大致钝角形状、例如高低差的状态连接。另外,优选上述连接部设为朝向上述中心轴侧凹陷的形状。
另外,优选上述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包括树脂成形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流体输送装置,具备上述中的任一个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对螺旋桨式风扇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电机。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成形用模具,为了使上述由树脂制成的螺旋桨式风扇成形而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旋转轴部,其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以及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包括位于吸入侧的负压面和位于喷出侧的正压面。上述扇叶包括:前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外缘部,其沿着旋转方向延伸;扇叶顶端凸部,其将上述前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以及扇叶后端凸部,其将上述后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上述前缘部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A1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位置的高度hB满足hA1>hB的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旋转轴部,其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以及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包括位于吸入侧的负压面和位于喷出侧的正压面。上述扇叶包括:前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外缘部,其沿着旋转方向延伸;扇叶顶端凸部,其将上述前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以及扇叶后端凸部,其将上述后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上述前缘部的中央位置的高度hA2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位置的高度hB满足hA2>hB的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旋转轴部,其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以及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包括位于吸入侧的负压面和位于喷出侧的正压面。上述扇叶包括:前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外缘部,其沿着旋转方向延伸;扇叶顶端凸部,其将上述前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以及扇叶后端凸部,其将上述后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上述前缘部中的高度最低的位置的高度hA3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位置的高度hB满足hA3>hB的条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旋转轴部,其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以及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包括位于吸入侧的负压面和位于喷出侧的正压面。上述扇叶包括:前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外缘部,其沿着旋转方向延伸;扇叶顶端凸部,其将上述前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以及扇叶后端凸部,其将上述后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并且将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距离称为半径的情况下,上述前缘部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A1、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位置的高度hB和半径RB、上述外缘部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C和半径RC满足hA1≥hB>hC的条件,并且满足0.8×RC≤RB≤0.93×RC的条件。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后缘部和上述扇叶后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D1和上述扇叶后端凸部的中央位置的高度hE满足hE>hD1的条件。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后缘部和上述扇叶后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D1、上述扇叶后端凸部的中央位置的高度hE和半径RE、上述外缘部和上述扇叶后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F和半径RF满足hF>hE≥hD1的条件,并且满足RE<RF的条件。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外缘部具有:前方外缘部,其位于上述前缘部侧;后方外缘部,其位于上述后缘部侧;以及连接部,其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连接。
此外,上述连接部是将最大半径不同的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连接的部位,优选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圆滑地连接。另外,优选上述连接部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以具有大致锐角形状、例如切口的状态连接。另外,优选上述连接部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以具有大致钝角形状、例如高低差的状态连接。另外,优选上述连接部设为朝向上述中心轴侧凹陷的形状。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前缘部在其内端和从该内端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具有恒定的高度。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后缘部的包括外端的径向外侧部分以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其高度变高的方式构成。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在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方向在吸入侧假定设置包括位于最外侧的上述扇叶的部位且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形状的吸入侧端面的情况下,上述外缘部整体位于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吸入侧端面离开的位置。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在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方向在喷出侧假定设置包括位于最外侧的上述扇叶的部位且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形状的喷出侧端面的情况下,上述外缘部整体位于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喷出侧端面离开的位置。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上述扇叶具有:扇叶内侧区域,其位于上述旋转轴部侧;扇叶外侧区域,其位于上述外缘部侧;以及连结部,其以上述负压面侧成为凹且上述正压面侧成为凸的方式在上述扇叶内侧区域和上述扇叶外侧区域的分界线以弯曲或者折弯的方式将它们连结。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旋转轴部,其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以及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在使该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以该螺旋桨式风扇通过的通过区域的形状成为从包含该螺旋桨式风扇的大致圆柱状的空间切掉其位于上述吸入侧的端面的圆周角部的形状的方式构成上述扇叶。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在上述扇叶具有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的前缘部、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的后缘部、沿着旋转方向延伸的外缘部、将上述前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的扇叶顶端凸部、将上述后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的扇叶后端凸部的情况下,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并且将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距离称为半径的情况下,上述前缘部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A1、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位置的高度hB和半径RB、上述外缘部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C和半径RC满足hA1≥hB>hC的条件,并且满足0.8×RC≤RB≤0.93×RC的条件。
优选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中,以上述通过区域的形状成为从包含该螺旋桨式风扇的大致圆柱状的空间进一步切掉其位于上述喷出侧的端面的圆周角部的形状的方式构成上述扇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流体输送装置,具备上述螺旋桨式风扇和对该螺旋桨式风扇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电机。
根据本发明的电风扇,其具备上述流体输送装置和围绕上述螺旋桨式风扇的罩。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在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第1至第5方面的螺旋桨式风扇包括树脂成形件的情况下,是为了使其成形而使用的成形用模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设计成能够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实现降低噪音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流体输送装置以及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提高相对于风扇能占有的区域的体积的流体的输送效率的同时,能够降低从风扇送出的流体的不适感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流体输送装置以及在该螺旋桨式风扇的制造中所使用的成形用模具。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降低从风扇送出的流体的不适感的螺旋桨式风扇、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流体输送装置以及在该螺旋桨式风扇的制造中所使用的成形用模具。
另外,根据本发明,可设计成在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同时,能够有助于提高安全性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具备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流体输送装置、电风扇以及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电风扇的局部分解侧视图。
图2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背面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3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正面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正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图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电风扇中使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风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9是示意地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电风扇中使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电风扇中使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1是示意地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电风扇中使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在第1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扇叶形状和相对风量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3是表示在第1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扇叶形状和相对压力变动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4是表示在第1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扇叶形状和舒适指数的关系的等高线图。
图15是表示在第2验证试验中得到的、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的示意截面图。
图17是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18是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图20是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21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图22是第3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23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图24是第4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25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图26是第5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27是表示第5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图28是第6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29是表示第6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图30是第7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31是表示第7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图32是第8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33是表示第8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图34是第9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35是表示第9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图36是第10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37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背面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3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3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正视图。
图4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4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图42是概念地表示在使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各种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的压力变动的坐标图。
图43是表示在第3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扇叶形状和相对风量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44是表示在第3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扇叶形状和相对压力变动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45是表示在第3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扇叶形状和舒适指数的关系的等高线图。
图46是表示在第4验证试验中得到的、实施例2和比较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47是表示在第5验证试验中得到的、实施例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按频率的噪音的坐标图。
图48是表示在第5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比较例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按频率的噪音的坐标图。
图49是表示在第5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比较例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按频率的噪音的坐标图。
图5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5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4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52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循环器的立体图。
图53是从吸入侧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54是从吸入侧观看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另一立体图。
图55是从吸入侧观看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
图56是从喷出侧观看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57是从喷出侧观看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
图58是表示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59是表示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另一侧视图。
图60是表示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另一侧视图。
图61是表示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另一侧视图。
图62是将图55中的螺旋桨式风扇局部放大后的俯视图。
图63是表示从图62中的A-A线上观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64是表示沿着图62中的B-B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65是表示沿着图62中的C-C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66是表示沿着图62中的D-D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67是表示沿着图62中的E-E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68是表示沿着图62中的F-F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69是表示沿着图62中的G-G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70是表示从图62中的H-H线上观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71是表示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1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72是表示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2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73是表示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74是表示在图53中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图73中的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75是表示在图53中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71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73中的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转速和风量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76是表示在图53中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71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73中的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风量和耗电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77是表示在图53中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71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73中的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风量和噪音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7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79是表示图78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
图80是表示图78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另一俯视图。
图81是表示从图80中的A-A线上观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82是表示沿着图80中的B-B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83是表示沿着图80中的C-C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84是表示沿着图80中的D-D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85是表示沿着图80中的E-E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86是表示沿着图80中的F-F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87是表示沿着图80中的G-G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88是表示从图80中的H-H线上观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89是沿着图78中的LXXXIX-LXXXIX线上的截面图。
图90是沿着图78中的XC-XC线上的截面图。
图91是从吸入侧观看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92是从喷出侧观看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93是使螺旋桨式风扇沿着连结部假想地切断时的截面图,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图。
图94是在用于比较的螺旋桨式风扇中,沿着与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对应的部分假想地切断时的截面图,是表示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图。
图95是表示图78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1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96是表示图78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9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
图98是表示图97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99是表示在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3的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00是示意地表示在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3的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
图101是表示在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3的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02是示意地表示在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3的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
图103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4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电风扇的侧视图。
图104是从吸入侧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4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105是从喷出侧观看图10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106是从吸入侧观看图10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
图107是从喷出侧观看图10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
图108是表示图10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109是表示在螺旋桨式风扇的制造中使用的成形用模具的截面图。
图11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电风扇的侧视图。
图111是从吸入侧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112是从喷出侧观看图11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
图113是从吸入侧观看图11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
图114是从喷出侧观看图11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
图115是表示图11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116是将图11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部分地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117是表示在图11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1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18是表示在图11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2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19是表示在图11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3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20是表示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121是表示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122是表示在图118中的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图120中的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转速和风量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23是表示在图118中的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图120中的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风量和耗电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24是表示在图118中的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图120中的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风量和噪音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25是表示在图118中的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图120中的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26是表示在图116中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117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121中的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转速和风量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27是表示在图116中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117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121中的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风量和耗电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28是表示在图116中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117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121中的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风量和噪音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29是表示在图116中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117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121中的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距离旋转中心ら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3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C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横流电风扇的立体图。
图131是从吸入侧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C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
图132是从喷出侧观看图13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
图133是表示图13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134是局部地表示图13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
图135是局部地表示图13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另一俯视图。
图136是表示沿着图135中的A-A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137是表示沿着图135中的B-B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138是表示沿着图135中的C-C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139是表示沿着图135中的D-D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140是表示沿着图135中的E-E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141是表示沿着图135中的F-F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图142是沿着图134中的CXLII-CXLII线上的截面图。
图143是沿着图134中的CXLIII-CXLIII线上的截面图。
图144是从吸入侧观看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145是从喷出侧观看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俯视图。
图146是将螺旋桨式风扇沿着连结部假想地切断时的截面图,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图。
图147是在用于比较的螺旋桨式风扇中,沿着与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对应的部分假想地切断时的截面图,是表示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图。
图148是表示图13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1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149是表示图13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50是表示在使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51是示意地表示在使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
图152是表示在使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53是示意地表示在使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
图154是表示在螺旋桨式风扇的制造中使用的成形用模具的截面图。
图15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电风扇的局部分解侧视图。
图156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背面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157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正面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15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15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正视图。
图16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16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电风扇中使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62是示意地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电风扇中使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
图16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电风扇中使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
图164是示意地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电风扇中使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
图16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顶端凸部附近的放大后视图。
图16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顶端凸部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图16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后端凸部附近的放大后视图。
图16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后端凸部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图169是表示在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的扇叶的轨迹的图。
图170是表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电风扇中使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非通过区域和罩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17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的示意截面图。
图17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17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17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17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4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17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5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177是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
图178是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图179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转速和风量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80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风量和耗电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81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风量和噪音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182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的坐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示出的实施方式中关于相同的或者共同的部分在图中附上相同的附图标记而不重复其说明。
