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988317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988317B
CN105988317B CN201510755551.3A CN201510755551A CN105988317B CN 105988317 B CN105988317 B CN 105988317B CN 201510755551 A CN201510755551 A CN 201510755551A CN 105988317 B CN105988317 B CN 1059883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toner
recording medium
layer
neighboring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1075555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988317A (zh
Inventor
舩山康弘
高桥义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59883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83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9883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9883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33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photoconductor characteristics, e.g. temperature,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the photoconductor
    • G03G15/5041Detecting a toner image, e.g. density, toner coverage, using a test patc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89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36Editing, i.e. producing a composite image by copying one or more original images or par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95Matching the image with the size of the copy material, e.g. by calculating the magnification or selecting the adequate copy material siz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veloping Agents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图像形成单元,能够使用体积平均粒径为大约2μm到大约5μm的三种或更多种颜色成分的色调剂在比记录介质的图像形成表面区域大的图像形成区域中在记录介质的周围没有页边空白地形成全出血图像;中间转印构件,图像从图像形成单元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在被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之前承载在中间转印构件上;转印装置;定影装置,将由转印装置转印的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以及图像形成处理单元,至少在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要形成在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具有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的色调剂层厚度时,将待形成在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转换成色调剂层厚度小于或等于阈值的图像,同时保持各个色调剂的图像浓度比。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多种图像形成设备,诸如在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2014-21379(具体实施方式部分和图1)和2006-220991(具体实施方式部分和图1)中公开的图像形成设备。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2014-21379公开了一种能够将色调剂图像形成在片材的全部或任一个边缘上而不留出页边空白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清洁转印构件表面的清洁单元和将非转印色调剂沉积在图像载体的片材间区域中的非转印色调剂沉积单元。在经过其中非转印色调剂通过转印区域沉积的片材间区域的过程中,转印构件通过分离机构从图像载体分离,以防止片材的后表面被沉积在片材边缘外侧的色调剂和沉积在图像载体的片材间区域中的非转印色调剂弄脏。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报2006-220991公开了一种彩色图像形成设备,该彩色图像形成设备包括检测记录介质的前边缘或后边缘的通过的检测单元和校正多个色调剂图像延伸超过记录介质边缘的距离的校正单元。在全出血印刷过程中,多个色调剂图像被打印超过记录介质的边缘或等同位置,色调剂图像延伸超过记录介质边缘的距离根据经过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来控制,以减少沉积在边缘之外的色调剂带来的内部污染和过量色调剂消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记录介质周围以良好的全出血图像质量没有页边空白地形成全出血图像,记录介质不会被沉积在记录介质边缘处的色调剂弄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多个图像形成单元能够使用体积平均粒径为大约2μm到大约5μm的三种或更多种颜色成分的色调剂,在比记录介质的图像形成表面区域大的图像形成区域中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围没有页边空白地形成全出血图像;中间转印构件,图像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构件,并且所述图像在被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之前承载在所述中间转印构件上;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将所述图像一起从所述中间转印构件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将由所述转印装置转印的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以及图像形成处理单元,至少在所述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要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具有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的色调剂层厚度时,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单元将待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转换成具有小于或等于所述阈值的色调剂层厚度的图像,同时保持各个色调剂的图像浓度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30℃到180℃的温度范围内以1Hz的频率进行粘弹性测定时,所述色调剂在80℃到140℃下具有大约1.10到大约1.40的tanδ。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单元将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限定为包括位于所述记录介质内的宽度为大约1mm到大约3mm的内周边区域,并且转换要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至少在所述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要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具有大于或等于两层的色调剂层厚度时,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单元将待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转换成色调剂层厚度为两层的图像,同时保持各个色调剂的图像浓度比。