(实施方式A1)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1的电风扇的局部分解侧视图。首先,参照该图1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流体输送装置的电风扇1001。
如图1所示,电风扇1001主要具备:前罩1002、后罩1003、主体部1004、支座1005以及螺旋桨式风扇1010A。
主体部1004被支座1005支撑,在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旋转轴1004a位于从主体部1004的前表面露出的位置,作为后述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旋转轴部的轮毂部1011(参照图2等)使用螺帽1006固定于该旋转轴1004a。
前罩1002和后罩1003以包围固定于主体部1004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方式设置。更详细地,后罩1003以覆盖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背面侧的方式固定于主体部1004,前罩1002以覆盖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正面侧的方式固定于后罩1003。
支座1005是为了将电风扇1001载置于地面等而设置的构件,对主体部1004进行支撑。另外,在支座1005的规定位置设有用于进行电风扇1001的开启/关闭、运转状态的切换等的未图示的操作部。
此外,优选主体部1004和支座1005以主体部1004在水平面内和垂直面内成为可摆动的方式被连结,使得电风扇1001具有摆头功能。
另外,优选支座1005沿着竖直方向伸缩自如地构成,以使电风扇1001具有高度调节功能。
图2和图3是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背面侧和正面侧观看的立体图,图4至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正视图以及侧视图。下面参照该图2至图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基本结构。
如图2至图6所示,螺旋桨式风扇1010A具备:作为旋转轴部的上述轮毂部1011和圆滑地弯曲而成的板状的多个扇叶1012A。轮毂部1011具有有底的大致圆筒状的形状,多个扇叶1012A分别以沿着轮毂部1011的周向并排的方式从轮毂部101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是7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包括例如用AS(acrylonitrile-styrene)树脂等合成树脂使轮毂部1011和7个扇叶1012A一体地成形的树脂成形件。
轮毂部1011通过上述驱动电机驱动以假想的中心轴1020为旋转中心在图中所示的箭头A方向旋转。由此螺旋桨式风扇1010A整体以上述中心轴1020为旋转中心在图中所示的箭头A方向旋转,沿着轮毂部1011的周向并排设置的多个扇叶1012A也绕上述中心轴1020旋转。
随着该多个扇叶1012A的旋转,空气从作为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背面侧的吸入侧朝向作为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正面侧的喷出侧流动,朝向电风扇1001的前方进行送风。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扇叶1012A以沿着旋转方向相互离开的方式等间隔地配置,多个扇叶1012A分别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在使任一个扇叶1012A以中心轴1020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情况下,该扇叶1012A的形状和其它扇叶1012A的形状一致。
扇叶1012A包括:前缘部1013,其位于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1014,其位于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侧;以及外缘部1015,其沿着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旋转方向延伸。即,在沿着中心轴1020俯视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状态下,扇叶1012A的外形除了与轮毂部1011连接的部分以外由该前缘部1013、后缘部1014以及外缘部1015规定。
前缘部1013和后缘部1014从轮毂部101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沿着中心轴1020俯视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状态下,前缘部1013和后缘部1014均以随着从大致径向内侧朝向外侧逐渐地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的方式作为整体具有大致弧状的形状。
在此,在扇叶1012A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中心轴1020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中心轴1020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前缘部1013包括在其内端和从该内端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具有恒定的高度的部位。
更详细地,如果在沿着中心轴1020延伸的方向在吸入侧假定设置包括位于最外侧的扇叶1012A的部位且与中心轴1020正交的平面形状的吸入侧端面,则前缘部1013的与轮毂部1011相连的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以在上述吸入侧端面上重叠的方式延伸。换句话说,前缘部1013的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在上述吸入侧端面上不重叠,作为整体比上述吸入侧端面靠喷出侧设置。
另外,在扇叶1012A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中心轴1020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中心轴1020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后缘部1014的包括外端的径向外侧部分以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其高度变高的方式构成。
换句话说,如果在沿着中心轴1020延伸的方向在喷出侧假定设置包括位于最外侧的扇叶1012A的部位且与中心轴1020正交的平面形状的喷出侧端面,则后缘部1014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从上述喷出侧端面离开的方式构成。即,后缘部1014的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在上述喷出侧端面上不重叠,作为整体比上述喷出侧端面靠吸入侧设置。
此外,在前缘部1013和后缘部1014的径向内侧的部分,以沿着旋转方向其宽度变小的方式构成扇叶1012A,在前缘部1013和后缘部1014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以沿着旋转方向其宽度变大的方式构成扇叶1012A。
前缘部1013的位于径向外侧的外端与外缘部1015的旋转方向的前端1015a连接,后缘部1014的位于径向外侧的外端与外缘部1015的旋转方向的后端1015b连接。即,外缘部1015以将前缘部1013的外端和后缘部1014的外端沿着旋转方向连接的方式构成,作为整体具有大致弧状的形状。
另外,外缘部1015,其整体位于沿着中心轴1020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吸入侧端面离开的位置,并且其整体位于沿着中心轴1020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喷出侧端面离开的位置。即,外缘部1015在任一个位置均在上述吸入侧端面和上述喷出侧端面上不重叠,作为整体比上述吸入侧端面和上述喷出侧端面靠内侧设置。
前缘部1013和后缘部1014如上所述均通过以具有大致弧状的形状的方式形成而设为圆滑的形状。另一方面,外缘部1015也如上所述通过以具有大致弧状的形状的方式形成而设为圆滑的形状。因此,上述外缘部1015的前端1015a和后端1015b至少在其附近具有成为极大的曲率。
上述外缘部1015的前端1015a在沿着中心轴1020俯视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状态下具有以镰刀状突出的形状。该以镰刀状突出的前端1015a在旋转方向配置在扇叶1012A的最前方侧的位置。此外,位于该前端1015a的附近的前缘部1013和外缘部1015是在旋转方向位于前方的部分,因此相当于产生扇叶顶端漩涡的扇叶顶端部。
在扇叶1012A中形成有用于随着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旋转进行送风(即,从吸入侧向喷出侧送出空气)的扇叶面。扇叶面包括相当于位于吸入侧的扇叶1012A的背面的负压面1012a和相当于位于喷出侧的扇叶1012A的前面的正压面1012b,其均形成在被上述前缘部1013、后缘部1014以及外缘部1015包围的区域。
作为扇叶面的负压面1012a和正压面1012b均包括沿着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旋转方向随着从后缘部1014朝向前缘部1013而从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喷出侧朝向吸入侧倾斜的弯曲面。由此,在螺旋桨式风扇1010A旋转时,随着在扇叶面上产生空气的流动,产生在正压面1012b上相对地变大并且在负压面1012a上相对地变小的压力分布。
扇叶1012A具备具有相互不同的扇叶面形状的扇叶内侧区域1018a和扇叶外侧区域1018b(参照图7)。扇叶内侧区域1018a相当于扇叶1012A中的位于轮毂部1011侧的区域,扇叶外侧区域1018b相当于扇叶1012A中的位于外缘部1015侧的区域。该具有相互不同的扇叶面形状的扇叶内侧区域1018a和扇叶外侧区域1018b设于扇叶1012A,由此在扇叶1012A中如图所示在该扇叶内侧区域1018a和扇叶外侧区域1018b的分界线设有以弯曲的方式将它们连结的连结部1016。
即,扇叶1012A具有:扇叶内侧区域1018a,其位于轮毂部1011侧;扇叶外侧区域1018b,其位于外缘部1015侧;以及连结部1016,其以负压面1012a侧成为凹且正压面1012b侧成为凸的方式在扇叶内侧区域1018a和扇叶外侧区域1018b的分界线以弯曲或者折弯的方式将它们连结。
连结部1016在其附近具有成为极大的表面的曲率,在负压面1012a中成为弯曲状的凹陷的槽部而出现,在正压面1012b中作为以弯曲状突出的突条部而出现。该连结部1016沿着大致旋转方向设置,从外缘部1015的前端1015a附近的位置朝向后缘部1014的径向的中途位置的附近延伸。
另外,扇叶1012A在沿着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旋转方向观看其的情况下,以越从前缘部1013和后缘部1014朝向扇叶中央附近其厚度变得越厚并且在比扇叶中央靠前缘部1013侧的位置具有最大厚度的机翼型形状形成。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中,扇叶1012A的外缘部1015包括:前方外缘部1017b,其位于前缘部1013侧(参照图7);后方外缘部1017c,其位于后缘部1014侧(参照图7);以及规定形状的连接部1017a,其将该前方外缘部1017b和后方外缘部1017c连接。通过设为该形状的外缘部1015来发挥后述的各种效果。以下参照上述图2至图6以及图7详细说明该外缘部1015的具体的形状。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如图2至图7所示,在扇叶1012A的外缘部1015形成有具有朝向中心轴1020侧凹陷的形状的连接部1017a。该连接部1017a形成在外缘部1015的前端1015a和后端1015b之间的中途位置。
在外缘部1015形成有上述连接部1017a,由此,在扇叶1012A的外缘部1015设有位于外缘部1015的前端1015a侧的前方外缘部1017b和位于外缘部1015的后端1015b侧的后方外缘部1017c。
在此,优选连接部1017a如图所示以成为圆滑地弯曲的形状的方式形成,但其并非必须设为弯曲的形状,也可以设为折弯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017a以较浅地凹陷的方式形成,因此该连接部1017a具有大致钝角形状。
形成有连接部1017a的位置只要是外缘部1015上的位置则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缘部1015的靠后端1015b的位置形成有连接部1017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外缘部1017b的沿着旋转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后方外缘部1017c的沿着旋转方向的宽度大。
更详细地,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中心轴1020俯视扇叶1012A的状态下,在描绘了将外缘部1015的前端1015a和中心轴1020连接的线与将外缘部1015的后端1015b和中心轴1020连接的线所成的角的二等分线1030的情况下,如果将沿着与该二等分线1030正交的方向的前端1015a和后端1015b之间的距离设为W,将沿着与该二等分线1030正交的方向的后端1015b和上述连接部1017a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点之间的距离设为w,则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
另外,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中心轴1020俯视扇叶1012A的状态下,前方外缘部1017b的距离中心轴1020的最大半径R1max和后方外缘部1017c的距离中心轴1020的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
而且,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中心轴1020俯视扇叶1012A的状态下,将上述连接部1017a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点距离中心轴1020的半径设为R,则半径R和上述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通过满足该条件且设为如图所示形状的扇叶1012A得到如下效果。
第一、设为上述构成的扇叶1012A,由此能将径向的风速分布设为更均匀,能抑制风速的不匀且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即,在设为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扇叶形状的情况下,风速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大致成比例地变大,因此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和在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之间产生大的差,在产生的风中产生大的风速不匀。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缘部1015上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因此与在外缘部1015上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情况相比,在外缘部1015附近(即,靠径向外侧的部分)扇叶面积减小。因此,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大致成比例地变大的风速在靠外缘部1015的部分被缓和,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和在靠外缘部1015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接近,径向的风速分布变得更均匀。因此,能抑制风速的不匀,能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第二、通过设为上述构成的扇叶1012A,能产生在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产生的风所包含的压力变动变小的风力合适的风。
即,设为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扇叶形状的情况下,空气在扇叶和扇叶之间的比较大的空间内通过,在产生的风中发生较大的压力变动。该现象在产生风速更快的风的外缘部侧的部分变得特别显著,扇叶数量越少越产生包括较大的压力差的风。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外缘部1015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扇叶形状,因此在1个扇叶1012A的前方外缘部1017b和后方外缘部1017c之间形成比较小的空间(即,存在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空间),该空间作为在扇叶1012A中不产生风的空间而存在。其结果是,在产生风速快的风的外缘部1015侧的部分,在由于扇叶面积减小而产生的风中产生的压力差被缓和,而且压力变动以小步幅出现,因此设于1个扇叶1012A的前方外缘部1017b和后方外缘部1017c起到好像与用2个量的扇叶输送风的情况近似的作用,能产生作为整体压力变动小的风力合适的风。此外,在后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2中更具体地谈及该效果的详细内容。
第三、设为上述构成的扇叶1012A,由此在低速旋转时,能成为在大范围内扩散的风力合适的风,在高速旋转时,能成为直吹性好且到达更远处的风。关于该点参照图8至图11更详细地说明。
图8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风扇中在使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图9是示意地表示在使该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0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风扇中使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图11是示意地表示在使该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8和图10中,作为扇叶顶端漩涡的代表性轨道,用细虚线示意地表示在外缘部1015的前端1015a附近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的轨道,用细线示意地表示马蹄漩涡的代表性轨道,而且用粗线示意地表示在扇叶1012A的靠外缘部1015的位置产生的风的轨道。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扇叶1012A的外缘部1015上的位置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该外缘部1015上的位置相当于外缘部1015的包括前端1015a的扇叶顶端部的下游侧中的沿着在扇叶面上流动的扇叶顶端漩涡的流线的位置。
如图8所示,在扇叶1012A以低速旋转的情况下,由于扇叶1012A旋转而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的动能小,因此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不会被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捕捉而在该部分促进其剥离。由此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均在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部分由于离心力而向径向外侧飞出。因此,如图9所示,由扇叶1012A产生的风在电风扇1001的前方扩散,风力合适的风1200可大范围地输送。因此,在希望在夜间等就寝时几乎感觉不到风地使电风扇运转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满足该愿望的微风运转。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扇叶1012A以高速旋转的情况下,通过扇叶1012A旋转而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的动能大,因此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被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捕捉并保持,抑制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的变动、扩展。另外,此时,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还沿着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向内侧移动,因此之后在外缘部1015的后端1015b发生了剥离的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由于由高速旋转造成的大风量和高静压而向轴向飞出。因此,如图11所示,由扇叶1012A产生的风在电风扇1001的前方收敛,可输送直吹性好且到达更远处的风1300。因此,能高效地进行送风并且还能抑制由于风的直吹性提高而产生噪音。
这样,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和具备其的电风扇1001,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能实现噪音的降低。
此外,除了上述效果以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还能得到如下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缘部1013的除了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以位于上述吸入侧端面上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在扇叶1012A的靠径向内侧的部分提高送风能力,能提高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其接近在靠外缘部1015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径向的风速分布变得更均匀。因此,能抑制风速的不匀,能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后缘部1014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从上述喷出侧端面离开的方式构成。因此,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大致成比例地变大的风速在靠外缘部1015的部分被缓和,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和在靠外缘部1015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接近,径向的风速分布变得更均匀。因此,能抑制风速的不匀,能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扇叶内侧区域1018a和扇叶外侧区域1018b的分界线设有以弯曲的方式将它们连结的连结部1016。因此,在该连结部1016上产生马蹄漩涡,该马蹄漩涡抑制在扇叶面上流动的主流的剥离,因此噪音被降低并且送风能力提高。而且,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连结部1016沿着大致旋转方向设置,因此除了在该连结部1016上产生的马蹄漩涡以外,还在连结部1016上保持扇叶顶端漩涡,能进一步抑制主流的剥离。此外,连结部1016也可以不是弯曲状而是例如折弯状。
而且,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缘部1015整体位于沿着中心轴1020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吸入侧端面离开的位置,并且其整体位于沿着中心轴1020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喷出侧端面离开的位置。因此,作为在径向外侧的部分沿着中心轴1020的方向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扇叶1012A整体的厚度被大幅减小,因此能在该部分较大地确保上述前罩1002和后罩1003之间的距离。因此,能抑制在电风扇1001处发生夹手指等,能提高安全性。
下面,说明对设于上述外缘部的连接部的形状和上述效果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的第1验证试验。在第1验证试验中,准备设于外缘部上的沿着连接部的旋转方向和径向的位置不同的多个样品,对基于此使各样品旋转后当时得到的风量和得到的风所包含的压力变动进行了测定。此外,在各样品中,不是以具有上述扇叶内侧区域和扇叶外侧区域不同的扇叶面形状的方式构成,而是以扇叶面整体具有单一的扇叶面形状的方式构成。
在此,在各样品中,预先决定设有连接部的位置,在扇叶的外缘部的靠后端的部分中的扇叶的后缘部的靠外端的部分描绘将该连接部设为一个顶点的平行四边形,以大致沿着该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切去扇叶的一部分。但是从使旋转时产生的噪音降低的观点来看,使外缘部适度地弯曲,使得上述连接部和以该连接部为分界线形成的前方外缘部和后方外缘部均成为不具有角的圆滑的形状。
均在与沿着螺旋桨式风扇的中心轴离喷出侧30mm的位置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距离旋转中心的沿着径向的距离成为外缘部的最大半径的70%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测定了风量和压力变动。与该螺旋桨式风扇的距离旋转中心的沿着径向的距离成为外缘部的最大半径的70%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总体来说是风速最大的位置,因此也是最会产生压力变动的位置。
图12是表示在第1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扇叶形状和相对风量的关系的坐标图。在此,在图12中,横轴表示沿着上述连接部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纵轴表示相对风量。此外,在横轴示出的ξ是使用上述距离W和距离w以w/W表示的值,η是使用上述最大半径R1max、半径R以及轮毂部的半径r(参照图7)以(R1max-R)/(R1max-r)表示的值。另外,在纵轴示出的相对风量是针对各样品测定的风量除以在外缘部没有形成任何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风量得到的值。
如图12所示,在连接部位于沿着旋转方向靠外缘部的后端的情况下,该连接部有随着从外缘部的后端朝向前端风量逐渐地减小的倾向,在连接部位于沿着旋转方向靠外缘部的前端的情况下,可以理解有不会产生超过其的风量降低的倾向。另外,可以理解有随着连接部沿着径向从靠外缘部的位置朝向靠旋转中心的位置,风量逐渐地减小的倾向。
图13是表示在第1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扇叶形状和相对压力变动的关系的坐标图。在此,在图13中,横轴表示沿着上述连接部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纵轴表示相对压力变动。另外,在纵轴示出的相对压力变动是针对各样品测定的压力差的最大值除以在外缘部没有形成任何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压力差的最大值得到的值。
如图13所示,可以理解有随着连接部沿着旋转方向从外缘部的靠后端的位置朝向靠前端的位置压力变动逐渐地减小的倾向。另外,可以理解随有随着连接部沿着径向从靠外缘部的位置朝向靠旋转中心的位置压力变动进一步减小的倾向。
图14是表示在第1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扇叶形状和舒适指数的关系的等高线图。该等高线图基于在上述图12和图13中示出的结果,作为包括舒适指数κ的风扇性能表示第1验证试验的结果。舒适指数κ是通过在图12中示出的相对风量除以在图13中示出的相对压力变动来算出的值,该值越高舒适性越高。在图14中,横轴表示上述连接部的沿着旋转方向的位置,纵轴表示上述连接部的沿着径向的位置。
如图14所示,在着眼于ξ进行观察的情况下,为了与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螺旋桨式风扇相比使舒适指数κ提高5%以上,至少需要ξ大致满足0<ξ≤0.75的条件。另一方面,在着眼于η进行观察的情况下,为了与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螺旋桨式风扇相比使舒适指数κ提高5%以上,至少需要η大致满足0<η≤0.6的条件。
而且,在着眼于ξ和η两者进行观察的情况下,ξ满足0.2≤ξ≤0.6的条件并且η满足0<η≤0.2的条件,由此与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螺旋桨式风扇相比,舒适指数κ可靠地提高10%以上。
下面,说明对设于上述外缘部的连接部的形状和上述效果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的第2验证试验。在第2验证试验中,在实际上试制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并将其设为实施例1,并且在实际上试制与其形状不同的螺旋桨式风扇并将其设为比较例1,进行在使该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的风速的测定来算出径向的风速分布。
在此,在将比较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与实施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设为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方面、在扇叶面整体以具有单一的扇叶面形状的方式构成的方面、以及在前缘部沿着径向大致单调地倾斜而形成方面不同,在其它方面具有共同的形状。
设为在沿着螺旋桨式风扇的中心轴离喷出侧30mm的位置针对风速进行测定,为了把握径向的分布,从中心轴起按每0.1倍配置该测量点直至与距离中心轴的距离成为外缘部的最大半径的1.1倍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为止。
图15是表示在第2验证试验中得到的、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的坐标图。在此,在图15中,横轴表示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纵轴表示风速。此外,在横轴,用将与旋转中心对应的位置设为0且将与外缘部对应的位置设为1的无量纲值表示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在纵轴,使风量在实施例1和比较例1中一致,用各自的风速的实际测量值除以风量得到的无量纲值表示风速。
如图15所示,在比较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可看到如下倾向:在径向内侧风速小,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风速逐渐地增加,在外缘部的最大半径的0.7倍的位置风速示出最大值,而且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风速逐渐地減少。对此,在实施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可看到如下倾向:在径向内侧与比较例1相比风速较大,随着朝向径向外侧也大致没有风速的変化,在外缘部的最大半径的0.7倍的位置风速开始减小,进而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风速逐渐地减小。在此,与比较例1相比,在实施例1中风速的最大值更低。
这样,通过设为实施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确认沿着径向的风速分布大幅地实现均匀化,可设为能抑制风速的不匀且风力合适的风。
图1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的示意截面图。下面,参照该图1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110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包括树脂成形件。当该螺旋桨式风扇1010A成形时,使用例如如图16所示的注射成型用成形用模具1100。
如图16所示,成形用模具1100具有固定侧模具1101和可动侧模具1102。利用固定侧模具1101和可动侧模具1102规定与螺旋桨式风扇1010A为大致同一形状且注入流动性树脂的模腔1103。
可以在成形用模具1100中设置用于提高注入到模腔1103的树脂的流动性的未图示的加热器。该加热器的设置例如在使用如加了玻璃纤维的AS树脂这样的使强度增加的合成树脂的情况下是特别有效的。
此外,在图中示出的成形用模具1100中,假定设置利用固定侧模具1101使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正压面1012b侧的表面成形,利用可动侧模具1102使负压面1012a侧的表面成形,但也可以利用固定侧模具1101使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负压面1012a侧的表面成形,利用可动侧模具1102使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正压面1012b侧的表面成形。
作为螺旋桨式风扇一般在材料中使用金属,有的通过冲压加工的挤压成形形成为一体。该成形用厚的金属板进行挤压是困难的,重量也变重,因此一般使用薄的金属板。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大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强度(刚性)是困难的。对此,有的使用以比扇叶部分厚的金属板形成的被称为辐射架的部件,将扇叶部分固定于旋转轴,但有重量变重、风扇平衡也恶化的问题。另外,一般使用薄且具有一定厚度的金属板,因此有无法将扇叶的截面形状设为机翼型的问题。
对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能通过使用树脂使螺旋桨式风扇1010A成形来一并解决该问题。
此外,在螺旋桨式风扇所固定的上述驱动电机中使用直流电机的情况下,作为直流电机特有的嵌齿音对策实现进一步的降低噪音,因此可以在为了插入旋转轴1004a而设置的轮毂部1011的轴孔中使圆筒状的橡胶头插入并成形。在这种情况下,在使螺旋桨式风扇1010A的负压面1012a侧的表面成形的模具中,只要在注射成型之前预先设置作为插入部件的橡胶头即可。
以下,针对基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第1至第10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1010K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第1至第10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1010K基本上在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和设于外缘部1015的连接部1017a的形状、位置等方面不同。
(第1变形例)
图17和图18是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和侧视图,图19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如图17至图19所示,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不同,不是以具有扇叶内侧区域和扇叶外侧区域不同的扇叶面形状的方式构成,而是以扇叶面整体具有单一的扇叶面形状的方式构成,并且在外缘部1015整体不是位于沿着中心轴1020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吸入侧端面离开的位置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方面具有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共同的构成。
即,在螺旋桨式风扇1010B中,通过在外缘部1015设置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而在扇叶1012B的外缘部1015设有位于外缘部1015的前端1015a侧的前方外缘部1017b和位于外缘部1015的后端1015b侧的后方外缘部1017c。此外,在本第1变形例中,连接部1017a以较浅地凹陷的方式形成,因此该连接部1017a具有大致钝角形状。
在此,在本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的扇叶1012B中,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最大半径R1max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半径R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得到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除了通过设置连结部1016而得到的效果以外的全部效果,因此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
(第2变形例)
图20和图21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和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C仅在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和设于外缘部1015的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形状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共同的构成。具体地,在螺旋桨式风扇1010C中,设于外缘部1015的连接部1017a以较深地凹陷的方式形成,该连接部1017a具有大致锐角形状。
在此,在本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C的扇叶1012C中,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最大半径R1max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半径R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得到与在上述第1变形例中得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此外,在本第2变形例中,与上述第1变形例相比,设于外缘部1015的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能以加大的量更有效地实现沿着径向的风速分布的均匀化。
(第3变形例)
图22和图23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和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如图22和图23所示,第3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D仅在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设于外缘部1015的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形状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共同的构成。具体地,在螺旋桨式风扇1010D中,设于外缘部1015的连接部1017a以较深地凹陷的方式形成,该连接部1017a具有大致钝角形状。
在此,在本第3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D的扇叶1012D中,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最大半径R1max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半径R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得到与在上述第1变形例中得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此外,在本第3变形例中,与上述第1变形例相比,设于外缘部1015的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能以加大的量更有效地实现沿着径向的风速分布的均匀化。
(第4变形例)
图24和图25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和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如图24和图25所示,第4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E仅在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和设于外缘部1015的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形状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共同的构成。具体地,在螺旋桨式风扇1010E中,设于外缘部1015的连接部1017a以前方外缘部1017b和后方外缘部1017c形成高低差的方式形成,并且后方外缘部1017c的最大半径R2max以比前方外缘部1017b的最大半径R1max小的方式构成。
在此,在本第4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E的扇叶1012E中,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最大半径R1max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半径R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得到与在上述第1变形例中得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此外,在本第4变形例中,与上述第1变形例相比,设于外缘部1015的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能以加大的量更有效地实现沿着径向的风速分布的均匀化。
(第5变形例)
图26和图27是表示第5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和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如图26和图27所示,第5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F与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相比,仅在设于外缘部1015的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形状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共同的构成。具体地,在螺旋桨式风扇1010E中,设于外缘部1015的连接部1017a以前方外缘部1017b和后方外缘部1017c形成高低差的方式形成,并且以后方外缘部1017c的最大半径R2max比前方外缘部1017b的最大半径R1max大幅地减小的方式构成。
在此,在本第5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F的扇叶1012F中,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最大半径R1max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半径R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得到与在上述第1变形例中得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此外,在本第5变形例中,与上述第1变形例相比,设于外缘部1015的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能以加大的量更有效地实现沿着径向的风速分布的均匀化。
(第6变形例)
图28和图29是表示第6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和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如图28和图29所示,第6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G与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相比,仅在设于外缘部1015的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形状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共同的构成。具体地,在螺旋桨式风扇1010G中,设于外缘部1015的连接部1017a以较深地凹陷的方式形成,并且该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以具有楔状的形状的方式按尖锐地突出的锐角状形成。
在此,在本第6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G的扇叶1012G中,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最大半径R1max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半径R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得到与在上述第1变形例中得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此外,在本第6变形例中,与上述第1变形例相比,设于1个扇叶1012G的前方外缘部1017b和后方外缘部1017c起到好像与用2个量的扇叶输送风的情况近似的功能效果,这种作用得以更鲜明地体现,作为整体能更有效地实现压力变动小的风力合适的风。
另外,在设为上述构成的情况下,在设有该连接部1017a的部分产生马蹄漩涡,该马蹄漩涡抑制在扇叶面上流动的主流的剥离,因此噪音被降低并且送风能力提高。而且旋转方向的后方外缘部1017c的顶端位于该连接部1017a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因此除了在该连接部1017a上产生的马蹄漩涡以外,还在连接部1017a上保持扇叶顶端漩涡,能进一步抑制主流的剥离。
(第7变形例)
图30和图31是表示第7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和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如图30和图31所示,第7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H与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相比,仅在设于外缘部1015的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位置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共同的构成。具体地,在螺旋桨式风扇1010H中,在沿着外缘部1015的旋转方向的中央部设有连接部1017a。
在此,在本第7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H的扇叶1012H中,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最大半径R1max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半径R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得到与在上述第1变形例中得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
(第8变形例)
图32和图33是表示第8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和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如图32和图33所示,第8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I与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相比,仅在设于外缘部1015的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位置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共同的构成。具体地,在螺旋桨式风扇1010I中,在外缘部1015的靠前端1015a的位置设有连接部1017a。
在此,在本第8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I的扇叶1012I中,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最大半径R1max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半径R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得到与在上述第1变形例中得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
(第9变形例)
图34和图35是表示第9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和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
如图34和图35所示,第9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J与上述第3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D相比,仅在设于外缘部1015的后方外缘部1017c的形状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第3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D共同的构成。具体地,在螺旋桨式风扇1010J中,采用通过在外缘部1015设置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而形成的后方外缘部1017c中进一步设置多个凹陷17c1的构成。
凹陷17c1具有比设于外缘部1015的上述连接部1017a小的凹陷形状,因此作为本第9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J,作为整体具有与第3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D近似的形状。此外,作为凹陷17c1的数量,不限于如图所示的2个,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
在此,在本第9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J的扇叶1012J中,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最大半径R1max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半径R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得到与在上述第3变形例中得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实现噪音的降低。此外,在本第9变形例中,与上述第3变形例相比,以在后方外缘部1017c设有多个凹陷17c1的量,用1个扇叶1012J起到好像与用多个量的扇叶输送风的情况近似的功能效果,这种作用得以更鲜明地体现,作为整体能更有效地实现压力变动小的风力合适的风。
(第10变形例)
图36是表示第10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如图36所示,本第10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K的从轮毂部101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的多个扇叶分别具有不同的形状。
在此,各个扇叶适当地选择并配置有例如在上述本实施方式和基于其的第1至第9变形例中示出的扇叶1012A~1012J。这样各扇叶的形状并非必须是相同的,可以构成为相互不同。
一般已知在扇叶相对于覆盖螺旋桨式风扇的外壳(在电风扇中为罩)的固定点以一定周期通过其附近的情况下,产生被称为扇叶通过声的窄带宽噪音。因此,如本第10变形例所示,如果设为具备设于外缘部1015的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具体的形状相互不同的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K,则当该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通过外壳的固定点的附近时,该周期被积极地错开,因此能抑制上述扇叶通过声的发生,进一步实现噪音的降低。
(实施方式A2)
图37是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背面侧观看的立体图,图38至图40是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正视图以及侧视图。另外,图4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的形状的放大后视图。以下,参照该图37至图4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L。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L与在上述实施方式A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同样地搭载于电风扇1001使用。
如图37至图4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L是4个扇叶的电风扇,各个扇叶1012L具有比基于上述实施方式A1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的扇叶1012B更弯曲的圆滑形状的前缘部1013、后缘部1014以及外缘部1015。除了具有该更弯曲的圆滑形状的前缘部1013、后缘部1014以及外缘部1015这一点以外,设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L的扇叶1012L的基本结构与设于基于上述实施方式A1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B的扇叶1012B的结构相同。以下进一步详细地说明设于该螺旋桨式风扇1010L的扇叶1012L的形状。
如图37至图41所示,在扇叶1012L的外缘部1015形成有具有朝向中心轴1020侧凹陷的形状的连接部1017a。该连接部1017a形成在外缘部1015的前端1015a和后端1015b之间的中途位置。
在外缘部1015形成上述连接部1017a,由此,在扇叶1012L的外缘部1015设有位于外缘部1015的前端1015a侧的前方外缘部1017b(参照图41)和位于外缘部1015的后端1015b侧的后方外缘部1017c(参照图41)。
在此,优选连接部1017a如图所示以成为圆滑地弯曲的形状的方式形成,但其并非必须设为弯曲的形状,可以设为折弯的形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017a以较深地凹陷的方式形成,因此该连接部1017a具有大致锐角形状。
形成有连接部1017a的位置只要是比沿着外缘部1015的旋转方向的中央部靠后端1015b侧的位置就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缘部1015的靠后端1015b的位置中的靠上述中央部的位置形成有连接部1017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外缘部1017b的沿着旋转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后方外缘部1017c的沿着旋转方向的宽度稍大。
更详细地,如图4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中心轴1020俯视扇叶1012L的状态下,在描绘了将外缘部1015的前端1015a和中心轴1020连接的线与将外缘部1015的后端1015b和中心轴1020连接的线所成的角的二等分线1030的情况下,如果将沿着与该二等分线1030正交的方向的前端1015a和后端1015b之间的距离设为W,将沿着与该二等分线1030正交的方向的后端1015b和上述连接部1017a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点之间的距离设为w,则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
另外,如图4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中心轴1020俯视扇叶1012A的状态下,前方外缘部1017b的距离中心轴1020的最大半径R1max和后方外缘部1017c的距离中心轴1020的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
而且,如图4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着中心轴1020俯视扇叶1012L的状态下,如果将上述连接部1017a中的位于径向最内侧的点的距离中心轴1020的半径设为R,则半径R和上述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满足该条件并通过设为如图所示形状的扇叶1012L得到如下效果。
第一、通过设为上述构成的扇叶1012L,能使径向的风速分布更均匀,能抑制风速的不匀且设为风力合适的风。此外,该效果与在上述实施方式A1中说明的效果相同,因此省略针对其详细内容的说明。
第二、通过设为上述构成的扇叶1012L,能产生在靠径向外侧的部分所产生的风所包含的压力变动小的风力合适的风。
即,在设为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扇叶形状的情况下,空气在扇叶和扇叶之间的比较大的空间内通过,在产生的风中产生大的压力变动。该现象在产生风速更快的风的外缘部侧的部分变得特别显著,扇叶数量越少越产生包括较大的压力差的风。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外缘部1015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的扇叶形状,因此在1个扇叶1012L的前方外缘部1017b和后方外缘部1017c之间形成比较小的空间(即,凹陷形状的连接部1017a所在的空间),该空间作为在扇叶1012L中不产生风的空间而存在。其结果是,在产生风速快的风的外缘部1015侧的部分,在由于扇叶面积减小而产生的风中产生的压力差被缓和,而且压力变动以小步幅出现,因此设于1个扇叶1012L的前方外缘部1017b和后方外缘部1017c起到好像与用2个量的扇叶输送风的情况近似的作用,作为整体能产生压力变动小的风力合适的风。
在此,参照图说明该效果的详细内容。图42是概念地表示在使包括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各种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的压力变动的坐标图。在图42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螺旋桨式风扇的喷出侧的固定点(扇叶的与外缘部对应的位置)的压力变动。
在使如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在外缘部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4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在外缘部没有形成任何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4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8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观测的上述固定点的压力变动大致如图42所示。
从该图42可理解,在如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外缘部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4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中,与在外缘部没有形成任何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4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相比,结果是抑制了压力变动,其峰值以与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8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相近的定时产生。其示出设于1个扇叶1012L的前方外缘部1017b和后方外缘部1017c起到好像与用2个量的扇叶输送风的情况近似的作用,其结果是,可理解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L能产生压力变动被抑制的风力合适的风。
第三、通过设为上述构成的扇叶1012L,在低速旋转时,能成为在大范围内扩散的风力合适的风,在高速旋转时,能成为直吹性好且到达更远处的风。此外,该效果与在上述实施方式A1中说明的效果相同,因此关于其详细内容不重复进行说明。
这样,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L,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能实现噪音的降低。
下面,说明对设于上述外缘部的连接部的形状和上述效果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的第3验证试验。在第3验证试验中,准备沿着设于外缘部上的连接部的旋转方向和径向的位置不同的多个样品,对基于此使各样品旋转后当时得到的风量和得到的风所包含的压力变动进行了测定。
在此,在各样品中,预先决定设有连接部的位置,在扇叶的靠外缘部的部分描绘将该连接部设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以大致沿着该三角形的形状将扇叶的一部分切掉。但是,从降低在旋转时产生的噪音的观点来看,使外缘部适度地弯曲,使得上述连接部和以该连接部为分界线形成的前方外缘部和后方外缘部均成为不具有角度的圆滑的形状。
在与沿着螺旋桨式风扇的中心轴离开喷出侧30mm的位置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距离旋转中心的沿着径向的距离成为外缘部的最大半径的70%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对风量和压力变动都进行了测定。与该螺旋桨式风扇的距离旋转中心的沿着径向的距离成为外缘部的最大半径的70%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总体来说是风速最大的位置,因此也是最会产生压力变动的位置。
图43是表示在第3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扇叶形状和相对风量的关系的坐标图。在此,在图43中,横轴表示沿着上述连接部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纵轴表示相对风量。此外,在横轴示出的ξ是使用上述距离W和距离w以w/W表示的值,η是使用上述最大半径R1max、半径R以及轮毂部的半径r(参照图41)以(R1max-R)/(R1max-r)表示的值。另外,在纵轴示出的相对风量是针对各样品测定的风量除以在外缘部没有形成任何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风量得到的值。
如图43所示,有随着连接部沿着旋转方向从外缘部的后端朝向前端风量逐渐地减小的倾向,另外,可理解有随着连接部沿着径向从靠外缘部的位置朝向靠旋转中心的位置风量逐渐地减小的倾向。
图44是表示在第3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扇叶形状和相对压力变动的关系的坐标图。在此,在图44中,横轴表示沿着上述连接部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纵轴表示相对压力变动。另外,在纵轴示出的相对压力变动是针对各样品测定的压力差的最大值除以在外缘部没有形成任何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压力差的最大值得到的值。
如图44所示,可理解在连接部沿着旋转方向位于外缘部的靠后端的情况下,有随着连接部从外缘部的后端朝向前端压力变动逐渐地减小的倾向,在连接部沿着旋转方向位于外缘部的靠前端的情况下,有随着连接部从外缘部的后端朝向前端压力变动逐渐地增加的倾向。另外,可理解有随着连接部沿着径向从靠外缘部的位置朝向靠旋转中心的位置压力变动逐渐地减小的倾向。
如果基于该图43和图44的结果,则为了有效地抑制压力变动且防止风量的降低,可以说优选ξ是0<ξ<0.5。即,可知通过使凹陷形状的连接部设于外缘部的靠后端的位置,能有效地抑制压力变动且防止风量的降低。
图45是表示在第3验证试验中得到的、扇叶形状和舒适指数的关系的等高线图。该等高线图基于在上述图43和图44中示出的结果表示第3验证试验的结果作为包括舒适指数κ的风扇性能。舒适指数κ是在图43中示出的相对风量除以在图44中示出的相对压力变动得到的值,该值越高则舒适性越高。在图45中,横轴表示沿着上述连接部的旋转方向的位置,纵轴表示沿着上述连接部的径向的位置。
如图45所示,在着眼于ξ进行观察的情况下,为了与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螺旋桨式风扇相比使舒适指数κ提高5%以上,至少需要ξ大致满足0.05≤ξ的条件。另一方面,在着眼于η进行观察的情况下,为了与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螺旋桨式风扇相比使舒适指数κ提高5%以上,至少需要η大致满足0<η≤0.4的条件。
而且,在着眼于ξ和η两者进行观察的情况下,通过ξ满足0.2≤ξ≤0.8的条件并且η满足0<η≤0.2的条件,与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螺旋桨式风扇相比舒适指数κ可靠地提高10%以上。
下面,说明对设于上述外缘部的连接部的形状和上述效果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的第4验证试验。在第4验证试验中,在实际上试制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并将其设为实施例2,并且在实际上试制与其形状不同的螺旋桨式风扇并将其设为比较例1,进行使该实施例2和比较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的风速的测定而算出了径向的风速分布。在此,比较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螺旋桨式风扇相同。
在沿着螺旋桨式风扇的中心轴离喷出侧30mm的位置针对风速进行测定,为了把握径向的分布,从中心轴起按每0.1倍配置该测量点直至与距离中心轴的距离成为外缘部的最大半径的1.1倍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为止。
图46是表示在第4验证试验中得到的、实施例2和比较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的坐标图。在此,在图46中,横轴表示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纵轴表示风速。此外,在横轴,用将与旋转中心对应的位置设为0且与外缘部对应的位置设为1的无量纲值表示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在纵轴,使风量在实施例2和比较例1中一致,用各自的风速的实际测量值除以风量得到的无量纲值表示风速。
如图46所示,在比较例1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可见在径向内侧风速较小,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风速逐渐地增加,在外缘部的最大半径的0.7倍的位置风速示出最大值,而且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风速逐渐地减小的倾向。对此,在实施例2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可见在径向内侧与比较例1相比风速较大,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风速逐渐地增加,在外缘部的最大半径的0.8倍的位置风速开始减小,而且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风速逐渐地减小的倾向。在此,与比较例1相比,实施例2的风速的最大值更低。
这样,确认了通过设为实施例2的螺旋桨式风扇,沿着径向的风速分布实现均匀化,能抑制风速的不匀且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下面,说明针对设于上述外缘部的连接部的形状和上述效果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的第5验证试验。在第5验证试验中,在实际上试制上述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并将其设为实施例2,并且在实际上试制与其形状不同的螺旋桨式风扇并将其设为比较例2和3,进行在使该实施例2、比较例2和3的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的按频率的噪音的测定。
在此,在比较例2的螺旋桨式风扇与实施例2的螺旋桨式风扇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方面不同,在其它方面具有共同的形状。另外,在比较例3的螺旋桨式风扇与比较例2的螺旋桨式风扇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仅在设为8个扇叶方面不同,在其它方面具有共同的形状。
噪音的测定设为均使螺旋桨式风扇以转速800rpm旋转、在沿着螺旋桨式风扇的中心轴离喷出侧1m的地点进行测量。
图47至图49是分别表示在第5验证试验中得到的、实施例2、比较例2以及比较例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按频率的噪音的坐标图。在此,在图47至图49中,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噪音。
如图47至图49所示,如果着眼于噪音中的作为异常音出现的窄带宽噪音中的、特别是与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数量有关的nZ音(由螺旋桨式风扇的转速×扇叶数量造成的噪音),则可知在比较例2中测量的峰值噪音的一部分在实施例2中消失。其结果是,在实施例2中测量的噪音成为与在比较例3中测量的噪音极相似的噪音。
可以认为其原因是,如上所述,如果考虑nZ音是由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数量造成的噪音,则在实施例2的螺旋桨式风扇中,设于1个扇叶的前方外缘部和后方外缘部起到好像与用2个量的扇叶输送风的情况近似的作用。即,考察到其原因是实施例2的螺旋桨式风扇示出好像是8个扇叶那样的举动。
另外,根据上述结果,确认了通过在外缘部设置凹陷形状的连接部来实现1dB程度的噪音的降低。因此,确认了通过设为实施例2的螺旋桨式风扇来实现噪音的降低。
(实施方式A3)
图5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以下参照该图5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M。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M与在上述实施方式A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同样地搭载于电风扇1001使用。
如图5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M与上述实施方式A1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不同,不以扇叶内侧区域和扇叶外侧区域具有不同的扇叶面形状的方式构成而以扇叶面整体具有单一的扇叶面形状的方式构成,并且在后缘部1014没有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从上述喷出侧端面离开的方式构成方面以及外缘部1015整体没有位于沿着中心轴1020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吸入侧端面离开的位置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A1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共同的构成。
在此,虽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M的扇叶1012M中,也是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最大半径R1max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半径R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与如上述实施方式A1那样构成的情况相比,得到的效果的程度虽然减小,但基本上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另外,还实现噪音的降低。
(实施方式A4)
图5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A4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以下参照该图5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N。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N与在上述实施方式A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同样地搭载于电风扇1001使用。
如图5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N在与上述实施方式A1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相比的情况下,仅在外缘部1015整体不是位于沿着中心轴1020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吸入侧端面离开的位置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A1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A共同的构成。
在此,虽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1010N的扇叶1012N中,也是距离W和距离w满足W/2>w的条件,最大半径R1max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1max>R2max的条件,半径R和最大半径R2max满足R<R2max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方式A1同样地,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另外,还实现噪音的降低。
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螺旋桨式风扇,例示了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而成的螺旋桨式风扇,但本发明的应用对象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通过扭转加工一个金属板而形成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也可以在利用具有曲面形成的一体的薄壁状物形成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另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为使扇叶与另外成形的轮毂部接合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了在7个扇叶或者4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了本发明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具备7个或者4个以外的多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可以在具备1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优选在1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的情况下,在相对于中心轴与扇叶相反的一侧设置作为平衡器的铅坠。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分别例示了电风扇作为应用本发明的流体输送装置以及搭载于电风扇的螺旋桨式风扇作为应用本发明的螺旋桨式风扇,除此以外,当然也可以在循环器、空气调节机、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除湿器、暖风机、冷却装置或者换气装置等各种流体输送装置以及搭载于其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
(实施方式B1)
[关于螺旋桨式风扇的基本结构]
图52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循环器的立体图。图53是从吸入侧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图54是从吸入侧观看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另一立体图。图55是从吸入侧观看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图56是从喷出侧观看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图57是从喷出侧观看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图58至图61是表示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参照图52至图61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基本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是3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例如由AS(acrylonitrile-styrene)树脂等合成树脂一体成形。
螺旋桨式风扇2110作为多个扇叶具有扇叶2021A、扇叶2021B以及扇叶2021C(以下特别是在不进行区別的情况下称为扇叶2021)。扇叶2021以作为假想轴的中心轴2101为中心沿图中的箭头2102所示的方向旋转。多个扇叶2021通过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旋转从图中的吸入侧向喷出侧进行送风。
扇叶2021A、扇叶2021B以及扇叶2021C在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旋转轴、即中心轴2101的周向等间距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扇叶2021A、扇叶2021B以及扇叶2021C以同一形状形成,以在使任一个扇叶2021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该扇叶2021的形状和其它扇叶2021的形状一致的方式形成。扇叶2021B相对于扇叶2021A在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旋转方向侧相邻地配置,扇叶2021C相对于扇叶2021B在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旋转方向侧相邻地配置。
扇叶2021具有:前缘部2022,其配置在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旋转方向侧;后缘部2024,其配置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以及外缘部2023,其将前缘部2022和后缘部2024之间连接。
在从中心轴2101的轴向观看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情况下,即,在俯视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情况下,前缘部2022和后缘部2024从后述的轮毂部2041、从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内侧朝向外侧延伸。前缘部2022一边从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内侧向外侧弯曲,一边朝向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旋转方向延伸。后缘部2024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周向与前缘部2022相对配置。外缘部2023作为整体在前缘部2022和后缘部2024之间以圆弧状延伸。
外缘部2023作为整体沿着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周向延伸。如在图55中示出的,外缘部2023在沿其周向延伸的线上,以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位于最靠旋转方向侧的前缘侧连接部2104与前缘部2022相交,在沿其周向延伸的线上,以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位于与最靠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后缘侧连接部2105与后缘部2024相交。
在图55中示出多个扇叶2021的外切圆2109。外切圆2109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而具有半径R并在其内侧内接有多个扇叶2021。外切圆2109与扇叶2021的外缘部2023相接。扇叶2021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而具有最大半径R。外缘部2023在与外切圆2109重叠的位置和从外切圆2109离开的位置的边界具有最大直径端部2111。外缘部2023从最大直径端部2111朝向前缘侧连接部2104一边沿着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周向延伸,一边向其半径方向内侧弯曲。
前缘侧连接部2104和后缘侧连接部2105与外切圆2109相邻配置。前缘侧连接部2104和后缘侧连接部2105比从中心轴2101仅离开R/2(R是螺旋桨式风扇俯视下的扇叶2021的最大半径)的位置靠外周侧配置。前缘侧连接部2104在将前缘部2022和外缘部2023连接的位置附近具有成为极大的曲率。后缘侧连接部2105在将外缘部2023和后缘部2024连接的位置附近具有成为极大的曲率。
在俯视在图55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时,前缘部2022在后述的轮毂部2041和前缘侧连接部2104之间一边弯曲一边延伸。后缘部2024在后述的轮毂部2041和后缘侧连接部2105之间一边弯曲一边延伸。
在俯视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情况下,扇叶2021的外形包括前缘部2022、外缘部2023以及后缘部2024。在俯视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情况下,扇叶2021具有将前缘部2022和外缘部2023相交的前缘侧连接部2104设为顶端的、以镰刀状突出的形状。前缘侧连接部2104在扇叶2021中位于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最靠旋转方向侧。
在扇叶2021中形成有用于随着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旋转进行送风的(从吸入侧向喷出侧送出空气)的扇叶面2028。
扇叶面2028在中心轴2101的轴向分别形成在面对吸入侧和喷出侧的一侧。扇叶面2028形成在被前缘部2022、外缘部2023以及后缘部2024包围的区域。扇叶面2028形成在被前缘部2022、外缘部2023以及后缘部2024包围的区域的整个面中。扇叶面2028由在从前缘部2022朝向后缘部2024的周向从吸入侧向喷出侧倾斜的弯曲面形成。
扇叶面2028包括正压面2026和配置在正压面2026的里侧的负压面2027。正压面2026形成在扇叶面2028的与喷出侧面对的一侧,负压面2027形成在扇叶面2028的与吸入侧面对的一侧。在螺旋桨式风扇2110旋转时,随着在扇叶面2028上产生空气流动而产生在正压面2026相对地变大、在负压面2027相对地变小的压力分布。
螺旋桨式风扇2110具有作为旋转轴部的轮毂部2041。轮毂部2041是将螺旋桨式风扇2110连接到作为其驱动源的未图示的电机的旋转轴的部分。轮毂部2041具有在中心轴2101沿轴向延伸的圆筒形状。扇叶2021以从轮毂部2041向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前缘部2022和后缘部2024从轮毂部2041朝向外缘部2023向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
优选轮毂部2041的直径和扇叶2021的直径(2R)之比是0.16以上。优选中心轴2101的轴向的扇叶2021的高度和扇叶2021的直径(2R)之比是0.19以上。
扇叶2021形成为将前缘部2022和后缘部2024连接的、周向的截面形状的厚度越从前缘部2022和后缘部2024朝向扇叶中心附近越厚、在比扇叶中心靠前缘部2022侧的位置具有最大厚度的机翼型形状。
此外,以上说明了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但本发明的螺旋桨式风扇不限于由树脂制成。例如可以通过扭转加工一个金属板来形成螺旋桨式风扇2110,也可以利用具有曲面而形成的一体的薄壁状物形成螺旋桨式风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为使扇叶2021A、扇叶2021B以及扇叶2021C与另外成形的轮毂部2041接合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3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可以是具备3个以外的多个扇叶2021的螺旋桨式风扇,也可以是具备1个扇叶2021的螺旋桨式风扇。在设为1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情况下,在相对于中心轴2101与扇叶2021相反的一侧设有作为平衡器的铅坠。