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要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具有小于两层但是不小于一层的色调剂层厚度时,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单元将待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转换成色调剂层厚度为一层的图像,同时保持各个色调剂的图像浓度比。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要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具有小于一层的色调剂层厚度时,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单元不转换待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能够以良好的全出血图像质量在记录介质周围没有页边空白地形成全出血图像,而且记录介质不会被沉积在记录介质边缘的色调剂弄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具有以上特性的色调剂在沉积在记录介质的边缘时能够比不具有这些特性的色调剂更容易地在定影装置的定影位置进行定影。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能够减少将要形成在位于记录介质内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中的色调剂的量,以减少在二次转印单元中从记录介质的边缘挤出来的色调剂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能够主要减少在要形成在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中具有较大色调剂层厚度的区域中的色调剂的量,以减少从记录介质的边缘挤出来的色调剂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还能够减少在要形成在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中的具有中间色调剂层厚度的区域中的色调剂的量,以进一步减少沉积在记录介质的边缘处的色调剂的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能够使要形成在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中具有较小色调剂层厚度的区域中挤出来的色调剂的量最少,并且能不减少色调剂的量而形成高质量全出血图像。
附图说明
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中间转印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
图1B是示出了全出血图像模式的示意图;
图1C是示出了在全出血图像的形成过程中图像形成处理单元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2A是示出了在全出血图像的形成过程中图像形成处理单元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2B是示出了在全出血图像的形成过程中根据第一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3A和3B是在全出血图像的形成过程中根据第二比较例的直接转印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同步转印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6是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处理控制系统的示意图;
图7是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处理控制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确定图7中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的色调剂层厚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9A是示出了正常图像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9B是示出了全出血图像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10A是示出了在全出血图像形成过程期间在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形成图像的第一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10B是当在由图10A的箭头X B表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示意图;
图10C是示出了在全出血图像形成过程期间在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形成图像的第二示例过程的示意图;
图11A是示出了根据参考例(在不调整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厚度的情况下执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全出血图像形成过程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全出血图像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11B是当在由图11A中的箭头XI B表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示意图;
图12A是示出了根据第一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全出血形成过程的示意图;
图12B是当在由图12A中的箭头XII B表示的方向上观看时的示意图;
图13A是在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全出血图像形成过程中作为记录介质使用的片材的示意图;
图13B是在由图13A中的箭头XIII B表示的方向观看时片材在输送方向上的前边缘的示意图;
图13C是在由图13A中的箭头XIII C表示的方向观看时记录介质在输送方向上的前边缘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了对于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来说片材周边区域中的色调剂的量与沉积色调剂的横截面面积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5A是在由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使用直径为4μm的低温定影色调剂在片材的周边区域中形成色调剂层厚度为三层的图像时沉积在片材边缘的色调剂的照片;以及
图15B是在由比较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使用直径为6μm的低温定影色调剂在片材的周边区域中形成色调剂层厚度为三层的图像时沉积在片材边缘的色调剂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概述]
图1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
图1A中所示的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图像形成单元1a至1d),所述多个图像形成单元1使用多色(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四色)成分的色调剂T(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色调剂Ta至Td)在比记录介质S的图像形成表面区域大的图像形成区域Z(参见图1B)中在记录片材S周围没有页边空白地形成全出血图像;中间转印构件2,图像从图像形成单元1转印到该中间转印构件,并且在图像被转印到记录介质S之前在该中间转印构件2上承载图像;转印装置4,该转印装置4将图像从中间转印构件2一起转印到记录介质S;以及定影装置5,该定影装置5将由转印装置4转印的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S。色调剂T的体积平均粒径为2μm到5μm或大约2μm到大约5μm。该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图像形成处理单元7。如图1C和2A中所示,至少在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将要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图像IR具有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m的色调剂层厚度h时,图像形成处理单元7将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形成的图像IR转换成色调剂层厚度h小于或等于阈值m的图像,同时保持各个色调剂的图像浓度比。
在图1A中,中间转印构件2张设在多个张紧构件周围并围绕多个张紧构件运动。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与图像形成单元1(1a至1d)相对布置的转印单元3。转印单元3将色调剂T的图像从图像形成单元1(1a至1d)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2。在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基于图像数据形成位于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内的图像IA(参见图1C)。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单元1被构造成形成色调剂T的图像。一般来说,图像形成单元1包括诸如感光体和介电元件之类的图像载体,并且以电子照相方式在图像载体上形成色调剂T(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色调剂Ta至Td)的图像。
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是中间转印图像形成设备。
中间转印构件2可以是带状或鼓状的。尽管转印装置4一般是静电转印装置,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转印装置,包括压力转印装置和热转印装置。定影装置5可以是能够将色调剂T定影至记录介质S的任何定影装置。这种定影装置的实施例包括当记录介质S经过定影构件之间时向记录介质S施加热、压力或既施加热又施加压力的各种接触式定影装置以及包括诸如激光器之类的加热光源的非接触式定影装置。
对于根据第一比较例的中间转印图像形成设备来说,如图2B所示,由色调剂层构成的全出血图像由转印装置4的二次转印单元转印到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参见图1C)。当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色调剂T’(例如,Ta’、Tb’和Tc’)的层被二次转印单元挤压时,在具有大色调剂层厚度的区域中大量色调剂T’被从记录介质S的边缘Se挤出来,并且大量色调剂T’沉积在记录介质S的边缘Se处。这是因为大量色调剂T’存在于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并且色调剂T’具有高可流动性。当在其边缘Se处沉积有大量色调剂T’的记录介质S经过定影装置5的定影位置时,在定影位置处没有压力施加至沉积在记录介质S的边缘Se处的色调剂T’,未定影色调剂T’保留下来。未定影色调剂T’将在打印之后导致色调剂污染。
对于根据第二比较例的直接转印图像形成设备来说,如图3A和3B所示,色调剂T’(例如,Ta’和Tb’)的图像从图像形成单元1的诸如感光体之类的图像载体11顺序地转印到记录介质输送构件12上的记录介质S。在记录介质S外的外周边区域Rout中具有与记录介质S的厚度相等的间隙。该间隙降低了图像从图像载体11转印到记录介质输送构件12的可能性,因此降低了记录介质S的边缘Se被弄脏的可能性。因此上述技术问题不太可能出现。
在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如图1B所示,色调剂T的图像形成在比记录介质S大的图像形成区域Z中。另外,在全出血图像形成之后,由于记录介质S的输送位置的任何误差而可能在记录介质S的周围留有页边空白。
色调剂T是小尺寸的色调剂,即体积平均粒径为2μm至5μm或大约2μm至大约5μm的色调剂。小尺寸色调剂T可以具有比大尺寸色调剂T’更高的颜料含量,以维持图像色度。
如图2A所示,如果将要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形成的图像具有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m的色调剂层厚度h,则图像形成处理单元7可以将要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图像调节至小于或等于该阈值m的厚度,以减少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色调剂T的量。
如这里使用的,术语“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是指沿着记录介质S的边缘延伸的区域。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可以包括位于记录介质S内的内周边区域Rin和位于记录介质S外的外周边区域Rout中的至少一个。保持各个色调剂T的图像浓度比以防止图像色度中的任何变化并以此确保高图像再现性。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小尺寸色调剂形成全出血图像,从而使得在具有大色调剂层厚度的区域中沉积较少色调剂T。这减少了沉积在记录介质S的边缘Se处的色调剂T的量,因而减少了沉积在记录介质S的边缘Se处的色调剂T的横截面的高度。尽管在定影位置处向记录介质S的边缘Se施加较小压力,但是色调剂污染发生得较少。另外,例如,少量色调剂T被来自热定影装置的热定影。
现在将描述典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和其他示例性实施方式。
在典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色调剂T可以具有低温定影特性。具体地说,在30℃到180℃的温度范围内以1Hz的频率进行粘弹性测定时在80℃至140℃下色调剂T的tanδ可以为1.10到1.40或大约1.10到大约1.40。采用粘弹性测量来证明色调剂T具有低温定影特性。下面将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描述细节。
在典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图像形成处理单元7将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限定为包括在记录介质S内具有1mm至3mm或大约1mm至大约3mm的宽度的内周边区域Rin,并且转换将要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内的图像。在其中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包括位于记录介质S内的内周边区域Rin的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处理单元7减少将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内周边区域Rin中的图像中的色调剂T的量。这减少了被从内周边区域Rin中挤出的色调剂T的量。
在典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至少在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将要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图像的色调剂层厚度h大于或等于两层(阈值m)时,图像形成处理单元7将要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图像转换成色调剂层厚度h为两层的图像,同时保持各个色调剂T的图像浓度比。在其中图像形成处理单元7将色调剂层厚度h大于或等于两层的图像转换成色调剂层厚度h为两层的图像的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处理单元7主要减少具有大色调剂层厚度h的区域中的色调剂T的量。这减少了沉积在记录介质S的边缘Se处的色调剂T的量。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果将要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图像的色调剂层厚度h小于两层但是不小于一层(阈值m),则图像形成处理单元7将要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图像转换成色调剂层厚度h为一层的图像,同时保持各个色调剂图像的图像浓度比。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处理单元7还减少了在将要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图像中具有中间厚度的区域中的色调剂T的量。
在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色调剂层厚度h被转换成预定数量的色调剂层,诸如一层或两层。这是为了向色调剂层施加均匀压力,并由此减少被挤出来的色调剂T的量。如果色调剂层厚度h被转换成不同数量的色调剂层,那么色调剂层将凹凸不平,并且被挤出的色调剂T的量将由于压力分布变化而局部增加。