在图52中,作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流体输送装置的一例示出循环器2510。循环器2510例如在宽大的室内为了搅拌从空调送出的冷气而使用。循环器2510具有螺旋桨式风扇2110和连结着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轮毂部2041、用于使多个扇叶2021旋转的未图示的驱动电机。
此外,螺旋桨式风扇2110不限于循环器2510,还可以在电风扇、空气调节机、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除湿器、暖风机、冷却装置或者换气装置等各种流体输送装置中使用。
[关于扇叶的前缘部和后缘部的高度]
图62是将图55中的螺旋桨式风扇部分地放大后的俯视图。图63是表示从图62中的A-A线上观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图64是表示沿着图62中的B-B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65是表示沿着图62中的C-C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66是表示沿着图62中的D-D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67是表示沿着图62中的E-E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68是表示沿着图62中的F-F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69是表示沿着图62中的G-G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70是表示从图62中的H-H线上观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参照图62至图70,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中,前缘部2022在轮毂部2041和从轮毂部2041向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沿中心轴2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
在图64中,在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喷出侧、即扇叶2021的正压面2026面对的一侧示出与作为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旋转轴的中心轴2101正交的假想中的平面2107。以该平面2107为基准,前缘部2022在轮毂部2041和从轮毂部2041向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具有恒定的高度H1。以平面2107为基准,高度H1成为扇叶2021具有的整个高度中的最大值。高度H1与以平面2107为基准的前缘侧连接部2104的高度相等或者比该高度高。
参照图55,优选前缘部2022在轮毂部2041和从中心轴2101离开0.4R~0.6R(R是俯视螺旋桨式风扇时的扇叶2021的最大半径)的位置之间沿中心轴2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更优选是,前缘部2022在轮毂部2041和前缘侧连接部2104之间沿中心轴2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前缘部2022在轮毂部2041和外缘部2023之间的整个范围内具有恒定的高度。进一步优选是外缘部2023在前缘侧连接部2104和从前缘侧连接部2104向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沿中心轴2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最优选的方式,前缘部2022在轮毂部2041和前缘侧连接部2104之间沿中心轴2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而且,外缘部2023在前缘侧连接部2104和最大直径端部2111之间沿中心轴2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即,扇叶2021以前缘部2022和外缘部2023在轮毂部2041和最大直径端部2111之间(图55中的双点划线2112所示的范围)沿中心轴2101的轴向维持恒定的高度的方式形成。
在一般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前缘部2022设为以在喷出侧假定设置的平面2107为基准在中心轴2101的外周侧高而在内周侧低。在这种情况下,扇叶2021的高度与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外周侧相比,在内周侧极端地小,该内周侧的扇叶2021的送风能力变得极低。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中,前缘部2022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具有恒定的高度。根据该构成,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内周侧,扇叶2021的高度较大地设定,能提高送风能力。由此在与具有相同的直径和相同的高度的扇叶的一般的螺旋桨式风扇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能大幅地增大从螺旋桨式风扇送出的风量。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内周侧提高送风能力,能提高相对于图58中所示的多个扇叶2021的占有空间2114的体积的送风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当送出同一风量时,也能将扇叶2021的转速抑制为更低的值,因此在节约能源、降低噪音的观点上是有利的。
另外,通过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内周侧提高送风能力,能缓和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的风量(风速)的差。由此能从螺旋桨式风扇2110进行更均匀的送风,能防止接受送风的人感到不适。
参照图69和图70,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中,后缘部2024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外周侧沿中心轴2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在图70中,在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喷出侧示出与中心轴2101正交的假想中的平面2107。以该平面2107为基准,后缘部2024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外周侧具有恒定的高度H2。
根据该构成,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外周侧也将扇叶2021的高度维持为较大。由此能进一步提高相对于多个扇叶2021的占有空间2114的体积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送风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用于将轮毂部2041固定到从驱动电机延伸出来的旋转轴的未图示的旋转器和扇叶2021干扰,后缘部2024的高度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内周侧变高。不限于该构成,也可以使轮毂部2041向喷出侧延长,使后缘部2024的高度在轮毂部2041和外缘部2023之间设为恒定的。
如果针对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结构进行总结说明,则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具备:作为以假想的中心轴2101为中心旋转的旋转轴部的轮毂部2041和从轮毂部2041向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出来的扇叶2021。扇叶2021具有:前缘部2022,其配置在旋转方向侧;后缘部2024,其配置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以及外缘部2023,其在中心轴2101的周向延伸,将前缘部2022和后缘部2024之间连接。前缘部2022在轮毂部2041和从轮毂部2041向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沿中心轴2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通过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内周侧提高送风能力,能提高相对于电风扇能占有的区域的体积的送风效率且实现来自电风扇的送风的不适感被降低的螺旋桨式风扇。
[螺旋桨式风扇的变形例的说明]
图71是表示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1变形例的侧视图。本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具有与在图55中示出的俯视图相同的俯视图。参照图55和图71,本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20与螺旋桨式风扇2110相比,前缘部2022具有的恒定高度的范围不同。
更具体地,前缘部2022在轮毂部2041和位置2117之间(图55中的双点划线2116所示的范围)沿中心轴2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位置2117处于轮毂部2041及前缘侧连接部2104之间。在图71中,在螺旋桨式风扇2120的喷出侧示出与中心轴2101正交的假想中的平面2107。前缘部2022以越从位置2117朝向前缘侧连接部2104,以平面2107为基准的高度h越逐渐地变小的方式形成。
图72是表示图53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2变形例的侧视图。本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具有与在图55中示出的俯视图相同的俯视图。参照图72,本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25与螺旋桨式风扇2110相比后缘部2024的形状不同。
在图72中,在螺旋桨式风扇2120的喷出侧示出与中心轴2101正交的假想中的平面2107。更具体地,后缘部2024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外周侧以越朝向外缘部2023以平面2107为基准的高度h越变大的方式形成。
根据具备该构成的螺旋桨式风扇2120和螺旋桨式风扇2125,也能同样地起到上述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效果。
[用于确认作用效果的实施例]
接下来,针对用于确认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和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20起到上述作用效果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73是表示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图73是与图58和图71对应的图。本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具有与在图55中示出的俯视图相同的俯视图。参照图73,在图中在螺旋桨式风扇2130的喷出侧示出与中心轴2101正交的假想中的平面2107。在本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30中,前缘部2022以越从轮毂部2041朝向外缘部2023,以平面2107为基准的高度h越变大的方式形成。
准备扇叶2021的直径(φ180mm)和高度(40mm)以及轮毂部2041的直径(φ30mm)是相同的、在图58中示出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在图71中示出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20以及在图73中示出的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30。并且,在各螺旋桨式风扇中通过实际测量求出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转速和风量的关系、风量和耗电的关系以及风量和噪音的关系,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
此外,如从图58和图73可知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和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30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扇叶形状,而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30的前缘部2022的高度越从轮毂部2041朝向外缘部2023越大,而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前缘部2022的高度是恒定的,在这方面不同。另外,如从图58和图71可知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和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20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扇叶形状,但就前缘部2022具有的恒定高度的范围而言,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比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20大。
图74是表示在图53中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图73中的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的坐标图。
参照图74,在图73中的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30中,在从中心轴2101仅离开0.8R(R是俯视螺旋桨式风扇时的扇叶2021的最大半径)的位置,风速示出大的峰值。另一方面,在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中,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内周侧通过提高送风能力来消除风速的峰值。
图75是表示在图53中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71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73中的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转速和风量的关系的坐标图。图76是表示在图53中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71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73中的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风量和耗电的关系的坐标图。图77是表示在图53中的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71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73中的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风量和噪音的关系的坐标图。
参照图75,在比较了同一转速下的风量的情况下,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和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20的风量比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30的风量大,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风量比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20的风量更大。
参照图76和图77,在比较了同一风量时的耗电和噪音的情况下,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和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20的耗电和噪音比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30的耗电和噪音小,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的耗电和噪音也比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2120的耗电和噪音小。
(实施方式B2)
图7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图79和图80是表示图78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图81是表示从图80中的A-A线上观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图82是表示沿着图80中的B-B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83是表示沿着图80中的C-C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84是表示沿着图80中的D-D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85是表示沿着图80中的E-E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86是表示沿着图80中的F-F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87是表示沿着图80中的G-G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88是表示从图80中的H-H线上观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参照图78至图88,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60具有与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相同的扇叶形状。在图78至图80中,仅示出螺旋桨式风扇2160具有的3个扇叶2021中的1个。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扇叶2021具备的折痕结构。
扇叶2021具有扇叶根部2034和从扇叶根部2034以板状延伸的扇叶面2028。扇叶根部2034配置在扇叶2021和轮毂部2041的外表面2041S之间(分界线)。在扇叶面2028的周缘,从扇叶根部2034中的旋转方向侧的部分朝向扇叶根部2034中的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部分,前缘部2022、扇叶顶端部2124、外缘部2023、扇叶后端部2125以及后缘部2024按举出的顺序环状地配置。
在俯视扇叶2021的情况下,扇叶2021具有将前缘部2022和外缘部2023相交的扇叶顶端部2124设为顶端的、以镰刀状突出的形状。扇叶顶端部2124从中心轴2101观看配置在前缘部2022的半径方向外侧。扇叶顶端部2124是将前缘部2022和外缘部2023连接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扇叶顶端部2124位于扇叶2021中最靠旋转方向侧。扇叶后端部2125从中心轴2101观看配置在后缘部2024的半径方向外侧。扇叶后端部2125是将后缘部2024和外缘部2023连接的部分。
前缘部2022、扇叶顶端部2124、外缘部2023、扇叶后端部2125以及后缘部2024与扇叶根部2034一起构成形成扇叶2021的周缘的周缘部。该周缘部(前缘部2022、扇叶顶端部2124、外缘部2023、扇叶后端部2125以及后缘部2024)均以具有大致弧状的形状的方式形成,由此设为不具有角部的圆滑形状。扇叶面2028在被扇叶根部2034和该周缘部(前缘部2022、扇叶顶端部2124、外缘部2023、扇叶后端部2125以及后缘部2024)包围的区域的内侧的整个区域形成。
[内侧区域2031、外侧区域2032以及连结部2033的说明]
螺旋桨式风扇2160的扇叶面2028具有内侧区域2031、外侧区域2032以及连结部2033。内侧区域2031、外侧区域2032以及连结部2033形成于正压面2026和负压面2027双方。
内侧区域2031将扇叶根部2034包含在其一部分中,与外侧区域2032相比位于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内侧。外侧区域2032将扇叶后端部2125包含在其一部分中,与连结部2033和内侧区域2031相比位于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外侧。内侧区域2031的正压面2026的表面形状和外侧区域2032的正压面2026的表面形状以相互不同的方式形成。内侧区域2031的负压面2027的表面形状和外侧区域2032的负压面2027的表面形状以相互不同的方式形成。
连结部2033以扇叶面2028的正压面2026侧成为凸、扇叶面2028的负压面2027侧成为凹的方式,将内侧区域2031和外侧区域2032连结。连结部2033以沿着大致旋转方向的方式设置,从连结部2033中的位于旋转方向的最上游侧的前端部2033A延伸到连结部2033中的位于旋转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后端部2033B。
连结部2033随着从内侧区域2031朝向外侧区域2032以扇叶面2028具有稍微陡峭的曲率变化而弯曲的方式形成,在具有相互不同的表面形状的内侧区域2031和外侧区域2032的分界线以弯曲的方式将它们彼此连结。
连结部2033以在其附近从扇叶面2028的半径方向的截面观看的曲率成为极大的方式设置,在正压面2026上,以弯曲状突出的突条部从前端部2033A朝向后端部2033B以筋状地延伸的方式出现,在负压面2027上,弯曲状凹陷的槽部从前端部2033A朝向后端部2033B以筋状地延伸的方式出现。
连结部2033的前端部2033A位于靠近扇叶顶端部2124并从后缘部2024离开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033的前端部2033A从扇叶顶端部2124朝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设置在向扇叶面2028的内侧稍微移位的位置。
如果连结部2033的前端部2033A从后缘部2024离开,则可以以位于靠近前缘部2022的方式设置,也可以以位于靠近外缘部2023的方式设置。连结部2033的前端部2033A以前缘部2022、扇叶顶端部2124或者外缘部2023位于从连结部2033圆滑地向旋转的方向侧延长的线上的方式设置。
连结部2033的后端部2033B位于靠近后缘部2024,相对于前缘部2022、扇叶顶端部2124以及外缘部2023中的任一个离开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033的后端部2033B设置在从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的后缘部2024的大致中央位置朝向旋转方向向扇叶面2028的内侧稍微移位的位置。连结部2033的后端部2033B以后缘部2024位于从连结部2033圆滑地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延长的线上的方式设置。
如在图79中示出的,在扇叶2021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在箭头2102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扇叶面2028上产生以扇叶顶端部2124的附近为中心的、分别从前缘部2022、扇叶顶端部2124以及外缘部2023朝向后缘部2024流动的扇叶顶端漩涡2340。该扇叶顶端漩涡2340分别产生于正压面2026上和负压面2027上。优选连结部2033以沿着该扇叶顶端漩涡2340的流动的方式设置。
如在图80至图82中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033以连结部2033的前端部2033A没有到达前缘部2022、扇叶顶端部2124以及外缘部2023中的任一个(不重叠)的方式设置。由连结部2033的存在导致的弯曲在前缘部2022、扇叶顶端部2124以及外缘部2023中的任一个中均未出现,位于连结部2033的前端部2033A的周围的扇叶面2028(正压面2026和负压面2027),在从通过前端部2033A并沿着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的截面观看时,以成为180°的方式平坦地形成。
如在图80和图83中示出的,连结部2033以扇叶面2028(正压面2026和负压面2027)在与连结部2033的前端部2033A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附近比较陡峭地弯曲的方式设置。如在图80、图84以及图85中示出的,连结部2033以在连结部2033的负压面2027侧假想地形成的内角θ随着从前端部2033A朝向旋转方向的连结部2033的中心附近逐渐地变小的方式设置。优选该内角θ以在旋转方向的连结部2033的中心附近成为最小的方式形成。
如在图80和图86中示出的,连结部2033以在连结部2033的负压面2027侧假想地形成的内角θ随着从旋转方向的连结部2033的中心附近朝向后端部2033B逐渐地变大的方式设置。如在图80、图87以及图88中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033以连结部2033的后端部2033B没有到达后缘部2024(不重叠)的方式设置。由连结部2033的存在导致的弯曲没有在后缘部2024出现,位于连结部2033的后端部2033B的周围的扇叶面2028(正压面2026和负压面2027),在从通过后端部2033B并沿着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的截面观看时,以成为180°的方式平坦地形成。
[交错角θA、θB的说明]
图89是沿着图78中的LXXXIX-LXXXIX线上的截面图。参照图78和图89,扇叶面2028中的比连结部2033位于靠近半径方向内侧的内侧区域2031具有规定的交错角θA。通过将内侧区域2031的前缘部2022上的点和内侧区域2031的后缘部2024上的点连接来形成假想直线2031L。交错角θA是假想直线2031L和中心轴2101之间形成的角度。
如在图89中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扇叶2021的内侧区域2031将前缘部2022和后缘部2024设为两端而内侧区域2031的中腹部以从假想直线2031L远离的方式弯曲,并具有以扇叶面2028(内侧区域2031)的正压面2026侧成为凸且扇叶面2028(内侧区域2031)的负压面2027侧成为凹的方式翘曲的形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扇叶2021以扇叶2021中的比连结部2033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交错角θA随着靠近轮毂部2041而变小的方式形成。
图90是沿着图78中的XC-XC线上的截面图。参照图78和图90,扇叶面2028中的比连结部2033位于靠近半径方向外侧的外侧区域2032具有规定的交错角θB。通过将外侧区域2032的前缘部2022上的点和外侧区域2032的后缘部2024上的点连接来形成假想直线2033L。交错角θB是假想直线2033L和中心轴2101之间形成的角度。
如在图90中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扇叶2021的外侧区域2032将前缘部2022和后缘部2024设为两端而外侧区域2032的中腹部以从假想直线2033L远离的方式弯曲,并具有以扇叶面2028(外侧区域2032)的正压面2026侧成为凹且扇叶面2028(外侧区域2032)的负压面2027侧成为凸的方式翘曲的形状。
参照图89和图90,本实施方式的扇叶2021以交错角θA比交错角θB小的方式形成。扇叶2021以扇叶根部2034的交错角θA也比外缘部2023的交错角θB小的方式形成。而且,扇叶2021在比连结部2033靠半径方向内侧具有以正压面2026侧成为凸且负压面2027侧成为凹的方式翘曲的形状,在比连结部2033靠半径方向外侧具有以正压面2026侧成为凹且负压面2027侧成为凸的方式翘曲的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扇叶2021以连结部2033为边界以向相互相反的一侧翘曲的形状形成。
[作用效果的说明]
参照图91至图93说明利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60起到的作用效果。
图91是从吸入侧观看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俯视图。图92是从喷出侧观看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俯视图。图93是将螺旋桨式风扇沿着连结部假想地切断时的截面图,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图。
参照图91和图92,扇叶2021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沿箭头2102所示的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60的扇叶2021的扇叶面2028(正压面2026和负压面2027双方)上作为空气流产生扇叶顶端漩涡2340、主流2310、二次流2330、马蹄漩涡2320以及马蹄漩涡2350。
扇叶顶端漩涡2340在螺旋桨式风扇2160旋转时主要通过扇叶顶端部2124与空气碰撞而形成。扇叶顶端漩涡2340主要以扇叶顶端部2124为起点产生,从扇叶顶端部2124、位于扇叶顶端部2124的附近的前缘部2022的靠扇叶顶端部2124的部分以及位于扇叶顶端部2124的附近的外缘部2023的靠扇叶顶端部2124的部分在扇叶面2028上通过并朝向后缘部2024流动。
主流2310在螺旋桨式风扇2160旋转时形成在比扇叶顶端漩涡2340靠扇叶面2028的更上层侧。换句话说,主流2310相对于形成有扇叶顶端漩涡2340的扇叶面2028的表层夹着扇叶顶端漩涡2340形成在与扇叶面2028相反的一侧。主流2310从前缘部2022、扇叶顶端部2124以及外缘部2023向扇叶面2028上流入并朝向后缘部2024流动。
马蹄漩涡2320由于随着螺旋桨式风扇2160的旋转而产生的正压面2026和负压面2027的压力差而以从正压面2026向负压面2027流入的方式沿着外缘部2023产生。二次流2330由于随着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以从轮毂部2041朝向外缘部2023流动的方式产生。二次流2330以横穿连结部2033设于扇叶面2028的部分的方式流动,由此产生马蹄漩涡235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2033的前端部2033A设于从扇叶顶端部2124朝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向扇叶面2028的内侧稍微移位的位置,连结部2033的后端部2033B设于从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的后缘部2024的大致中央位置朝向旋转方向向扇叶面2028的内侧稍微移位的位置。根据该构成,连结部2033以大致沿着主流2310和扇叶顶端漩涡2340的流动方向的方式形成。
参照图93,将内侧区域2031和外侧区域2032弯曲连结的连结部2033使马蹄漩涡2350和扇叶顶端漩涡2340保持在扇叶面2028的表层的连结部2033的附近,抑制马蹄漩涡2350和扇叶顶端漩涡2340从扇叶面2028的表层剥离。连结部2033还抑制在连结部2033的附近产生且一边被连结部2033保持一边流动的马蹄漩涡2350扩展或者变动。
在扇叶顶端部2124的附近产生并一边被连结部2033保持一边流动的扇叶顶端漩涡2340和在连结部2033的附近产生且一边被连结部2033保持一边流动的马蹄漩涡2350对主流2310赋予动能。被赋予了动能的主流2310在扇叶面2028上的下游侧不易从扇叶面2028剥离。结果是,能使剥离区域2052缩小或消失。螺旋桨式风扇2160通过抑制剥离能降低在旋转时产生的噪音,与没有设置连结部2033的情况相比能增加风量且实现高效化。
图94是在用于比较的螺旋桨式风扇中,沿着与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对应的部分假想地切断时的截面图,是表示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图。用于比较的螺旋桨式风扇除了不具有连结部2033这一点以外与螺旋桨式风扇2160大致同样地构成。
参照图94在该用于比较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在扇叶面2028的正压面2026和负压面2027产生的主流2310和扇叶顶端漩涡2340虽然在离前缘部2022、扇叶顶端部2124以及外缘部2023近的扇叶面2028上的上游侧成为沿着扇叶面2028的流动,但在离后缘部2024近的扇叶面2028上的下游侧不易成为沿着扇叶面2028的流动。在下游侧没有从扇叶顶端漩涡2340对主流2310赋予动能,因此易于产生主流2310从扇叶面2028剥离的剥离区域2052。该螺旋桨式风扇不易降低在旋转时产生的噪音。该倾向在正压面2026和负压面2027中的、特别是在负压面2027上变得显著。
当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60旋转时,在设有连结部2033的区域的附近,主流2310从半径方向外侧朝向相同方向的内侧流动。因此,以大致沿着主流2310的流动的方式形成连结部2033,关于设有连结部2033的区域也采用机翼型,由此能针对所有主流2310的流动实现机翼型,因此能进行更有效的送风。
以扇叶面2028从内侧区域2031侧朝向外侧区域2032侧圆滑地弯曲的方式设有连结部2033,由此能确保扇叶面2028的形状在设计上的自由度。例如为了抑制马蹄漩涡的发生,还能应对扇叶面2028的如下复杂的形状:一边维持前缘部2022和外缘部2023的宽度朝向扇叶顶端部2124变细的镰刀形状,一边使轮毂部2041附近的扇叶面2028的高度增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60中,位于连结部2033的前端部2033A的周围的扇叶面2028(正压面2026和负压面2027),在从通过前端部2033A并沿着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的截面观看时,以成为180°的方式平坦地形成,而且,位于连结部2033的后端部2033B的周围的扇叶面2028(正压面2026和负压面2027),在从通过后端部2033B并沿着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的截面观看时,以成为180°的方式平坦地形成。根据该构成,不会打乱向扇叶面2028流入的风和从扇叶面2028流出的风,因此能减小对主流2310的阻力。此外,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该构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扇叶2021在扇叶根部2034和内侧区域2031具有以正压面2026侧成为凸且负压面2027侧成为凹的方式翘曲的形状,在外侧区域2032和外缘部2023具有以正压面2026侧成为凹且负压面2027侧成为凸的方式翘曲的形状。该构成可称为倒拱形结构。
一般的螺旋桨式风扇由于其结构,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周速变慢,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的周速变快。空气的流入角在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扇叶根部侧和位于半径方向外侧的外缘部侧(扇叶端侧)不同。因此,如果在外缘部侧(扇叶端侧)以进行适当的空气的流入的方式设计外缘部侧(扇叶端侧)的流入角(拱形角),则在扇叶根部侧不易良好地进行空气的流入,有时在扇叶根部侧在空气流动中产生剥离(反之亦然)。
因此,如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60,在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扇叶根部2034侧和位于半径方向外侧的外缘部2023侧(扇叶端侧)分别适当地改变拱形角,在扇叶根部2034侧的空气的流入角较大的区域赋予倒拱形结构,由此在半径方向的整个区域内能使空气以适当的流入角流入扇叶面2028,而且能防止空气流剥离。
此外,在扇叶根部2034和内侧区域2031具有以正压面2026侧成为凸且负压面2027侧成为凹的方式翘曲的形状,在外侧区域2032和外缘部2023具有以正压面2026侧成为凹且负压面2027侧成为凸的方式翘曲的形状的扇叶面2028的构成(倒拱形结构)可独立于在扇叶面2028设置连结部2033的技术思想来实施。
即使在螺旋桨式风扇中不设置连结部2033,如果根据扇叶面2028具有倒拱形结构的构成,也能在半径方向的整个区域内使空气以适当的流入角流入扇叶面2028,而且能解决防止空气流剥离的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60中,扇叶2021以交错角θA比交错角θB小的方式形成。扇叶2021以扇叶根部2034的交错角θA也比外缘部2023的交错角θB小的方式形成。根据该构成,扇叶面2028的倾斜度在内周侧变得更陡,在外周侧变得更平缓,因此能调整成为不适感的原因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风速的峰值。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扇叶2021以扇叶2021中的比连结部2033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交错角θA随着靠近轮毂部2041而变小的方式形成。根据该构成,在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内周侧,送风能力随着靠近中心轴2101而变强。
在一般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在半径方向的吹出风速分布中有较大的差,在半径方向外侧风速变大,在扇叶的顶端部附近成为最高速且具有极端的峰值点。在中心轴2101的附近的扇叶2021没有发挥功能的部分和扇叶2021最发挥功能部分,风速差过大,产生吹出风速的不匀,其成为不适感的较大的原因。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60,能缓和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的风量(风速)的差。能利用螺旋桨式风扇2160进行更均匀的送风,抑制接受送风的人感到不适。根据螺旋桨式风扇2160,能最大限度地活用电风扇能占有的空间,还能进行强劲的送风。此外,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该构成。
从利用螺旋桨式风扇2160进行更均匀的送风的观点来看,扇叶2021可以以扇叶2021中的比连结部2033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内侧区域2031)的扇叶面积与扇叶2021中的比连结部2033靠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外侧区域2032)的扇叶面积相比相同或者比其大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构成,能增加扇叶2021中的比连结部2033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内侧区域2031)的送风能力,能降低扇叶2021中的比连结部2033靠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外侧区域2032)的送风能力。能缓和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的风量(风速)的差,能利用螺旋桨式风扇2110进行更均匀的送风,能抑制接受送风的人感到不适。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该构成。
[各种变形例的说明]
图95是表示图78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1变形例的截面图。图95是与图84对应的图。
上述螺旋桨式风扇2160的连结部2033以扇叶面2028随着从内侧区域2031朝向外侧区域2032而具有稍微陡峭的曲率变化而弯曲的方式形成,在具有相互不同的表面形状的内侧区域2031和外侧区域2032的分界线以弯曲的方式将它们彼此连结。
参照图95,也可以是,连结部2033以扇叶面2028随着从内侧区域2031朝向外侧区域2032而具有稍微陡峭的曲率变化而弯曲的方式形成,在具有相互不同的表面形状的内侧区域2031和外侧区域2032的分界线以弯曲的方式将它们彼此连结。根据该构成也能起到与上述的螺旋桨式风扇2160同样的效果。
此外,如果在连结部2033扇叶面2028非常极端地折弯,则该连结部2033的形状易于影响在扇叶面2028产生的非主流的二次流。在最大限度地使用相同的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在连结部2033处的空气流动来决定适当的弯曲程度或者折弯程度。
图96是表示图78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参照图96,在本变形例中描绘了通过旋转方向的连结部2033的中心位置P1且以中心轴2101为中心的假想的同心圆Z1的情况下,以连结部2033的前端部2033A位于同心圆Z1的半径方向外侧,连结部2033的后端部2033B位于同心圆Z1的半径方向内侧的方式设置连结部2033。根据该构成,在扇叶面2028上形成的主流成为从半径方向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因此能沿着该主流的流动设置连结部2033。
(实施方式B3)
图9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图98是表示图97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与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相比具备基本上相同的结构。以下关于重复的结构不重复其说明。
参照图97和图98,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40中,扇叶2021的外缘部2023包括:前方外缘部2156,其位于前缘部2022侧;后方外缘部2157,其位于后缘部2024侧;以及规定形状的连接部2151,其将该前方外缘部2156和后方外缘部2157连接。通过设为该形状的外缘部2023来发挥后述的各种效果。
在外缘部2023形成有朝向中心轴2101侧凹陷的连接部2151。连接部2151形成在前缘侧连接部2104和后缘侧连接部2105之间的中途位置。
在外缘部2023形成上述连接部2151,由此,在扇叶2021的外缘部2023设有位于前缘侧连接部2104侧的前方外缘部2156(参照图55)和位于后缘侧连接部2105侧的后方外缘部2157(参照图55)。
连接部2151可以设为圆滑地弯曲的形状,也可以设为折弯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2151以较浅地凹陷的方式形成,因此该连接部2151具有大致钝角形状。
形成有连接部2151的位置只要是外缘部2023上的位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前缘侧连接部2104靠后缘侧连接部2105的位置形成有连接部215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外缘部2156的沿着旋转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后方外缘部2157的沿着旋转方向的宽度大。
通过在扇叶2021中形成这样的连接部2151起到如下效果。
第一、能使径向的风速分布更均匀,能抑制风速不匀且能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即,在设为在外缘部2023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2151的扇叶形状的情况下,风速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大致成比例地变大,因此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和在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在产生的风中产生较大的压力变动。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缘部2023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2151,因此与在外缘部2023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2151的情况相比,在外缘部2023附近(即,靠径向外侧的部分)扇叶面积减小。因此,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大致成比例地变大的风速在靠外缘部2023的部分被缓和,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和在靠外缘部2023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接近,径向的风速分布变得更均匀。因此,能抑制风速的不匀,能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第二、能产生在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产生的风所包含的压力变动变小,风力合适的风。
即,在设为在外缘部2023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扇叶形状的情况下,空气在扇叶和扇叶之间的比较大的空间内通过,在产生的风中产生较大的压力变动。该现象在产生风速更快的风的外缘部2023侧的部分变得特别显著,产生包括扇叶的数量越少则越大的压力差的风。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外缘部2023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2151的扇叶形状,因此在各扇叶2021的1个扇叶2021的前方外缘部2156和后方外缘部2157之间形成比较小的空间(即,凹陷形状的连接部2151所在的空间),该空间作为在扇叶2021中不产生风的空间而存在。其结果是,在产生风速快的风的外缘部2023侧的部分,在由于扇叶面积减小而产生的风中产生的压力差被缓和,而且压力变动以小步幅出现。因此,设于1个扇叶2021的前方外缘部2156和后方外缘部2157得到好像用2个量的扇叶输送风的作用,能产生作为整体压力变动小的风力合适的风。
第三、在低速旋转时,能成为在大范围内扩散的风力合适的风,在高速旋转时,能成为直吹性好且到达更远处的风。关于该点参照图99至图102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99是表示在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3的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图100是示意地表示在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3的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图101是表示在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3的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图102是示意地表示在使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3的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
此外,在图99和图101中,作为扇叶顶端漩涡的代表性轨道用细虚线示意地表示在前缘侧连接部2104附近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的轨道,用细线示意地表示马蹄漩涡的代表性轨道,而且用粗线示意地表示在扇叶2021的靠外缘部2023的位置产生的风的轨道。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扇叶2021的外缘部2023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2151。该外缘部2023上的位置相当于包括前缘侧连接部2104的扇叶顶端部的下游侧中的沿着在扇叶面2028上流动的扇叶顶端漩涡的流线的位置。
参照图99和图100,在扇叶2021以低速旋转的情况下,通过扇叶2021旋转而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的动能小,因此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不会被凹陷形状的连接部2151捕捉,在该部分促进其剥离。由此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均在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2151的部分由于离心力而向径向外侧飞出。因此,如在图93中示出的,由扇叶2021产生的风在循环器2510的前方扩散,能大范围地输送风力合适的风2152。因此,在希望在夜间等就寝时几乎感觉不到风地使循环器2510运转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满足该愿望的微风运转。
参照图101和图102,另一方面,在扇叶2021以高速旋转的情况下,通过扇叶2021旋转而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的动能大,因此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被凹陷形状的连接部2151捕捉并保持,抑制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的变动、扩展。另外,此时,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沿着凹陷形状的连接部2151向内侧移动,因此之后在后缘侧连接部2105发生了剥离的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由于由高速旋转造成的大风量和高静压而向轴向飞去。因此,如在图102中示出的,由扇叶2021产生的风在循环器2510的前方收敛,能输送直吹性好且到达更远处的风2153。因此,能有效地进行送风并且由于风的直吹性提高还能抑制噪音的发生。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140和具备其的循环器2510,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舒适的风,并且能实现噪音的降低。
(实施方式B4)
图103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4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电风扇的侧视图。图104是从吸入侧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4的螺旋桨式风扇立体图。图105是从喷出侧观看图10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图106是从吸入侧观看图10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图107是从喷出侧观看图10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图108是表示图10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与实施方式B1的螺旋桨式风扇2110具有基本上相同的结构。以下关于与螺旋桨式风扇2110重复的结构不进行重复说明。
参照图103至图108,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210是7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作为多个扇叶具有扇叶2021A、扇叶2021B、扇叶2021C、扇叶2021D、扇叶2021E、扇叶2021F以及扇叶2021G(以下在不特别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扇叶2021)。
螺旋桨式风扇2210搭载于电风扇2610。电风扇2610例如为了对人直接吹风而得到凉爽使用。电风扇2610具有螺旋桨式风扇2210和连结着螺旋桨式风扇2210的轮毂部2041、用于使多个扇叶2021旋转的未图示的驱动电机。
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2210中,前缘部2022在轮毂部2041和从轮毂部2041向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沿中心轴2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
在图108中,在螺旋桨式风扇2210的喷出侧、即扇叶2021的正压面2026面对的一侧示出与作为螺旋桨式风扇2210的旋转轴的中心轴2101正交的假想中的平面2107。以该平面2107为基准,前缘部2022在轮毂部2041和从轮毂部2041向中心轴2101的半径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具有恒定的高度H3。更具体地,前缘部2022在轮毂部2041和轮毂部2041与前缘侧连接部2104之间的位置2119之间(图106中的双点划线2118所示的范围)在中心轴2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在比位置2119靠外周侧处具有越靠近外缘部2023越小的高度。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B4的螺旋桨式风扇2210,能同样地起到在实施方式B1中记载的效果。
此外,可以将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B1~B4的各种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结构适当组合来构成新的螺旋桨式风扇。
(实施方式B5)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用于使用树脂使实施方式B1~B4的各种螺旋桨式风扇成形的成形用模具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09是表示在螺旋桨式风扇的制造中使用的成形用模具的截面图。参照图109,成形用模具2061具有固定侧模具2062和可动侧模具2063。利用固定侧模具2062和可动侧模具2063规定与螺旋桨式风扇为大致同一形状且注入有流动性树脂的模腔。
可以在成形用模具2061中设置用于提高注入到模腔的树脂的流动性的未图示的加热器。该加热器的设置例如在使用加了玻璃纤维的AS树脂这样的使强度增加的合成树脂的情况下是特别有效的。
此外,在图63中所示的成形用模具2061中,假定设置利用固定侧模具2062形成螺旋桨式风扇的正压面侧表面,利用可动侧模具2063形成负压面侧表面,但也可以利用固定侧模具2062形成螺旋桨式风扇的负压面侧表面,利用可动侧模具2063形成螺旋桨式风扇的正压面侧表面。
作为螺旋桨式风扇在材料中使用金属,有的通过冲压加工的挤压成形形成为一体。该成形用厚的金属板进行挤压是困难的,重量也变重,因此一般使用薄的金属板。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大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强度(刚性)是困难的。对此,有的使用用比扇叶部分厚的金属板形成的被称为辐射架的部件并将扇叶部分固定于旋转轴,但有重量变重、风扇平衡也恶化的问题。另外,一般使用薄且具有一定厚度的金属板,因此有无法将扇叶部分的截面形状设为机翼型的问题。
对此,能通过使用树脂形成螺旋桨式风扇来一并解决该问题。
(实施方式C1)
[关于螺旋桨式风扇的基本结构]
图11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电风扇的侧视图。图111是从吸入侧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图112是从喷出侧观看图11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立体图。图113是从吸入侧观看图11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图114是从喷出侧观看图11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图115是表示图11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参照图110至图115,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基本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是7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例如用AS(acrylonitrile-styrene)树脂等合成树脂一体成形。
螺旋桨式风扇3210作为多个扇叶具有扇叶3021A、扇叶3021B、扇叶3021C、扇叶3021D、扇叶3021E、扇叶3021F以及扇叶3021G(以下在没有进行特别区分的情况下称为扇叶3021)。扇叶3021以作为假想轴的中心轴3101为中心沿图中的箭头102所示的方向旋转。多个扇叶3021通过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旋转来从图中的吸入侧向喷出侧进行送风。
扇叶3021A~扇叶3021G在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旋转轴、即中心轴3101的周向等间距地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扇叶3021A~扇叶3021G以同一形状形成,在使任一个扇叶3021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旋转的情况下,以该扇叶3021的形状和其它扇叶3021的形状一致的方式形成。扇叶3021A、扇叶3021B、扇叶3021C、扇叶3021D、扇叶3021E、扇叶3021F以及扇叶3021G按举出的顺序在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旋转方向并排。例如、扇叶3021B相对于扇叶3021A在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旋转方向的侧相邻地配置,扇叶3021C相对于扇叶3021B在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旋转方向的侧相邻地配置。
扇叶3021具有:前缘部3022,其配置在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旋转方向侧;后缘部3024,其配置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以及外缘部3023,其将前缘部3022和后缘部3024之间连接。
在从中心轴3101的轴向观看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情况下,即在俯视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情况下,前缘部3022和后缘部3024从后述的轮毂部3041起从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内侧朝向外侧延伸。前缘部3022一边从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内侧向外侧弯曲一边朝向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旋转方向延伸。后缘部3024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周向与前缘部3022相对配置。外缘部3023作为整体在前缘部3022和后缘部3024之间以圆弧状延伸。
外缘部3023作为整体沿着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周向延伸。如在图113中示出的,外缘部3023在其周向延伸的线上以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位于最靠旋转方向侧的前缘侧连接部3104与前缘部3022相交,在其周向延伸的线上以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位于最靠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后缘侧连接部3105与后缘部3024相交。
在图113中示出多个扇叶3021的外切圆3109。外切圆3109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而具有半径R并在其内侧内接有多个扇叶3021。外切圆3109与扇叶3021的外缘部3023相接。扇叶3021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而具有最大半径R。外缘部3023从与外切圆3109相接的位置朝向前缘侧连接部3104一边沿着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周向延伸一边向其半径方向内侧弯曲。
前缘侧连接部3104和后缘侧连接部3105与外切圆3109相邻配置。前缘侧连接部3104和后缘侧连接部3105比从中心轴3101仅离开R/2(R是螺旋桨式风扇俯视下的扇叶3021的最大半径)的位置靠外周侧配置。前缘侧连接部3104在将前缘部3022和外缘部3023连接的位置附近具有成为极大的曲率。后缘侧连接部3105在将外缘部3023和后缘部3024连接的位置附近具有成为极大的曲率。
在俯视图113中所示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时,前缘部3022在后述的轮毂部3041和前缘侧连接部3104之间一边弯曲一边延伸。后缘部3024在后述的轮毂部3041和后缘侧连接部3105之间一边弯曲一边延伸。
在俯视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情况下,扇叶3021的外形包括前缘部3022、外缘部3023以及后缘部3024。在俯视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情况下,扇叶3021具有将前缘部3022和外缘部3023相交的前缘侧连接部3104设为顶端的、以镰刀状突出的形状。前缘侧连接部3104在扇叶3021中位于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最靠旋转方向侧。
在扇叶3021中形成有用于随着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旋转进行送风(从吸入侧向喷出侧送出空气)的扇叶面3028。
扇叶面3028在中心轴3101的轴向分别形成在面对吸入侧和喷出侧的一侧。扇叶面3028形成在被前缘部3022、外缘部3023以及后缘部3024包围的区域内。扇叶面3028形成在被前缘部3022、外缘部3023以及后缘部3024包围的区域的整个面内。扇叶面3028由在从前缘部3022朝向后缘部3024的周向从吸入侧向喷出侧倾斜的弯曲面形成。
扇叶面3028包括正压面3026和配置在正压面3026的里侧的负压面3027。正压面3026形成在扇叶面3028的与喷出侧面对的一侧,负压面3027形成在扇叶面3028的与吸入侧面对的一侧。在螺旋桨式风扇3210旋转时,随着在扇叶面3028上产生空气流动而产生在正压面3026相对地变大、在负压面3027相对地变小的压力分布。
螺旋桨式风扇3210具有作为旋转轴部的轮毂部3041。轮毂部3041是将螺旋桨式风扇3210与作为其驱动源的未图示的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部分。轮毂部3041具有在中心轴3101沿轴向延伸的圆筒形状。扇叶3021以从轮毂部3041向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的方式形成。前缘部3022和后缘部3024从轮毂部3041朝向外缘部3023向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
扇叶3021形成为将前缘部3022和后缘部3024连接的、周向的截面形状的厚度越从前缘部3022和后缘部3024朝向扇叶中心附近越厚、在比扇叶中心靠前缘部3022侧的位置具有最大厚度的机翼型形状。
此外,以上说明了由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但本发明的螺旋桨式风扇不限于由树脂制成。例如可以通过扭转加工一个金属板来形成螺旋桨式风扇3210,也可以利用具有曲面而形成的一体的薄壁状物体形成螺旋桨式风扇。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为使扇叶3021A~扇叶3021G与另外成形的轮毂部3041接合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7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可以是具备3个以外的多个扇叶3021的螺旋桨式风扇,也可以是具备1个扇叶3021的螺旋桨式风扇。在设为1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情况下,在相对于中心轴3101与扇叶3021相反的一侧设有作为平衡器的铅坠。
在图110中,作为具有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流体输送装置的一例示出电风扇3610。电风扇3610例如为了对人直接吹风而得到凉爽使用。电风扇3610具有螺旋桨式风扇3210和连结着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轮毂部3041、用于使多个扇叶3021旋转的未图示的驱动电机。
此外,螺旋桨式风扇3210不限于电风扇3610,还可以在循环器、空气调节机、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除湿器、暖风机、冷却装置或者换气装置等的流体输送装置中使用。
[关于扇叶的后缘部和前缘部的高度]
在图115中,在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喷出侧、即扇叶3021的正压面3026所面对的一侧示出与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作为旋转轴的中心轴3101正交的假想的平面3107。
参照图111至图115,在将从平面3107到后缘部3024的中心轴3101的轴向的长度称为后缘部3024的高度的情况下,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中,后缘部3024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具有越靠近外缘部3023越大的高度h。
后缘部3024的高度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内周侧越从轮毂部3041远离越小,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越靠近外缘部3023越大。换句话说,后缘部3024在轮毂部3041和外缘部3023之间在中心轴3101的轴向以喷出侧成为凸的方式弯曲并延伸。
优选后缘部3024的高度越靠近外缘部3023越开始变大的位置位于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0.4R~0.7R(R是俯视螺旋桨式风扇时的扇叶3021的最大半径)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外缘部3023相连的位置(后缘侧连接部3105)的后缘部3024的高度h2比与轮毂部3041相连的位置的后缘部3024的高度h1大(h2>h1)。此外,不限于该构成,后缘部3024也可以形成为满足h1=h2的关系,也可以形成为满足h1>h2的关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用于将轮毂部3041固定到从驱动电机延伸出来的旋转轴的未图示的旋转器和扇叶3021干扰,后缘部3024的高度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内周侧变高。不限于该构成,也可以设为使轮毂部3041向喷出侧延长,后缘部3024的高度从轮毂部3041朝向外缘部3023持续变大的构成。
在一般的螺旋桨式风扇中,扇叶3021的高度与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内周侧相比,在外周侧极端地变大,因此,其外周侧的扇叶3021的送风能力变得极强。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中,后缘部3024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具有越靠近外缘部3023越大的高度。根据该构成,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将扇叶3021的高度抑制为较低,扇叶面3028的倾斜度变得平缓,因此抑制其外周侧的送风能力。由此能缓和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的风量(风速)的差并从螺旋桨式风扇3210进行更均匀的送风。结果是能防止从螺旋桨式风扇3210接受送风的人感到不适。
图116是将图11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部分地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参照图116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中,后缘部3024包括内周部3024p和外周部3024q。内周部3024p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内周侧构成后缘部3024,外周部3024q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构成后缘部3024。当俯视在图116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时,后缘部3024具有在内周部3024p和外周部3024q之间折弯的形状。
更具体地,内周部3024p从轮毂部3041朝向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外侧在规定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内周部3024p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半径方向延伸。外周部3024q在比内周部3024p延伸的规定方向靠扇叶3021的旋转方向侧、即在前缘部3022侧改变倾斜度,从内周部3024p朝向外缘部3023延伸。外周部3024q以直线状或者具有充分大的直径的圆弧状延伸。
在图116中所示的假想线3024r是内周部3024p朝向外缘部3023圆滑地延伸的情况下的后缘部3024的轨迹。优选外周部3024q与该内周部3024p圆滑地延伸的情况相比,以0.8R(R是俯视螺旋桨式风扇时的扇叶3021的最大半径)的位置的弦长度缩短5%以上的方式形成(x≥0.05L)。在图116中作为最优选的方式,示出外周部3024q以满足x=0.1L的关系的方式形成的情况。
此外,优选俯视在图116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时后缘部3024的倾斜度开始变化的位置、即,内周部3024p和外周部3024q的边界位置是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比0.4R(R是俯视螺旋桨式风扇时的扇叶3021的最大半径)的位置靠外周侧的位置(r>0.4R)。
根据该构成,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能一边缩小从中心轴3101的轴向观看的情况下的扇叶3021的面积,一边将扇叶3021的高度抑制为较低。由此进一步抑制外周侧的扇叶3021的送风能力,因此能更有效地缓和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的风量的差。另外,通过将后缘部3024的轨迹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向旋转方向侧移位,相连的扇叶3021之间变宽。由此在扇叶3021(例如图116中的扇叶3021B)中产生的马蹄漩涡不易与相对于该扇叶3021在旋转方向的后方相邻的扇叶3021(例如图116中的扇叶3021A)干扰,因此能实现低噪音化。
参照图111至图115,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中,前缘部3022在轮毂部3041和从轮毂部3041向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在中心轴3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
以在图115中示出的平面3107为基准,前缘部3022在轮毂部3041和从轮毂部3041向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具有恒定的高度。更具体地,前缘部3022在轮毂部3041和轮毂部3041与前缘侧连接部3104之间的位置3119之间(图113中的双点划线3118所示的范围)在中心轴3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在比位置3119靠外周侧,具有越靠近外缘部3023越小的高度。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中,前缘部3022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内周侧具有恒定的高度。根据该构成,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内周侧较大地设定扇叶3021的高度,能提高送风能力。由此能进一步缓和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的风量的差。
如果针对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结构进行总结说明,则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具备:作为以假想的中心轴3101为中心旋转的旋转轴部的轮毂部3041和从轮毂部3041向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出来的扇叶3021。扇叶3021具有:前缘部3022,其配置在旋转方向侧;后缘部3024,其配置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以及外缘部3023,其在中心轴3101的周向延伸,将前缘部3022和后缘部3024之间连接。在扇叶3021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中心轴正交的平面3107并将距离该平面3107的中心轴3101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后缘部3024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具有越靠近外缘部3023越大的高度。
根据这样构成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抑制送风能力,由此能实现来自电风扇的送风的不适感被降低的螺旋桨式风扇。
[螺旋桨式风扇的变形例的说明]
图117是表示在图11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1变形例的俯视图。本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具有与在图115中示出的侧视图相同的侧视图。
参照图115和图117,本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20与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相比,仅俯视螺旋桨式风扇的情况下的后缘部3024的轨迹不同。更具体地,螺旋桨式风扇3220是图116中的内周部3024p朝向外缘部3023圆滑地延伸的情况,后缘部3024的外周侧没有向旋转方向侧移位。
图118是表示在图11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2变形例的侧视图。本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具有与在图117中示出的俯视图相同的俯视图。
参照图117和图118,本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30与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相比,俯视螺旋桨式风扇的情况下的后缘部3024的轨迹和前缘部3022的形状不同。更具体地,螺旋桨式风扇3230是图116中的内周部3024p朝向外缘部3023圆滑地延伸的情况,后缘部3024的外周侧没有向旋转方向侧移位。而且,在本变形例中,前缘部3022形成为以平面3107为基准的高度随着从轮毂部3041靠近外缘部3023而变大。
图119是表示在图11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3变形例的侧视图。本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具有与在图113和图114中示出的俯视图相同的俯视图。
参照图113、图114以及图119,本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60与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相比,仅前缘部3022的形状不同。更具体地,在本变形例中,前缘部3022在轮毂部3041和外缘部3023之间的整个范围内在中心轴3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
通过具备该构成的螺旋桨式风扇3220、螺旋桨式风扇3230以及螺旋桨式风扇3260也能同样地起到上述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效果。
[实施例的说明]
接下来,针对用于确认通过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20以及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30起到上述作用效果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20是表示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图121是表示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该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具有与在图117中示出的俯视图相同的俯视图。
参照图120,本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40具有与在图118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3230基本上相同的结构。但是,后缘部3024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在中心轴3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参照图121,本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50具有与在图115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基本上相同的结构。但是,后缘部3024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在中心轴3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
准备了扇叶3021的直径和高度以及轮毂部3041的直径是相同的、在图118中示出的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30和在图120中示出的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40。并且,在各螺旋桨式风扇中,通过实际测量求出转速和风量的关系、风量和耗电的关系、风量和噪音的关系以及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
此外,如从图118和图120可知,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30和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40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扇叶形状,但在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30中,后缘部3024的高度在外周侧变高,而在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40中,后缘部3024的高度恒定,在这一点不同。
图122是表示在图118中的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图120中的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的转速和风量的关系的坐标图。图123是表示在图118中的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图120中的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的风量和耗电的关系的坐标图。图124是表示在图118中的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图120中的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的风量和噪音的关系的坐标图。
参照图122至图124,在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30中,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扇叶3021的高度被抑制为较低,因此与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40相比,风量变小一些。另一方面,关于耗电和噪音,通过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30和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40得到大致相同的结果。
图125是表示在图118中的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和图120中的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的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的坐标图。
参照图125,在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40中,在从中心轴3101仅离开0.8R(R是俯视螺旋桨式风扇时的扇叶3021的最大半径)的附近风速示出较大的峰值。另一方面,在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30中,通过抑制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的送风能力,能将风速的峰值抑制为较低。
下面,准备了扇叶3021的直径和高度以及轮毂部3041的直径是相同的、在图116中示出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图116中的x=0.1L)、在图117中示出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20、以及在图121中示出的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50。并且,在各螺旋桨式风扇中,通过实际测量求出转速和风量的关系、风量和耗电的关系、风量和噪音的关系、以及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对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
此外,如从图116和图117可知,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和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20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扇叶形状,但在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中,后缘部3024的外周侧向旋转方向移位而形成,而在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20中,后缘部3024在轮毂部3041和外缘部3023之间圆滑地延伸,在这一点不同。另外,如从图115和图121可知,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和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50具有基本上相同的扇叶形状,但在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中,后缘部3024的高度在外周侧变高,而在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50中,后缘部3024的高度恒定,在这一点不同。
图126是表示在图116中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117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121中的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的转速和风量的关系的坐标图。图127是表示在图116中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117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121中的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的风量和耗电的关系的坐标图。图128是表示在图116中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117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121中的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的风量和噪音的关系的坐标图。
参照图126至图128,在实施方式C1和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3220中,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扇叶3021的高度被抑制为较低,因此与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50相比,风量变小一些。另外,在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中,通过后缘部3024向外周侧的旋转方向移位,扇叶面积减小,因此成为比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20更低的风量。