在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果将要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图像具有小于一层的色调剂层厚度h,图像形成处理单元7不对将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该图像进行转换。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处理单元7不减少色调剂T的量,这是因为在将要形成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图像中具有小的色调剂层厚度的区域中被挤出的色调剂T的量最小化。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设备的总体构造)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示意图。
在图4中,图像形成设备20包括横向地布置在设备壳体21中的四个不同颜色(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图像形成单元22(具体为22a至22d);转印模块23,该转印模块23布置在图像形成单元22上方并包括被构造成在图像形成单元22的排列方向上移动的中间转印带230;记录介质馈送器24,该记录介质馈送器24布置在设备壳体21的下部中,并且容纳诸如纸张片材之类的记录介质;和基本竖直地布置的记录介质输送路径25。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单元22(22a至22d)例如从中间转印带230的移动方向的上游按顺序形成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色调剂图像(其他顺序也是可行的)。各图像形成单元22包括:感光体31;充电装置(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充电辊)32,该充电装置32预先对感光体31进行充电;曝光装置33(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图像形成单元22共用的单个曝光装置),该曝光装置33在通过充电装置32而带电的感光体31上形成静电潜像;显影装置34,该显影装置34利用对应颜色的色调剂(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例如为带负电荷的色调剂)将形成在感光体3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和清洁装置35,该清洁装置35将残余色调剂从感光体31去除。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单元22、感光体31、充电装置32、显影装置34和清洁装置35被组装成处理盒。这些处理盒被可拆卸地附装至设备壳体21的组装槽(未示出)。
曝光装置33例如包括与容纳在曝光壳体41中的感光体31对应的四个半导体激光器(未示出)、多角镜42、成像透镜(未示出)和反射镜(未示出)。从各个半导体激光器发射的激光束被多角镜42偏转并扫描,并且经由成像透镜和反射镜而被引到对应感光体31的曝光位置。
各显影装置34包括显影剂容器,该显影剂容器例如容纳包含色调剂和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或包含色调剂而不包含载体的单组分显影剂。显影剂由布置显影剂容器中的显影辊来承载和输送以将形成在感光体31上的静电潜像显影。
色调剂盒36(36a至36d)向显影装置34供应对应颜色的色调剂。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转印模块23例如包括:一对张紧辊(其中一个是驱动辊)231和232,中间转印带23架设在该对张紧辊周围;和一次转印装置(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为一次转印辊)51,该一次转印装置在中间转印带230的后表面上与图像形成单元22的感光体31相对地布置。极性与色调剂上的电荷相反的电压被供应至一次转印装置51以将色调剂图像从感光体31静电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30。
二次转印装置52与沿着中间转印带230在最下游的图像形成单元22d下游的张紧辊232相对地布置,以将一次转印图像从中间转印带230转印(一起转印)到记录介质。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二次转印装置52包括压靠在中间转印带230的色调剂图像承载侧的二次转印辊521和布置在中间转印带230的背侧并用作用于二次转印辊521的对置电极的支承辊(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张紧辊232用作支承辊)。
例如,二次转印辊521接地,通过电源供应辊522向支承辊(张紧辊232)供应极性与色调剂上的电荷极性相同的偏压523。
带清洁装置53沿着中间转印带230布置在最上游的图像形成单元22a的上游,以将残余色调剂从中间转印带230去除。
记录介质馈送器24包括馈送记录介质的馈送辊61。输送辊62布置在馈送辊61的紧下游,以输送记录介质。配准辊63在二次转印位置的紧上游布置在记录介质输送路径25上以在预定时刻将记录介质馈送到二次转印位置。
定影装置66在记录介质输送路径25上布置在二次转印位置的下游。如图4所示,定影装置66包括结合有加热器(未示出)的热定影辊66a和压靠在热定影辊66a上从而可随着热定影辊66a的旋转而旋转的压力定影辊66b。
记录介质输出装置67布置在定影装置66的下游。记录介质输出装置67包括从设备壳体21输出记录介质的一对输出辊67a和67b。记录介质被夹持在输出辊67a和67b之间并且被输送到设置在设备壳体21的顶部上的记录介质输出箱68内。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片材插入件(MSI)71布置在设备壳体31的一侧上。多片材插入件71包括将记录介质馈送到记录介质输送路径25的馈送辊72。
在设备壳体21上还设置有双面记录模块73。双面记录模块73在选择其中在记录介质的两面上记录图像的双面模式时将记录介质输出装置67反转。一面上已经记录有图像的记录介质借助布置在双面记录模块73的入口前面的引导辊74而被输送到双面记录模块73,并且通过适当数量的输送辊77沿着双面记录模块73中的记录介质反回输送路径76输送回到配准辊63。
现在将描述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色调剂。
(色调剂)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色调剂是体积平均粒径为2μm到5μm或大约2μm到大约5μm的小尺寸色调剂。该色调剂由含有着色剂、防粘剂和粘结剂树脂的色调剂基体颗粒和沉积在色调剂基体颗粒的表面上的无机颗粒构成的。
<体积平均粒径>
体积平均粒径使用例如孔口尺寸为50μm的Multisizer II(Beckman Coulter公司)来测量。在色调剂分散在水性电解溶液(例如,ISOTON)中并且利用超声波降解30秒以上之后进行测量。
平均体积粒径小于2μm的色调剂倾向于具有低流动性和可充电性,因而倾向于导致背景模糊以及从显影装置掉落。体积平均粒径大于5μm的色调剂具有相应低的分辨率。使用这种色调剂还会导致大色调剂层厚度。例如,在记录介质周围没有页边空白地形成全出血图像的过程中,大量色调剂被挤出并沉积在记录介质的边缘处。
<粘结剂树脂>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粘结剂树脂可以包含聚酯树脂。例如,该粘结剂树脂可以包含结晶聚酯树脂和非结晶聚酯树脂。
--结晶聚酯树脂--
结晶聚酯树脂可以利用线性脂肪族可聚合单体而不是芳香族可聚合单体来制备以便于结晶。各种可聚合单体衍生的成分可以以30mol%以上的量存在于聚合物中以维持结晶度。结晶聚酯树脂用两种或更多种可聚合单体制备,每种可聚合单体都以30mol%以上的量存在。
结晶聚酯树脂优选具有50℃到100℃,更优选55℃到90℃,甚至更优选60℃到85℃的熔点。如果熔点低于50℃,则色调剂可能具有较低的存储稳定性(例如,在存储期间导致结块),并且定影图像可能也具有低的存储稳定性(例如,导致诸如文档偏移(其中定影图像粘结至背景、片材的后表面或彼此粘结)、氯乙烯偏移(其中图像被转印到氯乙烯片材)之类的问题)。如果熔点超过100℃,则色调剂的低温定影特性可能不足。
结晶聚酯树脂的熔点可以确定为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观察到的吸热峰值温度。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术语“结晶聚酯树脂”既指含有100%聚酯的聚合物,又指聚酯与其他成分的聚合物(共聚物)。在后者的情况下,聚酯以外的成分在聚合物中(共聚物)中以50%质量以下的量存在。
例如,结晶聚酯树脂用聚羧酸和多元醇合成。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该结晶聚酯树脂可以从商业上或通过合成获得。
聚羧酸的实施例包括但不限于:脂肪族二羧酸,诸如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巳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1,9-十一烷二酸、1,10-十二烷二酸、1,12-十四烷二酸、1,14-十四烷二羧酸和1,18-十八烷二甲酸;芳香族二元羧酸,包括二元酸,诸如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奈2,6-二羧酸、丙二酸、中康酸;以及酸酐及其低烷基酯。
优选的多羟基醇包括脂肪族二元醇,更优选包括含有7到20个主链碳原子的线性脂肪族二元醇。支链脂肪族二元醇会降低结晶性,因而降低熔融温度。含有少于7个主链碳原子的脂肪族二元醇在与芳香族二元羧酸反应时会形成不适合于低温定影的具有高熔融温度的缩聚物。含有多于20个主链碳原子的芳香族二元醇在商业上不容易获得。更优选的是具有14以下主链碳原子的芳香族二元醇。
--非结晶聚酯树脂--
用于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非结晶聚酯树脂的实施例包括多元羧酸和多羟基醇的缩聚物。
多元羧酸和多羟基醇的实施例包括以上针对结晶聚酯树脂所列的那些。
非结晶聚酯树脂优选具有50℃到80℃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如果Tg低于50℃,则色调剂可能具有低的存储稳定性,并且定影图像也可能具有低的存储稳定性。如果Tg超过80℃,则色调剂可能比传统色调剂更适合于低温定影。更优选的是,非结晶聚酯树脂具有50℃到65℃的Tg。
为了获得良好的图像定影特性,含有结晶聚酯树脂和非结晶聚酯树脂的粘合剂树脂优选具有90℃到140℃,更优选100℃到135℃,甚至更优选100℃到120℃的软化温度(利用流动测试仪测量的1/2低温)。
--着色剂--
色调剂可以可选地含有着色剂。尽管着色剂可以是染料或颜料,但是考虑到耐光性和耐水性而可以使用颜料。
颜料的实施例包括黄色颜料(例如铬黄、锌黄等)、黑色颜料(例如炭黑、氧化铜等)、桔色颜料(例如铬橙、钼橙等)、红色颜料(例如氧化铁红、镉红等)、蓝色颜料(例如铁蓝、钴蓝色等)、紫色颜料(例如锰紫、紫罗兰B等)、绿色颜料(例如氧化铬、铬绿等)、白色颜料(例如氧化锌、氧化钛等)和体质颜料(例如,重晶石粉、碳酸钡等)。染料的实施例包括各种染料,诸如碱性染料、酸性染料、分散染料和直接染料,包括苯胺黑、亚甲蓝、玫瑰红、喹啉黄和群青。这些着色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作为混合物或固态分散物使用。
着色剂可以例如使用诸如旋转剪切均质器之类的装置、诸如球磨机、砂磨机和磨碎机之类的介质分散器和高压计数冲击分散器通过已知工艺分散。
着色剂可以使用均质器分散在含有极性表面活性剂的水性溶剂中。
可以根据例如色相角、饱和度、亮度、耐气候性和在色调剂中的分散性来进行选择。基于按质量计100份树脂,着色剂按质量计可以以1到20份的量存在。
--防粘剂--
色调剂可以可选地含有防粘剂。防粘剂的实施例包括:低分子量的聚烯烃,诸如聚乙烯、聚丙烯和聚丁烯;具有软化点的聚硅酮;脂肪酸酰胺,诸如油酰胺、芥酸酰胺、蓖麻醇酸酰胺以及硬脂酰胺;植物蜡,诸如巴西棕榈蜡、米蜡、小烛树蜡、日本蜡以及荷荷芭油;动物蜡,诸如蜂蜡;矿物和石油蜡,诸如褐煤蜡、地蜡、纯地蜡、固体石蜡、微晶蜡和费-托蜡;高级脂肪酸和高级醇的酯蜡,诸如硬脂酸十八醇脂和山嵛醇山嵛酸酯;高级脂肪酸和一羟基多元低醇的酯蜡,诸如硬脂酸丁酯、油酸丙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双硬脂酸甘油酯和季戊四醇四山嵛酸酯;高级脂肪酸与多元醇多聚体的酯蜡,诸如二乙二醇单硬脂酸酯、一缩二丙二醇二硬脂酸酯、二甘油基二硬脂酸酯和三甘油基四硬脂酸酯;山梨醇高级脂肪酸酯蜡,诸如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和胆固醇高级脂肪酸酯蜡,诸如胆甾醇硬脂酸。这些防粘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地使用。
--其他添加剂--
除了上述成分之外,色调剂可以可选地含有各种成分,诸如内部添加剂、电荷控制剂、无极粉末(无机颗粒)和有机颗粒。无机和有机颗粒用作用于附着至色调剂颗粒的表面的外部添加剂。
内部添加剂的实施例包括磁性物质,诸如金属和合金,包括铁氧体、磁铁矿、还原铁、钴、锰、镍以及含有这些金属的化合物。这种内部添加剂以不会导致色调剂充电性下降的量使用。
可以使用任何电荷控制剂。例如,可以使用透明的或带颜色的电荷控制剂用于彩色色调剂。电荷控制剂的实施例包括季铵盐、苯胺黑、络合染料(诸如铝、铁、铬络合染料)和三苯甲烷颜料。
可以添加无机颗粒(它们通常出于各种目的而添加的,诸如提高流动性)来调节色调剂的粘弹性。可以调节粘弹性来调节图像光泽度和纸张渗透性。无机颗粒的实施例包括已知的无机颗粒,诸如硅石颗粒、氧化钛颗粒、氧化铝颗粒、二氧化铈颗粒以及那些经受疏水处理的颗粒。这些无机颗粒可以单独地使用或组合地使用。为了保持透明性,例如,为了维持高架投影仪(OHP)片材的良好的着色性或透明性,可以使用比粘结剂树脂具有更低折射率的硅石颗粒。可以利用各种材料(例如,硅烷偶联剂、钛偶联剂和硅油)对硅石颗粒进行表面处理。
有机颗粒一般用来提高清洁和转印特性。有机颗粒的实施例包括:含氟聚合物粉末,诸如聚偏二氟乙烯和聚四氟乙烯粉末;脂肪酸金属盐,诸如硬脂酸锌和硬脂酸钙;以及其他材料,诸如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粘弹性--
通过在30℃至180℃的温度范围内以1Hz的频率进行粘弹性测定时在80℃到140℃下色调剂具有1.10到1.40或大约1.10到大约1.40的损耗角正切tanδ。
在将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色调剂定影到诸如纸张片材之类的记录介质期间,在定影装置的压力作用下与热一起给色调剂施加了应变。色调剂的定影性能可以通过其粘弹性来表示,该粘弹性主要受到粘结剂树脂的粘弹性和诸如着色剂、防粘剂以及分散在树脂中的其他添加剂之类的成分的量和尺寸的影响。
在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的过程期间,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介质例如在被保持在定影构件之间的同时被加热,色调剂中的粘结剂树脂熔化。在该过程期间,例如,如果记录介质具有凹凸不平的图像形成表面,则凸起上的色调剂颗粒比凹陷中的色调剂颗粒经历来自定影构件的更大压力。凸起上的色调剂颗粒可能塌缩并形成光滑区域,在该区域光泽度局部较大。这会导致光泽度不均匀。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离子交联域分散在粘结剂树脂中。尽管在定影过程期间当色调剂在被保持在定影构件之间的记录介质上被加热和加压时粘结剂树脂熔化,但是离子交联域保持它们的形状而不熔化,这说明这些域比粘结剂树脂具有更长的松弛时间。定影之后,记录介质上的色调剂的表面具有与这些离子交联域的尺寸对应的不规则性。
粘弹性的损耗角正切tanδ是损耗模量G”与存储模量G’的之比(G”/G’)。具有较高tanδ的材料倾向于具有较高的粘性,而具有较低tanδ的材料倾向于具有较高的弹性。对于色调剂来说,tanδ主要受到粘结剂树脂的分子量分布和交联程度以及色调剂的材料分散结构的影响。因此,其用作影响定影的色调剂图像的光泽度的控制因素。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以对tanδ进行控制,因为光泽度主要受到色调剂中的粘结剂树脂的离子交联域的影响。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离子交联程度根据tanδ来控制。如果tanδ为1.10到1.40或大约1.10到大约1.40,则离子交联域具有大于可见波长的尺寸。这导致低光泽度,因为可见光被色调剂的表面散射。即使使用表面凹凸不平的记录介质,也可以在记录介质的凸起上的色调剂表面上保留不规则性。这减小了光泽度的局部增加,并因此减小了整个定影图像上的光泽度不均匀性。如果tanδ下降到低于1.10,在离子交联域具有甚至更大尺寸,这导致定影的色调剂图像的着色性较差。如果tanδ超过1.40,则离子交联域具有较小尺寸或者在粘合剂树脂中以较小的量存在,这倾向于导致较高光泽度和光泽度不均匀。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通过控制诸如铝之类的金属元素(该金属元素形成离子交联域)的分布和含量将tanδ控制到上述范围。
具体地说,在对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色调剂基体颗粒进行10秒氩蚀刻期间由光电子谱仪检测到铝的量可以为2.0原子百分率以下。这致使tanδ在上述范围内。在10秒氩蚀刻期间由光电子谱仪检测到的铝来自于色调剂表面附近的离子交联域。如果检测到的铝的量超过2.0原子百分比,则离子交联域具有大尺寸或以较大的量存在。这会导致定影图像具有极低的光泽度,或者会导致低温定影特性较差,这是因为定影需要大量的热。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以上描述的色调剂的使用减少了定影图像的光泽度的增加,并因此减少了光泽度中的不均匀性,即使使用具有较薄弹性层(例如1mm以下)或没有弹性层的定影构件来实现更高的图像定影速率也是如此。
具体地说,如果使用包括基体、弹性层和表面层的定影构件,则可以将由抵抗热流动的材料(诸如橡胶)制成的弹性层制造得较薄,使得在高图像定影速率(处理速度)下定影单元的温度不会下降。然而,如果使用包括厚度为0到1mm的弹性层的定影构件(即,不包括弹性层或包括较薄弹性层的定影构件),该定影构件具有更硬表面,因而向色调剂施加了比包括较厚弹性层的定影构件更高的压力。如果使用该定影构件用于不含有离子交联域的色调剂,则记录介质上的凸起上的色调剂颗粒将在压力作用下塌缩,这将导致光泽度局部增加。如上所述,对于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色调剂,粘结剂树脂中存在的离子交联域在定影过程期间保持其形状而不熔化。由于离子交联域抗塌缩,因此在色调剂表面中保留不规则性。这减少了光泽度的增加并因而减少了光泽度的不均匀性。这样,根据该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色调剂的使用减少了定影图像的光泽度的增加,并因此减少了光泽度的不均匀性,即使使用包括厚度为0到1mm的弹性层的定影构件也是如此。