另外,在比较了同一风量时的耗电和噪音的情况下,实施方式C1和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3220的耗电和噪音分别成为比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50的耗电和噪音小的值。在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中,通过后缘部3024向外周侧的旋转方向移位,扇叶面积减小,因此在旋转方向先行的扇叶3021中产生的马蹄漩涡不易与后续的扇叶3021干扰。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的噪音值成为最低的值。
图129是表示在图116中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图117中的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图121中的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的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的坐标图。
参照图129,在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50中,在从中心轴3101仅离开0.8R(R是俯视螺旋桨式风扇时的扇叶3021的最大半径)的附近,风速示出了峰值。另一方面,在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20中,抑制该风速的峰值,在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中,能完全消除该风速的峰值。
此外,在对在前面的实施例中说明的、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30和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40以及在后面的实施例中说明的、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20以及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50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前缘部3022的形状不同。在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第1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20以及第2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50中,通过前缘部3022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内周侧具有恒定高度的结构,与第2变形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30和第1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3240相比,总的来说使风量更大,风速分布更圆滑。
(实施方式C2)
图130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C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横流电风扇的立体图。图131是从吸入侧观看本发明的实施方式C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图132是从喷出侧观看图13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图133是表示图13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具有与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基本上相同的结构。以下关于与螺旋桨式风扇3210重复的结构不进行重复说明。
参照图130至图133,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110是3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作为多个扇叶具有扇叶3021A、扇叶3021B以及扇叶3021C(以下在没有特别进行区分的情况下称为扇叶3021)。
螺旋桨式风扇3110搭载于循环器3510。循环器3510例如用于在宽大的室内搅拌从空调送出的冷气。循环器3510连结着螺旋桨式风扇3110和螺旋桨式风扇3110的轮毂部3041,具有用于使多个扇叶3021旋转的未图示的驱动电机。
如在图133中示出的,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110中,后缘部3024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外周侧具有越靠近外缘部3023越大的高度h。另外,前缘部3022在轮毂部3041和从轮毂部3041向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在中心轴3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缘部3022和外缘部3023在轮毂部3041和最大直径端部3111(图131中示出的、外缘部3023与外切圆3109重叠的位置和从外切圆3109离开的位置的边界位置)之间在中心轴3101的轴向具有恒定的高度。
接下来,参照螺旋桨式风扇3110说明扇叶3021具备的折痕结构。此外,实施方式C1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也具有与螺旋桨式风扇3110同样的折痕结构,但在本说明书中代表性地使用螺旋桨式风扇3110进行说明。
图134和图135是部分地示出图131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俯视图。在图134和图135中,仅示出螺旋桨式风扇3110具有的3个扇叶3021中的1个。图136是表示沿着图135中的A-A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137是表示沿着图135中的B-B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138是表示沿着图135中的C-C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139是表示沿着图135中的D-D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140是表示沿着图135中的E-E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图141是表示沿着图135中的F-F线上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截面图。
参照图134至图141,扇叶3021具有扇叶根部3034和从扇叶根部3034以板状延伸的扇叶面3028。扇叶根部3034配置在扇叶3021和轮毂部3041的外表面3041S之间(分界线)。在扇叶面3028的周缘,从扇叶根部3034中的旋转方向侧的部分朝向扇叶根部3034中的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部分按举出的顺序环状地配置有前缘部3022、扇叶顶端部3124、外缘部3023、扇叶后端部3125以及后缘部3024。
在俯视扇叶3021的情况下,扇叶3021具有将前缘部3022和外缘部3023相交的扇叶顶端部3124设为顶端的、以镰刀状突出的形状。扇叶顶端部3124从中心轴3101观看配置在前缘部3022的半径方向外侧。扇叶顶端部3124是将前缘部3022和外缘部3023连接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扇叶顶端部3124位于扇叶3021中的最靠旋转方向侧。扇叶后端部3125从中心轴3101观看配置在后缘部3024的半径方向外侧。扇叶后端部3125是将后缘部3024和外缘部3023连接的部分。
前缘部3022、扇叶顶端部3124、外缘部3023、扇叶后端部3125以及后缘部3024与扇叶根部3034一起构成形成扇叶3021的周缘的周缘部。该周缘部(前缘部3022、扇叶顶端部3124、外缘部3023、扇叶后端部3125以及后缘部3024)均以具有大致弧状的形状的方式形成,由此设为不具有角部的圆滑的形状。扇叶面3028遍及在被扇叶根部3034和该周缘部(前缘部3022、扇叶顶端部3124、外缘部3023、扇叶后端部3125以及后缘部3024)包围的区域的内侧的整个区域而形成。
[内侧区域3031、外侧区域3032以及连结部3033的说明]
螺旋桨式风扇3110的扇叶面3028具有内侧区域3031、外侧区域3032以及连结部3033。内侧区域3031、外侧区域3032以及连结部3033形成于正压面3026和负压面3027双方。
内侧区域3031将扇叶根部3034包含在其一部分中,与外侧区域3032相比位于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内侧。外侧区域3032将扇叶后端部3125包含在其一部分中,与连结部3033和内侧区域3031相比位于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外侧。内侧区域3031的正压面3026的表面形状和外侧区域3032的正压面3026的表面形状以相互不同的方式形成。内侧区域3031的负压面3027的表面形状和外侧区域3032的负压面3027的表面形状以相互不同的方式形成。
连结部3033以扇叶面3028的正压面3026侧成为凸且扇叶面3028的负压面3027侧成为凹的方式将内侧区域3031和外侧区域3032连结。连结部3033以大致沿着旋转方向的方式设置,从连结部3033中的位于旋转方向的最上游侧的前端部3033A延伸到连结部3033中的位于旋转方向的最下游侧的后端部3033B。
连结部3033以随着从内侧区域3031朝向外侧区域3032扇叶面3028具有稍微陡峭的曲率变化而弯曲的方式形成,在具有相互不同的表面形状的内侧区域3031和外侧区域3032的分界线以弯曲的方式将它们彼此连结。
连结部3033以在其附近扇叶面3028的从半径方向截面看的曲率成为极大的方式设置,在正压面3026上,作为以弯曲状突出的突条部而以从前端部3033A朝向后端部3033B筋状地延伸的方式出现,在负压面3027上,作为弯曲状的凹陷的槽部而以从前端部3033A朝向后端部3033B筋状地延伸的方式出现。
连结部3033的前端部3033A位于靠近扇叶顶端部3124,从后缘部3024离开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3033的前端部3033A设置在从扇叶顶端部3124朝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向扇叶面3028的内侧稍微移位的位置。
连结部3033的前端部3033A如果从后缘部3024离开,则可以以位于靠近前缘部3022的方式设置,也可以以位于靠近外缘部3023的方式设置。连结部3033的前端部3033A以前缘部3022、扇叶顶端部3124或者外缘部3023位于从连结部3033圆滑地向旋转方向侧延长的线上的方式设置。
连结部3033的后端部3033B位于靠近后缘部3024,相对于前缘部3022、扇叶顶端部3124以及外缘部3023中的任一个离开设置。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3033的后端部3033B设置在从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的后缘部3024的大致中央位置朝向旋转方向向扇叶面3028的内侧稍微移位的位置。连结部3033的后端部3033B以后缘部3024位于从连结部3033圆滑地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延长的线上的方式设置。
如在图134中示出的,在扇叶3021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在箭头102所示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扇叶面3028上,以扇叶顶端部3124的附近为中心产生分别从前缘部3022、扇叶顶端部3124以及外缘部3023朝向后缘部3024流动的扇叶顶端漩涡3340。该扇叶顶端漩涡3340在正压面3026上和负压面3027上分别产生。优选连结部3033以沿着该扇叶顶端漩涡3340流的方式设置。
如在图135和图136中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3033以连结部3033的前端部3033A均没有到达前缘部3022、扇叶顶端部3124以及外缘部3023中的任一个(不重叠)的方式设置。由连结部3033的存在导致的弯曲在前缘部3022、扇叶顶端部3124以及外缘部3023中的任一个中均未出现,位于连结部3033的前端部3033A的周围的扇叶面3028(正压面3026和负压面3027),在从通过前端部3033A并沿着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的截面观看时,以成为180°的方式平坦地形成。
如在图135和图137中示出的,连结部3033以扇叶面3028(正压面3026和负压面3027)在与连结部3033的前端部3033A的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的附近比较陡峭地弯曲的方式设置。如在图135、图138以及图139中示出的,连结部3033以在连结部3033的负压面3027侧假想地形成的内角θ随着从前端部3033A朝向旋转方向的连结部3033的中心附近逐渐地变小的方式设置。优选该内角θ以在旋转方向的连结部3033的中心附近成为最小的方式形成。
如在图135和图140中示出的,连结部3033在连结部3033的负压面3027侧假想地形成的内角θ以随着从旋转方向的连结部3033的中心附近朝向后端部3033B逐渐地变大的方式设置。如在图135和图141中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3033以连结部3033的后端部3033B没有到达后缘部3024(不重叠)的方式设置。由连结部3033的存在导致的弯曲没有在后缘部3024出现,位于连结部3033的后端部3033B的周围的扇叶面3028(正压面3026和负压面3027),在从通过后端部3033B并沿着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的截面观看时,以成为180°的方式平坦地形成。
[交错角θA、θB的说明]
图142是沿着图134中的CXLII-CXLII线上的截面图。参照图134和图142,比扇叶面3028中的连结部3033位于靠近半径方向内侧的内侧区域3031具有规定的交错角θA。通过将内侧区域3031的前缘部3022上的点和内侧区域3031的后缘部3024上的点连接来形成假想直线3031L。交错角θA是假想直线3031L和中心轴3101之间形成的角度。
如在图142中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扇叶3021的内侧区域3031将前缘部3022和后缘部3024设为两端而内侧区域3031的中腹部以从假想直线3031L远离的方式弯曲,并具有以扇叶面3028(内侧区域3031)的正压面3026侧成为凸且扇叶面3028(内侧区域3031)的负压面3027侧成为凹的方式翘曲的形状。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扇叶3021以扇叶3021中的比连结部3033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交错角θA随着靠近轮毂部3041而变小的方式形成。
图143是沿着图134中的CXLIII-CXLIII线上的截面图。参照图134和图143,扇叶面3028中的比连结部3033位于靠近半径方向外侧的外侧区域3032具有规定的交错角θB。通过将外侧区域3032的前缘部3022上的点和外侧区域3032的后缘部3024上的点连接来形成假想直线3033L。交错角θB是假想直线3033L和中心轴3101之间形成的角度。
如在图143中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扇叶3021的外侧区域3032将前缘部3022和后缘部3024设为两端而外侧区域3032的中腹部以从假想直线3033L远离的方式弯曲,并具有扇叶面3028(外侧区域3032)的正压面3026侧成为凹且扇叶面3028(外侧区域3032)的负压面3027侧成为凸的方式翘曲的形状。
参照图142和图143,本实施方式的扇叶3021以交错角θA比交错角θB小的方式形成。扇叶3021以扇叶根部3034的交错角θA也比外缘部3023的交错角θB小的方式形成。而且,扇叶3021在比连结部3033靠半径方向内侧具有正压面3026侧成为凸且负压面3027侧成为凹的方式翘曲的形状,在比连结部3033靠半径方向外侧具有正压面3026侧成为凹且负压面3027侧成为凸的方式翘曲的形状。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扇叶3021以连结部3033为边界以向相互相反的一侧翘曲的形状形成。
[作用效果的说明]
参照图144至图146说明利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110起到的作用效果。
图144是从吸入侧观看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俯视图。图145是从喷出侧观看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俯视图。图146是将螺旋桨式风扇沿着连结部假想地切断时的截面图,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图。
参照图144和图145,扇叶3021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在箭头102所示的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110的扇叶3021的扇叶面3028(正压面3026和负压面3027双方)上作为空气流产生扇叶顶端漩涡3340、主流3310、二次流3330、马蹄漩涡3320以及马蹄漩涡3350。
扇叶顶端漩涡3340在螺旋桨式风扇3110旋转时主要通过扇叶顶端部3124与空气碰撞而形成。扇叶顶端漩涡3340主要以扇叶顶端部3124为起点产生,从扇叶顶端部3124、位于扇叶顶端部3124的附近的前缘部3022的靠扇叶顶端部3124的部分以及位于扇叶顶端部3124的附近的外缘部3023的靠扇叶顶端部3124的部分在扇叶面3028上通过并朝向后缘部3024流动。
主流3310在螺旋桨式风扇3110旋转时形成在比扇叶顶端漩涡3340靠扇叶面3028的更上层侧。换句话说,主流3310相对于形成有扇叶顶端漩涡3340的扇叶面3028的表层夹着扇叶顶端漩涡3340形成在与扇叶面3028相反的一侧。主流3310从前缘部3022、扇叶顶端部3124以及外缘部3023向扇叶面3028上流入并朝向后缘部3024流动。
马蹄漩涡3320由于随着螺旋桨式风扇3110的旋转而产生的正压面3026和负压面3027的压力差而以从正压面3026向负压面3027流入的方式沿着外缘部3023产生。二次流3330由于随着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以从轮毂部3041朝向外缘部3023流动的方式产生。二次流3330以横穿连结部3033设于扇叶面3028的部分的方式流动,由此产生马蹄漩涡335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3033的前端部3033A设于从扇叶顶端部3124朝向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向扇叶面3028的内侧稍微移位的位置,连结部3033的后端部3033B设于从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的后缘部3024的大致中央位置朝向旋转方向向扇叶面3028的内侧稍微移位的位置。根据该构成,连结部3033以大致沿着主流3310和扇叶顶端漩涡3340的流动方向的方式形成。
参照图146,将内侧区域3031和外侧区域3032弯曲连结的连结部3033使马蹄漩涡3350和扇叶顶端漩涡3340保持在扇叶面3028的表层的连结部3033的附近,抑制马蹄漩涡3350和扇叶顶端漩涡3340从扇叶面3028的表层剥离。连结部3033还抑制在连结部3033附近产生且一边被连结部3033保持一边流动的马蹄漩涡3350发生扩展或者变动。
在扇叶顶端部3124附近产生且一边被连结部3033保持一边流动的扇叶顶端漩涡3340和在连结部3033附近产生且一边被连结部3033保持一边流动的马蹄漩涡3350对主流3310赋予动能。被赋予了动能的主流3310在扇叶面3028上的下游侧不易从扇叶面3028剥离。结果是,能使剥离区域3052缩小或者消失。螺旋桨式风扇3110能通过抑制剥离来降低旋转时产生的噪音,与没有设置连结部3033的情况相比能增加风量并实现高效化。
图147是在用于比较的螺旋桨式风扇中,沿着与本实施方式的连结部对应的部分假想地切断时的截面图,是表示该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正在旋转时的样子的图。用于比较的螺旋桨式风扇除了不具有连结部3033这一点以外与螺旋桨式风扇3110大致同样地构成。
参照图147,在该用于比较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在扇叶面3028的正压面3026和负压面3027产生的主流3310和扇叶顶端漩涡3340虽然在离前缘部3022、扇叶顶端部3124以及外缘部3023近的扇叶面3028上的上游侧成为沿着扇叶面3028的流动,但在离后缘部3024近的扇叶面3028上的下游侧不易成为沿着扇叶面3028的流动。在下游侧没有从扇叶顶端漩涡3340对主流3310赋予动能,因此易于产生主流3310从扇叶面3028剥离的剥离区域3052。该螺旋桨式风扇不易降低在旋转时产生的噪音。该倾向在正压面3026和负压面3027中的、特别是在负压面3027上变得显著。
当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110旋转时,在设有连结部3033的区域的附近,主流3310从半径方向外侧朝向相同方向的内侧流动。因此,以大致沿着主流3310的流动的方式形成连结部3033,关于设有连结部3033的区域也采用机翼型,由此能针对所有主流3310的流动实现机翼型,因此能进行更有效的送风。
以扇叶面3028从内侧区域3031侧朝向外侧区域3032侧圆滑地弯曲的方式设有连结部3033,由此能确保扇叶面3028的形状在设计上的自由度。例如为了抑制马蹄漩涡的发生,还能应对扇叶面3028的如下复杂的形状:一边维持前缘部3022和外缘部3023的宽度朝向扇叶顶端部3124变细的镰刀形状,一边使轮毂部3041附近的扇叶面3028的高度增高。
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110中,位于连结部3033的前端部3033A的周围的扇叶面3028(正压面3026和负压面3027),在从通过前端部3033A并沿着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的截面观看时,以成为180°的方式平坦地形成,而且,位于连结部3033的后端部3033B的周围的扇叶面3028(正压面3026和负压面3027),在从通过后端部3033B并沿着中心轴3101的半径方向的截面观看时,以成为180°的方式平坦地形成。根据该构成,不会打乱向扇叶面3028流入的风和从扇叶面3028流出的风,因此能减小对主流3310的阻力。此外,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该构成。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扇叶3021在扇叶根部3034和内侧区域3031具有以正压面3026侧成为凸且负压面3027侧成为凹的方式翘曲的形状,在外侧区域3032和外缘部3023具有以正压面3026侧成为凹且负压面3027侧成为凸的方式翘曲的形状。该构成可称为倒拱形结构。
一般的螺旋桨式风扇由于其结构,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周速变慢,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的周速变快。空气的流入角在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扇叶根部侧和位于半径方向外侧的外缘部侧(扇叶端侧)不同。因此,如果在外缘部侧(扇叶端侧)以进行适当的空气的流入的方式设计外缘部侧(扇叶端侧)的流入角(拱形角),则在扇叶根部侧不易良好地进行空气的流入,有时在扇叶根部侧在空气流动中产生剥离(反之亦然)。
因此,如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110,在位于半径方向内侧的扇叶根部3034侧和位于半径方向外侧的外缘部3023侧(扇叶端侧)分别适当地改变拱形角,在扇叶根部3034侧的空气的流入角较大的区域赋予倒拱形结构,由此在半径方向的整个区域内能使空气以适当的流入角流入扇叶面3028,而且能防止空气流剥离。
此外,在扇叶根部3034和内侧区域3031具有以正压面3026侧成为凸且负压面3027侧成为凹的方式翘曲的形状,在外侧区域3032和外缘部3023具有以正压面3026侧成为凹且负压面3027侧成为凸的方式翘曲的形状的扇叶面3028的构成(倒拱形结构)可独立于在扇叶面3028设置连结部3033的技术思想来实施。
即使在螺旋桨式风扇中不设置连结部3033,如果根据扇叶面3028具有倒拱形结构的构成,也能在半径方向的整个区域内使空气以适当的流入角流入扇叶面3028,而且解决防止空气流剥离的问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110中,扇叶3021以交错角θA比交错角θB小的方式形成。扇叶3021以扇叶根部3034的交错角θA也比外缘部3023的交错角θB小的方式形成。根据该构成,扇叶面3028的倾斜度在内周侧变得更陡,在外周侧变得更平缓,因此能调整成为不适感的原因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风速的峰值。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扇叶3021以扇叶3021中的比连结部3033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交错角θA随着靠近轮毂部3041而变小的方式形成。根据该构成,在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内周侧,送风能力随着靠近中心轴3101而变强。
在一般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在半径方向的吹出风速分布中有较大的差,在半径方向外侧风速变大,在扇叶的顶端部附近成为最高速且具有极端的峰值点。在中心轴3101的附近的扇叶3021没有发挥功能的部分和扇叶3021最发挥功能的部分,风速差过大,产生吹出风速的不匀,其成为不适感的较大的原因。
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110,能缓和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的风量(风速)的差。能利用螺旋桨式风扇3110进行更均匀的送风,抑制接受送风的人感到不适。根据螺旋桨式风扇3110,能最大限度地活用电风扇能占有的空间,还能进行强劲的送风。此外,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该构成。
从利用螺旋桨式风扇3110进行更均匀的送风的观点来看,扇叶3021可以以扇叶3021中的比连结部3033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内侧区域3031)的扇叶面积与扇叶3021中的比连结部3033靠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外侧区域3032)的扇叶面积相比相同或者比其大的方式形成。
根据该构成,能增加扇叶3021中的比连结部3033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内侧区域3031)的送风能力,能降低扇叶3021中的比连结部3033靠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外侧区域3032)的送风能力。能缓和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的风量(风速)的差,能利用螺旋桨式风扇3110进行更均匀的送风,能抑制接受送风的人感到不适。可以根据需要设置该构成。
[各种变形例的说明]
图148是表示图13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1变形例的截面图。图148是与图138对应的图。
上述螺旋桨式风扇3110的连结部3033以扇叶面3028随着从内侧区域3031朝向外侧区域3032而具有稍微陡峭的曲率变化而弯曲的方式形成,在具有相互不同的表面形状的内侧区域3031和外侧区域3032的分界线以弯曲的方式将它们彼此连结。
参照图148,可以是,连结部3033以扇叶面3028随着从内侧区域3031朝向外侧区域3032而具有稍微陡峭的曲率变化而弯曲的方式形成,在具有相互不同的表面形状的内侧区域3031和外侧区域3032的分界线以弯曲的方式将它们彼此连结。根据该构成也能起到与上述螺旋桨式风扇3110同样的效果。
此外,如果在连结部3033扇叶面3028过于极端地折弯,则该连结部3033的形状易于影响在扇叶面3028产生的非主流的二次流。在最大限度地使用相同的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在连结部3033处的空气流动来决定适当的弯曲程度或者折弯程度。
图149是表示图134中的螺旋桨式风扇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参照图149,在本变形例中描绘了通过旋转方向的连结部3033的中心位置P1且以中心轴3101为中心的假想的同心圆Z1的情况下,以连结部3033的前端部3033A位于同心圆Z1的半径方向外侧,连结部3033的后端部3033B位于同心圆Z1的半径方向内侧的方式设置连结部3033。根据该构成,在扇叶面3028上形成的主流成为从半径方向外侧朝向内侧的方向,因此能沿着该主流的流动设置连结部3033。
(实施方式C3)
在实施方式C1中说明的螺旋桨式风扇3210中,扇叶3021的外缘部3023包括:前方外缘部3156,其位于前缘部3022侧;后方外缘部3157,其位于后缘部3024侧;以及规定形状的连接部3151,其将该前方外缘部3156和后方外缘部3157连接(参照图113)。通过设为该形状的外缘部3023来发挥后述的各种效果。以下参照图111至图115详细说明该外缘部3023的具体形状。
在外缘部3023形成有朝向中心轴3101侧凹陷的连接部3151。连接部3151形成在前缘侧连接部3104和后缘侧连接部3105之间的中途位置。
在外缘部3023形成上述连接部3151,由此在扇叶3021的外缘部3023设有位于前缘侧连接部3104侧的前方外缘部3156(参照图113)和位于后缘侧连接部3105侧的后方外缘部3157(参照图113)。
连接部3151可以设为圆滑地弯曲的形状,也可以设为折弯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151以较浅地凹陷的方式形成,因此该连接部3151具有大致钝角形状。
形成有连接部3151的位置只要是外缘部3023上的位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前缘侧连接部3104靠后缘侧连接部3105的位置形成有连接部3151。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外缘部3156的沿着旋转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后方外缘部3157的沿着旋转方向的宽度大。
通过在扇叶3021中形成这样的连接部3151而起到如下的效果。
第一、能使径向的风速分布更均匀,能抑制风速不匀且能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即,在设为在外缘部3023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3151的扇叶形状的情况下,风速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大致成比例地变大,因此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和在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之间产生较大的差,在产生的风中产生较大的压力变动。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缘部3023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3151,因此与在外缘部3023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3151的情况相比,在外缘部3023附近(即,靠径向外侧的部分)扇叶面积减小。因此,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大致成比例地变大的风速在靠外缘部3023的部分被缓和,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和在靠外缘部3023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接近,径向的风速分布变得更均匀。因此,能抑制风速的不匀,能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第二、能产生在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产生的风所包含的压力变动变小、风力合适的风。
即,在设为在外缘部3023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扇叶形状的情况下,空气在扇叶和扇叶之间的比较大的空间内通过,在产生的风中产生较大的压力变动。该现象在产生风速更快的风的外缘部3023侧的部分变得特别显著,产生包括扇叶的数量越少则越大的压力差的风。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外缘部3023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3151的扇叶形状,因此在各扇叶3021的1个扇叶3021的前方外缘部3156和后方外缘部3157之间形成比较小的空间(即,凹陷形状的连接部3151所在的空间),该空间作为在扇叶3021中不产生风的空间而存在。其结果是,在产生风速快的风的外缘部3023侧的部分,在由于扇叶面积减小而产生的风中产生的压力差被缓和,而且压力变动以小步幅出现。因此,设于1个扇叶3021的前方外缘部3156和后方外缘部3157得到好像用2个量的扇叶输送风的作用,能产生作为整体压力变动小的风力合适的风。
第三、在低速旋转时,能成为在大范围内扩散的风力合适的风,在高速旋转时,能成为直吹性好且到达更远处的风。关于该点参照图150至图153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50是表示在使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图151是示意地表示在使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图152是表示在使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图153是示意地表示在使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
此外,在图150和图152中,作为扇叶顶端漩涡的代表性轨道用细虚线示意地表示在前缘侧连接部3104附近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的轨道,用细线示意地表示马蹄漩涡的代表性轨道,而且用粗线示意地表示在扇叶3021的靠外缘部3023的位置产生的风的轨道。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扇叶3021的外缘部3023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3151。该外缘部3023上的位置相当于包括前缘侧连接部3104的扇叶顶端部的下游侧中的沿着在扇叶面3028上流动的扇叶顶端漩涡的流线的位置。
参照图150和图151,在扇叶3021以低速旋转的情况下,通过扇叶3021旋转而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的动能小,因此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不会被凹陷形状的连接部3151捕捉,在该部分促进其剥离。由此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均在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3151的部分由于离心力而向径向外侧飞出。因此,如在图151中示出的,由扇叶3021处产生的风在电风扇3610的前方扩散,能大范围地输送风力合适的风3152。因此,在希望在夜间等就寝时几乎感觉不到风地使电风扇3610运转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满足该愿望的微风运转。
参照图152和图153,另一方面,在扇叶3021以高速旋转的情况下,通过扇叶3021旋转而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的动能大,因此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被凹陷形状的连接部3151捕捉并保持,抑制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的变动、扩展。另外,此时,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沿着凹陷形状的连接部3151向内侧移动,因此之后在后缘侧连接部3105发生了剥离的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由于由高速旋转造成的大风量和高静压而向轴向飞出。因此,如在图153中示出的,由扇叶3021产生的风在电风扇3610的前方收敛,能输送直吹性好且到达更远处的风3153。因此,能有效地进行送风,并且由于风的直吹性提高还能抑制噪音的发生。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3110和具备其的电风扇3610,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舒适的风,并且能实现噪音的降低。
此外,可以将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C1~C3的各种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结构适当组合来构成新的螺旋桨式风扇。
(实施方式C4)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用于使用树脂使实施方式C1~C3的各种螺旋桨式风扇成形的成形用模具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54是表示在螺旋桨式风扇的制造中使用的成形用模具的截面图。参照图154,成形用模具3061具有固定侧模具3062和可动侧模具3063。利用固定侧模具3062和可动侧模具3063规定与螺旋桨式风扇为大致同一形状且注入有流动性树脂的模腔。
可以在成形用模具3061中设置用于提高注入到模腔的树脂的流动性的未图示的加热器。该加热器的设置例如在使用加了玻璃纤维的AS树脂这样的使强度增加的合成树脂的情况下是特别有效的。
此外,在图154中示出的成形用模具3061中,假定设置利用固定侧模具3062形成螺旋桨式风扇的正压面侧表面,利用可动侧模具3063形成负压面侧表面,但也可以利用固定侧模具3062形成螺旋桨式风扇的负压面侧表面,利用可动侧模具3063形成螺旋桨式风扇的正压面侧表面。
作为螺旋桨式风扇在材料中使用金属,有的通过冲压加工的挤压成形形成为一体。该成形用厚的金属板进行挤压是困难的,重量也变重,因此一般使用薄的金属板。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大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强度(刚性)是困难的。对此,有的使用用比扇叶部分厚的金属板形成的被称为辐射架的部件并将扇叶部分固定于旋转轴,但有重量变重、风扇平衡也恶化的问题。另外,一般使用薄且具有一定厚度的金属板,因此有无法将扇叶部分的截面形状设为机翼型的问题。
对此,能通过使用树脂形成螺旋桨式风扇来一并解决该问题。
(实施方式D1)
图15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的电风扇的局部分解侧视图。首先,参照该图155说明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流体输送装置的电风扇4001。
如图155示出的,电风扇4001主要具备前罩4002、后罩4003、主体部4004、支座4005以及螺旋桨式风扇4010A。
主体部4004被支座4005支撑,在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旋转轴4004a位于从主体部4004的前面露出的位置,作为后述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旋转轴部的轮毂部4011(参照图156等)使用螺帽4006固定于该旋转轴4004a。
前罩4002和后罩4003以围绕固定于主体部4004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方式设置。更详细地,后罩4003以覆盖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背面侧的方式固定于主体部4004,前罩4002以覆盖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正面侧的方式固定于后罩4003。前罩4002和后罩4003为了提高空气的吸入效率和喷出效率而包括例如格子状或者网状的金属构件。
支座4005是为了将电风扇4001载置于地面等而设置的构件,对主体部4004进行支撑。另外,在支座4005的规定位置设有用于进行电风扇4001的开启/关闭、运转状态的切换等的未图示的操作部。
此外,优选主体部4004和支座4005以主体部4004在水平面内和垂直面内成为可摆动的方式被连结,以使电风扇4001具有摆头功能。
另外,优选支座4005沿着竖直方向伸缩自如地构成,以使电风扇4001具有高度调节功能。
图156和图157是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背面侧和正面侧观看的立体图,图158至图160是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正视图以及侧视图。下面,参照该图156至图16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基本结构。
如图156至图160所示,螺旋桨式风扇4010A具备:作为旋转轴部的上述轮毂部4011和圆滑地弯曲而成的板状的多个扇叶4012A。轮毂部4011具有有底大致圆筒状的形状,多个扇叶4012A分别以沿着轮毂部4011的周向并排的方式从轮毂部4011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
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是7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包括例如用AS(acrylonitrile-styrene)树脂等合成树脂使轮毂部4011和7个扇叶4012A一体地成形的树脂成形件。
轮毂部4011通过上述驱动电机驱动以假想的中心轴4020为旋转中心在图中所示的箭头a方向旋转。由此螺旋桨式风扇4010A整体以上述中心轴4020为旋转中心在图中所示的箭头a方向旋转,沿着轮毂部4011的周向并排设置的多个扇叶4012A也绕上述中心轴4020旋转。
随着该多个扇叶4012A的旋转,空气从作为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背面侧的吸入侧朝向作为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正面侧的喷出侧流动,朝向电风扇4001的前方进行送风。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扇叶4012A以沿着旋转方向相互离开的方式等间隔地配置,多个扇叶4012A分别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在使任一个扇叶4012A以中心轴4020为旋转中心旋转的情况下,该扇叶4012A的形状和其它扇叶4012A的形状一致。
扇叶4012A包括:前缘部4013,其位于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4014,其位于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外缘部4015,其沿着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旋转方向延伸;扇叶顶端凸部4016,其将前缘部4013和外缘部4015连接;以及扇叶后端凸部4017,其将后缘部4014和外缘部4015连接。即,在沿着中心轴4020俯视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状态下,扇叶4012A的外形除了与轮毂部4011连接的部分以外由该前缘部4013、后缘部4014、外缘部4015、扇叶顶端凸部4016以及扇叶后端凸部4017规定。