--粘弹性的测量方法--
使用电流计(ARES电流计,Rheometric Scientific公司)测量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粘弹性参数,即tanδ。
tanδ的测量按照如下进行。使用压片机对色调剂进行成型,以制备样品。将该样品放置在温度为120℃到140℃、直径为8mm的平行板之间,将该样品冷却到室温(25℃),并且以1℃/min的加热速率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在30℃到180℃的范围内以2℃的间隔以1Hz的频率测量tanδ。应变的上限被设定为20%。
(图像形成处理控制系统)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图像形成处理控制系统。
如图6所示,控制器100是包括CPU、RAM、ROM和I/O端口的微计算机系统。该控制器100接收诸如经由I/O端口从操作面板120馈送的操作信号之类的信号。CPU与RAM协同地执行预先安装在ROM中的图像形成处理程序(参见图7和图8),并且经由I/O端口向诸如图像形成单元22(即,22a至22d)、转印模块23(包括中间转印带230)、二次转印装置52和定影装置66之类的装置发送预定控制信号。
如图6所示,图像形成处理单元110是执行以上的图像形成处理程序的控制功能单元。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操作面板120包括使图像形成设备开始图像形成处理的启动开关121(在图6中由ST表示)、发出例如形成全出血图像的命令的模式选择开关122(在图6中由MS表示)和显示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状态的显示器123。
(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
现在将描述图像形成设备的操作。
例如,当用户准备全出血图像时,用户可以在操作面板120上指定记录介质的尺寸,通过模式选择开关122选择全出血图像模式,并且通过启动开关121使图像形成设备开始图像形成处理。
在该状态下,如图7所示,图像形成处理单元110检查是否选择全出血图像模式。如果没有选择全出血图像模式,则图像形成处理单元110执行普通图像形成处理。如果选择了全出血图像模式,则图像形成处理单元110开始全出血图像形成处理。
如图9A所示,如这里使用的术语“普通图像形成处理”是指在图像形成区域Z中形成图像且在记录介质S周围留出页边空白MG的处理。
如图9B所示,如这里使用的术语“全出血图像形成处理”是指在比记录介质S的图像形成表面区域大的图像形成区域Z中在记录介质S周围没有页边空白地形成全出血图像的处理。
在开始全出血图像形成处理时,如图7所示,图像形成处理单元110执行:(1)读取记录介质的尺寸;(2)改变图像形成区域;和(3)检查彩色图像数据,然后执行确定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图像的色调剂层厚度的过程。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如图9B所示,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被选择成既包括位于记录介质S内的宽度为1mm到3mm或大约1mm到大约3mm的内周边区域Rin又包括位于记录介质S外的宽度为2mm到5mm或大约2mm到大约5mm的外周边区域Rout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确定色调剂层厚度的过程例如如图8中所示的那样进行。
如图8所示,图像形成处理单元110检查用于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的彩色图像数据。图像形成处理单元110然后提取色调剂层厚度h大于或等于阈值m1(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m1=2层)的像素,并且确定用于所有提取像素的数据(DI>(h≥m1))是否将经受到阈值m1的转换(DI(m1))。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处理单元110进一步提取色调剂层厚度h小于阈值m1但是不小于阈值m2(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m2=1层)的像素,并且确定用于所有提取像素的数据(DI>(m1>h≥m2))是否经受到阈值m2的转换(DI(m2))。
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像形成处理单元110进一步提取色调剂层厚度h小于阈值m2(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m2=1层)的像素,并且确定用于所有提取像素的数据(DI(m2>h))是否经受色调剂量的转换,即,是否减少色调剂量。
例如,色调剂层厚度确定程序按照如下来进行。如果Y图像数据、M图像数据和C图像数据中的每个都具有100%的浓度,则色调剂层厚度h为300%。将这些像素提取为具有三层色调剂层厚度h的像素,并且确定它们需要经受转换。如果Y图像数据、M图像数据和C图像数据中的每个都具有半色调浓度,即50%,则色调剂层厚度h为150%。这些像素被提取为具有1.5层色调剂层厚度的像素,并且确定它们将进行转换。
在确定过程之后,如图7所示,图像形成处理单元110检查颜色像素数据是否需要改变。图像形成处理单元110对需要改变的像素执行转换,但是不对不需要改变的像素(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色调剂层厚度h小于阈值或等于零的像素)执行转换。
图像形成处理单元110在维持各个颜色图像的图像浓度比的同时执行到阈值m1(两层)或到阈值m2(一层)的转换,以减少每个像素的色度变化。
随后,全出血图像形成处理继续。图像形成单元22(22a至22d)基于用于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R的转换像素数据形成图像。这些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30,然后通过二次转印装置52转印到记录介质S。在图像由定影装置66定影之后,将记录介质输出到记录介质输出装置67。
图10A示意性示出了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色调剂层厚度h转换到阈值m1(m1=两层)之后经过二次转印装置52的二次转印单元的图像。
在这种情况下,与阈值m1对应的两层色调剂T(Ta、Tb和Tc)被布置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色调剂T具有较小的体积平均粒径并且沉积在两层中。由于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存在较少的色调剂T,因此在记录介质S被二次转印单元以高压力挤压时,几乎没有色调剂T被从记录介质S的边缘Se挤出来。
如图10B所示,在中间转印带230附近,只有轻微量的色调剂T沉积在记录介质S的边缘Se处。尽管沉积的色调剂T在记录介质S经过定影装置66的定影位置时没有被挤压,在打印之后也不可能导致色调剂污染,这是因为具有低温定影特性的小尺寸色调剂T通常由于来自热定影辊66a的热而熔化成定影状态。
图10C示意性示出了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的色调剂层厚度h转换到阈值m2(m2=1层)之后经过二次转印装置52的二次转印单元的图像。
在这种情况下,与阈值m2对应的一层色调剂T(Ta、Tb和Tc)被布置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色调剂T具有较小体积平均粒径并且沉积在一层中。由于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中存在的色调剂T比沉积在两层中的色调剂少,因此在记录介质S被二次转印单元以高压力挤压时从记录介质S的边缘Se挤出的色调剂T特别少。
如上所述,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具有低温定影特性的小尺寸色调剂,并且这些色调剂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沉积至直到两层的色调剂层厚度h。因而,小的色调剂T(Ta、Tb和Tc)在二次转印单元中沉积在记录介质S的边缘Se处。
由于在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小的色调剂T沉积在记录介质S的边缘Se处,因此在记录介质S经过定影装置66之后,小的未定影色调剂T保留在记录介质S的边缘Se处。
作为参考例,图11A示出了在该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不调节色调剂层厚度h的情况下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具有三层色调剂层厚度h的图像的经过。尽管色调剂层厚度h比图10A和10B中的两层图像的色调剂层厚度大一层,在二次转印单元中没有太多色调剂T从记录介质S的边缘Se挤出,这是因为色调剂T是具有低温定影特性的小尺寸色调剂。如图11B所示,没有太多色调剂T沉积在记录介质S的边缘Se处。
在第一比较例中,使用具有大约6mm到大约7mm的体积平均粒径的传统色调剂T(Ta’、T’b和Tc’)形成全出血色调剂图像。图12A示出了在没有厚度调节的情况下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具有三层色调剂层厚度的图像经过二次转印单元。因为色调剂T’具有较大体积平均粒径,并且由于色调剂T’沉积至三层色调剂层厚度h而在记录介质S的周边区域R中存在大量的色调剂T’,因此当记录介质S在二次转印单元中被以高压力挤压时大量色调剂T’被从记录介质S的边缘Se挤出来。如图12A和12B所示,大量的色调剂T’沉积在记录介质S的边缘Se处。
在第一比较例中,由于色调剂T’具有较大粒径并且大量的色调剂T’沉积在记录介质S的边缘Se处,在记录介质S经过定影装置66时并不是所有沉积在记录介质S的定影位置处的色调剂T’都在定影位置被热定影。残余的未定影色调剂T’在打印之后将导致色调剂污染。
[实施例]
在实施例1中,针对用作记录介质的片材的周边区域中存在的色调剂的量和沉积在该片材的边缘处的色调剂的量之间的关系来检查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
在比较例1中,针对用作记录介质的片材的周边区域中存在的色调剂的量和沉积在该片材的边缘处的色调剂的量之间的关系检查根据第一比较例的图像形成设备。
在该实验中,使用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图像形成设备形成延伸超过片材边缘大约2mm的全出血图像。改变形成在片材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中存在的色调剂的量,使片材通过二次转印单元。如图13A所示,测量沉积在片材S的前边缘Sf处的色调剂的量。在图13A中,附图标记Sr表示片材S的后边缘。
如图13B所示,在中间转印带230和二次转印辊521附近在片材S的前边缘Sf处发现色调剂。
如图13C所示,沉积的色调剂的量被确定为在图13A中的箭头XIIIC表示的方向上观察时沉积在片材S的前边缘Sf处的色调剂T(或T’)的横截面面积。该测量是使用VK-9500分析软件(Keyence公司)进行的。
为了进行该测量,以225mm/sec的处理速度形成图像。使用Ncolor 209纸板片材在室内温度和湿度(23℃、40%RH)条件下进行实验。选择Ncolor 209是为了捕获更多的色调剂。
相对于沉积在片材的周边区域中的色调剂的量绘制沉积在片材的前边缘处的色调剂的量。结果在图14中示出。
实施例1和比较例1中的色调剂重量(g/m2)如下所示:
图14中的结果示出了比较例1中的沉积色调剂的横截面面积当在片材周边区域中存在三层色调剂(13.0g/m2)时为740μm2,而当在片材的周边区域中存在三层色调剂(8.4g/m2)时,在实施例1中沉积的色调剂的横截面面积小得多,即为200μm2。这表明在实施例1中沉积的色调剂较少。
该结果还显示了沉积在片材的边缘处的色调剂的量(这取决于片材的周边区域中的色调剂的量)随着片材的周边区域中的色调剂的量被图像形成处理单元减少而减少。
实施例1的结果显示,当片材的周边区域中存在大约两层色调剂(大约5g/m2)时,沉积的色调剂的横截面面积甚至更小,例如50μm2以下。
作为参照,图15A和15B示出了当在片材的周边区域中存在三层色调剂时,在由图13A中的箭头XIII B表示的方向上拍摄的分别沉积在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片材的前边缘处的色调剂T(或T’)的照片。
如图15A和15B所示,其中附图标记S表示片材厚度,色调剂T(或T’)沉积在中间转印带附近,在实施例1中沉积的色调剂比比较例1中沉积的色调剂少。
为了图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以上描述。并不是为了穷尽本发明或将本发明限制于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改变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并描述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用于各种实施方式的本发明及各种修改适合于所设想的具体应用。本发明的范围旨在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来限定。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多个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多个图像形成单元能够使用体积平均粒径为2μm到5μm的三种或更多种颜色成分的色调剂,在比记录介质的图像形成表面区域大的图像形成区域中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围没有页边空白地形成全出血图像;
中间转印构件,图像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转印到所述中间转印构件,并且所述图像在被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上之前承载在所述中间转印构件上;
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将所述图像一起从所述中间转印构件转印到所述记录介质;
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将由所述转印装置转印的图像定影至所述记录介质;以及
图像形成处理单元,至少在所述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要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具有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的色调剂层厚度时,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单元将待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转换成具有小于或等于所述阈值的色调剂层厚度的图像,同时保持各个色调剂的图像浓度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30℃到180℃的温度范围内以1Hz的频率进行粘弹性测定时,所述色调剂在80℃到140℃下具有1.10到1.40的损耗角正切tanδ,所述损耗角正切tanδ是损耗模量与存储模量之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在所述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单元将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限定为包括位于所述记录介质内的宽度为1mm到3mm的内周边区域,并且转换要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至少在所述全出血图像的形成期间要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具有大于或等于两层的色调剂层厚度时,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单元将待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转换成色调剂层厚度为两层的图像,同时保持各个色调剂的图像浓度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要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具有小于两层但是不小于一层的色调剂层厚度时,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单元将待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转换成色调剂层厚度为一层的图像,同时保持各个色调剂的图像浓度比。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要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具有小于一层的色调剂层厚度时,所述图像形成处理单元不转换待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的周边区域中的图像。
CN201510755551.3A 2015-03-18 2015-11-09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59883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4633A JP6503811B2 (ja) 2015-03-18 2015-03-18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54633 2015-03-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988317A CN105988317A (zh) 2016-10-05
CN105988317B true CN105988317B (zh) 2018-07-24

Family

ID=56923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755551.3A Active CN105988317B (zh) 2015-03-18 2015-11-09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507294B2 (zh)