前缘部4013和后缘部4014从轮毂部4011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在沿着中心轴4020俯视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状态下,前缘部4013和后缘部4014均以随着从大致径向内侧朝向外侧逐渐地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的方式作为整体具有大致弧状的形状。
在此,在扇叶4012A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中心轴4020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中心轴4020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前缘部4013包括在其内端和从该内端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具有恒定的高度的部位。
更详细地,如果在沿着中心轴4020延伸的方向在吸入侧假定设置包括位于最外侧的扇叶4012A的部位且与中心轴4020正交的平面形状的吸入侧端面P1(参照图160),则前缘部4013的与轮毂部4011相连的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以在吸入侧端面P1上重叠的方式延伸。换句话说,前缘部4013的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在吸入侧端面P1上不重叠,作为整体比吸入侧端面P1靠喷出侧设置。
另外,在扇叶4012A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中心轴4020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中心轴4020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后缘部4014的包括外端的径向外侧部分以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其高度变高的方式构成。
换句话说,如果在沿着中心轴4020延伸的方向在喷出侧假定设置包括位于最外侧的扇叶4012A的部位且与中心轴4020正交的平面形状的喷出侧端面P2(参照图160),则后缘部4014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从喷出侧端面P2离开的方式构成。即,后缘部4014的靠径向外侧的部分在喷出侧端面P2上不重叠,作为整体比喷出侧端面P2靠吸入侧设置。
此外,在前缘部4013和后缘部4014的径向内侧的部分,以沿着旋转方向其宽度变小的方式构成扇叶4012A,在前缘部4013和后缘部4014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以沿着旋转方向其宽度变大的方式构成扇叶4012A。
外缘部4015如上所述沿着旋转方向延伸,作为整体具有大致弧状的形状。外缘部4015包括:前方外缘部4015b,其位于前缘部4013侧(参照图158和图159);后方外缘部4015c,其位于后缘部4014侧(参照图158和图159);以及规定形状的连接部4015a,其将该前方外缘部4015b和后方外缘部4015c连接。该连接部4015a形成在外缘部4015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中途位置。
连接部4015a通过使外缘部4015的规定部分朝向中心轴4020侧凹陷来形成,由此在扇叶4012A的外缘部4015设有上述前方外缘部4015b和上述后方外缘部4015c。优选连接部4015a如图所示以成为圆滑地弯曲的形状的方式形成,但其并非必须设为弯曲的形状,可以设为折弯的形状。
形成有连接部4015a的位置只要是外缘部4015上的位置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缘部4015的靠后端的位置形成有连接部4015a。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前方外缘部4015b的沿着旋转方向的宽度形成为比后方外缘部4015c的沿着旋转方向的宽度大。
此外,外缘部4015整体位于沿着中心轴4020延伸的方向从吸入侧端面P1离开的位置,并且其整体位于沿着中心轴4020延伸的方向从喷出侧端面P2离开的位置。即,外缘部4015在任一个位置中均在吸入侧端面P1和喷出侧端面P2上不重叠,作为整体比吸入侧端面P1和喷出侧端面P2靠内侧设置。
扇叶顶端凸部4016位于前缘部4013和外缘部4015之间,将它们圆滑地连接。扇叶顶端凸部4016具备具有比前缘部4013和外缘部4015大的曲率的弧状的形状。在沿着中心轴4020俯视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状态下,扇叶4012A的设有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部分附近具有以镰刀状突出的形状。该以镰刀状突出的部分在旋转方向配置在扇叶4012A的最前方侧的位置。该以镰刀状突出的部分是在旋转方向位于前方的部分,因此相当于产生扇叶顶端漩涡的扇叶顶端部。
扇叶后端凸部4017位于后缘部4014和外缘部4015之间,将它们圆滑地连接。扇叶后端凸部4017具备具有比后缘部4014和外缘部4015大的曲率的弧状的形状。
此外,扇叶顶端凸部4016和扇叶后端凸部4017均沿着中心轴4020的轴向比吸入侧端面P1和喷出侧端面P2靠内侧设置。
在扇叶4012A中形成有用于随着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旋转进行送风(即,从吸入侧向喷出侧送出空气)的扇叶面。扇叶面包括与位于吸入侧的扇叶4012A的背面相当的负压面4012a和与位于喷出侧的扇叶4012A的前面相当的正压面4012b,它们均形成在被上述前缘部4013、后缘部4014、外缘部4015、扇叶顶端凸部4016以及扇叶后端凸部4017包围的区域内。
作为扇叶面的负压面4012a和正压面4012b均包括沿着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旋转方向随着从后缘部4014朝向前缘部4013而从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喷出侧朝向吸入侧倾斜的弯曲面。由此当螺旋桨式风扇4010A旋转时,随着在扇叶面上产生空气的流动,产生在正压面4012b上相对地变大并且在负压面4012a上相对地变小的压力分布。
扇叶4012A具备具有相互不同的扇叶面形状的扇叶内侧区域4019a和扇叶外侧区域4019b(参照图158和图159)。扇叶内侧区域4019a与扇叶4012A中的位于轮毂部4011侧的区域相当,扇叶外侧区域4019b与扇叶4012A中的位于外缘部4015侧的区域相当。该具有相互不同的扇叶面形状的扇叶内侧区域4019a和扇叶外侧区域4019b设于扇叶4012A,由此在扇叶4012A中如图所示设有在该扇叶内侧区域4019a和扇叶外侧区域4019b的分界线以弯曲的方式将它们连结的连结部4018。
即,扇叶4012A具有:扇叶内侧区域4019a,其位于轮毂部4011侧;扇叶外侧区域4019b,其位于外缘部4015侧;以及连结部4018,其以负压面4012a侧成为凹且正压面4012b侧成为凸的方式在扇叶内侧区域4019a和扇叶外侧区域4019b的分界线以弯曲或者折弯的方式将它们连结。
连结部4018在其附近具有成为极大的表面的曲率,在负压面4012a中成为弯曲状的凹陷的槽部而出现,在正压面4012b中作为以弯曲状突出的突条部而出现。该连结部4018沿着大致旋转方向设置,从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附近的位置朝向后缘部4014的径向的中途位置的附近延伸。
另外,扇叶4012A在沿着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旋转方向观看其的情况下,以越从前缘部4013和后缘部4014朝向扇叶中央附近其厚度变得越厚并且在比扇叶中央靠前缘部4013侧的位置具有最大厚度的机翼型形状形成。
通过设为以上说明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得到如下效果。
第一、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中,如上所述,前缘部4013的除了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以位于吸入侧端面P1上的方式构成。因此,在扇叶4012A的靠径向内侧的部分能提高送风能力,能提高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且在靠外缘部4015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与其接近,径向的风速分布变得更均匀。因此,能抑制风速的不匀,能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第二、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中,如上所述,后缘部4014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从喷出侧端面P2离开的方式构成。因此,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大致成比例地变大的风速在靠外缘部4015的部分被缓和,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和在靠外缘部4015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接近,径向的风速分布变得更均匀。因此,能抑制风速的不匀,能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第三、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中,如上所述,在扇叶内侧区域4019a和扇叶外侧区域4019b的分界线设有以弯曲的方式将它们连结的连结部4018。因此,在该连结部4018上产生马蹄漩涡,该马蹄漩涡抑制在扇叶面上流动的主流剥离,因此降低噪音并且提高送风能力。而且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连结部4018沿着大致旋转方向设置,因此在该连结部4018上产生的马蹄漩涡以及扇叶顶端漩涡也保持在连结部4018上,能进一步抑制主流的剥离。此外,连结部4018可以不是弯曲状而可以是例如折弯状。
第四、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中,如上所述,在外缘部4015设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4015a,因此能使径向的风速分布更均匀,能抑制风速不匀且能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即,在设为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扇叶形状的情况下,风速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大致成比例地变大,因此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和在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之间产生大的差,在所产生的风中产生大的风速不匀。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缘部4015上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4015a,因此与在外缘部4015上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4015a的情况相比,在外缘部4015附近(即,靠径向外侧的部分)扇叶面积减小。因此,随着朝向径向外侧大致成比例地变大的风速在靠外缘部4015的部分被缓和,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和在靠外缘部4015的部分产生的风的风速接近,径向的风速分布变得更均匀。因此,能抑制风速的不匀,能设为风力合适的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中,如上所述,在外缘部4015设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4015a,因此还能产生在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产生的风中包含的压力变动小的风力合适的风。
即,在设为在外缘部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的扇叶形状的情况下,空气在扇叶和扇叶之间的比较大的空间内通过,在产生的风中产生较大的压力变动。该现象在产生风速更快的风的外缘部侧的部分变得特别显著,扇叶数量越少越产生包括较大的压力差的风。
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外缘部4015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4015a的扇叶形状,因此在1个扇叶4012A的前方外缘部4015b和后方外缘部4015c之间形成比较小的空间(即,凹陷形状的连接部4015a所在的空间),该空间作为在扇叶4012A中没有产生风的空间而存在。
其结果是,在产生风速快的风的外缘部4015侧的部分,在由于扇叶面积减小而产生的风中产生的压力差被缓和,而且压力变动以小步幅出现,因此设于1个扇叶4012A的前方外缘部4015b和后方外缘部4015c起到好像与用2个量的扇叶输送风的情况近似的作用,作为整体能产生压力变动小的风力合适的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中,如上所述,在外缘部4015设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4015a,因此在低速旋转时,能设为在大范围内扩散的风力合适的风,在高速旋转时,能设为直吹性好且到达更远处的风。关于该点,参照图161至图164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61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风扇中使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图162是示意地表示在使该螺旋桨式风扇低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另外,图16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风扇中使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流动的概念图,图164是示意地表示在使该螺旋桨式风扇高速旋转的情况下得到的风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161和图163中,作为扇叶顶端漩涡的代表性轨道,用细虚线示意地表示在扇叶顶端凸部4016附近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的轨道,用细线示意地表示马蹄漩涡的代表性轨道,而且用粗线示意地表示在扇叶4012A的靠外缘部4015的位置产生的风的轨道。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扇叶4012A的外缘部4015上的位置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4015a。该外缘部4015上的位置相当于包括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扇叶顶端部的下游侧中的沿着在扇叶面上流动的扇叶顶端漩涡的流线的位置。
如图161所示,在扇叶4012A以低速旋转的情况下,由于扇叶4012A旋转而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的动能小,因此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不会被凹陷形状的连接部4015a捕捉而在该部分促进其剥离。由此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均在形成有凹陷形状的连接部4015a的部分由于离心力而向径向外侧飞出。因此,如图162所示,由扇叶4012A产生的风在电风扇4001的前方扩散,能大范围地输送风力合适的风4200。因此,在希望在夜间等就寝时几乎感觉不到风地使电风扇运转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满足该愿望的微风运转。
另一方面,如图163所示,在扇叶4012A以高速旋转的情况下,由于扇叶4012A旋转而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的动能大,因此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被凹陷形状的连接部4015a捕捉并保持,抑制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的变动、扩展。另外,此时,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还沿着凹陷形状的连接部4015a向内侧移动,因此之后在扇叶后端凸部4017发生了剥离的扇叶顶端漩涡和马蹄漩涡由于由高速旋转造成的大风量和高静压而向轴向飞出。因此,如图164所示,由扇叶4012A产生的风在电风扇4001的前方收敛,能输送直吹性好且到达更远处的风4300。因此,能有效地进行送风,并且由于风的直吹性提高还能抑制噪音的发生。
这样,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和具备其的电风扇4001,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能实现噪音的降低。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能抑制发生夹手指等并提高了安全性。关于该点,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65和图166是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顶端凸部附近的放大后视图和放大侧视图。另外,图167和图168是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扇叶后端凸部附近的放大后视图和放大侧视图。
首先,除了上述图158至图160以外,参照图165至图168说明在该图中示出的位置A1、A2、A3、B、C、D1、D2、E、F、高度hA1、hA2、hA3、hB、hC、hD1、hD2、hE、hF以及半径RA1、RA2、RA3、RB、RC、RD1、RD2、RE、RF。此外,上述高度意味着在扇叶4012A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中心轴4020正交的平面的情况下的距离该平面的沿着中心轴4020的轴向的长度,在以下的说明中,作为上述平面将上述喷出侧端面P2设为基准。另外,上述半径意味着沿着中心轴4020俯视扇叶4012A的状态下的距离中心轴4020的距离。
如图165和图166所示,位置A1是前缘部4013和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高度hA1是位置A1的高度,半径RA1是位置A1的半径。
如图158至图160所示,位置A2是前缘部4013的中央位置,高度hA2是位置A2的高度,半径RA2是位置A2的半径。
如图158至图160所示,位置A3是前缘部4013中的高度最低的位置,高度hA3是位置A3的高度,半径RA3是位置A3的半径。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缘部4013中的高度最低的位置相当于前缘部4013和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因此位置A3与上述位置A1一致。
如图165和图166所示,位置B是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位置,高度hB是位置B的高度,半径RB是位置B的半径。
如图165和图166所示,位置C是外缘部4015和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高度hC是位置C的高度,半径RC是位置C的半径。
如图167和图168所示,位置D1是后缘部4014和扇叶后端凸部4017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高度hD1是位置D1的高度,半径RD1是位置D1的半径。
如图158至图160所示,位置D2是后缘部4014的中央位置,高度hD2是位置D2的高度,半径RD2是位置D2的半径。
如图167和图168所示,位置E是扇叶后端凸部4017的中央位置,高度hE是位置E的高度,半径RE是位置E的半径。
如图167和图168所示,位置F是外缘部4015和扇叶后端凸部4017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高度hF是位置F的高度,半径RF是位置F的半径。
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中,如图158至图160、图165、图166所示,高度hA1、hA2、hA3、hB、hC满足hA2>hA1=hA3>hB>hC的条件,并且半径RA1、RA2、RA3、RB、RC满足RA2<RA1=RA3<RB<RC的条件。
在此,如上所述,扇叶4012A具有圆滑地弯曲而成的板状的形状,因此通过满足上述条件,扇叶4012A以从前缘部4013的中央位置朝向扇叶顶端凸部4016靠近喷出侧端面P2的方式构成,并且扇叶4012A的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附近的部分以随着朝向顶端侧进一步靠近喷出侧端面P2的方式按翘曲的形状构成。
换句话说,扇叶4012A以从前缘部4013的中央位置朝向扇叶顶端凸部4016从吸入侧端面P1远离的方式构成,并且扇叶4012A的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附近的部分以随着朝向顶端侧从吸入侧端面P1进一步远离的方式按翘曲的形状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中,如图158至图160、图167、图168所示,高度hD1、hD2、hE、hF满足hF>hE>hD1>hD2的条件,并且半径RD1、RD2、RE、RF满足RD2<RD1<RE<RF的条件。
在此,如上所述,扇叶4012A具有圆滑地弯曲而成的板状的形状,因此通过满足上述条件,扇叶4012A以从后缘部4014的中央位置朝向扇叶后端凸部4017从喷出侧端面P2远离的方式构成,并且扇叶4012A的扇叶后端凸部4017的附近的部分还以随着朝向顶端侧从喷出侧端面P2进一步远离的方式按翘曲的形状构成。
图169是表示在使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的轨迹的图,图170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风扇中在使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非通过区域和罩的位置关系的图。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中,扇叶4012A以从前缘部4013的中央位置朝向扇叶顶端凸部4016从吸入侧端面P1远离的方式构成,并且扇叶4012A的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附近的部分还以随着朝向顶端侧从吸入侧端面P1进一步远离的方式按翘曲的形状构成。
因此,如图169所示,在规定了将扇叶4012A的外缘部4015的距离中心轴4020的最大半径设为半径且在将上述吸入侧端面P1和上述喷出侧端面P2设为一对底面的圆柱状空间(即,包含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大致圆柱状空间)S的情况下,在该空间S中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中的上述吸入侧端面P1所在的一侧形成有扇叶4012A没有通过的非通过区域S1。在此,该非通过区域S1是作为与扇叶4012A的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附近的部分通过的区域相邻的部分的、在径向外侧的顶端部分具有沿着中心轴4020的轴向进一步朝向喷出侧端面P2倾斜的区域S1A。
另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中,扇叶4012A以从后缘部4014的中央位置朝向扇叶后端凸部4017从喷出侧端面P2远离的方式构成,并且扇叶4012A的扇叶后端凸部4017的附近的部分还以随着朝向顶端侧从喷出侧端面P2进一步远离的方式按翘曲的形状构成。
因此,如图169所示,在上述空间S中的、径向外侧的部分中的上述喷出侧端面P2所在的一侧形成有扇叶4012A没有通过的非通过区域S2。在此,该非通过区域S2在作为与扇叶4012A的扇叶后端凸部4017的附近的部分通过的区域相邻的部分的、径向外侧的顶端部分具有沿着中心轴4020的轴向进一步朝向吸入侧端面P1倾斜的区域S2A。
即,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构成,在使螺旋桨式风扇4010A旋转的情况下,该螺旋桨式风扇4010A通过的通过区域的形状成为从包含该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大致圆柱状的空间S切掉其吸入侧端面P1的圆周角部,并且还切掉该喷出侧端面P2的圆周角部的形状。
在此,如图169所示,前罩4002和后罩4003基于小型化、设计性、成形容易度等在径向的外侧其作为整体的厚度以具有变薄的弯曲状的形状的方式构成的情况较多。因此,通过设置如上所述的非通过区域S1和S2,如图170所示,在电风扇4001中,在罩的外周部的周向的整个区域内在前罩4002和扇叶4012A以及后罩4003和扇叶4012A之间形成有相当程度的空间。因此,如图所示,能抑制夹手指等发生,能提高安全性。
如以上说明的,通过设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和具备其的电风扇4001,能送出所产生的风的压力变动小且风力合适的风,并且不仅得到能实现降低噪音的效果,还能设为能实现小型化且能有助于安全性的提高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和具备其的电风扇4001。
图17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的示意截面图。下面,参照该图171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4100。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包括树脂成形件。当该螺旋桨式风扇4010A成形时,使用例如如图171所示的注射成型用成形用模具4100。
如图171所示,成形用模具4100具有固定侧模具4101和可动侧模具4102。利用固定侧模具4101和可动侧模具4102规定与螺旋桨式风扇4010A为大致同一形状且注入有流动性树脂的模腔4103。
可以在成形用模具4100中设有用于提高注入到模腔4103的树脂的流动性的未图示的加热器。该加热器的设置在例如使用加入玻璃纤维的AS树脂这样的使强度增加的合成树脂的情况下是特别有效的。
此外,在图中示出的成形用模具4100中,假定设置利用固定侧模具4101使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正压面4012b侧的表面成形,利用可动侧模具4102使负压面4012a侧的表面成形,但也可以利用固定侧模具4101使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负压面4012a侧的表面成形,利用可动侧模具4102使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正压面4012b侧的表面成形。
作为螺旋桨式风扇一般在材料中使用金属,有的通过冲压加工的挤压成形形成为一体。该成形用厚的金属板进行挤压是困难的,重量也变重,因此一般使用薄的金属板。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大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强度(刚性)是困难的。对此,有的使用用比扇叶部分厚的金属板形成的被称为辐射架的部件并将扇叶部分固定于旋转轴,但有重量变重、风扇平衡也恶化的问题。另外,一般使用薄且具有一定厚度的金属板,因此有无法将扇叶的截面形状设为机翼型的问题。
对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能通过使用树脂使螺旋桨式风扇4010A成形来一并解决该问题。
此外,在螺旋桨式风扇4010A所固定的上述驱动电机中使用直流电机的情况下,作为直流电机特有的嵌齿音对策实现进一步的降低噪音,因此可以在为了插入旋转轴4004a而设置的轮毂部4011的轴孔中使圆筒状的橡胶头插入并成形。在这种情况下,在使螺旋桨式风扇4010A的负压面4012a侧的表面成形的模具中,只要在注射成型之前预先设置作为插入部件的橡胶头即可。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螺旋桨式风扇4010A以满足hA2>hA1=hA3>hB>hC的条件;满足RA2<RA1=RA3<RB<RC的条件;满足hF>hE>hD1>hD2的条件;满足RD2<RD1<RE<RF的条件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但并非必须满足所有这些条件。
即,特别是在作为易于发生夹手指等的、与扇叶4012A的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附近的部分所通过的区域相邻的部分的径向外侧的顶端部分,为了实现小型化和安全性的提高,只要至少满足上述条件中的hA1>hB的条件或hA2>hB的条件或hA3>hB的条件中的任一个,来构成螺旋桨式风扇即可。除此以外,特别是在作为易于发生夹手指等的、与扇叶4012A的扇叶后端凸部4017的附近的部分通过的区域相邻的部分的径向外侧的顶端部分,为了实现小型化和安全性的提高,只要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任一个以及hE>hD1的条件来构成螺旋桨式风扇即可。
(实施方式D2)
图17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2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以下参照该图17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B。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B与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同样地搭载于电风扇4001使用。
如图17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B,与上述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相比,在后缘部4014没有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从喷出侧端面P2离开的方式构成方面和外缘部4015整体没有位于沿着中心轴4020延伸的方向从喷出侧端面P2离开的位置方面有所不同,关于其它构成,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共同的构成。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B中,外缘部4015的靠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部分位于沿着中心轴4020延伸的方向从吸入侧端面P1离开的位置,但外缘部4015的靠扇叶后端凸部4017的部分沿着中心轴4020延伸的方向位于喷出侧端面P2附近。
此外,虽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B也与上述实施方式D1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同样,满足hA2>hA1=hA3>hB>hC的条件,满足RA2<RA1=RA3<RB<RC的条件,满足hF>hE>hD1>hD2的条件,满足RD2<RD1<RE<RF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与上述实施方式D1所示构成的情况相比,在喷出侧(即,电风扇4001的前罩4002侧)形成于前罩4002和扇叶4012B之间的空间减小,但在罩的外周部的周向的整个区域,在后罩4003和扇叶4012B之间形成有相当程度的空间,因此能抑制在该部分发生夹手指等,能实现小型化和安全性的提高。
(实施方式D3)
图173和图17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3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和侧视图。以下参照该图173和图17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C。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C与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同样地搭载于电风扇4001使用。
如图173和图17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C与上述实施方式D2中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B不同,不是以扇叶内侧区域和扇叶外侧区域具有不同的扇叶面形状的方式构成扇叶4012C,而以扇叶面整体具有单一的扇叶面形状的方式构成扇叶4012C。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C在与上述实施方式D2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B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在扇叶4012C的前缘部4013在靠径向内侧的部分和靠径向外侧的部分位于上述吸入侧端面上,它们之间的部分以位于从上述吸入侧端面稍微靠上述喷出侧端面的位置的方式弯曲设置方面、以及扇叶顶端凸部4016和扇叶后端凸部4017的具体的形状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D2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B共同的构成。
如图173和图17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C中,高度hA1、hB、hC满足hA1=hB>hC的条件,并且半径RA1、RB、RC满足RA1<RB=0.93×Rc的条件。即,在与上述实施方式D2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B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扇叶顶端凸部4016以进入径向内侧的方式形成,并且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靠前缘部4013的部分设为平坦的形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扇叶4012C的扇叶顶端凸部4016中的靠外缘部4015的部分的附近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靠近喷出侧端面P2的方式按翘曲的形状构成,换句话说,该靠外缘部4015的部分的附近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从吸入侧端面P1远离的方式按翘曲的形状构成。
另外,如图173和图17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C中,高度hD1、hE、hF满足hF>hE=hD1的条件,并且半径RD1、RE、RF满足RD1<RE<RF的条件。即,在与上述实施方式D2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B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扇叶后端凸部4017的靠后缘部4014的部分设为平坦的形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扇叶4012C的扇叶后端凸部4017中的靠外缘部4015的部分的附近以随着朝向径向外侧从喷出侧端面P2远离的方式按翘曲的形状构成。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与设为上述实施方式D2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B的情况相比,通过设置连结部4018而得到的效果消失,但在罩的外周部的周向的整个区域,在罩和扇叶4012C之间形成有相当程度的空间(特别是在后罩4003和扇叶4012C之间形成的空间按以扇叶顶端凸部4016进入径向内侧的方式形成的量増大),因此,能抑制在该部分发生夹手指等,能实现小型化和安全性的提高。
此外,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螺旋桨式风扇4010C以满足hA1=hB>hC的条件、满足RA1<RB=0.93×Rc的条件、满足hF>hE=hD1的条件、满足RD1<RE<RF的条件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但并非必须满足这些所有条件。
即,特别是在作为易于发生夹手指等的、与扇叶4012C的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附近的部分通过的区域相邻的部分的径向外侧的顶端部分,为了实现小型化和安全性的提高,只要以满足hA1≥hB>hC的条件并且满足0.8×Rc≤RB≤0.93×Rc的条件的方式构成螺旋桨式风扇即可。在此,在没有满足0.8×Rc≤RB≤0.93×Rc的条件的情况中的设为RB<0.8×Rc的情况下,会有可能使送风能力降低,在设为RB>0.93×Rc的情况下,在作为与扇叶4012C的扇叶顶端凸部4016的附近的部分通过的区域相邻的部分的径向外侧的顶端部分,会有可能无法实现小型化和安全性的提高。
另外,除了上述内容以外,特别是在作为易于发生夹手指等的、与扇叶4012C的扇叶后端凸部4017的附近的部分通过的区域相邻的部分的径向外侧的顶端部分,为了实现小型化和安全性的提高,只要以满足上述条件中的任一个以及hF>hE≥hD1的条件并且满足RE<RF的条件的方式构成螺旋桨式风扇即可。
(实施方式D4)
图17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4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以下参照该图17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D。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D与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同样地搭载于电风扇4001使用。
如图17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D与上述实施方式D3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C不同,扇叶4012D的前缘部4013的与轮毂部4011相连的靠径向内侧的部分没有以在吸入侧端面P1上重叠的方式延伸,而以朝向喷出侧端面P2逐渐地靠近的方式倾斜地构成,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D3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C共同的构成。
即,虽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D也与上述实施方式D3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C同样,满足hA1=hB>hC的条件;满足RA1<RB=0.93×Rc的条件;满足hF>hE=hD1的条件;满足RD1<RE<RF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与设为上述实施方式D3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C的情况相比,虽然在径向内侧的部分没有得到强的送风能力,但能抑制夹手指等发生,能实现小型化和安全性的提高。
(实施方式D5)
图17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5的螺旋桨式风扇的侧视图。以下参照该图176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E。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E与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D1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A同样地搭载于电风扇4001使用。
如图17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E与上述实施方式D4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D相比,仅在扇叶4012E的外缘部4015没有形成凹陷形状的连接部方面不同,在其它构成中,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D4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D共同的构成。
即,虽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但本实施方式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E也与上述实施方式D4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D同样,满足hA1=hB>hC的条件;满足RA1<RB=0.93×Rc的条件;满足hF>hE=hD1的条件;满足RD1<RE<RF的条件。
在如此构成的情况下,与设为上述实施方式D4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D的情况相比,虽然通过设置凹陷形状的连接部而得到的效果消失,但能抑制夹手指等发生,能实现小型化和安全性的提高。
(实施例)
以下在实际上试制在上述实施方式D3中示出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C并将其作为实施例,试制与其形状不同的螺旋桨式风扇并将其作为比较例,通过使该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旋转动作来测定各种性能,针对得到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的验证试验的结果进行说明。此外,该验证试验验证了使扇叶顶端凸部4016以进入径向内侧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的性能方面的影响。
图177和图178是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后视图和侧视图。如图177和图178所示,在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X中,除了没有使扇叶顶端凸部4016以进入径向内侧的方式形成(即,满足RB>0.93×Rc的条件)这一点,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D3的螺旋桨式风扇4010C共同的构成。
图179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转速和风量的关系的坐标图。在图179中,横轴表示转速(rpm),纵轴表示风量(m3/min(分钟))。
另外,图180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风量和耗电的关系的坐标图。在图180中,横轴表示风量(m3/min),纵轴表示驱动电机的耗电(W)。
另外,图181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风量和噪音的关系的坐标图。在图181中,横轴表示风量(m3/min),纵轴表示噪音(dB)。
如图179至图181所示,在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在转速和风量的关系、风量和耗电的关系、风量和噪音的关系中的任一个中得到大致同等的性能,根据该结果,可以理解在使扇叶顶端凸部4016以进入径向内侧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其影响几乎没有。
图182是表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的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和风速的关系的坐标图。在图182中,横轴表示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纵轴表示风速。此外,在横轴上,用将与旋转中心对应的位置设为0且将与外缘部对应的位置设为1的无量纲值表示距离旋转中心的距离,在纵轴上,使风量在实施例和比较例中一致,用各自的风速的实际测量值除以风量得到的无量纲值表示风速。
如图182所示,在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可见在径向内侧风速较小,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风速逐渐地增加,在外缘部的最大半径的0.8倍的位置风速示出最大值,而且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风速逐渐地减小的倾向。对此,在实施例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可见在径向内侧与比较例相比风速较大,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风速逐渐地增加,在外缘部的最大半径的0.7倍的位置风速开始减小,而且随着朝向径向外侧风速逐渐地减小的倾向。其中,风速的最大值与比较例相比在实施例中更低,并且,其峰值的出现方式变得更缓和。因此,根据该结果,可理解在使扇叶顶端凸部4016以进入径向内侧的方式形成的情况下,在送风能力方面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相反地径向的风速的不匀减少且舒适性提高,比作为电风扇使用的情况更好。
根据以上的结果,在对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螺旋桨式风扇进行了比较的情况下,在送风能力方面几乎看不到差异,因此为了实现小型化和安全性的提高,因此,确认采用实施例的螺旋桨式风扇是更优异的。
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作为应用了本发明的螺旋桨式风扇,例示了利用合成树脂一体成形的螺旋桨式风扇,但本发明的应用对象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通过扭转加工一个金属板而形成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也可以在利用具有曲面而形成的一体的薄壁状物体形成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采用使扇叶与另外成形的轮毂部接合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例示了在7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具备7个以外的多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也可以在具备1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优选在1个扇叶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的情况下,在相对于中心轴与扇叶相反的一侧设置作为平衡器的铅坠。
另外,在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分别例示了电风扇作为应用本发明的流体输送装置以及搭载于电风扇的螺旋桨式风扇作为应用本发明的螺旋桨式风扇,除此以外,当然也可以在循环器、空气调节机、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除湿器、暖风机、冷却装置或者换气装置等各种流体输送装置以及搭载于这些装置的螺旋桨式风扇中应用本发明。
这样,此次公开的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只是例示而不是限制性内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划定,另外,也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记载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在例如电风扇、循环器、空气调节机、空气净化器、加湿器、除湿器、暖风机、冷却装置或者换气装置等家庭用电气设备中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01:电风扇;1002:前罩;1003:后罩;1004:主体部;1004a:旋转轴;1005:支座;1006:螺帽;1010A~1010N:螺旋桨式风扇;1011:轮毂部;1012A~1012N:扇叶;1012a:负压面;1012b:正压面;1013:前缘部;1014:后缘部;1015:外缘部;1015a:前端;1015b:后端;1016:连结部;1017a:连接部;1017b:前方外缘部;1017c:后方外缘部;1018a:扇叶内侧区域;1018b:扇叶外侧区域;1020:中心轴;1030:二等分线;1100:成形用模具;1101:固定侧模具;1102:可动侧模具;1103:模腔;1200、1300:风;2102:箭头;2110、2120、2125、2130、2140、2160、2210:螺旋桨式风扇;2021、2021A、2021B、2021C、2021D、2021E、2021F、2021G:扇叶;2022:前缘部;2023:外缘部;2024:后缘部;2026:正压面;2027:负压面;2028:扇叶面;2031:内侧区域;2031L、2033L:假想直线;2032:外侧区域;2033:连结部;2033A:前端部;2033B:后端部;2034:扇叶根部;2041:轮毂部;2041S:外表面;2052:剥离区域;2061:成形用模具;2062:固定侧模具;2063:可动侧模具;2101:中心轴;2104:前缘侧连接部;2105:后缘侧连接部;2107:平面;2109:外切圆;2111:最大直径端部;2112、2116、2118:双点划线;2114:占有空间;2117、2119:位置;2124:扇叶顶端部;2125:扇叶后端部;2151:连接部;2152、2153:风;2156:前方外缘部;2157:后方外缘部;2310:主流;2320、2350:马蹄漩涡;2330:二次流;2340:扇叶顶端漩涡;2510:循环器;2610:电风扇;3021、3021A、3021B、3021C、3021D、3021E、3021F、3021G:扇叶;3022:前缘部;3023:外缘部;3024:后缘部;3024p:内周部;3024q:外周部;3024r:假想线;3026:正压面;3027:负压面;3028:扇叶面;3031:内侧区域;3031L、3033L:假想直线;3032:外侧区域;3033:连结部;3033A:前端部;3033B:后端部;3034:扇叶根部;3041:轮毂部;3041S:外表面;3052:剥离区域;3061:成形用模具;3062:固定侧模具;3063:可动侧模具;3101:中心轴;3104:前缘侧连接部;3105:后缘侧连接部;3107:平面;3109:外切圆;3110、3210、3220、3230、3240、3250、3260:螺旋桨式风扇;3111:最大直径端部;3118:双点划线;3119:位置;3124:扇叶顶端部;3125:扇叶后端部;3151:连接部;3152、3153:风;3156:前方外缘部;3157:后方外缘部;3310:主流;3320、3350:马蹄漩涡;3330:二次流;3340:扇叶顶端漩涡;3510:循环器;3610:电风扇;4001:电风扇;4002:前罩;4003:后罩;4004:主体部;4004a:旋转轴;4005:支座;4006:螺帽;4010A~4010E:螺旋桨式风扇;4011:轮毂部;4012A~4012E:扇叶;4012a:负压面;4012b:正压面;4013:前缘部;4014:后缘部;4015:外缘部;4015a:连接部;4015b:前方外缘部;4015c:后方外缘部;4016:扇叶顶端凸部;4017:扇叶后端凸部;4018:连结部;4019a:扇叶内侧区域;4019b:扇叶外侧区域;4020:中心轴;4100:成形用模具;4101:固定侧模具;4102:可动侧模具;4103:模腔;4200、4300:风;P1:吸入侧端面;P2:喷出侧端面。

Claims (37)

1.一种螺旋桨式风扇,其具备:
旋转轴部,其以假想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以及
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向上述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延伸,
上述扇叶具有:前缘部,其配置在旋转方向侧;后缘部,其配置在与旋转方向相反的一侧;以及外缘部,其在上述中心轴的周向延伸并将上述前缘部和上述后缘部之间连接,
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上述后缘部在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外周侧具有越靠近上述外缘部越大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在从上述中心轴的轴向观看上述扇叶的情况下,上述后缘部包括:内周部,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上述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在规定方向延伸;以及外周部,其从上述规定方向向旋转方向侧改变倾斜度,从上述内周部朝向上述外缘部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规定方向是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半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外周部以直线状或者圆弧状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前缘部在上述旋转轴部和上述外缘部之间具有恒定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前缘部在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内周侧具有恒定的高度,在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外周侧具有越靠近上述外缘部越小的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扇叶还具有:
扇叶根部,其配置在上述扇叶和上述旋转轴部的外表面之间;
扇叶顶端部,其配置在上述前缘部的上述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
扇叶后端部,其配置在上述后缘部的上述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及
扇叶面,其形成在被上述扇叶根部、上述前缘部、上述扇叶顶端部、上述外缘部、上述扇叶后端部以及上述后缘部包围的区域,
上述外缘部将上述扇叶顶端部和上述扇叶后端部之间连接,
上述扇叶面包括:
内侧区域,其包括上述扇叶根部,位于上述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内侧;
外侧区域,其包括上述扇叶后端部,位于上述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以及
连结部,其从位于靠近上述前缘部、上述扇叶顶端部或者上述外缘部的前端部延伸到位于靠近上述后缘部的后端部,且以上述扇叶面的正压面侧成为凸且上述扇叶面的负压面侧成为凹的方式将上述内侧区域和上述外侧区域连结,
上述扇叶面以上述扇叶面中的比上述连结部靠上述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交错角小于上述扇叶面中的比上述连结部靠上述中心轴的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的交错角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连结部以沿着随着上述扇叶的旋转而在上述扇叶面上产生的扇叶顶端漩涡的流动的方式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连结部以形成于上述连结部的上述负压面侧的内角在上述扇叶的旋转方向的上述连结部的中心附近成为最小的方式形成,
位于上述前端部和上述后端部的各自的周围的上述扇叶面,在从分别通过上述前端部和上述后端部并沿着上述半径方向的截面观看时,以成为180°的方式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在描绘了通过上述扇叶的旋转方向的上述连结部的中心位置且以上述中心轴为中心的假想的同心圆的情况下,上述连结部的上述前端部位于上述同心圆的半径方向外侧,上述连结部的上述后端部位于上述同心圆的半径方向内侧。
11.根据权利要求7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扇叶面以上述扇叶面中的比上述连结部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交错角随着靠近上述旋转轴部而变小的方式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扇叶面以上述扇叶面中的比上述连结部靠半径方向内侧的部分的扇叶面积与上述扇叶面中的比上述连结部靠半径方向外侧的部分的扇叶面积相比相同或者比其大的方式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连结部以从上述内侧区域朝向上述外侧区域弯曲的方式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连结部以从上述内侧区域朝向上述外侧区域折弯的方式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外缘部包括:前方外缘部,其位于上述前缘部侧;后方外缘部,其位于上述后缘部侧;以及连接部,其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其包括树脂成形件。
17.一种流体输送装置,其具备:
权利要求1至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
对上述螺旋桨式风扇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电机。
18.一种成形用模具,
其为了使权利要求16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成形而使用。
19.一种螺旋桨式风扇,其具备:
旋转轴部,其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以及
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包括位于吸入侧的负压面和位于喷出侧的正压面,
上述扇叶包括:前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外缘部,其沿着旋转方向延伸;扇叶顶端凸部,其将上述前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以及扇叶后端凸部,其将上述后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
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上述前缘部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A1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位置的高度hB满足hA1>hB的条件。
20.一种螺旋桨式风扇,其具备:
旋转轴部,其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以及
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包括位于吸入侧的负压面和位于喷出侧的正压面,
上述扇叶包括:前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外缘部,其沿着旋转方向延伸;扇叶顶端凸部,其将上述前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以及扇叶后端凸部,其将上述后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
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上述前缘部的中央位置的高度hA2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位置的高度hB满足hA2>hB的条件。
21.一种螺旋桨式风扇,其具备:
旋转轴部,其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以及
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包括位于吸入侧的负压面和位于喷出侧的正压面,
上述扇叶包括:前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外缘部,其沿着旋转方向延伸;扇叶顶端凸部,其将上述前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以及扇叶后端凸部,其将上述后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
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的情况下,上述前缘部中的高度最低的位置的高度hA3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位置的高度hB满足hA3>hB的条件。
22.一种螺旋桨式风扇,其具备:
旋转轴部,其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以及
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包括位于吸入侧的负压面和位于喷出侧的正压面,
上述扇叶包括:前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外缘部,其沿着旋转方向延伸;扇叶顶端凸部,其将上述前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以及扇叶后端凸部,其将上述后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
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并且将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距离称为半径的情况下,上述前缘部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A1、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位置的高度hB和半径RB、上述外缘部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C和半径RC满足hA1≥hB>hC的条件,并且满足0.8×RC≤RB≤0.93×RC的条件。
23.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后缘部和上述扇叶后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D1和上述扇叶后端凸部的中央位置的高度hE满足hE>hD1的条件。
24.根据权利要求19至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后缘部和上述扇叶后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D1、上述扇叶后端凸部的中央位置的高度hE和半径RE、上述外缘部和上述扇叶后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F和半径RF满足hF>hE≥hD1的条件,并且满足RE<RF的条件。
25.根据权利要求19至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外缘部具有:前方外缘部,其位于上述前缘部侧;后方外缘部,其位于上述后缘部侧;以及连接部,其将上述前方外缘部和上述后方外缘部连接。
26.根据权利要求19至2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前缘部在其内端和从该内端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之间具有恒定的高度。
27.根据权利要求19至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后缘部的包括外端的径向外侧部分以随着从径向内侧朝向径向外侧其高度变高的方式构成。
28.根据权利要求19至2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在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方向在吸入侧假定设置包括位于最外侧的上述扇叶的部位且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形状的吸入侧端面的情况下,上述外缘部整体位于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吸入侧端面离开的位置。
29.根据权利要求19至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在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方向在喷出侧假定设置包括位于最外侧的上述扇叶的部位且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形状的喷出侧端面的情况下,上述外缘部整体位于沿着上述中心轴延伸的方向从上述喷出侧端面离开的位置。
30.根据权利要求19至2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上述扇叶具有:扇叶内侧区域,其位于上述旋转轴部侧;扇叶外侧区域,其位于上述外缘部侧;以及连结部,其以上述负压面侧成为凹且上述正压面侧成为凸的方式在上述扇叶内侧区域和上述扇叶外侧区域的分界线以弯曲或者折弯的方式将它们连结。
31.一种螺旋桨式风扇,其具备:旋转轴部,其以中心轴为旋转中心旋转;以及扇叶,其从上述旋转轴部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设置,
在使该螺旋桨式风扇旋转的情况下,以该螺旋桨式风扇通过的通过区域的形状成为从包含该螺旋桨式风扇的大致圆柱状的空间切掉其位于上述吸入侧的端面的圆周角部的形状的方式构成上述扇叶。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在上述扇叶具有:前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后缘部,其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外缘部,其沿着旋转方向延伸;扇叶顶端凸部,其将上述前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以及扇叶后端凸部,其将上述后缘部和上述外缘部连接,
在上述扇叶的喷出侧假定设置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平面并将距离该平面的上述中心轴的轴向的长度称为高度,并且将距离上述旋转中心的距离称为半径的情况下,上述前缘部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A1、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位置的高度hB和半径RB、上述外缘部和上述扇叶顶端凸部的连接部位中的曲率改变的位置的高度hC和半径RC满足hA1≥hB>hC的条件,并且满足0.8×RC≤RB≤0.93×RC的条件。
33.根据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按照上述通过区域的形状成为从包含该螺旋桨式风扇的大致圆柱状的空间进一步切掉其位于上述喷出侧的端面的圆周角部的形状的方式构成上述扇叶。
34.根据权利要求19至3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
其包括树脂成形件。
35.一种流体输送装置,其具备:
权利要求19至3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以及
对上述螺旋桨式风扇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电机。
36.一种电风扇,其具备:
权利要求35所述的流体输送装置;以及
围绕上述螺旋桨式风扇的罩。
37.一种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
其为了使权利要求34所述的螺旋桨式风扇成形而使用。
CN201610308690.6A 2012-04-10 2013-04-09 螺旋桨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电风扇以及成形用模具 Active CN10601504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9284 2012-04-10
JP2012089286A JP6084368B2 (ja) 2012-04-10 2012-04-10 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流体送り装置、扇風機ならびにプロペラファンの成形用金型
JP2012-089283 2012-04-10
JP2012089284A JP6058276B2 (ja) 2012-04-10 2012-04-10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JP2012089281A JP6154990B2 (ja) 2012-04-10 2012-04-10 扇風機用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扇風機ならびに扇風機用プロペラファンの成形用金型
JP2012089283A JP5631353B2 (ja) 2012-04-10 2012-04-10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JP2012-089286 2012-04-10
CN201380012245.XA CN104145120B (zh) 2012-04-10 2013-04-09 电风扇用螺旋桨式风扇和具备其的电风扇以及电风扇用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
JP2012-089281 2021-05-27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2245.XA Division CN104145120B (zh) 2012-04-10 2013-04-09 电风扇用螺旋桨式风扇和具备其的电风扇以及电风扇用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15040A true CN106015040A (zh) 2016-10-12
CN106015040B CN106015040B (zh) 2019-01-08

Family

ID=4932766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2245.XA Active CN104145120B (zh) 2012-04-10 2013-04-09 电风扇用螺旋桨式风扇和具备其的电风扇以及电风扇用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
CN201610308690.6A Active CN106015040B (zh) 2012-04-10 2013-04-09 螺旋桨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电风扇以及成形用模具
CN201410493885.3A Active CN104314868B (zh) 2012-04-10 2013-04-09 螺旋桨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电风扇以及成形用模具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2245.XA Active CN104145120B (zh) 2012-04-10 2013-04-09 电风扇用螺旋桨式风扇和具备其的电风扇以及电风扇用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93885.3A Active CN104314868B (zh) 2012-04-10 2013-04-09 螺旋桨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电风扇以及成形用模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726190B2 (zh)
CN (3) CN104145120B (zh)
MY (1) MY168508A (zh)
WO (1) WO20131541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45120B (zh) 2012-04-10 2017-09-01 夏普株式会社 电风扇用螺旋桨式风扇和具备其的电风扇以及电风扇用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
KR102479815B1 (ko) * 2015-11-30 2022-12-2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송풍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 조화기
JP1555680S (zh) * 2016-03-01 2016-08-08
JP6719641B2 (ja) * 2017-02-28 2020-07-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送風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6953322B2 (ja) * 2018-02-01 2021-10-2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ファンブレードの形状決定方法
US11473591B2 (en) * 2018-10-15 2022-10-18 Asia Vital Components (China) Co., Ltd. Fan blade unit and fan impeller structure thereof
WO2020103400A1 (zh) * 2018-11-22 2020-05-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轴流风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USD910834S1 (en) * 2018-12-05 2021-02-16 Asia Vital Components Co., Ltd. Impeller for a fan
CN109828502B (zh) * 2019-01-31 2020-09-11 广州影子科技有限公司 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控制终端和图像传输系统
USD980965S1 (en) * 2019-05-07 2023-03-14 Carrier Corporation Leading edge of a fan blade
CN112916683B (zh) * 2020-12-23 2022-06-28 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半径条形产品件在线弯曲成形方法
CN115405538A (zh) * 2021-05-28 2022-11-29 冷王公司 高效轴流式风扇
JP2023015577A (ja) * 2021-07-20 2023-02-01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8110A (zh) * 2006-12-11 2009-09-30 株式会社美姿把 冷却风扇
CN101761493A (zh) * 2008-12-22 2010-06-30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轴流式鼓风机
JP2010255560A (ja) * 2009-04-27 2010-1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室外機
CN102162468A (zh) * 2010-02-15 2011-08-24 日本电产伺服有限公司 叶轮以及使用该叶轮的轴流风扇
JP2011202551A (ja) * 2010-03-25 2011-10-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ロペラファンと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69287A (en) * 1939-11-29 1942-01-06 Wilmer S Roberts Fan
JPS61104194A (ja) 1984-10-26 1986-05-22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扇風機
JPH0786358B2 (ja) 1988-03-29 1995-09-20 株式会社東芝 ファン
JPH086712B2 (ja) * 1990-11-02 1996-01-2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
JPH05202893A (ja) 1992-01-30 1993-08-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風装置
JP3077371B2 (ja) * 1992-04-17 2000-08-1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軸流ファン
JPH06336999A (ja) 1993-03-30 1994-12-06 Nippondenso Co Ltd 軸流ファン
US5513951A (en) 1993-03-29 1996-05-07 Nippondenso Co., Ltd. Blower device
JP3077863B2 (ja) * 1993-04-26 2000-08-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JP3203994B2 (ja) 1994-10-31 2001-09-0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軸流送風機
JP3483447B2 (ja) 1998-01-08 2004-01-0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
JP2000054992A (ja) 1998-08-06 2000-02-22 Toshiba Corp プロペラファン
IT1303113B1 (it) * 1998-10-08 2000-10-30 Gate Spa Ventola assiale, particolarmente per il raffreddamento di unoscambiatore di calore in un autoveicolo.
JP3524410B2 (ja) 1998-12-25 2004-05-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
JP3754244B2 (ja) 1999-09-17 2006-03-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軸流送風機の翼設計方法及び軸流送風機
EP1298326B1 (en) * 2000-07-04 2010-04-2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Propeller fan, propeller fan molding mold, and fluid feeding device
JP3673154B2 (ja) 2000-08-11 2005-07-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プロペラファン成形用の金型ならびに流体送り装置
JP4132826B2 (ja) 2002-01-10 2008-08-1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その成型金型並びに流体送り装置
JP3744489B2 (ja) 2002-12-20 2006-02-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送風機
JP2004293528A (ja) 2003-03-28 2004-10-21 Toshiba Corp プロペラファン、これを含む冷却装置、及び冷蔵庫
JP4501575B2 (ja) * 2004-07-26 2010-07-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軸流送風機
TWI305612B (en) * 2004-08-27 2009-01-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Heat-dissipating fan
GB0526182D0 (en) * 2005-12-22 2006-02-01 Watts Alan E Propeller
US20070243064A1 (en) 2006-04-12 2007-10-18 Jcs/Thg,Llc. Fan blade assembly for electric fan
DE602007006116D1 (de) * 2006-08-25 2010-06-10 Sanyo Electric Co Axiallüfter und Auslegungsverfahren dafür
US20080069698A1 (en) * 2006-09-14 2008-03-20 Karun Laisathit Reversible fan blade for a ceiling-suspended fan
CN101145711A (zh) * 2006-09-15 2008-03-19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电机风扇轮结构
JP2008157117A (ja) * 2006-12-25 2008-07-10 Daikin Ind Ltd 送風機および該送風機を具備した空気調和機用室外機
JP4400686B2 (ja) 2008-01-07 2010-01-2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
AU2009291507B2 (en) * 2008-09-11 2013-06-13 Hunter Pacific International Pty Ltd Extraction fan and rotor
JP4798640B2 (ja) 2009-09-11 2011-10-1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GB2483059A (en) * 2010-08-23 2012-02-29 Rolls Royce Plc An aerofoil blade with a set-back portion
JP5712346B2 (ja) 2010-09-13 2015-05-0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天井扇
US20120107127A1 (en) * 2010-10-30 2012-05-03 Wan-Ju Chang Fan blade assemlby
CN102374194B (zh) * 2011-11-10 2017-05-10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轴流风轮
WO2013154102A1 (ja) 2012-04-10 2013-10-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CN104145120B (zh) 2012-04-10 2017-09-01 夏普株式会社 电风扇用螺旋桨式风扇和具备其的电风扇以及电风扇用螺旋桨式风扇的成形用模具
JP6154990B2 (ja) 2012-04-10 2017-06-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扇風機用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扇風機ならびに扇風機用プロペラファンの成形用金型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48110A (zh) * 2006-12-11 2009-09-30 株式会社美姿把 冷却风扇
CN101761493A (zh) * 2008-12-22 2010-06-30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轴流式鼓风机
JP2010255560A (ja) * 2009-04-27 2010-11-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室外機
CN102162468A (zh) * 2010-02-15 2011-08-24 日本电产伺服有限公司 叶轮以及使用该叶轮的轴流风扇
JP2011202551A (ja) * 2010-03-25 2011-10-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ロペラファンとそ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54100A1 (ja) 2013-10-17
CN104314868A (zh) 2015-01-28
CN106015040B (zh) 2019-01-08
CN104145120B (zh) 2017-09-01
US20150125307A1 (en) 2015-05-07
CN104314868B (zh) 2017-07-14
US10544797B2 (en) 2020-01-28
MY168508A (en) 2018-11-12
US9726190B2 (en) 2017-08-08
CN104145120A (zh) 2014-11-12
US20170292529A1 (en) 2017-10-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15040A (zh) 螺旋桨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电风扇以及成形用模具
CN104405679B (zh) 螺旋浆式风扇、流体输送装置以及成形用模具
CN102483073B (zh) 螺旋桨式风扇、成型用模具和流体输送装置
CN106402020A (zh) 叶轮和具有其的风机
EP3771831A1 (en) Cooling fan
JP6141247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CN207795625U (zh) 轴流风机
JP5629721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CN205639069U (zh) 轴流柜机的动叶、导流组件和轴流柜机
JP2013217314A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JP6058276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JP5629720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流体送り装置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CN106062381A (zh) 流体输送装置和成型用模具
CN205937217U (zh) 离心风轮和空调柜机
CN209261908U (zh) 风轮、风机组件及干衣机
JP2016205399A (ja) 扇風機またはサーキュレータ用プロペラファン、扇風機またはサーキュレータ、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WO2020224292A1 (zh) 风轮和轴流风机
CN202418036U (zh) 轴流风扇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706030U (zh) 一种离心风叶、新风模块以及空调
CN103573702B (zh) 一种轴流风轮及空调
CN215637558U (zh) 风道组件及空调器
CN208252427U (zh) 一种叶轮
CN206636840U (zh) 扇头及无叶风扇
JP6050297B2 (ja) プロペラファン、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JP6088702B2 (ja) 扇風機またはサーキュレータ用プロペラファン、扇風機またはサーキュレータ、および成形用金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