JP (1) JP6503811B2 (zh)
CN (1) CN1059883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08022B1 (ja) * 2016-10-21 2017-04-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US10350913B2 (en) 2016-10-21 2019-07-16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for processing an instruction to use a borderless printing function
JP7003460B2 (ja) * 2017-06-30 2022-01-20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21860B2 (ja) * 2017-10-12 2018-11-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20991A (ja) 2005-02-10 2006-08-24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08008A (ja) * 2005-06-30 2007-01-1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030192A (ja) * 2005-07-22 2007-02-08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7041112A (ja) * 2005-08-01 2007-02-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47474A (ja) * 2005-08-10 2007-02-2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196797B2 (ja) * 2006-02-27 2013-05-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12077A (ja) * 2006-05-18 2007-11-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画像形成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4765825B2 (ja) * 2006-08-09 2011-09-0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63649B2 (ja) * 2007-08-24 2012-06-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08716A (ja) * 2008-06-27 2010-01-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8280297B2 (en) * 2008-12-19 2012-10-02 Eastman Kodak Company Electophotographic borderless prin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11164208A (ja) * 2010-02-05 2011-08-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情報生成方法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8315532B2 (en) * 2010-06-30 2012-11-20 Eastman Kodak Company Reducing background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er
JP2013113931A (ja) * 2011-11-25 2013-06-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046171B2 (ja) * 2012-03-09 2016-12-14 オセ−テクノロジーズ ビーブイ フルブリード印刷のための方法
JP5999487B2 (ja) 2012-07-20 2016-09-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9152090B2 (en) * 2012-07-20 2015-10-06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suppresses deterioration in image quality
US8814305B2 (en) * 2012-11-26 2014-08-26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full-bleed and near full-bleed print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507294B2 (en) 2016-11-29
US20160274499A1 (en) 2016-09-22
JP6503811B2 (ja) 2019-04-24
JP2016173546A (ja) 2016-09-29
CN105988317A (zh) 2016-10-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89980B2 (ja)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RU2427866C2 (ru) Голубой тонер, пурпурный тонер, желтый тонер, черный тонер и способ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полноцветного изображения
CN105988317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2411271B (zh) 静电图像显影用调色剂及其制造方法、显影剂以及成像方法
JP4500239B2 (ja) トナー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20070048653A1 (en)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EP3095009A1 (en) Ton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2005049809A (ja) トナー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4074882A (ja) トナー、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8241826B2 (en) Full-color image forming method
US20060051686A1 (en) Image structure, recording mediu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ost-process device
CN109791386A (zh) 调色剂组,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设备
JP4298120B2 (ja) トナー及び加熱定着方法
JP2020181025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2215810A (ja) 電子写真現像用トナー、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163674B2 (ja) シート作成方法及びシート作成装置
JP3342272B2 (ja) カラートナー、二成分系現像剤、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US20180246440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70153562A1 (en)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ing toner
EP3893058A1 (en) Image forming method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1255690A (ja) トナー及び加熱定着方法
JP2017151432A (ja) 液体現像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JP5541711B2 (ja) イエロートナー
JPH1097102A (ja) 静電荷像現像用マゼンタトナー、二成分系現像剤、カラー画像形成方法及びマゼンタトナーの製造方法
JP2010145548A (ja) 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